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寺第四十期禅七 第三天开示
    孤立(晨坐)

    今天起,要请各位练习“孤立自己”。

    “孤立”,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要把进入道场以前,打完禅七以后的事都丢开,要把禅七的时段孤立起来。所以要求各位不看书、不看报、不讲话、不写信、不打电话……,和道场以外的所有人、事、物都隔绝。在禅七这个阶段,对这世界来讲,过去没有你,未来也没有你。

    你像活在一个孤岛上,没有文明、没有历史、没有这个岛以外的知识和观念。

    禅七以前的事、禅七以后的事、禅七以外的事,跟你完全没有关系。否则你便拖着一条大尾巴、背了一个大包袱进来,就太辛苦了,那就不是来打七,而是来打妄想。若有禅七以外的任何念头出现,你都要告诉自己:“这和现在无关,我自出生之后就在蛮荒的孤岛上,怎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出现!”

    第二、在禅七道场中,把自己和其他的人孤立起来。“把心念交给方法、把身体交给蒲团”,而蒲团上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禅七里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桩事,都跟你没有关系。

    人家走你前面也好,坐你旁边也好,跟你都没有关系,如果有人发生古怪的现象,或者是外面有人跑进来转一大圈、在你面前晃了又晃,你也一样:“这和我没有关系!”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心念不受外面影响,天下事不会干扰到你。

    地震了,跟你无关!飞机摔下来,跟你无关!房子失火了,跟你无关!,连身体上发生了痛痒等触受,也要告诉自己:“跟我无关。”

    第三,从前念后念把自己孤立起来。不管前念后念,只有现前一念用在方法上。前念是好是坏,后念将会如何,都不管他,只有现在这一念,系在方法上最重要。

    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没来,懊恼、得意、担心、期待,都是妄想。

    无相礼拜(上午禅堂)

    这柱香,我们要以礼拜来作为修行的方法。

    礼拜时,不要去想你是向着哪个方向,也不去想你是礼拜哪一尊佛,只顾全心注意你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动作要慢,就像电影上的慢镜头一样,慢慢地、慢慢地拜下去。合掌时,眼睛看手指尖,然后拜下去时把注意力放在手掌上。注意手的动作、腿的动作、脚的动作。

    拜下去的时候,头不要低,头部和上身保持打坐时的姿势;弯腰而不弯背;腿屈蹲下去而不是用头栽下去。头部与背部保持直线水平地拜下去。以前额贴地,不是头顶着地,否则头会晕痛。

    注意身上每一个关节、每一根筋骨,每一寸皮肤的动作和感触。专注、轻松、自然,任何部位都不要有紧张的现象,身体柔软、呼吸舒畅、肌肉松驰、神经舒缓地拜下去。不要像根木头或钢条那样往地上倒下去,而要像一朵棉花、一片雪花那样轻飘飘地落到地面。起来的时候,好像海绵一样,慢慢地弹起来。地上虽然是水泥砖或木板块,但要感觉像是在波斯地毯上那么柔软、舒畅。自己的身体,轻巧自在得犹如一片浮空的白云。

    礼拜有三个层次:

    第一、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拜,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动作。第二、自己指挥身体在拜,那个身体不是“我”,好像自己看着、指挥着另一个人在拜。就像开车一样,汽车不是“我”,但它听“我”指挥。第三、指挥到纯熟自如,仅以心看着这个人在拜,而不必用心指挥身体。清楚地看着身体拜,身体虽在拜,而自己的心却没有动;好像自己没有在开车,但车子自己在开动。到了这程度,就会非常地轻安舒畅,已没有身心的负担。

    这样的礼拜方法,没有拜的对象,不为求得什么,只为调顺身心,结果便将身心忘失于礼拜的动作之中。

    放松(午斋)

    禅七之中教给各位许多方法,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使诸位学会放松身心,二是让你们随时都能安定身心。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只要能放松就能够安定,能够安定就会放松。但是,首先要练的是放松,安定可以说是放松的结果。

    能够放松身心,烦恼必然减少,压力、负担也才得以减轻,心智才会明朗。练会了身心放松,注意力自然集中,身体的机能也得到平衡,心情才能够宁静。

    学会放松,不只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用,对日常生活有用,对自己的家属、亲戚、朋友也都有益。一般人认为自己念几句佛号,把功德回向给人,就是对众生结善缘,其实,回向固然有用,但是作用不够直接。我们若能放松身心,则言行、举止、观念、气质,都产生了变化,于己于人才更直接、更有“用”。

    如何把心放松?简单地说,好事不强求,坏事不拒绝。一切现象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要平心静气地接受它、处理它、完成它,这就容易放松了。

    猫捕鼠、揭茅坑(晚坐)

    问:数息时觉得头痛。

    答:头会痛是因为数息的时候,用脑子去想。注意力应该放在垫子上,而不要放到头上;重心要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

    问:觉得胸部闷、呼吸困难!

    答: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气动,气卡在脖子或胸部;请把注意力的重心感,置于脚掌涌泉穴,气动现象即可能消失。另一个原因,则是小腹紧张,就把小腹放松!若在小腹放松后,还是没法数息,那就不要数;可以念佛,也可以看念头的出入,或者只看呼吸进进出出而不要数次数。

    问:如果是呼吸微弱,找不到呼吸呢?

    答:呼吸弱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懒,呼吸愈来愈弱,觉得有气无力!这样的话,就把下颚往内收,把腰部挺直,然后做几个深呼吸,这就好了。第二种是方法用得绵密时,呼吸愈来愈细、愈深、愈长,一分钟可能只有两三次;如果还知道有呼吸,就跟着呼吸观其出入,吸到哪里,你就看到哪里,有时吸到小腹,有时到手指脚尖,呼气的时候,则是感觉全身毛孔都像开了窗户,从全身出入;这样的话,就不要数息了。

    问:打坐时,觉得身体似乎往后倾。

    答:你闭着眼了,是不是?眼睛闭着打坐,容易发生幻觉,有的人会看到房子失火了、地震了、猛兽来了等,这都是由于感觉神经不平衡,才产生的错觉,睁开眼就好。

    问:妄想太多,方法用不上力怎么办?

    答:就好像满池抓鳗鱼,是不是?感觉上,似乎抓到一点就溜了,才看到就不见了。这时,若用数息,则倒过来数,先数双数,再数单数:“二十、十八、十六……六、四、二”;然后“十九、十七、十五……五、三、一”。如果还有妄念,则在数数目以前,加一问句:“下一个是几呢”?例如“二十”数完,就想:“下一个是几呢?”“是十八!”“下一个是几呢?”“喔!十六!”……这样子一忙,就没时间打妄想。这个方法既有用又好玩,但却不是打妄想。

    另一种方法,则是在妄想出来时,把它编号列管:

    妄念一出来,看它是哪一类,是贪还是嗔还是痴。妄念一起,则“贪字第一号”;“另一个妄念来了,嗔字第三号”……就这样一个一个给它编号。同样的念头出现就给它同样的编号,并且注明次数。这样,就不怕妄念起来。妄念起来,就把它编号归档。说来也很奇怪,不编号它就常出现,一编号它却不太敢出来了,就像流氓怕被列管一样,妄念也怕被登记。

    问:先前觉得胸闷,现在觉得胃闷!

    答:因为你把气吞下去了。你不是在数息,而是在“吞气”。你现在先不要数息,可以数数目字、或计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也是数到十。不管肚里的气,做三次提肩深呼吸,然后顶多打几个嗝,或者放几次屁就好了。

    问:如果是胃痛呢?

    答:如果原来没有胃炎、胃溃疡等胃疾的话,胃痛的原因之一是痉挛;太紧张了。坐的时候不但小腹紧张,连胃也紧张了。请把小腹放松,并且心里默想:“我的肚子好大!”会有帮助。

    问:已经打坐好几天了,腿还是会痛。

    答:我坐了五十年了,腿也都还会痛。痛是必然的,不注意它就不痛。

    问:坐久时,腰挺不起来!

    答:挺不起来就弯下去,休息一下。弯下去容易昏沉、想睡、那就挺起来。能挺就挺,挺不起来就弯下去,自行调整,只要心念保持在方法上就行。坐到气通脉舒,背也自然挺直。

    打坐时,身心都可能会有反应。有的是令人舒服,有些却令人苦恼,就像爬山一样,有时顺利,有时困扰,这是必经的过程。翻山越岭,上上下下,总是需要的。因此,坐了一柱香不错,坐了一天也不错,之后又不好了,这都是正常的。我们的体力和心力,就是如此。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再平顺仍然要消耗汽油;同样地,坐得好,也仍然会消耗体力,就会感觉疲倦。所以坐了一柱好香,不要贪求一直好下去。当然,老修行者的状况就不同了。

    所谓老修行者,是指修行的时间久,修行经验老到而丰富的人,他们不会拼命用功,却能细水长流、绵绵不绝。长途旅行的人,都知道如何保持体力,随时都在养精蓄锐。会打拳、会用剑的人,出招之时,一定不会把招势用老,不会把力道出尽。老修行者,是在平常心的状态下用方法,经常保持在稳定的、蓄势待发的状态中,绝不会让心念起伏不定。

    更明确地说,老修行者,并非从修行时间的长短上来衡量,而是指能够揣摩到修行方法,能够做到不费体力和心力、又能够绵绵不绝的不离方法,才是高手。懂得用方法,根本不费力,大慧宗杲禅师称之为“省力处”。

    会用功的人是系念用功,不会用功的人是妄想用功。系念用功,乃是我意识到我在用功,若有意若无意。妄想用功,则是紧抓住方法不放,紧张兮兮、出大力气,唯恐前后念之间有妄念插进来。这样子,不必多久就累倒了!系念用功则是虽然在用方法,心里却是轻闲舒缓地,脑筋不紧张,身、心都放松。

    聪明的猫,在抓到老鼠后,不会怕老鼠跑掉。老鼠要跑,让它跑,然后看准去路,把它截回来,若无其事地,好像是在跟老鼠逗着玩,而不是紧追不舍。只有小猫抓老鼠,才会紧张兮兮,拼命跟在后面穷追。会抓鼠的猫是不会累的。

    各位在用方法时,不要费力,不要拚命;要以逸待劳,从容不迫;要四两拨千金,不要硬闯硬碰。几天以来,教各位要孤立、要放松、要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各位要学老猫抓小老鼠,不要学小猫抓大老鼠,这才是禅的修行。

    禅的修行,目的在开发我们的智慧。而智慧要在烦恼脱落时,才能显现。智慧就是觉、就是菩提,而烦恼和菩提是同体相对的。自私心的人、烦恼重的人不容易发明智慧,情绪化的人、神经质的人不容易证得菩提。

    人的烦恼愈重,气质就愈浑浊。禅的训练,就是要改变人类的气质及品质。

    有人希望得智慧,希望开悟,却没有想到,得先改变自己的气质。满心以为,只要师父给他一个开悟的方法,就可以得智慧、断烦恼了。这种人心里老这样想:“烦恼是因为愚痴,愚痴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是因为没有开悟;所以只要开悟了就有智慧,就不愚痴、就没有烦恼了!”这种想法,是倒果为因。一定要由因而果,先改变气质,先把我们的浊气减少,才能得智慧,才能开悟。

    以前农村里使用的厕所叫作茅坑,夏天时大太阳一晒,茅坑里的上层,会结一层厚厚的屎皮,就把臭气盖住了,冬天时下雪冰封,茅坑也不会臭。除非是把冰打破,把屎皮打穿,臭气才泄出来。

    打禅七,就像掏茅坑一样。茅坑一捣当然会臭,如果把它封盖起来,表面看来似乎是不臭了,但却是臭味深藏、毒气更重;因此得要翻了又翻、翻了再翻,多翻几次,把臭味全部蒸发掉了,以后就永不会臭了。因此,禅七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妄想是好事。当你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你的人格才愈能健全。

    今天中午已说过,你在禅修后,若能把气质改变一点、人格健全一点,才能对你家人对你朋友有所助益。曾有人为了来打禅七,跟妈妈说:“请你让我去打禅七,我把打禅七的功德都回向给你!”然在打完禅七回去以后,妈妈说他两句,他就顶撞三句,本来曾把打七的功德回向给她,结果这么顶撞一下,功德回向又有何用处?

    要使气质转浊为清,一定要将自己情绪的烦恼,转化为慈悲及智慧。情绪的烦恼愈淡,心理就愈健康,环境周遭的人也会跟着受益。否则,就算打了十个禅七回去,用处还是不大。要能带着慈悲心回去,带了智慧心回去,那才真正对人对己有用。要做到这,便先得把自己的烦恼减少。如何减少烦恼?不外先减少企求心、自私心、急功好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