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既能于道上除妄,繼之則為清淨妄心成本覺。此中有二次第,即加行與正行。
首述加行。當于道上修持之際,能熟習甚深法義,則行者自能當妄念生起時,于境中令之清淨。能令本覺顯現者,厥為心意之自性光明,即所謂于本覺境界清除妄念。
【釋義】甚深法義者,即指外密與內密。尤特指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行者可藉此體驗本覺。實相本覺智有五,即大圓鏡智等。若于此五者迷而不覺,則生妄念,此際之妄心即是五毒。故五毒實為相對于五智之迷誤而已。若行者能覺,則五毒即自然清淨為五本覺智。而為妄念听障之心識本體光明,亦自能顯現。
上來為加行法之簡述。下文分述進一步之道上法要。
【注釋】小乘修習,重點在除煩惱,如對治觀;大乘顯宗修習,于對治外,重點在知煩惱之空性;密乘修習,重點在轉煩惱為菩提心,或逕即煩惱即菩提,此則為大圓滿修習。
此述密乘之加行,即于猶未能即煩惱即菩提時,已能藉所修法,于境中自行體驗清淨五毒煩惱之自性光明。然此際尚有法執,尚有能所及取舍,故非究竟,僅為加行耳。
【正文】更進則可依其所修,分為共道、不共道、無上道。分別為以對治法門清淨迷誤妄心;或使之轉化,于本覺界中轉為清淨;或不舍妄念,而妄念自能融回本位而成覺。
無論行者作何種修持,用何法門清淨,妄念之止滅及還淨,究無二致。
【釋義】顯教為共道,分小乘大乘。小乘又有聲聞及緣覺二道。大乘則為菩薩道。小乘之消除妄心,視之如毒,舍棄唯恐不及。大乘則用對治,如修慈以對治嗔心,修白骨觀及膿血觀以對治貪欲,修緣起以對治無明。
不共道即外內密乘。用不共修法使妄念轉化及淨化,且以此種修習為道。例如,生起次第于生起之清淨境中,五蘊成五部佛頂,五毒成本尊之五智等。于圓滿次第中,行者以相應之正念化解五毒,使之轉化,于是五毒即消融于修所成身之脈氣點中。如修拙火生起大樂以化解貪欲,修幻化身知其非實以化解嗔心,修夢光明以化解無明愚痴等。
無上道即大圓滿,行者由修習上述諸法,逐步體認,終能駕御妄心。即能悟知妄念,當其生起時,彼即自然消融于本位,一如水面之畫。是故妄念不必舍棄,能知諸法空相,證入本覺,妄念即自行消除而得清淨。
由于妄心究竟無自性,不能尋覓,故無論用何法消除,究無二致。其于本覺中或止滅、或還淨,畢竟相同。水面之畫本隨生隨滅,故不必理會用何法門將之磨滅也。
【正文】若能悟知生起貪嗔痴慢妒五毒之自性,彼即自然平息,且自然還滅,清淨為五根本智。
【釋義】所悟生起妄心之自性,或謂之曰本來面目,即能悟其真實空性。依勝義言,妄心了不可得。因其自行生滅,如水面之畫,故實無生無住無滅。迷而不知其本體,則宛然真實,若知其所以,則不須整治,妄心自行平息。一如水波自行平息于水中。既不能實知能平息波浪者為何,亦不能實知所平息者究竟為何。于此喻中,波喻妄念妄心,水喻自心本體。是故知妄心之本體,即知與其相應之本覺智,彼等即于本覺中還淨而滅。
舉例而言,若知貪欲之本體,此貪欲為對事物生喜悅而思佔有,即應知此妄念實為妙觀察智之本體。換言之,由知貪欲自性,即知所執非為實有。如是作,即令此曾觀察事物,且曾追逐事物之本覺智顯露。貪欲由是即于此妙觀察智中還淨。
然此卻非妄念先行生起,本覺智隨後生起以平息之。妄心妄念實起滅同時,悟其本體則覺,迷即成妄。迷其本體則染,悟即清淨。
復次,亦非先知妄心本體,妄心隨後始于本覺中消融。譬如,並非黑夜之暗先行消失,然後白晝之光隨後而至。若謂其如是者,則白晝便無須紅日,蓋黑暗已于紅日升起前消失。故光現則暗消,覺顯則妄除,二者實同時者也。迷與覺之分別,僅視其能否于一切法空性中清淨而已。執為實有,覺即為此執所暗,此即妄心所生之妄念,能清淨此執者,即本覺智耳。
【注釋】本節所述,僅為不共道法門,即轉煩惱為菩提。外密及內密初二瑜伽屬之。下文言淨五毒成五智,即其詳述。唯仍未言及大圓滿道。大圓滿則視此僅為加行。
【正文】于加行中,五毒妄心清淨成五智。其名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釋義】貪欲者,為接觸一法,對此法即能生悅樂,故貪欲實涵蓋其余妄心。舉例而言,如對嗔心之貪,其嗔恨心之回應,無非為求離諸憎惡而已。對痴欲之貪,則為對事物之迷戀起執著。能淨此種對一法一境之固執者,蓋唯妙觀察智。此智能料簡一法而不涉其余,且能悟其空性知非實有。
嗔心乃對覺其厭惡者而發,此種反應,唯用大圓鏡智清淨,知所厭者亦本自清淨明徹。此智之義,為能澄清而非障礙,換言之,此智能無礙清楚反映諸法,故其本質為澄明。
痴欲者,實一暗境,于境中視物不清,亦復無知。一如貪欲,痴亦能涵蓋余妄。唯用法界體性智加以清淨。此智不落見地,對空性赤裸裸證悟。
有等上師釋嗔痴二法之對應智,恰恰相反,即以法界體性智清淨嗔心,以大圓鏡智清淨痴欲。此實無須爭論,蓋五智實相互周普者。如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五者,皆法界體性智之支分,余亦同之。因知五智互攝,而非互斥。
慢心者,自視較人為勝,若地位、家境、財富、智慧等。平等性中無高下分別之妄心,無好丑,無內外,故此智即能無對待差別,由是慢心即無由生起。此智即如是清淨妄心。
成所作智者,于所作能隨意成辦而無礙,可清淨妒念,蓋于此妄念中,唯求他人不能成辦事業,而己則能之。
此即于解脫道上本覺中清淨妄心之加行法門。下來說勝義清淨,亦即佛道。
【注釋】五方佛為五智之體性,密乘修習,轉五蘊為五方佛,復轉五毒為佛之五智。茲分述如下。
色蘊轉成不動佛,佛為大圓鏡智體性,能轉痴心。一說能轉嗔心。
識蘊轉成毗盧遮那佛,佛為法界體性智體性,能轉嗔心,一說能轉痴心。
受蘊轉成寶生佛,佛為平等性智體性,能轉慢心。
想蘊轉成無量光佛,佛為妙觀察智體性,能轉貪心。
行蘊轉成不空成就佛,佛為成所作智體性,能轉妒心。
【正文】若勝義,當自廣大佛性中清除污染,則自能得平靜無染之圓滿境界。此境界本體法爾呈現。佛之三身、法身,一味、本覺,皆具無比清淨之空性身耳。此境唯佛能知。
【釋義】佛性空廣,自然清淨,且遍一切諸佛及有情,雖有情因污染而生障,亦具佛性。行者見空性自行生起,而妨礙解脫之妄念則消融其中,此際即悟佛性。此性又復能生清淨,如是即能清淨無染。此二清淨,有如經磨光之金塊,本已清淨,因磨去暗晦而更清淨。
此種對佛性完全認知之境界,即所謂空界體。雙重清淨,亦即佛之證悟境。由不同觀點視之,佛則有三身。法身佛即唯一味,得本覺智。大圓滿者,即三種佛身之圓滿境界,能自然圓滿。法身佛能滿足行者之目的,其余兩種身則滿足其他方面,彼此不但互不妨擾,且唯一味,彼等于本覺智境界中,唯一法爾,不可分割,且成圓滿。
【注釋】《入中論》雲︰“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剎那達所知。”此言諸法無我性唯是一味,故佛位之一切種智,于一剎那即能通達法界萬有之理。謂三身一味者,其理如是。
【正文】佛之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皆具本覺,且契合自性法身。此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常恆,周淘猜 拚 拗危 轡抻斜湟住7 縞硭 擼 慈繅獗χ椋 幢揪豕Φ攏 蘢鞅ㄉ砑盎 硎鞠幀4碩 磧幟蓯鞠治 畹仄腥 爸鈑星欏H淮宋ㄖ罘鷥杏αΓ 八 袒 星櫓 埔擔 擼 緩笫寄蘢魘鞠幀B只匚純眨 罘鴯Φ錄賜 繅饈魅繅庵椋 月 磺杏星櫓 浮4思次 詒揪踔辛鍆 牡檬チ邇寰弧 br />
【釋義】自性法身為諸佛常恆實相,周桃磺蟹鶘恚 移鹺弦磺蟹鶘磯 煥胍 4思幢揪踔巧懟F淥嬉聳鞠鄭 次 罘鴯Φ攏 硪月 磺杏星樵福 等鞜筧輾か涔食 4松磧卸 幢ㄉ磧牖 懟1ㄉ矸鸞魷蚱腥 魘鞠鄭 腥 擼 殉嗦懵闃シ 招裕 簧凶Σ腥 壞}潦 亍; 矸鷦螄蚍步纈星槭鞠鄭 弒 木灰狻R蝗綾κ 鹿饉 眨 怨餉 滴 鹿庥氡κ 猓 史鶘磧詵ㄉ 障嘀惺鞠鄭 滴 鷸 杏αΓ 壩星檣埔刀 擼 Φ輪 刪停 從詒揪踔辛鍆 氖チ邇寰弧 br />
【注釋】菩薩十地,即第一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極難勝地,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詳見《入中論》闡明。
大圓滿所修明體,即內證智體,本自光明,即是法身。然亦由法身示現種種身。本節即釋其理。
大圓滿法唯重內證,若能證見內證智境,妄心即剎那法爾還淨,故無思量計度。視其余諸道,皆執妄相以求不妄之佛果,故勝。
【正文】願駕七騎之大日,即上來所說甚深義,以千光明,即上來所說句義,普照諸弟子國土,于其心意晴空,為一切有情照破無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