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
    爱心

    用慈悲与智慧,创造生命的真爱与喜悦

    嘉瓦仁波切著

    周和君译

    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二00四年三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嘉瓦仁波切

    译者简介

    周和君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纽约新社会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硕士,专攻性别研究。曾任广播节目主持人、新闻编辑、专业口译、杂志社采访编辑、出版社主编,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著颇丰,见于远流、橡树林、究竟、脸谱等出版社。

    目录

    第一篇、慈悲,平静满足的泉源

    与生俱来的“我”离苦得乐心智内在冲突麻烦制造者建设性的运用心智改变始于个人内心态度提升内在品质慈悲的关怀真正的爱亲密执着人人有快乐的权利关怀的责任感负面情感与人为善我们是相同的

    开放胸怀慈悲喜悦人性本是温柔又慈悲生命的开端在爱中成长生命的第一个动作身心发展

    第二篇、智慧,自在愉悦的力量

    人间情感平静的心灵增进人性的基本良善聪明的自私爱自己很重要我审视愤怒情绪包容的态度相对性思考宽广的视野永恒无尽的爱当个热诚的人付诸行动的慈悲人间冲突对话和解利益共享的精神对话的世纪

    第三篇、嘉瓦仁波切聊天室

    负面报导污染媒体与社会乱象教育宗教恐惧和绝望宗教之于社会发展宽容与遇昧克服恐惧灵性的修练正面表达爱如何避免灰心丧志有智慧的慈悲个人与社群

    (推荐人的话)

    慈悲与智慧的结晶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存的目的何在?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开始探索的课题,但是似乎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脑海中闪过这样的念头,而没有真正寻思过答案,更别说是遵照这个答案的理念去过生活了。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们,无不就这些问题穷起所有的去找答案,也为人类的文明创造出心得面向。许多人遵循着的足迹前进,从中发现生命的奇迹。

    佛教无疑是这些文明遗产中的一项珍宝,释迦牟尼所留下来的智慧,至今仍然泽被四海,为许多人指引一条平静与自在的人生道路。他所弘扬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法义,不但让从中学习者体悟生命的实相,也让这些人发挥人性中大爱的特质,肯于对他人伸手援手,共同创造安乐自在的人类社群。

    释迦牟尼所传扬的教法,其精神简单的说就是智慧与慈悲,智慧是对宇宙和生命实相的了悟,慈悲是具足智慧之后,对于一切众生兴起的同体心,要帮助他人拔除痛苦逼供给予他人快乐。追求快乐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但是只有内心的平静自在,才是究竟安乐之道,这样的法义,可以透过禅修而在此生中实现。

    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法的一支,西藏历代祖师所留下来的智慧,已经使得藏传佛教拥有最珍贵而完整的修证体系。嘉瓦仁波切身为西藏的政教领袖,集藏传佛法的精髓于一身,可以说是佛教珍宝中的一块瑰宝。尽管他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背负着西藏人民的苦难,但人们看到的是他爽朗的笑声和自在的身影。他不但没有把苦难放在心上,也没有把悲情写在脸上,反而是不曾停息的、毫不保留的奔走世界各地,宣扬佛陀的教义,亲身实践自利利他的法义。

    这本书是栽取嘉瓦仁波切所开示的精华,他用最浅显的文字和语言,让世人、尤其是西方人,也能领受佛法的深见和广大行。字里行间除了有世间法的美德善行,也有出世间法的慈悲与智慧,在鼓励着人们能够寻找到内在喜乐的泉源,并散放出正面的能量,让人类社会迈向祥和理性的境地。

    他也对于当前世界的乱象提出针砭,诸如环保、教育、媒体负面报道问题等,这些也正是今天台湾社会所面临的大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不能体会生命本质、来自于无知或是贪嗔习气所引发的。不懂得珍视生命、体谅他人、尊重环境,结果当然是伤害自身、也伤害了众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要了解嘉瓦仁波切、了解藏传佛教、了解佛法精髓,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起点,虽然是大海一滴,却有如甘露法水,是慈悲与智慧的结晶。愿与此书有缘者,能因此深入经藏,了悟生命和宇宙的实相。

    爱心

    第一篇慈悲,平静满足的泉源

    与生俱来的“我”

    我认为,人拥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我”的观念。

    我无法解释人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存在,但它就是在那儿。

    同时,人也有离苦得乐的愿望,这个心愿极为合理。

    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权利去尽可能地追求快乐,

    也有权利尽量远离痛苦。

    离苦得乐

    整部人类史的发展,

    就是奠基在离苦得乐的这个愿望上。

    事实上,不仅是人类;从佛教观点来看,

    就连最微渺的虫类也会希望离苦得乐,

    它们依照自己有限的能力,

    也企图要得到些微的快乐,

    并且让自己免于外界的伤害。

    心智

    人和动物之间仍有某些重大的区别,

    它们源自人类的心智。

    由于我们拥有心智,

    所以比其他的物种进化许多,且具备更完善的能力。

    我们有能力前瞻未来,

    而惊人的记忆力,也足以带领我们回溯尘封多年的往事。

    此外,还有口述与文字的传统历史,

    可以提醒我们千百年前发生过的事件。

    现今,更有科学方法帮助我们去检视数百年前所发生的事。

    内在的冲突

    心智让我们变得非常聪明,但,也因为如此,

    它让我们内心产生更多的怀疑和不信任,以及更多的恐惧。

    我认为,人类内心对恐惧的想像,比其他动物都要发达许多。

    此外,在人类这大家庭与个人的小家庭内,也存在着许多冲突,

    更何况还有族群与国家之间,以及个人的内在冲突等。

    所有的冲突和矛盾,都是因为我们的心智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和意见而引起的。

    所以,不幸的是,心智有时会引发非常不愉快的心境,

    在这层意义上,它成为人类痛苦的另一个根源。

    但我也认为:心智终究能够成为我们克服所有冲突和差异的工具。

    麻烦制造者

    由此观之,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

    人类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这点其实明显。

    我想,假如地球上不再有任何人类,那么地球本身将变得更安全,

    世上数以百万的鱼类、鸡只和其他小动物,

    都更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建设性地运用心智

    以建设性方式运用人类的心智,因此便显得重要。这是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适当地运用这种能力,

    那么不仅能够减少对彼此和对地球的伤害,

    人类本身也能过得比较快乐。这一切操之在我们手中!

    要以正确或是错误方式运用心智,

    端视我们的决定,别人无法强加他的价值在我们身上。

    我们应如何学会运用自身的建设性力量呢?

    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本质。如果我们真正具备坚定决心,

    那么就有可能转化人们的心灵。

    改变始于个人

    在此基础上,我将谈谈个人如何才能得到快乐,

    因为我相信,个人才是这一切的关键所在。

    若期盼社群能有所改变,那么这份改变,必然始于个人。

    假如个人能转变成善良、温和、平静的人,

    他的转变会对其周遭家人产生正面影响;

    当父母是热诚、温和、与世无争之人,

    一般而言,他们的子女也会发展出同样的态度和行为。

    内心的态度

    我们内心的态度,经常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所以,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必须去除自己周遭的困扰。

    周遭环境对于建立快乐的心灵而言,极为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内心所抱持的态度。

    提升内在品质

    我们身边的环境或许不见得友善,甚至可能充满敌意,

    但如果你有正确的内心态度,

    不论外在情况如何,都无法干扰你的内在的宁静。

    另一方面,如果你抱持的心态不恰当,那么即使四周都是好朋友和拥有最佳资源,

    也无济于事,你不可能感到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心态比外在条件更加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发现,似乎有许多人较开心外在条件,

    反而忽略了内在心灵的深度。

    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内在品质的提升。

    慈悲的关怀

    有些内在品质对于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很重要。

    就我个人有限的体验,

    我相信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人类的悲心与慈心——

    一种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的慈悲关怀。

    真正的爱

    让我先解释何谓慈悲。

    一般而言,我们所认为的慈悲或爱,

    大都是指对于自己的朋友或爱人所产生的亲密感;

    有些时候,这份慈悲还会带有一点怜悯。

    这其实是错误的。

    凡是隐含对他人轻视的爱或慈悲,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必须奠基于对他人的尊重,

    以及理解到别人跟我们一样有离苦得乐的权利。

    在这样平等的基础上,

    你的内心就会对他人产生真心的关怀。

    亲密执着

    至于我们对朋友所产生亲密情感,

    通常是一种执着,而非慈悲。

    真正的慈悲是毫无偏见的。

    如果我们只对自己的朋友亲切,

    而对敌人或无数不认识的人充满冷漠,

    那么,我们的慈悲只能算是部分或偏颇的。

    人人有快乐的权利

    如我前面所言,真正的慈悲是——

    奠基于认识到别人跟自己一样有追求快乐的权利。

    所以,即使是你的敌人,也和你一样,

    是个拥有追求快乐权利和智慧的人类。

    唯有建立在这层认知基础上的关怀,

    才是我们的所谓的慈悲。

    它的范围包含每个人,

    不论此人对你我敌意还是友善,

    皆应如此看待。

    关怀的责任感

    慈悲的另一个面向是包含关怀的责任感。

    每当内心产生这样的动机,我们的自信心便会自然增长,

    而且它会降低恐惧感,成为坚定决心的基础。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真心决定要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

    那么,即使你接二连三地失败,也没有关系,

    因为你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你还是会继续奋斗不懈,

    这种乐观坚决态度就是成功的关键。

    负面的情感

    慈悲通常能够带给我们某种内在的力量,它一旦展现,

    自然会开启一扇心灵之门,透过这扇门,

    我们可以与人类,甚至是有情众生,自在地灵犀相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对他人怀有憎恨和不友善的想法,

    那他们可能也和你一样有相同的感受,

    结果彼此间弥漫着猜忌和恐惧,而产生难以沟通的距离,

    然后你将感到寂寞与孤独。

    并非社群中所有人都会对你抱持不好的看法,

    但是如果有人以负面眼光看待你,这可能正是回应你心中的负面情感。

    与人为善

    如果你对他人怀有负面情绪,却期待他们对你友善,

    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

    若你希望自己周遭的氛围更为友善,首先就得预做铺路工作——

    不论他人的回应正面与否,你必须先建立与人为善的心态。

    若是这么做之后仍换来负面的回应,

    那么你就有权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我们是相同的

    我总是建立与人为善的友谊基础。例如,每当我遇见新朋友,

    都觉得不需互相介绍,因为他显然是另一个人类。

    或许在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会让我将机器人误为人类,

    但至目前为止,这种事从未发生过。

    我仍看见一抹微笑、他的牙齿、眼睛等等,

    而且我认出这个人是人类,在外表和情感的层面上,我们是相同的。

    基本上,除了肉体层面的肤色差异外,我们也别无二致。

    不论金发、蓝发还是白发的西方人,实际上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情感层面上能够交流。

    基于这层认知,我视其他人为兄弟,并且真情流露地对待,

    大部分情形下,别人也会立即以同样方式回应,成为一个朋友。

    有时,我的善意也会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那么我便有权利视情况发展而做出适当的回应。

    开放胸怀

    基本上,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他人,

    了解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是人类,

    我们之间实在没有多大区别。

    慈悲喜悦

    慈悲会自然地带来一股正面的氛围,它能使你内心感到平静与满足。

    凡是有慈悲心照拂之处,永远都存在一股喜悦的氛围,

    就连狗儿和小鸟都乐于亲近慈悲的人。

    大约五十年前,我住在拉萨的夏宫诺布林卡时,

    曾经养过一些鸟儿,其中有只小鹦鹉。

    当时我有位年长的侍者,长相有点凶恶——他有对浑圆又严厉的眼睛,

    但他总是用一些小坚果喂这只鹦鹉,所以每当这位侍者出现,

    那只鹦鹉只要听见他的脚步声或咳嗽声,就显得有些兴奋。

    那位侍者对待小鸟极为温柔体贴,小鸟儿也以非常友善的态度回应。

    我也有几次喂那小鸟吃坚果,但它从未对我表现如此善意,

    所以我开始用小竹棍逗弄它,希望能够获得不同的回应,

    结果当然适和其反。我使用过度外力干涉,于是小鸟以顽强的态度回应。

    创造正面氛围

    若你想得到真正的朋友,首先就必须在周遭创造正面氛围,

    毕竟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老是板着脸,对人又充满不信任,

    那怎么可能让他人心生欢喜、露出笑容呢?这是非常困难的。

    若你是个有权势或有钱的人,别人或许会向你献上虚伪的笑容,

    但如果要获得他人真诚的笑容,唯有源自你的慈悲。

    人性本是温柔又慈悲

    重点在于:应该如何培养慈悲心。

    事实上,我们是否真能培养毫无偏见的慈悲心?

    我的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我相信人类本性是温柔又慈悲的,

    虽然古往今来有许多人认为人性基本上是有侵略性的。

    让我们来审视此观点。

    生命的开端

    从我们在母亲子宫内受胎的那刻开始,母亲的慈悲与详和心境,

    对于我们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正面的要素。如果母亲的心性非常暴躁易怒,

    这对胎儿是会造成伤害的——而这个时期我们的生命才刚要开始形成呢!

    甚至在受胎的那一刻,父母亲当时的心境都非常重要。

    例如,若孩子是因为母亲被强暴而受胎的,那它就不是被期待的产物,

    而怀孕也会变成是件可怕的事。怀孕应该透过真诚的爱和彼此尊重而发生,

    而不只是疯狂激情驱策之下的产物。由于某种露水缘份而偶然受孕是不够的,

    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熟悉,并且把对方当做人尊重,这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此外,婚姻本身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或至少应该维持长久。

    生命,就该在这样适当的情况之下肇始。

    在爱中成长

    根据医学研究发现,在胎儿诞生后数周之内,

    婴儿的脑部仍然在成长中。

    专家们认为,在这段时间内,

    给予婴儿肢体上的抚触,

    对于帮助脑部适当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仅从这点就能够看出,我们身体得以发育成长,

    其实很需要他人的爱心。

    生命的第一个动作

    孩子诞生后,母亲的第一个动作是哺乳,而婴儿则是开始吸吮乳汁。

    母乳通常被视为慈悲的象征。传统上,若缺乏乳汁,孩子就无法存活。

    透过吸吮乳汁的过程,母亲和孩子之间产生一股亲密感。

    若他们之间没有这份亲密感,那么孩子便不会寻找母亲的乳房,

    若母亲不喜爱孩子,那么母亲的乳汁就不易丰沛。

    所以,乳汁是伴随着爱而来的产物。

    这即表示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动作————吸吮乳汁,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现。

    身心发展

    人们发现到,成长于充满爱和情感家庭的孩子,

    身心发展较健康,并且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较优秀。

    相反地,在缺乏爱的环境下成长的人,

    身心发展方面会遭遇较多的难题;

    这些孩子长大后的情感表达往往易出现困扰,

    这是极大的悲剧。

    第二篇智慧,自在愉悦的力量

    人间情感

    让我们来审视自己生命尽头的那一刻——死亡。

    一个人在面临生命结束之际,虽然这个垂死之人,

    已没有办法再得到朋友所给予的任何帮助,

    但,此时若有亲友们围绕身边,

    他的心灵会较为平静。所以,

    我们终其一生,从受胎初始到死亡终点,

    人类的情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平静的心灵

    充满情感的性格,不但能让心灵更加稳定和平静,

    还能对我们身体产生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憎恨、嫉妒与恐惧却会扰乱我们心灵的宁静,

    使我们激动,并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即使我们的身体,也是需要平静的心灵,

    它不适合焦躁不安的心境。

    我们的天性是趋向平静的心灵。

    增进人性基本良善

    虽然有些人对我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

    我依然认为,我们本性中的侵略性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真正主宰生命的力量,是人类的情感。

    所以,努力增进属于人性的基本良善,

    是可以办到的事情。

    聪明的自私

    我们可以透过理智的思辨力量来分析慈悲的重要性。

    假若我帮助他人,并且对其表达关怀之情,那我自己也可得到益处。

    但是,若我伤害他人,到最后必然会遭遇各种障碍。

    我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我们希望真正地自私,

    就应该做到聪明而非愚蠢的自私。

    智慧会帮助我们在这方面调整至最适合的态度。

    如果运用得宜,就能获得慈悲的生活方式,

    达成符合自我利益这个目标的智慧。

    爱自己很重要

    由此脉络来看,我不认为自私是错误的。

    爱自己其实是很重要的。

    若我们不爱自己,又如何能够爱他人?

    有些人在谈到慈悲时,

    似乎认为它代表着全然罔顾自己的利益——即牺牲个人的利益。

    这并非慈悲。

    事实上,真正的爱,应该以自己为优先对象。

    我

    自我有两层不同的意义。

    其一是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人,这样做不仅负面且易招致麻烦。

    另一种自我乃是基于决心、意志力和自信而产生,

    这个层面的“我”的感受非常必要。

    若缺乏这种自我感,

    我们如何能培养自己在完成人生任务时所需的信心?

    同样的道理,欲望也有两种类型。

    然而,憎恨绝对是破坏生命和谐的负面力量。

    审视愤怒情绪

    我们该如何减低憎恨心?憎恨通常由愤怒所引发。

    愤怒是一种回应式情绪所引起,然后逐渐发展成憎恨的情绪。

    这儿我们要采取的技巧是,必须先了解到愤怒是负面的。

    人们经常认为,愤怒是内在的一部分,而且最好让它表达出来;

    但我认为这是误导的看法。

    或许你对过往发生的事情怀有悲伤或憎恨的情绪,而借由愤怒来表达,

    但你可以把这些情绪加以处理。这是非常可能的情况。

    不论如何,一般而言较好的方法,应该先仔细审视你自己的愤怒,

    然后看着它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淡化。

    依我个人的经验,当你采取的立场是,

    把愤怒看成负面情绪,最好不要去感受,那么往往会产生最佳的效果。

    而这样的立场本身,也会使情形大为改观。

    包容的态度

    每当愤怒即将爆发之际,

    你可以训练自己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愤怒的对象。

    任何可能引发你愤怒情绪的人或情境,基本上都是有关联性的:

    从某个角度来看,它让你生气,

    但若由其他观点审视,你可能发现其中自有美意。

    例如,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国家,流浪他乡成为难民。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处境,可能令人感到挫折与悲伤,

    但同样的事件也能因祸得福,创造出新的机会——

    让我们与其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遇,等等。

    培养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事情,

    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更平衡的心态。这是一种方法。

    相对性思考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的身体被疾病击倒了。

    假设你钻牛角尖,只着眼于自己的疾病,内心就会愈加忧烦沮丧。

    这时候,若能转念思及自己目前的处境,也许还可能沦于更加地悲伤无助,

    便能庆幸眼前的光景已是不幸中之大幸。

    如果你这样思考的话,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种思考方法可以让你明白自己尚未陷入最糟的处境,

    因而生起安慰与感激之情。

    这种训练让我们以相对性思考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当你和境遇更悲惨的人相较之后,

    立即就会因感恩而卸除内心的重担和挫败。

    宽广的视野

    当艰困挑战来临时,若你以紧盯的态度来看待事情,

    问题就会显得极为庞大,

    但如果你采取以更宽广的视野来面对相同问题,

    那它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每当面临人生困境时,借着宽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就能降低挫折感。

    你明白这一切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但若能应用这种方法,内心的愤怒自然会消弭于无形,

    还能增长自己慈悲善良的潜能。

    一个原本负面性格的人,借由这两种方法,

    就能够被转化成一个善良的人。

    永恒无尽的爱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话,在扩展这些特质方面也会有所助益。

    例如,在圣经的福音书中教导我们,当别人打我们脸颊时,

    要将另一边面颊也给他打。这是明白告诉我们要修练安忍。

    对我而言,福音书主要传达的讯息,就是去爱我们的同胞。

    而我们之所以应当培养这份爱,是由于我们爱神。

    在这层意义下,我所理解到的是永恒无尽的爱。

    这类宗教的教诲,对于增长强化人类美好的品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佛教的修行方式则呈现出极清晰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视众生为平等,

    然后将所有的生命都看成与自己生命同等宝贵。

    透过这样的修练,我们便能培养对他人的关怀之心。

    当个热诚的人

    对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光景?

    无论我们是否信奉某种信仰,纯属个人权利。

    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也能够生活下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使生命更单纯些。

    但当你不再对宗教有任何兴趣,仍然不应忽视人类各种美德的价值!

    只要身为人类,并且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就需要他人的慈悲心,

    若缺乏这些滋养,我们不可能快乐。

    既然每个人都希望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朋友,

    那就必须培养大悲心与慈爱心。

    了解灵性有两个层面很重要,一种是有宗教信仰,另一种则没有。

    至于后者,这类人只要试着去当个热诚的人就可以了。

    付诸行动的慈悲

    我们还应该谨记,一旦培养了某种慈悲的胸怀,

    非暴力的念头自然就会升起。

    非暴力并非某种外交字眼,它是付诸行动的慈悲。

    若心中满怀恨意,那么往往你的作为就会趋于暴力,

    但如果你抱持慈悲的胸怀,就不会做出有暴力倾向的行为。

    人间冲突

    如同我先前说过的,只要这世上有人类生存,

    就永远会有冲突与不和谐的观点。我们应视此为理所当然。

    假设我们为了降低不和、冲突而使用暴力,那么世界将永无宁日。

    我认为这样的后果是很恐怖的。

    更何况,透过暴力来解决冲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憎恨与不满。

    对话和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非暴力意味着对话,表示运用语言来沟通。

    对话代表了协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权利,并带着和解的精神。

    那是很实际的方式,事实上也是唯一的方式。

    现今这世界已经变得愈来愈小,

    区分“我们”与“他人”的观念几乎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的利益能够独立于他人而存在,那么就可能出现全盘的羸家或输家,

    但实际上人类是彼此依存的,我们的利益也与他人紧密相连,

    所以你怎可能获得全面性胜利?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必须共同分享,

    不论是对半均分,或是以六四的比例分配!

    若不运用这个方法,和解是不可能出现的。

    利益共享的精神

    面对现今世界的情势,

    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习以非暴力的方法来思考解决之道。

    我自己所采取的根本态度就是“中道”。

    西藏人的未来,是不可能赢得全盘的胜利——不论我们喜欢与否。

    西藏的未来绝大部分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因此,基于和解的原则,我倡导一种利益共享的精神,

    如此人类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协调是唯一之道。

    透过非暴力手段,我们能够分享彼此的观点、感情以及权利,

    而且唯有以此方式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对话的世纪

    有些时候我会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血腥冲突的世纪,

    是一个战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

    出现过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冲突、流血对抗和武力竞赛。

    如今,大家要以在二十世纪所学习到的惨痛教训与经验为基础,

    我认为人类必须展望下个世纪,期待它成为一个对话的世纪。

    非暴力原则应该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推行。

    这不是光靠讨论和祈祷就能办到,

    我们得不断的努力奋斗。

    第三篇嘉瓦仁波切聊天室

    负面的报导

    问:圣座,我们在这个现代世界里试图避开苦难,却似乎徒然在制造更多的痛苦,因为某方面积极努力,却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苦难,例如在医药、政治的发展等等。我们应如何判断?我们不就是应该接受某种程度的痛苦和不适吗?

    答:我认为痛苦分成许多层次。一般来说,减低痛苦的程度是绝对可以的。但我个人并不相信:对某个人的幸福与快乐而言,极重要的条件是,必定要以某种负面方式造成伤害和影响其他人的生活。

    在此我想表达一些看法。我觉得,现今的电视和报纸往往针对负面事件做报导。例如,凶杀或不幸事件都是立即播报。其实,同一时间,这世上亦有数百万人正在接受帮助,或受到爱心的滋养与照顾,好比是数以百万的儿童、生病的人或年老的人。可是,人们通常都将这类事件视为理所当然。它们并未被视为应受到特别注意。

    这事实上也反映了人性拥有慈悲或爱心的本质。因为一切似乎都如此自然,使我们完全忽略所有爱心所表现出来的作为。但我们却对杀人流血事件感到惊讶,它之所以让人们内心震惊,正因为它并不符合人类本性。

    可是,负面报导往往使许多人误以为人性本恶,是具侵略和暴力倾向的。我认为这在心理方面会造成极不良的影响,尤其对小孩,他们经常是透过电视接收有关人性负面的质素,虽只是短暂的讯息。这类杀人或殴击事件,在被报导的当下或短时间内,可能引发骚动刺激。但以长远眼光看,我认为这些暴力事件对社会极具伤害性。事实上,我曾与哲学家卡尔•波普(1902-1994,奥地利哲学家,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教授,译注)晤谈。我们从一九七三年起就彼此相识。在这次会谈中,我们讨论电视节目所呈现的暴力,我的看法是,太多的暴力对于数百万儿童产生极负面的影响。我想,他也是心有戚戚焉。为了期待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污染

    问:圣座,对于如何停止地球的污染,您的解答是什么?地球与人类是否真如预言所说,会面临毁灭命运,好让这世界得到净化,然后一切再重新开始?

    答:当然,从佛教而不只是从常识的观点来看,这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始有终的。这是律则,是自然,是合乎逻辑的。所以,凡是出现称为大霹雳或类似的事件,这其中就会有某种进化或开始的过程,所以最后必然会有一个结束。无论如何,我认为这个终点还要等上好几百万年后才会到来。

    现在来谈谈污染。如各位所知,我来自西藏。当我们在西藏时,对于何谓污染是毫无概念的。那儿的山川多么洁净!事实上,当我们刚接触到污染这观念,并且听到人家对我说不能喝那些水时,实在非常惊讶。后来,我们才逐渐了解真相。

    这其实是个极严肃的课题。它不是涉及一两个国家,而是悠关全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的问题。假如我们对污染的问题保持着清醒的良知,并且依循良知的指引而行,那么至少还有办法能够减轻问题的程度。例如,大约两三年前,我到位于河边的城市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有些朋友告诉我,十年前这条河因为遭到严重污染,河中根本看不见任何鱼类。但当我访问那个城市时,河中已开始出现一些鱼类,污染问题已获得改善。所以,这证明我们有能力去改善许多事物。

    杀戮,以及像发生在波士尼亚的惨绝人寰景况,会立即触动我们的心灵。但环境污染和其他环保问题就常会被世人所忽略。于是,日久月深,事态愈来愈严重。等到问题明显呈现之时,通常为时已晚。因此,我认为污染是个非常严肃的课题。我感到相当欣慰的是,在许多地方已有人们明确表达关切之情,甚至还有政党依循环保理念和政策而兴起。我觉得这是很健康的发展方向。所以希望还是存在的。

    媒体与社会乱象

    问:社会现存的各种机构,例如新闻界、娱乐界和媒体,似乎都在鼓吹负面的态度和情势,这与您极力倡导的风气完全背道而驰,请问您有任何消弭社会乱象的建议吗?

    答:的确如此,我经常表达对乱象的忧心。然而,如先前讨论过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得视我们的心态而定。若我们面对这些负面事物——杀戮、性,或是这类事件,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的话,也许会有用处。有时你能以更积极的方式来运用这些暴力、性等画面,如此一来,借由正念来思考各种不同人们情绪背后的毁灭本质和造成的影响,你就能利用这种特殊观察事情的角度,来提醒自己它们所具有的毁灭性本质。性与暴力的画面,刚开始时可能有些刺激,若你看得更深入些,就会发现其实没有益处。

    当然,我对媒体的角色另有看法——尤其在西方世界。在印度这样的国家,电视上经常可见到杀戮和性爱,性爱可能要好多了!如果我们假装那不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也没什么益处,不是吗?

    总之,运用媒体来清楚地呈现人心的另一面向——即人性良善、美好的品德,也同样地重要。我认为,这部分做得还不够好。我们只顾呈现杀戮、性爱这类东西,但关于人性慈悲的一面,却付之阙如。

    例如,我在华盛顿首府参观犹太浩劫博物馆。当我在那儿看完所有展览之后,内心想到是人类的两种特质:一种是纳粹德国人刑求、杀戮,以及灭绝犹太人的恶行——非常恐怖且令人心碎悲伤。它提醒我,假若人类的心智是以憎恨为动机或主导,那么情况可以糟糕或恐怖到何种程度。但同时也有某些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保护犹太人,这同时也显示人类高贵的情操,甚至甘于冒性命危险去拯救不幸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情况相当平衡。假如我们任由憎恨的势力牵引,那人类能够表现得极为残酷与极具破坏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发扬人性良善的品德,那么也能发生英勇感人的伟大事迹。媒体应同时呈现两种面向。我一向都这么认为。

    教育宗教

    问:圣座,当今世界的种族主义、偏见和人类愚行,似乎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您认为这现象应归因于哪些负面因素?有哪些正面因素可以对抗此沉沦趋势?

    答:我认为这些问题大部分取决于教育。我觉得,人类能够拥有愈多正确资讯、觉察力以及接触,情况就会愈改善。当然,你还必须要保持开放的心灵。毕竟,你只是地球五十亿人口之一,而每个人的未来,有极大部分取决于他人。我也认为,有某部分问题是出于对其他文化和社群的存在缺乏认识,同时对于现代世界的存在现实和本质缺乏理解。假如某个文化或社群,能够全然独立存在而可能达到完全自给自足的地步,亦即——完全独立、并与世界其他社群毫无关连的话,那么我们或许能够辩称,如偏见和种族主义这类的谬见,是有其存在的空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他文化与社群存在的事实,是无法忽视的。此外,现代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你自己社群的幸福、快乐和成功,跟其他社群的幸福和利益攸戚相关。在各种关系网络如此复杂的现代世界中,偏见与种族主义是没有容身余地的。

    依据我个人经验,佛教无疑是最适合我的宗教。但这并不表示佛教对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的内在特质,因此,对某些人而言,某类宗教就较为适合或有效果。所以,如果我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那我就必须尊重并接受这些不同宗教的价值——毕竟世界上有千百万的人是因这些宗教而受益。

    当我在西藏时,透过书籍或个别接触,而获知有关其他文化传统与价值的机会甚少。自从流亡海外成为难民之后,我反而有较多机会与其他文化传承做深入接触,这些主要是透过个人,我也因此更深刻理解他们的价值。结果,我现在抱持的态度是,每种宗教都是一种有用的宗教。当然,从哲学的角度省视,我仍然相信佛教哲学更为博大精深,但其他所有宗教对众生仍有极大利益或潜能。基于这两个理由,我认为自己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已有相当大的转变。如今,不论在何时何地,每当我遇见信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内心都会深深仰慕他们的灵性修练,并且诚心尊敬其文化传承。

    恐惧和绝望

    问:凡夫是否可能转化他们的恐惧和绝望?我们应当如何转化?

    答:没错,这是很可能办到的。比如说,当我年幼时,一直都害怕黑暗的房间,但随着时间流逝,恐惧感也消失无踪。另外,在与他人互动方面,假如你的心灵愈封闭,就会愈可能产生恐惧或不愉快的感觉。你愈是愿意开放自己,内心就愈能感到自在愉悦。那是我个人的经验。不论我遇到的是伟人、乞丐或只是个平凡的人,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差别。最重要的是以最真诚的心笑脸迎人,不同的宗教、文化、语言、种族——这些都不重要。一个人不论受教育与否,是富人或穷人,都没有差别。当我完全开放自己的心灵时,我只是把人们都当做老朋友看待。这点非常有用。抱持这种态度做为待人的基础,若他日情况有所变化,那我就随当时环境的转变而作为,但在刚开始时,我这方面应该创造互动的基础,如此一来,往往就能获得对方人道善意的回应。所以,我认为应抛开恐惧。

    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希望。若其中一个希望落空,并不代表所有希望皆落空。我曾碰见过那种无法达成某个愿望就非常丧志、完全被击垮的人。但我相信,人心是十分幽微复杂的。人生中有各种不同的希望和恐惧,把所有心力孤注一掷在某个特定的希望上是相当危险的事,因为当希望落空时,我们就会彻底失望,内心完全崩溃。这样太危险了。

    宗教之于社会发展

    问:圣座,美国近几年来离宗教信仰愈来愈远,社会上兴起一股深厚追求自我发展的风潮。在现代世界中,宗教是否仍然是一条合宜的道路?

    答:宗教绝对与现代世界息息相关。但我或许应加以说明:各种宗教的传承,从其源起至今历经许多岁月,所以,我认为它们有某些面向,可能已经不合时代潮流了。但这并不表示宗教本身与现代世界毫不相关。仔细审视不同宗教的本质,包括佛教在内,不论是身处今日世界,或是百年、千年、四千或五千年以前,人类基本上是相同的。当然,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但人类还是属于同一种类,这并没有改变。因此,人类面临的问题和痛苦,如死亡、衰老、疾病、战争这类事情,依然存在。我不知道在一万年或是十万年后,人类到底会呈现何种样貌。没有人知道。但我认为,至少过去这数千年来,人类基本上还是保持相同本性。

    我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宗教,实际上都是在处理人类的痛苦和各种人生的基本问题。就那个层面而言,人类的本性和痛苦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宗教跟我们仍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某些仪式和其他面向已经有所调整,在印度,由于封建制度或各个王朝政权的兴衰,因此,仪式进行方式也极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情况已有所变化,而我认为还应当再进一步转变。

    至于佛教方面,当然不只是处理此生的事情,它还包含许多神秘面向。如今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现代化的变革,除非在其他的存在领域也发生某种类似型态的现代化,我认为佛教依然能保有它的关连性与合宜性。不仅对我们的现代世界是如此,因为人类生存的许多基本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也由于佛教所探讨的问题跟其他神秘的存在形式是相关连的。我向来认为现代化的转变只是表面性的,其实人类在心灵深处依然古老。去年在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边境发现一具古老的尸体,若是这位古人仍存活至今,我想我们仍能与他沟通。但这具尸体已有四千年历史了。当然,这个人可能属于不同文化背景,表达情意的方式或许有别,但基本上我们仍然可以沟通。

    宽容与愚昧

    问:圣座,是否能够从个人业力的角度,谈谈人际互动关系?一个人应如何了解宽容与愚昧之间的差别?

    答:真正的宽容是一种立场,或是个人对于事件或某人采取的一种回应方式,而他有能力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行动。于是个人就必须多方考量,把许多因素都考虑进去,当他决定不采取负面行动时,这就是真正的宽容。这跟一个人毫无能力采取强烈反制行动的情况截然不同,那代表此人处于无助的境况,所以他无能为力。此两者的差异处,事实上印度论师寂天菩萨在《大乘集菩萨学论》这本佛教经典中曾清楚指出。所以,我对中共政权的宽容,也是相当见仁见智——它是真正的宽容吗?

    克服恐惧

    问:一个人应当如何克服恐惧或充满恐慌的习惯性心态,尤其是眼前并无明显的外在因素存在时?

    答:我认为,你所抱持的看法以及思考的模式,都会造成极大的差异。我们常发觉自己受到某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感觉所撞击,像是恐惧等,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也就是不太去注意它,结果就可能是任其发展,并开始影响我们。当这种事情发生时,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运用理性思辨的能力,才不至于被这些思想和情绪所控制。当然,如果有充分恐惧的理由,那么恐惧未尝不是好事!恐惧能让人提早采取防范措施,这是有益的。但若无事自扰而心生恐惧,而你又能进行观的禅定,恐惧就会减少。这是正确的对治之道。

    灵性的修练

    问:在一个人产生直观式的洞见后,内心能够同时生起慈悲吗?

    答:我认为这得依个人灵性的修练以及初发心而定。一些修行者可能熟悉各种菩萨道的原则,像是利他心等等。当一个人对于实相的本质有更清晰的洞见,那么他所生起的利他心与慈悲心的力量就愈强大。因为那时他已看清众生在生死中之所以无尽流浪,是由于不明白实相本质的缘故。当这些修行者对实相之本质产生极深刻洞见后,就会了悟某种可以让人类脱离无明痛苦状态的解脱之道。

    一旦内心获此领悟,你对众生的慈悲心就会更增强,因为你将了悟他们的命运——虽然他们会死亡,但仍然被困住在无明的生死循环中。

    但仅仅因为一个人对实相本质获得某种程度之洞见,并不能保证他自然会生出慈悲之心。这是因为此人洞察实相本质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利益众生的愿望,或者他的初发心主要只是关切自己能否从无明生死循环中解脱而已。所以,单凭对实相本质的洞见,实际上并不能让人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你还需要某些辅助的条件。

    正面表达

    问:是否有用慈悲或自我了解为基础,以正面方式表达愤怒的例子?

    答:是的,的确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内在的动机可能是慈悲的,但触发事件的媒介或导火线却是愤怒,那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灵力量。

    爱

    问:圣座,我如何才能做到与自己的情绪保持联系却不感到恐惧?我经常紧紧地控制自己,不让感情流露,结果造成内心封闭、没有能力去爱别人。

    答:当我谈论爱和慈悲时,我对世俗定义下的爱,以及所谓爱的真谛之间有所区分。我认为,爱产生的基础是,对于他人的存在有某种清晰的认知,以及对于他人的幸福与权利有真诚的尊敬。然而,从修行的观点来看,对于自己亲密的人产生的爱,乃源于强烈的执著,终须加以净化。我们必须产生某种程度的出离心。

    我想在初阶段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孤寂。实际上,这是僧侣与尼师们的目标之一。就某方面而言,那种生活似乎有些无趣或单调,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反而更为多彩多姿。事实上我倒认为,执着于某种形式的快乐,缺点太多;就长远来看,其他形式的快乐,或许较为平淡,却是稳定的,我认为客观存在更加令人自由自在!所以这是僧侣和尼师生活上的一大安慰。

    如何避免灰心丧志

    问:若一个人内心感到深刻绝望,陷入极深的沮丧感,夜晚辗转难眠,且一心寻死,请问圣座会给这样的人什么劝告,让他能变得更加稳定和积极?

    答:假如此人毫无修行背景的话,我想那就非常困难了,我也真不知道该给他什么样的建议。如果此人有某些修行经验,或是信奉其他宗教,若他有些佛教修行的经验,那么思维佛性,以及人类身体与大脑的潜能,会有所助益。另外还可以阅读高僧大德们伟大的求道事迹,因为他们的故事充分彰显人们为求真理而历尽艰辛的磨难过程。例如,有些大师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或是生活失意沮丧、缺乏任何奥援,但由于他们怀着坚定的决心,并对自己能力有极大信心,最后终能得到极高的证悟。我们必须谨记:灰心丧志对于改变现状,绝对是无济于事。

    有智慧的慈悲

    问:圣座,对于让自己成为一个慈悲的人,应该有多大的责任感?如果发现别人在情绪上依赖你的慈悲,那该怎么办?若你认为长远而言伤害一个人是为他好,这能算慈悲吗?

    答:我认为你应该了解,有智慧的慈悲。运用智慧的力量来判断一个人行为所可能带来的长程或短程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事。

    个人与社群

    问:我能够了解,自己的心念和作为,会影响一己的因与缘;但是否也会影响世上正在发生的境况,如人类所受的饥荒、贫穷和其他无处不在的生命之苦?如何影响?

    答:有时我们会觉得个人的行为微不足道。我们经常以为,这些影响应该来自某种代表或集体性的动作。但不论是社会、社区或群体的动作,都代表个人的综合。社会是众人之集合,这一开始就必须是来自个人。除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产生某种责任感,否则整个社会无法运作。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个人的努力毫无意义,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应当尽力而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