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四十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酉五、定度(即靜慮品)4戌一、征
雲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戌二、列2亥一、扈弈 br />
扈弈顯唬 br />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名略說靜慮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淨靜慮。
戌三、釋9亥一、自性靜慮3天一、征
雲何菩薩自性靜慮?
天二、釋
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
天三、結
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亥二、一切靜慮3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靜慮?
天二、釋2地一、標列種類2玄一、二種
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
玄二、三種
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
地二、隨釋三種3玄一、現法樂住靜慮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x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
遠離一切分別等者︰謂諸菩薩,依諸靜慮,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遠離一切分別。于自所證定無疑惑,是名遠離x舉。能舍彼樂,還生欲界,是名離諸愛味。思惟無相,聖住所攝,是名泯一切相。
玄二、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2黃一、釋2宇一、能引等持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性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
宇二、能引功德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
黃二、結
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
玄三、饒益有情靜慮
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有苦者能為除苦;于諸有情能如理說;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于諸怖畏能為救護;于喪失處能解愁憂;于有匱乏施與資財;于諸大眾善能匡御;于諸有情善隨心轉;于實有德贊美令喜;于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
天三、結
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亥三、難行靜慮3天一、征
雲何菩薩難行靜慮?
天二、標
謂此靜慮略有三種。
天三、釋3地一、舍靜慮樂還生欲界
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舍彼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
極善成熟多所引發等者︰謂諸靜慮,善能成熟自佛法故,是名極善成熟。引發無量神通及功德故,是名多所引發。
地二、能發起余菩薩等持
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
地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諸菩薩依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
亥四、一切門靜慮
雲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舍俱行靜慮。
謂此靜慮略有四種等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是名有尋有伺靜慮。第二靜慮喜根未斷,名喜俱行靜慮。第三靜慮樂根未斷,名樂俱行靜慮。第四靜慮舍相清淨,名舍俱行靜慮。
亥五、善士靜慮
雲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舍俱行靜慮。
謂此靜慮略有五種等者︰三摩潿嗟}興擔河邪 斷嚶 猜塹榷 N轎懦蹙猜塹人 泄Φ攏 諫銑隼氬渙酥 剩 閔 叮 抵 嶙 # 甌臼 砣 69)與彼相違,名無愛味靜慮。又說四無量定,即此後四靜慮應知。
亥六、一切種靜慮4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種靜慮?
天二、標
謂此靜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天三、釋2地一、六種
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變化靜慮,
無記變化靜慮者︰決擇分說︰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頁4440)今為簡彼,說余變化,故是無記。
三者、奢摩他品靜慮,四者、毗缽舍那品靜慮,五者、于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
地二、七種
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四者、舉相緣靜慮,五者、舍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
天四、結
如是十三種,名為菩薩一切種靜慮。
亥七、遂求靜慮
雲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于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患能息,能成咒術所依靜慮;
能成咒術所依靜慮者︰謂彼咒術能息種種災患,以此靜慮為所依止,故說靜慮能成咒術所依。此中咒術,謂即咒句、明句。發心品說︰若余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陵本三十五卷十五頁2879)此應準知。
二者、于界互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于諸饑饉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于其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者、于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于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種種財位靜慮;七者、于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八者、于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亥八、二世樂靜慮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
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等者︰聲聞地說三種神變教授。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2321)此說三種變現調伏有情,如彼應釋。
四者、于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于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于失念者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贊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于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算、測度、數印、床座、傘裕 縭塹壤嘀種植畋 噬 誥唚芩嬖熳 猜牽瘓耪摺 諫 袢ズ 星椋 菔畢 酥誑啵 糯蠊餉髡罩蚓猜恰 br />
亥九、清淨靜慮
雲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者、由出世淨,無有染污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慮。五者、由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淨,清淨靜慮。七者、舍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
謂此靜慮略有十種等者︰決擇分說此十清淨。一、清淨清淨,二、無漏清淨,三、根本方便清淨,四、證得根本清淨,五、自在方便清淨,六、住自在清淨,七、引發神通自在清淨,八、成熟有情自在清淨,九、降伏外道自在清淨,十、無上離系清淨。(陵本七十五卷七頁5765)當知是此所說略義。
戌四、結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慧品第十四
酉六、慧度(即慧品)4戌一、征
雲何菩薩慧波羅蜜多?
戌二、列2亥一、扈弈 br />
扈弈顯唬 br />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慧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慧,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行慧,四者、一切門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種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淨慧。
戌三、釋9亥一、自性慧3天一、征
雲何菩薩自性慧?
天二、釋
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
天三、結
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謂能悟入一切所知等者︰約俱生慧,名能悟入。約引發慧,名已悟入。
亥二、一切慧2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慧?
天二、釋2地一、標列種類2玄一、二種
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
玄二、三種
此二略說復有三種。一、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于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
地二、隨釋三種3玄一、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
若諸菩薩于離言說法無我性,或于真諦將欲覺悟、或于真諦正覺悟時、或于真諦覺悟已後所有妙慧。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是名菩薩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
或于真諦將欲覺悟等者︰此中妙慧,有三位別。一、于真諦將欲覺悟,此即無漏加行慧。二、于真諦正覺悟時,此即無漏慧。三、于真諦覺悟已後,此即無漏後得慧。言真諦者,謂即法無我性真實義相。又復妙慧,即是菩薩四如實智。于真諦將覺悟時,說此四如實智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以于勝解行住上忍轉時,趣現觀心有如是相故。聲聞地說︰上忍生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于爾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下奢摩他行。(陵本三十四卷二十頁2792)今說菩薩上忍轉位,最勝寂靜明了現前,準彼應釋。于真諦正覺悟時,說此四如實智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謂入法無我時,于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如實通達故。此法無我,名大總相,遍一切法皆同一味故。于真諦覺悟以後,說此四如實智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住品中說︰四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未極清淨。(陵本四十八卷十六頁3865)由是當知,四如實智,地前、地上一切位有,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玄二、能于五明三聚決定善巧慧2黃一、釋2宇一、于五明處
若諸菩薩,于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
宇二、于三聚中
及于三聚中決定善巧,謂于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
謂于能引義利法聚等者︰此中三種法聚,如其次第,能令有情墮三聚定。謂正性聚定、邪性聚定、不定聚定。是名能引義利,乃至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
黃二、結
于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者︰此句下應有結文。謂如前標,應說︰是名能于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
玄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
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即于彼位所有妙慧,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
亥三、難行慧3天一、征
雲何菩薩難行慧?
天二、標
當知此慧略有三種。
天三、釋3地一、知法無我
若諸菩薩能知甚深法無我智,是名第一難行慧。
地二、調伏方便
若諸菩薩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難行慧。
地三、離所知障
若諸菩薩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是名第三最難行慧。
亥四、一切門慧
雲何菩薩一切門慧?當知此慧略有四種。謂于聲聞藏及菩薩藏,所有勝妙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于能思擇菩薩所應作應隨轉中,及菩薩所不應作應止息中,思擇力所攝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潿嗟匚蘗炕邸 br />
亥五、善士慧3天一、征
雲何菩薩善士慧?
天二、標
當知此慧略有五種。
天三、列2地一、第一五種
一、听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內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
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者︰謂于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是名方便俱行慧。
四、于諸法法住、法安立無顛倒中善決定慧,
于諸法法住等者︰如其法性,以無顛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如有尋有伺地說應知。(陵本十卷十七頁817)
五、舍煩惱慧。
地二、第二五種
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于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
亥六、一切種慧3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種慧?
天二、標
當知此慧,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天三、列2地一、六種
六種慧者,謂于諸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于究竟位盡智、無生智,是名六慧。
地二、七種
七種慧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謂法智類智等者︰于內共了、現見所知諸義境界無漏之智,是名法智。于不共了、不現見所知義境無漏之智,是名類智。依世間慧,如來為諸眾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宣說妙法,名世俗智。如顯揚論說應知。(顯揚論二卷十六頁31,489c)言相智者,謂于法相能正了知通達之慧。法相有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廣釋應知。(解深密經二卷一頁16,693a)十力作業,智為前行,是名十力前行智,由是說言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余文易知。
亥七、遂求慧3天一、征起
雲何菩薩遂求慧?
天二、總標
當知此慧略有八種。
天三、列釋
一、依法異門智,所謂菩薩法無礙慧。二、依法相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辭智,所謂菩薩釋辭無礙慧。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所謂菩薩辯才無礙慧。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者︰于一切法一切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名法品類差別。思擇諸法四句等別,名句差別。
五、菩薩一切摧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
菩薩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者︰此中偏說在家菩薩。謂于家屬能正訓誨,及于家產能正營為故。
八、菩薩一切善解種種王政世務慧。
善解種種王政世務慧者︰此中王政,謂即事王。世務,謂余營農、牧牛、商賈、計算、書數、雕印種種工巧業處應知。
亥八、二世樂慧3天一、征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慧?
天二、標
當知此慧略有九種。
當知此慧略有九種者︰謂五明處善明淨慧為五,及與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四慧,故成九種。
天三、釋2地一、于五明處
謂諸菩薩,于內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于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世工業明處,能善明淨、非安住慧。
于醫方明處等者︰此四明處,唯是世間。于彼諸相能正解了,名善明淨。然不愛樂味著,名非安住。
地二、于他所化
一切菩薩,即用如是于五明處善明淨慧以為依止,于他愚痴、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現、教導、贊勵、慶慰慧。
亥九、清淨慧4天一、征起
雲何菩薩清淨慧?
天二、總標
當知此慧略有十種。
天三、列釋5地一、于真實義
于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實義故。
地二、于流轉義
于流轉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
地三、于執受義
于執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不顛倒,如實了知故。
地四、于方便義
于方便義有二種慧。謂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故。
地五、于究竟義
于究竟義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淨,如實了知清淨故。
天四、結名
如是菩薩五義十種差別淨慧,當知是名最勝淨慧。
當知此慧略有十種等者︰決擇分說︰慧波羅蜜多有五清淨。一、通達諸相清淨,二、通達緣起清淨,三、通達教導清淨,四、通達士用清淨,五、通達證得清淨。(陵本七十五卷七頁5766)此說五義,如次應知。
戌四、結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者︰若諸菩薩已入大地,已善通達菩提自性,已善通達菩提方便,彼所有慧自內所證,不從他緣,名善決定。
申三、總辨2酉一、明所攝2戌一、攝一切種2亥一、標
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處處散說,今于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
亥二、釋2天一、舉施
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天二、例余
如是所余,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
如是所余等者︰謂如四攝事等,是名所余。于彼趣入及與攝受,亦如波羅蜜多應知。
戌二、攝一切行2亥一、略明依止2天一、舉施
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依止于施。
天二、例余
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
亥二、辨依差別
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了知。
酉二、明最勝2戌一、因勝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
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者︰謂此六種波羅蜜多,能令無種姓一切有情皆往善趣,及令有種姓一切種類乘三乘法而得出離,由是名為圓滿之因。隨其所應,令諸有情皆得成熟故。
戌二、果勝
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余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未二、四攝事3申一、征
雲何菩薩四種攝事?
申二、列2酉一、扈弈 br />
扈弈顯唬 br />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名略說攝事
酉二、長行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淨攝事。
申三、釋3酉一、愛語9戌一、自性愛語3亥一、征
雲何菩薩自性愛語?
亥二、釋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
亥三、結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常樂宣說悅可意語等者︰此顯愛語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令他慶悅,是名悅可意語,即悅意相。令自尸羅終無穿闕,是名諦語,即無染相。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因之引攝利益安樂,是名法語、引攝義語,即唯善相。義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九卷一頁1611)
戌二、一切愛語3亥一、征起
雲何菩薩一切愛語?
亥二、總標
謂此愛語略有三種。
亥三、列釋2天一、別釋三種2地一、釋3玄一、慰喻語
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恆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人性。
玄二、慶悅語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慶悅。
玄三、勝益語
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恆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
地二、結
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謂此愛語略有三種等者︰此中三種,如次應知三相所攝。一、慰喻語,悅意相攝,此即悅可意語。言隨世儀轉,順睹人性者,菩提分品中說菩薩善知世間。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乃至廣說。(陵本四十四卷十九頁3605)此應準釋。二、慶悅語,無染相攝,此即諦語,由慶悅他真實德故。三、勝益語,唯善相攝,此即法語、引攝義語。言一切種德圓滿法教者,謂即如來于三聚法現等正覺之所宣說。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由此相應語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是故說名為勝益語。
天二、略攝二種4地一、征
雲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
地二、標
當知此語略為二種。
地三、列
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
地四、攝
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戌三、難行愛語3亥一、征
雲何菩薩難行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三種。
亥三、釋3天一、于怨害所
若諸菩薩,于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
以善淨心無穢濁心者︰謂諸菩薩憐愍意樂、增上意樂,名善淨心。無惡分別,不欲惱害,是名無穢濁心。
天二、于愚鈍所
若諸菩薩,于其上品愚痴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
如理如法如善攝取者︰依現、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又所宣說應四聖諦,是名如法。義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3154)以其隨順八種教授而正教授,五種教誡而正教誡,是名如善攝取。言攝取者,謂諸菩薩正御徒眾,于彼有情攝取攝受故。義如攝受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頁3899)
天三、于諂誑所
若諸菩薩,于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戌四、一切門愛語3亥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門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四種。
亥三、列
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
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者︰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于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是名先時所應作法。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五卷四頁2086)
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議決擇。
戌五、善士愛語4亥一、征
雲何菩薩善士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五種。
亥三、列
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
亥四、釋5天一、有因緣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等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如攝異門分釋。(陵本八十三卷七頁6295)
天二、有出離
若所說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
天三、有所依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等者︰此中四依,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 芻分。如忍品說。(陵本四十二卷九頁3440)由是此說施設無倒法律正行,謂能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天四、有勇決
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
出一切苦不退還行者︰謂即道諦應知。
天五、有神變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者︰謂即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名三神變應知。
戌六、一切種愛語4亥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種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亥三、釋2天一、六種
言六種者,一、于應听法開听愛語,二、于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辭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
開示諸法法門愛語等者︰此中四種愛語,如其次第,當知以四無礙慧為所依止。四無礙慧如慧品釋。(陵本四十三卷七頁3500)由此遣他展轉所生疑惑,是名開示。
天二、七種
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
廣恣愛語者︰恣彼所求,對彼宣說悅意語故。
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正見聞疑舉訶愛語;
正見聞疑舉訶愛語者︰舉謂諫舉,訶謂訶責。聲聞地說︰謂若有余,于增上戒毀犯尸羅,于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陵本二十五卷三頁2079)又戒品說︰若諸有情,有下中上過失違犯,內懷親愛無損惱心,以軟、中、上訶責而訶責之。(陵本四十卷十三頁3302)此說舉訶愛語,準彼應知。
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
亥四、結
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戌七、遂求愛語4亥一、征
雲何菩薩遂求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八種。
亥三、列
謂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
亥四、釋2天一、四淨語
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粗惡、綺語。
天二、八聖語
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戌八、二世樂愛語3亥一、征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九種。
亥三、列
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贊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贊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贊美正命圓滿愛語。
當知此語略有九種等者︰此中前五種難,即五衰損之異名。謂眷屬衰損、財位衰損、無病衰損、淨戒衰損、正見衰損。由是因緣,住諸苦惱,故生愁憂。菩薩為說正法,能善開解,令得遠離,說彼名斷。于戒品中,略說少分應知。(陵本四十卷十頁3288)
戌九、清淨愛語3亥一、征
雲何菩薩清淨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有二十種。
亥三、指
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品。
當知此語有二十種等者︰力種性品說︰菩薩說正法相略有二十。如彼應知。(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3158)
酉二、利行2戌一、總標2亥一、征
雲何菩薩利行?
亥二、釋2天一、指共相
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
天二、明差別
于利行中余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由一切品差別愛語者︰前說愛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是名一切品。即于此中,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名一切品差別。
戌二、別辨9亥一、自性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自性利行?
天二、釋
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于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
天三、結
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為諸有情示現正理等者︰聲聞地說,隨順學法略有十種,謂能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應知。(陵本二十八卷四頁2336)是名于諸所學隨義利行。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聞思修,是名于諸所學法隨法行。菩薩為諸有情,于彼彼行隨其所應,示現四種真實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是名示現正理。
亥二、一切利行2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利行?
天二、釋2地一、標列種類2玄一、二種
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玄二、三種
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三、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地二、隨釋三種3玄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2黃一、明勸導
于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黃二、釋現樂
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者︰如理尋伺,是名以法。由自勤劬,是名以業。由工巧智,是名以德。由是方便,于彼財位能令獲得,是名招集。能善防護,是名守護。能令廣大,是名增長。
玄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2黃一、明勸導
于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舍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于後法利勸導利行。
黃二、釋後樂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玄三、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2黃一、明勸導
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黃二、釋俱利
由此能令于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于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余依涅界中而般涅。
令在家者至而般涅者︰謂受近事律儀,名在家者。由是律儀,漸令修離惡行,遠離諸欲,名漸修行,趣向離欲。此增上力,于現法中,不造諸惡;于後法中,當生欲界清淨天果。若受 芻律儀,名出家者。由是律儀,漸令修離惡行及離欲行,依世間道及出世道而趣離欲,名漸修行,趣向離欲。依世間道而離欲者,于現法中,得安樂住;于後法中,當生色無色界諸清淨天。依出世道而離欲者,于後法中,當于無余依妙涅界而般涅。
亥三、難行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難行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三種。
天三、釋3地一、于無善因有情所
若諸菩薩,于先未有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
地二、于極放逸有情所
若諸菩薩,于有善因現前耽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于廣大極放逸跡、極放逸處耽著轉故。
地三、于著邪見有情所
若諸菩薩,于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于自宗愚痴執故,于正法律憎背執故。
亥四、一切門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門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四種。
天三、列
謂諸菩薩,不信有情,于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于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于舍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亥五、善士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善士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五種。
天三、列
謂諸菩薩,于真實義勸導有情;于應時宜勸導有情;
于真實義勸導有情等者︰謂若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是名于真實義勸導有情。又若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于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性,是名于應時宜勸導有情。
于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于諸有情柔軟勸導;于諸有情慈心勸導。
于諸有情柔軟勸導等者︰謂若諫舉罪時,言不粗獷,名于有情柔軟勸導。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名于有情慈心勸導。
亥六、一切種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一切種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天三、列2地一、六種
雲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聖教,正于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地二、七種2玄一、征
雲何七種?
玄二、釋2黃一、舉善資糧守護長養
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于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于大乘出離。
黃二、例遠離等2宇一、列四種
如令所化于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于遠離、或于心一境性、或于清淨諸障、或于修習作意,正安處之。
宇二、明安處
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于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性有情,即于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安處一分所化有情等者︰謂于五處如應安立,是名安處。雲何五處?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聲聞地中別釋其相。(陵本三十卷五頁2498)此說于善資糧守護長養,乃至或于修習作意,準彼應知。然此安處唯說所化有情,為簡非化,故言一分。由彼非化無有種性,定不堪任故。
亥七、遂求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遂求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八種。
天三、釋2地一、舉無慚纏
謂諸菩薩,見諸有情于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地二、例無愧等
如無慚纏,如是見有于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若干蠆 お羲 お艫艟儼 お舳褡韃 擋 ヴ 疲 獎憧﹦猓 罾氡瞬 br />
當知此行略有八種等者︰此依八纏而得建立,如文可知。
亥八、二世樂利行3天一、征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九種。
天三、釋3地一、依淨身業
謂諸菩薩于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 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
地二、依淨語業
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粗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
地三、依淨意業
依淨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嗔恚、邪見。
亥九、清淨利行4天一、征
雲何菩薩清淨利行?
天二、標
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
天三、釋2地一、依外清淨4玄一、征
雲何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
玄二、列
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
玄三、釋5黃一、無罪利行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于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于諸有情無罪利行。
于諸有情雜惡行者等者︰造不善業,名雜惡行。即于彼業先時所作,名先惡行。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名有罪行。由貪嗔痴為因緣起,名雜染行。
黃二、不轉利行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不于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即于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不轉利行。
不于非解脫非定清淨處等者︰若諸有情,以正方便求真解脫及定清淨,不以非方便求,是則名為不于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菩薩于中能正勸導,令非方便畢竟不轉,是故名為不轉利行。
黃三、漸次利行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漸次利行。
黃四、遍行利行
又諸菩薩,于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于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遍行利行。
于諸四姓等者︰謂諸世間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吠舍眾、戍陀羅眾,是名四姓。又眾會中八眾差別,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焰摩天眾,八、梵天眾,是名天人一切有情。
黃五、如應利行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若于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于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如應利行。
玄四、結
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
若于自義諸善法品等者︰謂諸聲聞、獨覺、菩薩,為求自義法隨法行有多品類,名于自義諸善法品。彼諸有情,或為軟根、或為中根、或為利根,名下中上功能差別。依彼有情種姓根行別故,建立三乘聖道,令得自義,是名方便功能差別。菩薩于彼三乘種姓有情,如彼三乘聖道方便而為勸導,是故名為如應利行。
地二、依內清淨3玄一、征
雲何菩薩于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
玄二、釋5黃一、由悲意樂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
黃二、由心無倦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
黃三、由心謙下
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x離慢及離我執,于諸有情而行利行。
黃四、由實哀憐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心無愛染等者︰決擇分說︰若諸菩薩,于己有恩諸有情所,隨順恩想,相續發起親友意樂,以有染心,方便攝受欲為朋黨,當知有罪。或于有怨諸有情所,隨順怨想,相續發起怨仇意樂,有穢濁心,當知有罪。或于無恩無怨諸有情所,相續發起中庸意樂、放舍意樂,當知有罪。(陵本七十五卷四頁5757)今說于諸有情心無愛染,翻彼應知。又諸菩薩,于諸有情饒益方便,于大菩提趣證方便,無顛倒智俱行勝解,是名菩薩無虛妄意樂。如增上意樂品說。(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頁3766)此說無有虛偽,義應準知。
黃五、由畢竟慈
又諸菩薩,于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玄三、結
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
天四、結
如是依于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酉三、同事2戌一、征
雲何菩薩同事?
戌二、釋2亥一、總顯略義2天一、釋同事名
謂諸菩薩,若于是義、于是善根勸他受學,即于此義、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
若于是義者︰攝異門分說︰是所求事故、能引義利故,名之為義,可愛樂故、無有罪故。(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頁6329)此中義言,應準彼釋。
天二、成就所作3地一、標
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于自已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
地二、征
何以故?
地三、釋2玄一、令無疑慮
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
玄二、令無反詰
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學,雲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于他?汝應從他殷勤咨受、教授教誡。
亥二、四句分別2天一、總標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
天二、別釋4地一、第一句
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于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
于菩薩道自謂為師等者︰謂彼功德威力與等菩薩,于彼徒眾教授教誡正現前時,名于菩薩道自謂為師。
地二、第二句
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于旃荼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于彼旃荼羅、狗同分中生。
地三、第三句
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
地四、第四句
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舍他事。
午二、總辨2未一、作業2申一、標略說
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申二、辨因緣3酉一、總標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眾多助菩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
酉二、別釋3戌一、現行
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
戌二、最勝2亥一、標
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
亥二、釋2天一、由廣大2地一、標
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無別故,名為廣大。
地二、釋3玄一、有情無別
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于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
普為一切法界有情者︰謂諸有情,于法界無量中,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名為一切法界有情。
玄二、事無別
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于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
玄三、時無別
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恆常無間不離加行、不舍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
天二、由無雜染3地一、標
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
地二、釋4玄一、淨歡喜俱
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
玄二、無不平等
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
玄三、殷重
又諸菩薩殷重遍體,于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余引奪而正受學。
玄四、無依
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希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于他希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活身命。
地三、結
由如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事為後無量善法,名無雜染。
無不平等者︰此不平等,謂不善行。決擇分說︰由非愛果義,名不平等行故。(陵本六十二卷四頁4977)此配前說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
戌三、清淨2亥一、標
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清淨。
亥二、釋2天一、熾然無動2地一、標
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
地二、釋2玄一、熾然
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
玄二、無動2黃一、無減
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于當來世能無退減。
黃二、唯增
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
天二、善清淨
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系屬一生最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菩薩地攝勝淨法故。
酉三、總結
如是施等同事為後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
未二、感果2申一、別辨8酉一、一切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
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者︰謂于金剛喻定位中,能斷二障,證得菩薩不可思議轉依,是名金剛堅固身。現等正覺,宣說正法,乃至般涅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滅、正法未隱,是名正法久住。
酉二、難行施等
此中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
酉三、一切門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
酉四、善士施等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于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于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
酉五、一切種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
酉六、遂求施等
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酉七、二世樂施等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
酉八、清淨施等
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
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等者︰此中四一切種清淨、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如建立品別釋其相。(陵本四十九卷十五頁3948)不共佛法總有百四十種,今說一切,是彼少分應知。
申二、總結
如是菩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余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