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八十六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二
辛三、相行攝2壬一、頌標列
復次,扈弈顯唬 br />
想行愚相眼勝利九智無痴與勝進
我見差別三相行法總等品三後廣
壬二、長行釋10癸一、想行2子一、標列
于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
子二、隨釋
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恆。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癸二、愚相2子一、舉愚相3丑一、標
復次,愚夫略有三種愚夫之相。
丑二、征
何等為三?
丑三、釋2寅一、舉謂己勝
謂諸愚夫,于一切行如上所說五無常性不能思惟;于非真實勝劣性中,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于非真實勝劣性中者︰諸行勝劣,唯是相待假立差別,故非真實。
寅二、例謂等劣
如謂己勝,謂等、謂劣,廣說亦爾。
子二、例相違
與此相違,當知智者亦有三種智者之相。
癸三、眼2子一、標列
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
子二、隨釋2丑一、約纏及隨眠辨2寅一、遠塵
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系故,名為遠塵。
寅二、離垢
由彼隨眠得離系故,說名離垢。
丑二、約慢及余煩惱辨2寅一、遠塵
又現觀時,有粗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
寅二、離垢
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癸四、勝利3子一、標
復次,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
子二、征
何等為十?
子三、釋4丑一、見法等4寅一、見法
一者、于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寅二、得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寅三、知法
三者、于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我證預流乃至廣說者︰謂證預流無退墮法,及已永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余後有所生諸行,是名廣說應知。
寅四、遍堅法
四者、得四證淨,于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
丑二、無惑無疑
五者、于自所證無惑。六者、于他所證無疑。
丑三、不藉他緣等
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丑四、隨入聖教
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癸五、九智3子一、標列
復次,有九種智,能于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子二、隨釋3丑一、釋九智3寅一、初二智
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由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喜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
謂喜集故等者︰如下說言︰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處障于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于生處生喜者生,非于彼起厭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余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于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余因,方得生起。(陵本八十七卷一頁6553)此應準釋。
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
寅二、次三智
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于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
謂于愛味過患出離等者︰謂如前說︰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雲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于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于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于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陵本八十五卷十二頁6456)
寅三、後四智
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
如前分別聖諦道理者︰聲聞地說︰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陵本三十四卷一頁2734)當知此中,初五種行,無常智攝;次三種行,苦智所攝;次一種行,空智所攝;後一種行,無我智攝。如彼廣釋應知。
丑二、釋遍智2寅一、由諦現觀
于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于諸行如實了知。
寅二、由諦道理
又若于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
丑三、釋超越
若于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于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
子三、總結
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于諸行遍知、超越。
癸六、無痴2子一、顯無痴住4丑一、標
復次,修觀行者由三處故,于諸行中無愚痴住。
丑二、征
何等為三?
丑三、列
一、于過去諸行,如實了知是無常性;二、于現在諸行,如實了知是滅法性;三、于未來諸行,如實了知生滅法性。
丑四、釋
彼由如是,于三世行無有愚痴,不染污心安樂而住,墮在明數。
子二、辨有痴住2丑一、例前相違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有愚痴住,墮無明數。
丑二、廣其差別2寅一、舉三煩惱2卯一、標列
復有三種煩惱異名,多分說在煩惱品中。一、貪異名,二、嗔異名,三、痴異名。
卯二、隨釋2辰一、辨異名3巳一、貪異名
貪異名者,亦名為喜,亦名為貪,亦名為顧,亦名為欣,亦名為欲,亦名為昵,亦名為樂,亦名為藏,亦名為護,亦名為著,亦名為希,亦名為耽,亦名為愛,亦名為染,亦名為渴。
巳二、嗔異名
嗔異名者,亦名為恚,亦名為憎,亦名為嗔,亦名為忿,亦名為損,亦名不忍,亦名違戾,亦名暴惡,亦名蜇螫,亦名拒對,亦名慘毒,亦名憤發,亦名怒憾,亦名懷戚住,亦名生H勃。
巳三、痴異名
痴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該粒 嗝 蕹眨 嗝 廾鰨 嗝 陂。
辰二、指前釋
如是等名,當知如前攝異門分,多分已辨。
如前攝異門分多分已辨者︰攝異門分中黑品異門,廣說貪嗔痴應知。(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頁6400)
寅二、別釋喜貪2卯一、標當說
喜、貪差別,我今當說。
卯二、辨行相6辰一、約自體境界受辨
緣依止受所生欣樂,說名為喜;緣生受境所起染著,說名為貪。
緣依止受所生欣樂等者︰緣自體受,名依止受。緣境界受,名生受境。如是差別應知。
辰二、約將得已得境辨
又于將得境生名喜,若于已得境生名貪。
辰三、約臨受用正受用時辨
又于已得臨將受用名喜,即于此事正受用時名貪。
辰四、約能得所得境辨
又于能得境界方便名喜,即于境界名貪。
辰五、約後有及現境辨
又于後有名喜,于現境界名貪。
辰六、約自他榮利辨
又于所愛他有情類榮利名喜,于自所得榮利名貪。
癸七、勝進2子一、依正修辨2丑一、總標列
復次,于諸行中如理修者,有四勝進。謂勝進想略有三種,一、未得為得,二、未會為會,三、未證為證。若為獲得現法樂住,名第四勝進。
丑二、隨別釋4寅一、未得為得
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預流果故,當知是名未得為得。
寅二、未會為會
即此為依,復能契會上學果故,當知是名未會為會。
寅三、未證為證
即此為依,復能證得阿羅漢果,于諸惑斷能作證故,當知是名未證為證。
寅四、為獲現法樂住
若已證得阿羅漢果,更無未得為得乃至未證為證故,正勤修習;但為現法樂住,正勤修習。
子二、依自義辨3丑一、標列
又依自義,有三勝進想。謂于諸行中厭背想、過患想、實義想。
丑二、隨釋3寅一、厭背想3卯一、標列
厭背想者,復有四行。謂于諸行思惟如病、如癰、如箭、惱害。
卯二、隨釋4辰一、如病
如病者,謂如有一,因界錯亂所生病苦,修厭背想。
辰二、如癰
如癰者,謂如有一,因于先業所生癰苦,修厭背想。
辰三、如箭
如箭者,謂如有一,因他怨箭所中之苦,修厭背想。
辰四、惱害
惱害者,謂于親財等匱乏中,因自邪計所生諸苦,修厭背想。
于親財等匱乏中等者︰謂于親屬有所衰亡,或于財寶有所衰失,或于無病有所衰損,名于親財等匱乏中。起不如理分別,名自邪計。
卯三、總結
如是名為修觀行者,于諸行中修厭背想。
寅二、過患想
過患想者,復有二行。謂于諸行思惟無常及思惟苦。
寅三、實義想
實義想者,亦有二行。謂于諸行思惟空性及無我性。
丑三、結說
此中先于過患想及實義想正修習已,然後方能住厭背想。當知此中,先說其果,後說其因。
癸八、我見差別2子一、辨種類2丑一、略標
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
丑二、別釋2寅一、釋四我見4卯一、有分別我見
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
卯二、俱生我見
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
卯三、緣自依止我見
三、緣自依止我見,謂于各別內身所起。
卯四、緣他依止我見
四、緣他依止我見,謂于他身所起。
寅二、釋生我慢2卯一、分別我見為依3辰一、標相
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
由此二種我見為依者︰謂緣自、他依止我見,是名二種我見應知。
辰二、舉喻
譬如清淨圓鏡面上,質像為依,發生影像;影像為依,于自依止發生劣中勝想。
辰三、合法
如是由邪分別故,緣自依止我見為緣,發生緣他依止我見。如依質像,發生影像。又此為緣,發生我慢,方他謂己或勝、或等、或劣。
卯二、俱生我見為緣2辰一、簡別
俱生我見為緣生我慢者,當知譬喻與前差別。如明眼人,臨淨水器自觀眼、耳。
辰二、例同
所余如前,應知其相。
當知譬喻與前差別等者︰前說譬喻影像為依,發生我慢。今此不爾,自觀眼、耳,故與前別。發生我慢,如前應知。
子二、出能斷2丑一、唯依善說
此一切種薩迦耶見,唯依善說法毗奈耶方能永斷,非余邪教。如是如來,及眾共知同梵行者、或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
丑二、釋名報恩2寅一、真實報恩
唯由如是一因緣故,名于大師、或滅度後同梵行者真實報恩。
唯由如是一因緣故等者︰謂依善說法毗奈耶,永斷薩迦耶見,唯由如是一因緣故,名于大師等真實報恩。謂佛世尊為我等故,行于無量難行苦行,求得此法。以此為依,證真解脫,是故說名真實報恩。
寅二、隨分報恩
又由第二,謂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別句義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隨分報恩,彼所希望未滿足故。
又由第二等者︰前說永斷薩迦耶見,是為報恩第一因緣。此說勤修正行,是為報恩第二因緣。此名隨分報恩,于如來所梵行未立,彼所希望未滿足故。修所成地說︰謂如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雲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陵本二十卷五頁1716)其義應知。
癸九、三行相3子一、標列
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故,說名無余依涅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系故。
子二、隨釋3丑一、先所生起諸行滅
先所生起諸行滅者,謂于先世能感後有諸業煩惱之所造作,及由先願之所思求,今所生起諸行永滅。
丑二、自性滅壞諸行滅
自性滅壞諸行滅者,謂彼生已任性滅壞,非究竟住諸行永滅。
丑三、一切煩惱永離系
一切煩惱永離系者,謂諸煩惱無余斷滅,由今滅故,後不更生。
子三、結名2丑一、顯正
是故由此三相諸行滅故,說名寂滅。非永無相,其相異故。
丑二、遮非
若永無相,不可施設說名寂滅。
非永無相其相異故者︰諸行滅故,證得寂滅,一切白法之所顯發,故非無相,然與諸行相異。思所成慧地決擇中說︰由五相故,建立有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後際未生故;二、前際已滅故;三、中際自相安住故;四、因緣相續故;五、果相續故。又由五相,建立無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與上相違,應知即是此中五相。(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頁5198)其義應知。
癸十、法扈弈 子一、明建立2丑一、標列
復次,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扈弈稀N嬌戰饌衙擰ぐ拊附饌衙擰ぐ尷嘟饌衙擰 br />
丑二、配釋3寅一、無願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扈弈稀 br />
寅二、空
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扈弈稀 br />
寅三、無相
涅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扈弈稀 br />
子二、辨樂欲2丑一、總辨四種2寅一、標列
復次,當知有二種法扈弈顯鏨閑杏 R徽摺がガ餼閾杏 摺 飫志閾杏 br />
寅二、隨釋2卯一、勝解俱行欲
勝解俱行欲者,由四種法扈弈瞎剩 謚鐶兄卸 鐘 br />
于諸行中而生樂欲者︰謂于諸行無常及苦、無我及淨樂欲觀察故。
卯二、意樂俱行欲2辰一、舉有退2巳一、標
又于諸行寂靜生樂欲者,由意樂故,獨處空閑作意思惟。由四種相,于彼寂靜其心退還。
巳二、列
一者、于中由見勝利,不趣入故;
由見勝利不趣入者︰謂于涅寂靜唯見功德勝利,而不樂修隨順正行故。
二者、不信彼得,不清淨信故;
不信彼得不清淨信者︰謂于涅不信能得,不于彼理起淨信故。
三者、于彼所緣不生喜樂,不安住故;四者、于彼而起不樂勝解故。
辰二、例俱行
與彼相違,當知即是意樂俱行欲。
丑二、別廣第三2寅一、出退還2卯一、標列二緣
又由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于彼涅由驚恐故,其心退還。一、由于此欲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忘失故。
由彼因緣念忘失者︰謂由無我忍欲不善串習為因緣故,令念忘失。
卯二、廣未串習
又此忍欲未串習故,當爾之時,于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數數思惟︰我我爾時當何所在?尋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由此緣故,彼作是思︰我當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逐身見為依止故,發生變異隨轉之識,由驚恐故,于彼寂滅其心退還。
寅二、明對治2卯一、標列二法
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法多有所作。一者、于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二者、因善法欲,發解了心及調柔心。
卯二、別廣二心2辰一、發解了心2巳一、標列
又發如是解了心者听聞正法,由三種相發生歡喜。一者、由補特伽羅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故;三者、由自增上故。
巳二、隨釋3午一、補特伽羅增上
補特伽羅增上者,謂由睹見深可贊仰具大威力端嚴大師,及所稱揚善說法者。
午二、法增上
法增上者,謂所說法能令出離煩惱業苦,及令信解最上深義。
午三、自增上
自增上者,謂有力能于所說法能隨覺悟。
辰二、發調柔心2巳一、標列
又發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
巳二、隨釋2午一、釋三相3未一、隨彼而轉
依彼而轉者,謂于諸諦未得現觀,為得現觀,依彼勝解俱行極善串習正見而轉。
未二、由彼遍知2申一、總標舉
由彼遍知者,謂依隨順現觀正見,于三事執著薩迦耶見,及彼隨眠斷、常兩見所依止性,並所得果能遍了知。
于三事執著薩迦耶見等者︰謂于所取、能取及如是取,計我、我所,名于三事執著薩迦耶見,此為斷、常兩見所依止性。薩迦耶見種子隨縛,名彼隨眠。由是為因,生現行纏,名並彼果。
申二、隨難釋2酉一、釋其三事2戌一、標列
言三事者,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
戌二、隨釋3亥一、所取
此何所取?謂五取蘊。
亥二、能取
誰能取?謂四取。雲何而取?
亥三、如是取
謂四識住,隨其次第,如前應知,為二取心之所依處。
隨其次第等者︰如前意地決擇中說︰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而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陵本五十四卷一頁4282)顯揚釋雲︰謂識隨色而住、緣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隨行而住、緣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隨色而住者,謂執受所依故。緣色而住者,謂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謂由粗重故。如是乃至隨行等三。(顯揚論十八卷三頁31,568b)由是當知,此說隨其次第,為二取心之所依處。謂執受所依及取境界,為所取心之所依處;粗重,為能取心之所依處。
酉二、指我執等
又即于彼所有諸纏,非理所引緣彼境界薩迦耶見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
如前應知者︰謂如前說︰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彼彼差別應知。(陵本八十五卷十九頁6475)
未三、應所引發
雲何應所引發?謂住于彼,而能永斷薩迦耶見三事執著,及彼隨眠,于聖諦智不藉他緣。
午二、辨位別2未一、辨3申一、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
又若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于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于諸行中,若集、若沒不善知故,于處中行尚不能入,況得出離。
申二、隨順現觀正見住時
若隨順現觀正見住時,于三事中,所有我執皆已離系,猶被隨眠之所系縛。于諸行中,若集、若沒能善知故,遠離二邊,入處中行。雖未出離,堪能出離。
申三、已引發聖諦現觀時
若已引發聖諦現觀,由正見故,于三事中無我執著,遠離隨眠。于處中行先趣入已,後由此故,方得出離。
未二、結
當知如是三見轉時,有此差別。
辛四、速通攝2壬一、頌標列
復次,扈弈顯唬 br />
速通自體智境界流轉喜足行順流
知斷相想立違糧師所作等品後廣
壬二、長行釋10癸一、速通2子一、出能得法3丑一、標列
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數習力。
能令獲得速疾通慧者︰謂能獲得漏盡通慧,速令諸漏永盡故。
丑二、隨釋3寅一、智力
智力者,謂若住彼,堪能無間永盡諸漏,當知即是有學智見。
寅二、不放逸力
不放逸力者,謂已獲得如是智見,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于心防護惡不善法。
寅三、數習力
數習力者,謂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轉。終不謂我為于今日得盡諸漏,心解脫耶?為于來日?為于後日?由此邪思令心厭倦。無厭倦已,便無怯畏;無怯畏已,不舍加行能盡諸漏。
丑三、別廣2寅一、智見差別2卯一、問
問︰智、見何差別?
卯二、答9辰一、約三世辨
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
辰二、約二取辨
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
辰三、約三慧辨
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
辰四、約斷證辨
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
辰五、約二相辨
又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
辰六、約假實辨
又由假施設,遍于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見。
辰七、約尋伺辨
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
辰八、約無分別有分別辨
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
辰九、約有色無色辨
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
寅二、方便修事2卯一、別辨2辰一、標列
彼由如是若智、若見為所依止方便修時,復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觀察事,二、舍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
辰二、隨釋4巳一、觀察事
觀察事者,謂四念住。為欲對治四顛倒故,如實遍知一切境故。
巳二、舍取事
舍取事者,謂四正斷。為欲斷除不善法故,及為修集諸善法故。
巳三、出受事
出受事者,謂四神足。依四靜慮,次第超出始從憂根乃至樂故。
依四靜慮等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如三摩潿嗟廝怠# 甌臼 瘓硎 80)
巳四、方便事
方便事者,謂諸根、力、覺支、道支。當知即是能斷見、修所斷煩惱正方便故。
卯二、略攝2辰一、標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當知有四種所依、能依義。
辰二、釋2巳一、所依義
所依義者,謂觀行者正勤修習。
巳二、能依義2午一、略標相
能依義者,謂成就學諸無漏法,而未清淨,余無明[谷-禾+卵]所纏裹故。
四種所依能依義者︰謂依四善巧事正勤修習,成就學法,義各差別,由是說有四種所依、能依義。
午二、廣應修2未一、由清淨道
又彼諸法,由清淨道後方清淨。此清淨道,當知復有四種差別。一者、習近正法,正審靜慮;二者、親事善友;三者、以尸羅、根護、少欲等法燻練其心,四者;獨處空閑,用奢摩他、毗缽舍那勝正安樂以為翼從。
未二、證得清淨
又清淨者,謂即依彼清淨行道多修習故,令有學法破無明[谷-禾+卵],趣無學地。
子二、略攝漸次
又為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略有五種漸次。一者、先集資糧以為依止。二者、以此為依,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三者、以此為依,具諦現觀涅勝解。四者、以此為依,于劣少證不生喜足,亦不安住,于可厭法深生厭患。五者、以此為依,證得最後金剛喻定相應學心。
癸二、自體2子一、出無常2丑一、標五因緣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一切自體諸行皆悉無常。
丑二、別釋其相4寅一、第一因緣
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驗︰我今以手執持泥團、或牛糞團,能經幾時?作是願已,隨取彼團,是人爾時任情所欲,能執不舍,乃至于後欲棄即棄,欲持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壽盡際,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況乎久住。
寅二、第二第三因緣
又一切自體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無常故。
因所生故等者︰自體果相,名因所生。自體因相,名彼因作。有因果法,故是無常。此中總說第二、第三因緣,如次別配應知。
寅三、第四因緣
又有自體廣大興盛終歸磨滅而可得故。謂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釋、轉輪王等。
寅四、第五因緣
又由無倒阿笈摩故。謂佛世尊,于諸自體無常法性,現見現證而宣說故。
子二、廣圓滿2丑一、出差別3寅一、標
復有三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恆常戲論。
寅二、征
何等為三?
寅三、列
一、資產圓滿,二、自體圓滿,三、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
丑二、釋得緣
當知復有三種因緣,能得如是圓滿差別。謂施、戒、調伏諸根俱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為先導,慈為因處,于諸有情損害寂靜行相轉故。
當知復有三種因緣等者︰謂施能得資產圓滿,是為第一因緣。戒及調伏諸根俱行,能得自體圓滿,是為第二因緣。欲界慈修,能得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是為第三因緣。言欲界慈修者,謂慈無量定應知。
癸三、智境界2子一、智差別
復次,當知于所知事,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倒智,四、是處非有知非有智,五、是處所余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
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等者︰無漏後得智,名已得智。無漏加行智,名未得智。無漏正智,名無顛倒智。于有知有,名是處所余知不空智。余文易知。
子二、彼境界3丑一、標
又由十五種相覺了諸行,能速斷滅一切行愚。
丑二、征
何等十五?
丑三、釋2寅一、辨5卯一、于色蘊
謂水界所生故,無我似我而顯現故,不住隨欲而造作故,覺了諸色猶如聚沫。
不住隨欲而造作者︰謂速增減應知。
卯二、于受蘊
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雲地雨和合方便,覺了諸受喻若浮泡。
卯三、于想蘊
于所知境能顯、能燒、能使迷亂相似法故,覺了諸想同于陽焰。
卯四、于行蘊
薩迦耶見根本斷故,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後時無暫停相似法故,覺了諸行譬芭蕉柱。
多品自體因差別故者︰義顯作者、受者我等差別應知。
卯五、于識蘊
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識方于幻事。
寅二、指
此廣分別,如前攝異門分應知。
如前攝異門分應知者︰攝異門分說︰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陽焰,行類芭蕉,識如幻事。(陵本八十四卷九頁6377)如彼廣分別義應知。
癸四、流轉2子一、出二世間3丑一、標列
復次,有二世間,攝一切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
丑二、釋相
有情世間名種類生死,器世間名器生死。
丑三、料簡2寅一、標不同分
種類生死不同其余生死法故,望器生死,當知略有五不同分。
寅二、釋其差別5卯一、因不同分
謂器生死共因所生,種類生死但由不共,是名第一因不同分。
卯二、時不同分
又器生死,于無始終前後際斷;種類生死,于無始終相續流轉,常無斷絕;是名第二時不同分。
卯三、治不同分
又器生死或火水風之所斷壞,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三治不同分。
卯四、斷不同分
又器生死因無永斷,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四斷不同分。
卯五、續不同分
又器生死斷而復續,種類生死斷已無續,是名第五續不同分。
子二、廣初世間2丑一、流轉相2寅一、標列
又于生死,由五種相,一切愚夫流轉不息。一、由愛因故;二、由愛果故;三、由愛自性故;四、由因展轉故;五、即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
寅二、隨釋4卯一、愛因
此中無明,是名愛因。
卯二、愛果2辰一、總標
能往善趣、惡趣諸業,是名愛果。
辰二、別辨
由往善趣業故,愛結所系,愚夫自然樂往。由往惡趣業故,愛鎖所縶,愚夫雖不欲往,強逼令去。
卯三、愛自性4辰一、標列三
愛自性者,略有三種。一、後有愛,二、喜貪俱行愛,三、彼彼喜樂愛。
辰二、略攝二
如是三愛,略攝為二。一者、有愛,二者、境愛。
辰三、別釋相3巳一、後有愛
後有愛者,是名有愛。
巳二、喜貪俱行愛
喜貪俱行愛者,謂于將得現前境界,及于已得未受用境,並于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
巳三、彼彼喜樂愛
彼彼喜樂愛者,謂于未來所希求境所有貪愛。
辰四、釋異名2巳一、愛結系愛鎖縶
當知此中,由喜貪俱行愛故,名愛結系;由後有愛及彼彼喜樂愛故,名愛鎖縶。
巳二、馳走流轉
若于彼事愛結所系,名為馳走;若于彼事愛鎖所縶,名為流轉。
卯四、因展轉及無窮盡
又于長世因展轉來諸行相續,前際難知,後無窮盡。
丑二、系縛相2寅一、標列
由是五相,流轉愚夫,當知復由五相所縛。一、于彼處縛,二、由彼而縛,三、正是能縛,四、依彼故縛,五、有所領受。
寅二、隨釋5卯一、于彼處縛2辰一、由業
于彼處縛者,謂由能往善趣業故,于善趣柱而系縛之;或由能往惡趣業故,于惡趣橛而系縛之。
辰二、由愛
又由喜貪俱行愛故,于自事柱而系縛之;由彼彼喜樂愛及後有愛故,于自事橛而系縛之。
卯二、由彼而縛
由彼而縛者,謂愚夫異生為無明縛。
卯三、正是能縛
正是能縛者,謂自同類于苦無厭相似法故。
謂自同類等者︰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謂有一類,愚于現在已得自體,于六觸處為緣生受便起味著;由味著故,希求當來如是類受。由是當知,此說同類,謂于彼受。由是為緣,不于行苦生厭離想,是名于苦無厭。前後相似相續而轉,名相似法。
卯四、依彼故縛
依彼故縛者,謂依後蘊而被縛故。
謂依後蘊而被縛故者︰此中後蘊,謂後有蘊。業因所生,故被彼縛。
卯五、有所領受
有所領受者,謂領受彼生等眾苦。
癸五、喜足3子一、出差別2丑一、略標列
復次,愚夫異生于有漏事有四喜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一、于人身喜足,二、于欲界天身喜足,三、于生梵世喜足,四、于道邊際有頂喜足。
丑二、配釋相
愚夫于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
子二、廣所行2丑一、五種3寅一、標列
復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
寅二、配屬
當知于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
寅三、明攝
應知此中,趨有二種。一、于後有,二、于未來所求境界。
丑二、四種3寅一、略標列
復有四種愛所行路。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于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
三者獲得等者︰此中第三,謂于已得所有境界。第四,謂于現前受用境界。即于此中,喜貪俱行展轉增上,是名若轉、若習。
寅二、隨難釋
此是發業愛所行路。
寅三、配差別2卯一、舉趨等
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于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
卯二、例說余
如說趨等,于余所說諸有漏事所有喜足、愛所行路,喜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子三、辨行果2丑一、出差別2寅一、標列
復有二種游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
寅二、隨釋2卯一、廣種類2辰一、心差別2巳一、標列
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
巳二、隨釋2午一、品類差別
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
午二、雜染差別
雜染差別者,謂由貪嗔痴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
辰二、身差別
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
身差別者亦有二種等者︰梵世已下,身形異類,名種種身差別。第二靜慮已上一切諸天,身光等照,名一種身差別。義如聞所成地說應知。(陵本十四卷二十三頁1267)
卯二、攝應修
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丑二、明彼因2寅一、標列
復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謂若于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
寅二、隨釋4卯一、于此差別
于此差別者,謂于善趣、惡趣所有差別。
卯二、由此差別
由此差別者,謂由貪嗔痴所染污心,令彼差別。
卯三、即此差別
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
卯四、如此差別
如此差別者,謂于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喜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癸六、行順流2子一、正辨順流2丑一、標列
復次,不能了達諸行無常,薩迦耶見為所依止,順流而行諸愚夫類,由五種相,當知順流而被漂溺。謂若于此漂溺,若由此漂溺,若依此漂溺,若如此漂溺,若漂溺時諸所有相。
丑二、隨釋5寅一、于此漂溺
于此漂溺者,謂于善趣、惡趣而被漂溺。如從兩岸彼此往來,俱被漂溺。
寅二、由此漂溺2卯一、標由愛
由此漂溺者,謂由愛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
卯二、廣愛相
當知此愛有五種相。一、由諸境界趣下分故;二、微細隨行難覺了故;三、于諸境界難回轉故;四、乃至有頂,一切廣大種種諸行所隨逐故;五、不寂靜相亂身心故。
當知此愛有五種相等者︰初約境界愛說,順趣欲界,名趣下分。次約自體愛說,與身俱生,行相難了,故言微細。余文易知。
寅三、依此漂溺
依此漂溺者,謂依色等五種諸行而被漂溺。即于善趣、惡趣兩岸,有五種行品類差別,數數攀緣,順流漂溺。
寅四、如此漂溺
如此漂溺者,雲何漂溺?謂于諸行如前所說流轉等事,隨其次第不如實知,或計為我及我所故。
如前所說流轉等事等者︰謂如前說︰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故。又如前說︰愛味當知即是雜染因緣,過患即是清淨因緣,出離即清淨體。于諸行中不正觀察,是故不如實知。
寅五、漂溺時相
于漂溺時所有相者,謂彼如是被漂溺時,雖寶愛身欲使長久,由自性滅不能令住。
子二、兼顯逆流2丑一、例前相違
如為漂溺,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逆流行者。
丑二、出聰慧相3寅一、標
又聰慧者有十種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
寅二、列
謂成就俱生慧故。又成就方便聞思修所成慧故。又成就心無動搖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又成就心無動搖故者︰由諸定地名無動處,是故此說心無動搖。
又能自依己所有性,未嘗為命依附于他。
未嘗為命依附于他者︰此說聖慧命者受用正法,以無上慧命清淨自活。非如外有欲者受用欲塵,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由是說言未嘗為命依附于他。
又有所求無不安樂。又有所求能依正行,皆悉以法,不以非法。又自所宜資產眾具,能正防守,不令散失。又觀過患而受用之。又于病緣所有醫藥,觀察思擇,然後服行。又能善避非時死緣。
寅三、結
如是十種聰慧者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
癸七、知斷相2子一、知斷差別2丑一、標
復次,于諸行中,依無我理知者、斷者,當知略由三相差別。
丑二、釋3寅一、第一差別相2卯一、辨2辰一、舉未斷
謂于諸行能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彼于諸行忘念之行多分現行,少不忘念。
辰二、例永斷
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
卯二、結
是名第一差別之相。
寅二、第二差別相2卯一、辨2辰一、舉未斷3巳一、令心流漏
又于諸行雖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于諸廣大可愛事中多生喜樂,于諸下劣不可愛境多生憂苦。
巳二、令失正念
彼二境界現在前時,無縱逸者尚自不能系守正念,況縱逸者。
巳三、令不正知
彼于爾時,薩迦耶見纏繞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
辰二、例永斷
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
卯二、結
是名第二差別之相。
寅三、第三差別相2卯一、辨2辰一、舉未斷
又于諸行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未能于內一切行中,現前安立離有情想,如于草木葉等外事。
辰二、例永斷
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
卯二、結
是名第三差別之相。
子二、已斷勝利
如是已斷薩迦耶見,有此三種差別之相,當知復有三種勝利。一者、永斷能感後有一切煩惱。二者、依彼不久獲得速能積集彼對治道。
依彼不久獲得速能積集彼對治道者︰謂入諦現觀已,修習如所得道故。
三者、既作自義利已,即依彼道,方便勤修現法樂住,由此獲得極安樂住。
癸八、想4子一、標
復次,由四差別,當知修習一切種行無常苦想。
子二、征
何等為四?
子三、列
一、果差別故;二、自性差別故;三、品類差別故;四、方便差別故。
子四、釋4丑一、果差別2寅一、由惑斷別2卯一、總標
果差別者,謂修此想能遣一切欲貪、色貪,及無色貪、掉、慢、無明。
卯二、別顯
當知此中,顯示三種本煩惱斷,及顯三種隨煩惱斷。欲貪煩惱,掉為助伴;色貪煩惱,慢為助伴;無色貪惑,無明為伴。
寅二、由結盡別
復有差別。謂于此中,顯示下分上分結盡。
丑二、自性差別3寅一、親近修習多修習2卯一、約三慧辨
自性差別者,謂于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
卯二、約作意辨
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余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
寅二、為乘為事為隨建立
又由所依、所緣、作意,隨其次第,當知是名為乘、為事、為隨建立。
為乘為事者︰五識身相應地說︰應觀五識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陵本一卷九頁33)此應準釋。
寅三、純熟善受及與善發
又由長時串修習故,說名純熟;數數無倒修方便故,說名善受及與善發。
丑三、品類差別2寅一、約修果辨
品類差別者,謂修如是無常想時,速能永拔一切隨眠,棄舍下地一切善法,攝受上地一切善法。
寅二、約譬喻差別辨5卯一、象跡喻攝
于余一切不淨想等最高廣性能善任持,遍行一切。
于余一切不淨想等最高廣性等者︰攝異門分說︰象跡者,謂于不淨等想,為第一故,所緣廣大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頁6340)由是此說無常能善任持,遍行一切。
卯二、台閣喻攝
猶如觀察所取之事,即如是觀能取之事,彼相解脫能得無漏無常之想。
卯三、流注喻攝
若有漏想、若無漏想,如是一切,皆于涅善能隨順、趣向、臨入。
卯四、日出喻攝
皆能對治無明大 ,一切永斷;永斷彼故,清淨鮮白。
卯五、輪王喻攝
諸無學想,皆由一切無漏學想增上故得。
丑四、方便差別
方便差別者,謂獨處空閑,以無顛倒數數作意,觀察諸行無常之性。由無常想,住無我想。于見道中,既住無漏無我想已,于上修道,由有學想永害我慢,隨得涅二種皆具。
隨得涅二種皆具者︰聲聞地說︰諸阿羅漢,住有余依般涅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住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余取無故,不相續故,于無余依般涅界而般涅。(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頁2812)此應準釋。
癸九、立違糧2子一、出違逆2丑一、五違糧法2寅一、標
復次,為住涅,仍未積集善資糧者,略有五種違資糧法。
寅二、列
一者、憶念往昔笑戲歡娛承奉等事,因發思慕俱行作意,生愁嘆等。二者、由彼種種為依,于所領受究竟法中,多生忘念,令于諸法不能顯了。三者、所食或過、或少,由此令身沉重羸劣,于諸梵行不樂修行。四者、喜眠,不串習斷,便為上品睡眠所纏。五者、親近猥雜而住,遠離諦思正法加行。
丑二、五順彼法2寅一、標
如是五種違資糧法,復有五種隨順彼法。
寅二、列
一者、于二離欲,猶未能離隨一種欲。謂于諸纏遠分離欲勤修善品,及于隨眠永害離欲得正對治。
于二離欲者︰由世間道及出世道二差別故,而得離欲,名二離欲。如下自釋,勤修善品、得正對治,如次配釋世出世間二種離欲應知。
二者、不護根門。三者、食不知量。四者、初夜後夜不能勤修勉勵警覺。五者、不能觀察善法究竟。
子二、明隨順2丑一、例前相違
與上相違,當知是名順資糧法,及能隨順彼隨順法。
丑二、明師制立3寅一、標
又諸聲聞,修行如是順資糧法及彼因緣,于其中間求涅時,大師為彼制立五種正道言教。
寅二、釋2卯一、住時攝2辰一、別辨3巳一、如所觀察得無惑疑
一者、由依觀察如所聞法,遍于一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寂靜,且以世間作意而得無惑無疑。
巳二、不著三事不正尋思
二者、即于住時,不著三事不正尋思。何等三事?一者、資命眾具;二者、他損害相;三者、或他毀罵,或隨有一非愛現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
或隨有一非愛現行等者︰謂于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諍法,隨一違越應知。
巳三、由依聞思生正見等
三者、教授為先,由依他音、如理作意,能生正見,能斷邪見。
辰二、總結
當知此三是名住時正道言教。
卯二、行時攝2辰一、標
復有二種于彼行時正道言教。
辰二、釋2巳一、第一言教
謂諸有智同梵行者,為彼宣說處非處時,不生忿怒;又由粗弊資命眾具,若得不得,及由戒等所有災害,心不熱惱;是名第一。
巳二、第二言教
于得所勝利養恭敬,心不悒然,是名第二。
寅三、結
彼由如是住時、行時,能正修行涅妙道,由此不久當得涅,終無毀失。
癸十、師所作等2子一、標列五事
復次,大師于諸聲聞,略有五種師所作事。一者、正折伏,二者、正攝受,三者、正訶責,四者、正說雜染,五者、正說清淨。
子二、別廣品類5丑一、正折伏攝2寅一、由記別
復次,由二因緣,于諸諍事違越聲聞,覆相記別彼所諍事。一、擾亂增廣故;二、與律相應故。
于諸諍事違越聲聞等者︰聲聞諍事,略有四種。一者、他舉諍事,二者、互疑諍事,三者、自舉諍事,四者、互舉諍事。如下調伏事說。(陵本九十九卷二十四頁7467)如是諍事違越學處,由是說言違越聲聞。若除滅已,不應重舉前所犯事。今此不爾,由二因緣,重舉所犯,是名覆相記別彼所諍事。
寅二、由驅擯
復次,由七因緣,大師驅擯諸聲聞眾。一者、見一切種皆行邪行故;二者、見彼多分故;三者、由彼眾首上座阿遮利耶、鄔波柁耶方便故;四者、不堪共住故;五者、被驅擯故;六者、避現前過故;七者、令不生起未來過故。
丑二、正攝受攝7寅一、入于聚落乞食
復次,由十因緣,如來入于聚落乞食。一者、當顯杜多功德故。二者、為欲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為欲以同事行攝彼一分故。四者、為與未來眾生作大照明故,乃至令彼暫起觸證故。
令彼暫起觸證等者︰謂令現在眾生現見如來,入于聚落乞食故。
五者、為欲引彼粗弊勝解諸外道故。六者、為彼承聲起謗,故現妙色寂靜威儀,令其驚嘆,心生歸向故。七者、為彼處中眾生,以其少功而樹多福故。八者、為令壞信放逸深生恥愧,雖用小功而獲大福故。如為放逸者,懈怠者亦然。九者、為彼盲聾、顛狂、心亂眾生種種災害,皆令靜息故。十者、為令無量無邊廣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隨從如來至所入家,深生羨仰,勤加賓衛,不為惱害故。
寅二、入于寂靜天住
復次,由八因緣,如來入于寂靜天住。一者、為引樂雜住者令入遠離故。二者、為欲以同事行攝遠離者故。三者、自受現法樂住故。四者、為與大族諸天示同集會故。五者、為以佛眼觀察十方世界,現大神化,隨其所應,作饒益事故。六者、為令諸聲聞眾,于見如來深生渴仰故。七者、為顯諸大聲聞,于所略說善能悟入故。八者、勸舍樂著戲論,制作言詞故。
寅三、攝受諸聲聞眾
復次,由五種相,大師攝受諸聲聞眾。一、以法故;二、以財故;三、與依止故;四、初攝受故;五、擯攝受故。
寅四、釋梵天等往如來所
復次,由七因緣,釋梵天等往如來所。一、為供養如來故;二、為听聞正法故;三、為決所生疑故;四、為順他,而為翼從故;五、為愍他,欲為饒益故;六、由愛重如來聖教故;七、知如來起世俗心,欲令赴會故。
寅五、初新者性及起惡作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一切初新者性。一、由晚出家故;二、由幼出家故;三、由少出家故;四、由勞策出家故;五、由受具出家故。復次,由三種相,生起惡作。一、違越所學增上故;二、誓受法律增上故;三、棄舍居家增上故。
寅六、為諸聲聞說法現相
復次,如來將欲為諸聲聞宣說正法,現四種相。一者、從極下座安詳而起,升極高座儼然而坐;二者、安住隨順說法威儀;三者、發謦 簦 窘 搗 凰惱摺 婺抗聳櫻 緦 笸酢 br />
寅七、犯戒慚羞往大師所
復次,犯戒聲聞當于三處安住慚羞,往大師所。一者、深知己犯為增上處;二者、師事失儀為增上處;三者、由事乖則,當以方便調順威儀,往大師所為增上處。
丑三、正訶責攝
復次,由三種相,應正訶責犯戒聲聞。一曰︰汝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樂不清淨。三曰︰汝以活命意樂行非法行。
丑四、正說雜染攝3寅一、由六相2卯一、標列
復次,于善說法毗奈耶中,略由六相,當知遍攝一切邪行。一者、現行過失故;二者、意樂過失故;三者、加行過失故;四者、智慧過失故;五者、尋思過失故;六者、依止過失故。
卯二、隨釋6辰一、現行過失
現行過失者,謂由貪纏故染,嗔纏故憎;既懷猛利貪嗔等故,遂無羞恥;無羞恥故,住惡不舍。
辰二、意樂過失
意樂過失者,謂于染者邊,此貪意樂最為下劣;如是于憎者邊,此嗔意樂最為下劣。
辰三、加行過失
加行過失者,謂或有不發精進,或有精進慢緩。
辰四、智慧過失
智慧過失者,謂或于聞思所成慧中,忘失正念,多住愚痴;于修所成,心不寂定。
辰五、尋思過失
尋思過失者,謂于隨順居家所有惡不善覺,多分尋思,于正法律其心錯亂。
辰六、依止過失
依止過失者,謂彼依止于其往昔不修集因;由不修集因故,成就自性微褊小信,成就自性修住小戒,成就自性住守小念,成就自性俱生小慧。
寅二、由四相2卯一、略標列
復次,由四種相,能令彼人雖入聖教,而行邪行。一、由微劣不淨意樂故;二、由伺求聖教瑕隙,為正法賊故;三、由專為飲食、衣服活命因緣故;四、由怖畏王、賊、債主所加迫切故。
卯二、明過患
若行如是諸邪行者,便于二事有所稽留。一者、失壞在家自義稽留;二者、失壞出家自義稽留。
便于二事有所稽留等者︰當知此中,由初二相,失壞在家自義稽留;由後二相,失壞出家自義稽留。可愛無罪,名之為義。依戒律儀能引自義,是故說有在家、出家差別。
寅三、彼因緣3卯一、略標列
復次,如是邪行有二因緣。謂于三事不正尋思,及彼前行諸不正想。
卯二、指三事
其三事者,如前應知。
卯三、釋因緣
于彼發起諸不正想,隨取相好,自斯已後,于其隨法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如前應知者︰前說︰何等三事?一者、資命眾具;二者、他損害相;三者、或他毀罵,或隨有一非愛現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如彼應知。
丑五、正說清淨攝2寅一、標列對治
復次,為斷如是邪行因緣,當知亦有二種對治。一者、為斷不正尋思,以無顛倒數數二行,于諸念住善住其心。
以無顛倒數數二行者︰此中二行,謂奢摩他、毗缽舍那應知。
二者、為斷諸不正想,修習無相心三摩地。
寅二、料簡修相2卯一、總標簡
此修對治,要由于彼修對治中猛利樂欲,方得成辦,非彼樂欲不猛利者。
卯二、廣猛利2辰一、標列二緣
此猛利欲由二緣生,謂此對治有大果故,不共一切諸外道故。
辰二、別釋其相2巳一、有大果
有大果者,謂修習時,便能克證無相心定,及住二界妙甘露門。所謂斷界及無欲界,若有余依及無余依。安住此者近二涅,未于今時一切皆得。
所謂斷界及無欲界等者︰前說︰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余依故,名有余依涅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余依涅界。(陵本八十五卷十頁6446)此應準釋。謂有余依及無余依,皆無欲界之所攝故,依此建立二界妙甘露門。攝異門分說︰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一頁6345)斷界及無欲界為依,能證此果,說之為門。
巳二、不共他3午一、標
言不共者,謂無相定唯內法有,諸外道無。
午二、征
何以故?
午三、釋2未一、諸外道無
由彼外道,若有所得,即便增益不如量觀;若無所得,即妄分別。由我見故,愚于諸行,或唯于身、或唯無色、或總于二生我執著;以執我故,謂我當無,便于涅心不欣樂。尚未能入,況乎安住,唯增驚怖,其心退還。
未二、唯內法有2申一、總簡
住內法者與彼相違,于般涅心無退轉,了唯苦滅,見唯靜德。
申二、別辨2酉一、有學
若諸有學唯祈內滅,非為生道更從他求教授教誡。
酉二、無學
若諸無學唯欣內滅,終不更求盡諸煩惱,唯有先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而般涅。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