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第三事事无碍也。文三。一标。二释。三结劝。
事如理融一一事皆如理故融通也。谓若唯约事即彼此相碍。若唯约理。即无可相碍。亦无可遍容。今以事如理融。故有十门无碍。
遍(周遍)摄(含容)无碍理含万德。无可同喻。略如虚空二义。谓溥遍含容。
交参彼此涉入。
自在同时互为能所。
略辨十门一为法义体用之本。二是周遍。三是含容。此三备矣。四释二也。五释三也。六七皆收四五也。八九融摄六七。十收八九也。
一理如事门由此真理全为事故。如事显现。如事差别。大小一多。变易乃至无量无尽也。有本标云。理如事现。事如理遍。乍观释中。多遍现义。细寻成局阙余义相故。
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不待泯之。
理性真实体无不现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俱时历然显现。如耳目所对境也。亦如芥瓶。亦如真金。为佛菩萨比丘及六道众生形像之时。与诸像一时显现。无分毫之隐。亦无分毫不像。今理性亦尔。无分毫隐。亦无分毫不事。不同真空观。及以理夺事门中。唯是理现也。故次云。
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上释也。下以人证云。
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不坏事故。
二事如理门一一事。皆如理溥遍广大。如理彻于三世。如理常住本然。
谓诸事法与理非异先出遍之所由由前门理如事故即。事不异理。故遍此与前门互相如为一对。又与后门以非一非异互望。能遍能含为一对。
故事随理而圆遍总标宗也。下别示遍相遂令一尘溥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且指一事为例释之。
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例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道众生一一皆尔。
三事含理事门文二。一正释此门。二总融二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标宗)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指一为例也。由上一事。含于理故。余一切事。与所含理。体不异故。随所含理皆于一事中现也。然此亦与理非异。方能含。今但标非一者。约存本一事为能含法故。又以对前门故。
如一尘一切法亦尔(结例)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为能含边。皆具与理非一非异义。由非一故。有体为能含。由非异故。有用方能含也。
一一中一上一中有下一也。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也。余三句一一例知。
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通论四句。皆上为能含。即当所遍。下为能遍。即当所含。若准下一多相望不同。即第二句是遍义。第三句是含义。末句互为含遍。初句皆阙也。但应云摄入。至下当明。
四通局无碍门释第二门。二门唯通。今不坏相。有不遍故兼局。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局)即非异故(故通)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五广陜无碍门释第三门。
谓事与理非一(故陜)即非异故(故广)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陜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六七二门。皆合前四五。兼之二三。以广容溥遍不相离故。二四唯遍。三五唯容。故今合之。同时具二。但以一多反覆相望。故成六七二门。文中有两对。初明遍即是容。后明容即是遍。初中云。
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溥遍即是广容以一望多。故有遍容义。以有彼多可一一遍故。可悉容受故。若多望一。即无此义。以所望唯一。无可言遍言容。但应云摄入。即当后门。
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谓一遍多时。还摄所遍之多在我一内。若以镜灯喻者。如四方四维布八镜。又上下各安一镜为十。于中安一灯。即十镜互入。如一镜遍九镜时。即容九在一内也。
又由广容即是溥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但覆上也一容九时。即能遍九。
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
谓彼一切望于一法反上也。故名义皆殊。亦有两对。
以入他即是摄他入即前遍。摄即前容。以多望一无多可遍。故云入也。无多可容。故云摄也。
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思之多入一时。还摄所入之一。在我能入多内。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在能入九镜之内。同时交互。故云无碍。
又由摄他即是入他反上能入为能摄也。
故一法此是所摄。
全在一切中时彼多摄之。
还令一切是能入也。
恒在一内一是所入。
同时无碍思之谓九各摄一。在己中时。九即同入彼一镜内也。
八交涉无碍门六七二门。约一多互望。能所义别。故有遍容摄入之殊。今此多能摄一入一。即此一亦能摄多入多。即能即所。即摄即入。即一即多。一切一时溥收无碍。故云交涉。谓交相关涉也。
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虽似八句。二二合故。问既总上二门。何得但云摄入不言遍容。答前约一多相望义别。故分二门名殊。今同时互即。故遍即是入。容即是摄。若更开遍容四句。即文义成重。若句句云摄容一切。遍入一切等。即文句繁杂。故但云摄入。即是遍容也。问若一多相即。何得此还标云一望一切。后门云一切望一。答虽且举一为首。而亦同时回互。故释中初句一望一切云摄入。次句一切望一云摄入。三即一望一。四即一切望一切。文昭然也。二门且相对。各举一例。其实一一回互自具。故第十门总之名溥融也。然二门义不重者。至后门当示。
谓一摄如举东镜为能摄也。同时即为能入及所摄。是下一入字也。此能入即彼所摄。此能摄即彼所入。彼谓一切也。故上释云。即能即所。即摄即入。即一即多矣。
一切如举九镜为所摄也。同时即为所入及能摄。便是后举一切字。一一例上反之。
一入则上能摄之一。同时便为此能入及所摄也。
一切即上所摄。同时便为此所入及能摄也。故以两句为一句。据此句。以一望多。秖合云遍容。不合云摄入。今由此门一一反覆相即故。回互无碍也。
一切摄一正是上一入一切也。
一切入一正是上一摄一切也。文势一一反上释之。
一摄一一入一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时。即我东镜便入彼西镜中去。
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圆满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顿彰。故假前三句。三句皆遍也。
同时交参无碍同时具如上释。
九相在无碍门我摄余法在他法中。他又摄余法在我法中。此彼互在。故云相在也。
谓一切望一以一切在初者。反于第八。其实亦一望一切。乃至四句。
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此与前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时摄入。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发起重重无尽之势也。
摄一入一上一是所摄。下一是所入。二皆是所。则显上必别有能摄之法为主。本文恐句中杂闹难会。故略之也。余三句亦然。且此句者。应云一能摄一入一。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为所摄。西为所入也。此即释迦世尊摄文殊菩萨入普贤中也。直举一切佛为能亦得。
摄一切入一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西镜中时。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也。则一佛摄一切佛。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都以九镜及一切佛。为能亦得。
摄一入一切如东镜摄南镜。将入八镜中也。或九镜皆摄东镜。将入九镜中也。
摄一切入一切此中正明诸法互相摄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前三句。且趣举其一。令渐次见其义用。论其诸法交涉相在。即以同时。今现见镜灯但入一灯当中之时。即镜镜中一时各有多多之灯。无先后也。即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即己。有则一刹那中。便彻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凡圣中也。
同时交参无碍前三句都在第四中。名同时也。
十溥融无碍门。
谓一切及一溥皆同时更互相望八九。互阙一也。
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溥融无碍溥融八九。令各各一时顿具。故云一一具前两重四句。然则亦总融前九。前九展转相由。故不出一及一切。互相望故。前九又不顿显。故此摄令同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即重重无尽也。
准前思之且准八九二门思之者。据第八门。初句云一摄一切。一入一切者。且明我之自一摄他一切时。此一即复单己入他一切。未言带所摄一切。复将入他一切。第九门云。我摄一入一等者。但明所摄所入。又不明一与一切。一一互望。皆为能摄能入。今若合二门。令一望多时。即多望一。同时一一各具能所者。即成两重四句。初以一法为能摄入。一一对四句。所摄入者。一一法摄一入一。此是八中第三句。全与九中初句合也。二一法摄一切入一。此是八中初句上半。第三句下半。与九中次句合也。三一法摄一入一切。此是八中第三句上半。初句下半。与九中第三句合也。四一法摄一切入一切。此是八中初全句。与九中第四句合也。次以一切法为能摄入。一一对四句所摄入者。一一切法皆摄一入一。此是八中次全句。与九中初句合也。二一切法皆摄一切入一。此是八中末句上半。次句下半。与九中次句合也。三一切法皆摄一入一切。此是八中次句上半。末句下半。与九中第三句合也。四一切法皆摄一切入一切。此是八中全末句。与九中末句合也。如是二门交络配属。即重重无尽。主伴互融之门豁开也。将此十门。遍配一切法义。方成十玄之义。若但将此十以配于十玄。即文势别也。
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