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与“伺”的差别很微妙,比如说打猎、猎狗到处寻找目标就叫“寻”,如果猎狗蹲在那里,等待猎物出现,就叫“伺”。再好比说我们投资作生意,有时候到处找项目,找投资机会,结果费了半天劲,什么收获都没有,这是“寻”。可是等到运气来的时候,那个发财的机会会跑到你面前来,那是“伺”。“寻”与“伺”是两种心理状态,用在做功夫上很细致的。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他这里翻译解释得不是很好,我们前面讲寻的时候其实已经讲到伺了。如果用中国禅宗的手法,那解释得就很文学化,很妙了。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大路上,那苍鹰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从空中冲下来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还有那里寻呢,哪知道天上苍鹰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猎狗就是那个寻的境界。这是禅宗祖师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般人用功、参话头,不过是像猎狗一样在“寻”找一个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伺”的道理,有个徒弟看见师父在研究佛经,这位徒弟已经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诗,讲那个苍蝇好笨,“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都一百岁了,还在窗户纸上钻,哪有出头的日子呢?师父听到这个,马上放下书本,对徒弟说:“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师父,现在我叫你师父。”经过这位徒弟的指导,这位师父驳玫懒恕:罄从腥俗髁艘皇资?/FONT>
蝇乃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撞著一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苍蝇喜欢寻找亮光,所以在纸窗上钻来钻去,但无论如何也无法透过纸窗,飞出窗外。忽然撞到进来时的那个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原来那个洞就在这里,这就是“伺”的境界。所以中国禅宗是很文学化的,用文学的语言表示出来,寻与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应行”在唯识中叫做“心不相应行法”。这里的“心”就是意识心,所谓心不相应行,是指那些无法与我们的意识心配合的东西,一共有二十四种。“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我们的大脑、心脏是色法,为四大所造,这二十四种东西是依我们现有生命的想而假立的,不是真的。“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这二十四种与我们的心可以说不同(异),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不异),但不是我们的意识心可以转动或影响的,除非我们成了佛,达到心能转物的境界。这二十四种下面都有解释。
“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像无想定、灭尽定等都和我们的意识心不相应,跟我们的意识心绝对是两个世界,你无法用意识心去转动它。还有,我们也无法转动时间和“势”,这一点这里没有提到。所谓“势”,就是一股挡不住的力量,好比说台风,大风来的时候,你完全无法挡住,等它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禅宗的方法与这些研究教理不同,古代许多禅师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洗脸,不像那些大法师们,穿得整整齐齐,架子摆得很大。有这么一位禅师,坐在路边的茶馆里喝茶,当时茶馆里还有一位大法师,派头十足,旁边坐著许多皈依弟子,对这位穷兮兮的和尚不大理会。这位禅师要整整他们,就跑到他们面前说:“法师啊,嘿,看你这个样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们都讲些什么法呢?”“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识学。”禅师说:“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唯识学讲百法,那么,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这一下那位法师就愣住了,晓得碰到高手禅师了,“哎呀,老禅师,请指教!”禅师回答:“那是二六时中,心不相应行法。”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但你的意识心无法把晴天变成下雨,也无法把下雨变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应行法。
行蕴讲到这里,算是简单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细讲,内容还很多。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迴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癡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
什么是识蕴呢?就是说对于外界一切的缘,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识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拢来,好比说,我们小学、中学所学的中文、外文现在还都能记得,就是这个心、识蕴的作用。
“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
识蕴也叫做“意”。注意,这里的心是总体的心,中间的作用叫做“意”,因为这个识包含在意内,“意所摄故”。我常常拿大海水作比方,那个大的波浪就好比说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识(末那识),大浪上面的波纹变化就好比是意(第六意识),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蕴就好比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细,叫做识。所以,这个识蕴包含在“意”里面了。
那么识是那里来的呢?是唯心所起。“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能採集诸行种子故。”作用最大的那个,叫阿赖耶识,它无形无相,能採集一切心理行为,将它们变成种子。所以,你这一生的行为思想是来世果报的因;而你这一世所遭遇的果,是前世种的因。所以,唯识有两句话:“种子生现行”,过去种性带来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遭遇不同:“现行生种子”。佛学把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都说得很清楚了,我们这是用前生、今生、来生来说明这个道理。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
再说,这个识蕴的作用,它的动的“行相”(行就是运动),有时候几乎分辩不出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前后一律,连续的转动,所以叫做轮回,这是第二层的意思。
“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
另外,得了灭尽定、无想定,或升到无想天的人,识暂时灭掉不起作用了,许多阿罗汉就在这个境界,但是,这只是把识的作用压在那里而已。“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等时间到了,重新出定的时候,如来藏里行蕴的作用开始,加上各种因缘湊合,那个识的作用还会生起。
“又令生死流转迴还故。”
这个识的作用,让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转圈。注意,在这个转的过程中,我们梢园讯竦淖?/FONT>善的,但有时,一念之差,无明起作用,也可以把善的转成恶的,白的转成黑的。一切众生,都具备善、恶(不善)、无记的三种种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种子都具备,就是缺三样:声闻(罗汉)、缘觉(独觉佛)、成佛。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缺,而是说那个种子还没有发出来。成佛以后,所有的种子都具备,不过,所有种子都被转成白业了。所谓白业,就是纯白纯清的,纯善无恶,也没有无记性了。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阿赖耶识就像一个仓库,能包藏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种子。同时,更严重的是,阿赖耶识还包含了我慢的种子。我们觉得很了不起,很聪明能干,很漂亮,那就是我慢。甚至,那个最笨的人也会觉得“格老子就是笨,怎么样?”这也是我慢。我们心意识同时还会把这个四大和合的肉体生命抓得很牢,所以又叫“阿陀那识”。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癡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那个藏识,或者说第八阿赖耶识,起用以后,如果没有成道,就会生生世世与我癡(没有智慧)、我见(我的主观成见)、我慢(我了不起)、我爱(我所爱)相应,永远轮回生死。除非你能够得道,大阿罗汉果,得灭尽定,把这个识蕴空掉,把行蕴转过来,否则无法跳出轮回。色受想行识(包括前六识、第七识、和第八阿赖耶识)都包含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们是识的八个层次、八个部位。佛的五蕴法相到这里就讲完了。
色阴境界的憨山
包卓立:现在五蕴已经讲完了。我们首先想请教老师,怎样把五蕴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修行。另外,希望老师能用五蕴的概念,对前面讲的案例作一个评价。好比说,他们是否走了弯路,中否可以做得更好,以及他们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最后,请老师说明一下,五蕴与第六、七、八识的互相感应关系。
怀师:你的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可以写成一本一、二十万字的书,我们先拿憨山大师年谱里记述的例子作说明。
比如憨山大师二十八岁时,有一次来到河北省的盤山。山上一个茅蓬里住著一位修行的老和尚,憨山大师去看他。古时修行住的茅蓬一般是不关门的,像我过去在农村生活,那时,即便全家人都在农田里干活,家里门也是开的,看门的只有鸡啊、狗啊、猫啊。我们给人家送东西,老远就要叫:某某在家吗?家里有人吗?叫了半天,没人应,就知道家里没人,送的东西摆在那里就行了,也不用留条子。所以中国农村当时就是这种自然社会,外国也是一样的。不像我们现在,不但要关门,还要两三道锁。这是讲到茅蓬顺便提到的。
那位师父看见憨山来,并不理会,继续修行。到晚上吃饭了,老和尚自己做饭,自己就吃了。憨山见老和尚吃饭不叫他,就自己拿碗添饭吃,老和尚也不骂他。到第二天,憨山就知道了,到晚饭的时候洗米做饭,老和尚回来不说话就吃,憨山也跟著吃。
每天晚上,老和尚都会到盤山顶上经行,双手甩开,大步一圈一圈的走,憨山也跟著他这么一圈一圈的走。有一天晚上正在经行,憨山突然好像身心都空了,看见大海,整个世界都在一片光明之中,舒服清凉极了,这时当然没有杂念妄想。老和尚已经知道了,故意问他:“怎么样?”注意哦,这时他们才开始说话。憨山说:“一片光明中”。
根据《华严经》,这种境界叫“海印发光三昧”。如果你坐远洋轮船,在大海之上,到了深夜,满天没有片云,大海与天连成一片,人站在船上,身心皆空,那个情景就是这个境界。老和尚说:“哼,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住山三十年,夜夜经行都在这个境界里头。”这种境界属于《楞严经》里讲的色阴(色蕴)范围,等于密宗讲的气脉起了变化。这当然也是个好的境界,不过与“道”无关。
李女士:书上说这位老和尚“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却本有。”
怀师:对,不要贪图这个境界,这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不过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已。你不要执著于它,否则就会被这些境界骗走了。所以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当然,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注意,这种境界不是只有打坐才能达到,站著、经行、睡觉做得到,那才是修行啊!
憨山三十岁时,在五台山习定扌校〉牡胤接懈鱿鳎浜渎÷『艹场H绻裎颐窍衷?/FONT>这样讲话,声音太小,听不见,需要大声喊。憨山在那里打坐静不下来,一气之下,“格老子,我就到溪水旁边的桥上,在那个最吵的地方打坐,让你吵个够。”
开始时水声很大,后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进入了一种定境。不知道过了多久,出定了,才发现饭锅里的饭已经长绿毛了。这样算起来,起码过了十几、二十天了。这又是一个修行境界,像你们诸位打坐修行,连想都不敢想。
三十一岁时,一位姓胡的平阳太守请憨山到自己家里过冬。当时有人想请太守题诗,那太守胸无点墨,把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准备等一会偶尔翻一翻,得点灵感。憨山碰巧翻了一下诗书,也准备吟上一首诗。忽然,灵感来了,一口气写了三十几首诗,从前学的诗书词赋都出来了,就算浑身都是嘴巴,也没法把脑海中出现的那些诗词都写完。当时,没有身子的感觉,整个身体好像要飞起来了。
这样过了一天,第二天他已经知道这是自己的文字习气来了,是“禅病”。但是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好睡觉。睡觉果然有效,睡醒后接著就打坐,一下子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后来太守家的小佣人来敲门,但是没人应,胡太守就把窗子打开,发现他在打坐,怎么叫都不醒。好在憨山以前就告诉过这位胡太守,用引磬一敲,入定的人就会出定了。这时,憨山入定已有五日,但憨山已经不记得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是憨山大师的一段修行公案。中国历代禅宗祖师们也都有类似的实证用功经验,但是不像西藏与印度那样记录于案。大禅师们认为,这些境界都是小玩意,没有什么了不起,都不大理会。所以,达摩祖师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中国人了不起,现在的中国人是起不了。
憨山大师的修行经验,是他的学生写的。以前不叫传记,叫年谱,老师把每一年的经过讲出来,然后由学生记录整理出来。年谱是到明朝才开始有的,以前古人都不太写自己,不像现在人,动不动就写自传、回忆录,都是说自己怎么了不起,看了以后你就知道,其实都是起不了。
这些修行境界不是究竟,不是道,修行的人很容易被这些境界挡住。不过,以现代科学观念来讲,这些经历也确实应该写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所以我主张大家多研究、多写。这是第一点。
第二,你们注意,憨山大师的经历很特别,他很有天才,但就是喜欢走修行的路线,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他出家。憨山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师祖(师父的师父),见他很有天才,没有马上同意他出家,而是请老师来教他世间的一切学问。拿现代话来讲,就是物理、化学什么都要他学一学。等憨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在学问上就已经很有成就了。注意哦,他这时还没有出家哦!这时师祖就问他,“你看你这一生要作什么呢?”憨山还是决定出家,这个决定与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关。
那还是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和他谈起读书做官的事。他问母亲:“功名考取做什么?”“做官啊”母亲回答。“官做到什么最大?”他接著问,“宰相啊”,母亲回答。“那宰相以后呢?”“罢了”。母亲回答所谓罢了,就是退休的意思。憨山说,“那多没意思,作了宰相还不是罢了,不如我去作佛吧!”所以师祖问他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出家。
根据佛法的规矩,年满十八,如果有家人,还要得到家人的同意才可以。所以说出家可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佛的戒律是很有道理的。
憨山的母亲是拜观音菩萨的,有一天,她梦见观世音菩萨抱著一个小孩子给他,接著她就怀孕了。等到憨山九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庙子里读书,听见和尚说,念观世音菩萨的经能够救苦救难,他就向和尚要了这本经,读完后就念给妈妈听。妈妈觉得很奇怪也很高兴,不知道儿子怎么会有这本经,而且念起经来有模有样,像老和尚似的。
十岁的时候,憨山就想要出家了。母亲说:“那要看你有没有这个福报了”,他说:“我有这个福报,就看你舍不舍得!”母亲说:“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我就舍得。”憨山十九岁正式出家,见到棲霞山很有名的云谷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