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品第六】5
無相三皈依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絕談不上皈依。皈,是歸老家,即自己的最終歸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只有三寶才可以作為我們皈依的物件。三寶的境界即我們最後結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個世間煩惱深重的人發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對三皈依的一般講法,而禪宗對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這一段里講的三皈依,是以禪宗自己的特點和道理來講的。有的人認為六祖這種講法不對,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這樣認為,六祖是針對唐代當時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這樣的開示的。那時一般的人都熱衷于理論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實踐。六祖對癥下藥,掃蕩了那些虛浮瑣碎的東西,他講的都是要大家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做起,從自己本性上下手。《壇經》全講的這個內容。如果前面講的大家真正懂了,那麼六祖這里的‘無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難理解了。
六祖大師的種種的方便;讓你自己和佛搭上關系。佛者,覺也,覺悟了就是佛。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了,成了佛。我們如果也覺悟了,難道就不是佛嗎?六祖大師反覆強調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強調‘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所以這里強調‘皈依覺’,就是要讓你知道自己的覺性也是與佛無二的。皈依佛當然對,但把什麼責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點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覺,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覺喚醒。自己的覺不喚醒,盡管受了三皈依戒,你還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進而以‘自心皈依覺’、‘自心皈依正’、‘自心皈依淨’,這樣的方式,來疏通被‘愚迷’、‘煩惱’所窒塞了的心性,真是滴滴歸源,絲毫不爽。這一切,全都納入了‘無相’的自心自性之中,落實在每一個具體的人上,就使佛與眾生貼近了,大家也才感到修行、解脫的可靠。只有禪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你自己就是三寶,不給點出來你不知道。佛者覺也,你覺到了嗎?現在大家在這兒听佛法,這就是覺,佛就是憑這個覺而開悟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