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在人性的源頭里——修養、修行、禪
    整體的美在于個體的修養。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的顯露出來。走路有走路的風度,坐有坐的形態,睡臥有睡臥的姿態……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長得不漂亮,沒有人緣;其實人緣並不是在于色身,而是在于氣質。氣質是由修養培養成的。

    退一步、讓一步來成全別人,即是修養,即是修行。

    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用詞,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內而顯于外”,心在內沒人能看見,唯有藉著行于外的整齊來顯示內在的清淨。

    修行得自己來,靠自己的精進來啟發自己靈明的覺性。我們不能期望無修自成的果實。

    修行並非所謂的長篇大論,也不是高深難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實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活生生的往生(注),當下即是淨土。(注︰死對宗教者而言,為新生命的再啟發;是舍掉舊的更換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曰“往生”。)

    修行不是最後一口氣往生西方,而是活生生的往生極樂世界,換得慈悲清淨。

    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沖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後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醫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護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觀世音菩薩。所以醫院應該是大菩薩修行的道場。

    修持菩薩道,須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薩,要不斷付出而無所求。將心力、勞力、物力……,皆歡喜施舍,則人生幸福安樂。

    愛語——柔聲悅色,令人聞之欣慰、見之敬愛。能懇摯、誠篤,培養愛語,則可掃除一切人我煩惱,解開心結郁悶;化干戈為玉帛,轉暴戾成祥和。

    利行——身、口、意攝持善行,利益眾生,慈悲濟世,即無上功德。

    同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身處苦難娑婆,應須自我淨化身心,以身作則,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並鼓勵眾人一起力行菩薩道。

    一般人常誤以為“打坐”才是禪,其實打坐修禪,目的是要修得心淨、意誠、氣靜。禪、靜、誠是不能分離的。

    靜坐是為調身、調心、調氣,要調得身心一如,動靜一致。

    靜坐深思,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蓄精養睿,反觀內心自性,以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亦即是︰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善奉行。靜坐不離此意,能此即謂真修行。

    一切言行舉止,能精神統一,心念一致,就是禪定。

    正信佛教里的禪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磨練所成就,屬修道的手段之一。

    真正的“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亂。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使心住于一境。

    善于利用時間的人,無時無刻無不是修持參禪的好機緣,不管是人與事……。

    學佛要學活的佛;打坐求禪,要學活禪。平日生活里,舉止動作無不是在禪中,這才是真正的活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