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秉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歧路心,工夫哪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答钱养淳州守广霑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唯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锁,旋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普济,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答江广宥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吴广颖居士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余姚蒋居士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
答龚广淇居士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
答大镜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
答姜居士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
答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花化生。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以上未详问人)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灭之际,凡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以上并未详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