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3
    【般若品第二】3

    唐代的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說︰‘放下著。’嚴陽尊者很不理解,他問︰‘我已經是一物不將了,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放下呢?’趙州說︰‘對不起,你若放不下,那只好擔起走。’嚴陽尊者听到這里就大悟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著空’,實際上仍把空執著了,根本沒有實證到空。經趙州把他執著的空奪了,他才真正領悟了。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現在氣功很流行,要學生坐在那里什麼都不想,這實際上是學道的毛病。墜入‘無記空’,認為善也不要去想,惡也不要去想,認為這就是空性,就是道,其實大錯。空什麼呢?空是有物件的。我們的心有一種自發性,只要想到什麼事情,就沾滯在這個事情上。自己貪愛的,沾滯的時間就長,在行為上的造作就表現得多。空,就是要空掉這一類的東西。引而申之,萬法皆空的道理是根據緣起論,以心物關系而言,從心離不開萬法的角度來看,萬法本來就空。能在這里一轉身,就是好消息。在這里,你才知道雲門大師所說的‘轉山河大地歸自己,轉自己歸山河大地’。對于那些墜入‘無記空’的人,還自滿自大,以為是得了道。六祖告誡說︰‘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其實是中了邪見的毒,連一般人都不如。大家以後用功時,千萬切記于此,禪宗萬不是這個道理。主人公在何處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真正開悟的人,真正有見地的人,不會把客觀世界拋在一邊,不會逃避現實生活。相反,他對工作,對生活的考慮更周密,做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別’,而且‘應用便知一切’。那些空心靜坐,墜入‘無記空’的人,有這樣的能耐嗎?

    ‘心量廣大’是前提,你體會到這里就抓住根本了。心體是空性,第一義空。一說佛性就是全體空,但空呢?全體是色,沒有一處不是物,也沒有一處不是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是泄露天機的話呀!其實,空就是什麼都有,有就是什麼都空,這個空就是這個有,這個有就是這個空,但是這個空不是這個有,這個有也不是這個空。達到了這樣的認識,你才能深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才能‘來去自由,心體無滯’。也就是說,你已經品嘗出般若的味道了。要知道,正因為空,你舞劍弄拳才沒有障礙,正因為空,才會有昨天、今天、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