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69年的一天,中印度国王伊舍那瓦摩的第三个王子出世了,举国上下都在庆祝新王子的诞生,王宫里张灯结彩,人们喜气洋洋。
王妃素来信奉佛教,当她怀上这个孩子之后,对佛法就更加虔敬,每日亲自上香礼佛,经常读诵佛经,乐善好施。在怀孕期间,一次入寝前礼佛时,忽然佛堂中的佛像大放光明,她仿佛目睹无数诸佛菩萨云集虚空,各坐莲花宝座,放光摩挲自己头顶和腹部。虚空中一个慈悲祥和的声音说道:汝善女子,所孕乃真佛子,此子当为大法王,当弘扬如来法教,善加珍重!善加珍重!善加珍重!
于当夜梦中,此情此景再次显现。醒后王后知道当生圣儿,于是孩子出生前后王后倍得精勤读经礼拜。
孩子出生的当天,天乐自鸣,四方祥云缭绕,紫气纷呈。相貌端严美好,国王心怀大悦,前面的两王子虽然非常聪明,但是若要他们继承王室大业,似乎还嫌不足。国王于第三王子抱有莫大希望,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命人悉心照料。
三王子在百般慈爱的环境中被呵护着、哺育着。
三王子稍微长大,国王便请来当时印度最好的老师教他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王子本来天资聪颖,很快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
然而,王子并不满足于这些知识,他看到人们生、老、病、死的苦恼,他时常陷入沉深的思考。由于本性慈悲善良,加之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自幼喜欢佛法,经常随王妃去寺院礼佛,同时对于周围的人事深怀悲悯体贴。小王子自己也时常研读佛经,寻求解决人生种种困惑的答案,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的根本方法。
随着小王子的健康成长,他对佛法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深切地感到世间的学问、技能虽然能给人带来财富、名望,却无法解除众生根本的烦恼——死亡,而从佛陀的法教中他体会出出离的途径惟有一切智智。人生短暂,于是小王子决心出家修证,实践佛陀的教导,引导众生走向究竟的安乐之道。
然而父母对他一向爱怜,又怎么舍得他出家呢?母后虽然曾经得到点化,知此麟儿他日乃法门龙象,可是若真让孩子离开自己却是恋恋不舍。国王更不在话下,他热切渴望在他年老体衰的时候由三王子继承法统,执掌王国大权,更不可能允许他出家修道。
王子心想,如果守在父母身边,他们的心可以暂时得到安慰,可是人生聚散无常,一朝分离,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报答父母生养慈育的大恩呢?即便能报效父母大恩,那么其它一切有情之恩又如何得报?如果出家修行证道,那么就可以让父母都永久地脱离轮回苦难,永享安乐,这样才是报答父母重恩最彻底、最圆满的方法。
他主意已定,决定先劝说母亲同意自己出家,母亲一向信佛,估计不会强烈反对,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慈祥地呵护自己,有什么心愿母亲都尽力满足。我今欲出家,尽管母亲会有些舍不得,只要我坚持,慈母最终应该会同意的。
王子选了一块上好的栴檀,闲暇时亲手用刻刀雕刻出一尊佛像。他想象着佛陀慈悲智慧的音容,手中一点一点地錾刻,一天一天过去了,手中的佛像越来越清晰、庄严完美。
佛像终于雕刻完成了,具足种种相好,栩栩如生,面容慈悲,令人看了就生起欢喜柔和的信心。
他用黄色的绢帕将佛像包裹起来,恭恭敬敬地放进佛龛之中。
到晚到王妃的寝宫请安的时候,王子说:“母亲,孩儿有一件珍贵的礼物要献给您,希望您能够接受。另外,孩儿还有一个请求。”
慈祥的王妃看他与往日完全不同表情庄严的样子,不禁有些讶异,问:“是什么珍贵的礼物?”
“礼品现在在孩儿的宫中,请母后移驾随孩儿来。”
于是母子二人来到佛龛前。王子亲手将佛龛中的绢帕小心翼翼地捧出。绢帕打开了,一尊相貌如生、庄严无比的佛像呈现在王妃的眼前。
王妃在瞬间感受到了佛像发出的耀眼光明,心中不由得非常欢喜,于是焚燃妙香,面对佛像叩首礼拜。
王子看到母后如此欢喜便说:“母亲,这是孩儿亲手为您雕刻的。”
王妃听了,更加喜悦,称赞道:“佛像如此庄严,就如同释迦如来重生一样。孩子,母亲知道你的志向,你有什么请求,不妨对母亲说吧。”
王子恭敬地对王妃施礼,然后说:“母亲,孩儿想效仿释迦世尊,出家修道,恳求母亲同意。”
王妃脸上的笑容凝结了,全身震动了一下。缓了一缓,她才说道:“儿啊,平日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尽力满足。陛下也对你宠爱有加,你喜爱佛法,我们也都支持,为什么还要执意出家呢?为什么要舍弃自己的父母呢?”
王子抬起头,凝视着母亲,说:“母亲,孩儿知道您和父王对孩儿极为爱护,寄予厚望。可是人生无常,世间的功业都是虚幻不实的,终有一天,即便孩儿遵照您们的意愿继承王位,但最终人生离散还是必然,孩儿还是会与您们分离。与其那样,不如让孩儿出家修行,将来证果,您和父王也可以得到永久的安乐。母亲,这样难道不好么?”
王妃听了,默然不语。
她转过身,凝神对着佛像看了好一会儿。
也许是佛像散发的慈和气息打动了她,也许是孩子坚定的决心使她震撼,王后想起怀孕中的种种吉祥征兆,她转过头来,看着王子,说:“既然你有如此的志愿,母亲也就不再阻拦你。希望你从此精进修道,早成正觉。”
她停了一下,又说:“我知道不让你出家,你会郁郁不乐,只有顺从你的志向,你才能得到快乐,我勉强同意了,你还要说服你的父亲,不要让他伤心啊。”
王子再次礼拜,说:“谢谢母亲的理解和支持。父王那里也请母亲多加劝慰啊。”
在所有的王子之中,国王最钟爱的就是三王子。三王子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聪慧过人,心地慈悲,对父母又极为孝顺。年仅十岁,就已经通晓了世间各种学问。他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四吠陀典并明晰无滞地阐释其义,各种世间工巧技能又无不精通,可以说是理想的王位继承人,将来国家的兴旺,就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近来,国王一直忙于处理政务,听王妃说宫里莲池内的莲华盛开了,还有一朵罕见的千叶莲华,国王非常开怀,认为这是祥瑞的吉兆。决定在宫中设宴斋僧,共赏佳景,他也可以趁机休息调养几日。于是命人在莲池畔的水榭中设宴赏莲。
莲华清芬的香气弥漫于王宫,往来忙碌的宫人们也都一副陶然的表情。
大家都在传说今年宫中的莲池里开了一朵千叶莲华,花瓣层层铺展,香气很特别,微风拂动时,暗香袭人,粉瓣摇曳,清雅宜人。
御厨准备了百味珍妙饮食,宫女又摆上各种时鲜的水果。几大寺院有名的高僧都被请来了,一面观赏千叶莲花,一面可以请高僧宣讲妙法,真是难得的盛事。
国王说:“今日千叶莲开,佛门高僧会聚一堂,座中有谁能说出这预示着什么吗?”
说完,他的目光向坐在上首的几位高僧扫视过去。只见那烂陀寺的长老寂静智微微一笑。这位长老,面容清癯,通晓三藏,有很高的修为。他笑着说:“千叶宝莲,难值难遇,而今在陛下的王宫之中开放,预示着陛下宫中将有一位大根器的菩萨出家修道,将来必定上品成就,普度人天。”
国王讶然,问:“长老可知我宫中这个大根器的菩萨是谁吗?果然如此,我就请长老剃度此人出家修道,这也是国家之福,万民之幸啊!”
王妃闻言露出一丝欣慰,转头看了看三王子。
寂静智老缓缓说:“如今莲华已开,说明此人已然发心出家。陛下金口玉言,玉成此事,功德不可思议!”
三王子听到这里,走到国王面前恭敬礼拜,说:“父王,孩儿愿随长老出家修道。请父王慈悲应允。”
众人一看,这朵千叶莲华竟然应在了三王子,一时目光全都集中到国王身上。有的人开始窃窃私议。
国王大惊失色,一时之间,竟然不知如何是好。他看了看身边的王妃,只见王妃表情凝重,缓缓点了点头。
国王闭上双眼,默然半晌,慢慢睁开眼,说:“长老,既然这孩子有这么大的因缘,看来我也只能顺应佛心,满了这个孩子的愿。儿啊,你随长老去罢!”
说罢,黯然起身离座而去。
这名王子,就是后来荷担如来醍醐法藏弘法东土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
年仅10岁的金刚智,拜别了双亲,跟随寂静智长老来到了著名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是当时中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藏经阁之佛经多达九百万卷,数以千计的僧人聚集于此。唐玄奘法师曾于此从戒贤法师学习五年,义净法师也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料陀寺都有说明。
传说此地原本是庵没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供养于佛陀,佛陀在此说法三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其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西建寺,中印度王在北建寺,帝日王在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根据义净法师在7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绕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九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仑美奂。
寺的房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合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得起人们践踏二三十年而不坏。
那料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讲法,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建筑工艺等。
三王子便来到这个当时名震五天竺的佛教学府。寺中的僧人听说三王子要来这里出家,全都唏嘘不已,对这个年轻的孩子投以敬佩的目光。金刚智换下了王子光鲜的锦衣,穿上了粪扫衣,每天和大众一起修习佛法。
在王子剃度的那一天,国王因为政务繁忙,再加上爱子出家,心中失落,所以没有来,王妃代表国王出席了仪式。剃度仪式庄严隆重,首先是僧俗一齐行皈依礼:
一切恭敬!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然后梵呗声明师诵唱: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皈依!
接着寂静智作为三王子的剃度比丘为大众说出家功德,他的声音洪亮清越,回旋在整个那烂陀寺的上空,远及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出家功德经》云‘若赦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德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祇律》云‘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千六百六十岁三途苦。’
《华手经》云‘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转生当作善来比丘,莲花化生,观增寿命。’
《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
《智度论》云‘出家之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花色尼、醉婆罗门等是也。以如上所说功德,略示一隅,余金文律条不遑俱呈。然则诸佛菩萨随有厚,释梵龙神垂护有加。仰愿三宝,哀悯摄受此子入佛法性海,成就真实功德!故敬白虚空法界圣众。
夫出家之人高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臣,父不得子,应受人天恭敬供养。是故,剃发着袈裟已,至于君父尚无设礼之义,况余人乎?然父母生汝,养育恩深;国王度汝,其恩亦大,故当拜辞国王及父母生缘。”
随着寂静智大士的语音,三王子仍次作拜辞氏神、国王及父母礼式,向父母及四众行礼。
随后随着赞师的起唱,三王子亦诵唱着辞亲偈:
流转三界中,恩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然后侍者带领三王子走到屏蔽处,脱去俗服,换上新衣,便入道场来至寂静智阿奢黎前。阿奢黎寂静智再次宣说出家功德:
“善男子谛听,六道之中人身难得,人伦之中出家者难。汝今生人界值佛法,出家自非宿植所深,由何至此?当须建出家心,立丈夫志,誓勤学道,以求解脱。经云若人起七宝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家功德最胜。既知己身如此尊胜,弥足珍惜毋得自转。”
接下来寂静智阿奢黎为三王子头顶洒水三度予以灌顶并虽说偈颂: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趋泥洹,稀有难思议。
今舍汝俗名,当赐汝法名,为金刚智,请遍礼十方佛!”
在寂静智长老的教诫下金刚智跪于地上,虔诚无比地念着皈依偈:
“皈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然后寂静智尊者亲自为金刚智剃除须发,并以睿智低沉的声音唱道:
“剃除须发为舍骄慢,着坏色衣为除贪爱。剃除须发着坏色衣,与三宝贤圣仪相无别,当自欣庆!”
随着金刚智的三千烦恼丝落地,声明师用激昂悲壮的歌喉唱起了出家偈: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求圣道,愿度一切人!”
声明师的声音刚落下,寂静智长老双手庄严地捧起了新制袈裟,亲自为金刚智披戴: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多么庄严,多么肃穆,此刻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发赞叹,善哉!善哉!善哉!
在如此庄严的法仪中,剃度法事依旧在虔诚地进行着。寂静智长老以慈悲、爱怜的口吻教诫道:
“汝已剃发着衣当受三皈。今且为汝授三皈,翻无始邪心,皈三宝正觉。汝今初入道门,未明法义,且示住持三宝,令尔住心有所。夫雕塑灵仪是佛宝,琅函玉轴是法宝,剃发秉戒是僧宝。汝当至诚皈向,从今而后尽未来际,誓依佛为师,誓学法藏,誓同僧海。”
金刚智遂即虔心誓愿道:
“我金刚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随佛出家,释迦牟尼为和尚阿奢黎,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我金刚智,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释迦牟尼为和尚阿奢黎,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在庄严的弘誓之后,寂静智长老为金刚智授戒: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淫佚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着花鬘香油涂身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尽形寿不捉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戒,能持否?金刚智答道:能持!
“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今得大利,可悦可贵。沙弥今出家之支分皆备,当发胜愿回向菩提。”
寂静智长老随后神情肃穆举着手香炉微声唱言:
“抑出家受戒之庭,闻法得益之砌,天众地类来临影向。始奉外金刚部五类诸天,三界九居天王天众,王城镇守诸大神明,娑婆世界大小神祇,殊别那烂陀寺镇守韦陀菩萨城隍土地,及部类眷属,劝请诸神护持度者,当年属星本命元辰诸宿曜等,阎魔法王及当年行疫流行神等,乃至它界它方权实二类,并为威光倍增!”
王妃本来也十分不舍,然而庄严的剃度仪式,也让她生起了欢喜心。看到儿子落发时发自内心的愉悦神情,王妃在那一瞬间忽然感觉到很安心、很塌实。
仪式结束后,金刚智正式成为一名沙弥,开始了僧侣的修行生涯。
寂静智长老对他期望很高,所以亲自教导他学习《声明论》和其他佛教典籍。金刚智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佛法的智慧,一日千里。
青灯黄卷、钟鼓梵呗,五年过去了,金刚智已经打下了良好的佛学基础和修行根柢。
一天,寂静智把金刚智叫到房中:“你已经长大啦。这几年,我把能教的都教给你了。现在,你应该去遍参明师,千万不要得少为足,须知佛法犹如大海,汝所学仅仅一粟而已。”
金刚智一听长老要遣发自己,眼泪也急出来了,立即跪下恳求:“师父,莫不是弟子言行不妥,违逆您的心意了吗?请您慈悲,弟子愿意继续跟随您学习。”
寂静智笑了,说:“别哭,孩子!不是为师不想留你,你虽然贵为王子,然而在那烂陀寺五年,从来不因自已出身高贵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平等待人,生活简淡,事师勤谨,师父对你非常满意。然而,为师对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你能真正成为千叶宝莲之座主,去普度众生。你应该参访高贤,继续深入修习佛法,才能有大成就,你不会让为师失望吧。”
金刚智一听紧张的心情才愉快地松弛下来,然后恭敬地问道:“师父,弟子此去何方呢?”
寂静智语重心长地说:“西天竺有一位法称论师,早年也在那烂陀寺出家。后来他礼陈那的弟子自在军为师,学习《集量论》,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论师,你带上我写的推荐信,去他那里继续求学吧!”
金刚智遵嘱,依依不舍地辞别恩师,踏上了漫长的参学之路。这不正是善财童子之五十三参嘛!
他一路西行,风餐露宿来到西天竺,找到了当时名重全印度的法称论师。
法称尊者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沙弥,虽然风尘仆仆,双目却依然透出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言语平和,进退有据,气度不凡。
法称于是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
“弟子金刚智,从那烂陀寺寂静智长老那里来。这里有他给您的亲笔信。请大师过目。”说着从背囊中取出书信双手恭敬地捧于额前。
法称尊者的侍者立即取过并呈给尊者,法称展笺一看,果然是寂静智长老的笔迹,遒劲有力:
“法称尊者鉴!别后经年,各弘一方,书信难至。想尊者道业精纯,法理玄妙,山水遥隔,不能咨问。今特遣门弟子金刚智致殷勤之意,愿尊者慈悲,纳于法席。此子本中天竺王伊舍那瓦摩第三王子,禀性淳和,身蕴道德,年十岁而入于缁门,慧解过人,望尊者悉心调教云云。”
法称尊者阅毕,又仔细看了看金刚智,点了点头,称赞道:“寂静智长老果然慧眼识龙象!”
于是这位大师留下金刚智,教导他学习因明论。金刚智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那烂陀寺又随寂静智长老学习过五年佛法,根基稳固,天性聪颖,所以领悟得很快。经过四年的认真学习,已得法称尊者佛法思想的的精髓。于是法称尊者命他回那烂陀寺。
这时,金刚智已经是正当青春的大丈夫了,阔别四载,不知道那烂陀寺是否还和走的时候一样?师父和师兄们是否安好?
踏上归途,金刚智心中不断浮现出在那烂陀寺度过的五年,师父慈悲的音容仿佛就在面前。他昼夜兼程,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那烂陀寺。
金刚智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那烂陀寺,大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他一回来,立即叩见寂静智长老,看到日渐垂老的师父,金刚智重重地礼拜了下去:“师父,弟子回来了!”精神矍铄的寂静智长者连忙嘱咐:“快快起身,徒儿!”然后久别重逢的师徒眼里噙着泪花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徒相见,格外欣喜。长老看上去比四年前略显苍老,还是那么慈祥和蔼。看到爱徒已经长成挺拔的青年,更显成熟、智慧,长老心中非常宽慰。
“你已经长大了。等你年满二十,就可以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僧。”
金刚智重回那烂陀寺,在寂静智长老的指导下,开始专心修持戒律。一晃半年过去了,寒暑时易,那烂陀寺即将迎来盛大的浴佛节。届时,将为一批新戒子传授具足戒。
浴佛节的那一天,人们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瓶、罐等盛水器,里面装满了净水,在那烂陀寺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为太子沐浴。
史传释迦牟尼佛降诞于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为净饭王的太子。佛母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时,太子悉达多从夫人右胁降诞。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自己在东南西北四方,各行七步,每踏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大莲花。太子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有两条龙飞腾在虚空中,吐出两道清亮的水练,一条清凉而另一条温暖,缓缓浇灌在太子身上,为他沐浴。
后人为了纪念,在每年的佛诞日都举行浴佛仪式。
这一天天气晴朗,蓝天点缀着朵朵绚丽的云彩,四野的茂林修竹似乎在宣畅着恒常的般若,山峦和溪流仿佛从禅定中初起抒发着畅悦,吉祥的飞鸟在欢乐地鸣唱,袅袅香烟轻快地飘逸向苍穹深处。
与大殿前人山人海的壮观相比,那烂陀寺的戒坛处,却显得格外清净安谧。十几名将受戒的佛子已经提前一天,把这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清早,他们就已经来到这里,恭敬等候戒师来临。
戒师入坛后,拈香礼佛,绕坛就座。
金刚智站在新戒的队列中,心中涌起法喜,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的感动。
首先寂静智长老手执香炉表白道:
“夫大比丘戒成就极难,遇菩提萨埵仪规亦极难,而今之仪规乃究竟圆满之作法,更无越者。
如先所闻,得此法难,如法出家不易,不必赘述。然受菩萨戒法必先皈依三宝,故未皈依三宝者,必先教其皈依。出家五众必须遵守,然近来多无仪规而皈依者渐多,诚非如法。有四种三宝义,释迦如来诞于净饭王宫,成道菩提树下,教化引导一切众生,此乃化相之佛宝也;如来酬檀越请食,说修苦、集、灭、道四真谛之教法,此乃法宝也;从鹿苑所度阿若拘邻等始,于世一代间奉助圣化之所学,无学圣众乃为僧宝也。
化相佛宝仅惟在世不及灭后,是故于忉利天宫尊相得存,双林灭后遗身舍利,此尊相舍利即住持之佛法也;世尊一代八十年间所说法于钵罗堀窟结集于贝叶,此则法宝是也;一切持戒者四人以上居于一所而说布萨戒之大僧大尼名曰僧宝。住持三宝以僧宝为胜,即使佛像、经典遗留于世,若无僧宝其德不显。
理体三宝者,共大小二乘以显圣者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是佛宝也;以灭理无为为法宝;以学无学之功德为僧宝。
一体三宝者,自性所具之佛性是也。佛性显者号之为佛,佛性未显者是谓众生。觉了众生佛性之意名曰佛宝,具轨持规则义者是谓法宝,一味和合义者是谓僧宝。观一切人生同具此德,不甘轻慢,怀大慈大悲以教导之,使其佛性显现即为皈依三宝之意。
化相三宝能化佛性,住持三宝显现胜缘,理体三宝佛性先达。佛性者离虚妄分别之性,众生虽具此性,然因虚妄分别而隐。所谓虚妄分别,为助自身命而害他命,为自衣食而侵他财,无有惭愧。若受此戒,即为止恶,从皈依三宝始为显现本具佛性之根本也。诚然皈依四种三宝,必守此戒。佛出于世为说此戒,一生所说法不外戒、定、慧三学,而三学中以戒为首,依于此行是谓僧也。复遗佛像经卷等化仪于世,以此而行受戒为本。性遮二戒可止众生烦恼,劝生有情信心。
持此戒时,即为皈依一体三宝,即顺圣贤所行,是谓皈依理体三宝。如斯存念,重复以下皈依辞。”
随着寂静智长老表白的声音停下,受戒诸佛子一同恭敬三礼。
授戒师寂静智长老接下来领诵道:
“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皈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从今以往,称佛为师,不敢皈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
佛子们各自念着自己的法号虔诚地跟诵了三遍。
“愿我决定,当证无上菩提者,是谓上求心,上者,得无上菩提之乐心也。
愿我决定,能做有情一切义利者,下化心也,下者,度尽一切众生之意愿也。
上求下化二心虽然相似,二俱不相离。菩萨自利即是利他。汝等佛子当发三种心:厌离有为心,欣求菩提心,深念众生心。
所谓厌离有为心者,寒热泥犁之苦难说不尽言,饿鬼饥馑之愁苦表难胜义。碎脑以食,食子息饥,残害牲畜,楚负重荷,向险汗流。人间有八苦之难,天上复五衰之忧。故菩萨较之二乘怖畏生死尤甚,但怜悯众生而计留生死。
所谓欣求菩提心者,上皈一体三宝之心不异,圆满转依离于言语,其心广大寂灭外鹜,势必修证如此。
所谓深念众生心者,悉知六道众生皆为父母,誓愿必于尽度。以上二心,二乘分亦发之,然大悲心诚二乘非分,即便菩萨发心亦难,毋须勤励。发此三种心,因大悲故,得无上大果,欲度有情。”
寂静智长老的语音刚停顿,诸佛子们便已旦旦信誓:
“大德僧伽听,弟子某甲,从今日始发阿耨菩提心,欲饶益有情故。从今以往,愿我所修六波罗密一切万行,皆证得无上菩提故,我今共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愿我决定,当证无上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究竟涅槃,安处如来广大智中!”
接着受戒佛子们乞戒道:
“弟子某甲,今于师所,求授菩萨,大比丘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者,慈悲哀悯!”
寂静智长老用庄严而深沉的语调答道:
“吾今为汝等佛子授戒!”
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金刚智随同其它佛子一齐长跪于戒坛之上,虔诚地、恭敬地、渴望地注视着授戒尊者,随尊者的音声附和唱颂着:
“先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戒和尚!
次奉请三觉母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奢黎!
次奉请当来导师弥勒慈尊为教授阿奢黎!
次奉请十方诸佛为证戒导师!
次奉请一切菩萨摩诃萨同为法侣!
佛子们逐次庄重三礼诵唱道:
“弟子某甲,奉请本地释迦如来应正等觉,为授菩萨大比丘戒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慈悲垂悯!
弟子某甲,奉请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为授菩萨戒大比丘羯磨阿奢黎,我依阿奢黎,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慈悲垂悯!
弟子某甲,奉请弥勒菩萨摩诃萨为授菩萨戒大比丘教授阿奢黎,我依教授师故,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慈悲垂悯!
弟子某甲,奉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为授菩萨大比丘戒证戒师,我依证戒师故,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慈悲垂悯!
弟子某甲,奉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同为授菩萨大比丘戒法侣,我依法侣故,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慈悲垂悯!”
寂静智长老依旧唱道:
“汝等各各对佛合掌至心谛听,已奉请冥定五师必依大慈大悲誓愿降临道场慈悲加持。本师释迦牟尼佛处道场中央,文殊、弥勒两大菩萨胁侍秉羯磨教威仪,十方诸佛菩萨处于虚空垂悲证明。今面对五师发露无始以来所造罪业,使身器清净堪戒所依。
尽管有情本性清净,然随妄流转,故名众生。当安住自心实相,舍妄归真,是名如来。然法真如明月为无明住地云翳所隐,常住佛性之莲被生死妄染泥淖覆蔽,故道分欲、色、无色三界,形殊多足之四生。贪嗔痴三毒起处,罪障积山,身口意三业所履,泥淖海深。凡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过去现在之业相续不断,如斯罪障难可计量。然则至诚发露忏悔,勤唱大乘经文,虽多生旷劫之罪,刹那消灭。故殷勤唱颂忏悔文。”
受戒佛子们依旧长跪泣泪涟涟悲痛地忏悔着:
“弟子某甲,仰乞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两足尊,一切诸法离欲尊,一切僧宝众中尊。
弟子某甲,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为贪瞋痴无量烦恼恼乱身心,广造众罪,所谓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盗三宝财、谤三乘法、言圣法非、留难障碍、隐蔽覆藏如下罪孽,对一切出家人若有戒若无戒,打骂呵斥,禁闭牢狱,剥夺袈裟,逼迫还俗,责役驱使,重债废调,断其命根,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未止十不善业,身业不善行杀盗淫,语业不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贪瞋邪见、污父污母、污僧污尼、秽犯伽蓝、破斋破戒、恼乱众生、轻毁三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忆数难知。
我今至诚发露忏悔,自此以后永断相续,尽未来际,永不再做。唯愿三宝慈悯证明,灭弟子所犯罪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听完佛子们的忏悔,授戒师寂静智长老殷重地问道:
“汝佛子等愿为菩萨否?”
金刚智与其余佛子异口同声庄严答道:“愿也!”
“汝等佛子是否已发菩提心?”
答言:“已发!”
然后尊者为诸佛子授戒羯磨作法,手中指尘缓缓举起,仿佛承载着无尽法界的嘱咐:
“如今佛子汝等堪受戒法。诚起专著,殷勤发心。我今为汝,授具足戒。专心一志,仰如完器,殷勤奉行。若念有差,犹如覆器,必无所成。今任正论,唱羯磨文,成汝戒体!
汝等佛子当严守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乃断恶修善之利生大愿行。
所谓摄律仪戒者,由不可说不可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现百俱胝化身,一一身救度无量众生,乃至以佛身或现杂类身教化不堪教化众生之弘誓也。
如此三聚净戒,乃三身正因,三德之本。若不发心,欲得其果,无有是处。
由摄律仪戒而证法身,摄善法戒而得报身,饶益有情戒而成就化身。因位万行而统摄于三聚净戒,果位功德无不统摄于三身。所言已具、当具、今具者,是为受体;已学、当学、今学者,乃受后随行。谛听勤思,必得成就。”
此时金刚智和其余佛子全部长跪于地,悉心聆听寂静智长老的羯磨教诫。
“汝等佛子,谛听谛听,今于我所,欲受一切菩萨学处,欲得一切菩萨净戒,即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如此学处,如此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如斯学处,如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从今身起,尽未来际,永不得毁犯,汝今能持否?”
金刚智等声震寰宇地应答道:“能持!”
“汝等佛子,今于我所,欲受一切菩萨学处,欲得一切菩萨净戒,即所谓摄律仪戒、摄取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如此学处,如此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如斯学处,如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从今身起,尽未来际,永不得违失,汝今能持否?”
戒坛上的上空再次响彻庄严的回应:“能持!”
“今番羯磨,必得成就无边戒体。‘能持’言下,成就初念所熏种子,刹那刹那任运增长,至于佛果之金刚心,履解脱之道,循序渐进,成就戒法身,获佛果功德。谛听善思,戒体当成。”
汝等佛子,今于我所,欲受一切菩萨学处,欲得一切菩萨净戒,即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如此学处,如此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如斯学处,如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从今身起,尽未来际,永不得遗失,汝今能持否?”
依然是撼动三界的应答:“能持!”
“羯磨已毕,正法界之功德必入汝身心。汝等发心当如虚空广大,救摄一切三有众生及护持三世佛法之因缘!”
随后是更为雄浑宏大的发菩提心真言回响于娑婆大地:
“唵冒地质多母怛播娜夜弭!”
“唵三摩耶萨怛鍐!”
在授戒仪式结束前,寂静智长老再次殷勤嘱咐金刚智他们:
“比丘寂静智,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一切菩萨。今于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州五天印度那烂陀寺戒坛,新发意菩萨金刚智等佛子发无上胜心,奉供释迦文佛遗身舍利及法相,诸佛菩萨法相,为现前传戒大比丘僧作证明,以三聚净戒羯磨,使令成就菩萨大比丘戒,唯愿诸佛菩萨垂悯证明!唯愿诸佛菩萨垂悯证明!唯愿诸佛菩萨垂悯证明!
此菩萨净戒以菩提心而成就,故十方净土各各显不可思议瑞相,凉风吹拂,异香熏蒸,光明显现,普降华雨。然今受戒者金刚智等佛子,遇难值正法,得受菩萨大比丘戒,此事浊世末代最为稀有。
今汝等佛子身心出家,蒙冥显许可,告得好相。今此作法,规则圆满,必显殊胜瑞相。”
在观察宝镜的弥勒慈尊、诸大菩萨摩诃萨和善见等天子忽见娑婆世界祥云四起,天鼓自鸣,瑞气纷飞。惊此瑞相,诸菩萨与天人个个相询本师此何因缘显此瑞相?
弥勒慈尊答言:“善哉!善哉!善哉!尔等谛听,吾与尔说:
今于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州五天印度那烂陀寺戒坛,新发意菩萨金刚智等发无上胜心,奉供释迦文佛遗身舍利及法相,及我成佛法相,诸佛菩萨,为现前授戒大比丘僧作证明,以三聚净戒羯磨,使令金刚智等成就菩萨大比丘戒。”
诸大菩萨、善见天子等闻弥勒慈尊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在那烂陀寺的戒坛上,寂静智长老依然用睿智的言音教诫着金刚智等佛子。
“菩提萨埵之授戒作法,从粗至细有四波罗夷誓,今此圆满作法,规则无有过者。
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第一他胜处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金刚智等响亮地回答:“能持!”
“菩萨集财集法,当施众生。而今有财有法,吝啬不施于来求者,是第二他胜处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相对违境,心怀瞋愤,不止粗言,更加刀杖拳脚,面对因悔谢罪,犹怀瞋恨不解,是第三他胜处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诽谤菩萨,爱乐邪法,建自信解,随传他人,是第四他胜处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汝等佛子谛听,以上为菩萨四波罗夷,三聚净戒之根本。若比丘犯之,现生中即非比丘、非沙门、非释子。
第一大比丘法,不可犯淫欲,若不净行行淫欲(甚至与畜牲),即非沙门、非释子。比如割头,后难再生。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二大比丘法,不可盗他财物乃至一草一叶,若盗人五钱或不及五钱,若自取或教他取,若烧、若埋、若坏他人财物,即非沙门、非释子。如断多罗树心,后不复生长。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三大比丘法,不可断众生命,乃至不断虫蚁之命。若自断人性命,或授人刀具教杀生命,或与人非药、或堕胎、或厌祷咒诅杀生,即非沙门、非释子。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四大比丘法,不可妄语以至嬉笑。未得上人法、未得禅定、解脱、三昧、正受,天龙神鬼来供养时未得言得,即非沙、非释子。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汝诸佛子,此四波罗夷乃一切戒律根本,设尽生命不可违犯。”
然后寂静智长老为金刚智等佛子授四依法:
“诸佛子谛听,如来正等正觉所说比丘受戒之四依法:
一者比丘着粪扫衣出家、受戒,此乃成就比丘行之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二者比丘依乞食、檀越施食出家、受戒、成就比丘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三者比丘依树下坐出家、受戒、成就比丘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四者比丘依腐烂药出家、受戒、成就比丘法。从今身始,尽未来际,永不得犯,汝今能持否?
“能持!”
“汝等佛子,此四依法作一切持戒,四重禁乃至持戒之根本。汝当真受法教、真勤福作、治塔印经、供养僧众!不得违犯和尚奢黎一切如法教命,不怠五夏学问,当勤备三学。学问、诵经、勤求不止,于方便中深入佛法,具备四依之德。昔日吾辈先师龙猛菩萨得如来悬记,于世流布密法,如欲学修必先完善戒体。依止受衣、受钵、六念之法,勤修戒律。以所生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以受戒为大善根,故必得回向!”
于是金刚智等佛子无比肃穆地再次宣誓道:
“弟子金刚智等,如是发愿,受戒所生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愿未尽苦者离苦得乐,未发菩提心者发心,未断恶者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早证菩提!以受戒忏悔所生功德,愿与法界众生弃舍此身同生佛国、闻法悟道、证无生忍、获大神通、游历十方、历事诸佛,恒闻无上大乘正法!以受戒忏悔所生功德,普愿法界众生永离三恶趣,常于佛法中清净出家,为一切众生大善知识。愿闻我名者悉发菩提心,愿见我身者悉断恶修善,愿听我法者得大智慧,愿知我心者早证佛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全场四众全部匍匐在地,虔诚地向三宝顶礼,向寂静智长老顶礼。
授戒仪式最终的回向偈,从那烂陀寺的戒坛冲云汉,响彻了娑婆世界,回响于三千大千之微尘佛刹,历久不息,直至今日!
受戒仪式圆满结束了,金刚智终于成为一名比丘。然而,戒律的学习并没有随着仪式而结束。
寂静智长老对金刚智期望既高,要求也就异常严格。此后六年中,金刚智学习了佛教大小乘种种律仪,身口意益发清净安和。
戒律的学习完成后,金刚智又学习了《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著作。
二十八岁那年,金刚智来到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城,跟随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和《辨中边论》。
三年的光阴又如流水般逝去,金刚智已经三十一岁了。自从十岁那年出家,屈指算来,已经过了二十一年。佛法三藏,已谙熟于心。多年的修行,让他的心变得非常安祥。
一天,金刚智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身化为一朵千叶莲华,在南天竺的一位高僧的庭院中盛开,而后又向一直向北飘去。醒来后,金刚智沉思了许久,他的禅定功夫已经很深,很少会有梦境,这个梦会不会预示着什么呢?
于是金刚智观察自心,净菩提心月轮已经皎洁分明,然仍未圆满。这就预示着自己在佛法上还应当继续深入,也许应该去南天竺游学参访。于是他收拾行囊,再一次为了求得佛法的真知,踏上了旅途。
到了南天竺境内,金刚智向人询问梦中所见高僧,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继续一路行走,一路打听。
经过一个村镇的时候,有一个村民叫住他,说:“尊敬的瞿檀,镇上有户善知识正在斋僧,您为什么不去呢?”
金刚智于是依言前往,果然有一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少出家比丘都前来应供。这家主人深信佛法,亲自站在门前迎接僧侣,每一位僧人来了之后,都善加款待,之后又恭敬送走。
金刚智走上前去,这家主人恭敬一礼,说:“尊敬的法师,您看似远道而来,请进寒舍歇息,用过斋饭再赶路不迟。”金刚智含笑点头,迈步行入。
很快,有人将精致的素斋摆了上来,并说:“尊敬的法师请慢用。”看来这户善知识家的家仆都受过很好的调教,他们对于出家人的恭敬遥追佛陀在世的时候。
用斋之前,金刚智先运心供养虚空法界一切有情,然后对侍候斋饭的仆人说道:“请贵主人来此,贫僧有事请教。”
不一会儿,这家主人来了,态度恭谨,很客气地问:“尊敬的法师您有什么吩咐?”
金刚智微笑着说:“施主斋僧,广种福田,令人欣喜。贫僧从迦毗罗卫赶来,实为寻访南天竺的一位高僧,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呢?”
这家主人笑着答道:“法师要打听南天竺的高僧,真是问对人了。凡南天竺的著名僧侣,我一向恭敬供养,不知您说的是哪一位?”
金刚智于是对这位善知识将梦中所见高僧形貌详尽描述了一番。
这家主人说:“听您的描述,很像是我的恩师龙智阿奢黎呀。他老人家当年得到龙猛菩萨金胎两部大法的真传,是个位登圣地的菩萨,神力难思。听说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如今已有七百多岁了,人们大都听说过他的名号和神奇的事迹。不过,有缘一见的人并不多。我年轻的时候,有幸遇到恩师,他曾教我持诵准提咒。”
金刚智一听心中欢喜,开心地说:“听施主这一说,看来梦中所见高僧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龙智菩萨啊。他老人家现在还健在,真是不可思议。”
“不过,恩师行止无定,有时住在南天竺,弘法利人;有时游于师子国,劝接有缘。能不能遇上他老人家,就要看缘法了。从前东土大唐的玄奘法师,曾在大林东境遇到龙智阿奢黎,那时龙智阿奢黎已经年近七百,然而容貌就好象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他还传授了玄奘法师中观之学。”
金刚智此刻还不知道龙智阿奢黎确切的所在,听完善知识的一席话,心头迷津廓然开谒解,疑云已然散去,一种笃定的信念越来越清晰。暗下祈祷,我惟愿诸佛菩萨慈悲,能拜谒到龙智菩萨!
辞别这家主人,金刚智踏上了寻访龙智菩萨的旅途。
大凡圣人所在,山色明秀,河流清澈,森林修茂。
不知多少个日夜,金刚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终于看到前方出现荡漾着神秘、清幽气息的密林,其中不乏参天古木,枝叶扶疏,仿佛经历过世纪沧海桑田的巨变般苍郁。林中芳草如茵,翠绿可喜。还有雨后长出的一簇簇白蘑菇。金刚智小心地行走,惟恐踩到草从中的虫蚁,更怀恭敬祈请林神垂护。
远处传来清扬的梵呗,缭绕于林间,令人心驰神往,金刚智不由得身心为之一震。他循声前行,看到翠岩之上有一着袈裟的僧人,身形庄严飘逸,正在吟咏梵呗,其声清越激扬,有如天籁。置身其中,令人疑为仙境。
金刚智静静地聆听,身心仿佛都融入虚空,草木也好象被梵音穿透、感染,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庄严和谐中。
待梵音停歇,余音依然袅袅不绝。金刚智上前施礼,说:“旷林清幽,幸逢高贤。贫僧金刚智有礼,冒昧请问大德尊讳?”
那人闻言转过身来,只见他眉目清逸,面容蔼然,年约三十,身上袈裟放射着光明,相貌庄严圆满,慈祥的脸上洋溢着智慧。啊,原来是一位法相庄严的中年比丘僧。
金刚智猛然想起梦中所见高僧形象,心中不禁大喜。他在林中得聆天籁梵音已然欣喜莫名,而这位绝世高人,竟然又是一位巍巍僧宝,而且与梦中所见高僧形貌无二,不由得生起极大的喜悦,又重新恭敬礼拜下去。
中年比丘含笑观察金刚智,一面夸赞说:“善哉!善哉!善哉!金刚智!”
“看来你已经知道我是谁了。自从跟随先师龙猛菩萨学习秘密曼陀罗教,一直少遇法嗣,传承密法,不得已长住人间,随缘利生。今天你来了,也是宿缘所感。我就是龙智老僧。”但见龙智菩萨周身圆光,清净白炽,整个苍穹仿佛也被映照通彻。
金刚智又再三礼拜,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的岁月,金刚智跟随龙智阿奢黎七年,事师恭谨。龙智菩萨见他心性调柔勤勉,堪为法器,于是先使他通达大乘经典和五明论,而后又授他五部灌顶和诸佛秘密之藏,教授他《金刚顶瑜伽经》和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又教他绘制曼陀罗,粉饰坛场等等。
有一日清晨,龙智菩萨早课完毕对金刚智说道:“你已经得到我之全部秘藏传承,自此肩负如来醍醐法藏,当行走四方拯济有情,随缘度化,莫教秘藏断绝娑婆。今日我们缘尽,你就离去吧!”
金刚智听完龙智菩萨的话,没有悲哀,只有法喜。他明白恩师已然准许自已驾驭慈航,弘法利生了。于是金刚智辞别龙智阿奢黎,首先回到了中印度。教化有情、流布佛乘密法的足迹从此开始,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能得遇殊胜无比的佛法。
金刚智回到中印度不久,南天竺国中大旱,河流干涸,庄稼枯萎,人民甚至吃水都成了困难,在那种情况下,几乎水比油贵。
摩赖耶国王看到旱情如此严重,自己管理下的土地人民生活困苦,便邀请能人异士请雨消旱,然而无一凑效。当国王听说金刚智得龙智菩萨密法传授,能兴云布雨时,激动万分,这是为旱所苦的万民的福祉啊,于是迅速派遣使者迎请金刚智来到王宫请雨。
金刚智被迎请南天竺后,国王恭敬有加,殷勤款待,并告之以旱情。金刚智告诉国王,“此乃众生共业所感,惟福德欠缺才有此灾难。诸佛醍醐密法不可思议,贫僧当虔心修法庄严地祈请龙神布云降雨。”
于是金刚智在宫中地上掘土布置密坛,非常虔诚地施法求雨。第一天过去了,天气依然十分晴好,炎炎烈日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家既充满期盼,又狐疑不定,不知道是不是真得可以降雨呢?
然而第二天,天空中不断飘来层层云朵,时而阳光从云隙洒落,时而又乌云密布。当人们看见久违的云彩,似乎都流露出渴盼的眼神,对金刚智也多了几分信任。
第三天午后,金刚智继续施法,只见天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倾刻瓢泼大雨骤然而下!
宫中一片欢腾,国王也欢喜踊跃,国中上下对金刚智都极为尊崇。国王还专门为金刚智建造了寺院,南天竺国对佛法生起信心的人民越来越多,这也为金刚智化导众生的弘法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金刚智道德修行高深,因而受到天人的礼敬和供养。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有飞天恭敬地捧着装满妙味的甘美饮食从天而降,殷勤侍侯。金刚萨埵、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也常常现身其前。
三年后的一天,金刚智又象往常一样上座观心,忽然满室异香,光明赫熠,但见巨大莲花宝座从空徐徐而降,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出现在他面前。观世音菩萨身穿白色天衣,顶戴阿弥陀佛,容貌端严,散发出慈和的清辉,微笑着对他说:“你所学已经成就,应当前往东土大唐。文殊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住持佛法,你可以前去拜谒。并且你与大唐缘分深厚,速去那里传授如来密教,上报下化济度有情。”
观世音菩萨的权现,将金刚智心中埋藏的夙愿点醒。
于是他进宫禀明摩赖耶国王,表明自己决心前往中土弘传密法的愿望。国王已经尊奉金刚智为国师,由于金刚智尊者住锡此国,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王实在不想让金刚智离去,那对于整个国家将是多大的损失呀!
于是国王婉转地劝说金刚智道:“东土大唐距我国有万里之遥,路途艰险,如果走陆路要跋涉千山,历经流沙,迂回典折。如果走海路,波涛万顷,风波难料,海上往来的船只,多有倾覆的传闻,还请大师三思而行啊。大师在南天竺弘化,国中上下,多蒙法泽,如果您有什么需要,我国都可以供给。还望尊者千万不要匆忙决定离去,南天竺人民需要您呀!”
金刚智决断地回答:“贫僧在此弘化三年,多得陛下护持之力,然而如来密藏,与东土大唐有缘,贫僧使命在肩,不得不往。还望陛下体察。”
国王见金刚智决心已定,于是说:“久闻东土大唐,繁荣富庶,文化开明。大师前往弘化,也是一桩意义重大的事情。我国中供奉的佛舍利,就中有一粒为金色,现在大师前往大唐弘宣圣教,这舍利就请大师携往东土供奉吧。沿途所需一切资粮,我都命人于尊者初行前送往大师寺院。再择日为大师饯行,愿此去一路顺风,教法殷盛。”
金刚智说:“陛下厚德,令人感怀。贫僧此去,还愿陛下护佛法教,一如往日。慈爱人民,广为利济。贫僧告退,这就回寺中准备。”国王一行长跪皇宫庭院,目送金刚智尊者飘然离去。
回寺以后,金刚智将所有梵文经典都细细捡选一遍,将《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等大量梵文佛典捡出,放入经箧。
而后,又列出携带的法器名录:佛舍利八十粒(其中金色舍利一粒),白檀木雕刻佛菩萨金刚等像一龛,白緤大曼荼罗尊四百四十七尊,白緤金刚界三昧耶曼荼罗尊一百二十尊,五宝三昧耶金刚一口,金铜钵子一具二口,白螺贝一口等等。
金刚智临行的那一天,南天竺国王亲自送行,并派人护送金刚智,带上了《大般若经》等许多经典梵夹,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城中许多百姓闻讯都自发地赶来,送他们敬仰的一代高僧远行东土弘法。送行的队伍恋恋不舍,人们眼含泪花,目送金刚智大师离去。
金刚智携带着大量梵文经典和法器出发了,一路跋山涉水,经过师子国,乘坐波斯商船,到达室利佛逝国(今印尼苏门荅腊)等二十多国。船行海上,屡遭风暴海难,还多次被暴民袭击,同行的商船都遭遇劫难,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无事。同行之人都亲眼目睹每逢恶浪险风或者遭遇海盜,金刚智大师总会手结印契,口诵真言,灾难便消弥于无形,他们由衷地对这位佛门耆宿生起无限敬畏。
在室利佛逝国稽留期间,金刚智遇一渔人贩卖一只捕捞的大海龟,即好言相劝:“施主莫要贪图眼前小利,害它性命,结下大怨,如果这样,海龟他日必向施主索债,只恐到那时节,凄惶告饶,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啊。今日慈心放他,他年必有善报。”
渔人听眼前这个梵僧这么说,心中也有些害怕,然而又觉得将来的事渺茫得很,这么一头大海龟白白放了又有些可惜。犹豫不决,就对金刚智说:“大师,我听您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每天以捕鱼为生,如果每天抓来的鱼都放生,那我不是无法生活了吗?我不也得饿死?”
金刚智看见渔人有些动摇,便继续劝说:“世上的职业并不只有捕鱼这一种,你可以从事其他的善业啊。并没有人限定你只能从事捕鱼的行业,你自己可不要把路越走越窄了。这个岛上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生长水果,你也可以考虑改行种植水果呀。”
渔人一听金刚智大师所言有理,便说:“哎,大师您真是提醒了我了。不过,我以前从来没有种过水果,不知道能不能栽种好呢?”
金刚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从慈悲善良的心出发,然后再努力学习所需的各种知识,不愁水果长得不好。”说完,他把岛上几种主要水果的习性和栽培方法都告诉渔人,又将自己带的食物和银两分给他一些,以解决他当下的生活困难,渔人感恩不尽,发誓以后再也不造杀生的恶业了。
就在金刚智劝化渔人的时候,一名年约13岁的少年站在旁边,静静地观看。
金刚智为大海龟作了三皈依然后喃喃念诵了几句真言,就说:“我们把它放回海里吧。”
他们在前面走,这个少年也一直跟在后面。来到海边,金刚智又用真言加持这只海龟,然后就俯身将它放入海水中,说:“去吧!愿你早日脱离畜生道,从生死苦海中出离,转生人天,入于如来智海,得大自在!”海龟在游向大海的时候不时回头凝视金刚智祖师并感激地连连点头,一会海龟便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渔人也千恩万谢地拜别了金刚智,他将开始生命中新的善行。
金刚智对着波涛浩渺的大海凝视了片刻,转身准备离去。只见那个一直尾随他们来到海边的端正清秀的少年双手合什,站在自己面前,俯身顶礼。
金刚智和蔼地告诉这位少年:“小施主免礼!”并充满慈悲地问:“小施主,你看起来很象天竺人,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只听这个少年说:“大师,我父亲本是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父亲早亡,所以跟随舅父,随母亲家的姓。十岁的时候,就随舅父周游巡历东土大唐的武威和太原等地,后来又展转来到这里。刚才看到大师您慈悲说法,弟子心中十分欢喜,我想随您学习。恳请大师收下我作您的弟子!”说着这位少年再次匍匐在地叩首顶礼。
金刚智仔细看这名少年,只见他神清气爽,双目清湛,应答流利,相好端严,心中也颇为满意,于是说:“我叫金刚智,从天竺来,准备前往东土大唐传法,一路风波险恶,才到这里。你虽然愿意相随,但还要征得你舅父的同意才可以。”
少年说:“尊敬的大师,我的舅父会同意的,请师父随我来。”于是二人走到少年的住所,一名老者出来相见。
少年对老人介绍说:“舅父,这是天竺高僧金刚智大师,他准备前往大唐传法,孩儿想随同大师一起去。”
老者见金刚智具足威仪相好,也很欢喜,上前作礼:道:“大师发大心弘法,这个孩子早有此弘愿,他愿意追随您,也是他的福德因缘,希望您能收留。
当初他母亲还没有怀胎的时候,有一名善于占相的人对她说:‘你以后一定会生一位菩萨。’说完,这个人就不见了。当时,我们都非常惊奇。
于是我的妹妹天天斋戒沐浴焚香念佛,还没到三天,便在念佛堂坐着做了一个吉祥的梦。梦见佛陀微笑,双目有光明流出,从她的头顶注入。她忽然从梦中惊醒,全身流汗,之后就感觉有了身孕。夜间即使不点灯,她所在房间里也和白天一样明亮。还有很奇特的事情就是怀胎十二个月这个孩子才出世。
孩子一出世就会说话。佛法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等,就好象生来就知道似的,我们并没有人教过他呀,何况他还那么幼稚。”
金刚智听了,以手摩挲少年的头顶,说:“既然如此,你就随我一起去大唐吧。师父赐你法名——不空,希望你将来具备不空如来的成就,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少年一听,欢喜非常,立即五体投地,恭敬三礼并说道:“徒儿不空谨遵师父嘱咐!”于是少年不空就跟随金刚智大师,成为大师的侍应沙弥。
师徒二人穿越了南印度洋几乎全部的岛国,在此期间,金刚智大师不断为不空讲解佛法,不空默默受教。
不久,师徒二人又搭乘商船,继续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漂泊。有时,金刚智谈起印度的梵文经典,不空听完一遍就能流利地背诵出来,没过几天,就可以领悟文义。这令金刚智大为惊奇,也深感愉快。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历尽风浪之后,他们乘坐的船终于驶进大唐所辖的南海。又经过多日的航行,广州港逐渐映入眼帘。
到达港口的时候,天上浓云翻滚,雷声轰鸣,暴雨如注,不断倾泻到海面,溅起层层水花。远远地瞭望到有风帆点点,仔细看时,只见约数百只小船向他们乘坐的船只靠近,阵阵鼓乐透过风雨声传到耳畔。待小船靠近,才看到每只船上都有十余人,手持香花。这时,风雨渐住,大船也缓缓靠岸。
原来印度佛教大师金刚智来唐土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唐王室早就下诏广州府恭迎即将到来的法门龙象。当日金刚智他们的船舶快要进港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知府衙门,于是节度使和二、三千士绅信众纷纷起来,欢然相迎。整个广州港香花处处,音乐悠扬,隆重欢迎金刚智这位密教大师的到来。
自从离开南天竺,在海上屡经风暴,辗转漂流,屈指算来,已经整整三年过去了。此际,金刚智置身于一片香花之中,感受到了东土大唐海纳百川的气度,也感受到了人们对佛法的尊崇和对文化的重视、。
在使节的陪同下,他们来到早已精心布置过的驿馆。结束了漫长的海上漂泊,金刚智大师终于可以安心地在此暂时享受一下不必奔波辛苦的安宁和谐。他感恩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尽管路途迢迢,磨难重重,终于平安无事地到达梦寐以求的国土。这里的人们等待他的教化,等待着他畅演如来密藏的殊胜理趣。
在东吴政权时期,分东汉的交州为交、广二州,北部为广州,郡治在番禺。广州的范围横跨今日广西、广东两省,只有南部今天的湛江市(广州湾)、北海市、玉林市、钦州市范围属于交州,北部桂林市、贺州市、韶关范围属于荆州。东西晋基本沿用了三国建置,但到了南朝后期,增设了大量州置,广州的范围也大大缩小。
隋朝废除州置,广州成为南海郡,之后到唐朝又恢复广州之名。
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当时的广州府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通商口岸,贸易繁荣,又是海路交通枢纽。而驿馆是招待往来使臣、官员的重要所在,所以这里的建筑、布局都显得精雅大气,非别处可比。只见雕梁画栋,环境清幽,古色古香。
然而很快传来唐皇室的诏书,命广州府速速派人护送金刚智大师赶往下京洛阳古城,沿途大师所求要一应满足不得拖宕。于是金刚智和不空在驿馆仅仅短短休息几日后,就不得不启程应命而去。
由于金刚智想沿途熟悉大唐风土人情,护送官吏只好满足大师的要求,所以他们并没有骑快马日夜兼程赶往洛阳。一路遇有佛教名胜,塔院经幢,每每礼拜瞻仰。
开元八年(720年),金刚智先抵洛阳,来自下京皇室的接待至为盛大,这让金刚智这位印度大师感受到了东土完全不同的文化风俗礼仪,而熟稔的安谧和谐又使大师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今人金学孟有《洛阳古都赋》一首,历史上著名的洛阳古者可略见一斑:
“千年圣地,九朝古都,踞华夏之中心,扼中原之大陆,崤函帝王之殿,河洛王者之寤。控驭八极,堡垒四固,中华文明之本原,炎黄发祥之渊薮,毓秀之灵,膏腴之属。蓊郁丹露,清泉白雾,青岩沁水,紫霞彩幕。洛水潋滟之波,邙山苍翠之覆;凝虹霁于风前,散蔼云于雨疏。虽流风布霜,俯侵植物,而暖阳融雪,烊化草木。盖以浩气鹏举,冲霄乎敢借天宫之煌,聊做人间之都也矣!
若夫斯地悠久,上及远古,考究发掘,轩辕追溯。青要之山,黄帝密都;偃师之亳,帝喾诏出。《竹书纪年》,巾帛纪录,太康居之斟鄩,羿、桀继之至复。夏青铜于二里,见紫陶于遗筑,有宫阙之宏伟,并台基之夯土,想技艺之发达,竟偌大之铜铸,掘水井之汲水,能工艺之制骨。俟夫商汤为王,继西毫而京都,嗣延续而承古。亳与青要,洛阳平畴;西亳斟鄩,南北相瞩,二京所在,乃偃师之二里头、尸乡沟云尔。
至夫灭商周武,移九鼎于洛邑,废商殷于东土。伯夷拒食,叔齐绝粟,忠肝义胆,王民皆服。首阳之镇,忠臣双墓。成王镐京,宫阙西顾,少懵而不谙事,求知而勤于读;公旦居洛,摄政东护,一沐而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洎夫关中地震,朝阙朽腐;犬戎肆虐,西京废黜。尔其洛畔之域,稼穑丰富;地利人和,繁荣盈足。商遍天下,通四海而水路;贾冠九州,达八方而坦途。仲尼问礼,掌典籍而著述;圣人传道,扬人伦而儒术。
乃至沛公功成,刘邦九五,宣汉室之既立,诏洛城之暂都。既而直驱长安,兴休养之生息,减徭役之税赋。昭君出塞,牧羊苏武,河南丰腴,漠北匈奴,举怀柔以一统,融九州之民族。天下冲阸之咽喉,宇内通衢之纽枢,帝王倚重,臣子争箸。两汉文化,西域远来商贾;秦皇汉武,巡游近察商埠。弘羊之能,源于洛城之哺;刘秀定雒,启经济之恢复。为中州之重地,释家人之心属。迎迦叶之西来,安法兰之建筑。白马寺,译经卷之静地;笃佛者,愿劳累之辛苦。顶礼膜拜,声喧于路;一派祥和,向善觉悟。是时,冶炼发达,商贸大都;张衡《两京》,于斯为赋;蔡伦改进,造纸之术;班氏三杰,班固《汉书》。可恨贼子董卓,抢掠盗取古墓。一片废墟,好不凄楚!而其孟德殁于洛阳,曹植成就洛赋。三曹文学,建安风骨。
若夫魏晋之时,东达江淮之水,西通关中之埠,同西域贸易往来,与倭国商业繁复。竹林七贤,犹唱诗词新赋,陈寿负志,挑灯三国巨著。水利改革,翻车之术;天时测控,指南车出。八王之乱,政体糜腐,烽火四起,烟尘如幕。刘聪取洛,五胡十六国;蛮夷纷争,割据各为主。鲜卑如锥,峙东晋而自立;孝文改制,迁洛阳而为都。惩治污吏,提倡儒术,汉化普及,融合民族。寺院遍地,大兴土木,仰叹永宁之寺,俯思构建之术,浩大辉煌之奇,乃为龙门之窟。城垣之内,经济恢复;壕外稼穑,丰盈自足。于是郦道元创作《水经注》,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尔其隋朝杨坚,暴虐阴毒,篡位谋政,凶残弑父。征百万之役民,建洛阳之东都,规模宏大,繁荣瞩目。虽奢侈而淫逸,然凿运河之卓著。三征高丽,民为之而荼毒;横征暴敛,烹童子而麻虎。民心所向,展希望而唐出;世充称帝,易郑号而洛都。秦王取洛,唐圣朝而陪都;媚娘创始,治天下以为都。丝绸集散,纵东西而往复;三彩烧制,横南北而水路。文人骚客,荟萃歌舞;四杰云集,挥毫谈吐;太白沓来,子美号呼;乐天长恨,道子墨涂。浑天仪应盛世而成功,洛牡丹随歌飞而彩露。
河洛之地,圣贤之乡,甲山水于华夏之州,物丰美于炎黄之邦。望山峦而心仪,凫洛水而神扬。既而仰瞻龙门之窟,傍窥白马之象。叠嶂岚烟,攒触霞光。采玉石于晨曦,昂金面于夕阳,美人性之民俗,信山民之豪放。青山秀水,紫气荡漾,被兰桂而畅怀,囊蕙麝而放旷。云飘飘而纷飞,日辉辉而溢光,人荡荡而追日,物浩浩而茂长。辞去日之不归,揽来时之希望。何濯我之奋进,如折桂之放浪?”
今日文士尚能根据历史描绘洛阳历史之辉煌,当时远自异国他乡而来的金刚智大师焉能不为洛阳之历史文化所感动,焉能不为炎黄四千年的漫长文明所感动!他们在洛阳皇家官吏的陪同下参访了许多寺院,也游历了北邙山。
随后金刚智和不空师徒又被迅速诏去上京长安。
唐之国号被认为是古代山西的古名,传说尧帝号为陶唐氏。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为北周八个辅佐国之一,因李虎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爵号一直继承着,李渊曾为太原留守官,起兵后自称唐王,后废除隋帝而建立唐王朝。
唐朝皇族李氏是陇西旧时的贵族,陇西李氏家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累代出过象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
盛唐王朝为李渊于公元618年所建立,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国都。唐朝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期间,领土制辖权边及中亚的许多沙漠地域。
唐太宗是盛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于隋皇十八年(598年)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军队围困雁门,李世民前往救援,以虚张军容,昼引旌旗,夜以钲鼓的疑兵计迫使突厥始毕可汗撤兵而去。从此李渊一直辅佐隋炀帝。
后来李渊立隋恭帝,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渊驾崩后,李世民继位号太宗。
唐高宗李治为唐太宗第九子。太宗晚年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唐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高宗才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
李治死后,六子李显(唐中宗)在位半年,被武则天废去帝位,立李治第八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李旦虚王位七年,后被武则天篡位称帝。在公元690年,武则天篡位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
开元八年正是盛唐王朝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盛唐政治文化对当时的东亚邻国新罗、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国家、货币的帝王秦始皇在长安曾经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阿旁宫。
后唐著名诗人杜牧曾经著有《阿旁宫赋》一首: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虽然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权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也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并改元“开元”。
当时盛唐国都便是长安,金刚智到达中土的时候皇帝已经绍位到唐玄宗了。
长安在秦岭南麓,渭水以北,气候温和,地理位置天然优越。唐时的长安,建在龙首原上,六道高坡犹如周易中乾卦之象,城市规划严整宏丽,井然有序,自然环境和人文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盛朝帝都气象宏大,而不失和谐的韵致。
唐初诗人王勃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繁荣发达的城市。在长安的街巷之间,既有来自东瀛赴唐学习的遣唐使,也有从天竺、西域来到中土弘扬佛法的高僧,也不乏经由丝绸之路来唐的波斯商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融入大唐恢宏大气、海纳百川的博大文明之中,为大唐的锦绣斑斓增添了绚烂。
唐玄宗听说梵僧金刚智将来长安,非常欣喜,亲自在慈恩寺迎接金刚智的到来。
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而扩建为大慈恩寺。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为上座并主持翻经院,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于寺内建贮存佛经的大雁塔。
慈恩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禅房毗连,花木葱茏,寺中的大雁塔更是雄伟巍峨。当年玄奘大师取经回国后,就在大慈恩寺从事佛经的翻译。
唐玄宗看到威仪具足,法相庄严的金刚智大师,内心升起由衷的欢喜和赞叹。当金刚智大师将所携带法藏、法宝进呈唐玄宗时,皇帝连连赞叹:“佛法佑我大唐也!”
唐玄宗下令殷勤招待这位印度来的高僧,一切所需悉由王宫内库支出。
不久,金刚智大师又奉诏移锡荐福寺。由于金刚智大师初到盛唐古都长安,唐玄宗命有关官吏将三藏的所有活动全部奏闻,还下令安排好金刚智三藏的衣食住行。
在长安的时期,金刚智大师凡所住锡佛刹,必定严格依法修建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广度四众。大智、大慧两位禅师和不空,都行弟子礼师事金刚智。
就是在长安,金刚智大师见跟随自己日久的不空聪敏,慧根深厚,于是择日授予菩提心戒。又领他入金刚界大曼陀罗投花,从投花所得本尊判断,知道法脉后继有人。金刚智大师时常教授不空学习梵语,不空的梵文进步神速。
公元七二零年(开元八年),从正月一直到五月,洛阳一带滴雨未落,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息,庄稼苗木全都枯萎了。河流逐渐变成小溪,仿佛不久也会完全断流,有些地方已经露出了河床,但见干涸河床日益增大。百姓们求神问卦,祷告山川河流、祈祷于城隍、祠堂依然无效,百姓的生活极度困难,到处人心惶惶。
东都洛阳久旱无雨,渐渐各种传言都出现了。虽然朝廷赈济的粮款源源运往洛阳,然而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水源日益缺乏,随时都可能酿成突发的动荡事件。有些地方的村民,已经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发生激烈的冲突,地方官员百般调解,最后还是不得不从临近地区运水,然而费用高昂,只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保证能支撑多久。
地方官员将旱情一再上奏朝庭,玄宗批览奏折,心中忧虑。于是宣召金刚智大师入宫。
长安城雄伟富丽,宫阙更是气势恢宏,然金刚智大师此刻无心观赏,车冕很快到达皇宫内苑,一行人伴随着金刚智大师穿过平整宽阔的御道,步入含元殿。
随着内宫宦官的传报,玄宗已经从龙椅上站立了起来,一看见大师进殿,双手合十问讯:“大师别来无恙!”金刚智大师也半屈膝还礼问讯:“陛下金安,恕贫僧疏于问候。”玄宗皇帝一面寒暄,一面吩咐侍者为金刚智大师看座。
金刚智大师入座之后,侍者马上送来香茗。
此时玄宗皇帝开口说道:“大师来我朝,诚为社稷之福。久闻大师道业精微,在南天竺祈雨,普降甘霖,黎庶欢喜。今洛阳久旱,还望大师再施密法,以显法王之慈威,除庶民之饥渴,解国家之危难。”
金刚智大师当即肃穆地点头应诺。于是玄宗移驾东都洛阳,金刚智大师和不空随行。
到了洛阳稍作安顿之后,金刚智大师就于洛阳福先寺内依照密法仪轨布坛结界。因为决定修七俱胝佛母法,所以大师又精心准备,亲自绘制七俱胝菩萨像。在绘制本尊时,只见金刚智大师气定神闲,亲手调配好颜色,而后从容运笔,凝神作画,不到半天功夫栩栩如生的本尊形相绘制完毕。所绘菩萨眉目宛然,慈光流露,衣带飘逸自然流畅。
金刚智大师在本尊图像绘制完毕后,恭敬安置坛场,开始修不空金刚钩法,并且告诉众人说:“修法七日内为七俱胝菩萨开光后将有大雨。”玄宗也特别委派一行禅师来到寺院随侍金刚智大师,观察修法效验。
三天过去了,火红的太阳依然在天空中晃耀,令人睁不开眼。有些人开始窃窃私议,不知道这个梵僧是不是真得能请来雨?他们似乎有些怀疑金刚智大师的法力了。
第四天、第五天过去了,不要说下雨,天空中连一点云翳都看不到。仿佛炎炎烈日下定决心要把洛阳烤干似的,在道场观摩的四众弟子信心越发动摇起来。
这样一直到了第七天,依然是个晴朗的清晨。众人心中都犯嘀咕,天气这么晴好,想要下雨根本是不可能的。
金刚智大师还和往常一样平静,看上去从容安闲,就好象忘了七日之期似的。他也从四众的眼神中看到了迷茫和疑惑,在庄严走向道场的时候仅仅用微笑予以回答。
上午修完金刚钩法,接着金刚智大师修法为七俱胝菩萨像开光,只见法坛上的金刚智大师神情肃穆,口中梵音洪亮,双手不时变换手印,大约一个时辰后,金刚智大师恭敬地从法座上下来,然后毕恭毕敬地对安置在道场中央的七俱胝佛母像匍匐顶礼。
不可思议的是,到了午后,忽然西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房屋上的瓦片时而被卷走,还有的树被连根拔起。顷刻间漫天乌云黑沉沉地堆积起来,伴随着大风的厉号,雨点便开始稀稀落落地从乌云如墨的天空洒下。
转眼间便大雨如注,倾泻奔流。大雨整整下了两个时辰,久旱的洛阳瞬间浮现欢愉的气氛,人们在大雨中喧笑言谈。当专注地等候佳音的玄宗皇帝听到第一声闷雷的时候,紧锁的忧郁眉头舒开了。当他看到皇宫内院顷刻间被疯狂的雨水浸润的时候,嘴角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连连赞叹:“金刚智大师法力不可思议!佛法神力不可思议!”
就在金刚智三藏于福先寺结坛的地方,道场的屋顶也被大雨狂风击穿,洪流倾注道场。
后来城中士民百姓纷纷传言,金刚智三藏在修法的时候捉了一条龙,随后放龙飞出屋顶而没于天际。前来结坛处参观拜谒的百姓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
公元七二三年(开元十一年),金刚智大师奉诏回上京住锡长安资圣寺。就是在这里金刚智三藏开始翻译他从印度携来东土的梵文经典,译出了《略出念诵经》。一面翻译经典,一面教授不空三藏密法理趣。
公元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另外一位来自印度的佛教大师善无畏三藏随玄宗皇帝入洛阳,并住锡福先寺。正是在福先寺,善无畏三藏开始了《大日经》的翻译工作,一行禅师奉诏陪席侍候。
而在长安的金刚智大师当年在广福寺为不空授具足戒,不空的沙弥生活结束了,如今已经是一个大丈夫比丘僧了。
金刚智大师在接下来数年间精勤于梵文经典的翻译,同时也广为僧俗四众结缘灌顶,公元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金刚智大师移锡于长安大荐福寺继续译经事业。在此期间,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善无畏率四众完成《大日经》翻译和《大日经疏》的阐释。公元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正月初八,一行完成《大衍历》并于同年十月初八入灭。
初唐时,李唐王朝因道家始祖老聃名李耳,窃以李氏为先祖,所以奉道教为国教,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内容,大兴宫观,优宠道士。玄宗将《庄子》尊为《南华真经》,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解,认为治理国家如同修身养性,应以无为原则,有为则政令百出,烦扰民众,人心扰动生大伪,言行虚诈成为风气,国家就难以治理。他崇尚虚心实腹、绝欲忘知的无为之治。
佛法宣扬四大皆空,无常无我,作为开一代盛世的帝王,未必能够接受。而道家长生炼丹之术,对享有四海的天子而言,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然而又有几人悟透《道德经》的智慧为佛法三藏智慧所包容呢?
崇道的结果必然轻佛,所以有一段时间,唐王朝有关机构颁布条例,要求遣返外国蕃僧。过了些天,金刚智大师的侍者外出听说这件事,匆匆忙忙赶回来。
“大师,不好了!”侍者气喘吁吁地说着匍匐在金刚智大师的脚下。
金刚智见他气急语颤,平静地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慌张什么?”
侍者听了面有惭色,定了定心神,回答:“大师,刚才我在外面,听见有人议论,说皇上下令将外国蕃僧遣返回国,已经有些日子了。不少西域来的僧人都已经离开了。人们还说皇上宠信道士,恐怕僧人的日子要不好过了。”
金刚智淡然答道:“我是梵僧,不是蕃僧,也不是胡人。我有使命在身,不完成肩负的重任我不可能离开大唐。再说没有陛下明文遣召,我更不会离开大唐的。”
过了些天,外面盛传金刚智三藏将出雁门关,辞别东土。消息很快传到玄宗耳中,玄宗大为惊慌,金刚智大师是朝廷奉为神明的神僧呀!立即书写手诏,派人快马送达,劝金刚智留下。其实金刚智大师历尽千辛万苦梯山泛海来到大唐,焉是如许小磨难能动摇其心志的!
随侍金刚智三藏修法期间,一行亲眼目睹了密法的不可思议,非常钦慕。一有闲暇就向金刚智请教,而金刚智三藏总是耐心加以阐释。渐渐地,金刚智也对一行有了清楚的了解。
一行品性优异、睿智脱俗,不仅通达佛理,而且学识渊博,擅长天文、历算。由于密法传授要师资相互观察,金刚智三藏仔细观察一行一段时间,便决定为一行立坛灌顶,传授他金刚顶瑜伽大法。对于一行禅师来说,能由显入密领略无上醍醐密法旨趣,这是多么法喜难抒的殊胜境遇呀。
一行禅师接受过灌顶后,体会到如来密乘法海的深广和不可思议,他想:“自从在嵩山普寂恩师门下悟入无生一行三昧,为研究《大衍历》而遍访名师,孜孜以求,现在得遇金刚智阿奢黎,才得入如来醍醐法海,识密法旨趣。然而阿奢黎所带梵文经典,大唐子民难解其义,必须翻为汉文,才能利益华夏。”
于是一行禅师怀揣恭敬,前去拜见金刚智三藏。恭敬顶礼问讯后,一行禅师向金刚智三藏表白说:“蒙恩师慈顾,为授灌顶,教以如来密法,自从修习以来,常有吉祥殊胜的感应。如来法身常恒湛寂,而妙用恒沙,周遍法界。恩师所携梵本,世间稀有难见,难值难遇,恳请恩师译为汉文,这样密法在大唐传播,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了。”
金刚智点头同意,说:“你的建言非常好啊,我也有这个打算。你可以请求陛下恩准,然后我们就可以挑选优秀僧侣和居士人才,组织译经了。”
“恩师放心,皇上对恩师弘法事业极为关注,必会恩准,我这就进宫上奏。”一行说完,再度礼拜,恭敬退出。
辞别金刚智三藏,一行禅师立刻备车赶往宫中。玄宗皇帝在大兴宫接见了他。
一行禅师先行半屈膝向玄宗皇帝行礼,皇帝道:“金刚智阿奢黎从天竺带来的一些梵文佛经,都是阐述诸佛无上密法的深妙经典,如果译为汉文,可以护国利民,利益广多。如果陛下能恩准组织人力予以翻译,实乃功德无量!”
玄宗闻言大悦,说:“护我大唐国祚,佑我百姓福祉乃朕日夜所虑。既然如此,就在资圣寺建起译经场,组织通晓梵、汉语言的高僧和居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切由金刚智三藏主持,大师就协助三藏翻译密典,所需一切款项都从国库中划拔。”
一行听到皇帝恩准,欣然允诺。
于是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人手组织等准备工作。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资圣寺译场建设完毕,金刚智三藏奉玄宗诏命住持长安资圣寺。除了一行禅师,还有十余名擅长梵汉语言,操行才德俱佳的高僧参与了译经,当时在唐的东印度波罗门大首领中书伊舍罗担任译语,嵩岳沙门温古作译文记录整理。
译经也是一种非常庄严的法事,所以译经开始时,先唱诵梵呗,以庄严译场,清净身心。
资圣寺译经场中金刚智三藏为译主,他正襟端坐在译场中间宣讲梵经,在金刚智三藏左侧,坐着证义的僧人,与三藏一起权衡梵文的涵义。在三藏的右侧,则是证文的僧人,他仔细聆听三藏宣读梵文,以保证没有错漏。
伊舍罗作为译语,认真揣摩三藏的宣讲和梵文佛经是否一致。温古则将三藏诵出的外文加以记录,并用汉语转录。
此外,还有负责缀文、参译、刊定、润文、誉抄的专职人员。译场内的所有人都精神专注地沉浸于各自的工作中。
他们不辞劳苦夜以继日,逐渐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和《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此后不到十年间,译出密教经轨数十种。其中包括《金刚顶经》和《大日经》两部念诵法。
后来金刚智,奉诏移锡大荐福寺。大荐福寺本为中宗李显的旧宅,后来武则天为纪念高宗,在此修建寺院,规模宏大,寺基方广百余亩,寺东有二百余亩的放生池。有诗人赞叹“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
寺中最醒目的建筑当为小雁塔,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十五层的佛塔,即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时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小雁塔为四方型的密檐青砖宝塔,塔基厚实高大,门楣上饰以精美线刻。梵刹碧楼,富丽堂皇,隐约可见当年皇家旧制之堂皇。
“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
金刚智迁居荐福寺后,一方面建造大曼陀罗道场,为四众灌顶传法;另一方面在大荐福寺译场组织翻译密典。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金刚智于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沙门智藏(即不空)译语,一行禅师任笔受。又在旧译的《大随求陀罗尼》中更续新咒,使之完整。
十九年后金刚智三藏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法》一卷等。
这些密教译本,为密法的弘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金刚智受学密法的人为数甚多。无论是密典翻译还是为四众灌顶,抑或讲经阐义,毋庸质疑金刚智三藏为盛唐密法的弘扬和密教教理、事相体系的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天,金刚智三藏正在寺内为门下弟子讲授佛乘理趣,有皇宫来的内使奉诏求见。金刚智三藏暂停宣讲,延请内使入禅堂。内使则说:“大师,不敢叨扰,微臣奉陛下之命,请大师救疗三公主之宿疾。公主久病不愈,皇上忧心如焚。请大师随微臣前往咸宜外馆为公主祈福并传授戒法。”
金刚智听了,就说:“可否告知详细的情形?”
内使答:“大师,是当今皇上的第二十五位公主,甚得皇上宠爱。可惜啊,公主不知得了什么病,从年前起就一直病恹恹的,无精打采也吃不下东西。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多次会诊,也查不出病因来,只能开些安神益气的方子。前些日子,病越发沉重了,躺在床上闭着眼,连话也说不出来,只剩下出入的气息。恐怕宫中不宜调养,所以搬往咸宜外馆住下。算起来,已经快有一个月了。皇上素来钟爱二十五公主,眼见这种情形,也只能忧愁着急。希望大师能为公主授戒,使公主将来能有个好去处。”
金刚智三藏听了,说:“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我们立刻前去。”
于是金刚智三藏乘坐内使带来的车冕赶往咸宜外馆。
车舆刚入别馆大门,一行人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听见别馆里面传来一片哭声。内使着急地说:“不好,看来我们已经晚来一步了。”金刚智三藏泰然说道:“不妨,先进去看看。”
当金刚智三藏走进公主的卧榻,看到的是一个面色苍白毫无血色的美丽少女,她的呼吸已是如此的衰弱,似乎很快就将入眠不复醒来。与卧室唐璜的装饰很不协调,似乎上天并没有因为高贵的出身而特别垂青于这位命悬一线的可怜公主。所有人的眼睛都期待地看着金刚智三藏,指望这位佛法高僧能力挽厄运,救赎这位人人喜爱的公主殿下。
金刚智三藏检视完毕,眼神中露出坚定而智慧的光芒,并迅速吩咐内使说:“请将馆内所有七岁童女都找来。”
于是内使和仆人们赶紧将别馆中年满七岁的童女全部集合了起来,排成一列,共有五人。与病榻上的公主相比,这些孩子幸运得多,她们还有美好的明天,而公主则朝不保夕,此情此境,使得人们的面容上无不流露出伤心和忧愁。
金刚智三藏走到这列童女们面前,逐一看过,然后从中挑出两名容颜端正的童女,同时接过不空手中捧着的白色丝绢,裹住童女的面容,让她们平卧在地上。然后金刚智三藏在一张白纸上用梵文书写了一道密敕,然后交给别馆的小男童,告诉他在其他地方焚化。
与此同时,金刚智三藏跏趺坐于内使早已准备好的法座上,开始持念真言,以神力加持二名童女,不可思议的是童女在冥然之中居然一字不差地将真言背诵了下来。然后金刚智三藏寂然入定,于定中命两名童女之魂魄持密勅到达冥宫阎摩王府。
阎摩王接到密勅,双目几乎被炫耀得睁不开来,知道遣来童女魂魄的法师道德高深,连忙就命鬼差将公主已经过世的保姆刘氏唤来。对她说:“你快护送公主魂魄返回阳间,面呈大法师公主的宿命因缘,然后再带她回来。”
大约过了一顿饭的时间,两名童女悠悠醒转,于是宫中女仆上前为她们解开丝绢,两个孩子好象刚刚睡醒似的,看上去对发生的事浑然不觉,言行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这时,公主忽然悠悠醒转,她睁开双眼,从床上坐起,奇迹般地开口说话:“快请父皇来,我要和父皇告别。”
大家惊喜异常,别馆内立刻洋溢起喜悦的气氛,现前的忧愁氛围一扫而空。内使赶紧命人骑上快马火速往宫中报信,信使翻身上马鞭策骏马,绝尘而去。
“快传皇上知晓,二十五公主醒过来了!”
很快有人上报玄宗,玄宗闻讯又惊又喜,急命人备马,不等仪仗准备好,就勿忙骑马奔驰而去,连侍卫也没有带。
玄宗驱马径直趋入咸宜外馆,来到公主闺房前才下马,三步并作两步奔入房中,果然看见公主和往日一样坐在床上。玄宗见公主醒过来,不由得悲喜交集,上前握住公主的手,说:“孩儿,你终于醒过来了,这一个月来,你知道朕多牵挂多担心啊。”
公主见玄宗来到,也展露笑容,说:“父皇,儿臣终于可以在临死之前见父皇一面,也就没有遗憾了。”
玄宗闻言惊道:“你不是已经好了吗?”
公主说:“父皇,生死皆是定数,无法改变。现在只不过是阎摩王暂时让我回来见父皇您一面,儿臣能向父皇告别,也就知足了。”
玄宗闻言,心中不禁酸楚难舍,脸上却故作笑容:“既然这样,一会儿请金刚智三藏为你授戒。”
公主谢恩,说:“谢父皇隆恩。到了冥府,阎摩王要根据每个人身口意所造善、恶业,来判定归趣,生时做恶之人,难免在地狱中长劫受苦,恶业尽时,才能够从地狱中出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业力而转生到不同地方。而生前信奉佛法,慈悲仁爱的人就会转生到人天善趣。儿臣这次能回来见您,是由于金刚智大师的法力,他的道业精纯玄妙,在冥府也受到尊崇。能在临终之前,从大师受戒,是父皇和大师赐予的恩德。”
皇帝对金刚智三藏说道:“烦请大师为朕苦命的女儿授戒吧!”
于是公主在宫女的搀扶下从卧榻上下来,跪于设在外间的佛像前。金刚智三藏先吩咐公主忏悔三业罪障,于是公主依照大师吩咐一心忏悔所造一切身、口、意恶业,而后恭敬听受戒法。
金刚智三藏抑扬顿挫的声音响彻别馆,震动虚空法界……
“一切凡夫,迷本觉性。随妄流转,居三有中。遂六趣区分,人天隔越。佛有五戒,令人奉持。从方便门,入实相理。
……仰启十方虚空法界成正觉者,转法轮者般涅槃者!是我等辈真善知识,医王大师摄受我故,无边法藏一味醍醐,真如圆音摩诃衍教,是我良药是我舟航。于生死河济度我故。三乘圣众八辈比丘。趣寂声闻漏悲菩萨。于我等辈生怜愍心。如看病人救护我故。惟愿三宝弘誓愿力不思议力。于真性内起无缘慈。于今日时受我等请!
……旷劫愚迷至于今日,于第一义不明了故。生诸障门烦恼所知迷事迷理,触境起业随缘造愆身起三支口犯四过,意三业行转转逾深。如沙如尘其数无量,不觉身箧盛四毒蛇,五旃陀罗六入空聚,受诈亲善众多恶缘,驱驰识心五趣循转,从此积集八万四千人间过非,无恶不造,始于今日省察身心。披陈佛前总愿消灭……
归依佛无上尊!
归依法离欲尊!
归依僧众中尊!
自从今日以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惟愿三宝慈悲证明哀怜摄受!
弟子众等合道场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是佛婆伽婆。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是我大师。我今归依愿佛摄受
佛子谛听,言优婆塞戒者,所谓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始于今时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
公主面容端肃,凝然说:“能持。”
“向来受戒。回向菩提真如性海。四流三有一切众生。总愿发心修普贤行。不断佛种生如来家。还将大悲展转开示。获髻中宝得衣里珠。当坐道场总愿成佛。”
庄严的授戒仪式,让在场的人包括玄宗都身心肃然。生死轮回、业力流转平时仿佛离他们很遥远,然而这一刻,却如此清晰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内心深处不禁震撼。
公主受戒完毕,恭敬礼谢金刚智三藏。而后对玄宗说:“父皇,儿臣见您最后一面,以后生死两茫茫,请您珍重。”说完,在宫女搀扶下再次于卧榻上闭上了双目……
别馆内的人们悲戚地呜咽起来,宫女们放声号啕大哭,玄宗皇帝的眼角也溢出悲伤的泪珠。
金刚智三藏劝说皇帝:“陛下,公主已经离去。请陛下和众人节哀顺变,随贫僧念诵超度真言,送她一程。”玄宗允诺。于是金刚智三藏大声领诵着真言,别馆的全部人员跟着念诵。
玄宗亲眼目睹爱女在金刚智三藏的慈悲加持下,安详辞世,心中也颇感安慰,对金刚智的道德修为,更生起一重敬重。他隐约感觉到,在生死大事面前,金刚智这位梵僧,的确值得敬重归仰。
法事结束后,玄宗心中存有疑惑,忍不住问金刚智三藏:“大师,是不是人们死后,都可以超度呢?”
金刚智答:“陛下,人死之后,将随其世间善恶之行而有不同归趣。万般将不去,只有业随身。随业受报、轮转于六道。如果遇到道德修行高深的人,如法超拔,确实有很大的利益,可以灭罪生善,渐渐进趋菩提。一般的人如果至诚恳切地为亡者诵经、念佛回向,随其虔诚恭敬的不同,也能有相应的感应。如果没有殷重诚恳的心,亡者便难得其力,只能随业流转而已。”
玄宗不禁慨然:“密法的不可思议,朕今天感受到了。能遇上大师您这样的高僧,也是公主的福德啊。今日大师辛苦,朕也要回宫议事,就此向大师辞别。”于是玄宗皇帝吩咐内使将金刚智三藏用车舆送回了荐福寺。
岁月荏苒,大师依然不辞劳倦地翻译着经典。
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武攸止早亡,所以武氏自小养在宫中。李隆基即位后,对她非常宠爱。
玄宗的儿子李瑛、李瑶与李琚兄弟分别为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所生,他们常常因为母亲受到玄宗的冷遇而郁郁寡欢,三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抒发不满。
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每天派人探听太子的言行,并向惠妃报告毁谤。惠妃就向玄宗哭诉,说:“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我们母子。”
玄宗由于偏听偏信,就此震怒,想废掉太子。丞相张九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的故事劝谏玄宗,玄宗才作罢。
然而玄宗此时已渐耽奢欲,怠于政务,失去了早年励精图治、量才为用的眼光,对张九龄动辄犯言直谏心生不满。不久,玄宗为李林甫谗言所惑,罢免了张九龄丞相一职,继而又贬为荆州长史。
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丞相,他这个人城府深密,难以识破,善于说好话,当面赞美逢迎,而暗中以计谋伤人。对待皇帝所亲厚的人,一开始极力巴结讨好,等自己被提拔了,又总是用阴谋诡计暗中除掉他人。
武惠妃一直为玄宗宠幸,李林甫就时常在她面前称赞惠妃的儿子寿王,赢得惠妃的信任。惠妃喜好珍宝古玩,看到好的古董玉器,总是想法设法弄到手。李林甫投其所好,将搜刮来的珍异宝物进献惠妃,讨得惠妃的欢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年初,金刚智三藏奉诏进宫。在宫中遇到武惠妃,惠妃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看上去依然仪态万方,蛾眉淡扫,若有若无的胭脂化入白晰的脸颊。头上戴着精致的凤冠,镶嵌着名贵的宝石,纤纤玉指上戴着一枚戒指,上面镶有一块蓝田美玉,身披华美的衣饰,映衬得她越发光彩照人。
金刚智三藏却一眼看出她有夭折短寿的迹象,就劝她说:“珠宝玉器这些东西虽然宝贵,然而也没有人的生命贵重。与其花费大量财力在古玩珍宝上,何不铸造金刚延命普贤菩萨像?”
惠妃听了表情有些不自在,金刚智也就不再说什么。
金刚智向玄宗告退,离开皇宫,路上看见河东郡王,免不了互相寒暄几句,末了金刚智三藏对郡王建议道:“郡王也别太忙碌过度,世间的事情难以逆料,何不发心在毘卢遮那塔中绘制佛像呢?一方面为自己种福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清净身心,暂时远离俗务。”郡王向金刚智施礼,说:“谢谢大师的美意,然而近来确有焦头烂额之感,过一段时间再说吧。”金刚智微微摇头叹息。
金刚智离开皇宫后,门下弟子不空问他:“师父先前在皇宫与武贵妃言谈,刚才又与郡王寒暄,似乎有些意犹未尽,不知您是否觉察到什么?”
金刚智答:“这两个人寿命都不长了。所以我才劝他们积功累德,或者可以避祸,然而业力所牵,看来难以改变啊。”
到了这一年的四月,杨洄再次向惠妃构陷三位皇子,说他们三个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造反。
惠妃设计派人召三王入宫,说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他们答应了。可是转眼惠妃却向玄宗皇帝诬告说:“太子和另外两个皇子要谋反,已经身穿铁甲进宫了!”
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假意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于是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人也全都遇害。
自从陷害三王后,武惠妃多次见到他们的鬼魂,日夜忧惧不安,从此大病不起。请巫师在夜间作法、为他们改葬,甚至用处死的人来陪葬,都没有用。不久惠妃在极度的恐惧中死去,年仅三十八岁。她死后,宫中鬼魂作祟的事自然消失了。
金刚智三藏具备宿命通智慧,故尔此类预言颇多,那些听信大师教诫并立即奉行的人,全都逢凶化吉,而不以为意者几乎全部应验。
又一年亢旱连续好几个月,庄稼眼看收获无望,到处可见外出乞讨的灾民。大臣将此危情奏报玄宗,尽管这位皇帝正耽于荒淫之中,听到奏报难免也心生焦虑,于是再次诏令金刚智大师修法祈雨。
社稷民众之福祉也是菩萨行人之目标,金刚智三藏接到诏令后立即于大荐福寺廊下结起修法密坛,庄重结印密诵真言,梵音袅袅声震屋瓦。不一会从密坛中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一只龙,金刚智和尚伸手捉住龙头并似嘱咐密言,须臾放开龙头,只见那条龙突然穿越廊宇腾空而去,犹如一匹长练盘旋升空,不久雷电轰鸣大地震动,乌云翻滚,很快便大雨倾盆。如此连续数日,皇帝见大雨不断,皇城中有些地方已经闹起洪灾,又担心继续下雨洪灾扩大于是又连忙下诏金刚智三藏止雨。
金刚智大师复依密法结印诵咒,大雨很快停止。
金刚智三藏精通密教教理,事相周备灵验,无论他人请教经律论三藏、密法还是其它知识,皆能获得详尽细致回答。如果有人登门来访,三藏总是和蔼招待,观其面一次便永不忘却。
不愧一代宗师,金刚智三藏无论言说还是沉默均威仪具足,即便喜、怒,遭遇顺境、逆缘都喜怒不着于色,所以来拜谒的隶庶都觉得大师高深莫测而心悦诚服。
开元二十八年秋八月上旬,金刚智三藏当时在洛阳广福寺。一日,大师突然对其门下弟子说:“本月月圆之时,我将入灭。”弟子们听后非常伤心,恳请金刚智三藏长久住世。三藏回答:“所作已办,梵行已满。世间已无留恋之处,尔等善自珍重!”
八月十五日,金刚智三藏晨起沐浴,上大殿拜礼毘卢遮那佛,然后旋绕佛像七匝,再回到自己居住的院子。于寮中焚香发愿,一一顶戴梵夹经藉,并将新近翻译法教一一咐嘱门下弟子,完毕,溘然与世长辞。寿七十一岁,僧腊五十一。当年的十一月七日,安葬于龙门南伊川右面土岗,四众为之建立灵塔旌幢以表对这位佛教大德的敬仰。
由于传教弟子不空三藏向皇帝奏请,玄宗遂封金刚智祖师谥号为国师。俗家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居士,经常皈礼侍奉金刚智三藏,于是撰写碑文,以纪念国师功德。
金刚智三藏于中土建立大曼陀罗灌顶道场,设坛大弘密法广度四众,并翻译密教经典,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大弘三藏,被称为汉地密教初祖。门下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