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盛唐时代形成唐密
    正纯密教诞生于西元六世纪前后,正式传入中国始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6年前后),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将正纯密教系统传入中国,史称“开元三大士”。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流传,到了唐代,大小乘佛教已然深深植入中华文化的沃土,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主流文化之一。

    密法被称为佛法的最上乘教,一嗣传入,便统领佛教经纬,护国利民的积极作用与大唐盛世的发展互相促进。在盛唐时代,密法受到唐王室的高度重视,在佛教诸多流派中地位尊崇,影响深远,当时诸位大阿奢黎皆为国师。

    正纯密教虽然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一行禅师和惠果和尚的继承阐扬,与中国本土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盛唐密法体系。

    密教本尊法身佛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又作毗卢遮那佛、最高显广眼藏、遍照王如来、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处、遍照尊),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又称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持、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故金刚萨埵被奉为密宗二祖。金刚萨埵将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经》,纳入南天铁塔(南天铁塔的全息意义为有情本具法身),以待后世有缘者。

    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应化身)灭度后800多年时,龙树菩萨(即龙猛)开启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学密法,为第三祖。龙树菩萨传弟子龙智,龙智菩萨成为第四祖。又数百年,龙智菩萨700多岁时,传法于金刚智、善无畏。金刚智的弟子不空后来又往南天竺遇龙智,得到龙智菩萨泻瓶传授。

    返回目录

    唐密八祖

    唐密传承(两部大法嫡嫡相传)八祖依次为:龙猛、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慧果、空海;

    唐密付法(秘密大法印玺咐嘱)八祖依次为: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菩萨、龙智菩萨、金刚智、不空、慧果、弘法大师(空海)。

    我们将付法与传承并列后八祖如下:

    第一高祖,为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摩诃毗卢遮那如来。

    第二传法祖,为金刚萨埵菩萨。

    第三祖龙猛菩萨。

    第四祖龙智菩萨。

    第五祖为金刚智三藏和善无畏三藏。

    第六祖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一行阿奢黎。

    第七祖惠果阿奢黎。

    第八祖弘法大师。

    第一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乐,常恒不断演说内证智三摩地法。

    如果依照释迦如来宣说教法的先后顺序,那么佛在说法华经后,开始宣说真言教。如《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中所说,“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以诱之。及于大种姓人法像已熟三秘密教,说时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宫,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诸圣贤,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第二祖,金刚萨埵。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而说自证三密门,以献毗卢舍那及一切如来,请如来加持教敕。毗卢舍那如来说,“你们将来在无量世界中,令最上乘者现生成就世间和出世间悉地。”

    第三祖,龙猛菩萨,诞生于南天竺,而教化及于整个印度,建立正法幢,广宣佛法。作千部论,摧邪显正。上游天庭,下入龙宫,处处搜求佛经,受持一切法门。后来进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诵持秘密最上曼陀罗教,流传于人间。楞伽经和摩耶经等佛经中,都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对龙树菩萨的授记。

    第四祖,龙智菩萨。即龙猛菩萨付法弟子。

    第五祖,金刚智。三十一岁时,前往南天竺,承事龙智阿奢黎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和五明论,又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

    善无畏,龙智菩萨的弟子,也是金刚智三藏的同门。他年轻时弃王位出家,神清气朗,不同流俗。道业精进,妙解三藏,通达陀罗尼总持法门,为了弘扬密法利益众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大福先寺,为一行禅师解释《大日经》、《苏悉地经》和《苏婆呼经》。无畏三藏性情恬淡简朴,喜静虑禅观。劝化初学时,心念慈悲,循循善诱。

    第六祖,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南天竺国人也。十三岁时,遇见金刚智三藏,礼三藏为师,二十四年不离左右,如影随形。后受五部瑜伽。金刚智圆寂后,不空前往南天竺,遇龙智菩萨,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和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箧五百余部。得到龙智菩萨悉心指导,金刚界和大悲胎藏两部陀罗法以及诸尊样图等,全部泻瓶传授。不空一生翻译佛经一百二十卷,盛行于世。

    一行禅师(683-727),为金刚智三藏的弟子。

    第七祖,惠果阿奢黎,为不空三藏付法入室弟子。童年随大照禅师见三藏,不空三藏一见到他,就赞叹他是修学密法的根器,悉心抚育、教导,后来授予他两部大法阿奢黎位毗卢舍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

    第八祖,弘法大师。为求佛法,渡海来到中国,遇惠果阿奢黎,学习两部大法以及诸尊瑜伽。后来遵从惠果阿奢黎咐嘱,回到日本弘扬唐密,建立真言宗。

    返回目录

    开元三大士

    淳和自如的金刚智

    金刚智(669-741),梵名跋日罗菩提,跋日罗意为金刚,菩提有智慧的含义。十岁在那烂陀寺出家,跟随寂静智大师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天竺学习法称的“因明”论,后来又回到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而后学习大小乘戒律、论藏,前后共六年。二十八岁前往迦毗罗卫城从胜贤论师学《瑜珈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

    三十一岁时,往南天竺(印度),拜谒龙智阿奢黎,承事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和五明论,并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金刚智三藏学识渊博,不仅是一位显密圆通的佛教大师,对于世间典藉,也有精深的理解。他擅长秘术,也精通绘画装饰等工艺技巧。

    他的修证和道德令天人敬仰,每当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有天人为他摆放好上妙饮食,以此来供养他。他的心纯净慈和,与诸佛菩萨的大悲心相应,因而本尊金刚萨埵,常常在他面前显身。

    印度摩赖耶国南近海之地有观自在菩萨寺,寺门侧有尼拘陀树,已经成为枯木。金刚智三藏断食七天,修法不懈,这棵树再度茂盛。观世音菩萨现身对金刚智说:“你所学已经成就,可以前往师子国瞻礼佛牙,登楞伽山礼拜佛迹,回来可往大唐国礼拜文殊师利菩萨。东土大唐和你有缘,你应当前往传授如来密教,济度群生。”金刚智三藏听了菩萨的指点,不胜欣慰。寺中僧徒也都听到菩萨对他说的话,他们纷纷说:“这棵尼拘陀树暗藏玄机,如果菩萨降临,尼拘陀树就会恢复生机,枝繁叶茂,而当菩萨离去,这棵树又会再度枯萎。”

    过了二十多天,金刚智辞别摩赖耶国王,率领僧俗弟子八人前往师子国。到了楞伽城,王臣四众以种种香花供养,表达对三藏的敬仰。

    三藏继续前行,来到南天竺,国王请三藏留在宫中供养一月。三藏婉言谢绝,说:“我已经发下诚愿,前往中国礼文殊师利菩萨并广传密法,不敢耽搁。”第二天就向国王辞行。国王劝说他留下:“去大唐路途遥远,还要渡过辽阔的海洋,很难到达。您在这里教化,也足以让众生获益。”国王再三请求,而三藏宿志坚定,始终没有同意。国王说:“您一定要去大唐,我国当遣使相送,并且进奉我国的特产。”于是派遣将军米准那奉《大般若经》梵夹、七宝绳床和香料等物进奉大唐,祈求三藏加持,以期能够顺利抵达中国。临行那一天,国王大臣四众弟子等以香花、音乐送至海滨。三藏与众人告别,登舶入海。

    三藏携带大量梵文经典和法器,经过师子国,乘坐波斯商船,抵达室利佛逝国(今印尼苏门荅腊)等二十多个国家。途中遭遇飓风,黑云翻滚,毒龙出没,同行的三十余只商船随波漂流,去向不明。只有金刚智三藏所在的船只免于海难。

    海程十万余里,在海上漂泊三年有余,沿途经历异国种种艰辛,才来到大唐。

    唐玄宗开元七年(西元719年)金刚智三藏携弟子不空到达广州。当时节度使率二三千人,乘小船数百只,以香花音乐在港口迎接三藏的到来。

    唐玄宗派专使到广州迎接,金刚智三藏一行先抵达洛阳,随后又到了长安。一开始金刚智住在慈恩寺,此后经常随驾往返于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第二年,朝廷有关部门遣令外国蕃僧归国,京中盛传金刚智将辞游雁门,玄宗闻讯大惊,下手诏遣使慰留。

    后来金刚智三藏移居荐福寺。他所住持的寺院,必定启建曼陀罗道场,以便接引四众。在佛陀灭度后经过一千六百一十九年,金刚界大法,终于传入中国。

    金刚智祖师初到唐都城长安,受到玄宗的高度重视。玄宗对金刚智的弘法活动极为关注,命令有关官吏事事奏达,并下旨要求妥善安排三藏的衣食住行。

    在唐玄宗的支持下,金刚智的弘法事业顺利开展,很快依法作成唐密曼陀罗,此后从未间断敷演密教。不论僧俗凡有缘入曼陀罗道场的,都有灵瑞的感应。金刚智三藏翻译的总持(咒语)、印契,受持必得法验,这也是当时密教盛行的原因之一。

    长安和洛阳两京受学密法的檀信非常之多,既有出家僧尼也有在家居士。其中就有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对金刚智三藏非常仰慕,一有时间就向三藏请教,三藏也悉心教导。他注意到一行品性优良,睿智超群,不类流俗,不久就为一行立坛灌顶,传授金刚顶瑜伽大法,这也是唐代密法灌顶的开端。

    开元八年(西元720年)金刚智随玄宗来到东京洛阳,当时洛阳从正月一直到五月滴雨未降,天气干旱,庄稼苗木枯萎,当地庶民祈祷山神、河神,供奉城隍、祠堂依然无效。于是玄宗下诏命金刚智祈雨,金刚智三藏依法布坛结界,亲自绘制七俱胝菩萨像,并立下法验之期,说菩萨像开光后一日内必定会降雨。玄宗命一行禅师随侍三藏左右,观察法验。三藏修法第七日,依然天气炎热,晴空万里。午后,刚为七俱胝菩萨开光,就刮起强劲的西北风,风势竟能卷走房屋上的瓦片,将大树连根拔起,倾刻乌云铺天盖地,暴雨如注。结坛的地方,屋顶也被大雨狂风击穿,洪流倾注道场。洛阳久旱的大地、干裂的土壤迎来了充沛的降雨。第二天,京城的士子和百姓都说:“金刚智三藏放开一条龙,穿屋飞去。”随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络绎前来参观,对三藏钦敬赞叹不已。

    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深受宠爱,然而不幸的是公主久病不愈,于是从皇宫搬到咸宜外馆居住,公主卧床闭目不语已经快一个月了。玄宗非常焦急,恐怕公主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命令金刚智三藏为公主传授戒法(临终作法之一)。金刚智祖师来到公主居住的咸宜外馆,从馆中选了两个七岁童女,用白丝绢缠缚面孔,并让她们躺在地上,然后叫牛仙童写了一纸密敕于别处焚烧。金刚智三藏持念咒语作法,以不思议神力令两童女冥冥中背诵得一字不差,然后三藏智入禅定三摩地,令二童女持密勅到达冥宫琰摩王府。一顿饭的功夫,琰摩王遣令公主已经过世的保姆刘氏护送公主魂魄返回阳间。随着两童女醒来,公主也奇迹般地从病榻上坐起,言谈与健康时没有差别。

    玄宗闻奏惊喜异常,连侍从也没有带就骑马赶往咸宜外馆,看见钟爱的公主醒转,唏嘘不已。然而公主告诉他:“生死在冥冥中已经注定,无法改变,今天琰摩王只是让女儿回来和父皇告别。”公主清醒后约半日便溘然长逝。这件事情使得玄宗更加钦重金刚智三藏。

    当时玄宗的宠妃武贵妃贵重六宫,她非常喜欢珍宝古玩。金刚智祖师一看到她,就知道她是夭折之相,于是劝武贵妃发心铸造金刚延命普贤菩萨像。同时也奉劝河东郡王,嘱咐他在毘卢遮那塔中绘制佛像。金刚智三藏私下对门人说:“这两个人都寿命不长。”果然没过几个月就应验了。

    又有一年,干旱持续了好几个月,土地干裂,河流枯竭,庄稼因为缺水而枯萎,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威胁。玄宗忧虑,于是请金刚智祈雨。

    金刚智在大荐福寺廊下结密坛,密诵真言,须臾从坛中出现了一只龙头,三藏伸手捉住龙头,以密语敕令,过了一会儿放开龙头。只见那条龙突然穿越廊宇腾空而去,顷刻之间电闪雷呜,霹雳震地,大雨如注不断落下,连日滂沱,没有雨停的迹象。唐玄宗恐怕又转旱成涝,造成洪水泛滥,于是又请三藏止雨。金刚智祖师又依密法结印诵咒,大雨很快停止。

    一行禅师受灌顶后,请金刚智祖师翻译密典以利益华夏苍生。开元十一年(723年),金刚智受玄宗诏命住持长安资圣寺,在一行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译经活动。开元十一年(723年),于资圣寺译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即《瑜伽念诵法》)四卷和《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即《七俱胝陀罗尼》)一卷等密典。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初八,一行禅师完成《大衍历》。同年十月初八入灭,当时年仅四十五岁。

    开元十八年(730年),金刚智移锡长安大荐福寺继续从事译经事业。在大荐福寺,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一卷和《观自在瑜伽法要》一卷。史书上盛赞“秘教流传,寔斯人矣”。

    开元十九年(731年)后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一卷,《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

    他在长安翻译的全部经典,共计十一卷,全都载入《开元释教录》和《贞元新定释教录》中。这些经典流行于世,多有灵验,史书中也有相当多的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又译出密教经典仪轨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开元二十八年秋八月上旬,金刚智三藏当时在洛阳广福寺,对门下弟子说:“本月月圆之时,我将入灭。”八月十五日,礼拜毘卢遮那佛,然后旋绕佛像七匝,回到自己居住的院子,焚香发愿,一一顶戴梵夹经籍,端坐圆寂。

    弟子僧智藏等请求三藏留下遗教,三藏顷刻复还,嘱付完毕后,说:“西国涅槃尽皆无坐法。”随后右胁而卧入寂。世寿七十一岁,僧腊五十一。谥灌顶国师。

    当年十一月七日,安葬于龙门南伊川右面土岗,并为之建立灵塔旌幢。

    天宝二年(743年),二月二十七,金刚智三藏舍利塔于龙门奉先寺西岗建成。同年不空出行锡金(锡龙)和印度。

    金刚智三藏塔铭由隐士混伦翁撰写:

    峨峨法岫,滔滔智田。为道之始,则人之先。

    名扬中国,业善南天。示晓示喻,三千大千。

    浮图亚迹,摩腾比肩。真寂有境,生死无边。

    释迦示现,迦叶求缘。无来无去,何后何前?

    猗欤睿哲,运谢时贤。风摧道树,浪没慈船。

    层塔虚设,宝铎空悬。柏吟宵吹,松生暮烟。

    人世移易,陵谷推还。唯余石诔,千年万年。

    金刚智建立大曼陀罗灌顶道场设坛大弘密法广度四众,并翻译密教经典,大弘三藏。门下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

    金刚智三藏译著的密典: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1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4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2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1卷)〖唐金刚智译〗

    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1卷)〖唐金刚智述〗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1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1卷)〖唐金刚智译〗

    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1卷)〖唐金刚智译〗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1卷)〖唐金刚智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1卷)〖唐金刚智译〗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1卷)〖唐金刚智译〗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1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1卷)〖唐金刚智译〗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1卷)〖唐金刚智译〗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1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1卷)〖唐金刚智译〗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1卷)〖唐金刚智译〗

    俱力迦罗龙王仪轨(1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1卷)〖唐金刚智译〗

    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法(1卷)〖唐金刚智译〗

    吽迦陀野仪轨(3卷)〖唐金刚智译〗

    佛说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1卷)〖唐金刚智译〗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1卷)〖唐金刚智译〗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1卷)〖唐金刚智译〗

    返回目录

    德高神清的善无畏

    善无畏(637-735),意译为净师子,龙智菩萨的弟子,金刚智三藏的同门。本中印度摩伽陀国人,刹帝利种姓,为甘露王的后裔。先祖因国难流落到乌荼国,做了国王,传到无畏的父亲佛手王手中。

    无畏三藏出生即相貌不俗,有仙风道骨,而且才能品德俱佳,十岁便能统领军队。十三岁时依父亲佛手王遗命继承王位,深得本国臣民的拥戴。然而他的兄弟嫉妒他的才能,率兵叛乱。无畏率军平息了叛乱,在混战之中其兄被流矢所伤后被俘。按照国法既然兄弟不念手足之情,天伦已被败坏,当予处斩。然而真要大义灭亲无畏又于心不忍,随即赦免了兄弟,并且含泪伤心地告诉母亲和所有大臣:“我们兄弟倪墙恩情已断,现在我准备把王位让与他,这样来保全他的仁义。”无畏的母亲伤心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无畏让国后剃度出家,临别的时候母亲悄悄将传国宝珠塞进了他的行囊。

    到达印度南面的海滨,遇到一处殊胜的道场,在那里学得法华三昧。他在海边用沙子聚塔,刚完成一万座,就被黑蛇咬伤手指,依然没有松懈怠惰。

    随后,无畏穿越荒野,跋涉有毒的河水,来到中印度天竺国境内。在这里碰见了天竺国王,王妃是无畏的胞姐,胞姐问他为什么舍弃王位,得知原由后不禁称赞感叹了一番。当天他们手足团聚,再次感受到慈祥和睦的天伦之乐。

    善无畏相貌端庄风仪俊朗而且聪叡超群,他曾经深入研究五乘次第,精于经律论三藏,曾遍游古印度诸国,弘法所到之处,必有各种殊胜异相显现,声名远播。

    他刚开始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欣喜不已,那里真是佛法的泉源和名僧大德聚会之地。无畏三藏将母亲留给他的传国宝珠镶嵌在了那烂陀寺的大佛像额头上。这颗宝珠白天看就好像月亮净盈闪烁,夜晚犹如璀璨星光。

    他在那烂陀寺遇见龙智菩萨,容貌仿佛只有四十多岁,其实已有八百岁了。唐三藏法师玄奘昔日西行印度朝礼圣迹也曾遇龙智菩萨,并随龙智学习中论。

    无畏五体投地作礼,皈依龙智菩萨,殷勤侍奉。有一天侍侯龙智菩萨吃饭,看见旁边还有一名僧人,来自中土大唐。令无畏和其他僧侣惊奇的是,这名中土僧人钵中饭菜还冒着热气,看上去和天竺的饭菜一样新鲜。无畏三藏内心感叹,从天竺到东土大唐将近十万多里,从那里悠然往返带回早饭真是不可思议。龙智菩萨看在眼里,对无畏说:“你能不说出来,确实是学习密法的根器。”

    此后龙智菩萨便倾心传授无畏三藏总持瑜伽密教。龙神护法森然在前围绕,顷刻之间就将全部真言印契受学完毕,当天龙智菩萨便为无畏灌顶,成为人天师,呼为三藏法师。

    所谓三藏,就是行者内修戒定慧,外精经律论。而真言陀罗尼属于总摄法门,陀罗尼就是证无上菩提的最佳、最方便的途径,也是解脱生死的吉祥智海,三世诸佛无不于此门中成就,智慧光明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有百亿释迦和无量微尘三昧。大乘菩萨以真言印契总摄诸行,能迅速到达正觉之位,成涅槃果,这正是三藏总持的精神要旨。

    无畏三藏曾经乘商船游学古印度各国,途中精修禅观、诵经从不间断,口中放出白光。这样风平浪静,三日中舟行万里。后来船上商人遇盗有生命危险,无畏三藏怜惜商人因此默默讽诵真言,七俱胝尊现全身相,企图劫夺商船的盗贼被另外一群盗贼歼灭,死里逃生的盗贼对无畏三藏发露忏悔并皈依佛法,然后主动告诉商人们前途之安危。

    此后又遍游古印度各地,朝觐礼拜圣迹,不辞艰辛,凡足迹所到之处都游历过数遍。无畏三藏曾深入鸡足山为入定等待弥勒佛降生的佛陀大弟子迦叶尊者剃发,还曾亲受观音菩萨摩顶。在灵鹫山结夏时,一头猛兽在无畏三藏前领路,深入山腹,发现山洞里犹如白天,看见释迦牟尼佛圣像,两旁的侍者都容貌如生。

    当时中印度大旱,当地人请无畏三藏求雨。三藏作法不久,大家都看见观音菩萨在日轮中手执军持往地上洒水,众人欣喜欢悦,纷纷表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殊胜的景象。他还曾将黄金打锻得薄如贝叶,在上面书写大般若经,用银铸造与佛陀身量相等的佛塔——窣覩波等等。

    由于他外出游学的时间太久,无畏三藏的母亲认为他可能已经辞世,因此早晚垂泪哭瞎了双眼。无畏在禅定中知道后,就写信安慰母亲,她的眼疾也因此康复。

    当时印度自佛入灭后外道层出不穷,约有九十六宗,每一宗都有各自的歪解邪见。无畏三藏祛邪显正,建立如来法幢,破斥外道邪说,所向披靡。让缠缚障心者解脱邪执邪见,使迷乱邪行者重入正行正途。法云均泽一切众生,因根器差别而方便度化。当时许多外道受到他的影响而纷纷皈依佛法。

    有一天龙智菩萨对无畏三藏说:“你与震旦有缘,应该前往东土大唐教化众生,流布佛法。”无畏三藏顶礼拜别尊者,踏上了前往大唐的弘法之旅。

    到了迦湿弥罗国,傍晚的时候遇到一条河流,河上没有桥梁也没有渡船,无畏三藏于是示现神通飞行越过。

    还有一天,一位长者请无畏三藏到家中用斋饭,过了一会儿一个罗汉也来了,见了无畏就说:“我是小乘人,大德是登地菩萨。”避开上宾的席位为无畏让座,无畏布施罗汉名贵衣饰,而后罗汉升空飘然飞去。

    后来无畏三藏再次来到乌苌国,那里每天都有一只白鼠给三藏送来金钱。

    三藏在突厥王宫讲解摩诃毗卢遮那法身宏旨,深入禅定中感应金字梵文布列天空。当时突厥王宫一名宫女对着无畏三藏用手挤奶,直接飞入无畏口里,无畏三藏合掌端容说:“她是我前生的母亲。”

    接下来旅途中又遭遇了强盗,强盗用刀砍了他三下,无畏身体毫发无损,只听到撞击金属的声音。

    在翻越雪山天池的时候,无畏三藏患了疾病,龙智菩萨从天而来对他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早已离相又怎么会得病呢?”说完又冲天而去。无畏三藏如同甘露洒身,病立即痊愈了。

    从吐蕃一路和商旅同行,当地胡人企图劫夺商人货物,率领许多人将他们围住。无畏密运心印,令胡人生死不能、痛苦难耐,只好向无畏三藏请罪,无畏三藏便教化他们祛邪行正。

    到了东土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对无畏三藏说:“从此往东不是弟子的地界了,文殊师利菩萨护持着华夏神州。”说完顶礼无畏三藏就消失了。

    经过西凉渡河的时候,一头驮经的骆驼陷入水里,无畏三藏担心河水浸湿了经籍也随着骆驼一起没入水中。水中的龙王邀请无畏三藏入龙宫讲解佛法,供养三日,使很多龙族众生悟解佛法。等他牵着骆驼出水上岸,骆驼驮负的经籍一点儿也没有被水沾湿。

    当初善无畏三藏途经北天竺乾陀罗城时,受该城国王祈请造供养法,在金粟王所造佛塔边,修法请求诸佛菩萨加被,忽然空中炳然显现金字,于是无畏三藏书写下来,交给该王。当时虽然善无畏祖师还在北印度境内,名声已经响震大唐。

    唐睿宗听说此事,下诏让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关远迎圣者。

    唐开元初,一天夜晚,禅位皇帝玄宗梦见一位高僧,威仪具足、法相庄严,醒来之后,就命宫庭画师在大殿墙壁上为梦境中所见的高僧画像。

    唐开元四年(丙辰岁)(716年),善无畏携带大量梵文经典和法器,抵达唐都城长安。玄宗当即召见,一看无畏竟然和梦中的僧人一模一样,惊叹不已,认为这是吉祥的因缘。

    起初,朝庭将他安置在兴福寺南塔院,后来移居西明寺,皇室的各种供养、赏赐源源不断。玄宗还修缮皇宫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当时宁王李宪、薛王李业以下的官吏都必须对无畏三藏跪席侍侯。善无畏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帝都长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他被尊为国师,和佛陀一样受到至高无上的礼敬,而他也用佛法度化玄宗。在唐王室的尊崇下,密教日趋兴盛。

    当时有个道士擅长法术,能够驱使鬼神,左右事物的变化。一天那名道士奉旨和无畏三藏一起在玄宗面前较量神通,无畏三藏安详寂静,而那名道士就好象手脚被捆绑了一样,什么法术也施展不出来。

    善无畏三藏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的开端,他也被称为汉地密教初祖。善无畏著名的弟子除了一行,还有温古、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开元五年,无畏三藏奉诏于菩提院翻译携带来的梵文经典,奏请玄宗准许当时才德兼备的高僧大德一起参与翻译。最初翻译了《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由沙门悉达任译语,无着和尚担任笔受,整理、缮写成文后,呈玄宗御阅。玄宗读后,非常赞赏,于是下诏让三藏将携来中土的梵文佛经全部呈进内宫。

    以前有一沙门名叫无行,西游天竺学习佛法,后来准备归返中土,可是刚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他在天竺获得的梵经都被其他人带回京城华严寺,无畏三藏和一行禅师从中挑选出了几本,另外还有以前没有翻译过的真言总持妙门经籍,准备翻译。

    唐开元十二年随玄宗皇帝一起到达东都洛阳,奉诏于洛阳福先寺翻译了《大毘卢遮那经》。《大毘卢遮那经》完整的梵文共有十万颂偈,无畏三藏将其中精要撰写、翻译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共七卷。由沙门宝月任译语,一行禅师担任笔受,记录删缀成文。翻译完成的佛经,文采和义理兼具,用词准确,妙合佛理,上与佛意无违,下契众生因缘根器,如果说到密法经典对众生的利益,以这部经最为重要。

    后来又翻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经》三卷,这两本密典都是关于密教戒律的宝典,也就是秘密禁戒,如果没有入坛灌顶就不能阅读,否则即为盗戒。

    他还翻译了《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该经其实是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的一小部分。

    善无畏祖师性情恬淡简约、喜禅观静坐,有《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一卷流传于世。他对初学佛法的四众劝勉鼓励,心怀慈悲,善于引导。如果有人提出疑问,就详加阐释,剖晰义理,晓畅明白。随侍无畏三藏的人就象对着开敷的莲花,听闻他的法教有如甘露沁润心田,耳濡目染,超然觉悟。

    来拜访的僧人,除了长老宝思惟三藏外,其它人都行门人之礼。一行禅师,为皇室所器重、受当时贤者的推崇,不但通晓三藏、定慧圆明,还精通阴阳五行,如果遇到疑难也要请示无畏三藏然后才去施行。

    开元八年(720年),善无畏和金刚智在长安相会。他们都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又先后师从龙智菩萨修习密法,然而两人原不相识。两位密教大师,各怀宿愿,为应中土密法兴起的因缘,先后东来。善无畏走陆路,沿着丝绸之路穿越荒漠;金刚智走水路,在大海上泛舟三载,始从广州北上,于世界文化之都长安会合,二人志同道合、殊途同归。入唐后,在密法的弘传上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以至中土密法一时蔚然成风。后来,二人被尊为汉地密教初祖。

    无畏三藏曾在住持的寺院铸造一座铜塔,亲手制成塔模,精美绝伦。因为铸造炉炉火太旺,铸塔又在大庭,其它僧人就担心万一火灾延及大殿。三藏无畏笑着说:“不必担心,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果然,鼓风开炉的当天大雪飘落,新塔从铸模中出来的时候,白雪纷飞,漫天祥瑞,大众无不赞叹。

    有一段时间,天气干旱,酷热难耐,皇帝差遣宫中宦官高力士召请无畏祈雨。

    三藏回答:“如今天气干旱是因果规律的作用,如果强行召龙降雨,一定会下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样会造成损失,不能这样。”

    但是皇帝却说:“天气酷热难当,人们都受不了,即使风雷交加,也足以快意。”

    在玄宗执意要求下,善无畏只好勉为其难。

    有关官吏准备好请雨的工具如幡盖、锦幢、法螺、铜钹等。

    无畏三藏看见就笑了起来,说:“这些东西是不能降雨的,快撤下吧。”

    他用一只钵盛满水,然后用小刀搅动,念诵真言数百遍。一会儿钵中出现一条形似龙的物体,只有手指那么大,全身红色,如游龙矫首俯瞰水面,又潜入钵底。无畏一边搅动钵中的水,一边持诵真言,片刻有白气从钵中腾出,径直上升好几尺高,而后向旁边飘散。

    无畏三藏对高力士说:“快点回宫去吧,马上要下大雨了。”高力士随即驱马奔驰而去,回头看时,只见白气迅速旋绕,从讲堂一直向西飘去,好象一匹素练翻空而上。

    不一会阴云密布风掣雷震。高力士骑马才到天津桥,风雨骤然加剧,大街上的大树好多都被狂风拔起。当高力士入宫回奏玄宗的时候,身上衣饰已经湿透。玄帝于是稽首迎请无畏三藏并再三致谢。

    善无畏是一位修证高深的密教大师,玄宗对他敬若神明,史料中也记载了他所显现的不可思议的神迹。

    善无畏祖师在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外北邙山有一条巨蛇,有一丈多高,长达百尺以上,形状怪异。

    这条大蛇经常在山上盘绕,有时又溜到山下,洛阳百姓几乎都见过。无畏祖师听说此事,他知道这条大蛇的宿世因缘,断言这条蛇想使洛水泛滥,淹没洛阳,造成洪灾。因此对蛇遥说佛法,这条大蛇到了傍晚乘着风露来到无畏祖师前,盘伏在地上。三藏持诵真言数百声,不久蛇就死了。

    这就是后来安禄山作乱祸及洛阳的先兆。天宝十四年时,狡黠奸诈的安禄山手中拥有兵权,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叛乱后称帝,做了两年瞎眼皇帝,后来被他的儿子谋杀。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几乎毁坏了洛阳所有的寺院。

    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将成洪涝,皇帝又下诏请善无畏止雨。善无畏捏了几个形如老妪的泥人,然后用梵语喝斥泥人,不一会儿就雨过天晴了。

    开元二十年,善无畏要求返回天竺,唐玄宗没有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善无畏右侧而卧双足互叠奄然入寂,世寿九十九岁,僧腊八十。唐玄宗十分悲伤,谥封无畏三藏为鸿胪卿,命令鸿胪丞李现主持无畏三藏的殡葬事宜。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三,善无畏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善无畏一生智慧熏修,圆寂后肉身不坏,肉身入龛之日云披四陲草木变色,天降大雨仿佛垂泪哭泣。

    随着时间的推移,善无畏的真身逐渐缩小,黝黑皮肤下的骨头也显印出来。每逢旱涝,当地官民等都到善无畏塔前祈请,十分灵验,布施供养的献祭品也很多,三藏的真身锦绣披盖,宛如在熟睡中。每次真身从灵龛移到矮床上用香汤沐浴时,洛阳豪贵争先恐后供养净巾和沐浴香料等。皇帝祈祷禳灾必定要派遣使者前往无畏三藏肉身塔婆施以殷重供养,心愿多能得到满足。

    可惜善无畏祖师真身舍利于元朝战乱中不知去向。

    返回目录

    首出僧伦的不空

    不空(705-774),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即不空金刚。

    南印度师子国人,婆罗门种姓,天资颖悟。他的母亲还未怀妊时,有一位善于相面的人对她说:“你以后一定会生一位菩萨。”说完就不见了。不空的母亲非常惊异,于是沐浴更衣,断语持念佛号,还不到三天,坐着的时候恍惚进入梦境,看见佛陀微笑着,双眼流出光明,从她的头顶注入体内。她忽然惊醒,遍体流汗,就感觉有了身孕。到了夜晚,她所在的房间亮如白昼。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不空。

    不空一出世就能说话,风神秀逸,卓尔不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同生而知之。

    不空三藏年幼失去父母,十岁时跟随舅父游历武威、太原一带,后来又辗转来到南海诸国。开元六年(718年)戊午岁,不空三藏十三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弘教三藏金刚智,礼为本师,随侍左右。与金刚智三藏一同远航,经历惊涛骇浪,于开元七年抵达广州,次年至东都洛阳。不空三藏跟随金刚智三藏二十多年,如影随形,恭敬承事。

    一开始金刚智三藏教授不空三藏学习悉昙章句和婆罗门经典,不空三藏总能背诵下来,过几天就能完全领悟含义。金刚智三藏大为惊奇。

    不久金刚智三藏授予不空三藏菩提心戒,引入金刚界大曼陀罗,以投花为验,就知道密教继承有人。

    不空三藏十五岁出家。开元十二年(724年)甲子岁,年二十,在广福寺依一切有部受具足戒。

    后来不空三藏在金刚智三藏处,请求传授他瑜伽五部三密,过了三年,愿望还是没有实现。因此不空三藏打算回天竺求法,当天住宿于新丰。这一夜金刚智三藏偶然梦见京城诸寺佛菩萨像全部都向东行,猛然从梦中惊觉,心中明白原由,立即命人把不空三藏叫回来。等不空三藏回来后,金刚智祖师大喜,说:“我全部的法藏,都将传授给你。”

    开元二十八年,金刚智为不空三藏传授五部密法,灌顶护摩阿奢黎教、大日经悉地仪轨、诸佛顶部众真言行等,一一传持,尽其妙旨。

    不空三藏从二十岁起五十多年,时时三密相应,无论是每日四时道场念诵,还是登御殿,或是上榻寝息,都没有间断。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三藏入灭,仲秋时影塔建成。不空三藏奉金刚智三藏遗命,奏明玄宗,携带国信出使师子国。先到南海郡,远行的船舶还没有到,采访使刘巨鳞,三次恳请大师灌顶,不空三藏许可。于是在法性寺建立道场,为千百人灌顶。不空三藏出发之前,入曼陀罗道场,对着本尊像,金刚三密加持,念诵经行,不到十天,感文殊师利菩萨现身。夙愿满足后,就率领门人含光、惠辩等僧俗弟子二十一人,持锡杖登船。采访使刘巨鳞和当地士庶,陈设香花,遍满海岸,送行的人群,绵延百里。

    不空三藏等人搭乘昆仑舶离开南海,到诃陵国(古代南海小国名)界时遭遇大黑风,众商人提心吊胆惊怖异常,祈祷于本国的神灵,没有效果,全都跪在船上稽首膜拜,哀求大师救祜。慧辩师当时年纪还小,也吓哭了。不空三藏对他们说:“我有办法,你们不必担忧。”

    说完不空三藏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作法加持,念诵《大随求》真言一遍。随后风平浪静、大海清澄。惠辩惊讶不已。

    继续航行忽然飓风飙然而至,有大鲸从海中涌出,喷出的海浪象小山般高,比此前的大黑风来势更为凶猛,众商人只好听天由命。不空三藏哀悯他们,又象前次那样念诵真言,也让慧辩念诵《娑竭罗龙王经》,不一会灾难就消失了。

    不到一年,抵达师子国。国王派遣使者迎接,入城道路两边有步兵、骑兵护卫街道,国王见到不空三藏恭敬顶礼,并请他到王宫中,供养了七天,而后安置于佛牙寺。在宫中的时候,每天用黄金斛盛满香水,国王亲自为不空三藏洗浴。太子、后妃、辅相大臣也象国王那样礼敬不空三藏。

    不久,遇见普贤阿奢黎(龙智菩萨),奉献金宝、锦绣等供养,并请开示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毘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曼陀罗道场,得到龙智菩萨泻瓶传授及《大日经》、《金刚顶经》各十万颂,同时许可含光、慧辩等一起受五部灌顶。不空三藏自此访学不断,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等,文义性相,无不尽源。

    一天国王训调大象,人们都登高远望不敢靠近。不空三藏密诵佛眼真言,结慈定印,当街而立,数头狂象奔到不空三藏前,突然掉头跑开,举国上下传为奇谈。

    此后游历五印度,处处留下祥瑞的圣迹。

    天宝五年(746年)返回京师,呈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敕命住鸿胪寺。后奉旨于大内建立神龙道场,为唐玄宗灌顶。当年又移居净影寺。

    有一次玄宗皇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三藏角斗法力,大家都集中在便殿。只见不空三藏不时反手搔背,罗公远要借三藏如意使用,正好偏殿上有花石,不空三藏空挥如意打碎花石落在罗公远前,罗公远以为是如意,可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拣不起来。此时皇帝准备自己去取,不空三藏笑着说,地上的如意只是幻化出来的影相。便举起手中的如意给大家看,罗公远不得不佩服。

    不空三藏应诏祈雨作法很简单,没有其他复杂的轨则。仅设一绣座,手中旋转数寸长的木神子,念诵真言完毕就抛掷,而木神子总会自然立在座上,看木神子的表情,如果牙出目动很快便下雨。

    一年夏天连月亢旱炎热,玄宗请不空三藏入大内祈雨,并规定时间,要求不能下暴雨。不空三藏上奏建立孔雀明王密坛,不到三天,雨水充沛,田园润泽。玄宗大喜,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并亲自为不空三藏披上,还赏赐丝绸二百匹。

    后来有一次陡然刮起暴风,玄宗又下诏让不空三藏止风。不空三藏请了一个银瓶作法加持,过了一会儿,风就停了。玄宗对不空三藏更加器重。

    当时作法,水池中有一只鹅,把银瓶碰倒,于是大风又起,和之前一样猛烈。玄宗再次下令止风,不空三藏于是持念真言,大风立刻又停了。皇帝对不空三藏倍加礼敬,赐号“智藏”。

    天宝八年玄宗准许不空三藏返回天竺,一行人骑五匹马来到南海郡,玄帝又下诏要求不空留下。

    天宝十二年西蕃贼寇围攻凉州,玄宗诏命三藏不空修法救急,不空念诵仁王密语数遍,一个披着盔甲的天神就出现在面前。皇帝惊骇,忙问是谁,不空三藏回答,是北方毘沙门天王长子。然后不空三藏持诵真言将该神将发遣而去。过了些天,凉州传来捷报,说有神兵从天而降,威武雄猛,吓得西蕃贼兵丢盔弃甲逃走。玄宗大悦,诏令天下所有关隘、军垒从此安立毘沙门天王祠。

    天宝十二年,敕命去河陇。应节度御史大夫哥舒翰所请,天宝十三年到甘肃武威,住锡开元寺。节度使和其部下都从不空三藏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同入道场。弟子含光等也受了五部灌顶,另外还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五部灌顶,并授金刚界大曼陀罗,当天道场大地震动。不空三藏感叹地说:“这是大家诚心所感。”

    天宝十五年,奉诏还京,住长安大兴善寺。

    至德年间,适逢安史之乱,肃宗皇帝在陕西灵武凤翔。不空三藏经常派遣密使前去探问起居,又经常谈及克敌收复的策略。肃宗皇帝,也频遣密使到大师处求问秘密之法,并且定下拨乱收京之日。后来形势发展都如不空三藏所料。

    乾元初年收复长安后,皇帝请不空三藏入宫,建内道场修护摩法,不空三藏为肃宗皇帝授转轮王七宝灌顶。

    上元末年,肃宗身体不适,不空三藏以大随求真言加持七遍,第二天皇帝便康复如初,因此对不空三藏更加礼敬。

    后来不空三藏上奏请求入山修行,由李辅国宣敕命不空三藏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真言的当晚,感应得大乐金刚萨埵,舒毫发光,验证不空三藏已经成就悉地。三藏自语:“众生未度,我又怎能安心自度?”

    肃宗皇帝驾崩,代宗即位,对不空三藏礼敬有加,尊崇更甚。

    代宗皇帝广德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不空三藏上奏,请求设立国家灌顶道场。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翻译《仁王护国般若经》等。不空三藏翻译完毕《密严》、《仁王》二经后,代宗皇帝亲自写序,颁行之日天空祥云缤纷,举朝祝贺,载入国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765年),代宗在追赠金刚智三藏大弘教三藏开府仪同三司的同时,赐封不空三藏特进试鸿胪卿,加“大广智三藏”的称号。

    大历三年(768年)不空三藏于大兴善寺建立道场,皇帝勅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面,又赐道场僧十四天斋粮,并命令近侍大臣和诸禁军使都去道场接受灌顶。

    大历四年冬(769年)不空三藏进奏,要求京城和天下所有寺院内都选择一处胜地,建立大圣文殊院。同时请天下寺院食堂内,供奉宾头卢尊者并敬文殊师利菩萨为上座,皇帝许之。此举因原来寺院食堂内供奉的憍陈如尊者为小乘罗汉。

    大历五年夏五月,诏请大师往太原五台山修功德。当年有彗星出现,法事结束后,彗星自然消失了。秋季,不空三藏返回京城,代宗命宫中内使带着御用的坐骑和御鞍辔,出城迎接大师。不空三藏坚决推辞不受,代宗不同意。于是乘御辇入宫,代宗这才欣喜欢悦,赐大师僧俗弟子在内殿用斋饭,并赏赐丰厚的束帛财物。

    大历六年春二月,敕赐大师道场绣罗幡、绣缦和绣额。十月,大师将前后所译佛经呈进,皇帝诏命编入一切经目录,并赏赐僧俗弟子。

    大历七年春夏之间,天气大旱。诏请大师祈雨。中使李宪诚宣皇帝意旨,约定如果三日内雨足,就是不空三藏修法之功;如果过了三日才下雨,就和不空三藏没有关系。大师建立道场,修法一日后,大雨丰足。代宗大悦,设千僧斋,并赏赐僧弟子衣七副。

    大历七年冬,不空三藏上奏,请求在五台山修建文殊阁。代宗亲自出资兴造,贵妃、韩王和华阳公主也出资赞助。从朝庭府库中共拨出资财约三千万,用于文殊阁的专项修建。

    大历八年五月,奉敕译《萨路荼王经》一卷,赐绢二百二十匹。冬十二月十四日,文殊阁上梁,一切费用,都由皇室承担。

    这一年腊月的一天深夜,不空三藏命弟子赵迁持笔砚,说:“我想造涅槃荼毗仪轨,使后代可以依此送终。”赵迁稽首三请,恳求不空三藏慈悲悯念众生,长久住世。不空三藏只是微笑着,并没有回应。

    大历九年从春到夏,不空三藏废寝忘食,宣扬妙法,劝诫勉励门人,常常说普贤行愿出生无边法门,期望他们诵持,还一再发出感叹。那些先受法的弟子,不空三藏让他们专心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

    不空三藏卧病后,皇帝亲自前来问候,遍请名医早晚护理。

    大历九年六月十一日,皇帝下诏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三藏屡次辞让,皇帝坚持让他接受。门下弟子都赶来祝贺,不空三藏面露不悦,说:“圣众俨然在前,舒手相慰。这个月月圆时分,我就要离开尘世了。为什么临终前还要窃取名位。”

    不空三藏圆寂前悲喜交集,谆谆教诲弟子:“你们应当重视佛法,过于身命。能听闻佛法,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从前冒着生命危险,跋涉险难,为了佛法忘失身命,周游各国,往返十万多里,你们应当好好思量来之不易,坚持修行。不要因为贪图财利而辱没身命,也不要因为追逐名誉而背离大道。你们要记住我临终前真诚的劝诫,保全做人的操守。”

    大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时,不空三藏用香水沐浴,更换新衣,容貌端然,命弟子草拟辞表,向北面瞻望。然后向东偃卧,住大印身定中,安然化去。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圆寂后容颜还和在世时一样,肤色鲜洁。

    不空三藏弟子众多,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者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惠果承其法系。

    不空三藏圆寂后,代宗非常悲伤,为追悼三藏而缀朝三日。并厚赐财帛,用来备办荼毗。

    不空三藏圆寂之前,有许多异相出现。很多僧人梦见千仞宝幢无故摧倒,文殊新阁忽然颓坏,院宇震动,惊醒以后,声犹在耳。还有的僧人梦见金刚杵飞上天空。当时大兴善寺后的池水全部枯涸,林竹生实、庭花萎败。

    当年七月六日荼毘,随喜礼赞者成千上万。皇帝下诏致祭,并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荼毗火灭后,在余烬中,共寻得舍利数百粒。八十粒呈进内宫供奉。在顶骨中,有一粒舍利,半隐半现。

    后来皇帝诏命,于大兴善寺不空三藏旧时所住院内,起舍利塔,特赐造塔钱万余贯。御史大夫严郢撰写纪念碑文,徐浩刻碑,立于大兴善寺庭院。

    不空三藏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又得龙智阿奢黎泻瓶传授,因此所学的密法在“开元三大士中”最为完备。不空三藏后期主要活动于长安大兴善寺,从天宝至大历六年译出密部经轨共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不空三藏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他建立了梵语和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体系,来解释咒语实义。

    不空三藏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受到朝庭百官的敬仰。圆寂后受赐的墨宝和翻译的佛经全部上呈内宫。后人对不空三藏有“冠绝千古、首出僧伦”的赞誉,无论生前的荣耀还是入寂后的祭奠规模,从古至今西域其它传法僧都不能与之相比。

    不空三藏弘法不倦,朝野上下信奉修持密法的人很多。当时皇亲贵胄常以五智观心,内外官吏也都修持三密,此时中国的密教真正达到了鼎盛。

    附:不空三藏和尚遗书.

    吾普告四众弟子等:大教总持,浩汗深广。瑜伽秘密,谁测其源?吾自髫龀出家,依师学业,讨寻梵夹二十余年,昼夜精勤,伏膺咨禀,方授瑜伽四千颂法。奈何积衅深重,先师寿终,栖托无依,凭何进业?是以远游天竺,涉海乘危,遍学瑜伽,亲礼圣迹,得十万颂法藏,印可相传。来归帝乡,福地行化。然一朝供奉,为三代帝师。人主尽授瑜伽,密传法契。爰自今圣弘教,最深十八会瑜伽,尽皆建立;三十七圣众,一一修行。每入道场,依时念诵。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寮,尽持三密之印。吾当代灌顶三十余年,入坛受法弟子颇多。五部琢磨,成立八个,沦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谁得之?则有金阁含光、新罗慧超、青龙慧果、崇福慧朗、保寿元皎、觉超,后学有疑,汝等开示,法灯不绝,以报吾恩。况吾年登七十,气力渐衰,汝等幼稚者多,故先遗嘱。当院僧弟子慧胜等,少小事吾,恭谨无怠,勤劳岁久,实可矜怜。虽五部未沾,并一尊精熟,修持成佛,是可有余。各自策励,如吾在日,必须和睦,同共住持。若有害群,吾不佑汝。吾受持金刚铃、杵,并银盘子、菩提子念珠、水精念珠并合子,并进供奉圣人,请入内。及保寿、化度、兴善诸寺弟子等,吾在之日,汝等依吾,吾护念汝。吾百年后,汝等依国,于国须忠,努力虔诚,为国持念,国安人泰,吾愿满焉。青龙昙贞,大法真言,吾先授与,至于契印,渠未得之,汝等为吾转为授却。俗弟子功德使李开府,依吾受法三十余年,勤劳精诚,孝心厚深。河西南海,问道往来,净影鸿胪,躬亲供养。瑜伽五部先以授之,十七五(尊)身更增秘密。吾银道具五股金刚杵,三股、独股铃,并留与开府,作念受持,速证悉地。院中师僧,开府往来捡校,如吾在日,务须安存,上下和睦。监使李大夫,自监吾已来,无少违意,往来进奏,皆契圣心,不但辅佐国家,亦为护法菩萨。普贤秘密,寻以受持,踵袭大乘,必当克证。吾银羯磨金刚杵四个并轮留与受持为念,取证菩提。佛法护持,如吾在日。贤者赵迁,吾为翻经,有时执笔,诸余抄写,亦有其功。若爱出家,为与闻奏,乐之处俗,汝亦安存。吾后翻得《文殊经》一卷,《宝楼阁念诵法》一卷,《如来藏经》一卷,翻译虽终,未及进奉,勾当写出,为吾进都。宝金刚事吾日深,小心孝顺。至于念诵,倍更精勤,留在院中,同住供养。院内行者、童子,上从贤德,下至汝奴,汝仕大夫为奏与度。其苏但那野奢,并放为良,任从所适,乐在院中,亦任本意。其庭秀为老亲见在南海,欲得侍奉,亦语开府,放去养亲。令乔为是家人,久以枑承,随吾入内,圣人亦识,每偏驱使,辛勤最多,使李大夫与奏出家。

    庄上有牛两头,可准钱物十余贯,将陪常住,用充价直收赎。令乔院内,应缘道场所有幡华、桢(帧)像、诸功德等毡席、毯褥、铜器、瓷器、盠(盏)杯,一切并舍入文殊阁下道场,永为供养,不得辄有零落,出外借人。吾缘身衣,并已舍尽。有金八十七两,银二百二十两半,并将施入五台山金阁、玉华两寺,装修功德。所有家具什物、漆器、铁器、瓦器、床席、毡褥、床子、褥子,及诸杂一切物等,吾并舍与当院受用,子弟往来,须有投寄。梵夹,阁上藏中安置,其藏及经,为是敕赐镇院安置。汝常为国转读,持念焚香,供养守护,并不得零落、损失。吾奏圣人造阁,下置文殊菩萨,上安汉梵之经,为国福田,永代供养。阁则大改已成,作家欠钱,装饰未了。轩廊、门屋、僧房,亦未成立。所有搏零落残方搏木,汝共大夫计会,善为闻奏,修崇了却。阁成已后,奉为国家置三七僧,转经念诵,永资圣寿,满吾本愿。东京和上塔所、师僧院舍、庄园,汝亦为吾勾当成立。其车牛、鄠县交南庄并新买地、及御宿川贴得稻地、街南菜园,吾并舍留当院文殊阁下道场,转念师僧,永充粮用、香油、炭火等供养,并不得出院破用,外人一切不得遮兰及有侵夺。其祥谷柴庄,将倍(陪)常住,其庄文契,并付寺家。

    吾重告诸弟子:汝等须知,人代无常,谁免此也?师资之道,以法义情亲,不同骨肉,与俗全别。汝等若依吾语,是吾法子,若违吾命,则非法缘。吾寿终后,并不得着服及有哭泣攀慕,忆吾即勤加念诵,是报吾恩。亦不得枉破钱财,威仪葬送。亦莫置其茔域,虚弃人功。唯持一床,尽须念诵,送至郊外,依法荼毗,取灰加持,便即散却。亦不得立其灵机,图写吾形。儒生七十二子尚有心丧,吾教灌顶相传,都不然也。汝等诸子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即同普贤身,行普贤行,住普贤心,圆明廓周,五智齐现。修行如此,是契吾心,何劳驱驱营营,非法不益之事?吾所告焉,汝等须依吾此处分。恐后无凭,仍请三纲、直岁、徒众等署名为记。邬波驮耶告。大历九年岁次甲寅五月己亥朔七日乙巳

    直岁慧达典座明彦都维那法高寺主道遇上座潜真

    返回目录

    身为科学家的密宗祖师一行

    一行禅师(673-727),为金刚智三藏的弟子。唐高宗咸亨四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俗名张遂,是唐初佐命剡国公张公谨的曾孙。他的父亲张檩曾做过武功县令,母亲姓李,出于陇西李氏。

    若论付法传承祖师,则一行祖师不在其中,若以龙猛菩萨之后传承论之,一行禅师则为密宗六祖。

    相传其母怀妊时,额上曾出现二、三寸的白光,一行出生后,白光就转移到了一行的额上。

    其父早亡,留下遗孤,家中贫寒。一行禅师自幼聪明过人,俨然有少年老成的风范。他不仅有超群的记忆力,书读一遍就能暗自背诵下来,并且博涉诸学。据《唐书方技传》载,一行自幼博览经史,通达天文学、医学、药学、数术等。

    他还曾经取得射策甲科,射策即对儒家正经加以解释,也就是章句。

    一次,一行禅师拜访玄都观的道士尹崇,向他借阅扬雄的《太玄经》,结果没过几天就还给了尹崇。尹崇对他说:“这本《太玄经》旨意深奥晦涩,难以理解,我研究了很多年还不能解其旨趣。你可以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么快就还了呢?”一行禅师回答:“我已经明白书中的道理了。”

    于是拿出自己撰写的《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翻阅之后,赞叹不已,逢人便说:“这个年青人是颜回再来啊。”于是名声传遍京城。

    武三思仰慕他的学识,想与他结交。为了避开其拉拢,于是离开长安,隐遁山川。

    703年,一行年仅二十一岁,母亲去世,豁然而生出世之志。在嵩山崇阳寺出家,法名敬贤,跟随普寂大照禅师学习禅法,契悟无生一行三昧,于是以一行为名。

    有一次,普寂禅师在寺中设食供养僧众,方圆数百里的人都如期而至。当时嵩山有一名叫卢鸿的隐士,是一位道德高尚的饱学之士,普寂禅师请卢鸿作文赞叹法会盛况。那一天,卢鸿带着写好的文章来到寺里,普寂将文章放到几案上。

    钟声响起,梵唱结束后,卢鸿对普寂说:“我写了好几千字,用词冷僻,请禅师从群僧中选一位聪明颖悟的,我亲自教他。”

    普寂于是把一行禅师叫来。一行禅师来了以后,展开纸,面带微笑,只略微一看,又放回几上。卢鸿认为一行禅师太过疏狂,不重视他的文章,心中暗自责怪一行。

    过了一会儿,群僧会聚一堂,只见一行禅师撩起衣袂从容步入,开口吟诵文章,音韵抑扬顿挫,冷僻用语和典故无一遗忘。

    卢鸿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长时间,才对普寂说:“这个一行不是您能够教导的,应该任他四处游学。此后一行遍参精通戒定慧三学的高僧大德。

    景龙四年(710年)三月,唐睿宗即位,命东都留守韦安石,礼征一行入京。一行辞疾不赴,前往荆州当阳山,依止惠真学习戒律,深达毗尼,纂《律藏序》。

    其后南下过杭州,依道一律师修习戒律。之后又前往天台山游学。

    在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落,里面有古松数十株,门前流水潺潺。一行禅师站在院门照壁前,听到院中的僧人在推算,过了一会儿对他的弟子说:“今天会有弟子来求学我的算法。应该已经到了门口了。难道没有人引他进来吗?”随即又算了算,说:“门前的水向西流时,这名弟子就该来了。”一行禅师闻言就走了进去,稽首作礼请求老僧传授他数术。此时门前的水又向东流去。从此以后,一行禅师名振遐迩。

    结束在天台山的参学后,一行返回荆州,居玉泉山,并在三星寺内进行天文活动。这里距离惠真所在的南泉寺不远。

    开元五年(717年),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携诏书往荆州,强行起用一行。

    一行奉敕入京面见玄宗,玄宗问他:“你有什么才能?”一行禅师回答:“善于记忆。”玄宗于是命掖庭取来宫人的名册给他看,一行禅师翻阅一遍就把名册合上了,然后熟练流利地将宫人名册逐页诵出,背了几页之后,玄宗不由得下榻为一行禅师作礼,称一行禅师为圣人,赞叹了很长时间。

    玄宗请一行禅师留在宫中,住在光泰殿,此后经常向一行禅师询问出世法和安国抚民之道,时称天师。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太史频频上奏依照《麟德历》预测日蚀不准,宰相张说向玄宗举荐了一行,诏命一行修撰新的历法。一行禅师推算大衍之数,采用新的计算方法修定了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被编入唐书历律志中。

    刑和璞曾经对尹愔说:“一行禅师是一位圣人啊。汉代的洛下闳造大衍历时预言,过八百年大衍历会有一天的误差,那个时候必然有圣人出现重新修定,而今年正好是第八百年,一行禅师纠正了大衍历的差谬,看来洛下闳的预言是值得相信的。”

    开元十二年梁令瓒制成黄道游仪,同年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大地实测,并推知北极高差一度,南北地面距离即子午(经)线一度弧长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线测量工作。通过天文实测,一行纠正了《周髀算经》中“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否定了古人的“盖天说”,对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元十三年十月,一行禅师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成功研制出铜制水运浑天黄道仪(也称“浑天俯视图”),以水力推动,结构复杂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并能自动报时。玄宗大悦亲自题写铭文,诏令安放于武成殿,向文武百官演示。

    黄道仪模拟苍穹制成浑圆的球体形状,上面刻有天空中星宿、赤道和周天的度数。注入水流,就能推动齿轮自动运转,一昼夜旋转一周。又在天外另外安置两个轮子,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黄道仪安放在一只木柜上,把木柜当作地平,黄道仪一半在柜面上,模拟地平线以上的天象运转;一半在柜中,用来模拟地平线以下的天体运转状况。此外又做了两个木人,木人前分别安置钟鼓,每到一刻自动击鼓,每至一辰自动撞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报时装置,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机械钟。

    一行禅师等人用它来测量二十八宿距离天球极北的度数,测出一百五十多颗恒星的准确位置,并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这比欧洲要早约1000年。

    开元八年(720年),金刚智三藏来中国之后,始开道场,一行禅师亲受灌顶,从金刚智三藏学习陀罗尼秘密法印。开元十一年(723年),金刚智三藏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和《七俱胝陀罗尼》,一行禅师为笔受。

    开元十二年(724),奉诏于福先寺协助善无畏三藏翻译《大毗卢舍那神变加持经》,广本《大毗卢遮那经》梵文有十万颂,无畏三藏从中撷取精要,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

    译经完毕后,又请无畏三藏阐释经义,一行禅师记录下来并加以发挥,撰写了《大日经疏》十四卷。《大日经疏》融合了善无畏三藏和一行祖师的智慧,系统阐释了密宗的教理和胎藏界坛城仪轨,义理精深微妙,在密教典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行禅师幼年家贫,多得邻家王姥赈济,前后大约有数十万,一行禅师曾思念报恩。后来王姥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被关在牢狱里还未处决,王姥谒见一行禅师求救。一行禅师说:“如果您要金钱,我会十倍酬还。皇上执法严明难以请求,我也没办法啊。”王姥叉手大骂一行,说:“我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一行禅师向她道歉,王姥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行禅师当时忙于浑天寺的工程,要管理工役好几百人,抽空命人腾空一间房子,搬来一口大缸。然后选了两个仆人,授以密法,让他们将秘获之物放进瓮中用木盖盖起来,并用六一泥封严,然后用朱丹题写了几十个梵字。

    次日朝内中使来叩门急召一行禅师到便殿,玄宗迎面就问:“太史上奏,说昨夜北斗星不见了,究竟是什么征兆?国师有办法禳除吗?”

    一行禅师对答说:“后魏的时候有一次荧惑星不见了,至今帝车星还看不见。这种天象是上天对皇帝陛下的警示,如果天下百姓不能各得其所,必然发生严寒、陨石或者亢旱,如果皇帝陛下能怀德感化则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佛家讲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以微臣之见不如大赦天下牢狱。”玄宗依言下诏大赦天下,王姥的儿子也因此免于死罪。

    玄宗曾问一行禅师,唐王朝国祚有多长,国家有什么灾难。一行禅师答:“陛下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玄宗大惊,询问缘故,一行禅师不回答。退下来以后,呈进一只小金盒,并说到了万里才可以打开看。有一天,皇帝忍不住打开金盒查看,只见里面有少许当归,百思不解。等到后来安禄山反叛,皇帝避祸成都,行到万里桥处,猛然忆起一行禅师的话,才明白其意。不久叛乱平息,果然回到了京城。唐朝传至昭宗而灭亡,昭宗继位前为吉王,所以一行禅师说“社稷终吉”,就是在预言唐朝社稷传至吉王而终结。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初八,一行祖师前往嵩山拜见普寂禅师,作礼后附耳密语,神态非常恭敬,普寂禅师频频颔首,一行禅师又再三行礼。说完以后,一行祖师退出来到南堂自已掩上门。普寂禅师缓缓命令弟子:“去敲钟吧,一行和尚要灭度了。”左右弟子赶紧跑去查看,只见一行禅师趺坐正念,恬如寂灭。圆寂时年仅四十五岁。

    玄宗闻讯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停龛二十一天后,颜容熙然,如同在世的时候。玄宗亲自题写碑文,刻在石碑上。敕令从宫庭内库出钱五十万,在铜人原建塔,谥号大慧禅师。

    返回目录

    唐密集大成者惠果

    惠果阿奢黎(746-805),唐代高僧,不空三藏的入室付法弟子,密教付法第七祖。京兆府昭应县(陕西)人,俗姓马。童年出家,一开始跟随昙贞研习诸经。

    天宝十二年,随昙贞入大唐皇室内道场,不空三藏乍见惠果,就惊叹道:“这个孩子是修密法的法器,你一定会使我的教法兴盛。”于是悉心抚育惠果,有如亲生父母,并授他三昧耶戒,口授大佛顶大随求陀罗尼和梵文的《金刚顶瑜伽经》和《大日经》等。

    惠果和尚神气冲和、才智过人,和颜回一样举一而知十,又如项托诘难孔子那样机敏。

    年仅十五,修法得灵验。年满二十受具足戒,学习四分戒律,精通三藏。金刚顶五部大曼陀罗法、大悲胎藏三密法门以及真言密印,全都蒙不空三藏传授。又授予他两部大法阿奢梨位和毗卢舍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

    不空三藏对惠果和尚说:“我百年之后,你要好好受持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诸佛无上密法,在五天竺尚且难得一遇,一尊一部之法想要得到都极为不易,何况两部真传。我的弟子数量虽然很多,有的得到一尊法,有的得一部法,师父愍念你聪利精勤,许可传你两部,希望你努力精进,来报答师父。”

    代宗皇帝听说惠果和尚的名声,迎入内宫,说:“我心中有疑惑,希望能为我解释。”惠果和尚就命两三个童子,依法加持,请摩酰首罗天降临,入童子身中。惠果和尚对皇帝说:“已经好了,请陛下随意提问。”于是代宗下座问摩酰首罗天,为他说三世的事,并委婉地告诉他帝王的历数。代宗感叹道:“龙子虽然还小,就能兴云布雨。释子虽然年幼,法力可以降天。受过密法灌顶的小师父,今天我见识到了。”随即赐以绢彩,表示对惠果和尚不可思议神力的赞赏。从此以后,宫中的龙辇时常往来迎送,衣食住行都得到皇室优厚的给赐。

    大历十年(775年)十一月十日,皇帝恩赐锦缎各二十匹,惠果和尚移锡青龙寺东塔院,建立毗卢遮那灌顶道场。

    大历十一年,代宗患病,惠果和尚以真言加持代宗,立刻就好了。代宗赐紫衣一对,惠果和尚说不敢接受。代宗说:“朕赐师紫衣,为什么不接受?”惠果和尚答:“一介微僧,赐紫不敢穿戴。先皇曾赐先师紫衣,弟子不应与师父穿着相同。”代宗说:“师心存大孝,是朕疏忽了。”代宗颁诏说:“虽然是他宗异姓,对师长却存有遵奉孝敬的心,从此以后,堪为国师。”于是赐褐衣一对。

    华阳公主得病,惠果和尚奉敕以真言加持,过了三天就好了。在下午未时前后,公主忽然又晕过去,说不出话来。皇帝和宫人,一起上前查看。惠果和尚说:“这个时间,天气炎热,请陛下和宫人在阶下等候。”于是惠果和尚又以真言加持,很快公主就醒转过来,言词清晰。代宗大喜,赐绢一百匹,衣一对。

    大历年间,惠果和尚将所有皇帝恩赐的钱物和一千余贯钱,都用来修建道场或施济饥贫。

    大历十三年,惠果和尚在观音台持念真言,时值夜晚,过了很久,大圣观世音菩萨,在大月轮中,现出庄严的大身相。周围和白天一样光明,祥云皎洁。当时好几千人看到,遥共瞻礼大士的慈容。

    贞元二十年,惠果和尚在醴泉寺为弟子僧仪智建立金刚界大曼陀罗,拼布尊位。当时般若三藏和许多高僧大德,都集会法筵。惠果和尚手把香炉,口说誓言:“如果今天我所布置的尊位与法相应,上天当忽然降雨!”在场的所有高僧大德和门下弟子都为惠果和尚紧张流汗。没想道惠果和尚话音刚落,雷声轰鸣,大雨滂沱。众人全都感叹佩服,从未遇过如此神验的事。这就是般若藏中所说的诃毗跋致之相迹(菩提心不退转而显现之神奇现象)。象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惠果祖师著有十八契印、阿阇梨大曼陀罗灌顶仪轨、大日如来剑印、金刚界、金刚名号等各一卷。此外,空海携归日本的两部曼陀罗和其他法器,都是惠果和尚命李真、杨忠信等制作的。

    诃凌(南海一小国)僧辨弘,穿越五天竺前来承接惠果和尚法足;新罗国僧惠日,翻山越岭前来顶礼承事惠果和尚;剑南有弟子惟上,河北有法徒义圆。

    西元805年,惠果祖师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泄瓶传授来华求学的日本留学僧空海,并嘱咐他立即回国弘扬密法,806年空海回到日本,首先在高雄山寺建立坛场,后来移锡高野山建立根本道场金刚峰寺,法脉绵延不绝,迄今已逾一千两百余年。

    惠果祖师道德风范令丛林仰慕,许多释子渴求大法,负笈从学。代宗、德宗和顺宗三代皇帝,都尊他为灌顶国师,经常出入金鸾殿,对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帝王,敷演秘法。

    惠果祖师博通显密群经,四方从学之众时常多达数千人,宣扬佛法妙理四十余载,于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圆寂,时年六十岁,法腊四十。空海奉敕撰写碑文。

    附:

    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

    日本国学法弟子苾刍空海撰文并书

    俗之所贵者也五常,道之所重者也三明。惟忠惟孝,雕声金版,其德如天,盍藏石室乎。尝试论之,不灭者也法,不坠者也人。其法谁觉,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龙寺东塔院大阿阇梨法讳惠果和尚者也。

    大师拍掌法域之行崩,诞迹昭应之马氏。天纵精粹,地冶神灵。种惟凤卵,苗而龙驹。高翔择木,嚣尘之网不能罗之。师步占居,禅林之葩实是卜食。遂乃就故讳大照禅师师之事之。其大德也,则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昔髫龀之日,随师见三藏,三藏一目,惊异不已。窃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兴之也。”即而视之如父,抚之如母。指其妙迹,教其密藏。大佛顶大随求,经耳持心;普贤行、文殊赞,闻声止口。年登救蚁,灵验处多。

    于时代宗皇帝闻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请为决之。”大师则依法呼召,解纷如流。皇帝叹之曰:“龙子虽少,能解下雨,斯言不虚。左右书绅,入瓶小师,于今见矣。”从尔已还,骥騄迎送,四事不缺,年满进具,孜孜照雪,三藏教海,波涛唇吻,五部观镜,照耀灵台。

    洪钟之响,随机卷舒;空谷之应,逐器行藏。始则四分秉法,后则三密灌顶。弥天辩锋,不能交刃。炙輠智象,谁敢极底。是故三朝尊之以为国师,四众礼之以受灌顶。若乃旱魃焦叶,召那伽以滂沱;商羊决堤,驱迦罗以杲杲矣。其感不移晷,其验同在掌。皇帝皇后,崇其增益;琼枝玉叶,伏其降魔,斯乃大师慈力之所致也。纵使财帛接轸,田园比顷,有受无贮,不屑资生。或建大曼荼罗,或修僧伽蓝处。济贫以财,导愚以法;以不积财为心,以不吝法为性。故得若尊若卑,虚往实归,自近自远,寻光集会矣。诃陵辨弘,经五天而接足;新罗惠日,涉三韩而顶戴。剑南则惟上,河北则义圆。钦风振锡,渴法负笈。若复印可绍接者,义明供奉其人也。不幸求车满公当之也。沐一子之顾,蒙三密之教,则智璨玫一之徒,操敏坚通之辈,并皆入三昧耶,学瑜珈,持三密秘达毗钵,或作一人师,或为四众依,法灯满界,流派遍域,斯盖大师之法施也。

    从辞亲就师,落饰入道,浮囊不借他,油钵常自持。松竹坚其心,冰霜莹其志,四仪不肃而成,三业不护而喜。大师之尸罗,于此尽美矣。经寒经暑,不告其苦;遇苦遇疾,不退其业。四上持念,四魔请降。十方结护,十军面缚,能忍能勤,我师之所不让也。

    游法界宫,观胎藏之海会;入金刚界,礼遍智之麻集。百千陀罗尼,贯之一心;万亿曼荼罗,布之一身。若行若坐,道场即变;在眠在觉,观智不离。是以与朝日而惊长眠,将春雷以拔久蛰。我师之禅智,妙用在此乎?示荣贵导荣贵,现有疾待有疾,应病投药,悲迷指南。常告门徒曰:“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趋道,久而始到;驾神通以跋涉,不劳而至。诸乘与密藏,岂得同日而论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无畏三藏,脱(足丽)王位,金刚亲教,浮杯来传,岂徒然哉。从金刚萨埵稽首叩寂,师师相传,于今七叶矣。非冒地之难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坛,开灌顶之甘露。所期若天若鬼,睹尊仪而洗垢;或男或女,尝法味而蕴珠。一尊一契,证道之径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师之劝诱,妙趣在兹也。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现乍没,圣之权也。常理寡尤,权道多益,遂乃以永贞元年,岁在乙酉,极寒月满,住世六十,僧夏四十,结法印而摄念,示人间以薪尽矣。

    呜呼哀哉,天返岁星,人失惠日,筏归彼岸,溺子一何悲哉。医王匿迹,狂儿凭谁解毒?呜呼痛哉,简日于建寅之十七,卜茔于城邙之九泉;断肠埋玉,烂肝烧芝,泉扉永闭,愬天不及,荼蓼呜咽,吞火不灭。天云惨惨现悲色,松风瑟瑟含悲声;庭除竹叶如故,陇头松根新移;乌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传攀擗薪。嗟呼痛哉奈苦何!

    弟子空海,顾桑梓则东海之东,想行李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异相。归帆之夕,屡说宿缘。和尚掩邑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授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东生入汝之室。莫久迟留,吾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愿,去留随我师;孔宣虽泥怪异之说,而妙幢说金鼓之梦,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

    词彻骨髓,诲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铭曰:

    生也无边,行愿莫极。丽天临水,分影万亿。

    爰有挺生,人形佛识。毗尼密藏,吞并余力。

    修多与论,牢笼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国师三代,万类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时。

    所化缘尽,泊焉归真。惠炬已灭,法雷何春。

    梁木摧矣,痛哉苦哉。松槚封闭,何劫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