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跎罗译
释智谕撰
释经题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称。于十二部经中,方等为大乘。此经为方
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教出第
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
【如来藏】
如来藏其义甚深,在众生则曰佛性,在诸佛则曰法身。众生修道,不外除诸障
碍,显其佛性。一旦佛性圆显。便名成佛。
佛性论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义,一、所摄义,二、隐覆义,三、能摄义。
所摄义,是约自性佛性而言。谓一切众生,皆被如如境所摄。如如境又曰如如
理。如如理者,诸法不二义,一真法界义。一切众生,皆悉无二,皆入一真法界。
此即所谓如来藏众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无生法忍。
隐覆义,谓如来性被烦恼所隐覆,众生虽具而不见。当此之时,仅名佛性,不
名为佛。以为烦恼隐覆故,即名众生藏如来。
能摄义,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被如来藏摄之无余。
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缠,便名如来藏,此时即名佛性。
如来藏出缠,即名法身,此时谓之为佛。易言之,法身隐时,名如来藏。如来藏显
时,转名法身。
其实佛性法身,湛然常住,无显无隐。只是众生不见,谓之为隐而已。故若显
若隐,皆不思议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契经者,契理契机也。上契佛理,下契众
生根机。修多罗正译为綖,有贯穿义,谓以理贯文,教理相应也。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东晋是我国朝代名。我国古称印度为天竺。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
论的法师,称三藏法师。今称三藏者,系三藏法师之略称。佛陀跋陀罗,是译经之
人。
佛陀跋陀罗译曰觉贤。本来姓释,是迦毗罗卫国人,为甘露饭王之后裔。
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定居。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
日。
佛陀跋陀罗,三岁丧父,五岁丧母,于是出家为沙弥。
受具后修业精进,博学群经,以禅律驰名。
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伽达多于密室闭户坐禅,见佛陀跋陀罗忽然而至。
伽达多惊问从何所来。答云,顷至兜率礼弥勒而来也。言讫而隐。
后伽达多屡见神变,乃敬心祈问。始知佛陀跋陀罗得不来果。
后来中国,附舶循海而行。经一海岛,佛陀跋陀罗指一山下曰,可止于此!舶
主不肯。船行二百余里,忽遇逆风,吹船还至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异。
后遇便风,众船齐发。唯佛陀跋陀罗曰不可,舶主乃止。先发诸船,一时遇难
覆没。
于暗夜中,佛陀跋陀罗忽令众船俱发。众船无有从者。佛陀跋陀罗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不多时盗贼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国后,至长安与罗什游,罗什大悦。后语弟子云,本乡有五船俱发,前来
中国。弟子传告外人,以致颇受人讥。后果有天竺五舶来,证其所言不虚。
佛陀跋陀罗曾至庐山,会慧远大师。止于庐山岁许。后于元嘉六岁入寂。世寿
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详见梁高僧传。
佛陀跋陀罗于东晋安帝世,译经一十五部,计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来藏
经一卷,系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