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品第一
此品在赞佛之德行也。身语意三业清净曰德,以清净三业施于众生成就一切事
功曰行。众生若能清净身语意,十恶不犯,便可与佛齐德了。
佛于无量劫修积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尚是略
说,若具足说,佛为大菩萨示现无量相,相具无量好。佛以清净法身,为众生示现
无量色,无量形,无量相,无量好。所谓空性随缘现,无量相具足。所以经云“而
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
摩诃萨八万人。】
此是证信序,悉是结集经人语,俾取信于后人也。
如是佛所说,明非我结集经人信口而说者。同时佛确如是而说,我记忆无谬也。我亲从佛处听闻,非道听途说者也。故曰如是我闻。
佛法流布十方,不便以一国之年代记载,故以“一时”代表之。
佛即释迦牟尼佛也,是说法之主。此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非余佛所说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说法之处。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时,
自上茅城迁来此处。以王舍于此,故曰王舍城。
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座即耆阇崛山。即灵鹫山是也。有云其山顶形似鹫
鸟,有云山中多鹫,故名灵鹫山。山在王舍城东北方,世尊居此山中说法最久。
比丘是出家受具的男众,比丘尼是出家受具的女众。比丘有三义,一、乞士。
二、破恶。三、怖魔。
大比丘之“大”,亦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其道德尊崇,在声闻有学中
最尊最极。多者,言其学问深识见多,精通内外经典。胜者,言其得佛教法,知见
正真,胜过九十六种外道。
众者,僧伽也,僧团也,和合众也。如是比丘,有一万二千人在一起。
菩萨摩诃萨,具称应为菩提萨陲摩诃萨陲。菩提者觉也,萨陲者译为有情。菩
提萨陲即觉有情,此有二义,一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二者,菩萨自觉,复能觉
悟其他的有情。
自觉是上求佛道,觉悟其他的有情是下化众生。故菩萨者,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也。
菩萨上求佛道是智,下化众生是悲。菩萨以智导悲故不住生死,以悲导智故不
住涅槃。所谓行空不证者,悲导智也,涉有不著者智导悲也。
所谓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萨者,即大菩萨也。如是大菩萨,计有八万人。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俱。】
次言天龙八部及与四众弟子。天趣与龙,众所易知,不赘述。夜叉译为捷疾鬼。乾闼婆译曰香阴,食香资阴也,乃帝释天之俗乐神。阿修罗,译曰无端、无酒、
非天。阿修罗嗔心特重,喜与天战。有四种阿修罗:一、卵生,鬼道摄。二、胎生
,人道摄,居地下大窟中。三、湿生,畜生道摄。四、化生,天道摄。
迦楼罗即金翅鸟,两翅伸张相去三百六万里。阎浮提只能容其一足。命终后发
火自焚,身肉消散,唯心不坏,青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用为
髻中之珠。
紧那罗,旧译为人非人,新译为歌神,帝释之歌神也。摩罗伽,即大蟒神也。
此言诸比丘,即一般比丘也,不同以上之大比丘。比丘是男众,比丘尼是女众。优婆塞是在家受五戒的男众,优婆夷是在家受五戒的女众。此出家在家男女二众
,是佛的四众弟子。
【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金轮银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
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而自围绕。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
烧香散华种种供养。供养佛已退一面坐。】
转轮王于人寿增劫时出现于世。人寿增至二万岁以上,直至人寿减至八万岁时
,此其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良以众生善根福德俱深厚故。转轮王有四种,即金轮
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主宰四部洲,银轮王主东西南三部洲,铜轮
王主东南二部洲,铁轮王主南瞻部洲。转轮王有七宝,即轮宝、珠宝、象宝、马宝
、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玉女宝。
国王是指诸小国王。以及王子国臣国民。士即是人也,男人曰国士,女人曰国
女。
世间长者,须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具威仪也。五、智慧甚深。六、耆年岁长。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绕百千匝者绕佛也。绕佛者,表敬慕于佛也。或者有人怀疑若绕佛百千匝,岂
不费时太久吗?须知佛有神力,能令长时化短,令众生觉得只是须臾顷。
烧香散华作供养也。种种供养略说有其三种。一、敬具供养,如烧香华等。二
、资生具供养,如四事供养等。三、庄严具供养,如幢幡宝物等供养。或说十种供
养,即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或说财
、法、观行等供养。
【其菩萨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无忧藏法王子。大辩藏
法王子。弥勒菩萨。导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花幢菩萨。花光
幢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精进菩萨。
宝印手菩萨。宝积菩萨。宝杖菩萨。越三界菩萨。毗摩跋罗菩萨。香象
菩萨。大香象菩萨。师子吼王菩萨。师子游戏世菩萨。师子奋迅菩萨。
师子精进菩萨。勇锐力菩萨。师子威猛伏菩萨。庄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前文略举菩萨数为八万人。今举八万菩萨之上首,以代表之。
法王子是菩萨别称,从佛法化生,并能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曰法王子。如是
等菩萨共有八万之数。
【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其心禅
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
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
分别性相真实。有无长短明现显白。又能善知诸根性欲。以陀罗尼无碍
辩才。请佛转法轮。随顺能转。微渧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
然苦聚日光。尔乃洪注无上大乘。润渍众生诸有善根。布善种子遍功德
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增长大乘事业。令众
生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住快乐微妙真实。无量大悲救苦众生。
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
安隐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处处为众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而作眼目。
聋劓哑者作耳鼻舌。诸根毁缺能令具足。颠狂荒乱作大正念。船师大船
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
病授药令众乐服。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师子勇猛威伏众兽。难可沮坏。游戏菩萨诸波罗蜜。于如来地坚固不
动。安住愿力广净佛国。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摩诃
萨。皆有如是不思议功德。】
这一大段文,是赞菩萨有如是之功德。
大士是菩萨的别称。破无明见法性之菩萨曰法身大士。初地以上之菩萨,即名
法身大士。这八万菩萨,悉已破无明证法性矣。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是言这八万菩萨皆已成就五分法身。
远离过非,持戒功圆,证得法身本来清净,曰戒法身。
心住实际,除灭一切妄想分别,证得真心体寂,自性不动,可成就定法身。
如实知见,契会中道,证得真心体明,自性无闇,可成就慧法身。
解脱者离缚义,离生死义。若证得自体本来无有生死,无有诸累,如是可成就
解脱法身。
彻证实相,如实知一切法本来无染。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
受后有。并知一切三乘人之所证所得,是名解脱知见法身。
虽然小乘人亦证五分法身,然质实而论,唯佛一人以后得智彻证五分法身也。
其心禅寂,常住三昧。三昧者定也。小乘人有入定出定,大乘人无有出入。以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是定也,故曰常住三昧。
以其心常寂定故,所以能恬安澹泊无为无欲。以无为无欲故,于是一切颠倒乱
想不能入。因为定力所持,所以其心能够静寂清澄,而其志虑玄通无碍,虚漠无著。如是纵经亿百千劫,总是妙湛寂止,不动不摇。
无量法门悉现在前,是智慧通达,亲证无量诸法,故曰悉现在前。
是等菩萨摩诃萨,以大智慧悉能通达诸法。菩萨智慧真正明了,如实知诸法悉
以无性为性。以诸法无自性故,所以得随缘幻成诸相。而诸法相随缘幻成,幻成之
相定无自性。菩萨如实知无性幻有,故能于一知无量。菩萨如实知诸法幻有无性,
故能于无量知一。如是性相真实,无有颠倒。一切有无长短等诸法相,无不显现明
了。
如是八万大菩萨,悉能晓了五乘众生之根性欲。有云过去者名根,现在者名欲
,未来者名性。有云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深心所著名根。
所谓根者,众生之根机也。众生根机有上中下之分,如利根者称上根,钝根者
称下根,中庸者称中根。再如信进念定慧等五根皆是。
性名积习,积习既久,于是成性。所谓欲者,系信喜好乐之谓也。如有好五欲
者,有好名闻者,有好世间财利者。再如有好出家修道,有好持戒,好信,好施,
好头陀远离,好禅,好智慧,好多闻,好毗尼,凡夫之人好淫怒痴等,皆名为欲。
若略明欲与性之分别,或时欲随性而作行,或时习欲而成性。性名染心,欲名
随缘,是其大略分别也。
菩萨既已深知众生之根性欲,于是以陀罗尼力,与无碍辩才智慧,请佛为众生
转法轮,同时菩萨自己,亦能随顺为众生说法。
陀罗尼译曰总持,总持者,能持诸善,能遮诸恶也。陀罗尼有四种,即法陀罗
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咒陀罗尼。
无碍辩才亦有四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菩提心中摄无量法义,名义无碍辩智。一切无量诸法,
悉入菩提心,是名法无碍辩智。实无文字,而说文字,是名辞无碍辩智。不可说法
,说不断绝,是名乐说无碍辩智。
微渧先堕,是说请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萨先随顺说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
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堕。
开涅槃门扇解脱风。无生无灭名曰涅槃,离苦得乐名曰涅槃,得安隐处名曰涅
槃,离惑业苦息诸尘劳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经略云,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
饿,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
所谓解脱者,远离一切系缚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脱。解脱者是无为法,无为
法者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所谓有为法者,是有生住异灭相
也。解脱者不生不灭,故非有为法。如是之法,名曰如来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
解脱也。
大般涅槃经有云,无疾病即真解脱,无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脱。解
脱者名无动法。解脱者名不可取。解脱者名一味。解脱者名清净。解脱者即是平等。解脱者名无异处。解脱者名到彼岸。解脱者除诸烦恼。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解脱者离我我所。解脱者无所畏。解脱者伏诸放逸。解脱者名寂静纯一无二。…
…
所以菩萨随顺佛意,展转流布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堕以淹息众生之欲
尘,以待佛法雨普滋。先开涅槃之门,扇解脱之风,俾导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也。
除世热恼,世间之法,烦躁恼乱众生之心。菩萨先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以除其烦
恼,俾能获得佛法之清凉。
次降甚深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名为
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
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
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世“生”。现在世“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
所以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是现在世果。由过去世
之惑业,而有现在世之苦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果。由
现在世惑业,而受未来世苦果。
佛于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其义甚深。观十二因缘智慧即名中道
,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并说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
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
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
上智观者,见佛性了了,以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今经云,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然苦聚日光。炽然
者,生死也。苦聚日光,是形容众生生死之苦报,犹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萨先
降微渧而随顺说法,示开甘露门扇涅槃风也。继降十二因缘法雨,洒灭无明老病死
等惑业苦也。
尔乃洪注无上大乘以下,是言终于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诸众生善根滋培,
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沤和也。智慧日积月累而增长,方便因时节因缘而成就。所谓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样子。终于大乘事业,繁茂而兴隆。令诸众生疾成无上菩提。常
住于快乐微妙真实的境界。
如是菩萨,以无量大悲救拔苦恼众生。是诸苦恼众生真正的善友,是诸众生良
祐福田。纵然众生不祈请,菩萨亦自动为其导师。令诸众生获得解脱涅槃,是诸众
生安隐无烦恼快乐之处。是诸众生救护之处,为诸众生作大依止处。
是诸菩萨,在在处处能为众生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与生盲
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后失明之谓。生盲者,是出生即无目也。菩萨为生盲者,而
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云劓者,即指无鼻者言。菩萨能为聋劓哑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诸根毁坏缺损者,均能令彼具足。
颠狂荒乱者,是指邪见炽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萨均能令其获
得正念。
如是菩萨是船师大船师。所谓船师者,商人出海寻宝,必须要有船师为其良导
,否则便有迷航的危险。菩萨导诸众生出苦得乐,犹如船师一样。运载众生渡生死
河,而登涅槃彼岸。
医王大医王。佛是大医王。云何为大医王?佛以四事称为大医王。云何四事?
一、佛如实知众生病苦。二、佛知众生病之原因。三、佛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而
授药。四、佛知众生病已愈。以知众生病苦,于是令众生知苦。以知众生病因,于
是令众生断集。以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授药,于是令众生修道。以知众生病之愈,
于是令众生证灭。佛以此四事,故称大医王。
所以是等菩萨,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乐服。
所谓调御,是以喻立说,犹象马之调御师也。以调御功德,能令刚强难调众生
,离诸放逸,归向佛道。所以说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师子是百兽之王,能伏众兽。菩萨亦复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为一切邪
外所沮坏。
游戏菩萨诸波罗蜜,游戏有无碍意。言是等菩萨,于诸波罗蜜,均能无碍也。
诸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也,即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说十波罗蜜,即于六波罗蜜外加方便波罗蜜,愿波
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菩萨于是诸波罗蜜,均能游戏无碍。
于如来地坚固不动,于无上佛地,均能坚固不动,不退不失。
安住愿力者,均能安住于大悲愿力,不为外境破坏。广净佛国土,菩萨自不为
粗业,亦教众生不为粗业,是谓净佛国土。
何谓菩萨粗业?起贪嗔痴是菩萨粗业,堕二乘地是菩萨粗业,取著于相是菩萨
粗业。菩萨于佛土内,自不起贪嗔痴,亦教他不起贪嗔痴是净佛国土。自不堕二乘
地,亦教他不堕二乘地是净佛国土。自不取著于相,亦教他不取著于相是净佛国土。
如是等菩萨,不久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是
不思议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连。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弥
多罗尼子。富楼那。阿若憍陈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优波离。侍者阿
难。佛子罗云。忧波难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阿周陀。莎伽陀。头陀大迦叶。忧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如是等比丘万二
千人。皆阿罗汉尽诸结漏无复缚著。真正解脱。】
以上赞毕诸大菩萨,今复称诸大比丘僧。
阿罗汉者,断尽见思,空人我执。缘外求空,以空为真,出三界证清净无际,
得无漏偏真智,入有余涅槃。灰身灭智后,入无余涅槃,名阿罗汉。
尽诸结漏,结是烦恼总称。是等阿罗汉,均已尽见思烦恼。所谓漏者,凡生三
界之内,皆谓之漏。无复缚著,一切烦恼缠名缚。凡夫具足诸烦恼名曰具缚。今此
阿罗汉无复烦恼缠缚,一心清净,于一切世法,亦无染著,真正获得解脱。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
从坐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
价宝。从于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天厨天器。天百味充
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
伎乐。娱乐于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此经由大庄严菩萨发起请问,大庄严菩萨普观大众,见大众均已一心恭敬,于
是与八万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恭敬问佛。请法之先,先作供养。
所供养天百味之天厨妙供,令人见色闻香,不待食用即得饱满。幰者,车幔也。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双膝落地曰长跪。
一心者,清净一心,专致一念也。偈者偈颂也,四句为一偈。十二部经说偈颂
有二种,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译曰孤起颂,用以赞佛功德,不重颂长行文。祇夜译
为重颂,用以重颂长行。此处偈颂,属于伽陀。
【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
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
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
大哉大悟大圣主者,称赞于佛也。身心清净无有染著,故曰无垢无染无所著。
佛亲证心性虚寂,清净无极,故名无所著等正觉。
天人象马调御师,佛者天人之师。因为余道众生闻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众生
闻法,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佛为天人师。
佛道犹如春风化雨,普苏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风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静,而情复澹泊,志虑凝静。
意灭识亡心亦寂,第八识曰心,第七识曰意,第六识曰识。第七识第六识唯有
生灭,而第八阿赖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灭。何以亦生亦灭?因为阿赖耶识是生
灭与不生不灭合故。何以亦不生灭?因为阿赖耶即如来藏故。如来藏者,唯不生不
灭也。佛已彻证清净法身,故心意识俱已虚寂。
永断梦幻虚妄的思、想、念,于一切法无所著也。愿求曰思,取相曰想,追忆
曰念。佛成等正觉,于一切法无所著,故于一切法无有愿求取相追忆也。
无复诸大阴界入,诸大是地水火风四大。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界是十八界,
入是十二入。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如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佛证大觉,悉
已如实而知,故无诸大阴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
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
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
此三偈赞佛法身,诸佛法身清净不可思议,等同虚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非相非无相,非名非无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无。言其有却是无踪无迹,论其
无却是横遍竖穷。
所以偈颂赞曰其身非有亦非无。因与缘是为生相,自他者和合也。总之因缘与
和合悉为生相,佛法身无生无灭,故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言法身无相也。
佛法身无为,故非出非没非生灭。有为法始具出没生灭等相也。
佛身语意至极清净,无造业故,故曰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言佛法身离一切相也。经云若人言如来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所以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样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言佛
法身清净也,无相也。
【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
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此言佛之法身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生,所谓五分法身是也。
三明者,在佛曰三达,在阿罗汉曰三明。不过此处之三明,乃用以赞佛也。所
谓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谓之三明。大集法门经说,三明者宿命智明,众生生
灭智明,漏尽智明。实是名异而义同也。
六通者,六种神通也。三乘圣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种神通者,即天眼通、
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所以三明者,实即六通中之漏尽宿命
天眼三通也。天眼通于未来无碍,宿命通于过去无碍,漏尽通于现在无碍。
道品发是言由三十七道品所发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众药和合,能疗一切众生病。无论大乘小乘,皆修三十七道品。
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有余涅槃。菩萨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无上菩提。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即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
除、喜、舍等。
所谓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谓戒者,正语正业正命也。
所谓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若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止住,是时名为四念处。若能破邪法,而于正道中行
,是名四正勤。若能摄心,安隐于缘中,则名四如意足。若软智心得故,名五根。
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于修道用故,名七觉支。于见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见道所修。质实而言,一切圣者所通行也。七觉支是修道位所修
者,而念处,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
,应为八正七觉。今按七觉八正排列,系循数字而说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处起以至五力,可谓世间法。七觉支八正道,始为出世间法。道品略说如
此。今赞佛证无上菩提,皆由道品而发也。
慈悲者,略言四无量心也。四无量心者,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
无量心。此四者,皆为度生而发。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种智力,一、知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
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五、知他众生种
种欲。六、知世间种种无数性。七、知一切道至处相。八、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
,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
碍。十、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知我生已尽,持
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
是为略说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论二十四有广说。
无畏者,四无畏也。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佛之四无畏智者,一、一切智无
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众生善业因缘出。佛之出现于世,及住世之久暂,皆由众生善业因缘所感。昔
须扇多佛,因众生善业因缘不具,无人请佛说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灭。释迦如
来出现于浊恶之世,故寿促八十。弥勒寿八万,弥陀住世无量寿,皆众生善业因缘
之所感也。
【示为丈六紫金晖方整照耀甚明彻
毫相月旋项日光旋发绀青顶肉髻
净眼明照上下眴眉绀舒方口颊
唇舌赤好若丹白齿四十犹珂雪
额广鼻修面门开胸表卍字师子臆
手足柔软具千辐腋掌合缦内外握
臂修肘长指直纤皮肤细毛右旋
踝膝不现阴马藏细筋锁骨鹿膊肠
表里映彻净无垢净水莫染不受尘
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种好似可见】
以上颂偈,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大人相,转轮圣王亦有,不过粗而
不显。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
相,五、手足缦网相,六、足根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
、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纵广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
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
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圆满相
,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二十五、颊车
如狮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广长舌相,二十八、梵音深远相,二
十九、眼色如钳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顶成
肉髻相。
今经所说,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项日光,三、旋发绀青,四、
顶肉髻,五、净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绀舒,八、方口颊,九、唇,十、
舌赤好若丹,十一、白齿,十二、四十齿如珂雪,十三、额广,十四、鼻修,十
五、面门开,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师子臆,十八、手足柔,十九、具千辐轮
相,二十、腋,二一、掌合缦,二二、内外握,二三、臂修,二四、肘长,二五、
指直纤、二六、皮肤细,二七、毛右旋,二八、踝膝不现,二九、马阴藏,三十
、细筋,三一、锁骨,三二、鹿膊肠。
八十种好者,是详细分别三十二相也。云何八十种好?一、无见顶相,二、鼻
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锁
,七、身一时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
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十三、身不曲,十四、指
圆而纤细,十五、指纹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
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一、容仪备足,二二、容仪满足,二三、住
处安无能动者,二四、威振一切,二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六、面不长大,二
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八、面具满足,二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
三一、脐深而圆好,三二、毛右旋,三三、手足满足,三四、手足如意,三五、手
文明直,三六、手文长,三七、手文不断,三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九
、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如净满月,四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二、自毛孔出香
气,四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四、仪容如狮子,四五、进止如象王,四六、行相如
鹅王,四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八、一切声分具足,四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
赤,五一、舌薄,五二、毛红色,五三、毛净,五四、目广长,五五、死门之相
具,五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七、脐不出,五八、腹不现,五九、细腹,六
十、身不倾动,六一、身持重,六二、身大,六三、身长,六四、手足净滑泽,
六五、四周光长一丈,六六、光照身而行,六七、等视众生,六八、不轻众生,六
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二
、发音应众声,七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五、观不
厌足,七六、发长好,七七、发不乱,七八、发旋好,七九、发色如青珠,八十、
手足为有德之相。
【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
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实无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称其相好者,言报身也。佛之报身,色具无量相
,相具无量好也。今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随众生心量略说耳。
佛之化身,随众生根机,现有胜有劣。根熟众生,于佛化身得见相好,根劣众
生则不见相好。相好之有无,非关佛身,皆以众生之根机有见不见耳。同于一法会
中,大菩萨有见无量由旬高大佛身,圣弟子有见丈六金身相好圆满,凡愚之人,仅
见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会众,有见佛身金色,有见佛身银色,有见佛身璃色,佛以一身,令众
生各见不同。故佛身是一,机见差别也。
所谓诸佛法身无相,非是于相以外,另有无相身也。而是相即无相,以法身清
净故,平等故,不二故,无分别故,不可得故,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故。所以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人于报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著相。不知报身者,乃报法身也。化身者
,乃化法身也。
何故报化身悉是法身?因为报化二身,悉是因缘所现,因缘现法,法性必空,
若法性不空,勿须待因缘而有。今报化二身法性实空,空即法身,故报化二身者,
实即法身也。
然菩萨如实知法性空,却于性空不取相心著。若菩萨于空取相心著,便是邪见。若如实观空,不取相心著,是随顺佛道。取相心著,便是偏空者流。故佛对钝根
者说一切法空,佛对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光明。因为法身即报化,报化即法身。若坏
报化,即坏法身也。
所以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此言法身无相,经云若以色见我,以
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凡一切眼对之相色,悉空寂无有,以一切法性空故,所以说一切有相眼对绝。
无相之相有相身,是言法本无相,而能现诸相。犹如法身本来无相,然由法身
起报身,由报身起化身,故能现报化身相。故曰无相之相有相身。
众生身相相亦然,众生之身相,悉是因缘而有,其性实空。故与诸佛法身原无
有异。所以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
【能令众生欢喜礼虔心表敬诚殷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躯
我等八万之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
善灭思想心意识象马调御无著圣
稽首归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见聚
稽首归依妙幢相稽首归依难思议】
能令众生欢喜礼以下,是言佛具相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令众生欢喜礼敬,虔
诚殷勤向于佛道。如此则可除众生之我慢。为了这种原因,所以佛现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
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嵇首归命于佛。思想心意识,前已解释。象
马调御无著圣,赞佛功德,观文易明。
归依法色身者,归依佛之法身也。归依色身,实即归依法身也。戒定慧解知见
,是言五分法身也。
妙幢相与难思议,皆赞佛之辞也。
【梵音雷震向八种微妙清净甚深远
四谛六度十二缘随顺众生心业转
有闻莫不心意开无量生死众结断
有闻或得须陀洹斯陀阿那阿罗汉
无漏无为缘觉处无生无灭菩萨地
或得无量陀罗尼无碍乐说大辩才
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池
或跃飞腾现神足出没水火身自由】
如来具八种音声,即一、极好音。二、柔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
、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此八种音声,微妙清净甚深远。
四谛是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因为是圣者所修
,故名圣谛。如果无有修德,仅具其相,则仅名四谛,不名圣谛。
四谛之相者,苦是逼恼相,集是招感出生相,灭是寂灭相可证涅槃,道是出离
相可修相,由此能出生死证涅槃。苦圣谛者,以知见苦故而修于道。集圣谛者,以
断烦恼集故而修道。灭圣谛者,以证寂灭故而行道。道圣谛者,修行于道。
云何见四谛?经云,若见一切法不生,即见苦谛。若见出生一切法消灭故,即
见集谛。若见最上涅槃,一切寂静法相,即见灭谛。若见究竟一切法性,即见道谛。此是约大乘义说。
经云有苦有谛有实。直论其苦事,例如一切逼恼之事,即名之苦。于苦中因缘
有无,其相不谬名之曰谛。例如造苦因即受苦报,不造苦因即无苦报。法相不差不
谬,名之曰谛。然若穷其本性,诸法悉毕竟空寂灭相,于毕竟空中,一切法非有非
不有,名之为实。
六度者,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般若度。六度摄于三学,
布施、戒、忍辱,此三度为增上戒学。禅是增上心学。般若是增上慧学。精进一项
遍于诸度。
六度各三种差别,布施有三种差别,法施、财施、无畏施。戒有三种差别,离
诸恶行戒、修诸善行戒、利益众生戒。忍辱有三种差别,于诸恶忍、于诸苦忍、于
诸法忍。精进有三种差别,发起精进、修行善法精进、利益众生精进。禅有三种差
别,对治烦恼受乐行禅、起诸功德禅、利益众生禅。般若有三种差别,观世谛般若
、观第一义谛般若、观利益众生般若。
十二因缘如前释,不再重复。
随顺众生心业转,此四谛六度十二因缘法,皆随众生之心业而转。对下根人转
四谛法,对中根人转十二因缘法,对上根人转六度法。令众生闻法后,莫不心开意
解,断除生死之结。
有的闻法后,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此是声
闻乘人,因闻四谛法而得道者。
无漏无为缘觉处,是言缘觉乘人。缘觉乘人,因十二因缘而得道。声闻乘人循
乎理教,缘觉乘人因于教理。而理者,有佛无佛其理不异,理不因有佛而增,亦不
因无佛而减。缘觉乘人因理悟道,生于佛世固可悟道,生于无佛世亦可悟道。以有
佛无佛理不异故。
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名为缘觉。生于无佛世,因理而悟道
者,号曰独觉。
无生无灭菩萨地,是言大乘菩萨,闻佛说六度而悟道者也。
或得无量陀罗尼下,系赞菩萨之功德也。或得无量陀罗尼,或得无碍辩才,或
能演说甚深妙法。悉皆游戏无碍于甚深法海。
最后两句是赞菩萨之神通。声闻缘觉止于自度,而菩萨功德在于度众生。自无
量陀罗尼,以至于出入水火身自由,皆是赞菩萨度生之功德也。
诸大菩萨,具足六通,以神通力普现十方。于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此是诸
大菩萨之所能,非声闻缘觉乘人之所能也。
【如是法轮相如是清净无边难思议
我等咸复共稽首归依法轮转以时
稽首归依梵音声稽首归依缘谛度
世尊往昔无量劫勤苦修习众德行
为我人天龙神王普及一切诸众生
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
于法内外无所头目髓脑悉施人
奉持诸佛清净戒乃至失命不毁伤
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嗔
历劫挫身不倦惰昼夜摄心常在禅
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归依能勤诸难勤】
此赞佛德也。言佛转法轮,能度三乘人,其相如是。清净功德,难思难议。我
等八万菩萨众,归依法轮转以时。转以时者,佛转法轮度众生,犹及时之雨也。
梵音声,缘谛度,皆赞佛法轮也。菩萨嵇首归依于法也。
世尊往昔无量劫下,赞佛往昔修菩萨道时,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勤苦修行诸
波罗蜜也。
于法内外无所,内舍头目髓脑,外舍财宝妻子及国城。悉为济度众生,无有
惜。此布施波罗蜜也。
为度众生而受持诸佛净戒,纵至失命,犹不毁犯于戒。此言净戒波罗蜜。
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嗔,是赞佛具足忍辱波罗蜜。历劫挫身不倦惰
,是赞佛具足精进波罗蜜。昼夜摄心常在禅,是赞佛具足禅定波罗蜜。遍学一切众
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是赞佛具足般若波罗蜜。
由于佛具足诸波罗蜜,是故今得自在之力,于法得大自在为法中之王。是故我
等归依能勤诸难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