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十五)
妙音缘录入(01:21:00后为玉树临风录入)
……“非不离识,心所等法。”并不是不离开,就是说一切万法都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状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在这个心意识,唯识的道理我们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识的道理,我们也讲过修定的方法,中间有一个最重的——转识,我们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当你打坐的时候出来许多的境界,对不对?所以说现在有些同学坐起来会摇得了,摇没有什么稀奇。有时候我给你们讲清楚了,身体不好的人有时候摇动,让它给你摇摇,等于运动嘛,打通气脉,这个时候不准备做功夫,你爱怎么摇怎么摇去,你把它记录下来蛮好玩的,它如果这边摇几下,这边也几下,前面几下,后面也几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晓得这个身体的法则同宇宙法则一样,很有规律。可是摇一阵你不让它摇就不摇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识一动:讨厌!不动了!就不动了嘛。再动眼睛张开就不动了,叫它不动就不动了,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说这个还作不了主,那你这个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么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现在叫你们让它摇,是为了你们身体不好的可以摇摇。身体太好的,我也会叫他:摇吧!让他去摇。为什么?你身体太好不给它消耗一阵,“小人闲居为不善”(一笑),你会乱想乱搞的;这样子给你摇累了,你也懒得想别的了,也好。身体不好的可以补补身体;身体太好的可以泻泻身体,所以你动动都好嘛。
但是,这个现象比方,只讲摇,还有些不摇的,身体里头气脉的变化啦,再不然到了头顶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哟,一身融融暖呐!”好像泡在那个三温暖(桑拿)里头。然后一身擦干了,再喝一杯白兰地;三温暖洗完了,茶也喝够了,再喝一点白兰地,吃一块鸡腿呀什么的,或者水果豆腐啦,吃素吃荤的不同了,反正是舒服极了,人都懒得起来。怎么来的呀?心意识的变相而已!要认清楚。不然你就被境界骗了。
所以说“或转变者”属于识,这个识为能变所变,它是能变的变出来的。那么你说这个变好不好呢?好!你不到了静、不到了定,你还没有这个享受呢。当然是好,是功德。好嘛,给它换一个名词,这个好叫什么?叫做“功德”嘛!你就高兴了:哎哟!我有功德了!有功德有福德,多高兴啊!这些名词都不要给它骗走了。功德也好、福德也好,乃至老祖的德也好,反正就是那么一回事,生命的本能,有这个东西。这一切东西我晓得是它的变相。可是你没有功德、没有静定的功德,这个好的相还变不出来呢。理是要你认清楚才好修行,所以一切都是变相。“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所以我们内在的心意识在转变。内在心意识转变了以后了,由内就到外,外境界也跟着转变了。转变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是真的哦,就是相似之法。虽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确出来。因此叫我们认清楚,没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变。
这一段,特别注意,就是心意识转变的道理。就是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诸内识”,要注意这个“诸”字,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诸内识,“转似我法”,他转变的现象,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我、你看有个东西出来,其实啊,“外境相现”,一有现象出来,就是心外的现象,就是这个识的功能所呈现的外相。这个文字我们弄懂了啊,弄懂了就了解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禅八定,乃至于生天、成佛都没有什么稀奇。“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个心能够一转,就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也可以超越生理。
但是你各种净、妙的境界哪里来呢?内识转了,一切的内识都转变了,外相自然就呈现了。所以在我们研究这个课程时,首先叫大家熟读记会了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例如他的《八识规矩颂》第七识所讲的“六转呼为染净依”,我们第七识的与生命俱来的“俱生我执”这个“我”,怎么样做到无我呢?要第六意识的一切心所、心行完全干净纯善,没有一点恶业了,纯善;所以《大学》之道所说一样,“止于至善”了。染污法没有了,只有净法。等第六意识完全纯净了以后,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第七识是我执,我执要怎么样转变?第七识自己不能转变,他是猪八戒,必须要孙猴子来带他的,第六识意识孙猴子,“六转呼为染净依”,第七识的我相变成伟大了、变成大我了、变成慈悲,变成无我了、变成白净了。这个道理,所以转识的道理。因此我们这一段,大家也可以了解,我们学佛乃至大家修道做功夫静坐那么多年,你[断录]
……拿掉一点了,不能说一点功德都没有,虽然是勉强,也有好处。慢慢转变,你这个内识在转变了,所以“转似我法”,转去了,好像我在用功。那么你一天有一天的功夫,你的身体、你这一切,这些都属于外境,“外境相”这些境界现象呈现了。就是说明一切唯心所现、唯心所变;离心以外,另外没有其他的法。那么我们因此认识了,所谓自己的功夫进步、自己的境界进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到了最高处无相可得,也无境界可得。所以“了不可得”,是为涅槃。这个道理。
好,现在再继续原文,“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你要晓得,有一点大家特别要注意,我们尤其学佛的人,都晓得这个妄想就叫做分别心,好像我们分别心不起了就没有关系。分别心是意识最明显,意识最会分别嘛!看到这个人,喜欢的、不喜欢的,看到这个东西喜欢的多看一眼,不喜欢的不看——分别的作用。分别计度,意识最强。那么我们普通只晓得这个叫分别,所谓分别心不起了就可以悟道,因此一般人拼命压制自己的心念,这是被佛学“分别”这个名称骗住了。现在告诉你什么是“分别”。识,这一个,我们内心上、心意识上,能够转变的这个心理的作用,就叫做分别。能够转变就叫做分别。譬如你们现在有一些打坐,坐起来觉得哎哟我现在境界到了哪里,很清净;哎哟到头顶了!哎哟气在哪里动!当然气在哪里动、什么动,这个是最粗的了,就是生理感受上的分别心嘛,这个我们容易了解。那么你说乃至于身体到达气脉都不动了,觉得身体都没有感受、忘掉了,一片清净、一片光明好不好?这也是分别。哎,你不起分别你晓得有光明啊?平常常有些同学问:老师啊,这一次很好啊,很清净啊!我说真的呀?好!我说真清净?清净。我说那个不是不清净了吗?你晓得清净不是不清净了吗?你当下知道自己清净这一点不是分别吗?这个问题就来了,这里头有个逻辑了。如果你知道我这一下很清净,可见这个上面还有分别、分别心——不清净,因为你知道清净嘛,就是一念。如果你说我不知道清净是名为清净,你该不要无记、昏沉吧?你说这个中间你没去搞(清楚)。喔,修道就是有那么细哦,不要糊里糊涂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你如果把昏沉当成无分别,那严重得很哦。不是昏沉,不是无记,但是虽有清净光明而无分别之念——差不多了。那么这个道理怎么理解呢?这是所谓“见分”,见道这一见,所以你见道了没有?见道就是禅宗所讲“悟了”,这叫悟道、见道了。见道以后还要“证道”,证明证明,可是要求证的。
好,所以讲现在我们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的原文,实在很高明,“此能转变”,不是“所”转变哦!能、所两个观念搞清楚。这个能转变的心性的功能,这个还属于分别,“即名分别(心)”。一切分别心,“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它自体是空的、不实在,所以叫做妄想,妄想它虚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不牢固的。“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它无自性,因为它不能够永恒固定地存在,所以它属于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是如此。
可是,你要注意,虽然讲它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虚妄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妄想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那这个虚妄分别是什么呢?你回转去,“此能转变”,这个就是心意识的功能作用、本能。这个本能可厉害!所以修道修成功了的人,悟了道、证到了,就是利用这个功能就起神变的作用,那叫做“神变”。所以密宗有一部经所谓《大神变经》,在证道的人就起大神变,凡夫就不行。凡夫也在大神变,大神变在凡夫是大造业。譬如一个人很聪明、很能干,头脑很多、花样很多。今天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个人怎么样怎么样能干,那我一听也很佩服,那实在能干!他也是人中的大神变,可是这个里头善恶是非之间就是大造业,至于所造的是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那各有不同。在证道了以后,“虚妄分别”是能变的所变的现象,它转了,转识成智,转心转物了以后,所以诸佛菩萨起大神变,神通变化。所以虚妄分别无自性。怎么叫无自性?不是说没有明心见性那个自性,不要跟那些个名词拉在一起。就是说,我们思想上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用,这就是分别心,普通经典就叫做妄想。这个妄想它没有单独自我存在的不变的性质,所以叫做“它本身无自性”,这很严重啊。不要看了唯识的书,唯识讲、佛讲的“无自性”,禅宗啊你们还讲明心见性,这个没得性嘛,无自性啦!那完全搞错了。这一点要搞清楚。
跟着又说:“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进一步说,“谓”这就是告诉我们,三界一切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心,一切是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现象而造成了这个三界的万法。“此所执境”,可是这个现象是我们唯心所变,有了现象以后,一切凡夫的众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谓“执着”,不能放下,就抓住了。“此所执境”,所执外境以为真实,这个情形就叫做,“名(叫它)所分别”。那么这个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执,实我法性。”一切众生,把自己心理状态所起的分别心搞不清楚,认为我现在能够思想,我现在还活着有一口气,我就知道,这一个心就是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本来,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我有思想)故我存(所以我存在)”。如果我没有思想,就死掉了。换句话,认为我能思的、所思的那个就是生命的真我,正是执着了虚妄分别之相,并非真我。要注意!
“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我告诉你呀,没有带这个书很可惜,我们现在研究你觉得听得懂,回去你再一看原文,保你不懂。那好像啃生骨头一样,啃来啃去啃了半天,现在你赶快旁边把它注下来,注下来就会容易看懂了,用白话把它注下来就看懂了。
跟着下去:“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因此我们晓得,一切凡夫,所谓凡夫是平凡的人,拿现在话所谓凡夫,什么叫凡夫?就是拿我们白话讲“一般的人们”,就是一般普通人,“由此分别”,一般人们凡夫由于这个内心有这个分别心,“变似外境”,都因为自己这个虚妄的妄想,有分别心在里头,自己在里头转变;转变起来呀,有个外境界。这句话怎么讲?
譬如,我们大家体会一下,同我们修道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做人修养也有关系。今天我内心不舒服,或者因为气候的变化感冒了,感冒了影响我心理,意识上不舒服。就是这么一点点不舒服就是分别心。这么一点点心意识在动啊,这一点点不舒服啊,开始只是一点点不舒服而已,慢慢形成了情绪不好了,精神也没有了。本来蛮好的,因为你不舒服啊,慢慢这个相、就是相,看到人也讨厌了,你问我:“哎你吃饭没有?”“吃了!”实际上我不是对他生气啊!因为里面不舒服了。对不对?那么对方不对了,“这死相讨厌嘛!怎么样?!”打架了!对不对?好,你所以心意识的变,毫厘之差,这么一点。
所以你看学佛关于自己的心理的观察,所以要止观哪!要多清楚啊!要天天要做到慈悲喜舍多艰难啊!所以我常常叫你们打坐,我说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嘛,我说笑、笑、笑,那个苦笑没有关系啊,我说假笑都没有关系,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个一年三年就变真笑了嘛,那个肌肉就笑开了嘛!连假笑都笑不了,因为里面那个业识这股力量把他绑住了。所以你看做人,朋友之间、社会为什么人那么做?孔子也讲嘛,所以在《论语》上问孝道,孔子说:色难!孝很容易,孝顺父母,“色难”,孔子只答两个字:色难!什么叫“色”?色就是态度,非常难。孝父母有些人很孝啊,爸爸妈妈今天九十岁躺在床上走不动,“哎哟你下班回来了!没有人给我倒水呀,你赶快给我倒一杯。”那我刚刚下班回来累得要命,听到要水,实际上觉得爸爸妈妈要水是真的,可是端来以后:“你喝吧!烦都烦死了,还要水!”完了!这一杯水喝下去就会死的。色难!——态度。所以做人你有时候心是很好,我们常常看到,心是很好,没有什么,他那个色呀、态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开了,不执着,不看拉倒!(一笑)[此时引磬响]这一切都是心变的。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心理意识变出来。变出来这个心理状态真的假的?假的。可虽然是假的呀,在人世间影响是真的,这个业果“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它就这样一变,已经种下了业果的因子,现行就变成种性了。是假的呀!譬如我不舒服、今天很难过,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变成欢喜缘了。可是你昨天那个不舒服、恶因种下去了,今天的喜欢缘呢,另外的善因又是另外的因果了。所以起心动念处要这样难!这叫修行。所以真了解了修行,我看还是不修行的好!呵,修行太难了!那么细!那么要注意!不是你说“南无、南无、南无……”,“阿么、阿么……”,不行的耶!“摩诃、摩诃、摩诃……”,你再摸了半天也没有用啊!要注重这个心、意识,起心动念。先休息、先休息,不然两腿说是唯心所造,变成唯腿所造了。(师自云:变似外境啊!)
我们内在的分别心,虚妄、这个妄想(我们普通叫做妄想,就是分别心,名词不同,普通叫妄想),所以学了唯识,我们现在根据唯识,也是把普通“妄想”这两个字搞清楚。我们打坐的时候修道的人有时候觉得没有妄想,“虚妄分别”,往往自己被心理状况骗了,觉得自己清净、觉得自己没有妄想,正是一个大妄想;他正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里需要智慧了。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对“道”、对自己的虚妄的相信。智慧的观察清楚。所以佛家没有叫做功夫,只叫做修止观,要观察清楚。清楚了以后,才晓得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变似外境”。外境不是身体以外呦!就是身体以内你所有的境界变动都叫做外境。“外”是无所谓内外差别这个外,这一点特别要清楚。不然我们学佛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万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骗了,依然还在轮回中。所以他说,“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所以啊我们被自己分别心骗了,本来无我,自己以为有个真我。这个“我”是假我。这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现状——心态的现状,不是真实,“彼所分别”,它所起的这个分别心的作用,“实我法性”,能起分别的、不是所起的现状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是本性,“决定皆无”,告诉你,没有一个什么叫本性,——空,绝对地告诉你,那是自性空,这样叫做“空”。“实我法性,决定皆无。”这个也空。
譬如我们修道做功夫,你说我要打坐,坐中才有,你不打坐有没有功夫?有许多人讲,哎呀,这几天不打坐,所以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个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成打坐好像有道的样子,那不是虚妄分别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吗?一天吃饱了,六碗大米饭,加上青菜萝卜牛肉鱼虾等等,就供养你坐在那里,一天坐在那干什么?“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叫做道啊?这叫做浪费米粮,在造业。对不对?大家都在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点钱,搞两碗大米饭给你吃,吃饱了以后你坐在那里叫做“修道”。那坐在那里是虚的,这个虚妄妄想,所以黄檗(临济的师父)一看到打一棒:“你站在这里打妄想,修什么道?”这是个大妄想嘛。像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贪图做皇帝的妄想还大。要想超出三界做超人嘛!道理也没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就没有,这不是道啊!可见是虚妄分别所生。道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不变的呀!你坐才有,变出来的嘛。当然我天天坐在那儿,随便一个傻瓜、一个十三点坐他个几万年也坐出来十四点来呀!(一笑)总多一点起来嘛!那硬坐出来的嘛。不坐吧,当然没有了,那是功夫。哎,但是话说回来,你这个人一天吃饱了饭,也不做别的事,坐坐也算是行善,消极地不做坏事当然是善了。虽然不是积极的为善,是消极的不做坏事,当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说你得道了、是个究竟吗?非究竟!道理没有搞清楚。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他告诉你,你认为这个是法性,“决定皆无”——空的。讲到这里为止。
“前引教理,已广破故”,一切皆空,诸法无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经、圣教、佛所教化的经典上的道理已经引证了,“广”,收罗了很多,已经把你的我执、法执、虚妄分别打破了,你应该清楚了。“是故”,由这个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这个唯字、中文这个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个。什么是手表?这是手表,你们那里是茶杯、这是扩音器,都不是,唯这个是手表,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切心意识,其他都是“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识的道理,它有无上的权威,极点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论,所以“有极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识论”——成唯识论。那么这个是讲“唯”。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他说唯识这个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论、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这个“唯”,只有这个。“不离识法”,这个是什么?就是心意识这个识,叫做识。识也是个名称啊!所以讲到这里我们研究了唯识那么久,我常常有一个感想:这佛法讲了半天,什么心、意、识啊,性、道、真如啊,说了半天,所以禅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了,没有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很高明,的确很高明。但是高明归高明,禅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这里,一指就破、就悟。这是禅宗的道理。虽然它很高明,普通人学禅哪,越修越糟糕了,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说、五祖也讲,禅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么普通的教理之重要,这个教理讲唯心、唯识、明心见性,讲了半天是个什么东西?始终搞不清楚。譬如心意识,唯识宗所讲的三样很重要,这个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这里作一个了解。现在的青年同学们,拿现在的文化做一个了解,对自己也许有帮助。你不妨借重物理,借重物理的世界作一个了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引用。我们心性的自体像大海水,大海底层没有波浪哦,只有“等流”这个流。大海的中层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没有太多的浪,稍稍在动。这当然不是普通你们学了海洋学不懂,这个要深深地进入科学的范围去实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将来,在外国美国的电视上会可以看到,电视可以照海底的这个情形照出来。这个上面、表层只有波浪,波浪上面当然有浪花。假定把这个海,所以佛经经常用海,观世音菩萨也站在海里头:苦海、什么海,很有道理。你拿这个……我们的真的心性这一层——心之体不动,心不动;意等于那个海上起的浪;识——浪上面的波。所以我们看到的海面只看到波,层波叠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说,“变似外境”而已。我们看到的海,只看到海面第一层、层面上的波浪当成了海。等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意识,我们为什么叫唯识?我们一切生命的现象同我们的心能变所起的所变的那一层波浪的现象,这个识、识变骗走了。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么你在这个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譬如你们坐起来有些人有进步还看到光明啊什么的——哎,这还是波浪,识在作用。你把分别意念再一空掉的话,不被这个前五识、第六意识骗了,这个境界就空掉了,就更扩大了,等于走到深海的中层去了。那么那个境界再晓得彻底地空,可以见自性。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叫做不晓得苦口婆心啊、还是甜口甜心告诉你的!
再你可以拿植物来比。心譬如这个植物的根,一棵树的根。这个意呢,第六意识等于这个根起来这个树干。这棵树这个花的话(所以你看释迦拈花,很有道理,整个这个花朵),这个识就是开的花朵。我们看花的时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骗住了。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花花叶叶,都是识的作用。它后面的分别作用是这个枝干。这个枝干依赖什么呢?第八阿赖耶识,它的根根。这个花朵的“能”就是它那个根。根既无花也无朵,也无青枝、也无绿叶、也无红花。所以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乃至身体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们整个的身体不过是一朵花而已。能够使这个花朵开的,是这个意的作用、心意、这个心念,就是分别、虚妄分别心;根根呢?同虚空合一的,三千大千世界同体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慢慢去观察,也许你们用功啊、学佛啊有点像样了,修道啊可以了。不要在身体上玩来玩去,那不过前五识一个位置而已——身识上搞,搞个什么呢?白居易的诗也告诉你,虽然是诗人的话,禅宗的:“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白居易当然他是学佛的了,白居易是唐朝的诗人,他也是学佛,很虔诚的,最后是修净土了,老老实实修行,修净土了。“饱暖饥寒何足道”,这个人生得意、失败,饱暖饥寒何足道啊!“此身长短是虚空。”所以你在身体研究,修到活个几百年、一万年也是完掉了,这个几十斤肉,不要在这个上面玩。这是唯识身,是身识的一部分而已。“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些要记得啊!这个光在笔记上一做,这个老年朋友我很赞成做笔记,青年的也靠笔记有什么用啊?那我怎么不靠笔记啊?我从小读书到现在,我还没有一本笔记啊!做笔记好讨厌啊!我也搞过,结果搬来搬去都是笔记,我记得没有?没有记得。哎!说我要去翻那个笔记,那何必呢?读个什么书呢?不是多一层烦恼。讲一句不好听的话——不讲了,我讲出的话出来没有好话!(一笑)这个不是多一层麻烦的事情!训练自己的智慧,你要晓得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有个好处啊!现在走了你可以得宿命通,前生事情都会知道。不然你这个脑子不用记忆的话,所以你宿命通发不出来。宿命……[断录]
……都是有许多书我是没有读过的,一想、一定,噢!就呈现出来了,原来前生读过的。就会记起来了。这就是宿命的道理,宿命通。“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你们同学们就讲:“所以了,老师我不需要读了,我前生没有读好嘛!”那不是来生更差?你这一生好好读,来生还好一点。有一个同学就向我调皮过:“因此嘛老师,你不要怪我们。我们前生没有读好,所以今生笨一点你不要骂了嘛!”那今生呢?“哎,我将来来生你碰到我会好一点嘛!”有个同学跟我俩这样调皮,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一笑)
刚才讲到唯识这个“唯”字的道理。刚才这些话要注意哦!我一讲过去了我就丢掉了,你们拿得走拿不走是你们的事。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下面一句话注意,“故真空等,亦是有性。”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你们小乘的罗汉修到了空,你觉得现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见性——空了。他说你那个“空”就是唯识所变的,就是“有”,它是什么空啊!“空”就是“有”——我有个“空”嘛!你那个“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识所变。所以你觉得我现在在虚空中,这个是意识所变的,心所变的,唯心所造。所以说,“唯既不遮,不离识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这就是属于“有”的性质,你不能说它是空。所以,唯识学是批驳了一般讲性宗般若宗的人,认为空到达了,这就是道、达到了空。请问你那个空怎么来的呀?还不是心空!心既然能空,心的把万缘放下、一切境界放下、把身心也放下了,所以达到空,那是把心所有的现状、心的法相放下了。你那个心能变的东西、“能”没有放下,那个“能”还是心。你这个空还是“能变”变出来的空啊!还是“有”嘛。所以唯识宗唯识的道理,批驳了执着性宗以空为究竟,那不是道。
“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这个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远离增减”,要不增、不减。你看我们修行在哪里?都在打算盘学会计,不是增(加上)就是减了。坐在那里打坐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嗡啊嗡啊嗡——”都是在那里增。觉得:噢!我念了多少了,嗯差不多了,嗯有感应!赚钱一样,然后……,这都是増。再不然就坐在那里,我是不念咒、也不观想、也不念佛,空、空,空了还要空,丢、还要丢掉,放掉、还要放掉——在那里减。不做赚钱生意就做蚀本生意!一切修道的人你看,不做赚钱就做蚀本(生意),不著“有”就落“空”;不落空就著有。所以说空、说有都不是啊!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啊!那个是真空。那个是中道。所以讲教理,一切凡夫众生执着“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圣人、罗汉声闻执着“空”也不是道,都还是凡夫,甚至还是外道。所以“由斯远离”,赶快不增不减。这两边,落于两边、落于空也是边见,落于有也是边见。离开增减二边,了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变,才可以修中道义——这是中观,唯识中观、中道。所以大家问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上有句话,佛说:有人如果能够学了般若、念了四句偈(四句偈子),为他人说,此人功德不可数量。《金刚经》上很多地方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是四句。四句很多耶!究竟哪四句偈?都不是。整个的佛法只有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不外乎这个。不落空,就在有。“非空非有”,很好听啊,佛法的文学真高啊!什么叫“非空”啊?——不是空。不是空当然有啊!“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嘛!给他变来变去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四句。所以禅宗祖师讲,“离四句”,离开了这四句,四个脚都离开;“绝百非”,一切都否定完了,否定也否定完了,自然那个东西找到了。“离四句,绝百非。”那么那个东西出来了。
在教理上,“离四句”是远离增减二边,这个就叫做中道。中道呢,就是龙树菩萨所以主张,修止观是修中观。中观,佛经有一本经叫《中论》,《中论》也就是讲这个道理。这个是中道。
现在再来:“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又提出来问题,他说,佛经上所讲的唯识,你这个宗派,根据哪一个佛说的经典(佛的圣教)里所建立你唯识的道理?这两句是问题。
下面答话:“岂不已说”,他说这些理由上面都说过了嘛,已经说过了还要问。“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礭陈。”话是说,佛经说了那么多,现在道理也说了那么多,虽然说过了,“未了”你不能透彻地了解。只好再说了。“非破他义”,建立唯识的宗旨,说“唯”,唯我独尊,只有这个识,这个“唯”字有权威性的。“己义便成”,并不是为了逻辑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有这个意思。“应更礭陈”,他说我现在应当更加进一步地确确实实的告诉你。“成此教理”,为什么佛法里头有法相唯识这一个宗派学理的成立体系呢?并不是后世的这些大师们好高骛远,都是根据佛说的法,“如契经说”,如佛经里头讲,《华严经》里头的十地论、《十地经》(《菩萨十地经》):“三界唯心,”是《华严经》的话。三界里头就是这个心意识所造。“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这一句话是《解深密经》上讲。“又说”,《阿毗达摩经》又说:“有情随心垢净。”有情就是一切众生,都由于心意识的转变,随你这个心量垢净(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净)。“又说”,《阿毗达摩经》上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注意呦!同功夫相关的又来了。如果一个大菩萨,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种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么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以外没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这个唯识、无境。除了唯心以外,没有外境。这四种智,那一个“智”很严重了啊。这也是《阿毗达摩经》,可是这本经始终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去也没有找到,没有了。可是这个道理精要的都拿过来了。这里有,“一、相违识相智。”这一句话就要命!相违,我们把两个字把它合起来,那么解释成“互相违背”,怎么叫互相违背啊?譬如我们眼睛看的时候,这是眼识啦,这个作用在看呢;耳朵听,这是耳识。这两个(耳识跟眼识)互相违背了。违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违”,一切相的互相违背,也是唯识的作用。这个唯识、心意识能够了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违背,能够了解一切相,这个智慧叫做“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这个道理我们不大容易懂。就是说,这个智慧是怎么样的智慧呀?智慧不是理想、不是瞎想,如果我们瞎去构想、不观察所得的、不求证到,不算智慧,那是非量的境界。那就不对了。妄想是非量境界。智慧是求证到。就是说同一个处所的东西,据佛说,我们河里头的水、世界上的水(所以叫做人不能下恶鬼地狱。恶鬼很可怜!)恶鬼看到水不是水,是火,不能喝的。就是水到它嘴里也变成火了——唯识所变。譬如我们世间人吃的饮食,在我们这个世界欲界的众生,什么牛排啦、豆腐啦、萝卜啦不管你什么,好啊!香味无穷!不要说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上层天人看我们吃饭,等于看狗吃大便、看猪吃那个(这种)乱的饮食一样的觉得很难过!业报不同、唯识所变不同。所以我们人看到水是水,恶鬼看到是火,所以叫做恶鬼,他永远是口干的,喉咙细、身体大、消化非常大而没得东西吃,所以叫饿鬼地狱。其实饿鬼、天、人,同样的东西呀,因为业力不同,所看的现象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得的果报也不同。所以呀,这个叫做“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在同一个地方,鬼、人、天等,“随业差别”,因为业力果报的不同,“所见各异”,所看到的那个东西不同。如果“境若实有”,假如外境界譬如这个东西你认为是实际的,“此云何成”?那么这个物质为什么看法不同呢?果报不同。所以譬如说,像我们现在来讲,一个学科学的人看这个玻璃杯、看这个玻璃,同普通人的观念看的不同。当然一个学会计的人、打算盘的人一看这个玻璃杯:几毛钱啊?怎么那么浪费啊!这个上面还摆着这个东西。一个小偷看到了同会计又不同了:别的没得偷的,就偷这个也可以值五毛钱!——都是业力不同、果报不同。不要说天人、饿鬼境界,就我们同样一个东西,譬如这个佛像,你如果做科学的测验,可惜我们这里没有仪器,不然马上可以出来。你们大家都看这个佛像,每个人看的这个黄色的程度,这个肚子胖的、矮的,站的方向不同观感就两样。而每个人眼睛里头那个黄的颜色——都晓得是黄,(但)黄得不一样。因为眼球、眼神经啊有特别强、有特别衰弱的,还有色盲、没有色盲、有高度的近视、有低的近视(差一点),同样这个黄的颜色的这个佛像,在我们这一堂人的观感里头,如果做一个科学仪器来测,统统不同。所以现在的科学很厉害,你要注意哦!将来的佛法恐怕要大科学家来学,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不要把我打在外面),不是我们这一班糊涂蛋能够学科学的。弄两句文、懂一点文字,以为自己懂了佛法,不行!佛法要求证。科学家来求证,很多道理就出来了。所以这一切世界、物理世界都是假象,没有真相。所以要一个学物理的来看这个桌子,我们眼睛里看是这个桌子,一个学物理的人可以说这个桌子不是这个形态的:这是因为他这个物理的物质的本身放射的不同,到你那个视线里头脑神经的感受、你的感受不同。如果严格讲有个仪器来测验,你的感受同我的感受同他的感受,好像看起来一样——不一样。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个科学的道理,就说明了业识茫茫、各人果报的道理不一样。所以我看佛法、以后的佛法,除了科学发达以外,走入了另一个佛的世纪,会昌明。照我们这一班糊涂人去学啊,把佛完全学成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非常科学,尤其唯识,刚才提过了。
这个了解了,你就证明,一切世界唯物世界、一切我们身心的状态、生理心理状态,一切都是假象。这个假象了解了,才找得出来这个自性的功能,那个是道,那个东西,才把什么是唯心那个心才找出来。这是第一种智慧。这一种智慧当然我们不行啊!
现在他说啊,菩萨成就了四种智慧才了解了唯识,这种菩萨、成功的菩萨第一种智慧。你说菩萨智慧怎么讲饿鬼、天、人?哎,我们看不见饿鬼呀,菩萨境界他在定中,他看见饿鬼明明看到水不能喝。所以我们庙子大家学佛有施食作用。菩萨境界一看到饿鬼那么可怜,他就用法术、咒子唯心所造就是给他一变,那么饿鬼看到水还是水,才能够喝一点,菩萨的慈悲。所以用甘露水给他喝,就是这样,太可怜了。但是天,我们既看不到饿鬼也没有看过天,天上的神是什么样子的?只是想像,只有看到人,人里头事情我们也没有搞清楚。所以到菩萨成就那个境界,菩萨是什么?得道的人。你不要看到菩萨、“萨菩”了不起啊,菩萨就是有了道、有了定慧功夫的人。第一个得到“相违识相智”的时候,那么他看这个众生世界这种现象,确定了一切唯心所造。饿鬼看到水喝不到水,不是水不给他喝呀,他自己唯心的业力喝不下去,喝不下去的。
所以这个我经常说嘛,上次我给大家报告过,有朋友从泰国带来泰国那个水果王——榴莲,那个臭得不得了!世界上的水果王,泰国不准出口的,飞机上不准带。因为带到飞机上给你臭死了!结果有朋友(当然是泰国地位特别高的人),上午带到台北,晚上到我那里有一块他特别拿出来,他的好意,我一看,啊,我一闻那个味道:榴莲来了。特别特别……!哎呀我的妈!实际上我会吃,但是我也并不喜欢吃。因为我第一次到香港吃榴莲,我第一次闻,我说这个味道好难闻,香港朋友说最好的东西买来给你吃,我说那就吃吧,唯心所变嘛!就把观念变一变,觉得这个难闻——很好吃!就吃了嘛。这是第一次。现在是第二、三次,这个朋友一拿到,他说你敢吃么?我说:敢、敢。结果嘛也吃了,大家也吃了。然后,这位朋友还把最好的一块给我留起来,这个不准动,老师啊你留着明天上午、早上当点心吃。这个榴莲那个味道!但是,你如果心变了的话——你一定说“哎呀这个臭啊!受不了啊!味道难过!”没有这回事。——还是照吃。
这种境界、人生境界,所以我说当年我到云南,吃生肉,到了蛮区里头生肉啊,那个猪肉、牛肉杀了血淋淋生的呀,拿上来上面插一把刀:请啊!端过来一看,怎么办?请呀!就请啊!我也叫请啊!怎么请啊?只好把脚一蹬,腿子一靠,拿起刀这么“咵”就割下来,拿一刀就送到你嘴里去。就张开牙齿这么一咬,就这样吃。到那时候怎么办?还不是咬得比人家还响,表示:很好吃!心里头:我的妈呀!发呕啊(众笑)!唯心所造!只好吃下去啊。蚱蜢、蜜蜂都炒起来,拿出来,蜜蜂一做出来,我还想这里还有花生米,还不错!结果吃了半天是蜜蜂。拿调羹舀来还不是照吃!你到那个环境啊!你躺下来叫你抽鸦片,我不抽鸦片,旁边一个人就告诉你,他说:要抽,这是恭敬你。噢!是这样啊!又抽不来,那个鸦片只好拿来吹呀,吹火一样吹它几口:嗯,是很好闻,味道好闻。这就是生活的道理告诉你:一切唯心。这是我们人世间,我们这个世间的经验。菩萨的境界在那个定中啊,看到鬼、天、人,同样的东西,业力不同、观点不同、现象都变。这是第一种智慧。所以得到这种智慧才晓得一切唯心唯识的道理。
第二,“无所缘识智”。这一种智慧。这个是什么?“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第二种我们容易懂了,叫做什么?“无所缘”的一切唯识所造的智慧,这个我们容易懂,我们也有这个智慧。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沉醉、回想过去,尤其是老年朋友啊,我常常劝老年朋友不要做这个事,沉醉回想过去,想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完了!“哎呀想当年我如何……哎现在我又怎么样……”不能沉想。想当年年轻的时候,走路都会跑步,现在还要担架抬呢!还坐轮椅呢!这还能够想啊?!一想就完了。过去的一切如梦,昨天的事如梦,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心里想过去,乃至理想未来,这个是非量境界。但是有没有过去呢?你想过去,过去就出现了;你想未来,未来也出现。其实也无过去、也无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你的境像连梦中都出现,是你的唯心识所造。
譬如像我们梦,梦中的境界是独影意识,梦到过去的人看见了,我们醒来了还回想:“只是当时已惘然。”你还惘个什么呀!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要惘然了!过去了就是一梦。过去、现在、未来——梦中的境像,都是没有真实的。可是当梦中的境像,当你一个人沉迷在回想过去、幻想未来、回想一切等等,那个现象的确会出来。
唯识只给你讲到这里,我还给它补充呢!你要晓得有时候你沉迷过去的现象,它还有心灵感应作用哦!你如果想你某一个人,某一个人还在的话,他那边电报、心灵的电报就会接收到呦!确有这个作用啊!尤其是父母亲情之间,兄弟姊妹骨肉之间有这个;或者你同你的有情人(情人不是难听的话,两个朋友很有感情,不管同性异性都一样),那么心念太想得厉害了——有感应。虽然是梦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就证明心识的功能有如此的厉害,你要懂这个道理。可是呢,他实在有实有吗?非实有。都是心意识的现量境界,“识现可得”。所以外境不实在,“彼境既无”,真的有一个外面的境界?没有。但是一切是唯识所造。可是当你唯识心意识造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这个境界。那么他说你从这里了解了以后,你才晓得一切唯心、唯识的道理。这个菩萨的四智,我们今天时间的关系,还有两个智慧的境界留到后边。所谓这个智是什么?智慧是怎么来的?科学一样的、科学家一样的,真正学佛是科学家——细心观察来的。不是盲目的迷信。盲目的迷信是信仰部分,成就智慧这是细心观察来的。所以作功夫修道要细心观察成就的。不是盲目地迷信坐在那里:“反正我坐他一万年,我总会坐出一个道来嘛!”才没有这个东西呢!
……上次讲完了“无所缘识智”,然后是“自应无倒智”。这个名称,这就是唯识学的名称,“自应无倒”,照这个文字来翻译,自己应该不会去颠倒的。那么自己何以应该不会去颠倒呢?就是要证道,悟道的人证道了就应该当然不去颠倒。我们普通的佛学都晓得,一切众生是颠倒众生。这个很简单一句话,大家都晓得,讲佛学讲的“颠倒众生”。众生为什么叫做颠倒呢?就是:错了!就是错了!怎么样错了呢?白的看成黑的、黑的看成白的。就是说,我们普通人所有的思想、乃至所有的感觉、所有的六根的应用,是不是真正准确的?是一个问题。所以叫做“众生颠倒”。把根本拿过来当成尖尖(把根根当成尖尖),把头、尖上当成根根,就是这样的错误——颠倒。
等于说,我们这个人,人同世界上的植物差不多,我也常说一个笑话。我们看到世界上的植物里头最古的就是人参,人参大家没有看到过,就是高丽参啊,整枝的高丽参现在没有看到过。高丽参两个杈子怎么样长的啊?好像很少有三个的,都是两个,就像人一样,***两个手不谈,两个脚、八字。至于我们过去的相传——现在的无所谓,现在这个高丽参啊都是人种的,人工种植,过去所谓真正的“关东人参”,是大陆上、东北长白山一带,那神话多了!所以你看,到长白山采人参、关东人参,那是驻在一样***。高丽参不晓得几千年,****,真正的活株高丽参,据说啊,会成仙的,它会变成人形,一千年以上的高丽参啊,据说啊,都会变成人,小孩子一样学走路。但是你要抓它,看不见了。发现了,那就是参王。有没有,我没有看到啊,****。但是这些名称不讲了,高丽参是古语,大家都知道。所以今天现在所有的化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所有化验中药的药材呀,世界上今天还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地方真正完全化验清楚的,最高的化验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没有办法。所以你不要看是中药啊乱七八糟连起一把地放在一起熬起来,宁肯它是这样熬。有许多东西啊现在才发现,把它制成西药一样,效果就不同。当然,像高丽参这个它的头是这样。它这个倒过来根长在头顶向上,然后两个脚在上面,这是枝杈,所以看起来像个人。我们人也像高丽参啊!人的根根在顶上,头在虚空,土地在虚空;两个脚啊像高丽参的两个杈杈。所以人要死亡、人要衰老,先要从脚上开始,等于那个高丽参的植物啊,这个枝杈一萎缩了,整个就完了。比方,我们举个例子啊,刚才讲到“颠倒”这个观念。
所以,修道家、修密宗的人,就晓得人的根根在哪里,如何把这个根啊培养好。所以他做对了。好了,当然我是讲理论啊,方法没有说、没有讲。大家晓得这个**,就是引用这个例子说明众生颠倒。究竟哪里是正?哪里又是反?所有问题搞不清楚的。所以他说“自应无倒智”,真正证得道了,自己本身无师啊自通,真叫做无师自通。悟道那一下,不是老师帮助你悟,也不是佛帮助你悟,佛就是老师,诸佛菩萨都是善知识,他教你走过的路、走路的方法,你照他走过的路、走过的方法去做,到了真正一旦证得菩提、悟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无师智,不是靠老师那里得来的,自己是豁然顿悟。这个时候呢,自己本身智慧爆发了。智慧何以爆发呢?我们不是听了唯识吗?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要注意呦!含藏了一切种子,善法、恶法,你识分的智慧,所有的种子它都有。所以修持到了最高处,那个智慧干净的、正确的、清净的,这一念好的种子、种性都爆发了,连带坏的种子、染污的种子也变成了白净了。因此证道、证得菩提、得道的时候自然得无师智通,自己本性里头所含藏的智慧的种性、功能统统爆发。这个时候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所观察的智慧,不会再有颠倒了。这是第三点,讲“自应无倒智”。
这是讲什么?“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就是说,怎么样叫做“自应无倒智”?“谓”,拿成白话来翻译,就是讲愚夫,我们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听,这个是佛学的名词;我们讲很简单、最低级的话,就是说“笨蛋”,啊,一般人。假设得到“实境”,什么叫实境呢?就是朴实讲这个人悟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来是证到了。那么,“彼应”他当时应该自然“成无颠倒”了。无师自通,自然证到了无颠倒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有时候偶然得一点清净的境界,心理偶然觉得安宁的境界,是想办法内心上拼命搞修养来的,就是要用功而来。所以真正成道、证道的时候叫做“无功用道”,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到达“无功用行”,不需要再下努力用功,此心随时随地自然就在那个境界,一点都不需要著意,一点也不要定,也不要慧、不要观照,自然到了。所以这个叫做“无功用”。他说一般人能够到达了境界,悟到了、得究竟实境的话,“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应该是一切解脱了。
我们刚才讲,把普通的佛学举出来,这个颠倒,真的不颠倒就叫做“正见”,得正见了。得了正见有什么好处呢?所谓见道、得正见,自然就得解脱了。解脱了身心的缚,不被生理、身体所困扰,不被心理的烦扰所困扰、烦惑所困到了。总而言之,不被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作用所困扰。解脱,而不受三界内在的一切等等所拘束,都不困扰,就都得解脱了。学佛的根本——到达解脱。所以一般的佛学小乘来讲是有五个步骤,大乘也离不开这五个步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修戒,得定,得定以后得慧,得慧就解脱了,得到无颠倒智。那么无功用道、无功用行,自然解脱了。得解脱以后呢?由解脱所成就了,成就什么?成就了解脱。解脱以后所起的、所知的知见,所知道能知一切法、能见一切法,无所不通,这是“自应无(颠)倒智”,第三个。
就是说,“菩萨(能够)成就四智”,四种智慧。菩萨,大家都是菩萨啊!你不要把**大殿上那个铜的、木头的,那个就是“表相”。譬如我们真的证到了,也就是自己的经验会到了。第四种呢?“随三智转智”。真正悟道的人,所以像禅宗、密宗、天台,这个地方都严重地考察了。第四种叫做“随三智转智”,跟到上面三种,一、相违识相智;二、无所缘识智;三、自应无倒智。下面还有三种,都属于三智的范围。随三智的成就,所以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