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简介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慧思将“禅”与“观”融和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师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门下的湛然,着有《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等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论》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諝等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扭转。由于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二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传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为著名,他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民国以来,有谛闲大师再度复兴天台宗,他创立观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人,都是门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虚大师于一九二五年时,曾受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法者。

    天台宗强调解行并重,“教相门”与“观心门”兼摄圆融,故能显现教观双美。就是在教义方面,将法界实相与众生的法性一同摄入组织体系,发展成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例如“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理论上的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融和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开显出止观双修的修道法门,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即为实践上的观心门。教相门与观心门,如鸟双翼,相辅相成。

    就天台宗的教学特色而言,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注重玄义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以玄义贯穿经义,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讲说佛法教理的最好范本。观心门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家观心法的至宝,也是修习禅定的圣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说的小止观、六妙门等,也是禅修的必备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