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正文】74
另有一部經的說法,與上所說稍有出入。佛對比丘說︰犯了四根本戒,固然可以懺悔,但要在犯罪後,立刻發露懺悔,不可稍作覆藏,如覆藏所犯的罪行,不但不可以懺除,而且還要加上一層覆藏罪。
據上所說,可知任何罪行都可懺悔,問題只在罪的輕重以及所運用的不同懺悔方法。懺悔的方式固須如法,而求懺悔的心,更須至誠懇切,如此,沒有不懺悔清淨的。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
‘如今我等’四眾佛子,在‘日’常雜‘用’生活‘之中’,不論‘一舉一動’,總是‘恆’常的‘違’背如來所制的‘戒律’。諸位不要以為這個說得太過,事實的確是這樣的,因為戒很微細,稍為一不留心,就與戒律相違。如有名的紫柏大師,脅不著席者四十余年,仍然認為自己對微細戒,未能持得如法清淨,不敢為人授沙彌比丘戒,到了真的必不得已的時候,亦不過為人傳授五戒而已。又如益大師,雖已受了比丘戒,後來自覺自己不夠資格做一如法比丘,而自動的退居為三歸人,後來精進勇猛的修佔察懺,祈得菩薩鬮,始自署為菩薩沙彌。比丘戒是極微細的,在日常生活中,如不嚴加注意,是難以守持清淨的。太虛大師曾自謙的說︰‘比丘不是佛未成’;弘一律師也自謙的說︰‘就我自己而論,對于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可見如想當一如法比丘,是比當一菩薩還要難的!
不唯一舉一動,恆違如來戒律;就是‘一餐一水’亦‘頻’毀‘犯尸羅’。尸羅是印度話,中國譯為清涼,亦即戒的別名。大乘義章說︰‘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之非,焚燒行人,事業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大智度論解釋尸羅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這樣說來,尸羅是通于一切善行的。為人能夠離諸罪惡行諸善法,自然覺得心安理得,俯仰無愧于人,當然心無熱惱,而感清涼自在;遠離穢惡,所以又名性善。
在日常餐飯茶水中,為什麼會常犯尸羅?這因在茶飯中,不能避免傷害很多的微細生物。所謂︰‘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亦可作為于茶飯中易犯尸羅的佐證。印順導師曾說︰‘受戒容易守戒難’。受戒是何等的容易?只要在傳戒的眾師前,一切應行的儀式照作一番,就算受了戒了。可是戒雖受了,要想守持清淨,卻是相當困難。所以佛說︰在這南閻浮提,如有五個如法清淨比丘,正法就可住世。在末法的今日,不說要找五個如法清淨比丘是不可能,即使想找個把青年發心出家都不容易。本來,在世俗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佛法上說︰‘人未證果,孰能不犯戒禁’?問題在于能不能改過和懺悔。‘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罪當懺悔,懺悔則清淨’。站在佛法的立場說︰能不犯戒,當然是最好的,一旦犯戒,就應生慚愧心,認為這是自己的業障,時刻要求懺悔清淨。如果犯了戒,還自以為是,那就罪不容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