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
    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

    (代序一)

    弘一法师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

    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摘自《佛法宗派大概》,系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938年11月28日于福建所做讲演

    持松上师五十寿序

    (代序二)

    赵朴初

    盖闻不住寿相。诸佛内证之功行。示现长生。菩萨下化之方便。是以入金刚寿命之定。天魔发心。同梵面如来之年。恒沙受度。故知请佛住世。为普贤之大愿。与民同寿。是弥陀之本怀也。代维我

    持公上师乘愿再来。应机垂化。幼怀贞敏。早标特立之行。屡见祸菑。先兆异人之梦。背亲远去。事足比于踰城。寻仙苦行。功有类乎食麦。偶起穷途之叹。更坚向道之诚。遽征感应之奇。得预华严之会。大江东下。净障惑如尘沙。法雨初沾。来神光于庭宇。重重楼阁。入无尽功德之藏。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之海。于是徧通五教。深达十玄。方便难思。辩才无碍。犹不自封于学地。复勤研究于天台。更参临济之宗。兼习慈恩之论。观乎大海。岂择细流。愿切有情。不舍世学。文字之美。现宝刹于毫端。演说之圆。放光明于舌本。是以虞山嗣法。大弘十义之门。汉水开筵。妙变九会之盛。此在凡情。固已作宝所之观。而在师意。则犹为化城之境也。慨夫法宝五藏。真言首列上乘。而震旦千年。密教久成绝学。上师独发大心。誓求秘印。匹夫有责。尽返故物之遗。舍我其谁。直绍法王之位。三渡扶桑。再登高野。穷心殚力。朝闻夕修。遂兼东台之心传。博综新古之精义。孤身远迈。久慕玄奘之行。两部归来。终满不空之愿。自是常住金刚之心殿。徧游法界之玄宫。福智俱严。威德自在。初云兴于东浙。旋日曜于洪山。化隆末劫之时。事踵中唐之盛。信惠公而后之一人。盖五代以来所末有者也。及乎龙蛇争陆。烽焰弥天。众生之定业难移。菩萨之悲心无尽。身驰火宅。常存一子之观。慈摄修罗。屡建仁王之会。既弘讲授之业。更兼著述之勤。阐隐抉幽。破邪显正。天亲千部。彪炳于千秋。窥基百论。准绳乎百世。大启来学。并美前贤。而上师行年方五十也。日丽中天。仰光明之普照。相严百福。喜神采之常新。弟子等久承灌顶之恩。永抱侍坛之愿。敢因浴节。同献皈诚。祝师寿之无量。期兆民之有庆。龙树八百。双转显密之轮。清凉期颐。长作邦家之宝。一心恒愿。三界群生。同修金刚之身。共证僧祗之寿。

    弟子正道。苇乘。止方。白圣。度寰。续祥。通学。通贤。韩惠安。吴蕴齐。俞静波。吴企尧。陶茀卿。陈承辉。沈华棣。夏继禹。黄大华。李圆净。孙慎俭。陆渊雷。陈无我。陈子和。尤彭熙。朱道中。杨俊生。薛金镛。赵朴初。袁希濂等顶礼。

    中华民国癸未年夏正七月。弟子赵朴初恭撰。弟子袁希濂敬书。

    注:1943年,在持松法师5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赵朴初大居士作为佛教界领袖、持松法师的灌顶弟子,为表达感恩之情,特亲笔撰写了此文。此文原刊于《覺有情半月刊》(第四卷第二十五、二十六號第九十七九十八期合刊第一版)和《妙法輪》(第一年第十期,标题为《持松上师五十寿序》)

    第一单元唐密祖师

    第一部分开元三大士

    第一章善无畏大士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得军民之情。昆弟嫉能,称兵构乱,阋墙斯甚。薄伐临戎,流矢及身,掉轮伤顶。天伦既败,军法宜诛,大义灭亲,忍而曲赦。乃抆泪白母,及告群臣曰:“向者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其义焉。”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群盗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寻越穷荒,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问舍位之由,称叹不足。是日携手同归,慈云布阴,一境丕变。畏风仪爽俊,聪叡超群,解究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伎能,悉闻精练。初诣那烂陀寺,此云施无厌也,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寺有达摩掬多者(即龙智菩萨),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余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学焉。”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龙神围绕,森在目前,其诸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旨也。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惮艰险。凡所履处,皆三返焉。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有猛兽前导,深入山穴。穴明如昼,见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时中印度大旱,请畏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有。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为窣睹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专其见。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讲《毘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言讫冲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胡人贪货,率众合围,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州。”礼足而灭,此亦犹迦毘罗神送连眉也。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角其神异。畏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着笔受缀文,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彼选得数本,并总持妙门,先所未译。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毘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毘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超然觉明,日有人矣。法侣请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一行禅师者,帝王宗重,时贤所归,定慧之余,阴阳之妙,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畏笑曰:“无苦,自当知也。”鼓铸之日,果大雪蔽空,雾塔出垆,瑞花飘席,众皆称叹焉。又属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曰:“人苦暑病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陈请雨具,幡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径上数尺,稍稍引去。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谢。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不日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胁累足,奄然而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法侣凄凉,皇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坏。会葬之日,涕泗倾都,山川变色,僧俗弟子宝畏禅师荥阳郑氏、明畏禅师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风再振,二禅师刻偈,诸信士营龛,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恋。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黑皮隐隐,骨其露焉。累朝旱涝,皆就祈请,征验随生,且多檀施。锦绣巾帊,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争施弹帊、净巾、澡豆,以资浴事。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称心愿焉。

    (《宋高僧传•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

    第二章金刚智大士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揵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植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毘达磨等。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闻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实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毘卢遮那塔中纶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咒余书,随问剖陈,如钟虡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开元七年,始屈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拏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咨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顶,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毘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系曰:五部曼拏罗法,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去疾除祆也绝易。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乃寡征验,率为时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宋高僧传•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

    第三章不空大士

    释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毘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辩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仑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辩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实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辩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毘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辩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缾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缾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证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余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彩绢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匹。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是三日内雨,如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嘱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盘茶毘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余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余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毘,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正广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巿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华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毘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凰皇已降,生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

    (《宋高僧传•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

    第二部分持松法师

    持松法师(公元1894-1972年),现代高僧。俗姓张,法名密林,因慕名玄奘,自号师奘沙门,因修密受灌顶,又号入入金刚。

    法师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今荆门市)沙洋,曾祖以下,世代书香。17岁时感人生之无常,投铁牛寺出家,后往远安县观音洞居住。

    1913年往汉阳归元寺求戒。戒期后,往禅堂,一心参禅。

    1914年,适闻月霞法师在上海办华严大学,欣然投试,被录取后,事师三载,于大小乘经论、各宗教义,深有所得。

    1917年随月霞法师赴归元寺及宜兴、磐山。七月随师居常熟兴福寺。半年后,月霞法师示寂。次年二月,嗣月霞显珠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并继承常熟兴福寺住持职,法名密林。又为“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之传人,故勤究华严大教,亦深得其真髓。任住持五年中,偿还积债,赎回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预科学校,授课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1921年,受太虚法师请于杭州净瓷寺讲《八识规矩颂》,再次传戒,度僧百人。

    次年春,先赴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武昌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后杖锡安庆迎江寺,讲《十二门论》。

    1922年冬,因阅《法轮宝忏》,深感瑜伽宗密义难解,且原在我国盛行于唐,久已不传,而今仍盛行于日本。遂立志挽回千载之绝学,毅然辞去兴福寺住持之职,东渡高野山礼五十世阿阇梨金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三宝院流五十一世阿阇梨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后因京都地震,加之川资告磬,遂归国。旋赴杭州菩提寺灌顶传法,盛极一时。

    1924年春,武汉佛教界及两湖巡阅使萧耀南、李香庭、汤乡明、李开先、陈元白等迎请来鄂,住持武昌洪山宝通寺,讲经、传戒、灌顶,竟无虚日,并在寺建法界宫、瑜伽堂,购诸法器,绘诸尊曼陀罗,拟就洪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复兴唐密。期间,应邀为两湖巡阅使吴佩孚讲解《金刚经》大意。

    1925年秋,法师作为中国代表赴日本东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任教义研究部理事,得与日本学者渡边海旭、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河口海慧等相交。会后,至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传法院流四十九世阿阇梨位。次年四月,赴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规,卒业毕,再赴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韶阿阇梨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又得中院流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得铁塔正传血统一脉传授。临行,金山穆韶阿阇黎付与自己珍藏的金刚界胎藏界两幅大曼陀罗,永垂纪念。时法师年35岁,已集密教真言宗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梨位,诚难得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

    1927年春,法师回国,因洪山宝通寺道场毁于兵燹,乃留上海,在功德林、净业社、清凉寺等处讲经传法,历时一载有余。

    1929年夏至1935年的七年之中,应辽宁、南京、北京、杭州、汉口、武昌等地之请,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期间,先后为程颂云、朱子桥、张学良、翟熙人、徐克成等诸将军名人灌顶授戒;蔡元培先生专程听经并叩问宗教大意;曾为贺龙率部在故里湖北沙洋建立新政赋诗庆贺。时朱子桥将军发愿恢复西安大兴善寺密教古道场,函电邀请法师就住持位,适汉口大水,车轨被淹未克成行。

    1936年春,法师第三次赴日本,周游日本全国,深慨昔日旧友多已物化,乃采办坛场法器,于夏四月归国,从此常住在由欧阳竟无大师购买相赠的“圣仙慈寺”。除讲经传法外,法师专力从事著述,著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全面解释华严教义,为近代华严宗一部重要著作;又著《密教通关》,是一部阐述我国唐密和日本东密源流的纲要性著作。法师学通显密,先后著述二十余种,由罗迦陵居士捐资印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法师在上海觉园为政府建百日调伏法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专门派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并函嘱王一亭、屈文六等居士入坛代表致敬。1941年上海沦陷后,侵华日军通过各种方式到圣仙慈寺威逼利诱,请法师出任伪上海市佛教会会长,法师称病坚拒,宁死不从,如是数载,得时人称赞,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7年3月,上海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选贤制,法师被推为首任住持,兼任静安寺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办《学僧天地》月刊,担任名誉社长。

    上海解放前夕,有人在台北购屋建十普寺为静安寺下院,请法师赴台,他坚辞不往,甘心留在大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和对新中国的期盼。

    解放后,1952年4月,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静安寺,法师十分感动,挥毫写了自勉话语:“生生世世常居地,此我世尊学习精神也。”1953年4月,在政府支持下,法师在寺内设立真言宗坛场,复兴我国失传已久的唐代密教。此后,他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行前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1957年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柬埔寨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庆典,后又接着率团访问了越南、缅甸和日本。1964年,法师任新《辞海》中国哲学分册的编委,参加了有关佛教条目的编撰工作,同年7月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1965年3月,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文革开始后,法师受到冲击和迫害。1972年,法师自感来日不长,墨书毛主席诗词、法华碑文、圣教序、兰亭集序等馈送诸友,11月16日,于入寝定中安然圆寂。

    法师示寂于上海,而塔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并设纪念堂于静安寺,世寿七十有九,戒腊五十。

    持松法师爱国爱教、爱人民、爱和平,功德无量,高山仰止,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和海内外许许多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英诚挚交往,以其学识广博,待人真诚,富有智慧,赢得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广大信众的称赞与敬重。

    法师之一生,显密圆通,业绩昭著,不仅精于各派教理,修持有素,躬身力行,法验异常,而且懂日文、梵文,善诗词,兼工书法,更重要的是,他绝无门派之别、宗门之分,其品德之高,学识之渊博,著作等身,诚为一代宗师,无愧于现代高僧之赞誉,故为国内外所敬仰。无论禅宗、华严、东密、台密,均足以当上代祖师之法嗣而无愧,对天台、法相、华严各宗及三论、净土无不通晓,于唐密更是集各派流之大成,实为千余年来所罕见,惠果之后第一人,乃五代以来所末有也。

    法师一生讲经、传法、授戒,尤其是传回千古绝学唐密后,更是不断应邀在全国各地举行灌顶法会,全国得其结缘灌顶者有数万名之多,其中有优秀俗家弟子多名,杨毓华居士得传法灌顶,延续唐密法脉。

    第二单元唐密述要

    自佛法东来,经过历史的演进,中国佛教至唐朝时已分为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法性、净土、密等十宗。而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浅显也,密者深秘也。显宗教显义著,学者但善观经典,即可如法修行。密宗教义潜藏法海,非经师传不可。

    中国密宗自唐末五代失传,越千余年于今,始由持松法师等于民国年间自东瀛传回,一线曙光,宛如铁塔初开,还我二部大法,求道者生逢其时,当闻法起修,精进不懈,早日即身成佛。

    密宗,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真言乘、金刚乘、秘密藏、持明藏、总持藏、陀罗尼藏、密乘、果乘等。该宗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行者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密教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又作毗卢遮那佛、最高显广眼藏、遍照王如来、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处、遍照尊),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持、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是为密宗第二祖。金刚萨埵据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之境界集成密法之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并将之纳入南天铁塔(然其全息意义乃有情本身法界之塔也),以期待后世有缘者。释迦牟尼佛(化身佛)灭度后800余年时,龙树菩萨(亦译为龙猛)开启南天铁塔,亲自从金刚萨埵得受密法,为第三祖。龙树菩萨传法给其弟子龙智菩萨,是为第四祖。又过数百年,龙智菩萨700余岁时,传法给善无畏与金刚智两大士,是为第五祖,史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三位密教大师于中国盛唐时先后自印度来华广弘密法,并经一行、惠果等祖师的努力,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形成唐密。

    第一部分唐密流传

    第一章唐密的形成

    第一节源于印度

    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佛教历史,自公元前五、六世纪至公元十二、十三世纪,大约有一千八百年历史,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前、中、后三个六百年。

    一、第一时期,前六百年,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由水路南传至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各国,成为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传至中国,迄今仍在云南傣族等数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二、第二时期,中六百年,主要是龙树—提婆中观学系与弥勒—无着、世亲的瑜伽学系两个系统,即大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分别由陆路及海路传至中国,又从中国传至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各国,成为北传汉语系佛教,迄今仍在东亚各国流行。

    三、第三时期,后六百年,为密乘佛教时期。称此一时期为密乘佛教时期,并非说密乘从此时才开始流传。其实,早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密教就由龙树菩萨传出,而后一直秘密流传,直到七世纪时取得主导势力,公开流行。

    大乘实教原分显密两部。显部由文殊师利菩萨护持,即般若藏,称为显乘,或显教,义理较浅显故。密部由金刚手菩萨护持,即陀罗尼藏,称为密乘,或密教,义理甚深密故。金刚手原系法身菩萨,对于学人修密教将入上品悉地(成就之义)者,乃现身其前而为说法,佛灭后约八百余年,始由龙猛(即龙树)见诸南天铁塔中,密乘从此光昭于世。

    第二节三个阶段

    从历史上看,密乘佛教可总体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密教。一般称为杂密,即杂部密教之义,指密宗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与《金刚顶经》未结集流传前,由释迦牟尼佛显说于佛教经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罗尼密咒等。随着中国译经事业的开展,早在西晋时已传至中国,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两个从印度传来的密法系统。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许多单行密法,多是早期杂密,它是与显教各部经典的译传与各宗派的开创相联系而发展的,至今不绝。

    中期密教。学术界称为纯密,即纯正密教之义,指由法身佛大日如来所传密宗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即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结集传出后之密教。具体地说,就是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716年到长安)、金刚智、不空所传之印密,由中国僧人一行、惠果继传而后形成的“两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继承唐密而在日本分别开创的东密和台密。

    唐密的两部大法,一曰胎藏界,系讲色法,说明物质世界的本体与现象,根据胎藏界根本经典《大日经》而建立胎藏界曼陀罗;《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刚界,系讲心法,说明精神世界的本体与现象,根据金刚界根本经典《金刚顶经》而建立金刚界曼陀罗。《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自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转识成智”的思想。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大法一为从因到果,一为从果到因,本为不二。既然不二,谈所谓的“金胎合曼”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后期密教。学术界认为,“开元三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传授金胎两部的具德阿阇梨乏人,为吸引信众并应对重新兴起的婆罗门教,后期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罗门教的性瑜伽内容,逐渐偏离了佛法的固有主旨,导致佛教被婆罗门教逐渐同化。自公元8世纪起,随着伊斯兰军队的逐步深入,中亚地区和印度的佛教陆续受到毁灭性打击。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使佛教在公元12世纪末(约处于我国南宋宁宗时)在印度本土即告销声匿迹。学术界认为,后期印度密教由于弃舍了大乘戒律,性修成风,是导致佛教在印度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东传汉土

    一、杂密的传入

    在唐密创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经典、咒语已逐渐辗转传入中国内地,但这些真言密咒多数夹杂于各类经典中还没有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统一体系,因而只属杂密、杂咒范围,与盛唐译传的密教典籍所说有所区别。

    陀罗尼经和真言咒经的汉译,始自三国时代。竺律炎译出有密咒的《摩登伽经》二卷,支谦译出《八吉祥神咒经》一卷、《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西晋永嘉(307-313)中,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罗来华,专门从事陀罗尼法门的传播,据说他本人善持咒术,常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他译有《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等。自东晋起,对杂密的介绍逐渐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时,西域僧昙无兰译出《陀邻钵咒经》、《请雨咒经》、《止雨咒经》、《咒小儿经》、《咒时气病经》等二十余部。当时活跃于北方地区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常“以道术歆动徒众”(《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昙无谶早年便“与同学数人读咒”,故而“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南北朝时期,密典的译传有增无减,当时来华的印度或西域僧侣,一般都兼习密咒、法术,因而掌握着与道士斗法取胜的多种手段。隋代阇那崛多的译经中,密典占有很大比重。那连提黎耶舍和达摩笈多两人对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于宣译之暇,时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牟”(《续高僧传》卷二)。入唐以后,菩提流志、实叉难陀等译家也各有若干密典翻译,就连玄奘、义净也都曾传译过密法。初唐诸大译家中,没有一人不译介密教典籍的。

    随着密典译传的不断趋于繁盛,各种密咒汇编的总集也相继传入中国内地,如东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四卷、梁代失译《陀罗尼杂集》十卷。这类经典所宣传的密法便是“杂密”(与“纯密”相对,意为不纯或不系统的密法)。杂密的根本经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谓《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于唐代永徽三年(652年)由阿地瞿多译出,名为《陀罗尼集经》,共十二卷。

    杂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的咒术可应用于息灾、求祥,安家、治病,驱鬼、役神,降龙、祈雨,无所不能;法术包括火祀、占卜、星象、魔幻等。杂密又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以及民间巫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在中国的流传,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将佛教某些显教理论秘密化的经典,早在西晋竺法护时已有译本;将某些杂密用显教理论系统化起来的经典,在东晋昙无谶时也已介绍过来。但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产生重要影响,并形成一个宗派的,乃是把密教正式引入朝廷殿堂的“开元三大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杂密的长期流传与后来密宗的建立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杂密的译传和流行,为“开元三大士”等人的传译纯密、建立密宗准备了各种条件。杂密虽不同于纯密,但在某些方面毕竟尚有相似之处。

    二、唐密的形成

    纯正密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中间经一行和惠果等的发扬,形成唐密。

    善无畏(公元637-735年):又译净师子,称无畏三藏,是中天竺乌荼国佛手王之子,出家后于那烂陀寺得遇达摩掬多尊者(即龙智菩萨)为其授胎藏界大法灌顶,为密教五祖。其后,善无畏三藏遵师命,携带佛经,绕道中亚,于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4年)到达唐都长安,后奉皇帝之诏翻译《大日经》于洛阳大福先寺。《大日经》为密教之根本经典,由善无畏三藏口述,其弟子一行阿阇梨记录而成。善无畏祖师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故亦称其为汉地密教初祖。因其具备神通及对密教经典的精通与贡献,善无畏被唐玄宗尊奉为“教主”,入灭后其真身奉塔于洛阳广化寺之前庭。五祖善无畏的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金刚智(公元663-731年):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广习大小乘经律论。三十一岁依止南印度龙智菩萨受教,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受金刚界灌顶传承,为密教五祖。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中国佛法盛行,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由海路经锡兰、苏门答腊至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长安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大弘密法、普度四众,并翻译密经,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后示寂于洛阳广福寺,谥灌顶国师、大弘教三藏。金刚智亦为汉地密教初祖,门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

    不空(公元705-774年):又作不空金刚,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明,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梵经,深获三藏器重,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及五祖金刚智三藏示寂,遵遗命,往印度求法,从龙智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并蒙指授诸尊密印、文义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宝五年(746年)还京师,为玄宗灌顶,赐号“智藏国师”。不空三藏译出唐密的另一部根本经典《金刚顶经》。后有诏使住大兴善寺。自天宝至大历六年,译出密部之经轨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时为最。金刚智及不空两祖师的传授原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后善无畏与金刚智两三藏金胎互授,并分部将两部大法传授给不空祖师,六祖不空随集两部大法于一身,即“两部一具”。此即唐密的最突出特点,不同于以往印度密教的“两部分传”。不空祖师后期主要活动于西安大兴善寺,历任三代国师,他还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建立了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以解释咒语实义于其弟子。

    不空祖师弟子众多,杰出者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祖师承其法系,受两部大法,是为唐密七祖。惠果祖师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后传法给日本僧人空海法师。空海法师回国后,大弘密法,成为日本密宗——“东密”、亦称“真言宗”的始祖,史称弘法大师。自此,遂有东密之盛,到现在不仅盛传不衰,而且正走向世界。

    三、唐密在汉地的隐没

    唐朝后期,唐武宗下令取缔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到沉重打击,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幸免。虽然唐宣宗继位后立即宣布恢复佛教,但合格的阿阇梨阙如,坛场仪轨也很难完备,系统性的两部大法的传承仍趋于隐没,唐密逐渐式微。至宋初,虽稍有复兴迹象,但仅限于译经。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唐密开始消逝,因唐密的许多真言、本尊法门和别尊曼陀罗已逐渐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药师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秽迹金刚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广为流传,许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课诵,一并被广泛运用于佛教法事活动至今。因此,有专家称唐密已成为隐身于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第二章唐密的东传

    第一节东密

    东密指流传于日本之唐密,因其是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公元774-835年),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另又依《苏悉地经》、《瑜祗经》、《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大日经疏》等经轨与论释。此外,空海大师自撰之《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亦极为重要。其教义大纲系讲说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圆融,建立两部曼陀罗,而以“即身成佛”为其主旨,自空海极力弘传,依据显密二教判与十住心而建立横竖二判之纯正密教,表示此宗胜于其它诸宗。可见,东密完全承袭唐密,即是原汁原味的唐密,同时,东密还十分重视空海大师的思想。虽然密宗衰绝于印度、不显于中国,却于日本直传至今,实乃不幸中之大幸。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空海和尚入唐,师事七祖惠果,惠果大阿阇梨将密法无遗地传于空海和尚,是为唐密八祖。空海大师于大同元年(806年)返国后,先于高雄山寺造坛灌顶(弘仁元年,810年),又于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弘仁七年),后再得赐东寺(即教王护国寺)建立灌顶道场(弘仁十四年),真言宗遂又称为东密。

    东密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或媲美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宗风,而予日本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极深之影响。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然中世以来,一些真言宗的僧众提出,大日如来的本地身不说法,说法的是大日如来的加持身,这一见解有别于传统法义,由此形成了新义真言宗一派,相应称坚持传统法义者为旧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毫无意义。

    第二节台密

    台密指的是日本天台宗所传的密教,有别于真言宗的东密。主要源于天台宗的传教大师最澄及圆仁、圆珍所传,以比睿山延历寺及园城寺为中心,后由五大院的安然和尚集其大成。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最澄和尚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学天台教义外,并随灵岩寺顺晓(从不空与一行分别受金胎两部大法)受三部大法及印契等。返日后又从空海大师受灌顶,特以止观(天台)、遮那(密教)两业为修学课程,主张“圆密一致”,此为日本天台密教之滥觞。其后,承和五年(838年),慈觉大师圆仁亦入唐,仁寿三年(853年),又有智证大师圆珍入唐求法,三者即台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后称根本大师流,圆仁之后称慈觉大师流,圆珍之后称智证大师流,一般统称根本三流或台密三流。

    台密主要依据的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及《瑜祗经》,并称五部秘经。其实质是将天台宗与唐密、律宗和禅杂揉在一起,已经非纯正唐密了。

    第三节东台二密的差别

    民国时期曾“三次东渡,二上高野”的持松法师(密林)不但得东密古义、新义真言宗的三个传法阿阇梨位,而且曾专门修习台密仪轨,回国后建立的上海静安寺真言密坛坚持东密、台密同弘,融二密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密。他所著的《密教通关》被誉为“唐密绝传之后全面介绍密教的第一书”。在此著作中,他将东密、台密进行了比较,认为二密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1)教主。“东密以大日为本,与释迦别体,故台密斥为昧于一实之理。台密释迦与大日同体,故东密斥之为未脱显网。”

    (2)教义。“东密无理密事密之分,除两部外皆为显教。台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华、华严与两部无轩轾。”

    (3)两部。“东密偏重金刚界,为金胎次第,两部外不立不二。台密偏重于胎藏,为胎金次第,两部外立苏悉地为三部。”

    (4)血脉。“东密,两部一系,故法流统一。台密,两部各分系门,故教门分张。”

    (5)修法。“东密,以爱染法为至极之大法。台密,以炽盛光佛顶为至极大法。”

    东台二密各种异点,不过关系教相组织上之差别,究其三密相应,四曼不离,即身成佛等义,则完全一致。

    综观千二百年来的日本,东密一直凌驾于台密之上,其信众及影响也远胜于台密。

    第四节东密实质依然是唐密

    尽管有上述差别,但综合二宗可发现,日本所传密法,均为盛唐时由中国传去,然由于传授师门之异,到了日本又分为“东密”和“台密”两派。东密开祖弘法大师空海得传不空三藏门下高徒惠果之大法,回国后于高野山根本道场及京都东寺等大弘密教,至今不绝。而与空海同时来唐求学之传教大师最澄于天台山国清寺师事道邃大师习天台心法之同时,又从沙门顺晓受灌顶习密教,回日后再受灌顶于空海大师,将天台教法密教化,创立了天台密教,一般称之为“台密”。天台密教,已经是演化了的非故唐密法,它以故唐天台宗教义为基础结合了禅宗、律宗和密宗教义。应该说,空海所传惠果之密法为正统,而最澄所传之台密为旁传。可见,东密实质即唐密。

    密法乃故唐祖宗法宝,东密也确实原汁原味保存至今,但东密的叫法是日本人的称谓,其法脉乃属故唐,并已回传中国,是以我们应该依然称“唐密”。究密法传承实质,印度中期密教、盛唐密教和日本密教本然一体,今天我们依然称谓“唐密”乃期盛唐新世之辉煌也。

    民国时期,国内大德赴日学习的密法以“东密”为主,惟有持松、谈玄两法师兼修了台密,且持松法师更有东密古义、新义三个阿阇梨位,世所罕见。至于传承流派,以1200年的时间,自然变化很多,但变化的是形式,其实质依然是唐密。

    第三章唐密的回传

    唐密借助东瀛之地得以完好保存,并反哺华夏,这早在七祖惠果和尚的预料之中。据史料记载:

    惠果和尚乍见空海,含笑喜告曰:“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好大好。报命欲竭,无人付法,必须速办香华,入灌顶坛。”于是,三个月将两部大法传承完毕,又嘱空海曰:

    “……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师德,忠于国孝于家也。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

    “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意思是说,应当明白有义务、有责任供奉两部大法,并弘法于华夏。

    这是惠果祖师的预言与期待,也是华夏有情的心愿与期望。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一时复兴

    唐密在盛唐时期盛极一时,然至晚唐已露衰微端倪。到了宋代,虽尚有法贤、施护、法天、天息灾等一批译师继续译出大量密部经论,然在教理上已无多发明。元代所弘传者非纯正密教,乃是印度后期密教和藏地风俗结合后形成的藏密,明清两代亦大体如此,且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同时,其流传也仅限于宫廷和贵族阶层,民间不得随意传授。因此,总起来说,唐密自元代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上是中断了。而这中断的唐密,却在民国时期得到一时复兴,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大奇观。

    最早赴日学密的是江西的桂伯华。他大约于清末的1906年前后赴日本留学,到民国四年即1915年三月病逝于东京时止,计有十余年,但其在国内影响甚微。随后,出家僧中赴日学密的逐渐增多,先后有大勇、持松、显荫、纯密(曼殊揭谛)、谈玄等在东密根本道场高野山学习密法后带回中国。居士界则有王弘愿、顾净缘、李诩灼、程宅安等。

    当时的佛教界领袖太虚大师对此十分关注,曾说:“诸师接踵东渡,人才济济,绝学有重光之望矣。……考其数人中,于教理素有研究者,只大勇、持松、显荫诸师耳,故真能荷负吾国密宗复兴之责任者,亦唯其三人耳。”(太虚《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趣势》,文载《海潮音文库》第二编《真言宗》)

    大勇法师于1919年依太虚法师出家,1922年冬入日本真言宗高野山大学,专修密法,经一年左右,得阿阇黎位,乃于1923年10月回国,仅三、四个月即先后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开灌顶坛十余次,皈依及学法者达数百人之多。一时,中断千年之久的唐密,顿显重兴之势。然佛法深奥,有情体悟各殊。由于当时学法时间短,且侧重事相,忽视教相,大勇对密法的理解受到其依止上师金山穆韶大阿阇梨的批评。金山穆韶大阿阇梨在《弘法大师之佛教观》中说:“然嗣后于支那刊行之《海潮音》之杂志,见有大勇法师发表于关于密教之论文,似于弘法大师之佛教观,有不充分纳得大师教义之处,甚为遗憾焉。由是,余草一文,欲匡法师之谬见。”后来他转而入藏,惜中途病故。

    显荫法师于1923年冬到达日本高野山的,次年春回到上海,然仅过半年即因病圆寂了,年仅二十四岁。显荫法师天资聪明,慧解过人,可惜未能展其雄才,骤而英年早逝。

    持松法师与大勇法师一同东渡,于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大阿阇梨修学古义真言宗密法,得三宝院流五十一世传法阿阇梨位,1924年春回国。先于上海传法,后于是年夏应邀至武汉任洪山宝通寺住持,并开坛传法,并在宝通寺内建造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曼陀罗,使洪山宝通寺一时成为唐密重兴之根本道场。后法师又乘赴日出席亚洲佛教大会之机,续留东瀛学法,再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古义真言宗中院流两个阿阇梨位,并专习台密仪轨,于事相教相均融会贯通,影响甚巨(详见第二节)。

    总体来看,上世纪的“密宗热”对社会重新接触认识密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庸讳言,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的症结要么是“不如法”(越三昧耶传授、非器传授),要么是缺乏大小乘根基,要么对密典歪曲理解,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失去了大乘戒律的制约。这也是民国时期密法热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因此,唐密回传的历史任务也就无法圆满完成,期待着后来者再续前缘。

    第二节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

    持松法师(公元1894-1972年),现代高僧。俗姓张,法名密林,因慕名玄奘,自号师奘沙门,因修密受灌顶,又号入入金刚。法师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现荆门市)沙洋的一世代书香门第。17岁时感人生之无常,投铁牛寺出家,后往远安县观音洞居住。1913年往汉阳归元寺求戒。戒期后,往禅堂,一心参禅。1914年,适闻月霞法师在上海办华严大学,欣然投试,被录取,师事三载,对大小乘经论,各宗教义,深有所得。1917年随月霞法师赴归元寺及宜兴、盘山。七月随居常熟兴福寺。半年后,月霞法师示寂,次年二月,嗣法月霞法师接任兴福寺住持。五年中:偿还积债,赎回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预科学校;授课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1921年,受太虚法师之邀于杭州净慈寺讲《八识规矩颂》,再次传戒,度僧百人。次年春,先赴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武昌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后杖锡安庆迎江寺,讲《十二门论》。1922年冬,因阅《法轮宝忏》,深感瑜伽宗密义难解,且原在我国盛行于唐,久已不传,而今仍盛行于日本,遂立志挽回千载之绝学,毅然辞去兴福寺方丈之职,孤身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阇黎金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五十一世阿阇黎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后因东都地震,加之川资告磬,遂归国,旋赴杭州菩提寺为信众结缘灌顶。1924年春,武汉佛教界暨两湖巡阅使萧珩珊(萧耀南)、李香庭、汤乡明、李开先、陈元白等迎请来鄂主持武昌洪山宝通寺。法师来此,讲经传法灌顶几无虚日,其《自述》说:“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是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1925年秋,法师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亚洲佛教大会。会后至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次年,赴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规。卒业后,再赴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再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得“高野山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得铁塔正传血统一脉。1927年归国。抗日期间,法师蛰居欧阳竟无大居士所购赠之上海圣仙寺,杜门谢客,拒敌伪之所诱,如是数载。1947年3月,上海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选贤制,法师被推为住持,兼任静安寺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办《学僧天地》月刊,担任名誉社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前有人劝持松法师去台湾,为其婉拒,随继续住持静安寺。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唐密道场,恢复在我国失传已久的唐密。此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1957年,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柬埔寨参加释迦牟尼涅般2500年周年纪念庆典。1964年,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并多次出访尼泊尔、缅甸、日本、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1972年法师自感来日不长,墨书毛主席诗词、法华碑文、圣教序、兰亭集序等馈送诸友。11月16日,于入寝定中安然圆寂。法师示寂于上海,而塔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并设纪念堂于静安寺,世寿七十有九,戒腊五十。

    持松法师爱国爱教、爱人民、爱和平,功德无量,高山仰止,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每次国庆节都应邀登上观礼台,参加检阅典礼,他和海内外许许多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英诚挚交往,以其学识广博,待人真诚,富有智慧,赢得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广大信众的称赞与敬重。

    持松法师生前结缘灌顶人次众多,弟子超晔(杨毓华)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得传法灌顶,并培育指导多名优秀唐密行者,维系唐密法脉。

    第三节持松法师的著述传法

    持松法师精研东、台二密,通解金、胎两部大法,又兼修华严天台精义,著述丰富。概言之,法师之著述,先显后密,或显中有密、密中有显,实为千年来所罕见。

    持松法师显教著述主要有:《摄大乘论义记》拾卷三册、《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1922年)、《瑜伽师地论浅释》一卷、《释尊一代记》一卷、《金刚经浅注》二卷、《胜蔓经浅注》二卷、《十二门论浅注》一卷、《因明易解》一卷、《因明入正理论略解》一册、《华严宗教义始末记》拾卷三册。

    持松法师密教著述主要有:《真言宗之戒》一卷、《三昧耶戒义释》一卷、《三陀罗尼释》一册、《十八道次第》一册、《三陀罗尼释和十八道略诠》一卷、《四度加行口诀》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纂释》一卷、《悉悬入门》一册、《梵语杂名》一册、《梵语千字文》一册、《梵语心经异译本》一册、《金刚顶经菩提心论纂注》一册(1927年)、《大日经住心品纂注》一册(1927年)、《贤密教衡》(1923年)、《贤密教衡释惑》(1933年)常惺附识超晔附识、《密教通关》十卷(1939年)、《心经阐秘》一卷(1939年)、《理趣经释》一卷(1928年)、《般若理趣经集解》一册(1923年)、《金刚顶经大教王经疏》一册、《苏悉地羯罗经略疏》一册、《金刚界行法记》二册、《胎藏界行法记》三册、《护摩行法记》二卷、《密教手印》一册、《手印》一册、《密教图印集》一册、《一尊供养行法记》一卷、《随行一尊供养念诵私记注》二卷、《真言宗朝暮行法记》一卷、《四种曼荼罗标帜详解》一卷、《松华如来密行修证了义经》一卷、《满月世界依正庄严颂》一卷、《尊胜佛顶息灾法次第》一卷、《施诸饿鬼食法注》一卷、《息灾护摩》一卷、《大灌顶光明真言砂土加持法》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别行仪轨合刻(青龙寺仪轨)唐法全和尚撰“佛顶尊胜陀罗尼纂释”》密林题一卷、《几种呼吸法》、《略述长寿息风法》(弟子超逸选摘《东方气功》一九九七年第四期)、《即身成佛》(《中国佛教》第四辑)、《金胎两部》(《中国佛教》第四辑)、《仁王护国经阐秘》(该经附仪轨者属杂密范畴)四卷,还有整理的众多密教仪轨、诗词、文钞等。

    持松法师虽没找到有缘的出家法师传承唐密大法,留下了“一卷真言却付谁”的遗憾,但他留下了众多著述尤其是大量密教典籍及仪轨,以待后来有缘者学取,终也圆满了以著述传法的本意。因密教本有待机而传之传统,如二祖金刚萨埵结集两部根本大经后经七百余年方得以授与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等了八百余年才得以传给龙智菩萨。持松法师的密法著述珍贵异常,有的目前虽已成绝本,但相信将来必成胜妙之金刚种子。

    第四章唐密复兴的期待

    蔡惠明先生在1989年11月第354期《香港佛教》上发表题为《中国真言宗为何复而不兴》一文,其中指出:

    “静安寺于1984年成立修复委员会,使关闭了整整16年的古刹重光,已修建了功德堂、僧寮,正重建被焚于火的大雄宝殿,‘秘密庄严’的真言宗坛场在日本朋友和国内信众的护持下也恢复旧观,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虽有坛场却没有传法的阿阇梨主持修法和灌顶,使真言宗复而不兴,犹待所有佛弟子共同努力,解决这一并非甚难的问题。”

    “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因为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崇拜佛宝是为了法宝,因为法能使人自行解脱。但佛法的流布要依靠僧。像持松上师三次赴日,二登高野,尽传古、新真言宗的教义,回国后通过讲经、传授、修法、灌顶,使失传千年的绝学重光,功德不可思议。凭着他刻苦钻研的中、日、梵文的功底撰写了《密教通关》等28种显密著述,普施法雨,使真言枯木逢春,确是千载一时的殊胜。现在静安寺的唐密坛场虽已恢复,陈设得很庄严如法,但却没有传法的僧宝,那就无法兴旺起来。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缺了阿阇黎规范师,由谁来传授、修法、灌顶?到密坛礼佛,竟像上博物馆,仅是观赏而已,没有宗教活动内容,不能得到实益。我在持老九十五诞辰座谈会发言,呼吁佛教协会领导鼓励和培育青年比丘,步持松上师的后尘,东渡求法,并继承他的末竟事业,传灯相续,使真言宗得到全面复兴。据悉,静安寺正编印《持松上师年谱》,筹备重印《密教通关》、出版《持松法师论著选集》,这都是令人欢喜赞叹的好事,如果能高瞻远瞩,把培养接班人列入议事日程,那就更圆满、更理想了。

    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吴立民先生(顾净缘弟子)在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持老三次东渡,二上高野,传回两部密教大法,但据说还没有一个僧人得到他的传承,他的在家弟子能传承他的大法的也不多。因此,持老传回的两部密教大法,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今天,我借此纪念持老诞生一百周年的机会,向上海佛教界提议,向在座的各位提议,可以再选派一些出家人到日本去留学东密,再把我国的唐代密教从日本请回来。当然,这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是很多人都去搞。我想这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将有利于弥补我在上面所说的所谓完整中的不足。”

    吴立民先生为此发出呼吁:“还希望上海佛教界能尽快地培养一些专门人才,选派一些僧人到日本去学习,再将唐密传回来,以弥补完整中的不足。”

    持松法师的灌顶弟子梁惠慈对此更是感受至深,他在为《持松法师》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为今之计,唯有再遣有文学、佛学根底,懂日文、梵文之学僧,步师尊之后尘,再赴日求法。归国后,一如师尊昔日,继续弘扬密教,则唐密可以绵延不绝。若其不然,虽密坛庄严,聊供观赏,密典遗著,谁能诵持?于密教之振兴,又何补焉?!”

    再度由具德出家法师东渡受法,已经成为复兴唐密的不二选择。

    第二部分唐密传承

    第一章教主

    第一节大日如来

    唐密之教主为大日如来,梵名为摩诃(大)毗卢遮那(遍照)怛他揭多(如来),是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依一行祖师《大日经疏》,大日如来之名有三义:

    (1)除暗遍明义:谓世间日有方分,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昼夜内外之别。

    (2)众务成办义:谓日行阎浮提,一切卉木各得增长,世间众务因之得成;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3)光无生灭义:谓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实相圆明无际而无所增。

    因有此三义,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

    第二节大日如来法像

    一般所见的大日如来像为坐姿,系以璎珞、臂钏、腕钏、宝冠等装饰物庄严其身。

    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陀罗皆以大日如来为主尊,金刚界表智,以大日表智法身,住八叶莲华之中台;胎藏界表理,以大日表理法身,住五大月轮之中央。理智虽然二分,但理智二法身毕竟不离,即以理智不二为大日如来之体。

    又金刚界大日为金刚界九会中除理趣会以外的中尊,位于五佛中央,现菩萨形,身呈白色,结智拳印,顶戴五佛宝冠,结跏趺坐于狮子座(或坐于宝莲华座),密号遍照金刚,种子为“鍐”(vam!),三昧耶形为窣都婆。胎藏界大日位于中台八叶院中央,亦现菩萨形,身呈黄金色,着白缯,住法界定印,头亦戴五佛宝冠,坐于中央的宝莲华座,密号与金刚界大日相同,种子为“阿”(a),三昧耶形为窣都婆或如来定印。

    第三节大日如来与释迦如来

    娑婆世界一切佛教,皆从释尊开始,故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真言密教之教主大日如来,与释尊之关系为何?

    依弘法大师空海《付法传》云:“是故甘露一味,逐器而殊色。摩尼一相,随色而分影。能说之心,转则平等,所润之意,解则千殊。一、三、五乘,源一派别。法、报、应化,体同用异。”也就是说,大日之与释尊,只是“内证”与“外用”之相异而已。也就是说,佛佛无异,二佛同体。如严格区别,大日如来为法身佛,释迦如来为化身佛,即为应我们这个世界之机,来度化众生而由大日如来显现之应化身。

    如依《华严经》:释迦牟尼如来成道的初一七日,当自受法乐时,为金刚诸大菩萨说此真言,即为唐密的起源。金刚萨埵既受法已,遂结集成《大日经》、《金刚顶经》各十万颂,纳于南天铁塔。后来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见金刚萨埵,承受大法,并受两部大经。其后龙树菩萨授法于龙智菩萨,龙智菩萨化行于南天竺及师子(锡兰)等国,寿七百余岁,并分传两部大法于善无畏、金刚智两三藏大师,两大师来华,此为唐密之肇始。后不空祖师又入印度从龙智菩萨(普贤阿阇梨)受两部大法,回到中国后大弘密教,盛极于一时。

    关于此一问题,持松法师在《密教通关》中说:

    “唐密往往论说法教主,大日与释迦各别。释迦所说,定是显教。毘卢遮那所说,是为密教。然则大日之传授金刚萨埵,何以就释迦在世而论耶?以金萨受法而后,八百年中,授与龙猛,而龙猛出世,距释迦灭度,亦八百年,宁非同时?然则大日、释迦,法身、化身,一耶异耶?今谓三身一体,唯是法身,其理决定,不可犹豫。故《圣位经》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一切应化,无非法身。”

    “释迦如来受毗卢遮那如来教敕,将内证三密之法传于人间,必须俟其机缘已熟,方可传授。故最初以《华严经》示其本大,然后说三乘法,方不致令人疑为所证者小也。及乎调练即熟,始复尽其所有而宣之,方不致令人疑为有所吝也。”

    第四节显教与密教

    密教认为,释迦的说教,因为全是“随他意”的说教,所以不可称为“真言”;既然是“随他意”的,就是浅显易知的,因而可称为“显教”。大日如来的说教因为是“随自意”之语,所以可称为“真言”;既然是“随自意”的,就是很难了解的,故也可称为“密教”。难,不仅仅是“语”的难以了解,就是身、意也不全是显教信众可以了解的,所以完整地讲称为“三秘密宗”。

    大凡教门的优劣,以佛身论作为根本。而如果说佛有法、报、应的三身,那么教也应分为三类。“应身说”是小乘教,“报身说”是大乘教,“法身说”是秘密教。相对于“法身说”这个秘密教来说,报、应二身说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称为显教。所以,从横的方面看,就可分为显密二教;显教浅近,密教深奥。

    因此,密教不是化身佛释迦世尊所说,而是直接由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化身佛释迦世尊所说的佛法,称显教,也称显宗;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佛法,称密教,也称密宗。密教与显教均为佛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因入道之门的不同而有此分别:

    显教从其可思议处而入,乃化身佛释迦世尊所说之当机法门,因众生根基不同,故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分别;密教从其不可思议处而入,乃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内证法门,非菩萨凡夫所知,如法三密加持,可即身成佛,故密乘亦称佛乘、果乘。在一定意义上说,密乘也是应机法门,只是此机乃应化身佛释迦如来教化所成就的菩萨之机。因化身佛与法身佛不一不异,显密两教圆融无碍,浑然一体,显为密之基础,密为显之归宿。显教从可思议处入手,通过讲经言说,信而能解;信而能解者,力微功缓,成佛通常需三大阿僧祇劫,故教人修身近佛。密教从不可思议处入手,代之以真言总持,深秘难究;深秘难究者,力伟功速,故教人即身成佛。无论是三乘或五乘,最后都要归于一乘即密乘(佛乘)。前几乘是为佛乘打下基础,佛乘则是前几乘的必然归宿。

    密法因殊胜异常,被誉为佛法中的“醍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将佛法“摄为五分:一素咀缆(经),二毗奈耶(律),三阿毗达磨(论),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五陀罗尼门(真言),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此五法藏譬如奶、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第二章传承八祖

    第一高祖: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摩诃毗卢遮那如来

    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法身如来,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演说此自内证智三摩地法,具如《金刚顶经》说,“若准释迦说教次第,法华经后,说真言教故”。《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云,“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以诱之,及于大种姓人法像已熟,三秘密教说时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宫,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诸圣贤,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第二传法祖:金刚萨埵菩萨

    金刚萨埵,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则说自证三密门,以献卢舍那及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毗卢舍那如来言,“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就,具如经说。”

    第三祖:龙猛菩萨

    亦称龙树菩萨。昔释迦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龙猛菩萨,迹诞南天竺,化被五印,寻本则妙云如来(阿弥陀)现迹则位登欢喜,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作千部论,摧邪显正,上游四王自在处,下入海中龙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遂则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诵持此秘密最上曼荼罗教,流传人间,《楞伽经》及《摩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人也。

    第四祖:龙智菩萨

    龙智菩萨,即龙猛菩萨付法之上足也,位登圣地,神力难思,德被五天,名熏十方,上天入地无碍自在,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师子国劝接有缘。贞元录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年七百余岁,今犹见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舍那总持陀罗尼法门、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及诸大乘经论等,亦《大辩正三藏表制集》曰,“昔毗卢舍那佛,以瑜伽无上秘密最大乘教传于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数百岁方得龙猛菩萨传授焉。龙猛又数百岁,乃传龙智阿阇梨,龙智又数百岁传金刚智阿阇梨,及不空阿阇梨。大师云,彼龙智菩萨,年九百余岁,面藐三十计,今见住南天竺国,流传此宗矣。”

    第五祖:金刚智三藏、善无畏三藏

    金刚智,年三十一,往南天竺,承事龙智阿阇梨,经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并五明论,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无不通达,兼解九十四书,尤工秘术,妙闲粉绘,每至饭食,天厨自陈,金刚萨埵,常现于前,观音菩萨应现而作是言,“汝之所学,今已成就,可往大唐国礼谒文殊师利菩萨,彼国于汝有缘,宜往传教,济度群生。”承是圣告,遂入大唐,开元八年(佛灭度后,经千六百十九年,金刚界大法,始来汉土)初到东都,所有事意,一一奏闻,奉敕处分使令安置四事供养,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和尚一一指陈,复为立坛灌顶(唐朝灌顶此时始矣),一行敬受此法,请译流通,十一年,翻译《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经》等。十八年,译出《曼殊师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法要》,秘教流传,寔斯人矣。又一时亢旱连月,玄宗皇帝,轸虑纳惶,即令和尚祈雨,和尚于大荐福寺廊下结坛,密诵真言,食顷从坛中龙头出现,和尚伸手把捉龙头,须臾放却其龙,直突廊宇腾空,雷电震地,雨霈然洪澍,淹日不息,皇帝恐其漂物,更令止雨。所译经,都一十一卷,并入《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录》,见行于世,种种灵验,两国珍敬等,具载本朝传,不劳烦述。

    善无畏三藏,是龙智菩萨弟子,金刚智三藏之同门也,舍宝位入道林,神气清灵,道业怪着,精进通禅惠,妙达总持,三藏教门,一心游入五天诸国,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缘东渐,乃至依北天竺乾陀罗城王请,于金粟王所造塔边,求圣加被,此供养法,忽现空中,金字炳然,遂便写取,即与其王,途至北印土境,响震摩诃支那。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一部七卷,《苏悉地》、《苏婆呼》两部经,三藏性受恬简静虑恬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慈悲作念,接诱无亏,人或问疑,割折无滞。

    第六祖: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一行阿阇梨

    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者,南天竺国人也,年甫十四,见金刚智三藏,而师事之,二十四年,不离左右,如影随形,开元八年,方至东洛,二十一年,悉受五部瑜伽,始自二十岁迄于从心五十余年,每日四时道场念诵,上升御殿,下至几蹋,刹那之顷曾无间焉,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厌代,入塔之后有诏,令赍国信使师子国,未逾一年,到师子国,国王郊迎宫中,七日供养,便令安置佛牙寺,即奉遇龙智阿阇梨,即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并《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箧五百余部,佥以为得其所传矣,金刚界及大悲胎藏两部曼荼罗法并尊样图等,悉蒙指授不异泻瓶。天宝五载,却至上部,奉玄宗皇帝恩命,于内建立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译,皇帝引入,建坛授灌顶,于时愆允连日有诏,令和尚祈雨,和上结坛,应期油云四起,霈然洪澍,十二载有敕,令立大道场,与梵僧含光,俗弟子开府李元琮及使幕宫寮等授五部灌顶,时道场地,为之大动,并译《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一十卷。肃宗皇帝,行在灵武,大师密进秘法定并拨乱收京之日,遂如其言。乾元年中,于内道场建立护摩及灌顶法。代宗皇帝广德元年十一月十四日,和尚奏为国置灌顶道场。永泰元年四月二日,译《仁王经》等。大历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和尚奏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内,各简一胜处,置大圣文殊院,及天下食堂内,宾头卢上以文殊为上摩,历事三朝,授以列卿,品加特进,及卧疾也,震仪典临,劳问相仍,中使名医,晨昏相继,特加开府,封肃国公,洎乎薨焉,上弥震悼,掇朝三日,锡赠增优,授以司空,谥大辨正,所翻经,都一百五十卷,并盛行于世,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寮,尽持三密之印,此时密教盛汉土也。

    沙门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二十一,遇荆洲景禅师出家,穷大衍。后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契悟无生一行三昧,因以名焉。开元八年,金刚智东渐之后,始开道场,亲受灌顶,十二年,于无畏三藏译毗卢舍那经,并制义疏,扣栌真言,禅师之功也,又奉敕述大衍历,并开元历,先贤所误,皆以正之,借学九流,皆尽幽旨,研窍两部,共为疏主,泛内外经书,目历便诵,律部经论所有要文,撰为调伏藏十卷,兼自注解,是故东都圣上,侍以师礼,累代居内,日益钦敬,玄宗皇帝,自亲制碑铭赞扬,宗德并书石上,遂以十五年十月八日趺坐正念,恬如寂灭。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後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於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密法,将秘获之物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後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於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锺。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後宽服縗絰。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第七祖:惠果大阿阇梨

    惠果阿阇梨者,不空三藏之付法入室也,髫□之日(天宝十二年也)随大照禅师见三藏,三藏乍见惊曰,此儿有藏秘器,称叹不已,汝必当兴我法,抚之育之不异父母,即授三昧耶佛戒,许之受职灌顶位,口授大佛顶大随求,及梵本之《金刚顶瑜伽经》,并《大日经》等,和尚禀气冲和,精神爽利,均颜回之知十,同项托之诘孔,龙驹之子,骥子之儿,宁得比肩乎,年甫十五,得灵验,永泰元年,进之具足,四分兼学,三藏该通,金刚顶五部大曼荼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真言密契,悉蒙师授,即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位毗卢舍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三藏告曰,吾百年后,汝持此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此大法门者,五天竺国太难得见,一尊一部不易得,何况两部乎,所有弟子,其数虽多,或得一尊,或得一部,愍汝聪利精勤,许以两部,努精进,报吾恩也。代宗皇帝闻之,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愿为解之,和尚即命两三童子,依法加持,请降摩酰首罗天,法力不思议故,即遍入童子。和尚白王言,法已成就,随圣意请问皇帝下座问天,则说三世事,委告帝王历数,皇帝叹曰,龙子虽小能起云雨,释子虽幼法力降天,入瓶小师,于今见矣。即锡绢彩,以旌神用,从尔已后,从飞龙迎送,四事优给,大历十年十一月十日,皇帝恩赐彩各二十疋,贞元二十年,于醴泉寺,为弟子僧仪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及拼布尊位,于时般若三藏,及诸大德等,集会法筵,和尚手把香炉,口说要誓云,若使我今所置尊位与法相应者,天忽降雨,所有众德,诸弟子等,代师流汗,言了则雷雨滂沱,人皆感伏,叹未曾有,般若所谓诃毗跋致之相即是当之也,如是神验,触途稍多,不可具载。诃凌辨弘,经五天而接足,新罗惠日,涉三韩而顶载,剑南惟上,河北则义圆,钦风振锡,渴法负笈,是故代宗,德宗,及顺宗三代皇帝,以为灌顶国师,出入金殿,奉对紫极,敷演秘法,宣布妙理四十余载(矣)即以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即世,春秋六十,法夏四十焉。

    第八祖:弘法大师

    弘法大师,昔于佛前发誓愿曰,吾从佛法,常求寻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经,心神有疑,未以为决,唯愿三世十方诸佛,示我不二,一心祈感,梦有人告曰,于此有经,名字《大毗卢舍那经》,是乃所要也,即随喜寻得件经王,有大日本国高市郡久米道场东塔下,于此一部解缄普览,众情有滞,无所惮问,更作发心,去以延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入唐,为初学习,天应慰勤,载敕渡海,八月到福洲着岸,十二月下旬,致长安城宣阳坊官宅安置,大唐贞元二十一年,配延历二十四年,二月十日,准敕配住西明寺永忠和尚故院,爰则周游诸寺访择师依,幸遇青龙寺灌顶阿阇梨法号惠果和尚,以为师主,学两部之大法,习诸尊之瑜伽,六月十三日,于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灌顶道场,入学法灌顶坛,是日,临大悲胎藏大曼荼罗,即沐五部灌顶,受三密加持,从此以后,受胎藏之梵字仪轨,学诸尊之瑜伽观智,七月上旬,更临金刚界大曼荼罗,受五部灌顶,八月上旬,亦受传法阿阇梨位灌顶,是日设五百僧斋,普供四众,青龙大兴善等供奉大德等,并临斋筵,悉皆随喜,金刚顶瑜伽五部真言密契,相续而受,梵字梵赞,间以学之。和尚告曰,真言秘藏,经疏隐密,不假图画不能相传,则唤供奉丹青李真等一十余人,图绘胎藏金刚界等大曼荼罗等一十铺,兼集二十余经生,书写金刚顶等最上乘密藏经,又唤供奉铸博士杨忠信赵吴,新造道具一十五事,图像写经,渐有次第,和尚告曰,吾昔髫□时,初见三藏,三藏一见之后,偏怜如子,入内归寺,如影不离,窃告之言,汝有密之器,努力努力两部大法秘密印契,因是学得矣。自余弟子,若道若俗,或学一部大法,或得一尊一契,不得兼贯,欲报竺渎,旻天罔极,如今此土缘尽,不能久住,宜此两部大曼荼罗一百余部金刚乘法,及三藏传付之物,并供养具等,请归本乡流传海内,才见汝来,恐报命不足,今则授法有在,经像功毕,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然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报师德,为国忠也,于家孝也,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付法殷勤,遗诲亦毕,遂乃十年之功,兼之四运,三密之印,贯之一志(矣)十二月十五日,惠果和尚,兰汤洗垢,结毗卢舍那法印,右胁而终,大同元年十月二十二日,附判官正六位上行大宰大监高阶真人远成,奉表以闻,请来经律论疏章传记(并)佛菩萨金刚天等像,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传法阿阇梨等影,及道具并阿阇梨付属物等目录,同二年归朝(佛灭度后千七百五十六年,真言教渡汉土后九十二年,始来东瀛矣。

    真言密宗自唐末会昌法难后,法脉东移扶桑,至今一千二百年矣。幸历代祖师大悲愿力加持,因缘成熟,故得以重返中土,吾人积累劫之福德,得遇此无上秘法,更应精进修持,以求早日出离生死,悟得本来真实面目。

    第三章阿阇梨与三昧耶戒

    密教的法统是依靠阿阇梨来一代代传授的。阿阇梨为梵文Acarya的音译,也译为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有翻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而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

    按唐密真言宗的规定,守持净戒的出家佛子完成四加行才能获得入坛灌顶的资格,得到许可后就可参加入坛灌顶,受金胎两部或一部大法灌顶授职,即成为传法阿阇梨;如果要获得传灯阿阇梨位,则必须再完全接受“一流传授”,即接受某一流派的全部修法仪轨,包括各个本尊独立修法次第,其中有“法王位”(东密还要求受法者进劝学院进修,因一些日本学密者尽管可背诵某些经典,但却不解中文意思,所以必须专门进修),合格后即是传灯阿阇梨,也称大阿阇梨。

    传法阿闍梨不但要众德具备,而且还要具五明,五明即所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声明指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和梵呗诵唱的学问,尤其密法梵呗不通即失其明。工巧明依照《瑜伽师地论》指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和绘画)、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因明原来指古印度逻辑学,通俗言即善辩因缘因果关系。内明泛指如来的言教,主要包括:一素咀缆(经),二毗奈耶(律),三阿毗达磨(论),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五陀罗尼门(真言)。

    阿阇梨必须具备五明,方可传法!唐密自会昌法难后没有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五明兼通之阿阇梨阙如。

    密教修行不同于显教,它要求在接受大小乘戒律的基础上,还有一无上戒律,即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是密法修行者的根本戒律,如违反此戒律,受法者所修犹如沙中起塔,石山播种,终不会有成;传法者即是非器传法,自获罪眚。龙猛菩萨于《发菩提心论》中曰:“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即是说,具大度量根器者当为传授密法。如阿阇梨传劣慧愚顽,或者未曾入坛受持明灌顶而修习密法,或者受灌顶,却对未灌顶者声言灌顶秘密等,如上则为破三昧耶戒或者违约三昧也。

    三昧耶有四意:平等,誓愿,警觉,除障。所谓平等,佛与佛平等,行者与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这里平等初意为菩提心平等。誓愿,即发起救度有情大慈悲喜舍心,诸佛世尊,乘此誓愿无住而住济度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至无余涅槃。警觉,乃行者以三密方便,警觉定中本尊,影向加持,本尊出定不违本誓加持行者速成悉地。除障,乃降服一切烦恼,转无明烦恼为无上菩提。

    三昧耶戒以大乘戒律为根本基础,是行者对于三宝的誓愿,好比大臣就任对于国王的效忠誓言。

    作为传法阿阇梨,受戒比如修法是循序渐进的,在依次受显教的菩萨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比丘尼戒之前还有两年修正学女行)的基础上,密法还要受三昧耶戒。

    在家人修行显教先要皈依具德法师受菩萨戒,修行密教必须在受菩萨戒后再受三昧耶戒。

    因密法修行要求较高,因此要求修习者必须有很好的显教基础。否则,最终只能是沙中起塔,终无所成!

    第四章法脉法嗣

    第一节唐朝诸祖法嗣

    由于“开元三大士”的大力弘传,形成唐密并兴盛于盛唐。下面将唐朝四祖师法嗣简单整理如下:

    一、善无畏法嗣

    善无畏祖师以传授胎藏界密法为主,除一行法师得其法要外,入室弟子还有温古、宝思、明思、智严、义林、玄超、不可思议、喜无畏、道慈及著名文士李华等。其中,对后世影响大的有三位:

    一行:协助善无畏祖师翻译大日经,并著《大日经疏》等,为台密实质创始人;

    玄超:新罗国入唐求法僧,后将胎藏界密法和苏悉地法传于不空祖师的弟子青龙寺惠果,使两部大法合流到一人之身,即“两部一具”,这是唐密的特色,原来印度的密教是两部大法各自传授,至此,唐密与印密有了实质性的区别。

    义林:据台密称,义林法师传顺晓(也有说分别得两部大法于一行与不空),顺晓传日本求法僧最澄,最澄将天台宗与唐密胎藏界密法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日本的台密。

    二、金刚智法嗣

    金刚智祖师以传授金刚界密法为主。他来华与善无畏祖师相遇后,曾将金刚界密法传善无畏祖师,同时善无畏祖师将胎藏界密法传金刚智祖师,两人“互为阿阇梨”,首次出现密法的“两部一具”,为唐密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刚智祖师弟子众多,如圆照、义福、慧超等,但嗣法者惟有一行与不空两位祖师。一行门下没有再传,不空门下却枝叶繁茂。

    三、不空法嗣

    不空早年即师从金刚智祖师,后又再次去印度受普贤菩萨(龙智)五部大法灌顶,回到中国后大弘密教,其弟子上至皇帝权贵,下至普通百姓,数量非常之多。但他在遗书中说:

    “吾当代灌顶三十余年,入坛受法弟子颇多。五部琢磨,成立八个,沦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谁得之?则有金阁含光、新罗慧超、青龙慧果、崇福慧朗、保寿元皎、觉超,后学有疑,汝等开示,法灯不绝,以报吾恩。”

    上面提到的六人被称为“六哲”,其中,慧朗年最长,不空祖师入灭后入住大兴善寺主持寺务。惠果(即慧果)学得两部密法,继承密宗法统,其传承兴盛至今。

    此外,不空弟子还有昙贞、潜真、良贲、慧琳、法崇、超悟及俗弟子李元琮等。

    据记载:含光传元晓;慧朗传天竺,天竺传德美与慧谨,德美传雅霄,慧谨传义灌、志清及善贞;觉超传慧德。

    四、惠果法嗣

    惠果为三朝国师,为不空之后唐密的第一位传法大阿阇黎,一生致力于传扬两部大法,真正体现了“两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创绘金胎两部大曼荼罗,创制金刚界诸尊金刚名号,完成两部一具之传授,弟子遍及海内外。其弟子受法情况如下:

    两部传法弟子::惠应、惠则、惟尚、誓弘、惠日、空海、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等;

    单受胎藏法者:悟真、义澄、法润等;

    单受金刚界法者:义证、义一、吴殷、义智、义圆等;

    另外受法弟子还有:义恒、义云、智兴、行坚、圆通、义伦、义润、开怌等。

    其中义操和空海为正嫡;义操嗣青龙寺法灯,传出弟子义真、海云等。

    第二节空海大师法嗣

    中国密教,自开元三大士相继弘扬,可谓盛极一时。此时,日本僧徒,慕名来学者甚多,然成名归国者,世称入唐八家,即东密五人,台密三人。

    八人中,传教大师最澄入唐最早,所学亦精。盖天台、真言、禅宗、律门,四种兼学,融为一贯,成为日本台密一宗,开叡山千古道场,有由然矣。但大师虽创始一宗,而巩固其基础者,则为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安然三大法匠。由最澄、圆仁、圆珍形成台密根本三流,至今分成所谓山寺六流,台密十三流。

    东密中,虽云入唐五人,而法缘鼎盛,薪传大地者,唯弘法大师一人而已,其余,则身殁而名亦息矣。

    唐密法脉于公元八零五年由青龙寺东院惠果和尚泄瓶传授日本私僧(自费留学僧)空海,并嘱咐其立即回归弘扬密法。于是,806年空海归日,从此建立东密一派,绵延至今已经有一千两百年。在日本叫东密或者真言宗,其实质乃纯粹唐密,实乃故唐祖师法宝也。

    弘法大师学成归国,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弘仁十四年得嵯峨天皇赐予东寺(即教王护国寺),遂与金刚峰寺同为此宗之根本道场,遂又称真言宗为东密。综其一生事业彪炳浩大,而学无不精、事无不能。不但密藏大法,尽在腹笥。而世间技艺、雕刻绘画、辞添歌咏俱入神境,故得举世尊崇,千古如一日。

    大师入室弟子十人,世称十哲,而续慧命,延法嗣者,实慧、真雅二杰而已。然二人中,又以真雅为诸流根本,故云大师法脉,唯真雅一人,亦无不可。东密后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各有六流,合称野泽十二流。然中世以来仅大别为新义、古义二派。

    目前古义真言宗较重要者有七大派,即:高野派,宗祖空海,本山在高野山金刚峰寺;山阶派;醍醐派;御室派;东寺派;善通寺派;泉涌寺派。

    新义真言宗之两大派,分别为智山派,丰山派。

    各流派由本寺会同末寺协同经营本宗派大学及中学,以教育本派子弟。

    此等诸流,除各有道场外,而今在高野山,所流行者,除中院流兼三宝院流,为正传授外,尚有小岛流、西院流、持明院流、常喜院流、安祥寺流等。其所以重中院流者,盖亦历史关系使然。以大师根本大塔大事、南山八叶秘事等,付嘱真然大德,为南山不共法流。云中院者,表高野山八叶之中心,亦大师住所之尊称也。中院者,即今之龙光院也,盖有龙现瑞于此,故改名龙光。

    今高野山大抵皆中院与三宝院二流并传。三宝院流自成贤之弟子三人,各开一流,所谓道教、宪深、赖贤三人也。道教称地藏院流,又云道教方。宪深称报恩院流,又云幸心方。赖贤称意教方。持松法师所习者,为宪深方。

    第三节持松祖师法脉

    持松法师之一生,显密圆通,业绩昭著,不仅精于各派教理,修持有素,躬身力行,法验异常,而且绝无门派之别、宗门之分,其品德之高,学识之渊博,著作等身,诚为一代宗师,无愧于现代高僧之赞誉,故为国内外所敬仰。无论禅宗、华严、东密、台密,均足以当上代祖师之法嗣而无愧,对天台、法相、华严各宗及三论、净土无不通晓,于唐密更是集各派流之大成,实为千余年来所罕见,惠果之后第一人,乃五代以来所末有也。现将其法脉简述如下:

    持松法师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910年由了然法师为其剃度,1912年冬于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1914年入月霞和尚设于沪上爱俪园之华严大学学习。1916年秋完成学业,从中浸润了大小乘经论及各宗教义,对佛学有了系统的学习和认识。

    天台:1916年冬,去湖北当阳玉泉寺拜谒天台宗匠祖印老法师,叩天台宗大意,参研教观。

    禅宗:1917年,遵命师事月霞和尚,不离左右。月霞法师见其好学不倦、德才兼备,深悟所授各宗经旨及临济妙明真心、般若真空妙有之体性,而又心地清净、尊敬长老,暗自喜之。后月霞法师辞世,由应慈法师宣读月霞法师密函遗嘱,布告持松法师嗣月霞显珠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并继承常熟兴福寺住持职,法名密林。时,持松法师虚龄25岁。

    华严:持松法师即为月霞法师法嗣,又为“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之传人,故其勤究华严大教,亦深得其真髓。自其接任兴福寺住持,办华严预备学校等颇有成绩,应慈法师遂以“华严法界观门者、天宁法脉(常州天宁寺冶开老禅师)兴福分灯之中兴砥柱”称誉之。遵应慈老人之命,持松法师作、《重编华严疏钞序》(1942)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序》(1948),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拾卷三册,对华严之四法界、六相,特别是十玄门及五教作了详细的整理,并准确予以发挥说明,因而成为近代研究“华严宗”之重要典籍。

    法相:持松法师在兴福寺管理寺务,登台授课之余,得暇便着书立说,撰有《摄大乘论义记》拾卷、《观所缘缘论讲要》、《瑜伽师地论浅释》、《释尊一代记》等。他还以“密林”笔名将于1918年撰写的《摄大乘论义记》陆续刊登在《海潮音》杂志上,惊动当时佛教界,致使不仅欧阳竟无居士、太虚大师认真钻研之,而且为此两人停止笔战,终成知己,相互敬佩,法相宗由此中兴。二位大师得知持松法师仅年25岁,喜出望外,皆云“彼将来必为佛界龙象”,甚重之。此后,应太虚大师之邀,持松法师于多处讲经、传授梵文,对弘扬法相宗作出了许多贡献。欧阳竟无对师亦恩宠有加,关心其行踪,了解了法师的情况后,花费八千余银元将上海淡水路57号购置一两厢一厅楼房改造为圣仙慈寺,持松法师入寺中居住,其情谊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著述被两佛教泰斗、法相宗大师印可,持松法师声誉骤起且有日隆之势。

    唐密:持松法师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讲经传法,尤其“三渡扶桑,二上高野”,竭尽全力弘扬唐密,乃石破天惊之举,在佛教界更成为一段佳话传颂。

    1、1922年,赴日本高野山礼天德院,从五十世金山穆韶阿阇梨,习古义真言宗一流传授,投花得不动明王为本尊,上师授灌顶密号,曰“入入金刚”,得“三宝院流血脉第五十一世阿阇梨位”。次年携带真言宗各种经、律、论、仪轨及告别仪式祖师著作特别是我国唐代流落散失海外之摹本、抄本、复印描绘等佛像图鉴、法器、法物等回国。临别,金山穆韶阿阇梨又赠以两巨幅曼荼罗,此两部曼荼罗系日本祖孙三代画师毕生精力完成,彩绘精美至极。

    2、1925年秋,持松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于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被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会后赴新泻县,礼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

    3、1926年四月,持松法师拜别权田雷斧大僧正,至京都比睿山延历寺,学习台密仪轨。因于天台教观早已通晓,驾轻就熟,又亦已熟悉坛场各种如法威仪,故很快卒业。

    4、1926年,台密学成后,再登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韶阿阇梨,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之传授及口诀,兼补习梵文文法。学习至次年春,金山穆韶阿阇梨复授以“高野山古义真言过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将铁塔正传血统一脉传授于持松法师,又将各种密教法本、法物馈赠。

    此时,持松法师虚龄35岁,已集密教真言宗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梨位,诚难得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

    第三部分:唐密特点

    第一章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是唐密立教修行的目标。这里所说的即身成佛有两个特点:

    一是“即生”成佛。《大日经》曰:“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悉地出现品第六,卷三》)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

    二是“即身”成佛。《发菩提心论》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唐密的即身成佛不同于净土宗所说的“即心是佛”,也不同于禅宗的“见性成佛”和天台宗的“六即佛”。唐密提出三种即身成佛,称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所谓“理具成佛”就是依据“体”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据“相大”的四曼,“显得成佛”是依据“用大”的三密相应。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于“显得成佛”。有兴趣研究者,可以参考辽代慧苑的《大日经义释演秘钞》卷一、持松法师的《即身成佛》、《贤密教衡》等。

    但“即身成佛”并非垂手可得,顿超三大阿僧祇劫,同样需要有无量劫积累资粮作为基础。《大日经》曰:“真言门修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耶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等,亲近敬礼。”(卷一)不仅如此,在修学密法之时,还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如通达显教,打好大乘基础,而成就堪受密法之基,再选择明师,得灌顶,坚守三昧耶戒,精修生起、圆满两种次第,时时处处事事三密相应,才能“稳速得现证,现身定成佛!”否则,离开这些条件,“即身成佛”就成了痴人说梦。

    第二章速获悉地

    梵文siddhi,意译作成就、妙成就,梵汉并举而称成就悉地、悉地成就,即修法时所求之愿,如意现前,故曰成就。于密教,意指依诵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妙果。

    通俗说,所谓成就,即修法时心有所求,皆能满吾人所愿而如意现前。成就有两种:一、世间成就,如求财、求子、求升官、求名位的获得等;二、出世间成就,如求得解脱、或求了脱生死等。一般不论是何尊法,皆有世间与出世间两种利益。有些显教法门重往生极乐世界,忽视现世成就,使人易产生误解,片面认为佛教消极避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唐密在重视最终根本解脱、即身成佛的同时,十分注重世间成就,并有相应经轨,行者如法修持,获效迅速。这也是唐密的一些法门能融入到佛教各宗派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各法事活动及列入每日课诵的根本原因所在。

    凡悉地种类,诸经不同,《大日经》有二种:即世间悉地、出世悉地。又云有相悉地、无相悉地。《教王经》有四种:一、义利悉地,二、金刚悉地,三、持明悉地,四、一切如来最胜悉地。《苏悉地经》有上中下九品悉地、三部悉地等。《苏婆呼经》亦说上中下三品。《大日经义释》云,凡作成就,先当具诸支分,作前方便。供养承事、次第仪轨、与持明藏,常途所说大同。

    唐密成就悉地之法其数虽多,约而言之,不过四种,即息灾、增益、敬爱、调伏。息灾,指“除灾生德”;增益,指“增进福智,圆满万行”;降伏,指“损减怨敌,克服强暴”;敬爱,指“得人宗仰,使众和合”。四种成就法的差别在于护摩的作法不同。这四种修法通金刚界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和胎藏界三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在这四种成就法以外,另加钩召(指“召摄欲得之人”),名“五种法”。另外,还有延命法,为增益法的分支。

    第三章适合所有有情

    诸佛菩萨不舍有情。唐密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普门大法,是适合所有有情的无上法门,适合所有人修习。只要佛子对唐密有兴趣、有信心,唐密就适合修。

    修学唐密必须灌顶。现在唐密修行中最重要的灌顶有三种,即结缘灌顶、持明灌顶和传法灌顶。结缘灌顶,以结缘为目的,不论男女老少根机差别,只要对密法有崇敬心都可以参加;持明灌顶是针对欲修密法并且有一定大乘基础的信众,予以一尊一真言或者一尊供养修法次第的传授;传法灌顶(又叫阿阇梨位灌顶),必须是完成四加行的修行者从阿阇梨受教普门大日如来仪轨明法的灌顶。

    按唐密典制,一行祖师撰有《一掌经》,依生辰、相貌等对学修密法者进行筛选,但这并非针对所有有情,而是为选择出家阿阇梨所用,对此类行者而言,当然修学唐密是最当机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可以接受唐密的结缘灌顶和持明灌顶,因为持明灌顶后修持一印一明就已经非常殊胜,如此坚持下去,对有一定大乘基础的佛子来说,其命理五行会发生相应积极转变,持之以恒,也可即身成就,这是确定无疑的。同时,当这种积极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进一步发心,也可以出家后参加传法位灌顶,成为传法阿阇梨,为广度众生服务。这也是唐密一直坚持修密法必须学好显教诸经论的道理所在。

    还要说明的是,平时持诵各种真言陀罗尼的确非常殊胜,但依唐密经轨而修,其殊胜当是另一局面,因密法规定,此不细说。

    第四章护国利民的大法

    皈依三宝当报四恩,其中之一就是报国王恩,密法尤其对此特别重视。《仁王护国经》、《圣不动尊安镇国家法》、《大佛母孔雀明王法》、《尊胜佛顶息灾法》等乃护国大法,在盛唐时期皇室尤为重视。继承和弘扬唐密,不仅在弘扬唐代佛教文化,同时也为华夏的再次强盛尽一个佛子应尽的爱国爱民义务。佛子有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完善祈祷回向,有责任为我们的后辈子孙树立良好的学佛典范。

    在今天,如何报答祖国,是每个佛子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以法报国,促进中华崛起,当是唐密行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部分唐密教相

    第一章教相与事相

    从内容上,唐密可分为两门:“教相”与“事相”。

    通俗说,教相者,乃教理方面的研求,即理论;事相者,乃实践修行的法则,即实践。换言之,教相者,乃事相上原理的说明;事相者,乃教相中原理的实践。故教相与事相之二门,实乃原理与实践二门之取摄。违逆事相之教相,则为邪义,不符教相之事相则为妄传。此教相原理、事相实践者,乃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有密接不离之关系。善于运用此二相,乃唐密最深理趣之开演,万不能偏于一方。大凡教相家,多怠于事相之实践,而好作理论之空谈;而事相家,则每忘于教相之深求,手指屈伸、竟同儿戏,殊为可惜。须知教相所以开行者之慧眼,事相所以发学人之行足,二者不能偏废,不可不知。

    据唐密历代祖师开示,教相方面可公开讲授,事相只能由出家阿阇梨对灌顶者传授,否则,传受双方均有罪过。

    第二章一乘同圆之教

    所谓判教,即是对各宗派整个佛教中所处地位、作用及影响等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不空祖师云:“若就真言而立教者,应云一大圆教,以如来所演,一切语言无非真言秘密道故。”但古来密教祖师皆约教本立言,并末于差别乘中更判教门权实也。至弘法大师空海,始依《金刚顶经》横判显密二教,以应化佛所说之华严、天台、三论、法相等为显教,以法身佛所说为密教;依《大日经住心品》竖判“十住心教”,即异生羝羊心(诸趣外道)、愚童持斋心(人趣)、婴童无畏心(天趣)、唯蕴无我心(声闻)、拔业因种心(缘觉)、他缘大乘心(唯识)、觉心不生心(三论)、一道无为心(天台)、极无自性心(华严)、秘密庄严心(真言密法)。

    而台密的安然和尚对“十住心教”多有非难,承慈觉大师圆仁之意,判《法华》、《华严》、《般若》、《维摩》等为“理密教”,《大日》、《金刚顶》等为“理事俱密教”,其他三乘等经为“显教”。又因不空有“一大圆教”(指密教)之语,而谓一切佛名一佛、一切时名一时、一切处为一处、一切教名一教,即一佛、一时、一处、一教之说。

    持松法师出身华严宗,兼叩天台宗义。后来转习密教,既入东密真言宗,又研台密天台宗。其密教思想主要体现在《贤密教衡》及《贤密教衡释惑》和《密教通关》中。他撇开门户之见,不完全赞成东密、台密的判教,认为各宗派互有所长,“显密乃化法仪式之不同,各有权实”。弘法大师以《十住心论》判教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台密的判教也不究竟。

    持松法师认为:

    “余意古今判教诸师,以华严宗贤首大师所立小、始、终、顿、圆五种教门,最为圆满。今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当是第五圆教。而圆教中,又分同圆、别圆,此宗属同圆教也。何以故?以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报末归本之教故。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

    “如来成道后,先说《华严》称性之旨,而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门,渐渐引权归实。而后以《法华》摄显机,会三乘归一乘,以《大日经》等摄密机而引五种三昧道,同归于普门圆坛。于是显密汇流,复归于别教一乘之根本法轮,若浅深优劣,则显教正开显时为《法华》。即开显已,为《华严》。密教更转方便时,为两部。即归一解脱味后,为《华严》。均属圆满之教,直同别为异耳。

    “又约佛果说,则《华严》胜于密教;约众生进趣方便说,则密教胜于《华严》。故弘法大师将真言判在《华严》之上,不能谓不当。特以十住心配属,为权宜之计耳。”

    “问:何名同圆别圆耶?答:与三乘共,故云同,不与三乘共,故名别,又会三归一,故云同。今真言宗是同圆摄者,即上文所言与《法华》同为会三归一故。又《大日经》云:如来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等。《疏》云:于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形,为说瞿昙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进,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遮那身也。如是或现佛身,说种种乘,随类形声,悉现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皆归一乘,此非会三归一之诚证耶?故台密安然大师,判《法华》为理密,真言为事理俱密,不得谓无见地。但立一教等,则稍失判教之意义耳。”

    第三章根本经典

    唐密有两部大法,即胎藏界大法与金刚界大法,胎藏界大法以《大日经》为依据,金刚界大法以《金刚顶经》为依据。两部大经分别叙说胎藏界曼陀罗与金刚界曼陀罗,具说一法界、多法界理智因果等无尽法门,说尽一宗之秘奥,因此定之为根本两部大经,其他密部一切经轨法门,皆从此两部大经等流分出。

    两部大经的差别在于:《大日经》表现为(或象征着)理、本有、因、生(众生)、本觉、平等、莲花、东、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刚顶经》表现为智、修生、果、佛、始觉、差别、月轮、西、梵文“鍐”字、金、心、识大。“胎为理具之佛种”,“金为显得之智果”,明了这一点,两部大经的差别也就大体上掌握了。

    《大日经》是胎藏界的根本大经。此经总有三本,一是法尔常恒本,谓诸佛法曼荼罗,以心王心数诸尊,法尔常恒,各各演说自内证法门,名法尔常恒本。二是分流广本,谓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对金刚萨埵所诵传十万颂经,此经亦流布阎浮。三是分流略本,谓现流布七卷三千余颂经,龙猛菩萨取十万颂中宗要者也,即善无畏译七卷经,此宗所依今本。

    《大日经》全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三十六品,由善无畏祖师翻译,其高足一行和尚记录。前六卷三十一品可谓《大日经》的核心,而前三十一品中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说密教之教相,第二品下说密教之事相。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统论一经之大意,其中因行果三句,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既是住心品的核心,也是整部《大日经》的津要。清净法界体性智的根本是什么?如何发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就?成就后如何羯磨经行?就由三句全部概括。意即:行者先须“知自心”,“自心”者,一切诸佛菩萨所共有,平等无二,乃菩提心种子,无此种子发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比追求空中楼阁、瑶台幻影。所谓菩提心种子“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生,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卷七的五品则是供养法应用的阐述。

    《大日经》之注疏,有一行祖师之《大日经疏》及《大日经义释》,前者为东密弘法大师空海携回日本,有二十卷,简称《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其中至第三卷半,释本经《住心品》之一品,谓之《口疏》,由是以下谓之《奥疏》。后者由台密慈觉大师圆仁携回,有十四卷,简称《义释》。

    《金刚顶经》是金刚界之根本大经,真言密教肝心之经典。此经有三本,一是广本,夫道之本,无始无终,教之源,无造无作,亘三世而不变,遍六尘而常恒也。二是中本,金刚智大师从龙智所学,欲以带回中国,中途因海风漂没失去。三是略本,即金刚智译《略出经》及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但传不空祖师随金刚智祖师携来唐朝的仅仅是其《十八会指归》。不空译《教王经》,复有二本:一为三卷本,只《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一品,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常云《金刚顶经》指此本;二为二卷本,四品,说修习供养之仪轨。另有宋时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传出自广本较为详尽。

    《金刚顶经》三卷中,初序文,次正宗文。正宗文中,一说毗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二说毗卢遮那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三说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礼婆伽梵大持金刚。四说金刚界大曼荼罗。五说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仪轨。六杂说。

    《金刚顶经》疏释有唐智藏撰《金刚顶经义诀》,智藏即不空祖师。

    此外,《苏悉地经》也为一根本要典,与上两部根本大经同样重要,并称三部秘经。

    又《瑜伽经》、《要略经》也属要典,同上三部共称五部秘经。盖《瑜伽经》为金刚界之苏悉地法,以金刚界而说两部不二;《要略经》为胎藏界之苏悉地法,以胎藏界而说两部不二。

    上述经典为纯正密教的核心经典,另有支流经典、杂密经典。由于宋代密典也有大量翻译,故全部可以纳入唐密经典范畴内。

    与显教不同,唐密所依据的基本经典分为“经”和“轨”两类。“经为如来亲唱,故先之。轨为菩萨渐制,故次之。”

    “经”分为纯密、杂密两部。纯密部经典又分根本经、支流经两类。根本经有两部(《大日经》、《金刚顶经》)、三部(加《苏悉地经》)和五部(再加《瑜伽经》、《要略经》)之说。支流类分亲近(《苏婆呼经》、《瞿醯耶经》、《理趣经》等)和疏远(《炽盛光》、《一字佛顶》等)两类。杂密部经典,有《仁王》、《楞严》、《金光明》、《孔雀》、《陀罗尼集经》等。

    古者依经修法,经轨不分,其后传法大德,整理次序,制为仪轨,修时较为便利。实则一切仪轨,皆由经来,与经不分也。“轨”下分六类:有诸佛轨(药师、弥陀等)、诸经轨(宝楼阁、仁王等)、诸菩萨轨(文殊、地藏、观音等)、诸明王轨(大威德、金刚药叉等)、诸天轨(焰摩、十二天等)、诸作法轨(受戒、施食等)。

    另外,密教也有“三藏”。密教三藏指的是:经藏,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二百卷;律藏,有《苏摩呼童子经》、《毗奈耶经》等百七十卷;论藏,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十一卷。

    第四章两部一具之曼陀罗

    第一节金胎理智不二

    密教金胎两界(两部)曼陀罗就是将大日如来教主的教义以佛、菩萨、明王、诸天等的形象表达出来,涵括法界一切万有之体、相、用(所谓六大、四种曼陀罗和三密),故而两界曼陀罗又称为普门曼陀罗,代表一切众生本有(胎藏)与修生(金刚)的修行历程。

    以《大日经》为蓝本具象化的胎藏界曼陀罗全名为大悲胎藏界曼陀罗,它和以《金刚顶经》为蓝本而形成的金刚界曼陀罗,在唐朝因为“开元三大士”的鼎力协作互相教授补充,成为“两部一具”,由此形成相当完整的唐密法门一派。

    胎藏界曼陀罗代表理,胎藏梵文garbha意为“胎”“藏——库藏”,比如胎儿在母体内受到保护、养育,比喻众生本来具备的菩提心之“理”,以大日如来大悲万行功德而得常养;金刚界曼陀罗代表智,金刚梵文vajra音译嚩日罗,喻如金刚般坚硬无比,可以克服一切,象征法身如来智慧坚固不坏。胎藏界曼陀罗有三部十二大院,佛部、莲部、金刚部分别代表中台八叶院(中台和八叶可以分为两院)、遍智院、持明院、释迦院、金刚部院、莲华部院、文殊院、除盖障院、虚空藏院、地藏院、苏悉地院、外金刚部院。金刚界曼陀罗则有五部九会,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九会依下转次序为成身会(羯磨会)、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四印会、一印会、理趣会、降三世会和降三世三昧耶会。

    惠果祖师用阴阳五行思想,对胎藏界曼陀罗和金刚界曼陀罗包含的密教教理以二元论巧妙分析,提出金胎不二的立论,并将此思想传输于八祖空海,对空海祖师后来的密教理论产生了莫大影响。

    如果说胎藏界曼陀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来阐明宇宙生成之本源的全息哲学观,那么金刚界曼陀罗就是六大所生成的宇宙之森罗万象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胎藏界曼陀罗

    胎藏界曼陀罗是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经》)为蓝本而具象化的大图画(曼陀罗)形象,故而全称大悲胎藏生曼陀罗。在母亲子宫内,由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从而由单一受精卵细胞不断繁衍分化最终发育成胎儿,胎儿在未出生前处于母胎,靠母体通过脐带供给血液而获得营养和氧气。胎儿就好比一切有情本具的大悲菩提心,而此大慈悲心受到佛的无边智慧功德藏化育哺乳不断成长。胎儿出生好比菩提心成就从而成佛——由八识田发掘出清净菩提心以至于发芽开花结果而成为庵摩罗识,而胎藏好比一切有情所本有的菩提种子之八识田——藏识,如此借助胎藏界曼陀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理解密教的教理。

    在胎藏界曼陀罗中,中央为法界清净法身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如来),周围四方四佛分别为东方宝幢如来、南方开敷华王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天鼓雷音如来和四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以及其他十一大院的佛、菩萨、明王、诸天共四百零九尊。

    十二大院可以依照《大日经》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来分析。

    因──菩提心──中台八叶院的九尊

    根──大悲──除外外金刚部院全部诸尊

    究竟──方便──外金刚部院

    如此由内向外,就是大日如来的大悲心功德救度一切有情;而由外向内,则表示一切有情本具菩提心显现发起、证入、证得、涅磐和最终一切皆表如来方便竭磨事业也。整个胎藏界曼荼罗依照《大日经》皆系大日如来所化生,由此密教中心、佛、众生三三平等的教理栩栩如生地表达了出来,而平等正是大乘佛教的基本原则,故又曰理曼陀罗。总体统计,胎藏界曼陀罗共有诸佛菩萨明王等本尊四一四尊。

    一、中台八叶院

    五佛四菩萨,其中大日如来结法界定印,首戴五佛宝冠,形象若然菩萨。就法界定印,左手代表众生,右手代表如来,二手重叠表示佛与众生一体不二。其四方四佛各着红色袈裟呈现如来形象,宝幢如来与愿印表满足众生一切所需之誓愿;开敷华王如来施无畏印表守护众生之誓愿;无量寿如来弥陀定印表使众生安泰禅定之誓愿;天鼓雷音如来触地印表降服魔怨誓证无上菩提。四佛分别象征佛子有情开发佛性、发菩提心(宝幢如来);佛子之六度万行(开敷华王如来);佛子觉悟(无量寿如来)和证入涅盘境地(天鼓雷音如来)。四佛四菩萨各据一瓣莲花为座,莲花在佛法中本来代表清净无染,象征如来清净法身和比喻一切有情的菩提心。在瑜珈观想中此八叶莲花涵括无限法界,预示宇宙万象无不共存共生于此法界中。就曼陀罗所表现的时间性而言乃恒常三世。

    二、遍智院(佛母院)

    位于中台八叶上方(在胎藏界曼陀罗,东方在上;金刚界曼陀罗东方在下),中间乃一切如来智印,三角形外绕火焰,表示一切如来智慧之火,寓大勇猛心以表降伏之智德。三世十方诸佛之能成正觉,皆由此智火,降伏四魔(烦恼、阴、死、天)而实现。大勇猛菩萨坐於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三角智印之左,梵名摩诃尼罗,译言大勇猛,密号称为严迅金刚。遍智印最左面为大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梵名摩诃嚩日罗母伽三昧耶萨怛鍐,译作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遍智印右面为佛眼佛母菩萨。所谓佛眼乃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又别於前之四眼,四眼至佛眼则总名为佛眼。《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华文句》四曰“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毘尼止持音义》曰“谓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明显。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而此智德者,诸佛能生之德,列于佛眼佛母尊,故此院又称佛眼佛母院。示如来之正觉,无上胜功德,及诸佛能生之功德。最右面为七俱胝佛母菩萨,准提观音之异名也。俱胝者“七亿也”。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亿佛所说之准提陀罗尼,故约过去佛之所说,谓之七俱胝。约陀罗尼之主,谓之准提,是为莲华部之母(诸佛有部母与部主),司生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曰“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以上遍智院五尊。

    三、持明院(又名忿怒院)

    中正为般若菩萨(般若佛母),其余分别为右面不动明王、降三世,左面胜三世、大威德明王共五尊。般若菩萨为胎藏界法身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具有般若之妙慧,如觉母之在胎藏中涵藏。不动明王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教令轮身,余胜三世、降三世明王代表金刚部主尊之教令轮身;大威德明王代表莲花部主尊之教令轮身。在密法中,一切本尊教令轮身皆现忿怒身唯孔雀明王例外。此院五尊除般若菩萨外皆忿怒形又名忿怒院。称持明院者,乃忿怒形之四明王,乃佛部、金刚部、莲花部主尊之持明使者,为降服顽劣持忿怒真言,幻化忿怒火焰而威伏之故。

    四、莲花部院

    此院以观自在菩萨为主尊,涵藏如来大悲功德,共有二十一主尊和十五伴尊合计三十六尊。此乃无量寿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悲心普观十法界、化益众生之具象化表现。

    五、金刚手院此院以金刚萨埵为主尊,故又称萨埵院。三部之中,属金刚部,是以又称金刚部院。此院有二十一主尊和十二伴尊合计三十三尊。此院乃表大日如来之智德,大日如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互不相离也。

    六、释迦院

    位于遍智院上方,中间门内坐著浊赤法衣说法的释迦牟尼尊,即以释迦如来为主尊,故名释迦院。为大日如来所现变化身释迦牟尼,住此说密教之甚深妙理,具利益众生之德。共有三十五主尊和四伴尊合计三十九尊。

    七、文殊院

    此院以文殊菩萨为主尊,故名文殊院。示大日如来之般若妙慧,断除一切之戏论。如此般若妙慧智德,对应金刚手院之实相智德(即本有之智德),而表观照之智德(即修生之智德)。此院共有十三主尊和十二伴尊合计二十五尊。

    八、除盖障院

    此院表大日如来一切智智已然除掉一切盖障、断灭一切烦恼之功德,故名除盖障院。金刚手院示大智之体,此院表大智之用。共九尊。

    九、地藏院

    此院以地藏菩萨为主尊,故名地藏院。表大日如来拔坚牢大地和地狱之苦,进而施与众生快乐菩提之美德。观音院现大悲之体,此院乃教化众生,救度恶趣,表大悲之用。共九尊(《大日经》宣有六尊,或者依《药师佛本愿经》为九尊)。

    十、虚空藏院

    此院以虚空藏菩萨为主尊,故名虚空藏院。相对于文殊院之智德,此院乃表福德;大日如来包藏世出世间之福德,应众生之愿望,表自在施与之力用。与地藏的坚固之德相比,虚空藏院如虚空广大自由自在之自利利他果德。二十二主尊和六伴尊合计二十八尊。

    十一、苏悉地院

    此院属于虚空藏院独立下院。苏悉地梵语译为‘妙成就’,表如来羯磨事业顺遂成就。由福德圆满之虚空藏菩萨而得万德具备,故成就大悲利他之行。无主尊,共八尊。

    十二、外金刚部院(最外院、诸天院)

    外金刚部院围绕曼陀罗四周,因以金刚杵标识为金刚界墙而得名。为胎藏最外之四方曼荼罗。此外院包括诸天、二十八星宿、诸曜和相关善神在内,其中东方三十八尊、南方六十二尊、西方四十八尊、北方五十三尊合计二百零一尊。乃大日如来所化出之等流身,以济度一切杂类,涵括十法界显理趣之真髓。

    第三节金刚界曼陀罗

    金刚界曼陀罗依据的经典主要是《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对应于胎藏界曼陀罗,金刚界曼陀罗曰智曼陀罗,由于大日如来的智慧作用而具象化的觉悟世界,又因为有九会故又曰金刚界九会曼陀罗。全部九会共有一四六一尊,即佛体一○三六尊、菩萨二九七尊、忿怒身四尊、执金刚神四尊、外金刚部一二○尊

    一、金刚界曼陀罗核心——成身会

    包括金刚界五佛,十六大菩萨,四菠萝蜜菩萨和内四供养外四供养菩萨总共三十七尊,四角地、水、火、风四大神,并围绕贤劫千佛和二十天。如此成身会便有一千六十一尊,三十七主尊对应三十七菩提分。

    四波罗蜜菩萨为金刚界大日如来的四亲近女菩萨,由此四菩萨出生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金刚波罗蜜菩萨青色,左手持莲花,其上有函,右手结阿閦如来印,代表坚固菩提心;宝波罗蜜菩萨浅黄色,左手持莲花,上有宝珠,右手持金轮,莲花上宝代表万善功德;法波罗蜜菩萨肉色,结阿弥陀佛定印,寓智慧门宣法功德;业波罗蜜菩萨青绿色,左手莲花上有函,右手执羯磨杵,业为利益众生事业意。

    金刚界五佛:中心大日如来,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大日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其功德分别由四方四佛表现。由于金刚界曼陀罗表现的是密教大日如来的智慧,故又名智曼陀罗。五佛分别代表五种智慧,五种智慧分别由九识转化而成,即转识成智。四方四佛各个有四大菩萨围绕,四方共十六大菩萨,代表修生的十六位。在大日如来与四方四佛的相互供养中出生内外四供养菩萨和四摄智菩萨。本会属于四种曼陀罗的大曼陀罗。

    二、三昧耶会

    三昧耶会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区别只是各尊都是三昧耶形标示。包括三十七尊、贤劫十六尊、外院二十天共七十三尊。三昧耶形示相诸尊之心秘密,各以其悲愿之象征三昧耶形如多宝塔、金刚杵、宝珠、等表示。属于三昧耶曼陀罗。

    三、微细会

    此会亦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共七十三尊。微细会所表达的智慧,无非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化现成三十七尊之各自智慧。为使一切众生成办如来事业,以三十七如来大智力害其嗔心而显现隐藏之菩提心。本会以诸尊种子字标示,属于法曼陀罗。

    四、供养会

    此会亦与成身会编制相同,共七十三尊。各以本誓之三昧耶形,以向心王大日如来及四佛表达恭敬而行供养,而诸尊又互相供养。此会的供养分为四种即菩提心供养、灌顶供养、法供养和羯磨供养,如果深化各个有四种则达十六种供养形式,属于羯磨曼陀罗。

    五、四印会

    以大日如来为主,四方围绕四佛得四亲近菩萨金刚萨埵、金刚宝、金刚法、金刚业,各以大曼陀罗的形式显现,而四隅的四波罗蜜菩萨以及大圆轮外四隅的内四供养菩萨则以三昧耶形式显现。四印者,四智印(金刚、宝、剑、羯磨),摄四曼陀罗之意。

    六、一印会

    一印者,唯独大日如来持智拳印一尊。表大日如来正在宣说三摩地法门。

    七、理趣会

    理趣会,以金刚萨埵为主尊,周围围绕欲、触、爱、曼四金刚菩萨,外部有内四供养金刚春、夏、秋、冬菩萨。金刚萨埵本为大日如来正法轮身,由大日如来法身分流而出,即入三昧,演说正法之教相——无上密乘之般若理趣。理趣者,理即真理,趣为烦恼。般若理趣之核心——烦恼即菩提。

    八、降三世会

    由于大自在天刚强顽劣难以教化,大日如来默许金刚萨埵予以降服,金刚萨埵为慈悲济度彼等,入降三世明王忿怒三昧而度化大自在天。降三世明王折伏有情贪、嗔、痴三毒之烦恼,并引领至清净法界。

    九、降三世三昧耶会

    与降三世会相同,区别是以三昧耶形示现。

    第五章体相用

    在密教中,用体、相、用三大来说明佛教的宇宙观。

    密教认为,一切色心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前五大为物质,后一识属精神。精神与物质互遍法界各不相碍,而随因缘之聚散离合,成一切万有诸法,故名“六大缘起”。

    此六大之总体,地则坚,水则湿,火则暖,风则动,空无碍,识了知,总兹六德,曰一法界。而六德所成差别之事物,历然不爽,曰多法界。此与法界缘起,名虽不同,而义无别也。其对于现相诸法,则以四种曼陀罗括之。

    曼陀罗即梵文Mandala的音译,就体则译曰坛城,曰道场;就意,翻曰轮圆具足,曰聚集,又曰无比味、无过上昧等。总之,以聚合如来内证真实功德于一处,以成就种种利他事业者,曰曼陀罗也。依《金刚顶经》说:

    一者,大曼陀罗,又称大智印。佛菩萨相好之身及其彩画形像,名大曼陀罗。以五大色成故,黄、白、赤、黑、青如次配地、水、火、风、空,此五遍一切处,故云大也。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名大智印。

    二、三昧耶曼陀罗,又名三昧耶智印,即所持标帜、刀剑杵莲等或画作其形者也。三昧耶者,平等之义,以五大普遍情与非情,平等成故。前大曼陀罗是有情,今刀剑等是非情,皆以五大平等而成,故名三昧耶。又以二手和合,成金刚缚印,名三昧耶智印。

    三、法曼陀罗,亦曰法智印,即真言种子字等。有轨则、轨持之义,故名法。以及契经文义,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陀罗,亦云羯磨智印。羯磨翻为作业,即诸佛菩萨随事业差别,而种种威仪动作各别故。若铸若刻等皆名羯磨智印。

    印者,决定不改之义,此就佛界一方面说,实则十法界众生之身皆名大曼陀罗,山河草木有形物质皆三昧耶曼陀罗。语言文字、一切声响皆法曼陀罗。一切动作行住坐卧,幡飘树摇都为羯磨曼陀罗。故此四种,即包罗一切法相,复各具四种,而其体则皆六大也。

    然万法之有体有相,必更有业用。业用为何耶?即身、口、意三密是也。身为诸法之本能,语为诸法之德号,意为诸法之真理。而言密者,以此法为如来自证之境,非凡夫能得其真,故谓之密。

    又佛证此三密平等互遍法界,我等亦本具法身三密,因无明障蔽而未显。故身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种字三形等,则与如来三密无二分别,而满足方便也。

    六大之体、四曼之相及三密之用的相互关系如下:

    第六章发菩提心

    发心即要求解脱之出发点。密宗之发心与他宗不同:

    小乘人,消极之六识发心,故不必论。即大乘权教发心,皆以菩提为所求之体。而更有能求之心,为之对待。心与菩提,分能、所,而为菩提之心,依主释也。若唐密发心,则是自心寻求本有之觉体,名曰菩提心,此心即菩提也。一“之”字,一“即”字,意义悬殊。又唯识等,虽立八识,而发心求解脱时,但以六识相应慧心所,而发起求菩提之心。彼宗以为六识,强于分别,易起欣圣、厌凡之心。若八识,则属无覆无记,不能起欣厌,故不可发心。

    今唐密,则直以第八识发心。因显教发心,多是发起能求之心,故须分别欣厌,非六识不可。密教发心,是开发、显发、引发之义。以自心即菩提,今为开发引起,令其显明。故经阿阇梨灌顶之后,以三密加持力,直观八叶莲华,开九佛正觉之智,与华严不坏世间而成出世,劾发心即成佛、因果交澈者,相通也。

    又《大日经》有三句因。因金刚手问佛,得此一切智智,以何为因,以何为根,云何究竟。故佛答有三句。因、要、根、究竟三句配合“发心、修行、菩提、涅盘、方便”五转见下:

    《菩提心论》有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谓诸佛菩萨,以此三种为戒,无时暂忘也。三种菩提心今说明如下:

    一、胜义菩提心:即知生佛一如之超胜义也。

    二、行愿菩提心:起勇利悲心,令一切众生皆证此理。

    三、三摩地菩提心:自性清净心,即大圆镜智,两部不二之菩提心。

    《大疏》云: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盘。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图,三句五转,皆众生自心中,本具功德,次第出现。如莲子中么荷,在泥中时,虽待外缘,而正开时,悉是本具么荷也。

    第七章五智与四身

    唐密所立佛身,则先有理智之别,而后明理智互具,不二也。金刚界属智,故称智法身。胎藏界属理,故称理法身。智法身者,转识而成者。显教言:转八识成四智,而成报身。今密教教更转第九识,而成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言第九识者,八识外更加庵摩罗识,即白净识。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共同转化为成所作智(即转识成智);

    若在瑜伽观想中,则佛部属于脐(脐莲花轮白色),金刚部属于心(心莲花轮红色),宝部属于脐下(座莲花轮金色),莲花部属于顶(顶莲花轮青色),竭磨部属喉(喉莲花轮墨绿色);大日如来为常住清净妙法身,阿閦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宝生如来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来为变化身;

    依照发心直至成佛过程,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和佛身圆满;代表五佛智慧轮身的,依次为金刚萨埵、金刚藏王、文殊师利(或者观音)、金刚牙;

    五佛各有教令轮身:大日为不动明王,阿閦为降三世明王,宝生为军荼利明王,弥陀为大威德明王,不空为金刚夜叉明王;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

    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但此五智,不过一如来智慧之分为五分而已。实际上,五智必归合为一如来智,且随举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内。

    金胎两部曼荼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中台八叶院,有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

    显教所立三身、四身等法报各别。唐密则立四种身皆名法身:

    一、自性法身,以佛之常住真身,自然具足理智之法性。而复从此身中,流出自体之眷属。如普贤等为说三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为之作业,故云法身。此有理智之分,以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四重圆坛是也。以一切法,互遍同体,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是也。

    二、受用法身,分自受用、他受用二种。理智相应,自受法乐,名自受用。即与上智法身同体。他受用者,为十地菩萨所现。传说法身内证,令他受用故。此二受用,皆法性所流,成法然事业,亦名法身。

    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之丈六应身也。亦是传说内证,变转八相,故曰变化,缘谢即灭,机兴则生,亦是法尔之作业,故名法身。内证秘密,外宣显教。一代百亿应化身之教主,即此法身也。

    四、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非为佛身,或有佛形,无而忽有,暂现即隐,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亦是法尔之作用,故名法身。

    以此四身,配胎藏。则中台为自性身。第一重内眷属,第二重大眷属,为受用身。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二身。

    又金刚界,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为自受用。南、西二方为他受用。北方为变化、等流。若横说则四方各具四身。故《瑜祇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无碍也。又两部各有五身。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相相应也与他宗有差别。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八万四千好,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彼一一想皆遍法界。业用亦尔。唐密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经》云:身口意各奋讯示现,无尽庄严藏,而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也。

    第八章三妄执与三大劫

    别宗解三大阿僧祗劫(简称三大劫)成佛,乃就时分久远而言。密宗乃就三妄执而言,非仅指时间概念。

    何谓三妄执?众生以一念不觉之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就众生二边之执,将此五种烦恼,一一各分为二,则成十种。将此十种,一一又分为二,则成二十种,如是叠次分为二,以至第五次分为一百六十种,是为一百六十心。此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执著,众生漂流六道,造无量无边业,受无量无边死,皆此种妄想执著驱之也。此种妄想执著,有粗者,有细者,有极细者,故称世界本妄执,亦名三大阿僧祗劫。

    唐密认为,如能三密加持,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执,即名第一阿僧祗劫,又超过第二重细妄执,即名第二阿僧祗劫,更超过第三种极细妄执,是名第三阿僧祗劫。若人能於一刹那间,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一刹那成佛;一生超过,即一生成佛,乃至三大阿僧祗劫。不能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三大阿僧祗劫不能成佛也。

    依显教修行,经无量阿僧祗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法简单直截,即以真言为所乘之法,顿超直入而扫於清净菩提心门,唐密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三大劫满后,即开发净菩提心,名曰初法明道,亦即见道之意,是为初地之位。从初地到十地,统名信解行地。此十地以因、根、究竟三句修行观察。若分别配之,则初地为因,二地至七地为根,八地以上为方便究竟。又地地之中皆有三心。亦犹入、住、出三心也,如图:

    以上为《大日经》中胎藏界的三劫十地。

    《金刚顶经》则异与此。金刚界以直修、直入、直证、直满为趣,故地前不立位次,而于地上立十六大菩萨,以为行者进趣之阶位。

    可见,十地与十六大菩萨,名虽不同,而实则开合之异耳。

    第九章六无畏

    密法行人所须度除之妄执有三种即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并将之对应为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故密法言即身成佛,乃尽此生三密经行,消除三妄执如度三大劫。度此三妄执培养清净菩提心成就法身的过程分为六阶段,六阶段的心相即是六无畏。度三妄执经历六无畏乃密法独有的教理。“无畏”梵音阿湿嚩娑,原意正译当言“苏息”即复苏醒转的意思。“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闭气垂将闷绝。忽蒙放舍还复得苏。众生亦复如是。为妄想业烦恼所缠。触缘皆闭。至此六处如得再生。故名苏息处。亦如度险恶道时。其心泰然无所畏惧。故名无畏处也。”

    一、善无畏:依照世间善恶道德标准,能除恶生善而得精神快乐是为善无畏。密法行人的三密供养即善无畏。“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法害不善法。当得善无畏者。善义通于浅深。今此中意。明十善业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缘。漂沈恶趣无有穷已。后得顺世八心。也渐受三归戒。于无量世生人天中。后至涅盘。以免离三途剧苦。名最初苏息处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养修行位。与此齐等也。”

    二、身无畏:从道德心而向信仰心发展,如实内省反观自心,修不净观,远离肉体执着,可谓精神无畏,犹如声闻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现前,成就有相悉地是为身无畏。“当得身无畏者。如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种不净恶露充满。终不为此而生贪爱。次复观受心法。得离不观我性四种颠倒。于身诸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与此齐也。”

    三、无我无畏:观此肉身不净,脱离肉体欲望系缚,不断修行悟知此身五蕴假和而不真实,离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对于本尊生有爱染,而离此爱染不着于心,修无相悉地是无我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者。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说。乃至证湛寂之心离一切过。是于我之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与此齐也。”

    四、法无畏:既知五蕴假和无我,知五蕴法亦虚假不实,观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仅不贪爱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并非实有离此住心是名法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者。谓行者心住蕴中。欲令发起离着。尔时幻焰等喻。观察诸蕴即空。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然离蕴之扼缚。于法得苏息处。法谓十缘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与此齐也。”

    五、法无我无畏:既彻透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证人法二空,离于法执而得无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应观修本尊唯自心所变,故知自心功德自在无碍是为法无我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者。即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于心外有无影。像智都无所得。心王自在觉本不生。得离法之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六、一切法平等无畏:观法本末住平等性,乐于中道。密法行人离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义,证大觉位即一切法平等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谓观自心毕竟空性时。我之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所谓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于业烦恼等。都无所缚亦无所脱。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密法教理所以广明三劫六无畏处众多心相者,皆是拟仪外迹籍相寓理,以便阐明修证之深浅。

    第十章往生净土

    众生以业力而感依正,诸佛以愿力而现身土。世间凡夫,唯知印度是佛出处,且不信三界,何能信三界外净土乎?密宗净土义者,有三种,上谓密严佛国,中谓十方净土,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第一节密严佛国

    密严佛国者,大日如来所居净土。密者,金刚三密。严者,具种种德,以恒沙佛微尘数三密严饰庄严之金胎两部大曼陀罗道场也。即法佛自证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普门密严佛土。

    密严国土之说,见《密严经》、《瑜祗经》,为两部法身之依处,即三密庄严之道场,大曼陀罗也。《密严经》云: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于欲、色、无色、无想、有情之处,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烧色贪,及以无明。转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又云: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如来回已出,而往密严住,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瑜祇经》曰:唯此佛剎,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菩提心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第二节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也称十方净严,即清净严饰庄严的十方佛国,此净土存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位广狭等方域分齐,受用身之佛土也。西方极乐、兜率内院属之。成就中品悉地时,往生如是一门十方净土。十方净严亦可分为法界宫与金刚心殿。

    一、法界宫者,胎藏界大日如来之宫殿也。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在摩酰首罗天。疏云:大无边际,广无数量,金刚比实相智,绝言离过,不变不改,故名金刚。言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此智体,即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言在摩酰首罗天宫者,即净居天。然有二处:一、第四禅,五种那含所住之处,名净居天;二、过是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天,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义,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曰自在天王宫也。谓随如来有应之处无非此宫,不独在三界之表也。

    二、金刚心殿者,具舍言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乃金刚界大日所住之处。释云:本有金刚界者,法界体性智也。自在大三昧耶者,妙观察智也。自觉本初者,平等性智也。大菩提心、普贤满月者,大圆镜智也。不坏金刚光明心殿者,成所作智也。以能住佛体,即五智故。所住宫殿,亦五智法界,是即众生本有心殿也。

    第三节诸天修罗宫等

    诸天者,欲色、无色界等天宫。修罗宫等者,修罗宫、夜叉宫、紧那罗宫等。此期长寿利生之国土,变化等流身之国土也。如释迦佛升忉利天说法,入海龙王宫说法,在楞伽山顶罗婆那夜叉王宫说法,皆其例也。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明王天等诸天修罗宫。

    帝释岩亦称人间净土,是诸天修罗宫之一,乃对机之土,非佛身土也。在摩竭陀国,帝释尝于此请疑问佛,佛即为说《帝释所问经》,谓弥勒菩萨,今在窟中。宋施护译有《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乃佛为金刚手所说,面见弥勒作法。今西藏所传香巴拉国、人间净土,即此类也。以庵没罗,香巴拉,音既相通,而地处亦在北方也。

    上品悉地,两部曼陀罗海会三摩地现前,其为即身成佛之悉地无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寿长远相,似俱非即身成佛。然依真言之实义,此三品悉地,毕竟无浅深之分别,三品当相,十界平等,一门即普门,万德轮圆,毫无轩轾,故三品俱即身成佛,非隔生成佛。又三品净土,似有胜劣上下之别。其实诸天修罗,皆大日如来之等流身。一切国土,皆一大日如来之净土。果体融会,毫无浅深。如五轮九字秘释云:十方净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来,悉是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密严,名异一处。

    第五部分:唐密事相

    第一章印明与印信

    印明即印契与真言的合称。

    因印契单称印,真言称明,故名。印与明,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放诸经轨,有印相时,必有真言。

    印契乃梵文Mudra之意,表真实无妄。密教中,理解为标识,即诸佛菩萨之觉悟境地、誓愿、功德、事业或者法界标帜。狭义指手印,广义包含手印、三昧耶形、佛像、种子、真言等。依照经轨,手印有上千种。十二合掌及六种拳印称为十八母印:

    十二合掌:坚实心合掌、虚心合掌、未敷莲花合掌、初割莲花合掌、显露合掌、持水合掌、皈命合掌、反叉合掌、反背互相着掌、横拄指合掌、俯手向下合掌、俯手合掌。

    六种拳:莲花拳(胎藏拳)、金刚拳(金刚如来拳)、外缚金刚拳、内缚金刚拳、忿怒拳、如来拳。

    双手十指特殊名义:两手、二羽、二翼;十指、十度、十轮、十莲、十法界、十真如、十峰。

    左手别名:定、止、福、理、胎藏界、众生界、月;

    右手别名:慧、观、智、智、金刚界、佛界、日。

    五指亦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亦代表五佛顶最胜、高、光、伞盖、金轮,亦代表五根信、进、念、定、慧,也表示五大地水火风空,十指代表十度智、力、愿、方、慧、檀、戒、忍、进、禅。

    真言乃梵语曼怛罗的汉译。真言者,诸佛菩萨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愿,又称咒,真言能发神通,除灾患,与世间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如大疏云: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又称明,真言能破众生烦恼闇障,义翻为明。一说明及真言,义有差别。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又佛放光明,光中所说,故名为明。其体有大咒又根本咒,中咒又心咒,小咒又心中心咒三种,其义,有种子名号本誓三种。

    印信,即师资和融之称。印即师所授之印明,信即受者信心,决定不改之白净菩提心也。又信凭符契,所以验真伪、别正邪也。即受学传法之凭据,如显教受戒以报发给戒牒也。盖以秘密大事,当正觉花台之时,持佛佛相承之法,若无印契,师资何凭?以无印则无心鉴其真,无信好莫能去其疑也。故两部色心最秘之印信,受法者当保护被守持,甚于世间之印章也。

    又灌顶之后,必加金刚名号密法规定,在此不述。

    第二章灌顶

    夫机不论深浅,法不论大小,必须如法授受。若漫授漫受,皆名越三昧耶罪。故《观智轨》曰:一一真言,当亲禀受,若擅作者,名越三昧耶。或不经传授,而念诵。或向未灌顶人说密咒,皆得越法罪。同于谤佛,决定堕于恶趣。

    灌顶的梵文是Aabhiseka,本意乃策(策立),澡浴,灌水之意。在古印度,国王即位加冕时,须用四大海水灌洒新国王顶,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亦采用这种方式,意以法身如来五智加持行者,而准许修行如来秘密法门。通过师资面授,以继承密教法灯,是密教除护摩外区别于他宗的重要法仪。

    灌顶就其种类、内容、目的、形式等有许多分类。如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灌顶,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和竭磨部)、三部(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和别部(单个本尊)灌顶,还有依据《瑜祗经》的瑜祗灌顶等形式。《大日经》灌顶有阿奢黎灌顶和受明(持明)灌顶两种;七卷《教王经》中有贤瓶、秘密、智慧、秘密藏的摩顶、授记和放光三种灌顶;《瞿酰经》中有息灾、增益、降服和成就四种灌顶等等。

    现在唐密修行中最重要的灌顶有三种即结缘灌顶、持明灌顶和传法灌顶。

    结缘灌顶:以结缘为目的,不论男女老少根机差别,只要对密法有崇敬心都可以参加;

    持明灌顶:针对欲修密法并且有一定大乘基础的信众,予以一尊一真言或者一尊供养修法次第的传授;

    传法灌顶:又叫阿奢黎位灌顶,必须是完成四加行的修行者从阿奢黎受教普门大日如来仪轨明法的灌顶。

    受灌顶时,需要先投华,即阿阇黎以花授行者,令投于诸尊列坐之大曼荼罗上,随花堕在何尊之处,即以彼尊为行者之因缘佛守本尊,是曰投华得佛。

    第三章护摩

    护摩,为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护摩。护摩者,焚烧之义。亦有浅深二解。浅者,因印度外道,有事火之法,以火为梵天之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故以火进之。今密教为摄伏彼故,借用彼法造坛,构设炉器场,以诸供物,顺次加持,投于炉中,供养本尊,求成就也,是名外护摩。此虽云浅,然其义趣,比之外道,犹如天地,不可相并。如大疏云:若但作世谛护摩,不解此中密意,则与韦陀火天无异,故须作三平等观。自身、本尊及炉,一体无二。以智火,烧无明薪。以一切众生,皆从业生。今烧除前业,即得解脱也。是即佛法真正护摩,深秘火法也。但以密教“当相即道”,此外护摩,亦不可废除。

    凡欲求成就者,依所求之事不同。是以设坛之方法,亦异,所求之事虽多,而经中略有四种、五种不同。四种者:

    一、息灾,所以除灾生德也。

    二、增益,所以增进福智,圆满万行也。

    三、降伏,所以损减怨敌,克服强暴为能。

    四、敬爱,所以得人宗仰,使众和合为功。

    此四种外,加钩召,名五种法。钩召者,摄召之义,所以召摄欲得之人也。

    又四种各各互具,谓息灾息灾、增益息灾、敬爱息灾、调伏息灾等也。

    更有延命法,亦增益之部所分出。

    第四章观心法

    佛教根本皆以观心为主。无论何宗何派,若舍诸法实相外,别求他法,即是魔说,非佛教也。故天台以止观为业,华严以法界观心。唯识、三论,亦各有安心之法,净土十六观,禅宗参究等,皆安心之方法也。特以各宗既属显教,详于理解,而略于方便,以致下手为难,开悟匪易。故唐密,开方便妙门,随处皆可入手,将无相不可得之法身,或现莲花,或现日月轮、阿字等。虽种种观门,都可证得本性大觉。今暂依日轮一种,以免歧异。有时或观本尊,住于日轮,而自心为月轮,光明一体。乃至忘日月之相,亦忘本尊,与自身之相,无想无念,住大空三昧。将如来自证久远之真实光明融为生佛一体,成金刚萨埵之身,故修行较易,收效较速也。但其中关于深秘妙观,非入灌顶坛以后,不能开示,不能修行。若随便辄说、辄行,则犯三昧耶戒。说者、听者均有罪过。故今对于安心观道之法,但略举例类,作引入方便,或单出名相,不解其义也。

    密宗觀法,不外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種,即四種曼荼羅也。

    因字起观者,如阿字等一切文字。

    因事起观者,如月轮、莲花等。

    因法者,如观慈悲喜舍、三平等观等。

    因人者,如观本尊形像等。

    细察之,凡一切万法,无有非安心之缘也。故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诚非虚语。

    唐密基本的观法有以下几种:

    一体速疾力三昧观:也称阿字观。入此三昧,则证知一切如来,同一法界智体,一念中,能观世界微尘数三昧门。阿字,为诸字之母,诸声之体,实相之源。凡唐密之观种字,有字相、字义之不同。浅者,观其字之形状、色相。深者,观其字之义趣。例如阿字,字之相,为黄色、方形。唐密一一字,皆有无量义。且如字母中,最初阿字,有无量义,乃至最后字,亦有无量义。

    双身观:此乃最深奥之秘密大事。稍一误解,即自害害他。此种观法,出处甚多。即如理趣经释云:男女二根和合,成五尘大佛,盖谓定慧相资之事义。所云根者,能执持义。譬如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不倾拔。今云二根交会,男刚比定,女柔如慧。定慧相应,理智无碍。使执持功德不失,去生佛隔绝之障,泯真妄差别之心。若不知如来深意,失其秘密帜之原意,或曲解言句,则成极淫猥之左道密教。凡此邪说,在日本则立川流为之滥觞;在西藏,则左道密教作其俑。甚且一唱群和,以为东密无有此法,殊不知不幸亦早有之。

    三平等观:诸佛三密,与行者三密,共遍法界,离能所,绝对待,平等平等。故诸佛真言印契,与行者真言印契,亦平等无二。以印明皆等,故能引入诸佛,于吾身等也。诸佛既入我身,故其功德,亦为我有。

    四无量观。

    五字轮观。

    六大无碍观。

    七空点观。

    八叶肉团心观。

    九重月轮观。

    十缘生观

    上述观心法在此不一一细述,有兴趣者可参看《密教通关》。

    第五章供养

    梵文puja,表示尊敬的意思,翻译为恭敬供养、奉事、奉献、奉施、报恩和供给等等,属于佛教礼仪,不特佛教其他宗教都有类似恭敬供养形式。起先一般而言指用花、香、灯明等对佛(包括舍利)菩萨甚至明王诸天等的奉献,后来发展到佛教经典(法)的供养和对僧人的供养包括为比丘比丘尼提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供养开始涉及到建造佛像、佛塔,再后来随着僧团的发展和分化对教团、比丘和比丘尼提供资具、金钱、土地等供养。

    供养和布施其实意思完全相同尽管对象有别,然如果我们在施舍时想到被施舍之人将来必得成佛,那么我们就会以恭敬的心情施舍,换言之就是供养。生活中因为施舍被看作高位向低位、富者向贫者的救济施与所以施舍就有了贬义色彩,其实施舍只有积极意义。

    菩萨行须学习财施和法施,在显教法施是必然的,然在密教因从大日如来下来密法只择器而传师资相授,故若遇大器利根之人必须传付,这也是佛子对有情的供养。

    在《法华经》中讲到菩萨和诸天等以花、香、缨络、抹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品供养如来;在密教行者修法以六种供养为主(六种供养——六波罗蜜),此外还分内供养和外供养、事供养和理供养。外供养就是六种供品供养也叫事供养,内供养乃持真言手印的供养也叫理供养。另外唐密的无上瑜伽观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行观想供养,《金刚顶经》中内外八菩萨的香、花、灯、涂、嬉、鬘、歌、舞供养也是观想供养。

    当然,作为佛子,当互相礼拜,互相供养!

    第六章修学之顺序

    第一节学经次第

    修习唐密者,本文以上所述之主要经典,凡欲知晓唐密者,非加以研究不可。次序是:

    学者先读《大日经》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则读《具缘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谓先学教相,后习事相是也。须知如斯教相,乃三位祖师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为弘法大师详尽发挥。《释摩诃衍论》,乃至《大日经疏》,弘法大师已将经论深义疏释清楚。学者宜先以《十卷章》为开始研究之目标,次则《释摩诃衍论》,再次则《大日经疏》,更进而“五部密经”。然后进而探求野泽流诸派事相之秘奥,此乃学者基础也。

    第二节学法次第

    最初学习梵文及显教,数年纯熟,经阿阇梨许可:

    一、四度加行

    1、练习三大陀罗尼,即佛顶尊胜、宝箧印及弥陀根本咒,要诵习纯熟;

    2、修习理趣经加行;

    3、修习护身法加行;

    4、更修十八道加行。

    古时以上四度加行顺满千日,每度250日。若期间遇父母大故而停止,则需重新修之。现高野山四加行为100日。

    二、四度正行

    十八道加行圆满时,便由阿阇梨选日,授以十八道契印,然后修金胎二部及护摩法,于此即学密之四度正行次第,尚有口授心传,以心印心之密法再进而传授。

    第六部分:唐密文化

    第一章唐密祖庭

    第一章唐密祖庭

    第一节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唐密之祖庭,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兴善寺在隋初由陟岵寺和遵善寺两寺合并后重新改建扩大而成。陟岵寺为北周明帝所建国寺。遵善寺创建于晋武帝时。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故城东南二十里之龙首川原选址作新都,以其曾被封“大兴郡公”之故名都城为大兴城,因城中六条高坡,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成,九三立百司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佛寺以镇之。建城时先置此寺,迁旧长安城名寺陟岵寺于大兴城内,与原在靖善坊的遵善寺合并并扩建为新寺,取都城“大兴”二字并所在地靖善坊之“善”字,名新寺为“大兴善寺”,规模为海内佛寺之最。

    隋朝扩造的大兴善寺占据了长安城中央的整个靖善坊,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几位箸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

    这里还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着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

    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里译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此后,不空主要居住在这里大弘密法,并终于此。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

    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从而在华夏大开灌顶之风。

    764年,不空奏请皇帝将49位全国著名的僧人从其他寺院集中到这里来,集中译经、修习密法。

    正因如此,大兴善寺成为盛唐时传播弘扬唐密的中心,这里被誉为唐密祖庭。

    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1-846年),下令全国排佛。大兴善寺也被废除,建筑被毁,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从此一蹶不振。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清朝经过三次较大规莫的脩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斋脩建了方丈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後脩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後约十年才完工。乾隆五十年(1785年),陕西巡抚毕沅重修转轮藏经殿。此后,1939年,朱子桥将军捐资整修大殿,并为大殿添置幢幡法具。为复兴唐密,朱将军曾邀请持松法师来住持此寺,惜铁路国因故中断末能成行。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於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脩。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後,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了一些破毁佛像,使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僧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讲经礼佛,举行各种法事活动。国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来此烧香礼佛,参观访问。

    大兴善寺大殿北边有唐转法轮殿遗址,遗址前安放着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地藏菩萨铜像。804年曰本学问僧空海人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後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这尊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l.70米,底座用的汉白玉彻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这尊佛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见证。

    大兴善寺内现有文物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记》和咸丰年间《太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朝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第二节青龙寺

    青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於陕省西安市城东南2.5公里的铁炉庙村以北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曾有“灵感寺”、“观音寺”之称。唐睿宗的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中国佛教唐密祖庭之一,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後,寺院被毁,至明朝已片瓦无存。

    唐朝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曰:“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寺在乐游原上,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於当时皇室的大力扶持,唐密兴盛空前,其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青龙寺即是传播唐密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在九世纪初至中叶,日本人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颇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称之为“入唐八家”。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圆行、圆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即在青龙寺受法。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後,於青龙寺师从密宗高僧惠果和尚学习经典,并兴唐朝士大夫交往。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後传播密宗,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相师。日本人唐的求法僧回国时,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入唐八家”带回书籍共达1700余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极盛。

    从197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出殿基、月台、散水、花坛等地下遗址多处。其中殿址一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呈长方形,塔基长宽各约15米。其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现今所发现的遗址仅是青龙寺西部。从门、塔、殿址及两侧廊道遗址来看,青龙寺西院的形制为塔居中,塔前有门,殿在塔後,周围廊庑,表现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徵。

    日本真言宗僧众饮水思源,近年来与青龙寺交往极为密切。为缅怀先贤,增进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98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青龙寺遗址上合建“空海大师纪念碑”,後又共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1997年前,青龙寺做为文物遗产而存在。

    1997年11月17日(佛诞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将青龙寺移交佛教管理,从此恢复宗教活动。

    1997年12月15日,举行恢复净坛法会,点燃了千年法灯,廷续法脉。

    1998年5月25日,接待了以新居祐政率领的日本高野山真言宗访问团,并举行了首次中日报恩法会。

    1998年9月7日,接待了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滨野竖照率领的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第十五次访华团一行。

    青龙寺作为唐密祖庭,又是中外著名的佛教圣地,正以全新的历史面貌迎接中外广大信众,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节高野山

    高野山是东密真言宗的根本道场、总大本山,位于和歌山县伊都郡高野町,略称南山、南岳、野山。弘仁七年(816年),空海大师奏请嵯峨天皇诏许开辟此山,兴建伽蓝。空海大师入寂后,弟子真然继其志,陆续完成诸堂。其后,堂舍多遭烧毁,至宽治四年(1090年)始逐渐复兴。后又得幕府、武士的护持,印刷刊行《高野版大藏经》,尔乃人才辈出,宗学大盛。

    高野山山顶上是弘法大师开创的、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的真言密教的总寺院——金刚峰寺,以金刚峰寺为中心,周围星星点点地分布着120多个寺院,众多的寺院形成一大宗教城市。宗教核心即为真言宗总本山金刚峰寺,由于曾经因战乱、火灾烧掉好几次,目前的建筑是1862年所建。

    高野山山内有一个超过25米高的大门,金刚峰寺建成以来一直作为正门,现被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文物,还有被指定为国宝的寺院建筑和坛上伽蓝等很多建筑。高野山灵宝馆一直展示着庞大的高野山的文化遗产。

    明治时代之后,高野山成为古义真言宗的总本山。由于历经千余年的经营,此山已成为日本佛教胜地。寺院建筑亦甚为闻名。全山建筑以“坛上伽蓝”为中心,分成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莲华谷等十区(合称高野十谷)。各区内塔头寺院林立。其中,不动堂及金刚三昧院为国宝级建筑。此外,山中重要文物收藏颇丰,如佛涅槃图、善女龙王画像、阿弥陀圣众来迎图、五大力菩萨像、阿弥陀三尊像、勤操僧正画像等,皆列为国宝。另有特具历史价值的法具及文书等,多陈列于灵宝殿中。

    为何空海和尚会选择此处做为修行处呢?这也有段传奇故事:空海自中国归国前,在中国明州海边想到回日本后应该找个清修之处建立自己的寺院,于是就将他的法器“三钴杵”往天空一丢,三钴杵便往日本飞去。空海坐船回到日本后,就开始寻找三钴杵的下落,一路找到了高野山上,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以及“狩场明神”的指引,终于发现了三钴杵钉在一棵松树上,于是就在这边安家落户,这是高野山成为真言密教大本山的缘起。现在高野山上的“御影堂”祭祀着空海大师与其十大弟子,此处即为传说中的“三钴杵”所在地。

    高野山自天皇赐给空海后成为佛教圣地,并快速地扩充、发展起来。一直到现在,整个高野山已经是个完整的宗教都市,除了寺院之外,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学校、商店街、公园、医院、警察局、消防署、市内公车等生活机能一应俱全。

    最神秘诡异的,当然就是高野山深处的“里高野”了。所谓的里高野指的就是“奥之院”,布满了参天巨木,大白天的也是“不见天日”,而在这些百年古杉之间,全部都是坟墓!一座座斑驳的石塔,刻着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名字。在里高野奥之院的最深处,就是空海大师的御庙,承和2年(835年),空海62岁,二月从京都回到高野山后就开始断食,手结大日如来定印,口诵真言,于3月21日圆寂,其真峰永远镇守在此处。

    空海遣唐,步鉴真和尚东渡之后,带去了中国盛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故在日本声望极高。

    自唐末五代以来,唐密两部大法在中国失传,幸一灯分照完好流传于东瀛,实乃千古幸事,也是众生福德所致。高野山乃空海大师亲手开辟的密教根本道场,无论是东密之古义、新义,皆源于此,即使台密也与此有密切联系。民国初年至今,许多高僧大德前去修学密法并努力回传中国,造福众生,使得华夏有情得以重闻纯正密教。虽人有国界,但法无国界。因此,将高野山列为唐密祖庭之一,也是我等报佛恩、成佛道、度众生的本愿使然。

    第四节其他

    民国初年,持松法师等众大德将唐密大法回传华夏,并先后在武汉宝通寺法界宫、上海静安寺等地建立真言密坛,种下无数菩提种子。虽然这些地方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唐密祖庭,但别有时代意义。故简单介绍如下:

    一、武汉宝通寺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掩映着一座禅宗古刹——宝通寺。宝通寺正院后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这一密教建筑是1924年持松法师任宝通寺方丈时所建。两年中,持松法师日日在此修法、讲经、传戒、灌顶传法,受灌顶者达数万之众。因密法大兴,实为五代以来末有。

    对于这段盛况,吕建福《中国密教史》有专门记载:持松归国之后,“备受信徒们之拥戴,初于沪杭传法,后又被迎至武汉,住持洪山宝通寺。在洪山宝通寺期间,他以开设法界宫,建瑜伽堂,购置法器,绘诸曼荼罗,开坛灌顶等活动,广与信徒结缘,并有意将该寺发展成为密宗的根本道场。当时,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纷纷前来求授灌顶,其中湖北的一些社会名流,如萧耀南、陈元白、赵南山、杜汉三等亦相继入坛受法,无不倾心于密宗。”

    1924年,持松法师31岁。3月,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以及李馥庭、汤乡铭、李开先、陈元白(曾任桂军司令)诸居士,迎接持松法师担任武汉洪山宝通寺住持。于是,他在寺内建起了真言宗坛场,自此,讲经、传戒、灌顶,几无虚日。

    入夏的时候,湖北遭受到大旱,应众人之请,持师设孔雀明王坛禳雨,修法到第三天时,就听到天空里雷声隆隆,继而大雨倾盆,众人莫不欢呼,前来结缘灌顶者更络绎不绝。

    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看到持松法师祈雨成功,开始对密教产生兴趣,后因故请持师建“仁王护法”大法会为他本人禳解,兼授结缘灌顶。法会后,萧督果然安然无事,因之对持师大为敬服,受持师灌顶结缘,皈依密教,并且捐出巨资在宝通寺内建造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曼荼罗,希望洪山宝通寺可以成为真言宗在国内的根本道场,恢复失传千年的唐密。

    在法界宫内建成的真言宗道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成别致。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没有谁见过如此庄严宏华的密坛,尤其是金、胎两界曼荼罗绘像,色彩斑烂绚丽,绘有十方三世诸圣千持师尊佛象,看上去蔚为壮观,摄人魂魄。

    在武汉期间,各界对持松法师非常关注。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字子玉)将军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为解析,颇得师生们的信服。

    持松法师在此不断讲经、修法、传戒,广播菩提种子。现仍健在的本焕禅师就是从持松法师受具足戒的,时间是1930年农历二月。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

    二、静安寺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士年(24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时改名为“永泰禅寺”,到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才开始称静安寺。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47年3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被公推为静安寺方丈,任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1949年,有人劝他去台湾,被他婉拒,继续住持静安寺。195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撰写了《佛教研究工作计划》,提出“佛教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经过唐武宗灭佛和五代战乱,中国佛教唐密的两部大法失传,直到现代。持松法师三次东渡日本,传回绝学千年的密法,并在静安寺重建密宗道场,使中国佛教真言宗重新传续下来。

    持松法师一生八次出国,前三次是为传回密法及购置法器,复兴唐密大业,此即俗称的“三次东渡,二上高野”。其后的五次出国均为解放后,按照党和政府及佛教组织的安排,或率团或参团到友好邻邦进行交流,反响均十分强烈,达到了预定目的。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有三次访日,加上解放前的三次赴日求法,持松法师一生到日本计有六次,此亦是因缘使然。因此,真禅法师后来赞誉说:“六次为法,忘躯东渡,可与鉴真媲美。”

    为了纪念持松法师弘扬佛教、三次东渡求法,爱国爱教的一生,静安寺内设有“持松法师纪念堂”。这里陈列了持松法师生前用具、墨迹,所著《密教通关》、《金刚界行法记》、《胎藏界行法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26种书籍,从日本带回的真言宗典籍,修法所用的密宗仪轨,与日本、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柬埔寨交往中的留影和纪念品等。

    静安寺内主要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难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三圣殿后面是一幢二层楼房。楼下是方丈室,为方丈讲经说法和生活起居之场所。楼上设有唐密坛场,也称密坛。静安寺的唐密坛场原分为五个坛:大坛(修法时的主要场所)中间供奉大日如来像,左边供奉不动明王像,右边供奉爱染明王像;左首为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烧乳木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像,塑像后挂一幅金刚界曼荼罗画像;右首为圣天坛,供奉圣如意轮观音菩萨像,塑像后挂一幅胎藏界曼荼罗画像,这三个坛的东西两壁上悬挂八大祖师像;密坛东间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密坛西间供奉2尊塑像,左首是大黑天像,右首为诃利帝母像,两边悬挂十二天画像,各坛都有真言宗的各种法器。

    为纪念学习持松法师,每年都有大师信众来静安寺参访凭吊,可惜的是,正在修茸中的静安寺还没有恢复唐密坛场,“持松法师纪念堂”也没有正式开放,众多唐密修学者及研究者为此感到遗憾。

    第二章法门寺地宫与唐密

    1987年4月3日是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正是在这天,人们重新发现了法门寺地宫,佛祖指骨舍利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揭开了唐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以西110公里处的扶风县北部,这里为周文化的腹地,三千年来人文会萃。据佛典记载,古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272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119年)安奉佛祖指骨舍利。800年后元魏王朝肇启塔基,开供奉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李唐王朝时期,高祖李渊改寺名为法门寺,太宗李世民敕命开示舍利,弘建地宫专用供养。以后每隔30年,李唐王朝都要将这枚舍利从地宫迎出,送到皇宫内供养一段时期,朝野倾出,争相顶礼,施舍惊人,前后达七次之多。法门寺成为以供养佛指舍利为特点的皇家寺院,具有佛教内道场的无上法界之地位,曾在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至帝王的宫廷生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公元873-874年,李唐王朝最后一次迎佛骨,懿宗、僖宗这对父子皇帝在法门寺地宫“结坛”,密闭数千件奇珍异宝,完成了佛教法界的最高供奉,佛祖真身从此一直被供养了1113年。

    佛祖真身重新为人所知,数千件希世珍宝同时呈现于世,这是本世纪末佛教考古的最大发现,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底。国家对法门寺出土的文物珍宝非常重视,修葺了法门寺,新建了博物馆,法门寺于是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旅游文化胜地,每年近百万人云集于此,参观、游览、朝圣,络绎不绝;法门寺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此举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法门寺的研究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法门寺地宫在开始发掘之初,就受到了中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确定了发掘和研究同步进行的方针。1994年3月起,应法门寺博物馆的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研究员等人前后五次到法门寺与陕西省专家聚会,共同商讨地宫的真实文化内涵,最后终于实现了对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重新展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光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震惊世界的重要发现,重大发现,真了不起。”

    据介绍,整个地宫在被封闭时,被布置为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荼罗,应视为佛教密宗的“无上法界”。佛教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将包容宇宙万象的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根本大法传于弟子金刚萨埵等,后由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将此两部大法分别传入中国唐都长安。再由不空大师将两部大法全部继承又传于中国僧人一行、惠果,由他们演进,完成了中国唐密的集大成,被视为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曼荼罗”是体现二部大法法义象征的最高“聚集”,轮圆具足,为诸佛和众菩萨的万德聚汇之所,表征了森罗万象的宇宙世界。崇拜它就能体现佛教所说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同时也是信徒的实践和理论结合。李唐王朝后期崇尚密宗,两部大法在中国蔓衍,因而在开元以后结坛于法门寺地宫,于地宫内构建了一个寓意包罗万象、无尽变化的唐密曼荼罗世界。

    在地宫的发掘中,曾经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文化现象,如满地遍布铜钱,后室中部堆积熏香灰,八重宝函中盛放液体,四壁涂黑,这表明地宫在被封闭之前曾做过盛大的舍利供养法会活动。现经专家考证,虽然地宫一如唐帝王陵寝,但其建法却依密教布坛的形式而布置。主体建制分为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密龛(即密室)五部,又称一道五门四室。地宫总体上表现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则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奉佛舍利的诸种法器、供养道具及供养法就是法曼荼罗,而如法供养为羯磨曼荼罗。六大瑜伽、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了地宫曼荼罗。按密教仪轨增益护摩法的“遍法界成黄色方坛”的要求,甬道、前室、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密龛为正方形。入宫的地面铺铜钱成金黄色,主要供养物亦作金黄色,以显示出地宫为黄色方坛。地宫有一道四门,供养佛指舍利四枚,而一道四室通彻全坛,表示体现金刚和胎藏二界的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方四室的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后室供奉第一枚佛祖舍利指骨的“影骨”之八重宝函,寓意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罗,故錾刻了胎藏界诸尊造像;放置密龛内的第三枚佛祖“灵骨”之五重宝函,錾刻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45尊造像。而供奉于地宫中室的唐中宗李显皇帝为第二枚佛指舍利敬造汉白玉“灵帐”后的捧真身菩萨,则被一些专家认为是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两部曼荼罗之合体,此为中国唐密所特有的两部曼荼罗合成的造像。地宫内部以步步升高的形式来表现佛教所描绘的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又以阏伽瓶来象征四海之水,以描金檀香木金银山来表现三千大千世界;还以鎏金十二环大锡杖来代表佛祖的最高权威。所有这一切,除了表示实现“圣寿万寿,圣杖万叶”的宗教理想外,还溶入了“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政治目的,意欲起到护国佑民的作用,其针对性和现实性是很明确的。

    有专家认为,印度密教转入中国,演为中国的密宗,其间经历了金刚智和善无畏结坛相互传授的“金胎互授”,到不空和僧人一行每人同时传承二部大法的“二部一具”,再到惠果融合两部大法的“金胎不二”,密宗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了中国化的密教,使密宗达到最高阶段。法门寺地宫唐密舍利供养曼荼罗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活跃于晚唐宣、懿、僖三朝的国师、密宗高僧智慧轮大师。他融唐密两部大法之精华于一炉,把“金胎不二”大法再发展到“金胎合曼”大法。所以法门寺地宫曼荼罗,是中国密宗史上的辉煌宝库,代表了中国密宗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和揭秘,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首先,法门寺地宫是正纯密教文化的最高集结,为密教中国化的最高坛场,而且它又是中国高僧大德来完成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仅在于密宗的本身,还有文学、艺术、哲学等其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使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也变得更加全面和丰富。就密教研究本身来说,也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地宫内部带有大量宗教文化资讯,传递了一种强烈的研究底蕴。过去人们对汉地密宗的实物知之甚少,因之对书本的研究总不能深入,而且还产生过一些非议和偏见,现在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失传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打开了神密的大门,不仅展示了法门寺内道场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和唐密文化的真实内涵,还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它也给学术界的研究带来了契机。因此,法门寺地宫是现代密教研究的新起点。

    其次,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世界的发现,是法门寺历史文化发掘的重要步骤,其价值和成果等同于1987年的地宫面世。现在我们可以说,法门寺是唐代长安密宗的三大核心寺之一,也是唐密宗派传承的主脉和唐密的最后阶段。由于法门寺供养了当时佛教界至高无上的佛祖真身舍利圣物,唐代的重要官方佛教活动都是在这□开始运行的,据史书记载和地宫法器及供养物上出现的长安城著名高僧大德的名字,说明佛舍利供养的确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所以历史赋与了法门寺成为佛教密宗的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地位。

    第三,法门寺地宫□的法物证实了包括日本僧人在内的长安城唐密高僧,都是“两部一具”的大阿奢黎,他们与法门寺有着很深的联系。有专家认为,法门寺的“金胎合曼”大法是来自于唐代密教大德惠果和一行的教法,而东传日本的东密或台密与法门寺密法有着共同的渊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前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教大师最澄并没有见到“金胎合曼”大法,不过,它的传人和弟子却有机会再次目睹法门寺的光彩。日本的政界要人及东密法师中,不少都曾经来过法门寺参谒佛舍利,目睹唐密的风貌。唐密曼荼罗被破译,还可以考证解释日本东密、台密存疑的一些问题,它揭开了亚洲佛教大乘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内扩大宗教与文化交流新的一页。法门寺的佛舍利还送到了泰国供养,受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徒的热情瞻拜,反响强烈,增进了与南传佛教国家的友谊。

    法门寺地宫唐蜜曼荼罗是中国唐密文化的精华。这座文化宝库,是一个历史载体,有着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价值。法门寺博物馆为了重新再现它的原貌,于法门寺旁新建复原地宫。本着“今日之精品,明日之文物”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责任心,重新再现唐密曼荼罗奇特的艺术景点,给中国的旅游点再增加一个独特的景观,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跨世纪的再度辉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章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

    盛唐时期,密教大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自印度不远万里来中国弘扬正传密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传法经典,法脉精纯,仪轨圆满,迥超以前之杂传密咒,并形成“两部一具、金胎不二”的特色,因兴盛于唐,即而特名唐密,有时也称真言宗。此后,唐密高僧倍出,不但将中国佛教发扬光大,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贡献卓著。

    兹将开元三大士、一行、空海等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分述如下:

    一、开元三大士的译经

    开元年间,中国佛教显教的传译,历经东汉至两晋的幼稚时代,东晋至隋的发达时代,及初唐的极盛时代,至此可称观止。此后所出经论,卷帙大都有限。开元至贞元的八九十年间,有开元三大士出,广译密典,从而掀起中国译经史上最后一个高潮,中国密教也进入了极盛时代。

    善无畏入华传译纯密,开始了唐密的创建。据李华《行状》、《碑铭》等记载的译经活动如下:

    开元五年,于西明寺菩提院奉敕译《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所译经典缮写进内,玄宗深加赞赏,令所带梵夹(佛经)均进奉内宫,因而善无畏带来的密典未得广译。后来与弟子一行在华严寺收藏的沙门无行求取的经中,找到有关“真言宗胎藏部要藉”,作为传持翻译之用。

    开元十二年(724),善无畏随玄宗入洛京(洛阳),先住大福先寺,从无行求取的密典中译《大日经》六卷,十三年又译《供养法》一卷,合为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崔牧书《序》。《大日经》原为十万偈,善无畏译其精要三千颂。

    开元十四年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善无畏所译之经详见后附目录。另外,“尚有密法十余种,传(《宋高僧传》)录(开元、贞元释教录)皆未记载,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

    金刚智三藏从开元十一年从事译经,开元十一年(723)因一行之请,始于资圣寺译经,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由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开元十八年(730)于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咒。十九年之后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法》一卷等。所译经典目录见后文附录。

    不空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在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不空前后所译经典,据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统计,共一百一十一部,一百四十卷(目录详附于后),以下就史料所载略述不空三藏的译经活动。

    不空早年随师金刚智译经,担任笔受、译语等职。从印度返国后,在长安、河西等地也有译事,但并未组织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直至公元755年之后,不空以大兴善寺翻经院为中心,才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译事。

    唐代,不空的大兴善寺译场又与玄奘的慈恩寺译场、义净的荐福寺译场并称“长安三大译场”。公元755年以后,三藏在此传法、译经近二十年,直至圆寂。此寺因此成为唐密的祖庭之一。

    不空译经,先从收集、校勘原本梵夹开始。所译大批密典的梵本有两个来源,一是前代大德遗存的梵夹,一是三藏从天竺、师子国取回的梵夹。

    乾元元年(758)三月十二日,不空三藏上书朝廷:“请搜捡天下梵夹修葺翻译”。

    上文所提的寺院,为玄奘、义净、善无畏等诸高僧的译场,都还存有不少梵夹,其中有许多还未译出,所以三藏请求搜集修补。另外还请将全国各州县寺舍村坊遗存的梵夹一并“捡阅收访”。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全国范围的搜寻估计并不彻底,但至少对主要地区的大部分梵夹进行了收访、修补、登记。许多运到大兴善寺译馆保存。这次梵夹的集中在前代很少有,在唐代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对译经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宝五年(746),不空从印度带回“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计一千二百卷,”这些经卷没有进行大规模地翻译。乾元元年六月十一日,即请求在全国搜寻梵夹的上书三个月后,三藏又上书朝廷,说以前取回的千余卷梵经运回长安后未能翻译、抄写,请求翻译,得到准许。

    不空译经时,抽调了不少其他寺院的高僧作助手。广德二年(764),就从长安及全国各寺抽调了怀感、含光等四十九位大德到大兴善寺,这些高僧皆“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

    不空译经的费用直接由国家支付,或由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吏捐助,如宝应元年(762)鹿阝坊等州都防御史杜冕曾一次捐助二千五百余贯。

    如上种种,为译经事业创造了良好基础。

    在四大译经家中,玄奘共译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卷数第一。不空则译经一百一十一部,为部数最多者。在三藏住持大兴善寺翻经院时期,也是中国译经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

    二、一行祖师的科技成就

    开元五年(717),玄宗强行征诏一行祖师入京修订历法。当时,观察、计算天文与使用历法都是沿用古代的旧方法,错误百出。开元九年,一行禅师开始草拟《大衍历》,至开元十五年(727)完成,首尾达六年之久。这段时期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禅师作《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为草拟《大衍历》进行文献准备。另外,还须收集实测资料,制造天文仪器以供使用。

    为了测定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规律,须制黄道游仪。仪成,玄宗亲为制铭,置之灵台(天文台)以测星度。据此,禅师证实了恒星较上古有移动,从而认识到恒星的位置并不恒定的事实。现代天文学称恒星位置的为“本动”,西方国家恒星“本动”现象发现于1712年,发现者为英国人哈雷(HalleyEdmond),这比一行禅师的发现晚了约一千年。禅师又据观测画成星图三十六张,深得玄宗赞许。

    接着,禅师又受诏与梁令瓒等制造浑天铜仪。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时的落下闳。东汉元初四年(117),张衡将浑天仪改用漏水转动。汉以后屡有改进,尤其经禅师与梁令瓒的努力才比较完备。铸成,命名为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官。这具水运浑天铜仪不仅能显出日月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自动计时,是世界上第一只机械转动的时钟。

    为了使各个测量点能准确测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禅师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量仪——“复矩”。测量时,只需将“复矩”直角尺的一边指向北极,另一边与悬拉直角顶点的重锤悬线间的夹角就成为北极地平的高度。“复矩”成为各测量点重要而简便的仪器。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禅师还作有《复矩图》,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

    修改历法,须规定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确定各地日影长与漏刻日夜分差,以精确计算出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和发生日蚀时能看到的不同蚀相及时刻。于是开元十二年,一行禅师率领一支经过训练的测量队,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北起北纬五十一度的铁勒回纥部,南达北纬十七度的多邑,以黄河为中心,遍及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襄州(今湖北襄樊),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和蔚州横野军(今河北蔚县东北)等十三处。重点是中原大地北起卫河东岸的白马(今河南滑县),南至上蔡,中经浚仪(今开封西北)、扶沟这一横跨黄河南北的漫长地带。这次划世纪的测量,不仅正确计算出了中国各地昼夜不同的准确时间,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准确地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要早九十年。据测量结果,还纠正了我国最古的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实地测算,验证了南北各地昼夜长短不同的情况,推行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从而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一行禅师编成《大衍历》。这部新历较为准确地阐明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行速度的规律,提出了正确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

    值得一提的是,一行禅师从太阳运行的快慢情况出发,按照不等的时间间隔,安排二十四节气,舍弃隋代刘焯所用的“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改用“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来计算相邻两节气间太阳运行的速度,后世天文和历法工作者沿用一行的内插法公式达五百年,直至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时,才改用“三次内插公式”。高次内插法也是中国数学所达到的一个高峰。可见一行禅师在数学上的成就,并不逊于他在天文学的享誉。

    其实,作为传承两部大法的真言宗阿阇黎,科学研究不过是一行禅师的应世方便。禅师从善无畏三藏译《大日经》,担任笔受一职,并根据三藏讲释而作《大日经疏》,引用大量汉译经典,结合中国佛学的思想传统来阐明、发挥本经教理,由此奠定了唐密的理论基础。史载禅师修证高深,神变莫测,多有神异之事传闻。禅师身为一代密教的大阿阇黎,而兼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学”与“宗教”统于一身,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三、弘法大师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大师法名空海(774-835),十八岁,入京城大学明经科,学习《毛诗》、《尚书》、《左传》等经史,作《三教指归》三卷。二十岁,于和泉国木真尾山寺从勤操大师剃度出家,法名教海。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五月十二日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出发,历经艰险,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达长安。

    弘法大师入长安后,敕住西明寺,在此地博览内经外典,研经习字,并遍访诸寺名僧,请益佛法;交游文人逸士,切磋文艺。直至大唐永贞元年(805)五月下旬,始于青龙寺东塔院见到唐密第七代祖师惠果阿阇黎。

    惠果和尚与大师乍见之下,含笑喜告曰:“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好大好。报命欲竭,无人付法,必须速办香华,入灌顶坛。”于是,六月上旬,弘法大师临胎藏界大曼荼罗受五部灌顶,投花著于大日如来。七月上旬,临金刚界大曼荼罗受五部灌顶,再投花著于大日如来。八月上旬受传法阿阇黎位灌顶。三月之中,竟将两部秘奥、坛仪印契,汉梵无差,倾囊而授。惠果和尚又令供奉丹青李真等十余人图绘胎藏界金刚界等大曼荼罗十幅,召集二十余名经生抄写《金刚顶经》等密典,唤供奉铸博士杨忠信、赵吴为之新造道具十五件,图像写经已毕,于是嘱曰:“……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师德,忠于国孝于家也。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中国),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

    其后中国佛教遭会昌法难之厄,真言密教渐渐式微于中国,兴隆于日本。弘法大师师从惠果和尚不过半载,而和尚竟倾囊相授并殷重嘱托,这是深有寄意的。

    付法已毕,惠果阿阇黎遂于当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寂,翌年正月葬于孟村龙泉大师塔侧。弘法大师受唐宪宗之命为惠果阿阇黎撰写碑文。其时长安城内外,攻文善书者何可胜计,堂堂三朝国师的碑文,竟让一位仅有半年师徒关系的海外学僧撰文并书字,足见弘法大师修证、人品、文学、书法之高超,亦可见当时中国文化恢宏雍容的气度!

    唐元和元年(806)四月,弘法大师随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等人东归,带着师友的嘱托以及大量内外典藉、诗文、杂书与法物器具,大师于同年八月从明州港(今宁波)启航,满载而归。自此,真言宗开始传入日本。

    大师递经四朝,皆为国师,为天皇开坛灌顶,为国建坛修法五十一度,并以高野山金刚峰寺与东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前后授灌顶者数万人,日本真言宗自此确立。日本承和二年(835)三月二十一日寅时,大师于高野山入灭。日本贞观六年(864),赠大僧正法印大和尚。延喜二十一年(921),加谥号弘法大师。大师的肉身,至今仍封闭于高野山奥之院的石洞中。

    弘法大师所创立的日本真言宗(东密),不但鼎盛当时,且影响至今。据昭和十二年《朝日年鉴》寺院统计,迄今东密有寺一万二千余,住职七千九百人,宣教所六百余,“信众逾五千万人”,乃至于“大师信仰”(专指信仰弘法大师)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专有名词,而弘法大师在四国岛创立的八十八个遗迹寺(又称四国灵场),至今仍有巡礼者,著菅笠、草鞋、白色旅装,唱御咏歌(大师所作),并有曲调哀凄的风物诗流传于世……。

    弘法大师,这位日本国民家喻户晓、至深敬仰的圣者,对日本文化的贡献可谓横绝千古,无人能匹:作为一代宗教巨匠,大师所创立的真言宗在日本畅行千载,至今不衰;作为一位思想家,《十住心论》是日本佛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一位语言文字学家,大师是第一个通晓梵文的日本人,他曾借鉴汉字草书创立了日本文字的平假名,还编著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汉文辞书;作为一位文学家,大师的著作一直被视为汉诗文中的珍品,至今有大量版本或抄本、注疏传世;作为一位文论家,《文镜秘府论》是研究汉诗文非常重要的史料;作为一位书法家,大师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三书圣”;不仅如此,大师还是一位教育家,创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所国民公学;一位科学技术的引进者,将唐代先进的采矿、筑路、水利、架桥等生产技术引入日本,并亲自参与兴修水利等实践工程……成果之丰,千载之下仍令人高山仰止!

    弘法大师,堪称日本平安朝初期思想界、艺术界、生产实践,乃至日常生活的总指导者,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先驱!

    第三单元开示指导

    密宗大意

    持松阿阇梨讲

    佛法在中国分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性、净土、真言十宗。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浅显也,密者深秘也。显宗教显义著,学者但善观经典,即可如法修行。密宗教义潜藏法海,非经师传不可。

    中国密教自唐失传,越千余年,于今始由东瀛传来,一线曙光,宛如铁塔初开,还我二部大法,求道者生逢其时,当闻法起修,不可说食不饱。

    密宗分两大部,曰金刚部,曰胎藏部。密有三义,曰众生自密,曰佛密,曰言说密。佛性本众生所同,为累劫无明所掩,众生遂不复自觉,如富家藏宝地中,久而竟自无其处所,是谓众生密。

    如来大悲,以普度众生为宏愿,本无密不传人之法,惟此天曰自证之法,则非机不传,不器不传,非时不传。譬如长者富有资财,诸子年少,贪于游戏,诸所宝物,皆任给与之,惟干将莫邪,心不轻授,盖恐其自伤伤人也,是谓佛密。学者承受阿阇梨所传之法,非同入曼陀罗同时灌顶之人,不可相与语,恐罹盗法之验血愆也,是谓言说密。

    密宗教义,有最切要之二语,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修真言行者,其初微小印证,可以唤雨呼风,咒药愈病。及其至也,可以即身成佛。

    修真言行者,必须三密相应。手结印相曰身密,口诵真言曰口密,心作观想曰意密。

    吾人礼拜佛像,亦为入实相之一端。或谓佛像泥塑木雕,焉能有感应。不知其中感应,有极显明易晓之理。譬之无线电报,因电气充满宇宙,无处无之,故一处置发电机,一处置收电机,彼此呼吸相应,不爽毫丝。佛之心量,满虚空,遍法界,众生心量,亦与佛同。今以佛比电气,塑像比收电气机,礼佛众生比发电机,其能感应之故,不显明易晓乎?

    如来一切智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何谓一切智智?一切谓名色等无量法门,此无量法门中,一一相,一一性,一一体,一一力,一一因缘果报得失,同相异相等,皆能以智慧力而遍了知,故名一切智。今云一切智智者,乃智中之智也。非但遍知一切法,而亦知是法究竟真实之际,知是法是常不坏相,知是法是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此一切智智自证之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说者无言,要须观得乃能知之耳。

    何谓菩提心为因?菩提心者,所谓自净信心,即自信己心,犹如虚空,本来清净,无诸戏论分别。若此信心坚固不动,时时以此信心观察心之实相,则能离一切罪业,不到三界受生,一切功德,以此增长。譬如有人忘失宝藏,经人指示其处,即深信其言,勤求得之。然此宝藏遗而复得者,皆由信心之力,故曰菩提心为因也。

    大悲为根本者,根本是坚固不可倾动之心,若有人虽信得己身是佛,设非以大悲万行为缘,使之坚固,使之增长,则菩提大果,何由成熟?譬如种子为因,地水火风空五者为缘,缺一即不生长。故菩提心种子,亦须以大悲为地、为水、为火、为风、为空,而执持之、滋润之、温育之、开发生起之、舒服之,则无量功德,任运开发,由芽而茎而枝叶,次第庄严,故曰大悲为根本也。

    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利他之善巧。谓曰净菩提心,大悲万行,果报圆成,今复以此教化众生,使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譬如旧种子生出新种子,今新种子又生种子。故名方便。又菩提心犹如真金,本性明洁,大悲犹如学习金师之艺,方便犹如艺术成就,随心所作,习成大器。然此心领神会之处,不能出以授人。诸一切智智方便成佛之果,亦复如是。虽自在变现种种像貌,然不同掌中一物,可以转授他人,故曰究竟。

    别宗解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乃就时分久远而言。密宗乃就三妄执而言。何谓三妄执?众生以一念不觉之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就众生二边之执,将此五种烦恼,一一各分为二,则成十种。将此十种,一一又分为二,则成二十种,如是叠次分为二,以至第五次分为一百六十种,是为一百六十心。此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执著,众生漂流六道,造无量无边业,受无量无边死,皆此种妄想执著驱之也。此种妄想执著,有粗者,有细者,有极细者,故称世界本妄执,亦名三大阿僧祇劫。若能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执,即名第一阿僧祇劫,又超过第二重细妄执,即名第二阿僧祇劫,更超过第三种极细妄执,是名第三阿僧祇劫。若人能于一刹那间,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一刹那成佛;一生超过,即一生成佛,乃至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成佛也。

    依显教修行,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教则简单直截,即以真言为所乘之法,顿超直入而归于清净菩提心门。

    修真言道,有六种得无畏处。但在路途之中,无论得到若何境界,唯当一心清净,不生执著,不生疑怪,不起骄慢,不计超胜,方可自在达到彼岸。否则未到谓到,或稽留于化城,甚则著魔,其害不可胜言。故如来叮咛修真言门菩萨,当修十缘生观也。

    世间之人,以十种恶业为因,漂流六道,无有归趣,后以发心皈依三宝,或更受五戒,以此修十种善业之道,即在人间天上受生,免除地狱三途重大剧苦,名为最初得苏息处,是谓善无畏。

    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结缘灌顶之坛,投花所得本尊,即以此一尊真言供养修行,依音声念诵,观种子字形,其位与此善无畏齐。一切众生,以不知我之自性故,执有我身及身外之物。今以受三皈五戒,即依佛法,循身修观。初观此身之始,是父母精血合成,种子不净。次观住母胎中住处不净。次观此身本体,是发毛齿骨皮肉及涕唾屎尿垢污皮肤血肉筋脉髓肪膏脑膜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三十六种不清净物之所合成,本体不净。次观九孔常流露不净之相,自相不净。次观一气不来,膖胀烂臭,究竟不净。由观此身有此五种最不清净之相,故于此身不生贪爱,不被此身之所系缚,是为身无畏。

    真言行者,得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与此位齐。一切众生,于五蕴中执著有我,由此我执颠倒,生起贪嗔痴三种妄执。今修行者,了解此心为我执颠倒之所盖覆,观察五蕴自体,尚藉缘生,无有自性,则此五蕴所集聚之中,何能更有我在?譬如因树而有树影,若无树者,影以何生?因作观故,拔无明之种子,生十二因缘,不被我之所系缚。是谓无我无畏。

    真言行者,于本尊所现形像,能不生爱著,不生骄慢,其位与此同。行者虽知蕴中无我,然此心尚埋没于五蕴之中,今欲打破此蕴,不起执著,当观五蕴之自性,如幻、如阳焰、如影、如响、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非有而有,而知五蕴六入十八界等本来空寂,证到寂然之界,不被五蕴之所系缚,是谓法无畏。

    真言行者于本尊所现影像,能作无性无生观者,与此位相齐。一切空法有法皆不可得,经所谓害法,不缘空、不缘有,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经所谓住无缘,由离此有空二边之境,不被法之所系缚,是谓法无我无畏。

    真言行者之心,于瑜伽道中得自在之用时,即与此位相同。由法无我无畏更进一步,得极无自性大空之智,则一切业烦恼,都无所系缚,并无所解脱。系缚与解脱,自性平等;世间与涅槃,自性亦平等,乃至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其自性亦皆平等,毫无厘之差。不被有为无为界之所系缚,是谓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得此无畏时,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之菩提心也。

    以上所说六无畏种种心相,皆是说其外迹,以明修证之浅深。实则此心在缠出缠,皆无相貌可见,亦无浅深部位可见。若顿超之人,能于一念之中,以自己三业同于本尊,即是第六无畏,不必更要经过善无畏身无畏等位次也。

    所谓十缘生者,一曰幻,二曰阳焰,三曰梦,四曰影,五曰乾闼婆城,六曰响,七曰水月,八曰浮泡,九曰虚空花,十曰旋火轮。

    此十种缘生,为修真言者最宜注意之点。若不明此十种缘生,则于行法供养时,不能除去心中虚垢也。

    云何为幻?谓幻术师以咒力或以药力,能飞空隐形,履水蹈火,又能变作地水火风,及地水火风所造种种色像,或长或短,或青或黄,或奇声,或奇香,或变大地为黄金,或使水变为火,使旁观者眼目昏惑,见种种不可思议之事,从一至多,从小至大,辗转互相生起,而又上下四方,此往彼来。此种色像,非论理学可以判断其因由,唯此幻术者自证自知耳。持真言入,亦如幻师,依三密修行,得持诵成就时,能现一切奇特不可思议之事,自在神变,宛然不谬。此种境界,亦非世界智者所能测度,唯成就之人,自证自知耳。故持真言人,证到本性清净时,无论遇何境界,俱当作幻观。

    日光著微尘,风吹之野中,转名之曰阳焰(本龙树大士说)。而愚痴人见之以为是水,但阳焰本非是水,且自性亦空。以世人妄想,互相谈议,谓是水耳。一切众生在无明阳焰之中,取著此是男相,此是女相,此是善相,此是恶相。然此蕴界诸法,本非男女善恶,且自性亦空,但以众生妄想,强立假名,互相谈议耳。真言人于成就时,见种种稀奇境界,乃至见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应了知唯是假名,作阳焰观。

    梦者,人在睡梦之中,经过尽夜岁时,见种种异类形像,或异类声音,或受地狱之苦,或受天上之乐。当其在梦中时,以为实事,不生疑惑。及乎醒觉以后,都归乌有,而还自笑。众生在烦恼睡梦之中,执著四季寒暑,嗔喜忧怖。若觉悟时,都无所有。持真言人,于须臾间,见无异加持境界,或延一刹那为无量劫,或促无量劫为一刹那,或不动本处而遍游诸佛国土,供养闻法,此种事业,若于众因缘推求,都无起处,皆不出一念清净之心。行者得此境界,当作梦观。

    影者,如人以面临镜,则镜中现像,此像为镜作耶?何以镜来时而无像,而为执镜者作耶?何以无镜无面又无像,为自然做耶?何以待镜待面后有像,为无因而作耶?何以此像不常有亦不常无,且除镜与面,像不自出,是此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又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而作也。真言行者以如来之三密为镜,自身三密为镜中像,由此因缘有悉地发生,能起五种神通,住寿长远,游诸佛国。得此神通时,当作镜像观。

    乾闼婆城,即蜃楼也。以日光初出,照海中之气,而幻现庄严之楼阁,日光转高,即无所见。持真言人,有三品悉地宫。上品者是密严净土,超过三界之上。中品者是十万严净佛土,如西方极乐世界等。下品者谓诸天宫及条罗宫。行者真言相应,成此三品悉地宫时,当作乾闼婆城观。

    譬者如深山峡谷中,或大房屋中,能出种种生声响,无智之人,以为彼谷中,屋中,有实在音声,殆未解得此响非生非灭,非有非无也。持真言人若于观想相应时,有诸佛菩萨,用种种声音,为我说法。又自身得舌根清净,能以一种声音,遍满十方世界。遇此境界时,当作响观。

    水月者,如月出时,照于一切江河池塘之中,凡水清者,皆有月影,现于其中。此月影不以水生,不以月生,又水亦不去,月亦不来。真言行者,以三密方便,能澄清自己心性之水,故诸佛密严海会之月,悉皆现于自己心中。若得此像时,应当作水月观。

    浮泡者,如天降雨生泡,泡虽大小无量,水性惟一味也。真言行者,以自心做佛,还蒙自己心中之佛开示悟入种种方便,辗转入无量法门,而又以自心为曼陀罗,以此境与心二种为缘,能作种种不可思议变化之事。得此相时,当了知一切皆不离于自心,作浮泡观。

    虚空花者,虚空非是可见之法,中无众生寿命等相,亦无造作者。而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在之色。一切诸法,亦如虚空,而无所有。但愚痴众生,以心迷乱故,弃舍诸法实相,而谓有众生寿命人我男女房屋城郭等种种杂物,岂知皆虚空花乎。真言行者,在修观行之时,若遇有种种魔事,及种种业烦恼之境,当作虚空花观。

    旋火轮者,有人手持火烬,旋转空中,手持方,此火烬在空中则成方相;手成圆,亦成圆相;大小长短,无不如意。然此一火,成种种相,本非实有,而愚人见之,以为实。真言行者于观想相,应时随心所转,无不成就,乃至以一阿字门,旋转无疑,成无量法门。当此之时,应知皆由净菩提心善巧妙用使然,作旋火轮观。

    右所讲演密宗教义,粗具大要,若欲进观其详,经典具在,可覆按也。

    注: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持松法师由沙市来宜昌,留宜昌居士林四日,讲心经一次,说密乘法要一次,说皈依三味耶戒一次,受戒者200余人。上述讲演为此次来宜昌时所讲的一部分。

    即身成佛

    持松法师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也有“即”、“离”之分。即身成佛就为了说明这一——迟、速、即、离——理由。密教的即身成佛、和显教成佛的理论,大约有下面的几个差别:

    (一)“即身”和“隔世”的差别。显教如华严宗说:极疾三生得果,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可算最快的了,但总要隔世成佛。又如依弥陀愿力,往生西方,也是隔世。密教则即以父母所生的肉体成就大觉佛果,如说:即日、即时和隔日、隔时是不同的。

    (二)即身和“历劫”的差别。佛教最普通的教义,说成佛要经历四十二位,或五十二位的阶段,从初发心直到成佛,又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悠长时间。因为显教有“过患”、“功德”二际的说法,过患是无始旷劫的积习,不可顿除,必须借远劫修行,消灭过患,然后功德成就。密教则自身“全体舍那”,不须添一点功德,也不须除一毫过患,只有迷悟之分,及迷即成悟,别无所作,贪嗔痴等,也成了佛果大用,不但不须消灭它,相反地要积极发挥它的正用,如《大疏》第八解释茅草的一段说:“此草两边多刺,若无方便,持之反为所伤,若顺手将护之,则不为害。一切诸法亦然,若顺谛理观之,一切尘劳皆有净用,若失方便,则损坏智身,故以为法门表像也。”又《义释》第七说:“譬如善调御师,调恶马作良马之用,一日驰骋千里,同一马也,岂易体而治之哉?佛调御亦尔,能调刚强生死,作普门法界之用,亦调刚强烦恼,作普门世界用,故如来三业三毒,普胜世间。”又《开心抄》说:“近代学者,多执两边,执当相是道者,以为恣行惑业,即是道行,执厌恶求善者,以为迷悟隔界,生佛体别。此二俱失教旨,当知迷悟虽异,其性是同,譬如猛火与利刀,不善用者烧财伤身,善用之者,利益甚大,岂能因烧财伤身故,使世人废除刀火?”这说明过患和功德,是即而不离的,只一念悟得,即知一切烦恼,无非佛事,所以不须经历劫数,勤苦修行。

    (三)即身和即心的差别。《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说:“一切佛法,即心而具。”禅宗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都是在说理一边,认为佛性本有,而真正的成佛,必须从性起修,经历阶位,华严宗所谓圆融不离行布。密宗则就在五蕴和合的色身上布置——五大,五轮,五佛曼荼罗——当体即是,所以叫即身而不叫即心。《大疏》十四说:“若行者能了达如是不动之轮(阿字菩提心)而布诸明——即同毗卢遮那。”《慈氏轨》说:“或起于一念,我身是凡夫,同谤三世佛,法中结重罪。”又如《金刚顶经》的“五相成身”、《大日经》的“五大严身”等都说明即身而不是即心。

    (四)即身成佛和“顿悟渐修”的差别。显教把因缘事相当作是假名无实,是过患,把真理当作无色无形,只有无分别智可以证到。所以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要借种种对治方便,来遣除一切事法,故有渐修之义;密教则当相是道,即事而真,一切差别事法,都是本具无尽庄严,即体全真,不是妄法熏染所成,只要认识,不须排遣。如果说对治,也像《大日经疏》第十所说:“如佛常数,以慈治于瞋,以无贪治贪,以正见治邪见。今乃以大忿怒除忿瞋,以大贪除一切贪,此则最难信解,故云怪哉也。”

    (五)即身成佛和天台六即佛的差别。有人认为密教立三种即身成佛,和天台六即佛相同,这是不对的。天台的“理即佛”、“名字即佛”是理而不是事;而“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到“分证”、“究竟”也是要经历位次,破除九品无明,然后成佛的。密教的三种即身成佛是:1.理具成佛,理不是指真如实性,而是指无尽庄严的条理,宛然具足;2.加持成佛,是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的三部——佛部、莲花部、金刚部——都尊速疾显现;3.显得成佛,是三密成就,如实证得。而这三种是因果同时,不经劫位,不断烦恼,不转凡身,法然不动的,所以三种都叫即身成佛。显教因为三密不具,五相不具,所以纵然说即此便是,也只是理论而不是事实。

    二、教理上的依据

    真言宗说即身成佛,是根据三经(《金刚顶经》、《大日经》和《五秘密经》)一论(《菩提心论》)一疏(《大日经疏》)一轨(《金刚王菩萨仪轨》)的《金刚顶经》说:“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若能依此胜义修,现世得成无上觉——应当知自身,即为金刚界,自身为金刚,坚实无倾动,我为金刚身。”《大日经》说:“不舍于此身,逮得神境通,游步大空位(指法身位),而成身秘密。——欲于此生入悉地,随其所应思念之。”《金刚顶王秘密经》说:“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于其中间,十进九退,回向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证无上菩提。若依毗卢遮那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由加持威神力故,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以不思议法,能变易俱生我法种子。”《发菩提心论》云:“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大日经疏》云:“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不复经历劫数,脩诸对治行,如远行人,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马则差速,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金刚王轨》云:“不知此瑜伽速成佛法,于三大阿僧祇劫,忍苦修行,不到无上菩提,我愍此故,……略说三摩地仪轨。”

    三、理论的说明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

    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

    法然具足萨婆若,心教心王过刹尘。

    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这二项八句,相传是惠果和尚作的,又说是八祖相承的,但弘法大师的即身义说:“唐大阿阇黎作颂成立此义。”可知是惠果和尚作的了。这八句颂,可以说明即身成佛的道理,第一颂四句,说明“即身”二字,又是说明“加持即身成佛”,第二颂说明“成佛”二字,又前三句说明“理具即身成佛”,末后一句说明“显得即身成佛”。

    第一颂的大意是:一切有情,本来具备六大(体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的功德,法身如来也不外这三大功德。所以当行者住在“三密瑜伽”的时候,就为大日如来的加持威力所摄受护持,同时也就是行者发动了自身本具的功德,因此行者的体相用三大和如来的体相用三大,互相加持,互为感应,融会摄入,而就在行者的肉体上显示出如来的庄严法相。行者现前的身子全为如来功德所现,所以叫“即身”。

    第二颂的大意是:我们凡夫虽然也和如来一样,法然具备着萨婆若(一切智),五智,无际智,但因迷惑所障蔽,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自觉和实现。只有修“瑜伽三密观”时,依如来加持感应之力,仿佛在一个大圆镜中森罗万象,明白地映现出真实的相状,使我们显得了和佛一样的功德,所以叫“成佛”。

    真言宗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六大缘起”的说法,也就是成立了即身成佛的理论。《大日经疏》说:“我觉本不生,出过言语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合牛’字名为风,‘侁’字同虚空。”这两个颂文,说明六大的实体——种子字,由种子字产生六大的——形、色、性类。分析如下:

    (一)我觉,和我即同心位。这是说“识大”。识大是具足五大所有的形、色、性类的五智、九识、心王、心数等的。

    (二)本不生、和阿字第一命。“本不生”是“阿”(A)字的解释,阿字是“地大”的种子字,形色的表现是方形,显色的表现是黄色,性类是坚(固体),业用是任持。

    (三)出过言语道,和“嚩”字名为水。“离言说”是“嚩”(và)字的解释,“嚩”字是“水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圆,显色是白,性是湿(液体)业用是摄取。

    (四)诸过得解脱,和“啰”字名为火。“过患不可得”是“啰”(ra)字的解释,“啰”字是“火大”的种子字,形色是三角,显色是赤,性是暖(光热),业用是成熟。

    (五)远离于因缘,和“合牛”字名为风。“因业不可得”是“合牛”(hum)字的解释,“合牛”是“风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半月,显色青,性是动,业用是长养。

    (六)知空等虚空,和侁字同虚空。“等虚空”是“佉”(kha)字的解释,“佉”字是“空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团形,显色是黑色,性是无碍(伸长性),业用是转换。

    因为以上的六大,是普遍于一切有情、非情、体性广大,所以称为“体大”。由此体大,生出四种曼荼罗的“相大”和三密的“用大”,所以经上又说:“能生随类形,诸法与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众生器世间,次第与成立。”一切宇宙现象都包括在四种曼荼罗之内,所以叫“四曼相大”。四种曼陀罗是:1.大曼陀罗,就是五大所成的情与非情,乃至采绘的诸尊相好,统称“大曼荼罗”。2.三昧耶曼荼罗是五十所成的种种形相,乃至诸尊的印契标帜等,都称“三昧耶曼荼罗”。3.法曼荼罗,一切五大所成的声响,乃至诸尊的种子字真言,一切经论文义等,都称“法曼荼罗”。4.羯磨曼荼罗,一切动作,乃至诸尊的威仪事业,都称“羯磨曼荼罗”。

    一切业用都包括在三密之内,所以叫“三密用大”。三密是:1.身密,手作契印及四威仪等一切动作的事业;2.语密,口诵真言及一切言说等;3.意密,心观本尊及随事起念等。

    《金刚顶经》说:“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清净无垢染,因业等虚空。”这四句也是说明六大,和《大日经》所说相同。应该注意的是:真言宗所说的六大缘起,并不同于“数论”外道等认为是万有的元素,而是以六大标识着六个方面的象征,所以处处提示着“阿字本不生”,而一切种子字里面,也都含蓄着“不可得”的道理。

    “六大”有“法然六大”(实在界)“随缘六大”(现象界)之分,法然六大为“称性”的六德,譬如地有坚德,水有湿德,火有逈德,风有动德,空有无碍德,识有了知德。这六德乃是万有诸法实体上所具备的本性,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认识得到的,只有本性六德随着因缘条件而显示于现实之上的,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所以叫随缘六大。

    法然六大虽然是不生不灭的实体,但它不同于显教“遮情”的说法,认为真如无色无形,不可言说,而是色相庄严具足轮圆的“表德”。倘遇如来的加持力,我们还是能感见得到的,所谓六大法身。

    法然六大和随缘六大相对分别能所时,随缘六大不称六大,而称曰四曼、三密。将六大称为体大能生,将四曼相大、三密用大辰为所生。因此一切差别现象,都统摄在四曼、三密之中,而其实相则假托于法然六大而存在。综合六大、四曼、三密来观察,不外是一实相的三方面,只因思索上的便利分为三种:在能生所生的关系上说,它和子由母生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体、相、用三大,是在一即三,三即一的关系上存在的。离体别无相用,相用之外,亦无别体。

    虽然称为六大缘起,并不等于说,万有从六大缘起而来,因此和显教的解释为“六大种”或“六界”办的意思又不同。因为缘起当体的“如实”即是六大,而六大的“如实”即反映在万有诸法上,并不是另外有一种东西可以作为促进它的力量。所以“即身义”说:“法尔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号。”

    六大既然是轮圆具足形色性类的,因此它遍事理,包圣凡,“即身义”所谓:“色法五大,心法五智,心色虽异,其性是同。”并非色心各各独立有一单位,宇宙全体综合为一,即是六大法身(必须注意:这和“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又是不同的)。六凡四圣,都是此六大法身的部分显现,而且宇宙间事事物物乃至一微尘,也具六大之德。其一一个体,仍然都看作六大法身,同时,一一六大法身更成为综合统一之体的六大法身。所以十法界当体即六大,六大即万有的本体实相,此外任何皆不存在。因此我们认识全宇宙为六大法界身的时候,我们凡夫也是六大法身,同时又为法界身的一个分身。不认识这一点,菩提心,也就是同体大悲心,是无法发起的。我们证实了悟的一刹那,这一刹那,我们已经不是凡夫迷人,而与遍法界的全体法身合而为一,六大法界身,即宇宙法界身,以全宇宙为一大法界存在。在此全宇宙万有的各个事物现象,都是法界身的缩影,其个个事物,都能完成其他个个事物,且都具足够完成的力量。此个个事物,与全宇宙圆融无碍,自在涉入,此不离彼,彼不离此,成为混融一体,而还保持着十法界的秩序,这样就称为“六大无碍常瑜伽”。

    四、实践即身成佛的方法

    即身成佛的实践方法,就是三密,所谓密,并非隐密不可告人,而是此等法身内证之德,在凡夫尚未认识之前,幽深难测,不能显现它的作用,所以叫密。佛的大悲心,为了使凡夫成佛,将他最捷径的修行经验三密法门,告诉我们。身结本尊印契为身密,口诵本尊真言为语密,意观本尊字种或三形、尊形为意密。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得到法身三密的加持。凡夫的三密和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因为如来的三密,我的三密,同是六大所成,遍法界无所不至,因此在法性上是平等平等,一相一味,如来的功德庄严,也因为这种加持力量,完成显现到我身上来了,所以叫“三密加持速疾显”。

    “加持”就是法身和行者的信念互相涉入,融洽无碍,因此不再经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现在父母所生之身,可以成佛,而实践法身大我的活动。这种三密平等加持,譬如一室千灯,四壁加以镜照,只见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即此,此即彼,而亦此不往,彼不来,不同而同,不异而异,而十法界不相杂乱,譬如帝释天宫里的珠网相似,所以叫“重重帝网名即身”。

    金胎两部

    持松法师

    一、名称的总解

    “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合起来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思。金胎两部说明毗卢遮那如来的“理”、“智”两德,说明理德的一部分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说明智德的一部分称为“金刚界曼荼罗”。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在假借采绘丹青的图画、形像来开示诱导一般初学的人,使他们从这些图画形像的标帜里面觉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两部功德,所以金胎两部又称色心两部或理智两部。理是本有,属因位;智是修生,属果位,故又称因果两部。胎藏为发心之始,包含万行,如东方为生长万物之首;金刚为证得之位,显现万德,如西方成熟万物之终,故又称东西两部。

    这两部曼荼罗也把真言宗两部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用图像表达出来。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可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作为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观念的对象。真言宗就在这两幅画上表现出胜过其他各宗的特色。

    真言宗的修学分为“教相”、“事相”两门,教相是文字理论,事相是仪轨修法。如果只研教相,不习事相,对于庄严诸尊的法身就不能有亲切的体会;只重事相,不通教相,对于仪轨修法就往往攒入婆罗门的窠臼。所以两幅画像是真言宗事相的一个重要图记,必须结合着教相来理解它。《大日经疏》说:“凡秘密教中,皆记因缘事相喻以深旨。”因此,这两幅画在真言宗的人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当作是多神的聚会,认为是多神教的表记,那是很外行的看法。

    二、金刚世曼荼罗

    (一)金刚界曼荼罗的意义。金刚界曼荼罗是九会曼荼罗(九种曼荼罗的集合)的通称,因为“会”字的意思就是从曼荼罗译成的,依初会《金刚顶经》,这九种曼荼罗各有名称,但都是金刚界曼荼罗的组成部分,所以总称金刚界曼荼罗,至于金刚界曼荼罗这一名称的由来,如施护的三十卷《教王经》说:“复次我今当渲说,最上广大曼荼罗,其相犹如金刚界,是故名为金刚界。”因为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最初为金刚手、观音等十地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色究竟天)所示现的。但是为了摄取此会所遗漏的根机,所以下降到须弥顶重为示现,现在所图绘的金刚界曼荼罗就是描写当时集会的情况。其构造完全等于色究竟天和须弥顶的式样,因此这一幅图画的曼荼罗也称金刚界曼荼罗,所以说:“其相犹如金刚界,是故名为金刚界。”

    金刚界曼荼罗也是佛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和须弥顶集会的场所,金刚界就是大日如来,因为是依金刚坚固的智的“成分”所成立的,所以名金刚界如来;对胎藏界大日如来的“理界如来”,又可称“智界如来”。西藏的什迦弥怛罗解释说:“由一切如来身口意金刚本斦所完成故,名曰金刚界如来。”《秘藏记》说:“金刚者智,界者是身,持金刚者之身,身即聚集义也,言一身聚集无量身。”就是由无量无边的金刚智体所成的身子称为金刚界如来。

    (二)金刚界曼荼罗的组织。金刚界曼荼罗是根据密教两部根本经典之一的《金刚顶经》所图绘的,《金刚顶经》有十八会、十万颂。不空三藏仅仅译了初会中的一部分,即《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中的一品《金刚界品》就去世了,到了宋朝施护法师译出三十卷《教王经》,才是初会的全经。他又译出七卷《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是第十五会;法贤三藏译出七卷《最上根本大教王经》,是第六会。普通所称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不是指全经十八会中的九会,而是初会经里面有四大品(1.《金刚界品》,2.《降三世品》,3.《遍调伏品》,4.《一切义成就品》),《金刚界品》说六种曼荼罗(1.金刚界曼荼罗,2.金刚秘密曼荼罗,3.金刚微妙曼荼罗,4.金刚事业曼荼罗,5.最上四印曼荼罗,6.最上萨埵曼荼罗),其中第六开为两种(一印会、理趣会),成了七种;再加《降三世品》的二种曼荼罗,就成了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其现图的方位如下……

    九会的名称本来应依照经上所说,但为了讲说方便,后人便立了图上这些简单的名称。名称虽说有九会,但总的组织只是一个金刚界曼荼罗;而金刚界曼荼罗主要又只是一个“成身会”,成身会是说明佛果行相的。图里面的阿拉伯数字和中国数字,分别表明从因向果的上转门和从果向因的下转门两个方向。如果众生从因向果,则先从(一)降三世三昧耶会渐次上升到(九)成身会;如果佛从本垂迹,则从(1)成身会次第转入到(9)降三世三昧耶会。

    中央的成身会又叫羯磨会,也就是经上所说的六种曼荼罗当中第一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界九会曼荼罗的根本,属于四种曼荼罗中的大曼荼罗。真言行者观想这里面所画的尊容而成就自身的佛果,所以叫成身会。又此会所表示的是诸尊的威仪事业,所以又叫羯磨会。

    成身会的组织是:中央画大金刚轮,表示五佛所住的楼阁。四方四佛的两侧有金刚杵隔着,表示楼阁的八柱。这八柱所庄严的内面有五个月轮,表五佛的解脱地,称为五解脱轮。五解脱轮中又各有五个月轮,每一月轮中有莲花,表本有无量功德。在这些莲花上住有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尊等。而支持这一宝楼阁的则依地、水、火、风四大天神之力,实际上应该是五大,但以空大无碍,所以只有四轮。

    第二重画贤劫千佛等,集于宝楼阁的廊庑。最外一重名外金刚部,乃护世诸天的首领——二十天——所居之地。诸尊的数目总有一千零六十一尊,但普通只说明重要的三十七尊。

    成身会的图位如下:(包括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四摄、贤劫千佛、四大神、外金刚部二十天)。

    此楼阁中央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由四智流出四方四佛,大圆镜智现东方阿閦佛,平等性智现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现西方弥陀佛,成所作智现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又流出每方的四亲近——十六大菩萨,——称曰“慧门十六尊”(男形曰慧门)。同时,四方四佛为供养中央大日如来,故于大日如来四方现出四波罗蜜女菩萨围绕,表示四智摄归总体。大日如来为酧答四佛的供养,又于四方四佛之侧,现出嬉、鬘、歌、舞四天女,表示心王翼赞四智。四佛更欲酧答大日,故于第二重四隅示现香、花、灯、涂四天女,表四智胜妙精进。大日如来为增加威光,又于四方四门示现钩、索、[锣-罗+巢]、铃四摄天女,表摄召一切众生。此四摄、八供及四波罗蜜,称为“定门十六尊”(女形曰定门)。定慧各十六尊、加五佛,共称三十七尊,此三十七尊,本为金刚界如来一法界身所现,所以相互供养者,表示佛作佛业,所以称羯磨会。

    这些形像,无非是为了把抽象的、无相的智慧法门,使它具体化、象征化而已,因为密教的瑜伽,是以心的统一为根本条件的,心的统一,必须修无相观,无相观极难入手,故假有相观为方便。所以《大日经疏》第四说:“为使初心行业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若一切有为之法,皆悉住于实相,岂得如彼痴人,或欲逃避虚空,或欲贪着虚空乎?”所以将清净法界、四智等都给以拟人化。从这些色身、手印、衣服,庄严等上面,体现出无相法身的性质,譬如中央毗卢遮那佛的身子是白色,就表示法界的自性清净;莲花座表本有万行功德的集聚,所有一切事相仪轨,都要这样理解,是最要紧的。其次,第二三昧耶会,三昧耶会在九会的东方,属于四种曼陀罗中的三昧耶曼荼罗,是画着塔、杵、珠、刀、剑器杖等标帜,代表成身会的尊形。这种种标帜都是各尊自证化他的本誓相状,所以称为“三昧耶形”。使众生一见到塔就知道是大日如来的表号,看到莲花知道是弥陀的标帜。第三微细会,在东南方,属于四种曼荼罗中的法曼荼罗,其图大抵同于成身会,不过各尊都画在“三股杵”里面,表示住于微细智中。

    第四供养会,在南方,属羯摩曼荼罗,因诸尊各各表现供养承事的仪式,所以叫供养会。

    第五四印会,在西南方,综合上面四种曼荼罗使不相离,所以叫四印会。

    第六一印会,在上方正中央,表示大日如来独一法身,四曼会归一实之义。

    以上六种曼荼罗,在佛的三轮业用中属于“自性轮身”的曼荼罗。

    第七理趣会,在左上方,以总摄五智之金刚萨埵为主,属于以正法化人的“正法轮身”曼荼罗。第八降三世会,在左方中央,以诸尊皆现忿怒的“降三世明王”之身,表示降伏四魔及三毒。第九降三世三昧耶会,在左下方,大意与降三世会同,但此会则是画降三世的三昧耶形,这两会都是大日心中的金刚萨埵所现的“教令轮身”,受佛教令,为调伏刚强难化的大自在天(即根本无明)等,以大悲心,现忿怒相。

    (三)金刚界曼荼罗的部类。金刚界曼荼罗是始觉上转的法门,转因位九识成果上五智,所以建立五部。中央法界体性智以大日为主,属于“佛部”;南方平等性智,以宝生为主,属“宝部”;西方妙观察智,以弥陀为主,属“莲花部”;北方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为主,属“羯磨部”;东方大圆镜智,以阿閦为主,属“金刚部”。依着因果顺序说:则第一莲花部是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在生死泥中不染,犹如莲花出在污泥,故名莲花部。第二金刚部是众生在自心之理的处所,同时又具有坚固不坏的智慧、能破烦恼,犹如金刚不坏,能坏一切。第三佛部上面的理智二德,在凡夫时作用未显,入佛果后理智显现,觉道圆成,故名佛部。第四宝部在佛的万德圆满中,福聚无边,故名宝部。第五羯磨部佛为众生成办一切慈悲事业,故名羯磨部。此中第一、第二为在缠之因德,第三是理智具足出缠的果位,第四、第五是从佛部中开出来的,从佛的自证圆满开为宝部,从佛的化他事业开为羯磨部。

    三、胎藏界曼荼罗

    (一)胎藏界曼荼罗的意义。胎藏界曼荼罗的具足名称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它是根据密教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所图绘的。梵语“蘖喇婆”译为“胎藏”,有“胞胎胎藏”,“莲花胎藏”之分。《大疏》第三解释说:“今且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尔时渐次增长……乃至始诞育时,诸根百体,皆悉具备,始于父母种姓中生。犹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又此婴童,渐具人法,习诸伎艺,施行事业,犹如于净心中发起方便,随缘利物,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今以莲花喻此曼荼罗义。如莲花种子在坚壳之中,枝叶花条之性,已宛然具足,犹如世间种子心(初发的菩提心)从此渐次增长,乃至初生花苞时,莲台果实隐于叶藏之内,如出世间心尚在蕴中(大悲胎藏)又由此叶藏所包,不为风雨众缘之所伤坏。净色须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于日光中显照开敷,如方便满足。”又卷五说:“如上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心实相花台,大悲胎藏开敷,以大悲方便现作三重普门眷属,以是义故名为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也。”西藏译的《大日经》把“蘖喇婆”译作“本质”,藏译《大日经》(北京版《秘密经》第十卷上)的“具缘起”说:“秘密主,复次广大曼荼罗悉能救济无边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质生。”佛陀瞿呬耶的疏(北京版本续解前六十五函上、五九)里面解释说,“大悲本所生者,此曼陀罗从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后,以大悲力,出生身等无尽庄严曼荼罗、故云从大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罗生之所依;或从此曼荼罗出生大悲,是则从曼荼罗门出生如来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这就是说:大悲胎藏曼荼罗是从佛的大悲愿力,为化益众生现种种身,为种种有情说种种法,适应种种众生的根性欲望开示种种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无尽庄严藏为对境而图绘的形像,就叫大悲胎藏生曼荼罗。

    这一解释,是从佛摄化众生的“向下门”说的,如果从众生“向上门”的进取来解释,则是一切众生观见此曼荼罗,依之修行,能开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罗,一方面是象征从佛的大悲功德所发生的三无尽庄严藏的活动;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体现出佛的大悲三无尽庄严藏,所以叫曼荼罗。

    (二)胎藏界曼荼罗的组织。胎藏界曼荼罗是根据《大日经》而图绘的,《大日经》的中心教义,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因此胎藏界曼荼罗的组织也就是标志这三句的意旨,而绘出三重现图的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的图位,说法极不一致,普通说有三种不同。1.经疏曼荼罗,即《大日经》和疏中所说的图位。《大日经•具缘起》所说的属于“大曼荼罗”,表示身无尽庄严藏;《转字轮品》所说的属于“法曼荼罗”,表语无尽庄严藏;《秘密曼荼罗品》所说的属于“三昧耶曼荼罗”,表意无尽庄严藏,这三种中,以《具缘起》所说的大曼荼罗为图位的基本依据。2.阿阇黎所传曼荼罗,是善无畏三藏在他所著的两部仪轨,《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花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方便会》(简称《摄大轨》)和《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简称《广大轨》)中所说的图位。3.现图曼荼罗,即现行流布的图画曼荼罗中的位次,如下图示。

    13四大护院,不绘一形像故实际不止十二院

    中台第一重,八叶莲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莲花表心,是八瓣肉团心,梵语“汗栗驮”译云“肉团心”,即物所的心脏,通有情及非情,其状如莲花合而未开,佛心则如开敷莲花。金刚界以月轮表心,是斦多心,梵语“斦多”译曰“虑知”,限于有情。今此中台八叶院是使行者在自心中观八叶九尊之德,开发自己本有的菩提心,所以表菩提心德,第二重表大悲德,第三重表摄化方便德,《大疏》第三解释说:“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身,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摩诃萨埵诸大眷属,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若以轮王灌顶方之,则第三重如万国君长,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内弼,中台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为大曼荼罗王也。若自本垂迹,则从中台一一门各流出第一重种种门,从第一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二重种种门,从第二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三重种种门,若行因至果,则第三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摄成就能见中胎藏。”这三重曼荼罗分作十三大院(实际止十二院)。中央的八叶院画八叶莲花,最中央的莲台上是大日如来;八叶上面画四佛、四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四智四行,总称八叶九尊,为毗卢遮那全体,又为胎藏界曼荼罗的根本总体。《大疏》第四说明四佛的意义是:“东方宝幢佛是菩提心义,菩提心犹如大将幢旗,如来万行亦以一切智愿为幢旗。南方开敷花王佛是大悲万行开敷义。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来涅槃说法智,不同二乘涅槃永寂,故以天鼓为喻。西方无量寿佛,是如来方便智,以众生界无尽故,大悲方便亦无尽,故名无量寿。”又卷二十说明花台四隅四菩萨的意义是:“东南普贤是菩提心,若无此妙因,终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断无始无明之根。虽有菩提心而无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弥勒是大悲,若慧而无悲,则方便不具不得菩提,故次说也。东北观音即是行愿成满,若未成果时观之,此则差次浅深,今以如来平等慧观,从因至果但是如来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也。”

    围绕着前后左右的十二院是由总体所具的无量差别智所现。如上方的遍知院,中央画三角形的“遍知印”,又名一切如来智印,象征大圆镜智一切遍知的功德。中台北方的观音院以观自在为主尊,又称莲花部院,相当于妙观察智,表示如来的大悲下化。南方的金刚手院以金刚萨埵为主尊,又称萨埵院,相当于成所作智,表示大智上求。下方持明院画五大尊忿怒明王,是大日如来所现的教令轮身,称为持明使者,所以叫持明院,又称五大院,相当于平等性智,表示净除自他的烦恼入于平等实相,象征折伏摄受二德。

    以上是第一重受用身的曼荼罗。第二重上方的释迦院以变化身的释迦牟尼为主尊,表示方便摄化德。上方第三重文殊院。这里面的文殊院,除盖障院,地藏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等五院,是为了开发中台大日如来三无尽庄严藏的实相而证悟向上的菩萨大眷属曼荼罗。文殊院居东方,表示开悟实相的般若妙慧。左方第二重除盖障院以除盖障菩萨为主,从金刚手菩萨的大智慧门,除一切众生烦恼、所知盖障,而悟入三无尽庄严藏的实相。右方第二重地藏院以地藏菩萨为主,这是得了除盖障功德的结果,不但有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的三种忍,而且从观音的大悲门争取到最苦的恶道里面去,解救一切众生的苦难,譬如大地载负万物不以为劳,反能出生万物,所以名为地藏。

    下方第二重虚空藏院在持明院之西,以虚空藏菩萨为主,这是得了地藏耐苦功德的结果,譬如虚空无有障碍,又如虚空包含万德,满一切众生愿。下方第三重苏悉地院,此院实际就是虚空藏院里面的第三列位次,经轨不另开一院,但因上方有释迦、文殊二院,下方不能不别开一院,取得画面上的相称,所以用虚空藏院的苏悉地羯罗菩萨为主,表示二利成就之德。最外一重外金刚部院,在外围四方画着诸天、药叉、人、非人、七曜、十二宫、二十八宿等,表示随类应化凡圣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极广,凡一切经典中所说的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外道五通仙围陀事火之类、都可列入。《大疏》第六说:“凡此等诸尊若余经中具说形相者,亦可依彼画入曼荼罗中,……其山海河池、林树谷药、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为标帜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树药等或手执持,或依其上,当以类推之,华严经中有足行神、身众神……亦可依次列之……当知毗卢遮那普门身中杂类鬼神傍生等,图中无别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摄极广也。”

    (三)胎藏界曼荼罗的部族。胎藏界曼荼罗十二院,总数四百十四尊,从它的部族分类来说,有三个部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这三个部类表示胎藏界为本觉下转的化他门,所以就大日如来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部是佛果上理智具足之尊,即中台八叶院及上下诸院,属大定德。莲花部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比作莲花,即右方观音院、地藏院等,属大悲德。金刚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三障,故比作金刚,即左方金刚手院,除盖障院等,属大智德。这三德在表现上虽然有三部,实际是互具不离的。如《大疏》第五说:“大凡此第一重上方(遍知院)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观音院)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花部,左方(金刚手院)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佛陀瞿呬耶的《大日经广释》说:“佛部从大圆镜智和平等性智发生是大定德,莲花部从妙观察智发生是大悲德,金刚部从成所作智发生是大智德。”如果配四种法身,则中台八叶名自性身,三部眷属是自受用身,第二重的诸大心众生是他受用身,第三重的释迦佛等是变化身,九界眷属为等流身。

    四、两部互具不二

    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门,所以分为金胎两部。胎藏以莲花为体,即表众生八叶肉团心,在此处建立坛场,故曰胎藏界。金刚界以五股金刚杵为体,五股金刚杵表五智,即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刚杵上建立坛场,故曰金刚界。

    胎藏界从众生烦恼欲处起,金刚界从佛果智上起。因此,胎藏为生界本有,属理,故诸尊住在莲花内的月轮中。莲花表理,月轮表智,智住理内,表示不二。金刚界为佛界修生,属智,故诸尊住在月轮内莲花中。理住智内,也是不二。因此金胎两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为了说明的便利,所以分成两部。

    唐密本有无上密谤法难免要沉沦

    杨毓华

    师尊给我一纸,上写“维默我契”,他后来解释此字乃契入大日旨意之如来藏清净微妙本具庄严,真言宗以大日如来金刚萨垛的传承以开发如来清净秘密庄严藏而同于诸佛法身,此法身中万德包涵,故曰“如来藏”,此如来藏,弥漫六合,周遍法界,无情有情,皆具此性,即是佛性。在法脉传承历代祖师的咐嘱加持下如法修持,证得金刚身,圆满如来身、报身成就,皆是开发如来藏万德庄严,所谓金、胎两部者:金刚部属果、属智;胎藏界属因、属理;两部不离、无有深浅,以理智总体不可离也。两部互摄、如大日经有广大金刚之称、金刚顶有大悲胎藏之号;又两部俱名曼荼罗,曼荼罗者,轮圆具足之义,若如实知自心,修生显得之时,身中所有心王、心数悉成尊形。此如来藏庄严瑜伽乃是大明瑜伽、无上瑜伽、无等等瑜伽,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此两部一为行因至果、一为从本垂迹,方便究竟、前后一揆。又此二部各有上转(修生起次第)下转(以自性受用身,应化有缘含识令他受用)自利利他之事业,即修轨也。东密中如四无量心观、种子观(本尊之真言意念)观、九重瑜伽月轮观、五大严身观、五项成身观等等,均有息风法,无畏三藏禅要中亦有均有脉、气、智慧光明之观想和呼吸功法。

    持松师尊是实修成就者,结合义理和观修,解行相应,故能写出《金刚界行法记八卷》拾柒万字、《胎藏界行法记拾卷》柒万余字留于后世。唐密――东密均属文风荟萃之邦,其表示之文明、高雅、独到、信达雅,识者自明,心中自有觉受。不若多愚昧之地,需如原始图腾及像卡之明澈也。近见上海佛学书局出售某某斋全集,仅翻阅第一集便惊愕不已,末曾探迹索隐,末曾入门探宝,便说没有宝藏。俗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是一个隐(收)显(放)分别,你偏说我无,仅凭大正藏一图,或某人以讹传讹而自己不深入了知其本源,便妄下断语,此语表面浅抑东密,实反自显其陋拙。该作者自己亦承认以心印心、口传心受、口耳相传、真言口诀均可以机施教。或用表法表之即成,却非咬定东密无此无上瑜伽,需知大正藏后半部之尊形图像甚多,无上瑜伽之表示也甚多,该作者自不识耳,如此误解误导,稍一不慎即入邪见。弟子见此不能再缄口默守,金刚萨垛内证所同传之法于你我,地区不同,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化区域化各有不同耳,宁佛有偏心也?该作者受所知障惑,谤佛谤法之报难免沉沦耳,惜哉!憐哉!(注1)

    唐密、东密俱有无上瑜伽大法,个别者或末得传承因缘。如欲追踪求源,探显索隐,可请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参访及阅览法门寺系列文化丛书,必能得到圆满答案、澄清以往不为人知和不实之观点也。(注2)

    注1:前两段摘自杨毓华《持松法师》189-191页

    注2:此段摘自杨毓华《持松法师》107页

    第四单元持松法师诗词选摘

    纪念唐代鉴真大和尚

    教阐邻邦愿力坚,几番困阻几番前。

    五篇七聚开宗范,众艺百工示秘诠。

    文化交流功绩伟,法缘深结谊情牵。

    殷勤此日同伸敬,报德崇恩理宜然。

    四海弥天一鉴真。尸罗香遍大千尘。

    南山行事曾当日,东海传灯要有人。

    几挂蒲帆战风浪,遥驮贝叶动星辰。

    平山堂与招提寺,万里交辉入眼新。

    心悟

    此心是何心,根从大地起,清净菩提心。

    此心有多深,山摇地亦动,江海尽沸腾。

    此心为何情,群生悉蒙福,万物尽滋荣。

    此心威力强,渡越欢喜地,离垢又发光。

    光焰生智慧,难胜者归降,福智悉现前。

    远行无阻挡,不动即善慧,法云遍十方。

    雨水后观腊梅

    腊梅恋春枝,花开若有待。

    昨日人来游,犹闻香。

    今我乘兴至,因何香不在。

    得勿花有意,笑我寒酸态。

    醉花荫和李清照静秋

    展卷庭前消永昼,烟袅喷金兽。

    今日又重阳,薄雾朦胧,已觉凉初透。

    东窗斜日午眠后,写新词盈袖。

    案上看黄花,同艳秋霜,相对无消瘦。

    夜梦偶成

    宵来喜梦立谈瑞,现果宿因妙无穷;

    三密二轮今异熟,共施方便奏奇功。

    浪淘沙黄霉时节西郊赏荷

    冒雨往西郊,兴趣添豪!

    莲塘十顷花开早,荷盖承珠翻万斛。

    声似鸣涛。细赏绕梁濠,湿透襟袍!

    长廊对坐喜相嘲,煎饼燔果充佳馔。

    评李评桃。

    苏莫遮戊申闰巧公园赏荷

    锦花香,清秋露。

    晓日初升,兴来游莲浦。

    玉瓣重台开半数,摇曳迎人,随着风荷舞。

    绕茅亭,穿绿树,小憩池边,低唱和新谱。

    满月庄严殊胜处,即此良辰,当下菩提路。

    七绝

    晓日东升月待西,紫帔皓练戏天池。

    鸾翔凤舞锦云绣,万籁笙簧系风驰。

    第五单元唐密祖师入住参访过的道场

    一、西安

    1、大兴善寺

    唐密祖庭,盛唐时期的全国密教中心,“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祖师先后在此弘教译经。据记载,五祖善无畏曾于此译《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攞广大念诵仪轨供养方便会》(简称《摄大毗卢遮仪轨》,六祖一行笔授;五祖金刚智也曾在此译经,唐时寺内建有他们二人的影堂;六祖不空自天宝“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一直居于此传法、译经多年。入灭后,代宗敕令出内库钱于寺内建“不空三藏舍利塔”。

    大兴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现位于西安市南郊小寨兴善寺西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2、青龙寺

    唐密祖庭,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后,于青龙寺师从唐密七祖惠果和尚,受金胎两部大法灌顶,回国后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祖师,将唐密大法一灯分照于东瀛,是为唐密八祖。日本的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等法师到长安后,也在青龙寺受法。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中日双方在青龙寺遗址上建有“空海大师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慈恩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玄奘大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4、荐福寺

    五祖金刚智三藏至长安后,“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并于“(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荐福寺内有著名的小雁塔,塔南院内有一金代大铁钟,“雁塔晨钟”为长安八景之一。

    5、华严寺

    沙门无行《大日经》梵箧被从印度带回中国后放在华严寺,善无畏、一行两祖师将梵箧带到洛阳,于大福先寺翻译成中文。六祖一行应玄宗之请晋京后驻锡华严寺,后在此寺染疾。

    华严寺为华严宗祖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区十五公里,现仅存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

    6、罔极寺

    罔极寺位于西安市东关炮房街路北。六祖一行圆寂后在此寺停葬。现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洛阳

    1、福先寺

    唐密祖师善无畏“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大福先寺原在洛阳东区延福坊,原址在今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1922年,重修寺院后,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为山门门额题“古唐寺”三字。现寺大门后有一匾上书“福先禅林”,撰写者为日本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

    2、广化寺

    原为善无畏祖师塔院,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因郭子仪奏请改善无畏三藏塔院为广化寺,弟子李华撰刻碑铭,于塔院侧建碑,二弟子宝畏、明畏撰刻偈颂树于院内,是为广化寺之始。

    “善无畏三藏显彰碑”现立于新建广化寺前庭南侧,该寺前庭还有新建的“善无畏舍利塔”。

    3、奉先寺

    五祖金刚智三藏墓塔所在地。“金刚智三藏显彰碑”现立于今伊阙南口西岸魏湾村北一孤立的土冈上。

    4、龙门卢舍那大佛

    “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密教的教主——毗卢遮那佛或称大日如来。

    5、中岳嵩阳寺

    即现在的会善寺,密禅兼修的唐密五祖善无畏(输波迦罗)三藏与会善寺大德禅师敬贤和尚对论佛法,由西明寺僧慧警笔录整理成《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又名《无畏三藏禅要》)。会善寺还是六祖一行出家隐身的地方,位于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的积翠峰下。会善寺西山坡上原有一行祖师创建的闻名于后世的“琉璃戒坛”。戒坛遗址在净藏禅师塔东侧,五代时寺院被毁,戒坛亦遭厄运,今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

    6、白马寺

    入唐求法的空海大师曾专程到此参访。2000年10月26日,日本爱媛县松山市“伊予十三佛灵场——香积寺”向白马寺赠送了一尊青年时代的“空海大师”铜像,铜像基部正中写着“中日友好廿五周年纪念”。该寺现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其它

    1、广州光孝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法性寺位于广州西北部。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光孝寺。

    2、武威开元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天宝“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不空三藏在此译有《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及一部分短经。该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隅。现仅遗存钟楼一座。

    3、五台山金阁寺

    唐大历“五年(770年)夏,有诏请(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不空三藏随后入住五台山达半年之久,并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为金阁寺,专弘密教。由于金阁、玉华等五寺大力弘传,使五台山成了除大兴善寺之外的第二个密教中心。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处,为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

    4、太原崇福寺

    据《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太原府大唐兴国大崇福寺中高祖神尧皇帝起义处。号令堂请安置普贤菩萨像一铺。净土院灌顶道场处。请简择二七僧奉为国长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现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同过村有崇福寺。

    5、天台国清寺

    六祖一行落发出家后,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随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现国清寺有纪念一行大师至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

    6、常州天宁寺

    空海大师曾在此参学,寺内原刻有“空海上人读书处”小石碑。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开山祖师乃金陵牛头山幽栖寺的高僧法融禅师。持松法师的师祖冶开清熔禅师(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得政府正式批准,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月霞法师之师)曾任该寺住持多年。

    7、福州开元寺

    寺内有“空海入唐之地”石碑(1993年立),灵源阁内有空海大师铜像一尊,灵源阁二楼有“空海大师纪念堂”。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空海大师随遣唐使来华,遇台风在海上飘流34天后抵福州长溪县赤岸镇(现在的霞浦县赤岸村),全船130多人获救后被安置在开元寺住了40多天,与该寺结下深厚情缘,并留有诗云:“磴危人难行,不硷兽无升,烛暗迷前路,蜀人不得灯。”

    8、杭州灵隐寺

    后山竹林中有一尊空海大师铜像,基座上铭牌为“中日友好三十周年纪念”。2002年11月,中日两国佛教界在灵隐寺隆重举行了空海大师铜像揭幕仪式,由此成为中日两国佛教界友谊的又一象征。

    9、苏州寒山寺

    806年,空海返回日本时,曾途经寒山寺。

    寒山寺的“弘法堂”内有三尊铜像,其中东首是持锡杖的空海大师,正中是玄奘大师,西首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坐像。1993年,寒山寺建立了弘法堂,日本友人敬铸了空海铜像,赠送给寒山寺。弘法堂中的三位高僧,续佛慧命,尽此抱身,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10、镇江金山寺

    空海入唐学法时,曾经过润州(即镇江)参访。金山寺后来的住持善性法师曾书“空海上人修行古刹”(指金山寺),有三幅字。

    11、开封相国寺

    寺内有空海大师堂,堂内安放空海大师像一尊。空海大师曾寄居寺内学习佛法和汉文化,为日本的佛教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为纪念历史上的这段中日交流佳话,1992年,日方友人捐资铸此铜像,并于寺中修建“大师堂”供奉。空海像与大师堂已然成为中日友好的一个标志。

    12、绍兴大善寺

    位于城区光明路,为绍兴市内最主要的寺院之一,现仅存大善塔。唐代,越州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空海大师回国前夕,游越州,致书越州节度使,并获赠典籍150余卷。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13、绍兴戒珠寺

    本为王羲之故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西街72号,空海大师起程返回日本前曾至此研究书法。该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武汉宝通寺

    持松祖师住持洪山宝通寺期间,开设法界宫,建瑜伽堂,购置法器,绘诸曼陀罗,开坛灌顶等活动,广与信徒结缘,使之成为复兴密宗的根本道场。后法界宫毁于战争炮火。

    15、上海静安寺

    1947年3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被公推为静安寺方丈、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195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真言宗道场,恢复在我国失传已久的唐代密宗。可惜的是,正在修茸中的静安寺一直没有恢复唐密坛场,“持松法师纪念堂”也没有正式开放,众多唐密修学者及研究者为此感到遗憾。

    16、福建霞浦赤岸

    空海和尚入唐登陆之地。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空海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不幸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漂泊到福建霞浦赤岸海口,为当地官民所救,并在此住了41天。后被送至福州,经枫岭关进入浙江,沿着仙霞古道途经浮盖山、廿八都、仙霞关等地,然后前往长安。

    1994年5月21日,中日两国携手在赤岸建立了“空海大师纪念堂”,纪念堂后有一尊空海大师石像,是用大师出生地的石头雕刻而成。另有当年空海大师乘坐的木制遣唐使船模型一艘。

    17、衢州枫岭关空海阁

    位于中国十大名关之一的枫岭关,有空海大师铜像。这座铜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朋友捐赠,按当年空海的身材面容浇铸,是继杭州灵隐寺等寺后第六尊空海真人塑像,也是唯一一尊由日本制作的铜像。

    霞浦赤岸与枫岭关空海阁虽不是道场,但与空海大师有关,一起列入供大家参考。

    总之,自不空祖师以后,密宗势力已陆续由大兴善寺向京城内外扩展,仅以长安京城而论,弘扬密法的寺院除上述外,还有兴福寺、西明寺、资圣寺、保寿寺、净影寺、醴泉寺、玄法寺、净住寺、崇福寺、景公寺、安国寺、永寿寺、永保寺、兴唐寺、会昌寺、龙兴寺、智炬寺等。京城外还有洛阳的圣善寺、广福寺,五台山玉华寺,惜一些寺院只剩遗迹。

    附:几则简修法(持松法师普传)(请点击http://www.tangmi.net/show.asp?id=849

    第五十一世灌顶传法阿阇黎密林传授

    一、仁王护国般若心咒简修法

    二、佛项尊胜陀罗尼心真言最略念诵法

    三、弥陀十念法

    四、略述《长寿息风法》

    注:前三则简修法是持松阿阇黎应诸佛子所请,公开普传之法,所有人均可依止修习,原陆续刊载在不同的佛教期刊。近年又收录于《持松大师选集(五)》(杨毓华主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等。第四则原载《东方气功》一九九七•四•双月刊,为作者超逸从持松法师所著的《几种呼吸法》中摘录而成,现附录于《持松法师》(杨毓华著)。上述均为难得的密教文献资料,现收录于此,供研究参考。

    后记

    中国密宗,源于开元三大士传来的印度中期纯正密教,因形成于中国盛唐时期,故名唐密。但因会昌法难等因素,唐末五代后即渐趋衰绝,幸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和尚早从惠果大阿阇梨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一灯分照于东瀛,使纯正密教得于完好保存至今,实是我等末法有情之无量福德。

    近几年来,随年龄渐长,内心越发喜爱祖国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更是如此。偶然间,发现了弘一大师论述密宗的开示,始知中国密宗的真正涵义。于是,转而搜寻,得《持松法师论著选集》等。由持松法师加持,由此开始了对唐密的研究。之后方知,密法乃佛的真实言教,叙说的是“唯佛与佛乃能证知”的如来内证境界,而声闻缘觉之小乘及菩萨乘无非为密教之方便,这也是法华之“会三归一”之真实意。密教之高深莫测由此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毕竟密宗在中国失传已近1200年之久,再加上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密宗有着众多偏见乃至错误知见,“密宗”类书籍虽多,但真能系统、客观地介绍由开元三大士传承下来的真正的中国佛教密宗者却难得一见,或有偶尔为之者,也只如盲人摸象,致使祖宗的这一瑰宝湮没无闻直至于今。鉴于此,2007年初,在原来编辑而成《唐密述要》的基础上,重新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摘要删减编辑,重新点校了开元三大士传及持松上师的部分开示文章等。

    得众佛子助印,《佛教唐密概述》得以正式出版并与大家免费结缘。但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在阅读时及时指出以便修正(联系邮箱:tangmiwang@gmail.com)。同时,中国佛教网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精神给末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向他们表示敬意。

    熙明(乾乾居士)

    2007年12月26日

    功德芳名

    4000元:边月英全家

    1000元:陈月

    600元:熙智(全家)

    400元:熙德(全家)王振清(全家)

    300元:赵艳绫

    200元:梁锡辉赵居士入密(全家)

    150元:张艳

    100元:慧持善吉李润花王玉森潘雪阳众居士圆智全家宝慧高新成玄密

    50元:释悟通释慧鉴善慧杨丽林德英马居士陈玉莲兰亚丽邱淑珍王早生冯巧铃高润峰胡玉梅李子明梁艳无名佛弟子密圆

    30元:段飞

    20元::段香荣刘荣李威糠李雪华李雪芹崔晓云芦明山

    10元:李焕亮芦嘉慧吴信兰陈书华汪艳秋孙晓新

    金刚界五悔

    皈依

    归命十方正等觉最胜妙法菩萨众

    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合掌恭敬礼

    忏悔

    无始轮回诸有中身口意业所生罪

    如佛菩萨所忏悔我今陈忏亦如是

    随喜

    诸佛菩萨行愿中金刚三业所生福

    缘觉声闻及有情所集善根尽随喜

    劝请

    一切世灯坐道场觉眼开敷照三有

    我今胡跪先劝请转於无上妙法轮

    所有如来三界主临般无余涅槃者

    我皆劝请令久住不舍悲愿救世间

    回向

    忏悔随喜劝请福愿我不失菩提心

    诸佛菩萨妙众中常为善友不厌舍

    离于八难生无难宿命住智庄严身

    远离愚迷具悲智悉能满足波罗蜜

    富乐丰饶生胜族眷属广多恒炽盛

    四无碍辩十自在六通诸禅悉圆满

    如金刚幢及普贤愿赞回向亦如是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展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人各习礼让

    一切出资者展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