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简介:

    《讲演集》第一集、第二集乃是慧净法师2001年至2005年间随缘开示的录音整理修润而成。慧净法师的开示内容浅白易懂、平实简洁、深入浅出,并举出许多生动的事例让听者印象更为深刻,俾能次第引导学人体解善导大师思想,而信受弥陀慈悲的救度,愿生弥陀庄严的净土,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编者序

    《慧净法师讲演集》是结集中国“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上人最近数年间的法义开示讲演而整理成书的。

    慧净上人早岁出家,志在自利利他的成佛之道,起初经由数年禅、密、净修行之后,即决志栖心净土。此后于净土法门经历严谨的实修与教义抉择,最终归本于唐朝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并以之为本而提倡中国“净土宗”宗派,弘扬弥陀本愿,以期弥陀无限慈悲的救度法雨能普润两岸广大佛子,乃至利益全世界有缘的众生。先师现代禅李元松老师生前病中透过上人的著作与数度电话请益后,赞誉上人为中兴当代净土宗善导流的大善知识,并率领全体现代禅同修皈依上人,舍禅归净,专修念佛。

    善导大师虽是闻名的净宗祖师,被尊为净土教之集大成者,然而其思想自古至今尚未被广大的世界华人所正确了解。大师依其深彻之念佛三昧体证及慧眼独具之经教判释,为普遍众生抉择出一条往生成佛的康庄大道。

    大师首判净土法门属于“本为凡夫,兼为圣人”的“菩萨藏”与“顿教”。《般舟赞》中说: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

    意即于娑婆世界修行,不但时劫长久而且容易退转,然而以称名念佛行,乘托弥陀愿力,往生弥陀净土,一世即可证得大乘不退转菩萨位并速成佛果。有志于一生解脱生死轮回以及不退菩萨行的学人,何不遵之哉!

    许多净土行者,尤其是烦恼厚重、世缘难舍的现代凡夫众生,常以为往生净土并非易事,大师为解除此疑虑,强调弥陀本愿无限慈悲的救度说: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观经疏》〈玄义分〉)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法事赞》)

    并为众生指示出一个不择根机、人人可行、三根普被的决定往生之行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疏》〈散善义〉中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又于《观念法门》中说: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但简单易行,而且不择行住坐卧、时处诸缘皆可修之。除简易外,大师并强调称名念佛之功能殊胜超越其余万行,而“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之王,其《观经疏》〈定善义〉如是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以为十方众生,下至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等一切罪恶烦恼凡夫,唯有念佛最能灭罪往生净土,得度生死,向无上菩提;上至回心二乘圣人、大心菩萨,亦可修习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证佛果,早日回入娑婆,广度有情。

    上人的思想可说完全依循善导大师,认定“净土宗”的唯一宗袓为善导大师,并总结宗旨为: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而上人一生的行谊,也依善导大师所劝喻,但以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如大师〈定善义〉言: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法事赞》言: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以及《往生礼赞》言: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上人慈悲内敛,抑己从人,默默勤苦耕耘,劝化众生,循循善诱,导归净土,乃名符其实的“真报佛恩”、“称诸佛本愿意”,真可谓“弥陀的使者”、“慈悲的化身”。

    《讲演集》的来源即是上人这数年间随缘开示的录音整理修润而成。上人的开示内容浅白易懂、平实简洁、深入浅出,并举出许多生动的事例让听者印象更为深刻,俾能次第引导学人体解善导大师思想,而信受弥陀慈悲的救度,愿生弥陀庄严的净土,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由于内容丰富,故结集整理后分册出版。

    第一集中的“佛教的无常观”、“六字名号的意义”、“念佛之殊胜利益”、“《阿弥陀经》两文解释”和“第十八愿略解”等五篇是二○○一年十一月间于纽西兰之奥克兰广播电台节目中的即席开示;“难易二道判”则是于同一时期讲于奥克兰普贤净苑。“人生的目的”是一九九五年讲于澳门的佛教青年协会,“增上缘”是二○○二年九月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是于二○○四年二月讲于台北成德国小,“阿弥陀佛圣像崇升典礼赞颂辞”是于二○○四年八月讲于香港慧莲净苑,“弥陀的救度”是于二○○五年一月讲于净土宗弥陀共修会台中分会,而“真正的大孝”、“净土宗宗风略讲”两篇则是于二○○五年一月讲于台北象山净宗书院。

    第二集的内容则是二○○四年一月以来至今于台北象山弥陀村净宗书院,随机以及每月第三周日晚的定期开示,听众主要是“弥陀共修会”的同修。弥陀共修会原为先师在舍禅归净、迎请上人为导师前,以“现代禅”摄受学人所创立的“现代禅教团”,其中大部份同修共住于台北信义区“象山修行社区”──后转称“象山弥陀村”。此中的缘起于温金柯师兄的序文中有详细叙述。

    最后,本书得以出版,必须感谢“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及弥陀共修会一群默默付出的同修义工。

    净慈敬序

    佛历二五四九年(公元二○○五年)三月

    佛教的无常观

    各位收音机旁的学佛朋友们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是远从台湾来的一位师父,叫做释慧净。今天晚上有这个机缘在空中跟大家见面,很高兴,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很可贵。诚如刚刚所介绍的,从今天开始一连四个晚上,每晚有半个钟头的时间跟各位结缘。今天要跟大家结缘的主题是──“佛教的无常观”。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著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他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

    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业,阎罗王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的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老王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话,我就可以改过,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这位年轻人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份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著,但再多过几年,也非死不可。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也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又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

    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做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牲,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

    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件愿望没完成:第一件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件,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件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的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

    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份,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或往生极乐,不跟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分、工作、环境,有时间就念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能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的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观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各位莲友,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讲于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六字名号的意义

    各位收音机旁的学佛朋友们大家晚安!阿弥陀佛!

    很高兴今天又跟大家在空中见面,今天我们延续昨天的讲题。昨天讲到如果一个人无常感深刻,那么即使没有人来鼓励他、鞭策他,他也会自动自发的去追求解脱,学佛、念佛。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意义。

    “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

    这次我从台湾来,带了八、九十张的佛卡,所谓“佛卡”就是印有“南无阿弥陀佛”佛像的卡片,它的大小、长宽就跟一本二十五开的书一样,都有护褙。佛卡上的佛像有两种,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姿势不一样,但都非常庄严,令人一看就会生起恭敬欢喜的心。佛卡的背后都印有文字,一张是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意义,是我根据经典以及祖师的传承,并参考辞典的解释所编写而成的;另一张是善导大师解释念佛殊胜利益的法语。

    今天要谈的是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佛卡,这张佛卡的文字很浅显扼要,容易明白。我先将这些文字一段一段的念一遍,再加以解释,如果大家听了之后想要复习,可以向我们的节目主持人黄丽容居士索取佛卡。

    “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由“南无”、“阿弥陀”、“佛”三语连结而成。

    “南无”是“归命”、“信受”的意思,亦即疑心消除,完全归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此佛有无限量的功德能力,而以无限量的寿命与无限量的光明作为代表,所以又名“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佛”是“觉者”的意思;既能使自己觉悟,也能使他人觉悟。

    “阿弥陀佛”的“寿命”无穷无尽,没有限量,在“时间上”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又“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照遍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在“空间上”救度任何地方的众生。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祂发愿要救度每一位众生。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特色是(一)主动而来:不必我们的请求拜托;(二)平等无差别:不分出家、在家、善人、恶人;(三)绝对无条件:任何人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已得到必定往生的身份。

    “南无”是众生归命于阿弥陀佛的信心,“阿弥陀佛”是佛救度归命众生的力量。众生归命的信心不是众生自己所发,而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悲愿彻入众生的内心而成为归命的信心,亦即众生南无之心是阿弥陀佛全体的显现。所以信受的众生(南无)与救度的佛(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此谓之“机法一体”,故名“南无阿弥陀佛”。

    疑心消除,绝对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而忆佛念佛的人,他的生命与阿弥陀佛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是“与佛同在”。已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拥有至高无上的功德,蒙受十方诸佛菩萨的保护想念。现在能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邪神恶鬼不能障碍;临终不管在任何时间、地点、情况下死去,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是“光中极尊”。(大阿弥陀经)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无量寿经)

    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光明

    “南无阿弥陀佛”这尊佛在我们佛教界是最受到赞叹、熟悉、称念的佛,虽然有十方诸佛、十方诸菩萨,可是我们最常称念的还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学佛者称念这句佛号,即使是佛教界以外没有学佛的人,也都知道有这一尊阿弥陀佛。当人们遇到困境或灾难的时候,都会不假思索的冲口念出阿弥陀佛,而当这句佛号念出之后,很不可思议的,眼前的危险、困境,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化解了。

    在台湾,很多电线杆上都贴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的名号;很多常常发生车祸的道路旁边,也贴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甚至竖起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人家起恭敬、瞻仰、膜拜的心情。由于这样,常出车祸的地方,车祸就减少了,甚至没有了。这是由于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光明,凡是有这六字名号的地方,就会放出佛光,虽然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可是通灵的人,或是灵界的众生,他们都看得到,只要看到佛光,就会消除他们的痛苦、业障,化解彼此的冤结,所以车祸就减少了。同时,只要过往行人看到这句佛名,虽然没有张口称念,可是他心中也不知不觉等于念过一次了,念了佛自然就会消除当下的业障,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所以我们心中忆佛、或口中念佛,都会让我们消除灾难、增长福德的。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在佛教界之内,虽然十方诸佛菩萨很多,但独有阿弥陀佛是备受尊崇赞叹的。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以最崇高的敬意,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所谓的“威神”,就是指这尊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道行,以及救度众生的能力,以佛学的名词来讲,就是佛的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这些证德、成就的内容。

    这“光明”也可说是佛的智慧,智慧是光明的体;智慧是无形的,显现出来的是有形的光明,以及光明的作用。既然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那岂不是其他诸佛的光明是在阿弥陀佛之下呢?其实也没错,十方诸佛虽多,他们的光明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不能比较的,而且是达不到、不可推测、不能想像的。刚刚讲光明即是智慧,阿弥陀佛的智慧,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即使是佛也推测不到阿弥陀佛的智慧、能量。这么说来,一方面可知阿弥陀佛的伟大、殊胜、崇高,连佛都没有办法想像;一方面也可知,我们今天在这里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的意义,只是就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来说明,至于真正“南无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性质、功能、意义,那只有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不必追求,自然就能完全了解了。

    释迦牟尼佛又在《大阿弥陀经》更具体的推崇阿弥陀佛说: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王”是跟部下相对而言的,如果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王,那表示十方诸佛是阿弥陀佛的部下了。一般而言,佛佛平等;但,虽然佛格平等,可是弥陀是处于王的位置。比如总统与人民,人格虽然平等,但位置不一样……

    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有显现出这种事迹的内容,不过道理今天没有时间解释,如果大家有缘可以直接去读诵研究《无量寿经》,就可以了解了。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十方诸佛跟菩萨也都有光明,甚至我们凡夫也有我们凡夫的光明,不过阿弥陀佛的光明,在诸佛光明之中达到最顶端,所以叫做“光明中之极尊”。总之,这表示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崇高的赞叹,如果阿弥陀佛没有这可赞叹的、殊胜的、伟大的实质,释迦牟尼佛也不会自打妄语的,所以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这样赞叹,我们也应该这样来相信。

    现在我们就依照我刚刚所讲的这张佛卡跟文字来读一遍,然后才逐句来解释。佛卡的内容分好几段,第一段的文字是:

    “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由“南无”、“阿弥陀”、“佛”三语连结而成。

    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总共有六个字,是从印度话翻译过来的,是由“南无”这两个字,和“阿弥陀”这三个字,以及“佛”这一个字所结成的。

    南无就是归命

    第二段是:

    “南无”是“归命”、“信受”的意思,亦即疑心消除,完全归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南无”是“归命”,一般都解释为“归依”,也就是归投依靠的意思。通常像我们在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时,都有一种归投依靠的意思。那么在这里为什么写“南无”是归命信受的意思呢?当然,“归命”也有归投依靠的含义在里面,不过它有另一层比较深而且跟我们非常亲近的含义存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的含义,跟我们念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南无其他佛、南无其他菩萨的含义,有一点点不一样,这就是“归命”的意思。

    弥陀对众生归回呼唤的命令

    “归命”有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解释,也有从我们这边来解释的两层意义。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解释,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命令。阿弥陀佛对我们什么命令呢?就是要求我们、呼唤我们要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的命令,这叫做归命,也就是归回的命令。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完成从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通通容纳在这六字名号里面;那么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这呼唤的内容叫做阿弥陀佛对我们归回呼唤的命令。

    为什么说是命令呢?因为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理,不能改变,就好像国王所说的话是圣旨不可违抗,因此我们用国王的命令来解释阿弥陀佛对我们救度的呼唤。就好像父母生下一个孩子,从小就离家出走,流浪在外,在外面受饥受寒,受苦受难,做父母亲的非常不忍,一直呼唤这个孩子,要他回到家里来。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祂的悲心,祂的智慧,观照十方众生都是流浪在六道三界里面,不断造罪造业、受苦受难。

    虽然有很多众生,知道轮回是造罪业、受苦难的,必须要脱离六道三界的轮回,就像昨天我所讲的,对无常观深的人,他晓得要追求出离,追求解脱,追求返回原来的生命。我们每一位众生原来的生命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由于不知不觉,所以在六道轮回里。现在我们十方众生里面,也有知道轮回是痛苦、是罪业的结果,要寻求解脱,可是他虽然有修行的心,却没有修行的力量。譬如:说我们晓得贪瞋痴是不好的,贪瞋痴是因,六道轮回是果,必须斩断,也就是必须要降伏、消除贪瞋痴,转换贪瞋痴成为佛性才能解脱,虽然有这个心,可是有心无力。

    我们每天都在诵念发菩提心的四弘誓愿,每天都在佛前至诚恳切的念忏悔文,边念边拜,可是内心的贪瞋痴,还是没办法消除。刚刚还在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等一下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就会挑东挑西的,跟人家讨价还价;我们晓得贪瞋痴不好应该忏悔,可是被人家赞叹几句,心中就沾沾自喜,但是让人家批评几句的话,心中就不愉快了,甚至被对方侮辱的话,就会生对方的气,瞋恨心就出来了,可以说贪瞋痴很难降伏,修行有心无力。阿弥陀佛以祂的智慧通通了解,以祂的慈悲就是要把我们救度到极乐世界去,让我们在极乐世界成佛,因为在娑婆世界是很难成佛的,因此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呼唤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等于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因此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对我们的呼唤,就是归命的意思,这就是归之命,归回的命令,这是从阿弥陀佛这一边解释。

    众生归顺弥陀救度的命令

    从我们这边来解释呢?是“归于命”,也就是归顺阿弥陀佛救度的命令,晓得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真实的,不会改变的,如果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那么百分之百必定会给阿弥陀佛救度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归于命。归于阿弥陀佛的命令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我在这里解说“南无”是归命、信受的意思,亦即疑心消除,完全归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起初听到这个道理,会产生怀疑,打个问号,真的吗?有这么便宜的吗?搞不好是骗人的?起初会有凡夫的这些疑情。因为凡夫本来就具有贪瞋痴慢疑,凡事都要疑一下,如果这件事对我们不重要,当然无所谓疑不疑,可是它越是严重的话,就越需要去确定它,也就是预防万一。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这件事情是多么的重要,是真是假,我们常会生起怀疑;而“南无”是信受,也就是疑心通通没有了,完完全全的信受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就有这个含义。

    这么讲起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跟念南无其他的佛、其他的菩萨,心情就有所不同了,因为其他的佛跟菩萨,并不像阿弥陀佛一样,预先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同时也对我们呼唤,呼唤我们一定给祂救度,其他的佛菩萨并没有这样,因此我们念南无其他的佛跟菩萨,跟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的话,心情上会不同的。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

    “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无量”的意思,也就是指阿弥陀佛有无限量的功德能力,当然佛的功德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无限量的功德能力,是以无限量的寿命跟无限量的光明作为代表,因此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既能使自己觉悟,也能使他人觉悟;也就是能够救度自己,也能够救度别人叫做佛。阿弥陀佛的寿命无穷无尽,没有限量;同时在时间上是超越时间性,任何时间祂都存在,所以叫做无量寿佛。

    这个无量寿命有一种含义,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如果阿弥陀佛的寿命有限量,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八十年,八十年过了,释迦牟尼佛就涅槃了,所以现在是没佛的时代;娑婆世界没有释迦牟尼佛,而未来的佛是弥勒佛仍在兜率天,还没有成佛,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可是阿弥陀佛祂是永恒存在的佛,这表示在时间上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永恒存在,目的就是要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出生在过去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出生在现在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现在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没有机缘来信受,未来信受阿弥陀佛的众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永不改变,因此,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寿命无量。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

    又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照遍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在空间上救度任何地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即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能,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身体。既然光明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照遍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就表示阿弥陀佛无所不在,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阿弥陀佛的生命存在。就是我们地球上,纽西兰这个国家,奥克兰这个城市,甚至在收音机旁边聆听的佛友们,那个地方本身就有阿弥陀佛在那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存在的。阿弥陀佛的广大是“其大无外”,没有超越阿弥陀佛身体之外的一个存在的空间;同时“其小无内”,没有一个小小的东西不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体当中,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无边。同时在空间上救度任何地方的众生,不管出生在香港,或移民到奥克兰的众生,或者是出生在中国大陆、台湾,是亚洲、是美洲、欧洲、非洲的众生,阿弥陀佛都在那里要救度他,没有差别。不分你是佛教徒,或是回教徒、基督教徒,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阿弥陀佛照样都在他的身边,等待机缘要救度他。

    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好像西方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好像有个方位,局限在西边,但其实这是就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一个有限的方便说法。论起极乐世界,另外有经论说:

    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

    也就是说,其实极乐世界是跟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样,尽虚空、遍法界的存在。极乐世界的广大,是包含整个大宇宙的,即使是大宇宙,也有边际、范围,但是极乐世界却是没有范围的。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同时也是救度十方众生的救主,在《无量寿如来会》这本经典里面就说:

    弥陀佛是救世之法王。

    基督教常常说:“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耶稣基督是不是救世主,我们另当别论,可是阿弥陀佛真的是救世主,不但是救世主,而且是救世之法王,佛陀这样赞叹介绍。

    弥陀救度众生的特色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祂发愿要救度每一位众生,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特色是:(一)主动而来:不必我们的请求拜托;(二)平等无差别:不分出家、在家、善人、恶人;(三)绝对无条件:任何人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种心一生不变,就已经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获得必定往生的身份。

    第一,主动而来,不必因为我们的请求拜托。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之前,就主动为十方众生发愿,建设极乐世界,修行完成救度十方世界众生的功德。祂当时为我们发愿,我们并不知道,当我们轮回在地狱或是饿鬼、畜生道时,我们都不知道阿弥陀佛已经在为我们发愿修行了。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爸爸妈妈主动爱护养育我们,不是经过我们向爸爸妈妈合掌祈求拜托,爸爸妈妈才养育教育我们的,不是!阿弥陀佛在这一点来讲,就像爸爸妈妈,甚至比爸爸妈妈更积极,更慈爱。

    第二,平等无差别,就是不分出家人、在家人,不分有修行的人、没修行的人,不分善人、恶人,阿弥陀佛的救度都没有这些差别。既然是佛就是冤亲平等,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有分别说你是高僧我就救你,你是一位下劣根机,一生没有行善积德,我就不救你,没有这些差别观念的。

    第三,绝对无条件,这就更加不可思议!凡事都是有条件的,譬如说你要当人,必须有守五戒的条件;要生天,必须有十善的条件;同时移民奥克兰,更有一些条件,独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需要条件的,只要你当下真的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给弥陀救到极乐世界去,从此就专称这句名号,那么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度了。这不是我们修行的能力,是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无缘就是无条件的大慈悲,救度不能救度的人,这种慈悲才是大;如果有不能救度的人,那么这种慈悲跟智慧就有范围了,就不是大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绝对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而且阿弥陀佛已经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功德能量,因此祂才成佛的。

    所以,各位莲友们、各位听众,我们如果听了这些道理,当下相信,真的愿生极乐世界,来称念名号,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圣众之一了。

    我们今天晚上就讲解到这里,明天请大家继续收听,谢谢大家,晚安!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讲于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念佛之殊胜利益

    大家好,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要讲解善导大师解释称念六字名号的殊胜利益。

    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

    论起善导大师,如果专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知道善导大师是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的第二位祖师,他出生于隋朝隋炀帝时代,活跃布教于唐太宗、唐高宗时代,而在唐高宗永隆二年(六八一)往生。其实善导大师的来历,历史记载并不很清楚,有关他的出生地跟出生时间,记载不尽相同。总之,善导大师是一位来历不凡的高僧。相传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唐朝的传记也记载说:“自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从来没有像善导大师那样的圣德巍巍。”这表示善导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师。

    亲证三昧,口出光明

    善导大师的丰功伟迹,个人修行境界,我简单在这里举出几件,让大家对善导大师知所敬仰。善导大师十多岁出家,二十几岁已证入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在定中见佛、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圣境。二十几岁就能证入三昧,这在佛教历史中是很少有的,年轻就已经达到那种境界,表示善导大师是一个再来人。其次,善导大师也被尊称为“光明和尚”,据说是唐高宗赐给他的封号。因为善导大师在念佛的时候,都有光明出现,所谓“一声佛号,一道光明”,他每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中就有一道光明散发出来,所以被尊称为“光明和尚”。

    较量念佛,佛像放光

    善导大师曾经在长安西京寺内,跟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殊胜与否。善导大师就升高座并发愿说:“经典中释迦牟尼佛说:‘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真实不欺骗众生的!’如果这话真实不虚,就请大殿中的佛像通通放光;如果念佛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是欺骗众生的话,那就让我善导从高座上,当下、直接堕入大地狱,长时受苦,永无出期。”发这个愿后,善导大师就将如意杖指向大殿中的佛像,果然佛像都放光明,来证明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念佛必定往生极乐,真实不虚,没有欺骗众生。平常人要这么发愿,佛像未必会当场放光,如果对方不是非常有德行的人,佛像怎会放光来为他作证呢?同时可知“众生念佛,必生极乐”,这是真实不虚的佛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们都知道有句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时唐朝长安,因为善导大师劝大众念佛、吃素,导致影响卖肉的生意,于是有位屠夫心怀怨恨,拿著屠刀直接来到西京寺,要杀害善导大师。可是一旦目睹善导大师巍巍高德的相貌,当下心中的刚强忿恨就软化下来,而且善导大师又向西方指示出净土的庄严相让屠夫看,屠夫看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微妙安乐的景象,就悔悟了!回心了!他想到自己在污秽的娑婆世界,为了三餐每天双手都染著杀生的鲜血,不晓得造了多么重的罪业;而且人生真的好苦呀!想到极乐世界那么庄严,又那么的安乐,于是他就回心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屠夫一边念佛,一边走到寺院前面,从树上往下一跳,坠落而亡。当时群众都看到屠夫的神识从顶门出来,然后很多化佛就将他的神识接走了。这就是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屠夫愿生的心这么恳切,而且那种勇猛的心也很难能可贵,当下发了愿生的心,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古今少有。

    本愿救度,五逆亦生

    从这件事,让我们晓得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随时存在、随地存在、毫无条件,而且任何人都是被救的人,任何时都是被救的时候。屠夫在此之前都是在造杀生之业,而且没有因果观念,还拿起屠刀要杀害僧宝,可说是个犯五逆的人,可是他当下回心转意,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连这位屠夫都能往生,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如果愿生极乐世界,且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呢?可以说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已经完成了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完成了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应该具备的资粮跟功德。阿弥陀佛将这些功德,通通容纳在六字名号里面,没有条件的、不讲代价的、白白的通通送给我们,令我们每一位众生具足往生的资粮,具足福德跟智慧,这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如此,我们众生,不论何人,只要愿生极乐,就必定往生。由于善导大师的德行才能感动这个屠夫,不然的话,当下可能不会有好收场。

    接下来要根据这一张佛像背后的文字,讲解善导大师对“念佛之殊胜利益”的诠释,这些文字都是善导大师的法语,总共有七段。我现在念一段解释一段,如果时间不够今晚解释不完,请大家把这张佛卡带回去慢慢看,多少也能够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

    第一段文字,善导大师的法语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具足归命(信)、发愿回向(愿)以及往生的资粮(行)三者。“南无”本身,就是归命的意思,也就是“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是“行”。可说这六字名号里面,“信、愿、行”通通具足;这信愿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好的,我们不必另外准备。

    “归命”两个字的意义,在昨天晚上已经解释过了。“归命”有两层意义,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归之命”,呼唤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命令;从我们这边来讲,是“归于命”,归顺阿弥陀佛的命令,这归命也可以说是信受弥陀救度的意思。

    “发愿回向”这四个字,也有两层意义,一层也是由阿弥陀佛这边来解释,另一层是从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这边来解释。从阿弥陀佛这边解释,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我们众生不晓得造多大的罪业,轮回到地狱、恶鬼、畜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主动的发愿了,祂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无非是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还有完成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及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使我们能够直接成佛,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度脱众生的功德资粮。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经过兆载永劫,累积菩萨德行,而完成极乐世界,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通通容纳在这六字名号当中,全部、通通的、白白的来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所以“发愿回向”,这是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讲。

    从我们这边来讲,是我们发愿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回心转意向著极乐世界。以前我们学佛,目的是为了将来生天,或者是为了将来还想当人。现在晓得,不管是天道、人道都是轮回的,好像是在黑暗的房屋里面、在火宅当中,是痛苦的、危险的,因此,随顺弥陀的悲心,回向极乐,而不回向天,也不回向人道。回向极乐,愿生极乐,这就是我们的发愿回向。而我们的发愿回向,当然不是以我们种种的功德来回向极乐世界,而是回心向著极乐,领受弥陀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完成了所有功德回向给我们,祂的功德是无为的、无漏的、清净的、真实的,我们领受了,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凭我们自己怎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

    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无为的、涅槃的,我们众生再怎么修行都有贪瞋痴,贪瞋痴所修成的,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有漏之善”,善导大师说这是“杂毒之善”,跟极乐世界怎么能够相应呢?怎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必须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的;二、我们要发愿愿生极乐,回转以前向天、向人或向其他地方的愿心,而转过来向著极乐。

    那么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在那里呢?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当中,所以善导大师说:“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就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完成的往生的功行,同时也是我们往生的功行。因为阿弥陀佛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好像爸妈的财产就是儿女的财产,阿弥陀佛将祂的功德,通通回向给我们,通通赐给我们。“回向”是佛教的名词,一般人都讲“这个东西给你”、“赐给你”,等于是“给”、“赐”、“予”的意思。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有从阿弥陀佛这一边来讲,也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所修的种种功德,通通在这四个字当中,然后赐给我们;从我们这边来讲,称念弥陀名号就是领受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如同阿弥陀佛一样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因此,善导大师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有这个道理的缘故,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归命,也就是“信”;就是发愿回向,也就是“愿”;同时也是“行”。所以六字名号当中,“信愿行”通通具足,不必我们另外再去发愿,另外再去修其他的行来回向。因此,凡是称念这六字名号的人,都能往生。如果称念六字名号而不能往生,障碍必定在我们,是我们不愿往生才不能往生,因为我们坚决要再投生为人或留在娑婆,这样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必须是有发愿生极乐世界的心,这样就名实相符,就是如实修行。

    善导大师对弥陀本愿的解释

    接下来第二段文字: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善导大师对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善导大师说:如果我成佛,就能使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十方众生,即使称名十声,也能往生。所谓“即使十声也能往生”,就像刚刚所讲的那个屠夫,一生虽未学佛念佛,只是最后念几声,也能往生。也就是说,一个临终的人,无论一生都遇到恶缘,作恶多端,或遇到善缘,行善积德,这些都不是佛法。如果他在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告诉他说,有地狱的报应,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和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称念名号,就能往生。这时候他就称念名号,刚好念了十句,或者是念了九句、五句,或是他快要断气了,才念三句、一句,这样也能往生。这就是我刚刚所讲的,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论何人、何地,随时存在。

    善导大师解释说:“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他念这十声,当下就是在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依靠,哪有不往生的呢?是必定往生的。这是从最少的数目为基准来讲。那么,像我们还年轻,将来还有几十年的光阴,那我们就不只是“下至十声”,而是像《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因为我们还有明天;“若七日”,我们还有七天;或者是“若七月”,我们还有七个月的寿命;或者“若七年”、“若七十年”,我们如果还有七十年的寿命,那么就尽此一生,专称弥陀名号。就是说,从我们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开始,愿生极乐世界,终此一生都不改变、不退转的来称念这句名号,亦即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这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既然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就表示现在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了。这是因为我们愿生心不变,既然愿生心不变,必定是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重,而贪著娑婆世界的心轻;称念弥陀名号的心重,而妄想杂念的心轻;既然如此,没有不往生的,如果这样还不往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所以善导大师以“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几句法语来解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根本大愿。

    二○○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讲于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阿弥陀经》两文解释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讲的是《阿弥陀经》里面,两段很重要,又常被误会的经文,这两段经文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心不乱”,也是容易被误解,却很重要的一句经文。今晚就跟大家讲解这两段经文。

    应当发愿,愿生极乐

    《阿弥陀经》的宗旨,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极乐世界的救主──阿弥陀佛,祂成佛以来十劫之间,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唤我们,祈求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在好几部经典中,劝导我们一定要发愿,愿生极乐世界。譬如在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恳切的劝导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第一段劝往生的是: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第二段是: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可说释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劝导,希望我们务必要往生极乐世界。

    一般对“善根福德因缘”的误解

    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从消极上来讲,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这十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解释说,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万行,以菩提心的善根为因,以六度万行的福德为缘,因缘和合,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须要多,所谓的“多善根”,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因为刚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释是菩提心,那么菩提心不可以少,什么叫少呢?以成就阿罗汉果位来说,就是属于少善根,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不在行菩萨道,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无非是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释是,必须要自己发无上菩提心,做为往生之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必须行菩萨道,因此要广行六度万行,这叫做福德。以无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万行福德的缘,因缘和合,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并没有错。可是必须要了解,这个菩提心跟六度万行的福德因缘,是众生自己必须累积成就呢?还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累积成就?问题就在这里。

    何谓“善男子、善女人”

    再看下面这一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就是针对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恶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众生,只要他听闻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此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都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十方众生闻说阿弥陀佛,这﹁闻说阿弥陀佛﹂,并不只是听人家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并不是!

    而是听闻善知识讲解传授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的内涵,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来龙去脉、因果道理,信受在心,这才是﹁闻说阿弥陀佛﹂。所谓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弥陀救度”,而“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执持名号”。执持的“执”,就是坚牢,信仰坚定,不会移转;﹁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说,这个道理信受在心中,永远不会怀疑改变,亦即彻底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执持”。

    内心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所谓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等于说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这些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完成,容纳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让我们心中信受,口中称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从这里来讲,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们所累积,是阿弥陀佛所累积,我们只要称念祂的名号,愿生祂的净土就可以。因此莲池大师说:“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这是莲池大师的解释。藕益大师也解释说:“只要信受弥陀,愿生极乐,执持名号,那么每一声、每一声,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见所谓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段经文的梵文,(我们经典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现在普遍受持的这部《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目前已经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本)如果翻译成汉文,也是十四个字。学者是这样翻译的,请大家注意听: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善行。鸠摩罗什所翻译为“善根、福德因缘”的经文,梵文本只有“善行”两个字,以善行来包括善根、福德。

    此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世界,不必去行善积德,譬如说孝顺父母、奉侍师长的善德;同时也不是不要我们去行六度万行。而是虽然孝顺父母、奉侍师长这些我们应尽的本份,以及随缘随分能够做得到的六度万行,我们都理所当然应该去做;只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弥陀的功德力量,专称弥陀名号,而不是回向我们在世间所做的。因为我们在世间所做的,都谈不上多善根,谈不上大善根、殊胜善根、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弥陀佛祂累积了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胜的善根福德。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心、清净心所建设完成的,可以说是无我的、涅槃的、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有贪瞋痴,怎么能够进入祂的国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应。必须以阿弥陀佛无我无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经》才说,要我们“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就“执持名号”,道理也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讲呢?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必须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然后回向给我们。所以《无量寿经》里面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这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说,祂从无量劫以来,都要做一个大施主,所以阿弥陀佛另一个名称,叫做“大施主”──大布施的主人。阿弥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贫苦,我们是在肉体存在的这个世间,受尽种种的贫穷困苦,死后还会轮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弥陀佛就是要做一个大施主来救度我们,从这一点来讲,功德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所以叫做佛力,我们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极乐。

    另外一段经文阿弥陀佛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是为我们十方众生开发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布施广大的功德之宝给我们,让我们能离开娑婆,往生极乐,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经文《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十方众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无量寿经》另一段经文又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阿弥陀佛以我们十方众生不晓得领受的法──往生之法,来布施给我们。因此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是讲我们信受而专称弥陀名号的法门。

    一心不乱

    现在再解释“一心不乱”。很多著作都解释为众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乱。譬如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啦!甚至能够“理一心不乱”,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则至少也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净念相继”,这叫“一心不乱”。其实这是完全错误、不正确的,是依一般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教理。这一心不乱,其实意义很简单,也就是刚刚所讲的,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心中信受弥陀的救度,口中称念弥陀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们的生命,随著我们生命的延长,而专念这句名号。如果还有一天的生命,就专念一天的名号;有七天的生命,就专念七天的名号;有七个月、七年、七十年,我们就尽这一辈子来专念这句名号,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虽然我们有累积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这些善根福德来往生,因为这是不够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称念名号也是随我们的根性,每个人根性不同,士农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岗位、根机来念佛就好。能念几万就念几万,不能几万,能念几千就几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说,有时间就称念这句名号。至于在念佛当中,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妄想,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有没有妄想杂念,有没有达到功夫上的一心无关。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则不能往生;或者必须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没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说临终要有助念,没有助念就不能往生--都不讲这些,因为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一辈子不变,专念弥陀名号,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身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乱”、“不一心不乱”的问题……

    所以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专信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心,没有其他的心;而且不变动、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人家如果说:“某某人啊!有一个法门非常殊胜哦!你来学学看吧!”我们也不好奇,任何法门我们都会觉得不如这句弥陀名号,只要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万事具足,往生的事情当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们不会好奇,而动乱我们对阿弥陀佛信受的心,这叫做一心不乱。当我们烦恼起来了,妄想杂念起来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顾虑说:“糟糕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有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怎么会救度我呢?恐怕会被阿弥陀佛舍弃吧!”完全不会,不要顾虑。

    请问大家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妄想杂念?如果你没有贪瞋痴、妄想杂念,那就是阿罗汉了!阿弥陀佛为了救阿罗汉,经过五劫的思惟来发愿,经过兆载永劫来修行,岂不是没有价值吗?阿罗汉本身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何必要阿弥陀佛救度?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浊的众生。所谓“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有见浊、烦恼浊,才是凡夫呀!如果我们没有见浊,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慢疑,我们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们因为有烦恼而惭愧、欢喜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莲友们,请大家不要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杂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够格而怀疑阿弥陀佛。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让阿弥陀佛伤心流泪。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不嫌弃我们,才为我们发愿修行、救度我们,所以只要任凭弥陀的救度,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没有清净的心,有没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念念称名常忏悔

    做为一个学佛者,会羡慕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安乐,厌离娑婆世界的肮脏污秽,所以当我们生起肮脏污秽念头,不能沾沾自喜,应该心怀惭愧──我是个学佛的人怎么也起这种念头呢?虽然起惭愧心,但是不要怀疑弥陀的救度。所以善导大师才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这种众生,居然能受阿弥陀佛没有条件、毫无计较的救度,所以一方面感恩欢喜,一方面也感觉惭愧。因为惭愧,自然我们就有柔软的心、包容的心。为什么?阿弥陀佛居然包容我们,不跟我们计较,不嫌弃我们,要救度我们,我们感受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爱心,自然就会包容别人,就像弥陀包容我们。同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心非常刚强,凡事都要计较,因为我们体会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不跟我们计较的,我们自然跟众生也不会计较。虽然我们善根福德不够,可是,无形中就会去增长善根福德,而在这当中,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累积善根福德,觉得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感化,是阿弥陀佛的佛力、佛德,在我们的心中发酵、产生作用,使我们自自然然心性转变、气质提升,所做出来的就很像一个学佛者。

    本来还要引用善导大师的一首偈子来做为补充解释,但是时间不够,今天晚上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讲于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第十八愿”略解

    各位收音机旁边的朋友、学佛莲友们,大家午安,阿弥陀佛!

    这几天有机缘在“九九○人间净土”的节目当中,跟大家结缘有关净土的教理思想。今天在这里有一个钟头的时间要跟大家谈谈净土的核心思想,希望大家能够欢喜、专心的来听讲,如果是学净土法门的人,在这短短的一个钟头,会让我们正确的掌握净土教义的菁华。

    净土三经

    每一个法门都有主要依据的经典,如果没有经典依据,这个法门就不是佛教。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就是“净土三经”。所谓“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这是最根本主要所依据的经典,讲净土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三部经典。那么这三部经典之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又是那一部呢?就是《无量寿经》。唯有《无量寿经》,才有谈到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因此以《无量寿经》为正依经典中的根本经典。

    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这一部根本经典所要讲的,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往生成佛的愿,也就是所谓的四十八大愿。愿虽然有四十八,但是在这当中,必定有一个根本的大愿,也就是说,虽然其他的愿都是针对众生所需要的,可是其中必定有一个专门为救度众生所发的愿──就是第十八愿,救度十方众生往生的愿。阿弥陀佛其他四十七愿,固然也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发,或者是为了庄严净土的,或者是为了成就众生往生之后果位的,但是,如果不能使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其他的愿岂不是不具意义?因此,能够让十方众生从娑婆世界容易的、简单的往生到极乐世界的那个愿,才是四十八愿中最根本的大愿,如果没有这一个愿,其他的愿即使有了,也不能达到目的。

    譬如说其他的愿通通完成了,可以说阿弥陀佛也成佛了,极乐世界也圆满了,可是众生不能往生,没有众生往生,所建造起来的清净庄严、微妙安乐的极乐世界也没有用。因为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目的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让他们到安乐的极乐世界来成佛,永离六道轮回。因此,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愿,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核心的愿。

    既然是根本的愿,根与枝末是相对待的,有了根,其他的干、枝、叶才能够生长,因此这一个愿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即使其他的愿我们还没了解也没关系,可是这个根本愿,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了解。凡是讲净土法门,如果不依据这一个愿而谈,往往不会很正确。

    第十八愿解析

    第十八愿的文字,总共只有短短三十六个字,内容也很浅显,容易了解。只怕我们信心不够,如果信心够的话,当下这一个愿就为我们所拥有;如果信心不足,那么必然要再深入其他的教理做为辅助,让我们了解这一个愿。如果当下能以一种纯朴的、不加计较筹量的心来信受,那么这个愿就为我们所拥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我在这里先读一遍,然后才依次的依文解义,发挥它的道理: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

    第一句“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时候叫做法藏菩萨,在他还没有成佛时,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他说他要成佛,但所成的佛,是跟十方诸佛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他所成就的佛,必须是能够救度十方众生,有救度十方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如果没有能力救度十方众生,没有功德赐给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都能顺利、安然的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么法藏菩萨说,他不成佛,宁可舍弃佛的资格、佛的身份。必须是使十方众生,通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完成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他才有资格成佛。

    这么说来,法藏菩萨如果要成佛,至少要完成几件功德:第一、要完成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要让众生往生的净土,也就是十方众生的归宿,如果极乐世界没有完成,那么十方众生要归宿到哪里?同时极乐世界必须是圆圆满满的完成,不可以有缺憾、不周到的地方,不可以还要众生去辅助它、建设它、庄严它。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十方众生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凡夫跟佛毕竟不一样,凡夫所修的功德,不可能完成净土,必须是佛才能完成净土,因此阿弥陀佛必须预先为我们十方众生,建设完成圆满庄严极乐世界,这是第一件。

    第二件必须事先为我们完成的是,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功德资粮。为什么?因为如果十方众生能够完成往生净土的功德,那么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他自己修行成佛就可以了。就是因为十方众生始终都贪瞋痴具足,被贪瞋痴的钢锁锁住,挣脱不出来。每天一早起来,眼睛一打开,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的来为自己,如何的追寻五欲──我们的起心动念,无非都是贪瞋痴,都是跟五欲境界相呼应的,这样的十方众生,怎么能以自己的力量、功德,进入极乐世界那样殊胜高妙的净土呢?所以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阿弥陀佛也必须预先为我们完成。

    再来,当十方众生要离开娑婆世界,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所造的业,譬如杀生、偷盗等等,都必须要偿还。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其他的业也是一样,都必须要一点一点的还清,才能够离开娑婆。好像我们要移民到纽西兰,在本国所欠政府种种的税款,如果不缴清,是不可能离开的;同样的,我们要离开娑婆,移民到极乐世界,我们生生世世所欠的业债,如果阿弥陀佛不能预先为我们偿还,我们怎么能够离开呢?阿弥陀佛又怎么能够救度我们呢?因此,阿弥陀佛的成佛,必须要完成这些条件。

    同时我们十方众生是否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先问自己功夫达到了吗?资粮累积够了吗?而是要先问,法藏菩萨成佛了没有?如果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那么肯定没有我们归宿的极乐世界,也没有我们称念的佛号,所以我们要先问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如果祂已经成佛,岂不是为我们建设的极乐世界也已经完成了;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也已经具足了;我们累生累劫以来,所欠人家种种应该偿还的业,阿弥陀佛也先为我们预备好还债的资产了。

    就像有一个儿子,偶而犯错,在外面欠人家非常多的债务,以儿子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偿还的,结果儿子被人家关起来了!这个儿子的父亲是一国的长者,所谓长者,就是这个国家当中最富有的,国王的金银财宝都没有他多,同时这个长者虽然不是国王,却很有威德,很受国王敬重。长者只有这一个儿子,将来必须让他继承家业,可是这个从小疼爱到大,视如自己心肝的儿子,竟然被关起来了,长者爸爸当然是日夜挂念,吃不下饭,睡不著觉,希望赶快把儿子赎回。如果以一般的家庭,是没有能力赎回来的,但以长者的家境来讲,那就太容易了,这浪子在外面所欠的业债,即使再多,跟长者的财富比起来,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因此,除非长者不知道儿子被关起来,既然知道儿子被关的地方,当下就可以把他赎回来。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十方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孤儿,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十方众生的父亲──长者。祂所完成的功德,是足足救度十方众生而有余的。为什么?因为经典上告诉我们说: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十方诸佛是怎样来看待阿弥陀佛的呢?在这个娑婆世界宣扬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就说:

    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的能力,以及阿弥陀佛本身的光明,是十方诸佛当中最尊第一,十方诸佛都是在阿弥陀佛之下,所以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同时释迦牟尼佛又说:“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就是这个大宇宙,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每一尊佛都有光明,可是每一尊佛的光明,都不能跟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比较。所谓比较,是同等性质的才能比较,不同等性质的,根本不能比较。好像要比高低,地面上的东西才可相比,如果是天和地,那根本就不能比了。“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恒河沙诸佛的光明,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不能比的。光明是表示智慧的外相,智慧是光明的本体;既然诸佛的光明,诸佛的智慧,都及不上阿弥陀佛,都不能推测阿弥陀佛的智慧,可见阿弥陀佛这一尊佛,是如何的高圣伟大。也唯有阿弥陀佛是这样的一尊佛,所以才能够度尽十方众生。

    在《大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更称赞阿弥陀佛说: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大宇宙中,恒河沙诸佛里面的佛王,王是跟臣相对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如果是极尊的话,表示这个光明是达到最高顶点,为其他诸佛光明所不及。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都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本尊,做为我们所礼拜的唯一对象,同时也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称念的唯一行门。我们礼拜──礼拜阿弥陀佛;称念──称念阿弥陀佛;供养赞叹──供养赞叹阿弥陀佛。我们理所当然应该知道,我们的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这样念起佛号来,心中就有一种欢喜,有一种安慰、安心感。

    十方众生

    接下来解释“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到底是指那一类的众生?跟我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跟我没有关系,那么阿弥陀佛再怎样大慈大悲、大能大德、大愿大力,毕竟跟我没有关系,我领受不来,也不能得到祂的利益,这等于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只是一种称扬赞叹,而不具有真实。因为阿弥陀佛都不能救度我了,还是不够大呀!必须是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我,才称得上是大慈、大悲。那十方众生是指哪一类的众生呢?我们必须要依经文来解释经文,现在我引用其他的经文来解释。有一部经叫做《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部经的〈如来会〉内容,也是《无量寿经》的另一种内容。〈如来会〉说:

    余佛刹中,诸有情类。

    也就是说,这个大宇宙当中,国土可说无量无边,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的国土,这十方众生就是指“余佛刹中”,也就是极乐世界以外所有佛土中的诸有情类。“诸有情类”就是所有众生;所有众生就是上至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就是十法界当中,除了佛法界以外,所有的法界;上至等觉菩萨,中间包含缘觉、声闻这些阿罗汉圣者,下至六种凡夫,就是天界的天人,阿修罗道的阿修罗,人道的人,以及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说,十方众生包含很广,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是《无量寿如来会》的经文所解释的。

    另一部经叫做《大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十方众生”是: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诸天”有六欲天、四禅天、四空天;“蜎飞”就是在空中飞的小小细虫;“蠕动”就是在地面爬的,很小很小的虫类,这表示十方众生是指六道众生。所以说:“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这是《大阿弥陀经》所解释的。

    另一部《无量寿庄严经》也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牲,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如果以这部《无量寿庄严经》所解释的来讲,这十方众生所指的对象,就更下劣了。最初讲的是指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有情,包括菩萨跟六种凡夫;接下来《大阿弥陀经》只说六道的众生;现在《无量寿庄严经》就只说三恶道的众生。从它解释的这段经文就显明,所谓的“十方众生”,就是具足贪瞋痴三毒,同时将来可能会堕落三恶道的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可说都是跟三恶道有份的。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贪瞋痴,除非他是乘愿再来,不然都是受业投胎转世。因此释迦牟尼佛才在《阿弥陀经》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世是恶世,人就是五浊恶人。之所以是五浊恶人,因为我们都有见浊、烦恼浊,根本上就是有贪瞋痴慢疑。从《无量寿庄严经》这一段经文所解释的十方众生,正是我们娑婆世界具足三毒的众生。

    同时《无量寿庄严经》又有一段经文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四句其中前两句,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阿弥陀佛呼唤六道轮回的众生类,要快快让祂救到极乐世界去受安乐的生活,成就佛的果位,不要继续在六道里面造罪造业、受苦受难了!后两句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时常不间断的,以祂大慈大悲的心要救度众生,同时要度尽阿鼻苦众生,阿鼻就是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的众生。阿鼻众生有两种:一种是已经造了五逆谤法的罪,目前正在阿鼻地狱受大苦的众生;另一种是现在造了五逆谤法的罪,可是寿命未尽,还没有堕落,等到一口气不来,无常一到,就当下堕落阿鼻地狱。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尽快的度尽这些众生,因为佛的慈悲,都是以最苦的众生为最急迫救度的对象。好像救生人员,一旦跳下水中,他所要急迫救度的对象,就是那种不会游泳,在那里喝水,即将灭顶,非常痛苦,呼天喊地求救无门的人。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一样,我们就是在六道苦海当中头出头没的众生,不能在六道苦海里面从此岸游到彼岸,所以我们六道众生、五浊众生,都是在贪瞋痴五欲的苦海中挣扎,必须要有阿弥陀佛的救度。现在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我们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将来堕落阿鼻地狱受苦。从这段经文来讲,表示“十方众生”的定义,就更为低下了,最先是包含菩萨在内,最后就专指受苦的众生。从以上这些经文可以知道,阿弥陀佛主要救度的对象,是为了会堕三恶道的众生。

    主持人:法师讲到这里,我们大家有问题可以打电话进来请教法师。

    问:小孩不听话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教呢?

    答:其实很多聪明的孩子往往比较调皮,只要他心地不坏,不做坏事,调皮倒是没有关系的。不知道你这个孩子现在多大?最好你本身可以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教孩子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方便,可以在家里装一台“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机,常常播放佛号,让孩子多听闻薰习。因为善、恶跟每个人过去的业有百分之百的关系,如果这个孩子过去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比较多,当然不用你操心;万一孩子过去世的业比较重,如果能够念佛号给他听──最好让他自己念佛,预先消除自己的业障,那么将来孩子就比较不会变坏,也比较具足福德因缘。所以最好让孩子多念佛,你本身也要多念佛。如果孩子已经识字,可以请佛教童话故事书给他看,因为孩子通常比较喜欢看漫画,可塑性也比较高,看了这些书之后,顽劣的根性会渐渐导正过来,心也会因佛法的薰习而纯厚善良。

    问:我想请问法师一个问题,我现在每天晚上念经,但是我并没有皈依,听了法师的开示,感到心里很平静;还有我跟我的孩子关系很差,他年纪也不小了,不晓得是不是前生业障,一见他,我就心里很不开心?

    答:你还没有皈依,在奥克兰有好几个道场,都有三宝住持,皈依很简单、很容易,也没有什么条件,所以你可以先去皈依。

    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但是“经”是告诉我们一条路走,所以我们诵经、阅经之后,就要去实践,因为佛教是实践的宗教,而不是讲哲学理论而已。诵经最好是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其他的经典有时间再诵、再去研究。诵经之后最好有几十分钟的时间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时间不够,宁愿少诵经,多念佛。

    儿子跟我们的关系不好,有句话说:“父母跟儿女之间,都是一种因缘的关系而来,不是来报恩就是报怨,不是来讨债就是还债的。”不过既然生而为母子,表示缘份不浅,所以应尽量维持这份关系,尽量示以爱心,真诚的爱护他,为他设想。所谓“真诚能感动人”,一旦他感受到你的爱心、关怀跟包容,就会回心转意。当然,儿子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也有责任,毕竟儿子是我们带大的,是看著我们的模样长成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检讨自己,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既然学佛了,就要想想自己的言行举止像个学佛的样子吗?为什么自己最亲近的孩子居然不能认同我们学佛,还对学佛的父母不恭敬呢?这就是我们要检讨的了!最好当我们要发脾气或要计较的时候,就想想:“我是佛教徒,我是学佛想成佛的人,我这样说、这样做可以吗?”这么一想的话,言行举止就会不一样,就会感动自己的儿子,你这样做看看。

    问:还有我想继续请教,我读了佛经,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想进一步知道,怎样让自己更皈依到净土宗。

    答:这个我等一下会继续说下去,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我们所讲的。

    问:谢谢。

    (以下为上人的继续开示)

    所谓“十方众生”,就是有可能会堕入三恶道的众生,也就是具足贪瞋痴慢疑,追求五欲生活,就像我们这种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么一解释,我们就晓得十方众生不是指其他的人,而是指我们在座每一位,不管是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修行、没修行,甚至是善人、恶人,通通是十方众生,通通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因此,我们既然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愿心,就不应该自卑说:“唉!我修行不好,恐怕不够格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应该有这种自卑下劣的心。每位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那么阿弥陀佛这第十八愿,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光明、安慰了。

    (中途又有电话进来请教问题)

    问:如果一个人平常没有念佛,他往生的时候,是不是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是不是念《阿弥陀经》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都可以的。刚刚讲十方众生,包括现在还活著的人,包括即将临终的人,包括已经断气在中阴身的人,包括已经堕落到三恶道的人,九法界的众生通通包括在内。临终的众生在生时,不管有没有遇到佛缘,如果能够把握临终时为他开示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要他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不要执著这个世间,不要执著家人,甚至看到祖先或各种境界来,也不要接近,唯有阿弥陀佛出现,才坐上阿弥陀佛的莲花。告诉他这一点,然后在旁边念佛,也让他念佛,只要他有愿生极乐的心,当下念佛,那个时候必定往生。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就是那么的容易,所以印光大师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困难。”虽然平生之时没有佛缘来学佛法,倘若临终时告诉他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他肯往生,就能够往生,非常的容易。而下辈子要当人,如果没有五戒的功德,根本当不成,所以往生反而比下辈子当人还要容易。

    问:谢谢!

    (以下为上人的继续开示)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刚刚解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两句,现在要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三句,这十二个字可以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解释,也可以从我们这边来解释。

    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解释,“至心信乐”是阿弥陀佛的至诚心、清净心、智慧心,祂真诚不变要救度我们,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定、不容怀疑、永远不变。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悲心愿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恒如此。这是阿弥陀佛的“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祂的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才说“欲生我国”。“我”就是指阿弥陀佛,“我国”是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真诚救度我们,要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的悲心,这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解释。

    “至心”是阿弥陀佛的真诚心。真诚在哪里呢?在于救我们、呼唤我们到祂的国土去,这件事是金刚不变、客观存在的,所以是一种信。所谓“信”,是客观存在的,才能成为信,如果没有客观存在,就没有信可言了。所以祂的客观存在能够使众生获得安乐,有弥陀的救度就乐,没有弥陀的救度就苦了。

    从我们这里来讲,“至心”是我们的愿生心,真实不变;真实的愿生心,就是我们的至心。“欲生我国”是我们愿生极乐的心,真的愿生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有极乐世界还不够,还要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同时要相信阿弥陀佛不是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不是高高在上让我们膜拜而已,阿弥陀佛是很亲切的来到这里呼唤我们,拜托、要求我们给祂救度,到祂的极乐世界去。祂说:我为你完成极乐世界,我为你完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通通容纳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正觉的名号里面,白白的、通通的送给你,我要求你接受,到我的极乐世界吧!

    我们合掌膜拜阿弥陀佛,其实是阿弥陀佛合掌在要求我们;就好像刚刚所讲的那个长者,在要求他的儿子回长者的家一样。所以我们的“信”,不只信有极乐、有弥陀,也要信极乐世界是我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所建设的。所以,“至心”,是我们的真实、真诚心;“欲生”,是我们真心愿生极乐世界;“信乐”,是信有弥陀,有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是为了救度我,念佛必定往生,因此有信心就有安慰、有快乐,因此叫做“信乐”。

    (又有电话进来)

    问:如果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生极乐世界,那么其他像静坐的禅宗,能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呢?

    答:能。谢谢你的提醒,我解释不完全。所谓“十方众生”是包含地球上不管是中国人、台湾人、香港人、纽西兰人、美洲、澳洲、欧洲等所有的人类;同时也包含佛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天主教徒;当然也包含佛教界学禅宗的、密宗的、天台、华严、三论、唯识……只要他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没有一个人不能被救度,没有一个人不往生的,所有任何众生都可以往生净土。

    问:比如我就要离开世间了,如果是学禅宗的,也去念阿弥陀佛,这样混合起来,可不可以呢?

    答:可以。等于是他虽然学禅,可是他目标在极乐净土,所谓“禅净双修”,所以他也能够往生。就如我刚刚讲的,愿生心真切,就能够往生。

    问:我现在学静坐,有次静坐时,感到小腹下面有一些轻安的感觉,本来是坐完了要起来回向,但是感觉轻安的时候就不想起来,这样子是不是著相,是不是不太好?

    答:这不算著相,觉得时间到了非起来回向不可,那反而是一种著相。纯粹以静坐而论的话,静坐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先要有轻安,好不容易静坐得到轻安,你就在轻安当中培养宁静安详的心境,然后以那份轻安、宁静去处事为人。所以,学禅也会改变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气质,展现一位学佛人的风范。

    (主持人:时间还有一点,请师父继续。)

    乃至十念

    接下来我继续解释,“乃至十念”就是他愿生的心一生不变,而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就能往生。如果说现在愿生,将来不愿生了;或者年纪大、临终的时候不愿生极乐世界了,那也不能够往生。所以“至心”从我们这里来讲,就是真的愿生,一辈子不改变,这是我们的至心,改变就不算了,就只是结个缘。

    “乃至十念”,“乃至”意思是说:上包含一辈子,下包含十念、五念、一念,也就是刚刚所讲的,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就以临终的时间,能够念十声佛号就念十声,不然念五声、念一声,甚至只是心中念我要让弥陀救度,这个就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只是十念而已,也包含乃至九念、五念、一念;同时也包含了乃至十一念,乃至百念、千念,乃至一日、七日、七月、七年、七十年,也就是说这个人寿命如果延长了,就乃至十一念、二十念,乃至百念;乃至一日、七日念佛,乃至尽他的一辈子去称念这个名号,这就是“乃至”。

    很遗憾,还没讲完,但时间已到;今天晚上在“九九○人间净土”继续请大家收听,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讲于纽西兰之奥克兰FM104.6电台“佛法在世间”节

    难易二道判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领大众称念“开经偈”)

    无上甚深本愿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弥陀真实义。

    各位莲友,阿弥陀佛!我很高兴,也很感恩有这么一个清净、宽阔的道场来让我们聚会一处,同研佛法,共沐佛恩,实在是难得可贵的机缘。

    我在台湾大都是独自清修,很少对外公开讲演佛法,套一句俗话说是“才疏学浅”,觉得不够资格来跟大家讲经说法。只因为自己略微了解一点点阿弥陀佛的救度道理,所以就将这些道理集合成书。但是这一些都是经典上的,都是祖师的传承,想不到因此也得到一些有缘的师父或者居士奔相走告,互相传阅这一些书到香港,尤其是传到大陆。

    香港有一位莲友林定玉居士深深领受了这个法门的效益,所以就“吃好道相报”(台语),有好的东西大家就互相你告诉我、我告诉你。刚好我们纽西兰阎文宗居士本来在香港就是一位大护法,可以说香港佛教界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阎居士这一位大德的,又因香港的林定玉莲友跟阎居士很熟,就这么一个机缘,经由林居士的安排,所以我就到纽西兰来了。如果今天有讲不好的地方,或是感觉不是很契合自己根机之处,先请大家包容。

    今天的主题是“难易二道判”。讲稿总共有两张,而演讲时间仅一个半钟头,所以我们就点到为止,暂不作详细的解释。

    难易二道判

    首先,我们先谈“难易”二字的意思。“难”有两个含意,一个是困难,另一个是险难;困难就是不容易,险难就是有危险性。“易”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容易,容易就是简单、不困难,另一个是安易,安易就是很安全、很稳当,跟刚刚所谓的险难,是相对比的。“难易二道”,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判”就是探讨它的内容,解释它的意义,然后判别它是属于那一种性质的。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非常多,即一般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在古印度时代,这八万四千法门,只归类为“空”、“有”两宗,但传到了中国之后,被归为八宗。“难易二道判”是龙树菩萨的思想见解,他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南传北传、大乘小乘、显教密宗,把它们全体综合分析归纳为这两门。也就是说,佛法虽然多,不离开这两门:不是难行道,就是易行道。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的伟大,在《楞伽经》里面有谈到。《楞伽经》的翻译有几种版本,在《楞伽经》十卷版本的第九卷,释迦牟尼佛对龙树菩萨做了下列的授记(释尊悬记之文):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释迦牟尼佛说未来在“南天”──南印度的地方,有一位大德比丘名叫龙树菩萨,出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约七百年间,也就是西元二○○年前后。佛陀称许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有无见即是“有见”跟“无见”,有见就是“常见”,无见就是“断见”,这两种都是邪见。也就是说,若认为人死了,下辈子还会再当人,或者以为万事万物有恒常不变的本性,这个属于常见;若认为人死了,就一死永灭,一了百了,没有所谓的善恶报应,三世因果,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属于断灭见。

    然而,不管是常见、断见,或是有见、无见,全都是邪见。若详细讲,邪见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也不出有见跟无见这两个范围;所以能够破除有见、无见,就等于所有的邪见通通被破除了。简要的说,“能破有无见”就是能够破邪显正,这就表示龙树菩萨这一位大德比丘具有大智慧,而且辩才无碍,才有能力在当时的印度破除各种异说纷纭的有无见。

    接下来,“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虽有大乘小乘之分,然而本意是大乘佛法,这位大德比丘龙树菩萨能够为众生宣扬释迦牟尼佛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这位龙树菩萨,在现生就已经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十地中的第一地,也就是初地。从修行过程来讲,由初发心开始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然后才等觉、妙觉,所以十地是在最后阶段,初地又是十地中的第一地。

    “欢喜地”即“阿鞞跋致”

    一个人如果对未来有不安,他现在就欢喜不起来;反之,如果对未来感觉很安稳,他现在也会很安稳、很快乐。所以学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来会往生弥陀净土,他现在心就安,就会欢喜;倘若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往生,那现在的心就会有所不安。所以,初地又称为“欢喜地”,就是知道自己将来必定成佛,因而欢喜;另外,证得欢喜地的人,接下来就一直往佛的境界前进,不会退转,所以欢喜地也是不退转菩萨位,称为“阿鞞跋致”。达到初地位的人,他的悲心是非常深切的,不会因为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而退堕到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因为一旦退堕成为二乘,于成佛之道反而是障碍。

    初地欢喜地对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佛教的目的,就是成佛,如果佛教不讲成佛,那就不是佛教了,我们学佛而没有想到要成佛,或者不敢承担自己会成佛,那么他学佛的心情就还只是结缘性而已。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释迦牟尼佛又预先为已证得欢喜地的龙树菩萨授记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的智慧、辩才、愿力都是很深广的,著作也很多,《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是龙树菩萨有名的著作,再加上《大智度论》就是名闻遐迩的“四论”。所以著作传到中国以后,各宗各派都尊崇龙树菩萨是他们的第一位祖师,因此而有“八宗共祖”之称。这位各宗各派的祖师,舍身后到哪里去呢?到极乐世界去,往生极乐世界了。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根据龙树菩萨的著作,但是这一部份,并不在上述的四论之中,而是在另一部《十住毗婆沙论》的著作内。这部论不是很有名,可是里面的〈易行品〉却很有名,而且普遍受到重视。《十住毗婆沙论》的“十住”就是十地的意思,可是这一部论并不是十地通通解释,而只是解释初地和二地。“毗婆沙”是梵语,就是广泛的、殊胜的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广泛而殊胜的解释十住里面初地、二地的意义。

    《十住毗婆沙论》共有二十八品,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编在大藏经第二十六册。〈易行品〉是《十住毗婆沙论》的第九品,主要是说明佛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同时强调易行道的可贵;而所谓的易行道,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今天之所以在这里讲龙树菩萨的思想著作,主要是跟大家来研讨、分享佛法中有一个让我们今生今世就能成就必定成佛的法门。或许有人会自卑自劣,以为自己烦恼强盛,业障深重,虽然有心修行,可是却无力修行,每天都在五欲中过著懈怠放逸的生活,像这样的我,不堕落三恶道已经是太侥幸了,哪有可能在这一辈子必定成佛?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到龙树菩萨易行道法门的关系,所以希望在谈这些内容的时候,大家都能够专心听讲。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如果能够进入必定成佛、不会退转的地位,这样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恐惧了,因为既然已入不退转位,总有一天必定会成佛。反之,如果我们还没有进入不退转位,那么即使才高学博,深入经藏,而且精进勇猛,但仍难免心中会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会在某个因缘下退转的顾虑。因此,菩萨道的各阶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欢喜地、不退转地,只要能够进入这个阶位,接下来就只有前进,而绝无退转,这样岂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难行道”和“易行道”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前往不退转地,也有许多种法门,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当中,将所有一切到达不退转地的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简单来讲,难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这些法门就是指净土宗(阿弥陀佛救度法门)之外的各种修行法门;而龙树菩萨所强调的易行道,则是完全靠他力,这个他力是单单指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说是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丝毫不假借自力。

    譬喻有一个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会游泳,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就在即将灭顶而痛苦挣扎的时候,阿弥陀佛驾著本愿船来到他身边,告诉他说:“你没有力量,也没有人可以救你,我来救你。”就把他接到大愿船上,这个人不必买船票,也不用帮忙驾驶,就安全快速的到达彼岸了,龙树菩萨譬喻这个法门如同“乘船”的法门。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叫做昙鸾大师,他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认为龙树菩萨这个乘船的法门,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门,龙树菩萨譬喻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尽管有什么力量,在船上都无用武之地,而且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力量才会堕落,必须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里面主要是用两个问答来说明易行道的内容,以下是其中的一个问答,由这个问答,就能够充分显出龙树菩萨易行道的思想:

    问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难行道”的条件和危险性

    “阿惟越致”有的经典翻译为“阿鞞跋致”,但不论是阿惟越致或阿鞞跋致,都是指欢喜地或初地,也就是不退转地。由难行道走到不退转地境界之前,有两个条件,第一要“行诸难行”。“行”就是修行,“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要修种种非常困难的法门;要广修六度万行,否则不能达到阿惟越致,就不能到达不退转地。

    不仅如此,第二个条件是,于时间上也要“久乃可得”,要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由初发心起要先经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从初地开始要再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八地到妙觉,又一大阿僧祇劫,总共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如果以自力修行,至少必须先经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不退转地,才会安稳。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说难行道还有一个危险性,有可能到了半途就“退堕”到声闻、辟支佛地的境界。一旦退堕下来,就表示他不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样就再也不能到达菩萨的不退转地,就不可能成佛了。龙树菩萨说:“若尔者,是大衰患”,如果是这样,那实在是大衰患呀!“衰”是衰败,“衰患”就是衰败损失。为什么有这样的恐惧顾虑呢?是因为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如果还没到不退转地,就可能会因某种因缘中途退堕下来。

    总之,要经由难行道到不退转地,有两个条件、一个危险性。两个条件就是“行诸难行”,而且要“经过好久的时间”,一个危险性就是“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舍利弗行菩萨道退堕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左右二胁士之一。经典上说:舍利弗在过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已经修到七住的阶位,可是却从七住这阶位上退堕下来了。为什么会退堕呢?原因是有一个人来向舍利弗乞讨一颗眼睛,要行菩萨道就要牺牲自己来利益别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对方既然已说只有自己的眼睛才能治好他妈妈的病,所以舍利弗当下就将左边的眼睛挖下来给他,等挖下左眼来了,对方却说:“哎呀!我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啦!”舍利弗就说:“哎!你怎么不早说呢?我挖掉一个眼睛,还有一个眼睛可以看,现在如果我将右眼也挖下来的话,那就成了没有眼睛的瞎子了。”可是也不得不挖,因为要行菩萨道,总是要牺牲奉献自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呀!就这样右眼也挖下来给对方,自己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可是却在这时又听到对方大声的臭骂说:“唉!你这个人的眼睛怎么那么臭呀!”就把眼睛摔在地上,用脚去踩它。舍利弗当下很伤心,他虽然眼睛看不到,可是耳朵听得到呀,感慨众生实在刚强难度!挖一个眼睛说不对,再挖一个眼睛还嫌臭,当下舍利弗就退心了。这也就是说,如果修行还没有到达初地──不退转地,救度众生的悲愿还不会很坚固,一旦遇到刚强难度的众生,自己就退心了。所以龙树菩萨说,那实在是很困难、很危险。

    一般而言,修行而能修到阿罗汉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为什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退入阿罗汉,是一种大衰患?这是因为退堕到阿罗汉,就很难成佛了。《华严经》也说:“宁可堕落地狱而听到佛的名号,听闻到大乘佛法;也不愿生在诸天中,不能听到诸佛的名号,不能够听闻到大乘佛法。”可见退到声闻与辟支佛这二地比堕落地狱还要令人恐惧。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

    因此,龙树菩萨接著就说:“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如果十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在祂们的教法中有易行道,有不必行诸难行,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同时也没有退堕声闻、辟支佛地危险的那一种“既容易,又快速,而且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的法门,那么,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这里所谓的方便就是方法,意思是说,有什么方便法门能够既容易,容易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做得到,而且又能够很快速达到不退转地,如果有这种方法,请您大发慈悲来指点我们、教导我们。

    一般人大都会直觉的认为,如果是容易的法门,境界往往都不高;如果是境界很高的话,就往往是不容易的法门,若不是根机很锐利,很精进勇猛,是达不到那种殊胜境界的。可是龙树菩萨在这里却问说,是否有这一种佛法,既容易又殊胜?容易到我们都能做得到,而且今生今世就能够成就的,有没有这种殊胜法门呢?接下来是龙树菩萨的回答,因为回答的内容是为了宣讲弥陀救度易行道的法门,所以必须先降伏众生高慢的心,让我们的心柔软谦卑下来,所以龙树菩萨回答: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等于喝斥他说,你这种问法不对,你这种问法太软弱了,没有大心,太下劣了。因为佛陀讲过:“求佛道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得佛果,要有那种大人志干的发心,勇猛精进的坚持,就好像举起三千大千世界一样。你说要到达不退转很困难,要很久才可以完成,因而寻求易行道的快速法门,那岂不是怯弱下劣吗?”在这里好像是在贬低他,但其实不是,为什么呢?底下慢慢会谈到。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接著,我们先看:“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要成就佛道非常的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呢?龙树菩萨说:“志求佛道这件事,比用我们的双手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重,还要难。”看到这一段经文就吓坏了,我们哪有什么能力举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是搬桌子、椅子,年纪即使再老也还有可能,因为它轻。可是要举起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在《无量寿经》里面也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就是说阿弥陀佛以祂的身体来承担、背负我们的重担。这就是说,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必须为众生承担罪业,不然你怎么能救度他呢?所以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你要救度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要为他承担业债,解除他的业障,所以必须要有那样的发心。然而要有这样的承担、认识与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想想我们自己的状况,能做得到吗?很难!很难!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虽然喝斥他,可是最后还是介绍给他,不但介绍给他,同时加以赞叹这个法门。佛法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等等无量法门,法门虽然无量,但总的来讲,只有两类。好像世间的道路,有比较难走的道路,譬如山路、羊肠小道,这个比较难走;也有比较容易走的道路,譬如平地,宽阔平坦。但是龙树菩萨所谓的世间道,是依古印度时间的交通情形,而用步行的陆路和用乘船的水路来形容世间道,这就是:“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总而言之,无量法门,归纳而言,只有两个法门,如同世间道,一个是“步行”的,一个是“坐船”的;步行是痛苦的,坐船是安乐的。比如我们从奥克兰要到首都威灵顿去,有的喜欢用走路的、有的喜欢骑脚踏车、有的喜欢骑机车、有的喜欢开轿车、有的喜欢坐船、有的喜欢坐飞机,个人的兴趣各不一样;这就好像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佛法就有无量门,种种无量门的佛法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至少要到达不退转地。

    话说回来,我们如果到威灵顿去,你要用走的、用骑脚踏车的,虽然速度比较慢一点,但因为是在文明社会的太平盛世,比较没什么危险,可是如果是一个行动不便,又有病在身的人,那就完全不同了。同样的,在修行成佛之路上,我们的烦恼都很重,我们既没有能力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若又没有外力可以依靠,就会遭遇到层出不穷的危险,不只是退堕声闻、辟支佛地而已,往往会堕入三恶道之中长劫受苦。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常在三恶道了,那岂不是很危险呢?所以,虽然用道路来譬喻修行之难与易,但其实譬喻只是譬喻而已,要跟危险难阻的修行事实达到百分之百的贴切是不太可能的。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刚刚是譬喻,现在说这个法的内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像世间道一样,有难有易,什么叫做难呢?“勤行精进”,就是难行道,这个法门比较苦,就是刚刚所讲的,要“行诸难行”,而且“久乃可得”,以及有“或堕声闻”的危险。

    易行道呢?就是乘船的譬喻,也就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意思是说,除了勤行精进以外,另有一种信的法门;信是信什么呢?信易行,什么叫做易行呢?简单讲就是信阿弥陀佛现成的救度,这就是易行。所以说以信方便,不但易行,而且疾至,容易又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

    有人可能会认为,应该是勤行精进才是行菩萨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话,那可能不是行菩萨道吧?但是龙树菩萨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勤行精进”固然是菩萨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萨道,也是佛法,至于要走那一条路,你是要“勤行精进”的“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的难行道呢?还是要选择“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机与选择了。不过以现在我们这种人的一般根机,大部分都是应该归入易行道才对。为什么?想想看,舍利弗经过了那么久的修行,已经修到七住位了,仍然还会退心,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比较看看,我们就晓得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修行法门了。

    “易行道”即是弥陀佛第十八愿

    那么“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内容是什么呢?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说是《易行品》的“点睛”。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因此龙树菩萨才会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然后就介绍第十八愿的内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的意思,十方众生包括圣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会修行、不会修行,包括心清净、心不清净,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缘而行善积德,以及在生遇到恶缘而作恶多端的人。所以,“若人”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就是十方众生,简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众生,通通都是龙树菩萨所说的“若人”。九法界就是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以及地狱、饿鬼、畜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弘大,要救度九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因此善导大师形容弥陀本愿救度的法门是弘广普遍救度众生的“弘愿门”。

    信受称名,即入必定

    那么,契应第十八愿的救度条件是什么呢?其实可以说是没有条件。为什么呢?我们看龙树菩萨的解释:“若人念我”,如果有众生,不管他是什么众生,甚至地狱的众生,他念我,这个“我”就是指阿弥陀佛本身。“念我”属于三业中之意业,即是心中忆念弥陀佛名;“称名”属于三业中之口业,即是口中称念弥陀佛名;而“自归”即是众生自己归命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念我称名”即是众生之“起行”,“归命”即是众生之“安心”,若如是“起心”而“起行”(念我称名自归)者,现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众生,“常应忆念”。

    “即入必定”的意思是,自从他发起要归顺弥陀救度的那个时候开始,当下的身分就如同进入不退转地、初地了,不隔时、不隔日,不必等待下个钟头、下一分钟,不必等待明天,或者是等待将来才能成就,当下就可以成就、可以获得、可以拥有的,所以说“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因为定下来了,不会再改变了,当下就“必定”进入不退转地,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龙树菩萨说:“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刚开始贬斥我们说:“你这种问法是怯弱下劣,没有大丈夫的气概。”可是这时龙树菩萨就不这么讲了,他反而劝导我们:“应当信受弥陀的救度,而经常忆佛、念佛,不要有间断,尽一辈子,不要改变。”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龙树菩萨已现生证到欢喜地,可是因为是过来人,自己曾经走过“行诸难行”的难行道,亲自体会到这事非常困难,做那么多,又那么久,感觉到很辛苦;之后他发现到有易行道,不忍心让大家再去辛苦的“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更何况大家根本不能跟他一样当生证得不退转地!做不到呀!这样的话只有堕落三恶道。所以龙树菩萨不忍心,才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显出佛法尽管再多,但只有两种,一种是“难”,一种是“易”。“难”就像步行,靠自己的力量,没有车子外力可以依靠,这个很苦;“易”就像坐船一样,坐在船上的话,万事OK,时间一到就到彼岸了,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的船,它不会有危险,不会故障,不会发生海难。所以龙树菩萨解释第十八愿说:“若人念我、称名,这就是自归,当下就进入必定,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正等正觉。

    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地称念佛名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要“不怀疑的、不间断的、不夹杂的”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嘴巴会讲话,现在改变我们本来讲闲言闲语的话,来讲“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众生都有念头,都会起心动念,我们把妄想烦恼的念头,转为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会渐渐没有妄想杂念,而且会让自己轻安。常常念佛的人,念习惯了,身心会有轻安之感,因为我们不念佛一定念烦恼,不念佛一定念妄想,烦恼妄想有重量,会压迫我们的身心。念佛,不但没有杂七杂八的念头,很清爽,同时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来照耀我们,保护我们。意思是说,凡是念佛的人,他身上必定有佛光,而且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他,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都会如影随形的在周围保护,天神地祇都会敬重他,这是念佛的效益。

    念佛的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的非佛教徒;不管是中国人,或是澳洲人、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也不管以前有没有学佛,有没有吃素、皈依,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当下是念佛的念头,当下就有佛光。当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佛光,因为我们肉眼所能够看到的只是这个世间的桌子、椅子、墙壁这些东西,可是灵界的众生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光明。其实每人都有光明,起善念就有善光,起恶念就有恶光;同理,我们念佛就有佛光,那是必然的。如果在座有能够通灵的人,就会感觉到念佛人的磁场比较强,甚至会看到对方的光明,或看到他顶上有阿弥陀佛,这不只经典上这么讲,新闻杂志也曾报导,我本人也有亲身的证验。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接下来: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人”就是刚刚讲的十方众生。整句的意思是:十方众生如果有人想要很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那么不用假借其他复杂的法门,只要以恭敬心来执持称名号,当下就可以很快达到不退转地了。“恭敬”的“恭”就是自己很谦卑、很低下、不高慢;“敬”就是对阿弥陀佛很崇敬、很信赖,独尊阿弥陀佛,这就是恭敬心。“执持”的“执”就是坚牢,很稳固,他的信心不会移动、不会改变了;“持”就是不散不失,好像我们把物品掌握在手中,它就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或消失了。所以,“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谦卑恭敬的信受、领纳这句名号在心中,同时称念这句名号在口中。

    俗话说“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心是存著什么样的心,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同样的,一个对阿弥陀佛百分之百信顺、依靠,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甚至于很不执著,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则看得比较重,非常的重,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作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个信受阿弥陀佛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是对自己的妄想杂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对念这句弥陀名号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他有这个心,所以自然地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会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没有声音,他也会时刻的动动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间也好,或者是房间也好,都会这个样子。这个就是殷切心、恭敬心,又叫做执持心,坚牢不移、不散不失。

    我们来学佛,我想都是有目的的,即使不敢期望现世成佛,起码希望能够不退转,大家想不想到达这个不退转的地位呢?想嘛!好!那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一个我们都能够做到,而且当下就能够得到的,不必经过刚刚所讲的“久乃可得”,只要当下“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得到了。

    当然,龙树菩萨在这里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只是很简短的说:“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是因为〈易行品〉很短,它主要只在于提出易行的内容,然后回归阿弥陀佛的救度,若要更进一步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来救度我们,为什么会使我们今生今世就能够不退转,而且临终的时候到达极乐世界,获得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一样的果报,这就要看《无量寿经》。

    接著是: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这个“人”是指所有的众生,“念”是信和行的意思,也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无量力”就是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威神力、光明神通,也就是佛的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这些救度我们的功德能力。阿弥陀佛要救度无量的众生,但是无量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善恶智愚也是千差万别。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无量的功德能力,就没办法救度所有众生了;或许祂只能救度有修行的,而不能救度没有修行的众生;能救度行善的,不能救度没有行善的;能救度现生当人的,可是不能救度堕入地狱的众生。但是如果有“无量力”功德的话,就通通都能救度了。所以,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而“无量力功德”即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因此,“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即时入必定”,当下就进入不退转地了。

    “难信之法”和“难讲之法”

    想想看,天下竟然有这么快速的法门,这很难相信啊!我们相信得来吗?难怪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真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管你到哪里讲,人家都不太相信的。而且要宣说这个法门也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如果讲不好,人家不只是不相信,恐怕还会反过来诽谤你。即使相信了,如果他领解的内容不正确,反而会藉口说,既然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可以救度,那我还要行善积德干什么呢?我还是尽情享乐吧!在这种偏差的观念误导下,他就可能无恶不作,任性妄为去了,所以是“难信之法”,也是“难讲之法”。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了解,阿弥陀佛是因为悲悯我们这一群只会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即使有心修行也无力修行的众生,因此预先为我们经过五劫的思惟,发下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设计好了,为了要完成这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因为要四十八大愿完全成就了,才能够救度所有十方众生。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同情我们身不由己的一直持续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因此来救度我们,并不是喜欢我们去做恶事才要救度我们!就好像父母是同情这个孩子无能无力赚钱,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呢?所以爸爸妈妈就预先为这个孩子准备很多的金银财宝,并不是喜欢这个孩子无能无力,而是同情孩子无能无力。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是因为同情我们贪瞋痴的恶劣根性,不可能以自力出离生死,才以大悲愿力来救度我们,并不是喜欢我们去做恶事。

    “平生业成”自然实践六度万行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了解阿弥陀佛的悲心,体会佛是怎样的爱护众生;这样自己也就会转而体察众生的处境,爱护众生,为别人设想,甚至于在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另一方面,经由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与包容,我们也渐能凡事不计较而包容别人。所以,我们这个法门,虽然重点都在强调阿弥陀佛的救度,好像较少提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没特别强调六度万行,但是只要真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悲心,六度万行自然会表现出来了。

    就以“布施”来说,一般人都是拿出自己剩余的来布施,如果妨害到自己的经济,就无法布施了,而且布施时,也常夹带著累积功德的功利心。但是,我们如果能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就不会这么拖泥带水了。为什么?想想看,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赐给我们,将所有功德赐给我们,如同《无量寿经》所讲的: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为我们开法藏,将那么广大的功德之宝施给我们。

    又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让我们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又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贫”就是没有成佛所以贫,“苦”就是堕落三涂六道,常没常流转,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将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这种贫苦的众生。说明白点,贫苦的我们历经累世轮回,其实并不晓得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可是阿弥陀佛仍到处呼唤、挨家挨户去敲门通告:好的产品出来了,这是你厨房必备之物,那是你客厅应有之物,你非拥有不可,很便宜,非常便宜!如果你没有钱,没关系,我就送给你。这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将这个我们不晓得请求、不晓得听闻的容易往生成佛的法门布施给我们众生。

    我们如果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对我们是这样的大奉献、大牺牲、大布施,将极乐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不只得到无量寿的生命,也得到成佛的果证;那个时候我们因为已得到大安心、大满足、大幸福,自然就会无相、欢喜的牺牲奉献了。今天有两千块,我就想拿一千块给没有钱的人;有两栋房子,就想把一栋房子送给无力租房子住的人,甚至于如果对方急需的话,把剩下的一间房子布施出去也没关系,自己再另想办法。而且不会认为我要把这布施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或者是累积功德,不会这样!因为他早已“平生业成”,决定往生了,所以无形中自然流露悲心的布施,反而比以前那种执著心的布施,更升华、更超越。

    六度中的布施是这样,“持戒”也是这样。人性贪婪,可是现在已对这个世间看清、看淡了,为什么?极乐世界那么庄严,佛的功德那么殊胜,这些我必将拥有,怎么可能还贪著眼前这些无常不定的东西?所以不贪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不贪,而是贪著减低了,因为如果完全没有贪瞋痴,那就已经是阿罗汉了。

    体会弥陀慈悲救度,自然谦卑柔软

    “贪”是这样,“瞋”也是一样。以前凡事很会跟人家计较,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个样子;凡事计较,凡事瞋恨对方。现在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包容,我也就有了那种包容的心。另外,阿弥陀佛的法镜也同时照出我们的原形,这才真正看清楚,原来我是这么懦弱、下劣、卑贱、卑微,这么的不可告人,我还有资格跟人计较吗?不会!而且会觉得,今天你之所以会伤害我,是因前辈子我曾经伤害到你,如是因如是果啊!所以不会再计较。

    我们所谓的持戒,无非就是这张嘴巴,什么话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这个身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身、口行为勉强压住了,可是心中起心动念仍然不平衡,一直在嘀嘀咕咕。而如今,我们心中的贪、瞋减轻了,这岂不是真正的持戒吗?当然,若说这样就已完全百分之百纯粹的“真”,这是不可能的,但有所升华则是事实。

    痴也一样,以前不懂因果,现在则更相信因果,相信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必定会堕落地狱。别人说他将来还会再得人身继续修行,尽管他这么设想,可是自己并不这么以为,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的根机,就如走到镜前就看清自己的面貌是干净还是肮脏。同样的,面对阿弥陀佛的法镜,才照出自己原来是一个妖人、恶人,所以自然就谦卑了,心也柔软下来,不再刚强计较了。因为自己很清楚,像我这种恶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除了地狱之外,是没有第二条路的,哪有资格跟人评论计较呢?

    我们常听人说:“老菩萨,你很慈悲”!但其实这只是赞叹的语言罢了,只有佛才有真正的慈悲,我们哪有什么慈悲呢?然而,只要能体会到弥陀的救度,人的心性就会升华,虽然还没有真正的慈悲,可是心是柔软的;只要心柔软,不刚强,就富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就会为对方设想,为对方付出,那就多少会展露慈悲的爱心了。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由这一句,我们可以了解,其实龙树菩萨不是在排斥易行道,也不是在贬斥怯弱下劣,反而是他自己也安于怯弱下劣以为榜样,而说:“我”龙树,永远不变的恒“常”信受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誓必往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这样的自我告白,目的就是要做我们的榜样。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接下来: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龙树菩萨说:如果你想作佛,应该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下就会为我们现身。有人也许会说:“可是我们念佛时,还是看不到佛呀!”确实我们肉眼看不到佛,可是并不因为我们看不到,阿弥陀佛就不存在,反而阿弥陀佛是以祂的大悲,时刻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我们身上,摄取不舍,所以阿弥陀佛时刻都与我们同在。今天,因为我们在普贤净苑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此处;而且不只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而已,十方诸佛也都来护念。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在这里念佛,诸佛就从十方世界来这里护念我们。在座诸位,有人是从福建来的,等有一天回福建了,那么,福建就成为诸佛护念的中心,这样说来,每一个念佛的人都受十方诸佛所护念,这岂不等于说,我们念佛人所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十方诸佛护念的中心,宇宙的中轴吗?

    “是故我归命”,龙树菩萨说,因为这样的缘故,我归命阿弥陀佛。所谓“归命”就是前面所讲的,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接著: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这句话是《无量寿经》的内容。《无量寿经》卷下有一段说明胎生、化生的经文提到,如果你是往生边地,这称为胎生,在莲花里面含苞待放,还不能当下见佛闻法;若是往生到报土就是化生,到极乐世界立刻见佛闻法,立刻跟阿弥陀佛一样得无量光、无量寿。

    那么,化生报土的因是什么?很不幸而胎生边地的因又是什么?龙树菩萨说,这是“信”跟“疑”的关系。“若人种善根”,善根的内容包含很广,但是你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种善根;另有人以自力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种善根。但是一个人如果对弥陀救度心存怀疑,即使往生了,也是胎生边地,就含在花苞里面;反之,如果明信佛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这就是所谓的“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念祂的名号,不怀疑,命终则往生报土而化生;倘若我们存著要依靠种种自己的善事功德来回向才能往生的心,那就是怀疑,即使往生,也是胎生边地。

    佛教徒早晚回向文中常提到要“上报四重恩”,做为一个佛教徒,因为知恩、受恩,所以要感恩、报恩,行种种的善事功德;然而,这是我们应尽的本份,不是以这个来回向往生,或以之“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极乐世界已经非常的圆满、周到,没有缺少什么,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们凡夫都是贪瞋痴的众生,若要以凡夫的所言所行庄严极乐世界清净的报土,这是不相应、不可能的!更何况也不必要,因为阿弥陀佛既然都已经为我们完成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所以明信佛智,则往生后当下花开见佛;不信或是怀疑佛智,往生后就包在莲花里面,那什么时候开呢?待你忏悔,只要忏悔了,当下花就开了。经上有“边地”、“胎宫”、“疑城”等各种不同名词,其实都在说一样的地方,然而虽然是往生在边地,却也已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也是在极乐世界里面,只是所见所闻不一样而已。

    乘弥陀本愿船,能自度度人

    接下来:

    乘此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八道”就是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含盖所有佛法的法门,也就是要到达涅槃佛地的各种修行。信受弥陀本愿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这八正道不是要我们自己去累积、去实践,而是乘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船,这一条船就是“八道船”。所以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当下就在船上了;并不是说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动静一如,那时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现在念佛,将来一心不乱才是坐在船上,而是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就在船上了。

    所以,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很安稳,没有种种空难海难,因此“能度难度海”。六道苦海非常的难度,我们累劫以来都是头出头没,有什么能力度过呢?但是依靠弥陀的八道船、本愿船,很容易就可以度过,而且不只自己能够度过,将来也能够度脱他人。因此,龙树菩萨说:“我礼自在者”,“自在者”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任运度众、自在无碍的,所以我向阿弥陀佛顶礼。

    谦敬闻奉行

    《无量寿经》言: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由此句可以了解,龙树菩萨为什么说:“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难行勤行精进的,就是志干大人。”龙树菩萨之所以这么讲,是依据《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慢慢会谈到。

    《无量寿经》说:我们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人,所应该拥有的心态是什么呢?就是“谦”跟“敬”。自己应谦卑,因为自己作恶呀!无能为力、无地自容呀!卑贱、愚劣、怯弱呀!同时经常恭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中的佛王,祂才有能力救度我啊!所以“谦敬闻奉行”的人就会“踊跃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应该堕落地狱给阎罗王审判刑罚,要斩头、破肚、抽肠的,现在阿弥陀佛居然把我们救度起来,让我们得到不平凡的生命,而且得到无量寿、成佛的生命,使我们也能够广度众生。想想看,怎么会不踊跃大欢喜?

    如果有人说,你们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进,是志干大人,这样的话就是憍慢了;进而言之,这样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进,因为他已很难相信这个殊胜的救度法门了,所以说“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这个“敝”就是恶,就是不好、过失,这种憍慢或是恶劣不好的想法,很难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单单在这里轻松的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大精进、大功德。所以,要存著一种“谦”跟“敬”的心态。

    “谦敬”的内容是什么呢?《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谦”就是,决定深信我们现在是个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是常没常流转,未来世也是无有出离之缘,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罪恶的,都是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的,要有这种谦卑的罪恶观。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不必故作谦卑,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罪恶凡夫。一般世间人所谓的谦卑,是那种不居高位的德行,可是我们不但没有那个高位,也没有那个德行。

    “敬”就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完成了,所以祂能够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只要不怀疑阿弥陀佛,无所筹虑,依靠祂的愿力,当下必定往生,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份了。

    “圣道门”和“净土门”

    龙树菩萨说:“佛法有无量门”,又说:“菩萨道亦如是”,所以说“佛法就是菩萨道”。但是,不论是佛法,或是菩萨道,皆可分为两门,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的内容就是陆道步行,走起来很辛苦,是“诸”、“久”、“堕”──必须勤行精进,长劫修习种种法门,而且有退堕的可能。

    易行道就不是这样子了,它像经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适,同时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一”就是只要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假借其他的功德来回向,单称阿弥陀佛就够了;而且快“速”,现在、当下就得到了;同时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没有或许会退下来的危险。

    龙树菩萨将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则进一步解析为“自力”和“他力”,昙鸾大师的弟子道绰禅师又区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也就是说,这“圣道门”必须是圣者的根器才能够修的,而“净土门”则不必一定要圣者的根器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了。

    综合言之,整个佛法可分为二门:“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的,是圣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讲修行,须什么行都要修,这就如陆道步行,所以是“苦、诸、久、堕”,既然有退堕的可能,那就表示证果的可能性不确定。而易行道的净土门是怎么样呢?“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讲信心的救度法门,信什么呢?信念佛,专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乐、一、速、必”,而且往生决定。

    圣道门和净土门都是佛法,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们不能说精进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轻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是这样。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们认为,既然是学佛,而佛法重在实践,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众的信服;而你们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人一样,只是动动嘴巴念念佛,那有什么可贵呢?有人甚至于会怀疑难道这样也是佛法吗?

    这个当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里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认为我这么有学问,能够深入经藏,这么的精进,能够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难道我还跟你们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样,只是在那里单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吗?因为有这种偏执,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就会如《无量寿经》所讲的“难以信此法”了。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之教

    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万行以证果,但这只有圣者的根器才能,故谓之“难”。而净土门则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于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这是凡夫所堪,故谓之“易”。

    换言之,如果要走圣道门,那么你必须先具足那一种根器,要有本事确定如果这一辈子不能完成道业,下一辈子还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缘能接续这一辈子没有完成的道业,继续修行。要有这一种能耐,如果没有这一种能耐,那就免谈了,因为下一辈子不晓得你会到哪里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谓的“三世冤”,就是说这一辈子学佛、布施累积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辈子就享受富贵,接著,人在欢乐当中,不知不觉就造恶了,第三辈子就堕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不是要我们行善积德来生天或当人享福乐,不是!是要我们回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

    净土门与圣道门不一样,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信”就是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那我们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说白话的!然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为我们保证的客观事实,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我们的信心根源,我们只要信佛所说,无须种种筹量计度,自然纯朴,无疑无虑,当下即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产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会映现出月影来,是不假方便而产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东西把它盖住,不然的话,千江有水,千江都是月。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觉、同工作,永远保护我们。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水盖住了,怀疑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哪有那么容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呀!这样的话,就自失大利了;这就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照大树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会修行的也照不会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内,那么,太阳就跟你没有交集了。

    所以这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时在这个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证果位。所谓“一向”就是没有二向三向,不会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别的,如果心思不定,修这个又修那个,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从现在发心开始,一直到往生都不会改变,才是一向念佛。真正信佛的人就是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位;意思是说,净土门不是要求念佛人在这个娑婆世界证果位,而是在极乐世界证果位。圣道门才是要求修行人在娑婆世界证果位,这一辈子不行,下一辈子再来,下辈子如还不行,就下下辈子再继续修,一直下去,直到证果。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想到自己并没有能力累生累世苦修“诸、久、堕”的难行道,而且想到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所以是到极乐世界证果位,这是每个善恶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

    总之,佛法中的圣道门是修行之教,是难行道,是自力,是苦,是以修行六度万行为宗;而净土门,则是信心之教,也就是信佛,是易行道,是他力,是乐,是以信愿专称佛名为宗。

    鹦鹉尚生,何况人类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无人不能,鹦鹉尚能念佛往生,且瑞应昭灼,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在《念佛感应录》这本书中就有谈到鹦鹉念佛往生的事例。这本书很好,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再从台湾寄过来;这本书里面有一百五十多件念佛的感应事迹,而且各种各类都有,书中序文很丰富的写出阿弥陀佛的救度原理,所以只要看这本书,会让人很欢喜的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而且往生就能决定。

    有一只色彩很鲜艳的鹦鹉,本来很顽劣不驯,只要接近它身边,它就用嘴巴啄人家,很凶猛,主人不喜欢,就把它送人了。刚好有一位居士,他家里专门收留人家不要的动物,所以就接受了。这位居士他家里整天都放念佛机称念佛号,这只鹦鹉久而久之受到佛声的感化,就不啄人,个性也软化下来,没有那么凶了,而且常常念佛。人家要它说:“你好,早安!”它不跟著念这个,它就念“阿弥陀佛,快快念佛”。有一天这只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全身柔软,羽毛比平时更光华亮丽,主人就替它荼毗(火化),把它当成修行人来为它办后事,火化完后,发现这只鹦鹉的舌头不但没有被烧掉,反而像鹅卵石一样坚硬,同时也有舍利子、舍利花,这些瑞相在这张照片里面可看到。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就无人不能,谁都会念佛呀!哑巴也会在心中念呀!鹦鹉尚且能够念佛往生,且瑞应昭灼,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因此,念佛不是问题,往生也不是问题,只怕不信。所以,最后的关键就是信不信的问题了,而不是其他的问题。因为若信,则必念佛,而念佛易行,无一人不能,人人都能。

    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有句话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又说“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印光大师也说“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如果我们要登上五十二楼,若一步一步循著阶梯往上爬的话,会比较辛苦,而且费时很久,如果坐电梯,几十秒钟就直接到第五十二层了。我们现在虽位处凡夫地,但只要信赖、依靠阿弥陀佛,当下就可以超越到初地,往生后就超越到妙觉,是横超的,所以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了。印光大师说: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如果对这个法门能够深生信心,深生信心就是不怀疑,一信永信,这样的话,虽然我们都是被贪瞋痴的绳子系缚住的凡夫,但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我们这种凡夫种性,当下就可以超越声闻缘觉了。声闻缘觉已经得证解脱,而且可能有各种神通,会飞行变化,是多么的崇高,可是还不如我们;为什么我们还有贪瞋痴,可是只因为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当下就胜过他们了呢?印光大师就说:“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个太子虽然是刚刚才生下来,既没有学问,也谈不上道德,对国家也毫无贡献,什么都不知道,没有能力,但是太子在生下来的当下,他的尊贵就已经超越宰相百官,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是因为太子的能力吗?不是,是因为他的爸爸是皇帝!那我们之所以超越二乘,是我们的功行吗?我们的行善吗?一点都不是,是因为我们的爸爸是阿弥陀佛!

    愿生称名,净土莲现

    再来:

    真愿往生,专称佛名,其心决定,

    净土莲华,现其色相。

    “真愿往生”,是真的打从内心愿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现在愿往生,可是临终的时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恋,就说:“阿弥陀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话,我太太怎么办?我先生怎么办?”那就不是真的愿往生了。所以专称佛名的净土行人,他的心如果决定,往生就决定;心如果不定,往生就不定。如果他的心是决定的,那现在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华了,而且莲华上会标出我们的名字,也有我们的影子,因此,虽然我们的身体尚在娑婆,我们的影子已在极乐莲华之上了。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

    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这里提到了一段典故:古印度时,有一位须达长者发心要为释迦牟尼佛建设祇园精舍,是用黄金铺地。当他正跟舍利弗在量地,讲堂要多大、多长、多宽,要什么样的形态,就在测量的时候,舍利弗不知不觉被须达长者的发心感动了。他说:“须达长者,你现在的发心是怎样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然后,舍利弗就以手指向天空,刹时间,六欲天每一层都现出须达长者将来可以往生的宫殿。这个祇园精舍还没有盖呀!只是在量地而已,须达长者的果报,便已经成就了。须达长者说:“哦!那么多,到底是那一天比较好?”舍利弗说:“底下三天都是享乐的,上面两天是比较高慢的,只有第四层天(兜率天)有一生补处的菩萨在讲经说法,所以去那里的人还会继续修行。”须达长者就说:“那我要往生兜率天!”就在他刚起这个心念的时候,其他各天的宫殿就瞬间通通消失不见了,只有兜率天的宫殿还在。因果就是这么快,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是一样,起一念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华了。

    净土门的“菩提心”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请大家合掌跟随我念: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我再稍微补充解释一下,上面这一首“回向偈”是善导大师写的,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这个很好,我们领受到了,我们也要回向给十方众生,让他们领受弥陀的救度,人人都能离苦得乐;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的法门。”所以并不是阿弥陀佛需要我们这些回向,也不是我们能回向给阿弥陀佛什么,不是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菩提心”是一个共用的名词,圣道门在用,净土门也在用,但净土门在这里的意思是“愿往生心”,愿往生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如果阿弥陀佛有一个标准说要我们发圣道门的菩提心,那我们没希望了!若是只有发那种心的人才能往生,不能发的就不能往生,那我们检讨自己,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吗?比如,每天都在念“四弘誓愿”,可是检讨自己的言行又每每违背四弘誓愿,那怎么办呢?所以净土门的“菩提心”,它的语意内容跟各宗各派的“菩提心”不同,愿往生心就是净土门的菩提心。为什么呢?“不怕自己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自己不成佛”,成佛一定会度众生;“不怕自己不会成佛,只怕自己不能往生”,哪有往生不能成佛的呢?所以一切都在往生的当中具足,这就是“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的意思。

    今天感谢我们这个道场、也感谢在座各位同修!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讲于纽西兰奥克兰普贤净苑

    人生的目的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学佛的人唯一的希望,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学净土、了解净土,还要非走净土这一法门不可呢!我想来谈论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这一件大事,对我们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人会生下来?为什么存在著?为什么再苦也非活下去不可?诸如这些疑问,如果不存在我们心中的话,恐怕就跟宗教没有缘份了。唯有这些问题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问题,同时也唯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人生真正必须解决的问题,真正生活意义之所在。

    人类存在的价值

    我们知道凡是一件东西,都有他存在的目的。譬如说,这一枝笔的存在,是为了写字;这个杯子的存在,是为了端茶;我们眼镜的存在,是为了看东西;对面这个钟的存在,是为了计算时间;可以说凡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我们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而这个最有灵性、最有理智的我们,如果没有自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晓得人生的目的,那么如何能被称为万物之灵呢?等于失去了人的灵性、智慧,这样跟猫狗有什么差别呢?因为猫狗只要有东西吃,到处躺著睡,不晓得明天,不为将来考虑,也没有人类的灵性和辨别判断的理性,如果人不知人生的目的,就跟猫狗没有两样了。

    如同身为学生需要上学,是当学生的目的,如果当学生而不了解当学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当学生的意义。如果目的不存在了,就好像这枝笔不能写了,这个杯子不能装开水了,这个钟不能看时间了,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以丢到垃圾桶去;又如一部车子非常好,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部车的目的,开这部车的方法,不知实现它的价值,它等于是一堆废铁;同样的,如果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了解人生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一般人大都自以为晓得人生的目的,男人创造事业、安定家庭,女人扶养儿女、相夫教子;如果是单身汉,较有闲暇,他就比如说去旅行、娱乐、做有兴趣的事,以此为生活的目的。但是这能算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吗?其实不然。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有它的条件的,当这个条件或目的达成了,那么随时死掉,都心满意足,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市场买厨房的用品,如果还没买到,是不会离开的;我们到饭店去,没有吃饱也不会离开的。同样的,如果我们去旅行,通常也会有目的地的,买了车票坐上车子,却不知车子要开到哪里去,我们不会如此的。宇宙间分为六道,我们出生在人道,可说是怀著人生的目的,到这个人道来完成,而且也唯有到人道才能完成这个目的,如果还未达成目的就死了,是很遗憾的;如果这个目的达成了,什么时候死都没有挂碍,也会觉得不虚此行。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即使晚上这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也觉得很满足,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完成他这生应该完成的目的了。

    从佛法来看,一个人成家立业,求得名利地位,或是拥有眷属财富,这些其实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生的目的,而将有所遗憾的。临终时,他会后悔说,我怎么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人死后将往哪里去”这件人生最重大的事情,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临终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后悔,如同《无量寿经》所说: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这种人,他不晓得人生的目的。

    唯有人道最能超越六道轮回

    那么人生的真正目的,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呢?如果以释迦牟尼佛刚出世时的示现,就可以了解。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脚踏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著大地众生,宣说了一句划破时空、震烁古今的至理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一句话,可以显现、说明人生的目的,以及要达成这个目的的正确方法。“天上天下”是指整个宇宙,虽然很广很大,但唯有我们人类──这个“我”并不是只指释迦牟尼佛本人,而是同时指我们人类、人道的众生,能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尊贵的使命。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唯有人道的众生,才能够完成;天道、修罗道的众生不能完成,畜生、饿鬼、地狱道更不能完成。

    “天上天下”是指六道,佛法的基础是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一个人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就不会相信佛法,对佛法的修持,不会产生原动力;唯有在心底确认、相信有六道轮回,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修行才能离苦得乐,超凡入圣,不修行只有堕落三恶道去轮回,必须要有这种观念,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会有原动力去学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表示唯有人道,拥有独一无二的尊贵使命──超越六道轮回。如释迦牟尼佛出生时走七步,六步加一步,就是七步,显示要解决六道轮回、跨越六道轮回,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已是难能可贵,而已经得到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获得人身是非常困难的事,并不是说没有机会,但是很困难。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中用“盲龟浮木”的譬喻来说明“人身难得”,经中说:在八万四千里这样宽广的大海中,海面上有一块浮木,浮木中间有一个孔;有一只寿命非常长的盲龟,可以说无量寿,盲龟必须经过一百年,才有机会浮出水面一次,这只盲龟浮出水面的时候,刚好遇上这块浮木,并且刚好把头伸进浮木的孔。各位想想看,这种机会有多少呢?如果这只盲龟在东面,浮木在西面,或可能龟在南面,浮木在北面,所以说机会是极不可能的。佛陀又说,虽然极不可能,可是总有机会,但是如果人一旦失去了人身,进入三恶道,要再得人身的机会,比这“盲龟浮木”还要困难。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人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人生无常,谁都不敢保证他今天晚上躺下去,明天早上会好好爬起来,或转身出门,会安全到达。人生真是无常,生命很脆弱,随时都可能死去,堕落三恶道岂不是非常痛苦,故此生死轮回一定要解决。看过《地藏经》的人,就知道地狱道有多么的痛苦,释迦牟尼佛也曾经在很多部经典,用具体的譬喻来说明地狱之苦。比如说:曾经有一个犯人被抓到了,这个国王命令部下,用一百支枪刺向犯人的身上。到了中午,国王问部下说,这个人死了没有?部下说还没有死,于是国王又命令再刺他一百支枪。到了晚上,国王又问,这个犯人死了没有?部下说还没有,国王再度命令剌一百支枪。释迦牟尼佛问弟子说:“你们想想看,一个人连续从早上到中午、晚上身体被剌三百支枪,这个人是否还有像小豆那样的完肤?”弟子们说:“身体上几乎没有完肤,而且那种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痛苦。”释迦牟尼佛说:“是的,可是这种痛苦如果跟地狱比起来,这种痛苦便像小石头,而地狱的痛苦就像喜马拉雅山。”。

    想想看,地狱就是这么样的苦,即使没有堕落地狱,出生在饿鬼道,也是苦不堪言。我们知道,饿鬼道五百世不闻水浆之名,连口渴要喝水都不可能,肚子饿要吃饭也不可能,不但实际的东西吃不到,连名称都听不到,即使有水到了嘴边,这水便立即变成火;在畜牲道中,更是弱肉强食,时刻生活在恐怖与惧怕当中。

    人身一失去,就难再得人身,堕三恶道之后,再得人身,且能得闻佛法,得到解脱,这样的机会有多少?因此,有幸出生在人道,就应努力达成人生的目的──超越六道轮回,否则谁敢保证生生世世不会堕落三恶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盲龟浮木,时间是那么长。佛陀也曾经在《涅槃经》形容人身难得说:“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可见机会是这么微小。

    人生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

    这样的话,虽然我们这一口气还在,但是我们却面临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这一口气不来,就要堕落到三恶道。”所以解决这一件大事,就是人生真正、唯一的一个目的。为什么?有生必有死,在百年之内,这个地球上六十亿的人,终将全部死亡,死去以后一定还会再投胎转世,但是往往堕落三恶道的比较多。所以不管是古今中外,万人共同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解决迫在眼前的这个将要堕落三恶道的这件大事。

    不然结婚是大事,养育儿女是大事,开创成功的事业、得到崇高的名位,也是大事;但是想想看,跟我们将堕落到三恶道的这件大事比起来,这些都微不足道了。所以如果不晓得有这一件大事,可说是不晓得人生真正的目的;晓得人生真正目的的人,就知道摆在他眼前非尽快解决不可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

    “净土门”和“圣道门”

    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学佛修行才能达成。佛法中所谓的八个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一个是“净土门”,另一个是“圣道门”。净土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离六道轮回,在净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这一个法门叫做净土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论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圣道门的定义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一辈子不成,下辈子再来,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再来,这一种法门叫做圣道门,这种判别的方法是以净土门的教理来判别的。

    我们晓得有这件大事要解决,有这个目的必须去达成而来学佛,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要选圣道门,还是要选净土门?我们必须仔细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学圣道门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还是学净土门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去学圣道门──我们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

    圣道门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为学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过程。“戒”就是一般所讲的“五戒”或“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萨戒”。单单以“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几乎在一生当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语,因为他需要做买卖的关系,不得不打妄语。至于说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杀生,有直接、间接甚至见杀随喜,我们只要是不持斋吃素,即使不杀生也会有间接杀生的罪过,因为我们吃肉他们才会杀来卖,所以他们是为了我们而杀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谈论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况“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细的戒。《地藏经》说:

    阎浮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我们依自己的力量学圣道门,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净,就是跟众生结了恶因缘,下一辈子要来还债,了结这个因缘。想脱离六道轮回,就要持戒清净,不能与众生有牵缠,否则犯了戒,就只有堕落三恶道这一条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他晓得禅修不适合大众的根机。

    “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净土门是依他力往生净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那么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来离开六道轮回的。刚刚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学佛;而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并进一步成佛。这个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远程的目的,毕竟学佛最终是为了远程的目的──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解决生死轮回,必须先达成;否则,人身都难得了,还谈得上成佛吗?所以学佛的目的,近程是先离开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级一级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刚说的圣道门,要离开六道轮回,必须修习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证到初果阿罗汉。虽然初果阿罗汉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他不会堕落三恶道,他还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果报,经过了这时间的往来,他就到达四果阿罗汉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当然若要成佛则必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去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然后一级一级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达等觉、妙觉而成佛,但是这段时间非常长久,做起来非常困难。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圣道门是属于难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陆地上走路,比较辛苦,而且时间很长,非常困难;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费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到便达彼岸。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就是净土门;依靠自己力量在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来了生脱死,超越轮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门;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这两门的差别,才不会学起来混淆不清。净土门是完全靠弥陀的他力法门,但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这样没有志气。我们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连五戒都修不成,还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无力、无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萨、罗汉,那么今生今世就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然后广度十方众生。

    弥陀救度,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

    我们依靠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力量,必须先了解阿弥陀佛是怎么样的一尊佛。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虽然专修净土,可是常认为即使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也未必够资格被救,心中存有怀疑,往往因而退失修净土门的信心。其实阿弥陀佛是主动救众生的,祂在身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大悲心,不忍众生在六道苦海中头出头没,经过五劫去思惟,然后拟定四十八大愿,为了完成四十八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完成四十八愿,而成就了能够度脱众生的功德力量,成为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因地至成佛的历程,在《无量寿经》里有说明,我们看《无量寿经》就可知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为我们六道轮回的解脱而发愿,为我们修行,是主动性的,并不是我们去要求祂的;是在我们还不知道生死轮回的恐惧,还不晓得人生真正的目的的时候,祂就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而且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也就是说,在十劫以前,祂已经成佛,已经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力量,可是我们都完全不知道这一件事情──确实是阿弥陀佛主动地,为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这一个永恒的归宿,而完成所有往生的功德力量和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主动救度的法门,一切的来源、根本,都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阿弥陀佛不因我们的祈求、拜托而来,祂主动而来,平等地救度我们;无论在家或出家、男众或女众,精进或懈怠,善根深厚、持戒清净或劣根犯戒,发菩提心或未发菩提心,阿弥陀佛都平等救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救度众生,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任何一位众生,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出家、是善是恶、会修行不会修行,阿弥陀佛都没有条件的平等救度。阿弥陀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行某种功夫,到达某一个水平,我才救度你;你必须深入经藏,我才救度你,阿弥陀佛没有这些限制。阿弥陀佛也没有说,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心不颠倒,我才救度;如果那个时候,心中痛苦、散乱,甚至昏迷,甚至横死、意外而死,我不救度,阿弥陀佛并没有这些条件限制。所以我们要晓得,阿弥陀佛主动救度我们,呼唤我们给祂救度,并不是我们要祈求、发愿、修行或达到某样的功行,回向给阿弥陀佛,并没有这种贸易、买卖现象;而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忍我们旷劫在三恶道中头出头没,主动地呼唤我们、救度我们。一般学净土的人,以为必须自力修行发愿回向,才能够往生;可是从刚才所说这几点看来,不是我们有能力发愿回向往生,而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并完成而回向给我们,我们再怎么发愿也不可能比这四十八大愿更超越了。

    弥陀救度,是纯他力法门

    阿弥陀佛为我们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甚至一颗宝石,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那么极乐世界是建设给谁的呢?当然是建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往生极乐世界所须的功行,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为我们圆满的,祂经过兆载永劫修习种种苦行,来完成能够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扼要地说就是第十八愿。极乐世界的成就和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而不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

    如果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难有把握,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很狭窄,谁敢保证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资格、条件。其实,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便已经被救,当下便具足往生的资格了。我们要了解这个“信”是永恒不变、毫不动摇,是金刚不坏的,就算病苦现前也不改变,临终时也金刚不变;它跟世间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间的信用会变,而我们对弥陀的信心是金刚不变,因为信心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极乐世界。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门。

    以《观经疏》分别“纯他力”和“自他二力”

    现在讲这二门的差别。净土根本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关掺杂自力,和纯粹他力的内涵,以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最正确,这里便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疏》的内容来解释。

    《观经疏》总共有四卷,第一卷〈玄义分〉,就是在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将这一部经的重要义理加以提示,然后才发挥。〈玄义分〉有一段话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时,印度一位国王叫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他们的太子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把父王、母后关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伤,她想: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会有这样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伤地向著释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释迦牟尼佛来给她说法;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变化来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辈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够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希望释迦牟尼佛指示她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释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将这光明收摄到头顶上来,显现了一个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国土,全部在这个光明台上显现出来。夫人观看选择后,禀告释迦牟尼佛说,十方的净土虽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里善导大师所说的:“韦提希夫人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怎样观想,才能观出极乐世界种种相貌而往生极乐世界。

    “要门”和“弘愿门”

    接下来: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义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以这一点可以看出,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这两门。“定”是“息虑凝心”,也就是“十三观”,因为要观想十三观,必须将妄想杂念停息下来,所以叫“息虑”,将整个心集中在这十三观上,所以叫做“凝心”,这个是“定”的法门。“散”是指十六观内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虽然不像前面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必须息虑、凝心,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虽是散心,必须去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说要回向定散这两门所修,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两门的修行,就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属于要门。

    那么“弘愿门”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指《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哪里有说这一点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来讲的。因为第十八愿一开始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意思就是说,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十方众生包含起来,就是善跟恶的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本来讲,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这个力量,是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达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缘”,这是指第十八愿来讲。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净土门里面有“纯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门。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于“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大愿、大业、大力

    那么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给我们呢?前面所讲的“大愿业力”,也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刚才所讲的,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后,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么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圆满之后,就有了“大力”出来。“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碍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摄取救度念佛众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无碍光明的摄取力。

    一九九五年讲于澳门佛教青年协会

    增上缘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莲友手上都有这张讲稿(见附录一),这张讲稿可说是将善导大师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也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慈悲愿力,相关的重要解释文都收集在里面。祖师的解释文虽然是古文,不过很容易了解。如果仔细把这张表看完,思惟它的道理,对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的道理,就会清清楚楚,了然于胸,容易掌握。我先念一下这段文。

    主题:增上缘。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请看这张表,中间这个“因”字──就是碳素,右边这个“缘”字──若常温常压,它的结果就是碳。“因”左边的“缘”字──若是二千度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它的结果就是钻石。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涂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导大师又言: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6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观念法门)

    7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

    8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9五逆谤法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般若赞)

    慈愍大师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篇讲稿若要讲解,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简单解说,一节课就说完了,若要详细发挥,可能要讲好几天。本来这篇讲稿的内容,由住持信愿法师来解说比较适合,因为住持多年来深入法门的教理,对经文的意义可说都掌握于心。而我对经文的解释较少深入,未必能详细发挥经文的意义。不过,既然可长可短,今晚在这里我就做简略的解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其实,若论这张稿,即使没有解说,只要大家多看几遍,也会了解其中的道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本书若读一百遍,书的道理自然就会在我们脑中发出光明,至于百遍也不是说一定要读一百遍,而是多读,多读自然就会了解。以前读私塾的时候,老师都很少解释,都是要学生把文章背起来;虽然当时不了解文意,但随著年岁的增长以及生活的历练,以前所背的经文的道理,不知不觉就自然通达了。所以,古代人读经文,往往都是先背起来的。这一张稿的内容在讲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所以对这张稿了解,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了解;了解就知道该怎么实践,而方法很简单,大家都做得到。了解并依之实践,就可说是往生决定。所以这张稿很重要。

    增上缘

    首先,我们来做简单的解释。

    主题:增上缘。

    一般说,“因”和“缘”会合时,一定会产生“果”。“因”什么时候产生果,以及所产生的果是好或坏?常决定在“缘”。如果没有缘,果就不会产生,虽然有因也一定不成果。缘,若是好缘,果就是好果;不好的缘,就是不好的果。所以,会使因成长的,叫做缘,所谓“助因成果”,一般说来就是“条件”。好像说仓库虽然有种子,如果没拿出来种植,永远都是种子,不会结果;若拿出来播种,经过土壤、水份、肥料、日光这种种的条件,自然就开花结果,所以,可以助它成长的叫做“助缘”。而所谓“增上缘”,“增上”就是真正强、真正有力,绝对可以使因产生最大、最好效果的,叫做“增上缘”。

    念佛的含意:称念佛名

    以上是主题,我们继续看内容。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念佛”这个“念”有很多种意思,“佛”也有很多种意思;而“念”跟“佛”合在一起,也有很多种意思。“念”其中一种意思就是“铭记不忘”,印象在脑海中永远不失,这是“忆念”。另外一种意思为“想念”,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去思考、思惟,这就是“想念”。念也有“观想”的意思,观想佛菩萨的形象、极乐世界的形象,这是“观念”。也有一种叫做“称念”,就是以口来念经文或咒语,或是念佛号。当然,“念”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意思。至于“佛”,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功德内容,也有佛的名号。所以,到底“念佛”的念,是指什么?佛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依祖师的解释,就是“称”──“开口来称念”的意思。不是完全在心念里,不是“铭记不忘”,或是“观想佛像”,或是“思惟”,都不是,而是以“称念”为主。当然,我们起心动念无非出自内心,三业行为身、口、意,以“意”为主,若没这个心意,怎会有口来称念、怎会有身来礼拜呢?都是和心有关系。但是在此,以称念为主要。

    念佛的“佛”,是以“佛的名”为主,并不是以佛相或佛德为主要。佛相有总相和别相,依《观经》所说,佛相有非常大的,身大六十亿恒河沙由旬那么大,也有小到丈六或是八尺。以“佛德”来说,佛有无量的功德,但凡夫智慧很粗劣,要念“佛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个方便,只要念“佛的名”,佛的功德就全部包含。这样讲起来,这里的“念佛”,就是“称名念佛”。

    念佛有胜易二义、四种功能

    因此,自古以来念佛有四种:第一种是“实相念佛”,第二种是“观想念佛”,第三种是“观像念佛”,第四种是“称名念佛”。我们这里所讲的念佛,是以称名念佛为主,不是实相、观想、或观像念佛。为什么呢?道理非常深。但简单来说,祖师是以“胜易”来解释,称名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胜”的意思是,这句名号具足万行,所以很殊胜;“易”的意思是,念这句名号,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开口出声,连小鸟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称名念佛的功能很多,但是善导大师以四种功能来解释:称名念佛的当中,自然就是:一、叹佛,二、忏悔,三、发愿回向,四、具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这段文字见于《善导大师全集》中之〈善导大师略传〉。宋朝智荣禅师赞叹善导大师说:

    善导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即叹佛,即忏悔,即发愿回向,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称念佛名,即大赞叹

    第一,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自然就是对阿弥陀佛最高无上之赞叹。就好比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所说:“称念佛名即是赞叹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赞叹,赞叹这尊佛是有能力救度十方众生的佛,其他的佛并没有发这四十八大愿,所以未必有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因此,我们念其他的佛号跟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起来,就不是最高无上的赞叹。

    称念佛名,即常忏悔

    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忏悔。为什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所有的功德,所谓万德洪名,万德庄严的名号。经典中说:“我们至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至心念佛一句,既然可以如此,我们如果时常念佛,岂不就是常忏悔之人?所以,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就具有忏悔的功能。若是修其他法门,忏悔都要作忏或是拜忏,在佛前痛哭流泪,流露内心的忏悔,而且,如要大忏,就要忏悔到流汗,甚至眼睛流血。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如善导大师所言,念念称名,这样就是常忏悔。每天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每天都在忏悔,而且不论在家里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念佛,都可以忏悔,不用特别去做朝山、拜忏等其他活动。这样的意思不是说朝山、拜忏不好,也不是排斥朝山拜忏,而是就念佛和朝山、拜忏作比较,念佛容易而且本身即具有忏悔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意思是说,所有的善事和念佛的功德相较起来,是无法比较的。

    称念佛名,即发愿回向

    第三,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不必特别作发愿回向,自然具有发愿回向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二字,就具足归命以及发愿回向的功能在内;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南无”的众生的功德、资粮或行,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佛的人“行”。这个行,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所以念佛自然就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了。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所以凡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就必定往生。包括《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生”的众生,他一生都没有累积功行,而且依因果报应,应该堕入三恶道,但是,靠著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不但没堕入三恶道,而且脱出三涂六道的轮回,还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完全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了发愿回向以及往生之行的功能,信愿行都具足在内。所以,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成就发愿回向和功行,即决定往生;如果没念这句南无阿隬陀佛,就没有这种功能,需要再发愿回向,才能往生。

    就好比我们坐的是直达车,它不会转到其他地方去,时间一到,就一定会到达目的地。如果不是直达车,就必须要回转到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道路,如果没有回转,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修其他的行,必须要回向;如果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不需要回向,自然往生极乐世界,功行具足,信愿具足。所以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

    称念佛名,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第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善根庄严净土。因为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累积的菩萨万行,成就了果地的万德。因位的万行、果地的万德,全都包含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所以只要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自力的念佛

    念佛(称名念佛)有三种:一种是自力的念佛;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讲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种就是纯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将南无阿弥陀佛与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或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习善业的这些功德,是齐等的,抱著这样的观念念佛,并兼做其他善事,然后回向极乐世界。这是不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完成这句名号,只要我们信受称念,就已经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因为不了解,而将这句佛号的价值,跟其他功德的价值同等看待,抱持这种心态,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来回向,这叫“自力念佛”。这样的念佛行者很多,如果他们能深入了解《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道理,心态自然会转变。

    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认为这句名号里面,完全具足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往生的功能,但是却将他力做自力来应用,把这句名号作为累积功德、成就功夫的工具。也就是说,他虽然知道这句佛号比其他诸善万行更超越,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其他的善事功德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用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了。“净业三福”就提到,我们学佛的人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而且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种种世间的功德,甚至包括佛法当中的五戒十善功德,都应该尽本份、尽力量去做。但是若认为这样做就能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对往生极乐世界比较有帮助,这样就变成自力了。若不将这些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不认为它跟往生极乐世界有关系,那么这就不是自力。

    另外,虽然他已经了解他力当中有自力的这个道理,但是仍以为念这句名号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够降伏妄想──没有理一心不乱,也要事一心不乱;没有破思惑,也要断见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有这种功夫,临终比较能够正念现前,往生比较可靠。若带著这样的观念来念这句名号,仍然是自力的心态,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也叫做“二力”。

    他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他力的念佛”。他力的念佛是指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因为乃至十念就决定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所以,阿弥陀佛能不能取正觉、能不能成佛,是建立在“乃至十念的众生会不会往生”之上。乃至十念的众生若可以往生,他就会成佛;若无法往生,他就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成佛。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因此,乃至十念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能乃至十念的众生,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念佛一千人往生。重点就在于:什么叫做“乃至十念”?

    何谓“乃至十念”

    我们来看这张讲稿,后面算来第十二行,我来念一遍: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所以,“乃至十念”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若能“乃至十念”,自自然然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有力量使这种众生轻易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段文字说得非常明白。

    “乃至”,就时间上来讲,有的人长,有的人短。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的人短呢?一生都没遇到善缘佛缘来学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直到快要临终,甚至在病床上快断气时,才遇到善知识来安慰劝化,并引导他跟著念佛,当下他就往生,这就叫做“乃至十声一声”。若这个人平生就已经有善根遇到善缘、佛缘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他就是“上尽一形”来念佛。“上尽一形”看起来好像吃亏了,人家十声一声就可往生,我们就要“上尽一形”?其实不是的。我们念佛也不用特别念啊!我们本来就是有念头的嘛!只是把它转来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会更喜欢念,因为念佛纯熟时就会轻安,比较没妄想烦恼,对外在的是是非非较不会挂怀,而且做事也较顺遂,所以念佛并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来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这叫做“乃至十念”。

    所以,乃至十念的念佛,跟刚才所讲的自力念佛、二力念佛,完全不一样。这样讲起来,乃至十念的众生是已经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才能有这样的心态。但若是不了解这个道理,是不是就无法符合第十八愿呢?不是的。人的根机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痴的人,要契合第十八愿比较容易。因为大智慧的人领悟力高,当下就可以掌握;愚痴的人,没有那种头脑去分别计较,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样也很符合第十八愿。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会分别思虑计较、种种踌躇怀疑,这样的人就比较需要对第十八愿的道理多闻熏习,来破除疑惑。我们都知道鹦鹉是会讲话的鸟,鸟是禽兽,而人是万物之灵,鹦鹉因为只会跟著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结果,往生反而比人还殊胜。因为它完全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也不会去分别计较,人就是会分别计较,所以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还愚痴生极乐

    法然上人说: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所以,学这个法门的人,最后都要像一个愚人。愚人什么都不分别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赞叹他,他也不会应酬,他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骂他、毁谤他,他也不会去计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走路也好、坐也好、工作也好,像善导大师所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样的人笨吗?很笨;但是大智若愚,这种这么笨的人胜过聪明人,因为“顺彼佛愿故”──契合第十八愿。

    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刚才已经解释,我们的念佛,是第十八愿的念佛。至于“弥陀愿力”,就是我们刚才所读的那段文,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念佛,自然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段文字出自《往生礼赞》。是将阿弥陀佛跟其他的佛做比较,就是说,十方诸佛虽然同样都成佛,不过,每一尊佛在因地时,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个个不同。因此,虽然同样成佛,但佛力会有不同。阿弥陀佛在因地本来就发过深重誓愿,也就是四十八大愿,当他愿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号,就能够摄化十方,使十方众生来求念。不论是为求往生或是为求现世福利而念这句佛号,都没关系,都让你们求、让你们念,依此愿力,十方众生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段文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样讲起来,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弥陀愿力是得生的增上缘,那是不是念佛之外还有一个增上缘呢?其实不是。念佛的本身就是唯一、强力的增上缘。就好像我们乘这艘船过大海,只要你肯上船,自然就会到对岸去。这完全是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所以,这艘船是我们的增上缘,我们去乘坐,坐是因,船是缘,此因和缘是同时俱在的。所以念佛的当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缘;若没有念佛,就没这个增上缘。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会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头,只要放到船上就不会沉,而会被载到彼岸去。石头就是指我们凡夫的业障,船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增上缘,我们虽然业障深重,只要有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就不会继续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会到涅槃彼岸。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依靠这个增上缘。除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其他都是杂缘,也就是小善根、小福德。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没有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也就是念佛,而去做其他的功德,那都是杂善,必须回向才能往生,不能直接往生,所以叫做“恐难生”。我们若是直接念佛,这个缘,就是强而有力绝对往生的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已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圆满无缺。

    因缘不同,果报不同

    这是解释副标题。现在我们来看内文。

    “因”遇“缘”则果现,

    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若以食物来讲,因,就是种子;果,就是果实。从种子到果实,必须经过缘的阶段,若遇好的缘,就有好的果实,若遇不好的缘,就会有不好的果实。依缘的不同,果的好坏也不同。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接近朱砂,就会被染红,接近黑墨,就会被染黑。布是白色的,接近什么颜色它就会成为什么颜色。我们若都是跟明师益友在一起,我们也会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会跟他一样。跟随向东的人走,就会向东;跟随向西的人走,自然就会到西方。因此,善导大师说要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学习本愿法门的人,若不是学习这个法门的,就不要亲近,不论他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要亲近。因为我们会随“缘”而转变,缘在无形中会改变我们。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这个表简单明了。这是物理学的范围,我对物理根本不了解,引用这个报告,是觉得对我们了解本愿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有很大的帮助。碳素(可能是所谓的碳粉),若施以一般温度、一般压力,其结果就是碳(如烧火的燃料等);但是,它的缘若是在摄氏二千度、五万五千气压之下,就成为钻石,有天壤之别。论它的因,都是碳素,但结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在哪里?就是“缘”不同。当然,要有摄氏二千的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也不简单,但却可以成就那种果,那种果的背后有不简单的条件。当然,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很简单,但是简单救度的背后有不简单之处,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凡夫往生成佛,唯凭弥陀大愿业力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

    则依然三涂六道,为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即往生成佛。

    世上之人,谁不是罪业凡夫?如果不是罪业凡夫,就已经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轮回了。因为六道凡夫就是贪瞋痴、见惑、思惑尚未断除,才会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是罪业凡夫。凡夫若遇普通的缘,就会造罪造业。何谓普通的缘?即出生后没有正知正见,也没有特别行善、学佛,每天一早睁开眼,所想就是五欲,不断追求的也是五欲。“依然三涂六道”,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牲三道,六道就是此三恶道再加天、人、阿修罗三道,称为六道。罪业凡夫若遇普通之缘,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永远都在三涂六道,或在三恶道受苦报。因此善导大师形容我们为“常没凡夫”、“常没常流转”。意思就是将六道轮回比喻为苦海,三恶道就是常没、下沉的,三善道就是浮出水面。善导大师形容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生生世世沉没在三恶道中轮回,而不是在三善道中轮回。在此虽说“依然三涂六道”,其实多在三恶道,所以今生今世若未往生极乐世界,来生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失去人身即为三恶道之身,这点想起来非常恐怖。但这种众生若是遇到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增上缘”,结果就不同了,不但不再轮回,而且可以成佛。

    我们再看讲稿: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大师所写非常有名的,也是我们本愿法门很重要一本书《观经四帖疏》,四帖就是四卷,其中第一卷是〈玄义分〉。〈玄义分〉当中有一段文很重要,就是“要弘二门判”。善导大师注解《观无量寿经》之义理,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门,分判为二门(两种)。简单而言,就是“自力”与“他力”,不过文中是说“要门”与“弘愿门”。“要门”就是“自力”;“弘愿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他力”。“要门”就是如《观经》所说的“定善”,即修习十三观、入定观想的“定善”,以及虽不必入定,依凡夫平常心行善积德的“散善”。“定善”与“散善”称为“要门”,属于“自力”;而“非定善”、“非散善”,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任何非定散凡夫均可入者,称为“弘愿门”。引用的这段文就是“弘愿门”,而善导大师就是依“第十八愿”来解释“弘愿门”。

    “一切善恶凡夫”的凡夫,意义范围很广,不过,善导大师以“善恶凡夫”来总括。善的凡夫也好、恶的凡夫也好,若欲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助缘、殊胜的缘、绝对可以往生的缘。一切善恶凡夫若欲往生极乐世界,而未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不能往生。

    大愿、大业、大力

    什么叫做“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大力”三种,合称为“大愿业力”。“大愿”是指阿弥陀佛的“别愿”,亦即“四十八愿”。凡是菩萨欲成佛者,须发两种愿:一者“总愿”,一者“别愿”。“总愿”就是“四弘誓愿”,一切诸佛菩萨皆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总愿”,又称“通愿”,是诸佛菩萨基本上都要发的愿。另一种是“别愿”──特别殊胜、与诸佛不同的,称为“别愿”。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愿,均属“别愿”。

    但在这些“别愿”当中,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最为超越,所谓“超越”,即超越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菩萨无,而阿弥陀佛的别愿有。阿弥陀佛别愿当中的“大愿”,即指五劫思惟的“本愿”。《无量寿经》言: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这就是五劫思惟的本愿。

    有愿无行,就无法成佛,就无佛力,诸佛菩萨都是愿行具足、圆满而成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若只有这四十八愿的理想,而未进一步去实行,愿就成空,也就无佛力。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去实践、去完成祂的理想。这个“大业”即是阿弥陀佛的大行、大修行。阿弥陀佛如何大修行呢?《无量寿经》言: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如何“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内容应详细去查经典,我们的住持信愿法师将阿弥陀佛因地万行的过程故事,多数都收集了,若有机会,信愿法师会详细向各位讲解。

    “大力”,是指佛菩萨的愿、行圆满成就之后,自然就有愿力佛德。阿弥陀佛的“大力”,指光明名号的摄取力,就是我们刚才所念的《往生礼赞》文所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亦即光明名号摄化众生之力。因为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而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这句名号即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之力。名号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号,故称“光明摄取力”。《观无量寿经》解释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即受光明摄取不舍,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是光明名号,不论你知不知道,自然就在光明摄取不舍之中。

    “大愿、大业、大力”都是为了十方众生。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大愿”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发的大愿,“大行”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修的大行,“大力”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成就的大力,所以大愿为我而发,大行为我而修,大力为我而成就。“我”,指每位众生。

    关于“大愿、大业、大力”,有一张表,很简单,一看就可掌握明了。这张表在《观经四帖疏》序文,或是《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书中第二十九页或七十一页都有。由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佛”,是四十八愿所成就的,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而四十八愿中之“愿王”就是第十八愿,亦可说第十八愿就是本愿之根本。

    三身佛

    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既然是为十方众生而发,即“救度众生身”,祂的存在就是为救度众生。因此,昙鸾祖师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成就报身报佛,所以具足实相的内容;而实相的内容、功能、目的,即在救度十方众生,故称“为物身”。既是本愿成就身,也是救度众生身。因此,善导大师在《般舟赞》说:“一一誓愿为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大愿,都是为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现世赐与安乐,临终赐与往生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愿成就之佛”、“救度众生之佛”、“光明摄取之佛”。当我们往生时,阿弥陀佛不请自来迎接我们,所以也称为“迎接众生之佛”。当然,阿弥陀佛只有一尊佛,这是依其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凡夫入报,五乘齐入

    我们再看讲稿: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玄义分〉“凡夫入报”完整原文是这样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这是提问。善导大师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段文是在《观经四帖疏》与《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十五页,以问答方式来开显本愿法门的殊胜之处,显明凡夫能进入报土。照说,报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弥陀佛,“彼土”即极乐世界。既然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为报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进入(小乘指声闻、缘觉),我们垢障凡夫如何能进入报土?善导大师回答:“当然,若论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生生世世以来累积无量无边的业障,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要超出轮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难,何况离开六道轮回,甚至进入报法高妙的净土,岂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为靠著阿弥陀佛的佛愿作为强而有力的缘,致使五乘齐入;不只菩萨能入,声闻、缘觉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众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齐入”。

    《法事赞》也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与天界的善恶众生,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人天善恶五乘之众生都可成佛,无有差别。这段文给予我们很大的安慰,不然我们会以为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们这样贪瞋痴具足的凡夫,能到极乐世界去洒扫、拖地、当侍者,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并非如此。阿弥陀佛说,众生都一样可以成佛,让我们无上的感激。所以《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这段经文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都一样了。由于在世时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萨、缘觉、声闻,甚至有生于天界、人界或三恶道之差别,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差别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内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众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说“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无有差别。

    这么说来,极乐世界为何只有阿弥陀佛称为“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其他菩萨,为何只称“菩萨”而不称“佛”?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国土只有一佛而无二佛,其他虽然一样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萨行,其实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们若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阿弥陀佛既是报佛,就具足“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自受用”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拥有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样可以拥有。就好比父亲有多少财产,子女就有多少财产;父亲当国王,太子将来也是国王。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堕地”,将来一定成王,决定往生极乐,往生必定成佛。

    请继续看以下讲稿之文: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同样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第四帖〈散善义〉“二种深信”文中说到,十方众生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无疑无虑,依靠其愿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绝对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对性。“无疑”即是信顺不疑,既然无疑,当然就不会种种踌躇顾虑。

    上面谈到依阿弥陀佛之“增上缘”共有三段文,即为第一段:“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中之“增上缘”;以及第二段:“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中之“强缘”;以及第三段:“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中之“乘愿力之缘”。此三段文都有“乘”、“托”,那什么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弥陀佛业力之增上缘?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阿弥陀佛之大业愿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圆满成就,而且是为了我们而成就。祂的大业愿力是我们往生之强而有力的增上缘,只要有这个缘,我们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如何依靠、乘托?

    我们继续看讲稿: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我们若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现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们生死轮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说,万古以来的罪当下消除,万古以后的轮回于现在停止,现在开始即是无量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此为“即除多劫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于现世得以消除罪业、灾障,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诸菩萨,自然会现身在我们眼前来保护、迎接我们。要得这样的果,就是必须有“称念”的因,只要称念自然可得这样的果。这些果都是我们往生的“缘”。故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只要我们念佛,自然灭罪,临终时阿弥陀佛即现身来迎接,所有的业障都无法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增上缘,就是依靠增上缘。

    所以,诸位莲友,这几段文看起来很浅白、清楚,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我们这个易行道不必谈玄说妙,也不必说得很高深、艰难、特别,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讲的第十八愿的解释文,就是: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有此愿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三段文:“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其实这也是《阿弥陀经》的道理。《阿弥陀经》说,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们的增上缘。什么是增上缘?如何依靠增上缘?就是《阿弥陀经》所解释的: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受念佛得往生极乐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别人的言语所动乱、改变,念佛的行只要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如此,“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然会来迎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此人将断气时,自然心不颠倒,决定往生。所以,这段文是在解说第十八愿,同时也在解说《阿弥陀经》。

    请继续看讲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这是以事例来证明上面所说的理论。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样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们凡夫现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添加任何东西。所谓“添加”,就是以为念佛应念到什么程度,或者问说,我这样念可以吗?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弥陀佛之船、依靠阿弥陀佛之力、依靠阿弥陀佛之缘,即决定往生。故《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会去行善不会去作恶,他既然会作恶,是因愚痴的缘故。如此愚人,不是别人,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如此恶业之众生,造了恶因,现在已经结了果,时间一到就会堕入恶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终时,尚未堕入地狱,地狱之火就一时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过临终助念,也就是为临终者讲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道理,并且在一旁念佛引导他跟著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莲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识,当下为他开示本愿救度的道理,当下念佛让他跟著念,当下地狱猛火即时化为清凉风。方才炽热难忍,现在却清凉无比,可说是天差地别。而且即时乘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火生金莲”,即时化成金色莲花。

    其实,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就已经是踏在莲花之上,是莲花众生了。故天亲菩萨《往生论》即言: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化生的众生,就是“如来净华众”。当然这里的众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所化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化生,若阿弥陀佛没有成正觉,不可能使众生乘莲花化生。所以,我们念佛人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可说已经是净土的眷属,极乐世界的圣众。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台语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大部分的莲友是初次结缘,但有部分的莲友是在象山社区见过面,第一次跟我见面的请举手,请放下;我编的书,至少有看过一本的人请举手,请放下。我出版的书很多本,比较通俗的有:《念佛感应录》(一)(二)集、《走近佛教》、《净土三经一论大意》,这些书都很通俗,虽然通俗,但却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本教理,应该会很有心去看才对。如果学我们这个法门,但这些书却没看过,或对教理没这个心,表示可能不知道这几本书对我们这个法门的重要性。不论如何,希望认识字的人能在念佛以外的时间,把这几本书看完,如果看过这几本书,会对我们这法门的基本教理有概念,念佛的信心会增长,不仅增长也会更加坚固,所以《念佛感应录》、《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乃至比较初机的《走近佛教》,希望大家能用心的去看。

    学佛修行须依佛经释

    今晚要跟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讲稿见附录二),《小经》就是指《阿弥陀经》,我们修持这个净土法门,必须要有理论上的根据,而理论上最重要的根据就是佛经,因为惟有佛经确实是佛所说,惟有佛所说才能做我们学佛人的根据,因此每个宗派都需要佛经的根据,因为佛就是觉悟宇宙真理的人,祂透彻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祂所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成为真理,所以在这个地球上,可以作为宗门的依据理论,就是要依据佛所说。然后再依据祖师的传承,因为佛是一个大智慧的人,祂所说出来的语言,不是我们凡夫所可以了解的,即使我们亲自看这句经文,有可能了解,也有可能错解或曲解,所以如依据祖师的传承来看佛经,就不会错解了。

    而在净土法门,祖师的传承就是善导大师,因为善导大师是唐朝净土法门的高僧,自古以来被尊为阿弥陀佛所示现。善导大师在二十多岁就已证入念佛三昧了,而且学问智慧都很高,他的著作,留到现在的有“五部九卷”。所以我们一方面根据佛经,一方面根据祖师的传承,祖师的传承就是解释佛经的道理,然后再依据事实、证据,因为佛所说的理论是这样没错,祖师的解释也是这样没错,但是如何证明这理论是事实,这就要有证据,也就是“文证”、“理证”及“事证”。

    文证、理证及事证

    “文证”就是经文及祖师的释文,这些证文可以当做根据,否则就是空口说白话。现代有很多新兴的宗教,都是教主自己造出来的,并没有佛经的文证或祖师的文证,所以文证是第一个根源。

    经文里的道理就是“理证”,当然理证也需要有祖师的传承,因为有可能看不出经文的理,所以需要依靠祖师的解释,这就是理证。

    但是比文证、理证更重要的就是“事证”。比如说,念佛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文证和理证都有了,但是不是有人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如果都没有,就缺乏事证,那要怎么相信呢?如果有事证,亦即有人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自古以来国内国外都非常多,则显示事证非常的充分,就更加证明这个文证、理证确实是真理无误,那对我们的信心岂不是很能够启发吗?

    《小经》即《阿弥陀经》简称

    我们这法门的经典根据共有三部,称为“净土三经”,第一部是《无量寿经》,第二部是《观无量寿经》,第三部是《阿弥陀经》;其中《无量寿经》简称为《大经》,《阿弥陀经》简称为《小经》。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就是指《阿弥陀经》的三段经文,这三段经文是《阿弥陀经》的核心,是《阿弥陀经》最重要的经文,一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知道,但是都很容易产生错解,或者曲解,因此首先需要正确的解释,来祛除我们心中的错解或误解所产生的疑惑。

    凡是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知道《阿弥陀经》,甚至天天在诵《阿弥陀经》,但往往不了解这三段经文,所以每次诵到这三段经文时,心中就很苦恼、很不安,越诵越对念佛没信心,对往生极乐世界没信心,对阿弥陀佛也没信心;但如对这三段经文有正确的了解,诵到这三段经文时,心中不但没苦恼,还会感到安慰、欢喜,并且更加喜爱念佛!

    《小经》三段经文

    《阿弥陀经》三段经文,第一段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第三段是: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三段经文主要的重点是: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第二段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第三段的“心不颠倒”这四个字。首先解释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家先来看手边的讲稿:

    得生彼国是念佛的目的

    1.得生彼国──目的

    “得生彼国”是我们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所在,我们念佛并不是专求现生的福报,或来生做人、出家学佛,我们专念阿弥陀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或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只为了其他利益,这就不是我们念佛的目的,纵使有利益,也不是念佛最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如果和往生极乐世界比较起来,是非常没有价值的利益,可有可无,甚至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念佛本身就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脱离了生死轮回,决定成佛。

    如果一生都在念佛,但最后却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在三界六道,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没超凡入圣,岂非天大的可惜!因为凡夫和圣人是没办法比的,凡夫和凡夫可作比较,圣人和圣人也是可作比较,但人和天人就没办法作比较。天人的寿命最短五百岁,一天是人间五十年,而我们的寿命平均是八十岁;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已是超凡入圣,寿命永恒,无生死轮回,而三界六道还有生死轮回,有生死轮回怎么能和无生死轮回相比呢?所以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如果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把握,就要好好追求有把握的原因。

    愿生为净宗大根大本

    2.愿生──净宗大根大本,净宗宗旨(宗旨四句偈)

    愿生弥陀净土,是我们净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一定需要修持净土宗,可以去学其他的宗派;所以净土法门大根大本的所在,即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

    最近我们新出版的书,在封底都印有我们的“宗徽”,宗徽下面有“四句偈”,充分显露出我们净土法门大根大本的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我们今天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目的就是要愿生弥陀净土,所以这四句偈语很简要,当然愿生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最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成佛广度十方众生”。

    愿生是人生的目的

    3.愿生──人生目的。人生何去何从──愿生

    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经过五劫那么长久的时间,发了四十八大愿的目的;也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为众生累积菩萨六度万行的目的;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建设极乐世界的目的。极乐世界虽然清净微妙庄严,若是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或十方众生不愿往生,那就失去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的目的。

    愿生极乐世界,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如果所讲的法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就没有达到祂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反之,所讲的法,不管是什么法,只要能使十方众生往生,使十方众生脱离三界六道,了生脱死,离苦得乐,那这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的、本怀。因为惟有往生极乐世界这法门才是我们众生做得来的,也是今生可得解脱生死轮回的,所以可说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十方诸佛的目的,十方诸佛都在他们的国度赞叹、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目的就是在促使十方众生了解阿弥陀佛愿力的强大,来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愿往生极乐世界,执持名号的人,十方诸佛都会来保护、来赞叹,所以“愿生”也是十方诸佛的目的。

    而“愿生”也是众生人生的目的,因为六道是苦海,三界是火宅,了解的人就知道三界六道必须要脱离,而脱离三界六道,并不是每一道的众生都有机会,必须要等到做人的时候,才有机会脱离三界六道。如果出世为天人,虽然福报比人间好,但是天界是享天福的地方,不是修因证果的地方,惟有出生在人间,才能修因证果、解脱生死。而人也较有智慧根性体会离苦得乐的重要,且有耐力和精进心来修持佛法。如果受生在三恶道,一方面是愚痴,一方面是时时刻刻都在受苦,根本没有清闲的时间去听闻、思惟佛法,也没办法修持,所以诸佛都在人间而不在天界或三恶道出世。

    这样说来,六道轮回是需要脱离,但果如没有出生在人间,就没有机会可以脱离;而做人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最好机会,所以说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已经做人而没机缘学佛,或已在学佛,但不知要脱离六道轮回,这样就是不知学佛的目的,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如修其他宗派法门,或者戒定慧三学、六度万行,都很难达到脱离生死轮回。为什么呢?佛所说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们解脱,但如果无法契应我们的根机,这个法即使如何的殊胜,也和我们没有关系。

    在佛法当中,我们惟有信受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名号,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法门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胜,可以当生脱离生死,往生极乐成佛,达到脱离三界六道的目的。这样说起来,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知道学佛,尤其是愿生极乐世界,那他出生做人,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因为人死后,还要随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不论是善是恶,都在三界之内。若是五戒之善,只能再度出生为人;若是十善只能生天,若未行十善、未守五戒,就不能做人、生天。但不论是做人或出生天界,都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已经做人,不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就等于是白来一趟。

    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4.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怜愍者。

    宋朝时代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元照律师”,从小出家,学问智慧都很高,对戒律的修持很严格、很清净。有一天他看到北朝时代慧布禅师的传记,慧布禅师本人很有修持也很有愿力,他说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享乐,不如发大悲心在三恶道救度痛苦众生,岂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学佛的意义呢?元照律师看到这段文很欣慕,以为在极乐世界享乐,不如来三恶道救度众生,所以也发愿不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长久以来,他就抱持著这一种观念,如果看人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就毁谤、轻视对方,认为这是逃避、是小乘。直到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识渺渺茫茫,这时没办法起大悲心,也没办法思惟所谓不增不减的空义,他非常的苦恼,知道多年来的愿心,其实是很脆弱的,那种思想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法不应机。病痛之中,神识渺渺茫茫,若此刻断气,不知能去哪里?后来病愈,对以前的观念忏悔不已,自责、痛苦、流泪不止,他知道那个志愿虽大,但是我们的根器无法做到。

    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写的《净土十疑论》说:

    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

    意思是说,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必须经常跟在佛的身边,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不会退失,而且会上进。又看到《净土十疑论》里引《大智度论》的内容说:

    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意思是说,具足烦恼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愿意出生在这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一个婴儿要好好抚养,如果离开父母,就没办法成长而会死亡;或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必须依靠树枝,不能因为它是一只鸟,就把它抛到空中去。元照律师对此非常认同,知道他过去是错误的,就把过去的观念和所学的法门完全舍掉,自此以后,专看净土的经论,专念弥陀的名号,二十多年尽一生没再离开过这个法门。后来又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若能专修念佛,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舍专修念佛而修杂业,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所以元照律师就依据善导大师的开示,专心一意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由上可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是元照律师一生学佛结晶的所在;所以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智慧的结晶,如不知要往生极乐世界表示智慧还不足。以佛法看人生的价值,和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世俗看人生的价值是看他赚多少钱,达到什么样的地位或学位来做标准。但佛法看人生的标准刚好相反:是以他是不是了解生死大事,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不是晓得追求解脱生死轮回,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有,就算他没受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他有好几个博士学位、很有学问,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所以愿生极乐世界是智慧的结晶。

    故在座各位,即使不识字、不会诵经,也不可以自卑,我们只要今生一意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佛名,那我们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十方诸佛对我们的夸奖、赞叹。

    弘扬净土是大慈悲、大智慧

    5.弘扬净土──大慈悲、大智慧

    我们学佛都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要有慈悲心。但是什么叫慈悲心?人家没饭吃,我们就给饭吃;没衣服穿,就给衣服穿;没房子住,有能力就给房子住,这是爱心,但是还不能称为大慈悲。因为虽然你满足他这一世的匮乏,但只要他的生死轮回还存在,下一世以后的匮乏你有办法给他吗?所以唯有使他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才叫大慈悲。今天他学佛,我们引导他三皈依、受持五戒,这虽然是善业,使他将来可以做人,或者生天,此种法门当然超过世间的法门,但是并不究竟;必须使他了脱生死,甚至使他成佛,这样才是大慈悲、大智慧的法门。

    辗转相劝行念佛,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6.《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我们若能自己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悲心;又互相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劝你、你劝他、一劝二或一劝十、十劝百,这样就叫做行大悲,也就是真正在实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会讲经说法,就觉得无德无能,无法做如此慈悲的工作,不是这样。只要我们把念佛的好处,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真理,互相劝告勉励,这就是在行大慈大悲。如果我们很热心劝人念佛,但是不知道让对方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不是行大悲;能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在行大悲。这样说来,若要行大悲,基本上是没什么困难的,只要我们劝人念佛,劝人愿生极乐世界,就是在行大悲。

    修持净土、专称佛名是大善根、大福德

    7.修持净土、专称佛名──大善根、大福德

    我们劝人修持净土法门,本身就是在行大慈悲、大智慧;对方若是修持净土法门,即是大善根、大福德。我们生而为人,即是很有福报,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既然人身难得,可见大部份的众生都是在三恶道,要得人身极为困难,须要相当的福报。

    我们得以做人,即是有相当的福报、有相当的善根。若进一步能修持五戒,行十善业,比起其他不知持五戒、行十善的更有善根、更有福德。若进一步能修持四谛──苦集灭道,成就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这样他的善根、福德更加深厚。如果他能行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成就,这样他的善根、福德比起修持四圣谛的行人,更加的超越、更加的有善根和福德。当然进一步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这样的善根跟福德更加超越殊胜,不是其他的行者可以比得上的。

    虽然行持六度万行是非常大的善根与福德,但比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则还不如。因为行持四圣谛、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法门是非常的殊胜,可以解脱,行菩萨道,是善根、福德,但是我们是否有这种根机呢?若修持不来,往往是半途而废,再继续堕落轮回。所以《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意思是说,亿亿众生修行其他法门,但是罕有一人能够得脱生死轮回,除非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可以得度生死,进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说起来,老实念佛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因为如果念佛是大善根、大福德,是殊胜的法门,但是一般人做不到,这样我们修持念佛也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了,然而念佛是易行道,我们都做得到。所以不论何人,只要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大善根、大福德。尤其是我们若能成就对方,成就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则功德之大,不可思议。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8.印光大师言: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成就一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将这个念佛的法门传授给对方,介绍给对方,让对方可以因为我们的介绍,最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我们为对方助念,而对方因而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成就众生往生。而成就众生往生,即是成就众生成佛,印光大师说此等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说我们想像不到这个功德何其大。

    因为若能往生极乐世界,从今而后之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百千万亿、无穷无尽次的生死轮回、造业造罪或是受苦受难,皆可断除。如今宇宙中减少一位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凡夫,多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在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因此这样的功德岂是其他功德可以比较的?此种功德之大,岂是我们凡夫想得到的呢?所以念佛的福报、殊胜的利益,经典中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即是说罗汉也好、菩萨也好,皆无法完全了解念佛往生的殊胜利益,此种利益只有佛和佛才有那样的智慧得以了解。这是二乘非所测,何况是我们凡夫,所以印光大师说不可思议。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把此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法门,尽量方便传授。尤其是对方将要临终的时候,去开示、助念,助他往生极乐世界,此即是“用力少,得效速;下手易,成功高”。因为此时我们去助念,辛苦不过几个小时,但是他若往生极乐世界,那样的价值则无法形容。

    劝人念佛合生净土

    9.劝人念佛合生净土。

    这件故事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212页。内容是说唐朝时代有一个人忽然间断气,到了阎罗王殿,阎罗王对他非常礼遇,且告诉他:“根据你的生死簿,曾劝人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凭这个福报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特来通知。”这个人答说:“往生极乐世界固然很好,但是我在世时曾发愿要诵《金刚经》一万部、并且朝礼五台山,这两个心愿若圆满我才要往生。”阎罗王告诉他:“诵经和朝山都是好事,但是总不如你往生极乐世界更好。”但这个人不了解往生福报的殊胜,所以当下不想往生,不得已阎罗王只好让他回阳继续诵经和朝山。

    但是我们知道往生比诵经、朝山、拜忏,甚至比还阳再去出家重要和殊胜,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成佛,成佛就可以讲经,何况诵经呢?可以显化一个灵山圣地给人朝山,更何况出家朝山呢?可以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何况再去修行呢?所以念佛可以往生,而劝人念佛,对方若因此而往生,我们也可以因之往生;时候到了,对方也会跟随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所以自己往生极乐,劝人往生极乐,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的有价值,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佛陀三次劝愿即常劝

    10.《小经》之中──佛三次劝愿。

    三劝即是常劝、无量劝。

    《阿弥陀经》里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三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第一次是在: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净土庄严以及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后,引起众生的欣慕想要往生,所以佛陀顺此情形劝导十方众生,若是听闻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后,理当发愿,愿生极乐世界。这是第一次的劝愿。

    第二次,释迦牟尼佛说,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容易,大家都能做到,只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既然如此容易,理所当然,听了即应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顺口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次是在释迦牟尼佛说“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十方诸佛立即现身作证,证明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真实不虚,大家应该要相信;而且,凡是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诸佛皆欢喜主动的赞叹而且加以护持、护念。此时释迦牟尼佛紧接著说: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就是三次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劝我们娑婆众生,无论如何都要愿生极乐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即是表示无量次,时时的劝我们,时时希望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愿生极乐世界,即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愿,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最高的愿望。

    正因是纯正、正确、主要、必定的因

    11.正因──纯正、正确、主要、必定。

    已经讲了这么多,还未讲到《阿弥陀经》的三段文,现在正式开始。三段文的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也不可以少福德。少善根、少福德则不能往生。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往生。到底怎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什么是往生的正因?

    所谓“正因”,即是纯正、正确、主要、必定的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是将不是正因的先说出来。

    多善福在念佛

    12.先简非因。非因者何?有多少?没讲,很多。

    若将正因提出,即知除此是正因,余皆非正因。

    13.经中明言“多善福在念佛”,

    此外不言,不言三学六度是多善福。

    释迦牟尼佛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过释迦牟尼佛没说到底什么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福德到底是有多少?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但是释迦牟尼佛将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说出来。既然将正因说出来,不就知道除了多善根、多福德这个正因以外,其他皆是少善根、少福德。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一个问题,则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正因的答案,就在下面那段经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段经文即是往生的正因,即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以外,其他所有的八万四千佛法,以往生来讲,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诵《阿弥陀经》诵到这句经文的时候,若误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以为要多善根福德,就是要以种种法门的功德来回向,才算是多善根福德,那就惨了,将会使我们退失信心,带来苦恼,因为任何人都不敢说他已经累积那一方面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所有功德。其实一检讨即知,如果所有的功德是多善根、多福德的话,这样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受五戒,一戒我们也无法清净;五戒都不得清净了,何况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或者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菩提心发不来,因果又不甚了解,如何深信。所以若以修持种种的法门谓之多善根、多福德,我们就不行了。

    所以若无正确的了解就会苦恼、不安,若有正确的了解,我们就会喜悦、安心,知道原来将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比如五戒若是清净,也只不过是做人而已;十善清净只不过是生天而已;即使是四圣谛成就,也不过是证阿罗汉果而已;十二因缘成就也只不过是缘觉的果位而已,都不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来就是“执持名号”。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亲口说,“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皆不提。

    称名善根,入涅槃界

    14.梵文《阿弥陀经》说:

    “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

    15.《大悲经》说: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梵文本《阿弥陀经》中提到,众生并非因为在世间所作的善事而往生净土,而是以称名,以此种称名善根才可以进入极乐净土涅槃界。极乐世界就是清净无为的涅槃界,我们所说的涅槃就是佛的境界,即是不生不灭、没有人为的造作,不会起贪瞋痴的妄想烦恼,这就是涅槃界。极乐世界是涅槃界,而且不只是涅槃境界,还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具足四十八大愿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进入涅槃界还有剩余(台语。绰绰有余的意思)的善根、福德--就是专一持名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又有剩余呢?我们看第十六段。

    诸佛之王,光中极尊

    16.《大阿弥陀经》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十方世界、大宇宙中,皆有十方诸佛在说法度众生,但是唯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是诸佛光明之中最为极尊。如此说来,若以一个国家来说,地位最高的是国王,而且国王只有一位,除了国王以外,其他皆是国王的部下、此国的百姓而已。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由此可见今日我们信净土法门,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岂不是非常的殊胜、高贵呢?我们所称念、依靠的不只是佛,而且是佛中之王。

    同时佛皆有光明,人也会发光,甚至连动物身体也会发光,善心有善的光明,念佛的心有念佛的光明,起了怎样的心念就有怎样的光明,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诸佛菩萨鬼神都能看到,如果他念佛,心中自然会放佛的光明。

    念佛会放光,在我所编的《念佛感应录》中有一篇“念佛放光”的实例。即是不管这个人是否有信仰,信仰的是佛教、天主教或者基督教、一贯道、民间的信仰,甚至是毁谤佛教、心中全无信仰,他只要念佛身上就会放光,不管他是虔诚念佛或者边唱歌仔戏念佛,或者无意中念佛,或者生气的说:“啊!你这个人真是阿弥陀佛哦!”照样在他的身上也会放光。好比将开关打开,电灯就会亮,不管是男生或女生开的,懂或不懂电的原理,只要开,电灯就会亮。因为“念佛放光”是天性之自然,自自然然,不需经过任何的造作,也不可能被阻碍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诸佛光明之中最极最尊、最大最盛,最可以救度众生,所以说“光明中之极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17.《大经》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说: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之“威神”是指慈悲、智慧、愿力、神通、辩才、救度众生的能力,这就是“威神”。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能力,是我们凡夫所想像不到的,也是二乘菩萨罗汉所推测不到的,祂救度众生的威神光明是十方诸佛之中“最尊第一”。其实“最尊”就是无从比较,当然是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虽然有光明,但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从比较。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多么尊贵、多么伟大!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祂的功行也是超过十方诸佛的功行。致使祂今天成佛的果报是十方诸佛最尊第一,所以有一首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光明普照,唯摄念佛

    18.《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是念佛的人都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什么叫做“摄取不舍”?即是他在现世时,阿弥陀佛即予以保护,使他福德增长、智慧开显、业障消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等种种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消灾解厄,增福延寿”;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与清净大海众菩萨持著莲花来迎接。自念佛开始直至临终,从未舍离,这叫做“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是念佛就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这是天生而自然,不必勉强,不必造作;就好像吃饭即饱,穿衣便暖,火往上燃,水向下流,冬天过后是春天,春天过后是夏天,是一种自自然然。这也说明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因此凡是心想佛,口念佛,我们的身上即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管我们是否有信仰,虔不虔诚,只要念佛,自然就有佛的光明来保护我们。

    专门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执持名号是什么意思呢?执持名号即是心中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口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要得以执持名号,必须先“闻说阿弥陀佛”──先有他人予以解说此句名号的道理,或者去读有关此道理的书;因此“闻说阿弥陀佛”就是以耳朵去听,或者眼睛去看,用心去思惟,最后心中信受弥度救度的道理,这样才算是“闻”。若不是这样,称不上是“闻”。

    执持名号就是从今而后专一念这一句名号,这就是“一心不乱”。一般在解释“一心不乱”都解释错误,致使念佛之人心犹豫不安,已经在念佛而依然苦恼,甚至半途而废,这全是因为对“一心不乱”的曲解所误。“一心不乱”一般的解释是指念佛念至功夫上进入定境的“一心不乱”,将“一心不乱”解释是定的状态。进一步是将“一心不乱”解释成降伏烦恼或者断除烦恼的“事一心”和“理一心”;或者浅一点的“一心不乱”是指,持名号念佛能够念至睡觉或平时心无杂念,这称为“功夫成片,梦寐一如”。

    以上的解释都错误,若往生必须达到上述的条件,那么大部份的念佛人都做不到了。不过经文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解释,那阿弥陀佛到底要救谁?谁可以往生?能往生的人必然很少。一开始我就提到文证或理证必须依据经典和祖师的传承,现在《阿弥陀经》这四字“一心不乱”,我们凡夫无法正确理解,有时解释来解释去,各人所理解的皆不同,因此必须要以一位可供依据的祖师的诠释来理解。请看第十九段。

    杂善难生,故教专念

    19.善导大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句“极乐无为涅槃界”是在解释《阿弥陀经》中最初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极乐世界即是“无为涅槃界”。

    第二句“随缘杂善恐难生”是在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段经文。所谓“少善根、少福德”即是“随缘杂善”的意思。随顺世俗的缘,将世俗的缘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很难往生,这就是“随缘杂善恐难生”。你随顺禅宗的缘,修禅来回向往生;随顺密宗的缘,将修密的功德回向往生;随顺学天台、学华严、学三论、学成实……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杂善,要往生很困难,所以说“随缘杂善恐难生”。

    那么到底什么法不是随缘杂善?随阿弥陀佛之缘的正因,是什么法呢?不是随我们的缘而是随阿弥陀佛的缘,那是什么法呢?解答在第三句“故使如来选要法”,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可以往生的正因,“要法”即是往生的正因。

    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呢?在第四句“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再专。“教念弥陀”就是“执持名号”。“教”就是“闻说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说:

    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

    故应常称弥陀名。

    意思是说,你虽然听闻了这个法,但是不相信,等于没听到;你虽然相信这个法,但是未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等于没有相信,所以最后你还是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一心”就是“专”的意思,“不乱”也是“专”的意思。所以这句“教念弥陀专复专”,第一字的“专”是在解释“一心”,第二字的“专”是在解释“不乱”,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金刚不坏的解释,不可变动的解释。其实“一心不乱”若是就其文字而不要偏颇的解释,是容易了解的。“一心”的“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专”,所以“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因此“一心”就是“专”,“不乱”也是“专”,意思就是说要专念这句名号。

    所以执持名号“若一日”,就是说若有一天的时间,这一天只称念弥陀名号便足,皆不必念其他诸佛菩萨名号或咒语,免修其他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念十方诸佛菩萨,并且超越诸佛菩萨和其他法门的功德;不必去行其他的法,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胜过其他的法。“若二日”是若生命延长,有两天的时间,则两天都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三日”,若有三天的时间;“若七日”,若有七天的时间;“若七年”,若有七年的生命;“若七十年”,若有七十年这么长的寿命,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改变,也不需其他法门,这就是“专”。“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就是说短则一日,长则一辈子,凡是有念、有修皆专念、专修南无阿弥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所以《阿弥陀经》里没说要读其他经典、修其他法门;善导大师的解释也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要杂行杂修,杂行杂修都是“随缘杂善”,随缘杂善要往生很困难。“随缘”是随众生的缘,念佛就不是随众生的缘,是随阿弥陀佛的缘。随阿弥陀佛什么缘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根本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发愿,目的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在呼唤,呼唤十方众生要接受祂的救度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心愿,未予违背、抵抗,随顺阿弥陀佛的心愿,此即“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之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乃至十念”。这样若不能使你往生,阿弥陀佛说,祂就不成佛,也就是功德能力还不够;而如今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缘,就是乘著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你只要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若这样了解、这样相信,而依教奉行,就是随顺佛缘,决定往生极乐世界。除了念佛以外,所有一切的六度万行,都是随顺众生的缘,随顺他所接触其他法门的缘,而不是完全随顺阿弥陀佛的缘。

    接下来,请大家看第二十段。

    自余众行,全非比较

    20.善导大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此段文是说,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所有其他的三学六度诸善万行,华严也好、天台也好、禅也好、密也好、三论也好,这些行持都是功德,都有善根福德,但它们只是能互相比较的善行,如果拿来跟令人往生成佛的念佛行相比较,是不可能的。如同凡夫跟佛如何比较?不可能的!只有凡夫跟凡夫能相比较。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成佛,其他的行持岂能跟往生成佛相比较,所以说“全非比较”──完全没办法相比的。同样性质的可以相比较,譬如拿台北101大楼跟火车站对面的新光大楼比,这是可以互相比,可是如果要拿大楼跟天比就不可能,因为地面上的可以跟地面上的相比,可是永远无法跟天相比,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这要看第二十一段的解释。

    人天诸善,不实功德

    2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文就是昙鸾大师说明功德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功德,另一种不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真实的,除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外,其余的皆是虚假。“凡夫人天”是指六道中的人界和天界,六道中唯有人界与天界才有善,但凡夫人天他们在因地所修的善,以及所得的善果,都是颠倒的、虚伪的,不是真实、真正的功德,“是故名不实功德”。意思是说,五戒是因,生人是果;十善是因,生天是果。这个五戒十善的因所得的果,从佛的眼光、真实面来看,其因其果,都不是真实,反而是虚假的。

    这段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一般来说,我们学佛重要的是去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却跟我们说我们所做的善事都是虚假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固然不错,但是不论是善报恶报,都无法使人脱离轮回。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没有轮回的,是成佛的,所以以“没有轮回”,以“成佛”那样高的标准来看人天的善业功德,这些善业功德在佛的面前都是虚假的──但是这会使人误解,这样我何必行善积德,好事就不用做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在人间行善积德,不只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学佛的本分,应该随缘随分随力地去做,只是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人天果报而已。有时这些人天果报反而成为三世冤,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就是说,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劝导众生行善积德,不是希望他以行善积德来追求人天的果报,而是希望他直接求生极乐世界。因为人天果报的时间很短,没多久就堕落下去了,所以不究竟,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果无上菩提这样的善才是彻底究竟的。所以善导大师此段文的目的就是阐明往生净土、成就佛果的究竟,让我们趋向这个方向,并不是叫我们不要行善积德。

    因此我们这个讲稿主要是要讲往生的正因,往生唯一的正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既然讲“多善根多福德”。就要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作说明,这样互相比较,才能正确了解“多善根多福德”的意义。

    念佛具包众德

    22.《西方要诀》言: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西方要诀》就是往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的第一个弟子窥基大师所写的。“诸佛愿行成此果名”,是说十方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为祂们在因地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才能成佛,所以只要念佛的名号,就自自然然的具足这尊佛在因地所修的愿行和所成就的功德。我们念这句佛的名号,也就具足那些功德,所以念佛的名等于就是大善大福,不是少善少褔,所以叫作“故成大善”。

    “不废往生”,就是自自然然就会往生,不缺陷、不受阻碍,因为一句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就是大善根,所以自然会往生。“诸佛愿行”,为什么会说阿弥陀佛为“诸佛”呢?因为诸佛都已经是这样了,更何况诸佛之王──阿弥陀佛更是如此。

    我们再看第二十三段。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

    23.《要解》言: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要解》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本书,是明末藕益大师所写。这段文字是说,阿弥陀佛以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的因,然后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完全成就,也以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为我们众生多福德的缘。这么说来,多善根多福德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的愿行里面都已经具足了。阿弥陀佛的愿行在哪里呢?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因为阿弥陀佛会成佛,第一就是发这四十八大愿,第二就是修这四十八大愿,因为愿行成就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显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愿行的结晶,成就了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第一、成就了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第二、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第三、成就了阿弥陀佛这尊佛。因为祂首先若没有成就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也没有将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成就,就是四十八大愿还没完成,这样怎能成佛?所以祂必须先成就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及往生的功德资粮,完成这两种功德,阿弥陀佛才能成佛,也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得的善根福德等于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因此说“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就是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多少,我们的功德就有多少,阿弥陀佛的善根有多少,我们的善根就有多少,善根福德同佛,当然是“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经过六年苦行,最后祂夜睹明星,大悟彻底,成为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是证悟了什么呢?就是证悟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证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觉,可说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果地上所证悟的功德,完完全全的、无保留、无缺漏、白白的、无任何条件的送给我们这五浊恶世的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种境界,这种功德,只有佛跟佛之间才能彻底了解的;除了佛以外,其他九界中的众生,靠自力都无法信解。宇宙中有十种众生,第一种是佛,第二种是菩萨,第三种是缘觉,第四种是声闻,这四种是“四圣”,四种超凡入圣的圣人境界,这四种的圣人境界也称为众生;再来六种凡夫众生,就是天人、人间的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的众生;前三种叫作三善道,后三种叫作三恶道。四圣和六道的众生加起来叫十法界,这当中只有佛是彻底觉悟的,其他还没有彻底,尤其是六道的众生还在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佛以外的其他九界众生的智慧能力所能相信了解。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4.《大经》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第廿四段的经文也是在说同样的道理。

    25.莲池大师言: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26.彻悟大师言: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7.法然上人言:

    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上述法语,大多一样在解释《阿弥陀经》这三段经文的第一、二段。就是只要以我们这种凡夫位的凡夫心,去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是什么心?是贪瞋痴的烦恼心,是妄想杂念的心,就是以这个烦恼心、妄想心、杂念心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心还是有烦恼、妄想、杂念,边念依然边妄想杂念,就是以这种心去念佛。

    并不是说,念佛要念到心很清净,没妄想杂念,才是“一心不乱”,并不是!而是以我们这贪瞋痴、凡夫妄想杂念的心,在一生之中专门去念佛,不管你念佛当中心是否清净、有杂念无杂念,那些都不管,这样就叫作“一心不乱”,这样就叫作“多善根多福德”,这样就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三段经文,两重因果

    以上说明《阿弥陀经》中有关往生正因的三段经文中的第一、二段。接下来谈第三段经文的意义,以及这三段经文所显示有关往生正因的“两重因果”关系。

    现在看第三段经文: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是说,“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众生,当他在临命终时──“临命终”就是快要断气而还没断气时,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清净大海的诸菩萨(圣众),就会显现在他的面前,来安慰他、保护他,让他心安稳、无障碍,当下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而临命终时有佛现前也要有一个因,那个因就是他平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这个因才会有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所以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这是第一重因果。

    经文又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自然“命终时”就能心不颠倒,而得正念往生极乐世界,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这是第二重因果。

    但是很多人都错误的解释此处的“心不颠倒”,认为临命终时,你要保持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会现前,这是一个错误,经文并没有这样讲啊!经文是说“佛现前,然后才心不颠倒”,如果佛已现前,我们的心怎会颠倒呢?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是佛先现前,然后才有我们的心不颠倒;而不是我们先要心不颠倒,佛才现前。因为这样的误解,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念佛时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临终时没有问题、不颠倒,佛才会现前,这是错误的!如果需要靠我们自己临终心不颠倒,佛才现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之所以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就是因为完全了解我们的根性,知道我们都是生死凡夫,贪瞋痴具足,念佛时不想打妄想但还是会打妄想,没有半点定力丁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和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把我们能够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来,然后赐给我们,就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并且叫我们专念这句名号,并且预先约定“临终之时”现前安慰、保护、迎接,使我们“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所以这几段经文是有其次第性的,亦即:

    一、平生──专持佛名。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二、临终──佛圣来迎。因专持佛名,故佛圣来迎。

    三、命终──心不颠倒。因佛圣来迎,故心不颠倒。

    平生念佛是我们的责任,临终往生是阿弥陀佛负责,当我们临终佛自然会现前,我们不须去担忧、顾虑临终的状态,都不必!因为天性自然,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现前来接引我们,这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靠阿弥陀佛,临终时也是靠阿弥陀佛,不管我们临终是无病,还是病苦,阿弥陀佛都会现前来接引我们;不管我们临终时是坐飞机爆炸空难,还是逢遇车祸、水淹、火灾、地震等灾难,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们造的是什么业,临终会遭遇什么情形,祂都知道,所以到时候,祂就会负责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平生只管念佛,临终自有阿弥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们的事,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已经成了正觉、成为佛,所以我们只要愿生彼国,专念名号,自然就会往生。

    所以到底我们信什么?“信”的内容在哪里?我们所追求的“信”就在这里,没有别的信、没有别的内容。所以闻说阿弥陀佛,如果没有信受弥陀本愿,执持名号,闻等于不闻,如果能够知道专念弥陀佛名则必生极乐世界,这样“信”就在里面。因为念佛有困难吗?念佛没有困难啊!也没有要求我们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只要求依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是男,是女;有智慧,没有智慧;有学问,没有学问;心清净,心不清净,都依你的根性、你的心境去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没有半点要求,这样岂不是很容易?因为我们都有嘴会说话,只不过现在起开始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现在开始起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动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只不过把它转过来而已。

    当然起初在转没有那么顺,但是不要紧,只要有这个心,随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时间就尽量念佛,如果你是年少遇到此法,此后就不用到处赶道场,你已得救了,你就专门念佛;如果是年纪大才遇到,也没关系,你现在回心转意,知道有生死轮回,想求解脱,而念佛就能解脱!以前时常到处跑,这个道场也参、那个道场也参、这个法会也去、那个法会也去,结果都茫茫渺渺,不知道这么多的法门当中,只有念佛往生极乐,是我们解脱的唯一方法,了解这个道理,而回心转意,这个时候就会专一不二不杂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一法救万机”,以一个法来救度所有根性的众生,就是我们这个法。有几句话很贴切的形容我们这个法门的容易、殊胜,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上等根器上至菩萨,要去极乐世界,要快速成佛,不离这个法门;下等根器譬如五逆十恶、追求脱离五逆十恶,甚至三界六道轮回,也是以这个法门得到解脱,得到往生成佛,所以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然菩萨所修的行,下等根器修不来;而下等根器的修行,菩萨看来不够份量;唯有这个是法菩萨看重,且下等根器做得到,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我们这个讲题就讲到这里,其他的时间让大家发问,听了之后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问:请问法师,有人认为“阿弥陀佛法门”是后来的祖师发明的,古代并没有阿弥陀佛,是不是?

    答:这个法门正依的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佛所说,而旁依的经典很多,有两百多部,所以有佛说的根据,有祖师的传承,也有现在的事证。现在的事证就是我所编的《念佛感应录》,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在述说念佛的感应,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你再怎么念也没有感应。念佛有治病的感应;有驱邪避鬼的感应;有自己念佛,家人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有平时念佛,临终佛来迎接的事迹;有的人一生没念佛,到临终断气之时,他只跟著我们念佛几句而已,就说阿弥陀佛已经来到面前要迎接他。所以有文证、有理证、有事证,铁的事实摆在眼前,不要被人骗了。

    在此先来介绍我们净土宗文教基金会所制作结缘,可以挂在车上的“南无阿弥陀佛”金牌,这个金牌有两面,一面是阿弥陀佛的像,一面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两面都是金箔,很庄严。挂在车上,一方面看到金牌就边开车边念佛,时时跟阿弥陀佛在一起,阿弥陀佛会放光保护我们,一路上欢欢喜喜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出门平安就是家人最大的希望。金牌放在蔡师兄那里,等会儿要离开时可跟他请,拿愈多愈好,不要客气;不够再做。我们请回去之后,自己挂还可送人挂。还有其他问题吗?

    问: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是什么意思?

    答:它的意思是,如果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阿弥陀佛不能使他住于不退转菩萨的阶位,并证入涅槃而成佛,阿弥陀佛就不能成正觉;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就是佛的境界,众生不论是谁,只要往生都能成佛。所以往生成佛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往生成佛的,根据在哪?就是祂所发的第十一愿。第十一愿叫作“成佛愿”,第十八愿叫作“念佛往生愿”,第二十二愿就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愿”。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完全他力,我们要往生是靠阿弥陀佛才能往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是靠阿弥陀佛才能成佛,我们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也是靠阿弥陀佛才能成就,不是靠我们自己。如果靠我们自己,则我们要发四十八大愿了,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设的,因为在四十八大愿中,阿弥陀佛首先发这个愿。譬如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再有三界六道轮回,这是第一愿及第二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有种种神通,这是第五愿至第十愿。种种神通具足并不究竟,究竟是要成佛,这在第十一愿。但是成佛到跟成为阿弥陀佛一样的佛,仍差一大截,然而因为第十二愿和第十三愿,我们可以跟阿弥陀佛一样,成就无量光和无量寿。所以愿愿都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成就众生往生,愿愿都成就众生成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的结论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是独一不二的法门。今天我们礼拜,只礼拜阿弥陀佛,不另外拜其他的佛菩萨;称颂赞叹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专念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而不另外称念、礼拜、赞叹、不供养其他诸佛菩萨,这是完全符合、完全随顺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的愿望,且更让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欢喜,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最希望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念“十方诸佛”,往生“极乐世界”等于往生“十方净土”,因此我们这个法门才会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问: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九品往生有什么不一样?

    答:我们念佛往生是依据第十八愿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众生依第十八愿的因,获得往生极乐世界报土的果报,我们念佛往生的极乐世界是报土。什么是报土呢?享受果报的地方就叫报土。也就是说,我们十方众生念佛往生后所享受的与阿弥陀佛所享受的相同,我们一去之后,佛所享受的果报,完完全全的给我们众生享受,这种叫作报土。既然是这样,阿弥陀佛所享受的是无量光、无量寿,那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光、无量寿。

    所以凡是以第十八愿修行的人,平等往生,没有九品的差别,不在位阶之中;如果有九品、有位阶,表示他不是专修第十八愿,他是靠其他的途径往生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第十八愿,要强调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就是希望我们往生是去报土,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一样说净土法门,一样在念佛,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的念佛和没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的念佛这两种,没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就是杂修杂行,要靠回向才能往生。如果是依第十八愿往生的,在《无量寿经》里说是“化生”,当下化生成为跟阿弥陀佛一样;若不是化生就叫“胎生”,就是先在莲花之中,含苞未放。胎生就在化土,化生就在报土。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享受阿弥陀佛的报土,就像父母所拥有的东西就是要给子孙享用的,如果这个人是外人而不是子孙,他就不能享受父母家里的东西,他只能坐在客厅让人奉茶而已,因此我们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享受阿弥陀佛的果报。所以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要进入这个报土,就要乘托弥陀愿力为强缘。”也就是说,必须要专念佛才能往生报土,往生报土之后,如同《大经》所说: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所以念佛往生成佛,不经过九品的阶段。

    二○○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以台语讲于台北成德国小

    真正的大孝

    ──以念佛超度祖先

    【编者按】本文为慧净法师对参加净土宗念佛会所举办的“念佛联合追思法会”的家属所作的开示。

    ******************

    净修法师、洪居土、各位家属: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看大家在佛堂念佛,大部分都很虔诚、很专心,你们所念的佛,阿弥陀佛都知道了;同时,点点滴滴都达到了你们的盼望──就是超度自己的亲人。

    从佛教观点看孝道

    一般讲“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最基本的,就是对父母、祖先尽孝养之道,使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衣食的忧虑,同时满父母的心意,不违逆他们,表现对父母的既爱又敬,这是为人子女最基本应尽的孝道。第二种,是中等的孝道,就是本身能够立言、立德、立功,来显扬祖先,荣宗耀祖。这二种孝道,在世间人的观念,已经非常孝顺了,使得父母没有平白生下这个儿女。

    但是以佛法来讲,这个还不能算孝,因为佛法是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来看整个人生,也以这样的人生观来谈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如果从佛法来谈,前面那二种孝还不是真正的孝,而是必须使自己的父母祖先,彻底的离开六道生死轮回,才是真正的“大孝”,前面两种就是“小孝”跟“中孝”,以佛法的眼光来看,这两种孝是不圆满的。

    那么,要怎样使自己的亲人离开六道轮回,让做子女的我们达到圆满的孝道呢?就是除了在父母还没有往生的时候,尽到孝养、孝敬、孝顺外,进一步以各种方法来引导父母、亲人学佛。让亲人晓得这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时因缘和合而已,每个人都随各人的善业、恶业而流转、投胎转世,所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死后并不是一无所有,没有解脱还要继续轮回,它的时间很漫长。要让亲人了解这个道理,那么亲人的世界观就不一样了,会对这个世间持另一种看法。也就是说,固然生而为人,做父母的应该爱护、养育儿女,做儿女的应该孝敬父母,同时也要在这短短几十年当中,引导亲人跟随我们学佛,并依佛法而解脱生死轮回。告诉父母这些道理,至少能让父母有所启发。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每个人的生死轮回是不能相代替的,有一句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而要了脱生死轮回,说容易并不容易,但只要找对了法门,说简单又非常简单。所以,有句话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也就是说,如果找对了法门,我们今生今世,不但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而且能够快速成佛。如果没有找对法门,这辈子只是结个佛缘,还会有下辈子。而人生流转在六道当中,往往是一世不如一世的。想想看,我们生活在世,从小就是靠著吃肉长大的,而且人的内心都自私自利,充满著贪瞋痴,可以说,一生当中是恶多善少。这样检讨之下,下辈子是不容易保持人身的,要保持人身,就必须在佛法中有基本的修行。所以如果找对法门的话,不管自己会不会修行,都能够解脱。

    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

    那么,哪一个法门是我们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念佛的法门就是在我们现生、有生之年,能够愿生极乐世界──只要愿生极乐的心是绝对性的、百分之百的,是不妥协的、不苟且的,那么,此后就专念这一句名号,这样的话,等于已经从地狱除名,而在极乐挂号了。相当于考上最好的大学,已经放榜录取了;虽然还没有入学,可是已经具备那个学校学生的身份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不用考试,只要愿生极乐,然后专念弥陀名号,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所录取了。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来要求我们,而且,往生极乐世界所必要具备的种种功德及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预先完成的。那么,祂完成在哪里?在这一句名号。所以只要专念这一句名号,自然就拥有了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就好像被录取的时候,就是那个学校的学生了。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寿命未尽,但是发愿往生,专念名号,时间一到,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然而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念佛,并发愿要往生,现在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一个人的寿命各不一样,但只要从今起念佛、发愿往生,临命终之时,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我们。所以,一个愿生极乐,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就是“念佛人”,一个“念佛人”在临终,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显现到我们的面前,一方面安慰、保护我们,让我们没有任何障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

    引导亲人念佛

    我们要以这样的道理来引导自己的亲人,面对亲人的死亡,并为亲人做超度法会;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亲自去体验世事无常。固然亲人的死亡,让自己很伤痛,但是有一天我们也终将一死,所以,假借亲人的死,我们得以好好思考未来。在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功德当中,以佛法的功德来超度祖先,是最容易、最殊胜,效果又最快速的。所谓“下手容易,成就高超”。就像《地藏经》所讲的,即使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没有遇到佛缘能学佛修行,甚至遇到恶缘而作恶多端,但是在临终的时候,人家劝导他念佛,他起了忏悔之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也能脱离三恶道,不受过去恶业的果报。

    万德洪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句名号叫“万德洪名”。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发的四十八愿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经过兆载永劫时间所累积的功德,也在这一句名号里面。同时,所为我们建设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的功德,也在这一句名号里面;能够消除业障、增长福德的这一些功德,也都在这一句名号里面。所以即使一生遇到恶缘,而误蹈法网,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也犯了世间的道德,可是临终的时候念了这一句名号──这是阿弥陀佛将祂累积的功德,放在这一句名号中送给我们的,我们称念它等于领受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能够消除我们一生的罪业,不至于堕入三恶道。

    如果临终的人不只念佛,而且愿生极乐世界,那么当下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再三界六道中轮回了。这完全不是他平生的积善,或精进修行所致,而是这一句名号的功能。就好像这个人不只是贫困,而且负债累累,有一个既富有又有爱心的人,他写了一张百千万亿的支票,或一张金融卡给他,那么他不但能够偿还所有的债务,而且当下立即雍容华贵起来。

    所以这一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所谓“万”并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这个“万”是“表法”的意思,也就是它是圆满的功德、超越的功德,具足三藏十二部,具足法界的功德,使得称念这一句名号的人,有了这个万德,就可以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说,一个现生误蹈法网,而且违背伦理道德的人,固然因为他一时无知,同时遇到恶缘,但最后却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因为这一句名号。所以,《观无量寿经》中说,这一种人到最后念佛,每一声的佛号,都在消除他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一旦断了气,立即往生极乐世界。

    以念佛超度祖先

    所以,我们以念佛来为我们的祖先超度,这个我们都做得到,不必花钱请外面的人做法事,只要在家里,以我们的虔诚心,用这一张嘴巴念佛就可以了。所以它很容易,不必花钱,也不必做其他的法事,更未必要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论要消除祖先的业障,没有比念佛更容易、快速的;如果要增加祖先的福德、功德,也没有比念佛更容易、高超的。

    《无量寿经》中说,“当我们欢喜踊跃,念一句弥陀名号,就能够具足无上功德。”这个“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因为这个宇宙中最高、最上的就是佛,再没有比佛更高的了,我们只要念佛,就能拥有跟佛一样无上的功德,所以念佛既容易又殊胜。《地藏经》也说,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他有罪、无罪,只要听到这一句名号,都能脱离三恶道。

    因此,我们应以念佛来超度我们的祖先,不管七七四十九天到了没有,在四十九天之内,就要把握每一天,尽量抽空请假,来为祖先念佛超度。为什么?因为这四十九天中,在他中阴身还没有投胎转世前,是我们最后能够尽孝道的时候;过了这个时候,要尽孝道就比较不容易了。当然,四十九天之后,如果仍不晓得祖先到哪里去──甚至可能在三恶道,这时候我们为他继续念佛,佛会放光明到三恶道把他救拔起来。如果在他还没断气,或是断气不久,能够为他助念的话,那么祖先是不会堕入三恶道的。但我们目标不只在这里,我们期盼的是,祖先能够彻底地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也将功不唐捐,不白费气力的。

    戚继光诵《金刚经》超度部属

    我现在举一件大家比较能够体会的故事,明朝有一位将军叫戚继光,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将领,同时也是一个学佛人。他在一生当中,天天固定诵一部《金刚经》,即使行军在外,也要利用时间把《金刚经》诵完,才会去睡觉,可见他对佛法的信仰是很虔诚深切的。有一天他的部下去世了,这个部下托梦给自己的太太,要太太请戚将军诵《金刚经》来超度他,戚将军诵《金刚经》到一半的时候,戚将军的夫人端了一杯人参茶给戚将军喝,想让他解渴、补气。当戚夫人从门外进来的时候,戚将军看到了就用手一挥,心中说“不用啦”。这部经诵完的当天晚上,部下的太太又梦到先生来托梦说,还没有完全超度,请戚将军再诵经,因为所得到的只是前半部,后半部已经“不用啦”,所以没有得到。戚将军知道了这件事,才回想起,当初戚夫人端这碗茶来的时候,他挥手婉拒,口虽不言,心说“不用”,结果后半部的功德没有得到。隔天早晨,怕被人干扰,就闭户诵经,当天晚上就梦到那位部下来答谢,说已经得到超拔。可见佛法功德,功不唐捐,而且效果立即。

    念佛超度祖先比诵经更殊胜

    《金刚经》的经文中,并没有说到极乐世界,也没有说到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事情,只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才有谈到,所以,如果以诵经超度祖先往生极乐世界的话,没有比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来得殊胜的。

    但是,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诵《阿弥陀经》有功德,可以超度祖先、消除业障、免除灾难,但还不是它最主要的功德。因为经典就像一张地图,也是地图的说明书,我们看了说明书,也查了地图,晓得目标和方法了,就应直接整装上路,往目标前进,而不止停留在诵经。虽然诵经有功德,但是比诵经功德更大的,就是所谓的“藉教观心,依教奉行”。所以《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只要执持名号,就能够使得我们以及所要超度的对象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也是十方诸佛主动地、欢喜地、异口同声地来向我们保证,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绝无虚假,同时来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祂们对于念佛人都会加以护念。《阿弥陀经》文文句句都是在说念佛能够往生的功德,它虽然没有说超度,但是超度的功能已经涵盖在文句里面了。因为我们看一部经,不只是看文字的内容,更进一步,要去了解文字背后所涵盖的深广意义,因为佛经如同大海,当深入其间,就知它深邃无比,功德不可思议,涵盖的意义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诵经能超度,更进一步,念佛更能超度。经典上说,阳间的人如果虔诚念佛超度祖先,阿弥陀佛就会亲自到那里,光明显示在他面前来接引他。所以,以念佛来超度祖先,是大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效果是最殊胜快速的。

    记者观落阴的经历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他是杂志记者,专门为他的杂志采访灵异事件。有一次,他所要参访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观落阴”。这个大家知道吗?知道的请举手。哦!你们年纪轻轻都晓得“观落阴”?(莲友答:电视看过。)既然这样,你们就晓得“观落阴”的情况,我也曾经见识过,只是很少看电视报导。

    “观落阴”就好像看电视一样,一方面看电视,一方面还可以跟旁边的人讲话。《观落阴》时双脚不是踏在地面上,是踏在一张符咒上,眼睛用毛巾蒙起来,毛巾里面也是用符咒把眼睛蒙住,司法的人是一般道士,就在旁边敲木鱼来持咒语。他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如果他的脑海中出现异景的话,就要告诉持咒的人,持咒的人就晓得他已经进入阴间了。然后,他会再换持另一种咒语,把他引导到这个人所希望的境界。比如,他想看自己在阴间的亲人,或看他的命运,所以有种种的咒语做种种的引导。

    这个年轻人二十几岁,他去采访时也亲自当场体验,现场大概十个人左右,没有一个进去,只有他进得去。他想去找找他的外婆,因为他从小是外婆扶养长大的。找、找、找,在一个很偏僻、荒凉,而且很寂寞的地方,有一间间很低矮又不华丽的小房子,在其中一个房子里面,他找到了他的外婆。祖孙难得在阴间见面,觉得很兴奋,有说不完的话。这个道士在旁边说,你问外婆缺不缺钱?缺的话现在立即烧,她就能够立即得到,不会被其他孤魂野鬼抢走。他就问了外婆需不需要钱?现在可以烧给她。当他这样问的时候,心里灵机一动,想到既然要烧纸钱给外婆,那这一句佛号功德很大,就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在那种地方是不让人诵经持咒,也不能念其他的佛号的。因为诵经持咒或念佛号恐怕会干扰、障碍它的过程。他这一句佛号一念出来的时候,立刻空中出现阿弥陀佛,而且,阿弥陀佛手中抱著珠宝箱;同时,这个珠宝箱也已经在他外祖母的怀抱中了。而外祖母所穿的衣服顿时变得华贵像菩萨的衣服;相貌也变得很庄严;所穿的鞋子是纯金的。他外婆还把脚举起来,让他看到这双鞋子像黄金般的光亮、高贵。

    他把这事件告诉我,我就问他:“你当初念了几句佛号?”他说只念一句。我又问:“你怎么不多念几句?”他说:“没有想到!”因为他不是念佛人,如果是念佛人,则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不假思索地,心中忆念著佛,或是口中称念佛名,而那个时候会更加地持续念佛。但他不是念佛人,他只是因为采访宗教的灵异事迹,所以晓得这一句名号的伟大而已。

    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

    我们在阳间念佛,好像很平常,没有什么奇特的,看不到我们身上放光,也看不到阿弥陀佛显现在空中。但是阴间念佛就不一样了,阴间念佛佛力出现,阴间的人一听到,或者是一念出,相貌立即转变。因为一般人福报和智慧都是不足的,念佛会增加福德和智慧,尤其是在阴间念佛,相貌会立刻改变。这当然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把功德累积在这一句名号,假若我们一生中要以自己修行,累积种种的善事功德,再怎么修都不及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因为这一句名号是万德,是所有功德都已经成就,容纳在这一句名号里面了。所以,我们不论怎么样念佛,它本身都具足所有的功德。

    《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离开了执持名号之外的三藏十二部,包括世间无量法门的修行,通通是少善根、少福德的修行。”为什么?因为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所修的,我们再怎么样修行,从出生修到年老一百岁,都跟这一句名号不能相比,好像地与天不能比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贪瞋痴,不能三轮体空。必须要三轮体空,还能得证阿罗汉果的功德,但连三轮体空都没有的话,就不算是功德了。何况我们再怎么精进修行,如果下辈子能保住人身,已经是了不起的修行了;即使保住人身,还是在六道轮回,还是凡夫。即使比人更高的,是生天的功德,还是在六道轮回,不是超凡入圣。

    所以,我们再怎么修,跟执持名号比较起来,都是少善根。只有称念这一句名号,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我们把这一句名号,回向给我们的祖先,即使祖先在生之时没有佛缘,没有皈依三宝,也没有吃素学佛修行,也没有念佛求往生;可是我们念佛回向给他,阿弥陀佛也会放光加持他们,等他机缘一到,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回向功德给祖先,最好就是念佛;甚至念佛回向给还没有往生的人,比如父母念佛回向给远在他乡外里的儿子,或是儿子念佛给居住在外国的父母亲,对方都能够得到,并使对方消除灾难,增长福德的。这个在《念佛感应录》里面都有记载。净宗书院一楼佛堂有很多佛书,还有佛卡、佛牌,这些都是结缘的,希望大家尽量请回去。

    真正的孝,是应把握还没有往生之时,就好好引导他,既然往生了,就要掌握四十九天。因为每七天、七天都在变化,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很可能就必须投胎转世了。但不论一年之内、三年之内,只要虔诚念佛,即使亲人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也会放光,到地狱把他们救起来!

    提倡树葬、洒葬

    至于骨灰?现在都是先火化后再进塔,骨灰最好放在寺院有出家众的地方,因为出家众天天诵经、供饭。如果祖先没有往生,还执著他的住处,也能够听经闻法而被超度,胜过在荒郊野外受风受雨,又没得吃。当然,人的观念要与时俱进,现在提倡树葬、洒葬,或是空葬、海葬。在这一些当中,以洒葬最方便,然后是树葬。所以,最好能用洒葬,不再占用一个地方,因为人死了都是随业流转,如果往生极乐世界,骨灰对他来讲,已经不是他的,如何处理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同时我们也不希望祖先执著在这个骨灰瓮里面。所以,最好是以佛法来超度,只要念佛,他不会在阴间执著这个骨灰的。这时候,骨灰可以磨成粉,洒在丛林当中,让遗留下来的骨灰和其他众生结缘,弥补一生所吃的众生之肉。所谓“君子开风气之先”,大家尽量以这个新的观念、作法,提倡洒葬。

    总之,以念佛来超度祖先,方法是最简单,功德是最殊胜的。简单在哪里?在于怎么样都是这一句名号而已!如果要诵《金刚经》,没有经本、没有时间、不认识字,那就做不来了。如果是参禅、打坐、朝山、拜忏,不一定人人都做得到。而念佛,再怎么愚笨,不认识字,只要他有嘴巴,有这个心,就可以念,人人都做得到,所以很简单容易。不管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称念,即使必须上班,在坐车到公司的半个钟头,就能念一千五百声“南无阿弥陀佛”。同时在工作当中,只要不动脑筋,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念佛。

    六字名号就是弥陀本身

    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有生命力的,名号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所以祂有眼睛,可以看到我们在拜祂;祂有耳朵,可以听到我们念祂的声音;祂有心,知道我们所念的佛号,目的是为了什么,也知道我们在想念祂。所以这句名号具有六种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有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而且具足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使得我们称念了能够大善大福,超凡入圣。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缘,无论何心,大家都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预先为自己送葬

    人都有一死,可以说,自从人一出生下来,就已经被判了死刑。而且,这个死刑是不定期的,它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但是说到就到,我们要预先为自己送葬;为自己送葬是现在就发愿愿生极乐世界,不管死亡什么时候来,一旦来的时候,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可说专念这句名号,不但可以超度祖先、庇荫儿孙,也使自己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不然,人生很苦,死了并非一了百了,还有下辈子,只是从这个苦境进入另一个苦境,从今生今世的迷,又进入另一个无穷尽的迷,永远都在痛苦轮回当中!所以我们不必等死亡那一天才让别人为我们助念超度,现在就可以亲自为自己准备。下辈子要再生而为人,是比往生净土困难的!下辈子要当人必须靠自己努力的修行,可是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准备好,主动送给我们,而且要求我们要接受!所以大家是可以事先准备的。

    至于金银纸钱,可以不用烧。因为只要念佛,就一切都具足了。如果因为风俗人情,必须要烧的话,烧个意思就好,尽量不要铺张浪费。只要念佛,效益是很大的,其他的都是做给外人看,宁可节省费用,而为祖先布施。比如目前南亚灾区很严重,可以用祖先的名义赈灾,点点滴滴都是祖先的功德。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祖先执著这些功德,是希望亲人当下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地了脱生死轮回。

    大家能够以念佛来为祖先超度,并且能够遇到净修法师、洪居士,表示大家过去世都跟佛有缘,与净修法师、洪居士有缘。日本有句话说:“即使路边经过,袖口相碰,也是多世的缘份。”希望大家藉由这样的缘份,进入学佛、念佛,走上净土之道。今后有时间可以到这里来念佛,我们的佛堂是全天开放、长年无休的,也没有任何条件。好不好?(众答:好!)

    净修法师:家属认为来这里念佛,只有回向,而立牌位的问题呢?

    慧净法师:有立牌位跟没有立牌位,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在我们还没有开口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假使牌位立得很庄严高贵,可是没有这份心,也没有用啊!所以,不在于外在的那一张纸、那几个名字,是在于我们的心。我们从家里出门,要去做什么事,阿弥陀佛早已经知道了,所以不一定要有牌位。最后,我们都会念亲人的名字作回向,所以点点滴滴都是给亲人,同时也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所回向的,不但没有消减我们的功德,反而增加我们的功德,这就是回向。好像这个房间的灯光很明亮,外面很黑暗,我们把窗户打开,把门打开,使得房间里面的灯光可以照到外面去,照亮行人,我们的光明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光明更大。比方我们身上有一千块,遇到对方需要,我们布施了两百块,结果我们还有多少钱?是八百还是一千二?无形的报酬其实是一千二以上!我们看龙眼、荔枝,当它收成的时候,有好几千颗,但最初它不过只是一颗种子而已。所以能够回向的话,功德就大,所谓“吃亏本身就是占便宜”。因为我们不计较,付出了我们的金钱,或是付出了我们的名誉、心血,它都会开花结果,利息是好几倍的。所以有没有立牌位,不是很重要的,因为佛法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任何形式的,而不在那一张纸上。

    洪居士:法师、各位菩萨慈悲!请各位菩萨把握当下,现在善知识就在我们眼前,这代表各位菩萨福报现前,才有办法遇到善知识,若有什么问题,或是学佛的过程中需要请教什么,把握当下,尽量向上人请法!

    慧净法师:他们两位的精神很好,十几年来,他们从临终关怀到命终的助念,直到为往生者净身、入殓,为大众做告别式,完全都是义务性的,秉持佛陀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来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能够效法他们的精神,可以的话,就参加他们的行列。今天人家为我们,明天我们为人家,就像阿弥陀佛是怎么样慈悲为我们,我们也尽量体会佛心来为大众,让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就这样!请大家起立!请合掌!跟随我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五年一月二十九日讲于台北象山净宗书院

    弥陀的救度

    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

    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著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是一个好日子,难得今天可说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凡是有佛的地方,就会放光;凡是佛教修行的道场,就有护法神;所以,凡是念佛的地方,都给当地带来了利益,你们在这里建设道场,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吉祥。尤其据说道场前方的公园以前是坟地,现在公园里有一座“万善堂”,可以说这里是孤魂野鬼所活动、所居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建设念佛的道场,就等于带来了吉祥光明,带来了使他们得以超度、离苦得乐的希望。

    人生最重要的是念佛往生极乐

    这里是属于净土宗念佛会的台中分会,我们的宗旨是很明确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我们有目标、有方法,目标就是极乐世界,方法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方法与目标是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的价值,也是一件东西之所以能被保存的价值;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标,而且有方法。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关系到生存的最高目的,才有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只是学佛者最后的希望、永恒的目标,也可说是人类唯一的目标。

    六道轮回的众生之所以能解脱,必须出生到人道,为什么?因为佛法的弘扬,大多以人间为主要对象。六道之中,天界纯是享乐的果报,阿修罗还有瞋恚斗争的习性,三恶道不是痛苦就是愚痴;只有人,有苦有乐,也有时间思惟怎么离苦得乐,怎么永恒地离绝对苦、得绝对乐。地球上六十亿的人口,都应该有解脱的机运,可是如果福报不够,就不能遇到佛法;或者善根不足,即使遇到佛法,也不能掌握解脱的法门。因为,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都是随著众生的根机,有方便性的、有真实性的,最终的目的是以方便导入真实。

    净土的法门是佛法的归宗结顶

    学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与真实,不晓得方便是进入真实的通道,而执著、停留在方便上,就无法解脱了;这一辈子没有解脱,还要等到未来世。如今我们不只生而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实解脱、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这可说是百千万世承受阿弥陀佛慈悲智慧的导引,才使我们这一辈子本来不能出生为人而终于出生为人,不能逢遇佛法却在种种顺境、逆境中,遇到了弥陀救度的法门。

    往生极乐不只是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且能拥有与阿弥陀佛相同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具足四十八大愿的功德。所以,往生极乐是人生宇宙,也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崇高的目标;可说是佛法的结晶、所有行法的归宗结顶。而往生的方法又很简易,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目标是那么崇高,果报境界是那么殊胜,方法却是这样的平淡、平凡,毫不奇特艰难,甚至让人轻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愿与行。

    四十八愿,一一誓愿为众生

    一个人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修六度万行,才能脱离轮回、圆满佛果,之后广度众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祂晓得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娑婆众生,有的是无心于出离,或是不晓得出离,只知五欲的享乐;有的虽晓得享乐造罪会轮回受苦,必须修行,却有心无力,这个心还是被贪瞋业力所占据。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祂悲悯我们,所以预先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建设的极乐世界,主要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所以《般舟赞》中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因玆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在四十八愿中,大部分的愿都在建设极乐世界,如何使它清净,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三恶道乃至六道的众生界;怎样使一切众生往生之后,就能跟佛一样达到涅槃──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心经所讲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念佛往生

    然而这四十八愿,可说每一愿都为了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每一愿也都在说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极乐世界固然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庄严,但如果我们不能往生,种种的庄严、清净都没意义了。就像大陆三峡的移民,要为他们建设流畅的交通,要有学校、邮局、银行,现代化的房子……种种美好的环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吸引三峡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一切的建设都徒劳、白费了。同样的,阿弥陀佛要设想一种不但能吸引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使十方众生都能轻易往生的方法,这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而成的四十八愿,其中每一愿都告诉我们: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万德洪名

    而为了完成这个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时又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德行,把这些德行都融入在这一句名号里。因为,我们凡夫众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我们空有其心而毫无其力,所以阿弥陀佛代替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然后一点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号中,再把这名号送给我们。就如同中央银行所有的钱容纳在一张金融卡,宇宙的万德也全部收在这六字名号里,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不管是谁,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具足六度万行,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要脱离轮回、往生成佛,最方便、最简捷,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的,也是十方诸佛主动为我们赞叹证明的。因此,这个法门才能称为“易行道”,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门,都是“难行道”。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所谓“易行道”,就是让这句名号,听入众生的心中,让他们可以忆佛念佛,专称名号,这才是易中之易。所以易行道的“易”,不只是很简单、很容易、很稳当,而且是说,任何众生,只要机缘成熟,都做得到的。也因为这样,念佛法门,才被赞叹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因此,从结论上来讲,我们人生的目标、学佛的目的,都很明朗确定,就像旗子鲜明挂在高空中,四面八方的人抬起头就看得到:这就是目标──“往生极乐世界”,方法──“专称弥陀名号”。每一个人就依他当下的根器去念这一句名号,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种水平的规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调柔、无诤,就以调柔无诤的个性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刚强,凡事都要问清理由,或者烦恼比较重,念起佛来就妄想杂念纷飞,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不管他有没有妄想,个性刚强或调柔。因为每个人本来的业力、根性都各自不同,就好像人生下来,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别、有各个面貌的差别,而虽有这些不同,只要他念这句名号,都同样承受名号的功能,而被牵引到极乐世界去。

    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就能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使我们临命终时,自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涅槃境界,就像地面上的千江万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所谓“上善若水”。这句名号是万德万行的结晶,只要我们专一称念,最终毕竟归入弥陀极乐世界的大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极乐;而往生极乐,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念佛不是愿生极乐,而只为了人间的福报,或希望来世再投胎为人,或者生天,这样的话,就会随著愿力的牵引,到那个境界去。但我们不是那样,我们的心愿,念念都是为了往生极乐的。

    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法门

    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也就是上、中、下各种根机;三根是约略讲,三三是九,九九八十一,就有无量的根机;每一种根机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当中没有要求念到什么水平:所谓“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正念相继”,甚至破除见思二惑……以为要这样才更有往生的把握;完全不是这样!而是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不管我们的心境如何,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会被这句名号的功德、能量,牵引进入极乐世界。

    所以,唯有我们这个法门才是所谓的“主动的、平等的、毫无条件的”;也唯有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这背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了完成这句名号来救度我们,祂累生累世为我们牺牲、奉献,经典上常有的施舍头、目、脑、髓、“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为我们布施的骨头,超过须弥山,所为我们牺牲的血水,远胜过四大海,点点滴滴都为了我们的往生。也就是说,一个众生要脱离六道轮回,必须先还清业债──也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每个众生所累积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的罪业。譬如说,我们永劫以来的杀生,还有偷盗(拿不应该拿的东西,赚不应该赚的钱)、邪淫(感情的不当)、妄语(说骗人的话)……等恶业不计其数;我们现在要离开娑婆世界了,这些罪业有一丝一毫没还清,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而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为我们累积偿还业债的功德,为我们累积往生的资粮;甚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地上铺设的一片黄金,空中飘落的一朵莲花,或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一点一滴都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设计、为我们建设,我们不曾参与计划,也不曾参与搬砖头、砌石子……都没有,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

    这也可用一种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个独子,就会预先为他做一辈子的生涯规划,要怎样扶养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学校与居住环境;如果这个独子没有能力,就必须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对于没能力的儿子,会加倍地关爱他,为他设想──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独子、祂本身,而来孝敬我们、抚育我们、成就我们。这些理论的根据都在《佛说无量寿经》,在我所校订的《佛说无量寿经》后面所附录的〈无量寿经摘要〉内都有结集,有志于讲经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这些摘要背到滚瓜烂熟、运用自如。

    现在就来引用几段: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说明了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为我们众生设想,行行步步都为了奉献众生。“庶类”就是十方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主动来邀请我们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缘份、身份地位的考虑与限制;譬如我们到美国去,布希总统会不会接见我们?不会!因为身份地位悬殊;又譬如进入社会,如果对方的地位很崇高,他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与我们作朋友。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凡夫与圣人之间,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形。

    在我们出版的《见闻记》里就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而沉没了,他很幸运地飘流到一座孤岛,孤岛上有寺院,他就在厨房担任烧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众都是阿罗汉,他能遇到阿罗汉,真是很大的福报!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罗汉跟他说:你还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而我们都是证果的解脱者,根本就不能相处。这阿罗汉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刹那之间把他送回家乡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况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萨五十一阶位来说,“十信”还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虽已是圣贤之列,也还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觉”……这些境界相差悬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区别。所以,我们既不能了解对方的境界,也谈不上跟他当朋友。可是今天阿弥陀佛主动来当十方众生的朋友,是要承担我们的罪业,成全我们成佛!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我们人生最重的担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的钱、也不是三餐不继,这些再怎样都会过去、会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轮回这个担子,是我们担负不起的。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承担我们这个重担,要为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业障,成就我们成佛的道业,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把我们的一切承担起来。

    大陆净宗法师讲解这个法门可说是很生动、很活泼,引用的例子也很随兴,信手拈来都是妙法。他对于阿弥陀佛荷负群生的重担,用了一个基督教的譬喻:有一个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终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顾著人间的一生,凡是走过的地方都有四个脚印,当然,两个是他自己的,另外两个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与他同在、陪他走过一生的顺逆。他看著这四个脚印,就对上帝满怀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两个脚印,才忆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逆境,这时候他就抱怨说:“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说:“傻孩子,不是这样呀!你最艰难的时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这两个脚印是我的呀!”这个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这经文、根据,却在佛教的《无量寿经》里明白的写著:“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只要依靠祂、称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获得无上的功德,所以《无量寿经》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我们无法想像的,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法,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赞叹、彼此证明,所以《无量寿经》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法门,连阿罗汉、菩萨也没办法测度、想像,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却将这个法门主动介绍给我们,要求我们接受。

    学佛人应该对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尊贵无比地高高在上供奉著,并且匍伏在下,五体投地的顶礼;然而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与诸佛菩萨有微妙的不同,阿弥陀佛是从果降因,迁就众生的根机,来到我们的左右,当我们的朋友,要求我们接受这个“不请之法”。

    《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往生。

    要往生,则须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说:

    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们愿生极乐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号都在消除生死轮回的罪业;我们的一切罪业被这句名号的光明所照透,被这支名号的宝剑所斩破。可以说,消除业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章〉说: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听闻读诵大乘十二部经,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业而已。称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亿乃至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千劫和八十亿劫,真是天差地别!何况,诵经没那么容易,不识字,不能诵;没经本,不能诵;没空闲,也不能诵。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管在哪里,有事没事,都能忆佛念佛,既简单、又殊胜。

    《无量寿经》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的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将这个不请之法,布施给我们,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所谓“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不到。《观无量寿经》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种净业:第一就是“世福”──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然而连最基本的第一种,我们都做不到了;所以学这个法门,要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但是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弥陀佛把这法门布施给我们,祂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于随便;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却未必有亲情。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祂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祂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不晓得要怎样去感恩报答,所以这一段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个还不够,更进一步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视若自己”,等于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你所负担不起的,理所当然要来为你承担。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对阿弥陀佛也不要客气,固然佛是佛,我们要存著虔诚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认为祂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我们在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是生命共同体,祂要求我们把我们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弥陀的问题;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不起,我们解决不了;好!阿弥陀佛理所当然,就要为我们承担,为我们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共命之鸟”。

    共命之鸟

    所谓“共命之鸟”,是两个生命,共用一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可说是两个生命,但是共有一个功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很愚钝,而阿弥陀佛那个生命很聪明、锐利,祂可以吸收种种的营养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是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而我们的负债就是阿弥陀佛的负债;我们的负债如果由阿弥陀佛承担,那毫无问题,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业障,在阿弥陀佛功德的大海当中,只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起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而这业障由阿弥陀佛承担,可说轻而易举,当生就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是说我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名号,短期间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反而专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寿,时间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时间还没到,我们就过著在现世受弥陀保护的生活。

    “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

    阿弥陀佛跟我们有很多约定,归纳起来有三个约定,哪三个约定?

    第一个约定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跟我们约定好了;同时,这不但是十方诸佛的保证,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为人,示现成佛,讲经说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摄取”的约定

    第二个约定就是“光明摄取”的约定。《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正是我们分会门口两边对联所写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大宇宙的无碍的光明,目的在何处?在于摄取念佛众生。人只要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使他消除业障,增长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使他驱除病苦,延长寿命;一直到他临终,永远不舍弃他,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的约定。

    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理,是天经地义、永不改变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专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从十劫以前,就跟我们约定好了。

    机法一体,名体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同时,这一句名号万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这一点来讲,一个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所谓的“机法一体”,永远不离。就是说,佛在我们心中,而我们也在佛的心中。为什么?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万行万德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佛又是什么?就是光明,所谓“光明名号”,光明是无声的名号,名号是有声的光明。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而这个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也可以说光明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身体,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体里面。因此,一个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相分离的。像我们三福无份,像我们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像我们妄想杂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一体不分离。

    人中芬陀利华

    所以《观无量寿经》的结论称赞念佛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只要我们念佛,我们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大白莲花。本来“芬陀利华”只有在称赞佛,因为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现的,如同白莲花是罕见稀有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将近三千年,而释迦牟尼佛之前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后是弥勒佛,相距的时间都非常漫长。像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弥勒佛,祂将来降生在这个人间的“龙华三会”,必须还要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般的花时常有,但白莲花若时间不到、机缘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可是只要我们念佛,释迦牟尼佛就用这么崇高的赞语来赞叹我们,同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主动地、欢喜地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我们是凡夫,本来最后是得跟阎罗王见面,受阎罗王的审判;而现在因为念佛,竟然有等觉以上的菩萨二圣来当我们的朋友,等于阿弥陀佛来跟我们在一起,与我们相随不离,所以这是很殊胜、很难得,很稀有、很可贵的。

    “临终接引”的约定

    所以第一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远摄取不舍。第三点的约定是什么?在《阿弥陀经》谈到,一个专心一意,专一不杂的执持名号的念佛人,不但一生当中受著弥陀光明的摄取保护,而且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著他的莲花,率领著清净海众,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来到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就是“临终接引”的誓愿,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临终一定来迎接我们。

    最近报纸报导有一个神探叫做李昌钰博士,他到台湾来,不经过海关,是直接下飞机,就把他从安全门迎接过来,出去也不经过海关,直接送出去,但是总统并没有亲自去迎接。可是我们临终时,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甚至时间还没有到,大势至菩萨就先来了,其他的菩萨就先来了。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胜,是讲“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是讲苦修苦行的法门。我们再怎么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广修苦行,为什么?我们本来心中都有念头,都有心念,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心念转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我们平常的心念都是烦恼的念头,都是情绪的念头,这一些念头是污秽的,是苦恼的,是跟业障相感应的,现在我们把它转为念佛,这句佛号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净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们杂七杂八的念头转到这一句佛号来,只要经常念佛,身心就会有一种轻安、愉悦的感觉,而且跟佛的境界感应,自然能够除业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说,它本身也不是所谓的修行不修行。

    单纯寂静地念佛

    我们在这里的共修,可以说是很简单、很扼要,很单纯、很纯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终,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正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最殊胜的。不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单调、太无聊,应该有一些唱念,还有一些拜佛、绕佛的活动,才算是一种法会的进行,或修行的活动。其实那样是肤浅的,为初机而设的,还没有更上一层楼;真正更上一层的念佛,是愈喜欢简易、单纯、没有花俏的念佛。为什么?从我们的佛性本体来讲,佛性当中就是最孤独、最寂静的,而孤独当中充满了法喜,孤独当中拥有了丰富、满足、圆满的功德。我们来想像,一个人如果成佛,他还会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吗?没有!他会有所谓的七情六欲的活动吗?没有!既然没有,他的心是处于哪一种状态呢?一定是一种远离种种杂念,毫无任何情绪的状态。

    大家可以试看看,当我们早晨起来的时候,就静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说有三种特色,一个就是心灵很宁静,昨天的种种烦恼浮动,经过了一夜的澄静,它已经沉淀下来了,而白天的种种事情,还没有来到,所以心灵是很宁静的,几近于万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时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么赞,或者念什么韵律的调子,他根本不相应;那个时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他高低长短他不相应。

    所以,念佛念到寂静,就会相应于这个调子,何况一个人独修的时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气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时,要他高低长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欢长短高低,有韵律的唱念,那是因为心中还有某种浮动,在这浮动当中,不可能立刻安静下来,所以必须要有一种韵律,有一种调子,随著这样,它才能相应。一般的音乐,跟佛教的乐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乐是满足感官的,让人家愈听愈唱,愈感觉热闹、活跃起来;而佛门的曲子是不一样的,它很单调,法器都只是那几样而已,同时节拍也很单调,念起来很缓慢,让人愈唱愈能够使他活跃、躁动的心稳定、寂静下来。所以一般的早晚课,还没有诵经之前,都先唱赞,所唱的赞并不是敲打唱念,像赶场一样,而是很寂静、很温和、很缓慢,不知不觉浮躁的心就沉淀、稳定、寂静下来了,然后进一步才诵经、念佛。所以如果能够相应于我们这种方式的念佛,就可见他不是初机的学佛者,已经是提高一层了。

    任何语言念佛皆是万德具足

    刚刚我们念这三句是国语,国语是北京话。平常我们念的是台语,台语就是闽南话,闽南话其实叫做河洛话。所谓河洛话,是河南洛阳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这个闽南话是远自唐朝时代河南洛阳、长安那一带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什么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因此我们念佛平常以闽南语为主。“南无阿弥陀佛!”(慧净法师以闽南语带领大众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声声都铿锵有力?(众答:是!)

    当然,法无定法,当念河洛话的时候就用河洛话,当用北京话的时候就用北京话。这一句名号是万德具足的,当我们还没有开口,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么话,你用英文念这句佛号,也可以,甚至你念错了,念成“莲雾、芋圆、豆腐”(台语)照样能达到效果。这个“莲雾、芋圆、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吗?知道的请举手。(大多数人举手)这表示《念佛感应录》(一)大家都有看过。没看过的同修,希望尽快利用时间去看,因为这本《念佛感应录》(一)有二个特色,就是有“经证”和“事证”。

    《念佛感应录》有经证和事证

    “经证”就是前面的序文,有将近五十页左右的序文。序文为什么要写得那么长呢?本来一本书的序文不能写长,要很简短地介绍作者跟这本书的特色,简短扼要就可以了,让人家直接进入这本书的内容,所以一本书的序文都不是发挥个人文采的地方。但是《念佛感应录》(一)的序文写得那么长,是为了把这个道理简明扼要的显示出来,所以序文的地方就是“经证”──理论的证据。因为我们学佛,不管哪一个宗派,都必须要有经典的依据,没有经典的依据就是外道,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而“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学佛各宗各派,首先要有经文的依据,因为经文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宇宙的大圣人,他证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所流露出来的,不管语言也好,举止行为也好,都是真理的展现。释迦牟尼佛这么讲,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念佛可以消除业障,念佛可以消除灾难,念佛可以辟除冤鬼,有很多殊胜的功德,说得天花乱坠,所谓“天花乱坠”,就是天空都散落种种花朵,来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辩才无碍,所说的真理内容。

    天花乱坠的真理内容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没有证据,只表示这只是单纯的理论,不一定与事实有关。所以事实胜过雄辩,理论不如证据,因此必须要有“事证”。这本《念佛感应录》(一)有一百五十则,这一百五十则的感应事迹是依念佛所能得到的种种利益,分门别类而编成的。所以初机的人,可以先看《念佛感应录》(一),当然故事比较精采,大家都喜欢看故事;经文比较艰涩,可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有心,多看几遍,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自然就能够在心中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对《念佛感应录》多看几遍。

    念佛俱“现当二益”

    《念佛感应录》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目前正在编辑当中,是我们大陆的净宗法师在编辑,据他告诉我,单单念佛治病的事例,就有四十件以上。本来念佛就能够得到二种大利益,这叫做“现当二益”。“现”就是现生的利益,“当”是来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念佛自自然然,不知道、不追求,自然拥有这二种大利益。

    人生的最后所盼望的其实只有二件,希望健康,希望长寿,既长寿又健康──不但要健康,还希望这个健康能够延长。那么,只要专一虔诚的念佛,就能够消除业障,业障消除,就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以上的利益是附带的,主要的利益不在这里,即使得到了健康长寿,还是小小的利益,主要的利益是脱离三界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才是念佛的主要目的。如果六道还没有脱离,那么就还有这个肉体,就永远都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在烦恼炽盛之中受痛苦。所以,即使这一些解决了,也不是究竟解决,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究竟解决,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都在危险当中。

    念佛能得大安心、大满足

    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学佛,他第一点优先考虑的是有哪一个法门能够让他现在就解决生死轮回这一件大事,使他生命中最大的担忧、恐惧能够安心下来。有智慧的人来学佛,他首先应该去找这一个法门,而这一个法门,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就只有我们这一个念佛法门,所以《无量寿经》说: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们人生在世,有种种的烦恼、恐惧,但是这一些烦恼、恐惧都有一个根,它们是从这个根产生出来的;这个根若没有了,所有的烦恼、恐惧都会消失;如果这个根存在,即使其他的烦恼、恐惧都消除了,依然还会冒出新的烦恼、恐惧出来。而这个根是什么?就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惧,是一切恐惧的根源;然而,阿弥陀佛说,你的生死轮回,我来负责,我让你的心能绝对的大安心、大满足。所以,所有的利益都是附带的,唯有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利益才是究竟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念佛人要晓得我们有“现当二益”──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一个约定;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二个约定;我们念佛,还没有等到临终,阿弥陀佛就会出现安慰我们、保护我们、迎接我们,这是阿弥陀佛的第三个约定。人生有这三种约定,就是最幸福,最安心。

    衣里明珠喻

    我们再引用《法华经》的一段譬喻,就是“衣里明珠”的比喻──衣服里面缝著一颗明珠,永远不会离身,永远不会掉落,不会被抢走。简单地说明,就是有一个流浪汉,他居无定处,而且三餐不继,这一个地方乞讨完了,就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乞讨,长久以来都是当乞丐,四处流浪过日子。有一天,乞讨到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有一座非常豪华的宫殿,宫殿的主人是一国的长者,所谓“长者”是他有道德、财富和爱心。刚好这个主人是他从小的好友,他乞讨来到这个大城市,来到这座豪华的宫殿,偶然地跟他以前这位生死之交的朋友见面了,这位长者很疼惜这位生死之交的好友──你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呢?快快快!去洗个澡,然后我的衣服让你穿。长者并吩咐仆人准备丰盛的菜肴,拿出来请客人。这个流浪者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餐,是这一辈子所梦想不到的,所以在吃喝陶醉当中,不知不觉就睡著了。正当这时候,主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离开家门,到远地去。可是又见这个朋友,长久以来在外面受风受雨,辛苦流浪,好不容易吃饱喝足,酣然睡著了,不忍心叫醒他,所以只好不告而别。这个主人家里最珍贵的财产,是一颗如意珠,这颗如意珠可说是他一生的积蓄,也是他所有家产中唯一最贵重的,有了这颗如意珠,就可以一生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要什么,有什么。因为这个流浪汉是他的生死之交,他可以为这个流浪汉牺牲奉献,所以他要离开之前,就把这颗明珠缝在他朋友的衣服上,然后整装出发了。这个流浪汉一醒过来,看不到他的朋友,晓得他的朋友已经远赴他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而他身边并没有至亲好友,也一时住不惯,所以他又出外流浪去。但他不晓得自己的衣服上缝有一颗明珠,只要这一颗明珠拿出来的话,他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住有住,因此还是继续流浪到外地。有一天机缘来了,又和他的朋友再度重逢。朋友就问:“某某人啊,你本来可以和我一样富有,怎么还在流浪呢?我在你的衣领上,缝了一颗明珠,你只要拿出来,就可以跟我一样了。”这颗明珠以现代来讲,如同美国联邦银行所有存款的价值。长者把这颗明珠指点出来,这个流浪汉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好早之前,就是一国最富有的人,怎么还平白地在四处流浪、轮回呢?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这是一个譬喻。我们来想一想,这位长者是谁?(众答:阿弥陀佛!)这个流浪汉是谁?(众答:我们!)是谁?是众生,但进一步是“我”,不是别人。这颗明珠是什么?六字名号,万德洪名;万德万行、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三藏十二部的功能,都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必定能往生净土,解脱生死轮回。如果今天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必须修万德、累积万行,那解脱成佛没有我们的份了,我们还是得继续轮回。如果不是这一句名号,很清楚、具体地让我们来称念,而要去想像、去思惟佛德才能往生的话,那我们必然要轮回了。因为凡夫的本性都是妄想杂念,要去思惟佛德是不可能的,不知不觉都往妄想杂念去了。阿弥陀佛知道我们的根机,所以用这一句很简单、又具体的六字名号,来让我们称念。你们看,《观无量寿经》的下下品凡夫,他是造作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一句名号让他喊出口的话,必定会当下直堕地狱,永在轮回。那时候的心,要去思惟佛德境界,或想像佛的相好庄严,是不可能的。若要忏悔、朝山拜忏、打坐参禅、诵读经典、累积万行才能往生,那来不及、作不到,必定要再度轮回了。所以这一句名号,不但能让上等根器的人觉得满足,也能够让下等根机、五逆十恶的众生,具足无上功德,解脱轮回往生成佛,因此才称之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法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问:我们修这个法门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去成佛,还是到那里留学?

    慧净法师: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把祂的功德全部送给我们,这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在果地具足了所有成佛的功德,送给我们因地修行的凡夫,使我们因地修行的凡夫,虽不能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的成佛过程,也能当下具足果地成佛的功德,这个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一般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学校,阿弥陀佛是校长,观音、势至是老师,其他的清净大海众就是善知识,我们与诸善人聚会一处,所以容易成佛。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说法违背经典,我们应以经典为根据。经典是怎样讲?《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去留学,留学的话,就好比从大一升到大二、大三、大四,而且根基好的,学得快速,甚至可以跳级。根基不好的,就怎样?(众笑,有人答留级)。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经典上说,现在就“次如弥勒”,就是位次如同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是候补做佛的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有贪瞋痴,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萨格”,意思是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名号,现在虽然有烦恼,但位阶、位格等同于等觉菩萨;也因此,善导大师说: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念佛人的同学、朋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祂们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路人,所谓“同学”“朋友”就是同路人,同阶位的,平起平坐的,所以我们到那里是要成佛,不是到那里留学的。因此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如同“太子堕地(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太子堕地,他将来是要当国王,不是从九品芝麻官,一层一层到宰相,就升不上去了,不是的;宰相看到他还要向他作礼,所以如同“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在贪瞋痴、妄想杂念中念佛往生

    问:我们凡夫以杂乱之心念佛,会影响往生吗?

    慧净法师:不会!一点都不会。我们本来都是凡夫,凡夫的定义就是他的心具足贪瞋痴慢疑,就是妄想杂念纷飞,这是凡夫的特质,如果不是这样,不会出生到娑婆世界这个人间来。因为禅定修成会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禅定就出生在“无色界天”;而我们都是贪瞋痴很炽盛、很深重的,才会在这个娑婆的人间界,从出生一岁就开始修行到一百岁,贪瞋痴都没有改变,妄想杂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晓得我们是“三福无份”,连世间的福都没有份了,何况出世间的戒福、行福更谈不上。

    我们就是以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虽有妄想杂念,但是不障碍往生,因为平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迎接。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佛?是光明摄取的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是众生念佛必定往生的佛。所以我们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杂念;一方面杂念,又一方面念佛。都是这样,对不对?(众答:对!)我也是这样啊!

    当然,为了让自己念佛更加安详寂静,所以用“十念记数”,十念记数这种方法的运用,不知道的请举手!不知道的话可以请教分会的会长。用十念记数,大家应该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可以用“三念、三念、四念”(三三四)分段记数,这样,大家应该都做得到。因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记数,自然会比较摄心专注;心比较收摄,心就比较平静、比较清静。尽管如此,还是有微细的妄想杂念,并不是运用这种方法,一念佛就没有妄想杂念了。

    所以我们要“信”,信什么?信只用我们这种杂乱的心去念佛就必定往生,不是信我们一定要念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乱,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才能够往生,不是信这样。所以我们是信只要我们以凡夫心去念佛,必定往生。“愿”是愿什么?“愿”是随顺弥陀的呼唤,弥陀说你要“欲生我国”,所以我们就“愿生彼国”。那“行”是行什么?就是专念这一句名号,不杂修杂行,这个心不随便地让人家影响,不会人家说禅宗好、境界高,就学禅去了;人家说密宗殊胜、感应多,就学密宗去了,不这样!

    平凡、平常、平实、平淡地念佛

    所以我们始终就是老老实实地,很平凡的、很平常的、很平实的、很平淡的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看成很平凡──我不是根机很锐利的人,我就是一个有妄想杂念的人,我就是很愚痴、有很多罪恶的人,我就是这么平凡。这么平常的念佛,人家说念佛应该怎样念,有很多玄妙的,奇巧的念法,我们都不要,我们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平常,没有什么奇特。而且很平实的,很老实的,很踏实的,有事无事,都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很平淡的,好像天天都是吃米饭,百吃不厌,这样的平淡。人家密宗摇铃、打鼓,很奇特,我们不去,我们只要念佛。有什么其他特别的修行心要、修行方法,我们都不跟,我们始终都是这样的平常、平实、平淡,都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念佛。而其实,往往最殊胜的,就是最简单的,最看不起眼的,最平凡、平实、平常、平淡的。

    念佛佛迎,自然心不颠倒

    问:凡夫梦中作不了主,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非常痛苦,那时候会障碍念佛往生吗?

    慧净法师:一点都不会!我讲过“《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这个讲题,已润成文字,将来会出版,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核心的经文。

    《阿弥陀经》核心的经文有三段,第一段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就是说“必须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得生彼国”,那么,什么是“多善根福德”?这个是核心的地方。第二段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什么才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是第二段。第三段是“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什么是“心不颠倒”?我在那个讲题里面都有详细的解说。

    这三段核心的经文,简单来讲,所谓的“多善根福德”,就是“执持名号”,因为它是“万德洪名”。如果不是执持名号,以自己的力量所修的任何法门,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第一点。所谓“一心不乱”,就是专一地念这一句名号,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再来“心不颠倒”,是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才使我们“心不颠倒”,不是我们先念佛,功夫念到能够“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来迎接我们,不是的!那样的讲法违背经文的次序。

    所以我们平生念佛,临命终时佛就来迎接;佛来迎接,我们才心不颠倒,不是说我们得先累积能够心不颠倒的功夫,佛才来迎接,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梦中作不了主,那有什么关系!四大分离,非常痛苦,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平生念佛,平常能“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这就是“平生念佛”,平常的时候就这样。到了四大分离临终之时,临终是佛来迎接的时候,不是我们非念佛不可的时候。我们能够念佛固然就要念佛,不能够念佛也没关系,因为平常有念佛、有愿生心,所以这时候就静静地等待阿弥陀佛来迎接。即使我们昏迷了,昏迷是器官的昏迷,我们的心哪有昏迷呢?我们的心清清楚楚啊,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也清清楚楚看得到;即使有病痛,病痛念不出佛来有什么关系呢?晓得现在病痛嘛!痛得不能够念佛,心中仍感安慰,因为晓得时间到了,弥陀就会来迎接我们,所以安心地等待,虽然身怀病苦,苦归苦,但是心中有安慰。所以临终不是非念佛不可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会来迎接护持,就不会有往生的障碍。所以刚刚讲,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三种约定,就是临终会来迎接我们,我们不必惧怕,即使遇到空难,飞机失事死亡,或是面临地震、水灾、火灾等灾难,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只管平生念佛,临终自有弥陀安排

    念佛是我们的事情,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们只管平生念佛,临终的往生是由弥陀安排,我们不必来跟弥陀插手,所以念念都是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当中,我们尽管有能力,也是安份守己的坐在愿船上,所有的能力,无有用武之地!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驾驶者是阿弥陀佛,这一艘船是万无一失的,再怎样的风大浪大,对这一艘船毫无影响,何况我们毫无自力能解脱生死轮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碍光,不受我们烦恼的障碍,不受我们冤亲债主的障碍,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大安心、大满足,不要惧怕临终;惧怕临终,就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

    阿弥陀佛说我要给你大安心,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光明摄取你,临终接引你,你还这样大忧,那你把我看成什么?就是怀疑阿弥陀佛了。等于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对阿弥陀佛怀疑的疑心,就是最大的罪业,因为如果没有怀疑,一定往生,往生以后,世间上少一位造罪造业的凡夫,而且多一位佛在广度一切众生;如果继续轮回,一定会杀生、偷盗,无恶不作。所以信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无量无边;怀疑阿弥陀佛救度的罪业,也同样无量无边。因此可以说,真正的罪业,是怀疑弥陀的救度;真正的功德,是信受弥陀的救度。

    净土宗宗旨

    我们每一本新书后面,都有我们的宗旨,净土宗的宗旨就是这四句偈,第一句是“信受弥陀救度”。弥陀怎么样救度我们呢?弥陀说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就“专称弥陀名号”。不过如果我们不愿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轮回,哪有被救度到呢?所以要“愿生弥陀净土”。

    所以“信受弥陀救度”是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源头,“专称弥陀名号”,就是殊胜又简单的方法,“愿生弥陀净土”是我们的目标,“广度十方众生”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乐,而是要来救度十方众生。那问题来了,我最怕的就是在这个娑婆世界啊!那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到这里来,那岂不是危险吗?不是!到这里是倒驾慈航,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来这里救度众生,不是随业流转的,所以在这里永远不会受三涂六道的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来回票,有去一定有来。为什么?因为到了那里,我们心量就打开了,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让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来帮助十方众生。就是这样!

    问:凡夫累世造罪造业,非常之多,无量无边,这样的话,临命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吗?

    慧净法师:不会的,这个我刚刚都解释过了。

    愿生恳切,自然相续念佛

    问:有的在家众因为士农工商都有工作,而且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固定做功课,只有想到才念佛,这样会往生吗?

    慧净法师:是这样的,只要他真有愿生之心,不必加以鞭策,他就会随时、随地、随缘去念佛,所以士农工商没有妨碍、障碍念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的职责上、岗位上念佛,因为他愿生心恳切。

    愿生心恳切的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对他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愿生心不恳切,他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五欲的享乐。当然,我们都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即使愿生心恳切,这个心还是不知不觉会去攀缘,那没关系,因为刚刚讲的,不管何时、何地、何缘,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忆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愿生之心,就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地去念佛,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正是指我们这个法门。

    《念佛感应录》(一)有一位黄打铁,他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本来在火炉旁边打铁,又热又累,自从一面念佛一面打铁,这颗心在念佛里面,忘记了热,也忘记了累。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够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动嘴巴念佛,例如,从台北到台中,或是从台中回台北坐车时念佛。除了动嘴巴念佛号,也可以静坐的时候,心中默念佛号。因为“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只要有这个心,他就会流露于语言,显现在行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如果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觉,他自然就会念佛,除了动脑筋的时候,可是脑筋一动过了,就会自然地回到佛号上来。

    《念佛感应录》(一)谈到,有一个看护,她早晚上香之后,都会念一串佛珠的佛号,上香念一串佛珠的佛号,顶多二、三分钟,大家都做得到,天天如此,等于是定课。这个故事是我所写的,是我本身的体验。那是民国八十三(一九九四)年,我的父亲罹患癌症,住在三军总医院十一楼七号病房,平常我在那里照顾,六号病房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她得的病是骨头方面的病,她请了一位看护。有一天下午,她的看护到我的病房,请我过去,老太太问我说,她很苦,没办法睡觉,因为眼睛一闭上就梦到两条黑影,而且有一座山要倒下来压她,吓得她眼睛不敢闭,眼睛不敢闭,当然就没办法睡呀!她问我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排除?我简单解释说,这个就是冤亲债主来要功德。平常你不会遇到,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衰老,他们才能够跟你接近。那么如何解决呢?很简单,不必花钱请人家作法,或拜忏、点油灯,只要在这里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念到最后想睡觉,就念个回向偈回向给他们,你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睡觉。

    所谓冤亲债主,“亲”就是亲人,祖先在阴间痛苦,希望阳间的子孙作功德给他,这个在《地藏经》讲得很清楚。那么“冤”呢?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欠他的,杀他的命啦,偷他的钱啦,亏欠他的感情啦,要来报复的。不管冤也好,亲也好,只要念佛就有功德给他。在旁边的看护搭腔说,“师父啊,我也是佛教徒,每天早晚都在佛堂上香,只是没有时间像你们出家人可以做早晚课,我上香之后,就匆匆忙忙去上班赚钱,不赚钱不能养活。”我说:“你没有时间,固然没错,可是既然到佛前上香了,总可以念一串佛珠,念一百零八句的佛号啊!因为念佛功德很大。而念一串佛珠的时间很短,只要天天如此,比人家做早晚课,杂修杂行,功德还来得大。不然好不容易到佛前上香,白白就离开,未免可惜了。”她一听觉得有道理,回去就照著做,当天晚上回家上香之后,就把一百零八颗的佛珠拿起来念,念一句拨一颗,念完后念一首回向偈。

    隔天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她拿了一包瓜子进七号病房来找我,很高兴地说,“师父啊!这一包瓜子,请你收下来。我连续七天都梦到我的祖先和我先生。就昨晚一觉到天亮,都没有梦到。”连续七天都梦到祖先,祖先平平白白会来托梦吗?不可能,一定是要功德嘛!如今她念佛的功德已经送出去,让祖先领受到这个功德,之后就再也没有梦到去世的亲人了。从此之后,她就是这样,每天早晚起码念一串佛珠。即使我们再忙碌,都有念这一串佛珠的时间。

    刚刚讲,我们早晨醒来有三种特点,亦即“三净”:“第一,心灵宁静,第二,空气清净,第三,环境安静。”那个时候静坐念佛非常好,所以大家尽量早睡早起。不过早睡早起说来容易做来难,往往自己劝导人家,自己却做不到。如果真的早睡早起,而且至少睡足七、八个钟头,这个人平常不大会有病。早睡早起没有烦恼,就不生气,常保持愉悦的心情,没有情绪的浮动,甚至心喜口笑,心中欢喜,笑口常开,这个人就百病消除。

    这位看护跟我说完话,便匆匆赶到六号病房上班,但一会儿又到七号病房来跟我讲:“师父啊!怎么有人这么好睡,睡到尿湿了整个床铺,都还在睡。”这个病人好久没有睡了,为什么没有睡?因为有二条阴魂和一座山,她吓得都不敢合眼,现在念佛不怕了,让她自然地睡著,那二条黑影也离开了,功德送出去之后,她就能够安安稳稳睡觉了,至少睡了八个钟头。后来病情好转,她的儿子来探病,也特地介绍儿子和我认识,这个事迹编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所以这本书大家可以多看几遍,所谓多闻薰习,温故而知新。很抱歉,不知不觉已经十二点三十分了。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到此结束。

    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三次!)

    请起立!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讲于净土宗念佛会台中分会

    “净土宗善导流宗风”略讲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要跟各位讲解的,是针对我们的《净土宗教章》第十五,“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和“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这个范围中,几点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

    净土宗教章

    去年年初,我曾经拟了一篇文稿,叫做《净土宗教章》,这篇“教章”在宗派中如同一个国家的宪法,因为它具有规范性。既然是净土宗教章,就表示是我们这个净土宗,对有关教理或实践各个方面所做的规范和解释,也可说是一种“立教开宗”的宣言书。

    要建立一个宗派,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比如要有宗派的名称,要有所依据的根本教理,也就是主要依据的经典,还要有它的传承,以及它对于一代佛教的判别──即所谓教判,同时还包括行判、对机、利益,甚至宗歌、宗徽等都需要拟定下来,加以规范。

    我本身并没有德行、能力,本来也无意建立什么宗派,只是想到中国自古以来,修持净土法门的行者非常多,同时在一代佛教八个宗派当中,净土宗也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宗派。从来,自称净土宗的行者,虽然修持净土宗,自称是净土宗行者,可是对于刚刚所讲这些建立一宗所依据的内容,并不一定了解。譬如净土宗的正依,也就是主要依据的经典是哪几部?是依据哪一位祖师大德的传承?其教判体系、摄机的范围,还有所得利益的大小高低,对这些并不完全了解。能具体拟出这个内容的人,目前看来很少,如果我现在不尝试把这个体系有系统地架构出来,不知要等到何时才有人架构这些理论体系。所以,我就拟定了这份《净土宗教章》,让凡是要修学这一宗这一派的行者,无论是在教判、行判、摄机、所得利益等,甚至在宗风上,都能有所依循。

    这份教章所针对的,不仅是台湾,更主要是大陆的净土宗信仰者,因为大陆有十几亿人口,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信仰者,遍布各个省份,因此,这个条文性、规范性的教章,所针对的还是以大陆为多。在大陆负责这个法门的是净宗法师,我所写的,也经过净宗法师的认定。

    内外废立

    这里要先谈“三重废立”的问题。所谓三重废立,是指三个层次的筛选、取舍。第一个层次是“内外废立”,所谓“内”是指佛教,“外”是指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印度教、犹太教,甚至民间的道教、一贯道。一个人要选择信仰的对象,必须先有辨别的能力,不然,只能随顺各人的缘。我们的缘属于佛教,也就是在各个宗教当中,选择佛教做为我们的信仰,而不选择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道教,甚至一贯道或者法轮功之类的新兴宗教。因为我们肯定宇宙之中,唯有大圣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才是真理,才可以做为我们究竟永恒安乐的皈依处。所以第一个层次,我们舍掉所有的外教而选取佛教,这是第一层“内外废立”。

    圣净废立

    佛教里,释迦牟尼佛一生成正觉后的四十九年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大部份都是因时、因地,观机逗教,为调伏众生而讲。因此,其中很多经典、理论、行持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古来祖师大德将之归纳为八个宗派,我们就选取净土宗做为我们信奉的依据、行持的对象,而不依循其他各宗各派。譬如华严、天台、三论、唯识,这些教理也很玄远高妙,很殊胜,但是我们不依循;乃至密宗、律宗、禅宗也是一样不依循。八个宗派当中,我们独取净土宗作为我们信仰的对象,这就是第二层次的“圣净废立”。“净”就是“净土门”,净土门以外的各个宗派都称为“圣道门”,而我们就是选“净土门”而不选“圣道门”,这是第二层次的废立。

    要弘废立

    再来谈第三层次的废立,“要弘废立”。

    净土门里面,我们宗祖善导大师有“要弘二门判”,是从教理上判别净土门当中可分判为“要门”和“弘愿门”;同时又有“正杂二行”的判别。第三层次的废立,就是在净土门当中的“要门”和“弘愿门”,我们选取“弘愿门”。弘愿门主要是强调正行之中的“正定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正杂二行当中,我们选取正行之中的正定业,因为正行的中心目标就是正定业。这就是所谓的“三重废立”。

    信仰的意涵

    信仰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所谓信仰,就是我们相信有一种思想,是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我们为这个信仰而活,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这个信仰献身。因为它超越自己的生命,高于自己日常的生活,就像日月星辰在我们头顶上照耀著,使我们相信它而抬起头来仰望,因此叫做信仰。不过,日月星辰具体可见,信仰却是抽象的,只能存在于心中,因此,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信念。

    信仰是一种心灵之光,照耀著我们人生之路。而没有信仰的人,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既不知目标在何处,也不能辨别方向;不晓得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晓得人生的目的、永恒究竟安乐的皈依处在哪里?这样的话,虽然活了一辈子,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可说是虚生浪死,到最后又随业流转。因此,信仰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净土宗宗风

    我所写的《净土宗教章》,谈的都是我们所信的内涵,分为十八章,现在大家拿的讲稿(见附录三),是其中的第十五跟第十六章,就是宗风的部分。其中对我们这个法门在修持上以及处世为人的风格,都明白做了规范,而重点尤其在真谛──往生之道,也就是修持这方面。因为要编写这部份,如果对法门的教理,没有正确的深入,或不够通达的话,是写不出来的。因此,写的时候需要非常有把握,既不轻易下笔,写出来之后,也不轻易评论。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对这个法门具足正知正见,是否能对这个法门的行者有正确的引导,不然的话,所谓以盲引盲,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既然是规范性的文章,词句通常比较简洁扼要,只是一种简要的规范,而没有其他方面的解说;也就是说,既定下规范,你就这样遵循去实践就对了。所谓“信”“解”,是相信它,了解它,然后依此而“行”,就能够达到“证”的境界──“信、解、行、证”。所以,只要照这个去行就好了!如果还要解释、说明它的理由,文字会比较繁复,也就不在这个范围里面。所以我们看这种条文式的文章,要用比较客观、理性、冷静、温和的态度去思惟,过于匆促往往易生错解。孟子有句话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不可因拘泥于文字,而误解了词句的意涵;同样的,也不可拘泥于词句的意涵,而误解了作者的本意。总之,要前后互相思惟,在细细的思惟当中,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原意,这样才不会错解。佛教也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所以,我们对经教不可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透过文字,了解背后作者的本意。

    我们先看“宗风”的内容:

    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

    1.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3.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

    唯守愚念佛。

    4.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5.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6.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

    防退失故。

    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1.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2.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3.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4.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5.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6.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不学术而信仰化

    譬如说,我们宗风一,第四条“六不六化”,其中的“不纯学术而信仰化”,这是经过修饰了!原来是“不学术而信仰化”。现在这六句都略为修饰,在“不”的下面,各加一个字,但其实如果不加这个字,我觉得会更简洁。

    如果就原来的字句“不学术而信仰化”来讲,这不学术而信仰化,就像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虽然讲不立文字,可是在五祖的时代,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来印心;到了六祖,就以《金刚经》来印心;而在六祖之后的禅者,更注重《六祖坛经》。并且以禅宗来讲,《禅宗全书》的卷数反而居各宗全书之冠。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如果从字面解释,好像在排挤学问,但正好相反,它背后的理论不但坚固而且丰富。

    所以,原来宗风所写的“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不要学术,否定学术,排斥学术,或者是抵触学术,更不是反对学术求真。若要论学术,我们净土法门的经典,正依的经论所谓“三经一论”,至于旁依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之间,讲经说法,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有两百多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可见这个法门的学术是很丰富的。因此,“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而是反对学术化。为什么?既然不学术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学术化,有学术而不以学术化为目的,它始终是要导归于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学术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为目的,不管我们有没有学术,始终都要归于信仰。

    即使我们有学术,但人到了临终的时候,有再丰厚的学问,再深入的经藏,都要搁一边,一生所拥有的包括财富、地位、名声、权势,还有我们的学位和学问,都产生不了作用。甚至我们一生的修身养性,到临终都没有力量,没办法让我们依靠这些了脱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最后就是靠我们所信仰的,即善导大师所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就是我们宗风里面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净土宗重在信仰和实践

    有句话说:“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好比我们走一条路,在还没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图、说明书,一旦车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盘,左手又拿地图,就直接开车上路,这个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因为佛教重在信仰和实践,而不在于作学问、讲理论,或单单只是研究学术而已。所谓“藉教观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学而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于是一种学术性的讨论或研究,则只是一门哲学而已,不能称之为宗教。

    佛教里面,尤其净土宗更是实践的法门,而不是讲学问的法门。即使我们有净土三经,以及祖师论著的一些依据传承,但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们出的这一套书有好几十本,也不是目的,都是一种前方便,也就是预备教育。所以方便与真实、手段和目的,必须有所取舍。有一句话说:“说食数宝,无济于事。”口中说吃饭,实际并没有吃饭;手数钞票,但数的是别人的钞票,这样的话,既不能饱也不能救济自己的贫穷。另外又说:“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说了很多,但一点都没有实践,不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一切都是空谈罢了。

    前阵子我去大陆,在上海某单位看到他们办公桌上有个小牌子,上面有两句话,是他们的总书记胡锦涛先生给他们的提示,我觉得对我们也有些启示作用。那两句话就是:“少一些理论探讨,多一些实际工作。”我们这个法门,需要探讨理论,必要时也无妨多探讨,但最后是在于实践。

    苏东坡和欧阳竟无临终现象

    我来讲历史上两位大人物最后临终的现象。

    一位是北宋时的大学问家苏东坡居士。苏东坡也是学佛者,在佛门里面有一部书叫《焰口》,里面很多优美的词句,就是苏东坡写的。民国七十二、三年的时候,每年七月份,我都在普门寺放焰口,对《焰口》里面一些句子或唱念,非常喜欢。苏东坡临终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感受呢?他心中还是恐惧不安。但毕竟他是学佛的人,有人就问他有没有净土?他要不要往生净土?有没有求生净土的意愿?他说,净土是有,但个中把握不住。也就是说,他指著自己胸膛,表示他相信有净土,可是他心中没有把握,不晓得如何才可以往生净土。苏东坡对净土向来不是很关心,他所关心的是禅,但人到最后盖棺论定时,他一生所修行的,能不能让他依靠、安心,让他解脱,临终是一种证验。而苏东坡临终之时,是过不了生死轮回这一关的,反而不如一位平生老实念佛的愚夫愚妇,临终的时候,往往能够自在安然,甚至预知时至。

    近代也有位佛学家欧阳竟无居士,他对佛学很有研究,尤其唯识学方面,被认为是大师,在中国大陆北方,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的佛学人物。但是欧阳竟无临终的时候很痛苦,他流露出自己的心情说:“唉!还不如一个乡下一字不识的念佛者。”因此他又跟身旁的人说:“一生所学,到此都不得力。”而劝大家老老实实念佛。欧阳竟无佛学底子是很深厚的,可说是一代宗师,但他学佛主要用力是在学问上,而不在于藉教观心、依教奉行,所以虽说一生研究佛学,然而可说只是“记问之学”。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于只是增加自己的妄想杂念,到最后眼光落地时常会手忙脚乱的。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当年我在佛光山佛学院时,出家众学生把跟我们上课的老师归为两类:学问性的和信仰性的。那些老师都是一时之选,辩才很好,很有学问,一上台就可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对于其中有信仰的老师,我们出家众内心都会特别恭敬;但对那些没有信仰,甚至连善恶因果报应都不相信的,就会觉得很可惜,佛法懂得那么多,可是都不相信,等于没有根。

    不久之前,净音师曾经把十一篇念佛往生的事迹贴在“游戏讨论室”,其中有一篇里面的一句话,早期我看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觉得很能够给人警惕与启发,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这是有关修无法师的往生实例,我想在这里念一遍,因为可能有同修没有看过。

    修无法师往生记

    修无法师,他是营口人,做砖瓦匠出身。因生活环境不好,做工时又嫌辛苦,因感到这个世界上只有苦没有乐,屡思出苦之法。后听人说念佛好,遂发心长时念佛。出家后,正式闻佛法,念佛心益恳切,逢人亦必劝人念佛。

    民国十八年,我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来传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师父找我,说从营口来了一位修无师,预备发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后,领来见我。我问他能做什么?他说:“我愿发心侍候病人。”时定西法师在极乐寺任监院,给在外寮找一间房。住了十几天,又来找我,说要走!定西法师在旁说:“你发心来侍候病人,为什么刚住十几天就要走?太无恒心了吧!”修无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

    第二天又来找我和定西法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找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送我。”定西法师给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父去念佛送他。

    在他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佛国了!临走也应该作几句诗或作几句偈子,给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做苦工出身,生来很笨,不会做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经验的话可以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他说这话,觉得很踏实,于是大家齐声念佛。修无师面西趺坐,也跟著一同念佛,念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往生了!常住临时给打了一口坐龛,到了晚上装龛。虽是天气很热的时候,其面目清秀异常,身上一点臭味、一只苍蝇都没有。谛闲老法师和一般信佛人都争相去看,叹为希有!之后用木柴架起,举火焚化。红火白烟,一点邪味也没有。(倓虚大师讲述)

    论修无师,可说是中年之后才出家的,大字认不了几个,对佛教教理、净土教理,也没什么深入,可是他的末后一段,却比有名的住持或讲经法师,还来得殊胜。为什么?就在于他不管有学问没学问,都老老实实地、时常地持念这一句佛号。修无法师临终所讲的那句“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可谓经验之谈,也可说是他一生修行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段故事,很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启发我们的信心。

    董子明往生记

    再来说一段也是倓虚大师所讲的“到此方知,功不唐捐”,也就是董子明居士往生的事迹。

    董子明居士,蓬莱人。学识渊博,曾经担任吴佩孚将军的顾问。晚年摒弃世俗事务,专心精勤念佛十余年。由天津徐蔚如居士,介绍担任青岛湛山寺佛教学校的教员,每日教授国文及批改文章之外,固定在他所住的寮房内,念佛四万声。恐怕有人打闲岔,常常将房门反锁,假装外出。

    有一天,在房内念佛相应,门尚未打开,而人已经前往大殿念佛,突然心中一注意,觉得非常惊讶不可思议。自己心中思惟:身体本来在房内念佛,如何会来此处?而竟不知其所以然。随即请人找一把钥匙开门,而自己用的那一把钥匙尚在房内桌上。

    后来,将此事请示住持倓虚法师,法师认为是念佛工夫,念得内外相应,到业尽情空时,心内毫无执著,外境便不能为碍,故能出入自如。当回头注意时,心又分别而起执著,此时门壁则皆为障碍了,此事实在是平常而不希奇,全是心之用。

    董子明因顾虑到自己客居外地,所以发愿,第一、身无病苦,第二、病了即往生。果然因为常常念佛,全身无病,临终前三天,只是感觉一身疲乏,四肢无力,但饮食一如平常,毫无痛苦。临终预知时至,心中非常清醒,请众僧轮班助念。

    到了寅时(凌晨三~五点)从床上坐起,和颜喜悦地对大众说:“到此方知,功不唐捐。”话说完之后,隋即念佛坐化往生。

    (《影尘回忆录》下册,倓虚大师讲述)

    这可说是在家居士念佛往生很好的典范。当初他在房间里面念佛,房门外用钥匙锁著,不想让人打闲岔,但不知不觉从房间里走到外面的大殿念佛,这件事迹当时轰动整个湛山寺,这等于是神通的境界,可说念佛念到相应,也能一时获得神通。他向弥陀祈愿两件事:一是生时身无病痛,二是如果生病了,那就往生,不要拖累自己或别人。我想这是我们不管在家出家,有学佛没学佛,所有人的愿望,大家都希望活著的时候能够健康无病,临终的时候,可以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他临终时所讲的那句话──“到此方知,功不唐捐”,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刻。

    恪守传承

    接下来第五点:

    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这里并不是禁锢思想自由,排斥著作或不准讲说这个法门,倒不是。既然说“著作讲演”,就表示有著作,要讲演,只是必须依据传承,而不师心自用地妄自越格发挥,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有经典的依据,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阐释、所发挥的,必须在这个经典依据之内,必须遵循著祖师的传承,若超越这个范围,就不是我们本宗本派,等于是他宗他流了!若是他宗他流,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

    在《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六页倒数第四行说: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这里所说的“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指不是我们这个宗派的法门、学说。所谓“别”,是分开,把一个东西分成二个,叫做别。

    我们净土宗的思想,宗旨就在于“众生称念,必定往生”,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如果他所了解的,他的见解、知见不是这样,以为念佛之外,还需要加上其他的修行才能往生,或者是同意念佛虽可以往生,但需要在念佛的功夫上达到某一种水平,这等于表面上虽然都是修净土法门,可是他的学说不是纯正的净土,这叫做“别解”。解既不同,行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叫做“别解、别行”。

    至于“异学、异见、异执”,“异”就是完全不相同。所谓异学,他所学的可能是佛教里面的圣道门,也可能是净土宗里面的别派别流,甚至也可能不是佛教,而是其他宗教,所以叫做异学;所学不一样,知见当然不同,这叫异见;异执,既然所学、所见不同,自然所执持的见解也就不同,见解不同,往往就会自是非他,障碍到我们的法门。所以,我们可以演讲,可以著作,但如果没有恪守传承,依照传承祖师的阐释去解释、发挥,那等于是违经叛教,师心自用了,甚至是别宗别派了。所以,这一段也很重要。

    《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善导大师思想的指南针

    其实,要阐释发挥都不容易,因为倘若对教理没有正确了解,是阐释不出来的。阐释都不能,更何况是发挥?像我所编的这一套书,其实也没什么发挥,只是把祖师所写的加以整理,顶多做一些诠释。

    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其实发挥的也不多,只是把善导大师的著作,有组织、有系统地整理出来,好让我们这种不大有学问,又没有智慧,根机低劣的人,看《选择本愿念佛集》就容易掌握到善导大师的整个著作和思想。因为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著作,其实很驳杂,里面有方便的,有真实的,如果不是经常地阅读、思惟、融会、贯通,往往容易误解、错解。法然上人有学问、有智慧,他看《观经四帖疏》就看了八遍,其他著作,想当然也看了好几遍。以他的智慧学识,所整理出来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善导大师思想的指南针。他整理得很好,很有逻辑性,很有条理和系统,所以要善巧了解与掌握善导大师的思想,透过《选择本愿念佛集》最简便。因此,大家对于《选择本愿念佛集》,可以多看几遍。

    亲近同门

    接下来谈第六点──亲近同门。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这一条可说完全依循、传承于善导大师立教开宗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这五句都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著作而来,等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它攸关我们这个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问题,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协。同时,能够做这样的立论,其实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坚固地维持我们这个宗派宽广、平坦的大道。孔子说:“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听他所讲出来的话,就知道他懂还是不懂,有正确掌握,还是没有正确的掌握。

    “亲近同门”,首先有必要先消文。同门就是“同门的善知识”,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同行善知识”的意思。“亲近”,和一般亲近的讲法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而不离开”,这个叫做依止。出家众到外地、到寺院挂单,都要先到客堂去跟知客师见面,如果对方来挂单是说“我要打扰常住”,就表示他只要暂住几天,但如果说“我要亲近常住”,就表示他有可能要一辈子住下来,或一段长时间都住在这里,依止这里的善知识来学法,所以说是“亲近常住”。

    “依止”两个字的意思,戒律上有说:“新受戒者,初入佛法,万事无知,动辄违教,故律中制定,未满五岁,或已满五夏之愚痴者,应依止有德,咨承法训。”这个就是依止。也就是说,刚进入佛门新受戒,学习佛法,什么都不知道,言语举止往往会违犯戒律、违背教理,因此戒律就规定出家未满五年,需要专心学戒,满五年之后,如果仍然不够了解,还要继续依止对戒律了解而有德行的人,向他学习。

    我们学佛,亲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所谈的都是善法,都是有关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亲近他,就可以消除我们不正确的知见,而增长我们正确的知见。所以修行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远离非善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能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不亲近非善知识,即使愚痴者也会有正知正见,不至于走错道路。

    有首偈语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我们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无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们最亲近的是善友,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倒不是家人,因为夫妻往往同床异梦,而父子至亲,然而将来都各自随业流转,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碍。因此,对我们一生有益处、有帮助的,能使我们法身慧命得解脱的,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涅槃第一乐”,极乐世界是涅槃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够证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乐,所以说涅槃第一乐。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说,善知识不只是我们得到解脱成佛的半因缘,而是全部的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都是仗著善知识给我们的提携指导。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也就是不亲近非同门的善知识,这属于真谛而不是俗谛的范围,因此不妨碍我们的人情义理或责任义务。在俗谛方面,我们“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第一条就谈到“对他人要恩慈体贴”;第二条说“敦伦尽分”;第四条说“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又说要“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第五条就说“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第六条更进一步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可说对众生都付出关爱,要给对方温暖,给对方利益。可见我们这里所写的“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并不是指俗谛的待人处世,因为我们亲近同门的目的是为了切磋法义,所谓的切磋,就是向他学习,向他请益,好让我们的知见端正,信心增长,策励我们的行业。如果不是同门善知识,亲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正知正见,障碍我们的往生。

    此外,在这里又加一句说明“防退失故”,其实这四个字略显多余,但又不得不稍微做这样的说明。因为这是规范性的,只要规范为“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就应该照这样去做,依教奉行,若要详加说明,可能范围会扩大很多。

    专修四得

    刚刚讲,这五句话都是依循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依据在哪里呢?在《善导大师全集》中〈往生礼赞〉第四百七十九、四百八十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这里善导大师主要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毕命为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十个人念佛,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往生,没有一个人不会往生的。也就是说,往生之道,就是念佛;而念佛之道,非常笔直,非常宽广。同时,走在净土之道的人,步步踏著莲花,时时受著弥陀光明的护持,所以没有任何障碍。何以故?善导大师提出“四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这个叫做“专修四得”。只要专修就能够得到这四种利益,第一种就是外没有杂缘,能够巩固我们的正念。外没有杂缘,我们的正念坚固,就能够得到三种相应,自自然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也跟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应不违背,同时又跟十方诸佛所证明赞叹的也不违背。

    杂修十三失

    接著,善导大师说: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慇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如果杂修杂行,不专念弥陀名号,一百个难得有一、二个往生,一千个难得有三、五个人往生。何以故?善导大师就提出十三个损失。第十二和第十三个损失,善导大师怎么讲呢?他说:“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这是第十二个损失。第十三个损失是:“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宗风一第六点,“亲近同门”底下这五句话,就是依据大师这两段话来的。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是说,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问的,你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来请益、来受开导,知见难免会不正确,于是就自己覆盖自己,自己障碍自己了!接下来,善导大师又说“乐近杂缘”,所谓“杂缘”,就是非同行善知识,喜欢亲近非同行善知识,结果不但障碍自己,也障碍了别人的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亲近同门,来切磋法义,不是同门,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那就退失了。

    原先将“不亲不近”改为“敬而不亲”,但总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一般企业有其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我是学佛的人,又是学净土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专业知识,就必须有职业的道德。该怎么表达才更明确而不模糊,更能够维护这个法门而不偏失,字句上就必须审慎。“敬而不亲”,好像是对外妥协,但对自己的人就不够慈悲和智慧,所以,最后我依然改为“不亲不近”。因为学这个法门的人很多,有智慧知识高的,有没知识的;有对教理比较深入的,有对教理比较肤浅的;但既然同是这个法门,我们就有必要来规范它、维护它,使凡学本宗本派的人,都能纯净不杂、笔直不曲的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保障其决定往生、往生无虞。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我们这个法门,可说是易行道。这个“易”不只是容易,因为容易也可能有人做不来,所以,这个“易”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宽广的。刚刚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不管在家出家,有修行没修行,有智慧没智慧,清净不清净,是善人是恶人,只要遇到这个法门,就都能够往生,但只怕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维护法门正确的道路。

    学这个法门的人,千万不要乱跑道场。学佛的人往往有一个现象,就是赶道场,早上到这个寺院参加法会或听讲经,中午又到其他地方赶另一种法会,这样知见容易混乱。因为众生心是无常的,要具足定根都很困难,如果不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依止于我们所认定法门的善知识,往往会有偏失。最近高雄有位莲友打电话给我,他说想到尼泊尔去,为什么想去尼泊尔呢?他也在学我们这个法门,但深度到哪里我不太了解,不过,他说他是依教奉行,专念这一句佛号,在法门上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他有个朋友到尼泊尔学密宗,回来之后,像变了一个人,讲话很有条理,让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也想去尼泊尔。你看!这岂不是法门都偏失了!

    有线电视当中,佛教台大概有六台左右吧!我台南的精舍有电视,但只有台视、中视、华视、民视无线电视台,没有安装有线电视。虽然在家看第四台的佛教台很方便,可以说道场就在家里,但最好也不要看,因为里面所讲的都是杂修杂行,即使讲到净土法门,往往也是杂行的多,不是正行,所以在知见上会不一样,不是别解、别行,就是异学、异见、异执。

    因此,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多份时间念佛,少份时间看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再来的话,就是要亲近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有闭关时候的“护关善知识”,当然,这里指的是教授善知识和同行善知识。

    凡信仰不同,在信仰上是不大互相来往的,不止我们这样,基督教有句话,大义是说,“信不同,不同负一轭”。也就是说,两只马拉一辆车子,如果观念、个性、信仰不同,时常相处,就会有龃龉,会有冲突。为什么?刚刚所讲的,信仰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们的生命,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全灵,他的日常生活,都是为这个信仰而活,都是融入这个信仰当中的,所以,他最有兴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开口闭口,都会谈到他的信仰。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谈得来吗?一定谈不来。所以对基督教而言,那句话是有道理的──“信不同,不同负一轭”。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如果不是同门,我们就不要去亲近他。

    至于藉著亲近来引导、劝化别人,那是观机逗教,算不得是亲近。要劝导非同门,大非易事,在日本,能派出去弘扬自己法门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讲师,否则不随便向外布教。对一般人尚且不轻易布教,何况是非同门的人!甚至还要引导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响就很难得了!

    讲到这里已经快十点了,剩下时间给大家问问题。因为有可能我所讲的,并不能应大家的根机,反而大家想知道的,却没有听到。

    守愚念佛和老实念佛

    净昭问:上人,阿弥陀佛!我想请问宗风真谛的第三点,“守愚念佛”,它和“老实念佛”有什么不一样?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是一样的。记得我在大陆时,刚好遇到中秋节,我曾传一份和大家交心的几句话。因为那时候刚好想到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想到上师最后的人生,和我也算频繁地通了几次电话,在通话当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上师那时候的心境,跟他往昔的心境是天差地别的。那时上师几乎想关闭所有的一切,静下来专心念佛,对于外面的是非,对于外面的任何境界,他几乎已经要把它全部放下。他所重视的一句法语,就是“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乘托弥陀的愿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像孔子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也就是说,在没没无闻、毫无人知的当中往生,其实是上师最喜欢的。上师觉得最后的人生,最庆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个静默往生人。而成为一个静默往生人,就是一个无诤念佛人。那“无诤念佛”是什么?他也不讲理论、学问了,因为不跟人家辨别理论高低,学问好坏了,所以,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要老实念佛,就是外也好、内也好,都与人无诤,既不谈一些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也不去计较什么顺逆苦乐、称讥毁誉,不想出锋头,不想显耀自己,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没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赞叹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鄙视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他的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这个就是“无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实念佛”。

    上师智慧很高,学问很好,可是那时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没有学问、没有智慧了,时常念佛就是他的学问,就是他的智慧。所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也可以说是我这里所写的,“不纯学术而信仰化”。到最后,归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归趣的地方。

    不过,大家亲近上师的时间比我长,我想大家对上师的理解,应该比我更贴切,我这样说不晓得对不对,不过我跟上师的通话当中,是这样理解的。

    净功:上人,阿弥陀佛!上人今天解释的,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弟子前一次针对宗风初稿所提的三个问题而做的解说。所以,我想向上人报告我的心得。

    基本上,我完全信受上人这样的解释。我必须谈一谈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心情。当初草稿的这段是“不学术而大众化”,学术和大众化是相对的,那时我觉得学术和大众化不是冲突的,不应该把它对立起来,因为我觉得学术也是大众化的一部分。上人现在写成“不纯学术而信仰化”,这样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宗教团体,本来就应该这样,我觉得讲得非常好、非常赞叹。

    关于“恪守传承”这个问题,今天经上人解释,我觉得确确实实是应该这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亲近”的问题,上人解释说,“亲近”不是指我要跟谁在一起,而是“依止”,如果是宗教性的依止,当然是这样。尤其慧净法师说,这是属于真谛上的依止,真谛的依止,当然是不可商量的。当初我是望文生义觉得“亲近同门”,好像规范我们只可以跟净土宗的人交朋友,不可以跟其他人交朋友,但这确实是我误解了,因为“亲近”和“依止”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疏忽了这是真谛上的问题,今天听闻上人的解释,让我了解这样可以让法门非常纯净,对我们的信仰生活有非常大的保障。

    因为上师过去鼓励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说法都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所以基本上我们都了解上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今天觉得很惭愧,由于自己的提问,让上人必须要花时间来作解释。当然我也觉得非常欢喜,上人这样设计是为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也为了我们的往生,非常谢谢!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大众面前谈谈我的想法,谢谢!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我刚刚谈了很多,但其实都不如净功的两句话,就是“纯净”和“保障”。不轻易亲近非同门,甚至不亲近的话,真的会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使同修们能够有保障。

    这个教章总共有十八段,绝大部分都是我拟稿的,但是有和净宗法师、信愿法师切磋过,就是我拟稿之后,请他们看文字上有什么不妥,倒不是在义理方面,因为义理方面是不能更动的。切磋的内容主要是文字要怎样表达,才能更贴切、更完整,而不致让人家误解。

    像“宗风二─俗谛”部分,如何才算贴切?需要有确切的取舍。没有到最后定稿发表,都还有可能会更动。但即使是更动,也都只是小幅度,大同小异的,因为大方向、大原则不会更动。

    “宗风一─真谛”部分有六点,这六点可以从三方面来讲。第一点、第二点,可说是总纲性的,第一点是从正面来说明,第二点是从反面来解释。第三和第四点,可说是就行门的实践来讲的,第三点主要在于自行,而跟其他法门无诤;第四点主要在于对外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易行平实,同时也保护自己。第五、第六点,可以说是从守护教理上来讲的,第五点在于保证知见能够正确、不偏差;第六点,就是防范有邪杂的外缘,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所以这六点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点从总纲方面来讲,第三、四点从行持的实践方面来讲,第五、六点从教理的守护方面来讲。

    净容:请问上人,俗谛中的第一点“对自己谦卑柔和”,意思和第三点、第四点是否相同?

    慧净法师:“宗风二--俗谛”,也就是处世之道,第一点“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个“谦卑柔和”涵盖很广,包括第四点的“六亲眷属,敬爱和睦”这几句,也可以说涵盖在“谦卑柔和”“恩慈体贴”里面,只是这是比较细的说明。第四点的内容大部分来自经文,“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是《无量寿经》的经文;“和颜爱语”也是引自《无量寿经》;“下心含笑”是《地藏经》的经文;“慈念众生,加厚于人”,我曾引用在《书信集》,但出自何处我已经忘记了。“奉行谦敬,不起骄慢”,这个思想也是取自《无量寿经》。“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这两句话,是取自善导大师的《般舟赞》。

    还有哪一位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十点十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五年一月十六日讲于台北象山净宗书院

    香港净土宗「慧莲净苑」落成法语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爰起大悲心弘扬弥陀愿

    恭维

    香港净土宗慧莲净苑住持妙度法师,深知「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乃发悲心,布施净财,在此大楼,购置道场。弘扬净土,光阐弥陀本愿救度;提倡念佛,引导众生往生西方。

    当知:

    弥陀在我等不知之时,已为我等完成往生成佛之功德;

    弥陀在我等未求之前,已赐我等往生成佛之功德。

    我等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即已完全领受弥陀所赐往生成佛之功德。

    如此之人,名为念佛人,《大经》授记:「次如弥勒」;《观经》赞言:「芬陀利花」。可谓:「仙丹一粒,变铁成金,念佛一法,转凡成圣。」

    此念佛人:

    现在与弥陀机法一体,生佛不离;

    临终蒙弥陀莲台接引,往生成佛。

    如此法门,简易殊胜;功能力用,不可思议;九界叵测,唯佛方知。

    我等凡愚,只要信受,愿生称名,则弥陀力用,全体彰显。

    是故宗祖善导大师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故知,念佛一法,是弥陀救世本愿,也是释尊出世本怀,亦是我等出生目的。但能愿生净土,专念弥陀,则弥陀、释尊、我等,三者一致;佛心生心,心心相印,佛愿生愿,愿愿相契。

    虽然如是,即今说法一句,又作么生道:

    弥陀即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

    众生只要念弥陀弥陀众生永不分

    二○○四年八月四日讲于香港慧莲净苑

    增上缘(讲稿)

    ──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炭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炭」。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途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善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实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导大师又言: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6.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观念法门)

    7.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

    8.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9.五逆谤法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般舟赞)

    慈愍大师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讲稿)

    1.得生彼国──目的

    2.愿生──净宗大根大本,净宗宗旨(「宗旨四句偈」)

    3.愿生──人生目的。人生何去何从──愿生

    4.愿生──是智慧的结晶。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怜愍者。

    5.弘扬净土──大慈悲、大智慧。

    6.《大悲经》说:「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7.修持净土,专称佛名──大善根、大福德。若非宿昔福兼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8.印光大师言:「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9.劝人念佛合生净土(《念佛感应录》(一),212页)

    10.《小经》之中──佛三次劝愿。

    三劝即常劝、无量劝。

    11.正因──纯正、正确、主要、必定。

    12.先简非因。非因者何?有多少?没讲,很多。

    若将正因提出,即知除此是正因,余皆非正因。

    13.经中明言「多善福在念佛」,此外不言,不言三学六度是多善福。

    14.梵文《阿弥陀经》说:「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

    15.《大悲经》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16.《大阿弥陀经》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17.《大经》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18.《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19.善导大师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20.善导大师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2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22.《西方要诀》言:「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23.《要解》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4.《大经》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25.莲池大师言:「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26.彻悟大师言:「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7.法然上人言:「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28.心不颠倒──《法然上人全集》395页

    宗风一

    --真谛(往生之道)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风二

    --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