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略
──宣统二年作──
一绪言
二创辟时代
甲佛之诞生与长成
乙佛之出家与成道
丙佛之说法与入寂
丁创辟时代赞语
三流传时代
甲印度时代
一印度小乘时代
二印度大乘时代
三印度时代赞语
乙亚洲时代
一创开到全盛时代
二变通到衰落时代
三亚洲时代赞语
丙世界时代
一绪言
佛日西升,法流东渐,五百洲靡靡从风,三千载绵绵不绝:今虽名存实亡,通计
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数万万人,固俨然占有地球文明之一大势力者。顾卒无一完善
之史,以纪其盛衰隆替之事变,而寓夫全体大用之精神,得非遗憾欤!
抑述往可以知来,鉴古可以戒今,有佛史以来,兴衰隆替之事变,固皆有原因存
焉。藉研究而获厥原因,则古往之所以如是,当来之又将奚若,胥可想见仿彿。得而
操持其致隆盛昌大之枢纽,进行不匮,庶几法行常健,与世俱深,佛化永宏,唯人偕
极;夫佛史之作,又乌容稍缓哉。
二创辟时代
於穆佛教,闳伟悠久!创兮辟兮,谁为之首?此非研究佛史第一问题欤?然佛陀
自受用之法身、报身、玄微广奥,未易为此世界众生言也。姑就他受用之应化身言之
,则吾人所仰止所向往之释迦牟尼佛陀耳。释迦、其姓也,牟尼、其名也。梵语佛陀
、华言觉者,有觉自、觉他、觉满三义:盖印度之称佛陀,犹中国之称圣人也。
甲佛之诞生与长成
佛之生诞,史传纷纭,莫衷一是。然内典多称佛诞于我国周昭王之甲寅岁。要之
、往上数去,当在二千九百奇年间耳。
亚细亚大陆,有地纵横数万里,雪山皑皑、恒河沧沧,所谓印度即其处也。印度
凡五,中印度雪山之南,有国号迦毗罗者,实为大圣释迦诞神之土。尝闻之游者曰:
迦毗罗国山势四面走来,葱郁灵秀,远为我国金陵,洛阳所不及,佛陀降岳其间,诚
有自来哉。
案印度古时,亦如我国之封建,君其土者以千计,迦毗罗乃其大者。释迦之父即
其国之主,名净饭王。其母摩耶,育佛七日而殁,母妹憍昙弥抚之。释迦渐长,即严
毅弘厚,宅心高远,不弄不竞,豁达恬澹。其父王以其英发颖悟,世不常觏,遍召遐
迩名师教育之而闻一知万,遽穷蕴邃,文武艺术,萃国士莫之抗,其德慧勇哲,皆
天赋也。年十七,娶妃耶输陀罗,美容姿,品性尤贤淑,后举一子曰罗■罗。
乙佛之出家与成道
佛虽处富贵声色场中,而以慧眼观人生之苦乐,遁世之思惟因之愈挚耳。其人萧
然如秋,蔼然如春,孔德之容,睟面盎背。恻隐仁慈,博爱溥济,见涂人之疾苦老死
,以及禽虫草木之惨殇凋谢,罔不哀感伤悼,若己身之置于水火。因而恒独居空寂,
研究所以救脱之之法。既乃憬然悟曰:因惑业是以有生死;因生死是以有悲欢苦乐;
因悲欢苦乐而思所避就,是以有爱憎喜怒造种种罪福因缘,回邅升沉不已。今欲解脱
此生死轮转,莫尚觉悟。觉悟则惑业灭而生死空。惑业既灭,则廓然真净;生死既空
,则寂然常乐,而一切悲欢苦乐、爱取贪嗔、罪福因缘、升沉苦报,皆于是烟销云散
,荡尽靡遗矣。
但欲证圆满之觉悟,以完救世之大愿,非沈神潜修摆脱五欲四苦之羁累,不足以
达之。此佛之所割绝慈父爱妻,屏弃其富贵尊荣,而褐衣跣足遁入荒山穷谷,冻肤饿
肠之不遑恤也。
佛之违国舍家,才十九龄耳。初于蓝摩林遇婆罗门跋伽,因就之访道,跋伽盖婆
罗门之苦行派,佛审其无益,去之。嗣闻摩伽陀国有阿逻逻仙人:德行高洁,定慧兼
深,因诣弥楼山叩之;勉以精进之旨,教以禅那之法,与五比丘共习焉。凡经六年,
尽穷其■,继又悟其非究竟,乃别居菩提树下,降伏魔军,睹明星恍然大觉!无上之
大志,至此实达,无上之大道,至是成就。此我国周穆王之癸未岁,而佛已春秋三十
度矣。厥后父母妻子皆蒙佛度脱,戚属亦多从佛出家,亲亲之义,独盛前古。余尝谓
慈孝友恭物均有焉:唯大圣乃能尽之。观此,洵非诬已。
丙佛之说法与入寂
佛之说法,其大旨以有空言破空有执,离二边存中道,俾众生明心见性发真归元
而已。故虽随机开导,靡不条贯精密,文理秩然。
最初为一类应化而生之高等大机,演华严乘修多罗教,以挈法网之纲。凡七处九
会,后世颂为第一华严时云。
尔乃为钝根一类人,说小乘法,使由小至大,从浅入深渐进于高明广大之境,
令欢喜领解,共获其所。教育之法,精粹完备,尤为绝后空前之伟业!夫佛固世界第
一大宗教家也,第一大哲学家也,然苟置之古今东西之教育界中,必又为第一之教育
家。呜呼!吾侪学佛者,于佛诚无得而称矣!亶歆慕之,信仰之、模教之、步趋之耳!
佛于说华严后,游历全印,经年十二,游国十六。初入波罗奈国鹿苑中,三转四
谛法轮、度脱五比丘。次复度脱舍利弗、迦叶、目犍连等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为第二
阿含时。阿含者,其时所说之经名也。
兹后一切闻法者,已得决定信心不生疑谤,乃大小乘并说;而往往褒大贬小,引
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之思想。讲胜鬘、维摩、盎掘、大佛顶、萨提遮等经,是为第三方
等时。
久之,小乘者饱聆大法,根器纯熟,堪闻般若,乃说大品、光赞、文殊、胜天王
等诸部般若以应之。般若者,如实空如实不空二种智慧也。令众生悟自心性、本如实
空故:生死涅槃皆等空华,如梦如影了无所有,而不必生死是厌,涅槃是欣。本如
是不空故:具足无量清净功德,福智庄严与佛无异,而不自生退屈,是为第四般若时
最后,于灵鹫山上讲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乘:将从前方便之说,一一揭示披露,
俾皆知为无上佛果故假设诱喻,而弗复贪恋乎三乘法。佛之出世本怀,逮是始尽畅毕
遂,而终焉之期因亦不远。乃于跋提河岸娑罗双树间说大般涅槃经,明有情无情皆俱
佛性。令诸弟子悉以疑义咨决已,即濭然示寂。是为第五法华涅槃时。佛教之法仪,
于是乎靡不备矣。
丁创辟时代赞语
综上五期,凡五十年,佛一代说法,不出此矣。曾有古偈曰: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然此亦据其大概言之耳,
实则随机授法,佛固未尝拘拘于年月日时也。凡说大乘部小乘部各数百种。翻译至我
国者,多大乘而少小乘,殆众生之根性使然也。其法义之浅深精粗,当别论之。而其
救世之鸿业,尤以化不平等为平等称最著。
初佛之行化,得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护持,印度全境,已薆然肸蚃,所至信奉。
迨频王殂后,王子阿阇世即位,信任魔党提婆达多,常反对佛;迦毗罗城亦遭并吞,
僧众因多往来山林,少入城市,教化渐形衰绌。暨提婆达多死,阿王复信仰佛,时即
涅槃矣。
三流传时代
语曰:无前之者,虽美弗彰,无后之者,虽传弗昌。证夫古代诸大师,继继绳绳
为佛散智光神耀于无尽者,斯言益信。夫佛固自有生民以来唯一德盛业伟之大圣也,
然苟无文殊、普贤、迦叶、阿难、马呜、龙树、无著、天亲、摩腾、竺法兰、罗什、
达摩、智者、玄奘、诸海龙陆象,作如来使,为众生眼、腾踔发扬荷担不倦,其能传
至今兹否,顾未可测矣。噫嘻!斯余所以一念及而今而后之佛教,每不禁英雄佛子是
祝焉!
甲印度时代
初一千余载,化风所播虽巳渐及西域南洋各邻邦,然未能宏敷也。故以被中国之
前,断为印度时代。
1.印度小乘时代
佛入寂后,尊者摩诃迦叶嗣道统,集法藏,为佛后之初祖。经二年,二祖阿难陀
继之。教渐转恢盛。慧光剡剡,五印同照。阿难陀、佛之从弟也,多闻聪辨,为诸弟
子最,大藏典籍,都由编辑成卷帙;统法数十年。洎入灭度,商那和修继之为第三祖。
厥后大罗汉数百,渐次示寂,婆罗门旧教起而乘之,势又稍杀。佛入灭百年余
四祖优婆鞠多得阿育王之信仰,复大张之,婆罗门以挫,佛迹渐由印度输入各邻邦,
四祖既没,其高足各种异说,分律藏为五部,支离纷争、学者失据,内祸滥觞、实起
于斯。二百年初,又并为二部。至三百年间,别其徒众为九部;分河饮水,智者巳窃
忧之。逮四百年末造,小乘隳裂自十一部乃至二十部、互攻互仇,是非蜂起,婆罗门
乘隙诋诽。内讧外患,叠来棼呈,几如今日之中国也。
迨第十祖胁尊者统摄道众,诸钜子相为赞助,征服外教,法幢始稍稍安立。久之
、旧教之妖氛复大炽,印境佛迹、几希中绝。此佛善逝后初五百年消长之梗概也。自
第一祖迦叶至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其传法化世不逾小乘范围,故束为印度佛教之小乘
时代。
2.印度大乘时代
从佛灭度,摩诃衍义久湮闻于世,至交入第六百年,十二代祖马鸣大士崛然兴起
,始宏畅之。著庄严论、大乘起信论、大宗地论、攘外道,抑小乘,俾佛学真理,皎
然无蔽。治者可式之而行。十三祖迦毗摩罗说法南印,慧化颇著。迨获龙树为嗣,克
绍马鸣之洪绪,作大智度论、毗婆沙论、十二门论、中观论等凡数十部,破袪邪小,
宣扬圆妙。示自性自度悟入修证之真诣,使同跻康庄,直达宝所。慈云法泽,荫润全
印,叆叇滂沱之所至,拓臻异域。佛教中兴之功,实无过马鸣、龙树者!后世以八宗
泰祖、千部论师尊之,洵非夸耳。
十五祖提婆尊者克弘大乘,著百论以斥邪谬。外道疾之甚,竟为所刺。是时魔外
披猖,佛道堕落,五印如陷长夜,幸十六祖罗■罗多,苦心捍卫,适值无著、天亲共
起匡扶,魔炎用戢,佛日重光。无著、天亲,盖马鸣、龙树而后佛教史上出类拔萃之
钜子也。无著单宏大乘;天亲初宏小乘,后宏大乘。其宗弥勒所撰大乘论,有瑜伽师
地、金刚般若、辩中边、十地、唯识等数十部,皆能洞发甚深了义之蕴奥,精粹高广
,为后世相宗之钤辖云。
继是有护法、清辨二论师,据有空二义,各标论旨。其徒宗之,大乘遂裂为二。
下逮佛入灭千二百年间,学者知行离异,间贻口实,外道乘隙丑诋,复拟僧相,流布
恶行诬陷佛徒,印王惑而憾之;燔经籍,毁塔寺,戮僧尼,二十四祖狮子尊者,亦与
斯劫。印度之正法,于是一坠千丈,不绝如缕。然其时即我国后汉时也。故印度衰歇
之时,即我国萌坼之时,与全亚取次推行之时也。此第二五百年印度佛教史之大略也。其间诸祖除马鸣、龙树、无著、天亲、护法、清辨六大士外,虽多有大小乘兼宏者
,而小乘之势焰卒不敌大乘。故此期可谓印度佛教之大乘时代。
3.印度时代赞语
综佛入寂后千余载之变迁大势论之:初百年间迦叶、阿难诸大罗汉住世,持佛仪
范,未少离异,为小乘全盛时代。从四祖而下,内讧渐兴,为小乘兆衰时代。及四百
年后,内诤弥烈外患迭乘,十祖十一祖之间,几于扫地,为小乘极替时代。此五百年
之兴废污隆,但关系小乘,故总为大乘之隐伏时代。
逮第二五百年初,马呜崛作,佛性真如以显,为大乘中兴时代。龙树继之,为大
乘全盛时代。提婆后渐衰,无著、天亲复中兴之。护法、清辨之后又渐衰。此后为大
小乘同归不振之时代矣。
然苟无马呜、龙树,虽谓于五百年后当即萎落,蔑不可也。茍无无著、天亲,虽
谓于提婆之后不复能中兴,蔑不可也。千余年之时,茍有吗呜、龙树、无著、天亲其
人,虽谓其隆盛当不下于六七百年间,无不可也。我国今日之佛教,寝颓昏陋,视印
度彼时为何加欤?所恃者仅有国人之信仰心未全死耳。
然脱有马呜、龙树、无著、天亲其人,乘此世界文明过渡之潮流,安知其不能化
而为世界佛教之中兴与全盛之时代乎!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历史第为英雄之牒谱,
宁不信哉。嗟夫!澐澐巨浸,莽莽神州,尚有马呜、龙树、无著、天亲其人乎!虽为
之执佛持杖,施四大作床而供养之,所忻慕焉!
乙亚洲时代
佛历数百年,教法已旁及龟兹、月氏、羌氏、暹罗、缅甸等国。经像之来我中夏
,实在佛入灭后一千零十八年。隋唐之际,复由我国经三韩入日本。厥旨宏敷,风播
全亚。故迄今二千年以上,一千八百余载,总束之为亚州时代。从兹厥后,当渡入世
界时代,另开凿空之纪元耳。
然自法轮东转之后,印度频兴屡蹶,卒不复振。南洋西域各国,徒转其皮相,耽
著小乘,鲜有闻大道者。三韩、日本、皆承我国之余流,其变化消长,亦大略似我。
故是一千余载,代表全亚佛教,舍中国殆无其他能任。请略举佛教流行中国之始末,
以觇全亚佛教之衰旺递迁大势。
1.创开到全盛时代
初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因傅毅之对遣蔡愔、王遵等十八人,西访至月氏国遇摩腾
、竺法兰二师,邀其■经像来至洛阳,译四十二章经,中国于是乎始知有佛。然是时
仅京、洛间有寺院数处,僧民数百而已;人民薄宗教思想,莫之尊崇也。迨东汉末叶
,有谦、谶、亮三支,及佛朔、严佛调、昙果辈、翻译道行般若、般舟三昧等经,稍
稍讲述。又有世称牟子者、著理惑论以推尚佛道,编户遂渐有敬佛者。
三国时,西域康居国康僧曾游化至吴都,献舍利于吴主权,使建塔供之,吴民乃
翕焉归信。同时魏有昙柯迦罗者,初传戒律之学,教仪渐彰。降及晋代,有佛图澄、
道安、慧远、竺道潜之俦,接踵而起,皆能译述玄籍,宏阐妙旨,负一时硕望者。又
有沙门法显,历冰雪,冒险危,远探天竺,卒赍经典以归,其功尤伟也。
稍后、而传教之大龙象龟兹鸠摩罗什亦应运而至。随译随讲法华、维摩、大品般
若、弥陀等经,成实、中观、婆娑、智度等论,凡数十部。门弟子三千,高足七十,
生、肇、融、睿,其杰出者耳。尔后又有求那跋摩、昙无谶、菩提流支等,译出华严
、金光明、大涅槃、胜鬘诸摩诃衍经,佛典用是赅备。而王臣人民信仰亦因之益笃。
惟魏武、周武尝毁灭之,然未逾岁月即归兴复,法界弥光。盖其时佛泽之濡涵浃瀹民
心者已深,非一二人之势力所能扑息者矣。粱隋之间,若僧祐、若达摩、若真谛、若
菩提流支、若慧思、智顗,各竖法幢,普宣真义。律宗、禅宗、三论宗、俱舍宗、成
实宗、摄论宗、天台宗,于是乎蔚作骈兴,参互偃骞;习者皆擅长其门学焉。
迨夫有唐三藏法师玄奘,跋涉万里,周游五印。值其时印度统摄于戒日王,有戒
贤、智光二大士,宏无著、天亲之大业,空有兼阐,浅深并宏。戒日王信之綦笃,佛
教得此大保护人,因复大振于五印。未久戒日王薨,戒贤、智光亦相继示寂,印度佛
教,兹后遂无复能光大之者。玄奘尝师事戒贤,受法相宗之学,尽窥西土真奥,运载
以归。译有大般若、瑜伽师地、成唯识等数百经论。维时相为前后者,若法藏、若善
无畏、若金刚智、若道宣、若善导、若窥基、若佛陀扇多、若澄观、若慧能、若神秀
,各舒厥高深微妙之理,互发其灵秘玄密之藏;而华严、真言、净土、慈恩唯识诸宗
,蝉联成立。总其流派分汇为家者,一十有三。千载流传,不外此数。而众圣灵光,
充实支那!法运之隆盛,古今无逾此也!至十三宗之派别源流,非枚举能尽,具在各
宗谱系。好事者当别寻之。
今试溯此数百年论断之:自东汉至初唐,为印度、中国之过渡时代。自梁至唐初
,为中国各宗派之创辟时代。唐初,为佛教大成时代。自陈、隋至唐末,为中国佛教
之全盛时代。过兹以往,即为锁关为守成为渐衰为衰极之时代矣。抑唐代之前,道教
徒妒佛教之蒸蒸日上,每兴狂诋;佛教诸大师亦不惜与之明辩折诤,故宜名之曰佛道
之竞争时代。从五代而入宋、明,则变为儒释之竞争时代矣。
2.变通到衰落时代
然两文明相遇,不竞争则不足以调和。道教初无文明之价值,故几经折挫之后,
便深形不竞。唯儒佛两教,各以正当之旗鼓,高邃之学理,愈竞争而愈光荣。自宋明
以来,殆如金丹换骨,一气同宣,其根柢上已不复能离而二之也。其所以致此之理由
,固何在哉?盖儒之与佛皆具有高妙深广之真理者。使其儒之为真儒也,既知佛理之
深广高妙,未有不心折神服,五体投地于佛者。故朱晦翁曰:“儒者若欲待看通佛典
,再来辟佛,佛典未看通,早被佛降服去矣!如人在关河上行,不知不觉,便行入番
界’。斯言也诚名言也,非亲身阅历过者不能道其只字。晦庵流览佛经,至繁极博,
此语其一生之供状乎!然儒者不欲与佛竞则已耳,苟欲与佛相竞而辞以辟之,必得研
究佛理,深知佛故,庶足以捣其中坚,攻其要害;否则鲜有不如昌黎之见穷于大颠者。然待其既知佛理之深广高妙,又鲜有不如晦庵之供状者。佛者之于儒,亦复如是。
此佛之与儒,所以愈竞争而愈调和,愈别异而愈融通也。今试将有唐以来,佛教之辟
系更略陈之。
我国佛教,自唐初各宗派大成之后,降至晚唐、禅宗之风弥畅。真言、俱舍、三
论、成实诸宗,渐归湮没,而戒律、净土入各宗兼带行之,专修已少。天台、华严、
慈恩三宗,虽尚足相雄并峙,经过五代杂乱,亦多散失入朝鲜、日本者。独禅宗经慧
能、道一、百丈诸祖之后,化溢山海,气吞河岳,焕然灿然,若梅花之瓣,一裂成五
:曰临济、曰曹洞、曰沩仰、曰云门、曰法眼,道香芳馥慧照辉煌,殆有眼耳鼻舌者
所不能自掩也。故有宋有明之间,儒释之竞争与调和,关系于禅宗者独多焉。禅宗之
衰也,渐于南宋,甚于元明,明之末叶,有紫柏、憨山、密云诸尊宿,又稍稍振起。
而净土之有莲池,教观之有幽溪、蕅益、雪浪、交光、龙象济济,殆与阳明诸贤同一
气运生者。今则禅刹满禹域,欲少睹古德之流风余韵,亦不复可得矣。
儒者之辟佛始于韩愈。然愈虽工于文章,而性情刚愎,见识浅陋,当世之人鲜有
信尚其说者。宋时欧阳修特负学者之硕望,因爱韩愈文章,泛重其品行学识,至颂其
辟佛诸说与孟子同功,九州学子于是乎竞以辟佛为第一急务,一若非辟佛则不足以为
儒生者。不能求学识于文章之外,求文章于学识之中,文章学识,混而不知辨,此当
时学者之大谬也。张商英,儒而深于禅者,尝著论曰护法论,条列韩欧辟佛诸说而深
斥之。至夫周、程、朱、张辈,固非韩欧吠影吠声之比,空谷论尝略揭其渊源与心术
,其学问之得自佛固不容掩也。然以朝三暮四之技,弄后人于不觉,无过乎晦庵。试
原其学佛而排佛之意,盖欲后世学者莫窥其学识之自来,以崇拜其为天人为神圣而不
敢逾越其识见而已。但其心虽苦其志实愚,天下之聪明,岂皆为一手所能障也。
至夫陆、王诸子,其造诣之高明精微,实较程、朱为尤,故其得于佛而似于禅者
亦尤之。盖程、朱虽浸淫于佛,而禅之一道则尚徜徉乎门外,陆、王则言到行到,较
之古禅德亦不多让。其示别于佛,实似之者愈甚、防之者愈深,所以自卫有不得不然
者耳!要之儒得佛而益明,佛得儒而益通。宋明之际之佛教,以僧界之形式论之,较
隋唐为衰,以儒佛之精神论之,实由变而通、由通而转盛耳。何耶?盖宋、明之学说
,皆合儒佛为一炉而冶出者。其言语文字上虽落落不合,其意思理想上固莫不息息相
通者也。虽谓其卫儒而排佛者皆卫佛而排儒者,蔑不宜也。虽谓其学于儒者皆学于佛
者,蔑不宜也。故曰,宋明为佛教之变通时代。
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矣。从全球运开
,泰西文明过渡东亚,我国之政教学术莫不瞠焉其后,而佛教实后而尤后者。中国之
佛教,固早失代表全亚之势力矣。然度入世界时代之后,非我国雄飞突兴于天演界,
执万国之牛耳以主张此无上之宗教哲学输灌而融洽之,佛学终不能大昌明于天下而速
进人群于大同也!其原理于下当浅述之。
3.亚州时代赞语
夫渡入亚州时代之后,亚州诸国虽皆为佛教国,而或仅保其余喘,或祗承其绪流
,或但传其皮相;惟我中国辉煌俊伟,发扬光大,独能概佛教之全体大用而无遗,斯
亦足豪矣!然僧侣之自局为化外,竖儒之相歧为异端,以致影响未能大著,效功不甚
足观,浸及今日大有江河日下之势也。第宋、明而下,佛儒道三教均渐有一道同风之
概,而入于睡眠态度,要亦致衰之一原因欤?今国家政体变更,社会思潮复杂,刺激
既深,醒觉亦多,吾佛教其庶几蹶而复兴乎!
丙世界时代
最近二十年中,日本僧侣之四出传教,欧美各洲皆已有佛迹流入。且研究佛学者
实繁有徒。印度尝设有一摩诃菩提会,入会者不下数十万,多欧美人;其大势固已骎
骎然趋入世界之时代。然日本虽振兴一时,人民薄于宗教性质,弱于道德思想,纵知
识学问,有足高者,而瑰玮之行冰霜之操,尚未及我国隋、唐高僧之万一!其不足风
慈祥勇哲之流,载信载仰、式崇式拜、抑可前知。印度之人民虽富于宗教思想,而学
识又不逮。且大乘经籍散失已久,摩诃菩提会会长尝致书金陵杨文会居士,拟邀我国
之精于大乘者诣彼学习梵文,取中国诸大乘典转译入印度云云。此可以知印度之佛教
虽有中兴之兆,必待我国为之赞助,庶几成功耳。
夫世界佛教之昌明,世界众生之幸福也,而关系我国如是其重。顾我国之佛教徒
,方沉酣于甚深之醉梦三昧,于世界之大趋势茫无所觉,不亦悲夫!已矣,中国之僧
侣,于前途唯有任天演之淘汰而已,尚何足以冀其光大佛教于世界负救世之大使命乎!但犹未敢绝望者,今既有佛教总会之设,冀广兴教育有以造成于将来耳。况我佛教
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且未尝轩轾于天、龙、鬼、畜,岂规规然拘亲疏于缁白之间哉。
维摩诘、李通玄,皆在家之菩萨也;今世之学士,苟有抱伟大之思想、沉重之志愿、
深远之智慧、宏毅之魄力者,荷担此救世之大使命,是则尤喁喁深望者也!
然而今后之佛教,势必日趋于通便精辟,凡有学问头脑者,皆能言其理趣,心其
信仰、而不复拘拘于僧之一部份,可断言矣。我国佛教之不发达,以佛学局于僧界,
以僧界局于方外阻之也。虽然,中国而著宗教史,舍佛教必无足记述;中国而著学术
史,周、秦之后,舍佛教必无足颜色。晋、唐六七百年间,学界中稍可人意者仅一文
中子而已。然此亦据儒学一方面而言之耳,若兼佛学言之,虽较之春秋战国时代亦不
稍减。故斯时也,乃中国学术史上最衰之时代,亦中国学术史上最盛之时代。宋、明
之际,已具如前论;庸可以僧界局方外拘哉!其以僧界局方外拘者,皆取形式而不取
精神者耳。然今日之中华民国既度入世界时代,政教学术无一不变,佛教固非变不足
以通矣。宋、明之际一变而儒学益以明,佛学益以通;今能乘世界之思潮再一变之,
古今东西之政教学术,皆将因之而愈明!全球慧日,于是乎为不僭耳。(见佛教日报
第一期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