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23
    从观自在起至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结集经的人加上的,因为此经是观自在菩萨,从亲证境界所流出之言教,故特引之以作本经的发起,同时这一段文也可说是本经的纲要。

    丁一:明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从观自在起至娑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为正文,从观自在起至照见五蕴皆空句,是明菩萨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分释】观自在三字是别名。菩萨二字是通名。例如‘先生’是通称,某某是别名。先讲别名——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即能观之智(观读去声,是了达

    的意思,不可作观看解释)。‘自在’是解脱无碍之义。

    现在先来讲这位菩萨建立名号的所以,然后再来详细说明‘观’和‘自在’的意思。这位菩萨怎样叫观自在,又名观世音?先解释观音圣号,其义有二:一约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

    ,二约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因中自利:是说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背尘合觉,思维修习,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闻声不循声,谓闻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

    分别,能够反闻自性,不被声境所转,得到耳门圆通,所以称他为观世音。这是依楞严经解释的(详见菩萨自陈圆通文)凡夫依识成妄,由耳根对声境而起耳识,循声流转,因而

    生起贪嗔之惑,这叫做妄闻。菩萨称性起智,从耳根闻性闻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所闻之声,但起观照能闻之性,此即‘反闻自性’,于是不起贪嗔之惑,这叫做真闻。楞严经

    六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得三摩提……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以上虽然但就观音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详细来说,菩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能够观空不

    著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无碍,那又何尝不可称为观自在的呢?楞严经所谓:‘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这可为表显自在的明文。

    二、果上利他:谓菩萨以大悲故,凡世间一切众生,遇有灾难之时,能够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智照无遗,一观便知,即时起大悲心,寻声赴感,无求不应,无苦不拔,所以称

    为观世音菩萨。这是依法华经解释的。法华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以观察众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