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7卷No.2453
宝册钞第一。
金刚顶经翻译事。
略出经翻译年记事。
同经略出十八会中何会耶事。
同经具译四千颂梵本否事。
同经四卷六卷两本中以何为治定耶事。
义决译六卷略出经事。
教王经翻译年记事。
教王经译出初会品第一曼荼罗事(付三十教王经具译初会事)。
略出教王两经梵本不同事。
两经说相不同事。
两经所说会会次第不同事。
塔内无量颂本即为法尔本欤事。
两经本朝请来事。
金刚界大仪轨撰者事。
同仪轨译出金刚界大曼荼罗行法事。
同仪轨异本事。
宝册抄第一。
福贵道诠群家诤论上云。夫真言宗者。近代所传。未详所师。彼宗是三论之支流耳。唐朝不空三藏(末详何许人也)译大毗卢舍那经七卷及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专以为宗简(文)。
此师以秘宗称三论之支流。未辨所由。胸臆浮言不足会通。就中广智三藏芳名振五天。德化盛三朝。飞锡超迁严郢圆照等书碑铭记行状。其本并行于世。然云未详何许。有眼之士岂不笑之乎。又大日苏悉地两经者。无畏三藏所译也。而云不空译违失之甚也甚。或复以龙树释论慈觉大师疑月忠伪作。以萨埵释经智证大师称不空述记。如此异说条目稍多。今为决其正讹且就所学之要本举经论译家示章疏述者。因抄说相梗概。粗注请来祖名。兼勤结集传者。以加部帙之末。略有十篇。分为十轴(矣)。
第一(金刚顶经)第二(大日经)。
第三(苏悉地经)第四(大日经供养法)。
第五(理趣经理趣释)第六(般若心经)。
第七(菩提心论菩提心义)第八(释摩诃衍论)。
第九(大日经疏义释)第十(两部大经结集者)。
金刚顶经翻译事。
承和二年三业度者。官符云。金刚顶经梵本有十万偈。大唐所翻一百余卷有十八会。一一会各说三十七尊乃至百八尊四种曼荼罗四印等。超过诸地顿入金刚秘密藏。不经三劫速证大日尊位○大毗卢舍那如来与自眷属诸佛菩萨金刚天等自受法乐故所演说。从金刚萨埵亲授大日如来付属师师相传七叶于今矣(文)。
私云。高祖大师三学目录所载金刚顶部经轨。金智不空两三藏所译六十二部七十三卷也。官符文大唐所翻一百余卷者加何经轨乎。可决之。此中以略出教王二部专为金刚顶本经故。今且就此两经所记其要目也。
金刚顶略出经条条。
略出经经翻译年记事。
金刚顶经义决云。此经百千颂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至此土者。于开元之初金刚菩提三藏阿阇梨云。我从西国发来度于南海。其有大船三十余只。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时同过大海。行至海中逢于大风。诸船及人并皆漂没。我所附船亦欲将没。尔时两本经夹常近于身受持供养。其时船主见船欲没船上诸物皆掷海中。当时怖惧忘收经夹。其百千颂亦掷海中。唯存略本。尔时我发心念作除灾法。大风便止。去船周回可一里余。风水不动。船上诸人皆归于我。渐渐发来得至此岸。来到此国于开元七年中至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闻有此异希有法门。乃令伊舍罗译为汉文。一行等乃亲自笔授(文)。
贞元录第十四云。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日照三藏译者同本。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译)。
金刚顶经曼殊师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译)。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最要抄译。非全部。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译)。
右四部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跋曰罗善(上声)提(地之上声)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此云光明国。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婆罗门种。幼而出家游诸印度。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于此一门罕有其疋。随缘游化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舶东逝达于海隅。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智一一指陈。复为立坛灌顶。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以十一年癸亥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至十八年庚午于大荐福寺出曼殊师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法要。沙门智藏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咒。智执总持契所至皆验。秘教流传寔斯人矣(文)(续古今译经图记(智舜撰)同之)。
大宋高僧传第一云。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陀罗尼一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文)。
演密抄第一云。温古者师讳也。师学该显密职在翻译。准开元录。金刚智三藏于资圣寺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等经四部。法师笔授。若非深达秘旨。焉能措笔于是哉(文)。
私云。玄宗朝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金刚智翻译金刚顶四千颂略本。四卷六卷略出经是也。依贞元录大宋传。译语伊舍罗笔受温古(云云)。依义决。伊舍罗译语一行笔受(云云)。两说相违会之有二义。一义云。笔受温古如传录文。然义决一行笔受者非略出经。是五字心陀罗尼品如意轮瑜伽法要笔受者也。依之大宋传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云云)。彼义决总示金刚智翻经时译语笔授等。必非举略出经翻译也(云云)。但料简有疑。一行禅师者开元十五年入灭(云云)。何接十八年译场乎。仍大宋传文恐误欤。一义云。略出经翻译时一行温古两人共为笔受者欤。仍义决云一行。传录云温古。决文一行等者。等字所指当温古欤。又如开元录等温古为略出等二部笔受者。然演密抄意为四部笔受者恐误欤。
笔受者两人例。
贞元录第十一(玄奘段)瑜伽师地论百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说。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明湷等笔受云云)。
略出经略出何会乎事。
问。略出经者十八会中略出何会乎。将又通十八会一一出其要欤如何。答。多略出初会。十八会最要专在初会故也。少又出余会要欤。先略出初会者。四卷略出经第一云。略说一切如来所摄真实最胜秘密之法(文)。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会。与略出经文符合。谓略出经中有四会。一成身会。二羯磨会。三昧耶会。四供养会也。比校施护三藏所译三十卷教王经(初会四大品具译之)成身羯磨三昧耶三会初会初品六曼荼罗中第一曼荼罗摄也(三卷教王经同说此三会。于供养会者不说之。但三会次第与略出异也。谓成身三昧耶羯磨为其次第也)。第四供养会六曼荼罗中第四羯磨曼荼罗摄也。此外初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罗(或云陀罗尼曼荼罗)并第二品第一大分曼荼罗等出之。次出余会要者。略出经所说初起行住等印明正觉坛十三尊曼荼罗秘密道具等三卷教王经不说之。又三十卷教王经不载之。定是出余会要段欤。
发问集第一(心觉)云。今略出经教王经者说金刚顶十八会初教王会。有四大品之中初金刚界品。有六曼荼罗之中初金刚界大曼荼罗。何以知。经第一二三卷初言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一二三故也。但此一品犹未译尽第二陀罗尼三微细四供养五四印六一印曼荼罗。于今此略出教王四卷三卷中不译出之。但金刚智译金刚顶三摩地仪轨。金刚界六曼之中第六一印曼荼法也(云云)。
略出经具译四千颂梵本欤事。
问。略出经者四千颂略瑜伽悉译之欤如何。答。一义云。四千颂悉不译之欤。其故者梵本十万颂唐国所译三百卷可有之(见都部要目等)。准知四千颂唐国所译可为十卷许。若尔者略出经若四卷若六卷非四千颂全本欤。贞元录第十四举略出经四卷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如意轮法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最要摄译。非全部也(云云)。金刚智开元年中渡海之时金刚顶广略两本随身此外不出所持经。而广本没海中。唯存略本。以知略本四千颂随所用别出或为四卷或为一卷欤。一义云。义决意以略出经为金刚顶经略本。而略本颂数定四千偈。已以略出经称略本。岂非尽四千偈乎。但以梵本偈颂份量不可定唐国译经多少。其故大日经梵本三千余颂无畏三藏译为七卷。教王经梵本四千颂施护三藏译为三十卷。六度经梵本九千五百颂般若三藏翻为十卷。华严经梵本三万六千颂觉贤三藏翻为六十卷。若不达两国语法者辄以难一定者欤。又金刚智来唐之时两本外要枢经轨等少少有随身欤。所谓金刚智所译不动使者轨要略念诵经为胎藏部经。为两本外之条勿论也。然者彼五字心陀罗尼如意轮瑜伽法要必非略本四千颂摄欤。已上两义宜仰明师决。
四卷六卷本内治定本事。
寻云。略出经四卷六卷两本中以何可为治定本耶。答。贞元录第二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刚智译(新编入录云云)。
禅林录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六卷(不空三藏译纸三十四张策子二帖)。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四卷(旧本不着译者名。与先请经其文小异也。四十四张云云)。
造意血脉云。金刚界大法梵本有百千颂。金刚智三藏译四卷。不空三藏译六卷。一行禅师制决三卷(云云。此文初举四卷略出经次举六卷略出经。后举义决云一行制。同海云记说欤)。依此等文案之。四卷本金刚智最初译也。六卷本不空重令再治之欤。六卷本有品号。四卷本无之。然八家总录注云。治六为四。颇有加减(云云)。今见经文。四卷本第四所说灌顶法中授名供养等事六卷本阙其文。是为最初草译故(欤)。贞元入藏录载四卷本。高祖大师请来此本奏入三学目录。是为治定本故也。但山门承澄僧正抄云。治六为四(文)。恐展转误欤。高野录云。四本旧译金刚智(文)。圆觉录云。六本不空译(文)。年来不审之间。或胜本治四为六云。尤可指南。岂资本师治哉(文)。此料简一往虽似有谓。总录文治六为四之本犹以可为正欤。其故安公选定事业具支灌顶中所引用是四卷本也。以六卷本称别本。注中引之。可知此师以四卷本为治定欤。但至禅林录等者。金智不空相共译之。故且注六本云不空译。于四本未云金智译。故非相违也。于造玄记者恐是误欤。犹可细择之。
金刚顶经义决释六卷略出经事。
寻云。金刚顶义决者两本略出经中释何本乎。答。教王经疏第三云。然检决文。只释别本(文)。别本者六卷略出经也。四十帖第十云。金刚顶经三本有之。疏旧本者是四卷略出经也。别本者六卷略出经也。新本者三卷教王经也(云云)。同第三十三云。义决释经六卷本也。所怙文全同之(云云)(文)。可思之。
寻云。彼义决六卷略出经悉释之欤如何。答。海云记所载义诀三卷(云云。造玄血脉同之)和汉两国所流布唯在上卷中下缺之。教王经疏第四云。金刚顶诀但释东方四大菩萨不释南方以下经文(文)。六卷经第二初说东方四菩萨诀上卷终于此文。自此以下文定中下两卷释之欤。
金刚顶大教王经条条。
教王经翻译年记事。
贞元录第十五(不空传)云。至癸巳年天宝十二载○全赴河西至武威城住开元寺○请译佛经兼开灌顶演瑜伽教置曼陀罗○时西平王为国请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行军司马礼部郎中李希言笔受。又译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及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并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并节度判官监察侍御史田良丘笔授。又承余隙兼译小经(文)。
付法传下(不空传)云。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入塔之后有诏○使南天竺龙智阿阇梨所○天宝五年岁在景戌自师子国还○至十二载○译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等一十卷(文)。
大原僧都四十帖云。不空遂于龙智所请来百千颂于唐土。只译出教王经一部。三十七尊一会作法也。而其大本不译传。是于大唐国非其器故欤。而示大本大概十八会指归是也○又随要要从其大本各译出一尊之法。所谓千手文殊一字顶轮等诸金刚顶瑜伽之经轨等是也(文)。
私云。不空三藏天宝五年(景戍)还唐朝以后同十二年(癸巳)于武威城开元寺翻译教王经等一十卷(具如上文)笔受者李希言也。又依飞锡碑文超迁行状大宋高僧传等。天宝十三年三藏令起武威(云云)。年纪聊相违。可悉之。
寻云。贞元录第一云。肃宗代宗朝三藏大广智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等经一百四十一卷(云云)。具列一百四十一卷之中最初举教王经三卷。而此经若天宝十二载译之者。是可玄宗朝录。文何列肃宗代宗朝所译之内乎。答。贞元录第十五云。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所译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一卷其本见在云云)。不空三藏翻经流通虽及三朝。专肃宗代宗之间盛行化。故录第一且就其增胜云肃宗代宗朝欤。一录前后岂可令相违乎。第一卷次金刚智无能胜等所译。为玄宗朝。对彼以不空且云肃宗代宗朝三藏也。
教王经译出初会少分事。
问。教王经者十八会中译出何会乎。答。金刚顶经略释云。是经有十万颂三百卷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于阿迦尼吒天宫说○初会中有四品。所谓金刚界降三世一切义成就遍调伏。是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广说大曼荼罗仪则。故曰仪轨品(文)。
教王经疏第一云。今此经于四大品是初大品故云金刚界○言大曼荼罗者。六种曼荼罗中举初兼余故云大曼荼罗。又此初会曼荼罗为余会本故云大曼荼罗也(文)。
私云。依十八会指归初会有四大品。金刚界降三世偏调伏一切义成就是其次第也。第一金刚界品说六曼荼罗。一金刚界大曼荼罗。二陀罗尼曼荼罗。三微细金刚曼荼罗。四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也。第二品说十曼荼罗。第三四两品各说六曼荼罗。彼三卷教王经者初品六曼荼罗中第一金刚界大曼荼罗翻出之也。金刚顶经开题云。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之(云云)。又云。金刚界者总名。已下别名(云云)。是则三卷经初各标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金刚界者初品总名。大曼荼罗者六曼荼罗随一。故云已下别名也。三十卷教王经初品中第一曼荼罗名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与不空所译无差异。译出第一曼荼罗之义无疑也。
寻云。金刚顶经开题云。大曼荼罗者。一切如来具四种身。谓大曼荼罗身三昧耶曼荼罗身羯磨曼荼罗身法曼荼罗身。此会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说大曼荼罗身具三十七故云尔(文)。此意初会四大品表四曼。金刚界品即表大曼荼罗。故云金刚界大曼荼罗。仍非六种随一大曼荼罗。然者三卷经者初品悉译之欤。如何。答。如前云比挍三十卷教王经。此经者正译六曼荼罗中第一曼荼罗。而四大品第一与六曼荼罗第一总别虽殊同大曼荼罗为体。故以六曼之第一即释四品之初品也。凡四曼不离重重相累故约分满不二大旨如是释之。
付。三十卷教王经具翻译初会事。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
右经大宋朝大平兴国年中西天三藏施护等奉诏译。
同第三十批云。此经一部梵本四千颂译成三十卷总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终并大乘现证三昧摄。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终并金刚三昧摄。第十五分至第十八分经并法三昧摄。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终并羯磨三昧摄。自下四分并诸部秘密教理所摄起(文)。
私云。此经至第六卷初说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了。其文与不空所译三卷经大同也。批文现证三昧金刚三昧法三昧羯磨三昧者指金刚界等四大品也。依十八会指归。四大品各有大三法羯等六曼荼罗。降三世品更加教敕大曼荼罗等四种。彼此总合说二十八曼荼罗。然三十卷经四品中不说一印曼荼罗。施护三藏所传梵本令脱落故欤。未详由绪矣。
略出教王两经梵本事。
问。略出教王两经梵本如何。答。勘见处处文。于金刚顶经有三本不同。其文如左载六卷略出经第一云。我今于百千颂金刚顶大瑜伽教王中为成就瑜伽法故略说一切如来所摄真实秘密法要(文)。
义诀云。此经有百千颂。广本非此土所闻。并是诸佛大菩萨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亦非声闻缘觉及人天小智之所闻知○此略瑜伽西国得灌顶者说授相付。而其广本亦不传之。其百千颂本复是菩萨大藏经中次略也。其大经本阿阇黎云。经夹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竺界铁塔之中。○时此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于多日赞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顷。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此经名金刚顶经者。菩萨大藏塔内广本绝世所无○此经百千颂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至此土有(文)。
表制集第三(不空三藏遗书)云。吾自髫龀出家依师学业○方授瑜伽四千颂法○先师寿终○远游天竺得十万颂法藏(文)。
理趣经开题云。此金刚顶瑜伽经有二本。一广本即法佛恒说法曼荼罗是。次分流本。即龙猛所传十万颂经是(文)。
宗秘论云。广开秘密之胎藏。根源三百卷西方具有此土不传。根钝难宣。略成七轴。顶经十万余偈四卷流行。秘密瑜伽二九说摩乎律教微细难穷(文)。
海云金刚界记云。金刚顶经梵夹略本四千偈。中本十万偈。广本则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尘数偈(文)。
私云。依上来文。金刚顶经有三本。一广本。二百千颂本(海云记云。金刚界毗卢遮那梵本经百千颂即十万偈也。文。探玄记第一云。依梁摄论第十胜相云。百千经者是花严经有十万颂名百千经文)。三略本也。先广本者铁塔内无量颂经也。颂数无量故云无量颂。是则非此土所闻。次十万颂本者龙树菩萨开塔诵传之经也。十八会指归云。瑜伽经十八会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都十万颂(文)。次略本者于彼十八会十万颂中传法圣者略出其枢要有四千颂。金刚智开元七年所持来略瑜伽是也。略出经梵本当之。次不空三藏天宝五年请来十万颂大本。彼大本十八会中初会有四大品。教王经三卷译出初品中。然则略出经梵本四千颂略本也。教王经梵本十万颂大本也。
寻云。大师大日经开题举三本不同。理趣经开题唯出二本。若尔者可云大日经三本金刚顶经二本欤。何云金刚顶经有三本乎。答。于金刚顶经有三本者。以义诀为本据。如上引但理趣经开题不出略本者有其意。谓理趣经十万颂十八会中第六会经译之。是则略无量颂广本为十万颂。略十万颂为四千颂。爰广本虽非理趣经梵本。依为根本所依经举之。四千颂本非依经故不出之。本兼末末不摄本故也。
略出教王两经说相不同事。
寻云。略出教王两经说相建立旨趣如何。答。教王经疏第三云。次释经文者。今依金刚顶诀等一一释之。然检诀文。只释别本而彼前译意在明修行之相。故经初说修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现如来顿证秘密说法之相。是故先明现证等觉神变之相。虽有此殊而前后之本。从此以下其文稍同故。故双其文以示经旨(文)。此中前译者指略出经。新本者指教王经。教王经直明如来说会仪。故初说现证成觉相次明三十七尊三摩地。略出经传法圣者于十万颂大经略出行者入修轨则故。初明修行方法次说三十七尊三摩地。从此以下其文稍同者。六卷略出经第二普贤菩萨授宝冠绘彩金刚菩提心智灌顶品第七以下文并教王经第一一切如来性于自身加持以下文指之云从此以下。委旨披文悉之矣。
两经所说会会次第不同事。
问。两经所说会会次第如何。答。对受记第五云。问。金刚智前译略出经唯说羯磨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三摩耶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而不空后译教王经大印说三十七功能。不说印真言。三摩耶印说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说真言。法印云法印胜契如本仪次说真言功能。羯磨印说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说真言(云云)。今疑大印中三十七印及真言三摩耶印中三十七真言法印中三十七印羯磨印中三十七真言何等。答。教王经意大印中说金刚萨埵大印成就仪已云。诵弱吽鑁斛身中入诸佛。故知三十七尊各以羯磨印三摩耶印一一成就本尊身名大印也。此中三十七功能是同略出经三摩地三十七功能文也。故知此中各用羯三二印之中三摩耶印之功能也。略出经先出羯磨三十七。次出三摩耶三十七。次第盖是此中大印成就之次第也。又三摩耶三十七真言即法印三十七。法印三十七印契即三摩耶三十七印。而彼经中以为二者。不空为对四曼荼罗前作之分为四种三十七。故轨下文亦有大三法羯四印。故法印文云。法印如本仪者是上三摩耶印也。又羯磨三十七真言即教王经上中两卷神变文中三十七尊真言(已上)。
金刚界三密抄(觉超)云。私云。略出经说羯磨三昧耶供养。会次第同轨。教王先三昧耶次羯磨不说供养(文)。
私云。略出经所说三摩耶会五佛真言与教王经并大仪轨所说有异。自余真言两经全同也。略出经所说金刚界品中第二陀罗尼曼荼罗五佛明也。委细如下注(矣)。
寻云。慈觉教王经疏四卷略出经为旧本三卷教王经云新本。是次件两经谓同本异译欤如何。答。教王经者直以大本经译之。略出经者以略本译之。梵本已各别也。岂称同本异译乎。但新旧两本者。两经虽别本说相大同故。引证释成时且前译为旧本后译云新本。强非云同本也。
无量颂本即为法尔欤事。
问。铁塔内无量颂广经即法尔常恒本可云耶。答。中古先德料简不同也。大经要义第一(实范)云。问。金刚顶经无量颂本非是法尔本欤。答○私案金刚顶经法尔本如华严恒本性海常谈似彼常转。此亦不论会数多少。金刚顶无量颂本如华严上本经夹如床在铁塔中可结集本。彼亦结集中之上故。此经十万颂本如彼下本。颂数传者皆同故也。故金刚顶无量颂本结集中上。必可分流。又论颂数非法尔也(文)。●●抄第四(信证)云。问。义诀云。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夹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竺界铁塔之中(云云)。此三本中何本哉。答。法尔本也。付法传云。又问。此塔者为人功所造为当如何。答。此塔者非人力所为。如来神力所造(云云)。又云。观其内即法界宫殿毗卢遮那现证率都婆是也。三世诸佛诸大菩萨所谓普贤文殊等皆住其中。则金刚萨埵等灌顶加持诵持所有秘密法门宣布人间(云云)。其塔已毗卢遮那现证率都婆等。所纳经教大日萨埵法尔结集经。故今云法尔常恒本(文)。私云。依实范上人意者。以无量颂本属随缘。此外可有法尔本也。依信证僧正义者。无量颂本即可法尔本也。两德料简各有所由。且依慈尊院僧正(荣|)。并宝严院先师法印(赖|)口说。后义相叶大师解释欤。
寻云。义诀释无量颂本云厚四五尺虽云无量颂实可有颂数。何以此经直可云法尔本乎。凡法尔经者。释云。道之本无始无终。教之源无造无作。亘三世而不变。遍六尘而常恒(云云)。无量颂经已蕴结安塔中。是随缘结集经也。全非法尔不变教。若尔者实范料简犹似宜如何。答。今宗意虽云周遍法界。非无分限方域。虽存分限方域。实周遍法界。以刹尘方便开八叶坛。以无极大悲制十人限。皆此意也。方丈室安高广床。芥子收大须弥等。岂以常情可量乎。是故塔内即法界道场也。所安之经教亘三世遍六尘。不可论颂数分齐。故号云无量颂。但厚四五尺者此是密号名字也。非情谓限量。四四曼。五五大。秘密甚深幖帜也。若为常途四五尺分限者。岂云无量颂经又云根未有堪乎。若法尔本外有无量颂经者。大师处处释举两部经本之中法尔本外何不出无量颂经乎。何况理趣经开题金刚顶经出二本。一广本。二十万颂本也。依金刚顶义决立此两本。彼文云。广本非此土所闻(云云)。又云。此经有百千颂(云云)。是其本文也。而诀意彼广本者塔内无量颂本也。即云菩萨大藏塔内广本是也。开题指此广本释法佛恒说法曼荼罗。大师解释深旨显无量颂广本。即法尔经者欤。
略出教王两经本朝请来事。
问。略出教王两经谁人请来本朝乎。答。大师御请来录云。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四卷○金刚智三藏译(文)。
八家总录上云。本经集录一。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内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现证大教王经。实摄大乘不空译。贞元目录圆觉无注。新入仁·行·运·珍·睿)。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六卷(两本金刚智各小异。仁)。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两本并金刚智海·珍。私云。此二重出治六为四。颇有加减文)。
同录云。金刚界灌顶本经法二。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六卷(金刚智仁。录外)。
佛说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六卷(运与前小异也)。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金刚智。海·珍治。六为四颇有加减)。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睿与前小异也)。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贞元录梵释寺圆觉寺缺注私云。上三同经。已上六四两经是同经治定也。治六为四。互有加减文)。
付。金刚界大仪轨撰者事。
些些疑文(智证)云。或云。金刚界大瑜伽本者三藏元不译出之。口授俗士。次彼自记出之呈览三藏。即蒙许可仍始流传(云云)。此有凭不。若非虚言。请示其人(已上)。
金刚界瑜伽记(智证)云。金刚顶瑜伽初归命文是三藏作之自归三宝。引起下文普贤与金刚萨埵及莲花手(云云)。
石山记云。不空三藏造此仪轨(云云)常用此说(云云)。
同仪轨译出金刚界品行法事。
金刚界对受记第六云。今此大轨初金刚界品金刚界大曼荼罗行法故。不可以余品曼荼罗而摄此中也(云云)。
又云。今此仪轨是六曼荼罗中初金刚界大曼荼罗修行之法故。不可以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安此中也(云云)。
私云。此仪轨说四会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养是也。初三会出金刚界品中第一金刚界大曼荼罗不空所译三卷教王经说相与此同也。后大供养一会出金刚界品中第四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教王经不说此一会。略出经说此会。三十卷教王经此等会具以说之。但供养会终所出散花等十七种杂供养三十卷经不说之。是非初会所摄故欤。又仪轨所说三昧耶会者。三昧耶印与法印真言相合出之。同教王经说相。彼经第三云。次复我今当遍说法印。胜契如本仪(云云。此后三昧耶会三十七尊真言说之)。对受记第五云。法印文云。法印如本仪者。是上三摩耶印也(云云)。可知之。又略出经所说三昧耶会五佛真言与大仪轨全别也。彼经五佛真言是金刚界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罗(亦名陀罗尼曼荼罗)所出也。何以知者。三十卷教王经第六说彼曼荼罗三十七尊真言。其中五佛明同略出经说。自余与略出经异也。今准例五佛明案之。三昧耶会三十七尊明相通六曼荼罗中三摩耶曼荼罗欤。大仪轨所说羯磨三昧耶二会印明虽大曼荼罗所摄。然亦兼通金刚界品中第二第三曼荼罗。故此轨虽别不说彼两个曼荼罗行法。相连第四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以四会行法令拟属金刚界品四种曼荼罗欤。又此轨说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否诸师所传非一途。具如别抄矣。
同仪轨异本事(付本朝请来事)。
八家总录云。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法一卷(内云。念诵仪轨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云。金刚顶莲花经心念诵法海运睿云或云二卷可史)。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一卷(仁与海本少异又睿一卷与前海仁两本小异。都有三家一卷异本)。
金刚顶莲花部念诵仪轨二卷(仁)。
金刚顶瑜伽真实教王念诵法二卷(不空或一或二或四又睿新本二卷又行二卷都有四本两卷。少少文异以上录文)。
私云。此仪轨有一卷二卷。异本共以现行流布就。一卷本如总录文海仁睿三家本少异(云云)。今检仁睿别录不载一卷本。如何。又二卷本仁珍睿三家请来也。如总录圆行同请来之。然彼别录不载之如何。又一卷本无四会品号。二卷本有品号。成身会品羯磨会品为上卷。三昧耶会品供养品为下卷。亦二卷本陈三昧耶后说莲花部百字中真言。一卷本不说之。至念诵分说金刚莲花二部百字也。或云。品号本亦大师有高览欤。二卷大仪记内题下注大师御讳。彼记被载四会品号同轨文也。又延命院僧都九会密记以品号本为证据明此轨唯四会行法。然者东寺亦以品号本可为指南欤。但石山内供四卷次第专引用一卷本兼引二卷本名新仪轨。是为后日将来故也(二卷大仪轨记大师御作之条颇有疑。若宗睿记欤)。
贞和六年正月十二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之了。大法师贤宝(生二九)。
后日书加本仪轨等料简了。
右旧损尤甚也补缀成就传于来叶了实见此宝册则金刚顶经传付明白也后叶得意而褫焉。
延享第四丁卯岁夷则尽日。
僧正贤贺(俗寿六十四)。
宝册钞第二。
大日经翻译事(无畏来唐并翻译年纪事)。
付。
大日经以无行请来梵本译之欤事。
同经梵本不同事。
同经本朝请来事(无畏来朝并高祖大师请来有无事)。
胎藏大仪轨本朝请来事。
根本渡唐本事。
宝册钞第二。
大日经翻译事。
诸部要目(不空)云。依毗卢遮那成道经大本十万偈可有三百卷经。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文)。
宗秘论(御作)云。广开秘密之胎藏。根原三百卷西方具有此土不传。根钝难宣。略成七轴(文)。
承和二年度者官符云。空|奏曰。此二部经王名秘密真言藏。金刚顶经梵本有十万偈。大唐所翻一百余卷○毗卢遮那经亦有十万偈。此间所译四十余卷说大悲胎藏曼荼罗王为主。三部曼荼罗其数过尘沙。已上两经并是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内眷属诸佛菩萨金刚天等自受法乐故所演说。从金刚萨埵亲授大日如来付属。师师相传七叶于今(矣)(已上取诠)。
私云。高祖大师三学目录所载胎藏部经轨无畏金智不空三祖之翻译七部十三卷也。然官符文此间所译四十余卷者。加计何经轨乎。颇以似难思。今回愚虑。彼录意分三藏故。次以苏悉地苏波呼二经属律部不入经部。又以蕤呬经(亦名瞿醯经)加杂部。然检智证大师瑜伽记云。妙成就蕤呬耶等经是十万大本中抄出(云云)。又安然八家总录以蕤呬经为胎藏灌顶部本经。准此等记。官符文同以悉地瞿醯两经加属胎藏部欤。又无畏所译胎藏摄大仪轨高祖请来录虽不载之。令经高览给欤。真言传受作法(御作目录入之)所引无畏三藏胎藏仪轨者当此轨故也。又大日经疏二十卷无畏三藏摄集大本之要赞述略经之文。故息障品疏与三卷底哩三昧耶经文相大同。自余准可知。仍不可例常途释家以无畏疏直属本经部令勘计欤。若然者所学录所列七部十三卷外苏悉地经三卷瞿醯经三卷摄大仪轨三卷大疏二十卷四部二十九卷都卢勘合成四十二卷。故云四十余卷欤。其外无畏所译胎藏广大仪轨三卷金刚智所译大毗卢遮那要略念诵经一卷不空所译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仪轨等虽现行流布。未知大师高览之有无故不能勘计。又七轴大经为胎藏部根本故。今且就当经注抄其要篇耳。
贞元录第十四(沙门圆贤等奉敕撰)云。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第七一卷是念诵法开元十三年于东都大福光寺译)。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唐云妙臂童子亦云苏婆呼律。或二卷。开元十四年于东都大福光寺译)。
苏悉地羯罗经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与苏婆呼并是咒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罗不合辄读。同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罪。开元十四年译)。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经一卷(出梵本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略译少分。开元五年于西明寺菩提院译)。
右四部一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输波迦罗。具足梵音应云戎婆揭罗僧(仙䈄反)诃。唐音正翻云净师子。以义译之名善无畏。中印度摩诃陀国人。住王舍城那烂陀寺。本刹利种姓。刹帝利舍俗荣贵依佛出家。神气清虚道业恢着。精通禅惠妙达总持。三藏教门一心游入。五天诸国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缘东渐徐至北印度境响震摩诃支那。我皇搜集贤良发使迎接。以开元四年景辰大赍梵夹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次后有敕令住西明。至五年丁巳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沙门元着缀文笔受。其无畏所持梵本有敕并令进内。缘此未得广译诸经。曩时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回至北天不幸率。所持梵本有敕迎。还比在西京花严寺收掌。无畏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梵经并总持沙门。先未曾译。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光寺安置。逐为沙门一行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门宝月译语沙门一行笔受承旨兼删缀词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又出苏婆呼苏悉地二经。无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慈悲作念接诱无亏。人或问疑剖拆无滞(文)。
开元录第九(智升撰)同之。
大宋高僧传第二云(凡有三十卷)。
(左街天寿寺通惠大师赐紫赞宁)
(左街相国寺讲经论大德赐紫智轮同奉诏撰)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花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缮写进内。帝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率。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花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彼选得数本并总持沙门。先所未译。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文)。
大日经后记云。右大唐开元十三年。中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唐言善无畏。于东福光寺译。沙门宝月译语。见开元录沙门一行笔受(文)。
私云。依右文。大日经善无畏三藏于大福光寺翻译之。宝月译语。一行笔受(云云)。翻译年代聊有异说。一开元七年。海云记云。开元七年释迦沙门三藏善无畏奉诏译沙门一行笔受(文)。二开元十二年。开元贞元录并大宋传意。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光寺译此经(见)。即其证也。三开元十三年。大日经后记意也。第一说违传录故难用。会后二说有二料简。一谓前六卷十二年译之第七卷十三年翻之。彼大日经后记第七卷奥书故云十三年。贞录宋传约前六卷云十二年。依之录文云。第七一卷是念诵法。开元十三年于东都大福光寺译(云云)。以第七卷别而云十三年译。以知前六卷十二年译也。二谓。入洛十二年翻译十三年也。录已云至十二年随驾入洛。是开元十二年入东洛故也。第七一卷是念诵法等录文者先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其下注文也。意云。第七卷等者七卷经中别示第七一卷是念诵法。开元十三年等者总显七卷翻译年代。文意如此。更不可存异义矣。此二义中后义为正。其故者初义开元十二年翻译前六卷者。依贞元录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光寺译毗卢遮那经文。其毗卢遮那经者全不限前六卷总指七卷经也。以何得知者。大宋高僧传云。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大福光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文)。又略付法传云。十二年随驾入洛○译大日经一部七卷苏婆呼苏悉地两部经(文)。如文者。十二年入洛奉诏所翻经亘一部七卷。何云限前六卷乎。又贞元录并高僧传随驾入洛下大日经苏婆呼苏悉地等经并举之。十二年若为翻译时代者。苏婆呼苏悉地等两经又可云十二年翻之欤。而录举彼二经云。十四年译。明知十二年者只示入洛之时全非翻译年。但录长行释别不明翻译年者。初举大日经七卷注十三年译。举苏婆呼苏悉地两经注十四年译。译经年记此文明故恐繁重更不示之。然则十二年入洛十三年翻译之仪旁顺文理也。
大日经以无行将来本译否事。
问。当经者以无畏持来本译之欤。又以无行所持本翻之欤。如何。答。依一义者。以无行所持本翻译之。贞元开元二录如然见故也。就之亦有二义。一义云。无畏不持来大日经梵本故得无行本译之。大经要义第一云。二录意无畏所翻梵本曩时沙门无行所持也。而序云三藏乃持梵秘典来。故相违也(文)。即此意也。一义云(学者料简)。二录意。无畏虽将来大日经。依令进内广不译诸经。是故更以无行所将梵本翻之也。已上一义毕(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云。无行禅师者荆州江陵人也云云唐高宗干封二年赴西天同上元元年归东土。路次卒。此人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学瑜伽中观研俱舍求律典云云)。又一义云。无畏自持梵本来唐。即以其本翻译之。演密抄序(孝严奉敕撰)云。粤从唐代有三藏善无畏者。自中天来持以梵本。与禅师一行受诏同译(文)。
海云胎藏记云。
三藏释迦善无畏○开元七年从西国将大毗卢遮那梵夹经等来至此国。玄宗皇帝礼为国师。随驾两京翻译大毗卢遮那等经(文)。
大日经序(崔牧)云。至开元丁巳岁三藏乃持梵秘典杖锡来仪○禅师以三藏怀宝远来受诏。次口禀因请宣译(文)。
略付法传云。以开元四年景辰大赍梵夹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次后五年丁巳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光寺安置。遂为沙门一行译大日经一部七卷苏婆呼苏悉地两部经(文)。此等文皆以无畏持来本翻译之(见)(已上一义了)。
唐本开元录等大福光寺(云云)。
已上两义中后义宜也。
寻云。若依后义者。开元贞元二录云何可会之耶。答。二录之意无畏所持梵本虽云进内未云大日经故非相违。三藏养老元年(当唐朝开元五年)来朝持来大日经。何云依进内不得其本乎。纵虽进内奉敕诏译之。岂不被出之乎。又于华严寺虽云得数本梵经。更不云大日经。何辄可云以无行本译之乎。以知录文广明无畏来唐以后事。谓或有所持梵本进内。或有得无行持来梵经。又至十二年入洛后翻大日经译苏悉地等之旨。次第释之必非云大日经以无行本译之(矣)。
同经梵本不同事。
问。大日经梵本有不同乎。又无畏所译七卷经梵本颂数如何。答。
大日经开题云。此经总有三本。一法尔常恒本。诸佛法曼荼罗是也。二分流广本。龙猛所诵传十万颂经是也。三略本。三千余颂(文)。
异本开题云。凡此经可有三本。一法尔常恒本诸佛法曼荼罗是也。二分流广本。金刚手所诵传十万颂是也。三略本。有三千余颂经是也(文)。
疏第一云。然此经流布阎浮提略有十万偈。若十佛刹微尘大众各各广演身口意差别法门则无限量(文)。
又云。毗卢遮那大品有十万偈。以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文)。同第六云。若现世天身者即说彼天三昧道。若现声闻身者即说声闻三昧道。若现辟支佛身者即说辟支佛三昧道。若现菩萨身者即说菩萨三昧道。若现持金刚身者即说持金刚三昧道。当知此中偈颂如是无量刹尘。非世间结集经卷所能具载(文)。
同第十一云。本经有三千五百偈说此五字义也(文)。
就此文有二料简。一云。略经梵本颂数三千五百偈也(为言)。一云。大本经中别说五字字义文有三千五百偈释之。非云略本经全部颂数也。
诸部要目云。大本十万偈可有三百卷经。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文)。
私云。大日经可有三本。一法尔本。如金刚顶无量颂本。疏第一则无限量。同第六无量刹尘本是也。二分流广本。与金刚顶经中本颂数传者全同也。疏第一及要目十万颂本是也。三略本。如金刚顶经略本。疏第一三千余颂本是也。今无畏三藏所译七卷经者第三略本也。要目云。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文)。又开题云。颂文三千经卷七轴(文)。则此意也。而海云记以四千颂经为今时所传。大日经序以二千五百颂为当经梵文。是皆违疏释。谬说之随一也。
大日经本朝请来事。
大日经谁人请来本朝乎。答。无畏三藏及本朝真言诸家所将来也。其证如左载矣。
和州久米寺流记云。
一东塔院大塔大日经安置事。
此塔者多宝大塔高八丈也。迁南天铁塔之半分以善无畏三藏起立之(日本最初之多宝大塔也)。件三藏者斛饭王五十二代玄孙中印度摩诃陀国之大王也○开元四年(丙辰)从印度来子晨旦。玄宗皇帝敬为国师。而依东土边州利益之愿赍持大日经独入乌卯马台之国。初著于东大寺西南之阿(后弘法大师建南院之地也)。三藏普踏回四瀛八埏焉求七轴安置之场。大日本国高市郡王舍侧。此地尤足称美。仍庐东院之岫。而三个年七百二十日际起立一宝龛而号之东塔院。即以三粒之佛舍利纳宝石之底。又以七轴之大日经安刹柱之下。即记云。驮都惟释尊之遗身。经王又舍那之全体也。然而少国片域大机未熟。仍留此法于斯地将待机所待时也。来叶必兴法利生之菩萨来而可恢此教。于世记而归晨旦国毕。其后弘法大师○佛前发誓愿曰。从佛法常求寻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经心神有疑未以为决。唯愿三世诸佛示我不二一心。祈感梦。有人告曰。于此有经名大毗卢遮那经。是乃所要也。即生随喜寻求件经王。于大日本国高市郡久米道场东塔下得此经(云云)。
鑁上人云。此经王者谁人所安。善无畏之所安置也。偷为见密机之熟生。粗为知秘教之行藏。乘一叶舟来吾本国。邦人不怪土俗不知。只执空有宗未尝醍醐味。乃知机根未熟兴时未至之故。空入桑梓徒归李唐(文)。
扶桑略记第六云。元正天皇(四十五代女帝)○或记云。大唐善无畏三藏养老元年入朝。
私云。无畏三藏来本朝事不见处处之文。因兹世人多不知也。但勘下文延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内侍宣称。昔天竺上人自虽降临不勤访受徒迁豁舟遂令真言妙法绝而无传。若是指于无畏三藏来朝之时欤。彼人既是西天之国王真言之祖师也。颇似相阶○文。
已上善无畏三藏持来证也一。
八家总录云○胎藏界灌顶本经法。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无畏澄海仁行运晓珍睿文)。
又云。胎藏界部第二本经义释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云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贞元梵释月轮圆觉无注文)。
已上文本朝八家请来证也(梵释寺圆觉寺本由来可寻之)。
或人云。大日经者不待祖师之请来。元来在本朝。其故者。金胎两部者理智曼荼罗主阴阳二义形东西两方。仍金刚顶经自西天流传大日经自东土弘通也。金刚顶经安南天铁塔。铁形西方。塔高十六丈表金界十六尊。大日经纳久米木塔。木主东方。塔高八丈拟胎藏八叶(见流记文)。凡国名大日本国。神号天照灵尊。祖师称遍照金刚。自然道理所显现。岂○只人功始所作乎。若依此义者久米所纳经若梵本若汉本。自然道理所现。非人所为。然其经本因善无畏三藏经行缘出现故。流记等且称无畏持来欤。实是今发起本有经典之助缘也。非其经从来无之(云云)。
问。此经高祖御入唐以前于本朝御感得久米所纳本(云云)。然八家总录所注。此经为大师御请来。若有请来者何进官录不被载之乎。仍总录说颇有疑。如何。答。一义云。久米所纳经者梵本也。何以知者。无畏三藏来朝养老元年也。当唐开元五年。大日经翻译开元十三年也。翻译以前所持来经定可梵本。而间大师于唐朝始谒青龙和尚。举大日经梵本题所请秘决也(秘藏记有之)。若尔者于汉本经者大师御请来之条非有疑之。但不载请来录者。安然总录云。又诸录中诸阿阇梨秘不载者。若有见闻并亦加矣(文)。准此记大师秘不被载录欤。但瑜祇经者秘中之秘也。犹以录被载。大日经何必可被隐秘乎。且高祖录外请来少少总录出之。是经非秘书。何至当经不载录乎。一义云。久米所纳本汉本也。其故吾朝依汉语可发惠解。无畏持来梵本有何益乎。依之久米流记七轴安置(云云)。都部要目云。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文)。七轴经为译经之义无疑。但三藏来朝无可信诚文者。难定养老元年。无畏开元十三年翻译此经同二十三年入灭。其间经十一个年。不知来朝为翻译以后欤。纵虽为养老元年。又云汉本可无其难。今宗意梵汉共本有也。何偏拘翻译年纪乎。鹿岛大明神甲文铸付翻译三十颂。准可知之。若尔者汉本经者无畏先立请来之故大师重御请来依无其诠录不载此经欤。但总录为大师御请来之旨注之。又非无谓。谓无畏持来本大师有御随身入唐归朝时。又持来件本。仍云请来强无咎欤。
或义云。久米所纳经者汉本也。于大日经有未会。经唯汉语。无畏来唐之时虽被翻语。依敕正被翻事开元十三年之故。日本安置经者未会汉语之大日经故云七卷经也(此事息心抄委细问答有之可见之。彼抄□记)。
胎藏仪轨请来事。
问。胎藏大仪轨本朝请来如何。答。胎藏部仪轨其数虽多自他门诸师所依行。专在四部。所谓善无畏所译摄大仪轨三卷广大仪轨三卷法全阿阇梨撰集仪轨玄法寺本(此有二卷三卷两本)青龙寺本(此有智证宗睿两家不同)是也。具如八家总录载。此中摄大广大两轨开元贞元目录不载之。广大轨者草本欤。文有烂脱。摄大仪轨者出秘密灌顶作法。故秘密不入大藏目录欤。或云。摄大仪轨高祖大师有高览欤。真言传受作法(大师御作云云)。可受法人之相如善元畏三藏胎藏仪轨说(云云)。胎藏仪轨者指摄大轨(云云)。又御作胎藏次第五指立名被标●等五字。相似摄大轨说。若此轨虽有御请来秘惜所被进官欤。可寻之。
总录云。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三卷(无畏译一行笔受宝月译语仁根本)。
摄大毗卢(乃至)念诵仪轨三卷(仁以前本脱中间。与良相国。人多持之)。
摄大毗卢(乃至)念诵仪轨三卷(珍是前具足本。但中卷文与前少异。亦字颇异)。
摄大毗卢(乃至)念诵仪轨三卷(睿前根本本。但中卷文与珍本同。字与仁本同)。
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三卷(无畏睿法润付惟谨本)。
已上总录文。
根本渡唐本事。
胎藏烂脱仪轨二卷文言相似玄法寺法全本。或号根本渡唐本。或号曼荼罗寺本。或云此轨不空三藏说(云云)。不知定说。子细如左载。
心目(心觉记)云。或人被示云。有二卷本。不注作者。是大师御请来欤。众本中可信用之。其所以者。池上平救阇梨传受件本。其批云。根本渡唐本(云云)。随镇西药仁大德所持同之。件本外题下书曼荼罗寺御本。惊为不审之处。赞州教禅供奉语云。此仪轨大师御归朝后授门弟等给御本也。仍题下令书御名二字。而门徒忌讳改书曼荼罗寺也。爰尤有其兴。深以甘心之。但付之私加二难。一何不载进官录。二何本寺不传受之。或人会之云。若未再治故不载录欤。寔文言不调次第违乱。世云烂脱本是也(云云)。次不传受事求治定本犹豫之间。后后请来无畏法全等仪轨文言调委细注。各好传受之欤。又全非无相传。如平救日记。教禅口状。况传受于今不绝流有之。可寻受之。依如此证据二卷本御所持云事可仰信之。但相似二卷本注云玄法寺法全。岂可云御请来耶。若不然又谁人撰集可得意耶。私案之二卷本俱不空三藏集说欤。其故他家抄云。玄法寺两卷仪轨不空三藏说三部各别曼荼罗也。故与摄大仪轨广大仪轨其意异也(文)。不论自他宗于有道理可用润色也。至注法全者可存三义一不空集法全治定欤。二注传持人欤。三依安然录后学谬注欤。所以御请来未再治本不注撰者。是不空草本可得意欤。胜语集云。池上平救阿阇梨传授赖尊律师二卷日记云。根本大师御本也。兴隆御房奉受了(云云)。兴隆御房未知。若是般若寺欤(已上)。私云。件集胜定坊物语自证房被记(云云文)(已上心目)。
八家总录云。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二卷(法全仁)。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二卷(法全惟正与同本。但上卷有烂脱及处处有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三卷(法全仁。云云)。
胎藏对受记第一云。慈觉大师将来玄法寺法全和上两卷三卷仪轨惟正大德将来法全和上两卷异本烂脱仪轨(云云)。私云。此两文所指惟正大德请来本恐同彼曼荼罗寺本欤。此本不空集法全治定欤。可决之。
延享第四岁次丁卯夷则尽日补缀全备传之后世了。
(东寺定额僧贯主初修寺净土院兼带)僧正贤贺(世寿六十四)。
宝册钞第三
苏悉地经事(翻译。说者。住处。大意。题目。判文)。
付。
两部三部大法由来事。
东寺本传为两部大法事。
苏悉地经轨列祖相承次第事。
苏悉地经为胎藏部摄事。
同经为大日经十万颂别出否事。
十八道为苏悉地略行欤将为金刚界略行欤事。
苏悉地大事依当经否事。
苏悉地经轨本朝请来事。
慈觉大师奏金刚顶苏悉地两业度者事。
宝册钞第三。
苏悉地经事。
翻译。
贞元录第十四(沙门圆照等奉敕撰)云。
苏悉地羯罗经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与苏婆呼并是咒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罗。不合敷读。同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罪。开元十四年译)。
沙门输波迦罗。具足梵音应云戍婆揭罗僧(仙䈄反)诃。唐音正翻云净师子。以义译之名善无畏○出苏婆呼苏悉地二经(文)(开元录并大宋高僧传同之)。
续古今译经图记(智升)云。苏悉地羯罗经一部三卷。善无畏开元十二年于大福光寺为一行译。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承旨兼删缀词理文(文)。
苏悉地经疏第一(慈觉)云。此经一部三卷是唐朝输波迦罗此云善无畏译(文)。
私云。道诠群家诤论。唐朝不空三藏译大毗卢遮那经及苏悉地经专以为宗简(云云)。误之甚以可知矣。
说者(付苏摩呼童子经)。
同疏第一云。初半品经初明忿怒军荼利请问也。次从尔时吉祥庄严一切持明大执金刚应供养者告彼大精进等以下至经文尽。是第二明大执金刚答也(文)。
教时义第二(安然)云。苏悉地经执金刚手在须弥顶普贤宫殿为军荼利菩萨所说。又苏摩胡经亦金刚手在此宫殿为苏摩胡童子所说(文)。
私云。苏悉地经有三十四品。第一请问品当品上半军荼利问也。此中有四十一问。自下半至经终金刚手答也。尔者以金刚手可为一经说者也。
住处
苏悉地经疏第一云。若明处者应指普贤宫。即须弥山顶金刚手所住。无非普贤宫故也(云云文)
大原四十帖第十六云。苏悉地经说处经不见之。但须弥顶之说也。谓悉地经是金刚手所说也。俱舍云。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云云)。即四部之金刚萨埵也。其中犹是金刚部金刚萨埵所说也。又苏婆呼等经同须弥顶之说也。故彼等文云。汝天众既听受等(云云文)。
大意。
苏悉地经疏第一云。所言苏悉地羯罗经者是三部经王诸尊肝心。绪总真言之秘旨咏贯大教之要妙。是以精进忿怒击众机发数十疑问。持明大仙悲未来开真言法则。致使羯罗五庄严遍涉真明而为经纬悉地九成就亘通诸部而成阶位。修行之辈五攀三际之利信修之类寔获世出世验。诸部大教非此经王支分不备。众尊秘法非是真典未有妙术。陵大虚之灵翅开地藏之神术。唯是此真典也(文)。
题目。
同疏第一云。言苏悉地羯罗者是则西域音。此云妙成就也。羯罗者。今检梵语又云迦罗抳。此云作也。又羯刺么(引)抳此云业。又迦罗抳此云务者并应通用。今此经妙成就世出世诸作业也。世作业者谓六趣四生诸有生所乐之业也。出世业者是二乘菩萨等诸圣者所乐之业(文)。
判文。
同疏第一云。若准诸经应有二序及以属累。今于此经无是事者。然传持人略其不要但传真要。故无如是等二序及嘱累(文)。
私云。此经三十四品皆是正宗也。序分及流通阙无之。光记云。泛明诸论正宗定有。序分流通有无不定(文)。准可思之。
两部三部大法由来事。
问。自宗中或称两部大法或号三部大法。其由绪如何。答。海云付法记云。自佛法流传东夏神州延一千年。所有持念秘密心地教门流行不过此二本大教王(即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及金刚界大教王是)统摄一切持念教门。次有苏悉地妙成就教广明三部亦摄诸持念法。此中但明事成就。与金刚界及大毗卢遮那义味相涉。亦是至极要妙法。三藏善无畏所译。兼前二部大教及苏悉地与成三部大教(文)。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批云。与阿阇梨之后可授苏悉地大法事。右大法者为胎藏金刚两部大法之羽翼。是以唐大师等我慈觉大师殊秘惜之不同他部。仍自今以后传法者须教授弟子令登阿阇梨之后方与授件法。若不尔者恐损大道欤。故定如件。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阿阇梨大法师圆珍。
阿阇梨大法师承云。
阿阇梨法眼大和尚位遍照。
已上。
智证大师授云和尚官符云。胎藏金刚两部大法者先来本朝非不传之。至苏悉地大法者其名未曾有之。爰故阿阇梨圆仁应五百之运创传得斯道。大中之大实在此门能有未有非伊人谁欤(五百运者。文选五百岁贤人出。指此义欤)。
苏悉地对受记(安然)云。云记云。夫行者欲作法。当知三部大意。胎藏从阿字生起。以五轮成身。金刚界从鑁字生起。以五相成身。今此中从吽字生起。以三吽成身。行者先心观吽字一诵吽字。变成五智金刚。次舌上置同字。次置顶上。共变成五股金刚(诵吽准上)即结五股印五处加持。想自身金刚牙菩萨。是则此界初入门也(文)。
近来智证慈觉余流学者以海云记三部大法阿阇梨位之至极者。在山门三井于东寺三流者只传两部不传苏悉地之奥旨依之高野古风不行之古德词有之。两部外苏悉地阿阇梨位极位有之。
私云。东寺一门专用两部大法称。他门两流(慈觉智证)专用三部大法称。各有所由。所谓登坛受职传法灌顶秘法者大日金刚顶两部大经所说也。苏悉地中不说其法。故就其本教唯立两部称也。彼苏悉地经专说持明行者作成就要法故。为两部大法羽翼兼以为所学要枢。故亦以为一部总号三部大法也。贞元录注苏悉地苏婆呼二经云并是咒毗奈耶。高祖大师奏秘密三藏目录以件二经列律部。准可知之。
又智证大师三部曼荼云。又苏悉地通一切三部。凡无别瑜伽。一切佛菩萨等皆依此法作供养。次第即将那尊本真言持念。所以此瑜伽别无念诵。如如意轮十八道念诵。是无量寿仪轨亦然(文)。
又智证大师求法传受目录云。大中九年七月十五日入大悲胎藏五瓶灌顶得般若波罗蜜菩萨便授学胎藏大教毕。又至十月三日入金刚界五部灌顶得金刚波罗蜜菩萨便授学金刚界苏悉地并诸尊瑜伽进一百余本毕(云云)。
慈觉大师嘉祥元年奏状云。会昌元年○其年五月于青龙寺敕置本命灌顶道场不空三藏第三代弟子义真阿阇梨边受灌顶受大毗卢遮那经秘旨及苏悉地大法(文)(在唐记同之)。见此等文。他门两祖或入金刚界灌顶坛学金刚顶诸尊瑜伽之时兼学苏悉地法。或入胎藏灌顶坛学大日经等之时同受苏悉地轨。于苏悉地不行灌顶作法。依之思之。自他门祖承风范大旨无异辙者欤。
东寺本传为两部大法事
问。或记云。法全以三部大法付后入唐宗睿阿阇梨。阿阇梨付同入唐弟子禅念阇梨。但宽平禅定法皇初于圆城寺益信僧正所受学两部大法两部传法阿阇梨灌顶。后神日阿阇梨蒙法皇仰以三部大法传奏法皇。宽平第三入道亲王随法皇大阿阇梨仰以去延喜十三年五月三日。于东寺灌顶道场禀学两部灌顶三部大法(文)。此记意圆城寺僧正取传云两部神日律师所传云三部。其子细如何。答。粗考旧记自门所传以两部相承为规模。所谓承和二年度者。官符云。空|奏曰。此二部经王名秘密真言藏○已上两经并是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内眷属诸佛菩萨金刚天等自受法乐故所演说。从金刚萨埵亲授大日如来付属。师师相传七叶于今矣(文)。
不空授惠果文(付法传下载之)云。即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位毗卢遮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文)。
惠果授大师文(付法传下载之)云。今有日本沙门空|来求圣教以两部秘奥坛仪印契。汉梵无差悉受于心犹如写瓶(文)。
御请来录云。宜此两部大法曼荼罗一百余部金刚乘法及三藏传付物并供养具等请归本乡流传海内(文)(此外御作文济济可引勘之)。
性灵集序(真济述)云。去延历末炫命入唐。适见京城青龙寺大德惠果阿阇梨○即授二部大曼荼罗法百余部秘藏(文)。
承和五年(当唐开成三年)实惠等八人付圆行入唐送国信等。于惠果和尚坟墓牒状云先年入唐求法奉遇青龙寺内供奉讳惠果大和尚受学胎藏金刚界两部秘密教(文)。
唐朝开成四年义真法润等十一人相送返牒云。空|大师去贞元中来此国投之故内供奉灌顶教主惠果和尚处习学。至永贞还本国。弘三部大法为彼土大灌顶师(文)。
本朝大师门人牒状云两部。唐朝义真等赠答云三部。各有所由。如先云于秘密灌顶相承者不过两部。故圆城寺所传云两部传法阿阇梨灌顶也。然于所受经轨者尽其枝流故以苏悉地经为所学随一。无畏金智以来祖承次第如次下勘载。又彼神日律师是玄静阿阇梨付法资也。玄静是自他门兼学人也。天台安然最圆受法弟子亦东寺宗睿禅念入室资也。三部大法精研无如此师。其所传次第如左载矣。
延喜四年玄静授神日付法记云。玄静始从禅林寺僧正法印大和尚位宗睿大阿阇梨受金刚界大法等。后依僧正许可于内供奉十禅师禅念阿阇梨所受胎藏大法悉昙章等。复从安然阿阇梨听受毗卢遮那苏悉地苏磨呼瞿醯瑜祇等经及大日义释等。兼更授学胎藏金刚两部大法等并悉昙藏。复受传法灌顶。及与传法总印真言等毕。而未与印信之间奄忽迁化焉。爰最圆阿阇梨即寻本意授苏悉地大法并与三部印信○复次延喜三年六月十五日于神护寺而私师内供奉依在寝席准于以心灌顶之法授与两部传法印兼亦传付苏悉地大法已毕。玄静不肖之身忝蒙师许。非机之器谬写法味○以此三部秘藏付嘱同山苦修业比丘神日法师既毕(文)。
又云。金刚弟子神日○去宽平二年九月十四日于玄静所而入胎藏界曼荼罗初受胎藏大法。同四年二月五日复入金刚界曼荼罗授学金刚界大法。同九年九月十五日亦禀苏悉地大法既毕。又金刚顶大日苏悉地瑜祇等经五部三部总别行法诸尊瑜伽作法次第及悉昙藏等禀学有解决择无疑。当今延喜四年岁次甲子十月四日斗宿和善之日先于胎藏界曼荼罗而授深秘传法之职位。明日次于金刚界曼荼罗而同授与阿阇梨灌顶之法既毕(文)。
或记云。爰法印大和尚位宗睿入唐回朝日始以金刚界大法付玄静阇梨。后僧正大师石仓山寺沈大病。玄静阇梨参向之次仰云。我今所劳烦重不能自教授遗法。仍须就先学师达而受学(云云)。即以教书送于高尾禅念律师所。仍律师随教旨以胎藏大法苏悉地大教并两部灌顶三部秘印授玄静阇梨。阇梨又以两部灌顶三部秘印付神日寂照阇梨次律师传奏禅定法皇。阇梨寂照奉付第三亲王阿阇梨(文)。
苏悉地经轨列祖相承事。
问。苏悉地经轨祖承次第如何答。金智不空等列祖次第相承之。其证如左载。
不空行状(超迁)云。后于祖师处哀祈瑜伽五部三密求之。三载未遂夙心。为法之故欲归天竺。是日宿于新丰逆旅。祖师此夜偶然而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悉皆东行。忽而惊悟令疾命还。及闻回至祖师大喜。我之法藏尽将付汝。次于他辰为与传授。五部之法灌顶护摩阿阇梨教大日经悉地仪轨诸佛顶部众真言行一一传持皆尽其妙(文)(大宋高僧传第一同之)。
编年统论第十六(祖琇)云。不空因求授瑜伽五部智未之许。不空拟入天竺求之。智一夕梦。京城佛像皆东行。及寐以诰不空。空启以西游意。智曰。汝有授道之资。吾何蔪哉。即授以五部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范(文)。
私云。金刚智苏悉地经御相承其源龙智传欤。略出经第三云。择地等法不异苏悉地说(云云)。三藏来唐时依遭难风所将梵经等皆以投海。唯持四千颂略瑜伽(云云)。然者金刚智所授不空苏悉地大日经等定是为无畏所译本欤。依之玄静阇梨授神日大德付法记云。善无畏三藏唐开元四年将大毗卢遮那经等梵夹从中天竺至唐。玄宗皇帝礼为国师。特降诏敕翻译大毗卢遮那苏悉地等经。为大毗卢遮那曼荼罗灌顶大阿阇梨三藏和尚。复将此教付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及大兴善寺沙门一行保寿寺新罗国沙门玄超矣金刚智三藏付大兴善寺三藏不空智(文)。又不空三藏都部陀罗尼目录出六部本经要目。大日经苏悉地经其随一也。不空从金刚智令受无畏所译本被抽出其要欤。将又于印度直令习学梵本欤。由来难知矣(不空所译观自在大悲成就法云。若澡洗时应依咒律及悉地中洗浴法事云云此中咒律者指何乎。可寻之)。
圆行请来惠果行状云。又于无畏三藏和上弟子玄超和上边求授大悲胎藏毗卢遮那大瑜伽大教及苏悉地大瑜伽法及诸尊瑜伽等法。一一亲垂旨授(文)。
海云胎藏付法记云。次沙门玄超阿阇梨复将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及苏悉地教付青龙寺东塔院惠果阿阇梨。阿阇梨又传付成都府僧惟向汴州辨弘新罗国僧惠日悟真日本国空海○(付法传阿阇梨灌顶位者数有十二人文)。
佛祖统记第三十云。开成四年正月三十日青龙寺内供奉还状云。胎藏大牟尼法金刚戒光明相会苏悉地密严戒仪空海大师去贞元中来此国授之故。内供奉灌顶教主惠果和尚处习学。至永贞初还本国弘三部大法为彼土大灌顶师(文)。
弘仁十四年十月十日官符云。真言宗僧五十人○件宗僧等自今以后令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二百余卷经苏悉地苏婆呼根本部等一百七十三卷律金刚顶发菩提心释摩诃衍等十一卷论等(经论目录在别云云)。
莲台寺僧正受法记云。延喜十六年八月十三日于白云寺蒙传法许可灌顶。十五日受苏悉地法。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太上法皇授传法灌顶已了(云云)。
天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莲台寺僧正授宽静僧正血脉文云。吾昔少年之时候彼仙洞。成人之后出家入道则相从。故律师神日阿阇梨研学诸尊仪轨三部大法护摩悉昙等之法。其后法皇屡召愚僧以前所学之法重复授与○我今以此法皇所授之法皆悉授与宽静大法师。则去延长三年三月一日授金刚界大法。承平二年六月五日授胎藏法。天庆七年三月三日授苏悉地法。同年六月五日授与传法灌顶职位先了。宜以此三部之法味必报彼三世之师恩(文)。
天历七年莲台寺僧正授遍照寺僧正(宽朝)日记云。三部法并传法灌顶阿阇梨位传授大法师宽朝。
金刚界法。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
天历元年(岁次丁未)十二月十四日甲午(柳宿木曜)于宫中真言修法院传授之。
胎藏界法。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花胎藏菩提幢幖帜普通真言藏成就瑜伽仪轨三卷。
同二年(岁次戊申)二月六日丙戌(觜宿日曜)于宫中真言修法院传授了。
苏悉地法。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二卷。
同二年九月九日戊辰(张宿金曜)于宫中真言修法院传授之。
天历七年月日。
大阿阇梨权少僧都法眼和尚位宽空。
已上。
永观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官符云(宽朝授灌顶于熙极奏状)。右得彼寺别当阿阇梨僧正法印大和尚位宽朝。去年十二年九日奏状戴○件熙拯为故小僧都救世之弟子受学三部大法诸尊仪轨护摩秘法悉昙梵字等也。重从宽朝研习件法(已上)。
依此等记。东寺先哲相并于两部大法兼受苏悉地经轨为师之风范。但莲台寺僧正天历记所载胎藏菩提幢仪轨者法全阇梨撰集也。号青龙仪轨是也。智证宗睿两师请来其本大同小异也。又于苏悉地经者。圆觉梵释两寺藏录入之。根本大师传来同本欤。列三藏目录被奏定一宗所学者也。于苏悉地仪轨者。依安然记善无畏一卷本法全和上治为两卷。慈觉智证惠运圆行宗睿等请来其本有差异。广中略不同如下载。此本非高祖御请来。天历记所载定是为后入唐传欤。莲台寺僧正初就神日律师受三部大法。后从禅定法皇受两部灌顶。彼神日律师者玄静阿阇梨付法弟子也。玄静是宗睿禅念等付属人也。具如先段注矣。
苏悉地经为胎藏部摄事。
问。密宗所学本经不过两部杂部。然者苏悉地经可摄何部乎。答。可摄胎藏部。此经说五供印明作三部配立故也(胎藏说五供。金界说八供胎藏说三部。金界说五部)。诸部要目(不空)云。苏悉地经中教依三部。所谓佛部(五佛顶等)莲花部种类甚多。金刚部金刚萨埵等变化无量○供养五种。除阏伽。一者涂香。二者花鬘。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灯明(文)。则其证也定深随闻记第一云。就苏悉地有二说。一师云。苏悉地者易行秘法也。依胎藏界立于三部出其轨则故名苏悉地。苏悉地者梵语。唐云妙成就也。是为正传。一愚人言。苏悉地者兼判两部大曼荼罗事(云云)。此义不然。何以故。无畏三藏依胎藏法立于三部译出此经故也(文)。
安然瑜祇疏上云。此瑜伽中有十二品有十四法。是金刚界苏悉地法。譬如胎藏苏悉地经十八曼荼罗法(文)(四十帖云。第十五云。苏悉地经十八曼荼罗检经可定其数也。率尔计之十七有之文)。
又教时义第四云。今真言宗虽无文说据理论或可言一藏。谓真言秘密藏。或可云二藏。一金刚界秘密藏。二胎藏界秘密藏。虽云一真言秘密藏而说行法仪轨别故或可言三藏。加苏悉地秘密藏以十八道而为纪网。与前两界少差别故。又阿阇梨印信云是两部大法之羽翼也。奉敕受学两部大法竟者方始授之。或可言四藏加瑜祇秘密藏。谓苏悉地行十八道虽异两界。而立三部同胎藏界。实是胎藏大法中之悉地成就法也。今金刚顶瑜祇经是可言两部大法之肝心也。以说两界阿阇梨位行法故也。其中大悲胎藏顿证八字印明即是大日经中阿阇梨真实智品印明。而明五部三十七尊法实是金刚界中之悉地成就法也。故与苏悉地法相对足为四藏(文)。
四十帖第十五云。师曰。妙成就者是胎藏妙成就法也。谓修行胎藏界未犹得成就故。更修苏悉地而随成就也(文)。
又云。苏悉教是胎藏三部中金刚部法也。以此金刚部成就上二部也。故文云。虽金刚下部(云云文)。依此等释以苏悉地经为胎藏部摄。以瑜祇经为金刚顶部摄。若尔者他门亦虽云三部实不出两部也。
苏悉地经为大日经十万颂摄欤事。
问。苏悉地经为胎藏部摄者。可云大日经别出欤。如何。答。智证大师金刚界瑜伽记云。又妙成就玉呬耶等应是十万大本中抄出(文)。胎藏部本经流传此界不过十万颂。大日经疏第一云。此经流布阎浮提略有十万偈(云云)。可思之。或人云。不空所译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仪轨出苏悉地经大明教分(云云)。然彼仪轨三学目录列杂部。准列苏悉地经亦可摄杂部欤(云云)。
十八道行法为苏悉地略行否事。
问。四十帖第三十三云。师曰。三部大法各有别法。胎随行金三摩地。苏十八契也。是即三部别法也(云云文)。此意于三部各有广行(亦名大法)略行(亦名别法)。胎藏界广行者无畏所译摄大广大仪轨。略行者不空所译五支七支念诵也(轨题略摄念诵随行法云云)。金刚界广行者不空所译莲花部心念诵仪轨。略行者金刚智所译毗卢遮那三摩地仪轨也。苏悉地广行者苏悉地供养仪轨。略行者十八契印仪轨也。金刚界对受记第三云。记者私云。十八道法是苏悉地法非此界法(云云)。
又十八道仪轨生义云。今十八契者胎藏支末苏悉地略行也。是故立三部摄诸尊(云云)。此等义是非如何。答。十八道印明多杂苏悉地经轨故。以十八契印云苏悉地略行。非无谓欤。但自门所传必不可定苏悉地略行。可称金刚顶别行欤。其故者。大师三学目录以不空所译无量寿如意轮阿閦军荼利等轨金刚顶部被载之。此等仪轨说十八道真言印契。然依金智不空两三藏所译如意轮仪轨。大师撰出十八契印仪轨。山门承澄僧正抄云。问。诸轨题下多注译者。而此轨不见如何。答。此轨初已下至于净三业真言。是金刚智如意轮瑜伽法要文也。自下不空如意轮轨文也。故无别译者名耳。问。然者谁人抄之哉。答○中川上人云。弘法御撰也(云云)。如意轮轨两本同为金刚顶部。十八契印仪轨依凭此轨。然者此法不依苏悉地。是金刚界中别行法则也。何况苏悉地经轨不说净三业并摩抳供养印言。是依无量寿仪轨。彼轨亦金刚顶部摄也。又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法(无译人名)云。我依金刚顶经略述大轮持念次第(云云)。此轨所出净三业三部被甲以下摩抳供养不异常途行用。然轨文初标我依金刚顶。颇不可作异端论。此轨慈觉宗睿二家请来也。尤足为诚证矣。
寻云。无量寿如意轮阿閦军荼利仪轨等说十八道印真言。此等仪轨有何所由属金刚顶乎。答。无量寿仪轨说金刚界三昧耶会观自在王如来密印故也。又如意轮轨说本尊三种印明。与金刚智所译如意轮瑜伽法要全同也。彼瑜伽法要同文初云。我今顺瑜伽金刚顶经说摩尼莲花部如意念诵法(文)。可思之又阿閦佛是金刚界五佛随一也。修行轨则出金刚顶经。推可知之。又军荼利仪轨说净三业真言巳如金刚顶瑜伽中说(云云)。其证也。
或记云。又问。无量寿及大如意轮等仪中所说十八道者胎藏金刚界两部中正属何法耶。答。不属胎藏亦不属金刚界。问。若尔属何部耶。答。属苏悉地部○(元庆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记云云)。
私云。此记安然记(云云)。可问真伪也。
苏悉地大事大据并相承事。
问。秘密相承有苏悉地大事(云云)。是依苏悉地经欤如何。又根本大师御相承欤。将又高野旧风不行之欤如何。答。此事旨趣多端难载文书。小野流秘决更同之。天元三年(庚辰)七月十五日圣行授仁海僧正(于时凡僧)血脉文云。今寻血脉者两部大法并大灌顶是弘法大师之流。又三部大法并传法灌顶是慈觉大师之流。三种悉地法天台传教大师之流。师资相传之道也(云云)。山门相实法印记云。金智不空惠果弘法只两部相承不立三部。定有深心欤。更问(云云)。
苏悉地经轨本朝请来事。
问。苏悉地经轨本朝请来如何。答。
八家总录云。
苏悉地羯罗经三卷(无畏。澄。圆觉。梵释云云)。
苏悉地供养法二卷(无畏。珍录外。略本)。
苏悉地供养法二卷(仁。录外与前小广)。
苏悉地供养法二卷(行。与前稍广)。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一部二卷(运。与前更异。都有四本。第二是最初本。余三法全治定)。
苏悉地羯罗供养真言集一卷(澄仁)。
(已上拾要引之)。
智证本批记云。大中九年七月二十三日。于长安城右街龙兴寺净土院居和上房请全和上本抄写勘定。本国僧圆珍记(云云)(总录文珍录外略本者指此本欤。此本内题下三藏善无畏译云云)。
禅林录云。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一部二卷(善无畏三藏译。与先请经其文小异也。三十二张云云)。
此本总录不出之如何。
苏悉地羯罗重玄门仪轨云(元庆寺。敕传法阿阇梨福聚金刚集)。
此中言供养法者善无畏译。元有一卷。法全和上治为两卷。两卷之中三本不同。一圆觉僧正本广。二慈觉大师本略。三圆珍和上本极略也。今抄广本以入此中(云云)。
件本奥批云。以作者然和尚御草本书(云云)。此记所出善无畏一卷本谁人请来耶。总录不载之如何。
慈觉大师奏金刚顶苏悉地两业度者子细事。
嘉祥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官符云(贞观格第六载之)。
圆仁所求胎藏金刚并苏悉地三部大法教广义丰。虽粗弘传犹未获大展矣。延历圣皇赐山家年分二人。一人止观业。一人真言胎藏业。跨世慎尊各勤其业。至于金刚界苏悉地两部两法难全兼学。而人志有限教门浩博。禀学之徒未能穷其微细。伏望恒例年分度者二人之外□蒙两人各令习学。一业令一人学金刚顶瑜伽□兼读法花金光明两部。令一人学苏悉地供养法兼读法花金光明两部经。并使精通文义□严试其业。预得度之例不出山门守纪修行(文)。
元庆二年官符云。本宗年分度者二人之外更加金刚顶苏悉地两经之业各一人。嘉祥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蒙敕许从四年创试度(云云)。慈觉大师新撰金刚顶苏悉地两经疏应流传天下之由智证大师上表。元庆二年十二月二日被下官符。符文类聚三代格第三载之。
贞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书之了。当卷特以要枢也。深可秘之。
大法师贤宝。
后日书加自他门祖师传记等了。
真言密教与天台一乘之苏悉地差异。自非此宝册者谁开眼目。补缀旧损传诸来叶。
延享第四丁卯岁夷则尽日。
僧正贤贺(春秋六十四)。
宝册钞第四。
大日经供养法卷说者事(为三藏撰出欤事为文殊所造欤事)。
付。
要略念诵经第七卷同本异译欤事。
胎藏界略行经轨部类不同事。
胎藏部略行仪轨本朝请来事。
宝册钞第四。
大日经第七卷说者事。
德一未决云。经卷数疑者。开元释教目录云。毗卢遮那经七卷善无畏三藏译。今披经揽其文句。毗卢遮那如来对金刚手菩萨三十一品。此即第六卷末载嘱累品终行云欢喜奉行。是以明知止齐初六卷是毗卢遮那佛所说。彼第七卷此是谁语。若言是毗卢遮那所说者。何故彼第七卷初云稽首毗卢遮那佛。准此文知彼第七卷是人所作非佛所说。此疑未决(文)。
私云。惊此疑。案第七卷说者异说非一。或云掬多感受或云无畏撰出或云文殊所造或云大日说。是非虽难知。且依先德一传为大日说之义为正欤。其故者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所相传大本十万偈结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略成七轴经。十万颂大本已佛说也。七卷略本何非佛说乎。都部要目云。依毗卢遮那成道经大本十万偈可有三百卷。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文)。又大日经开题云。颂文三千经卷七轴(文)。留意可思之(是一)。又金刚智所译要略念诵经与第七卷同本异译者古德所传也。两经比校说相大同也。然要略经题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云云)。尤可谓良证(是二)。次菩提心论中引第七卷文。若掬多感得若无畏撰出者。争龙猛菩萨前代所造论中可引后代出现文乎。传法院●上人胎藏界沙汰云。师云。龙树菩萨铁塔已前大日现空授念诵法后入铁塔。从金刚萨埵受两部大法给。其文证菩提心论付法传十住心论第十卷见。大阿阇梨者金刚萨埵(云云)。菩提心论供养法引。不思议疏云。非北天感得。前铁塔内受引也(文)。是其意也(是三)。依此等道理第七卷为佛说之义不可疑之。但至稽首毗卢遮那佛经文者。经具文云。稽首毗卢遮那佛开敷净眼如青莲。我依大日经王说供养所资众仪轨(文)。稽首句依经言诚似非佛说。倩案縡意是又非相违欤。私案可有二义。一义云。传法圣者自十万广经中别略出此经之时安稽首依经言。诸经五成就等皆结集者所安也。始不可惊疑欤。一义云。今宗意以人法不二为义故。随所说法门能说佛体又别也。例如理趣经十七段大日一佛随所说法门现各别教主。凡随卷随品乃至随说一字一句能说人其体大别也。然则总部经者广明体性法门。第七卷者别说供养事业。业用佛礼体性佛。何必为怪乎。密教深旨以常情不可致疑而已。要略念诵经归敬序文云。归命满分净法身毗卢遮那遍照智○我今依经要略说自利利他悉地法(文)。此经题安佛说二字。然内文初云我今依经略说。今亦可为例证也。
为无异撰出欤事。
问。十四卷义释第八(世间成就品)云。阿阇梨于乌仗曩国撰出毗卢遮那供养次第法(文)(十卷本第六同之)演密抄第七(觉苑)云。阿阇梨者即指无畏三藏。于乌仗曩国或云于阗国。撰者集也。谓于大本中拣取此品所有津要独成一卷分为五品。即此经第七卷是也(文)。依此释第七卷是无畏三藏撰出也。尔者如何(乌仗曩国南印度境也。于阗国者胡国境也。两国别别也。然演密抄为同国异名欤。考西域记可决之)。答。安然和尚持诵不同第四云。达摩掬多阿阇梨在乌仗那国出其供养次第法。即第七卷文。其次第目具出十四卷义释世间成就品初。今当出之(云云)。同师菩提心义第一云。问。大日经义释云(十四卷本文也。二十卷本无也)。阿阇梨于乌仗曩国撰出供养次第法(取意文也)。略有五分。与第七卷供养法同也。而何故此菩提心论引彼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文耶。答○彼第七卷供养法疏云。和上(鞠多)于金粟王塔下感得文殊现金色字于虚空中受持供养法以授无畏(云云)。故知无畏在乌仗曩国出彼所承。时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义释本三藏说一行记。智俨治温古再治。故本记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论所引供养次第法者。天竺本见彼文。非引三藏在乌仗曩所造文也(文)。依此等释第七卷是达磨掬多阿阇梨在乌仗曩所感受也。无畏三藏于彼所令禀受。然人不了无由谓三藏撰出。仍义释所载是智俨温古再治之时加人言也。何以知者。二十卷疏者无畏直说一行亲记之。是最初正本也。此中无此词。测知无畏撰出者后日再治之时本记外新加人言也。尔者不足为证矣。凡两本义释慈觉智证请来也。安公虽为觉大师门叶犹以呵破之云。多加人言。况他门学者强劳会通乎。但安公云。掬多感得恐违不思议疏释相欤。无其证文者犹以难信受欤。
为文殊所造欤事。
问。不思议疏上云。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罗。其国之王仰凭和尚受法念诵。其经文广义浅不能寻遂供养次第。求请和尚供养方法。和上受请于金粟王所造塔边求圣加被。此供养法忽现空中金字炳然。和上一遍略赞分明记着仰空云。谁人所造也云我所造。云谁我也。云我是文殊师利也。即唤书人遂便写取即与其王一本。自写一本随行将行流通四方也(文)。第七卷终文云。右阿阇梨所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供养仪式具足竟(文)。不思议疏下释云。右阿阇梨已下翻译家语也。此中阿阇梨者圣者文殊师利也(文)。依此事文文殊所造(见)。不思议法师无畏三藏面受口决弟子也。所述定无相违欤如何。
安然菩提心义意不思议疏为本。疑义译如上引。相违如何。
私云。菩提心义第一依不思议疏掬多祈感供养法卷授无畏。仍龙猛引用彼掬多感得本故引天竺本。非引三藏在乌仗曩所造(云云)。但见供养法疏全不云掬多。无畏感见之。依之安公教时义第三意无畏受经于掬多之后文殊授供养次第法(见)。尔者一师释似不治定。如何。
答。此有两传。一先师法印(赖宝)传云。文殊所造者是不思议疏谬也。其故者如前云。龙树所造菩提心论中引用第七卷。若于金粟王塔下无畏三藏始感得之者。争龙树论中可引载之乎。量知疏谬也。加之八家总录云。大毗卢遮经供养法疏二卷(不思议行义释仁和上本云三藏于乌底那国作。此供养法疏云空中示现金色字故人多疑文)。此释义释为本疑疏欤。其故者同录云。大毗卢遮那经序一卷(行胎藏相承云金刚手付掬多。而此序云北天山腹为风吹落故人多疑文)。例而可知。义释为本还虽安和尚误。疑不思议疏尤有其谓欤。二慈尊院僧正(荣海)传云。不思议法师为三藏面受弟子。其所记着敢不可云谬说。然则无畏三藏于龙智所虽受塔内相承供养次第法。示现感得奇异为增国王信心。于塔下请加被即蒙文殊指授忽得空中金字。虽同经龙智禀承者塔内诵传法尔经也。文殊所示者塔外相传随缘经也。高祖大师为付法正嫡故传法尔经。颂文三千经卷七轴释即此义也。不思议法师非正缘故传随缘经。供养法疏所明即此意也。●●抄第二(信证)云。问。今经随自随他二门之四身之中何门身所说乎。答。正是随自四身所说耳。自铁塔内所流出大日所说十万颂经是也。释迦一代一百落叉部契经略无铁塔(云云)。问。何真言随他门所说。答。龙树所传略摄念诵法并无畏所写供养次第其一分也。四种法身随类普门应现所说有十方微尘刹土之中。必不传此(文)。此中随自所说塔内流出者七卷经也。随他所说塔外流传者供养法疏所释文殊所传本也。若能得此意。菩提心论引疏所释文殊所传本也。若能得此意菩提心论引塔内流传经。不思议疏约塔外诵传边。凡法尔随缘不离法体也。是故一经含两义。或释文殊所造塔外相传或云大日所说塔内诵传。两说各依一边。更不可相违者也已上两传是非难知。虽然后义宜欤。
要略念诵经与第七卷为同本异译欤事。寻云。要略念诵经与第七卷同本异译欤如何。
要略经后批云。南天竺国菩提金刚三藏译。伊舍罗传诵(云云)。
私云。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略出经译语者也。同人也。
答。四十帖第三十三云。师曰。金刚智译胎藏一卷轨是伊舍罗口所诵也。三藏即随口诵译之。即是大日经第七卷同本异译也(文)。胎藏一卷轨者指要略念诵经也。慈尊院僧正传云。龙猛菩萨于铁塔外所得念诵法要者要略念诵经也。无畏三藏于金粟王塔下所得经第七卷也。于天竺两本各别流行。两三藏各得一本翻译。尔者别本别译可云之欤(云云)。
私云。依此义者。于大日经供养次第总有三传。一于铁塔外龙猛菩萨所得本。二塔内相传本。三无畏三藏于金粟王塔下所得本也。塔内本与塔下本文言全同故合两传为一本。无畏三藏翻译之。于要略念诵经者梵本文言聊别欤。金刚智得此本翻译之。本本相传不可乱之。但此等料简无分明判释。追可寻决之。
胎藏略行经轨部类不同事。
问。胎藏界略行次第经轨部类有几种耶。答。持诵不同第四云。达摩掬多阿阇梨在乌仗那国出其供养次第法。即第七卷文。其次第同具出十四卷义释世间成就品。不空三藏抄第七卷略出要用名曰略摄念诵随行仪轨。入贞元入藏录奉敕牒别行于世(云云)。无畏摄大仪轨上卷大日一尊一念诵法用六月修亦同第七卷仪式(云云)。后阿阇梨所制。大日经供养持诵次第仪二本(一运一睿)。大日经供养次第上卷(海)。大日经持诵要略一卷。大日经供养仪式一卷。此等四本并同第七卷意(云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一卷(不空)。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一卷。此等二本是略念诵法非本仪式。故或杂务中临时用之。若欲此中用之。或于意支念诵法中用之。此八本中以第七卷正为本法。若有所乐加用余本耳(已上)。又云。故知第七卷是世间成就品悉地出现品成就悉地品世出世持诵品之行法也(云云)。
私云。此中所出供养次第一卷持诵要略一卷未见其本文。可寻之。
胎藏界略行仪轨等本朝请来事。
八家总录云。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菩提金刚运睿云缺经字)。
大日经供养仪式一卷(海)。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一卷(晓。运录外)。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一卷(睿录外与前稍广)。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一卷(不空。海。仁。珍。睿)。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念诵要行法。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无注。又云无本。私云。上二同本)。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一卷(不空贞元新入目录。圆·觉·海·仁·珍)。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一卷(仁。运睿)。
大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一卷(不空。仁。睿)。
大日如来成佛经释中略出世间六月持明禁戒念诵仪轨一卷(运睿)。
已上。
贞和六年正月十二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毕。
大法师贤宝(生二九)。
后日书加总录文等毕。
嘉庆元年九月二十日书写毕。竖济。
同二十六日一交毕。
(本云)。
于时文安五年三月十一日。于东寺观智院书写之。是偏为密教弘通也。愿以书写力必生安乐国而已。
大法师有俊(生二九)。
元禄十四(辛巳)年黄钟上旬拭老眼誊写之。最初口笔本此卷粉失欤。不见当之间补卷数。是并非自用。为末资披阅而已。
僧正杲快(春秋六十八)。
宝册钞第五
般若理趣经事(说会。会处。翻译。相承。科段)
当经与实相经理趣分为同本异译欤事。
宋朝新翻经事。
理趣会经轨本朝请来事。
付。
理趣释经事(翻译造者)。
同释称经事。
同释本朝请来事。
宝册钞第五。
般若理趣经事。
说会。
理趣经开题云。此经者金刚顶瑜伽经第六会。金刚顶经有十万颂十八会。并龙猛菩萨南天铁塔中所诵出如来秘密藏之根本。不同应化所说(文)。
十八会指归(不空译)云。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于他化自在天宫说。此经中说普贤菩萨曼荼罗。次说毗卢遮那曼荼罗。次复说金刚藏至金刚拳及外金刚部。说般若理趣。一一尊具说四种曼荼罗各各说引入弟子仪。授理趣般若波罗蜜多法。及受四种印法。品品中各说求世间出世间悉地法(文)。
私云。不空三藏再天之时金刚顶十八会瑜伽具以禀承。归唐之后多令译出大本肝要。其中当经略出第六会宗要(理趣会普贤修行仪轨同出当会)。此经有十七段。于初段亦有二个曼荼罗总成十八段(宗睿请来理趣经曼荼罗一卷具出十八段图样)。且依指归文。当会诸段各说四种曼荼罗示引入弟子轨则。然三藏翻经之时秘略而不译之。只略出般若理趣受持读诵功能等也。大宋朝法贤三藏新翻理趣经七卷相当第六会广本。其说相符会指归文。学者可悉之。
会处。
经云。在于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中(文)。
十七尊义述(不空译)云。
昔毗卢遮那如来于他化自在天王宫为诸大菩萨等说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净句门。盖是十七菩萨三摩地之句义也(文)。
释经(不空译)云。他化自在天王宫者名为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殿。菩萨证得第六地位。现前地菩萨住般若波罗蜜观。多作此天众王为天人说般若波罗蜜。其天界五欲殊胜超越诸天。是故毗卢遮那佛为金刚萨埵说大乐大贪染加持现证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闻不染世间杂染诸烦恼超越魔罗之境(文)。
私云。此释意于他化自在天说此经出浅略深秘二由。初菩萨证得等者浅略释也。次其天界等者深秘释也。浅略释意十地菩萨为出假利生现十天王之时。第六他化自在天当第六现前地。又十地配十波罗蜜之时第六地当般若波罗蜜也。今经以般若为宗。故如来在此天说此经也。深秘释意者。第六天五欲胜妙境也。为说金刚萨埵大欲大贪染三摩地法门特以此天为其表示也。俱舍颂第十一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云云)。六者六欲天也。交者四王忉利二天二根交会。抱者夜摩天互相抱成淫。执手者都率天执手成淫。笑者乐变化天相笑成淫。视者他化自在天向视成淫。如次从粗强至细妙。故以第六天为五欲殊胜处也。
翻译。
贞元录第二十七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大唐代宗朝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云云)。
同录第一云。肃宗代宗朝三藏大广智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等经一百四十一卷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已上)。
贞元录第十五(不空段)云。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所译经○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经内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地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文)。
表制集第三云。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一首。三朝所翻经总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沙门不空言。不空爰自幼年承事先师大弘教三藏和尚二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后游五天寻求所未受者并诸经论更重学习。凡得梵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余部。奉为国家详译圣言广崇福祐○大历六年十月十二日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上表(文)。
理趣经开题云。此经大唐玄宗皇帝代阿目伽三藏所译也(文)。
私云。依贞元录理趣经代宗朝翻译欤。开题释与录文相违。可决之。
相承。
问。此经不空自金刚智相承之欤。将如何。答。此经大本十万颂第六会经也。而金刚智来唐时大本金刚顶经没海中。唯四千颂略本持来唐朝。测知不空再天之时遇龙智相传之。是故法三宫(真寂亲王)御记中出相承次第龙智不空(云云)。可思之。
科段。
理趣经开题云。初从如是我闻下至于恭敬围绕是序说分也。次从而为说法至于执金刚位是正说分也。次从尔时一切如来至于信受奉行是流通分也(文)。
真实经文句云。就此经中开为三段。谓初之七事为缘起分。次十七章为正说分。后之一颂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此经唯有通序而无别序。其通序中则有七事。第一如是者总举所闻法体。第二我闻者别明闻持之人。第三一时者明闻持和合而非异时。第四从薄伽梵以下明闻持之所从。第五从在于欲界以下明闻持之处。第六从与八十俱胝以下明闻持之伴。第七从初中后善以下叹所说教胜德○从说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说分○从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文)。
理趣经注释(西寺沙门集)云。此经一轴总有三分。如是我闻乃至纯一圆满清净洁白第一序初集会分。说一切法清净句门乃至得于如来执金刚位吽名第二正说诸会分。尔时一切如来及持金刚菩萨等乃至皆大欢喜信受行名第三嘱累流通分。初中有二。如是我闻以下明通序分。常恒三世一切时下明别序分(文)。
私云。三段分科三说不同。但互以有同异注释意依准慈恩理趣分疏科判欤。如别考矣。
当经同本异译事。
问。当经与实相经理趣分为同本异译将如何。答。理趣经注释云。此大乘经如来成道第三十年说也。后后三藏略有三翻。一南天竺国三藏沙门菩提留志奉制翻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大慈恩寺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名大般若波罗蜜经理趣分。三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虽有三翻文约义备。书写盈于寰区。当根赴缘诵持周于道俗惟不空译(文)。
私云。此注释以三经为同本异译。今考其润饰云。真实经文句云。从薄伽梵以下第二说真言。实相经咭利(短声)。真实经讫唎(二合)(文)。此文实相经真实经两文相对校合同异是为同本异译故也。依之八家总录云。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贞元私云。是理趣经别译文)。此文理趣经者指金刚顶理趣经欤又贞元录第十四(菩提流志段)云。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大周录。第二出与大般若第十会理趣分同本。广略少异。长寿二年于东都大周东寺译文同录第二十同之)第二十六(支派别行录第三)云。理趣般若经一卷(是大般若第十会)新编上(文)同第二十七(删略繁重录第四)云。理趣般若经一卷。右一经即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文)。依此等文实相经理趣分理趣经三经同本异译也。又八家总录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澄云。理趣品别译云云)。澄云者指传教大师请来录也。理趣品者指大般若理趣分也。是又以理趣经为理趣分异译也。又摩诃瑜伽自四十手深要决义(定深记)云。经云。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近代愚人皆谓宝经者是千手陀罗尼经。书写此经令其手持也。此事甚贱○是故就大乘典寻其宝经即当般若经○若尔释尊一代般若中与何时般若合。谓十六会中第十般若理趣品而合之也。以何为证。谓金刚顶千手仪轨等诸经法中观自在三摩地唯有理趣品中性净如来般若也。性净如来者无量寿佛异名也。释云。于妙国土名无量寿。于杂染界号观自在(云云)。是故观自在手中宝经岂非般若哉(文)。此记以理趣释为理趣品释。是以理趣分理趣经谓同本故也。一义云。理趣经与理趣分非同本异译。是同听异闻经也。教时义第一云。佛在他化天说般若理趣分时。显机闻为般若十六分中第十理趣分也。密机闻为金刚顶十八会中第六理趣会也。结集菩萨随机结集。文殊等结为显教金刚手等结为密教(文)。又云。如金刚顶十八会中大乐金刚理趣会说十七句义及五秘密成就句义即是普贤大乐十七菩萨及五秘密五方五寸三密法门。而大般若十六会中理趣分说四十余门菩萨句义。即是诸分所列法门。同听异闻显密殊译(文)。重誉教相抄第十同成此义。披而可见之。依此义者。结集梵经理趣经理趣分其本各别。玄奘不空两三藏各得一本译之也。一义云。非同本异译又非同听异闻。彼理趣分释迦说。此理趣经大日说。二经遥异也。何云同本又云同听耶。上来两义显密二教俱为释迦所说。共以不契自宗正意。恐缠显网致料简欤。听海抄第四(道范)云。问。理趣般若与理趣分同异如何。答。遥异也。问。言既多同而翻译不同(见)如何。答。言相似不难。违言可为难。其所以者。释迦者法界宫法身如来之影像身也。影像似本质。始非可惊。释迦一代化仪无不一法界宫之仪则。然彼法身说随机显故。如一代时皆无非传其本质(文)。理趣经者大日法身所说。以印真言为体。理趣分者释迦生身所说。以遮情空理为宗。仍长行文言聊虽相似。理趣分不说印真言理趣经说之。又理趣经初段约十七菩萨内证说十七清净句。义述云。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净句门盖是十七菩萨三摩地之句义也(文)。如理趣分者说四十余句。是忘内证秘密之表示围随缘逗机之门故也。又七母三兄弟等外部说段理趣分阙之(实相经亦然也)。何况理趣经是金刚顶十万颂少分十八会中第六会别出也。理趣分是大般若二十万颂少分十六会中第十会别出也。金刚顶大般若二部大本印度别行。何至理趣经理趣分可谓同本乎。只拘文言相似混两经部帙。理岂可然乎。凡彼十六会般若者三乘共闻说会也。大日经疏以之属第二劫分齐。彼释云。前二劫中虽云度二乘地。虽须菩提等犹能承佛威神衍说人法俱空。而于此秘密一乘心生惊疑不知所趣。乃名直过声闻辟支佛地也(文)。同第三云。二劫智慧尚与二乘共闻。亦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虚空心无边智慧一切二乘不能思议。乃名甚深般若(文)。于一代显教中大花严不思议解脱经非三乘同会说故名不共般若称甚深般若。况此秘密一乘甚深般若法体者自性法身内证金刚萨埵肝脑也。唯佛与佛谈话非十地等觉境界。争可混同彼三乘共闻般若乎。上所引注释文判成道以后第三十年说。是则以醍醐滥生苏之族也。不足为论矣。但至真实经文句者。会之有两义。一义云。实相经理趣分是同本异译也。共以大般若第十会别出也。以贞元录为其证。于理趣经者非彼异译。然真应二身所说文言相同犹如质影相似。仍文句释比校周唐两译示其同异也。虽然非为同本也。但八家总录注实相经理趣经别译者。是指大般若理趣分云理趣经。准贞元录文可知之。然学者误解录文谓金刚顶理趣经。颇以无谓也(已上自性上人料简)。一义云。理趣经实相经是同本也。两经同段段说种子真言。说相大同也。理趣分非两经异译。但至贞元录者不可用之(云云已上先师赖宝法印说)。私案前义叶文欤。贞元录是不空门人圆照撰集高祖大师请来也。辄不可弃破之。彼录意枝流别行录中举实相经为般若第十会别出。未出金刚顶理趣经。何况理趣经者五部具会段不说种子真言。七卷理趣经亦以然也。不说种子之所由见理趣释文。然实相经于当段出真言。是则应身说教随转一门故似忘秘密意趣。如此异端不遑具举矣。又传教大师录文理趣品别译经者指实相经欤。理趣品者般若理趣分也。是依准贞元录指实相经称理趣品别译欤。然八家总录以澄录相配金刚顶理趣经。恐是混滥也。又定深深要决末师注解不足支证。但彼释只为证无量寿观自在一体之义引释经文也。必以释经非谓理趣分末释也。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右一经西天三藏施护大宋朝大平兴国年中奉诏译。今披经文说相大同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此经说十七清净句。段段说种子真言。但列同闻众六十八俱胝菩萨摩诃萨(云云)。又经终说二十五种般若波罗蜜门真言与理趣经大异也。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右一经西天三藏法贤大宋朝新译也。此经有二十五分。前十四分(终于第三卷)与不空三藏所译一卷经大同也。以广略为异。七卷经梵本具翻译之。诸段说四种曼荼罗各说引入弟子仪轨亦说世间出世间悉地法。与指归文符合。理趣释如广瑜伽说(云云)。相当此经梵本。一卷经脱略此等文。又七卷经合说外金刚部三段(七母三兄弟四姊妹)。故有十四段。又善哉等偈颂五部具会段次后说之(一切如来已下四句无之。流通奉行分故也)。次说五秘密十七尊曼荼罗说引入弟子法等。已上三卷说相了后四卷说相不载于指归文。不详子细矣。
理趣会经轨本朝请来事。
问。理趣会经轨本朝请来如何。答。总录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内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海列外题仁·珍列内题也。澄云理趣品别译经)。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一卷(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海·珍·仁)。
又云。
大曼荼罗十七尊释一卷(内云。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大乐不空三昧耶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尊大曼荼罗义述。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珍列外题云义述。海加释字。仁列内题云述义)。
理趣释经事。
翻译。
表制集第三云。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一首。三朝所翻经总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理趣般若释一卷。沙门不空言○凡得梵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余部奉为国家详译圣言广崇福祐(文)。
贞元录第二十九云。
般若理趣经释一卷(经内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贞元新入目录(三十纸文)。
私云。依已上文。理趣释经者不空三藏奉诏译之。而真言疑目后人为高举书言奉诏译(云云)。此疑太以无谓。表制集第三所载表文不空自记之。又贞元录者诸宗共依用。何可云后人高举书之耶。
造者。
二教论下云。又以显句义勿伤秘意。若见萨埵释经此义可知。勿怪勿怪(文)(十住心论第十同之)。
大日经开题云。●●●●者金刚萨埵释云。离传闻出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闻也(文)。
理趣秘传抄上(道范)云。问。今此理趣释经谁所说所译乎。答。大师二教论若见萨埵释经(等文)。又今文不空奉诏译(文)。仍金萨释不空译也(文)。
私云。依已上文金刚萨埵造也。
问。就此义疑贻非一。宗睿真言疑目云。理趣释者是可天竺释。即言三藏奉诏译故。今疑于天竺阿阇梨等中是为谁释。或云。是佛所说(云云)。斯事甚难信。道理都不闻。亦释末云。如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荐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也(云云)。荐福寺者大唐伽蓝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为证返知大唐阿阇梨记也。即疑。后人为高举书言奉诏译兼亦入经录欤(文)。此中所引如一切教集等者释经第十六段文也。荐福寺大和上者金刚智事也。金刚萨埵所造中何载之乎。又第六段释得一切成就句云。此句梵本初功能。汉本在第四(文)。已比校梵汉两本。金刚萨埵岂作此释乎。尔者为金萨所造之义一往难思如何。答。凡自宗以人法不二为大宗之故。能释人所释法更不可有相违。所释理趣经金刚萨埵三摩地也。金刚萨埵自造此经释。诚有所以者欤。高祖大师亲受青龙口说释萨埵所造。不可不信。但至两段(第六段第十六段)释者。是译者加言也。依之或本注书之。例如瑜祇经八大菩萨如理趣经说并菩提心论准毗卢遮那经疏等矣(已上一义毕)。
大毗卢遮那略解真言要义(仁睿请来无记者名)云。兴善三藏解有四种义。所谓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大般涅槃(云云)。
此文兴善三藏解者指理趣释第二段释欤千手述秘下云。称念观音往生极乐者。此有二义。一观音是西方补处故。称名生彼国。二如不空三藏云。观自在西方称无量寿佛(云云)。观音弥陀一体二名故(文)。
此文所引不空三藏释者是释经文也。文云。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者是观自在王如来异名。则此佛名无量寿。若于净妙佛国土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为观自在菩萨(文)。取此文意引观自在西方称无量寿佛也。
菩提场经略义释第三(智证)云。此秘教不用细科直随文释。例如兴唐大日义释及以兴善理趣释等。事如前述(文)。
教时义第二(安然)云。问。不空三藏理趣释云。一时当说经之时(文)。
私云。依已上文者。不空三藏所造也。
问。此义又有难。智证些些疑问云。又理趣释何谁造之。三藏奉诏译。明知非造者(文)。此疑云何可决之乎。次二教论并大日经开题已为金刚萨埵所造。云何可会之耶。答。先会初疑者。听海抄第六云。问。理趣释经者何人所作乎。答。禅林寺律师(静遍)寻石山座主(僧都)座主云。不空释也。律师云。不空译(云云)。云何。僧都云。虽尔释定事不可浮虚(云云)。师云。此人人不言委细之旨暗心。谓不空天竺人也。故于天竺释之即自持来唐译之弘之也(云云)。故云不空译(文)。此料简尤有其谓欤。例如仁王般若陀罗尼释。贞元录第二十九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文)。陀罗尼释不空作也。是于天竺造之来大唐译之欤。准可思之。次会后难者。二教论萨埵释经者说金刚萨埵法门之经故云尔。全非造者。例如云金刚萨埵五秘密仪轨。大日经开题文者于如是我闻句作三重释。于中有表释。初表●●●●者已下释也。是则次第释三重义之时初释为金刚萨埵我闻之义。●●●●者金刚萨埵。释云可训之。●●●●者金刚萨埵者。金刚萨埵我闻云意也。释云下引释经文释其义也。复次广眼尊下释为大日我闻之义也(已上一义毕)。
问。已上两义中以何为正义乎。答。先师法印(赖|)传初义为正。慈尊院僧正(荣|)传后义宜也(云云)。尊运僧都料简和会两说谓。金刚萨埵所造不空三藏得之译出之时任意乐加言翻之故。或云萨埵释或云不空作共以妨欤。例如义诀内题云智藏撰大师付法传云金刚智三藏说。又大日经疏内题云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十住心论一云善无畏三藏说也(云云)。师师意乐各别取舍宜在学者意矣。
以理趣释称经欤事。
寻云。以理趣释可称经乎。答。尔也。
贞元录第十五云。般若理趣释一卷(经内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文)。同录第二十九经部列之。其文如上引。又三学录同列经部云。金刚顶大三昧耶理趣释经一卷(文)。声字义云。金刚顶理趣释经有十界文(文)。二教论下云。萨埵释经(文)。依此等文可称经也。
寻云。以祖师释直云经其意如何。答。理趣秘传抄上(道范)云。问。今释题目或大师真言三学录入经部云金刚顶大三摩耶理趣释经御请来录般若理趣释一卷(文)。如是或云释或云经其义如何。答。今释经最初大日如来说。次金刚萨埵于塔中传龙猛萨埵。以师为经以资为释也。仍约最初佛说云经。次依金萨传云释也。二名无违。但常以今释云不空。本说之上不空少少加释词欤(文)。又义云。起信疏上(惠远)云。若通言之。一切皆论。谓五明论是也。一切皆经。谓五经是也。若别言之。佛所说者名之为经。若余人说佛所印可亦名为经。如维摩胜鬘等是也。若佛灭度后圣人自造解释佛经名之为论。凡夫所造名为义章(文)。依通义祖师释文云经欤。
本朝请来事。
问。理趣释经本朝请来如何。答。四家请来也。如左载。
第一弘法大师录云。般若理趣释一卷。
第二慈觉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卷(不空)。
第三智证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释一卷(不空)。
第四惠运僧都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部二卷。
总录云。般若理趣释一卷(内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列外题海·仁·珍列内题。运云。一部二卷)。
贞和六年正月八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书了。
贤宝(二九)。
此宝册翻阅讫。披见理趣释秘要抄者云雾勿晴后若可得意旧损悉缀了。
延享四丁卯岁夷则二十二日。
跋陀罗系怛嚩(世寿六十四)。
宝册钞第六。
般若心经事。
罗什玄奘二师译分别事。
异译心经诸本挍勘事。
略出大般若心要欤将为别会说欤事。
三国释家事。
宝册钞第六。
般若心经事。
翻译。
秘键云。此经数翻译。第一罗什三藏译。今所说本是(文)。
问。就此释勘处处文。罗什所译经者全非今所说本所谓。
贞元录第六(鸠摩罗什段)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亦云摩诃大明咒经。初出与唐译般若心经等同本文)。开元录第四同之。
同录第二十(有译有本录)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拾遗编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文)。开元录第十一同之。
同录第二十九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亦云摩诃大明咒经)一纸(文)。开元录第十九同之。
八家总录上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亦名摩诃大明咒经。罗什译。贞元圆觉文)。
心经疏(元兴寺智光)云。翻译此经凡历三代。一者秦时罗什三藏○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者唐时玄奘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者唐时南印度人菩提流志此云觉爱○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此三代内所译出经同一本。各唯一纸。前二见行于世。后一寻本未获(文)。
同经略疏(真兴)云。一后秦罗什三藏所翻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文)(此中出七本不同。一罗什。二玄奘。三义净。四菩提流志。五月法。六般若。七智惠轮。后六依繁今不引之)。
依此等文罗什所译经题大明咒经也。秘键所释经题心经也。题额已相违。何释今所说本是乎(是一)。
贞元录第十四云。姚秦译者题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经中云。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经后略读赞受持功能。能除十恶五逆等罪。文字少殊。大唐三藏玄奘译者题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宗经云。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余义无异。此之二经同本异译。但有正宗并无序分及流通分。今法月所译三分具全。正宗经文不异玄奘译(文)。
依此文只非外题相违内文随而异也。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唐译)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秦译)等相违是也。加之罗什旧译三藏也。今所释心经皆安新译语。谓旧译云波罗蜜舍利弗五阴观世音等。新译云波罗蜜多舍利子五蕴观自在等。译语已相违。争可云罗什译耶(是二)。尔者如何。答。此条古来难决题目也。未闻决定料简。一义云。济暹僧都开门决云。罗什所译心经有五本不同(云云)。先德判断定有。所见欤。可勘之。今案有二本不同。一大明咒经。贞元开元录等所载是也。二般若心经。文鉴注心经所举是也。彼注经序(右卫开宝寺金字经藏主辨才大师赐紫文鉴注)云。洎乎起自四天八部宣扬。于梵本传东夏。三藏翻译花言。前后六译有殊。立名稍异。第一秦朝罗什三藏译一纸。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大唐三藏译一纸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今所行者是也。三东天竺三藏译二纸。云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于阗国三藏译二纸。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罽宾国三藏译二纸。与于阗三藏同。六不空三藏译一纸。与大唐三藏同(文)(开宝九年丙子正月二日文鉴自书云云)。大师高判鉴师所释自然冥会。何守一文可忘余传乎。
寻云。若依此义者。大明咒经与般若心经共罗什译也。尔者为再译经将为异说。又译语相违会通之样如何。答。学者推义虽致再译料简无分明判释故辄难治定之。追可勘本文。所诠大师于唐朝受青龙口说定罗什所译。幸唐朝人师释中得其润色。谁可云非什公译乎。但至译语相违难者。是又不定义难欤。只大明咒经与玄奘所译心经比校一旦定新古译语。若广不见新旧译经者何辄可定其译语乎。依鉴师说。已罗什所译云般若波罗蜜多。又释论旧译论也。有观自在五蕴语。菩提心论虽新译论云五阴。尔者以管见不可局执者欤。已上一义古来学者料简也。
一义云。贞元开元二录出罗什所译云大明咒经。是第一译也。次玄奘三藏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翻译。是第二译也。玄奘以前罗什外无翻此经之人。而玄奘渡天以前神人授与此经于三藏。定知是可罗什所译经。贞元录第十七(般若三藏段)云。又尝讽味般若心经。此经罗什翻译。名曰大明咒经。玄奘法师当往西方临发之时神人授与路。经沙碛险难之中至心讽持灾障远离。是大神咒斯言不虚。后得梵文译出无异。唯少序分及后流通(文)。依此文以罗什所译大明咒经神人授与玄奘三藏至心讽持。是大神咒斯言不虚(云云)。倩案其意。初举经题云大明咒经后示内文云是大神咒。大明咒经中无此语。初后似相违者欤。今推之罗什所译大明咒经授与玄奘之时。神人鉴三藏唐译机改旧译语加新译语。约根本云大明咒经。就新加云是大神咒。此神人授与本效验殊胜故。自昔迄今流布世间。总意云。两本虽别行共罗什所译同经中异本也。而贞元录等意。神人授与本非罗什根本译经故且不举之。高祖并文鉴等神人少虽加新语总而言之罗什译故以列所翻经也。例如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十三品昙无谶三藏亲译之(北地行故亦云北经)。后预州沙门惠严等依六卷旧泥洹经成三十六卷二十五品(南土行故亦云南经)也(开元录第十一贞元录第二十一内典录第六等见)。
寻云。玄奘感得经者梵本而非汉本。般若心经显幽记科门(智昙拨)云。昔奘三藏将游天竺访寻佛法祈祷观音。冥助果化一老人授梵本大般若心。故往来诵持凡遇险难无不脱难。是经之力也。既东归躬译之。文虽一十四行而曲尽六百卷之心髓也(文)。若尔者何云授与汉本乎(是一)。次当时流布经者玄奘所译也。文鉴注经序举玄奘译云。今所行者是也(云云)。又真兴略释云。今所释者世所流布玄奘之译也(云云)。尔者何云罗什译乎(是二)。如何。答。先玄奘感得经定可汉本。其故者贞录云。后得梵本译出无异。是与前得汉本无异故云尔也。谁舍录文依末师释乎。又慈恩传第一云。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慜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全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文)。蜀已非印度。所得经岂梵本乎。智昙科门新渡书末师释也。颇不足依用。次真兴释者。译出无异故以罗什译滥玄奘译作此释欤。文鉴释者。开宝寺别用玄奘译故云今所行者欤。尔者非相违者也。已上一义赖瑜法印料简也。私案初义宜欤。神人加新语授与玄奘事无分明判释者。贞观往事末学争可加谙推乎。犹可仰明师决矣。
异译心经挍勘事。
问。当经异译本有几种别乎。答。和汉诸师所甄录互以有存略。开元录出三本。贞元录出七本。文鉴注经出六本。秘键出五本。总录出六本。智光疏出三本。真兴疏出七本。都卢勘合有十家异译。此中六本现行流布。四本未见其本。具录如左矣。
(一)罗什译一卷一纸。
此有两本。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开元录·贞元录·安然·智光·真兴等出之)二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秘键·文鉴出之)。
(二)玄奘译一卷一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元·贞元·秘键·文鉴·安然·真兴·智光·加摩诃字)。
(三)义净译一卷一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秘键·真兴·但秘键意存佛说二字欤)。
(四)法月译一卷二纸。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贞元·安然·秘键·真兴·文鉴名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五)般若译一卷二纸(仁请来)。
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贞元·秘键·安然·真兴·文鉴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六)智惠轮译一卷二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安然真兴)。
已上六本并现行于世。初三本唯有正宗。后三本三分具存。
(七)吴优婆塞支谦译一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或无摩诃字。贞元)。
(八)唐菩提流志译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开元·贞元·真兴·智光加摩诃字略那字)。
右一经与大明咒经等同本也。贞元录第二十四载之。
(九)唐实叉难陀译一卷二纸。
摩诃般若随心经(贞元·文鉴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般若译同本云云)。
(十)不空译一卷一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安然·文鉴与玄奘译同云云)。
已上四本。内初三本贞元录第二十四有译无本录中列之。后一本彼录不出之。
八家总录云。私云。六本如箴诲更有不空智惠轮二本(云云)。罗什玄奘法月般若四本外加不空智惠轮二本云六本也。箴诲者指道诠箴诲迷方记欤。此说犹有疑。不空三藏三朝所翻经轨贞元录表制集等载之中不出心经。又三藏所译录外经轨高祖大师请来录载之。此等录中无心经。不空若翻此经者。大师岂无请来乎。文鉴注序恐令相滥大兴善寺三藏智惠轮所译误举不空译欤。彼序不空所译之外不出智惠轮所译。推可知之。道诠亦虽不见不空本任文鉴注出此本。恐致展转误欤。又智惠轮三藏本秘键不载之。是大师御归朝以后所译欤。智证大师入唐之时面受智惠轮(云云)。此心经彼请来欤。又大师请来录所载般若轮三藏同人欤(毗沙门仪轨译者也)。可寻之。
当经略出大般若心要欤事。
问。今此经者略出大般若经心要欤如何。答。依他师意者。略出大般若心要。依大师释者不然。今略勘自他宗解释以示其义势异矣。
注心经(提婆)云。撰录大般若之要言用显幽秘之义故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文)。
此文可校本□□也。聊有疑。
心经疏(香象)云。第四释题名者○般若等是所显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大般若内统要里妙之义。况人之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文)。
幽赞上(基)云。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般若之心经也。三磨娑释依士为名。苏漫多声属主为目。虽此心经亦名般若彼总此别故但名心(文)。
又云。心者坚实妙最之称。大经随机义文俱广。受持传习或生怯退。传法圣者录其坚实妙最之旨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遗阙。甄综精微纂提纲𧷤。事虽万像统即色而为空道。纵千门贯无智而兼得。探广文之秘旨标贞心以为称(文)。
大般若传上(智照)云。西国相传。般若心经非别时说。阿难取大都肝心别结为一经(文)。
注心经(文鉴)云。梵云质多此翻云心。心者缘虑也。即通八识皆能缘故。有为法中心最要故。况一纸经文于大般若三分之中心也(文)。
又注心经(无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大般若经中略出也。文少义深。词简理博。网罗一切种智包括十二部经(文)。
大般若开题(或人云。大师御作云云。但实范觉鑁两师大师御作目录不载之。或人云。传教作云云)云。于般若有多本。则实相观照文字大品光赞天王问等般若也。又有广本留在于龙宫即说千亿那由多之偈也。今此六百卷者其中略也。爰随机缘大之则弥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近则般若心经一卷十七行半二百余字也。此大般若经六百卷之义理略说之此十七行半之经耳(文)。
心经释(智证)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经通名心经者此别号(文)。
心经疏(智光)云。所言心者中实为义。亦是坚实最要之称。诸部般若文义俱广。奉持传习或生怯退。然即欲令群生易修习故集法藏人于佛所说般若教中出最要旨别为此经流行于世(文)。
已上诸师解释任管见引载之。略出大般若心要之旨一同所释成也。意趣浮文易见。不及加私注释(矣)。
秘键云。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即是大般若菩萨大心真言三摩地法门(文)。
又云。般若心者。此菩萨有身心等陀罗尼。是经真言即大心咒。依此真言得般若心名。或云略出大般若经心要。故名心。不是别会说(云云)。所谓如有龙之蛇鳞(文)。
已上高祖解释取要引证如斯。或云者上所引慈恩香象等解释也。是则不生不灭等文言相似大般若故释略出彼心要。龙有蛇之鳞。龙名不可云蛇。法准思之。
寻云。略出大般若心要者。三国诸师一同所判也。然大师独作异释。他宗岂可共许哉。为之如何。答。大师在唐之日受青龙和尚之口说作大心真言之解释。以何知者。秘藏记中举此经真言加注释。彼记者被注和尚口说故也。可知此义祖祖相承口决也。何况高祖昔为灵山听众亲作此秘释。争比余师判释可生疑殆乎。大师自记云。昔予陪鹫峰说法之筵亲闻是深文。岂不达其仪而已(云云)。不可不贵不可不仰。今就大师解释勘其润饰略有十证据。
一异译经具明三分故。谓法月般若智惠轮所译经具说序正流通三段。彼慈恩香象等师以阙序正流通为略出心要之所以。幽赞上云。三分二序故皆为阙(文)。香象疏云。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分流通也(文)。即此意也。此等师未见三分具足心经故驰胸臆令作释。然法月般若等三藏持来具足梵本翻译流布之时。慈恩解释参差忽以令露显也。然者如彼师云今又可云具有三段。故知别会经也。秘键云。又法月及般若两三藏翻并有序分流通(云云)。反对可辨解释正讹也。
二罗什所译名大明咒经故。谓案贞元录大明咒经与般若心经同本异译也。已不云心云咒。明知非心要义。是说般若菩萨大心咒故或名心经或名咒经。加之实叉难陀译名随心经。是又非心要义。菩提流支译无心字。岂以般若波罗蜜非为此经别称乎。
三异译经自立般若心名故。谓法月三藏译经云。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以佛神力入于惠光三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三昧。定起告舍利子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曰普遍智藏(文)。慈恩香象等意于根本佛说者不立心名。传法圣者约略出心要始立心经称。而此经意佛自立般若心名。岂非大相违乎。
四以六度经为依凭故。谓彼经第二(陀罗尼护国品)云。尔时六波罗蜜多菩萨具尼威仪而于佛前各各自说陀罗尼秘密文句○第六智惠波罗蜜多菩萨说真言曰。南谟薄伽伐谛曳(合一)揭谛揭谛(二)波罗揭谛(三)波罗僧揭谛(四)冒地莎诃(五)(文)。当经已以此真言为宗体。岂非说般若菩萨三摩地法门乎。
五依陀罗尼集经意故。谓彼经第三卷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一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咒曰归命同前)跢侄他(一)揭帝揭帝(二)波罗(二合下同)揭帝(三)波罗僧揭帝(四)菩提(五)莎诃(六)(文)。秘键云。又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说此真言法。经题与罗什同言般若心者。此菩萨有身心等陀罗尼。是经真言即大心咒。依此心真言得般若心名(文)。留意可思之。
六大般若中无观音对告文故。谓当经观自在菩萨慈恩香象等意以观达自在义得此名。非观音一人。其故者彼大般若中别不显观音。故幽赞上云。非住西方来游此者。彼大经中不别显故(文)。即此意也。而智惠轮译云。是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云云)。法月译云。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在彼众中即从座起(云云)。般若译云。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云云)。此等经意名观音一菩萨。而大般若中观音对告文无之。略出心要释岂非谬说乎。又罗什所译大明咒经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文)。纵于观自在者虽设观达自在一释。观世音称云何可会通之乎。
七大经中无揭谛等真言故。谓于散文者传法圣者虽出最要真言是如来秘密语也。辄难加取舍。纵虽加取舍。何无相似真言乎。已大经中无之。略出义又难成矣。
八两经宗旨各别故。谓大般若以无所得般若为宗。此经以真言持明为宗。初说散言已总归持明。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等经文显此意。是秘密甚深建立也。争可同常途说相乎。
九二经说处一多不同故。谓大般若四处十六会说也。四处者良贲仁王经疏上云。大般若经总依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王舍城鹫峰山。二室罗筏给孤独园。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四王舍城竹林圆池白鹭侧(文)。今经鹫峰山一处说也。般若智惠轮及法月三译经说住处成就云耆阇崛山。说处已有一多异。何可云同经乎。秘键云。此三摩地门佛在鹫峰山为鹫子等说之(文)。即示此意者欤。
十心即般若体性故。谓大日经疏第六云。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涅槃经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佛佛道同更无异路(文)。是则以众生心处心名佛性亦名般若。般若菩萨三摩地即显众生本性妙智。名之为毗卢遮那。施护三藏所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观想成就仪轨所列眷属与胎藏曼荼罗四行菩萨同也。此经所说分别诸乘分中建绝相二一法门。是此尊眷属般若也。六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相。一切众生本智如日(云云)。真言问答引此文合大日尊。可知般若菩萨者众生本性大日本智也。故立般若心称也。●●等真言摄七宗行果(云云)。可思之。
疑云。见贞元录等。罗什玄奘菩提流志三译为同本异译。又法月般若两三藏译为同本异译。可知玄奘经与般若译别经别本也。尔者般若法月译经虽别时别会说。至罗什玄奘所译者略出大经心要欤。今引别经备润色难他师释。似无谓。如何。答。罗什玄奘所译与法月般若译经是同经之别本也。以三分具阙为异。然则可云别本不可云别经。依之贞元录第十七释罗什玄奘译经已云。次于开元末年法月三藏复译此经。二文并有。今遇般若三藏梵夹具有。此则与法月经同本异译也(文)。复译此经言与玄奘等所译为同经之义无疑。依之文鉴注经并真兴略释八家总录等出心经异本玄奘法月等所译列举之。何可云别经乎。依之真兴略释非智光释云。津州智光师云。基测等师以观自在与菩萨合为一句为人名者甚不可也者。此师意云。以观自在对扬之大士以菩萨为能修行之人分为两句。能契经旨。今谓。此说反表自愚。法月三藏译云。于是观自在菩萨○般若三藏译云。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智慧轮译同之。明知观自在菩萨者即是一句。何夸井蛙之见辄谋海鳖之智。自余谬言不足言也(文)。已异译经为证破智光释。是则玄奘法月等译为同经故也。大师御意又以鹫峰山为此经说处。专依法月等译。是故今引异译经备润色。尤有其谓者欤。
寻云。玄奘法月译为同经异本之旨诚以可然。但三段具阙真兴略释有一个问答。彼释云。问。若言录其大经中要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阙者。何故法月及智惠轮般若三藏所翻之本皆有三分及二序耶。答。略有二释。一云。传法圣者略出此经。随所闻故更有两般若。随其所出梵本不同。二类三藏各得随一故译不同。二云。亲见梵本无序与通。法月等三藏推大经意梵本之外润饰添之本外加译。其例非一。玄奘等三藏全得梵本故不同也(文)。此中设二释。一传法圣者所出梵经两本不同也。其中释阙二文之经云。略出心要故强不遮出三分二序肝要。二梵本无序与通。法月等推大经意加之。若尔者以有三分何必可定别会证乎。答。此两释共无其谓。先破初释者。基师等释以阙三分为略出之故。若有三分二序者。定是别时别会说也。尔者于法月般若等译经者。不略出大经要欤。纵虽别本已以同经也。法月等译若非略出者。玄奘等经又可非略出之义道理极成者欤。次破后释者。亲见梵本无序与通(云云)。真兴所览梵本谁请来乎。对译心经传教慈觉将来之。彼经中具有三分二序。又不加汉注之梵本流行。是又有三分。加之般若三藏梵夹惠运将来正有三段。尔者何云梵本无序通乎。小岛先德虽酌高祖门流犹赏基师解释频设胸臆会通。恐是旧痾未除谓欤。
三国释家事。
问。当经释家有几许乎。答。真兴略释云。造此经疏十人各撰。提婆法师(中天竺国)基测迈启法藏智关等师及与武敏(并唐)空海智光(日本)或有疏钞无作者名。今依基疏(文)。
般若心经义一卷(智关撰)。
同经要决义一卷。
同经注二卷(一卷净觉师撰)。
同经疏一卷(献诚法师撰)。
已上四部灵岩圆行录载之。
同经幽赞二卷(基撰)。
同经略赞一卷(同上)。
同经疏一卷(圆测撰)。
同经疏一卷(孤山智圆撰)。
同经疏一卷(靖迈撰)。
同经疏一卷(唐藏撰智证请来)。
同疏连珠记(玉峰沙门师会述)。
同经显幽记二卷(智昙|)。
同科文一卷(同上)。
同经注一卷(中天竺提婆)同经注一卷(文鉴|)。
同经注一卷(忠国师|)。
同经注一卷(武敏|)。
同经注一卷(无待|)。
同经注一卷(法云|)。
同经十六会一卷。
同经序注经一卷。
同经颂一卷(已上三部不知记者)。
同经疏诒谋抄(释智圆疏)。
同经疏一卷(或述义日本智光)。
同经疏集一卷(睿山圆仁)。
同经料简一卷(同上依法藏疏)。
同经开题(智证)。
同经幽赞记二卷(善珠或六卷)。
幽赞解节记六卷(山田寺护命撰)。
同经疏集钞一卷(沙门嘉遁集)。
同经略释一卷(真兴撰)。
见此宝册而视贤宝师之秘键闻书。从来疑惑粲然。加缮修传之后世了。
延享四丁卯岁夷则二十二日。
真言一宗劝学院僧。正贤贺(降年六十四)。
宝册钞第七。
菩提心论造者事。
当论两部通局事。
三种菩提心本说事。
同名异论事。
付。
菩提心义造者事。
宝册钞第七。
菩提心论造者事。
真言疑目云。菩提心论云。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今疑。论是龙猛所说也。次第法者无畏所感也。而何昔论引后书文。或宗人曰。此论可伪。所以者何。经疏即重书也。天竺论何取之(云云)。又论首云大阿阇梨。是为指谁。或云大日。或云萨埵。此言不定。若指佛萨埵以称大阿阇梨者。龙树佛后久时之人也。于何处听受之(文)。
私云。今惊此疑检当论造者。龙树真论虽非可孤疑。聊举古德异说重所评其真伪也。
杂抄第七(智证)云。不空三藏菩提心论(文)。
义释里书(同)云。兴善三藏菩提心论(文)。
杂问杂记(同)云。菩提心论。愚按。贞元拾遗绿云不空三藏集。此言甚好。大阿阇梨之言不令指佛菩萨(文)。
些些疑问(同)云。菩提心论或云龙树造或云兴善故三藏集。此未决解。私谓。后义为正。此义如何(文)。
私云。依此等文。寺门所传为不空造为正义(矣)。
二教论上云。此论者龙树大圣所造千部论中密藏肝心论也(文)。
菩提心义第一(安然)云。问。古德有云。有目录云。菩提心论不空集也。故非龙树说。此言用否。答。论云龙猛菩萨造不空奉诏译。而言不空集者无凭。叵用(文)。
私云。依此等文。东寺山门相传定龙树造(矣)。
问。智证大师以贞元拾遗录为证据。彼录云不空三藏集故也。又阿阇梨言不指佛菩萨。若龙猛造者。或大日或金萨指之可云阿阇梨。已不指佛菩萨。岂安此言乎。尔者如何。答。大师亲受青龙口诀以定龙树所造。智证纵虽受法全口授。比高祖犹非对论。何况于此一篇者。或云愚按或云私谓。恐可谓不足言。抑贞元拾遗录者指何文处乎。相寻彼门叶古来未勘(云云)。今私按之。智证请来目录云。贞元释教目录一卷(文)。贞元录第二十云。就别录中更分为七。有译有本录第一。有译无本录第二。支流别行录第三。删略繁重录第四。补阙拾遗录第五。疑惑再祥录第六。伪妄乱真录第七(文)。指此中补阙拾遗录云贞元拾遗录欤。同录第二十七云。别录中补阙拾遗录第五○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代宋朝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新编入贞元目录(文)。此中已云不空译更不云不空集。智证释已违本文。谬失之至智者察之。依之菩提心义云。言不空集者无凭叵用(云云)。凡以当论为不空译。诸家目录一同。所谓贞元录第一云。肃宗代宗朝三藏大广智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已上并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文)。
同录第二十二(有译有本录中大乘集义论七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三十五帙)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文)。同录第二十九入藏录上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文)。八家总录(安然)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不空译)。和汉诸家目录大概如此。智证请来本同不空译(云云)。何猥以译者为造者乎。非可求违文于他家。智证些些疑问云。理趣释何谁造之。三藏奉诏译。明知非造者(文)。已于理趣释者云三藏奉诏译故释非造者。当论又云奉诏译。何彼云非造者此云造者乎(是一)。智证进官录云。金刚顶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不空。云云)。又大日经指归(智证)云。龙猛菩提心论云。惟真言法中○于诸经中阙而不书(已上文。文)。以不空集为正义者。何云龙猛菩提心论乎。量知于智证意此事未决定欤。何辄判傍正乎(是二)。次大阿阇梨言不指佛菩萨者。是又不尔。金刚顶经云。当得大金刚阿阇梨位法性大日之身(文)。又大日经疏第三云。如金刚萨埵是名阿阇梨。复次毗卢遮那是名阿阇梨(文)。如此文不遑毛举。智证释依凭有何处乎。
问。上所引真言疑目意大日经供养次第法善无畏三藏于金粟王塔下始祈感之。争先代造论中可引后代所感文乎。此疑尤应理欤。又论中引载大日经疏。若龙树真论者。岂引一行疏乎。参差之甚也如何。答。先引供养法文者。此有数料简。一义云。龙猛菩萨入铁塔内所传十万偈大经也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略成七轴经卷。都部要目大本十万偈略本七卷者即此意也。大本经已龙树诵传也。自大本所出略经定可为塔内相承。但就传法圣者有二传。一龙猛。二龙智。若依初传者。龙猛自引第七卷文。若依后传者。引说大本供养次第法文。虽与第七卷同文。必不可云引第七卷文。成七卷者龙智所作故也。次善无畏感得者。此有许不许两传。如上注。所诠今论所引非彼无畏感得经。是铁塔诵传经文也(此义传法院上人胎藏界沙汰意也)。已上一义毕。
又一义云。龙猛菩萨于铁塔外所相传念诵法要者第七卷也。今论所引此经文也(云云)。以引大日经疏。菩提心义第一云。问。若尔菩提心论亦云准毗卢遮那经疏○岂非不空引一行记乎。答。彼是后人引彼疏文注入论中。而有论本是书长行者写生误(文)。教时义第三(安然)云。或目录云。菩提心论不空集也。有人因判不空撰也。大阿阇梨云论初先云大阿阇梨云是龙树指我所承我所承即妙吉祥。今文殊是也。故不空译梵文非自所撰也。注引大日经疏。是后人加(文)。然温古本有此开示悟入之释出。于无所不至真言处有人不见而言疏无。迷哉迷哉。依此等释不空三藏翻译后有人注入疏文于论中也。二大经要义第三(实范)云。私捡二师碑文。贞元录等。一行开元十五年长逝。春秋四十五。不空神龙元年诞迹。明知当禅师行年二十三三藏诞生也。法第三藏译此论日注入先哲禅师疏文宁可怪乎(文)。依之料简不空三藏自被注加疏说也(济暹僧都菩提心论私记第三亦载此义也)。不空菩提心义(大师御请来)引载大日经疏文。准例可知之。
菩提心论翻译年纪事。
秀句上云。大唐至德二年(当日本国天平宝字元年也)。天竺三藏阿目佉拔日罗(二合)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云云)。
私云。至德二年事可考本文也。贞元录文代宋朝不空三藏译(见)所云至德二年。至德者是萧宗朝也。秀句释尚可考本据也。
菩提心论两部分别事。
问。当论属金刚顶部欤将通两部欤如何。答。古来学者料简不同也。各有所据。令考其依凭云。
大政官府治部省。
应度真言宗年分僧三人事。
(一)金刚顶瑜伽经业一人。
应学金刚顶瑜伽经所说诸尊法之中一尊义轨及龙猛菩萨所造菩提心论一卷金刚顶十八会指归一卷。可兼暗书·诵梵字大随求陀罗尼。又可习四种曼荼义。
(一)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业一人。
应学大毗卢遮那经所说诸尊法之中一尊仪轨及大毗卢遮那经住心品疏五卷。兼可暗书·诵梵字大佛顶陀罗尼。又可习即身成佛义○。
承和二年正月二十二日。
太政官符。
应度真言宗年分者三人事。
(一)金刚顶业一人。
应学十八道一尊仪轨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一部十卷。
(一)胎藏业一人。
应学十八道一尊仪轨及六波罗蜜经一部十卷。
右二人业应兼学三十七尊礼忏经一卷金刚顶菩提心论一卷释摩诃衍论一部十卷○。
承和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八家总录云。
金刚界部第三。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不空译·海·仁·珍·睿·贞元新入目录·圆觉)。
释摩诃衍论十卷(龙树○云云)。
私云。承和官符两通内。二十二日官符以当论属金刚顶业。二十三日官符为两部兼学。又安然总录意以菩提心论释摩诃衍两论同列金刚界部。然大师三业十帖义意以此两论问题为胎藏业义。仍两部摄属学者料简似无一定。今谓。一论总题金刚顶瑜伽(云云)。内文相所持在三种菩提心。其本据出金刚顶胜初瑜伽等所说(如次下勘载)。二十二日符文属金刚顶业。而斯故也然发菩提心为佛家大宗两部大经同以为专要。依之论中多引证大日经文。胎藏业人亦以可兼学。故二十三日符文以此论为两业通学。改安秘谓胎藏部例如三十七尊礼忏文虽为金刚顶别出为两业兼学。胎藏十条义亦以可准例也。自余润色其篇多端。具如别抄(矣)。
三种菩提心本文。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出吉祥胜初教王瑜伽经)云(不空译)。修行者先应教如是心。我当安乐利益尽无余界。为成就此心故应以自性成就真言随意诵之○由才发是心诵真言故。断一切障获一切安乐悦意○以观一切法无自性即名已修菩提心。乃住普贤大菩提心。观由如满月洁白分明。又想月轮上涌成五股跋折罗光明莹彻。其跋折罗乃变同金刚萨埵(文)。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不空译)云。
瑜伽修习者愿兴利乐心。
十方尽无余一切众生界。
真言性成就随意称诵之○。
由才发此心灭除一切障。
获安乐悦意超彼众魔罗。
即同诸如来世天皆供养。
知法无自性达胜义菩提。
思惟己体中普贤心若月。
身相归空寂涌现跋折罗。
五股洁白辉变同萨埵貌。
一字顶轮王仪轨云。
端身定友节左手仰趺上。
仰右手安左即发大悲心。
拔济利安乐尽无余有情。
以此性成就菩提心密言。
随意念诵之发菩提胜心。
婀由适诵密言发菩提心故。
摧灭诸罪障获诸悦意乐。
等同一切佛超胜众魔罗。
不能为障碍应受诸世间。
广大之供养复次应谛观。
根尘识诸法自性本皆空。
又思伽他义一切如虚空。
虚空亦无相诸法相应故。
舒遍于一切诵此四句偈。
所睹彼彼境皆照空亦空。
由胜解空体自彻见本心。
皎洁如满月离纯取所取。
自性光明成菩提体坚固○(文)。
同名异论事。
贞元录第二十二云。
大乘集义论七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三十五帙○。
发菩提心论二卷(或云发菩提心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右此发菩提心论大周录中经论二录俱有其名。今以菩萨所造论出论录但存一本。或云天亲菩萨所造亦云弥勒菩萨所说。未详熟是。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贞元新入目录(已上贞录文)。
贞元入藏录云。
发菩提心论二卷(罗什译)(或云发菩提心经亦云经论二十八纸。云云)。
宋朝目录云。
广释菩提心论四卷(莲花戒菩萨造。西天竺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私云。此论第二卷引用大日经所说菩提心为因等三句。经文可知密部论也。释相专出悲智三摩地三种菩提心也。
菩提心义造者事。
大宋高僧传第五云。唐京师兴善寺潜真传○。
又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
兼承不空秘教入曼拏罗登灌顶坛受成佛印显密二教皆闻抟赡关内河东代历四朝阐扬妙旨(文)。
总录云。菩提心义一卷(海运。云云)。
安然菩提心义第一云。菩提心义无造主名。而古德皆云不空造者有疑也。问。疑何。答。文中唯引华严维摩虚空藏菩提心经本业仁王经等起信显扬论等明显教菩提心。非真言菩提心。又引长耳三藏说。亦非真言三藏说。唯一处引大日经疏故有疑也。问。既引毗卢遮那经疏。何言非真言义乎答。大日经义释亦名义记。是一行记。何以不空三藏引为证乎○问。菩提心义末有古德注云。高野大僧正进官入唐学法目录中云不空译也。今谓。恐是彼不空集耳(文)。此语用否。答。纵令不空集。可集秘藏文。何故唯集显教经论。故难用也(云云)。
手草上云。不空三藏释云。菩提与心不为二。此乃释名门中说。故云。同异法不有妨难。问。尔何故不空云求觉之心名菩提心耶。答。彼假立能所门意。今一体相通门意。故不相违(文)。
此书作者或云安然(云云)然菩提心义文不空三藏释(云云)(此事安公记欤。可纠实正也)。
私云。大师进官录所载以菩提心义列不空所译。虽然安云所疑诚非无谓欤。今加愚推。见大宋高僧传不空三藏弟子潜真和尚撰菩提义(云云)。恐指此本欤。潜真受三藏指授所记故且不空译经一段列载欤。例如表制集中所出不空三藏三朝所翻经轨目录编例良贲法师仁王经疏矣。
长耳三藏者。法衡抄注之。披可见之。
右菩提心义造者事私追加之了。
释贤宝(记之)。
果宝师抄贤宝师追加。彼此宝册也。自非此抄者谁知一论之真伪哉。后览开眼目。遂修补传于后世焉。
延享四丁卯岁夷则念二僧正贤贺(春秋六十四)。
宝册钞第八。
释摩诃衍论真伪事。
三船难。
传教难。
安然释。
付。
起信论真伪事。
宝册钞第八。
释摩诃衍论真伪事。
三船真人送戒明和尚状云。
释摩诃衍论十卷(马鸣菩萨本论龙树菩萨释论)。
一昨使至。垂示从唐新来释摩诃衍论。闻名之初喜见龙树之妙释。开卷后恨秽马鸣之真宗。今检此论实非龙树之旨。是愚人假菩萨高名而所作耳。但其本论者实马鸣菩萨之起信论也。梁承圣三年甲戌真谛三藏之所译也。今此伪释序云。回天凤威姚兴皇帝制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庚子)于大庄严寺筏提摩多三藏译也。晋书云。后秦姚兴生称大秦皇帝死称天桓皇帝。始终无回天凤威之号。又姚者姓也。兴者名也。取皇帝姓名即为名未之有也。又自弘始三年至承圣三年相去一百五十五年。取后译之本论合前译之释论同为一人译。是大虚妄也。又检本论文雅义圆。今此伪释文鄙义昏。同卷异笔必非同译理则明矣。今大德当代智者。何劳远路持此伪文来。昔膳大丘从唐持来金刚藏菩萨注金刚般若经亦同此论并伪妄作也。愿早藏匿不可流转。取笑于万代。真人三船白。
宝龟十年闰五月二十四日状。
戒明阇梨座下。
已上。
私云。此中所举疑难四个条欤。一无回天凤威名难。二取姓名不可为名难。三前译论牒后译文难。四同卷异笔非一人译难也。
守护国界章上(传教)云。粗食者曰。又释摩诃衍论云。伏阐提不信阵得十信位。伏外道着我障得十住位。伏声闻畏苦障得十行位。伏缘觉舍心障得十回向位。断异生性障等十障得十地。准此等文明知地前四十心位犹是凡夫。犹是退位。于六尘境颠倒妄念。何名圣位。若是藏通别菩萨非圆教不尔。彼所立四教不极成故。弹曰。汝引释摩诃衍论。不足为诚证。何者翻译不分明故。隋唐诸目录不载见录故。其真言字不相似梵字故。其义理相违本论故。姚兴在秦真谛在梁。秦代筏提译已同梁家论。若正义论者。从秦以降至开元目录不载疏师不引。是以不足归信。此论者大安寺诫明法师去天应年中自唐持来。尾张大僧都为传。检勘日已勘成伪论。汝何以疑论辄遮华严经。此亦一愚失耳(文)。
私云。此中所出有七失。一翻译不分明难。二隋唐目录不载难。三真言字不似梵字难。四义理相违本论难。五秦译同梁译难。六疏师不引难。七大僧都为伪论难也。
教时义第一云。问。摩诃衍论昔者戒明和上将来之时有诸道俗论定伪论。又南大寺新罗国僧珍聪传云。是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撰也。而何引为龙树论证。答。昔有居士论付四失。后有僧众更加七失。次有真言僧都上奏入真言三藏之中流行天下。其官符文载贞观格。后有福基和上箴诲迷方记中具会旧人四失论定真论。论题下云龙树菩萨造。故引为证据。可谓显晦随时行藏在运者也(文)。
八卷藏第一云。有四种字。一伪作字。二妄计字。三黯推字。四真实字。一伪作字。睿山本师守护国界章云。释摩诃衍论○勘伪论(文)。次依空海僧都上表。大日金刚顶等修多罗藏。苏悉地摩呼等毗奈耶藏。释摩诃衍菩提心论阿毗达磨藏。可以流通。官符施行。次我和上据大安寺新罗国僧珍聪口说。是新罗国中朝山僧月忠伪作。于延历寺目录注云月忠作。其后道诠法师作箴诲中广破戒明将道多海居士之日居士所出四失于后南京释疏所出七失决为真论。今据睿山两大师判以为伪论。其中真言文字亦为月忠伪字(文)。
私云。此等释四失七失者。三船难云四失传教难云七失欤。传教元住大安寺故云南京释疏欤。
八家总录上云。
释摩诃衍论十卷(龙树)(戒明初来之日道俗判为伪论。次德师引用睿山本师破为伪论。仁和上问南大寺新罗僧珍聪云。新罗中朝山月忠妄造。后海和上上奏入真言三藏流行天下。次福贵山道诠和上箴诲破右伪论立为真论文)。
私云。安和上或破或用。且依睿山两大师判以为伪论(云云)。传教破文如国界章。仁和上所以为伪论依新罗国僧珍聪口说。即任彼口说延历寺目录注云月忠作。安公处处释在此意矣。
问。此等疑难诚有其谓欤。而东寺大师定龙树真论诸御作中多引用。若不设会通者。他家学者不可失许欤如何。答。思此论弘通。于唐朝者诸师一同引用更无伪论疑。至日本三船真人传教大师等始虽贻疑。高祖大师入三学目录忝经上奏官符施行。所谓弘仁十四年承知元年同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三日度度官符载而明白也。若犹致疑执者。显招违敕之罪冥背佛陀之眷者欤。今且一一会彼谬难矣。
一会三船难。
一。会无回天凤威号难。
回天凤威者自元非皇帝讳。是叹帝德之言也。回天者现流布本云。天册凤威(云云)。天者喻帝王于天。册者崇敬言也。如天册之故云天册。凤威者皇德喻凤王之为众鸟王云凤阙。云凤扆皆此义也。圣法记云。回音瑰允也。好惠反。宝册也回也续也。此中册字契当而已。此字在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十一卷(文)。八十花严经序云。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文)。大周录序云(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明诠等撰刊定众经目录一百八十七部千四百六十六卷)。我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道着恒劫位邻上忍垂本愿而下生演大悲而广济(文)。依此等文或天册或凤威或金轮皆是叹皇帝之通号也。而三船以帝德定其名还加谬难。颇足可笑矣。
二。会取姓名不可为名难。
就此疑粗开勘传记以姚兴为皇帝名之证据非一。所谓梵网经序云。弘始三年淳风东扇秦主姚兴道契百王(文)。贞元录五云。时秦主姚兴专志经法供养三千余僧并往来宫阙(文)。又云。秦姚兴皇帝时妙法花经翻译提婆品纳长安城之内不令出余城(文)。慈恩传第八云。姚兴时鸠摩罗什译经。姚主及安城侯姚嵩执笔(文)。
文证如此。何至当论可生疑乎。
三。会前译论牒后译文难。
会此难有法尔随缘二意。先法尔者。梵汉两本虽似随缘出现。而实法尔本有非人造作。亘三世常恒也。不增一字不减一字。例鹿岛大明神御甲有唯识三十颂汉文与玄奘所译无异(云云)。又当麻曼荼罗缘有观经文与疆良耶舍所译文无差。此经未渡来本朝之先也。此等皆后译之文在于前代。时代不同颇虽似难思。倩案其道理梵汉俱本有三世不改故前后无差异。何见随缘显现假相可疑法尔本有实理乎。然则起信论又不可谓弘始承圣年代始译之。法尔不改汉文无人造作故。始起出现学本有不自由。前后译文敢不可相违者也。次随缘者。如清凉演义抄云。大唐翻译三藏若有失译圣教。后同经同论梵本重汉土请来之时。先后本同之写先译奉上之(云云)。于释论者弘始三年虽译之。起信梵本重请来之日依为同本。真谛三藏承圣三年写先译摩诃衍论中本论文言奉上有何过乎。且检其准例。宝积经者四十二会也。往古三藏随得梵本多以别出翻译。而唐代菩提流支三藏具翻译四十二会。全部成一百二十卷。其中多编入先代别出所译。披读翻经图记第四可悉之。
四。会同卷异笔非一人译难。
此难荒凉也。同卷异笔者何事哉。推之本末两论文笔相违事欤。本论马鸣所造末论龙树所造也。梵本文章各别故汉本随不同也。例如玄文论真谛三藏所译也。其文笔全非如起信论与释论全同也。是起信玄文梵本各别故虽同三藏翻译两论(起信玄文)。文体不同欤。本(起信论)末(释论)二论相违准而可知之。次释论文鄙义昏者。高祖穷外典之底尽内教之源。芳誉普和汉才智及遐迩。是以性灵集序云。和尚昔在唐日作离合诗赠土僧惟上。前御史大夫泉州别驾总一时大才也。览则惊奇。因送诗云。何乃万里来。可非炫其才。增学助玄机。土人如子稀(文)。而大师已定龙树真论。以三船短才争可云文鄙义昏乎。
三船状不审绦条。
守护国界章上云。此论者大安寺诫明法师去天应年中旬唐将来(文)。三船状云。宝龟十年闰五月二十四日状戒明阇梨座下(云云)。就两文勘年代记。宝龟十二年正月一日改元则天应元年(云云)。争在前代(宝龟十年)疑后代(天应年中)请来论乎(是一)。又宝龟十一年有闰月十年无之。何云宝龟十年闰五月乎(是二)。
三船事。
或书云。淡海公(不比等大织冠二男)和铜元年正月叙正二位任右大臣。养老三年任太政大臣固辞不就。四年八月薨(年六十二)赠太政大臣正一位谥曰文忠。天平胜宝四年八月赠淡海公(文)。
私云。自养老四年至宝龟十年六十年也。知今所云三船者非淡海公欤。
类聚国史六十四云。桓武天皇延历四年七月庚戌。刑部卿从四位下兼因幡守淡海真人三船卒。三船大友亲王之曾孙也。祖葛野王正四位上式部卿。父池边王从五位上内匠头。三船性聪敏涉览群书尤好笔礼(文)。
私云。国史所载当此人欤。犹广可勘之。
已上会三船难毕。
二会传教难。
一。会翻译不分明难。
释论序(姚兴皇帝御制)云。朕闻其梵本先在于中天遣䮊来迎近至东界。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九月上日于大庄严寺亲受笔削敬译此论。直翻译人筏提摩多三藏。传俗语人刘连陀等。执笔人谢贤金等。首尾二年方缮写毕功(文)。翻译年纪译者执笔等此文分明也。传教大师不见此文欤。将又不用序欤。若不见序者恐可谓管见若不用者其所以如何。姚兴皇帝求请法花经受持梵网戒。归法致诚皇德救物。诸传所载德行尤多。今自制论序具明翻译相。有何谓辄不用此序乎。
寻云。筏提摩多三藏翻译此论诚序文分明也。但彼三藏唯译当论不译余经论故犹可谓翻译不分明。如何。答。贞元录第十七云。
佛说十力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龟兹三藏沙门勿提犀鱼(唐言莲花精进。于安西城西莲花寺译文)。
勿提犀鱼唯译十力经不译余经。虽然录文分明故人不疑之。当论如是。序文分明也。谁可疑之乎。
二。会隋唐目录不载难。
录外经论其例是多。限当论何强可致疑乎。翻译名义集序(唯心居士荆溪周葵敦义述)云。然佛法入中国经论日以加多。自晋道安法师至唐智升作为目录图经盖十余家。今大藏诸经犹以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为准。后人但增宗鉴录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经摩诃衍论及此土证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国家尝命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文)。此中以当论已定录外论。金光明经证道歌等同此类也。又金刚顶瑜祇经一卷(金刚智三藏译)佛心经二卷(菩提留支三藏译)花严经心陀罗尼一卷(实叉难陀三藏译)等开元贞元二录中不载之。虽然大师御请来之。又金刚智所译要略念诵经善无畏所译胎藏摄大广大仪轨等同不载彼二录。虽然自他门高祖请来依行。谁以之称非乎。凡当论者后秦翻译后其本秘惜不行于世欤。通法大师赞玄疏第一云。然斯释论肇从秦代迄至皇朝仅七百年间未曾流布。遘一千运内方遂传通(文)。七百年间论本未流布。故隋唐目录不载之。是则行藏在运显晦随时故也。
三。会真言字不似梵字难。
此难只守一隅未访三端。凡于文字梵胡汉三国体异也。且就梵书云之者。悉达太子初学之时有六十四书(法苑珠林等出之)。又依智广字记意。十八章建立不同也。释第十八章云。此章字类流派无尽(文)。所谓●多达●祇耶等字是也。非一切智人者谁敢穷其极乎。于胡文者未传此方(云云)。至汉字六书八体其类太广。若具不达此等文字者争辄可作伪字疑乎。论第八卷成就止轮因缘门所出[囗@(王/(王*王))]字轮圣法记释云。此字在金刚大轮无碍虚空总明陀罗尼经第一卷中(文)又论第九卷所出[〇@九][(幾@水)/(幾@山)]等十二字同记释云。此中神咒外道经咒。谓在十万六千偈阿罗罗驮尸那总明弟子经二百五十七卷(文)。龙树菩萨初交外道众习咒藏后遇金刚手传秘教。以传教短才争可疑龙树博览乎。
异类字。
慈觉请来吽迦陀野天仪轨上(金刚智译)云。
佛部母真言曰。<PIC>T77082301.gif</PIC>
莲花部母真言曰。[阝*(具/寸)](一)[阝*梨](二)[阝*(具/寸)][阝*梨]。
金刚部母真言曰。<PIC>T77082302.gif</PIC>
翻译名义集第六(法云大师撰)云。
卍(熏闻曰。志诚纂要云。梵云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
<PIC>T77082303.gif</PIC>(苑师云此是西城万字佛胸前吉祥相也)。
<PIC>T77082304.gif</PIC>(音万。是吉祥胜德之相○宋高僧传明翻译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咒词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华严中<PIC>T77082305.gif</PIC>字是也。以此方万字翻之。而字体犹是梵书。三音字俱翻。经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是也文)。
又云。
<PIC>T77082306.gif</PIC>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方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文)。
非梵非汉字。
佛相好万字义略记(大师御作)云。问。佛御胸<PIC>T77082401.gif</PIC>若汉字若梵字欤。答。难思。又诸人不知。今云。非梵字非汉字也。文即字故云万者三点圆满言也。故大般若经解八十种好云。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文)。
悉昙藏第一(安然)云释摩诃衍论说佛法行人修止观法入佛位时服此[囗@(王/(王*王))]字及说邪魔化作佛形故恼行人时说作佛形六根真言其字非梵非汉佉娄书未传岂肯此哉(文)。
四。会义理相违本论难。
其义理相违本论者。篇目何事哉。难破人趣荒凉也。颇不足会通者欤。推之依本论立义少文开三十三广宗故云相违欤。将又释论多依字义门作释故致此难欤。共以无谓。依少文开广义摄义论相通也。何况玄文论第八明发愿系属因缘。于往昔时佛誓吾成觉道说百亿经。马鸣愿吾为弟子造百部论。佛教造论相云。谓三十四法大海。若有论者具此法名言圆满大海论。若有论者不具者名言一分小智论。以如是大要因缘我今依三十四法该摄安立无余说(文)。今闻往昔发愿因缘弥仰龙树大圣之金言者也。次字义门释者秘教大体也。理趣释经等例太多。执显句义不可疑密意矣。
五。会秦译同梁译难。
会通同前段矣。
六。会疏师不利难。
法花义疏第一(嘉祥)云。而璎珞经云。六住退者。龙树释此语云。欲怖地前菩萨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实不退(文)。
私云。当论第七卷有此释。此外现流布龙树论中无此释。喜祥大师引用此论无疑者欤。但法花统略引此释为十住毗婆娑论文。彼论中无此释。以知后人误书加之欤。
起信论疏上(惠远)云。言马鸣菩萨造者是为显其论主名也。亦释博者如龙树论释(文)。
私云。当论第一具马鸣名字。此外龙树所造论中无此释。净影又引用当论(矣)。
晋水净贤七祖图引手镜云。龙树造释摩诃衍论云。一百部经为本经(文)。
私云。此中所引证手镜者清凉释欤。遍年统论中随闻手镜一百卷为清凉制作之旨载之。此外无云手镜之书。若尔者清凉之所览无疑者也。
圆觉经略抄(宗密述)云。或以一部论释多部经。如龙树释摩诃衍论(文)。
宗镜录第四十五(智觉禅师述)云。且如马鸣龙树皆是西天传佛心印祖师。马鸣制大乘起信论广说阿赖耶等三细识六粗相一心真如生灭二门。龙树制摩诃衍论引一百本大乘经证说八识心王性相微细等义(文)。
大宋太祖皇帝开宝八年(乙亥)。智觉禅师入灭本朝当圆融院御宇天延三年也。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引下(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㲀集)云。问曰。佛具一切智。岂不知得陀罗尼也。答。有三义。一者表此陀罗尼最胜最深令人生于尊重。所以言佛不知而自求之。二者谓权教中佛不能知得圆宗密咒。如小乘极果不能知得大乘深法。三者密宗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故。佛不得如释大乘论说圆圆海佛亦不得。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也(文)。
笔削记第一(长水沙门子璇录)云。准摩诃衍论说有六马鸣前后异出○然准大论所说。此菩萨道成先劫号大光明佛。今乃助化示居八地。父名卢伽母名瞿那(文)。
复古记(玉峰师会撰)云。一乘者不二摩诃衍法也。龙树曰大本花严所说圆圆海也。或称一味大乘(文)。
私云。此中所引龙树释者释论第十文也。
折薪记(观复撰)云。贤首解起信立义分。脱体与释论相违。解释亦乍同乍异(文)(会解记第一同之)。
集成记第一(希迪撰)云。释论第一云。是法极妙甚深独尊○性德圆满果是焉。所以者何。离机根故。离教说故。第十又曰。大本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得诸佛胜故(文)。
翻译名义集第六(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云。又摩诃衍论立十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十。于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论上文云。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如佛告文殊师利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今谓。一切一心识是此方言。梵语正名干栗陀耶(文)。
大元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第九(讲经律论沙门庆吉祥等奉诏译)云。
释摩诃衍论十卷(龙树菩萨造)。
天竺三藏筏提摩多译(新编入录)(文)。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三(高丽沙门义天录)云。
释摩诃衍论十卷(龙树造)。
通玄钞四卷。通玄科三卷。大科三卷(已上志福述)。
通赞疏十卷。通赞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守臻述)。
赞玄疏五卷。赞玄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法悟述)。
已上。
私云。义天灵芝元照事也。宋朝人也。大智律师弟子也。律师为述开讲要义。又花严宗书圆宗文类二十卷同义天述也。而义天为一时睿才释论并末书等录之。末书内通玄抄并赞疏长治二年五月中旬将来于本朝。通赞疏十卷未渡书也。其外圣法法敏普观等师作记作疏释此论。如左载矣。
释摩诃衍论记一卷(沙门圣法作)。
同论记六卷(皇宋光严寺无际大师普观述)。
小栗栖常晓和尚请来录云。
释摩诃衍论疏一部三卷(法敏法师造)。
已上一部依真言宗传法阿阇梨等申求来。
右摩诃衍论者横释显教竖括秘藏大论。虽先来左右未定。今以此疏证彼大乘(文)。
已上唐朝诸师或令引用或作末书一朝盛依行。敢不存异义。随见及书出之毕太政官符治部省。
真言宗僧伍拾人。
右被右大臣宣称奉敕件宗僧等自今以后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二百余卷经苏悉地苏婆呼根本部等一百七十三卷律金刚顶发菩提心释摩诃衍等十一卷论等(经律论目录在别)○。
弘仁十四年十月十日。
已上。
私云。此官符为根本承和元年同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三日重被成官符者也。于日本一国谁可违越此格乎。
一乘开心论(道雄)云。问云。何三为一毗卢遮那耶。答。龙猛菩萨云。分流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卢遮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又云。性净本觉三世间中皆悉不离○(文)。
私云。此中所引两文初文释论第十次文第三也。
教时义第一云。龙树摩诃衍论建立十识。八识如常。第九一切一心识。第十一心一心识○论题下云。龙树菩萨造故引为证据(文)。
箴诲迷方记(福贵山道诠和上作在东大寺东南院云云)。
安然和上云。后有福基和上。箴诲迷方记中具会旧人四失七失论定真论(云云)(教时义八卷藏八家秘录同有此释)。
奥州德一引用此论(云云)(可勘之)。
或云。守护国界章粗食者引释论为证。件粗食者指德一(云云)。
已上本朝诸师引用如斯。然则和汉两国诸师多以依用。传教疑难不足为论矣。
寻云。此论者秦代所翻也。自秦以来上代诸师不及引用。今所举多唐代末宋朝间也。传教疑难犹以不审如何。答。此论翻译以后隐没不流行故。上代遍不及引用。子细如先段载。若实为伪作者。纵虽为后代岂唐宋诸宗明哲徒可依用之乎。何况嘉祥净影等古德粗得引用。所见如上考矣。
七。会大僧都为伪论难。
尾张大僧都者谁人乎。又有何证据定伪论乎。僧纲补任云。贤撔兴福寺。法相宗。尾张国人。宝龟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任律师。玄昉僧正孙弟(宣教法师弟子又良敏僧都弟子)延历三年六月九日任大僧都。不经少僧都。同十二年十一月七日入灭(年八十)幼年入道剥皮燃指精进无倦(文)。彼尾张大僧都者当此人欤。
已上会传教难毕。
三会安然难。
安公难破虽多端。大略载守护国界章文。如前段救。此外无指疑难。但珍聪口说以此为指南欤。件珍聪者谁人乎。勘见僧纲补任自异朝来本朝之僧中更无名珍聪之人。定知非高名之人欤。爰有释珍嵩者。彼释有以起信论为伪论之语。今相监本释以当论为伪作云之欤。抑此论者尽密藏之奥旨穷性海之渊源。三十三种法门真如生灭建立都非凡智之所测。谁人妄可造之乎。月忠若智人者。不慎大妄语罪何以自作可称龙树造乎。若愚人者争自可述甚深法理乎。又延历寺目录注云月忠作(云云)。是又慈觉依珍聪口说且告此注欤。彼珍聪口说为胸臆浮言之上者。日录注随而不足依凭矣。
已上会安然难毕。
一起信论真伪事。
四论玄义第十(均正僧正撰)云。第二论师名马鸣菩萨。传云。此菩萨共外道论义。既降伏竟七匹马落泪而呜呼。时人呼为马鸣菩萨也。相传云。佛灭度后三百五十年中出世造论。依摩耶经云。六百年中出世造论。论有一千偈。不来此土也。唯见起信论一卷。或人云。马鸣菩萨所造。北地诸地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觅翻经论目录中无有也。未知定是不也(文)。
文义要第七(珍海)云。四论玄第十详起信论云。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觅翻经论目录中无有也。未知定是不也。
今考贞元录出起信论一卷。真谛译。同论二卷。实叉难陀译。同马鸣造。是同本异译也。故知西天有其梵文前后三藏俱传之。均师早出不见后代录而未决之故今考之耳。宝窟下引起信论证不立自性清净色义也(文)。
贞元录第二十二云。大乘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造)梁天竺三藏真谛(第一译)大乘起信论二卷(马鸣菩萨造)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新编入录第二译)右二论同本异译(文)。
探玄记第三私记(青丘释珍嵩撰)云。马鸣起信论一卷依渐刹经二卷造此论。而道迹师目录中云。此经是伪经故。依此经造起信论是伪论也(文)。
私云。且依释论。起信论总所依百亿经。别所依百部经也。百部经名字具列之。其中无渐刹经。依何定依彼经造此论乎。又渐刹经者起世经事也(云云)。起世经诸师同引用。依何定伪经乎。解释之趣旁无所据。颇不足会通者欤。
圣法记云。马鸣菩萨现。六时中造作论教。当何时耶。所谓出现一百余岁时即造作四部。宝册论云何为四。一者起信论。二者玄理论。三者本原论。四者清净论○(云云)。
众经目录第五云。
众论疑惑五。一部五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
右一论是众论疑惑。
众论伪妄六。一部一卷。
五凡夫论一卷。
右一论是人造伪妄(文)。
笔削记第一(长水)云。然论有宗释之异此宗论也。谓马鸣大士宗法花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实。谓义丰文约无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又云。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又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等。然此论文是证真大土后得智中宗经所造。后人不思绠短却谓泉沽往往谤之。言非圆实。下文劝信非不殷勤。闻思修益备彰功利。不信毁谤受苦弥劫。岂不勉哉(文)。同记引海东疏云。开二门于一心总括摩罗百八之广诘○示性净于相染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至如鹤林一味之宗(涅槃经)鹫山无二之趣(法花经)金鼓(金光明经)同性(大乘同性经)三身之极果花严璎珞四阶之深因大品大集旷荡之至道日藏月藏秘密之玄门。凡此等辈中众典之肝心。一以贯之者其唯此论乎(文)。
续高僧传第四(南山大师撰玄奘传)云。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遍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云云)。贞元录第十一同之。
右虽光师抄记今随得勘文少所注加之也。有恐有恐。
康应二年三月日。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生。五十八)。
当卷杲宝大德之抄记。且又贤宝师相寻勘文等所注加焉。实自非此宝册者谁知释摩诃衍起信两论之真伪哉。后览者可仰可信矣。加修饰传诸来叶云尔。
延享四丁卯岁夷则二十二日。
时定额僧贯首僧正贤贺(生。年六十四)。
宝册钞第九。
疏义释诸家请来异本事。
诸家本同异挍勘事。
疏义释胜劣对辨事。
义释再治事(付多加人言条条事)。
疏义释犹不尽经奥旨否事。
科章直释两例事。
宝册钞第九。
大日经疏义释诸家请来异本事。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义释目录缘起(智证)云。如余见闻。件义释从大唐来我国且五本焉。今见有四。谓西大寺得清大德(或书德字)请来本一十四卷(大历七年到唐未委归年也)。次高雄寺(法名神护)空|和尚本二十卷(贞元二十年到唐大同元年归朝)。次当寺慈觉大师本一十四卷(开成三年到唐承和十四年归朝)。余赍来本一十卷(大中七年到唐天安二年归朝)。都卢对勘大同少异。不免巧拙也。又闻。平城山阶寺(法名兴福)有一本。此玄昉师入唐将来。昔我比睿祖大师借看昉本不堪可写。登时还却写西大本自宛。披览大师缘彼本三卷已下元缺内题重复缮写准外题加添之。兼录经品示其当卷所释起尽。故入藏者前后两本也(文)。
私云。此文五本者。一玄昉僧正本。二得清大德本。三高祖大师本。四慈觉大师本。五智证大师本也。又传教大师入藏本有两本。一最初书写本。二重复缮写本(是名山家勘定本)。彼此总计成七本矣。
八家总录云。
大毗卢遮那经义记十卷(无畏释一行记山阶玄昉僧正)。
大毗卢遮那经义记七卷(上下十四卷西大德清大德)。
大毗卢遮那经义记七卷(上下十四卷睿山本师治定)。
大毗卢遮那经疏十四卷(高野海僧正在贞观寺)。
大毗卢遮那经疏二十卷(海赠僧正治定)。
大毗卢遮那经义释十四卷(有温古序睿山慈觉大师)。
大毗卢遮那经义释十四卷(有温古序入唐遍明和上送来同睿山和上本异仁和上本)。
大毗卢遮那经义释十卷(睿山山王和上。私云上八本同疏异本文)。
私云。已上八本内贞观寺本遍明和上本智证目录不载之。此中二十卷本海赠僧正治定御请来本十卷也。大师御笔进官录毗卢遮那经疏十卷(云云)。以知世流布二十卷本大师于本朝被调卷欤。贞观寺十四卷本可寻见之。
义释目录里书(智证)云。此二十卷本更有一本。珍曾于三井并冷然院为猷宪探源法师等一遍读授此释时。以二十卷听受之。尔文句不连难读处多。仍事不获已依己唐十卷本改疏字作义释兼换述者署为沙门一行述记。又加添一两文句接难读处。如今后学便抄写件本颇有一两。计后人或角眼故背后记之。不是自是非他。为存彼此道也。末哲取舍之。
仁和元年九月七日。沙门珍记(文)。
私云。依此记就二十卷本智证大师改题疏字又加添一两文句。既异根本□本故为别本耳。
同目录奥文云。更有十卷释一本。卷依余十卷本。文据持院十四卷本。偷失唐本恋慕切故有此事也。末贤知趣(文)。
坚济私曰。智证大师请来义释本般若寺僧正偷遣护法盗取之令披览给(云云)。纷失者此事也。元庆八年还得(云云)。元庆八年般若寺僧正三十一御岁也坚济公之朱书也。
劝修寺类秘抄云。智证大师记云。大日十卷疏般若僧正以护法令盗后得也。已上以法务(宽)自笔本写之了。智证本纷失依此事欤。贤宝(记之)。
私云。智证大师归朝之后。请来十卷本纷失未还得(元庆八年四月还得之)(云云)之间。写慈觉请来十四卷本以拟持本。调度成十卷(云云)。以此本加以前目录都卢勘计有十本矣。
诸本同异校勘事。
问。上来本同异如何。答。十卷义释第十卷标纸记云。此延历寺中有数本释。且寺库纳两本并十四卷。其青标纸本元初借西大寺本攸写也。故人唐德清大德将来之。其白标纸者祖大师更令抄写之。见定录云山家勘定本也。聊有开科目而与前同本矣。今世多行。二十卷本此空海和上请来。与上十四卷大同少异。仍不入藏。然清大德海和上两本不与菩提心论合。其所引开示悟入文欠缺故。总持院觉大师唐本十四卷并珍将来此一十卷本大体相同。其十卷者即此薄纸本也。兴善三藏论所引四种阿字在件两本。细勘彼此非无少异。然是同体焉。至于少异不可会同。览者得意用四本好耳。此本纷失经年。今四月来入手。仍与院本对勘略记来由。须造目录载题边文令后来辨别之。
元庆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勘了(起四月中旬末)。
前入唐释圆珍记(文)。
私云。依此记传教两本高祖御本已上三本同也。慈觉智证两本大同与前本大异也。又依八家总录。遍明送来本同传教本也。其文如先引。
诸本胜劣事。
问。上来诸本中以何可为胜乎。答。古今诸德所握玩专是三本也。所谓高祖请来二十卷疏。慈觉请来十四卷义释(有温古序)。智证请来十卷义释是也。自他门学徒互诤其胜劣各非无所由。今且他门释义为难端。依自门相承会通之。其条条如左载。
义释目录(智证)云。其高雄寺本以世多行更不入藏。今记数本题。为令后代会事元由及名是非。非者此疏也。是者义释也。凡疏体者初以笔语谈于大宗摄略释题后更开章分科解释。诸家章疏大纲如是。而今不尔。所以题疏。与尾不合。披而须辨。其义释者直尔释文无有折开章段等事。以为秘教不同常途对众讲演。只会文意潜通佛旨而我辈未谙。凡有解释混言为疏。学之未遇师匠耳。古今来本题额各异不此将传诸德之望随得入手。有何是非。述记之家非无改润。染毫云疏断笔称释。若会斯趣谁偏执之(文)。
菩提场经义释第一(智证)云。凡真言秘教据佛制戒不同余经对众讲说排科消文。所以兴唐记大日释不似疏体。凡疏体者。初总述大意次立门解释后入文清消。今者准兴唐直尔述要文令披念者会悟教宗早证佛果。不烦文义(文)。
义释目录云。右诸本之中二十卷已前三本者与兴善三藏菩提心论中注不合。不以法花开示悟入对释四种阿字故。慈觉大师并圆珍本与彼论合也。有以开示悟入对四种阿字之故胜劣易知。自余德失互不免之。惠者得意忘言幸甚(文)。
私云。二十卷已前三本者。一传教大师最初书写本(以德清本写之)。二同大师重复缮写本。三高祖大师二十卷本也。今依智证大师决判义释为胜疏为劣。此有三由。一疏题额不应失。今考云。辨正论第一(法琳)云。章疏者举网提纲拾遗补阙。通一部之文义。亦所以备遗志也。大法初度未遑解释。卫安帛远创启玄章。自斯厥后竞撝谈柄○(云云)。二文句难读失。义释目录里书云。文句不连难读处多(云云)(具如上引)。疏第九息障品以后文句不连难销通。是未再治故欤。于义释者自此以后与疏大异也。文句周备义理易解矣三要段脱略失。谓四●四佛配释文是也(已上为难势矣)。
次依自门传评判之。以疏为胜。以义释为劣。此有数所由一约瑞应有无。谓无畏三藏持来大日经于本朝以纳久米东塔。三藏记文云。来叶必弘法利生之菩萨来而可恢此教于世(云云)。爰高祖大师依灵梦告寻得此经。为访求其幽旨遂以入唐请益。然传来二十卷本。归朝之初于久米东塔创令开讲此经。神祇冥众立影向讲场。随喜法味感应奇特。既以揭焉也。解释微言不可不贵(矣)。
二约相传嫡末。谓本朝三门真言同出青龙一室。其中大师独得写瓶之付嘱亲蒙和上听许。诸本中选传二十卷本。慈觉智证等后师入法全室恐得枝条付属。岂可作同日之论乎。三约文句正记。谓无畏三藏暗记大本解释略经之日。多广经要言杂载疏中。依之一部皆撮集经说非三藏私辞。疏第二十一部结释文云。已广说摩诃毗卢遮那成菩提加持神变经竟(文)。广说之词非摽圣言乎。依之息障品疏释其词相同不空所译底哩三昧耶经。有余品品亦以可例知。若尔者非无畏三藏者谁人辄加减其文句乎。义释再治之本还非无其失。依之菩提心义第一云。此义释本三藏说一行记智俨治温古再治。故本记外多加人言(文)。加人言子细如下注。安云。既为慈觉门叶令作此释。若无门报者谁人诤用舍乎。但前段所举三个过失者恐是自由疑难欤。
初疏题名不应失者。此条难辨由绪。疏题是根本无畏一行所立也。若如疑难者。彼两祖猥令安此题欤。祖师雅意恐难测者也。但见疏古本。奥题名中或书毗卢遮那经释义或名毗卢遮那经义记。少少有异本。推之最初立题似不一定。然后日再治之人唯令用义释之题欤。若非两祖改润者宁称规模乎。依之慈觉请来录云。大毗卢舍那经疏十四卷(一行阿阇梨述云云)觉大师既存疏题名。何必至吾祖请来本可加其咎乎。何况菩提心论中云准毗卢遮那经疏。是又可称过失欤。如何加之大辽觉苑法师演密钞中每牒文皆标疏题。又智证大师自制书名疏钞。匪啻违古哲释还招自语相违过者也凡疏者疏决义也。若疏决文理拥滞。纵虽不开章段何必不称疏乎。仁王疏法衡抄第一(遇荣集)云。疏犹记也。纂录之义。纂录诸教相应文义释经意故。又疏者疏(平声)也。分也决也。疏通文义分别旨趣决择性相故名为疏(文)。粗检作例。依之天台文句虽不开章段名法花疏。妙乐大师制此疏末书号疏记。疏字约所释。记言名能释。尔者何至此疏强致疑殆乎(或云。靖迈药师经疏不开章段直释文云云可检见之)。
次文句难读失者。息障品以后疏(第九卷)文句未再治欤。虽然既是无畏直语一行记着。谁以令忽绪乎。凡秘藏奥旨者师口相承为先。疏第十二云。此经圣者所秘故不明白次第说也(云云)。为诫慢法者文多存烂脱。秘宗定习也。诚非师授者辄以难消通。争可怀疑怪乎。
后要段脱略失者。此有数料简。所谓长宴僧都四十帖云。师曰。四种阿字配开示悟入之释有义释中。疏中无之。弘法大师秘之抄出为别抄(云云)。法花大日二教即为一部之意可秘故也(文)。若依此意者。二十卷本非无此文。大师以别意趣抄出之。全非疏失也。或云。大日经以四种阿字为宗。法花经以四佛知见为宗。而疏释意存两经一致之旨。是故疏第七或释此中开示即是佛知见。与法花义同。或释此经本地常身。又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处。不空三藏得此意以四阿配释四佛知见而后日再治之时。依菩提心论义释中书加此文。若疏中自元有此文者。何可云准毗卢遮那经疏乎。准字起尽可思之。或云。阿字具有五义等者。毗卢遮那经疏所释五字义也。意云。疏十一并十四唯明四种阿字。第二十更明入中恶字。准处处文具释五义。故云准毗卢遮那经疏。次又将阿字配解法花经等文不空三藏自释也。全不准疏释。又字起尽显此意者欤。而以两经配释温五阿释段义释中书加之。是后日再治之失也(此义觉济僧正料简也)。
菩提心义第一云。问。抑大日疏无所引文。何言准疏耶。答。高野十四卷二十卷脱此文也。慈觉大师遍明和上圆。成和上圆觉僧正等本并有其文。故知高野抄本欤(云云)(圆成和上谁人乎。圆觉者宗睿也)。教时义第三云。温古本有此开示悟入之释。出于无所不至真言处。有人不见而言疏无。迷哉迷哉(文)。
义释再治事。
问。或云。义释非智俨私再治。一行迁化刻请善无畏可再治之。由属付智俨法师。仍智俨请三藏令再治之(云云)。此条如何。答。十四卷义释序(温古)云。尔厥有中天竺三藏。字输波迦罗僧诃。唐号善无畏○禅师一行命世之生也○奉诏与三藏译出此经○分为三十一品。尚虑持诵者守文失意禅师又请三藏解释其义随而录之。无言不穷无法不尽。举深浅秘两释会众经微言。支分有疑重经搜决。事法图位具列其后。次文删补目为义释。勒成十四卷。以梵文有一二重缺纤芥纡回。开元十五年禅师没化。京都释门威仪智俨法师与禅师同受业于无畏。又闲梵语。禅师且死之日嘱付法师。求请梵本再请三藏详之。法师阁其文墨访本未获之项而三藏弃世。咨询无所。痛哉禅师临终叹。此经幽宗未及宗衍。有所遗恨。良时难会信矣。夫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是佛方便。若不师授未寻义释。而能游入其门者未之者矣。温古尝接诸贤末肆预闻此经。至于绝待妙门非敢窥测。不揆愚昧住心归仰。辄以疏拙之思叙其本末焉(文)。今依此文。智俨虽受一行属付。访本之间三藏又入灭无所咨询。良时难会(云云)。非三藏再治之旨解释分明也。何云请无畏再治耶。抑智俨温古再治者其本据如何。是又所不见序文也。非无不审。或人(云云)。慈觉付传记云。谈言于智俨温古再治(文)(此书可寻见本文也)。安然菩提心义云。智俨治温古再治(文)。若尔者于智俨温古再治者。强生疑无其益欤。于三藏再治者曾不可许之。
义释多加人言事。
寻云。智俨温古再治之时多加人言者何文言乎。答。菩提心义第一(安然)云。问。大日经义释云(十四卷本文。二十卷本无之)阿阇梨于乌仗曩国撰出供养次第法(取意文也)略有五分。与第七卷供养法同。而何故此菩提心论引彼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文耶。答。菩提心论云。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云○纯净法也(文)。○而彼第七卷供养法疏云。和上(鞠多)于金粟王塔下感得文殊现金色字于虚空中授供养法以授无畏(云云)。故知无畏在乌仗曩国出彼所出时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义释本三藏说一行记。智俨治温古再治。故本记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论所引供养次第法者天竺本见彼文。非引三藏在乌仗曩所造文也(文)。安然释如此。私勘之十四卷义释第十(密印品)云。如来腰印○(此印经疏及图互皆差别。经言直舒水轮余亦立之。疏说余并内叉唯申水。图即二水合竖余皆内缚。今此三本不同。宜问传大法人。方知定趣水指也文)。又云。如来藏印○此印亦经疏有异○图与经同(文)。又云。结大海印○若依此疏说。作印不成。经图二本亦皆差别○此之三说未知孰是(文)。又云。作大护印○(此印经与疏及图互皆不同文)。此等文所注后人词无异论欤。或云。宜问传大法人。或云此之三说未知孰是。非无畏一行直语显然也。而间智证请来十卷义释脱此注释改为里书。若祖师直说者何辄改之耶。山门觉超僧都胎藏三密抄引此等文每段疑之。尤有谓者欤。
疏释尽经幽旨否事。
问。真言宗义云。一行禅师以天台义为诚证。既违其义。宁可依凭乎(云云)。又智证大师三部曼荼云。义家分别浅深两释。若总论之。摄于浅略甚深秘门说在师口(云云)。依此等释疏家释义犹秘经奥旨不载文籍欤。如何。答。真言问答云。疏师得旨既说经意。若不信疏师言不可得经论意若信经论不可弃疏师言(云云)。彼宗义谁人所记乎。或说。大师御作(云云)。恐非无疑。三部曼荼释是示久习真明行意相传授之义也。是约别途义门欤。犹可细择之。
科章直释两例事
法花义疏第一(嘉祥)云。问。寻天竺之与震旦者。着笔之与口传敷经讲论者不出二种。一者科章门。二者直解释。如天亲解涅槃有七分龙树释般若无章门。盖是天竺论师开不开之二类也。河西制涅槃疏开为五门。道融讲新法花类为九辙。至如集解净名之说撰注法花之文。但析其玄微又不豫科起尽。盖是震旦诸师开不开两义也。今所释者其义云何。答。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开道为宗。若因开以取悟。则圣教为之开。若由合而受道。则圣教为之合。如其雨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毒药。若然者岂可偏守一迳以应壅九达者哉(文)。
贞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书功了。后日以疏谈义之次勘文等书加之了。
大法师贤宝。
延享第四龙集丁卯夷则二十二日遂修补备后览焉。
跋陀罗系怛缚(降年六十四)。
宝册钞第十。
两部大经结集者事。
付。
秘藏记五藏结集文料简事。
第五陀罗尼藏两部大经摄不摄事。
秘藏记释守护国界经指六度经事。
德一未决事。
宝册钞第十。
两部大经为金刚手结集欤事。
真言疑目云。释迦一代经首如是皆阿难我者举世常言也。而今真言家云。大日经等如是我闻是金刚萨埵如是我闻(云云)。说听之人心不肯信。依何经论立此我义。若经论中无证文。祖师口传宗义意何乎(文)。又云。显教经等结集如常。今真言教于显教中共为集别为结集。若共集者阿难如是即更无疑。若别结者何处谁人焉(文)。
私云。就此疑聊举祖祖判释以显家之所存而已。
大日经开题云。问。何人如是指言。答。有三种释。初●●●●之词也。次●●●●亲之指言也。三●●尔有无人增减。●●●●者金刚萨埵。释云。离传闻出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闻也。复次广眼尊亲指自证境表如实智说言如是我闻觉知○(文)。
私云。此中作三重释。一●●尔有。二大日如来言。三金刚萨埵言也。此三重三大之功德三身之三昧也。初●●尔有者。一字一文遍法界无始无终我心分故。一一声字皆带理趣。法然而有无人造作。是体大理法身功德也。次大日我闻者。大日世尊发如实智慧能见闻如是法然理趣说言如是我闻。是相大智法身功德也。后萨埵我闻者。大日如来内见闻法然理趣故外必有契机之功能。是故为金刚手能说此内证境。萨埵结集之唱如是我闻。是则用大他受用身功德也。凡教名秘密教人名秘密主。是故以秘密主为秘密教结集者。人法相应此教深旨也。例如疏第五释住无戏论执金刚云所以特告此尊欲令人法相应流传有寄也。准可思之矣。
寻云。三义中且就金刚萨埵结集之义如疑目举疑。依何经论立此义乎。答。两部大经以金刚手为对告众。为未来弟子令付属秘密教其证也。
疏第一云。我观一切天人沙门婆罗门乃至浅行诸菩萨无能于世尊前发如是问者。所以者何。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秘密神力甚深之事。复叹言善哉金刚手汝能问吾如是义也。以如来善哉言音所加持故。尔时金刚手无量功德倍增。复明于所受法终无漏失。次即诫言汝当谛听极善作意吾今说之。亦为未来弟子明此嘱耳。深心受法之仪式也(文)。一切天人沙门婆罗门等中金刚手独问甚深之事于如来。如来又敕未来付嘱于萨埵。已于所受法无漏失。结集流传当其仁者也(是一)。
又同疏第一云。金刚手秘密主者○即是如来身语意密。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至弥勒菩萨等犹于如是秘密神通力所不及。秘中最秘。所谓心密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云执金刚也(文)。于三秘密教者补处大士犹所不知也。阿难等声闻众更非其境界。诸菩萨中金刚手独受秘密主称。结集传持偏此菩萨力也(是二)。
又同第三云。乃至于解三密人中最为上首。如金刚萨埵。是名阿阇梨(文)。如来所说教为将来流通结集之日。解三密之人中为上首。金刚萨埵阁之谁人结集乎(是三)。
又同疏第一释菩提心为因句云。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释论又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文)。释论者智论第一释五成就中信成就句(如是我闻)文也。引此文合菩提心句。菩提心者金刚萨埵三摩地法门也。然则经初安如是我闻言。是则萨埵内证也。非金刚手者谁称此言乎(是四)。
又理趣释经云。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文)。此意如是我闻者遮传闻显亲闻之言也。而阿难不亲闻大日之说。谓释尊传大日说更令闻阿难。金刚萨埵独对大日直问直答。大师得此意引释经文云我金刚萨埵(是五)。文理明镜也。不可不信矣。
教王经疏第一(慈觉)云。问。今于此经称我闻者。是为谁我。若云阿难我者。今经是诸如来秘密一乘非诸三乘等类境界。如何得称阿难之我。若云非阿难我者。是为谁我耶。答。佛于六波罗蜜经中收摄法宝以为五分。一素怛览。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五陀罗尼门。而举五人以灭后传教者。谓阿难邬婆离迦多衍那曼殊室利金刚手。如次今各受持一藏。若依此义。应云金刚手之我闻也。若依结集伴者义通阿难。故智论第一百云。佛灭度后文殊尸梨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此摩诃衍。故义亦通(文)。又云。问探经首尾但列菩萨不涉声闻。何为亦通阿难之我。答。经在极略。而列菩萨犹尚不多。何况声闻。虽不列名于海会中有声闻众。阿难何独无。故金刚顶经云。其金刚阿阇梨应思惟外坛中舍利弗等无量比丘来诣者。是故立义亦通也。亦云不通阿难但在金刚手。亦无硕失。是转教主故也(文)。
私云。初文意以金刚手阿难为结集主伴。后文中存两释。正释如前亦释。意唯金刚手结集也。此释同东寺传欤。
曼荼罗问答(慈觉)云。于法界宫说大日经。唯有菩萨无声闻众。谁人闻持结集流传人间耶。答。犹如常说阿难闻持文殊结集咨问。若尔经中只列金刚及菩萨众不列声闻一人。何因名为阿难闻持耶。答。经文略举上首故云十佛微尘众。明知阿难在中列耳。又咨。十佛微尘数众者。只是普贤执金刚等眷属非声闻众。答。曼荼罗中阿难有之。故知可有也。又咨。如来从本垂迹三重曼荼罗。随机随时示现不具。然则阿难在第二重释迦眷属之中。何由闻持大日所说。答。所言从初重现第二重院从第二重现第三重者。此只言说次第。但于实义三重一时靡不具足凡此曼荼罗众内能知外外能知内。彼此融通知见平等。加之阿难至此教时悟与大菩萨齐。故能堪闻持也(云云)(文慈觉问法全答)。
私云。此释似偏为阿难结集。亦且就结集伴作此释欤。与教王经疏其意不可违欤。可思之。
教时义第二(安然)云。问。传法菩萨谁耶。答。若约结集主者是金刚手。若结集伴者亦通阿难也(文)。
又云。问。若约显教应云总闻。若于秘密教何立此义。答。金刚顶疏答此问云。涅槃经云。阿难具足八种不思议。其第八云。悉能了知佛秘密法。若尔阿难亦知秘密教○金刚顶经云。其金刚阿阇梨应思惟外坛中舍利弗等无量比丘来诣者(云云)。又大日经云。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声闻缘觉众等也(云云)。天竺曼荼罗列阿难等一切声闻及旋檀香等缘觉众也。故知阿难亦从大日如来总闻秘教(文)。
又云。问。若约阿难有多种耶。答。金刚顶疏云。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持杂藏。阿难婆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盖指一人具四德矣。集法传云。有三阿难。一阿难。此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三名虽异但一人矣。金刚仙论阇王忏悔经亦不异此(云云)(文)。又云。问。阿难是在释迦得道夜生侍佛二十五年。未侍佛时二十五年应是不闻。何云总闻。答。疏答此问云。捡诸文有四义。故闻始终教也一本愿力故。过去作长者供养诵经沙弥今得总持。智论云。阿难世世立愿在释迦佛弟子多闻第一。二佛加持力故。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佛今密为说也。或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胎经云。从金棺出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诸经皆闻也。三三昧力故。金刚花经云。阿难得法性自在王三昧悉能忆故。或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也。四闻法力故。法花云。阿难得授记等事。即忆本愿故先佛法皆如今也。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难见佛说菩萨行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故。阿难受持一切佛教也。问。若尔阿难唯可总闻释迦一代一切教法。何闻大日如来一切时说。答。若约大悲胎藏曼荼罗义。四重海会皆是遍法界身金刚界身。故以遍法界阿难之耳普闻法界大日之说。例如释迦托摩耶胎。今如法界一切法身菩萨集会犹云笼月。托胎出胎(云云)(文)。
教时诤论(安然)云。六波罗蜜经云。修多罗藏阿难陀受持。毗奈耶藏忧婆离受持。阿毗昙藏富楼那受持。大般若藏文殊师利菩萨受持。陀罗尼藏执金刚手菩萨受持。金刚顶经补决中云。执金刚手结集法藏安置南天铁塔中也。准而可云显教密藏结集亦异(文)(教时诤同之)。私云。安然释同教王疏。教时义文主伴虽异。秘密结集通金萨与阿难。教时诤论文显教偏阿难结集密教偏为金刚手结集欤。释显教密藏结集亦异故也。
大日经疏抄(智证)云。如是我闻者。约已开门为阿难我。若尔阿难非大日侍者。何称我闻。阿阇梨云。约法界通开义无其妨难(文)。
又云。此经我闻或言金刚萨埵之我闻非阿难之我者。此说未详。私谓。毗卢遮那对于声闻何言非阿难我乎。今亦明文。佛心经下卷有毗卢遮那对告阿难之文。烦故不具引。既对告之文。何故非阿难之我耶(但世学者未见此文守枺费见而已文)。
菩提场经义释第一(智证)云。佛心经云。尔时大日告阿难言(云云)。今此秘教海多闻持。秘密主为对扬虽有声闻意在引入秘密之藏。故不可以真言经我闻偏为金刚萨埵之我(文)。
佛心经下云。尔时阿难处大众中㦫然忧愁。于其中间诸有经律一切法藏俱·然掩闭○尔时毗卢遮那如来复于身份更开异色无量威德大端严光○告诸佛言。圣众此光难知。此威光难测。唯有大圣与我力等○尔时阿难于其闷中心有少省。强自意持即问卢遮那言。世尊。其此光者唯说诸佛耶。佛言。善男子。唯佛能知。虽有菩萨未同佛见○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犹故不知。一切众生云何得解此理。佛言。汝我此亲承第七佛释迦牟尼。次当宣说一切众生自然得了○尔时阿难即闻释迦牟尼佛言。世尊。此事云何○尔时如来告阿难言。我今示现如是神力。汝等递相告语。慎勿惊怖○此通光遍十方界有大威德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如法修者直至佛身更无异身。何以故。以诸佛心同时证故。以诸如来同印可故。我卢遮那者是佛母。常于此中自住持故。所有愿求自印可故○(等文)。
私云。智证大师释与慈觉疏同欤。谓金刚手为大日尊对扬称我闻置而不论之。若约法界开通门阿难亦在大日说会可闻持众。不可偏云金刚萨埵我闻(为言)。古来学者料简云。智证释不许金刚手结集偏存阿难结集义(云云)。此料简无谓。违菩提场经义释故也。
寻云。大师唯以金刚手为结集者。他师通阿难有何意乎。答。东寺所传显教释迦说教密教大日说。二佛侍者别故。释迦教阿难结集之。大日教金刚手结集之。他门意显密二教共释迦说故。阿难已总闻一代教。两部大经又可为彼结集也。自他门所传差异依教主通别也。
寻云。且就东寺所传不审非一。先阿难金刚号云集法金刚。是则主经教结集德故也。既法尔主经集三昧。显密虽异离阿难谁可结集之耶(是一)。
又两部曼荼罗中有声闻众。一曼荼罗圣众皆是法身之一德入法界之门也。十住心论第五云。若有众生从此法门应得度者即便诵持此真言法得入法界胎藏。亦是法佛一体万德之一。不知此义深可哀愍。胎藏曼荼罗所以置声闻缘觉。良有深意(文)。已云法佛一体。阿难岂隔闻于法身说乎(是二)。
又释尊入灭时阿难问四事于如来。演密抄二云。又佛临般涅槃时侍者请曰。一切经首置何言。佛敕阿难。当置如是我闻。故大衍经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坛治之。梵法点然不应打骂。但点摈故。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文)。阿难受如来敕诸经初安如是我闻言。而两部大经初又置此言。无违佛敕。阿难不结集之者。又谁人乎。依之觉苑师引大衍经文以合大日经如是我闻言。阿难结集义无疑者欤(是三)。
智度论第二云。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告阿难(乃至)。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说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又涅槃经阿难知秘密法(云云)。真言密教岂非阿难所知乎。又处处于阿难出三种。不可局小乘。准知秘密教定可知之。若许知义。何不结集之乎(是四)。
又智度论第一百卷说诸大乘经结集相云。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文)。慈觉弘法两大师引此文合六度经。若尔者秘密结集又通阿难之义无诤者也(是五)。此等条条如何可会通之耶。
法衡抄第二云。地持论说。文殊菩萨将阿难陀于二铁围山间结集大乘经。声闻不知是故此言菩萨众。
答。如前云释迦大日二佛各别故。阿难为释尊侍者结集显教。金萨为大日侍者结集密教。此义匪啻大师判释。他家解释同此意。所谓如前引。慈觉大师释不通阿难但在金刚手。安然判显教密藏结集亦异即此意也。今就疑难一一设会通者。先阿难云集法金刚者。且约释迦教。例如舍利弗名般若金刚。此且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故立此名。虽然文殊等主般若菩萨别有之。约释迦遗法虽立集法金刚名。于密教者别而金刚手结集也。何可云怪乎。次曼荼罗中有阿难者。此难未得其意。曼荼罗有二种。说会曼荼罗与所说曼荼罗也。而所说曼荼罗中虽有迦叶阿难等。正无说经会座有阿难之文者。争可称两部大经同闻众乎。若为同闻众结集之者。何众成就中不列之耶。纵于自余众者虽略之。至结集传持之人者尤可列之。纵虽不列之在经中可赞其德。又佛可对告此人。而两部大经中虽一处不举阿难。争辄可云结集流传人乎。智证大师引佛心经为对告阿难证。彼经说未分明。纵至佛心经虽对告阿难。两部大经无此事者难成证文。凡见彼经文说相仿佛。旁不足为证。先毗卢遮那名字通三身(声字义在之)。此经毗卢遮那必难定法身。纵虽为法身佛于闷心之中闻毗卢遮那说。如梦中有见闻之事。非普通听法之仪。何况依毗卢遮那告遇释迦闻法。是还阿难直不听受毗卢遮那说之证也。次阿难依佛敕安如是我闻言者。此文忘源举疑。谓如是我闻句次第相承有五重。一自性法身●●尔有无人造作意也。二自受用身大日如来亲指言也。三普贤萨埵他受用身受大日说安之。四释迦变化身为普贤菩萨应迹受阿难问唱此言。五阿难结集诸经之时依释尊教经初置此言。阿难是可等流身。然则释尊唱如是我闻言其源起理佛智佛内证。是故两部大经所安如是我闻句流在释迦教中。而如疑难者。依释迦教敕两部大经中安此言(云云)。此难恐颠倒之至也。次阿难知秘密教者。秘密有重重。望外道经书小乘名秘密。大小三一相望重重也。何以云知秘密两部大经可定阿难结集耶。涅槃经中多于三点(法身般若解脱)。法门立秘密称。阿难知秘密者指彼法门欤。次智度论文约释迦教作释。而慈觉弘法两大师引合六度经。两祖释有所同有所异。慈觉两部杂部诸经悉释迦说故引智论文合六度经第五陀罗尼藏密教又通阿难结集之义成之。大师两部大经法身说故唯金刚手结集杂部真言经释迦说故又通阿难结集。而六度第五藏正释迦所说杂部真言。故且引智论文合之。然则于杂部真言经者两大师御意是同。至两部大经者两祖御意别也。是故云有所同有所异也。
秘藏记五藏结集文料简事。
寻云。大师一处释料简之趣犹未分明。彼释云。结集修多罗藏(阿难)毗尼耶藏(优波离)阿鞞达磨(迦旋延)般若(文殊)秘密藏(普贤)是守护国界经所说。又显教中说云佛灭度后普贤文殊菩萨率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诸经。是则总。守护国界经所说别耳(文)。重加委细料简者。定决文首尾欤如何。
涅槃经第十说付法相云。我今背疾。举体皆痛。我今欲卧。如彼小儿及常患者。汝等文殊当为四部广说大法。今以此法付属于汝。乃至迦叶阿难等来当属付如是正法。尔时如来说是语已为欲调伏诸众生故。现身有疾右胁而卧如彼病人。
答。先总别者。私案之有二义一义云。六度经说五藏各别结集传持之人。而显教意铁围诸经(智论铁围结集为摩诃衍藏故。当第四第五二藏也)云。三圣(普贤。文殊。阿难)同结集故。两说忽以相违。今为会此相违作总别释。谓六度经约结集主第一阿难乃至第四文殊第五普贤各别举其人故云别。显教说主伴并标故。明诸大乘结集总举三圣故云总。总别随宜非相违说也(为言)。
一义云。率阿难于铁围山文势唯于阿难作总别释欤。谓六度经以修多罗为阿难结集。显教说阿难又结集诸大乘。会比相违阿难别主修多罗总结集诸经也(为言)。已上二义虽异第五藏者非两部大经。释尊所说杂部真言经也。然则阿难秘密结集者犹杂部经也。何以此文为两部大经阿难结集之证耶。
或料简云。总别料简如初义。但第五藏通两部杂部。但总狭。唯局释迦说故。别广。通释迦大日二教故。仍于别中第四藏并第五藏中杂部真言经通阿难结集第五藏中大日所说两部大经唯金刚手结集不通阿难。是故云总狭别广也。此义不宜欤。
第五陀罗尼藏两部大经摄不摄事。
寻云。六度经所立陀罗尼藏摄在法身所说陀罗尼门否将如何。答。慈觉安然等意可许摄在。显密二教共一佛说故也。悉昙藏第一云。四承大日者。大日如来在尼吒天现成正觉说金刚十八会经中。有金刚顶经释字母品说五十字。又于一时在法界宫智处城中说大日经。诸尊来集生曼荼罗。亦有释字轮品等广说真言种子字义。六波罗密经云。阿难受持修多罗藏忧波离受持毗奈耶藏。迦叶受持阿毗昙藏。文殊师利受持般若波罗密多藏。执金刚手受持陀罗尼藏(抄)。故知执金刚手祖承大日受持传世(云云)。第五藏摄大日所说陀罗尼之义此释分明也。但高祖大师御意限杂部不通两部欤。其故十住心论第十云。密教者大毗卢遮那十万颂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是也。显教者他受用应化佛释迦如来所说五乘五藏等经是也(文)。三摩耶戒序云。七宗五藏以为显教也(文)。此等释五藏外出两部大经(见。是一)。次秘藏记意总别分齐不可差违。总已释迦所说经也。别何可通大日记乎。而或义作宽狭料简。太不足信用(是二)。次大日经开题释萨埵结集义引其证举释经文不出六度经。彼经第五藏若通两部者。如慈觉教王经疏引此文可成结集义。而大师御意第五藏不通两部故不引之。其意量而可知(是三)。
寻云。五藏限释迦说不通大日说者。经文有其证耶。答。彼经第一云。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怛缆藏○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文)。此文意第三法宝通过去佛并释迦说。所谓过去下明过去佛教。我今下示释迦说教。超悟疏释云。我今者释迦也(云云)。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令受持彼释迦所说妙法藏摄为五分。以说五分相毕终说传教人。我灭度后令阿难等(云云)。是则释迦灭度后令五人弟子受持五藏法门。初云我今亦当后云我灭度后。两处我字同指释迦。若尔者五藏法门偏约释迦教。谁通大日说可云耶。
难云。承和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官符云。大僧都传灯大法师位空|奏曰。空|闻。如来出世为利众生。利生之要说法为本。法有五种藏。一修多罗藏。二毗那耶藏。三阿毗达摩藏。四钵罗娘藏。翻云智惠。五曼荼罗翻云真言。如是五藏譬如牛五味乳酪生苏熟苏醍醐如次配之。随众生机缘分为五味。四味之法不能消极重罪。真言醍醐能除一切重障早得证法身安乐。如是等五味之教中四味之教皆是先代圣帝贤臣建立十三大寺度年分十二人广入田园利稻充讲说经论料各令分业习学。是故从昔迄今人法郁兴师资不绝。然今醍醐一宗人法新起流传年浅。独漏天恩。后学无凭。谨案太政官去弘仁十四年十一月十日符。称右大臣宣奉敕。真言宗僧五十人自今以后令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三百余卷经苏悉地苏婆呼根本部等一百七十余卷律金刚顶菩提心摩诃衍等十一卷论(文)。依此文第五陀罗尼藏摄两部大经(见)。
又案十住心论第一二教论下卷等引五藏分别经文为二教对辨诚证。可知陀罗藏中摄法身所说密教。尔者大师御意又偏不限释迦所说杂部真言经欤如何。答。于第五陀罗尼藏可有克正相摄二意。若依克正门者。释迦所说真言经非大日所说两部经。若依相摄门者。两部大经又可摄第五陀罗尼藏。仍十住心论第十释约克正门意。第一释并二教论官符文等且据摄属门意也。凡定法门分齐专依克正门。是故以第五藏不摄两部大经之义可为正。摄属门别途配立也。尔者不可成相违文者欤。
以六度经云守护国界经事。
寻云。秘藏记引六度经五藏分别文云守护国界经。其意如何。答。一义云。大师思食涉守护经被游之欤。御贵|云。菩提实数珠是大唐帝皇给敕矣。即思敕曰。仁以此为朕代莫永忘。朕初谓公留将师。而今遥还东。惟道理也。欲待后记朕年既超半也。愿一期之后必逢佛惠者。加以赏赐算算。以先日误注大师惠果之所给也(文)。已自曰误。准而可思也。
一义云。六波罗蜜经第二有陀罗尼护国品。是一经总体也。从彼品立此名。以护国品所以为一经总体。彼品中六度菩萨各说一真言。六度体性只在此真言。彼经第二(陀罗尼护国品第二)云。尔时六波罗蜜多菩萨具足威仪而于佛前各各自说陀罗尼秘密文句。第一布施波罗蜜多菩萨说真言曰。南谟薄伽伐谛曳(合一)怛哩(二合)瑟拏(二合)哩(二)摩诃拨㝹迷(三)吽索(苏各反五)○(中间略之)。第六智惠波罗蜜多菩萨说真言曰。南谟薄伽伐谛曳(二合)揭谛揭谛(二)波罗揭谛(三)波罗僧揭谛。冒地莎诃(五)时六波罗蜜多菩萨等皆白佛言。大圣世尊。我等亦为拥护持是经者说此陀罗尼秘密文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乃至一颂一句。我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佛无异(文)。可思之。
寻云。护国品中虽说陀罗尼未云一经总体。依何立此义乎。答。此经立五藏判法门浅深之时。以陀罗尼藏为第一以喻醍醐味。此事一经大意故。以六度真言云此经总体也。
德一未决事。
寻云。德一未决云。大毗卢遮那经初云如是我闻。今疑此经释迦如来灭度后八百年时毗卢遮那自对普贤执金刚手等而说。尔时阿难迦叶等久已灭度。谁言我闻。若言龙树菩萨结集者不尔。后从毗卢遮那口传普贤从普贤口传龙树。如何龙树称我闻。若言普贤我闻者不尔。普贤菩萨非二乘凡夫肉眼所能见。如何交杂人间结集(文)。此疑如何可决之乎。答。此疑太不应理。如来灭后八百年者龙树开塔秘教流布之时也。全非说时。何云灭后八百年说乎。次普贤非凡夫二乘肉眼所见者。如观普贤经及十愿文者。修大乘者一日乃至三七日得见普贤(云云)。何云非凡夫所见。又释尊出世之时普贤菩萨同侍从。岂不交杂人间耶。何况秘教结集全非人间。所谓以铁塔为其处。龙树开塔后始云宣布人间。以知塔内非人间。是则如来所住法界塔婆也。交杂人间疑习显教结集不知秘教深旨故也。
右为备自废忘令荒草未及再治。更不可有外见而已。
贞和三年五月五日。权少僧都杲宝(记之)。
右全部十卷者日玉师抄记贤宝师注加等可知。后叶置座右披阅者文理明镜学问增进矣。旧损尤甚。觉惠即应励志补缀缮修周备。后世勿容易。为开题供养全篇翻阅。可贵可悦。
延享四丁卯岁夷则晦日。
定额僧贯首僧正贤贺(俗寿六十四法夏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