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1.禅堂的规模
百丈创立丛林,最重要的,他是为了真正建立禅宗的规范。由于这种制度的影响所及,后世佛教的寺院,不论宗于何种宗派,大多数都有加上禅寺名称的匾额,而且因为禅僧们的简朴,一肩行脚,背上一个蒲团,芒鞋斗笠,就可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大家景仰他们的苦行,所以青山绿水之间,不断地建筑起禅寺了。但真正的禅门丛林,它的主要目的,不止在于创建寺院,都在于有一座好的禅堂,可以供养天下僧众,有个安身立命、专志修行的所在。唐、宋、元、明、清以来,国内有的丛林里的禅堂,可以容纳数百人到千余人的坐卧之处,每人一个铺位,可以安禅打坐,又可以放身倒卧。各个铺位之间,又互相连接,所以古人又叫它作“长连床”。但每一座位间,必须各记自己的姓名,张贴于坐席之间。全寺的僧人,常住经常也备有登记簿,俗名叫作“草单”,术名叫作“戒腊簿”,也等于现代的户口簿。整个禅堂光线明淡,调节适中,符合简单的生活起居,适应方便。只是古代的建筑,不太注重通风设备,对于空气的对流,比较差些。禅堂四面,都做成铺位,中间完全是个大空庭,需要作大众集团踱步行走之用。这种踱步,便是佛经所说修禅定者的适当活动,叫作“经行”。丛林里便改作“行香”与“跑香”了。所以禅堂中心的空间,便要能够容纳内部数百或千余人的跑步之用,行香与跑香,都照圆形活动。不过必要时,还有分成两个圈子或三个圈来跑,老年体弱的,不可以走外圈。少壮健康的,就走外面的大圈子。
2.禅堂里的和尚:
禅堂既然为禅宗丛林的中心,等于现代语所说的,是个教育的中心了。那么,应该是最富于佛教色彩的所在,事实上,并不如此;它却正正真真表示出佛法的真精神,不但完全解脱神秘和迷信,而且赤裸裸地表达出达摩大师传佛心印的宗旨。原来禅堂里,不供佛像,因为禅宗的宗旨,“心即是佛”,又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又,“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的。那它究竟是个什么呢?可以说,它是教人们明白觉悟自己的身心性命之体用,所谓本来面目,道在目前,就在寻常日用之间,并不是向外求得的。后世渐有在禅堂中间,供奉一尊迦叶尊者的像,或达摩祖师的像。禅堂的上位(与大门正对的),安放一个大座位,便是住持和尚的位置,和尚应该随时领导大家修行禅坐,间或早晚说法指导修持。所以住持和尚一定要选任曾经悟道得法的过来人,确能指导大家修证的大善知识了。心即是佛,和尚便是今佛,住持也便是中心,所以有时称他作“堂头和尚”。如住持和尚因故不能到禅堂参加指导,辅助住持的督导修持,就是禅堂的堂主。与后堂西堂等,这几个位置是设置在左排进门之首的。此外,还有手执香板,负责督察修持的,叫做“监香”,他和禅堂里的悦众,都是负责监督修持用功之责的。悦众和监香,也有数人任之的。香板,古代乃是竹杖,一端包了棉花和布,做为警策之用,这是佛的旧制,称谓“禅杖”。后世改用为木板,作成剑形,叫做“香板”。其余,还有几位专门供给茶水的执役僧,有时或由新出家的沙弥们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