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密的教相与事相2
    密法的修学要求

    学法须知

    学密须知一:

    学密更须熟读相应经典。

    佛法是济度有情出离生死苦海的智慧体系,既然一切有情皆具佛性,那么通过闻思修获得如来智慧理所当然,对佛子而言,广读佛经正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无论什么法门的修行都必须熟读相应经典。不断深入经律论三藏,汲取如来智慧,依法修行,才能逐渐达到戒定慧。显教经典没有祖制的阅读限制,而密教经典的受持阅读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不知。读经时需加以注意的要点归纳如下:

    1、 反复阅读;

    2、 查阅字典、词典,了解名词名相含义;

    3、 “身入其境”阅读,就是置身经文中,观己身与会其中;

    4、 大声颂读,要字字清晰,试试看每个字在身体是否有着力点的不同?

    5、 无相念诵,离缘念诵,或者说净心念诵;

    6、 参阅论藏;

    7、 如说奉行。

    学佛首先必须皈依。皈依是学佛第一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皈依三宝,方为三宝弟子。皈依佛,是为了使我们体解如来无上真如智慧,从而发起济度一切有情的大菩提心;皈依法,使我们深入如来智慧海中,不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世间、出世间的活动;皈依僧,能令我们在学修中不迷失方向。

    皈依的实质就是归敬佛法僧三宝,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具体僧人。皈依为返邪归正,故能由浊乱转为清净,皈依三宝就好比将我们的心性置于一个清凉澄净的精神能量信息场中,不断接收三宝的加持信息。如果不皈依而私自学习,犹如将铝放在磁场中,获得磁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佛陀在世时,都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心性而随机说法,所以效验显著。不皈依就私自学习,不一定适合自己,也难与三宝相应。将铜放进磁场是否能够获得磁性?或许可以,但是会非常微弱。

    皈依三宝后,应当广读经典以便不断开发含藏于我们八识田中的如来智慧。佛经不象小说散文,读起来很不容易理解,这是由于佛菩萨的智慧与众生习惯性的认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很多佛子转而翻阅以往大德的论述,这也是很好的方法。不过也存在着问题,佛法是对机宣说的智慧真理体系,有情根器不同因而对佛法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大德的理解未必如佛陀圆满,或许应该注意这一点。所以末学一直提倡学佛必须坚持读经而不是以大德的文章取代佛经。

    如果没有皈依就随意阅读佛经,好比没有学医而自己为自己看病。所以佛子必须依止正信的法师。至于正信的标准,应该以如来的教导虔诚判别。生人中难,闻佛法难,切切珍惜慧命。首先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其次渐渐完善我们本具的佛格。须知自性清净,一切清净;自性非净,一切烦恼!

    其次,日日忏悔。

    皈依之后,先行忏悔,忏悔每日罪孽,由现在开始,逐天回溯忏悔每日所犯十恶,直到出生,悔泪涟涟,悲心生起。继续忏悔能越今生至于前生,逐渐能明宿命。更在具德法师指导下勤读经典,落实六度万行。忏悔是日日功课,也是自性清净的具体途径。忏悔之后永不再犯。

    忏悔是净化心灵,使我们的认识顿明的强有力武器,如果不忏悔自己的罪业,无论如何努力读修,也是雨落荒田!忏悔更使我们远离过失,从而正确应对生活中一切逆缘。至于如何忏悔有许多方法,拜忏在诸多佛经中有宣讲,大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身三业罪障。拜忏的形式有两种,一者独自拜忏,二者集体拜忏。

    独自拜忏就是我们在早晚课中所例行仪轨,礼佛、忏悔。在唐密如《胎藏界九方便》之前二:

    作礼方便:归命十方等正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秘密尊,三业清净恭敬礼!

    出罪(忏悔)方便: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於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及以无量众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量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

    集体拜忏最早应该缘于梁武帝之《梁皇宝忏》。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撰,以郗氏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入恶趣而为畜生身之蟒蛇,苦不堪言。梁武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

    在僧团有《布萨》法,实质就是发露忏悔,连续三天,每天颂三千佛名,一颂一礼,五体投地三千次。

    另外还有《三昧水忏》、《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等。

    忏悔是一生的修行!

    佛法三藏条条是出离生死的舟楫,显密差别也是应机而说。一个法门对机与否,取决于刚接触的瞬间灵魂是否“震颤”。以末学自己为例,初次阅读持松法师的《密教通关》时,就有心灵震颤和身毛竖立的感觉,于是千方百计寻找合适的密法上师,才有幸拜谒了超晔居士,她是持松祖师优秀的俗家弟子,虽然超晔善知识不具备阿奢黎资格,然作为启蒙师足矣。蒙她老人家慈悲在上海静安寺唐密坛场得持松祖师假手灌顶。此后,在恩师细心指导教诲下才开始阅读密藏经典并进入实修,真正全面修持还是入高野山之后。

    再如有情曾经有这样的问题“我第一次听大悲咒时心生忏悔,泪如雨下。不知是为何?此后再听却只觉内心平静,而后再听时却心烦意思乱,不愿意再听下去?请问却是何故?有一次去寺庙里诵《地藏经》,诵的过程中,腰痛如针刺,想呕吐,完全无法忍受,我当即痛哭,难受之极。又是何原因?”

    听《大悲咒》泪如雨下,乃是大悲咒蕴涵的精神信息能量正好激发出了我们流落六道的痛苦悲惨经历,触及了忏悔、灭罪、生善的菩提心体,所以有“同体大悲”之谐振,外在表现便是忏悔之泪。再听内心平静乃是激发了菩提心体的寂静性,所以感觉宁静安适。后来听“心烦意乱”,乃是激发起了我们曾经修行的“经历”,而修行过程曾经充满痛苦,所以“感受到了”烦躁不安。正是由于修行不精进所以此生还得人身,需要继续努力。《大悲咒》虽然是诸多菩萨名号,但实质在末学体悟乃是彻通宿命的精神信息能量流。《地藏经》主要功德是灭罪生善,其精神信息能量的特征便是关乎化解冤孽、消除疾病、延年益寿等,所以在诵经过程中“腰痛如针刺,想呕吐,完全无法忍受,我当即痛哭,难受之极。”正是除灭罪障、清净三业的物质化表现。

    佛法是真理智慧,可以完全涵括现代科学。佛法中的文字、语言都是契合宇宙精神体——诸佛法体,换言之法界的精神信息能量流,在行者则关乎经络、气血运行。所以例中现象便是精神信息能量的物质化表现,也是对机法门之征兆。

    其三,学密须依止具德上师。

    佛子如果欲修学密法首先必须依止正信道德兼备的阿奢黎。《大藏秘要》云“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须从师授。若未入灌顶轮坛,辄结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显然,阅读密教经典必须先从阿奢黎处获得许可,然后经过入坛灌顶,方才可以实际修持。密教经典多涉及陀罗尼和手印,如果不是阿奢黎亲传,读诵和结印错误难免;其次密法的修持更注重加持力即“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故师资相承的血脉延续极为关键。许多佛子以为诵持大轮金刚真言后便可动辙私自修习密法,日久不见法验,于是心生邪见,甚至怀疑诽谤密法,罪更加重。大轮金刚真言不从师受不可能如仪如轨。

    至于具德阿奢黎,《大日经》具缘品云“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漫荼罗位初阿阇梨。应发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综众艺,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三乘,善解真言实义。知众生心,信诸佛菩萨得传教灌顶等,妙解漫荼罗画。其性调柔离于我执,于真言行善得决定,究习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秘密主如是法则阿阇梨。诸佛菩萨之所称赞。”

    正因为密法修持师资相承的严格性,持松祖师才有“一卷真言却付谁?”的感概,这也是密法传授择器的难处。若果有根机俱佳的有情,《大日经》复云“复次秘密主,彼阿阇梨,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远离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阿阇梨应自往劝发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开演为彼大乘器

    过去等正觉及与未来世

    现在诸世尊住饶益众生

    如是诸贤者解真言妙法

    勤勇获种智坐无相菩提

    真言势无比能摧彼大力

    极忿怒魔军释师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应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当获萨婆若

    行者悲念心发起令增广

    修行就应遵如来教敕,守护慧命。

    《苏悉地羯罗经》持戒品第七云:“复次广说制持真言法则。若依此戒。不久当获成就。若有智者持诸真言。先断于瞋。乃至邪神不应生忿。复于余类持真言者。亦不怀瞋。于诸真言。不应擅意。乃至功德及诸法则而分别之。应于诸真言及以法则。深生敬重。于诸恶人。善须将护。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坏彼故。于阿阇梨所。纵见愆过。三业犹不生于憍慢之心。口不谈说种种是非。心意终不分别愆过之想。纵有愆过。尚不谈说。况依法耶。纵他怀恶。终不加报。又复不得以自所持真言缚他明王。及生损害。并苦治罚。亦复不应作降怨法。未曾经于阿阇梨处而受真言者。不应与彼受持。又于三宝处不生恭敬者。及是外道。虽于阿阇梨所受得真言。后退本心。亦不可与。乃至手印及以真言。并功能法及普行法。并不应与。未曾经入曼荼罗者。亦不授与。”

    密教诸多经典皆明确告言辙修辙持,不仅不得成就,且自损损他。

    学密须知二:学密须信解行具足。

    在《大日经》住心品中,关于众生心态有百六十种,百六十心尽括众生日常心态,然如此诸类心态皆非菩提心而是众生“小心”。百六十心无不间杂无明烦恼欲念,浸染贪嗔痴三毒,换言之属于小人心态——众生六道无尽流转的心态而非“大器量”心。

    龙猛菩萨于《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云菩提心为“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行愿包括愿心和大行,密法行者有五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边誓愿证”;大行则是勤修戒定慧,慈悲喜舍六度万行,如普贤菩萨的大菩萨行。胜义指力求深解诸佛甚深不可思议智慧,深入三藏明心增慧不断汲取法乳。三摩地则是三密相应,如如不动,心住寂静,禅定无我,我即法界,法界即我而体悟通体光明的状态。于三摩地中有无量百千三昧耶陀罗尼门,不假言语,非借图象,妙不思议。

    一、学密首先必须发菩提心。

    现代人对菩提心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简单概括地说菩提心就是发“大器量心”。容器盛物多少取决于容器的容量,器大量大,量小涵微。大器量,首先必须具备大智慧,聪敏未必有智慧,知识丰富也不代表有智慧。智慧属于理性思辨,是对现象之本质的正确评价和判断。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如果不能穿透表象而领悟本质,就不能说具有大智慧。释迦如来住世方便随缘说法,一切行思语皆深契大千至极真理,此是如来不可思议智慧。然而众生以自己心态揣度世间人心事务,必然不能获得大智慧。

    大器量还必需具备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然四无量心并不是止于言辞,必须落实到生活的时时事事处处。无慈何以救济有情?无悲何以生起怜悯?无喜何能与众生乐?无舍何能心身清净?就实际修行而言,慈为自他增添寿命,悲能医治自他苦难,喜能使自他安身立命,舍可平息自他贪欲。如此不断修行,最后方知无我无人,人我一体,大千一同。菩萨以大慈悲心入世,见众生疾苦如同身受,故予药予乐予财,甚至予生命。为什么菩萨能这样呢?因为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姐妹。然而众生重视贪著眼前的世间享受,宁可一掷千金图一时快乐,也不肯舍一金于长久法安;宁可吝他日一丈之益,也不愿放弃今日寸利之争。如此自私自利,甚至为了达成私欲不择手段,又如何能利益有情呢?

    二、学密必须建立牢不可破的信心。

    释迦如来住世宣讲显教三乘真理,法身大日如来宣讲佛乘无上秘密修行、进趣菩提法门,然而显密成佛之理根本无别,无非因众生根器而随宜方便,所缘修行途径不同而成佛有迟速之异。

    佛法是至极真理体系,真理不同于知识,知识对于有情而言很容易接受,然而理解体悟真理往往有个艰难的过程。佛法真理蕴涵于生活的事事物物,而我们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加上无明覆蔽心性不能明了,所以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够逐渐深入佛法智慧大海。

    信心不是迷信,大多数信众由于希望得到佛菩萨的保佑才去烧香念经,很少明白烧香念经的真正意义,所以有些对佛法一窍不通的外道就认为信佛就是偶像崇拜。

    其实,烧香是培养我们对真理的尊重恭敬之心和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烧香用来表达我们的诚敬,诚敬的对象固然是佛菩萨,然而同时也是我们自身所蕴涵的佛性菩提种子。

    读经使我们放下杂念,心海趋于澄净,平心静气,以诸佛菩萨智慧慈悲的法语洗涤心灵,如同养气修心的佛家静虑开慧之法。

    净手焚香,氤氲的香气有如祥云冉冉;顶礼展读,诸佛菩萨如对目前。法语清梵,宛然在耳。清澈澄明的智慧甘露,涓涓润于心田。大千世界在眼前缓缓舒展,视野为之开阔,平日不可开交的纷纭争竞,心头执著不下的人、事、物逐渐减淡而缩小为沧海一粟。因缘业果有如演戏一般,没有开场,也没有谢幕,循环往复:痛苦哀伤和刀光剑影不断上演,地狱的阴惨、饿鬼的凄惶来回飘荡,有人生快意踌躇满志的瞬间,有奢华的挥霍享受,也有潦倒的困蹇,过去、现在、未来时而延展到无限,时而又重叠为一点。

    静心读经,使我们领纳深沉的智慧,天地廓然开朗,思虑由粗重转为精微,心态由烦闷化为安和,气息也在悄然变化,我们的精神场不断扩容增大。

    学佛信心极为关键,如果没有足够信心,心不能与佛法相应,修行势必不见效果,甚至日久生起懈怠反而会诽谤佛法。信心是对佛法僧三宝的虔诚信解。佛法博大精深,犹如甘露雨霖,滋养有情慧命。僧宝象征着清净佛法住持世间,福田衣是怖魔安心的如来甲胄,福田衣代表着佛法的智慧功德,僧宝是引领有情出离苦海的明灯,对佛法无真信者披之,众生出离堪忧。正如宣化上人偈语“懵懂传懵懂一传二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佛子应深入经藏,正信佛法,皈敬慈悲有德之师,更要用心鉴别附佛外道。学佛心切,盲从盲信,是对自己的今生、来世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然而如果不知佛陀经藏法教的珍贵,以已意作佛意,必然会因此走更多曲折的道路,甚至多劫轮转不息。密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密法的修学,信心更为重要。如果怀疑密典不深敬阿奢黎,修之必然无验。如果信心不足,如来力和法界力的加持就无从体悟感受,成佛就是空谈。

    三、修密必须在阿奢黎的指导下进行。

    显教经典的阅读没有限制,佛子请回就可以读诵,而密教经典必须经过阿奢黎许可才能翻阅。唐密在中国绝传近一千二百年,密法传授的传统祖制也随之隐没,今天的佛子凭借网络可以很容易接触到密法经典,随意阅读私自修习者为数不少。

    而实际上在密法中,无论擅自公开密法的人,还是未经阿奢黎灌顶许可私自受学者,都违反了密法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这是比五逆重罪还要严重的罪业,所以一定要清楚。

    不仅如此,网络中传播的许多内容,如真言手印等等,错误难免,为了保护自身慧命,必须谨慎。密法中任何真言手印的修持都必须得到阿奢黎的许可,师资相传是密法中加持力延续的重要环节。

    四、修行不同于学术研究。

    广读大乘经典是为了明白佛法的甚深道理,一部经典中没有明白的地方,在另一部经典中可能会有明晰的阐释。

    引经据典写读经体会,看起来也没有错,然而更重要的是理解体悟佛法,深信实行。

    有些人学佛不久,就模拟大禅师作派,几句禅话挂在口边,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自已也在云里雾里。

    佛经揭示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的存在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知道时空只是相对的概念;而在佛法中,佛陀法身是永恒、周遍存在的。龙猛菩萨开启南天铁塔,取出《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将密法流传到人间,南天铁塔其实只是密法宝藏的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有些学者一定要在地球上找到南天铁塔的确切坐标,不是很可笑吗?南天铁塔本在自心法界之中。佛法是全息哲学科学体系,是物质与精神内涵完美结合的体系,佛法修行中“心”的作用,或者说精神的作用,很难用纯物理的研究手段来一一证明。三力加持如何用物理仪器加以实证?密法讲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能够用物理方法观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密法修行中,行者的“心”行非常重要,所以修学密法,必须真信实行。

    五、持之以恒。

    显教中说成佛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久远的时间,说明转三毒烦恼为戒定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密法虽然殊胜,通过如来加持力、法界力和自身功德力,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就,然而要修行有成也必须持之以恒。

    比如唐密中基本的修行姿式——跪坐,这是唐宋以前中国僧人修行的基本坐姿,然而历史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更新,今天国内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刚开始跪坐确实很痛苦,然而必须坚持,每日练习不辍,渐渐才能适应。

    很多人读经感觉枯燥,再加上一些相关文章艰深难懂,有些人就产生了懈怠心甚至退失了学佛的信心。然而,学佛一旦发起菩提心,即使舍弃生命也不应舍弃正法,越是艰苦越应该坚持。古人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久才能功深。密法修行可以用法验来判断修行的精进程度,不得法验的因素有多种,必须日日忏悔,才能消除障碍,如此精进不懈必得法验。

    返回目录

    三昧耶戒(菩提心戒)

    密法修行在接受其他大小乘戒律的基础上,还有一无上戒律。即三昧耶戒(菩提心戒)。在密法修行加行完毕准备接受灌顶之前,必须受三昧耶戒,否则入坛灌顶绝无可能。

    三昧耶samaya梵文本意有二(1)时间,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现在过去未来,而是如来说法的瞬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过去亦现在亦未来);(2)佛与众生本来平等无二。在密法中则有四意①平等,②本誓,③除障,④警觉。一旦发心,修行者坚信,自性与佛、众生平等无二,无论修行遭遇何等障难,誓愿不舍正法。因为三昧耶戒,所以警觉定中诸佛菩萨,得到加持从而除却障难,修行顺遂,悉地易成。这里平等意为菩提心平等。誓愿,即发起救度有情的大慈悲喜舍心,诸佛世尊,乘此誓愿无住而住,济度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至于无余涅槃。警觉,指行者以三密方便,警觉定中本尊,影向加持,本尊出定不违本誓加持行者速成悉地。除障,指降服一切烦恼,转无明烦恼为无上菩提。

    三昧耶戒是密法修行者的根本戒律,违反此戒律所修犹如沙中起塔,石山播种,终不能有成。

    三昧耶戒体现在唐密的五弘誓愿中,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福德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证。”在修学中具体体现在“尊师如佛”。

    三昧耶戒要求密法行者不与法性相违,与佛心相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如果修行者于法、于众生生持不平等见解,就限制了平等誓愿,会被世间名利驱使,势必不能成就。违反三昧耶戒害己害人,“菩萨如护命,誓不犯此罪”。《大日经•密印品》云“若异于此者,同谤佛菩萨;违越三昧耶,决定堕恶趣。”《摄真实经》更云“越三昧耶重于五逆罪,堕落无间地狱,永无出离期”。

    对于密法修行者而言,事师如佛是平等饶益众生的第一步。如果修行者面对法恩深重的阿奢黎,都无法以纯净无私的心态,尊重恭敬、供养承事,以柔和谦下的心敬顺师意、令师欢喜,那么当他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更不可能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无我地利益众生。

    密法师资相传,一切法门都由师传出,因此三昧耶戒的核心落实到师徒关系就是尊师如佛,如果不敬顺阿奢黎,反加谤毁,即为越三昧耶。

    越三昧耶又名越法罪,指轻视三昧耶境界或者违越三昧耶戒。在密法修行者而言,越三昧耶是第一重罪。三昧耶有自誓的含义,所以越三昧耶就是违反自己的誓愿。

    轻视或者违越三昧耶的情形如:对未灌顶者讲说入坛灌顶事宜,对没有资格(缺乏慧根无大度量)者擅自予以灌顶,未经阿奢黎许可辄修密法、阅读密教典籍或持真言,没有经过悉昙传授而私学悉昙等等,如此之类皆违反密法祖制,无论如何修也不可能成就。

    所以在《大藏经》密教部经典前总书有未经上师许可欲读密典须诵大轮金刚陀罗尼二十一遍,旨在提醒佛子慎莫越三昧耶。

    菩提心戒不悖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指由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之尘沙万境始,从初发心到断杀生等,三贤十圣伏断二障,至于佛果,舍生死法,以至于断尽当断余法之弘誓。

    摄善法戒,指从初发心,随分受学,行三贤十圣胜行,至于佛果,一切必修之法悉皆修证之弘誓。

    饶益有情戒,指从初发心,随分教化,尽未来际,引导济度一切有情,至于佛果,于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现百俱胝化身,一一身救度无量众生,及至以佛身或现杂类身(世天荼吉尼等)教化不堪教化众生之弘誓。

    如果是出家比丘,必须在受具足戒后,再受密法三昧耶戒才可以正式修学密法。授戒仪式与三大戒相似。受菩提心戒的功德是“远离我法二相,显明本觉,真如平等镜智现前,得善巧智,具足圆满普贤之心。”然还未行普贤之行,故仅仅是发心和誓愿阶段。

    接受三昧耶戒方得入曼陀罗,故《大日经疏》卷三云“复次声闻经中,以毘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合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合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所以然者,如世人慈育稚子,虽复情无所悋,而不授与干将莫耶,以不知运用方便故,必伤其体。今此法门亦复如是,即心成佛旨趣难知,恐未来众生轻慢法故,不能咨访善知识,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师心执文,辄自修学。久用功力无所能成,反谤此经谓非佛说。又此经文,有浅略深秘二释。就深秘释中复有浅深,辄尔披翫者,以不解密号故,谓是因缘事相,心生慢易自言,我行真道何用呪术事耶。以如是等因缘,感匮法业,于无量劫堕恶趣中,所以修学真言者,要令先入漫茶罗也。”

    返回目录

    密法行人,应当具足七法

    一、持戒。密法戒律以大小乘戒律为基础,以三昧耶戒为最上。三昧耶戒是行者对于三宝的信心和誓愿,核心是尊师如佛,尽形寿不可违犯。

    二、忍辱。对一切善恶因缘皆作感恩想,如此无论外境顺逆,心境始终平和,必当成就忍辱波罗蜜。

    三、离口过。粗言秽语、两舌、妄语、绮语等都是小人心行,密法行人当努力克服。不言人非,但忏已过。一切有情最终皆可成佛,既然学习密法,就应当恭敬一切众生,令一切有情安乐,岂能以恶语伤人。

    四、于佛法中生决定信。学佛以信为先,佛法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宇宙全息哲学科学体系,在我们还没有具备真如智慧的时候,坚定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稳固的信心,才能如法精进修行不懈,成就菩提妙果。

    五、发无上菩提心。密法经典对行者要求极为严格,如果没有大度量、大智慧根基、不能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大菩提心,则不适宜修密法。有分别心、门派观、偏执己见重者皆不适宜。佛子欲修学密法,必须熟悉诸佛菩萨广大行愿,并自誓为利益一切有情故而发大菩提心、真正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

    六、常持诵真言法印,心生惭愧。真言手印是诸佛菩萨之三昧耶标帜,如《理趣经》云“所谓持一切如来身印即为一切如来身。持一切如来语印即得一切如来法。持一切如来心印即证一切如来三摩地。持一切如来金刚印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金刚手。若有闻此理趣。受持读诵作意思惟。得一切自在。一切智智。一切事业。一切成就。得一切身口意金刚性一切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等诸漏缠缚之身,能持如来、菩萨印明,是何等殊胜的因缘,故当日日礼忏,分秒精进。

    七、于四威仪身心无倦。

    附《四威仪简略作法》:

    取閼伽水作法:

    先中礼三度(站立合掌身体微微下就三次)。

    次护身法

    次嚂鍐加持各二十一遍。

    次发愿,金刚合掌:

    至心发愿,灌顶水神,护持弟子,诸愿圆满。

    次法施:

    《心经》一遍

    水神真言二十一遍。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鍐卢那耶娑嚩訶

    次取净水,用细网过滤虫子等。

    次中礼三度。

    去閼伽井途中诵不动慈救真言三遍,返途诵降三世真言三遍。

    撞钟作法

    先鸣钟偈:

    洪钟晨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含识群生普闻知,拔除众生长夜苦。

    次闻晨钟偈: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冥悉皆闻,三途离苦罢刀轮,一切众生成正觉。

    起床作法

    先金刚合掌,诵真言:

    唵嚩日囉底戌驮吽七遍

    次诵偈:

    诸法如影象,清净无暇秽,无取不可说,因业之所生,如是此了法,离自性无依,利无量众生,是如来意生。

    次收卧具偈: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周顾十方。

    着衣作法

    先着衣偈:

    当愿众生,解脱幢相,普皆平等,广度众生。

    次被袈裟偈: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洗手面作法

    先洗手偈: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静手,受持佛法。

    次嗽口明并偈:

    唵嚩日囉萨驮娑娑嚩訶

    以水嗽口,当愿众生,得清静口,诵持佛法。

    次洗面明并偈:

    唵嚩日囉诃萨吽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上堂作法

    先撞钟一通三下(长重一下,次轻短三下),偈曰:

    愿诸贤圣,同入道场,愿诸恶趣,共时离苦。

    次入堂偈(弹指三度诵吽):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座,安住不动。

    浴室作法

    先办阿汤鍐汤供养。

    次护身,中礼三度,金刚合掌。

    次偈文:

    一心奉请十方贤圣诸大阿罗汉,同入浴室受我供养。(三遍三礼)

    次沐浴偈:

    沐浴身体,当愿众生,内外清净,心身无垢。

    厕所作法

    先弹指三度入厕。

    明曰:

    唵库噜怛曩吽吽惹五处加持。

    便时偈: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除去烦恼,灭尽罪法。

    水沐浴作法

    明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鍐卢那耶娑嚩訶

    偈:

    沐浴身体,当愿众生,内外清净,身心无垢。

    睡眠作法

    先重二足右胁而卧。虽然横卧,为速睡眠故,观想光明旋饶。

    次入睡明:

    唵嚩日囉施尼吽

    次偈:

    以时寐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返回目录

    唐密教相

    阿奢黎

    阿奢黎,为梵语音译,也作阿舍梨、阿阇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

    在小乘四分律中有五种阿奢黎名目:出家阿奢黎、受戒阿奢黎、教授阿奢黎、受经阿奢黎和依止阿奢黎。

    大乘圆顿教中称呼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奢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奢黎。

    在密教中大日如来及诸菩萨等都称为阿奢黎,通解三密的传法师也称为阿奢黎或者大阿奢黎。

    阿奢黎应具备如下功德:

    (1)深发菩提心,(2)有妙慧具慈悲,(3)兼综众艺,(4)善修般若波罗蜜,(5)通达三乘,(6)善解真言实义,(7)知众生心,(8)信诸佛菩萨,(9)已得传法灌顶妙解曼陀罗,(10)其性调柔离于我执,(11)善行真言行,(12)究习瑜伽,(13)住勇健菩提心。

    按唐密真言宗的规定,完成四加行,并取得许可才可以入坛受传法阿奢黎位灌顶,之后才能成为阿奢黎;

    如果要获得传灯阿奢黎位,则必须再完全接受“一流传授”,即接受密法某一流派的全部修法仪轨,合格后即是传灯阿奢黎。

    获得传法阿奢黎是有一定的次第的,具体说,在高野山获得传法阿奢黎位的次第是:

    1、剃度,获得度牒;

    2、受三坛大戒;

    3、受法许可,有折纸和许可凭证;

    4、受三昧耶戒,有齿木、金刚线等凭证;

    5、修满整整100天四加行正行,依次为《十八道加行正行》、《金刚界加行正行》、《胎藏界加行正行》、《护摩法加行正行》,每行前有折纸传授和凭证;

    6、入两坛灌顶,完毕后,大阿奢黎授予印信和传承凭证,学法者即获得传法阿奢黎位;

    7、如欲得传灯阿奢黎位,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接受一流全部修法仪规传授,然后才能获得传灯阿奢黎位,并有印信为凭证。

    返回目录

    五明

    五明即所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五明是阿奢黎必须具备的。

    声明指研究语言文字,句法、文义、发音等如何构成和梵呗诵唱的学问。尤其密法梵呗不通即失其明。唐密中的声明自大日如来以下各代祖师都擅长。声明起时真可谓肃穆庄严惊心动魄。日本现在流传的声明据余师慈圆阿奢黎讲,传自唐朝终南山。

    工巧明依照《瑜伽师地论》指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和绘画)、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

    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八种治疗方术。

    因明原来指古印度逻辑学。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西元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西元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通俗而言即善辨因缘因果关系。

    内明泛指佛陀的教法,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阿奢黎必须具备五明,方可传法。五明兼通之师阙如,这是密法自会昌法难后没有恢复的原因之一。

    返回目录

    一乘同圆之教

    所谓判教,是对各个宗派在整个佛教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等的认识。唐密可以称为一乘同圆之教。一乘即指佛乘。同圆,指唐密为会三归一的圆顿教法,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都是未来佛,无论声闻、缘觉还是大乘菩萨,根器成熟时都可以将他们导入如来智海,回归佛乘。

    不空祖师云:“若就真言而立教者,应云一大圆教,以如来所演,一切语言无非真言秘密道故。”

    空海大师,依《金刚顶经》横判显密二教,以应化身释迦牟尼佛所说为显教,以法身毗卢遮那佛所说为密教;依《大日经•住心品》竖判“十住心教”。十住心教,指的是:异生羝羊心(诸趣外道)、愚童持斋心(人趣)、婴童无畏心(天趣)、唯蕴无我心(声闻)、拔业因种心(缘觉)、他缘大乘心(唯识)、觉心不生心(三论)、一道无为心(天台)、极无自性心(华严)、秘密庄严心(真言密法)。

    然一切有情无论贤愚佛性平等,如此区别可以作为权宜取舍判断的依据,若强区别,则失平等本旨。

    持松法师认为“余意古今判教诸师,以华严宗贤首大师所立小、始、终、顿、圆五种教门,最为圆满。今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当是第五圆教。而圆教中,又分同圆、别圆,此宗属同圆教也。何以故?以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报末归本之教故。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

    “如来成道后,先说《华严》称性之旨,而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门,渐渐引权归实。而后以《法华》摄显机,会三乘归一乘,以《大日经》等摄密机而引五种三昧道,同归于普门圆坛。于是显密汇流,复归于别教一乘之根本法轮,若浅深优劣,则显教正开显时为《法化》。即开显已,为《华严》。密教更转方便时,为两部。即归一解脱味后,为《华严》。均属圆满之教,直同别为异耳。

    又约佛果说,则《华严》胜于密教;约众生进趣方便说,则密教胜于《华严》。故弘法大师将真言判在《华严》之上,不能谓不当。特以十住心配属,为权宜之计耳。”

    “问:何名同圆别圆耶?答:与三乘共,故云同,不与三乘共,故名别,又会三归一,故云同。今真言宗是同圆摄者,即上文所言与《法华》同为会三归一故。又《大日经》云:如来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等。《疏》云:于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形,为说瞿昙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进,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遮那身也。如是或现佛身,说种种乘,随类形声,悉现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皆归一乘,此非会三归一之诚证耶?。”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更把密法喻为醍醐,在经、律、论、大乘般若和密法五种法藏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有情身心安乐;能除重罪,令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经)

    二毘奈耶(律)

    三阿毘达磨(论)

    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

    五陀罗尼门(真言)

    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毘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毘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奶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然深刻体悟,判教于实践修行并无多大意义,无论时间还是内涵的分别判断,都不能阐释般若本质。先贤大德之判教乃权宜之计,方便摄受信众之为也。毕竟宇宙真理无大小之分,如来说法无先后之别,仅有情成佛有顿渐之序。

    返回目录

    根本经典

    唐密有两部最根本经典,一为胎藏界根本大经《大日经》,一为金刚界根本大经《金刚顶经》,分别开演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密法。

    两部大经的差别在于:《大日经》表理、本有、因、生(众生)、本觉、平等、莲花、东、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刚顶经》表智、修生、果、佛、始觉、差别、月轮、西、梵文“鍐”字、金、心、识大。胎藏界为理具之佛种,金刚界为显得之智果,明了这一点,两部大经的差别也就大体上掌握了。

    《大日经》是胎藏界的根本大经。这部经有三种:

    一是法尔常恒本,即诸佛法曼陀罗,以心王心数诸尊,法尔常恒,各各演说自内证法门,名法尔常恒本。

    二是分流广本,即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诵出十万颂经。

    三是分流略本,龙猛菩萨取十万颂中宗要,共七卷三千余颂经,即善无畏所译七卷经。

    《大日经》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简称,唐朝善无畏三藏翻译,一行笔受,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大毗卢遮那”,意为大光明遍照,简称大日。

    这部经由法身毗卢遮那佛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全书共七卷,分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大日经》的核心,而前三十一品中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说密教之教相,第二品下说密教之事相。

    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统论一经之大意,其中因行果三句,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既是住心品的核心,也是整部《大日经》的津要。

    清净法界体性智的根本是什么?如何发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就?成就后如何羯磨经行?全由三句概括。

    一切众生因地本有净菩提心,故密法行者先须“知自心”。如实了知此净菩提心,为一切诸佛菩萨与众生所共有,平等无二,因此发起大悲万行,种种方便利益度化无边众生,而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若无菩提心,欲求佛果有如追求空中楼阁瑶台幻影。菩提心“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卷七的五品则是供养法应用的阐述。

    《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唐朝不空三藏翻译,共3卷。

    依据不空祖师所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载,金刚界所结集的经文,总计十万颂,为毘卢遮那佛以自受用身普于天上、人间十二处所说。

    金刚顶经是真言密教肝心之经典。此经也有三本,一是法界常恒本。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于法界心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常恒演说法身内证功德。二是中本,龙树菩萨从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然而金刚智来唐途中于南海遭遇风暴,经典大部分流失。三是略本,即金刚智译《略出经》及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但传不空祖师随金刚智祖师携来唐朝的仅仅是其《十八会指归》,同时不空祖师所译《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也属于此经范畴。而后北宋施护三藏译《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三十卷,较为详尽。

    《金刚顶经》三卷中,初序文,次正宗文。正宗文中,一说毗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二说毗卢遮那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三说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礼婆伽梵大持金刚。四说金刚界大曼陀罗。五说入金刚界大曼陀罗仪轨。六杂说。

    此外,《苏悉地经》也为一根本要典,与上两部根本大经同样重视,称三部秘经。

    又《瑜伽经》、《要略经》也属要典,同上三部共称五部秘经。盖《瑜伽经》为金刚界之苏悉地法,以金刚界而说两部不二;《要略经》为胎藏界之苏悉地法,以胎藏界而说两部不二。

    上述经典是唐密纯密部的根本经典,另有支流经典,二者均为纯密部所依经典,另外还有杂密部经典。

    与显教不同,唐密所依据的基本经典分为“经”和“轨”两类。“经为如来亲唱,故先之。轨为菩萨渐制,故次之。”

    “经”分为纯密、杂密两部。纯密部经典又分根本经、支流经两类。根本经有两部(《大日经》、《金刚顶经》)、三部(《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和五部(《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瑜祗经》、《要略经》)之说。支流类分亲近(《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等)和疏远(《炽盛光》、《一字佛顶》等)两类。杂密部经典,有《仁王》、《楞严》、《金光明》、《孔雀》、《陀罗尼集经》等;

    古者依经修法,经轨不分,其后传法大德,整理次序,制为仪轨,修时较为便利。实则一切仪轨,皆由经出,与经不分也。“轨”下分六类:有诸佛轨(药师、弥陀等)、诸经轨(宝楼阁、仁王等)、诸菩萨轨(文殊、地藏、观音等)、诸明王轨(大威德、金刚药叉等)、诸天轨(焰摩、十二天等)、诸作法轨(受戒、施食等)。

    另外,密教也有“三藏”。密教三藏指的是:经藏,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二百卷;律藏,有《苏摩呼童子经》、《毗奈耶经》等百七十卷;论藏,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十一卷、《瑜伽师地论》等。

    返回目录

    密教的体相用

    在密教中,用体、相、用来诠释佛教的宇宙观。六大为体,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密教中以六大来说明法界体性构成。四曼为相,四曼即大曼陀罗(即法界)、法曼陀罗(真言、种子字、经文)、三昧耶曼陀罗(本尊的三昧耶标帜形象,如剑、箭、铃、杵、轮、索、宝等)和羯磨曼陀罗(本尊的威仪事业等),四种曼陀罗用来说明宇宙法界的相状。三密为业用,三密即身密语密意密,通过三密加持,转众生身口意三业为诸佛三种微妙业用。

    盛唐密法认为,一切色心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前五大为物质,后一属精神。精神和物质互遍法界各不相碍,而随因缘聚散离合,成一切万有诸法,故名“六大缘起”。

    地大坚固,水大湿润,火大热暖,风大流动,空大无碍,识大觉知,法界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由六大和合变化而成。同为六大所成,而结构、组合却差别极大,形成无碍并存的多种生命及环境,这被称为“多法界”。多法界的形成是法界缘起的具体表现。在密教中,对现相诸法,用四种曼陀罗来加以涵括、并进行形象化的演示。

    曼陀罗为梵文mandala的音译。manda是本质或者精髓的意思,而后缀la则含有具备、具有、具足和成就的意思,曼陀罗就是具备、具足本质、精髓的东西,换言之象征圆满的佛法。曼陀罗梵文本义轮圆具足、极无比味、无过上味、聚集、坛场和道场,意译为“礼敬、供养佛菩萨的道场”。就如同车轮轮辐集中于车轴而象征共生、调和的世界,这就是密教曼陀罗世界的全息精神意义。

    密教身语意三密之用,甚深微细,等觉十地菩萨不能见闻。这是因为佛与众生体性无别,法身性德,于佛不增,在凡不减,故佛以大悲愿力加持众生,众生持佛身印、密语、观想佛菩萨形象,而能转三业为三密,入于如来智海。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云:“持一切如来身印。即为一切如来身。持一切如来语印。即得一切如来法。持一切如来心印。即证一切如来三摩地。持一切如来金刚印。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

    佛三密平等互遍法界,而我们也本具法身三密,然而因无明障蔽而未能显发。所以身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种子字或诸尊形象等,则与如来三密无二分别。

    返回目录

    陀罗尼•真言•密言•明咒

    陀罗尼又称真言、密语或明咒,一字一句,具有无量义理,如果诵持,可以除一切障碍,利益广大无尽。

    陀罗尼,为梵语,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指陀罗尼能令行者集种种善法,不散不失,如同用完好的器皿盛水,水不会漏失。行持陀罗尼可以忆持诸法而不忘失,说法自在、辩才无碍,故名“总持”。陀罗尼又有能遮的含义。能遮,指能遮止不善根所起恶念,比如想做坏事、犯罪,持陀罗尼能令不作。

    如来在无量百千劫久远的时间里,积集菩提资粮,加持陀罗尼真言,顿悟菩萨与此相应,可以在短短时间内积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依陀罗尼三密门,迅速净除业障,圆满资粮,疾成佛道。

    在密法中,陀罗尼受持之法可分为四种:(一)法持,持陀罗尼能够摧灭一切贪瞋痴杂染之法,令身心澄明湛净,证得法界真如等流教法,而能以种种方便调化众生,利益有情。(二)义持,持陀罗尼,能于一字义中领悟无量百千契经契理之行。演说法义,逆顺自在,不与实相相违。(三)三摩地持,持陀罗尼心不散乱,任外境幻化,无所动摇,其心寂定。大悲心炽盛的菩萨,由于悲愿深重,为度脱众生而于六道中受生,却不会为烦恼所转,身心湛明,由此三摩地而能利益安乐无量无边有情,使众生获得成就。(四)文持,受持陀罗尼,无量百千经教一闻于耳永不忘失。于一切如来诸大菩萨所,但有所受教,悉能忆持,无有错谬。

    真言的“真”,为真如相应,“言”为真实诠释阐明。真言也具有四重含义:1、法真言,以清净法界为真言,受持真言即与法界相应;2、义真言,与胜义相应,一一真言梵字均含藏实相;3、三摩地真言,指行者受持真言,在自心镜智月轮上布列真言文字,心念专注无有散乱,而能迅速证入寂定安和之境;4、文持真言,指从真言开始处的唵字,一直到真言结束时的娑嚩贺,其间所有的梵字,都叫做真言。

    真言也称为密言。密言也有四重含义:1、法密言,密法法义深奥微妙,超出外道与声闻、缘觉二乘人的境界,只有真言行者闻持的仪轨、印契、曼陀罗和相应悉地,可以称为法密言;2、义密言,真言梵字,唯有诸佛如来智慧圆明,才能究竟;3、三摩地密言,真言文字的三摩地相应威力,遍布于真言行者身体各个部分,而将粗重身转化为微妙色身,获得五种神通,威德自在,寿命长久无尽。4、闻持密言,真言行者,从阿奢黎处密受三密轨则,只有阿奢黎与弟子自知,而不让其他的人知晓。本尊形像、印契、观想,均须从阿奢黎处受学,之后秘密行持。

    陀罗尼,也称为“明”。也有四重含义:1、法明,持诵时,一一字中光明,遍照法界,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一切有情,蒙光明照触,都可以破除无明烦恼,离苦得乐;2、义明,行者与真言实义相应,通达明了般若波罗蜜,远离无意义的思想;3、三摩地明,行者在心月轮中观想真言种子,获得大光明普照自他心地,而得三摩地成就;4、闻持明,受持闻持法,能够增强记忆力,无有遗忘错谬。

    真言乃佛菩萨的语言,是非常神圣的。然真言的全息意义乃是与物质能量对应的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之关契。在物质世界,我们掌握物质能量就可以左右物质世界的表达形式,设若我们掌握了精神能量便亦可左右精神宇宙的表达内涵,同时由于精神对于物质的作用,便能引起物质世界的相应改变。理解了这点,密法的神奇法验就“可思议”了。

    真言在密教全部是梵文,缘于佛教起初全部是梵文。真理假借文字以流布弘传,文字并非真理。设若表达真理的文字意义发生了改变是否会引起真理的歧义?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学人以为学修密法必须要学习梵文,观念固然正确,但应该警惕不要迷失在学习梵文的形式主义里。

    现代梵文乃是十二世纪的梵文发掘而来,然十二世纪佛法在印度已经消亡,那么其时的梵文能否代表公元六世纪及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梵文?我们知道语言随着时间的延伸会有很大变化,语言的含义、文法等都会发生改变。如果今天我们学习梵文,即便掌握了所谓“正确”发音、语法,对于密法修行有何助益?如果没有助益那就是在学习“烦恼”了。设若有人标榜自己的梵文发音是最正统的,那便是不折不扣的大妄语了。在佛经翻译成汉字时,我们睿智的祖先将梵文以译音的汉字记载了下来,当然公元八世纪的汉字发音和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龙”八世纪发音为“liu”,“美”发音为“man”,发音改变了但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信息能量之本旨并未改变。

    比如我们天生短舌,说话口齿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我们说什么,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不会不明白。梵文或者真言发音不是很接近古代印度梵文发音,然作为一切有情之父母的佛菩萨大约不会听不明白。

    一个虔诚的人将“唵嘛呢叭咪吽”念成“唵嘛呢叭咪牛”,比一个并不虔诚而发音正确的念佛者效果如何?我相信虔诚的力量!念佛是心念、行念,不仅仅是口念。

    当然为了密法的规范性,真言的发音应该有一定规矩可循,这就是“上师如何教我如何念”。

    返回目录

    发菩提心

    我们学佛修道,为什么而学?为求个人安乐福报,还是为了出离生死苦海?或为一切众生求大安乐,共出苦轮、同证菩提?

    发心有如一粒种子,有了正确的发心,再践以六度万行,才能成就佛道。即因即果,因果不二。发人天乘的心,只能得人天福报;发小乘厌离生死的心,只能得小乘果位;发大乘菩提心,践行菩萨道,才能成就佛果。

    所以修行发心为先,有了坚定的目标,再持之以恒、如法修持,则修行虽难而易。相反,如未发大心,学佛之后,依然一已私利萦怀,无论如何放生、修福、念佛,也不过增加有漏的人天福报,而不可能取得出世间的成就。古德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欲学无上佛乘,必先发菩提大愿,不可稍缓。如《大日经》中所说,佛言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密法既然为佛乘,不发菩提心,则密法无从起修。

    什么是菩提心呢?

    菩提心,简言之即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梵语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证得的彻底圆满的真理。菩提心无相,如虚空无有边际,无有形相。体现在缘起上,则表现为行,即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一旦勇猛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即获得无量殊胜功德。如敦行慈悲喜舍,精进不懈终当至于佛果。

    菩提心,其实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心,也就是佛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内外的分别,也无法用长短、方圆、色彩、明暗、男女等等可见的形相来加以描述,也不能将它归于欲界或是色界、无色界,也不能说它和天人、人类、黑人、白人、贵族、平民等生命的心性相异。

    菩提心用眼睛不能看到它的形相,用耳朵无法听到它的音声,用鼻子不能嗅到它的气味,用舌也不能尝出它的味道,身体无法触摸到,也不能用意识思维加以想象。总之,菩提心不能用我们的感官意识来分辨、认识,因为菩提心无相,如同虚空一样,无论是色若受想行识,还是“我”和“我所”,以及“能执”、“所执”中,都无法求得菩提心。

    无始以来,众生流转生死,执著于“我”和“我”所有的一切,不观察“我”的自性,认为有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变化,或执于神我,或执著于净与不净,或执于尊贵贫贱,或认为自然产生了一切,或执著于意识,或执著于阿赖耶识,总之,在意识分别上纠缠,这些都属于“我分”。

    而实际上,菩提心如虚空,离诸分别无分别。法本不生,亦无有灭;心性同法,亘古常尔;遇缘则显,缘灭复寂。清净自性即是菩提,而以大悲心为根本,以六波罗蜜种种方便利益众生而能圆满佛果。

    如《大日经》中所说,“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除盖障三昧即智慧三昧的别名也,也就是萨婆若智。

    《广释菩提心论》中有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同于《大日经》所说之菩提心。菩提心,离一切相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自心本来不生,无我平等。故《中论》偈曰“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渐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说诸中道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行愿菩提心,虽然还没有明见自心本来不生,安住法界空相,无我平等,而能发起求无上正等菩提之心,乘此愿心,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波罗蜜相应胜行,即得善知识现前摄受,舍去一切不实境相,如《象头经》中所说:“诸菩萨所行真实,故得菩提。”

    三摩地菩提心,行者正修禅定,如果产生自私的心念,烦恼就会生起,这时应令心安住,犹如止水,以智慧观照一切法悉无所得,有、无分别戏论相等一切息灭,如实知自心本不生,无我平等,寂定安和。

    《大日经疏》中云“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所以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只是对菩提心加以分析、阐释,其实自心即是胜义菩提心,自心发起行愿菩提心,自心证得三摩地菩提心,觉自心本不生,无我平等。

    《大日经》云:“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著。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离于邪见通达正见。”菩提心,就是欣求菩提的心,远离邪解邪见的心。菩提本无相,假言辞以诠释。所以经、律、论三藏为菩提海。如将菩提心喻为明月,障道心就是遮蔽月轮的云翳。

    由于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性清净,所以会自发地寻求菩提和一切智智。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邪解邪见之心能障蔽菩提,如乌云隐没月轮,自性无由显发,所以称为障道心。

    一行祖师《大日经疏》中列五种障道因缘:

    “一者烦恼障。谓根本烦恼。乃至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及由宿世偏习故。妨碍道机不入佛法。”烦恼者,无明也。乃缠缚六尘根境,以幻为真,为五浊毒火颠倒而不知为苦,犹如蛆乐粪池,蝇逐败血。不解无相真如法性无有生灭,贪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贪着故,不见菩提,不识妙明真心即佛心也。

    “二者业障。谓过去及现在世造诸重罪。乃至谤方等经。是人虽有。得道因缘。以先业障未除故。种种留难不入佛法。”“业”者,所作也。此身受自父母,然此“心”于六道中生死流转未曾歇息,宿世诽谤三宝因业,加重无明障翳,今生缘“业”力故,即便遭遇佛法,心无喜悦,还生诽谤。如水向低处,乘势而行。唯有发露忏悔,消除先业罪障,方能彰显本真如心。

    “三者生障。谓是人若得胜上无难生处。必当悟道。然乘先业更受无暇之身。以报生即为障不入佛法。”生者,转身也。由于先世因缘,此生便入无明遍覆之地,不见真如大日光明,于暗夜踌躇惊惧。“无暇”闻思佛法,煎熬于蹉跎奔波,无有歇息。由业报故,生于蛮荒不开化处,难闻正法,暗昧颠倒,以假为真。

    “四者法障。谓此人已得无障生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闻正法。”法者,真如真理也。生于人中,生于中国(非在蛮荒边地),然不闻正法,为邪见邪解所执。即使当面遇菩萨亦不识,反而骂詈诋毁。即便得遇正法,出不能入于正思正信正行,同于附佛外道。

    “五者所知障。谓此人乃至遇善知识得闻正法。然有种种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波罗密。”所知者,六识所觉也。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假缘所障。不遇善知识,与恶知识为伍。以己愚见,妄说正法,不得真如实谛,落于边见之中。

    返回目录

    诸佛五智与四身

    阿啰钵舍囊arapacana翻译为五智,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显教中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胎藏界中台五佛。

    大日如来为三世常住净妙法身,阿閦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宝生如来和阿弥陀佛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来为变化身。

    依照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过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和佛身圆满。

    代表五佛智慧轮身的,依次为金刚萨埵、金刚藏王、文殊师利(或者观音)、金刚牙。

    五佛各有教令轮身大日为不动明王,阿閦佛为降三世明王,宝生佛为军荼利明王,阿弥陀佛为大威德明王,不空成就佛为金刚夜叉明王。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求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

    通过三密瑜伽观行可以转识成智,证得如来智慧。五智其实是将如来智慧分为五分,以方便阐释,其实五智圆融一体,诸佛如来,同一清净法身,五智圆满。

    金胎两部曼陀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中台八叶院,有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四佛,也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

    显教中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唐密中大日如来法身分为四种,略称四种身、四身:

    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真身,或称三世常住清净法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复从此身中,流出法佛自眷属,如普贤菩萨等,宣说三密之法。因其自性法尔如是,具无为之作用,所以称为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又有理智之分,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界曼陀罗中台大日如来;以一切法,互相周遍,隐显同理,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如来。

    二、受用法身,分自、他二种。自受用法身,理智相应,自受法乐,为法然本觉之智,与智法身同体。他受用者,为十地菩萨所现,是以加持受用身应现十地,为十地菩萨宣说法身内证,令他受用。他受用身,从法性流出,所以也是法身。

    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二乘人和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应身示现八相证道,转变无穷,然而随缘示现,任运度生,因缘而起,缘谢即灭,秘密宣说内证法乐,而外现为婆婆世界教主,广弘显教。变化法身,也是法尔自性应缘而现,所以也是法身。

    四、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并不显现为佛身,或者仅仅暂时显现出佛的形像,瞬间即隐没消失。因从法尔自性中平等流出九界随类之身,故名等流法身。

    在胎藏界曼陀罗中,中台为自性身,第一重内眷属和第二重大眷属,为受用身,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二身。

    又金刚界曼陀罗中,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佛为自受用。南、西二方为他受用身。北方为变化身和等流身。若横说则四方各具四身。故《瑜祇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无碍也。”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的形相也相应与他宗有区别。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八万四千好,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经》中所说“身口意各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而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也。”

    返回目录

    本有与修生

    “本有”即本来就具备,虽然佛菩萨觉悟,而众生迷妄,然而本具的菩提妙明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然如法开发必能成佛;“修生”即因修行而出生、获得,比如密教三密相应修持而开发本有佛性以至于成佛。

    本有和修生是密法行者所必须学习理解的“理相”,本有佛性是因地种子,众生得以成佛的必备条件,有情一切功德自心本来具备,然因无明烦恼障蔽不得显现。此身即佛身,然此身佛性功德含藏未露,依旧是芸芸众生,为使此功德圆满彰显,就必须假以如法修行。

    显教大乘经典中宣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行,然而在密教诚如法身大日如来所教,此身此生依法三密相应严格修行即可成佛。“本有”为因,“修生”为缘,“成佛”是果。无论显教密教不“修生”成佛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所说“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瞋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甚深妙义,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历此尘劫方得成佛,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佛、我、众生本有之佛性三三平等,我身即是萨埵,然萨埵有四义“愚痴”、“识”、“金刚”和“智”,此四义恰好代表众生、缘觉声闻、菩萨、如来。

    就唐密两大根本经典而言,《大日经》和大悲胎藏生曼陀罗代表本有而隐含修生,《金刚顶经》和金刚界曼陀罗代表修生隐含本有,如同矛盾的统一体。

    返回目录

    三妄执与三大劫

    大乘显教中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祇,梵语音译,意为无央数,无尽,简称三大劫)久远的时间,然而在密宗中三大劫是相对于众生的三妄执——贪、瞋、痴而言,并非仅为时间概念。

    三妄执指密宗行者自出离世间之心发起直至成佛,所须超越的三种妄执: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此三种妄执与三大阿僧祇相对应。密法言即身成佛,指通过三密瑜伽禅观,在此一生中消除三妄执,清净菩提心显明,远离我法二相,即身成佛。众生因无明而生五种根本烦恼心,即贪嗔痴慢疑,此五种根本烦恼心又具体表现为百六十种心。由于众生的烦恼心,常依善恶、净不净等二边法而转,不得中道,所以遇缘随事,烦恼转增,乃至成八万四千尘劳,以至于无量无边尘沙烦恼。

    梵语中所说“劫”,有两种含义,一指时间,二指妄执。如依显教中说,度三大阿僧祇劫得成正觉。

    以唐密来解释则为,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名二阿僧祇劫;更越一劫,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所以说三阿僧祇劫成佛。如一生度此三妄执,则一生成佛,并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论。

    第一重粗妄执中,最初明了唯蕴无我时,就叫做出世间心生。度世间一百六十种心,离我、我所产生的贪瞋痴三毒根本烦恼,就叫做越三妄执。

    然佛法大海转入转深,若究竟言之,则贪瞋痴慢疑五根本烦恼和一百六十随烦恼等,毕竟不生,本来寂湛,譬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

    返回目录

    六无畏

    《大日经》住心品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密法行人当除三种妄执,即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三妄执对应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密法中所说即身成佛,指通过三密经行,在这一生中消除三妄执。劫为梵语音译,不仅指时间,也有妄执的含义。

    密法行者超越三妄执,开显清净菩提心,成就法身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个阶段的不同心相,称为六无畏。历六无畏而度三妄执,为密法中独有的教理。

    “无畏”梵音阿湿嚩娑,本义为“苏息”,也就是复苏醒转的意思。“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闭气垂将闷绝。忽蒙放舍还复得苏。众生亦复如是。为妄想业烦恼所缠。触缘皆闭。至此六处如得再生。故名苏息处。亦如度险恶道时。其心泰然无所畏惧。故名无畏处也。”

    善无畏即依照世间善恶道德标准,能除恶生善而得精神快乐是为善无畏。修十善道,断诸恶业,皈依三宝,以此善业因缘,得生人天中,不堕恶趣,后世可以渐至涅槃,所以被称为最初苏息处。

    十善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恶口,就是骂人、用恶言毁辱他人。两舌,就是挑披离间,背后说别人坏话。妄语,就是虚假的话,骗人的话。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轻浮的戏言,不正经的话等等。这四种口业,现代人常犯,而如果修十善道,全都应当避免。

    修唐密的行者,依三密供养修行,也是善无畏。

    “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法害不善法。当得善无畏者。善义通于浅深。今此中意。明十善业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缘。漂沈恶趣无有穷已。后得顺世八心。也渐受三归戒。于无量世生人天中。后至涅槃。以免离三途剧苦。名最初苏息处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养修行位。与此齐等也。”

    身无畏即从道德心而向信仰心发展,如实内省反观自心,修不净观,远离肉体执着,得身无畏,犹如声闻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现前,成就有相悉地是为身无畏。“当得身无畏者。如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种不净恶露充满。终不为此而生贪爱。次复观受心法。得离不观我性四种颠倒。于身诸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与此齐也。”

    无我无畏即观此肉身不净,脱离肉体欲望系缚,不断修行悟知此身五蕴假和而不真实,离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对于本尊生有爱染,而离此爱染不着于心,修无相悉地是无我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者。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说。乃至证湛寂之心离一切过。是于我之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与此齐也。”

    法无畏即知五蕴法虚幻不实,观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仅不贪爱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并非实有离此住心是名法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者。谓行者心住蕴中。欲令发起离着。尔时幻焰等喻。观察诸蕴即空。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然离蕴之扼缚。于法得苏息处。法谓十缘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与此齐也。”

    法无我无畏即已彻诸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证人法二空,离于法执而得无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应观修本尊唯自心所变,故知自心功德自在无碍是为法无我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者。即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于心外有无影。像智都无所得。心王自在觉本不生。得离法之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一切法平等无畏即观法本末住平等性,乐于中道。密法行人离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义,证大觉位即一切法平等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观自心毕竟空性时,我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即所谓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即极无自性心生。于业烦恼等,都无所缚亦无所脱,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返回目录

    密严净土

    唐密中密严净土为法身毗卢遮那佛自受用净土,真如法性犹如虚空广大无边,即是大涅槃处,是妙解脱所,是真净法界。

    法界众生业报差别,所居国土或净或秽,而法界实无净秽,只因众业力不同,沈没五蕴界中不能得出,眼耳鼻舌身意所见所闻所感所识,由于业力因缘有别而显现差异。

    诸佛如来,同一清净法身,有如大日,光明遍照,故名大日如来。一切众生虽居毗卢遮那密严国中,因自身无明业力障蔽,而不见不觉不知。心垢所感,唯见高下不平之地;业力牵引,常于虚幻六道中出没。

    若能发起出世间心,趣求无上菩提,迷途而知返,假藉瑜伽三密禅观,与诸佛如来身语意三密相应,“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则密严法界渐次开显,更知世间一切,如梦似幻,是中无一实法。法界本来不生,过去、现在、未来还同幼童戏语,五蕴身心宛如海中浮沤,唯自心毗卢遮那如来常恒清净亘古寂然,诸佛如来十方净土影现其中。

    密严之“密”,指佛之金刚身语意三业,众生、二乘人与十地菩萨均不觉不知,所以为“密”。密严之“严”,指恒沙如来殊妙功德,身语意所成无尽庄严、周遍法界之金胎两部大曼陀罗道场。

    密严佛土即法佛自证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普门密严佛土。

    密严国土之说,见《密严经》和《瑜祇经》,为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法身之依处,即三密庄严之道场,尽虚空、遍法界之大曼陀罗。

    《密严经》云:“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于欲、色、无色、无想、有情之处,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烧色贪,及以无明。转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

    又云“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如来回已出,而往密严住,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

    《瑜祇经》曰“唯此佛剎,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

    《菩提心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密乘行者上品悉地,两部曼陀罗海会三摩地现前,即身成佛无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寿长远,似俱非即身成佛。诸天修罗,皆大日如来之等流身。一切国土,皆大日如来净土。如五轮九字秘释云:十方净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来,悉是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密严,名异一处。

    返回目录

    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为法身毗卢遮那佛他受用身所依国土,也是十方诸佛如来报身国土,如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琉璃世界,香积如来众香世界,弥勒菩萨兜率内院等等。

    如《佛说阿弥陀佛经》中释迦牟尼佛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十方净土,实境宛然,释迦如来诚谛之语,本来无可怀疑。然而众生依赖于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感受世界,习惯于用意识妄想来揣度客观存在,既然不能用肉眼观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就认为西方净土并不象我们居住的世界一样真实存在着。

    有人曲解“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含义,认为西方净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却不知道唯心的“心”,是自性真心,并不是我们平日胡思乱想的妄想心,也不是我们身体内的肉团心。我之真心,如虚空浩渺无有边际,如将真心喻为大海,则我之身心,不过是海中一沤。而妄想心外的极乐净土,却正是真心的彰显。我之真心,同于法身大日如来,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影现其中,舍此真心,则一物不存。

    诸佛如来,以大悲愿力,无量劫来积集无边福智功德,为度化有情,而于十方世界中依本愿力成就殊胜微妙的佛国净土,导引众生,断恶修善,远离恶道,修学佛法,增长福德智慧,发起菩提大心。众生因恋慕佛国清净庄严而乐求菩提,于无上道精进不懈,直至圆满佛果,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有之万德庄严一一开显。

    十方净土也是法身的显现,与密严净土不一不异,互摄无碍,然而只有当行者自性完全开显之时,才能不离十方净土,证入密严佛国。

    比如《弥陀经》云过西方微尘数刹土乃阿弥陀佛净土世界,《药师经》云过东方微尘数国土为药师琉璃如来的净琉璃世界,地球另一面的有情该如何理解?是否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便是我们地球这面有情的药师琉璃世界?在宇宙中本来无有东西南北,何来上下左右之分别?是以诸佛净土悉皆为同体异名之权益方便说法。再比如一个平面无限延伸,还是平面不?海平面无风浪平静如鉴,可是在外太空观察则是球面,这样宇宙中便没有平面和直线之说。是故一切如来净土悉由行者清净自心延伸而成。

    与物质宇宙一合相应的便是精神宇宙,便是一切如来净土,涵括一切有情本心之清净法界。身外求净土,乃刻舟求剑之举。

    返回目录

    诸天修罗宫等

    诸天宫殿,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天人所居宫殿。修罗宫包括修罗宫、夜叉宫和紧那罗宫等。属于长寿利生之国土,为变化等流身所居。释迦牟尼佛曾升忉利天说法,入海龙王宫说法,在楞伽山顶罗婆那夜叉王宫说法,就是以变化身宣流法教。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时,往生如是诸天修罗宫。

    返回目录

    神通

    大小乘佛法中,都有许多关于“神通”的事例和记载,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密教则言神通事业)。

    五通,①宿命通,能知过去世中自己和他人的流转因缘;②天眼通,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③他心通,能知他人举手投足间的心念活动;④天耳通,能听到遥远他界、他类有情的声音;⑤神足通,能飞行自在,有无变化,来无踪、去无影,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或者叫化身神通。圣人在五通基础上必须另得⑥漏尽通。所谓漏尽,即去我执而证涅槃,小乘就是阿罗汉,大乘是初地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萨,密教一俟发心即入佛乘。唯有佛得三明,即六通之中的天眼、宿命、漏尽的三通称为明,那是因为唯有佛的神通力,是彻底、究竟、圆满、无碍的,是度众生的方便。真言行人用咒力达成神通——持明悉地。

    神通不能违背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大乘菩萨显示神通不悖因果。佛陀住世,不许弟子滥用神通。证阿罗汉果的佛陀大弟子们,并非都开发了神通。大目犍连为神通第一,但是大目犍连却不能拯救在饿鬼道的母亲。故历代祖师很少使用神通来度化有情。但在《神僧传》中列举了不少大德显示神通的逸事。

    神通力之现代科学哲学观假设

    所谓神通力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和神足通。

    神足通:即无处不可至、或者分身而至之能力。

    神足通实则为化身分身能力。诸多佛经均记载诸佛菩萨可以化身万千,比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就描述观音菩萨化身三十三种: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这里我们可以将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看作化身也可以看作分身,所谓化身就是变化身,由一身变化出其他形象身,分身则是由一身分化出许多其他形象身。我们小时候、少年、中年和老年就可以理解为我们自己的化身;如果我们可以变化为他人也属于化身;如果我们身体分化成许多新个体就是分身。实际上我们只有一身,那么佛菩萨为什么可以有分身和化身?佛经中认为必须成就“无量功德”才能做到,那是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佛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轮回”,如果这个概念成立,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们”,就是我们的化身。密法的行者与本尊三密相应中本尊可以看作是行者的化身道理亦如此。至于分身的理论假设后述。如果从理论上我们自身的化身问题可以解释,那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处于任何时空都应该从理论上成立。然而实际上要达到成就“神足通”,必须做到我们机体的每个细胞之全部储存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则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显教的修行要通过“三大劫”不断精进才能实现;即使密教的“即身成佛”思想确实成立也必须三密相应严格如法持戒修行。可是毕竟现代人接受了西方哲学和科学之后已经认为属于天方夜谭了,理论上的修行者多如牛毛,如法实际修行的已经成为凤毛鳞角。但是,至少经典和佛教历史记载证实了是可以实现的。

    如《神僧传第三卷》“杯渡”中云: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人因目之。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少时游止无定。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渡往其家甚见迎奉。闻都下复有一杯渡。陈父子五人咸不信。往都下看之。果如其家杯渡。形相一种。陈设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渡即食蜜姜都尽。余物宛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即留二弟停都守视。余三人还家。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姜为异尔……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书不成字。合同其背。陈问上人作何券书。渡不答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天眼通:无论遐迩巨细皆可明确辨别的眼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视力具有限度,比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就非人类目力所及。然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则可以看见红外线与紫外线,借助射电天文学望远镜可以遥知很远的星体。这也从理论上确立了天眼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必须借助于科学仪器。佛教中的天眼通是否可以实现?这个问题似乎只有诸佛菩萨才能回答,但诸佛菩萨毕竟皆由人修成,也就是理论上人类本身具备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能性”。这里的天眼通不仅涉及可见物质宇宙,而且涉及可见“精神宇宙”——即十法界。换言之,天眼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能够看见“精神宇宙”,那么天眼通就必须有“意念视力”。如果人类的视力极端是十公里,我们要看见二十公里外就必须站在十公里处,如果我们真站在十公里处了那就不能叫天眼通了,因此只能有一种情形,那就是我们的“意念”将我们的眼睛放在十公里处。而意念力属于精神力量,如果具备神足通能力,自然也就具备了天眼通能力。实际一切答案还在我们的机体和灵魂本身。然十法界的全息意义本身就蕴含于我们的自心中,所以天眼通更是一种精神能力。

    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结果从理论上告诉我们,我们的机体有无数个细胞,每个细胞从理论上都可以克隆出一个新个体,如此可以克隆无数个新个体,克隆出来的一个新个体,又可以克隆无数各处新个体。这就是天眼通和天耳通的物质基础假设。

    我们不妨继续假设宇宙是全息的,所谓全息就是由一物质推知其他全部物质,由局部推知全面。生物全息学说是由中国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一九七三年发表的理论,简单解释‘全息’,就是人体某些功能、结构独立的部位或组织,能够完整反映出‘全’身讯‘息’。比如由一片树叶可以推知整颗树木,由一根手指可以推知人体全部,由一个细胞推知全部生物体。推而论之,我们可以由一粒微尘推知地球,由地球了解太阳系全部,由太阳系而推知银河系全部,由银河系而推知宇宙。而推知就是思想活动或者说是意念活动。假设“宇宙全息”概念成立,那么人类意念就可以了解全部宇宙,换言之人类的眼睛可以看到全部宇宙,人类的耳朵可以听到全部宇宙的声音。其实中国古代著名经典《易经》就是一部表述宇宙全息性的哲学科学著作,它的思想以及道家祖师老子的《道德经》哲学科学思想完全涵盖在佛教的全息思想中。

    《一切如来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佛言谛听汝金刚手。后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即准书写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所说一切经典。即过于彼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诸一切如来。加持护念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复次佛告金刚手言。若有众生书写此经置塔中者。是塔即为一切如来金刚藏窣都婆。亦为一切如来陀罗尼心秘密加持窣都婆。即为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窣都婆。亦为一切如来佛顶佛眼窣都婆。即为一切如来神力所护。”

    这段经文就是佛教真理的全息性。可以背诵三藏未必理解体悟佛法,醉心纸面文章则去佛法更远。故弘法大师有名句“佛法非遥心中即近,真如非外弃身何求”。

    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也和佛教的“色”观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佛教认为物质和精神可以互相转化,这样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就产生了疑问:如果物质转化为精神物质如何守恒?如果物质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能量如何守恒?从基本的哲学观看物质与精神的哲学关系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如此佛法的研究就不能只象研究历史那样,还必要研究“心灵”活动。佛由人中修成,那么佛法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人的研究,也就不能只研究人体的生物学方面,还应该研究人类的精神方面,换言之研究人类的灵魂之实质。按照守恒定律,如果我们全息理解,应该是宇宙中的物质和精神全部守恒。流转于六道中的一切灵魂也应该遵守这一定律。既然物质宇宙是全息的,那么对应的精神宇宙也应该是全息的,换言之可以根据一个灵魂推知宇宙的全部精神。灵魂是对应于物质的精神“体”。同理现代科学也必须结合“精神”内容才能使其理论完善起来。

    天耳通:分辨阴阳世界一切音声言辞的能力。

    与天眼通的理论假设同。

    他心通:熟知他人内心动念内容之能力。

    我们依然借助全息理论假设,同时借助于“宇宙大爆炸”理论,设若宇宙中的万物皆始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初我们假设对由于爆炸而产生的一切物质成分进行跟踪观察,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宇宙的全部物质之运行轨迹以及所发生的变化应该可以由跟踪观察的数据全息知悉。同样宇宙中已知的基本元素有百零三种,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元素被发现。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最多元素为炭氢氧氮四种,而就人类而言,机体的构成元素基本完全相同,而且这些基本原素由宇宙大爆炸同时产生,根据我身体中炭氢氧氮元素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运行的全部数据也就可以推知一切人类机体中炭氢氧氮元素的全部历史数据。如此,即是在地球另一面的任何一个个体,尽管我们不认识,也可以由此相关原理推知。这正是他心通的物质学基础。然而人类毕竟是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可以根据某一灵魂的全部信息推知其他灵魂的全部信息,那么就可以了解其他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一切生命体同理。

    宿命通:了解自身、他人、它种类含灵物三世轮转实际的能力。

    宿命通就是灵魂运行轨迹的全部信息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活动的历史再现、现现和将现。实质就是精神信息的全息性。

    漏尽通:烦恼已断、所做成办的能力。

    这里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全新概念“摄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摄食”就是摄入、食入、消化吸收的意思。但在此“摄食”不仅仅指摄取物质之意,还指摄取“精神信息能量”之意。《金刚界五悔》和《胎藏界九方便》其实都是精神能量的交流,是行者的精神能量与佛菩萨精神能量的相互作用。如果因被人赞美而开心,那是因为赞美包含有是对其而言积极愉快的“精神信息能量”。同样,皈依、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都可以假设为精神信息能量的交流。佛菩萨就是与宇宙全息一合相的精神体,行者对佛菩萨的供养就是精神能量的供养,佛菩萨对供养的接受就可谓摄食。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物质与精神可以互相转化,设若我们可以摄取精神能量,那么精神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道家修行中有一重要概念“辟谷”,就是不吃不喝数日可以维持生命活动机能正常。我们通常在佛坛上供养的花香灯涂不仅仅表明我们的虔诚,更重要的是与佛菩萨精神体的信息能量交流。

    漏尽通顾名思义就是诸漏已尽之意,简言之就是停止新陈代谢。假设我们可以“摄食”,代谢机能就可以休息了。

    有关神通力的佛教经典诠释,可以参阅如下内容:

    《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云:

    “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习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获五神通。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如是布施得大果报。谓如实知。如是布施得生剎帝力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婆罗门大族。如是布施得生长者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居士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四大王众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夜摩天。或生覩史多天。或生乐变化天。或生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初静虑。或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得大果报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普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以天耳普闻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正法。应学般若波罗蜜多。”(11)

    《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六》云: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苦圣谛速得圆满。亦令集灭道圣谛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四静虑速得圆满。亦令四无量四无色定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八解脱速得圆满。亦令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四念住速得圆满。亦令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速得圆满。”

    以上经文之意义就是行六波罗密可以获得神通或者说开发潜能。六度万行为什么在全部佛典中被反复强调?原因佛经中已经充分阐释,六度万行正是我们的精神体与外环境中一切精神体不断的信息能量交流,正如我们的身体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成熟完整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体也是不断发育完善的。这里在成人阶段并非表示我们的精神体已经发展完善,而仅仅是向佛菩萨更大的精神体趋同的开始。

    神通力的表现究竟如何?神通力属于超能力还是我们自身细胞本具能力?一切有情皆具佛性,换言之我们都有成佛的潜在可能,那么我们自体是否具备潜在神通力?是否密教和佛法的修行这种能力必然产生?

    如果我们自身具备这样的潜力,那么通过如法修行就应该能够达到目的。可是如今的行者中为何这种潜力开发者不多见?如此一来必然涉及到戒律守护,戒律的全息意义正是转烦恼胃菩提的最适当辅助手段,也是开发我们自身本具潜力的必然途径。

    佛由人中修成,那么人体是为根本。如此一来势必我们必须结合人体生理、解剖、遗传等理论来了解人体构造,而这些理论也应该必须可以阐释佛法。

    近代生物遗传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依照最近的克隆技术理论,生命体的单一个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新生命体,从此可以理论推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成一个新“我”个体,如此便有无数无量个体,新的克隆个体依然可以继续克隆。如此“诸佛菩萨犹如胡麻遍满虚空侧塞无隙”有何难解?

    以单细胞为例,单一细胞的全部功能如对声音、光线、味道、触觉、运动、传输等必须由细胞独立完成。依照胚胎发育理论,单一受精卵细胞衍化分裂形成一个个体,每个细胞中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无论细胞分化为何种职能,遗传基因的相同性决定细胞职能的“相同性”,这大约可以理解为神通力的理论基础。

    就自然科学对生命现象研究至今的论述看,我们可以接受如此论点,生命是由单细胞演化而来。在单细胞生命阶段,一个细胞要独立完成色、声、香、味、触、动等全部生命活动的机能。随着细胞由单细胞演化到多细胞而出现组织器官分化,生命的活动机能在细胞间产生分功,有些细胞负责色(视觉)、有些细胞负责声音(听觉)、有些细胞负责香(嗅觉)、有些细胞负责味(味觉)、有些细胞负责触(感觉),还有其他的细胞则负责运动。当然这个过程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才完成的。到了多细胞阶段,由于细胞的功能分化,负责色的细胞“遗忘”了声、香、味、触、动功能,负责声音的细胞忘记了色香、味、触、动功能,负责香的细胞忘记了色、声、味、触、动功能,负责味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触、动功能,负责触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味、动功能,负责动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味、触功能。但是,由于细胞由同一源细胞分化发展而来,如同我们机体的全部细胞由一个独立的受精卵分化发展而来,细胞虽然功能分化了,但是遗传物质——基因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细胞的全部活动机能在每一个细胞的遗传基因中同等存在,只是这些基因不再发挥“不相关”或者“遗忘”了某些功能,所以到今天生命的高级阶段,色觉细胞单一负责色觉(对光),听觉细胞单一负责对声音的感受,嗅觉细胞单一负责气味,味觉细胞单一负责味觉,触觉细胞单一负责触觉,运动细胞单一负责运动,如此等等。但是色觉细胞“遗忘”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听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嗅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味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功能,触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味觉、运动功能,运动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

    尽管细胞的功能单一化,但是任何细胞的遗传基因中都涵有细胞其他功能的密码“记忆”。比如色觉细胞起色彩分辨功能,但是它也具有“遗忘”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够使色觉细胞恢复对其他功能的“记忆”,色觉细胞依然可以具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骨骼细胞起固定作用,一旦回复记忆,也可以起运动功能和其他细胞所“遗忘”的全部功能;运动细胞可以固定、可以感觉、可以传递神经信息;同理其他细胞在理论上都可以恢复其因为分化而“遗忘”的功能。

    无论如何,这一假设在理论上完全成立。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神通就应该是本能。由于普通人并没有神通表现,所以说,并非人类细胞的全部本能发挥和表现了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仅仅是人类本能的极少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本能我们称为“潜能”。所以,神通是人类也是全部生命体的“潜能”,换言之全部有情的“潜能”。

    神通所以只是潜能,由于遗传基因在各种细胞中的信息全息等同,这就决定了神通的全息性。

    如此一来,神通就非“超自然”的能力,佛教经典中记载的“神通”也就不是天方夜谭了。如此神通就不再神秘,神通也就不再被看作超自然能力,而实质是本能。

    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神通?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潜能”?

    只是我们在轮回中被无明妄想贪、嗔、痴三毒覆蔽了妙明本性而不知也。远古的祖先为什么在灾难来临前能够预先预知?动物在地震前为什么能有预警?其实道理完全一样。所以神通非超自然能力而是本具能力,这就是神通的自有性。神通的开发在佛经中反复强调要持戒精进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四无量行等等,换言之“潜能”的开发就是要经过我们的机体不断与外环境进行积极善良的信息能量交流。好比一个原子,其围绕原子核外的电子如果要跳跃到一个高能阶,就必须接受额外的能量。埋在地下的宝藏必须经过开挖才能显现,然即使开挖出来也必须筛选精制等才能展现宝藏的全部特质。人体“潜能”的开发道理相同。

    现代生物遗传技术可以由单一体细胞培养出一个新个体,抛开伦理学不谈,由人体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新人”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人体的细胞数量应该说是个天文数字,那么假设人体有十的二十次方个细胞,那么理论上就能够克隆出十的二十次方个新个体,每一新个体又可以克隆出如此多的新个体而繁衍不穷。如此佛陀、菩萨化身万千住定三千大千世界也从现代科学理论上推论成立。这也正是人体信息的全息性。这也是“一微尘涵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复入一微尘”之全息意义。

    但是理论并非实践,佛陀的法教正是实践真理的教导,也是开发有情本有潜能的教导。经、律、论三藏之制,通过闻、思、修,达到戒、定、慧,智、行圆满神通必然成就。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全息科学体系,释迦牟尼成佛正是基于对宇宙真理的彻底认识和证知。

    如何使细胞记忆起“遗忘”的功能呢?能不能使细胞恢复记忆“遗忘”的功能?答案是肯定的,能!释迦牟尼世尊的证道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具有“特异功能”,其实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人体的本能!

    由此可以推论:一切都可以改变,众生皆可成佛。途径——修行。多读佛教经典如法修行必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