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密教发展的三个阶段
    印度早期密教——杂部密教

    依照学术界的观点,从密教思想的产生、发展到鼎盛,时间上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密教一般称为杂密,“杂”并非混杂不纯粹,而是指杂部密教,也就是在密宗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未结集流传前,由释迦牟尼佛显说于佛教经典各部中的密法和陀罗尼等。随着中土译经事业的开展,西晋时期已传至中土,主要是菩提流支和阿地瞿多从印度传来的密法。现在流行于中土的许多单行密法,多是早期杂密,它与显教各部经典的译传和各宗派的开创相联系,发展至今绵延不绝。

    对于咒术,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的初期是严加禁绝的。曾明确规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应学习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语,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烧解咒、鼠咬解咒等等,也不能从事占卜生死、解梦、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动。

    如《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云“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呪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瘖痖。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呪病。或诵恶呪。或诵善呪。或为医方、针炙、药石。疗治众病。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呪水火。或为鬼呪。或诵剎利呪。或诵象呪。或支节呪。或安宅符呪。或火烧、鼠囓能为解呪。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蚀、日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但到了后来,随着大量婆罗门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团中出身于“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虑到这些人的哲学观念,释迦牟尼开始允许弟子们使用善咒来治疗宿食不消、毒蛇咬伤、牙痛、腹痛等。

    如《四分律》卷二十七云“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六群比丘尼。诵种种杂呪术。或支节呪。或剎利呪。鬼呪吉凶呪。或习转鹿轮卜。或习解知音声。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习诵如是种种支节呪乃至解诸音声呪。呵责已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诵习种种呪术乃至解知音声耶。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已信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诵习世俗呪术者波逸提。比丘尼义如上。世俗呪术者。支节乃至解知音声也。比丘尼诵习世俗呪术乃至音声。若口受若执文诵。说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呪。若诵治宿食不消呪。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呪。若诵治毒呪以护身故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又《十诵律》卷四十六云“佛在舍卫国。尔时迦罗比丘尼。先是外道。弃舍经律阿毘昙。教白衣儿读诵种种呪术。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弃舍经律阿毘昙。教白衣读诵种种咒术种种因缘。呵责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迦罗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弃舍经律阿毘昙。教白衣读诵种种呪术。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教白衣读诵种种呪术。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教白衣读诵种种呪术。若是偈说。偈偈波夜提。若是章说。章章波夜提。若别句说。句句波夜提。不犯者。教读诵治齿呪腹痛呪治毒呪。若为守护安隐故不犯”。

    由此可见在早期佛教咒语被严格禁止,尤其是恶咒,也不允许以咒术谋生。逮至部派佛教时期,咒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它不仅用于治病防身,而且用来降伏外道恶魔,策使鬼神。

    如《杂阿含经》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经云:

    “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坚固赖咤罗

    慈伊罗盘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亦慈迦拘咤

    及彼黑瞿昙难徒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

    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

    慈一切众生有量及无量

    安乐于一切亦离烦恼生

    欲令一切贤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众恶不来集

    凶害恶毒蛇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

    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

    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毒恶永除名佛宝

    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余

    破坏凶恶毒摄受护善人

    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呪术章句。所谓

    坞躭婆隶躭婆隶耽陆波婆躭陆奈渧肃奈渧抧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谛尼罗枳施婆罗拘閇坞隶坞娱隶悉波呵

    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糟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优婆先那未曾闻此偈。未曾闻此呪术章句。世尊今日说此。正为当来世耳。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为了与外道相抗衡,佛教将陀罗尼(明咒)作为弘法护教的重要手段。

    然而,相对于后来的密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陀罗尼法门,仍然是一种专重事相的作法,尚无完整的教理体系,也没有在大乘佛法中居于主导地位。那时,陀罗尼法门只是作为弘扬大乘佛法的辅助手段而存在,散见于诸经之中。

    咒语的全息意义乃是宇宙精神信息能量流,持诵咒语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画故,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返回目录

    印度中期密教——正纯密教

    中期密教,学术界称为纯密,即正纯密教之义,指由法身佛大日如来所传密宗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及密宗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结集传出后形成的密教,所依据的论藏主要涉及《释摩诃衍论》和《瑜伽师地论》等。具体地说,就是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716年到长安)、金刚智、不空所传的印度密教,由中国僧人一行、惠果承传发展而形成的唐密,以及唐密的发展延续——日本僧人空海继承唐密后在日本开创的真言宗。

    这一时期,密教的理论体系和修法的事相体系日臻完善。

    返回目录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

    毗卢遮那佛为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普贤菩萨的化身)灌顶,并授予五智金刚杵,咐嘱金刚手菩萨承担传承密法的责任。金刚手菩萨受如来旨,护持传承密法宝藏,犹若师传弟子,代代承递,绵延不绝。缘熟则弘,缘浅则隐。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说,我灭度后,阿难受持经藏,邬波离受持律藏,迦多衍那受持论藏,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而金刚手菩萨,受持甚深秘密法藏,微妙诸总持门。

    相传《金刚顶经》和《大日经》都被保存于南天铁塔中,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数百年间,无人能打开此塔。

    龙猛菩萨(又译龙树)持大毗卢遮那真言,亲见毗卢遮那佛,现无量身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毗卢遮那佛命龙猛菩萨写下后随即消失,而这部经就是《毗卢遮那念诵法要》。

    龙猛菩萨持诵成就,于是念诵加持七粒白芥子,经七日而打开南天铁塔,进入塔中。见金刚萨埵显现清净庄严相,亲受灌顶,并得到广本《金刚顶经》和《大日经》。龙树菩萨从金刚手菩萨亲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诵持所有秘密法门,从此如来密藏流传人间。

    如《维摩经》说:“住不思议解脱菩萨威神力者,一毛端纳四大海,小芥子藏大须弥。”

    又《华严经》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又云:“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各各现神通,智眼能观见。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如果我们明白佛法是全息哲学科学体系,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记述就很容易理解,若我们执着凡夫边见、之乎者也见则永远得不到答案。宇宙全息统一,必然有其规律可循。真如智慧就是宇宙规律,真言即窥视、探究宇宙规律之门的钥匙。

    进入铁塔中后,龙树菩萨见金刚萨埵显净相,庄严肃穆。于是礼拜金刚萨埵,自金刚萨埵处得《金刚顶经》等秘密教授。以后,龙树菩萨勤修密法如教奉行,即生而成正果。

    龙树菩萨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他阐发了“缘起性空”的中观正见,使大乘佛法得以广泛弘扬。

    佛陀曾亲口授记龙树菩萨降临于此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

    《楞伽经》说:“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吾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佛说“我乘”,即如来最上秘密乘。“内证智”,即如来所证圆满智慧,能起无边妙用,利益无量众生。应身佛不曾说此内证智,唯有此菩萨,由大日如来加持,流传此教,如实宣扬法身如来恒沙万德

    《摩诃摩耶经》云:“佛灭后七百年,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大云经》中有:“阿难,吾灭度后,满四百年,此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树,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

    释迦牟尼佛示寂八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生于南印度梵志种姓的一户人家。梵志是古印度专以修行为务的一个种性,梵志的修行目标是:言行清白,义理明晰无有暇秽,截五欲浊流而渡彼岸,不二清净,诸欲结解,远离执著,舍离贪淫。

    龙树菩萨天资聪颖,凡有所闻,过耳不忘。幼儿时期,听到有梵志读诵四吠陀典,每部有四万偈,每偈有三十二字,一听即能背诵,并且能够领悟文义。

    少年时代已经驰名于南印度诸国,无人能及。天文、地理、图纬、秘谶等无不通晓。他的三位好友也是一时之俊杰。

    有一天,四人一起商议,天下的道理文义可以使人心神开朗,明悟幽深玄旨的,我们几个都已经穷尽了。还有什么可以用来自娱的呢?只有骋情极欲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然而那是王公贵族们的享受,我们梵志道士怎么可以做得到呢?只有用隐身术才能实现。四个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一起寻找术师学习隐身的方法。于是他们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一个术师并向其求教。

    术师心想这四名梵志都是名闻一时的人物,根本不把一般人放在眼中。现在为了学习隐身术才低声下气来承顺我,这几个梵志全都才华盖世,聪明绝顶,他们不知道的,也只有这个不起眼的法术了。如果我教了他们,一定会离开我不再回来。还是给他们可以隐身的药物吧,等药用完了,肯定还会回来,永远尊奉我为老师。

    于是给他们每人一粒药丸,咐嘱道:“你们在清静的地方用水磨开,涂在眼睑上就可隐身了,没有人能够看到你们。”

    龙树在磨药的时候,闻到药的气味,就一一辨别出是哪些药配出来的,每一味药的剂量多少分毫不差。他回去告诉术师,药丸的配方共有七十种原料,所用剂量多少都和药方相同。药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回答:“药有天然的气味,怎么会不知道呢?”术师当即感叹服膺,说:“象这样的人即使能够听到他的名字也是很难得的,何况能够与之相遇。我这点小法术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于是倾囊相授。

    四个人学会了隐身术,于是随意自在,经常出入王宫,宫中美女全都被侵凌。一百多天后,宫中有人怀孕,恐怕国王降罪所以告诉了国王,期望这样或者能够免罪。

    国王非常生气,说:“这是什么不祥之物造成的?”

    于是召集有智谋的人商议此事。有年老而见多识广的大臣说:“象这样的事,应该有两种情况。要么是鬼魅,要么有人使用了方术。可以用细土撒在各个出入的门中,让有关部门严加守卫禁止人出入。如果是术士,那么他的行迹自然就会显现,可以让士兵除去他们。如果是鬼魅,进来就不会留下痕迹,可以用法术消灭。”

    国王命人依言准备。当细沙上显现出脚印时,马上有人报告了国王。国王下令数百名力士进入宫中,将出入的宫门全部关闭。命力士挥刀向空中砍杀,龙树的三位好友立刻被杀死了。只有龙树收敛身形,屏住呼吸,依傍在国王头侧,国王头侧七尺以内,是刀不会砍到的地方。

    此时,他深深感受到欲望是痛苦的根本,也是众多祸患的根源,败坏道德、危害性命常常由此引发,于是在心中起誓:“如果能脱离险境,我就出家作沙门。”

    伺机逃离王宫后,龙树进入一座山中,礼佛塔出家受戒。

    仅仅九十多天,他就将当时世间流传的佛法三藏读诵完毕,还想看更多的佛经,可是无法得到。

    于是他访寻到北印度的一座雪山,山里有一座塔,他向塔中的老比丘恳求,得到了《摩诃衍论》。龙树读后,很喜欢摩诃衍论,可是还没有完全理解经中的义理。于是周游各国,寻求其他佛经。在整个阎浮提周遍搜求始终没有找到。

    所到之处,无论外道论师还是学者,全都被龙树摧伏。有外道弟子就对龙树说:“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人,你现在做了佛弟子,却没有学会佛陀全部的智慧,你于弟子之道还有欠缺啊,只要还一件事不明白,就称不上一切智人。”

    龙树理屈辞穷生起了邪慢心。心想:“世界上万事万物层出不穷,佛经虽然精妙,然而按道理来推想,应该也还有没有解释到的,那么佛经的未尽之处,我就可以加以推演,以此来启迪后学。这样做于理不违,于事无失,应该没有过错。”

    龙树制定新的教法和服装,打算自立一派,和佛教相区别。并选择吉日吉时,准备届时公开宣扬。他独自在水晶房中静候。

    大龙王菩萨看到龙树这样,深深地为他惋惜,不忍心他误入歧途。

    于是接龙树入海,在龙王的宫殿里,开启七宝藏,打开七宝华函,取出大乘方等深奥经典和无量微妙佛法交给龙树阅读。龙树一连看了九十多天,对佛法有了更多的领悟,获益匪浅。

    龙王菩萨看他如饥似渴地探求佛法,于是问:“佛经全都看完了吗?”龙树回答:“您的宝函中佛经太多了,浩如烟海,我翻阅过的佛经数量已经十倍于阎浮提流传的佛经。”龙王说:“我龙宫中的经典,象这样的还有很多处,不可胜数。”龙树读了龙宫中的经藏之后,对佛理的领悟更加深刻,悟入无生法忍。于是龙王菩萨送他回到南印度。

    从此,龙树广弘佛法,摧伏外道。为了阐明大乘佛法,而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十二门论》、《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大乘佛法由此在印度盛行。

    他还造《无畏论》十万偈,著名的《中论》就出自其中。

    龙树菩萨还曾经以诗代书,寄与南印度亲友国王书信一封,即《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也被称为《亲友书》。在这封信中,龙树菩萨循循善诱,先以十善道导入,历数无常轮回之苦,指出人身难得,应当进趣佛道,舍离贪瞋痴三毒,表达了对亲友的关切和殷殷期望。

    龙树菩萨除了对中观大乘佛教的贡献外,还善治眼病,其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在唐代(618-907)传入我国,对我国眼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龙树眼论》眼科专著,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一卷(又有三卷本)。也有人说是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写的。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龙树摧伏外道,树立法幢,影响很大。当时有一位婆罗门,擅长咒术,企图凭借咒术的力量和龙树一争高下。

    他前去对天竺国王说:“我能摧伏这个比丘,您可以一试。”国王回答:“你真是太愚痴了,这位菩萨的智慧光明可与日月争辉,能和圣人心光互照。你怎么敢如此轻慢不逊。”

    婆罗门说:“陛下是个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不依据事实道理来检验呢,这样自然能分出高下。”

    国王就派人请来龙树,清晨的时候,和龙树一起坐在听政殿上。

    婆罗门随后才到,看到龙树坐在殿上,心中不忿。于是他在殿前念咒,变化出一个清净的大水池,其中有千叶莲华。他自已坐在莲华上,对着龙树夸耀:“你在地上坐着,和畜生没有什么区别,还想和我清净莲华宝座上的大德智人辩论。”

    这时,龙树也用咒术变化出六牙白象,走向水池中的莲华座,用鼻子卷起,高高地举向空中,猛然摔向地面。婆罗门腰部受伤,狼狈地匍匐在地,向龙树忏悔:“我不自量力,毁辱大师。请您慈悲接纳我,愿随您学习,以去除我的愚痴蒙昧。”

    南天竺王辖治诸国,然而相信邪道,沙门释子都不许进见。国人受他的影响,也都信奉邪法。

    龙树想:“大树如果不从根砍倒,那么枝条也不会倒下。一国之主不信佛法,佛法就难以弘扬。”

    该国的制度由王室出钱,雇人担任守卫,龙树就前往应募成为守卫将官。他骑马提戟向前,队伍整齐有序;虽然没有刻意树立威严,就能号令通达;没有宣布严密的管理制度,一切都自然妥当。

    国王非常欣赏,予以褒奖。问是谁在领队。侍者回答:“这个人前来应募,既不吃国家的粮食,也不领取俸禄。做事恭谨从容,周到熟练。不知道他在这里,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国王于是召问龙树:“你是什么人?”

    龙树回答:“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惊失色:“一切智人旷代不世之才。你说自己是,怎么能证明呢?”

    龙树回答:“想了解我的智慧,陛下可以提问啊。”

    国王心想:“如果对方是位非常有智慧的大论师,我提问他答不上来,对他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事情挺麻烦。如果不问,我本身就输了。”

    犹豫了很长时间,不得已才问:“天人现在在做什么?”

    龙树回答:“天人正和阿修罗战斗。”

    国王听到这个回答,就好象人吃东西,噎在喉咙里一样,既不能吐出,也无法咽下。想否认他的话,又无从证明;要肯定他的话,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正当国王默然不语的时候,龙树又说:“这并不是为了辩论取胜而说的虚妄不实的话。请陛下稍等片刻,自然可以验证。”说完,就看到空中干戈兵器不断落下。

    国王说:“干戈矛戟虽然是兵器,但是你怎么知道一定是天人和阿修罗在战斗呢?”

    龙树说:“说空话不如用眼前的事实来说明。”话音刚落,只见阿修罗的手、足、指头、耳朵、鼻子等等,纷纷从空中坠落。

    又让国王和臣民、婆罗门等看到空中天人和阿修罗两军对阵。

    国王因此信服,稽首礼拜,接受龙树菩萨的教化。当时殿上有一万名婆罗门,全都削发受戒。

    龙树菩萨可以看作是大日如来的等流身,然而宇宙万物无不是清净法身即宇宙精神信息体之物化表现。虽然圣者与凡夫同一法身,然而觉者身口意三业与法身性德相契,而凡夫则随颠倒妄想流转生死,是以诸佛菩萨以同体大悲,倒驾慈航,为众生“开示”佛之知见,以期众生背尘合觉,“悟入”佛之知见。因为龙树的母亲在树下生下他,又他由于龙王的帮助而得以深入佛道,所以人们称他为“龙树”。龙树菩萨寿命很长,住世200余年。

    当时有一位小乘的法师,经常忿恨嫉妒,龙树辞世之前,曾经问他:“你希望我长久住世吗?”那名法师回答:“实在不愿意。”于是龙树就退居到一间闲置的房舍,好几天闭门不出。后来弟子破门查看,发现龙树已经恬然圆寂。南天竺各国为他修建庙宇,敬奉如佛。

    龙树菩萨在大乘佛教中地位尊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几乎都以龙树为祖师。

    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为依据建立自己的体系,三论宗初祖鸠摩罗什所传就是龙树正统的中观思想,三论宗自然以龙树为开山祖师。

    智者大师于天台山建立天台宗,上承南岳慧思、慧文,受《中论》、《大智度论》影响颇深。《摩诃止观》中记载慧文时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而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说自己“归命龙树师”。因而天台宗也尊龙树为祖师。

    相传《华严经》为龙树菩萨从龙宫中诵出,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对《华严经》的《十住品》又加以注释,因此华严宗也尊龙树为祖师。

    龙树作《十住毗婆沙论》中有《易行品》一章,演说净土法门,道理明晰,易于实行,因此净土宗人也视龙树为祖师。龙树菩萨(别译禅那啒多三藏)还曾著《十二礼赞阿弥陀佛文》,赞叹弥陀功德,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汉传密宗法脉由金刚萨埵传龙树,龙树传龙智,进而由开元三大士承传,因此龙树菩萨也为密宗祖师。

    禅宗也将龙树列为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可见龙树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之广。

    法相宗源于印度瑜珈行派,推崇龙树的中观思想。法相宗认为该宗重要理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由龙树的二谛思想发展而来的,因此法相宗也尊龙树为祖师。

    俱舍宗以世亲的《俱舍论》为理论依据,所说五位七十法与法相宗五位百法相近,在大乘佛教兴起后,附属于法相宗,法相宗与龙树菩萨的思想颇有渊源,所以俱舍宗也以龙树为祖师。

    成实宗在鸠摩罗什翻译《成实论》后逐渐形成,成实宗后来依附于三论宗传播;三论宗思想直接禀承龙树,因此成实宗也以龙树为祖师。

    龙树《大智度论》对六度中的戒波罗蜜也作了阐扬,因此他也被中国律宗尊为祖师。

    龙树菩萨阐扬大乘佛法,使大乘佛法得到广泛流传,后来大乘佛法传播到中国,龙树因而被尊为汉传佛教“八宗共祖”。

    附:

    龙树《龙猛》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讽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综。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四人相视莫逆於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此诸梵志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我若授之。得必弃我不可复屈。且与其药使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永当师我。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在静处以水磨之。用涂眼睑汝形当隐。无人见者。龙树磨此药时闻其气即皆识之。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告药师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之。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叹伏。若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遇。我之贱术何足惜耶。即具授之。四人得术纵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淩。百余日後宫中人有怀妊者。懅以白王庶免罪咎。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是鬼魅或是方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行者。若是术人其迹自现。可以兵除。若是鬼魅入而无迹。可以术灭。即敕门者备法试之。见四人迹骤以闻王。王将力士数百人入宫。悉闭诸门。令诸力士挥刀空斩三人即死。唯有龙树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自誓曰。我若得脱当诣沙门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求异经都无得处。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於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师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谘承不足将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後学於理不违。於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谓弟子受新戒著新衣。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宝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时有婆罗门。善知咒术欲以所能与龙树诤胜。告天竺国王。我能伏此比丘。王当验之。王言。汝大愚痴。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宗敬。婆罗门言。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见抑挫。王见其言至为请龙树。清旦共坐政听殿上。婆罗门後至。便於殿前咒作大池广长清净。中有千叶莲华。自坐其上而夸龙树。汝在地坐与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尔时龙树亦用咒术化作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华座。以鼻绞拔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腰。委顿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又南天竺王总御诸国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国人远近皆化其道。龙树念曰。树不伐本则条不倾。人主不化则道不行。其国政法王家出钱雇人宿卫。龙树乃应募为其将。荷戟前驱整行伍勒部曲威不严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随。王甚嘉之。问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应募既不食廪又不取钱。而在事恭谨闲习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问之。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一切智人。王大惊愕而问言。一切智人旷代一有。汝自言是何以验之。答言。欲知智在说王当见问。王即自念。我为智主大论议师问之能屈。犹不是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若其不问便是一屈。迟疑良久不得已而问之。天今何为耶。龙树言。天今与阿修罗战。王闻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复无以证之。欲是其事无事可明。未言之间。龙树复言。此非虚论求胜之谈。王小待之。须臾有验言讫。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系而落。王言。干戈矛戟虽是战器。汝何必知是天与阿修罗战。龙树言。构之虚言不如校以实事。言已阿修罗手足指。及其耳鼻从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婆罗门众见空中清除两阵相对。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是时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疾。龙树将去此世。而问之曰。汝乐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实所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去此世已来至今。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依付法藏传。即第十三祖师也。假饵仙药现住长寿二百余年。住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称数。如法藏说)

    返回目录

    神力难思的龙智菩萨

    龙智菩萨,梵文Nagarbodhi,又称普贤阿奢黎、龙菩提等,南印度人,为龙猛菩萨嫡传付法弟子,密教付法第四祖。依据空海大师《秘密漫荼罗教付法传》所述,龙智菩萨为龙猛菩萨的付法高足,位登圣地,神力难思,德被五天,名薰十方,是一位上天入地、无碍自在的传奇人物。

    他有时住在南天竺国,弘法利生;有时到师子国,劝化接引有缘。

    龙智菩萨年青时家中贫寒,一向受到龙树菩萨的接济救恤,后来跟从龙树菩萨出家,通达佛法三藏。龙树菩萨圆寂后,龙智住在吉祥山。住世时间长达数百年。

    龙智菩萨传密教数百年,亲授一印一明者,应当为数不少,然而皆秘密自修,所以不为时人所注意,寂寂无闻。龙智寿七百余岁时,始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大士出世,先后传承两部大法,受阿奢黎位。(待考证问题:三大士入唐后古印度能传授两部大法者还有何人?)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记载,金刚智三十一岁时,前往南天竺,承事供养龙智菩萨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及众多大乘经典和五明论,又受五部灌顶诸佛密藏。书中记载当时龙智菩萨已有七百岁。《金刚智三藏塔铭序》中也记载了金刚智到南天竺师事龙智之事。

    《不空三藏表制集》和《付法传》记载,金刚智圆寂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不空为请广本《金刚顶经》及广本《毗卢遮那经》等最上乘教,前往师子国,遇龙智菩萨,受其法教。当时龙智菩萨已数百岁高龄,看上去却只有30多岁。

    《玄奘三藏行状》说:“南天竺磔迦国庵罗林中,有一长命婆罗门,年七百余岁。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明中、百论等(云云)。是龙猛菩萨弟子。法师就停,学中、百论等,及受诸经等。”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得知,玄奘大师西行印度求法,也曾遇龙智菩萨,并从龙智学习中论、百论和诸多经典。

    龙智菩萨传法三大士后,离开人间入阿修罗宫化度,至今尚未入灭。龙智菩萨得龙猛菩萨真传,显密赅通,不仅深得密教法髓,并且通达大乘中观之学,以无所住之心随缘度生,使法脉得以顺利延续,诚为超然物外,旷世难遇的一代祖师。

    返回目录

    什么是陀罗尼

    陀罗尼是如来福德智慧的凝聚,有总持、能持、能遮等含义,它具有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功能。能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摄持各种善法,遮除各种恶法。

    如果全息体解,陀罗尼就是精神宇宙信息能量流,掌握陀罗尼便能引致物质宇宙的相应变化。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五——二十八还将陀罗尼分为四类:

    (1)闻持陀罗尼,能使耳闻之事不忘。

    (2)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恶。

    (3)入音声陀罗尼,能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不瞋。听到轻毁讥讽也不会生气。心中没有执著,对好话不生贪恋希求之心,对恶言恶语也不觉拂逆,平和自在,无所动摇。

    (4)入字门陀罗尼,它能通过听闻悉昙四十二字门(即梵语四十二个字母),体达诸法实相。

    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

    (1)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

    (2)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

    (3)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灾厄。

    (4)忍陀罗尼,能通达诸法实相而不失真谛。

    因此,凡是大乘菩萨众都必须掌握陀罗尼,这与早期佛教中禁止使用陀罗尼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经典,如《心经》、《法华经》等起初并无咒语,后来都加入了咒语。中期大乘经典中使用陀罗尼的情况更为普遍。《大集经》、《宝积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显教要典中均有载录咒语的专章——陀罗尼品。其他典籍中叙及的陀罗尼就更多了。

    返回目录

    正纯密教的特点

    中期正纯密教是具有立体思想体系的密教,它从理上阐明宇宙的本然秩序和规律,又从智上阐释对于本然规律和秩序的体认。与先前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统称为显教)相比,存在诸多不同。

    就教主和传教方式而言,显教教主是释迦牟尼(应身佛),而密教教主是大日如来(法身佛);显教是释迦牟尼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说的,因而它是公开的、浅显的、随他意的。密教是大日如来自说内心证悟的真理,因而是秘密的、深奥的、随自意的;显教的教法,可以通过皈依后学习经典而获得,不一定要师资传授,也不必有特定的仪式。而密教的教法,则必须通过师资传授才能受学,从皈依到成为阿奢黎(导师)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灌顶(用象征如来智慧的甘露水灌浇头顶)仪式:皈依佛门有结缘灌顶,欲学密法有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受戒有受戒灌顶,受阿奢黎位有传法灌顶(又称付法灌顶、阿奢黎灌顶)。传法灌顶中,又分为印法灌顶(又称秘印灌顶、手印灌顶)、事业灌顶(又称作业灌顶、具支灌顶)、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瑜祗灌顶)。其修法又有种种严格的方式。所有的灌顶和修法仪式,都必须在相应严格布置的坛场内进行。

    就教义和修法而言,显教中的小乘有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义,大乘有六度、十地等义,而密教则从体、相、用三方面,建立了由六大(此为体大,指周遍一切法界的本体)、四曼陀罗(此为相大)、三密(此为用大)组成的“三大”学说,因此,密教并不偏重纸上谈兵的空论而是重视身心实践的大乘佛法。

    六大,又称六大缘起,指构成宇宙万有本体的六种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风、空、识。前五者属于“色法”(物质),后一者属于“心法”(精神)。而六大中的每一大又互具其他五大,此为异类无碍;构成甲物的六大和构成乙物的六大也互具互遍,此为同类无碍。因此,构成众生的六大和构成佛菩萨诸尊的六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众生和佛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为此,密教主张“生(众生)佛平等”。

    四曼陀罗,又称四种曼陀罗。曼陀罗意为坛场、聚集,指修密法时在地上划定的某一区域或建立的供养佛菩萨用的土坛、木坛、金石坛城,也指依密教经典绘制供养用的佛菩萨集体图像。四曼陀罗指表现佛菩萨诸尊相状的四种图像,全息意义则表法界:大曼陀罗、三昧耶(意为本誓)曼陀罗、法曼陀罗、羯摩曼陀罗。

    大曼陀罗,又称尊形曼陀罗,指表现诸尊具足相好的身形图像;

    三昧耶曼陀罗,指表现诸尊所持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物的图像,以及用手指结成印契的图像;

    法曼陀罗,又称种子曼陀罗,指表现诸尊自证法门的种子(象征法理意义的梵文字母)和真言(陀罗尼,即咒语)及经文;

    羯摩曼陀罗,指表现诸尊的威仪、事业的图像。

    三密,指身密、口密(又称语密)、意密。佛的三密体现在四种曼陀罗中,真如智慧也通过具象表达出来。大曼陀罗为佛的身密,三昧耶曼陀罗为佛的意密,法曼陀罗为佛的语密,羯摩曼陀罗则为“三密”的业用,它包括绘、捏、铸造佛像等事业。对于修习密教的人来说,身密,指的是手结本尊的印契;口密,指的是口诵本尊的真言;意密,指的是内心观想本尊,心住三摩地(即进入禅定的境界)。三密相应乃达到自身法界与无边虚空法界的兼容同步。

    密教认为,既然众生和佛菩萨法性相同、六大本体相同,通过三密加持,而能与诸佛菩萨之性德、法身相应,转贪嗔痴三毒烦恼为般若妙谛,就能即身成佛,以父母所生身,现生迅速成就佛果,无须像显教那样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久远时间。

    正纯密教由胎藏部和金刚顶部两大系统有机构成。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胎藏界理法而得名,实质为揭示一切有情及物质宇宙、精神宇宙的本然规律;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金刚界智法而得名,实质则是情识生命对于物质宇宙和精神宇宙规律的体认。

    胎藏界和金刚界,教理基础是以“六大”为法界体性的五轮(地水火风空)六大(前五大结合识)成身理论以及大日如来三昧耶身(进入禅定境界后的行相)即五相成身理论,此两大教门互摄无间不一不异而于教理上密切配合,其全息意义完全涵括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胎藏界,又称理性平等门、他受法乐门、理门、因门。系讲“色“法为主,阐“空”法为辅,说明物质世界的本体与现象,它以莲花为标志,象征一切众生都平等地含有大日如来的理性清净法身种子,只要修持大悲万行,显现净菩提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为此,依据大日如来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刚、莲花三部,并依据《大日经》而绘制修法时代表法身法界海会无尽加持的胎藏界曼陀罗,即具象化的物质、精神宇宙。

    金刚界,又称智慧差别门、自受法乐门、智门、果门。金刚界,阐明心法,说明精神世界的本体与现象,以金刚杵、金刚剑、金刚铃等三昧耶法器为标志,象征法身大日如来内证之智德坚固无比,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即身成佛”,即将有漏的“九识”转变为大日如来的“五智”,即转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受法乐。为此,金刚界据“五智”而立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摩部五部,并依据《金刚顶经》绘制象征行果的金刚界曼陀罗,即具象化的物质、精神宇宙认知过程。

    由于两部大法都以行者身口意与诸佛菩萨本尊三密相应为实修事相,所以即身成佛也有三层含义——身成佛、语成佛和观想成佛。身成佛为成就金刚不坏肉身,语成佛为掌握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并与清净法身相契相和,观想成佛则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意观成就。

    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从果向因下转的化他门,而金刚界法则是从因向果上转的自证门。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大法一为从果到因,一为从因到果,本为不二。下转乃如来为教化众生而从佛位逐阶宣说教理以至于凡夫,上转则是行者依事修证渐至佛果。

    在印度本土,虽然胎藏部《大日经》先行问世,奠定了正纯密教的理论基础,但不久继出的金刚部《金刚顶经》则成为后来密乘主流,流传于后世的纯密经典多与《金刚顶经》有关。故胎藏界法教的传承渐渐隐没,唯独金刚界传承日益光大。开元三大士则完美传承了金胎两部,这也是唐密的主要特征之一。

    《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自受用法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如来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就行者而言此五智相辅相成,渐修渐成,最终成就法界体性萨般若智。然四智成就即具足五智,除法界体性智外,前四智皆由识转化,实为行者于修行过程中逐渐转化“知”为“智”而成,或者依照瑜伽行派的观点即“转识成智”。

    密教经典以高度组织化的真言、手印和严密的坛城仪轨为特征。仪轨极其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都有严格规定,核心为“三密相应”,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诚如《理趣经》云“持一切如来身印,即为一切如来身;持一切如来语印,即得一切如来法;持一切如来心印,即证一切如来三摩地;持一切如来金刚印,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教尊奉的法身大日如来,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法身佛大日如来传授的深奥秘密教旨,是真实(此真实言教乃指清净法界)言教,行者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

    返回目录

    印度后期密教

    后期密教,依学术界观点,《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在实践上更加重视上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在十一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后,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乘。在时轮教出现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然而佛教在印度的灭亡除了外因也不可忽略内因。

    总体上看,后期密教的基础也为纯密,只是在十一世纪前后发生了欧美和日本学术界认为的“左道”化改变。在善无畏来到长安58年后,即唐密六祖不空三藏示寂之年,由莲花生等(774年入藏)传至中国西藏,成为藏密。

    无上密就是无上瑜伽,意为无上相应,也就是行者与法身相应。真如智慧岂有上下之别,所别者仅文字相浅见而已。

    其实在整个密法的发展史上,就文字相而言所谓“无上密”只是在修法上予以纯化。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上下三部”仅仅是文字相的划分,并非真如理趣有上下之别。无上密绝不等于双修,双修也并不等于男女合体,否则执着文字相,错解经义、心外求法,与外道无异。

    后期密教被学术界称为后期怛特罗教(Tantrayana),包括金刚乘和时轮乘。金刚乘是由郁地延那的因陀罗菩提王(687—717在位)所创立。他著有二十三部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这部书的内容,在他妹妹拉克修米迦罗所著的《无二成就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日本佐佐木教授等《印度佛教史概说》,拉克修米迦罗的教义也称“俱生乘”,其徒被称为“萨哈阇”,至今在孟加拉仍能找到这种信仰的痕迹。因陀罗菩提王后来让国与子,专修密法。他的另一个儿子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传教,成为西藏密教的实际开创者。金刚乘以散见于《金刚顶经》中的“大乐”说为立论的依据。它认为,密法的修证是通过智慧和方便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的。智慧具有静的特性,犹如女性;方便具有动的特性,犹如男性。因而主张通过男女双身修法(又称男女双修)和谐阴阳,体悟空性,进入智慧与方便不二的“大乐”境界。

    时轮乘是由金刚乘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它是金刚乘的支派。相传,十一世纪初,香巴拉国第一代君主耶舍王为了抗御西亚突厥系伊斯兰教徒的入侵,将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组织起来,授与时轮大密法灌顶,并宣讲时轮教法。由此而形成时轮乘。关于香巴拉国的地址,有些学者认为,它出于密教的虚构,并非实有其地。也有的学者认为,它可能是注入阿拉尔海的雅库沙尔德斯北面的一个地方或印度境外的某一个地方。最早的《时轮经》三千颂便是由耶舍撰作的,他的儿子芬陀利王为之作注(一说《时轮经》及其注释,是1040年以后活跃于摩揭陀国的大时足、小时足两人合撰的)。时轮乘认为,现实的存在像时间的车轮(时轮)一样,倏忽即逝,只有信仰宇宙本原的“本初佛”,才能从由现在、过去、未来三世所限定的迷妄中解脱出来。

    怛特罗佛教在波罗王朝的护持下,一直很兴盛。十二世纪中叶,由于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改信印度教,怛特罗佛教日趋衰颓。至十二世纪末,穆斯林袭灭了斯那王朝,并荡涤了一切佛寺,作为怛特罗佛教的最大的据点超戒寺也被平毁,僧众四处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

    返回目录

    佛教在印度消亡

    密教兴起于西元6——7世纪,当时印度教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从玄奘法师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公元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盛行,商羯罗对于印度教的发展很大地排挤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随之而来在南印度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相应密典也逐一诞生。斯时可谓印度佛教密宗的鼎盛时期。

    西元9世纪以后,外因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伊斯兰教的入侵,内因由于大小乘戒律的破坏、名相空论成风,佛教僧团日益衰败,且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和对佛教的迫害,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佛法毕竟在印度灭亡了,今日有情学佛若不清楚印度佛法灭亡因缘,他日佛法在中土也有灭亡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