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普門品聞記26
    普門品聞記26

    所以觀音菩薩見到眾生‘以居士身得度者,即以居士身而為說法’。眾生善根成熟,一聞法就悟道;我們不能悟道,皆是由善根未熟故。觀音菩薩是過來人,他知道眾生善根成熟未成熟,善根成熟時,即現身說法,如瓜熟蒂落。所以一切法都從因緣而生,悟道亦是因緣,說法也是因緣,度眾生亦是因緣。

    應以宰官身得道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宰官身是官員,做官也不礙修行,修行不礙做官。中國唐朝有位丞相名裴休,當了丞相,還念念求佛道。有一日,入到佛堂,見到祖師畫像,就問︰‘真儀可觀,高僧何在?’知客師答不出來,裴休曰︰‘這里莫有禪師麼?’知客師︰‘有一位好似禪師。’‘請他出來相見。’知客師帶黃檗禪師來。裴休丞相問︰‘壁上真儀可觀,但是高僧何在?’黃檗禪師大聲叫︰‘裴休!’裴休大聲答︰‘啊!’師問︰‘何在?’裴休當下就悟。裴休丞相後來又親近溈山老人,幫他建叢林道場。溈山老人叫丞相送子出家,他說送兒子出家是好事,但很難開口。後來送子出家路上聞鳥啼,裴休吟詩曰︰‘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茫茫出虎溪,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兒子出家後亦悟道,後為金山寺的開山祖法海禪師。楊大年宰相亦悟道,李駙馬也悟道。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悟道就見性,。誰無佛性呢?撥開浮雲見月亮,撥開煩惱見佛性;煩惱蓋覆佛性。若能修行用功,將煩惱撥開,馬上見性成佛;從本有的佛性,修行成佛。所以觀音菩薩觀眾生修行辦道,善根成熟,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婆羅門種是在印度才有,中國無。婆羅門是印度上等種族,他們的族例好嚴格,十五歲出家,誦四韋陀經,四十歲就還俗,生兩個兒子,然後再出家。他們出家又非盡出家,在家又非盡在家。佛在世時已有婆羅門種,即現在印度教徒。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觀音菩薩用權智鑒機,以神通現身,現婆羅門身,以智慧說法,令他們聞法悟道。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佛門有四眾弟子,出家兩眾,在家兩眾。男子出家,受沙彌戒,名沙彌。沙彌戒有十條戒。十條戒是離六塵;初出家就是離六塵之家,六塵之家離了,生死之家未曾離,所以如來教授比丘戒。比丘戒名為具足戒,具足如來清淨戒,不作生死之業,無生死業就能證阿羅漢果;所以出家目的,就是了生死。了自己的生死,就稱為阿羅漢;願了別人生死,就稱為菩薩;自度度他,覺行圓滿,自度亦圓,度他亦滿,那時便成佛。所以比丘是佛弟子,佛是覺滿,比丘是自覺,菩薩就是覺他,自覺覺他,圓滿便成佛。觀音菩薩也現比丘身,在普陀山觀音菩薩現比丘身做飯頭。五百羅漢大鬧普陀,觀音菩薩煮飯,食到他們飽;別的人煮飯他們不夠食,觀音菩薩煮飯羅漢就食不了。觀音菩薩在天台山又當過飯頭師。天台山有五百羅漢,五百羅漢跟觀世音菩薩斗法,五百羅漢說︰‘天台山是好,但欠一棟橋。’觀世音菩薩說︰‘天台山是好,但無寶塔。’五百羅漢說︰‘你能一夜做一棟橋,我們就一夜做個寶塔。’這樣,觀世音菩薩就同五百羅漢比賽。五百羅漢顯神通,取了天台山家家戶戶煙窗之磚拿來做寶塔。觀音菩薩做橋,用手一拉,石頭就拉長了,好似拉面粉一樣,一剎那間就做成一座橋,便學雞啼起來,五百羅漢就停手。那時寶塔頂還未做完,但觀音菩薩的石梁橋就做好,羅漢斗輸了。菩薩度眾生有大功德,五百羅漢度自己不度人,得小功德,所以小功德不及大功德。觀音菩薩在甦州慕林寺又做過飯頭師,誦半卷金剛經,就令到範仲俺宰相母親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