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初禅寺第五十七期禅七 第六天开示
    发菩提心(晨坐)

    禅修者无不希望早日开悟,开悟即有智慧,得智慧便能从烦恼得解脱,摆下自我执着之时就会开悟。摆下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心时,便是舍我执而见佛性。空去烦恼的我执,便能明心见性。去我执的初步,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佛心,佛心的内容有两部分:①智慧断烦恼,②慈悲度众生。禅修者若仅求智慧,不管慈悲,乃是小乘行,必须悲智双修,始为佛道。禅者悟后固然利益众生,悟前也要发愿利生,始能真的明白心中的佛心,见自心中的佛性,度自心中的众生。

    发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能得无上的菩提果位?先要有成佛的因行,那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考量是只为利益众生,不为利益自己。把自私的我,变成慈悲的我,才与无我无私的解脱慧相应。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佛,乃是看到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的苦难,弱肉强食的可怜。为了寻求解救苦难的方法,他便是出家学道、修道、而成道。这就是先有慈悲再有智慧的例子。

    我们的禅七中,每天至少念四次一共四句的“四弘誓愿”文。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句“佛道无上誓愿成。”这表示度众生是第一件事,成佛是最后的事。

    诸位禅者若想开悟,禅修的打坐工夫,当然要紧,发菩提心则更要紧。如果不发菩提心,纵然坐破一百打蒲团,也等于守株待兔,不得亲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

    谁能开悟(早斋)

    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相当令人向往,也常被人误会。许多人仅看了几则禅宗公案,读了若干祖师语录,便设想着开悟见性,人人有份。其实,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固是大乘佛法的通说,而真能达成顿悟成佛的目的者,禅宗史上尚不多见,开悟弟子最多的马祖道一禅师,门下也只一百三十九位成为能坐道场的入室弟子。

    在中国禅宗史书上有记录的,开悟者是可以数得出来的,修行禅法的人数则是无法计算的。故在正确的禅修观念,开悟当然重要,就是不能开悟,也能得大利益。

    一般人误认为禅的修行,一定要开悟才有利益,故在未开悟时,躲入山林潜修,要求他人成就;等他开悟以后,才来普度众生。有了这样的误解,便使得禅修者变成了自私鬼。正因为自私心重,更不容易开悟,也就不愿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像这样的禅修者,不仅是佛教法门的累赘,也是人间社会的负担。中国佛教的衰微,原因很多,禅者的自私,不能不说也是主要的原因。

    多久开悟(午斋)

    开悟没有一定的时间表。同样是一个人,有的一个小时可以做出常人两天的工作;也有人在两天之中做不到能干者一个小时的工作。有的人一句话可以救千万人,但也有的人,一辈子救不来一个人。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计算修行的旅程,要看修行过程中的勤惰情况和业障的多少等因素来决定。

    业障何在

    业障是什么呢?

    ①是我们从无始以来,将无量生中所造的种种业缘,带到了现在。使得自己无法自在,故名业障。它是跟着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跑的,一个接一个的心念连续,业障也如影随形般的跟着来了。我们的果报身体到哪里,业障就跟到哪里。

    ②业障是在这一生当中,心里和身体的行为,所构成的事实,障碍我们修行佛法。很多人希望修行佛法,可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环境的因缘也不许可。

    ③业障跟人的年龄、身份、贫富、性别,多少有点关系,但却未必定有关连。有人出家始能修行禅法,有人做官也能修得不错。

    障碍不在心外的环境,乃是出于各自的内心,外在环境的障碍虽然不好,内在的心障才更严重。如果有了惭愧心,到处可作大修行;如果发了菩提心,时时好修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