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唐密文化
    历史上的唐密道场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唐代密宗祖庭,也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兴善寺在隋初由陟岵寺和遵善寺两寺合并后重新改建扩大而成。陟岵寺为北周明帝所建国寺。遵善寺创建于晋武帝时。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故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川原选址作新都,因曾被封“大兴郡公”,所以命名都城为大兴城,城中六条高坡,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成,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佛寺以镇之。

    建城时先置此寺,迁旧长安城名寺陟岵寺于大兴城内,与原在靖善坊的遵善寺合并扩建为新寺,取都城“大兴”二字及“遵善寺”的“善”字,而重新命名为“大兴善寺”,规模冠于当时海内佛寺。

    隋朝扩建的大兴善寺占据了长安城中央的整个靖善坊,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大兴善寺开山祖师为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缁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几位著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

    这里还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著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

    唐玄宗开元初期,“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此后,不空主要居住在这里大弘密法,并终于此。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

    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764年,不空奏请皇帝将49位全国著名的僧人从其他寺院集中到这里来,集中译经、修习密法。

    正因如此,大兴善寺成为盛唐时传播弘扬唐密的中心,因而被誉为唐密祖庭。

    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1-846年),下令全国排佛。大兴善寺也被废除,建筑被毁,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从此一蹶不振。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修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

    清朝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斋修建了方丈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庑,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后修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后约十年才完工。乾隆五十年(1785年),陕西巡抚毕沅重修转轮藏经殿。

    此后,1939年,朱子桥将军捐资整修大殿,并为大殿添置幢幡法具。为复兴盛密,朱将军曾邀请持松法师来住持此寺,然铁路因洪水故中断末能成行。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于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后,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了一些破毁佛像,使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僧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讲经礼佛,举行各种法事活动。国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来此烧香礼佛,参观访问。

    大兴善寺大殿北边有唐转法轮殿遗址,遗址前安放着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地藏菩萨铜像。804年曰本学问僧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这尊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l.70米,底座用的汉白玉彻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这尊佛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见证。大兴善寺内现有文物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记》和咸丰年间《太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朝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返回目录

    青龙寺

    青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省西安市城东南2.5公里的铁炉庙村以北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曾有“灵感寺”、“观音寺”之称。唐睿宗的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中国佛教唐密祖庭之一,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毁,至明朝已片瓦无存。

    唐朝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曰:“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寺在乐游原上,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于当时皇室的大力扶持,唐密兴盛空前,其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青龙寺即是传播唐密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在九世纪初至中叶,日本人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颇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称之为“入唐八家”。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圆行、圆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即在青龙寺受法。

    805年,日本留学僧空海从青龙寺惠果阿奢黎,受学金胎两部密法,并受传法阿奢黎灌顶。806年返回日本,此后广弘密法,成为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师。日本入唐的求法僧回国时,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入唐八家”带回的书籍达1700余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鼎盛。

    从197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出殿基、月台、散水、花坛等地下遗址多处。其中殿址一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呈长方形,塔基长宽各约15米。其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现今所发现的遗址仅是青龙寺西部。从门、塔、殿址及两侧廊道遗址来看,青龙寺西院的形制为塔居中,塔前有门,殿在塔后,周围廊庑,表现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征。

    日本真言宗僧众饮水思源,近年来与青龙寺交往极为密切。为缅怀先贤,增进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98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青龙寺遗址上合建“空海大师纪念碑”,后又共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返回目录

    广化寺

    坐落在洛阳龙门村西的山岗上,距离龙门石窟仅一公里之遥。始建于元魏(386—534)时期,盛唐王朝为皇家寺院,曾经有北京广化寺和福建莆田广化寺等多家下院。

    垂直高31米的寺前山坡上,砌着199级宽达10米的石阶,衬托得寺院雄伟壮观,气势不凡。寺内建筑全部为仿清式,青瓦红砖,沿中轴线依次为五间大的二层高山门、天王殿、伽蓝殿、三藏殿、地藏殿,都为飞檐高挑的歇山顶,画栋绘梁,古色古香。

    寺内修建的善无畏塔,是为了纪念唐时来中国弘扬正纯密教的天竺僧人善无畏祖师而建立。善无畏祖师在洛阳翻译了《大日经》,九十九岁圆寂,肉身不坏。惜元代寺院毁于战火,善无畏祖师法体也被掩埋于今广化寺旧址。广化寺南面不远也建立起唐密另外一位祖师金刚智的彰显碑。金刚智祖师也曾经住锡广化寺,圆寂后塔于此。

    返回目录

    高野山金刚峰寺

    高野山是日本真言宗总本山,位于和歌山县伊都郡高野町,略称南山、南岳、野山。弘仁七年(816年),空海奏请嵯峨天皇诏许开辟此山,兴建伽蓝。空海入寂后,弟子真然继承其志,陆续完成诸堂。其后,堂舍多遭烧毁,至宽治四年(1090年)逐渐复兴,其后又得幕府武士的护持,印刷事业发达,刊行《高野版大藏经》。此后,人才辈出,宗学大盛。

    位于高野山山顶的金刚峰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为弘法大师开创的真言密教总寺院。以金刚峰寺为中心,117家寺院星罗棋布于周围,众多的寺院形成了一座大宗教城市,核心为真言宗总本山金刚峰寺。目前的建筑建于1862年,此前曾因战乱、火灾几度毁坏。

    高野山内有一超过25米高的大门,自金刚峰寺建成以来一直作为正门,现为日本国家级重要文物,还有被定为国宝的寺院建筑和坛上伽蓝等很多建筑。高野山灵宝馆一直展示着庞大的高野山文化遗产。

    明治时代以后,高野山成为古义真言宗的总本山。历经千余年的发展,这里早已成为日本佛教胜地,寺院建筑也闻名遐迩。全山建筑以“坛上伽蓝”为中心,分为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莲华谷等十区(合称高野十谷)。

    各区内塔庙寺院林立。其中,不动堂及金刚三昧院为国宝级建筑。此外,山中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佛涅槃图、善女龙王画像、阿弥陀圣众来迎图、五大力菩萨像、阿弥陀三尊像、勤操僧正画像等,皆列为国宝。还有极具历史价值的法具和文书等,多陈列于灵宝殿中。

    为何空海大师会选择高野山做为修行地呢?这也有段传奇故事:空海归国前,在中国明州海边,想到回日本后应该找一清修之地,建立自己的寺院,于是将他的法器“三钴杵”向天空抛去,三钴杵便一直往日本飞去,渐渐消失于天际。

    空海坐船回到日本后,就开始寻访三钴杵的下落,一路搜寻来到高野山上,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以及“狩场明神”的指引,终于发现了三钴杵钉在一株松树上,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寺院,这是高野山成为真言密教大本山的缘起。现在高野山上的“御影堂”内,还祭祀着空海大师和他的十大弟子,这里就是传说中“三钴杵”所在之地。

    高野山自天皇赐予空海后,发展成为佛教圣地,并迅速扩大。直至今日,整个高野山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都市,除了寺院,从幼儿园到大学等教育机构,商店街、公园、医院、警察局、消防署、市内公车等配套设置一应俱全。

    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当然就是高野山深处的“里高野”了。所谓里高野指的就是“奥之院”,种满了参天古木,大白天也是“不见天日”,而在这些百年古杉之间,全部都是坟墓!一座座斑驳的石塔,刻着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名字。在里高野奥之院的最深处,就是空海大师的御庙,承和2年(835),空海62岁,二月从京都回到高野山后,就开始断食,手结大日如来定印,口诵真言,于3月21日圆寂,永远镇守在此处。

    在鉴真东渡之后,空海入唐求法,不仅将真言密教引入日本,也带来了盛唐文化,从而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所以空海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声望。由于空海入唐曾途经苏州寒山寺,因而寒山寺弘法堂供奉空海大师铜像一尊,以资纪念。这也是寒山寺多见日本信众的原因。

    自唐末五代以来,唐代密宗两部大法在中国失传,幸有一灯分照东瀛,唐密才得以完好流传至今,诚为千古幸事,也是众生福德因缘所致。高野山为空海大师亲手开辟的密教根本道场,无论东密古义、新义,都发源于此,即便台密也与此有密切联系。民国初年至今,许多高僧大德前去修学密法并努力回传中国,华夏有情得以重闻唐密大法。将高野山列为唐密祖庭之一,也是我们报佛恩、成佛道、度众生的本愿使然。

    返回目录

    其他

    民国初年,持松法师等大德将唐密大法回传华夏,并先后在武汉宝通寺法界宫、上海静安寺等地建立真言密坛,播下无数菩提种子。虽然这些地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唐密祖庭,但别有时代意义。因此简单介绍如下:

    (一)武汉宝通寺法界宫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掩映着一座禅宗古刹——宝通寺。宝通寺正院后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这一密教建筑是1924年持松法师任宝通寺方丈时所建。两年中,持松法师日日在此修法、讲经、传戒、灌顶传法,受灌顶者达数万之众。密法大兴,实为五代以来所末有。

    1924年,持松法师31岁。3月,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以及李馥庭、汤乡铭、李开先、陈元白(曾任桂军司令)诸居士,迎接持松法师担任武汉洪山宝通寺住持。于是,他在寺内建起了真言宗坛场,自此,讲经、传戒、灌顶,几无虚日。

    入夏以后,湖北遭受大旱,应众人之请,持师设孔雀明王坛禳雨,修法到第三天时,空中雷声隆隆,继而大雨倾盆,众人无不欢呼,前来结缘灌顶者络绎不绝。

    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看到持松法师祈雨成功,开始对密教产生兴趣,后因故请持师建“仁王护法”大法会为他本人禳解,兼授结缘灌顶。法会后,果然平安无事,因而对持师大为敬服,捐巨资在宝通寺内建造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曼陀罗,希望洪山宝通寺可以成为真言宗在国内的根本道场,恢复失传千年的盛唐密法。

    在法界宫内建成的真言宗道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陀罗”的形式建造,殿内设木质密宗坛城,镂空雕刻,玲珑别致。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以表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磨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宜人。如此庄严精美的密坛,特别是金、胎两界曼陀罗绘像,色彩斑烂绚丽,绘有十方三世诸圣尊像,令人震撼、神往。

    在武汉期间,各界对持松法师非常关注。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字子玉)将军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加解析,颇令师生们信服。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盛极一时。

    (二)静安寺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十年(24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时改名“永泰禅寺”,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始称静安寺。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47年3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被公推为静安寺方丈,任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1949年,有人劝他去台湾,法师婉拒,继续住持静安寺。195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撰写了《佛教研究工作计划》,提出“佛教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经过唐武宗灭佛和五代战乱,中国佛教唐密的两部大法失传,直至现代。持松法师三次东渡日本,传回绝学千年的密法,并在静安寺重建密宗道场,使唐密重新传续下来。

    持松法师一生八次出国,前三次是为了传回密法及购置法器,复兴唐密,即所谓“三次东渡,二上高野”。其后的五次出国均为解放后,党和政府及佛教组织安排,率团或参团到友好邻邦进行交流。

    静安寺内设有“持松法师纪念堂”,陈列了法师生前用具、墨迹,和《密教通关》、《金刚界行法记》、《胎藏界行法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26本著作,以及从日本带回的真言宗典籍和修法所用的密宗仪轨等等。

    静安寺内主要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三圣殿后面是一幢二层楼房。楼下是方丈室,为方丈讲经说法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楼上设有唐密坛场,也称密坛。静安寺的唐密坛场原分五坛:大坛(修法时的主要场所)中间供奉大日如来像,左边供奉不动明王像,右边供奉爱染明王像;左首为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烧乳木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像,塑像后挂一幅金刚界曼陀罗画像;右首为圣天坛,供奉圣如意轮观音菩萨像,塑像后挂一幅胎藏界曼陀罗画像,这三个坛的东西两壁上悬挂八大祖师像;密坛东间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密坛西间供奉2尊塑像,左首是大黑天像,右首为诃利帝母像,两边悬挂十二天画像,各坛都有真言宗的各种法器。

    每年都有信众来静安寺参访凭吊,可惜正在修茸中的静安寺没有恢复为唐密道场,“持松法师纪念堂”也没有正式开放,令人抱憾。

    可惜这些道场如今都没有能力弘传唐密。

    返回目录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陀罗

    1987年4月3日,在法门寺佛塔施工时,人们意外发现了地宫。不久,封存于地宫中已逾千年的唐密曼陀罗和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再现人间。

    《大日经疏》云:“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三世常恒演说甚深秘密法教,然而如来内证真言,于人间显现,必有因缘。唐密自晚唐湮没,地宫中的唐密曼陀罗和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也沉寂了千年。“诸法从缘生’”,佛陀真身指骨舍利和金刚界、胎藏界两界曼陀罗同时出现,昭示着盛世重开,佛教唐密重回华夏、利益众生的因缘也将逐渐具备。无论学者们、考古学家如何看待,这都是中土佛教史中辉煌的一页,正如唐王朝鼎盛时期佛法兴盛,佛指舍利的出土也预示着新盛世的到来,这点是毫无疑义的。

    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以西110公里处的扶风县北部,距我的家乡天度镇仅五公里之遥。这里古称西岐,为周文化的腹地,三千年来人文荟萃。据佛典记载,古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272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119年)安奉佛祖指骨舍利。800年后元魏王朝肇启塔基,开供奉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

    李唐王朝时期,高祖李渊改寺名为法门寺,太宗李世民敕命修建地宫专门供养舍利。以后每隔30年,李唐王朝都要将这枚舍利从地宫迎出,送到皇宫内供养一段时期,朝野倾出,争相顶礼,施舍惊人,前后达七次之多。法门寺成为以供养佛指舍利为特点的皇家寺院,曾在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至帝王的宫廷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元873-874年,李唐王朝最后一次迎佛骨,懿宗、僖宗父子两代皇帝在法门寺地宫"结坛",密闭数千件奇珍异宝,完成了佛教法界的最高供奉,佛祖真身舍利从此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在地宫中被秘密供养了1113年。

    国家对法门寺出土的文物珍宝非常重视,修葺了法门寺,新建了博物馆,法门寺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旅游文化胜地,每年近百万人云集于此,参观、游览、朝圣络绎不绝。

    法门寺地宫在开始发掘之初,就受到了中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确定了发掘和研究同步进行的方针。

    1994年3月起,应法门寺博物馆的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研究员等人前后五次到法门寺与陕西省专家聚会,共同商讨地宫的真实文化内涵,最后终于实现了对地宫唐密曼陀罗的全面破译,重新展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光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震惊世界的重要发现,重大发现,真了不起。”

    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陀罗,展现了重重无尽的法界图像。自法身佛毗卢遮那如来将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根本大法传于金刚萨埵,而后由龙树菩萨、龙智菩萨承传延续,盛唐时期,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将两部大法传入唐都长安,又传给中国高僧一行、惠果,正纯密教由此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瑰宝。唐密鼎盛时期,被视为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曼陀罗”是体现二部大法精神蕴涵的最高“聚集”,纯一醍醐,轮圆具足,表现了诸佛和众菩萨的万德聚汇,表征了森罗万象的法界。李唐王朝崇尚密宗,两部大法在中国蔓衍,因而在开元以后于法门寺地宫结坛,构建了一个寓意包罗万象、无尽变化的唐密曼陀罗世界。

    今天有学者认为法门寺出土的舍利八重宝涵和唐密没有关系,仅仅是一种片面的学术观点,对于修行者仅做参考不必深究。

    返回目录

    声明——梵呗

    声明即梵呗,为五明之一。在古印度梵音为摄拖芯驮。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真理无非五明。

    《大论》中云“五明者: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开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竅经纬;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大般若经》云“五地菩萨学此内五明,外五明者,前四明和印符。”

    声明也是四明的本体,三藏的根源。因为一切如来法教都借文字而宣扬流布,若无文字则佛法无能流通世间。文字亦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此娑婆世界法教以声色为本。契经之体有二,一义,二文。文为载体,如大地持承山川草木河流,又若君臣摄受百姓。义为能依,如大地出生草木,君主凭据百姓。

    此处文字指梵字,即所谓悉昙。从阿字始至阿字终,凡四十九字为本母——摩多,衍生二万,故文字可以诠释内外显密一切法教。真言离文字不能流传,因此凡修行密法,必须修习梵字。

    依《贞元录》,金刚智初依寂静智学声明论,后随龙智习五明论,龙智师从龙猛。不空三藏学艺综深,尤善声明。纵观唐密历史,凡传灯阿奢黎无一不精通声明。

    梵呗,是指佛教徒修法时所唱偈赞以及念诵经文的声音,因为直接唱梵文所以叫梵呗。后来广义化为一切佛教音乐。

    《僧史略序》中记载:“赞呗之由——赞呗原始。案十诵律中。俱胝耳(即亿耳也)作三契声以赞佛。其人善呗易了解。阿含中。善和罗作善讽诵。令影胜大王象马不行。此土则康僧会传泥洹赞呗。支谦制连句梵呗。又开士法胜善阿毗昙心。别撰二百五偈以为要解。号曰心。其颂声也撰象天乐。若灵籥自发仪刑群品。触物有寄。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五音协律而俱作。附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斯乃穷音声之妙会也。魏子建尝游鱼山而感音。翻其曲折同合沙门之呗匿焉。南齐竟陵王子良将经中偈契消息。调音曲尽其妙。着赞梵呗偈文一卷。又帛法桥者尤善梵呗。高僧传中其人颇多。此不具录。后赵石勒建平年中。有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方绝。僧有摹写为梵呗焉。或曰。梵呗之声此何益也。通曰。一者佛道法乐也。此音韵虽哀不伤。虽乐不淫。折中中和故为法乐也。二者诸天鬼神闻皆欢喜故。三者诸佛常法。十方刹土何莫由斯乐也。”

    现在佛教音乐虽然也称为梵呗,但与唐宋时期及以前的梵呗已经大相径庭。现在高野山弘法大师根本道场所唱声明是长惠阿奢黎于1514年编辑的《鱼山蠧芥集》,即现在的《声明类聚——南山进流》。不同佛教流派,声明的唱法也完全不同。

    南山进流声明本名“鱼山声明”。高野山在京都南方故名南山。传说释迦牟尼佛将梵曲音律传于优婆梨尊者,佛陀入灭后优婆梨尊者入定于鱼山。

    余师静慈圆教授言,由弘法大师传到日本的声明,起源于陕西终南山。故唐佛法流派中,梵呗正宗流派惟有密宗,唐代唐密主流在首都长安,现在日本流传的声明内容主要为大乘佛教和密教内容。

    《声明类聚——南山进流》的内容包括:

    上卷有三礼、如来呗、云何呗、出家呗、散花赞、大日如来赞、释迦牟尼赞、药师佛赞、阿弥陀佛赞、梵音、三条锡杖、九条锡杖、对扬、最胜讲、大般若、《法华经》、《盂兰盆经》、《仁王经》等;

    中卷有金刚界五悔、五大愿、胎藏界九方便、五誓愿、后夜偈、劝请句、《理趣经》、合杀、回向、礼忏文;

    下卷有四智梵语、大日赞、不动赞、四智汉赞、心略汉赞、佛赞、吉庆汉语、吉庆梵语、四波罗蜜、金、宝、法、业四菩萨梵赞等等。

    全部学会这些内容大约要半年时间。数十人一起合唱梵呗,其庄严真可谓惊天地动鬼神。

    返回目录

    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

    盛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流光溢彩的时代,那时的唐都长安,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络绎不绝,盛唐文化,不仅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留下了最绚丽的一笔,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盛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所以能够吸纳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并与本国优秀文化融合,创造出璀灿的文明高点,进而向其他国家散播、流布。

    在这样的时代前景下,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先后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中国,将佛教正纯密教传入中国,形成汉传密宗,为唐皇室所尊崇,盛极一时。此后,唐密高僧倍出,不但将中国佛教发扬光大,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密阿奢黎必须五明具足,即通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所以唐密高僧不仅有很高的佛法修为,还兼具多方面的才能,在语言、科技、医药、逻辑、绘画、书法、建筑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密法的传播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开元三大士译传佛典

    唐代译经事业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始于西元纪年前后,此后,随着佛经的不断译传,佛教在中国广泛弘传流布。译经师们忘身弘道、辛勤翻译,大量佛典从印度、西域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土得以发扬光大。佛教在印度灭亡后,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佛教的中心,向世界各地传播佛法,佛教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佛教国家。

    中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经过东晋至隋长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进入极盛时期。

    唐代译经事业的繁盛,与当时前代所无、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分不开的,唐代译经高僧通晓梵汉语言,梵文原本更为完备,国家译场组织严密,并且有了较为明晰的翻译准则。

    唐代的译经大师如玄奘、义净、不空等,均为通晓梵、汉语言和佛理的高僧,为佛经的准确翻译奠定了基础。如不空三藏童年时就来到中国,随舅父周游巡历武威、太原,对中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十分谙熟。后随金刚智三藏学习梵文,又通晓多国语言文字。早年即随师译经,担任译语,表现出极高的语言天份。

    唐代译经所用原本,多为梵僧或汉僧直接从印度带回的梵文佛经,如开元三大士来中国弘传密法,均从印度带来大量梵文佛典。而不空三藏更是借助国家之力,“搜捡天下梵夹”,为大规模译经提供了便利。

    南北朝以来,佛经翻译渐为国家重视,奉诏译经,屡见不鲜。至隋炀帝大业年间,专设两大国立译经馆(一为长安的大兴善寺,一为洛阳的上林园),由皇家组织通天竺语、西域语和汉语的僧人、居士广译经律论三藏,所需一切由国家供给,译场组织完备。至唐代,译场制度日臻完密。参与人数虽多,但分工明确,各人专司其职,由主译者统摄终始。具体分工如下:(1)译主,即译经场的主持。必须精通梵汉,教理娴熟,戒行精严,为众钦服。译经时,译主坐译场中间正面宣讲翻译,有疑文歧意时,由其判定得失取舍。所译之经,单署译主的名氏。(2)证义,坐译主左边,与译主评量梵文。(3)证文,坐译主右边,听译主宣读梵文以验误差。(4)译语,又称度语、传语。检查印证译主的翻译与梵本、梵义是否一致,译主为外国人时则须此职。(5)笔受,将译主颂出的外文记录下来并转录为汉文,任职者须对中文、梵文及佛学义理都十分精通方能胜任。(6)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因梵文与中文的语法不同,如笔受译“照见五蕴彼自性空见”,则回缀成“照见五蕴皆空。”(7)参译,参考两国文字,使之无误。(8)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9)润文,润色文彩,如《心经》“度一切苦厄”一句,梵文原无,为润文官所添。(10)誉抄,负责抄写。正字,负责校对。(11)梵呗,开译时宣梵呗,以示庄严。此外,还设监护大臣监阅总校,由钦命大臣担任,译本亦由其进上。如永泰元年(765)不空三藏翻译《仁王经》时,即有十九位僧人参加,此外还有不少朝廷大臣奉旨参加,中官鱼朝恩监阅总校。

    经前代大德多方总结,隋唐时佛经翻译有了较为明晰的翻译准则。如隋代译经大德彦琮在《辩正论》中提出译者“八备”:(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涵盖了对译者觉悟、品行、学识、功力多方面的要求。

    在佛经内容的翻译方面,玄奘法师依据多年经验提出“五不翻”的原则,较之隋代大亮法师的“五不翻”更为完备。具体为(1)秘密故,如陀罗尼;(2)含多义,如薄伽;(3)此无故,如阎浮树;(4)顺古故,如阿耨菩提;(5)生善故,如般若。

    以上诸多因素,都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唐时中印交通险阻,两国僧人或经西域穿越流沙,或渡南海历风波万顷,途中天灾人祸难以逆料,绝粮断水更是常有之事,往往“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

    携经来中土后,又孜孜不倦传译佛经,往往殚精竭虑,毕生辛勤。唐高僧义净在《取经诗》中感慨:“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开元三大士的译经活动

    开元三大士来唐传法,携带了大量梵文佛经,来到长安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组织译经活动,为密法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密教经典由梵文译为汉文,也使密法融入中土文化,成为盛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

    善无畏来到长安后,开始翻译佛教密典,正纯密教从此传入中国。据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和《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等记载,开元五年,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奉诏译《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着缀文笔受。所译经典缮写进内,玄宗深加赞赏,令所带梵夹(佛经)均呈进内宫,因而善无畏带来的密典未得广译。后来与弟子一行在华严寺收藏的沙门无行求取的经中,找到有关“真言宗胎藏部要藉”,作为传持翻译之用。

    开元十二年(724年),善无畏随玄宗入洛阳,先住大福先寺,从无行求取的密典中译《大日经》六卷,十三年又译《供养法》一卷,合为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崔牧书《序》。《大日经》原为十万偈,善无畏译其精要三千颂。

    开元十四年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善无畏所译之经详见后附目录。另外,“尚有密法十余种,传(《宋高僧传》)录(开元、贞元释教录)皆未记载,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

    金刚智三藏从开元十一年从事译经,开元十一年(723年)应一行之请,始于资圣寺译经,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由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开元十八年(730年)于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咒。十九年之后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法》一卷等。

    不空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在佛教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不空三藏自天宝五年至大历六年,二十四年间,译出的经典部数、卷数,诸家说法不一。

    《贞元新定释录目录》卷十七说:“所译经一百一十部都一百四十三卷。”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说,“总七十七部共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

    《释氏稽古略》载:“大历六年空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之飞锡沙门云:“前后奉诏所译诸经总八十三部计一百二十卷,并已颁行入藏目录。”《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载:“自开元至今大历,翻译经法凡一百二十余卷。”

    不空三藏译经多少,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无论以那个数字为准,在四大译经家中,若从所译部数来说,不空三藏都居于首位。

    不空早年随师金刚智译经,担任笔受、译语等职。从印度返回大唐后,在长安、河西等地也曾从事佛经的翻译。

    不空三藏于天宝五年(746年)自师子国返回长安,带回“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计一千二百卷”,此后一直积极从事译经和传法活动。即使得病期间,也不轻易停止佛经的翻译。

    公元755年后,不空以大兴善寺翻经院为中心,开始大规模译经。他在此传法、译经近二十年,直至圆寂。唐代,不空的大兴善寺译场与玄奘的慈恩寺译场、义净的荐福寺译场并称“长安三大译场”。

    不空三藏在大兴善寺翻经院主持的译经,是中国译经史上由国家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译经活动。不空译经的费用直接由国家支付,或由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吏捐助。

    不空译经,先从收集、校勘原本梵夹开始。所译大批密典的梵本,来源于前代大德遗存的梵夹和不空三藏从天竺、师子国取回的梵夹。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十二日,不空三藏上书朝廷:“请搜捡天下梵夹修葺翻译”。当时玄奘、义净、善无畏等高僧的译场,都还存有不少梵夹,其中有许多还未译出,所以三藏请求搜集修补。此外还奏请将全国各州县寺舍村坊遗存的梵夹一并“捡阅收访”。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不空借助国家之力对梵夹进行全国范围的搜寻,并将大量梵夹进行收访、修补、登记,许多梵文经典被运到大兴善寺译馆保存。此次借助国家力量大规模的梵夹收集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有力地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和佛法的弘传。

    乾元元年六月十一日,在上书请求国家搜寻梵夹三个月以后,三藏又上书朝廷,请求组织翻译之前从印度带回长安的千余卷梵经,获得许可。

    当时,从全国各大寺院选调才德兼备的高僧协助不空进行翻译。仅广德二年(764年),就从长安和全国各寺抽调了怀感、含光等四十九位大德到大兴善寺,参与译经的高僧皆“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

    不空三藏自幼来华,通晓各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具有历代来华译经师所罕见的优越条件。他所翻译的经典以密教为主,显中有密,密中寓显,显密教理在他的译著中圆融互摄,为密法的弘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不空三藏所译经典目录: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1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2卷)

    普贤菩萨行愿赞(1卷)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3卷)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1卷)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8卷)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1卷)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1卷)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1卷)

    大方广如来藏经(1卷)

    大乘密严经(3卷)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1卷)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1卷)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1卷)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1卷)

    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1卷)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3卷)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1卷)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1卷)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1卷)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1卷)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1卷)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2卷)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1卷)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1卷)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1卷)

    蕤呬耶经(3卷)

    总释陀罗尼义赞(1卷)

    都部陀罗尼目(1卷)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1卷)

    受菩提心戒仪(1卷)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1卷)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1卷)

    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1卷)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1卷)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1卷)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啰陀罗尼(1卷)

    金轮王佛顶要略念诵法(1卷)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5卷)

    一字奇特佛顶经(3卷)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1卷)

    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1卷)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1卷)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1卷)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1卷)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1卷)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1卷)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3卷)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1卷)

    大云轮请雨经(2卷)

    大云经祈雨坛法(1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1卷)

    仁王般若念诵法(1卷)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1卷)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1卷)

    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1卷)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1卷)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2卷)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1卷)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3卷)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1卷)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1卷)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1卷)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1卷)

    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莲华部念诵法门(1卷)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1卷)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1卷)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1卷)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1卷)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1卷)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拏攞品(1卷)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1卷)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解如法(1卷)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2卷)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1卷)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1卷)

    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1卷)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3卷)

    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2卷)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1卷)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1卷)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1卷)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1卷)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1卷)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1卷)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1卷)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1卷)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1卷)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1卷)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1卷)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1卷)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1卷)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1卷)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1卷)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1卷)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1卷)

    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1卷)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1卷)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1卷)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1卷)

    佛说一切诸如来心光明加持普贤菩萨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1卷)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1卷)

    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1卷)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1卷)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2卷)

    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1卷)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1卷)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1卷)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1卷)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1卷)

    五字陀罗尼颂(1卷)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1卷)

    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1卷)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10卷)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1卷)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1卷)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1卷)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3卷)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1卷)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1卷)

    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1卷)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1卷)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3卷)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1卷)

    毗沙门天王经(1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1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1卷)

    毗沙门仪轨(1卷)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1卷)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1卷)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1卷)

    末利支提婆华鬘经(1卷)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1卷)

    佛说摩利支天经(1卷)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1卷)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1卷)

    诃利帝母真言经(1卷)

    冰揭罗天童子经(1卷)

    观自在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销伏毒害陀罗尼经(1卷)

    佛说穰麌梨童女经(1卷)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1卷)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三昧耶身双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法仪轨(1卷)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1卷)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1卷)

    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1卷)

    深沙大将仪轨(1卷)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1卷)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2卷)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1卷)〖唐不空述〗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1卷)

    施诸饿鬼饮及水法(1卷)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1卷)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绪由(1卷)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1卷)

    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1卷)

    大乘缘生论(1卷)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1卷)

    一行祖师的科技成就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仰慕一行祖师的才华,强行征诏入京。当时,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于是命一行主持修定新历。一行根据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统一归算。开元九年,开始草拟《大衍历》,至开元十五年(727年)完成,前后达六年之久。在历法方面禅师作《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为草拟《大衍历》进行文献准备。

    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定历法,起初因“无由测候”而无法着手。于是一行与梁令瓒等人,研制水运浑天铜仪,置之灵台(天文台)。以此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在黄道上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与汉代相比有很大变动,从而证实恒星的位置并非常恒不动。西方国家恒星“本动”现象发现于1712年,发现者为英国人艾蒙•哈雷。比一行禅师的发现晚了约一千年。禅师又据观测画成星图三十六张,深得玄宗赞许。

    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时的洛下闳。东汉元初四年(117),张衡将浑天仪改用漏水转动。汉以后屡有改进,经一行禅师与梁令瓒的努力,水运浑天铜仪研制成功,玄宗亲自题写铭文,并下令置于武成殿前向百官展示。这座水运浑天铜仪不仅能观测日月星宿运行,而且有报时功能,是世界上第一只机械自动报时钟。

    《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一行作《复矩图》,用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为了使各个测量点能准确测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禅师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量仪——“复矩”,成为各测量点重要而简便的仪器。测量时,只需将“复矩”直角尺的一边指向北极,另一边与悬拉直角顶点的重锤悬线间的夹角就成为北极地平的高度。

    修改历法,必须因制宜,确定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以便精确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和发生日蚀时能看到的不同蚀相及时刻。开元十二年起,一行禅师开始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天文实测:北起北纬五十一度的铁勒回纥部,南达北纬十七度的多邑,以黄河为中心,遍及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襄州(今湖北襄樊),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和蔚州横野军(今河北蔚县东北)等十三处。重点是中原大地北起卫河东岸的白马(今河南滑县),南至上蔡,中经浚仪(今开封西北)、扶沟这一横跨黄河南北的漫长地带。经过实地测量,不仅正确计算出了中国各地昼夜的准确时差,还从白马到上蔡一线的四点大地实测中,得出北极高差一度,相应南北地面距离即子午(经)线一度弧长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这一重要结论,这比西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要早九十年。在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一行克服天文与气象物理因素的条件限制,测出这样高的精度,是十分难得的。他还纠正了《周髀算经》中“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说法,指出:“凡日晷之差,冬夏至不同,南北亦异;而先儒一以里数齐之,丧其事实。”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实地测算,验证了南北各地昼夜长短不同的情况,推行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从而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一行禅师编成《大衍历》。这部新历较为准确地阐明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行速度的规律,提出了正确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

    一行禅师还根据日行速度并不均匀的事实,舍弃隋代刘焯所用的“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在《大衍历》中给出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以此计算相邻两节气间太阳运行的速度。不仅对天文计算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为显密圆通的佛教高僧,科学研究不过是一行禅师应世利生的方便。禅师曾协助善无畏三藏译《大日经》,担任笔受一职,并根据三藏的讲释作《大日经疏》,将《大日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的地方加以阐释,并引用大量汉译经典,结合大乘佛教的思想发挥本经教理,奠定了唐密的理论基础。禅师佛法修为高深,神迹莫测,既是一代密宗祖师,又是声名卓著的科学家,堪称出世与入世、佛法与科学圆融的典范。

    弘法大师的文化贡献

    弘法大师空海在大唐受真言密教后,遵从惠果阿奢黎的嘱咐,携带大量内外典籍、法物器具等,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八月,随遣唐使舶归国,橘逸势从行,十月抵博多。空海时年三十三岁。

    十月,空海亲书呈献新请来经典目录表。计新译经等一百四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梵字真言赞等四十二部四十四卷。论疏章等三十二部一百七十卷,计共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佛菩萨金刚天等像,法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并传法阿奢黎等影共十铺,道具九种,阿奢黎付嘱物十三种。

    空海携归的物品中,不仅有密教经典,还有唐代名画家李真所绘密宗初五祖绘像及惠果阿奢黎所用道具,五宝五钵金刚杵,以及佛舍利八十粒,刻白檀佛菩萨金刚等像一龛,白绁大曼陀罗等四百四十七尊,白陀金刚三昧曼荼罗等一百二十尊,五宝钵子一具二口,豕床子一口,白螺具一口。这八种法物,由金刚智阿奢黎从南天竺国带入大唐,转付不空三藏,又传与惠果阿奢黎,惠果又特赐空海,是珍贵的传法印信。

    惠果阿奢黎又付赠空海健陀榖子袈裟一领,碧琉璃供养鋺二口,虎珀供养鋺一口,白琉璃供养碗一口,白琉璃箸一具。

    这些精美器物对日本艺术、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至今保留于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京都东寺等的古代建筑,其中塔、寺、经堂、佛像、浮雕、壁画等等,不少都是遵照大师的指导,或是仿照大师从唐朝带回的佛像、雕绘等修建制作的。在唐期间,惠果阿奢黎所传的金刚界、胎藏界大曼陀罗,也多次被东寺和其他真言宗寺院临摹。中国风格的佛教绘画艺术,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空海在日本佛教文化史上,贡献之大,地位之尊崇,无人能及。

    空海入唐时,不仅从惠果受密法,并且曾从昙贞学习梵文。昙贞也是不空的弟子,精于梵文。空海归国后著《梵字悉昙字释》,为梵文在日本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日语最初由伊吕波歌及五十音图发展而来。后由空海深究悉昙(梵字)和汉字草书,创制平假名,因此大师对日本文字也多有贡献。古日本歌谣伊波吕歌“色香终须散,我世谁能常?今当度越有为之奥山,休作短歌亦休醉。”相传为弘法大师据《涅槃》“诸行天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以清音五十音填写,至今仍是日本人自启蒙时期就咏唱的歌谣。

    弘法大师创立的日本真言宗(东密),不但在当时对日本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绵延千载。据昭和十二年《朝日年鉴》寺院统计,日本真言宗有寺一万二千余,住职七千九百人,宣教所六百余,“信众逾五千万人”,以至“大师信仰”(专指信仰弘法大师)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专有名词,而弘法大师在四国岛创立的八十八个遗迹寺(又称四国灵场),至今仍有巡礼者,着菅笠、草鞋、白色旅装,唱御咏歌(大师所作),并有曲调哀凄的风物诗流传于世……。

    空海编撰的《文镜秘府论》(也称《文笔眼心抄》)六卷,是一部中国诗文论著。抄撮自六朝至唐的许多重要文献,其中有王昌龄、皎然、沈约等人的诗文理论,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这些原作多已失佚,空海这部书,因而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要籍,对日本文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空海文采斐然,诗文造诣颇高。入唐期间,与“缁素”文人“诗赋往来”,为时贤所称叹。他的作品由弟子真济收集,编成《遍照金刚性灵集》十卷,收入自804年至834年间的诗赋、上表、书简、碑铭、表启、愿文等,计一百一十三篇,内容涉及日本平安初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许多方面。空海在大唐期间撰写的《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为藤大使与渤海王子书》等八篇诗文也见于《性灵集》中。在日本文学史上,《性灵集》一直被视为汉诗文中的珍品。现藏于高野山三宝院的抄本《性灵集私记》,据称也为大师所作,“格律高,骨体备,超绝凡庸,天性灵异。”

    空海于830年所撰《篆颖万像名义》三十卷,为日本最古老的辞书。

    空海的书法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三圣,是日本书道宗师。兼擅篆、隶、行、草、飞白各体,神韵跃动,如飞龙翔凤,清逸绝伦。撷颜真卿与王羲之之长,独成一体,超然脱俗。唐诗人胡伯崇曾写诗赞叹:“天假吾师多伎术,就中草圣最狂逸。”大师入唐前即擅长书法,在长安又学书法于韩方明。空海舍雀头笔而用长锋,并研究笔墨的制法。空海于812年,用狸毛笔四管书写楷、行、草体奉献嵯峨天皇。他的《风信帖》在日本是国宝级的珍品。嵯峨天皇在《赏绫罗屏风御制诗》中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绝妙艺能不可测,二王没后此僧生。”在书法理论上,大师也有独到的贡献,《执笔法使笔法》一卷,即所谓“书诀真迹”,曾有刊本传世。

    空海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他之前,日本只有贵族学校,平民百姓难以受到教育。空海在唐留学期间,看到私塾乡学等民间教育机构相当普及,因此人材倍出,就萌生了兴办平民教育的想法。日本天长五年(828),大师得到几位好友的资助,在京都东寺东邻用五间房屋(占地二町)创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所平民学校——综艺种智院,并提供免费食宿,保证贫困学生也能顺利就读。大师还将综艺种智院的开学典礼定于当年十二月十五日——即惠果阿奢黎入灭二十三周年之日,殷殷师道之情,于此见于一端。

    空海还是一位科学技术的引进者,将唐代先进的采矿、筑路、水利、架桥等生产技术引入日本,并亲自参与兴修水利等实践工程。

    大师不仅深达法源,具有极高的智慧,并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慈悲济世,利益苍生。千载之下仍令人高山仰止。

    弘法大师不愧为平安朝初期日本人民思想、艺术、生产实践,乃至日常生活的导师,堪称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