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安忍(续五)
    思敌极难得——>生佛皆平等

    112.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113.成佛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114.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讲解】导师释迦牟尼佛曾说:“佛”和“有情”都是最殊胜的福田,如果有人经常尊敬、供养诸佛和有情,必能顺利圆满二利而抵达正觉的彼岸。

    我们大家都知道供养佛菩萨可以累积福报。不管是我们的讲堂、寺院或一般的家里,都把佛像安置得高高在上。我们供香、供灯、供水果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累积很多福报。同样地,我们对众生布施、恭敬、帮助他们一样可以累积福报。但,世间大部份人不会这样想。

    我们认为:

    “佛陀是伟大的、高高在上的,

    所以我们恭敬他们。

    而众生的内心充满着贪欲和嗔恨,

    我为什么要恭敬他们呢?”

    “佛陀的智慧”和“众生的智慧”当然不一样,但就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而言,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

    假如,你只对佛菩萨恭敬,却对众生“冷眼相待”的话:

    *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为什么呢?

    *因为要达到佛的果位,要有“菩提心”!

    *而“菩提心”的对境是众生,没有众生的话,菩提心如何产生呢?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达到佛的境界!

    这里所讲的“二利”是什么呢?二利就是“自利”和“他利”。

    *“自利”的果是“法身”,可以达到一切知的境界。

    *“他利”可以得到“色身”。“色身”可再分为“报身”和“化身”,它是利益众生的来源。

    所以你没有恭敬众生、利益众生的话:

    *那么,你的果位就只能达到阿罗汉、独觉的境界。

    *可以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无法达到佛陀的境界。

    *所以“众生”和“佛陀”就我们累积福报而言,“作用”是平等的!

    佛陀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要恭敬他,他只是讲“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也许是文化上的差异,在我们西藏“佛”和“法”分得很清楚。我们说“我们要学习佛法”或“学习妙法”,而台湾这边都是说“我们要学佛”。当然,学佛也可以啦!释迦牟尼佛怎么做,我们就学着做,跟着他做当然也是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这是直接和间接的差异而已啦!只是我们和佛陀的年代时间相隔这么久了,佛陀当时到底是怎么修的,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模糊一些。

    我们供养佛陀钱财,佛陀缺钱吗?佛陀不缺钱!佛陀也不缺吃的、喝的、穿的佛陀样样不缺!那么佛陀最希望什么呢?佛陀唯一希望是“众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对众生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

    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缘”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只是敬重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这是谁的教法?我并不是说佛与众生的智德相等,而是针对他们所产生的效用而说相等,恭敬有情也有助人成佛的效果,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115.应供慈心者因彼珍贵故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116.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118.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讲解】假如,我们供养一个修慈心的修行者,那么所得的功德就非常广大。为什么呢?

    因为修行者修慈悲观的原故,他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得到快乐、离开痛苦,因为他有这样一颗善心,所以我们供养他才有功德。不然的话,功德从哪里来呢?

    假如,我们去供养一位自私自利的人有功德吗?当然还是有功德,但不像供养修行者那样广大。同样的钱财或物资,供养“对境不同”所产生的功德效果是有差别的。

    我们认为“供养上师、仁波切是有功德的”,没有疑问!供养一位心胸开阔的上师当然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未加明辨就供养,而且正好供养到一位“喜好聚财或者为名利而修建塔庙”的出家众的话,那么虽然也有功德,但这个功德并不能像供养前者(具德上师)那样殊胜,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上师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功德就很有限,这是因为对境差别的原故。

    供养最好的对境是什么呢?

    1.慈悲的上师

    2.生养我们的父母

    3.久卧床榻的病人——>为什么久病的人是最隹供养的对境呢?——

    >因为他们久卧病榻(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心里郁闷缺乏快乐。我们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帮助他们,当然这个功德就不一样了。

    “对境”抉择“不同功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对慈悲者供养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佛陀产生恭敬心、虔诚心而供养佛陀一支香、一盏灯、一粒水果或者作个礼拜等微小的供养,都可以累积很大的福报,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是无上智慧和慈悲的圣者,这个功德是由于佛陀的珍贵而来的。供养的对境珍贵,是我们累积福报的来源,但是众生呢?

    我们生存是需要靠众生的,譬如我们做生意也是需要有市场啊?没有人群就没办法做生意,没有民众的话你如何当官、做立法委员呢?不要说是修习佛法,世间法一样离不开众生!

    佛有五智,但总括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

    1.“如所有智”——>纵深之智慧,了解一切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本质,即照见空性之理的智慧。

    2.“尽所有智”——>宽广之智慧,对一切万象都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譬如:桌上的花是从哪里买来的,而这花原来是生长在哪里,是谁种的即遍知一切之相的智慧。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这里是针对供养对境给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相等而言。

    *是说众生的功德和佛陀相等。

    *不要说是众生,就连威德广大的菩萨也无法和佛陀的功德相比拟。

    *一切众生本质上都是佛,在实相上与佛无异。

    *但现象上有别。我们看到这里有一只蚂蚁的时候,大家就应当知道它的本质和释迦牟尼佛的本质是没有差距的。

    *只是蚂蚁的佛性与智慧被无明盖住而已。

    同样,我们不像“木石瓦砾”无动于衷,我们具有慈悲和智慧,也只是被无明盖住而已。所以说“众生是未来佛”,因此所有众生都值得我们供养的。

    供养慈心的行者“福德无有边际”,那是因为他想利乐无量珍贵有情,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福田之故,因为有情提供了其他众生修成佛道的因缘。

    所以我主张众生与佛相等,但是众生的德能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海相比。最胜功德齐聚一身的圣者唯有佛陀,其他人只能具有少分殊胜的佛德而已,对于这些人,就算以三界的宝物供养,仍然是不相称的。

    但每一位有情众生

    都具有能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

    单单因为有这一分名符其实的功德,

    就值得我们供养有情了。

    思敌极难得——>敬众报佛恩

    佛陀教导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道理,使我们从贪、嗔、痴的恶疾中得到康复,所以我们感恩佛陀的恩德,而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尊敬众生”。

    119.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120.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121.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

    【讲解】世俗中的人除了“想利益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想法。

    *我们都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富强安乐。

    *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苦难就漠不关心。

    *我们只关心自己信仰的宗教是否兴盛,对于别人的信仰,则想办法尽力压抑。

    *而佛陀已经离开一切世俗的伪装,没有分别心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佛陀除了“一心想要利益有情众生”以外,没有其他的心思。

    所以报答佛陀恩典最好的方法

    就是像佛陀一样地慈愍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欢喜。

    有些愚夫愚妇为了要让佛陀欢喜,而去做伤害众生的事,用杀猪宰羊等不净业所赚得的些微钱财修塔盖庙、供养三宝,这是非常不好的!

    这样做,佛陀会欢喜而特别加被于他吗?一点都不会!

    佛陀欠缺佛像吗?佛陀欠缺庙宇吗?一点都没有!所以用这样的行为供佛是完全错误的!世间人用不择手段所获得的利益,供养父母或者官长或许会得到称赞。

    但佛陀平等地看待众生。

    佛陀不会喜欢你伤害别人所得的利益来供养他!

    就好像:

    一个非常慈爱儿女的母亲,

    她会喜欢大儿子用小儿子的肉

    来炒菜给她吃吗?

    她吃得下吗?

    同样,我们不要用伤害众生的方式

    来供养佛陀,

    这样做不但无法利益自己,

    而且会因此造下恶业带来痛苦的果报。

    从佛陀的传记中我们知道,无始劫以来,佛陀曾经为利益众生而布施身体、下过地狱!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佛陀都这样做了,那么我们怎可以不跟着他做呢?假如一位“名高德绍”的高僧法师看到一位久卧床榻很需要帮助的病人,他会怎么做呢?如果他真是一位慈悲的上师的话,他一定不会嫌弃这是肮脏污秽的杂务,不管有没有人看到,他都会很乐意去帮助他解决困难。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明星、政客也会做看访病童、老人、扫街等等慈善的活动,是不是真实的内心关怀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同样在形象上“为善”,动机却有很大的差别,一位是心性上的自然流露。一个只是现象上的表演。诸佛为利益有情布施身体,那么,在我们有能力布施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吝于施舍呢?

    即使众生毫无理由地伤害我们,

    我们都应该要忍耐下来,

    一心行善来报答佛陀给我们的恩惠。

    为什么高僧们没有分别心呢?

    因为他们知道众生的重要性!世间人都热衷追求高高在上的名位,但我们越去追求“高”的现象,就越分离“高”“低”的距离。恭敬名声显赫的法师,忽视一般的修行者,这不是一个好人的行为!这样的人怎么会看得起一般的老百姓呢?

    在印度,有一位从嘉荣来的喇嘛,平常信徒们都忽视他的存在。有一次,信徒见到他和一些上阶层人士在一起,从此以后信徒们见到他都必恭必敬。我们人就是这样无知!

    嘉措喇嘛说:“听说有些寺庙里的人看到一般的信徒来参访时会说“坐,喝茶!”而看到一些比较有钱的人来就说“请坐,泡茶!”可是如果看到一些既有钱又有名的人来呢?他们会说“请上座,泡好茶!”所以你们如果想要试试这位法师有没有分别心的话,那么你要去参访他的时候,就假装得穷酸点,看看他的反应。”

    一位慈悲的上师不会为了供养或提高声誉,而会见宾客!在印度嘉札仁波切他就对于来访的客人一视同仁,有人拿一大叠美金供养他,他说:“我这么老了,你还要请我为你做事吗?”他不会因为来客富有而会见,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见不到。不是会客的时间,不论是谁来访一样都见不到他。所以我常说:“如果你要去参访的上师,他没有特别的原因就不见你,那就不要见啦!见也没有用。”

    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越神秘就觉得越殊胜、越了不起”,大家抢着看,到底有什么看头?都是人啊!反而越伪装神秘的越不值得去凑热闹啦!可是凡夫就是喜欢。以前不是传说见宋七力要一千万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是要花大钱的功德主才见得到的上师,那就完全不用见啦!”如果你要参访的上师订有会客的时间表,“见与不见”完全以预定的时间表来决定,而不是以“身份”“贫富”来分野的话,那么才值得去参访他,否则不要见比较好啦!

    *已离谄伪(已经脱离“献媚虚伪”)、成为众生亲友的诸佛,唯一关心的就是无边众生的利益。

    *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悲愍的有情”欢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报答佛恩呢?

    *既然只有“利益有情”才足以报答诸佛,曾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宏恩,那么就算众生无故伤害了我,我仍然应该以德报怨,广行诸善。

    *我的主尊——>诸佛,为了谋求有情的幸福,尚且奋不顾身地保护他们,愚痴的我,为何这么傲慢?

    *为何不像仆役侍奉主人一般地服务众生呢?

    122.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123.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124.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讲解】“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为什么这样说呢?

    *诸佛如果会为某件事而欢喜或悲伤的话,那么诸佛究竟有何特别高深之处?

    *就“实相”而言,诸佛是超越我们“念头”或“感觉”那样的欢喜或悲伤的。

    *他们是永恒的快乐者。但,就“现象”上来说,诸佛会显现欢喜或悲伤的样子。

    *“伤心”或“欢喜”只是现象的显现而已。

    *究竟上,他们不会有痛苦。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会痛苦。

    *他们很慈爱众生,见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会示现伤心的现象。

    *但,在实相上来说,他们没有伤心的感受。

    我们无意伤害别人,可是别人却因此遭受伤害。这是他自己业力的显现!例如:我们无意伤害蚂蚁,而它却丧生在我们的脚下。或者无意间别人因我们的语言而受伤害这不算是我们造业。但,当我们恶意伤害众生时诸佛会显现伤心的样子,

    所以我们伤害众生就等于伤害诸佛一样。

    *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物都送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觉得快乐。

    *有些民众杀鸡宰羊祭祀神灵、礼敬诸佛,如果“对境”是“世间神”的话,也许会因为你的供养而欢喜赐福给你。

    *但“出世间”的“神”和“佛菩萨们”视众生有如自己一样,你这样的供养会使他们高兴吗?

    *不会!

    供养上师的方法很多,

    例如衣、食、财钱供养或欢喜承事做义工。

    但在以前要使好的上师欢喜最好的方法是

    “好好的修行”。

    可是现在好像不是这样,现在很多上师会比较喜欢钱财供养。其次是做义工,如果你只好好修行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忽略掉也说不定。这就是佛法落没了。顺便提一下,佛法自佛陀转法轮以来已经二千六百多年了,为什么不如西洋一些宗教兴盛呢?我们佛教的教义没有他们的好吗?

    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传承上师们在传法的时候,都没有“你们要信我”“你们要把我的教法和理念发扬光大”“这样我才欢喜”的动机。

    *佛陀传授教法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心的本质”“随时观察自己的身、囗、意”。

    *所以佛教徒就没有其他宗教徒那么多。

    *可是现在我们佛教也渐渐转入世间法——>越来越注重推广。

    *形式上我们佛教越来越兴盛了。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将来我们的信徒会越来越少。可能有一天还会超越基督徒的数量也说不定。

    *但未来“了解佛法精髓”的人会比较少。

    *而“信仰佛法表相”的人会越来越多。

    *世间人希求名誉和信众,所以朝这方面努力。佛陀没有任何匮乏。他样样圆满具足,不用追求一切世间法,所以佛教徒就比较少。

    *众生幸福安乐,诸佛会示现欢喜。

    *如果众生遭受伤害,诸佛就会忧伤难过。

    *使有情众生欢喜,诸佛就会显得高兴。

    *倘若,恶意冒犯“有情众生”,就等于伤害了诸佛。

    好比:“全身上下都着火燃烧”的人,他忧心如焚!纵然给他所有的享受,心里也不会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了与诸佛同体的众生,而又不肯悔改,那就很难取悦诸佛了。

    由于我过去曾经伤害众生,

    使悲愍众生的诸佛伤心难过!

    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一一忏悔,

    祈求诸佛慈悲宽恕!

    125.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126.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二)念忍功德(1)总说

    127.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讲解】“任他践吾顶”。在古印度,种姓分别执著非常严重。而且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身体上半部”是尊贵的,而“身体的下半部”是很肮脏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年轻人还是以“用手触摸长辈的脚,再摸自己的头”来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为了使如来欢喜,我从今天起不但要停止伤害众生。

    *还要积极服务世间,就算众生用污鞋践踏我头顶,甚至送命。我也要令世间的怙主高兴。

    *心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看待“世间的众生”就像“他自己”一样。

    *既然,有情众生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忍敌怨害”“悦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而且如此,不但能累积福报、利益自己,还可以广泛的消除世间的痛苦。

    所以我要经常修习安忍,使众生快乐。

    (二)念忍功德(2)喻明

    128.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129.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130.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讲解】

    *譬如:国王手下的大臣虽然伤了许多无辜的人。

    *但“识时务的俊杰”依然“安忍不嗔”。

    *纵然有能力也不会前往报复。

    *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而已。

    *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后援及靠山。

    *同样,伤害我的仇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是我也不可以轻敌报复。

    *因为“伤害众生”会让“诸佛不欢喜”又会使自己堕落地狱受苦。

    *所以“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他们就是我“仇敌的后援及靠山”。

    *因此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王”一般,恒常随顺,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131.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132.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讲解】

    *再者,一个凶恶的暴君无论如何生气,他只能抢走我们的财物,或夺走我们的生命而已。

    *他无法使人堕入地狱受苦。

    *但是嗔怒有情众生,却会引来各种地狱的祸害。

    *同样,一个有权势的国王再怎么高兴,他也只能给我们钱财或名位而已。

    *他无法赐给我成佛的安乐。

    但是取悦有情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二)念忍功德(3)结示功德种类

    133.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134.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讲解】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众生能产生这么广大的果报呢?

    “取悦有情”不但能在未来成就佛果。

    *今生还可以享有荣耀、美誉和快乐。

    *即使在轮回期间,修习安忍也能使我得到:

    o庄严的容貌

    o健康的身体

    o美好的名誉,甚至获得长寿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你们可能第一次听到“让众生快乐可以得到佛的果位”。寂天菩萨认为“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都可以累积福报”,尤其是善良微弱的众生、父母、久病的人。我们认为“供养三宝有功德,布施众生的功德就比较小”。现在我以一位出家众的身份说:“供养三宝和布施众生的功德一样的!”

    你们供养大法师、大仁切的钱财,除了修盖塔庙、佛学院之外也是用来救济贫穷的人。所以你们也可以直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两个功德没有分别!

    但要注意!

    假如:

    *受布施的对象品格不好,现在他没有钱,没办法做坏事。

    *如果你给他很多钱,使他有能力去做坏事的话。

    *那么这个布施的功德就会被打折扣。

    *布施需要善巧,不是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尊敬众生可以得到什么功德呢?

    它可以让你得到美好的名声、受用富足、受人恭敬和赞叹、更重要是可以使得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假如:我们常常生气,那么会使得别人不舒服,自己日子也难过。

    比如:

    *一个家庭或团体当中,有一个人常常心情不好、生气,那么他周围的人怎么会快乐得起来呢?

    *如果我们的团体中有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毫无疑问地大家处在一起的感觉就轻松多了!

    *我们的磁场会互相影响。

    *但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让别人快乐而让自己痛苦过度喔!

    *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嘛,我怕你们如果这样做会维持不了多久。

    *不要说为别人而受苦,现在我们为了小孩、亲人的衣食、享受而忙碌,日久也难免不耐烦而抱怨、发脾气

    *如果我们发了脾气,那么功德就会消失。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其次是“自己受一点点苦,让别人快乐”。

    *至于“要让自己受很大痛苦而让别人快乐”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要太勉强自己啦!

    *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情、脾气一直都保持得很好,自然而然地容貌就越发舒泰。大家都会越来越觉得“你长得好看”。假若一个人天生相好的人却脾气暴躁,那么刚开始,别人可能会因为容貌而接近他。但相处久了,我想谁也不愿意去自讨苦吃,相貌平凡却脾气好的人,刚开始可能无法马上引起他人的特别好感。可是相处以后魅力就会渐渐显露出来,大家都会喜欢和他在一起。

    仁波切说:“刚到台湾时,看到立法院那几位女立委各各都是年轻貌美的,想不到只有几年功夫就已经光华不似当年了”,可能是立法院一直争吵不休的关系。所以人就老得特别快,因此我认为要保持美貌最好的方式是修安忍啦!假使你老是生气,那么即使你涂了很多高级的化妆品来为自己的容颜增添颜色,可是有谁会真心地喜欢你呢?

    一个笑囗常开的人,别人自然乐于亲近,不但可以获得美好名声也心情好,心情好自然就身体健康、长寿,来世也能生为一个受用不尽的大国王。这些都是“修安忍的功德”。

    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得到智慧、产生菩提心的。而要让我们的菩提心增长,首先就要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

    要如何消除自私心呢?

    首先我们要安忍众生的伤害,不要对众生发脾气!

    我们要慈悲众生之前,首先要消除对众生的嗔恨心。所以说“没有一个比修行安忍更难行的功德,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罪过”。修行安忍虽然困难,但它的功德却是深广的。不要抱怨说“他障碍我学佛法”“他障碍我行善布施、修塔盖庙”我们为了修行佛法而嗔恨别人。

    这完全是错误的观念,身处逆境的当下修习安忍,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方法,我们常常被世间八法所利用。

    世间八法

    1.得到钱财时就开心

    2.得不到钱财时就嗔恨

    3.过得快乐就觉得很好

    4.过得不快乐就觉得很不好

    5.得到赞叹就高兴

    6.受毁谤就不高兴

    7.有名声时就高兴

    8.没名声时就不高兴

    所以我们每天几乎都在“世间八法”里面打滚。

    *你们想想:佛法与世间法怎么分别呢?

    *仔细观察我们的动机就知道“你是否别人赞叹你,你就高兴?”

    “你是不是别人不赞叹你,你就不高兴?”

    假如:有以上八项心态就是“世间法”。如果动机上没有以上八种因素存在,就是“佛法”。

    我常说:“物质文明地区的人受世间八法影响非常严重”,怎么说呢?你看看,哄他一下就可以让人很开心,即使我们言不由衷地说“你变年轻了!”“你变漂亮了!”诸如此类的谎言也可以让人很高兴。你可以因此要求他请客、或者心甘情愿为你做事

    相对地,假如我们说过一次“对方很不喜欢听”的实话,可能他就会记仇一辈子也说不定!这个社会变得怕对方不高兴就连实话都不敢说了。这是受“世间法过度污染”的结果,我们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智慧。

    我们热衷享受“世间八法”的味道——>别人的赞叹、名声、钱财就开心,这是因为我们心情不好而来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嗔恨”“欲望”就会产生,欲望就是贪心,你们不要认为只有“嗔恨”是由心情不好而来的。

    要知道“贪心”也是,比如:说我现在手中有一百元,可是心里却想拥有一百万,人心不足,心情当然不好。

    对治“嗔恨”和“贪欲”最好的方法就是安忍。

    《入行论》最大的特色是“安忍品”

    “智慧品”讲解“空性”。但空性在“中观”里讲解很多。但“安忍”除了“入行论”以外,很少“经”“论”谈到它。想要了解修习安忍的善巧和方法,讲解最多的是“入行论”,大家要把握!

    我讲解“安忍品”时,都没有念诵藏文的根本颂。依照我们西藏的传统,不但要讲授论义,而且要囗传根本颂。我知道有些学员有种种原因无法每次都来上课,没办法得到完整的囗传,但也有很多学员都没有缺课。我希望这些人都能得到完整的囗传,这个囗传从寂天菩萨传法以来,传承没有间断地传到你们这里。你们得到囗传之后,将来对于看经书或者听闻佛法都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

    囗传有两种:

    1.教授囗传2.只有囗传

    我们现在是“教授囗传”,除了“念根本颂”之外还讲解“论义”,从小时候到现在我向不同的上师学过六、七遍《入行论》。讲解教授是第四次。我从老上师突丹丘吉札巴和其他教授那里得到这份殊胜的加持力,我现在就囗传给你们,我用藏语念根本诵你们好好的听!

    我们今天除了照平日的仪轨念颂回向文之外,我们要再念诵“入行论”第十品的“回向”,以后你们不会回向时,就按照这个回向文做回向。

    回向文

    造此入行论所生诸福善回愿诸众生悉入菩萨行

    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愿彼皆获得菩萨相续乐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彼中众有情悉获极乐喜

    愿彼寒狱暖亦愿菩萨云飘降无边水清凉炙热苦

    愿彼剑叶林悉成美乐园铁刺树枝干咸长如意枝

    愿狱成乐园饰以鸥鹅雁悦音美飞禽芬芳大莲池

    愿煨成宝聚烧铁成晶地布畏众合山成佛无量宫

    岩浆石兵器悉成散花雨刀兵相砍杀化为互投花

    陷溺似火燃无极大河众皮肉熔蚀尽骨露水仙白

    愿彼因吾福得获妙色身闲浴天池中天女共悠游

    云何狱中隼卒鹫顿生惧谁有此妙力除暗生欢喜

    思已望空际喜见金刚手愿以此欣喜远罪随密迹

    愿狱有情见香水拌花雨自天迅飘降熄灭炽狱火

    安乐意喜足心思何因缘思时望空际喜见圣观音

    愿狱众有情欢呼见文殊友朋速来此吾上有文殊

    五髻光灿灿已生菩提心力能灭诸苦引乐护众生

    令畏尽消除谁愿舍彼去彼居悦意宫天女齐歌颂

    着冠百天神齐礼莲足前花雨淋髻顶悲泪润慈目

    复愿狱有情以吾善根力悉见普贤等无碍菩萨云

    飘降芬芳雨清凉复安乐见已彼等众由衷生欢喜

    愿彼诸旁生免遭强食畏复愿饿鬼获北俱卢人乐

    愿圣观世音手出甘露乳饱足饿鬼众永浴恒清凉

    愿盲见形色聋者常闻声如彼摩耶女孕妇产无碍

    愿裸获衣裳饥者得足食渴者得净水妙味诸甘饮

    愿贫得财富苦者享安乐愿彼绝望者振奋意永固

    愿诸病有情速脱疾病苦亦愿众生疾毕竟永不生

    愿畏无所惧缚者得解脱弱者力强壮心思互饶益

    愿诸营商贾处处皆安乐所求一切利无劳悉成办

    愿诸航行者成办意所愿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

    愿迷荒郊者幸遇诸商旅无有盗虎惧无倦顺利行

    愿天慈守护无路险难处老弱无怙者愚痴颠狂徒

    愿脱无暇难具信慈爱慧食用悉富饶时时忆宿命

    受用愿无尽犹如虚空藏无诤亦无害自在享天年

    愿卑寒微士容光悉焕发苦行憔悴者健朗形庄严

    愿世娇弱女悉成男子汉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

    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

    愿于诸方所遍长如意林充满佛佛子所宣妙法音

    普愿十方地无砾无荆棘平坦如舒掌柔软似琉璃

    愿诸菩萨众安住闻法眷各以妙功德庄严佛道场

    愿诸有情众相续恒听闻鸟树虚空明所出妙法音

    愿彼常值佛以及诸佛子并以无边云献供众生师

    愿天降时雨五谷悉丰收仁王如法行世事皆兴隆

    愿药具速效咒语咸灵验空行罗刹等悉具慈悲心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愿诸伽蓝寺读诵以兴盛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忏罪业寿尽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身心悉清净令誉遍诸方

    愿离恶趣苦以及诸艰困复以胜天身迅速成正觉

    愿诸有情众殷鸹供诸佛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

    菩萨愿如意成办众生利有情愿悉得怙主慈护念

    独觉声闻众愿获涅盘乐

    未登极喜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世世愿恒得圆满寂静处

    何世欲阅藏或欲问法义愿我无碍障面见文殊尊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愿除苦良药一切安乐源教法得护持长久住世间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我们刚刚将今年讲解、听闻《入行论》及过去一切行善、修行、将来所要修行的功德都回向给十方众生!我们希望所有众生今生都能够身体健康、精神快乐,来世都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暇满人身、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殊胜的佛法、未来能够得到佛的果位。

    希望今年透过《入行论》的课程,能够使诸位对于殊胜的佛法和菩萨修行的方式多了解一些些,虽然我的中文并不是很流利,谢谢大家还是很耐心地听课。但,希望大家不要停了课就不看书了,我们需要重复、重复地复习再复习。

    以前,巴祝仁波切也是一再重复地接受《入行论》的课程,所以我们也应该要不断地复习。这样子才能将佛法融入我们的心中。现在我在讲课你们都听得懂。但为什么遇到事情时,却没办法有效的运用呢?

    原因在哪里呢?这是佛法和我们的心分离的原故!佛法和我们的心为什么没办法融合呢?那是我们没有不断地复习和思惟的原故!所以我们不但要认真地作功课,还要看书、思惟,我们可以常常像刚刚那样子念诵《入行论》,这样子做就会对菩萨的修行比较熟悉一些。

    《入菩萨行》第六品安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