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普門品聞記36
    普門品聞記36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前文無盡意菩薩問世尊,觀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釋迦牟尼佛將觀世音菩薩誓願講出,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跟觀世音菩薩學習。慈悲名為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跟觀世音菩薩學習,從慈悲下手。成就大慈大悲一定要發願。若不發願,其行不堅固。釋迦牟尼佛坐道場發大誓願,‘若不成佛,誓不起此座’。七日後成等正覺,所以古人雲︰‘全憑願力成等正覺。’菩薩行不容易,無願而行就易退心。舍利弗過去是聲聞人,後來舍小學大乘,行菩薩道。舍利弗見到一個人在路上哭,就問他因甚麼事情哭,他說︰‘我母親得了重病,醫生說要有道人的眼楮做藥引,方可醫好我母親的病。我那里找到有道的人呢,有道的人那個肯舍只眼楮給我呢,我母親的病一定不能救了。所以我就哭了。’舍利弗說︰‘好,好,我是有道之人,我的眼楮舍了給你。’舍利弗就將他的右眼挖了給他。那個病人就說︰‘啊!你錯了,醫生說是左眼,不是右眼。’舍利弗就說︰‘救人救到底,我的左眼也挖給你。’這樣兩只眼楮挖了,送了給這人。這個人將兩只眼楮放到鼻子去嗅,他說︰‘兩只眼楮這麼臭,那里是有道的人!’就把兩只眼楮掉到地上,用腳來踐踏。舍利弗一想︰‘眾生很難度。我的眼楮很有用,都舍了給你,你還要掉到地上,用腳來踐踏。’舍利弗就退了度眾生的菩提心。舍利弗為甚麼退了菩提心呢?皆因他沒有願力。所以我們修行全憑這個願力,沒有願,十個有九個都會退下來。

    我們出家人要受戒,受戒就要持戒。持戒仗自己的力,自己的力還不夠;還要發願,在觀音菩薩面前發願就仗觀音菩薩的力,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就仗諸佛菩薩的力。發了願以後,記在心田里,這個願就永不會忘失。假如我們想放逸的時候,這個願力就涌現在眼前,汝就不敢放肆。所以持戒靠自己的力,還要靠願力。願力就是諸佛菩薩的力,凡是發願都要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菩薩就來幫助你。願力就是法力,法力就來幫助你;受戒就是自己的力,持戒又是自己的力。有自己的力,又有願力,兩種力,這樣戒就不會退。

    所謂‘有願必成’。這個願又怎麼發呢?以理來發願,菩薩平常發四宏誓願,就是以理來發願。苦、集、滅、道就是四聖諦,不論小乘,大乘都以這個四聖諦來修行乃至悟道。苦就是眾生,無苦不叫眾生,眾生迷了佛性,處處受苦,一定受苦。若果眾生不知苦就不會回頭。你看,若果無苦,那個肯出家;無苦,那個肯修行。釋迦牟尼佛見眾生苦而發心成佛。成佛的目的是度眾生的苦。因此以苦諦來發的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