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续七)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说:色相是一种假相,不要太注重!但如果我们平时疏于保养的话,那又成了人们囗中的黄脸婆,那我该怎么办呢?

    【答】如果你在乎别人这样的说法,那就表示你所保养的东西——>你还没有认为它是“假的”!

    【请问堪布】可是黄脸婆就是黄脸婆啊!怎么会是假的呢?如果画一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漂亮的话,为什么不画呢?

    【答】如果它是“真的”的话,那么你又何必去改造它呢?我们要学习接受“真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漂亮,你也不会就变得漂亮啊!你还是“你原来的你”,我们跟随别人的看法而舞动,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永远脱离不了痛苦。并不是“要不要怎样”的问题,修行者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骂他,他不会感到痛苦。别人赞美他,他也不会高兴,他就是这样子。能够这样子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现在你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地保养,再过几十年之后你还是会满脸皱纹啊。到时候你将怎么办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冲突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一般。我们世间人都充满痛苦和压力,而佛法是教导我们脱离痛苦压力得到快乐的方法。所以现在有人提倡“佛法生活化”我认为并不容易。

    当你了解空性时,行住坐卧自然离不开佛法。可是,如果你尚未了解空性,那么日常行为和修行是分离的。如果修行和世间法无异,那么现在那些有名的大法师们,他们的钱财可以和大财团相比吗?没办法!那么我们说佛法是最棒、最好的!你会不会怀疑“佛法到底有没有比其他的世间法好呢?”

    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内心,不是外境,反而在大街上穿得破破烂烂的、满身污垢却是很快乐的人,说不定他就是菩萨或佛也说不定。我们看他很可怜,他看我们像疯子,该注重不注重,不该注重却紧抓不放,该追求的不追求,不该追求的追得满地跑,

    每个人都充满痛苦和烦恼,满囗假仁假义,行为矫柔造作,和快乐的本质背道而驰。可是话说回来,当你还禁不起人家说黄脸婆时,随俗啦!我想你还是画妆比较好!不过,过几年即便化妆也没现在好看时,就要学习接受,心态要调整。不要为保养而心生烦恼,等到我们修行的境界提升时,自然就不会注重这些啦!

    就像济公活佛一样,别人怎么看他,他都不在乎!我们现在号称学佛,其实还是充满世间法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才无法分辨“谁是真正的高僧”,我们注重他的眷属、寺庙、名声,可是真正的高僧不会在乎这些。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有谁是智者呢?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最后是不是要到深山里去修行呢?

    【答】不是到后来!按次序来说是:“我们要先到森林中静修,等到有所得了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污垢,所以要远离污垢的环境洗涤心灵,等到心清净了、稳固了,这时你再回到污垢的环境。那么外在的污垢也不会染上你。

    【请问堪布】可是我们现在走不开啊!

    【答】所以现在要先在“见地上”下功夫!思想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去西藏也是一样。你去西藏就能成为菩萨吗?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比较知道那边的人都很想到香港或台湾来!所以哪里是净土?

    这是为下根器的人说的,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我这是实话实说,

    因此我们要学习“羡慕自己、羡慕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快乐。

    有个尼师我们已经认识五、六年了,先前她都未接触藏传佛法,现在她到西藏去求法,到了西藏之后她才发现:“语言真是一个大问题!”她没有中文的法本,学习很困难。上次我回去时我才教她看一些,我跟她说:“在台湾有很多人在教啦!”可是她虽然住在台湾却不知道,这次她回来台湾传了个简讯给我,说我推荐给她的《入行论》和《普贤上师言教》非常好用!跟那边教的都一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华人虽然大陆最多,但,佛法的因缘以台湾最丰富,不要老是羡慕彼岸!不要等到历尽艰辛到达彼岸之后才发现:“原来——>来处才是净土!”

    哈哈哈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说:‘“识”和“境相”不会同时俱起’,那么它是前后产生的吗?如果这样,那么它就是互相依存?

    【答】“互相依存”是一般人非经“理智量“探讨的结果。但如果你理智地去分析的话,它并非互相依存,因为它有时间的间隔。当“识”产生时“境”已经消失,当“识”产生时“触”已经消灭,所以在名言量上“先有触后有受”、“先有色后有识”,但,你追根究底地去分析的话,“境与识”、“触与受”既不是同时俱起,也不是前后生起。

    【请问堪布】刚刚101颂“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的“受者”和心念处的“心”有何不同?

    【答】101颂的受者是“心与受”合在一起讨论的,心和受是否互相依存呢?有没有实有的受者-心呢?而心念处只谈“心”,对“心”做独立的讲解。

    “智慧品”的内容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各位如果能真正了解空慧的话,那才是生活的智者。“空慧”是佛法的重点、万法的精华。所有的世间法都是虚幻的,真理只有一个“空”。

    “空”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大部份。“人无我”已经讲解过了,“法无我”有身、受、心、法四念处。今天我们要讲“法念处”的

    部份。

    什么是“法念处”呢?

    一切诸法皆是如梦如幻非实有存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大家都会背,那么我们如何用理论去推知证明这个说法呢?

    如果我们只会朗朗上囗,却不知其中义理的话,那么遇到他人驳斥时,那就只有各说各话啦!我们无法运用很好的证据或理由来说明,这样你如何让别人来信服这个理论呢?我们不了解佛法,如何让别人了解佛法呢?

    以前“法布施”的对象以出家众为主,而在家居士则以财供养居多,情势渐渐地改变了。现在,出家众福报越来越薄——>越来越热衷世间法,而在家居士呢?福报越来越大——>学习佛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各位透过不断学习的过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有智慧。当你了解外在都是虚假的,当然能够利益自己。

    各位不要轻视自己!自认学历不高,所以不可能了解佛法,了解佛法和学历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窗小能邀月!在西藏,有些喇嘛对文学并没有深入研究,但他对佛法的重点却是一清二楚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位喇嘛了解佛法”呢?他为人谦虚、在一个僻野静处可以心无旁骛地安祥过日子,这是了解佛法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可是,他虽然了解佛法却无法对大众演讲,为什么呢?

    学问的工具不足啦!所以他无法说给别人听,但各位要知道“他内心是充满喜乐、安祥的!他已经持有内心的无价珍宝了!”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物。我们凡夫追求学问,可是满腹经纶却没有足以使自心稳定的内涵,那么学问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我们内心空虚、不安就永远无法获得快乐。当然,如果能够既有学问,又持有佛法是最好的。

    自己既能独享内心中的安祥、平和与快乐,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不管你对佛法有多大的领悟和讲解能力,没有因缘时,不要勉强别人接受你的观念。这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压力。所以“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有很大的学问,想要获得这无价珍宝,必须透过学习才能得到!

    佛法没有殊胜与不殊胜的差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能够减少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法就是好的。我们要知道“佛法是往内观照用的”,如果你把它用来看外境的话,那么就会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样,虽然说得十二部经藏,却成为产生傲慢的助缘,最后不得善趣。大家要小心谨慎才是。

    所以各位最好将佛法用在内心上,而不要使用在外面!

    现在,各位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师父你讲解佛法,不是把它用在外面吗?”假如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讲解佛法,却成为我傲慢的因——>因此觉得自己很尊贵、很了不起,那么我真的就是未将佛法用在内心上。我告诉大家:“我坐在法座上并不是人尊贵,而是对佛法的尊重!”我现在坐在法座上讲解以前高僧大德的论,它的内容不曾离开过佛法。因为我要讲解这样尊贵的论,所以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要常常这样子思惟:“我只是一个凡夫,我内心中充满着贪嗔痴、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利用佛法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我们犯了错没有人可以纠正我们。我们的父母虽然偶尔会跟我们讲些他的观点,但他们没有学习佛法。他们本身还是充满着世俗见,所以我们自己要用佛法往内观照。

    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真正快乐的,是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所传下来的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并不是要研究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推广、可以吸引大众或者调伏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没有这些想法或做法,那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呢?学习帮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法!

    *当你们自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帮助别人获得快乐。

    *这时候,你帮助别人是任运自然的,没有压力。

    *因为你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自私、物欲上面。而是我执减少所获得的快乐。

    *这个快乐的内含和慈悲没有分别。

    *所以你自然能够随顺因缘利益别人,只有具有空性的慈悲才能永恒的利益他人。

    现在我们不了解空性,所以即使用尽气力地利益他人也是短暂的。让自己得到究竟快乐的道理,连你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帮助他人得到究竟的快乐呢?

    我不是说“了解空性以前不要帮助他人”,各位不要误会,而是说“你们要随顺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让亲友获得短暂的快乐,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我们现在因爱而忍受痛苦,但这个痛苦忍受久了之后,难免会产生后悔、抱怨等等负面情绪。那么,我们以前所付出的心血不就付之流水了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如何让自己和天下众生都获得快乐的方法,大家要清楚!

    佛法含盖哲学、宗教、文学、教育、慈善工作、生活规仪,但最究竟的境界是——>以上皆非(以上全都不是)。

    为什么它含盖“哲学”而“不是哲学”呢?

    佛法中不断地探讨我们的思惟、心理层次所以它含盖“哲学”。但“哲学”并没有探讨内心的本质,它只是研究思惟倒影,心的反射等等行为模式而已。所以“哲学”不是佛法。现在我们一直探讨佛法藉以提高我们内心的层次,最后达到“空”的极致境界时,就超越以上所讲的领域了。

    有些有学问的人会问我:“堪布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感到特别地感动或难忘的?”可能是我比较缺乏感觉的敏感吧?我对事物并没有很多的感觉或感动,但我觉得大家对这方面并不需要特别好奇。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感受方式也不一样。我看到很多人在诵经的法会上涕泪纵横,我相信他们是因为读诵经文时,依文观义或者声调而自然毛孔收缩流下泪来。然而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并不是那些人好、那些人不好,每个人感动的因都不同。即使感动的因一样,感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不要去好奇外境的种种。

    因此我对“别人怎么想”不会好奇,这可能是我们从小的训练吧?老上师教我们佛法时就说:佛法的精华——>“见空合一”。“智慧和善巧合一”是最殊胜的境界。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去好奇别人的念头和思惟模式。

    今天我们为“如何去除对万法的贪欲”而讲解“智慧品”,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对“智慧”作概念性的了解。所以我们还存在着种种的烦恼。然而等到我们因熟习而有所体会时,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少。如果我们有幸证悟的话,那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所有的戏论,不管是哲学、科学、文学、天文学甚至所有宗教都在二元对立的念头里打转。佛法的究竟是超越所有念头、思惟的,所以当你了解空时,不管在那里都可以用得上!

    现在你们还似懂非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等到你们因缘具足时,自然就会了解。虽然我说得不好,但是根器具备时,小小一个助缘就会使你们的思惟自然而然地停驻在那里。所以我们要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具足时智慧自然会显现。

    “智慧品”有两大主题——>“见地”和“修道”。

    “见地”有“二谛”的“争论”和四大宗派对二谛见地的讲解。

    “修道”则以“四念处”解说。

    我们现在讲到“法念处”,“中观宗”主张:“我们的内心和外在万法都远离八种偏见,都是虚假的,经不起研究的考验”,很多宗派无法接受这种说法,接下来我们要一个一个破除这些争议:

    (2)断二谛争A.断太过争

    106.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盘

    107.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后认定则有否则无世俗

    108.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实有宗】若如你所说“诸法皆无自性!”那么也就无世俗谛了;如果没有世俗谛的话,那么要如何成立真俗二谛呢?如果“世俗有”是因为实执、分别而存在,凡夫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那么众生怎能断惑现证涅盘呢?

    争论是很好的,我们的疑惑可以借由前人的争辩中得到答案,有些佛经说:“没有二谛!”而有些佛经却说有“四谛”,因此有人会疑问:“如果没有二谛,哪里来的四谛呢?”其实最究竟的说法是“没有二谛存在”的!

    世人普遍持用四种偏见:

    *执不净为洁净

    *执痛苦为快乐

    *执无常为恒常

    *执无我为有我

    因此世俗的“有”是由于执着、分别的颠倒妄想产生。那么有情如何断惑现证涅盘呢?我们说众生无边,哪里有虚空,哪里就有众生。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众生无尽,妄念就无尽,妄念既无尽,那么众生如何能涅盘呢?这是不可能的!

    各位,轮回有没有始终呢?

    有很多说法,以显宗来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谓因因无始、果果无终,便是在阐明这个看法。另外,有些人的见解是:“个别的轮回有终点,但,整体的大轮回则没有终点!”

    当我们悟解诸法皆空时,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但以整体轮回来说,因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虚空无边所以众生亦无边、轮回亦无边。可是,如果我们用理论来推演的话,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

    *“树”是柏树、松树、榕树、柚树、檀树等的总称。

    *我们找不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

    *同理,如果整体的“大轮回”没有终点,而个人的轮回却有终点的话,那么就好像可以找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到底怎样呢?没人知道,但假如整体轮回有终点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矛盾。《现观庄严论》中说:“佛陀的事业是永恒的!”如果轮回有结束的一天,那么佛菩萨的事业不就断了吗?

    就好像:这世上已经没有穷人了,你向谁布施呢?同样地,当没有众生的时候,菩萨如何行菩萨道呢?所以轮回是没有终了的!

    那么轮回有没有开始呢?

    金刚乘的见解是“有”,“我”从哪里来的呢?从“我执”而来!那么“我执”从哪里来呢?从“无明”而来,“无明”从哪里来呢?无明是不明自身面目而产生的。因为自识不清,渐渐地贪、嗔、痴就生起,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

    如果烦恼不是一时生起的,那么它就成为永恒存在!

    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去除它。

    就好像:木炭,它本身就是黑的,所以不论你用任何方法也无法将它洗净。同理,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断除烦恼呢?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我们知道烦恼是一时生起的,因此烦恼什么时候生起,我们就什么时候进入轮回。当烦恼没有生起时,我们就脱离轮回了。

    “金刚乘”认为“涅盘”与“轮回”的来源都是如来藏。“如来藏”有四种:

    1曾经进入轮回,但现已解脱的如来藏——>如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

    2曾经进入轮回,但未曾解脱的如来藏——>一般凡夫众生的如来藏。

    3从未进入轮回的如来藏——>普贤王如来的如来藏。

    4未曾进入轮回,也未曾解脱的如来藏——>它是所有轮回和解脱的根源。

    我们尚未对它作出判断,所以没有判断正确或判断错误的结果。我们还不清楚它是什么的如来藏,打个比喻说:我们看见远方有一个影像,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人”还是“幻影”,所以我们开始对它作猜测和判定。假如我们判定他是“人”,而他确实也是“人”的话,那么判定与事实就吻合了。

    同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有一个如来藏,但我们不了解它。于是对它作探究,假如我们判断正确,那么我们就解脱了。但假如我们判断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进入轮回。因此,各位不用担心我们透过修行成佛了,那么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进入轮回呢?不会!

    就如同我们已经断定并且看到原先在远方那个影像是“人”了,那么你就不会再误认他是一个幻影。因为你已经正确地认识他了!那么这个“人”在你“判定他是人或幻影”的判定前和判定后,对他有没有影响呢?没有,因为他本来就是“人”。他不会因你的判断而生变化。

    同理,我们的如来藏在我们“认识它前”和“认识它后”,这个如来藏都不会产生好坏的差别。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如来藏和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平等无二!”

    轮回什么时候开始呢?

    轮回在我们对自己的如来藏判断错误的当下就开始了!

    【中观宗】这种单由“主观实执分别”所安立的“实有法”根本不存在。它不是我所说的“世俗有”。如果了悟诸法无自性以后,你就不会再追根就底的寻求了,纯以“名言量”当下决定的“有”,才是“世俗有”。否则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不能成立世俗了。

    又,能分别的“名言心”和所分别的境,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毫无自性,所以一切法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依靠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施设存在。

    “因执着、分别而生起的世俗有”对已经涅盘的高僧而言,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对万法并无“实有”的思想,所以不会对世俗执着,一个已证悟涅盘的高僧心里,并没有想要使每一位众生都涅盘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超越思想的境界,虽然世上还有很多众生尚未涅盘。但对他而言,不会因此而引生烦恼。这就好像两人同眠时,一人已经起床,另外一人尚在恶梦之中。但,这个做梦的人不会影响到已经醒来的人一样。同理,我们的执着、分别不会影响到证悟的高僧们!

    “一个人涅盘”并不是代表全部的人都要涅盘。同理,一个人对万法执着并不是表示全部的人都非要执着不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当你的心消失时,你就成就法身了!

    现在我们的心充满二元对立的念头,而法身是超越念头的,当你不再追着念头跑时,你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有位居士到噶陀寺的时候,向知客的僧侣询问说:“在这里哪一位活佛最厉害?”这位喇嘛回答他说:“喔!你想知道那一位上师最厉害的话,那么你到山脚下的荷波村问问看就知道了,那些村民们最清楚啦!”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夫的分别心使有的上师变成特别厉害、有的上师就不是那么厉害,实际上呢?上师对佛法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此外,所谓厉害与不厉害是以什么而定呢?是眷属的多寡?还是名声的大小?是钱财丰不丰富?还是身份的高低呢?

    B.断无穷过争

    109.以析空性心究彼空性时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110.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盘

    【实有宗】当我们以“分析一切法无自性”的理智来分析并成立“诸法空性”时,如果“悟空的理智”还须另外被分析为“空”的话,那么“观空”岂不是没完没了吗?

    【中观宗】不会有这个过患!当我们悟解“所分析的法是空性”以后,“能分析的理智”便无所依赖的对境了。既无所依之对境,那么没有海,哪里来的海浪呢?这时真实的能依之心自然不生,“能生不生”就是所谓的“涅盘的本然状态”。

    C.心境谛实于理无据

    111.心境实有宗理极难成立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112.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者皆非实

    113.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父子相待有如是无心境

    114.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115.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实有宗】心、境两者都是实有存在!

    【中观宗】这种立论很难成立!

    【实有宗】“外境”实存可以由意识成立!

    【中观宗】那么凭什么可以成立“心识”实有呢?“自证分”和其他识都不能成立,前面已经破过了。

    【实有宗】“识”是由所知境成立的!

    换句话说:因为有“黄色”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心认知有“黄色”存在,就好像:因为你这个人存在,所以我的心才能认知你这个人一样!

    【中观宗】那么有何依据可以成立所知境为“有”呢?心、境是相互依赖而缘起的,所以两者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实有宗】一个人没有儿子就不能被称为父亲!

    【中观宗】那么没有父亲,儿子又从何而生呢?既然无子就无父,父子是相待而有,那么同样也应该没有真实存在的心和境。

    你们仔细想一想: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先有父后有子!”但,如果没有儿子的话,谁可以当爸爸呢?所以“爸爸”的存在不是在“儿子”之前!同理,“外在的境”和“内在的心”都是相待而成的!

    【实有宗】例如:真实存在的苗芽是从种子生长出来的,所以可以从苗芽推知种子真实存在。同理,从所知境生出来的识,为何不能推知有真实存在的境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有红色的想法呢?因为外境有红色的东西存在!”也可以说:“现在我有红色的想法,那么外境也一定有红色的东西!”

    【中观宗】“苗芽”本身并无法知道“芽种”的存在,它是借由异于“苗芽”的“眼识”而认知的,虽然我们可以看见苗芽而推知有芽种,但是,当心认识所知境时,那么“识”是由什么认知者推知的呢?“自证分”根本不存在,这一点前面已经破除过了。

    3、成立法无我的正因A.金刚屑因

    (A)破无因生

    116.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

    117.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万物到底存不存在呢?有人说:“万物是无因而生的!”有人说:“万物都是他因生的!”也有人说:“万物是自生的!”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

    外道持断见者(顺世派)认为:“万物是无因生!”因此他们不相信因果、不认为有过去世和未来世。他们认为“我是心、身临时聚合的产物”,就好像雪地上的脚印,雪溶了脚印自然不见。当死亡来临时身、心两者皆会消灭!他们主张:“万物和宇宙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出来由西方落下,这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力量去牵动它,仙人掌、玫瑰花的刺等等,都是天生的!

    就像:豆子是圆的、水会往下流一样地自然,一切都是非因非果的自然现象!所以造善做恶不会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果报。

    【中观宗】无因生不合理!因为凡夫也看得出来一般事物的能生因,例如池莲的根、茎、叶等种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前因所产生的。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观察外在的动、植物就能了解大略的因果关系,你看!在同一区域种植同样品种的植物,它们却有的长得壮硕挺拔、有的生得瘦弱不堪、有的花繁叶茂、有的枝叶凋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同的前因产生的。同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不同父母亲的精卵所产生的;那么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也长得不一样呢?这一点也不奇怪,父母亲的精卵也是“刹那刹那”地在变化当中啊!虽然兄弟姐妹的因是得自同一系统的延续,但,每个人所得的遗传基因不同!所以即使是亲兄妹也会长相不同!

    【顺世派】那么是什么造成“因”的种种差别呢?

    【中观宗】是从产生“此因”的“前因”之种种差别造成的。

    【顺世派】为什么“因”能产生“果”呢?

    【中观宗】因为前因有产生后果的能力,法尔如是。

    法尔本来如是!万物如果是“无因生”的话,那么万物不是永恒存在,要不然就是永远的“无”。“永远的无”我们知道如“空中的莲花、石女之女的娇媚”。

    但永恒存在的东西你找得到吗?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所以我们无法找到永远存在的东西!你们仔细看看:寂天菩萨从这么细的因果观在教导我们“法无我”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对人、事、物的执着呢?因为我们不了解它,所以我们要研究它,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为什么来?来的状况是怎样?从这里我们知道“万法无因不能生!”

    (B)破他-常因生a.破自在天因生

    118.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虽许谓大种何必唯执名

    119.无心大种众非常亦非天不净众所践定非自在天

    120.彼天非虚空非我前已破若谓非思议说彼有何义

    121.何为所欲生我及自在天大种岂非常识从所知生

    122.复缘无始业何为彼所生若谓因无始彼果岂有始

    【常见者】“自在天”是创造众生的因!

    【中观宗】那么你且说说看,什么是“自在天”?

    ‘常见者’“自在天”是万物的创生者,他有五个特征:他是神、纯洁值得尊敬的、永恒的、独一无二的、有心的。

    【中观宗】虽然我可以同意它就是你所说的“大种”,但,你又何必执着“自在天”的虚名呢?再者,由于地、水、火、风等四大的数目非常众多,它非恒常、没有心识活动、不是天神,是被践踏和不干净的事物。

    所以它们绝对不是你们所说“恒常独一的大自在天”。此外,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空”没有能力造作因啊!“空”是如如不动的,自在天更不是“我”,这一点在讲解“人无我”时已经破除了。

    【常见者】“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作者!

    【中观宗】那么你们描述他岂不是白费力气吗?

    *请问:“自在天想创生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他创生的是“我、大种和后续的自在天”的话,那么恒常的自在天如何创造无常的事物呢?被“自在天”所创造的事物不是都成了永恒存在了吗?

    *“自在天”所创生的如果是心识的话,然而,心识一方面是从所知的境缘而生,另一方面是从无始以来的善恶业因而生,那么你且说说看——>什么是“自在天”所生的?

    *如果说创生的因——>“自在天”是永恒存在的、他没有开始!那么他所生的果怎么会有开始呢?

    换句话说:如果“自在天”本来就存在,那么他所创生的万物也应该本来就存在才对啊!

    123.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若皆彼所造则彼何所需

    124.若依缘聚生生因则非彼缘聚定缘生不聚无生力

    125.若非自在欲缘生依他力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中观宗】既然“自在天”是独立的、不必依赖其他条件,那么他为何不永远创造万物呢?

    *如果说,“自在天”仍需其他条件才能创生。可是,既然一切都是他创生的,那么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创生呢?

    *如果说,他依靠“因缘聚合”而生“万物”,那么“能生因”应该是“聚合的因缘”,而不是他。因为一旦“因缘聚合”,他就非创生不可。如果“因缘不聚合”,他也没有能力创生!

    *万物如果不是因为“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那么就是依其它的因缘力而产生的。假如:万物都是依靠“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的,那么自在天的创生,岂不是和依因缘力的创生一样地,无常和不自在了吗?

    我们为什么会不自在呢?有所依赖啦!所以才会不自在!因此,如果“自在天”需要依靠他的欲望才能创生,那么他就变成不自在了。我们都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是很困难的,我们都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考虑东、考虑西的,所以无法自在!

    修行者们把外在的事物都视为虚幻不实,所以他不会去注重。

    *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或作为。那么,他当然就自在!

    *假如我是一位享有名誉的名人,我非常重视得来不易的名声,那么如果此时有人以“莫须有”的坏事污蔑我、坏我的名声,这当然就会伤害我、使我难过。

    换个角度说,如果此事的主角换成一位修行者的话

    *那么怎样的攻击可以伤害到他呢?

    *别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不会因此变成那样。

    *别人对他歌功颂德,他也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

    *外在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到他内心的平静。

    而我们一般人正好相反,我们随着外在的毁誉而摇摆,这样怎么会不生烦恼呢?这样如何自在?所以不管是富贵贤达,或是贫贱愚鲁的人心中都充满烦恼、压力和痛苦。要自在的过生活不是普通人很容易就可以成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