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和六度
大乘分為共道的顯部,或稱“經部”、“波羅密多乘”及“因乘”,及不共的密部,或稱“續部”、“金剛乘”、“咒乘”及“果乘”,但不論是大乘的顯法或不共密法,若無菩提心,則修亦無用,亦不算是入了大乘之列。故此,正如皈依是入于佛教之列的門檻、出離心是入于小乘之門檻,菩提心則是入于大乘的門檻。
若有人問︰“佛從何來?”,答案是“由菩提心而來!”所以,菩提心被稱為“佛父”。有關這一點,衲作一些解釋說明︰在世間上,我們固然必須有父、有母方能出生,但我們的種姓取決于父親,父為王則其子為太子,父為貴族則子女亦為貴族,父為老百姓則子女只可能是老百姓。不論是佛或小乘羅漢,均由空性慧所生出。若無空性慧,固然不可能成就解脫或成佛。可是,單單看空性慧,它既可能生出佛境,但也可能生出羅漢的境界,這是說不定的,所以空性慧並非取決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有空性慧再配上菩提心,所生出的則必定會是佛境,斷不可能生出小乘之果境。故此,空性慧及菩提心二者固然均為成佛之必需,但菩提心才是具取決性的一方。因著這個原因,空性只堪被稱為“佛母”,而菩提心則被尊為“佛父”。
大乘的心就似一把鋒利的刀,堪能有效地作許多事情,我們只需略用少許力即可成功。舉個例說︰若以下士心布施一顆米予一蟻,則頂多只能得人、天之果,而且因為所施物很小,布施之力量不大;若以中士心布施,則頂多只能得一解脫之因,其力量仍然不大;但若以上士心布施這同樣的一顆米,因心力故,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因,能令我們成佛。同樣的一件簡簡單單的小善行,由大乘心而作,力量則大有不同,而且果報會無盡地倍增。有了菩提心者,縱使他甚麼別的成就都沒有,也堪受人、天之尊敬及頂禮,而且名為“佛子”,身份比具神通及成就的羅漢還要高許多。為甚麼呢?衲舉些譬喻︰在世俗上,鑽石的價值最高。如果把一顆小小的鑽石與大的珍珠比,也仍是鑽石在價值上勝出。又或者以血統為例︰一位太子哪怕年齡再小和再不懂事,也仍然比最年長和最有能力的老臣子尊貴。同樣的道理,有菩提心者,在一開始便身份不同,其“光芒”能把羅漢等通通比下去。
光是發心而不作修行,絕不可能成佛,這就好比肚子餓但不買菜、做飯及進食便不可能得飽之道理。修行又必須正確地去修。若修不得法,便如在牛角上擠牛奶般,絕無效用。故此,我們並不是隨意地修便能成佛,而必須謹慎選擇正確的成佛之道。在佛教歷史上有許多邪說。有些人認為凡是分別念,不論其善惡,皆為生死之因,只有無分別住才是成佛之道。這些人說︰“布施及持戒等,是為了愚夫愚婦而教的,它們並非成佛之道。正如黑狗咬人也痛,白狗咬人也一樣痛的道理,不論善念或惡念,均只會障礙成佛。我們不必布施及持戒,只需入于無善無惡之無分別念中,便可成佛!”這純屬一派胡言。若果成佛不需布施及持戒等,佛陀前生以身喂虎等善行,豈不等同白做?佛陀之眾多有關布施及持戒之開示,乃至三藏中之整套律藏,豈不等于白說?佛教有許多宗派及見解,譬如說大乘有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及唯識派等,各持不同的見。對這些不同之見解,我們必須尊重,因為它們都是佛陀的教法。可是,有些人根本分不出權說、實說、世俗義、勝義、了義及不了義之教法,他們只取佛經中之某幾句,便斷章取義地宣揚顛倒因果之見解,這是十分愚昧的,而且更會危害許多別的人。我們固然應尊重別的宗派,但切莫墮入顛倒因果的邪見,否則等同自斷慧命,萬劫不復。認為不必看經、不必禮佛及不必持戒,單單修無分別念便能成佛,正是一種很可怕、很顛倒的見解,大家必須謹慎對待。
甚麼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呢?在發起菩提心後,行者當入于大乘之正修——六度等菩薩行法門。“度”是甚麼意思呢?這是“令我們能由苦海度至佛境的法門”的意思。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及般若六者。此六者乃行者必須修至圓滿,以令自己成佛的方法。六度之最終目的,是為了令我們積聚圓滿的功德與智能,以成佛境。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及禪定五者,所積聚的主要乃功德資糧,般若乃積聚智能資糧的方法。前五度又稱為“方便法門”,後一稱為“智能法門”。這二法門乃成佛之必需品,猶如鳥之雙翅,若缺其一便飛不起來。技術性一點來說的話,我們知道佛陀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三身,後二身乃佛之色身,而智能及功德二者,分別是成就佛之法身及色身之資糧。菩薩道之修學內容無邊無際,但不外乎六度和四攝。一切方便及智能法門、一切深觀派及廣行派法要,皆能歸納入六度之中。總括來說,成佛必須方便及智能俱全,否則不能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