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金剛因為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為三門殿(圖)。也有寫作山門殿的。古來寺院有許多院落,其中房舍稱堂或者寮,自宋崇寧二年(1103)以孔子廟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築院稱堂寮之外,其主體部分也稱某某殿。佛寺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持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侍衛,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世俗根據《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戲言,稱此像為哼哈二將,佛教經典中是沒有這種名稱的。
天王殿
這是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東方天王名為‘提多羅吒’,此雲持國,能護持國土,領毗舍 (此雲顛狂鬼)、乾闥婆(此雲香陰)神將,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此雲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雲增長),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領鳩荼(此雲雍形鬼)、薜荔(此雲餓鬼)神,護南閻浮提(此雲勝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龍及富單那(此雲臭餓鬼),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此雲牛貨)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此雲勝處)洲人(見《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會經》)。世俗稱為四大金剛,這也是《封神演義》中的戲言,金剛與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其後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須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過八百余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見《增一阿含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稱作彌勒菩薩的。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見《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自己的頭目腦髓,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這種姿式的造像名為成道相。
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旃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與願印’,表能滿眾生願;上伸名‘施無畏印’,表能除眾生苦。後來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涅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後世稱為初祖。迦葉涅以後,阿難尊者繼領徒眾,後世稱為二祖。
俗稱釋迦佛為如來佛。這是錯誤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能說明是某佛。比如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三身佛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
,名‘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眾生的佛身。
三世佛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卻是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阿彌陀譯成中國語是無量壽),結跏趺坐,雙手壘置足上,掌中有一蓮台,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
三世佛旁邊有的各有二位菩薩立像或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
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六位菩薩是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見《華嚴經》、《藥師本願經》、《觀無量壽佛經》)。
三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在為三世的。正中是現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
盧舍那佛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像。盧舍那佛的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這是根據《梵網經》(卷下)所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台,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這一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
接引佛淨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這是阿彌陀佛立像,作接引眾生之像。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蓮台。
五方佛在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右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 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這五佛,根據密宗的理論是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十八羅漢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奉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為佛在涅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常住世間為眾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賓度羅跋佣 ^,(二)迦諾迦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 ,(四)甦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 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逾 蓿 ㄊ ├清認 牽 ㄊ ┬蚪彝櫻 ㄊ 模┐Ш瞧潘梗 ㄊ 澹┌が隙啵 ㄊ ┬ぁ卑臚繡齲 斗ㄗ【恰泛汀妒 蘚閡蜆 都 獺罰 N宕 院蠡蚣由稀斗ㄗ【恰返淖髡唚煙崦芏嗦蘚汀兌蜆 都 獺紛髡唚δ寐薅嘍 耍 晌 寺蘚海換虼斫 諞蛔鴇齠嚷薨 佣 ^分為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為十八羅漢的。
三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觀音殿
又名大悲壇。觀世音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後來簡稱觀音菩薩,他的形象有多種不同。一是聖觀音像,就一首二臂,結跏趺坐,手中或持蓮花或結定印的尊嚴像,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又有‘自在觀音像’,就是一足盤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淨瓶,盛滿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徵觀音以大悲甘露遍灑人間。觀音像兩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為龍女,因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有龍女成佛的故事,而觀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龍女拜觀音’的傳說。童子即善財童子,因《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為求佛法,參謁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曾謁觀世音菩薩而得到教益。
十一面觀音一 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千手千眼觀音俗稱為千手佛,那是錯誤的。千手表護持眾生,千眼表觀照世間,都是大悲的表現。主要有四十二臂︰(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無畏手,除一切眾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無光者;(3)持月手、救患熱病令清涼;(4)寶手,為眾官位者;(5)寶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淨瓶手,為求生梵天者;(7)楊枝手,除種種病難;(8)白拂手,除一切惡障;(9)寶瓶手,為調和眷屬;(10)盾牌手,闢一切惡獸;(11)鉞斧手,除一切王難;(12)髑髏寶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數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寶劍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剛杵手,摧伏一切怨敵;(16)鐵鉤手,能令龍王擁護;(17)錫杖手,慈悲覆護一切眾生;(18)白蓮花手,成就種種功德;(19)青蓮花手,為生十方淨土;(20)紫蓮花手,能見十方諸佛;(21)紅蓮花手,能令生天;(22)寶鏡手,成就大智慧;(23)寶印手,成就大辯才;(24)頂上化佛手(二手),為得諸佛摩頂授記;(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愛敬;(26)寶篋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雲手,令速成佛道;(28)寶戟手,能闢除怨賊;(29)寶螺手,號召天神;(30)如意寶珠手,能令富饒;(31)絹索手,令得安穩;(32)寶缽手,令身體安穩;(33)玉環手,令得僕役;(34)寶鐸手,令得上妙音聲;(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離佛;(37)化宮殿手,生生在佛宮殿中,不受胎生;(38)寶經手,令博學多聞;(39)金剛輪手,直至成佛終不退轉;(40)蒲桃手,令稼谷豐收。以上是經中所說。一般再加麥穗手、羯磨輪手、寶矛手、寶錘手成四十八臂。
四十八臂觀音就前邊的千手觀音像,略去千手便是四十八臂觀音。一般千手觀音是立像,而四十八臂觀音是坐像。當然,千臂也好,四十八臂也好,都應當看作是觀音菩薩慈悲救世的無窮悲願的具體化,不必拘泥于事相。
地藏殿
地藏菩薩這也是大乘經中所說的他方世界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右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的。又有在像兩旁侍立一比丘、一長者像的。這是因為在唐代有一位新羅(現在朝鮮)王子出家名金地藏,來到我國安徽九華山,受到當地閔長者的供養。閔長者的兒子從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人便稱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閔長者父子成為地藏的協侍,而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義雲眾園。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位長者名須達多,他能將財物布施貧困,人們稱他為給孤獨長者。傳說他要請佛到舍衛國來說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選擇地方供佛和弟子們居住。經過再三考慮,選定了舍衛國太子祗多的花園。但是太子沒有出賣園林的意圖,便對給孤獨長者說︰‘你若能在我的園地上布滿黃金,我便把花園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當真這樣作了。太子很受感動,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黃金仍為買回樹木的價錢,二人共同請佛來住,這便是印度有名的 樹給孤獨園。後來舍衛國王波斯匿王也歸信佛教,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業作出過很多貢獻。所以後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 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祖師殿
大殿西側為祖師殿,此種布局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時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唐時的六祖慧能禪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建立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禪師。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師殿內加祀本宗祖師像的。
羅漢堂
在佛經中常常提到五百羅漢隨侍佛陀,佛滅度後,又有五百羅漢結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羅漢的名稱並無詳細的記載,後人便從各經中錄出名號,有佛在世時的,有佛滅度以後的,也有杜撰的,既無次序,且極雜亂,共湊成五百羅漢之數,見于明高道素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也有加上十八羅漢成為五百十八尊的(詳見本書第一二九頁《漫談羅漢》章),這都是宋代以後形成的風氣。
諸菩薩像
準提菩薩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稱準提觀音,為六觀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說︰‘應畫準提佛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 ,如十波羅蜜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又雲︰‘其像面有三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掌俱緣果,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執寶 ;左手二手勢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持軍,第五手絹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遙 詘聳窒推浚 誥攀終瓢閎翳篌妗A ㄏ祿 亍3}杏心淹恿 酢ぐ氬 淹恿 跬辛 I匣 瘓猶熳印! br />
八大菩薩各經有六種不同的傳說。
(一)《般舟三昧經》所說︰‘跋陀和菩薩(賢護)、羅憐那竭菩薩(寶生)、x曰兜菩薩(星藏)、那羅達菩薩(仁授)、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大善商王)、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水天)。’《八吉祥神咒經》中說此八人求道以來無央數劫,于今未取佛,願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呼此八人名字即得解脫。欲壽終時,此八人便飛往迎之。
(二)《藥師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菩薩、寶檀花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經中說︰有人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堅定的,臨命終時八大菩薩指示西方道路。
(三)《七佛八菩薩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賢護)、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此八菩薩各說大陀羅尼,脫眾生現在諸苦及三途苦。
(四)《舍利弗陀羅尼經》所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此八菩薩住在欲天,護念受持趣入一切諸法陀羅尼者。
(五)《般若理趣經》所說︰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才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此八大菩薩攝菩提心、大悲心、方便三種,包括佛教一切真言門及一切顯教大乘。
(六)《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所造八大菩薩像多依此經。
二十四諸天出于《金光明經》。自從隋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金光明三昧懺法》,為天台宗四種三昧法之一。後代依之又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院中祭天的儀軌,因而依據《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定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了二十四位天神,設位供奉。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殿東西兩壁間,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2)辯才天,(3)大梵天王,(4)帝釋天,(5)東方持國天王,(6)南方增長天王,(7)西方廣目天王,(8)北方多聞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剛密跡力士,(12)摩醯首羅天,(13)散脂大將,(14)韋馱天,(15)堅牢地神,(16)菩提樹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19)娑羯羅龍王,(20)閻魔羅王,(21)緊那羅王,(22)紫微大帝,(23)東岳大帝,(24)雷神。《國清百錄》卷一雲︰‘佛座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勝王經》撰《金光明懺法輔助儀》,知禮撰《金光明最勝懺儀》。元文宗時釋慧光每歲元旦修此懺儀。今南方寺院尚有舉行‘供天’儀式的。
十八伽藍神根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說︰‘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听、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
摩訶迦羅此雲大黑天。唐義淨《南海寄歸傳》卷一《受齋軌則》中說︰‘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于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抱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于前。’又雲︰‘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有效驗,神道非虛。’其像身黑色,極忿怒形,火發上豎,三面六臂。正面具三目,左右二面各二目,右前手持寶劍橫膝上,以左前手執劍端,右下手握長跪合掌人頭發,左下手持白羊角。左右上手共張一象皮于肩背後,貫穿髑髏以為瓔珞,以蛇為臂釧;坐圓座。我國藏語系佛教寺院多奉此像。
幾種造像的方法
由于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約可分為九種︰
第一金 像,這是用薄銅板槌打成的。自西晉時即采用此種造像法。晉沙門竺道一于太和年中(366-370),在嘉祥寺造金 千佛像。《出三藏記集》所載《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有‘定林(法)獻正于龜茲造金 槌像記’。
第二鑄像,這是用銅或鐵鑄成的。六朝時期有極精美的小型鎏金銅鑄像,在背光後或像座上刻有銘文,甚可寶貴。
第三雕像,是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魏齊以至隋唐都有不少的石雕造像流傳下來,其形式有一尊一石或多尊共一石的,有帶龕形的,佛座上刻有銘文。一面以至四面都雕刻佛菩薩像,叫作‘造像碑’。有的在下方刻有供養人像或者題名。
第四夾 像,又叫作脫沙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蒙上麻布,然後施漆。等漆乾燥凝固後,再除去內中的泥土。晉法顯《佛國記》中說︰于闐有夾 佛像。
第五塑像,是用泥塑成的。現在甘肅敦煌石窟和炳靈寺石窟保存著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宋元明的塑像,各有風格不同。
第六瓷像,是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三彩瓷像最為名貴。
第七繡像,是用絲線在錦鍛上繡成的。
第八織成像,也叫作緙絲像,是用絲和金線織成的。
第九泥像或陶像,這是用模型壓泥而成的小型佛像。泥像在唐代有一種特殊類型,叫作‘善業泥像’。它是僧人逝世火葬後,用骨灰和泥壓制出來的佛像,在像背後有銘文題‘大唐善業’等字樣。西藏喇嘛習慣用銅模壓泥造成各種佛像以為功德,藏語名為‘剎剎’。清代帝後每逢壽日造萬佛像施獻各寺,大都是這種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