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犯篇 持犯篇46
    ├四闕第四緣

    └五闕第五緣

    第一目闕初緣

    ▲戒疏雲“若闕初境、得三中罪。初非人物替人物處作人想取、二畜生物、三無主物。俱作人想。望本人物不得、境差方便中罪。後之三物、本自無心、則非罪也。如前義門、可以通之。此據小漫、人物並取為言。若據克心、王物替張亦同前判、闕境還立。如此識相、舉一千從。可謂達持犯者。”行宗釋雲“前約小漫。以大漫隨犯、故非所論上在總標。初下別示。三種異境替人物處、而非本境、故名闕境。俱下示犯。如下指廣。即境差方便中。此下次明克心、初躡前以示。同前判者張物不得境差方便中罪、王物無心則無所犯。對上小漫人趣無闕故雲還立。如下結嘆。”見戒疏記卷六

    即境差方便中者。見前持犯總義、闕緣不成、列名顯相、境差文。

    ┌大漫──隨犯、故非所論

    ├小漫─┬非人物作人想──中罪盜人物方便罪

    ︱├畜生物作人想──同

    ︱└無主物作人想──同

    └克心王物作張想─────中罪盜張物方便罪

    上列之表、且據疏記文而錄寫、稍有闕略。宜檢前殺戒闕初緣中結句列表、對閱可知。

    第二目闕第二緣

    ▲戒疏雲“闕第二緣、據小漫者、九句中罪。謂轉想疑心雙闕各三、故有九也。”行宗釋雲“闕第二中、即闕人想。想疑境定心差、雙闕心境俱差。用此三種各歷三句、故成九句也。”行宗釋雲“闕第二中、即闕人想。想疑境定心差、雙闕心境俱差。用此三種各歷三句、故成九句。”

    △戒疏續雲“言轉想者。初須人想可得同境、臨欲取時乃作非人物想。據後心時俱得下罪。然律但結前心之罪、盜人方便、故雲人物非人物想取中罪。此句既爾、諸句諸戒例同此解。二人物畜生物想。三人物無主物想。罪或有無。若先知人物、後作無主想、則有前心罪。若本作無主、無心故無罪也。”行宗釋雲“轉想三中、初非人物想又三、初明心轉。須人想者示本想也。心境相當故雲同也。臨欲等者明後心也。據下次辨罪相。此下三例通。諸句即下八句。諸戒指殺妄等。若據殺戒亦列句數、但不敘前後心結罪之義耳。二畜生物想。三無主物想。罪有無者即約轉想本迷為言。今此正明轉想、旁示本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