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四谛[1]、四念处[2] 伍、四谛[1]、四念处[2]2
    伍、四谛[1]、四念处[2]2

    [2]四德: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三、世尊告五比丘: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即五盛阴[1]苦。

    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著。

    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正)道[2]。

    是谓名为四谛之法。然复,此四谛者,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四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此四谛,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3]。(增.二0九)

    [1]五阴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五阴’是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详见第11页五蕴条。‘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2]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第124页八圣道条。

    [3]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意思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四、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1],谓四念处[2]。

    过去、未来、现在如来、羸无所著、等正觉,亦断五盖[3]、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4],得觉无上正尽之觉[5]。云何为四?

    [1]正法:真理的道法。详见第106页正法条。

    [2]四念处:参见第78页四念处条。

    [3]五盖:参见第109页五盖条。

    [4]七觉支:参见第119页七觉支条。

    [5]正尽之觉:彻底的解脱、觉悟。

    (一)观[1]身如身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