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八十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攝異門分之上
甲四、攝異門分3乙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攝釋。雲何攝異門?
乙二、總別顯示2丙一、總
總扈弈顯唬 br />
白品與黑品異門等宣說為開悟義覺略總頌應知
丙二、別2丁一、白品4戊一、初頌攝2己一、扈弈媳 br />
別扈弈顯唬 br />
師第一二慧四種善說等亦有因緣等施戒道廣說
己二、長行釋8庚一、師差別2辛一、所歸依攝2壬一、補特伽羅差別6癸一、大師紹師襲師
此中大師,所謂如來。紹師即是第一弟子,如彼尊者舍利子等。
即是第一弟子者︰成辦自義,說名第一。如下說言︰即此大師亦稱第一,自義行故。
言襲師者,謂軌範師、若親教師、若同法者、能開悟者、令憶念者。
癸二、能說傳說及隨說者
大師即是立聖教者,紹師即是傳聖教者,襲師即是隨聖教者。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時時教授教誡轉故。當知即是能說、傳說及隨說者。
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者︰此中初句,配釋立聖教者;後句,配釋傳聖教者、隨聖教者。
癸三、能獎勝獎及至獎者
驅擯造作不應作故,名能獎者。慶慰造作應作事故,名勝獎者。于前二事能開示故,名至獎者。
癸四、能導勝導及至導者2子一、標得名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名能導者。惡作憂悔皆能遣故,名勝導者。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皆能遣故,名至導者。
惡作憂悔者︰心所有法,說名惡作。彼所有相,說名憂悔。
子二、隨難釋
于諸疑惑能斷除者,謂未顯義能顯發故,已顯發義令明淨故,甚深義句以慧通達廣開示故。
癸五、伴及善友知識
誓許為作軌範尊重所依止故,名第二伴。隨轉伴故,名為善友。宿昔同處居家樂故,名為知識。
名第二伴者︰修遠離者獨處空閑,與彼為助伴故。
癸六、憐愍及有恩者
父母宗親互相系屬,名憐愍者。若非眷屬而施恩惠,名有恩者。
壬二、功德差別3癸一、名義利等
言義利者,名所求事能引義利。樂為此故,名樂義利。
癸二、名利益等
言利益者,名為善行。樂為此故,名樂利益。
癸三、名安樂等2子一、標得名
言安樂者,名安隱住益身心義。樂為此故,名樂安樂。
子二、釋安隱
依現法樂,名樂安隱。依後法樂,說名為樂相應安隱。
名所求事等者︰謂若涅可愛樂故、無有罪故,名所求事。以此為先,能引義利。
辛二、能歸依攝3壬一、信漸次4癸一、信順
于一切事現正隨從,故名信順。
癸二、信
若即于彼補特伽羅處所而起,故名為信。
癸三、淨信
聞彼功德及與威力、殊勝慧已,即于彼法處所而起,隨順理門,故名淨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淨信相。
癸四、信述
聞彼功德、威力等已,于行住等諸威儀中,恆常信彼實有功德,故名信述。
于一切事現正隨從者︰謂于善友,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故。
壬二、精進漸次13癸一、欲
所言欲者,若于是處樂作、樂得。
癸二、精進
言精進者,發起加行,其心勇悍。
癸三、策勵
言策勵者,既勇悍已,于彼加行正勤修習。
癸四、剛決
言剛決者,發精進已,終無懈廢,不壞不退。
癸五、超越
言超越者,殷重精進。
癸六、威勢
言威勢者,謂過夜分,或前一更,被服鎧甲,當發精進。
癸七、奮發
言奮發者,如所被服發勤精進,或更升進,威猛勇悍發勤精進。
癸八、勇銳
深見彼果所有勝利,故名勇銳。
癸九、勇悍
于勤修時,堪能忍受寒等淋瀝,故名勇悍。
癸十、難制伏
由善了知前後差別,于其勝上差別證中,深生信順所有精進,名難制伏。
癸十一、無喜足
于少下劣差別所證進修善中,無怯劣故,名無喜足。
癸十二、勵心
言勵心者,謂于精進所有障處,一切煩惱及隨煩惱諸魔事中,頻頻覺察,令心靜息。
癸十三、常恆
言常恆者,謂即于此正加行中,能常修作,能不舍軛。
壬三、正行漸次12癸一、正信
言正信者,謂于大師說正法時,于此正法既听聞已,獲得淨信。
癸二、不放逸
不放逸者,謂得信已,于樂出離障礙法中,防護其心,恆常發起善法修習。
癸三、瑜伽
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決擇、正修加行。
癸四、思惟
言思惟者,隨所受持究竟法義,審諦觀察。
癸五、憶念
言憶念者,于所觀察一切法義,能不忘失;于久所作、久所說中,能正隨念。
癸六、尋思
言尋思者,即依如是無倒法義,起出離等所有尋思。
起出離等所有尋思者︰此中等言,等取證得。出離,謂于一切染法。證得,謂于一切淨法。
癸七、智
所言智者,謂出世間加行妙慧。
癸八、解
所言解者,謂出世間正體妙慧。
癸九、慧
所言慧者,謂已證得出世間慧,後時所得世間妙慧。
癸十、觀察
言觀察者,謂由無倒觀察作意,審諦觀察已斷、未斷、有余、無余。
癸十一、梵行
言梵行者,謂八聖支道,及與遠離非正梵行習淫欲法。
癸十二、安住余梵行3子一、標
又言安住余梵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彼由三處之所攝受。
子二、列
謂由奢摩他故,由毗缽舍那故,由修身念故。
由修身念故者︰住循身觀,名修身念。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此為最初,為菩提分修之所依處,是故舉說。
如其所應,彼自性故、彼品類故。
子三、釋
此中住念,俱通二品。
如其所應等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其所應,或為奢摩他自性,或為毗缽舍那自性,或為彼二品類,名彼自性及彼品類。修身念住,俱通二品。信字疑是誤文。
庚二、第一差別2辛一、約訓釋言詞辨3壬一、第一義5癸一、第一
復次,即此大師亦稱第一,自義行故。
癸二、尊
亦稱為尊,他義行故。
癸三、勝
亦稱為勝,俱義行故。
癸四、上
亦稱為上,映蔽一切諸外道故。
癸五、無上
亦稱無上,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下中乘故。
壬二、第二義
復有差別。言第一者,共諸世間善圓滿故。所言尊者,共諸聲聞善圓滿故。所言勝者,共諸獨覺善圓滿故。所言上者,于煩惱障得清淨故。言無上者,于所知障得清淨故。
壬三、第三義
復有差別。言第一者,于欲行善得圓滿故。所言尊者,于色行善得圓滿故。所言勝者,無色行善得圓滿故。所言上者,超過一切三界世間善圓滿故。言無上者,出世間善得圓滿故。
辛二、約品類差別辨2壬一、別出品類3癸一、由蠢動
無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謂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者,如百足等。
癸二、由依止
有色有情者,謂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無色有情者,謂從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癸三、由心
有想有情者,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無想有情者,謂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有情者,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生天。
壬二、結顯第一
如是略說品類差別,顯示如來三種第一,謂由蠢動故、由依止故、由心故。
由蠢動故等者︰前說無足有情乃至多足有情,名由蠢動。有色、無色有情,名由依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情,說名由心。
庚三、二慧22辛一、能得廣大及清淨慧
復次,能得慧者,謂總攝一切能引義利所有善慧生長增益。廣大慧者,謂軟中上品增進差別。清淨慧者,謂宿世串習,經歷多時其慧成熟。
辛二、成辦圓滿及無退慧
成辦慧者,謂于諸煩惱遍知永斷。圓滿慧者,謂即此善慧已到究竟。無退慧者,謂即此善慧成無退法,究竟出離。
辛三、捷速利慧
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言速慧者,慧無滯礙故。言利慧者,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
辛四、出慧決擇及甚深慧3壬一、出慧
言出慧者,于出離法世間離欲能善了知故。
壬二、決擇慧
決擇慧者,于出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
壬三、甚深慧2癸一、標義
甚深慧者,于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又于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
癸二、料簡
此中如來慧能制立,聲聞等慧于所制立能隨覺了。
于甚深空相應等者︰甚深有二,一、空性甚深,二、緣起甚深。如其次第,名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
辛五、大慧廣慧
又大慧者,謂即此慧長時串習故。其廣慧者,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辛六、無等慧及慧寶
無等慧者,其余諸慧無與等故。言慧寶者,于諸根中,慧最勝故。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毗琉璃寶,令光淨故。與彼相應,故名慧寶皆得成就。
辛七、慧眼慧明
又慧眼者,謂俱生慧。言慧明者,謂他所引,則他所引善加行慧。
辛八、慧光慧曜
言慧光者,謂即加行聞思成慧。言慧曜者,謂即由此修所成慧。
辛九、慧燈慧炬
言慧燈者,謂于如來所說經典,甚深建立等開示故。言慧炬者,謂于法教,隨量隨時能隨轉故。
隨量隨時能隨轉者︰謂于如來法教,或緣各別、或緣一切、或緣無量,于一切時能隨轉故。
辛十、慧照慧無
言慧照者,謂于彼彼所有諸法,以其妙慧能善了知;雖善了知,猶隨他轉,而未身證。
猶隨他轉而未身證者︰從他听聞,名隨他轉。自未通達,名未身證。
慧無 者,謂身作證。
辛十一、慧根慧力
其慧根者,謂于他所證,能遍了知增上力故,諸所有慧。言慧力者,謂于自先後差別所證,能遍了知增上力故,由法道理無退屈慧。
由法道理等者︰謂于諸法道理,由證淨已,深生歡喜,故無退屈。
辛十二、慧財慧寶
言慧財者,謂能招引一切自在最勝富貴,隨獲自心自在轉故。
隨獲自心自在轉故者︰謂如依定自在,隨其所欲,能得眾具自在轉故。
又此慧寶,于一切財最為殊勝,能為一切世間珍財根本因故。
辛十三、慧劍慧刀
如說慧劍及慧刀者,謂能永斷一切結故。
辛十四、慧杖慧轡及慧無墮
言慧杖者,謂能遠防一切煩惱、天惡魔故。言慧轡者,縱意根馬于善行地而馳驟故。慧無墮者,令諸身分不散壞故。
辛十五、慧垣牆慧階陛及慧堂殿2壬一、第一義
慧垣牆者,遍于一切一門轉故。
遍于一切一門轉故者︰謂諸聲聞,唯以涅而為上首;或諸菩薩,一切皆為回向速證大菩提故。
慧階陛者,加行道故。慧堂殿者,到究竟故。
壬二、第二義
為欲顯示垣牆等三,復說三種。所謂界智、種種界智、非一界智。
辛十六、正見及有學無學慧3壬一、正見
又正見者,能善通達真實法故。
壬二、有學慧2癸一、通異生
有學慧者,如理作意,復能引發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癸二、唯三聖
又于後時諸有學慧,謂預流果及一來果、不還果攝。
壬三、無學慧
諸無學慧,謂阿羅漢菩提所攝,若諸獨覺菩提所攝,若諸如來最勝無上菩提所攝。
又于後時諸有學慧者︰前說諸有學慧,謂異生位。此有學慧,謂諸聖者。依位次第,故言後時。
辛十七、界非一界種種界智
雲何界智?謂能了知種種界故。若能了知十八界者,名非一界智。了知彼界種種品類,名種種界智,通達了知彼界、趣、地、補特伽羅品類差別故。
辛十八、微細審悉
又微細者,能入真實甚深義故。言審悉者,具能證入一切義故。
辛十九、聰明睿哲2壬一、第一義
言聰明者,謂與引發慧相應故。言睿哲者,謂與俱生慧相應故。
壬二、第二義
或復翻此。
辛二十、眼智
眼者,能取現見事故。智者,能取不現見事故。
辛二十一、明覺
明者,悟入盡所有事。覺者,悟入如所有事。
辛二十二、義行法行善行調柔行
言義行者,謂思所成善法攝故。言法行者,謂聞所成善法攝故。言善行者,施、戒所成善法攝故。調柔行者,謂修所成善法攝故。
庚四、四種善說2辛一、別列句4壬一、文義圓滿攝2癸一、善說
復次,言善說者,謂諸文句善圓滿故。
癸二、善覺
言善覺者,謂能善現等覺義故。
謂能善現等覺義故者︰謂于等正覺法,能善覺了其義故。
壬二、果圓滿攝2癸一、出離
言出離者,謂世間道,斷除眾苦得出離故。
癸二、趣等覺
趣等覺者,謂出世道,為超眾苦而能真實現等覺故。
壬三、行圓滿攝3癸一、無差別
無差別者,師與弟子所說文義相滋潤故,不相違故。
癸二、有 堵波
有 堵波者,一切外道、天魔及余世間不能傾動故。
癸三、有依
言有依者,具足四依,無失壞故。
具足四依無失壞故者︰世尊說依略有四種。一、法是依,非數取趣;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經;四、智是依,非識。由是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無失壞。義如三摩潿嗟亍# 甌臼 瘓硎 囊 06)
壬四、師圓滿攝
大師如來應正等覺者,謂所說教善清淨故。
辛二、顯四種
此中諸句,略顯四種善說法律最極圓滿。謂初二句顯文義圓滿,次二句顯果圓滿,次三句顯行圓滿,後一句顯師圓滿。
庚五、有因緣等5辛一、有因緣
復次,佛世尊法,有因緣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
辛二、有出離
有出離者,謂有犯已,制立如法還出離故。
辛三、有依
言有依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謂由四依者︰此中四依,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 芻分。如菩薩地說應知。(陵本四十二卷九頁3440)
辛四、有超越
有超越者,制立遠離受用欲樂、自苦行邊,隨順士用令成就故。
辛五、有神變
有神變者,謂由三種所現神變,為令獲得速疾神通,無間制立正教授故。
庚六、廣說施2辛一、別列句6壬一、解脫舍
復次,解脫舍者,回向涅故,于施果中無系著故。
壬二、常舒手
常舒手者,殷重廣施故。
壬三、樂棄舍
樂棄舍者,施前、正施及與施後意悅清淨,無追悔故。
壬四、祠祀施
祠祀施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物,時時數數周遍舍施所施物故。
壬五、舍圓滿
舍圓滿者,謂于福田而奉獻故。
壬六、樂分布
于惠施中樂分布者,謂于父母、妻子等所,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辛二、總顯義
如是一切總有六施。一、無所依施,二、廣大施,三、歡喜施,四、數數施,五、田器施,六、攝受眷屬施。此中依止品類、時、處布施而說。
依止品類時處布施而說者︰前六施中,初之三種,依品類說;第四一種,依時而說;後之二種,依處而說,有情處故。
庚七、廣說戒2辛一、扈弈媳 br />
復次,廣說戒者,中扈弈顯唬 br />
尸羅法殺生具戒等廣說
辛二、長行釋4壬一、尸羅差別7癸一、尸羅律儀
言尸羅者,謂能寂靜毀犯淨戒罪熱惱故,又與清涼義相應故。言律儀者,謂是遠離自體相故。
謂是遠離自體相故者︰謂于一切惡不善業受遠離故。
癸二、具足清淨
言具足者,謂正攝受無悔等故。言清淨者,攝受現行三摩地故。
言具足者等者︰聲聞地說︰先于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陵本二十八卷二頁2327)此中具足清淨二義,如應漸次配釋應知。
癸三、善及無罪
又言善者,謂能攝受可愛果故。言無罪者,謂能攝受自他利故。
癸四、無害隨順
言無害者,謂能違拒執持刀杖斗諍等事。言隨順者,隨順證得諸沙門果,及余所有勝功德故。
癸五、隱覆顯發
言隱覆者,謂常隱覆自善法故。言顯發者,謂常發露自惡法故。
癸六、端嚴福田
言端嚴者,謂具攝受諸少欲等所有沙門莊嚴具故。言福田者,攝受正見、軌範、淨命圓滿德故。
癸七、無熱無惱無悔
言無熱者,謂正遠離自苦邊故。言無惱者,遠離受用欲樂邊故。言無悔者,謂正遠離染污、不樂、憂戚事故。
壬二、法差別3癸一、法毗奈耶
復次,善說法者,道理所攝故,任持勝德故。毗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故。
癸二、聖善
所言聖者,遠離一切雜染污法,令不生故。又言善者,能與無罪可愛果故。
癸三、應習及善哉
言應習者,應習近故。言善哉者,是諸聖賢稱贊事故。
壬三、殺生差別
復次,言殺生者,謂如有一,乃至廣說黑品、白品。當知廣如有尋有伺地中已說。
乃至廣說黑品白品等者︰謂若殺生諸所有相,是名黑品。若離殺生諸所有相,是名白品。有尋有伺地說︰雲何殺生?謂于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殺方便,及于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陵本八卷十六頁624)又說︰雲何離殺生?謂于殺生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陵本八卷十七頁628)其義應知。
壬四、具戒等差別2癸一、別列事4子一、戒律儀攝
復次,言具戒等皆廣說者,謂安住具戒,亦能守護別解律儀,乃至廣說。
安住具戒等者︰謂若軌則圓滿、所行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是名此中廣說。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二卷三頁1895)
子二、根律儀攝
密護根門,若守護念,若常委念,乃至廣說。
密護根門等者︰謂若念防護意,行平等位,是名此中廣說。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三卷一頁1943)
子三、于食知量攝
于食知量,于諸飲食思擇而食,不為充悅,不為x逸,乃至廣說。
于食知量等者︰謂若不為飾好、不為端嚴,唯為令身安住及暫支持,食于所食,是名此中廣說。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三卷七頁1963)
子四、正知而住攝
進止往來正知而住,乃至廣說。
進止往來等者︰進止往來,謂于應往還處來往經行,是名于行正知而住。又若于住、于坐、于臥、于其寤、于語、于默、于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此中廣說。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四卷九頁2031)
癸二、指廣說
如是一切,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庚八、廣說道2辛一、扈弈媳 br />
復次,廣說道者,中扈弈顯唬 br />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無量為後
辛二、長行隨釋5壬一、念住攝4癸一、猛利欲及精進策勤
為欲勤修四念住故,發起上品猛利欲者,謂為斷除不正作意諸過失故。言精進者,謂為斷除慢緩策勤諸過失故。言策勤者,謂為斷除干頡 艟俁 娣襯罩罟 L省 br />
癸二、勇悍勇銳不可制伏
言勇悍者,不自輕坦省Q雜氯裾擼 芸雇獾泄省2豢芍品 擼 諫儐鋁硬簧 滄愎省 br />
癸三、正念正知及不放逸
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言正知者,能不毀犯所毀犯故。不放逸者,不舍善軛故。
癸四、住熱光等2子一、別列句4丑一、住熱光
住熱光者,能修懈怠對治法故。
丑二、正解
言正解者,能修毀犯對治法故。
丑三、念成辦
念成辦者,能修忘念對治法故。
丑四、調伏世間
調伏世間者,能修貪、憂一切世法正對治故。
子二、總顯義
此中顯示,勤修念住諸 芻等,應當修習四種對治。
壬二、正斷神足攝
復次,于諸正斷、諸神足中所有異名,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于諸正斷諸神足中所有異名等者︰四種正斷,亦名正勝。四種神足,依四三摩地,修八斷行而得成就,由是建立彼彼差別,是謂異名。聲聞地中廣說應知。(陵本二十九卷四頁2417)
壬三、根力攝
復次,于如來所安立正信等,廣說應知如攝決擇分。安住有勢力有精進有勇悍等,廣說應知如菩薩地。
有勇悍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堅猛,及于善法不舍其軛。菩薩地中配釋六種精進,如彼釋義應知。(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頁3469)
壬四、覺支攝2癸一、指廣說
復次,簡擇諸法、最極簡擇、周遍尋思、周遍觀察,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廣說應知如聲聞地者︰聲聞地說四種毗缽舍那,如彼釋相應知。(陵本三十卷十一頁2518)
癸二、別釋義2子一、標擇法
已得無漏真作意故,緣聖諦境,一切無漏作意相應,名為擇法。
子二、釋彼相2丑一、第一義3寅一、簡擇
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
寅二、最極簡擇
最極簡擇者,各別分別取諸苦故,謂生苦、老苦等。
寅三、極簡擇法
極簡擇法者,依此處所簡擇契經等法故。所以者何?依止此故,先修所作。
丑二、第二義3寅一、辨三種
又簡擇者,謂審定解了。最極簡擇者,謂審定等解了。極簡擇法者,謂審定近解了。
寅二、隨料簡
前是尋求道,今是決定道。
寅三、釋差別3卯一、解了
復有差別。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發悟。
卯二、等解了
等解了者,既發悟已,方便尋求。
卯三、近解了
近解了者,求已決定。
壬五、道支攝4癸一、正見差別4子一、黠了通達2丑一、第一義
復次,黠了者,了知分別體故。
了知分別體者︰心所起相,名分別體,分別作意之所起故。
通達者,通達所知事故。
丑二、第二義
復有差別。黠了者,了知自相故。通達者,了知共相故。
子二、審察聰睿
審察者,謂能定取盡其所有、如其所有,先後漸次倍增廣故。聰睿者,先後漸次于彼義中無忘失故。
子三、覺明
覺者,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明者,謂習所得慧。
子四、慧行毗缽舍那
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勝決擇等增上了別,即于彼義轉增明了勤修習慧。
勝決擇等者︰真實決擇,名勝決擇。等言,等取真實解脫應知。
毗缽舍那者,謂即于前所了別義審觀察故。
癸二、正思惟差別3子一、涉入納受
涉入者,謂先尋思,于所緣境作意思惟心涉入故。納受者,謂即于彼能攝受故。
子二、推尋極推尋最極推尋2丑一、推尋極推尋2寅一、第一義
推尋者,謂取彼諸相故。極推尋者,謂取彼隨好故。
寅二、第二義
復有差別。推尋者,謂尋求心。極推尋者,謂伺察心。
丑二、最極推尋
最極推尋者,謂于得失推構尋思極校計故。
子三、尋思思惟分別
聖教為依而起尋求,說名尋思;現量為依,說名思惟;比量為依,說名分別。
癸三、正語正業正命差別5子一、厭離遠離隨離還離
厭離者,增上意樂,于遠離中起決定故。遠離者,謂從他邊受遠離故。隨離者,謂受已後,能隨守護彼尸羅故。還離者,謂誤犯已,即能如法而悔除故。
子二、寂止律儀密護根門2丑一、出漸次
從此已後,寂止律儀隨護尸羅。
丑二、別釋義
寂止者,由具忍辱柔和事故。律儀者,由具少欲、慈心等故。密護根門者,自然不作故。
子三、不作不行不犯
不作者,由他不作故。
由他不作者︰由從他受遠離戒故。
不行者,由正了知不現行故。不犯者,不由失念而現行故。
子四、橋梁船筏
橋梁者,由此為依,渡惡法故。船筏者,謂依對治,誓能運彼痴狂失道,令渡相違障礙法故。
子五、不喜樂不違越不異違越
不喜樂者,謂于遠離增上意樂極滿足故。不違越者,謂于一切所學眾中無毀犯故,不棄舍故。不異違越者,謂于一分無穿穴故,不棄舍故。
謂于一分無穿穴者︰謂于所受尸羅圓滿,無有少分虧損故。
癸四、正念差別2子一、舉念等念
所言念者,謂住其心故。言等念者,謂等住其心故。
子二、指余差別
如是廣說,應隨九種心住差別,如聲聞地當知其相。
如是廣說等者︰念有九種,謂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如次配屬九種心住差別,謂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三十卷九頁2511)
戊二、第二頌攝2己一、扈弈媳 br />
復次,扈弈顯唬 br />
智宣說善欲熾然獨遠塵如病等解釋我斷生盡等
並天世眾生依等我所等
己二、長行別釋15庚一、智差別4辛一、智見覺知
智者,謂聞言說為先慧。見者,謂見言說為先慧。覺者,謂覺言說為先慧。知者,謂知言說為先慧。
辛二、智見
智者,謂知不現見境。見者,謂見現見現在前境。
辛三、明覺智
明者,謂無明相違解。覺者,謂實有義。覺智者,謂不增益非實有智。
辛四、慧明現觀
慧者,謂俱生生得慧。明者,謂由加行習所成慧。現觀者,謂于內現觀法已,于諸法中非不現見、非緣他智。
庚二、宣說差別3辛一、宣說施設安立分別
復次,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施設者,謂由語及欲,次第編列名句文身。安立者,謂次第編列已,略為他說。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
辛二、開示顯發
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顯發者,謂自通達甚深義句,為他顯示。
辛三、教遍開示
教者,謂不因他發起請問,由哀愍故說法開示。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無所隱覆。
庚三、善差別2辛一、善說攝4壬一、初中後善
復次,初善者,謂听聞時生歡喜故。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壬二、義妙文巧
義妙者,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語具圓滿故。
壬三、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圓滿者,謂無限量故,最尊勝故。
無限量故等者︰廣大善巧無邊無盡,名無限量。能為他義及為俱義,名最尊勝。
清淨者,謂自性解脫故。鮮白者,謂相續解脫故。
自性解脫等者︰攝大乘說︰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攝論二卷九頁31,140b)如次配釋自性解脫、相續解脫應知。
壬四、梵行
梵行者,謂八聖支道。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
辛二、善听攝2壬一、諦听
諦听者,謂于如是相法勸令審听。
壬二、應善懇到
應善懇到者,謂勸令無倒、無間、殷重如理思惟。
庚四、欲差別4辛一、猛利欲
復次,猛利欲者,謂我何當于彼處所,乃至廣說。
謂我何當于彼處所等者︰修所成地說︰為趣究竟,于現法中心極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離樂欲數數現行。謂我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處,如阿羅漢所具足住。(陵本二十卷二十三頁1797)其義應知。
辛二、猛利愛
猛利愛者,謂于所修正加行中。
辛三、猛利樂
猛利樂者,謂于說者及與大師尊重處等。
辛四、猛利信
猛利信者,謂于教法教授教誡。
庚五、熾然差別4辛一、能熾然
復次,能熾然者,謂為證得速疾通慧,終不自暇,推延後期,發勤精進。
辛二、順瑜伽
順瑜伽者,謂隨尊教若等、若勝而修加行,終不減劣。
辛三、能永斷
能永斷者,謂能修習煩惱對治。
辛四、能閑居
能閑居者,謂依所有邊際臥具遠離而居,修三摩地令現在前,依三摩地修習對治。
庚六、獨差別5辛一、獨
復次,獨者,謂處遠離邊際臥具,無有第二而安住故。
辛二、遠離
言遠離者,謂諸染污、無記作意不現行故。
辛三、無縱逸
無縱逸者,謂于欲等尋思惡法防護心故,又于善中自安處故。
辛四、熾然
言熾然者,謂如前說。
辛五、發遣
言發遣者,謂除五蓋內持心故。又由此故,發遣其心令趣無上安隱處故。
庚七、遠離差別7辛一、遠塵離垢2壬一、第一義
復次,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粗重。今永無故,名遠塵離垢。
壬二、第二義
又復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粗重。
遠塵離垢等者︰加行位中諸無漏智,是名已生未究竟智。于暖、頂位,能障現觀粗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是名為塵。忍智生已,能斷如是粗品我慢現行,然所依中,見道所斷諸煩惱品一切粗重猶未永斷,是名為垢。入現觀時,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
辛二、于法及法眼
于諸法中者,謂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辛三、見法得法知法至誠法
言見法者,謂于苦等如實見故。言得法者,謂隨證得沙門果故。言知法者,謂證得已,于其所得,能自了知我是預流,我已證得無退墮法故。至誠法者,謂諦現觀增上力故,獲得證淨,于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以正信行如實至誠故。
辛四、越渡惑疑
越渡惑者,謂于自所證。越渡疑者,謂于他所證。
辛五、非緣于他等
非緣于他者,謂于此法內自所證,非但隨他听聞等故。非余所引者,謂于大師所有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于諸法中得無所畏者,謂于自所證,若他詰問無悚懼故。
辛六、逆流
言逆流者,謂已登聖道故。
辛七、趣向2壬一、標無退
言趣向者,謂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
壬二、釋差別
復有差別。當知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故。
言趣向者等者︰此中神通,謂即漏盡智通。由是能正記別所有能得漏盡方便,以此為依,趣證圓滿解脫,不復退還。此說趣向,唯約勝義。又復建立世俗、勝義二法,亦名趣向,謂于方便真實正覺了故。
庚八、如病等差別2辛一、問
復次,如說如病,乃至廣說。雲何顯示彼如病等?
辛二、答2壬一、總顯義
非但說彼猶如重病,乃至廣說。
如說如病等者︰攝事分說︰又依自義,有三勝進想。謂于諸行中厭背想、過患想、實義想。厭背想者,復有四行。謂于諸行思惟如病、如癰、如箭、惱害。(陵本八十六卷四頁6497)如彼釋相應知。
然修行者,先以如實無常等行,于彼事中如實訶毀,作是思惟︰此如病等甚可厭逆。為欲與彼不和合故,是故次說無常行等,如實顯示觀察彼果。
先以如實無常等行至觀察彼果者︰此中義顯,修習、宣說次第有異。若修習時,無常等為先,如病等為後,先修其因,後得果故。若宣說時,如病等為先,無常等為後,先顯觀果,後說因故。攝事分說三勝進想,謂于過患想及實義想正修習已,然後方能住厭背想。當知此中,先說其果,後說其因。(陵本八十六卷五頁6498)此中道理,應準彼釋。
壬二、釋差別4癸一、無常攝2子一、標二種
言無常者,顯現生身及與剎那皆展轉故。
子二、隨難釋
剎那展轉者,由彼彼觸起盡故,彼彼受起盡。此相續見,由非不現見、非緣他智故。
癸二、苦攝3子一、標列二種
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為苦。
子二、明得悟入
此二種苦如其所應,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復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
子三、隨釋受苦2丑一、征
雲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
丑二、釋2寅一、辨苦相2卯一、標
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
卯二、釋2辰一、初二受
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相續;皆起于苦。
辰二、後一受2巳一、已滅壞
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
巳二、已生起2午一、滅壞法
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
午二、二所依
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
彼二所隨逐故等者︰苦、樂二受若未解脫,名所隨逐。若正現行,名二相應。
寅二、明觀察3卯一、觀樂受
雲何當觀樂受為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于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為苦。
卯二、觀苦受
雲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
卯三、觀非苦樂受2辰一、出二種
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
辰二、觀隨應
若無常者,從此復生若樂、若苦。滅壞法者,終不解脫苦樂二種。
癸三、空攝
所言空者,無常、無恆、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癸四、無我攝
言無我者,遠離我故,眾緣生故,不自在故。
庚九、解釋差別5辛一、解釋開示顯了
復次,解釋者,謂能顯示彼自性故。開示者,謂即顯示此應遍知、此應永斷等差別故。顯了者,謂能顯示若不永斷、不遍知等成過患故。
辛二、了解知
了者,謂了相作意。解者,謂勝解作意。知者,謂遠離等作意。
辛三、等解了近解了
等解了者,謂了自相故。近解了者,謂了共相故。
辛四、黠了通達
黠了者,謂了盡其所有故。通達者,謂了如其所有故。
辛五、觸及作證
觸者,謂于八聖支道梵行所攝。
謂于八聖支道梵行所攝者︰親現領受,是名為觸。八聖支道為其因緣,故說彼攝。
作證者,謂于彼果涅。
庚十、我差別8辛一、我
復次,我者,謂于五取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
辛二、有情
言有情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余故;又復于彼有愛著故。
辛三、意生
言意生者,謂此是意種類性故。
辛四、摩納縛迦
摩納縛迦者,謂依止于意,或高、或下故。
辛五、養育者
言養育者者,謂能增長後有業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辛六、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
辛七、命者
言命者者,謂壽和合現存活故。
辛八、生者
言生者者,謂具生等所有法故。
謂具生等所有法故者︰此中等言,等取老病死等苦法應知。
庚十一、斷差別2辛一、出斷位
復次,當斷諸愛止息諸結者,謂適于聖諦得現觀時,便能永斷三結,于一切處後有之愛不復現行。彼于後時,數數勤修生滅隨觀,復能無余永斷慢等。
辛二、明斷果2壬一、諸愛斷
是故說言︰能正修習永斷諸慢。
復能無余永斷慢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掉及無明,五上分結之所攝故。
真現觀故,彼愛隨眠一切永斷。
壬二、諸結息
由此因緣,當來諸苦諸後有法無復可得,又能究竟作苦邊際。
庚十二、生盡差別2辛一、略辨相4壬一、我生已盡
復次,我生已盡者,謂第八有等。
謂第八有等者︰此中總顯四沙門果生身差別。謂預流果,極余七有;若一來果,生無重續;若不還果,唯于天有當可受生;若阿羅漢果,不更受當有。由是此說第八有等。
壬二、梵行已立
梵行已立者,謂于聖道究竟修故,無復退失。
壬三、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者,謂一切結永無余故,一切道果已證得故。
壬四、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者,謂于七有亦永盡故。
辛二、顯記別2壬一、配四果3癸一、初二果
又我生已盡者,有二種生。一、生身生,此如前說。二、煩惱生,此微薄故,亦說為盡。此則記別初之二果。
癸二、不還果
梵行已立者,謂不還果,非梵行貪此永斷故。
癸三、阿羅漢果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謂阿羅漢。
壬二、結當知
當知此中,記別四種解了行相。
記別四種解了行相者︰四沙門果,各別解了自所證斷,依彼行相,故有如是四種記別。
庚十三、並天世眾生差別2辛一、別辨句3壬一、辨所為2癸一、出三類3子一、並天世間
復次,並天世間者,是總句。此有二種,一、並魔,二、並梵。
並魔並梵者︰魔謂天魔,即生欲界最上天子。梵謂梵天,即于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如是二種天世間攝,故並顯說。
子二、並沙門婆羅門眾生
並沙門、婆羅門眾生者,謂諸沙門、若婆羅門,生在人中,希求魔梵而修行者。
子三、並諸天人眾生
並諸天人眾生者,謂于天中,除魔及梵;于其人中,除沙門、婆羅門。
癸二、結出離
如是總結解脫三縛,出離欲貪。
如是總結等者︰如前一切天人差別,經文總結作如是說︰為欲令彼一切解脫貪嗔痴縛,出離欲界貪故。
壬二、辨解脫2癸一、毗奈耶斷超越
又毗奈耶、斷、超越者,毗奈耶,由了相、勝解作意;斷,由遠離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果作意。
癸二、離系解脫
言離系者,離九結故。言解脫者,解脫一切生老等故。
壬三、辨方便2癸一、舉差別2子一、明自為3丑一、離顛倒及多
離顛倒者,由見道故。所言多者,由修道故;由彼修道多修習故,說名為多。
丑二、利益安樂
言利益者,謂諸善行。言安樂者,無損惱行。
丑三、哀愍及義
言哀愍者,謂如有一,由諸善行、無損惱行,哀愍于他。是所求事故、能引義利故,名之為義,可愛樂故、無有罪故。
是所求事者︰菩薩地說︰于有為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于無為中,願涅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止建立無相三摩地。(陵本四十五卷十八頁3664)由是當知,此說涅名所求事。
子二、明為他2丑一、為利益安樂
為利益安樂者,謂于彼起所有善行、無損惱行。
丑二、為剎帝利等
所言人者,謂剎帝利等。
癸二、明總說
若有因佛出現世間、善說正法、僧善修行,能多利益、能多安樂。或但自為利益安樂悲愍世間,或但為他利益安樂,或為二種,是故說言為其義利利益安樂。
辛二、結說義
此中唯說天及人者,彼有勢力能了其義修正行故。
庚十四、依等差別2辛一、釋五句2壬一、釋5癸一、依
復次,依者,謂五取蘊及與七種所攝受事,即是父母及妻子等。
七種所攝受事等者︰如意地說應知。(陵本二卷十七頁165)
癸二、取
所言取者,謂諸欲貪亦名為取。由不安立及安立故,說有四取。
由不安立及安立故說有四取者︰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名四取。攝事分說︰如是四取依于二品,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毗奈耶中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稱言︰我為諸取遍知、永斷正論大師。故于此法誓修行者,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于彼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于諸欲無所顧戀而出家故,于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故。(陵本八十九卷十一頁6752)由是當知,此說由不安立及安立義。
癸三、心依處
心依處者,謂四識住。
癸四、執著
言執著者,謂諸煩惱能趣于依,即名為纏。
謂諸煩惱能趣于依者︰謂諸煩惱貪愛為緣,能趣所執五取蘊事,及與七種所攝受事。
癸五、隨眠
彼品粗重,說名隨眠。
壬二、結
如是名依、取、心依處、執著、隨眠。
辛二、釋余句
于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中者,謂于我、我所、我慢、執著、隨眠因緣境界相中。
庚十五、我所等差別2辛一、別辨4壬一、我我所行
復次,我、我所行者,謂薩迦耶見。
壬二、我慢
言我慢者,謂即此慢。
壬三、執著
即彼諸纏,名為執著。
壬四、隨眠
即彼粗重,名為隨眠。
辛二、料簡
執著多分是諸外道,隨眠通二。
戊三、第三頌攝2己一、扈弈媳 br />
復次,扈弈顯唬 br />
如來無常想底沙怖無為不有不相續空無常無余
己二、長行別釋10庚一、如來差別3辛一、舉經說
如來應正等覺等者,如經分別。
辛二、釋名號8壬一、應
所言應者,應供養故。
壬二、明行圓滿2癸一、標二圓滿
明行圓滿者,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
所謂三明等者︰聞所成地說︰當知為顯于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愚痴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陵本十四卷七頁1198)此應準知。遮行、行行,如下自釋。
又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
癸二、釋二種行3子一、總料簡
前是行行,後是住行。
子二、別配釋
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命,是行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
子三、結顯義
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種不護、無忘失法。
由此二種者︰謂行圓滿及遮圓滿,名此二種應知。
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由不造過世間靜慮者︰此顯現法樂住圓滿。謂若靜慮,能引現法樂住,及與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名不造過世間靜慮。
壬三、善逝
言善逝者,謂于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故。
壬四、世間解2癸一、約世間辨2子一、標
世間解者,謂于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
子二、釋2丑一、于有情世間
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死生,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
依前後際宿住死生等者︰謂依前際宿住智通,及依後際死生智通,善能悟入有情八萬四千心行差別故。雲何八萬四千心行?佛地經論有釋應知。(六卷十三頁26,320a)
丑二、于器世間
于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
癸二、約諸法辨
又于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
能趣行等者︰謂若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名能趣行。如貪行者修不淨觀,乃至尋思行者修習阿那波那念,如是一切應知。
壬五、無上丈夫調御士2癸一、釋無上
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
癸二、釋丈夫及調御士
于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
壬六、天人師
天人師者,由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壬七、佛陀
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並諸習氣,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壬八、薄伽梵
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辛三、結略義2壬一、總句
此中如來,是初總序。
壬二、別句2癸一、釋名應正等覺
應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癸二、顯共不共德2子一、標列
于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
子二、配釋
于共德中,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自余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
所謂共德及不共德者︰謂諸如來同住法界,是名共德。各自轉依,名不共德。
庚二、無常想差別2辛一、舉經說4壬一、修
復次,于無常想素怛纜中,修,謂若修、若習,乃至廣說。
壬二、修果
修果,謂一切欲貪,乃至廣說。
壬三、修差別
修差別,謂譬喻差別故。
壬四、修方便
修方便,謂或住阿練若,乃至廣說。
辛二、釋彼義4壬一、修所攝4癸一、修習多修習2子一、第一義
此中若修者,謂由了相作意故。若習者,謂由勝解作意故。多修習者,謂由余作意故。
子二、第二義
又若修者,謂于所知事而發趣故。若習者,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多修習者,謂于長時熟修習故。
癸二、為處為事
為處者,作所依故。為事者,作所緣故。
癸三、隨順串習
隨順者,由作意思惟故。串習者,得隨所欲無艱難故。
癸四、善攝受善發起3子一、第一義
善攝受者,听聞正法故。善發起者,于內如理作意思惟故。
子二、第二義
又善攝受者,殷重作意故。善發起者,無間作意故。
子三、第三義
又善攝受者,到究竟故。善發起者,正加行故。
壬二、修果攝2癸一、掉慢無明
隨順欲貪,故說于掉。隨順色貪,故說于慢。順無色貪,故說無明。
癸二、拔除根本等
拔除根本者,害隨眠故。摧折枝條者,下地善法由彼斷滅不增長故。
下地善法等者︰謂由永害隨眠,彼諸下地有漏善法亦不增長,是故說言摧折枝條,意顯不受下地生義。
壬三、修差別攝2癸一、標無常想
以無常想所緣,顯示無常想,自心作意觀無常故。
癸二、舉種種喻7子一、台閣
台閣者,謂解脫俱行無常想。
子二、梁棟
梁棟者,謂彼依因。
子三、象跡
象跡者,謂于不淨等想,為第一故,所緣廣大故。
謂于不淨等想者︰此顯淨行所緣,名不淨等想。謂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應知。
子四、流注
流注者,謂解脫因俱行無常想,能趣涅故。
子五、日出
日出者,謂能對治無明 故。
子六、如輪王
如輪王者,謂無學無常想。
子七、如城王
如城王者,謂所余想。
謂所余想者︰謂有學無常想應知。
壬四、修方便攝2癸一、居阿練若等
又或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空室、或居迥露,由取樹下覆障等故,即攝一切臥具遠離。
癸二、唯有色無常性
唯有色無常性者,謂唯有色,都無有我,如是正修加行。
庚三、底沙差別2辛一、總標
復次,略有四種往趣道障、二種道等。
略有四種往趣道障等者︰如下說言,由疑、由邪尋思、由邪分尋思見、由利養恭敬,是名四種往趣道障。失道、惡道,名二種道。等言,等取有怖、有畏、有刺諸道過失應知。
辛二、別辨4壬一、由疑
謂由疑故,不能發趣。
壬二、由邪尋思
雖復發趣,由邪尋思,而往余處。
壬三、由邪見行2癸一、標不堪任
由邪分尋思見行故,雖無是事,然不堪任教授教誡。
癸二、釋其障法2子一、忿
所言忿者,謂他諫諍時。
子二、苦惱不樂2丑一、辨相
言苦惱者,謂出家者不得自在、禁約艱難、粗弊行等。
不得自在等者︰隨心雜染而轉,是名不得自在。尸羅艱難,是名禁約艱難。弊趣、惡趣所有過失,是名粗弊行等。
言不樂者,雜嗔事故。
丑二、喻障
此之二種猶如坑澗,又此二種能障行路。
壬四、由利養恭敬2癸一、標障
雖無是事,而由利養及恭敬故,于入山林能為障礙。
癸二、喻相
言猛利者,處深稠林故。所以者何?雖舍所攝受事,而不能舍此故。
不能舍此者︰謂不能舍利養及恭敬故。
庚四、怖差別3辛一、道過失2壬一、辨5癸一、有怖
復次,言有怖者,謂有盜賊及矯詐故。
癸二、有畏
言有畏者,謂涉稠林故,有諸惡獸及與非人諸恐畏故。
癸三、有刺
言有刺者,謂一切處多毒刺故。
癸四、失道
言失道者,往余處故。
癸五、惡道
言惡道者,不平正故。
壬二、結
如是五種,顯道過失。
辛二、趣過失
弊趣、惡趣者,顯示趣過失。
辛三、能行補特伽羅過失
失道、惡道而行,及親近不善士者,顯示能行補特伽羅所有過失。諸盜賊等名不善士。
庚五、無為差別6辛一、無動無轉難見
復次,無動者,謂一切相皆遠離故。無轉者,謂貪愛盡故,于諸境界無轉變故。難見者,謂甚深故。
辛二、甘露安隱清涼
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安隱者,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清涼者,謂一切苦皆寂滅故,極清涼故。
辛三、善事趣吉祥
善事者,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趣吉祥者,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辛四、無愁憂不死歿
無愁憂者,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又證得已無失壞故。不死歿者,謂常住故,不退還故。
辛五、無熾然無熱惱
無熾然者,謂清淨故。無熱惱者,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
辛六、無病無動亂涅
無病者,謂一切病諸癰瘡等永寂靜故。
謂一切病諸癰瘡等者︰此說諸行可厭背相。略有四種,謂即如病、如癰、如箭、惱害應知。
無動亂者,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涅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庚六、不有差別2辛一、辨相2壬一、我何當不有等2癸一、第一義
復次,我何當不有、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約未來世,于我、我所性所攝,內處、外處所攝自內體性及攝受事,希求不生故。
癸二、第二義
又復顯示希求依止不生故,及希求依彼受不生故。
壬二、我當不有等
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者,謂約現在世說。
辛二、料簡
此觀無常滅,前觀于擇滅。又前但有希望故,後于現在因觀無常性故。
庚七、不相續差別4辛一、不相續
復次,不相續者,謂死歿已後,余識不生故。
辛二、無取
言無取者,謂無所住識、無有趣入名色事故,自體永不生故。
辛三、無生長
無生長者,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
辛四、一切行寂止
言一切行皆寂止者,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庚八、空差別3辛一、空無所得
復次,所言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離一切煩惱等者︰攝事分說︰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陵本八十五卷十頁6447)此應準釋。
無所得者,謂離一切所有相故。
辛二、愛盡離欲
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辛三、滅及涅
所言滅者,謂余煩惱斷故。
余煩惱斷者︰謂有余依涅界中,先所未斷修道煩惱今永斷故。
言涅者,謂無余依故。
庚九、無常差別4辛一、無常
復次,言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
辛二、有為造作緣生
言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言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言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
辛三、有盡法有沒法2壬一、第一義
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
壬二、第二義
又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
辛四、有離欲法有滅法
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
庚十、無余差別2辛一、別釋句4壬一、無余斷
復次,無余斷者,謂是總句。
壬二、永棄舍永變吐
永棄舍者,諸纏斷故。永變吐者,隨眠斷故。
壬三、永盡永離欲永滅
言永盡者,過去解脫故。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言永滅者,未來解脫故。
壬四、永寂靜永滅沒
永寂靜者,由見道故。永滅沒者,由修道故。
辛二、結顯義
當知此中,由二種道斷煩惱事,顯無余斷。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