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序 、自序、熊琬教授序
    通序

    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文化学院附设中华学术院的佛学研究所,自一九六八年起,发行《华冈佛学学报》,至一九七三年,先后出版了三期学报。一九七八年十月,本人应聘为该所所长;一九八○年十月,发行第四期《华冈佛学学报》。至一九八五年十月,发行到第八期之后,即因学院已升格为中国文化大学,政策改变,著令该所停止招生。于是,我假台北市郊新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自创中华佛学研究所;一九八七年三月,以年刊方式,发行《中华佛学学报》,迄一九九四年秋,已出版至第七期。这两种学报,在现代中国的佛学研究史上,对于学术的贡献和它所代表的地位,包括中国大陆在内,应该是最有份量的期刊了。

    本所自一九八一年秋季开始,招收研究生,同时聘请专职的研究人员。一九八六年三月,便委托原东初出版社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册研究论集──惠敏法师的《中观与瑜珈》;一九八七年三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册毕业论文──果祥法师的《紫柏大师研究》;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册佳作选《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接著于一九九○年,出版了研究员的研究论著,曹仕邦博士的《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及冉云华教授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到目前为止,本所已出版的佛教学术论著,除了东初老人及我写的不算之外,已达二十多种。

    本所是教育机构,更是学术的研究机构;本所的教师群也都是研究人员,他们除了担任授课工作,每年均有研究的撰著成果。本所的研究生中,每年也有几篇具有相当水准的毕业论文,自从一九八九年以来,本所奖助国内各大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佛学论文,每年总有数篇很有内容的作品。同时,本所也接受了若干部大陆学者们的著作,给与补助。这四种的佛学著作,在内容的性质上,包括了佛教史、佛教文献、佛教艺术、佛教语文、佛学思想等各方面的论著。

    由于教育、研究以及奖助的结果,便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著作成品,那就必须提供出版的服务。经过多方多次的讨论,决定将这些论著,陆续精选出版,总名为“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Seriesofthe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简称SCIBS)。凡本所研究人员的专题研究、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本所举办的博硕士征文、大陆学者的征文、特约邀稿,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等,透过中华佛学研究所编审委员会严格的审查通过,交由法鼓文化事业(原东初出版社)以此论丛名义出版发行。本所希望经由严格的审核程序,从各种来源中得到好书、出版好书,俾为佛教学术界提供好书。

    出版“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的目的,除了出版好的学术作品,更是鼓励佛教研究风气,希望由作者、读者中能培养更多有志于佛教学术研究的人才。此外,更期望藉由本所与法鼓文化事业合作出版的学术论著,与国际各佛学研究机构的出版品相互交流,进而提高国内佛教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一九九四年七月三十日释圣严序于台北北投中华佛学研究所

    熊琬教授序

    范佳玲天资聪慧,好学敏求,因有志于人文哲思的渴望。故从中国工商专科学校电资科,转入东吴大学中文系、所。就读期间于思想史、佛学等论题尤感兴趣。故硕士论文以:“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为题。紫柏尊者少好游侠,性雄猛、尚气节,出家即以荷担如来业为职志,有为法忘躯之气概。一生胁不至地,常坐不卧,行脚四方,遍访长老尊宿,真参苦修,行头陀行;褝悟甚深。洞悉褝门积弊,故矢志于挽救法门之凌夷。其后印刻藏经,议修传灯录,以续法脉之不绝。以至营救憨山,争取罢矿税案,致被诬妖书事,蒙冤下狱,从容坐化以终。其学外则沟合三教,内则融通性相,会归各宗,具有明末佛教共通的特色;故名列为明末四大师之一。然紫柏尊者之所以被后世所爱重者,固不仅在其学术思想之有独特之见解。尤在其刚正不阿之个性,及坚毅不挠、刻苦修行,以至为法忘躯而不妥协的精神。其心心念念所不能须臾忘怀者只在法教之振兴,甚至殉法以殁,至死而不悔,其所行者固可谓躬自蹈之矣。佳玲深受紫柏大师为人风格之所吸引,故有斯篇之作。平日攻苦研读,能虚心请益于师友。琬因谬任指导之责,于讨论切琢时,凡所提供,佳玲悉能心领神会、谦逊受教。于紫柏大师的生平人格,及其思想的特色,均能掌握明确,作深入之分析与阐扬。韩文公谓:“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想此亦大师人格感召所使然耶!故乐为之序。

    熊琬序于政治大学腴闻精舍二000、二、二

    自序

    紫柏真可与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明末四大师。在四大师当中,紫柏大师住世的时间最短、著作最少,也较少为后世所注意,但是他威猛刚烈的性格、勇于承担的气魄,却是中国佛教史中极少见的。

    紫柏大师本是一个饮酒恃气、一言不合就人大打出手的刚烈少年,公母早已无法羁绁他。十七岁那年,他仗剑辞亲北上,欲至塞外立功名。途中在苏州阊门,因大雨而停止,遇到了虎丘寺僧明觉。是夜他在虎丘寺听闻八十八佛名,觉得心生欢喜;清晨,他就剃度出家了。这就是紫柏大师--刚毅果敢,对于生命当下承担,丝毫没有任何犹豫。

    刚烈威猛的个性成为紫柏大师出家后的修道资粮。他一生都在行脚中度过,终生胁不至地,修行精严的头陀行。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离群索的苦行僧,而是以全部的生命、积极热烈的投入护法卫教的志业中。大师每见寺院倾颓便立志兴复,一生都在为重建法脉、续灯录而努力;而他对方册藏的倡议与刊刻,更是展现出他承担的气魄与慧力。明朝由于可用的藏版藏于官中,请印不易,佛教僧俗早有应再制版刻印的自觉。但是都苦于兹事体大,经费难措,而一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紫柏大师在听闻之后,立刻表示既然有刻藏的必要,就应该不畏艰难的去实行,于是他发愿、倡导刻藏,使刻藏之事能付诸实行;并力排众议,改变藏经原有梵荚的装订方式,以方册形式代之。事后证明,这是一个相当有慧力的决定,佛经因为这个改变,而有了更大的流传空间。

    除了佛教事业外,紫柏大师更怀著菩萨慈悲的精神积极入世。他不仅对于僧俗弟子,极尽度化之能事;更以停罢毒害人民的矿税为己任,积极奔走于各界。人间佛教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无奈最后竟因受朝廷派系纷争的牵连,而坐化于东厂锦衣卫狱中。一代大师竟有如此因缘果报,不惊令人欷嘘。

    紫柏大师强调悟明自心、真参实证,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楷模。所有宗派经典、三教论说,都融合在一心的基础下;而他临终的自在脱化,以及死后的肉身不坏与荼毗后留下的无数舍,利都是他真参实证的最好说明。他没有极佳的师承以验证印可他的体悟,但是他终一生的言行举止,皆是佛法体悟的展现。

    紫柏大师当下承担的气魄、爱教护法的弘毅精神及慈悲必世的菩萨襟怀,使得他的生命与时代脉动紧紧相系;这一个有血有肉的佛门高僧,为后世竖立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楷模。何其庆幸自己能有福报认识这位大师。

    此一论文的完成,首要归功于指导教授熊琬老师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以及李治华等学长不厌其烦的参与讨论。再者要感谢释果祥为紫柏大师研究所奠定下的基础。而法鼓文化赖月英小姐的鼓励与共鸣,更是让我心生感动。对于义务协助校槁的诸菩萨们,在此献上无限感恩之心。感谢中华佛教研究所的肯定与推荐。感谢父母的栽境与辛劳。感谢众缘的成就。如此生涩的论文得蒙法鼓文化的出版印行,心中怀抱著无限的感恩与惭愧。

    在稿成之际,不敢说自己对紫柏大师的行止能有多少的体悟,但希望透过这些和合的善因缘,能将紫柏大师的精神重现于人世,让更多人认识这位具有大气魄大承担的佛教高僧,继而急起努力、奋起效法。同时也期许自己,不忘初心,努力不懈。

    范佳玲民国九十年一月三十一日序于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