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结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上天乐天华等。种种庄严。皆本佛愿行功德所成就也。
【钞】愿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自地以上。皆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燃灯散华。又愿云。我作佛时。剎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来成佛。一一所愿。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发愿已。天雨妙华。而散其上。又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或为轮王。或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养。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今来成佛。如上天乐天华等报。自合成就。
○四化禽风树(三)初化禽演法二风树演法三总结二严
○初化禽演法(二)初正示法音二释无恶道
○初正示法音(二)初宣音二获益
○初宣音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诸天献瑞。此言禽树成音。又上言供养之胜。今言闻法之胜也。种种言非一。奇妙言异常。杂色言美观。白鹤等者。多种中举一二也。白鹤。孔雀。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解现前文。迦陵频伽。此云妙音。共命。一云命命。如是种种。悉皆奇妙。非凡鸟比。
【钞】奇妙者。形殊众鸟名奇。音能说法名妙。白鹤者。此土鹤有四种。玄黄苍白。以白为胜。然鹤虽白。自无纯白。非真白鹤也。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贵。故独举也。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已有音声超众鸟故。正法念处经云。此鸟音声。若人若天。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故云妙音。共命。亦云命命。亦云生生。梵语耆婆耆婆迦。二首一身。报同识异。谓是释迦调达宿因。又雪山有二头鸟。一曰迦娄嗏。一曰优波迦娄嗏。是也。仿佛如二头之蛇。九头之鸟。千头之鱼。今刻绘作人身二首。恐非也。上文数鸟。四通震旦。二局西乾。在此土者。已称珍异。若在彼国。形体色音。转更奇妙。今姑取名同。而实则异。例如栏网行树等。皆以宝成。非人世所有也。举一二者。多不悉陈。如观经中有凫雁及鸳鸯等。今以少摄多。亦文省也。
【疏】然此土诸鸟。唯鹦鹉解作人言。而亦仅称学语。彼国则昼夜出音。且和且雅。为能演畅根力觉道一切道品。非漫鸣也。
【钞】仅称学语者。谓但依人语。未能知义。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则人道未通。何况佛法。鹦鹉且然。余可知矣。和雅者。和与暴对。如鸱鸦等。是名暴音。雅与俗对。如莺鹂等。是名俗音。优柔平中。无有粗厉。能令听者躁心自释。是名和音。正大谨严。无有邪靡。能令听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由之瑟尚缺于和。郑之声大背于雅。鸟兼二美。是黄钟大吕所不及也。演者。张而广之。义无尽故。畅者。敷而达之。意无滞故。如是演畅根力觉道。三十有七诸道品也。道品者。以是入道之品类故。
【疏】然此三十七品。属小乘法。实通大乘。随其心行。如诸经论中说。
【钞】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云。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十七品。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智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净名云。道品是道场。又云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云。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皆约大说。随心行者。如涅槃云。智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观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则知道品是一。观智大小。固无定也。
【疏】五根者。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名为根。又如俱舍。具三义故。
【钞】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后义。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言信根者。谓于谛理深忍乐欲。是名信根。此一为总。余四承上。进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为进。念根者。既求此理。念兹在兹。明记不忘。是名为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缘一境。相应不散。是名为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复正观分明。决择是非。是名为慧。能生圣道者。以此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皆得发生故。俱舍三义者。俱舍论明最胜自在光显为根。最胜者。根体胜故。自在者。根用胜故。光显者。体用双彰故。于中开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故。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钞】力有二义。一者不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如瑜伽论。此五力者。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生深胜解。难制伏故。又具大威势。摧伏一切诸魔军故。信力者。深信谛理。转更增长。能遮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外。不为迷乱。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一总余承。如上根例。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种种事业故。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定力者。定根增长。能破一切诸杂乱想。发起事理诸禅定故。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外等见。能断一切偏小等执故。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觉支。亦由前根力。得此慧用。谓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云。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后释。
【钞】觉支者。觉即菩提。支即是分。谓分分随宜而用也。由前者。瑜伽云。诸已证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知根力既固。后须觉慧。合宜则用。依后释者。以天台所释。意明显故。又华严疏。亦以择法为自体。余分为分故。一择法者。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故。二精进者。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三喜者。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者。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了断绝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五舍者。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永不追忆故。六定者。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七念者。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念念调和。使中适故。
【疏】八圣道者。亦名八正道。由前择法。故入正道。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钞】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立。谛理分明。无有错谬故。二正思惟者。见此理时。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者。不惟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住清净身业故。五正命者。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故。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故。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名道。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钞】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摄之。四念处者。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云念处者。以不净。是观身者所当念处之所也。苦无常等。亦复如是。四正勤者。解见前文。以生善灭恶。不懈弛故。名之为勤。勤所当勤。合于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谓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由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则为三十七品。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答。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钞】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觉分别。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经以信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余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三科者。从念处。正勤。如意。修为至此。方得根力坚固。能使前所得法。无有退失故。又后当得法。毕竟能得。亦由乎信。故首举也。
【疏】称理。则自性变化。是众鸟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根力觉道义。
【钞】下文言彼佛变化所作。今谓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何得高推圣境。又心地含诸种。则五根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驰求。故先德谓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即五根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故云海生万物。无物不海。心生万法。无法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