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在舍衛城化緣。當他走進一條小巷時,遇到了一個婆羅門。
婆羅門看見佛之後,急忙上前擋住了佛的去路,並用手指在地上劃了一道線,不讓佛向前邁出半步。他以很強硬的口氣,對佛說︰“你今天必須還我500金幣!只有如數還足,我才放你過去,你若不給我錢,不滿足我的要求,就休想離開一步,將永遠留在這兒。我今天可是鐵了心的!”
佛只能默默停在那里,因為他是出來化緣的,身上根本沒有帶什麼錢,更何況一下子要他拿出這麼多錢,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好無可奈何地留在那兒。
佛被人強行攔住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一會兒就在舍衛城里傳開了。人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誰會如此無禮,竟然把佛給截住了!對這件事,有人搖頭嘆息,有人疑惑不解,有人憤怒萬分,人們紛紛前來打抱不平。
這時,波斯匿王率領著許多隨從恰好也在舍衛城里,當他們听說佛在半路上被人扣留,需要很多錢財才能把佛贖回來之後,他們紛紛捐獻珍寶,然後帶著這些金銀財寶,來到佛被圍困的小巷里,把財寶交給婆羅門。但不知什麼原因,婆羅門卻死活不肯接受這些財寶,不管人們怎麼求他,他就是不放佛走。
不久,須達听說了這件事,心里很焦急,生怕佛發生什麼意外。他火速籌足500金幣,把錢裝進錢袋里,急急忙忙啟程上路。當他滿頭大汗,趕到之後,立即把500金幣如數交給了婆羅門。這次,婆羅門再沒有固執,不加思索地接受了500金幣,並讓佛走過去。
在一旁的比丘,看到這情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佛被婆羅門無緣無故地扣留呢?他為什麼要向佛提出,只有佛給他500金幣,才能放佛離開?可是,波斯匿王他們獻出無數金銀財寶,那些珍寶的價值遠遠超出500金幣的價值,婆羅門卻無動于衷,不肯接受?而須達一拿來500金幣,他就痛快地接受了,並放佛離開。這又是為什麼呢?”
比丘越想越覺得這事很奇妙,于是,他走到佛面前,問道︰“剛才所發生的事,我都看到了,我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很有些蹊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佛沉思了片刻,向比丘眾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前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奈國,其梵摩達國王,有一位王子,名叫善生。善生從小聰明好學,家教很好,為人慈悲厚道,在宮里無憂無慮地長大。
有一天,王子早上起來,發現天上沒有一絲雲彩,晴空萬里,陽光明媚,天下萬物爭相輝映,呈現一片勃勃生機,正是到郊外踏青的好光景。于是,王子離開了王宮,到外面去觀光游覽。
外面的景色真是好極了,大地覆蓋著濃濃的花草樹木。在茂密的樹林里,各種鳥兒飛來飛去,你追我趕,互相嬉鬧;各種花兒競相開放,蝴蝶在花的四周飛舞,蜜蜂在花上采蜜……到處都呈現出鳥語花香的動人景象。
王子盡情地觀賞著大自然的景色,忘了時間,忘了一切。在不知不覺之中,他來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幾個人圍在一起。他好奇地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商人和輔相子在賭博。
他們賭注下得很大。本來,他們總是小賭,賭一點兒小錢,你輸一回,我贏一回。你來我往,總是不分勝負。後來,雙方賭注越下越大,但還是互有輸贏,看不出誰贏了,也看不出誰輸了,兩人都差不多,雙方的實力及運氣均不分上下。
他們誰也不服誰,誰都相信自己的運氣好,你加一碼,我加兩碼,到後來,兩人都賭紅了眼。與其這樣總是不分勝負,還不如下最大的賭注,一錘定輸贏。
就這樣,他們都豁出去了,你加十碼,我加百碼,越加越多,最後竟然加到了整整500金幣,下了如此巨額賭注,誰輸誰贏全看這一回了。
結果,輔相子的運氣不佳,他輸了。可是,他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不要說身上攜帶的錢遠沒有這麼多,就是把他家的所有財產都變賣了,也賣不了這麼多錢。輔相子心想︰“要我拿出這麼多錢,我可拿不出來,向別人去借,也不是那麼容易。與其費盡心思也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鐵了心,干脆欠著他吧。”就這樣,他心里主意已定。
盡管輔相子想出了這個欠著不給的辦法,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是輸了,所以,他垂頭喪氣,愁眉不展。與此相反,那位商人看到自己獲勝了,高興地跳了起來。頃刻間,自己竟然贏得了那麼多錢,仿佛就像做夢一樣,那麼不可思議,又那麼實實在在。
可是,當他得知輔相子根本沒有那麼多的錢,而且也好像沒有馬上要給錢的意思,商人的心里就很不舒服。他極不願意讓輔相子拖下去,欠著他的錢而遲遲不還。商人心想︰“一旦讓他拖欠下去而不及時索要,那可不知哪年哪月才能還清啊!到時,即使他不賴帳,或許也還不清。再說,人事間的事總是多變,時間長了,萬一他有什麼三長兩短,有什麼意外,那向誰去索要呢?這不行,決不能眼巴巴地看著快到手的錢跑掉!”
于是,他向輔相子索取500金幣。輔相子卻說他一時無法拿出這麼多錢,只能欠著,以後慢慢還。
商人堅決要求如數給他錢,輔相子卻不給,雙方就這樣僵持著。
這時,王子在一旁看了很長時間,對輔相子既有氣,又可憐。心想︰“賭博本來就不對,就是賭,也該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可這人倒好,不自量力,根本沒有多少錢,卻要下那麼大賭注。他太貪心了,只想贏人家的錢,卻不曾想想,自己輸了怎麼辦?只是贏得起,卻輸不起,哪有這等道理?我真該教訓他一通!”
可轉念一想︰“事已致此,該輸的已經都輸了,說他什麼也沒有用,看他那可憐巴巴的狼狽相,我還是給他想想辦法才是。”
就這樣,王子對輔相子的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就對輔相子說︰“你要是沒有能力籌集這麼多錢,那我全部代你給他吧。”
話出口之後,王子才發覺自己身上也根本沒有攜那麼多錢,只顧對別人同情,卻不考慮有沒有那麼多錢。結果,他同樣也沒有給商人錢。
王子想想也覺得有些尷尬,對人同情,有憐憫之心是可貴的,但毫不思索就答應替人還錢也太草率了。盡管作為一國的王子,拿出500金幣並不算什麼,可這500金錢不是用來為民造福,也不是救濟窮人,而是替人家償還賭債。這怎麼向群臣交待,怎麼向天下百姓交待?想到這些,他發覺自己無法替人還這筆錢。就這樣,王子也違背了自己許下的諾言。
那位商人,本來是要輔相子趕快把500金幣如數給他,沒有想到半路殺出一個仗義之人,既然他那麼爽快地向輔相子許諾,要代他給錢,那就讓他給好了。再說,輔相子其實也只是貪圖贏錢,身上並沒有多少錢,輸了同樣給不起。看樣子,這位仗義之人不是等閑之輩,他肯定有很多錢,要不怎麼會如此痛快地答應給錢呢?
然而,商人萬萬沒有想到,王子只是口頭承諾得痛快,卻遲遲沒有掏錢的意思。後來他看出,這人也根本沒想給錢,不由心里罵道︰“明明答應代人給錢,卻遲遲不給。要想不了了之,這決不行!我跟你是要定了。”
于是,從此之後,在無數世中,那位商人不停地向王子索取金錢,從不間斷。
佛說︰“過去的那個王子,就是現在的我;那輔相子就是現在的須達;那位商人就是那個婆羅門。”
——據《百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