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5)
    好!翻開五十頁。

    空,各經舉釋各有異,意思就是每一部經典對空的解釋有所差別,有一,一個解釋的,到二十,就是講空就講了好多。隨處都可以看得到,對空的講法有很多,有講畢竟空、人空、法空、我空、一切法諸空,空的講法很多,到最後講空空。為契時機語有異,為了講經說法的方便,契合當時候的根器,所以有一點點不同,約有四義,第一個就是空不管它講多少,從四個角度的道理,空的範圍也就說盡了。第一個空無義,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空無,什麼都沒有,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所以第一個空的觀念就是天地萬物,一切都是藉著因緣和合而生的,自體不生,這個體就是永恆,沒有一種存在永恆的東西,所以它是不實的,叫做自體不實。自體不實就是我們這個體性都是藉著因緣和合的,沒有一種永恆的實體,包括空性的東西,都是由色法去對立襯托出來的,這是空的第一個意思,就是空無。

    簡單講,空的第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叫你要破除相的執著。第二個呢?虛空義,這虛空義,因為虛空可以包容一切,虛空沒有粗糙的相身,但是有微妙色。這個微妙色,也就不是凡夫所能了解、所能看到的。所以我們講經說法或者是經典里面,常常用虛空來表示空義。譬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大一點,容納的人就多,這個教室比房間更大,那麼容納的人數也就比房間更多。外面的運動場空間更大,就比教室能容納的人更多。藉著虛空無盡的推求,我們會了解,如果胸量像虛空,就能夠容天容地;容善容惡;容大容小;能饑能飽;能善能惡;能有能無;能進能退。悟道胸量如虛空的人,日子就不一樣了!他就得到真正生命的安詳。這個空,可以用中國的儒家思想來講,就是退讓;就是謙虛;就是包容;就是寬恕。你有空的思想,因為一切法都有包容,你就會有寬恕,講起話來也就知道謙虛,就會懂得退讓。因為空雖然沒有任何的東西,卻是最偉大的,包容!你對虛空放把火燒,它也是這樣如如不動;你建造再大的建築物,它也是如如不動。要是一個人的心,把它放寬來。就像虛空這麼大,那不得了了。我們現在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見賢思齊,但是有很少幾個人能夠不見惡如仇敵,大部分的眾生都可以贊嘆聖賢,但是一般人都是嫉惡如仇。這樣也是落入相對的觀念。我們要像佛陀一樣的;要象耶穌、基督一樣的偉大,那就必須要學習那一種寬恕。耶穌基督,在佛法來講也是菩薩,耶穌基督被人家判為煽動,他在傳真理嘛,耶穌基督當時才三十三歲,就被抓起來。抓起來的時候,由大城城門好幾萬人那邊走出來,就扛著一個十字架,他從頭到尾,耶穌基督從頭到尾沒有動過一個念頭,說痛苦或者是掙扎,他都是那麼的安祥、鎮定,從頭到尾都是非常鎮定的。等到他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雷雨交加,白天都昏天暗地的,殺害聖人嘛。那時候是羅馬人統治的羅馬人的嘛!耶穌被釘的時候,他說︰上帝啊!你要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請求上帝,寬恕那些釘死他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傷害聖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這個[摩西]太感動了,耶穌實在是太偉大了,這不是普通人有辦法的,耶穌挑著十字架,一直到上釘起來以前,從頭到尾沒有動到一個念頭,他恐懼死亡。所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太偉大了!聖人說的話太厲害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意思就是沒辦法,大家都要走的路線。所以這個虛空義,我們一個佛教徒如果比不上神教徒那很可憐!當然耶穌基督是太偉大了,聖人嘛,等于我們這里佛教講的是大菩薩示現的。我們不能學到耶穌基督的偉大,或是學觀世音這麼偉大,我們至少要把胸量放寬一點,(別)整天發脾氣,整天為了小事情執著。

    再來心空義。心不執著一物,一切俱舍。我現在要灌輸你們一個觀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無量億劫來,是什麼在作怪的?那就是妄想!這個妄想從無始劫以來的造作形成了我們強烈的一種追求欲、執著、我見、我慢,無量億劫來形成到今天來講,就是現在的一念。那麼如果你解決現在這一念,也就解決無量億劫以來的痛苦和煩惱。換句話說,今生今世是無量億劫以來的濃縮,你今生今世如果有辦法,當下這一念,心空,空無一物,心不著物,就是不執著一切的境界,會入到空性的,離兩邊對立的,離善惡、離大小、離是非、離對錯、離男女、離天地、離陰陽、離開,放下這些對立的觀念,心不著物,一切俱舍,就是了不可得,這是空的第三種意思。那麼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就解決了。所以,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累積到今天,變成一個習慣性。我們這個習慣性就是我們用念頭在支撐我們的生命,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生命的題材,我們生命藉著妄想、執著、造業,這個業就形成生命了題材,就像勞作,你要有勞作的題材,我們生命的題材就是業。業的形成就是力,業力就是連貫串著生命的連鎖。心空當下你悟到當體即空,心不著一物,一切俱舍。

    同學們,我告訴你一句話,究竟的話,如果不頓悟心地,入于空性,一切的持戒、念經、拜佛、懺悔,都是力量不大的,不敢說完全不作用,講實在是沒有什麼作用,結個善緣可以。這樣講同學們感覺到沒有希望,太嚴重了,大家也沒有辦法有這種能力,而確實究竟的地方就是這樣,你不悟到本性,你還是沒有辦法。你說我現在發個脾氣,懺悔,那你懺悔拜一拜,你明天過一個禮拜你又發脾氣,你是凡夫恨得發脾氣,不是聖人示現的發脾氣,要弄清楚。你說你不是求懺悔了嗎?里面有煩惱,還是沒有辦法。煩惱沒有斷,生死還是不了的。所以你務必要頓悟到本性上的東西,徹底地解決這個煩惱,否則的話,持咒、念佛,力量還是很有限的。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現在徹底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念一聲佛,就是一句佛號,譬如說虛空當中,萬里無雲萬里天,一片烏雲都沒有。我念一聲佛號,如日當空。就清清楚楚,你懂嗎?你不是拼命念佛,結果烏雲滿布,遍布在虛空,就是見不到陽光,雖然你很拼命地要沖破雲層,可是沒有辦法,無明和煩惱太多了,還是見不到陽光。所以,我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念一句佛號,就等于你念幾百萬億,對不對?他一句佛號就徹底地解決了生死。你沒有辦法,你老是在那邊打轉。所以說,什麼人比較會修行,還不知道?是躺著睡覺的比較會修行?還是整天常在佛祖面前的比較會修行?很難講,不過話講回來,這樣講的話,那算了算了,師父講了,躺著比較會修行,尋干脆不要去佛祖面前。那也不可以,你不去用功也不行,你必竟是凡夫,不是聖賢。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就是告訴你,你要頓明心地,你一定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是什麼東西,你才有辦法下手,你才會一日千里,是不是?所以楞嚴定里面講︰不歷僧只獲法身,剎那之間就見自,就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你們要問聖人的心態是什麼?這聖人無一切心,了不可得,聖人不恐懼,既不顛倒、也不執著,beafraidof恐懼,沒有!他不恐懼任何事情,也沒有得失的觀念,善惡來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學耶穌基督,我們要學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爸爸得了重病,要挖出眼楮來,要和合中藥配藥吃,觀世音菩薩也是挖眼楮起來,給他爸爸和合中藥,他爸爸以前是要他死的,因為他不嫁,他不結婚,他是菩薩再來的,他怎麼能結婚呢?他怎麼跟凡夫的軀殼在一起呢?這不可能的,誰怎麼可以踫到觀世音菩薩的聖體?不可能!觀世音菩薩是示現的,哪一個男人給觀世音菩薩看有夠重?有夠重?哪個有份量,你是凡夫之體,人家是聖人,他當然不結婚。不結婚以後,他爸爸一定要他死,後來眼楮挖起來,這電影一看,就痛哭流涕,觀世音菩薩比耶穌基督跟慈悲,更慈悲!耶穌基督是人家處死他的,觀世音菩薩是人家沒有叫他這樣做,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挖眼楮以後,就變成千手千眼。所以看電影有時候還不錯!很感動。我告訴你,我現在交代你一個,我們人死前,一定有一個念頭,我奉勸你們到老年人的時候,你要專門看菩薩的那種電影。要看六祖慧能傳,要看觀世音菩薩傳,你看了以後,臨命終的時候,胸量一直放寬,學學菩薩太偉大了!你臨命終以前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的,我給你死,打……,統統給你死,你那個意識就會受到他的影響,知道嗎?年紀大的人,準備死亡的,就放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給他看,他就引起那本性的東西,有這種功夫,連生命都可以不要,以法為主,以布施六度波羅蜜為主,哪里像我們現在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笑死人了!凡夫跟聖人是不能比的。所以這是心空義。

    再來是法空義。空為諸法之實相,就是中道的意思。空相就包括了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去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無相就是空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空一切法,立一切法,當下同時存在,就是最精進的人。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放下的定義,一些眾生都來問師父,請問師父!我有二、三個孩子,我像你們這樣出家,那我孩子怎麼辦?像你們這樣放下?我說︰那不叫放下,那叫做放棄。師父!那什麼叫做放下?放下,就是認清自己的職責,隨緣盡分,然後在盡分當下無所求。簡單講,每天都在精進,而每天沒有精進的觀念,現時存在。就像我要上來演講,我必須要準備一切法來演講,可是我卻也不覺得說我在準備,我也沒有說我在度一切眾生,這個就是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雖然精進認識自己的職責,不壞事相,卻當下頓入無生,這才叫放下。而不是叫你拋妻離子,跑來這里短期出家,以後就不回去了。(笑著說)好不容易來個短期出家,怎麼回要再回去呢?所以來我們這邊住的,那最好能夠短期出家。

    再來,度一切苦厄。說諦觀身心,什麼叫做諦觀身心呢?就是深深地觀察我們的身心。深入地觀照,叫做諦觀身心。都是空的,但見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以我們就知道說,你只要深入地去觀照我們的身心,你就會發現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它就沒有。所以我執就是空,你就不要執著這個錯誤的身體。所以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錯誤的東西。今天我們追求的東西錯誤了,嚴重的錯誤,所以我們誤導自己,所以誤導自己,就認為色身香味觸法可以追求,因此拼命地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後兩手一蹬,什麼都沒有!譬如說馬拉度那,阿根廷世界級的球王,還有比利,比利是阿根廷的世界級球王,是世界上的superstarfootball是個世界級的足球明星,那個時候,參加世界杯比賽的時候,出盡了風頭。去年沒有冠軍,前年是冠軍,是世界級的明星球員。但是因為吸毒,現在被抓去了,要關一年十個月,吸毒都是平等。叱 風雲,不可一世的當下,你看不得了,多少的女孩子要嫁給他?還倒貼,還免費贈送呢。聲名顯赫,受到女孩子的青睞,受到女孩子的欣賞,可是現在被抓去關了。所以我們說,你不必去欣賞一些說很偉大的人,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常法,你應該欣賞你自己,羨慕你的心,你的生命,開采你真正的智慧出來,真正的真理就座落在你的心中,只要你肯放一,就萬法具足,圓豁豁的,不少一法,不少一法,所以說留一點空間寬恕別人,就是圓融,你內在里面要留一點空間,常常去寬恕別人,那麼一切法都具足,這就是禪。禪就是要在心中留一點寬恕的心理。我執空,煩惱障就滅,煩惱障就滅。什麼叫煩惱障?我們人生觀看不透徹的話,那麼煩惱就一定存在的。這個煩惱來自于無明,來自于我執,所以如果煩惱障滅的話,我執空的話,就可以度分段生死。因為我們是修空觀,度分段生死。左邊,蘊從緣生,都無自體。這五蘊,還是從因緣所生的,色法、受想行識這個還是幻起的,所以我執,只是說,知道色身是色受想行識構成的,都無實體,但是呢,深入地觀空的話,深般若的話就不一樣了,包括五蘊那個[蘊],每一蘊的色受想行識都無實體。所以前面是把這個色身劃歸成五個角度,色受想行識,所以說它是空。而後面的法執,是包括這五個當體就是空,還更進一步的空,意思就是說,我執執破,一個個體的執著還存在元素,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元素是構成我們的生命,而斷法執是包括這五種元素構成生命的,統統空一切,也就是法執空,所知障滅,度變易生死。所知障就是對宇宙的真理不透徹、不了解,所知障就是我們的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本來應該知道,結果被它障礙了,所知障滅了,所以度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的意思,就是說境界一天一天的改變;度分段生死,就是跳出六道輪回。所以煩惱障是對人生觀的愚痴,所知障是對宇宙、宇宙觀的愚痴。

    再來,闡明色空的道理。蘊空、色也空,所以說是我空,蘊色我空,從假入空,假就是世間所承認存在的個體,我們把它分析以後,就知道沒有一樣事情是永恆的,所以我們說它是空。從空出假,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空性的,可是我們不壞假名,我們必須在世間的幻化建立一切假相,所以名叫做出假,從空出假。空假相即。所謂空假相即,就是空跟假同時存在,簡單講相即就是空中當下就是假,假當體就是空,空假一如,名相即。相即就是所謂的中道。一蘊如是,四蘊皆然。一蘊就是色法是這樣子,那麼四蘊就是受、想、行、識,統統是假的。

    五十一頁。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的人念了心經念了幾年,他不曉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他還搞不清楚,他都弄不清楚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這一句的意思是因為中國人好簡,怕麻煩,本來經典應該這樣念的,如果全部要把它念完,我要念一遍給你听,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就是這樣子。有的人弄不懂,怎麼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呢?現在知道了,中國人好簡,所以講一個色法,後面的四個就不必念了,受想行識也是一樣,跟色一樣,這就是大般若經里面很多重復的地方。

    經典已經講了,再來就看表解。色不異空,左邊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就是這個色法不異空,當下就是不離開空性,不異就是不離。意思就是色法你把它分析到最後,那就是空的。所以底下有一個幻有因緣,幻有,就是說世間是虛妄的東西,一切都是緣起因緣造作的,原無自性,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自性。自性就是實體,原來就是沒有實體的。你說你的色身什麼是永恆的?你講啊,身體上哪一點是你的?原無自性,自性就是實體,永恆的實體,沒有!所以幻有因緣,一切都是因緣造作的,原無自性就是沒有實體。此色無此色性,曰空。我個色法沒有真正的色性,意思就是,因為它是緣起的,是短暫的,是暫時的,是無常的色法,無此色性,就是沒有真正的色性。

    我這樣講,有時候還弄不清楚。說那一朵花是紅色的,把那一朵花切成粉末狀的一點點,要用顯微鏡才能看,你知道那是紅色的嗎?你看得出來嗎?看不出來。所以這個是短暫的,變化在你面前,其實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有一天它會爛、會壞,你就是做塑膠花,也會、也會壞,一樣的!只是時間稍微長一點而已。所以,此色法無此色性,沒有真正的色性,是藉著緣起法,短暫存在的,所以就是說無此色性曰空。

    另外兩個比喻,濕波喻色,濕水喻空,為什麼加一個色呢?因為波也有濕性,水也有濕性,濕波、濕水,體性是相同的,可是水是靜止的,波是波濤洶涌,它有幻化、變化的東西。濕波就是有變化的波浪,譬如是色法,沒有變化靜止的水,譬如說是空,沒有任何造作,所以空是無為法,色法是有為法。說波濕水幻,波濕,波浪濕性是水幻化出來的,意思是說,色法是由空;水是比喻,色法是由空性所幻化出來的,當體就如,本來就沒有,一切皆如。波豈非水?一切的波怎麼能夠離開水呢?難道不是水嗎?這個波難道不是水嗎?意思是說一切的色法是由空幻化的,那難道色法不是空性嗎?所以說,從假入空,照了實性,從假,從這個因緣和合的,入空性的。照了實性,就是說,從因緣和合的入于空,所以我們照了實性,實性就是無性,無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實相。就是我們了知,實性就是無性,無一切法。隨緣不變,那麼你就知道我們今天一切都是幻化的,這個世間雖然充滿了罪惡,雖然充滿了愛欲,但是並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因此悟道的人,不開口笑也是痴人,所以有時悟道的人就哈哈大笑,世間原來如此!就是像演電影一樣幻化不實的,講雖然是這樣講,可是眾生還是沒有辦法。可是有的根器利的人,他一聞就千悟︰原來如此。所以我還是要講經說法,也許這里面,你們這里面學生會出一個六祖慧能,那我這樣做就值得了。六祖慧能,七祖就慧通,智慧通達。很難講,有的根器利,听師父這樣一講的話,不得了!

    底下,空不異色。空不異色就是說,空性當下也會幻化出色法,所以空也不離開色法。不異就是不離。說空幻四大,在空性里面,因為強而有力業力的念頭,所以我們變化出四大出來。四大就是心王、心所所幻化出來的,就是唯識學里面講的,相分是由見分妄動而產生出來的,叫做空幻四大,造作色法,在空性里面,會幻化出地水火風四大出來,是造作色法。空不見形,空是無形相的,而有形相的是由空幻化出來的,哪一樣不是由空幻化出來的?是不是?一切因緣當體即空,一切雖然是說有,形體是有,但是都是從空幻化出來的,濕水幻波,濕水就是說空性幻化出色法的波,意思是說,濕水,雖然一切法皆空的水,因為濕水是比喻空,幻波是比喻色,第一個[色不異空]就有談到了,濕波比喻作色,濕水比喻作空,現在說濕水,旁邊寫個空,幻波寫個色,波寫個色,就是空會幻化出色法。然後,水的旁邊寫一個[空],豈離波,波就寫個[色],那就看得很清楚了。空怎麼能夠離開色法呢?對不對?水波濕同,旁邊寫個︰空是水,波就是色,比喻作色法,空跟色本性是相同的,都是一切皆空。所以說︰空不異色,水不異波,所以水跟波的旁邊其實不困難,水就寫個[空],波就寫個[色],那就清清楚楚。在這里面所講的,所有的水寫一個[空],這里所有的波就寫一個[色],所以說,濕水幻波,就是空幻化出色法,水豈離波?空豈離色法呢?水波濕同,空跟色本性是相同,濕性是相同,濕性是本性,本體是相同的,都是空一切法,水不異波,就是空不離色,那就清清楚楚了。有時候背這個,哇!師父!這怎麼看得懂?老夫子有妙法,教你們把這個寫下去,就清清楚楚!所以從空出假,就是說從空性里面立一切法。照了因緣,什麼叫照了因緣?就是了解透徹的,因緣就是生滅的,那就清清楚楚。照了,就是透視了緣起法的生滅。所以我們說現在解釋到不昧因果是什麼意思?不昧因果就是因緣的生滅法,講因到果,但是當下就是空,所以什麼叫做不昧因果?就是所做一切都不離因果,卻當下又超越因果,名叫做不昧因果。意思是在色法里面有增有減,因緣法講這個叫做因果法,有增有減叫做因果法,因果的本身自體性是空,就是超越法,因此生滅、因緣就是現實,空就是超越。簡單講,不昧因果就是既現實又超越,你所做所為,你一定不可能離開因果,但是悟道的人在因果法里面當下就透視,所以因果法里不壞因果,但是當下就悟到不執著因果法。所以聖者,將首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悟道的人把頭拿給你,他要斬,猶如斬春風,春風了無痕跡,他知道色法是假的,畢竟空。所以日子啊,你願意過得很痛苦,那是你家的事情,很可憐!

    再來,五十二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用二種角度來講,前面說色不離空,空不離色,現在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容許你起心動念,當下就擠在一起,當下就是一體的東西,不容許你起心動念去討論它,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如果你悟道,二句就悟道了。那麼你起心動念都是多余的,你所有的執著,也是多余的,因為色法一切,你眼楮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你所有的追求,統統都是錯誤的,因為它是空的,就像在夢境里面在追求,追求到最後醒過來了不可得一樣的。空即是色,一切的幻化,一切的無自性的東西,一切空性的東西,當體就是一切的色法。意思是說恆道,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令一切法無所著,這個境界就高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來,諸法體無,諸法一切法,體性本來就沒有,因為緣生;性跟相是緣生。這里要注意,講了老半天,有的人就講︰師父!性不是空的嗎?相不是有的嗎?怎麼講緣生呢?什麼[性相緣生]?

    這里不是這個意思。性是對相講的,相是對性講的;空是對色法講的,色法是對空講的,因為是對立的,既然有對立的名詞,所以說它是緣生。是為了描述色跟空;為了描述性跟相,所以,也不得不用對立的緣生法來解釋,所以講性相是緣生的,其實性是空一切法,你緣生什麼?但是要講,你講[性]沒有講相也不行;講[相]沒有講性也不行,這二個字是因為對立法的襯托,譬如色跟空、空跟色,色法襯托也空法,空法襯托出色法,但是色跟空二個也是名詞,當體也是緣生。

    無性真空,緣生幻色,無性因為緣生是無性的,所以它當體就是真空,真空就是絕對空,不容許一絲一毫的,一塵了不可得,空到底,叫做真空,空不到底叫做偏空。只有我空,空不到底。空到底是深般若。無性真空就是空到底。緣生幻色,一切都是緣起法,是變化出來的色法,是緣生幻色。因緣所變幻出來種種的色法。

    第三行,體相不離,空色不二。

    體是空,相是緣生,體跟相就是不離,不離就是空跟色是不二,體是空,相是有,所以空跟有是不二,體是無為法,相是有為法,有為不離無為,無為當下就是有為,有為當下就是無為,所以說空色不二。幻外無真,所以叫做真空,真外無幻,所以叫做幻色,幻就是煩惱法,煩惱法以外沒有真,就是菩提,如果離開煩惱以外,就沒有所謂的菩提,這叫做真正的菩提。真外無幻,如果菩提性以外,離開這個菩提,也沒有所謂幻化的煩惱法,所以叫做幻色,所以真正的煩惱是來自于菩提。就是說,幻色為什麼來自于菩提?因為不悟菩提,當然就是幻色。意思是說,幻外無真,當下就是真空,那麼真外就沒有所謂的幻化,所以當下就是幻色。波就是水,水當然就是波,濕性相同故。

    萬法真如,真如有隨緣德,意思就是我們清清淨淨的本性,隨著一切生滅卻不會變化,方便講,不變隨緣,真如是不變,我們現在不是真如,我們現在是分別、是執著,所以隨緣就變,隨緣就變,所以,我常常告訴同學們說,我常常喜歡用這樣一個比喻說,當你們到火車站去的時候,上上下下的人那麼多,舉世盡從忙里過,誰人肯向死前休?全世界的人都在忙,匆匆忙忙里面的度過,哪一個人世間肯在死亡里面下一番功夫?這個[死]字下功夫,平常放不下,要想在臨命終放得下,那是自欺欺人,若要臨終放得下,除非平日看得破,看破才能放下。所以說真如有隨緣德,因此我希望保持一個無所著的心;因此我希望保持一個無所著的心;保持一個安詳的心,好好地在空性里面下一番功夫,誰能給你煩惱?誰能給你痛苦?還都是自己。所以真如就是萬法,因為妙法當體就是如,真如有不變性,所以萬法就是真如。一切皆如,天台宗里面講的一切皆如。無一法不如,為什麼?每一法都有是空性的,當然就如,不如是你的家的事,是因為你幻化出來的妄想執著,所產生的強烈的對立觀念,而在幻化的無明里面產生煩惱、欲望,因此滾動你的追求,所以你一直拉不回來,無法破這個無明的殼。所以,世界上誰是幸運的人?不是轎車、也不是中愛國獎券,不是中大家樂,也不是股票上揚,世界上是學佛的最幸福,但是哪一個人是至高無上最大的幸運呢?就是悟道的人,徹悟本性的人,那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為什麼,全世界的財產給他他不增加;全世界的財產給他,他不減少,你看!不增不減,財產有多少呢?連零都不必寫,你說這個數目有多大?你說1000,已經四個零了,一百億、一千億,那個數目字大到連零都不能寫,再怎麼添個零,還是不能描寫那個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我常常說,哪一門學問,有辦法像佛陀這樣子講出來的學問,那真要跟他老人家嗑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