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卷第二
景福寺慧果尼傳十四。
建福寺法盛尼傳十五。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十六。
建福寺道瓊尼傳十七。
江陵 洹寺道壽尼傳十八。
吳太玄台寺玄藻尼傳十九。
南安寺慧瓊尼傳二十。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二十一。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二十二。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二十三。
永安寺僧端尼傳二十四。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二十五。
蜀郡善妙尼傳二十六。
廣陵僧果尼傳二十七。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二十八。
吳太玄台寺法相尼傳二十九。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三十。
景福寺法辯尼傳三十一。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三十二。
竹園寺慧浚尼傳三十三。
普賢寺寶賢尼傳三十四。
普賢寺法淨尼傳三十五。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三十六。
景福寺慧果尼傳十四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嘆貴厚加賑給。以永初三年(曇宗雲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為綱紀。敢胖 鏘チ勻 V諞敵寺〈笮≡梅 5皆﹤瘟 輟N饔蟶趁徘竽前夏χ痢9 試弧4送林金嵯仁芙湔摺N從斜臼隆M浦 饋3嫌懈呃 N床庳屎蟆5夢摶煲 4鷂摶 S治示腿緶晌慕涫Φ米錆撾摶煲 4鷦弧S心嶂詿Σ歡 暄⑴9恃緣米鋃 S治省D絲紗斯 任從心岱茄指 摶病4鷦弧B芍剖 檬誥囈洹1叩匚迦艘嗟檬謚 U 寫Σ豢剎蝗綬 S治省<感砝鏤 叩亍4鷦弧GS鎦 饃膠<韙粽呤且病>拍曷實蘢踴 食塏 任迦恕4由 を夏χ厥芫囈洹>瓷鞣畛秩綈 Ш浴4呵鍥呤 唷T﹤問 甓 洹5蘢踴塏 2 越諦形龐謔幣病 br />
建福寺法盛尼傳十五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識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頤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漸染積年神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同業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晚因遇疾稍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來垂虛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為之傳述雲。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十六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游行教化歷履邦邑。每屬機緣不避寒暑。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觀覽經論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為苦行齋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舍身之後必見佛者。願于七日之內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眾。眾皆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後于光處起立禪室。初玉在長安。于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後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于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雲。
建福寺道瓊尼傳十七
道瓊。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余博涉經史。成戒已後明達三藏精勤苦行。晉太元中皇後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游。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處處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軀。帳座完具。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瓔珞。南建興寺金像二軀。雜事幡蓋。于建福寺造臥像並堂。又制普賢行像。供養之具靡不精麗。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間相光明照寺內。皆如金色。道俗相傳咸來修敬。瞻睹神輝莫不歡悅。復以元皇後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禪房。雲。
江陵 洹寺道壽尼傳十八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見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因毀遘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歷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願。願疾愈得出家。立誓之後漸得平復。如願出俗住 洹寺。勤苦超絕。誦法華經三千遍。常見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寶蓋垂覆其上。雲。
吳太玄台寺釋玄藻尼傳十九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安苟女也(宣驗記雲即是安苟)藻年十余身嬰重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玄台寺釋法濟。語安苟曰。恐此疾由業非藥所消。貧道按佛經雲。若履危苦能歸依三寶懺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並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當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設觀世音齋。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顙專念相續。經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沉 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誦法華經。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不測所終。
南安寺釋慧瓊尼傳二十
慧瓊者。本姓鐘。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彌勤。常衣芻麻不服綿纊綱紀寺舍兼行講說。本經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瓊修立為寺。號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瓊以元嘉二十年。隨孟 之會稽。至破綱卒。敕弟子雲。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 眾生。至于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啖之。經十余日。儼然如故。顏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尸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尸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鍘7厴掀鶿 啤 br />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二十一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後從師游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闔眾嘉之。及師慧孜亡。杜于慶吊而苦行絕倫。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篤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懺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頃甦雲。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里。答曰。五千萬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回還豁然醒悟。後七日而卒。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二十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白衣精勤懺悔自業。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 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復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發當為訪婿。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並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眾雲。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二十三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雲東寺。恭信恪勤眾所知識。宋元嘉中河內司馬隆為毗陵丞。遇抄。戰亡。妻山氏二親早沒。復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經危篤。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山氏遂愈。眾並稱貴之。後游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訓誘徒屬不肅而成。動不詢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親屬怪問。答雲。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頃之復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從此已後夕不復眠。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二十四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不當婢采。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別室給其所須。並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于禮拜中見佛像。語雲。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折名實其辭。誦大涅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游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余。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並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二十五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禪思。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谷餌松。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祈誠慊到。每輒感勞。動經晦朔。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于是牽病懺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二十六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嗔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托。攜一稚子寄其房內。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雲適于某處食竟。或雲。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積年。妹甚恨愧。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攜兒依姊多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流淚而言。言已欲去。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汝當守屋慎莫余去。妹聞此而止。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帳 磐й小S錈迷啤D庾鞁Φ律魑鶉∫病V了腦擄巳找拱胍圓甲圓 掌瀋懟;鷚亞錐Ч 涿昧詈粑 譴 唷N醫襠 佟?殺楦嬤金帷K 垂脖稹1戎金峋 痢C 淳 S鎦金嵩啤8髑誥 I 攬晌貳5鼻蟪隼搿I魑鵒髯 N疑崠松砉┬ 訊 叻礎V勾艘簧淼鋇貿豕 問益士人。或雲元嘉十七年燒身。或雲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廣陵僧果尼傳二十七
僧果。本姓趙名法 。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誠信純篤自然。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獲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後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此其高例。果雖答然心有疑。具咨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咨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余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始欲[臼/丌]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于是愚者駭服。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二十八
靜稱。本姓劉。名勝。譙郡人也。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寺傍山林無諸囂雜。游心禪默永絕塵勞。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常有一虎隨稱去來。稱若坐禪蹲踞左右。寺內諸尼若犯罪失不時懺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悅。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托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節。二人不資糧米。餌麻術而已。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跡危行言遜。虜主為設肴饌皆悉進啖。因此輕之不復拘留。稱與文姜復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也。
吳太玄台寺法相尼傳二十九
法相。本姓侯。炖煌人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窶。不以榮達移心。出適傅氏。家道多故。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諫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欲學禪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舍。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禪齋七日。至第三夜與眾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後三日起。起後如常。眾方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其如此類前後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余。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三十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構妙理。彌好禪誦造次無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元嘉二年王景深母範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齋肅徒眾甚有風規。潘貴妃嘆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復拓寺北造立僧房。賑給所須寺業興立。眾二百人法事不絕。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自陳眾咸不許。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並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哀久禪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曇寅。兼通禪律。簡絕榮華。不窺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三十一
法辯。丹陽人也。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謹清慎雅有素檢。弊衣蔬飯不食薰辛。高簡之譽早盛京邑。楊州刺史瑯琊王郁甚相敬禮。後從道林寺外國沙門 良耶舍咨稟禪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每預眾席恆如睡寐。嘗在齋堂眾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常。眾咸欽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余。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即問其故。答曰。景福法辯當來生此。明日應到。辯其日唯覺肉戰。即遣告眾。大小皆集。自雲。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雲。言訖坐絕。其後復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飯蔬誦經為臨賀王之所供養。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三十二
道綜。未詳何許人也。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眾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賢愚之際從通而已。跡雖混成所度潛廣。以宋大明七年三日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顙既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輟。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菩提心。宋征士劉虯雅相宗敬。為制偈贊雲。
竹園寺慧浚尼傳三十三
慧浚。本姓陳。山陰人也。幼而穎悟精進邁群。旦輒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蔬一飯鮮肥不食。雖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內外墳典經眼必誦。深禪秘觀無不必入。靜而無競和而有節。朋游舊狎未嘗戲言。宋宰江夏王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不蓄私財悉營寺舍。竹園成立浚之功也。禪味之樂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聰穎卓秀。多誦經律。蔬食苦節。與浚齊名。
普賢寺寶賢尼傳三十四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十六丁母憂。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資。不衣繒纊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禪律。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敕為普賢寺主。二年又敕為都邑僧正。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善論物理屈[必釋。秉性剛直無所傾撓。初晉興平中淨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從大僧。影福寺惠果淨音等。以咨求那跋摩。求那跋摩雲。國土無二眾。但從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後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重受具戒。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耳。後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稍虧。元徽二年法律穎師。于晉興寺開十誦律。潁其日有十余尼。因下講欲重受戒。賢乃遣僧局齎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輒復重受戒。若年歲審未滿者。其師先應集眾懺悔竟。然後到僧局。僧局許可。請人監檢方得受耳。若有違拒即加擯斥。因茲已後矯競暫息。在任清簡。才兼事義。安眾惠下。蕭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也。
普賢寺法淨尼傳三十五
法淨。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隨父避地秣陵門修釋教。淨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潔明于事理。沉思精研深究義奧。與寶賢尼名輩略齊。宋明皇帝異之。泰始元年敕住普賢寺。宮內接遇禮兼師友。二年敕為京邑都維那。在事公正確然殊絕。隨方引汲歸德如流。荊楚諸尼及通家婦女。莫不遠修書蓋蠼嶂 丁F涮罩蔚路緗岳啻艘病W善浣浞墩咂 偃恕D炅 濉T 趙 曜湟病 br />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三十六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三寶。泰始末言于刺史劉亮。亮初許之。有趙處思妾王氏甓塔。耀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正月十五日夜將諸弟子。齎持油布往至塔所。裝束未訖。劉亮遣信語諸尼雲。若耀尼果燒身者。永康一寺並與重罪。耀不得已于此便停。王氏大嗔雲。尼要名利詐現奇特。密貨內人作如此事。不爾夜半城內那知。耀曰。新婦勿橫生煩惱。舍身關我傍人豈知。于是還寺斷谷服香油。至升明元年于寺燒身。火來至面誦經不輟。語諸尼雲。收我遺骨正得二升。及至火滅果如其言。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長六七寸。極細軟。人問之。譯語答雲。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謂耀曰。我住波羅奈國。至來數日。聞姊欲舍身。故送銀罌相與。耀即頂受。未及委悉匆匆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以此罌盛其舍利。不滿二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