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經的高下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名揚幾千年來的阿彌陀佛,以及佛教徒們愛念的《阿彌陀經》。至于淨土三經的其余二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光彩卻似乎被《阿彌陀經》所掩蓋。
同為釋迦隨緣敷演的經論,也有鐘鼎山林之分!當然,除了一分 不可測的運數之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客觀因素。
《阿彌陀經》所舉示的只一個“執持名號”,再加上“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可乘風歸去,飄向蓮花池畔,徜徉在鳥語花香之間。這種言論,不但動听而且引人人勝。
至于早在曹魏時期傳人的《無量壽經》,當然也包含了淨土修持的無上法門,和《阿彌陀經》同樣言簡意賅。雖然它修持的重點同樣是“執持名號”,但對于極樂世界的來龍去脈、風土人情還作了一番詳盡的介紹,或許因此,在行持上反不如《阿彌陀經》予人以濃縮深刻的印象吧!
再看劉宋時代傳入的《觀無量壽佛經》,整本經的重點在于十六種觀想法門,涵蓋了大小二乘、顯密雙融的修持,堪稱極樂要道。然而行行復行行的十六道門戶,不免使人敬而遠之。
于是,只靠一聲阿彌陀佛便了事的《阿彌陀經》,就好像是一本萬利的如意算盤而大受歡迎了。果然這把算盤比較靈光嗎?且讓我們從淨土宗的興衰概況看起。
唐宋以前大概經濟思想尚未發達,修習淨土的多半肯老老實實地作工夫,《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種修觀的方法,當然也是他們把本修行的柱杖,從神僧傳、神尼傳、高僧傳以及其他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虛心篤行。
或許是天道好還,或許是自求多福,他們的耕耘終于獲得了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淨土宗,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即生證果的也都有相當可觀的數字。
唐宋以後,美麗的禪宗大興,人們好逸惡勞,禪宗里的口頭禪日漸滋長,淨土里的口頭佛也逐漸蔓延。到了今天,阿彌陀佛的聲威不僅時歷千余年,而且廣被海內外。阿彌陀佛四個字好像成了萬靈丹。“只要念句佛號,罪業即可消掉,死後極樂報到。”本著這種觀念,《阿彌陀經》大行其道,阿彌陀佛如果有靈,不知是喜是憂?
《阿彌陀經》真是把如意算盤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當然,它所標舉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心心念念都掛著阿彌陀佛,念到茶里也是它,飯里也是它,這件事容易嗎?我們不妨試一試,一試之下我們不難發現這顆心的交情之廣,好客之深,心里雜念一波未平數波又起,要想“萬緣放下,制心一處”“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地念著阿彌陀佛怎麼做得到?
看來簡單的《阿彌陀經》,修持起來竟然如此棘手。那就再看看《觀無量壽佛經》吧,要用這顆雜念紛飛的心把虛無縹緲的極樂世界觀想得“如于鏡中,自見面像”,又怎麼做得到呢?
許多人以為修“淨土”,只要有口無心地吟吟佛號就行,果真如此,《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這套復雜的修法就不會誕生,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也就不會引領大大小小數不盡的菩薩們回向淨土,以為華嚴海會圓滿的謝幕曲。由此可見這座世外桃源頗有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