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文章--短文
    「念佛往生」的不同解读

    一般人所理解的「念佛往生」,如「读书考试」一样。

    读书是我的事,考试也是我的事,没有人能替代。读书是为了考试,只有平时读书好,到时考试才能成功。

    念佛是我的事,往生也是我的事,没有人能替代。念佛是为了往生,只有平时念佛好,临终往生才有把握。

    然而祖师却比喻「念佛往生」,如「乘船过海」。

    乘客只管乘船,船负责乘客过海。

    我等只管念佛,佛负责我等往生。

    乘客乘船,与船成为一体;与船一体,船过海,乘客也过海。

    我等念佛,与佛成为一体;与佛一体,佛往生,我等也往生。

    乘客一旦乘船,船即启动,乘船即是过海。

    我等一旦念佛,佛即摄取,念佛即是往生。

    百千里海面,破多少风浪,靠岸了,请上岸吧!

    数十年人生,除多少业障,临终了,请登莲吧。

    念佛往生——佛与我的分工

    念佛往生,是我与佛、佛与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大事。

    念佛是我要完成的事,往生是属佛完成的事。

    我称念佛名,佛令我往生。

    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知往生,是弥陀之事。

    而今弥陀早已成佛,属于弥陀的事,弥陀早已完成了。

    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弥陀早已为我们备好了往生,单等我来取。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取回弥陀为我备好的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在这里,我就是你的往生!」

    我们只要念佛,往生的事就达成了。

    得金失金喻

    有一个穷人,日子过得实在很苦。有人怜悯他,送他一大块东西,说:「这是贵重的黄金,保管好,莫丢失,到时会有人重金收取,你就发财了,不再受穷受苦了。」但是这东西却是包装得很严密,穷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打开。他整天守着这么一块东西,还是过着和以前一样苦恼的穷日子。穷人开始怀疑这里面到底是什么,甚至准备放弃了,只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也只能守着这东西,「说不定真是黄金也不一定」,穷人在苦恼中希望,在希望中苦恼。

    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人,替他把包装打开,现出里面光灿灿的黄金!看着厚厚实实、沉甸甸的大块黄金,穷人的眼都亮了,心都快要跳出来了:「真是黄金!我发财了,不再是穷汉了!」他高兴地呼喊起来,多年穷困郁闷、低人下气的心情,一扫而空;真是扬眉吐气,从此他就是大富翁了!看见黄金的那一刻,感觉真是太美妙了。从贫转富,从贱转贵,就在这一念!

    也许是太过高兴的缘故,穷人,不!现在叫富翁,一时激动,走出家门,到处向亲戚邻居们宣说:他已经是富翁,不再是穷汉了。人家看他满脸的喜气,说话腰直声壮,完全没有以前那种穷酸味,所以也都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可是他这样在外面到处宣说,而忘了照看自己的黄金,消息走漏,有好心人提醒他说:「还是回去看管你的黄金吧,免得被贼偷去,再度沦为穷汉。」

    立即就有贼过来假惺惺地说:「不要信他们说的,他们是忌妒你。而且看管黄金并不能让你富有,黄金放在你家,你细心日夜看管了那么长时间,不一直还是穷汉吗!亲自看见黄金才成为富翁。想一想,那一刻,你不是刹那就富有了吗!那种感觉不是真实的吗?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不要忘记,你是因为眼见黄金的那一念而成富翁的。你已经有了那一念了,那一念是真的,谁也偷不去,那一念在,你就永远是富翁;没有那一念,你就不是富翁。他们想破坏你的那一念,那一念成富的感觉被他们破坏,你就又回到以前的贫穷苦恼的状态中,想一想是多么悲惨。所以,他们才是贼。而且看管黄金多累啊,大富翁个个潇洒,像你完全有大富翁的潇洒气质。你现在回忆回忆,那一念成富的感觉是多么真实,多么甜蜜啊!」

    「富翁」不用闭眼,就立即回忆起那一刻,光灿灿的黄金立即现在眼前,一念成富的感觉多么美妙!「富翁」觉得贼说得句句在理,便完全信从了他,视甜嘴的贼为朋友;而将提醒他回家看管黄金的人视为仇人。

    现在的「富翁」宁可保全「那一念」,也不去理会真的黄金了。

    陶醉在一念成富感觉中的「富翁」和贼打得火热,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贼偷走了黄金,而「富翁」因为贼的甜言蜜语,保有了「那一念」。可怜的「富翁」!

    穷人:罪业凡夫。

    黄金: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严密包装:自力执心。

    好好保管黄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到时有人重金收取:临终佛圣迎归净土

    见到黄金的那一念:闻善知识之教,信知名号功德。

    出门到处宣说:不老实守愚念佛,唯以向人夸耀信心体验为事。

    「富翁」:执一念信心,贬斥称名之人。

    贼:邪见烦恼。

    人的尺与佛的尺

    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标着好坏、对错、利弊的双面刻度,遇到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有利,还是不利?时时在心中衡量着。但不论怎么衡量,好的、对的、有利的这一面刻度永远向着自己,而坏的、错的、不利的一面自然永远向着别人。就像不倒翁一样,再怎样晃荡,总是回到设定的原位;人们心中的尺再怎么旋转,对的一面总是朝着「我」。

    为什么我是对的?因为你是错的。

    为什么你是错的?因为我是对的。

    哈,这真是颠扑不破的逻辑,自我正确的玄关。

    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知识、阅历的增长,这把尺子也是不断地更新换代,昨是而今非,昔恩而今仇,一点也不会让使用他的人认为不便,反而正是它的便当呢。因为它有着精妙的不倒翁原理,永远正确。

    有人学了佛之后,尺也自动升级,标签变为「佛教牌」了,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佛教戒律的精度。不过标签虽改,性质不改,依然是对的向我,错的向人,永远「我对你错」。

    释迦牟尼佛也有一把尺,这把尺也有两面刻度,一面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另一面是「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以此两面衡量一切众生的现在以及未来。这是多么慈悲的一把尺啊!

    阿弥陀佛也有一把尺,这把尺也有两面刻度,一面向着十方众生,一面向着他自己;向着众生的一面说「乃至十念」,向着自己的一面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只要乃至十念称我名号,如果不能往生我的净土,则我誓不成佛。这把尺又是多么的慈悲广大、利益无穷啊!

    但愿所有人都能用这两把尺,以这两把尺来衡量利益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看病四法

    --接受他、询问他、安慰他、化解他

    总、病即是人

    1、病即是人,有神,有灵,有情感,有意志,有智慧,有慈悲;须尊重,须敬畏,须顺从,须感恩。不能玩忽,忏逆。

    2、病非无知无识,可随便处置,甚至视为有害毒素,随便绝杀。

    3、杀病即是杀生,必然伤己。

    4、病乃不和之兆,近死之象,最须和,最忌杀。(杀物命以适己,是杀他;种种不良情绪,是杀自;对照顾自己的亲友发怒生怨,是杀亲;视病为毒,以种种手段欲绝杀之,杀伤天地仁心,干犯阎罗使者。)

    一、接受他

    1、病非常人,他不会误撞门庭,他来了,人要小心奉事。

    2、病是天地训诫,仁爱至极,能不敬顺奉行吗?先,天地行无言之教示,人不悟;然后行圣人有言之教示,人不遵。又以种种不如意而逆之,人不悔。又示种种征兆以警之,人不觉。愚痴暗钝,刚强难化,愈行愈远,天地为爱其子,不得已特遣病师登门,耳提面命,坐宅教化,仁爱无加也。如父母爱子,先身教,后言教,乃至施顽逆以藤条者,爱之深乃责之切也。而人至此尚不觉,病来无不生厌嫌之心,是厌嫌天地之大仁大爱也。

    3、病是阎罗使者,威严无比,可以忏逆干犯吗?大病者,阎王之上使,而凡夫之人不知束心悔过,敦品励德,而反起心欲斩杀之,愚狂之甚也!

    4、佛言:病是自业招感,德有亏,行有损,故致病。欲愈病,德业为根本,医疗为助缘。

    5、心悦诚服接受者,为上:心平气和接受者,为次:勉为其难接受者,为下。

    二、询问他

    1、用心问,问于心。是谁?为何目的?有何教命?

    2、凡疑难怪症,重急危病,多属亏负众生,即佛家所谓业障;故来者即是怨家债主,若不满足,绝不离开。

    3、若四大违和,五行失序,阴阳不调,即医家所谓疾病;故来者即是天地信使,但只听命,法于自然,即阴阳和,天地悦,病去人康。

    4、人皆有业障,人皆违自然。业障不知忏悔化解,即现为疾病凶灾;疾病不善护理调养,即招感生业障。故一般所谓病,往往是业、疾交缠,故当德医并行。

    三、安慰他

    1、对债主,当知错、惭愧、忏悔为安慰。

    2、对信使,以知错、敬顺、感恩为安慰。

    3、生病就是我们有错。

    四、化解他

    1、对债主:给他功德,乃至性命。一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

    2、对信使:平衡身体阴阳,重新检视人生。

    3、不论何病,皆当念佛、吃素,以淡泊之心,顺自然之道。念佛修德,从医调养。若此不效,是命当终,毫无遗憾。若行斩杀,必定激化矛盾,小病转为大灾,缓病变成速死,从错入错,从苦入苦,遗憾无穷,后悔莫及。

    4、转被动为主动。无求无惧。以病为师,但求无愧于心,不求无病于身。

    五、感恩他

    1、病是人生重要一课,是人生之良导,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觉悟人生。

    2、佛陀开示生老病死苦。

    3、病是天地之陶炉,令高慢的人谦卑,桀傲的人柔顺,愚者智,暴者慈。

    4、由己之病,怜天下一切人病;自愿离苦,愿天下一切人离苦。

    5、以病为契机,以病为良缘,一心念佛,同生西方,免生老病死无明大病,获无量光寿坚固法身。

    6、待晓天之商客,闻鸡鸣则喜;愿净土之行人,得病患偏乐。

    六、破常途之疑

    1、病之初来,如在门庭,暴力赶之,则趋中庭,再入里屋。

    2、或自损家具器物,失财伤身,而病亦离。已得满足故。

    大殿里可以照相吗

    每逢节假日或周末,便有不少游客尤其是青年学生来到弘愿寺。他们性格活泼,心情喜悦,拿着相机从山门外远景便一路拍照,要把这一方净土永远纳入心中的记忆。

    错落有致的殿宇,平坦开阔的广场;雕栏砌玉的台阶,气势雄伟的山门;凌空飞耸的角楼,依地起伏的长廊;古雅的石灯,新生的花木;凝重的宝鼎,飘逸的僧人……一一摄入镜头。

    金碧辉煌的牌匾,那是建筑物的眼睛;意义隽永的楹联,点燃读者心中的明灯。气度恢宏、雄居中央的大殿,是安奉阿弥陀佛圣像的宝所,更是全寺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于是轻升阶,慢蹑步,悄入大殿。只见阿弥陀佛身似金山,面如满月,慈祥垂手;背光七彩,熠熠生辉;化身无数,团团围绕。地面一尘不染,四周寂然无声。多么清静庄严,多么安详温馨。「要是能在这儿同阿弥陀佛合个影,那该多好啊!阿弥陀佛一定会保佑我。」

    赶紧,轻手轻脚地站到大殿中央,依偎在阿弥陀佛之前,仍然少不了做个小小的手势,露一点浅浅的微笑,要请同伴来一张人生最伟大、最幸福的合影。然后发上我的○○空间,电脑相册,推荐给好友,他们还不羡慕死了……

    这时,不知从哪儿出来一位师父,大概是守殿的吧,轻声和蔼地说:「对不起,大殿里不许照相。」这些年轻人便顿然兴致全消。佛门规矩多,即然守殿的师父说不能照,那就是不能照了。只能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一声也不敢多问。

    一般不许照相的地方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防止泄密。如军事重地。二、防止损害。如古旧文物。据说闪光灯对文物有损。三、防止冒犯。如威严的帝王,臣民只能伏地,不敢正视,照相更是大不敬了。

    弘愿寺的阿弥陀佛即非秘密,也非文物;慈眼视众生,垂手揽入怀,更没有威严不可犯的问题。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照相呢?可能那位守殿的师父自己也说不明白吧,也可能是援引别处寺院大殿里有「不许照相」的告示为例。

    但别处有别处的说法,弘愿寺的阿弥陀佛是绝对喜欢众生来同祂合影留念的,甚至是日夜盼望着一切众生来与祂合影留念。因为祂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主动来迎的佛,慈悲至极的佛,贴近众生的佛,深入我心的佛。

    合影,即是将佛与众生的身影合在一起,永远不分;留念,即彼此心中留作纪念,永不忘怀。这正是净土法门的观佛念佛!众生以相机摄取弥陀的身影,弥陀以光明摄取众生的心灵。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法华经》说:一合掌,一低头,皆共成佛道。今与弘愿寺的阿弥陀佛一合影,一留念,岂非「皆得生彼国,毕竟成佛道。」

    《华严经》说普贤十大愿王,广大深妙,为菩萨发愿修行最高境界。今与弘愿寺阿弥陀佛合影,也初步具有十大愿王的功德呢!

    一、此人礼敬佛故,愿与佛合影;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之总集,故与弥陀合影即是「礼敬诸佛」。

    二、此人见如来相好庄严,赞不能已,叹不能绝,欲永纳心中,故与佛合影即是「称赞如来」。

    三、喜上加喜故,或将佛像洗出供于书桌,或将照片存入电脑桌面,随时瞻视,敬爱不已,故即是「广修供养」。

    四、一瞻弥陀像,一称弥陀名,皆灭无量罪,故即是「忏悔业障」。

    五、推荐展示给父母亲友,随人所见皆生欢喜,增长功德,故即是「随喜功德」。

    六、即由敬慕而与弥陀合影,弥陀自然在他心中常为说法,故即是「常转法轮。」

    七、心中永留佛的记忆,即是「请佛住世。」

    八、我身佛身,合为一体,常侍佛边,永不分离,故即是「常随佛学」。

    九、常瞻常视弥陀宝像故,心得柔软,即是「恒顺众生」。

    十、自己喜佛爱佛,荐之好友亲朋,即成「普皆回向」。

    与弥陀合影留念,竟然有如此广大功德,当然要极力成全,而不能不分因缘,妄加阻止了。可以教他们恭敬合掌,甚至照完相后,教以礼佛三拜,绕佛念佛,他们也必然乐得随从了。

    别处有别处的规矩,此地有此地章程。弘愿寺的阿弥陀佛,欢迎一切众生,与他合影,永留纪念。

    众生念佛佛还念,专业想佛佛知人;

    乃至一合影留念,皆共往生成佛道。

    佛法与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所谓「有情」众生。即使学佛,我们仍然是一个有情凡夫,在佛法与感情之间,往往纠缠不清,往往拉扯,而往往最终感情占了上风。生生世世以来,我们就这样痛苦、轮回。

    是让佛法听感情的话,还是让感情听佛法的话?所有的人口头上都会说:要让感情听佛法的话。但即使不是所有的人,也是绝少例外的人,在行动上、在事实上、在心理上,要求佛法听从我们的感情。

    比如自己信佛修行多年,一旦生重病、遭车祸等,便开始怀疑佛教的因果律,至少不能那么心平气和地认为理所当然,而是心里含有怨气不平:为何我信佛修行多年,竟有此报?

    又比如,受人欺负、冤枉,他首先想到的是评理、打官司,为此愤愤不平,理直气壮,而不是低下自己的头,惭愧地说:这是我的恶业之果,我当无怨无悔地承受。

    又比如,虽然我们发誓说要尊崇善知识,追随善知识,可是当善知识的言教与自己的心不合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善知识错了,善知识也不过如此,善知识不慈悲等等。那么,在佛法中,究竟谁是善知识呢?「我」!唯我一人,是善知识。我们是善知识的善知识,我们评判善知识,给善知识打分,不是以佛法,而是以自己的喜恶。

    要让感情听佛法的话,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的根性太顽劣,太自以为是,太愚痴而又太骄慢,越愚痴越骄慢。感情就是「我」,「我不能死,我千万不能死,佛法死了没关系,我不能死。」这是我们心里的真声音。但我们不敢承认,所以我们伪装,伪装成好的佛弟子,其实愚痴颠倒众生怎么可能成为好的佛弟子,除非「我」死了。

    佛法绝不是软弱无力的世俗媚物,佛法必令「我」死,而后才能赋予我们的新生命。真正得到佛法的人,必然是死而后生的人,没有死过的人怎么可能有佛法,光与暗不能两立,真与伪不能并存。

    一旦我们契入佛法,在佛法中死而后生,我们会发现原来令我们困扰不清、痛苦不堪的感情、精神、意志,都变得清明而驯服,成为了佛法的有力助缘。

    当今善知识,少有不曲媚弟子的,因为如果师父不「慈悲」,弟子们是绝不卖他们的帐的。他们说为了「方便诱导」、「恒顺众生」,只能如此。可能吧。

    但古德说「宁愿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壮哉斯言!若问所择,吾愿从之。

    居山杂记之二

    【二○○八.五.二十五】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

    弃家弘净土,愿度一切人。

    ⊙出家者,如鹰击长空;

    在家者,如孔雀拖尾。

    ⊙出家者,如鲲鹏展翅;

    在家者,如鹌窜草丛。

    ⊙出家者,如龙游大海;

    在家者,如虾在牛迹。

    ⊙出家无忧,如鸟归山林;

    在家逼迫,如热锅蚂蚁。

    ⊙家之牢狱

    有牢狱,情欲为基柱,私心为砖瓦,封以名利之坚锁,羁以妻子之软链,自造还自住,一入永难出者,家狱也。

    世间牢狱,有形有界,高墙之外,即得自由。家之牢狱,无形无界,世界之大,还在其中;身游万里之外,心系一宅之中。此家狱之广也!

    世间牢狱,终有刑期。系于家狱,至死无期。此家狱之久也!

    世间牢狱,皆可破坏。家之牢狱,除无常外,一切风灾地震,不能破坏。此家狱之坚也!

    世间牢狱,灭罪之所,处一日即灭一日之罪,减一日之刑。家之牢狱,增罪之渊;杀他物命,养我妻子;谋他资财,充我家室;日行之,月行之,年行之,一生行之,地狱劫数,增之又增矣。此家狱之罪也!

    然则,可不惧哉!而世愚人,乐住其中,终日苟苟,竭尽其力,厚其壁,固其锁,紧其链。

    问:如此艰辛,欲何所求?答:为令坚固也。

    问:坚固何为?答:为自好住也。

    此亦世人之不可思议也!南无阿弥陀佛!

    自题

    德行全无深可愧信心十足每自怜

    若得一人离尘垢甘洒赤血染碧天

    唯我弥陀慈授手千万贤俊一时现

    敢将东土三千界遍种西方九品莲

    不敢入俗

    从3月25日至5月27日,离开大连闭居的净舍,去广东、福建一带,撒播念佛之种,看护专修之苗;其间从4月19日至5月21日一个月期间,为弘愿寺建设工程事回到宣城,住佛林寺(弘愿寺下院,距弘愿寺工地约十多公里)。两个月的游历,觉得好像是过了两年一样漫长,而最后的时段几乎像逃一样离开建寺工地。

    尤其是在宣城期间,整天所闻、所思、所考虑、所安排、所应对的都是:工地、工程、工期、质量、价钱、材料、合同、图纸、签证、会议协调、人事安排……,整个心灵空间都被砖头、瓦块以及种种琐碎的俗事塞满,而念佛被挤到一个小小的角落。

    为了保守这一块被挤压得不能再挤压的小小阵地,一方面想积极的安排以便快点离开,另一方面忙里偷闲抓住这句名号。

    最好的时间便是上早殿,不到四点起床,周野寂静,百事不扰,大众鱼贯悄然入堂,端身正坐,闭目专心,声声佛号,佛号声声,实在是最好的休息、最好的享受、最好的心灵润泽。

    早殿下来,神清气爽,身沐晨曦遍洒,耳充小鸟欢唱,眼前茶园滴露,鼻满山野芬芳。寺僧三两,悠闲地经行念佛。在这样的早晨,我觉得自己还像是一个出家人,在过着出家念佛、心沁于法、身依于僧的生活。

    通常早饭后不久,就要离寺入俗了。有时才回寺又要出寺,有时直到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寺。深夜归来,全寺皆已熄灯,只有法务部的灯还亮着,小伙子宗畅还守在计算机前工作,他近来明显消瘦了,本来想去喊他休息,想一想算了,已经说过两次了「不要太晚休息」,一定是有很多事白天做不完,莲友名单、地址整理,寄赠法宝登记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事,一天事一天清,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我的空口关心并无实益。我内心一阵感动,振作精神,步入寮房,稍事洗漱,念佛睡觉。Email、来电记录,一切不管,休息,南无阿弥陀佛。

    回寺多日,寺众希望我能有机会和大家说说话,但总是落空,我只能用眼神表达歉意,说:「我知道,我在安排,再等等。」几位发心出家的净人住寺几个月了,从来不曾见面,希望这次能有时间和他们谈谈心,也是一拖再拖。莲友们从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远地特意赶来,希望能见见面,说说他们的情况,有问题要请问开示,也只能住寺坐等。本来这些都是出家人的本份事,而我反而没有时间来做,日复一日,忙忙碌碌地在忙什么呢?

    我不能不说我在忙着俗事。建寺是俗事吗?是的!建寺确实是俗事,是俗人做的事。整天与俗人打交道,思不离价钱,语不及佛法;混迹商侣,自失清高;讨价还价,何来慈悲?为了建寺,不得不揣摩俗人的思惟方式,不得不适应俗人的游戏规则,朱赤墨黑,身虽犹披僧衣,心已渐染俗气,说白了,我觉得我的心好像还俗了一样,难耐。

    然而我却不甘,虽不甘却不得不,两边拉扯之下心觉得特别累,只想休息,只想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是这一句佛号维系着这一颗心,让它在俗世的浊染中还可以呼吸,我的心一定窒息死了。

    由此觉得念佛之重要,是浊世维系道心的唯一之源。

    由此悲于自身之力弱,非入世化俗之辈,只能隐世而念佛。

    由此感叹自身之福薄与末世为僧之不易。佛世时皆由大富长者捐舍精舍,今日却要僧人自己经营。

    由此感恩道友之牺牲。我不过为工程事而有一月之停,净果法师为弘愿寺建设耗神数百千日,白发凭添多少。

    由此寄望未来人,当栖身清净一舍,安坐殿堂诵经,空手提念珠,百事不操心,能否想到前人是何等辛苦,为成就汝等。

    由此想到法藏弘誓愿,为救拔我等苦众生,而成就极乐涅槃国土,是何等的愿行。

    愿所有与弘愿寺结缘之人,永离浊世苦,同生极乐国。

    最累者虚名

    危险!小心!2007年,警告。

    居然有人奉称在下「大法师」、「大和尚」了。

    「大法师」、「大和尚」难道不是尊称美名吗?何来危险?

    大法师者,博究群经,通达诸法,能广宣说,开悟众心之谓也。

    大和尚者,戒律清净,德超众僧,住持法道,万人景仰之称也。

    若实至名归,名实相符,诚尊诚美;若名不符实,乃至盗名欺世,则尊称翻成耻号,美誉包藏祸灾。岂不危险。

    人在世间,莫不好好名声,然最累者虚名。见有的人,最初时也能谨慎小心,过得尚安稳自在;一旦被人嘴巴喊多了,自己耳朵听熟了,始如新媳妇出嫁,扭扭捏捏,半推半就;继如酒醉他乡,迷迷糊糊,亦假亦真;最后他人连架、自己带爬,终于登上名位之座,生米成熟饭,弄假终成真,则不得不为了虚名打拼。于是撑架子者有之、装样子者有之、拿把子者有之、摆谱子者有之;为防他人识破,闪烁其辞者有之,支吾塞责者有之;一旦被人识破,恼羞成怒者有之,无地自容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套上挣不脱的绳,便有说不出的苦,不胜其苦,苦不堪言。岂不危险。

    然而,真正的危险远不止此。

    人生快乐度

    人类在拼命地追求快乐。天神下到人间考察。

    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儿,天神问:「小儿,你快乐吗?」

    小儿欢欢喜喜地说:「我很快乐。」

    小儿的父母祝愿说:「愿我儿天天快乐,更加快乐,永远快乐。」

    天神很满意,奖了小儿一颗糖。

    又过了十年,小儿长成少年。

    天神又来问:「少年人,你快乐吗?」

    少年略皱眉头地说:「我有升学压力。我不快乐。」

    又过了十年,少年人长成青年小伙子。

    天神又来问:「青年人,你快乐吗?」

    青年提心吊胆地说:「我有就业、结婚压力。我不快乐。」

    又过了十年,青年人已经成熟,有了家庭孩子。

    天神又来问:「成年人,你快乐吗?」

    成年人忧心冲冲地说:「我有家庭压力。我不快乐。」

    又过了十年,成年人事业有成,迈入中年。

    天神又来问:「中年人,你快乐吗?」

    中年人黯然神伤地说:「月过中天往下走,人到中年万事休。我不快乐。」

    又过了十年,中年人更加圆熟,跨入壮年。

    天神又来问:「壮年人,你快乐吗?」

    壮年人无可奈何地说:「我壮志未酬,能力最强经验最富时却要退休。我不快乐。」

    又过了十年,壮年人已是年过花甲。

    天神又来问:「花甲人,你快乐吗?」

    花甲人哀声叹气地说:「唉!白发爬头,百病侵体,何来快乐。」

    又过了十年,花甲人垂垂老矣。

    天神又来问:「老年人,你快乐吗?」

    老年人万念俱灰地说:「我就要进棺入土,被你这样戏问是多么残酷啊。」

    天神想:「具足聪明才智的人是怎么了?为什么拼命追求快乐,结果却越来越痛苦呢?或许是他一个人才这样。再去问问更多的人吧。」

    天神又同时去访问了五岁的小儿、十五的少年、二十五岁的青年、三十五岁的成年、四十五岁的中年、五十五岁的壮年、六十五岁的花甲、七十五岁的老年,所得回答完全一样。

    于是天神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快乐度,与他的年龄成反比。

    归去来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此偈名「归去来偈」,出自《善导大师全集》一四八页,乃借此界水观成时,见彼国地金刚无漏,即是从假入真,正当归入彼国之处,大师故作此偈,以发起我等向往归命之情。全偈言短意长,浑厚深沉,道尽此界无尽酸楚,及彼国无限安慰。

    「归去来」语借东晋陶渊明之句,然含「归去」与「归来」二重之义。归去,即此土释迦对我等之发遣;归来,即彼土弥陀悲心招唤。今既闻二尊一遣一唤,岂容不去也。

    试译大意如下:

    归去吧!归去吧!回到极乐净土,那才是你的本国本家。

    这里是群魔(种种令人退道堕落的因素)居住的地方,岂可更事停留。

    从久远久远,直到今天,一直在此魔乡流转,六道没有不经过的地方。

    放眼世界,到处都没有丝毫真实的快乐,只能听到每人心灵深处发出凄苦的叹息声。

    归去吧!归去吧!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此佛名号陪伴,今生了毕,即进入那不生不灭的净土之乡。

    归来吧!归来吧!回到极乐净土,这才是你的本国本家。

    娑婆是群魔居住的地方,岂可更事停留。

    从久远久远,直到今天,一直在魔乡流转,六道没有不经过的地方。

    放眼世界,到处都没有丝毫真实的快乐,只能听到每人心灵深处凄苦的叹息声。

    归来吧!归来吧!称念我名「南无阿弥陀佛」,有我与你为伴,今生了毕,即进入那不生不灭的净土之乡。

    大和尚与小和尚

    甲乙两个小和尚相互交谈。

    甲:「乙师兄,真钦佩你的道心,总是说念佛今生了生死。但你知道不知道,大和尚们在一起对于这个话题讳莫如深,从来都不谈呢。」

    乙:「怎么会呢?佛教就是为了了生死,大和尚们难道不知道吗?」

    甲:「知道是知道,但那是小和尚们谈的话题,如果大和尚在一起还谈了生死,会被认为是幼稚、不识时务。」

    乙:「甲师兄,你越说我越不懂了。出家人在一起不谈了生死谈什么,念佛了生死可是释迦佛说的,怎么是幼稚呢?」

    甲:「乙师兄,你道心虽好,涉世尚浅。没听说过:出家一年,佛在心间;出家二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吗?大和尚们出家二、三十年了,佛早从天边跑到天外了。」

    乙:「那是激励我们保持初心的话,哪能当做事实。再说,说话可要有根据,不要随便谤诽大德。」

    甲:「罪过,罪过。阿弥陀佛!乙师兄,别生气,你知道我说话向来有些调侃,不过大和尚们在一起互相从来不谈了生死,决定是事实。不信你去听听他们的谈话就知道了。」

    乙:「那谈什么?」

    甲:「谈佛教文化啊,人间佛教啊,社会慈善啊,劝信徒布施修福啊,发菩提心生生增上啊。」

    乙:「为什么不谈当生了生死呢?」

    甲:「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今生了不了生死。小和尚修行尚浅,不了生死,情有可原。大和尚久修多年,被信徒奉若神明,视为菩萨在世,如果说自己今生还了不了生死,多么令人难堪。所以为了大家的脸面,也是为了佛教的脸面,大家见面也就不谈这个敏感话题。」

    乙:「可是念佛今生决定了生死啊!」

    甲:「那是你说的。」

    乙:「祖师都这么说。」

    甲:「祖师是祖师,祖师早已作古了,大和尚还在。」

    乙:「应该相信祖师。」

    甲:「信的自然信,不信的还是不信。大和尚谁不知道念佛啊,可是说念佛今生决定了生死,不知几人能相信。」

    乙:「那他们的生死怎么办?不能因为是大和尚,生死就自然了啊?」

    甲:「乙师兄,你虽好心,但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竟以小和尚的身份,关心起大和尚的生死来。」

    乙:「阿弥陀佛!那就让我自己永远做小和尚老实念佛吧。」

    甲:「形势也没有那么悲观。大和尚的位置总要有人去顶,大和尚的事业总要有人去做,不是还有一些中和尚、还有不少小和尚,以及更多不是和尚的人在实修念佛吗。就是不信念佛当生决定了生死的大和尚们,平时偶尔也会劝人念念佛,临终更不会拒绝他人助念的。这总是好事吧。」

    甲、乙:「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道场的人际关系

    人和人相处,就有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令人愉悦,有幸福感;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令人苦恼。

    念佛道场应该体现有序、平等、亲切、感恩的人际关系。

    一、有序

    任何团体,有序才能生存,无序即便沮坏。道场略说有三种序。

    1、律序。即依佛教戒律所建立的次序。

    2、职序。即职位高低的次序。

    3、德序。依德行深浅自然形成。

    三者重叠交叉,维持道场运行。

    二、平等

    有序固然是团体运行的要求,但如果缺乏平等,个人倍感压抑,团体即无意义。念佛道场的每一个成员,从本质上来说是平等的。

    1、佛性平等。这是佛教彻底的平等。

    2、根机平等。再怎样的优越,毕竟还是凡夫,贪瞋烦恼未曾断除,故不可傲视他人。

    3、念佛平等。同念一佛名号,同是阿弥陀佛慈悲救拔的对象。

    4、往生平等。同生一佛国土,齐入不退成佛。

    三、亲近

    所以人际关系中,以家庭成员之间最亲,这是基于血缘关系。念佛人彼此相亲,是基于阿弥陀佛之缘。

    1、佛亲。念佛即是佛子,即蒙佛光摄取不舍;不念佛即非佛子,不受佛光摄取。善导大师说:念佛与阿弥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

    2、法亲。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亲情非外。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3、人亲。善导大师说: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相亲愿莫退。

    同行相亲相策励。同行相亲莫相离。

    四、感恩

    住持与住众,执事与清众,僧众与信众,个人与大众,彼此相依,所以应当互相感恩。

    凡事感恩,凡事不计较。即使别人不这样,我能这样不是很受益吗?

    道场以无事为兴隆

    「道场以无事为兴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这是佛门中耳熟能详的两句话。

    然若以为什么事也不做,便是无事,则「无事」二字即成消极逃避的藉口,慵懒怠堕的招牌。

    兹说两种无事:

    一、唯佛法事,无世间事。

    道场本来是修道的场所,假如整天人流如织,钱来如潮,香火很旺,土木大兴,而独不能用心于了生死,则表面兴隆,实则衰败。

    若念佛接众、建寺安僧、弘法布教,皆佛门分内之事,固当随缘尽份,勉力为之。

    二、日行万事,内心无事。

    虽终日忙于弘法布教,安僧接众,但内心不为所扰,如同无事道人;是真无事,是真兴隆。

    然内心无事,皆从所行万事中练就;倘不经过诸事历练,虽外无一事,内心也万事纷扰。

    问:凡夫如何做到诸事纷纭内心无事?

    答:如菩萨性空无事,非凡夫所能,但随遇而安,即是无事。

    一、因缘观。因缘成事,我无一能。不住己能,故无事。

    二、念佛观。既为弥陀做事,佛是主人,我仅执事,成与不成,皆是佛恩。既不住成败得失,故无事。

    莲花一样的朋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

    一个人一生能拥有一个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可谓幸福满足;如果我们被别人称作是莲花一样的朋友,可说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与赞美。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有钱即是朋友,无钱不是朋友,则是被金钱所染。有权时高朋满座,无权时一个不来,则是被权位所染;顺我之情即是朋友,不顺我情即不是朋友,则是被情感所染;赞同我就是朋友,反对我就不是朋友,则是被知见所染;经常联系即亲密是朋友,长时不联系即淡漠非朋友,则是被时间所染……必须是无贫富之别、无贵贱之分、爱我恨我、逆我顺我,皆永为其友,随时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

    如此说来,世间能找一个真正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吗?

    能成众生莲友,不仅不为世间种种利益所染,乃至不为时空生死所染者,唯有佛菩萨能当之!

    《观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芬陀利花是大白莲花,莲中极上。佛以念佛人为莲,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此莲之友,故称莲友。可知莲友第一称乃是观音、势至二大士。

    然而一介凡夫,具足烦恼,充满贪瞋痴三毒的内心全是垢染,我们有莲花一样的品德吗?我们有何资格与观音势至并列为友?想来真是既惭愧又感动,既感动又惭愧!

    然则,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我,常做此想,是即莲花之德,可称莲花之友。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是莲花

    《观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善导大师解释说:「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稀有花,亦名人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念佛人被喻为上上稀有妙莲花,赞为最胜稀有妙好人,乃是因为念佛具有佛德之故。念佛人外虽凡夫之相,内充弥陀佛德。此佛德裹藏于凡夫贪瞋痴污泥之中,却不被三毒污泥所染,亦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于污泥而盛开;《往生论》说「开诸众生淤泥花」,善导大师比喻为贪瞋水火二河之中的白道。

    《观经》说:「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故是如来正觉之花。念佛人现在心中已开如来正觉之花,此花不被众生贪瞋所染,故虽贪瞋烦恼具足,必定往生;此花即是如来正觉故,往生速疾成佛,《往生论》说:「如来净花众,正觉花化生」。

    既知此义,虽念佛而心中贪瞋不断,恐怕不能往生之念,甚为无义也!虽往生而凡夫故,于净土渐次修行久乃成佛之思,甚为无义也!

    念佛不垢不净

    《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说的是诸法本来体性,超绝生灭、增减、垢净等一切对立之外。修行者若契证此,则超然物外,不受系累,证大涅槃。可是凡夫对立性的思维,对此境很难理解,故经引空为喻。

    空,无为,非造作。既不能使之生,也不能使之灭;既不能使之增,也不能使之减;既不能使之垢,也不能使之净。掘地一尺,现一尺之空,然空并没有增加;垒墙一方,塞一方之隙,但空也未减少。大气污染,但空还是空,并不受其染;空气清净,空也没有更加清净。

    空超具体物相之外,而一切物相无不当体即空,故说「诸法空相」。圣道门的修行者,以证悟诸法空相为目的,然而这是难行道。念佛行者,虽不解空理,愚蒙念佛,自然契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故是易行道、横超法。

    一句名号,无量光寿,法尔如是,故不生不灭。圣者称之,不能令名号功德有所增;凡夫称之,名号功德同样圆满无所减。无论如何想用清净心念而念之,也不可能使名号本身更加清净;即使罪业垢染心念而念之,名号也不受凡心所染。非仅不受凡心所染,亦因常念佛故,凡心自然清净。

    故此念佛功德,不垢不净;不垢不净,故是真净。真净故,非仅不受垢,同样不受净,以其超绝垢净之故,如空。《往生论注》故说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

    既知此义,则虽念佛而虑我心不净恐不得往生之念,甚为无义也!又喜于我心清净故往生一定之思,甚为无义也!

    阿弥陀佛与吝啬鬼

    吝啬鬼看到金币,两眼便放光,他会一个不剩地把金币全部装入自己的钱袋,紧紧地包扎起来,生怕任何一枚会漏掉。哪怕金币沾满油污,他也一点不嫌弃。何止是不嫌弃!他根本就不在乎,甚至只看见金子,根本看不见金币上的油污。他对任何一枚金币都一样地欢喜,他看重的是金。油污?那又算什么呢!会让金币贬值吗?不会!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也一样。众生念佛,在佛的眼里便如黄金一般的可贵,拥有如黄金一样明亮纯净的功德,如同瓦砾变成黄金,赞为人中芬陀利花。本质已是金(弥陀功德),有些浮表的油污(三毒烦恼)又算什么呢?阿弥陀佛不会因为念佛人还有贪瞋烦恼就舍弃他,恰恰相反,祂满心喜悦,从喜悦的心中放出八万四千大光明,一个不漏地把念佛众生摄入六字名号的功德袋中,携归净土。《观经》故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花树人

    一盆鲜花,很可爱,放在室内,满屋飘香;移到庭院,赏心悦目。然而她却不能长的高大长远,只要几天不照护她,不给她浇水,她就开始耍脾气、摆脸色,再不理她,她就要枯萎了。也真是难为了她。她不自在,只能这样。

    一棵树,远远没有花那样鲜艳好看,放出芳香,让人依恋。他朴素,默默无闻,静静地伫立在地角路边,永远不会冒然迈步跨入主人的卧室、客厅,但他却能长的高大长远,扎根大地,昂首蓝天,沐日月雨露,寿百年千年。尤其是他自立,一年四季不给他浇一次水,他也不会耍脾气,依然生机盎然。主人出门,他在背后轻轻挥手相送;主人回来,他迎面招枝相迎。而主人多数时候并不注意到他的存在,他也就这样在主人遗忘当中,日日生长,年年生长,成了参天大树。

    主人的鲜花换了一盆又一盆,己经是数不清了,只有这颗树依旧,默然伫立。乃至主人老了,他仍年青;主人不在,他还存在,忠心守护着老宅;宅子卖了,他同样守护新主人,而仍然保留老主人的印迹。

    皆从泥中生长,皆受阳光水润,何以花与树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只因花的根有一个自我局限的盆,便与大地隔离了,她只拥有一点点的土而己;而树是扎根于整个大地的,拥有整个大地。

    假使把花植入大地,虽不必求其与树一样高大,但却可以同树一样生命旺盛,年复一年;又假使把树移入盆中,也必然的生命萎缩而难以生长了。

    做人也一样。我们是要做花一样的人,还是做树一样的人呢?交朋友也一样,我们是要花友,还是树友呢?对弥陀的事业也一样,我们是要如花,还是如树呢?要做树一样的人,就要耐得寂寞,最根本的是要扎根大地,而不要有一个自我局限的盆。

    情感的局限、利益的局限,统统是局限;过于执着的我、我的家、我的公司,统统是一个盆。只要有了一个盆,决定只能成为盆景,不能高大长远。

    一株花本来也是直接扎根于大地的,但因为她不甘寂寞,不守本位,想到热闹繁华的场所,得到众人关注的目光,便离了本位,自己进入盆中。要想生命永远,必须舍得打破盆,重新植入大地。

    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说的是一个人纵然有许多缺点,但如果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这个优点也就盖住了所有的缺点,使得人家只记得他的好处,而不计较他的不足了。

    当然这个优点必须是非常、非常大的优点,不然一般人的心理,总是愿念他人之恶,别人优点忽略不计,他人之恶盯住不放,则成「百俊难遮一丑」矣。

    以世间来说,唯有「孝」能一俊遮百丑。一个人即使他再怎样愚劣,若侍奉父母至诚纯孝,人们也会因为他是孝子而夸赞敬慕,自怀惭愧。

    以佛法来说,唯专修念佛能一俊遮百丑。只要他归命专念阿弥陀佛,哪怕他不会诵经,不会打坐,不会做功德,没有戒定慧,只有贪瞋痴,造罪造业,受苦受难,乃至是世间最极愚恶的人,凡人皆厌恶舍弃,阿弥陀佛也特别怜愍眷顾,摄取不舍,称他为善人、芬陀利花。

    天地有三子

    天地有三子,三子各繁衍出大的家族。

    长子性情温和,仁爱谦卑,非常孝顺。他为大地母亲织成美丽的衣服,让天空颜容更加明亮光辉。他尽力照顾比他晚生的二个弟弟,为他们提供居所、食物、用具。他自己的大家族也都和睦相处,从来不发生争吵。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体贴孝顺天地之心。他的名字叫草木。

    次子愚鲁笨拙,对父母虽然说不上多孝顺,但也不算忤逆;只是同类之间不免弱肉强食,相互残杀,让父母不太称心。他与哥哥相处融洽,但多受弟弟的欺负。他的名字叫动物。

    最小的儿子,秉性聪明,能力超强,有贤圣之资,可是骄慢自恃,脾气暴戾,不敬兄长,不孝父母。对二哥大打出手,对大哥无厌取夺;榨吸母髓,傲视父颜。因为他,大地遍体鳞伤,上天灰头土脸。他还常常自残,家族中也总是争吵打杀,永不得安。他的名字叫人类。

    三种父母三种孝

    众生皆有佛性,生于天地之间,禀受父母精血,故有三种父母,须尽三种孝顺。

    一、生身父母,双亲,为小。只及一生,唯限我身故。

    二、造化父母,天地,为中。长养万物,天长地久故。

    三、法身父母,如来,为大。无量光寿,充遍法界故。

    此三父母,恩德极大,孝顺积大福,忤逆有大罪。

    人皆知不孝父母为罪恶,不知不孝天地罪过更大。在天地所生一切万物中,人类最为不孝,不知敬畏天地,对大自然掠夺性地开发,灭绝物种,污染空气、土地、水源……人类因为自己的不孝,正遭受种种可怕的灾难报应。欲求悔改,必须提倡护生、惜福、环保,是为孝顺天地父母。

    诽谤佛法,忤逆法身父母,罪过又更超过不孝天地无量倍。因佛性者众生本有,诽谤佛法为自断其根,复断一切众生根本。

    孝顺双亲,为小孝;孝顺天地,为中孝;孝顺于佛,方是大孝。

    孝顺父母的人,未必知道孝顺天地、佛菩萨;但不孝父母的人,肯定不会孝顺天地,也难信佛。若能孝顺于佛,自能孝顺天地、父母。经说:「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便是对十方诸佛最大的孝顺。

    唯父母慈悲,不及天地;天地慈悲,不及佛菩萨。唯其慈悲广大深远故,小民难以体会。一般人皆知双亲于己有恩,至于天地大恩大德,则虽日日受之而冥然不知不觉,更不必说佛菩萨的慈悲了。

    出家须发三心

    出家须发三心:

    一、出离心。出家之法,抛弃世间名利,本为出离生死,故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若不甘孤寂,营营奔走,身着出尘服,心热名利场,反不如俗人,为他看不起。如猴穿人衣,更显丑陋。

    二、念佛心。既发出离心,当知末法今世,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故当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专念不移。不然,虽发好心出家,寂寞枯守一辈子,到最后也是一场空,同赴阎罗之所,岂不被他笑话。「我等贪恋红尘,受此罪罚,是所应当;你既出家清修,何故也来此所?」

    三、菩提心。既发念佛心,当知念佛仰凭佛力,不择一切根机,人人念佛,人人往生,人人成佛。我虽出家,并无一丝修行之力可胜过他,无一丝德行堪受供养,而复用度不缺,万事周足,此皆众生恩施。知恩图报,必告以念佛,故当发起菩提心,自信教人信,普愿、普劝天下一切有缘皆念阿弥陀佛,同生净土。虽尽形寿,愿不终止。若非如此,即是背恩,难符出家僧宝。

    多些慈悲少些道理

    尝闻「有理走遍天下」,一度信以为真。

    然有理并不能走遍天下。

    如虽有理,若无力,遇到强权,即行不通;或虽有理,也有力,然人不信服,也行不通。

    而且,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又是谁来定标准呢?

    如果由我们自己来定,无疑我们总是有理的,但人却不服;若由对方来定,他又总是有理的,我又不服。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庭有吵不完的嘴,世间有打不完的官司,国家有打不完的仗。

    这样来说,有理不仅不能走遍天下,反而搅得天下大乱,寸步难行。

    那么不讲理,行吗?恐怕更加不行。

    最好是多讲一些慈悲,少讲一些道理。

    唯慈悲不讲道理,要讲理即非慈悲。对方无理才需要我们慈悲,对方有理何需你慈悲。阿弥陀佛慈悲,所以祂不与众生论理,不看众生对错,一味平等救度,绝对不会拿大帽子压人,上纲上线。

    家庭多一些慈悲,少一些道理,家庭必和。

    社会多一些慈悲,少一些道理,社会必和。

    世界多一些慈悲,少一些道理,世界必和。

    然这一切都要从我心开始。

    我心多一些慈悲,少一些道理,我心必和。

    慈悲走遍天下

    有理、有力、有钱、有权、有勇、有谋……都不能通行天下,即使合起来也不能通行天下。因为这些都有比较,都有对立,都有障碍。

    唯有慈悲通行天下,因为慈悲无敌。

    假使有人特意要与慈悲为敌,慈悲仍然无敌,因为是慈悲,慈悲包容一切,如空含万象。世间能有任何事物可以与空为敌吗?

    没有人不需要慈悲,没有人不欢迎慈悲。慈悲还没有来,所有的人已经在心中盼望了。慈悲一来,人人心欢喜。慈悲若去,人人心忧愁。

    世间的一切,再好,都会让人腻味、厌倦。慈悲却不会。

    利害

    日常用语,往往一滑而过,不甚了了;有时若能仔细想想,颇有哲理。

    比喻「舍得」:不舍即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而后得,何舍即何得。其实说的就是因果道理。

    「舍得」而不是「守得」,很有意思。那么心爱之物,您舍得吗?

    又如「利害」:有利就有害,得利也得害,图利方受害,先利终为害。利之害,真利害,因为人被其利所引,故忘其害,乃至甘受其害,无从逃脱;若纯是害,则人必警觉提防,易避其害。

    如科技之利害,整个人类都无法避免。为图核能之利,难免核泄露之害。为图交通之利,必受事故之害。为图手机通讯之利,不免辐射之害。

    世间人所喜、所爱者,样样皆利害。

    想到「利害」一词,在图利之先,是否也要多想想害处呢?

    纯利、真利、大利、普利,而绝无害者,唯是念佛成佛。

    忍辱波罗蜜

    形容一个人忍辱好,常常说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样当然不易,但虽不还,如果还有受,仍非究竟。比如用手打门,门虽不还手,可是受了打,门也坏了,手也伤了,自他双损。必须是不还,而且不受,让对方没有施力点,化于无形,才算究竟。这样唯有「空」。

    如向虚空挥拳,虚空是真正地打不还手,因为它不受。

    圣人证悟空性,心如虚空,虽遇人打骂,内心不曾有半点受打受骂。故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迷航

    设想您正在飞行,飞机很先进、很舒适,天空很美,空中小姐服务非常周到,音乐很柔和,乘客很优雅……总之,一切都很好。您一定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旅行。

    可正在这时,传来机长的声音,说:「我们的飞机迷航了,与地面失去一切联系。我们没有着陆点,只能这样往前飞。但油量只剩几十分钟。」

    此时您的心情如何呢?先前所有的美好瞬间消失。「机长!务必想尽一切办法,在油量耗尽之前,找到安全的降落场。」

    人一堕地,人生的飞机便已起航了。即使还有四十年、五十年,也不过如飞机上的油量,只减不增,很快耗尽。

    请问:人生的着陆点在哪里呢?在没有找到着陆点之前,您可以安心地享受人生吗?

    权位、金钱、事业、婚姻、家庭,这一切是生命的最终着陆点吗?

    如果有人认为这些就是人生的目的,就如同迷航的飞机把空中的白云当做安全的降落场一样。

    导航

    小时候,抬头看着天上的飞机,很是羡慕,同时充满好奇。飞机在天上有眼睛吗?有路吗?那么大的天空,飞机要飞那么远,他怎么看得见那么远呢?天上并没有如地上车行的路,飞机是随便飞吗?那又怎么能飞到他想去的地方呢?……

    后来,从事航空业,知道天空虽大,飞机在天上并不是随便飞,而是有着严格的线路,称航线或航路。一架航班的航线,要经过哪些区域的上空、是何高度、什么方向、什么角度,完全受地面雷达站的指挥引导,这称为导航。与地面失去联系,这架飞机就成了瞎子,必摔无疑。

    我遗憾没曾进入驾驶舱亲自观摩飞行,但担任机场总值班领导,必须了解当天所有航班情况,并准备随时处理一切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形,这就必须对航管有基本的了解。

    圆形透明的机场航管塔,排列着许多雷达屏幕,黑色的屏幕上有一个个的运动着的白点,清楚地显示本航管区域内所有的飞行器,标示着飞行器的号码、高度。航管员密切监视着每一个白点,通过雷达直接与飞行员对话,告诉他如何飞行。如某一航线,同样高度,有方向完全相反的两架飞机对飞,航管员就会通知某飞机上升或下降,左行或右行多少米,这样调开就不会冲突。或者前面有雷电云层,也会通知飞行绕行。一旦飞机要离开本航管区域,航管员就会与飞行员说再见,而移交给下一个航管区。这样一路导航,重重交接,飞机顺利飞达目的地。

    如果某一架飞机在自己的航管区突然消失,整个航管楼气氛立即紧张,大家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失去联系的飞机又突然出现,整个航管楼都会庆幸地欢呼,终于又看见了。

    飞机导航与阿弥陀佛对念佛人的摄取保护很相似。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解释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阿弥陀佛无量光便是覆盖全法界的导航台,念佛人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心中,如同飞机显示在雷达屏幕一样,阿弥陀佛会一路看视他、监护他、引导他,直到安全降落在极乐世界莲花跑道上。

    假使先行念佛,后改杂修,甚至退转不信佛,便在阿弥陀佛的心屏上消失了。失去阿弥陀佛为他导航,则必堕三恶道。一旦再转入专修念佛,如同再次出现在佛心屏幕上,阿弥陀佛乃至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大众,都会为他庆幸地欢呼。

    人生茫茫,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导航,人生飞机将往何方?轮回漫漫,过去无量佛菩萨一程一程把我们引导到阿弥陀佛的航管区域,正要交手给阿弥陀佛;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已经是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领域之内,再远也不远。此时,如果我们自己退而杂行,再入轮回,那就等于飞机到了可以安全降落的机场上空,又自行坠毁,真是无比可惜!

    飞机上念佛

    一般人念佛,不会觉得佛号有什么力量,反而觉得佛号空空洞洞的。眼见的事物,钱、权比较实在,有用。

    但设想一个极端的情形,比如在飞机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突然发动机着火,飞机急速下降,所有乘客一片惊慌。其中若有念佛人,他会拚命念佛,此时他会感受到这一句佛号是这样的实在、有力,任何眼见的人事物,钱、权等一切地面上通行的、实在的、有用的,这时都变得不行、虚妄、无力、无用。

    假使旁边坐着一个高官、一个大富翁,平时受尽他人仰慕,如同是万能的神,现在在一个普通的念佛人面前,他也变得很矮小。

    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心的运载

    现在的交通运输实在的太方便了,不论是出门旅行还是运输物品,都靠「他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将物及人从一地运往另一地,时效之快捷,古人想也不曾想到。

    然而当人类夸耀、享受物质科技的神速进步时,似乎忘了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更需要一种交通工具,有了这种交通工具,我们的心便可以搭乘它,轻松自在地脱离苦恼系缚之地,到达安乐无忧之所。

    如果我们的心,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走向圣贤的境地,当然我们可以不需要这样的运输工具;可是即使有人可以将泰山举过头顶,也难以让心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心总是被种种烦恼紧紧的捆绑,一点动弹不了,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系缚。心苦恼了,谁不想让他安乐起来?可是我们感觉它只会从苦恼的深渊,走向更加苦恼的深渊,用尽力气,也毫无办法。

    所以我们需要心的运载工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当你悲伤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而然悲伤就平息了。因为佛把你的心从悲伤之地运载出来。

    比如乘飞机,不论什么人,不论什么姿势,关键的是身体的重量全部投托飞机,舱门一关,自然运往目的地。念佛也一样,不论什么根机,不论什么念法,心净不净等一切不论,关键是全身心的投托阿弥陀佛。心的重量,也就是历劫以来的业障,完全交给阿弥陀佛。不论功,也不论过;不论过,也不论功。一切不论,一向专念,六字名号的飞机舱门一关(光明摄取不舍),决定送到极乐成佛。

    祖师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疯话成真

    一个老太婆,盲眼,瘸足,站着还要人扶,自说一小时前远在千里,一小时候现身目前。这话如说在百年前,人们一定会认为她是一个疯子。可现在有了飞机,即很正常。

    修行也一样。智慧眼盲,戒定足瘸之人,一念入报土,位超十地。这在圣道门被认为是疯话,不可能。可是念佛凭阿弥陀佛之力,即很正常。

    《论注》最后有一譬喻: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

    转轮王有轮宝,飞行自在。轮宝正如现在的飞机相似。

    一叶之舟

    风和日丽,一片树叶轻盈地浮在水面,时而随细浪起伏,时而顺微风旋舞。她自傲地说:「看!我是多么善于驾驭风浪,掌控自我啊!」

    话音未落,一层稍大的风浪就将她卷入水底。

    人生之舟,亦如水上一叶。春风得意时,便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一切。

    而人类自傲的科技之舟,总在地震、海啸中瞬间倾覆。

    修行人当如树

    修行人当如树。

    树与佛有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出生在无忧树下,修行在苦行林中,成道在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双树林中;佛陀的一生未曾离开过树,乃至佛寺道场称为「丛林」。

    树是智者,随土壤、水份、空气、阳光、空间诸种因缘,分分生长,不多也不少,不急也不慢,一切恰到好处。

    树是仁者,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直或斜,每棵树都一样的美丽,安静自处,无竞无讼。看见树就知道什么是和平。

    他有柔软的身段,随顺八面来风。

    他有坚定的立场,宁可折断枝叶,绝不放弃根本。

    他时刻向往光明,从黑土地中出生,一直向着明空。

    他独处不孤寂,群居不喧闹。

    他不亢不卑,或立山顶,或卧谷底,对他都一样。

    他远离宠辱,万人瞩目,无人问津,对他了无差别。

    他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抵挡烈日,调节气温,吸附尘埃,隔离燥音;为虫兽提供家居,为人类提供各种有益的材料,乃至生时撑起阴凉,死后燃放光明。他完全彻底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天地间无有一物不受他的恩惠。

    修行人当如树。

    最后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知道专修念佛好,现在先学学别的,最后再专修念佛。」难得他有专修的观念,遗憾的是他不知什么是最后。

    旷劫轮回到如今,今生一定要解脱,今生己是最后。

    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今天即是最后。

    一踩油门上了路,谁能保证定回家,下一刻即是最后。

    足不出户山海震,瞬间吞噬数万人,现在即是最后。

    现在即是最后,念念皆是临终,一息不来,魂往何处?再向谁去讨要最后?所以,专修念佛,现在开始。

    佛言:生命在呼吸间。

    昙鸾大师说:无后心。

    善导大师劝:念念不舍。

    最后再来念佛,恐怕无佛可念。况念佛并不妨碍一切,何必自设条限。

    土地与心地

    土地松软有水分,庄稼好长;土地硬结,庄稼无收。

    心也一样。

    心地柔软润泽,善长灵性之苗;心硬结紧绷,便缺生气,与人交往办事,往往障碍重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对是错

    发生争执时,各人都以自己是对的,而以对方为错,自然可以说出许多理由。

    其实不必细究事情原委,只要看看我们的心。

    如果一个人的心慈悲柔软,心平气和,所言必定中肯;如果情绪很重,他对人事的看法必然偏颇,即使人皆以为有理,也已深埋错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开口先问心

    要评论人吗?要发表不同意见吗?

    等一等。先问一问我们的心,是不是心平气和,是不是柔软慈悲?

    若非,慎开其口。

    心能转人

    一个人,你看他好、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也会慢慢变好。看他坏,说他坏,他就坏,好的也会变坏。

    心念、语言,是神妙的工具,可以雕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恶无性

    佛说无我。人无常态,善恶无性。今日这样,明日又那样;遇张三这样,遇李四又那样。皆是真实,又皆不真。知此则无苛求,而善转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事当做不当做之标准

    凡于众生有利,于法门有利者,皆当为之。凡与众生不利,与法门不利者,皆不当为。

    一切条规,以此为则,自能通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果在心

    因果事相,极幽极微,得道圣人也有所不知,何况凡夫。

    不信因果之人,糊涂行事,固然常常犯错;佛弟子已信因果,谨小慎微,也常常出错而不自知。比如暗中行于险路,欲绕左边深坑,恰落右边陡坎。

    凡夫无智,常被自以为是的「因果」捆住,也以此捆他人,多多误解、误说、误行因果。

    那将如何呢?一向念佛,看好我们的心。

    毕竟,万法唯心。无穷因果,一念心。

    你的心是想真正利益众生吗?若是,则不妨大胆前行,发现有错,及时改正。

    最可惜

    打碎一团泥块,不可惜;打碎一只碗,就可惜。

    打碎一只碗,不可惜;打碎一件艺术品,很可惜。

    打碎最好的艺术品,也不可惜;打碎一个人的心,最可惜。

    心者,极灵极妙,极珍极贵,非一切物可比。

    何时我们保护众生的心,能像保护最佳艺术品一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比

    经说:满四天下七宝,以用布施供养诸佛圣人并一切众生,不如称阿弥陀佛一口,所得功德不可为比。

    人多以为难信。今举世间类似之事。

    比如人在窒息时,地球上所有的财富,不如一口呼吸。

    又比如在太空中探测到二个星球,一个满是稀有矿产,另一个有生命,则后者的意义完全不可比。

    一声阿弥陀佛,是救赎我们法身慧命的空气、阳光、水,非一切有为功德可比。

    比如有生命,财富等一切才有意义。有阿弥陀佛,一切善行功德才有意义。

    飞机与汽车

    飞机飞行万里,只需要短短的跑道。汽车只要行驶,必须到处开路。建跑道,与建高速公路,成本不可比。

    有人如飞机,以善知识为助缘,很快就能高飞万里,云游霄汉,而常心系善知识,念其恩,感其德,必为依归。有人如汽车,必须有人指一步才能走一步,虽时时提醒,却常常忘记;如同汽车,路开一截才跑一截,赖着大地却不觉稀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寺与修行

    工程事多,头绪纷繁,涉俗深,涉钱深,很容易让一个本来的修行人心急、心动、心浮、心散,而失去了本有的宁静。因为外面的牵力太大,若知见不纯,信念不深,定力不够,跟外一对接,稍一不慎,即被外境挟裹而去,不得不跟着走。心灵的频道、思维的方式、做事的风格也就慢慢变了,越来越像在家人了。

    出家人建寺院要有一个基本观念,是建寺,但同时更是修行,而且是高难度的对境修行。总要时时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世间人的知见、认识、观念、习性而转,反而要让他随我转。

    心是总驾驶

    负面的思维、预先过度提防戒备的心理,等于是安了一个坏的程式,事先定了一个调子:「这件事一定难办,这个人一定难缠,这个部门一定不友好。」而万法唯心,心是万法的总设计,你的心力越强,念头越深,事情便越会「顺利」地按照心设定的程式走下去;如同开车,心是万法的总驾驶,直到事情被自己的心驾驶到了末路。这时他会说:「看!果然,我早料到了!」不知所谓的客观事实,一切正是我们的心造成的。

    相反,正面的思维、积极的心理,总能带来好运、贵人、好结果。种何因,得何果。无穷因果,一念心。这是佛说的真理。正反两方面,无一事不在印证这个真理。世间也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

    唯爱能补心

    衣服破了,可用布补。轮胎破了,可用胶补。书画破了,可用纸补。

    唯有人的心破了,必须用爱才可以修复。

    由此可知,心的本质是爱,爱与爱同质,才能相合。爱能养心,恨即伤心。

    旷劫轮回到如今,风霜飘零何伤心;

    唯有弥陀无尽爱,复我圆满清净心。

    赠佛月

    (佛海居士之女,将往美国留学,行前来寺礼佛,因取法名「佛月」,并以数语相赠。)

    月亮代表美好、清凉、光明。

    念佛的人,拥有美好的人生、清凉的人生、光明的人生,故名佛月。

    如下几段法语,皆与佛、月相关,意境很好,我很喜欢;恭赠于你,希望你也能喜欢。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者同在。

    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又,你爸爸法名佛海,海与月很亲。

    月依海,而升而降;海应月,潮起潮息。

    不论你走到哪里,父母的爱就像大海一样依托着你,并牵挂着你的幸福。

    愿我们这一代,与你们这一代,乃至代代不尽,在佛法的海天光月之中,相依、互动。

    同样有两句古诗,有海有月,富含人情,妙传佛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

    南无阿弥陀佛!

    慈悲由近及远

    慈悲本来是无分别的,所谓怨亲平等,但此境非一蹴可就。

    佛菩萨之慈悲,如日光,普照大地;凡夫人之慈悲,如灯光,先照室内,后达庭际。

    请从近始。先调伏我们的心,让它平静安和,自有喜悦。假如失去安和,乃至总在嫉妒、愤恨、猜疑、计较等负面情绪中,就是对自己这一颗心太不慈悲了,受伤的当然是自己。

    然后慈及他人,家人、友人、同事、路人,由近向远,为必然之理。

    在家人说:「我就是和家人搞不好。」也有出家人,信众的缺点都能包容,同住一寺的道友有所不足,怎么也看不过。此皆违慈背理。

    问: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答:常住机深信,常念弥陀名,久久自调。

    镜子

    镜子可以照出人的美丑。美人常愿照镜,丑人不愿照镜。年青人爱照镜,年老人不爱照镜。

    如若有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美丑,还能变丑为美,返老还童,越照越美,青春永驻,想必人人都要把它带在身上,随时拿来照照。

    佛法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不过由于这面镜子太分明,而凡夫的形象太丑陋,一照之后,原形毕露,连自己也嫌恶恐怖,故此不愿再照,干脆回避了事。若能经常拿出来照照,不愁照不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上人所拟“宗风俗谛”便是这样一面宝镜,光显幽微,小巧便捷,应常佩在心,常以照心。我们对他人有“恩慈体贴”吗?自己住于“谦卑柔和”吗?

    知了的逻辑

    画家寥寥数笔,一棵树便画成了,根干、枝条、树寇,惟妙惟肖,大家都很称赞。

    突然一只知了大声噪鸣起来,极表不满:“知了!知了!画的一点都不像。我整天生活在树上,最有发言权。”

    “请稍等片刻。”画家会意,立即将知了和它所占的一段树枝画了一幅。虽然人人都说这不是一棵树,但知了却力排众议地说:“知了!知了!棒极了,这才是一棵树。我整天生活在树上,最有发言权。”

    局于经文句意而不知整体精神者,亦如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的对接

    最灵最妙,无过心。心有无量介面,单看对方是什么来路。恩者接以恩,怨者接以怨。善者与善,恶者与恶。瞬间转换,绝少差错。此谓心的对接。

    我用什么心念对人,人即以何心念对我。

    我尊重人,人也尊重我;我看不起人,人也看不起我。

    我接纳人,人也接纳我;我拒绝人,人也拒绝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灵病毒

    一切负面的资讯,皆是心灵病毒;被此病毒感染,定生负面情绪。

    见闻负面的资讯,心中不认可,心就不会被病毒所侵。然而谚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心总是趋向于负面,听到有人说我不好,有人对我不好,很容易不加思量地接受,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如能抱持:“他不会如此。定有某种原因。一定是我的错。”等等想法,不仅厚道待人,实也厚待自心。

    凡事为对方着想,即是防毒。

    凡事认自己的不是,即是排毒。

    凡事感恩,即是杀毒,乃至转毒为良。

    常能念佛,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百毒不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人宜宽

    情势不明,言语宜含蓄不宜显露,露则缺涵养而少余地。缘不具,行事宜谨慎不宜轻率,率则多反覆而欠稳重。自谅德薄,待人宜宽厚不宜严苛,严则激众怨而增烦恼。念他恩深,存心宜慈柔不宜刚强,刚则伤感情而失和气。

    寄语佛能、佛量

    法名:佛量,法名:佛能。佛量本无量,一句阿弥陀佛,光寿无量,悲智无量,功德利益,一一无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佛能是大能,一句阿弥陀佛,能超生死海,能至涅槃岸,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生命之存续,事业之运营,皆赖能量。能量不绝,生命不绝;能量耗竭,则归于死灭。欲求永存不灭,必求无穷无竭之能量,此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亦即吾人本有佛性。

    念佛之人,念念称名,念念蒙受阿弥陀佛无量光寿能量加持。故当顾名思义,我今归佛念佛,为仰佛之能,已入佛之量,他日生净土,即同佛之大能,等佛之无量;乃至未生净土之前,先仗佛能量,能行勇猛利他事业,如灯丝本无光明,通电即大明。

    人不念佛,纵功高盖世,只能带业去轮回。人能念佛,纵一字不识,也能生净土成佛。故己能实不可矜,而佛能不可不仰。

    人不念佛,纵置身太空,心量究竟如针尖之小。人能念佛,虽蜗居茅舍,胸怀十万亿国土之外。故念佛之人量大福大,是真大量人、出格士。

    念佛人,以佛量,为己量,没有容不下的人物。

    念佛人,虚己能,仗佛能,没有成不了的事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耐烦

    耐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一时的冲动并不难,长久的坚持才可贵。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一生忧苦,最后微笑,也是最灿烂的微笑。

    慈悲的人一定有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一定不慈悲。

    闲时要耐得寂寞,忙要耐得烦细。

    不耐烦,总想快,以为可以省掉躲掉,不知总也省不了、躲不掉;不过今日省到明日,张三让给李四,更增加几回手续,绕几个圈子而已。只有耐,事情才可以过去。

    不耐烦,不能消业。能耐烦,才能消业。

    耐能消业,业消则事了,不消永不了。

    躲不是办法,急不是办法,敷衍不是办法,耐才是办法。

    耐出涵养,耐出慈悲,耐出安祥,耐出自在,耐出福报,耐出智慧,耐出成功。

    能耐烦,便能增福报;不耐烦,福报消了都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生气

    生气百害而无一利。

    生气是愚痴的表现。

    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好生气的人,非智者。

    生气即是生病。

    气最伤身。

    生气消耗能量极大。毒满全身。

    生气是愚痴、瞋恨、傲慢的综合表现。

    生气的面相最丑陋。

    软弱,才生气,甩威风。

    心平气和,福满乾坤。

    讲法

    讲是手段,法是目的。讲是外壳,法是核心。

    讲能彰法,也能障法。

    讲法越直白越好,不要曲意修饰。

    把阿弥陀佛的慈悲,直接放入对方的心中,其他一切不顾,就是直白。

    怕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肯定,为显示自己博闻强记、学识智慧等,而独忘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即是谄曲。

    博闻强记,更可以直白。

    直白的话,最有穿透力。

    直白的话,对应直白的心;曲饰的话,对应曲饰的心。

    直心是道场,只有直白的心,才能听到法。曲饰的心,只能听到曲饰。

    不懂就是不懂,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记得就是不记得,有错就是有错。在人前暴露这些短处,也没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弥陀佛的慈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瓜与听法

    吃瓜,吃瓤,吐瓜籽。听法不然。

    语言文字如瓜瓤,弥陀的慈悲是瓜籽。听法虽然听的是语言,但最后留在心中的只是阿弥陀佛的慈悲,而忘了语言。

    说法的人虽说千言万语,其实只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听法的人虽听千言万语,其实也只听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说也如是说,听也如是听,即是善说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佛四两拔千斤

    秤砣虽小,四两可压千斤,因为站的远。

    念佛人,心住极乐,远离娑婆,以阿弥陀佛无量光为杠杆,岂不能四两拔千斤。则此世界再难的事情也不难。若觉其难,不是能力小,而是心太近,对娑婆事有执着,患得患失。若执心同于世人,则四两只能压四两;若更近于世人,需八两才能压得四两,百斤之事需二百斤之力。

    《论注》说:“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正与此同。

    不计较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凡计较者,皆觉我有理,我贤善,对方亏欠我。如果自觉我之愚恶超过对方,则一点也没有可以计较的资格。

    多一份计较,多一份烦恼。

    少一份计较,少一份烦恼。

    上位人计较下位人,为站错位置,自降人格,自失威信。

    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子与松仁

    松子很好吃,很香,很有营养,但壳很硬,牙不好,嗑不开,便吃不着。

    祖典,法义精深,严谨周密,如同松子,坚实的外壳,藏着饱满的仁。一般人虽然羡慕,可读不懂,如同手里摸着松子,口却吃不到仁。上人的白话解释,如同是把松子去壳,直接取出仁来,这样我们都可以吃着了。

    把壳砸开,把仁取出来,有加什么东西吗?没有。这就是述而不作。

    智慧够,可以直接读祖典。智慧不够,必须看白话解释。但智慧够的人,也可以读白话解释,比如牙虽好,可以直接嗑松子,更可以吃现成的松仁。

    智慧不够的人看祖典,不明实义,更增加许多文字障;如同把松子吞下,怎么进去,还怎么出来,不过增加肠胃的负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事无碍

    身也好、心也好,有碍就会有病,所以一般的人凡事都求无碍。

    但有碍也并非都不好。比如长江被大坝截流,因为有碍才会发电,无碍即不能发电。又如子弹因为有枪膛的阻碍,才能射远,无碍即不能射远。

    弘法也一样,有碍才能积蓄能量,无碍即不能积蓄能量;突破障碍即能弘法遍远,没有障碍即不能达于遍远。

    在弥陀,凡事无碍。有碍也是无碍,有碍反而是成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