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心法指归
    《圆觉心法指归》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目录

    序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一、传承法脉

    二、初机佛法

    三、密法授受

    四、修持疑义

    五、较量功德

    六、供养事义

    七、破执显正

    贰、摄引权便

    一、世法方便

    二、外道摄受

    三、障碍对治

    参、起修基础

    四、持咒观修

    五、禅定要诀

    六、开顶通脉

    七、修持心态

    八、参访开示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1、标真

    2、了妄

    3、征心

    4、立理

    5、修持

    6、次第

    7、心法

    8、证境

    二、上座观修

    1、观修知见

    2、正修三观

    3、返闻自性

    4、亲证本体

    5、起用度生

    三、生活行持

    四、转妄除障

    贰、辨类析微

    一、持咒住心

    二、光明现量

    1.光明幻迹

    2.自性光明

    3.五佛智光

    4.观修光明

    三、修证位次

    1.证前

    2.证悟

    3.胜进

    4.圆证

    5.辨异

    6.度生

    7.成就

    8.往生

    四、解缚入寂

    1.现相

    2.魔扰

    3.业力

    第三篇: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一、对助念团弟子之期许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贰、随机问答

    一、助念常识

    二、助念功德

    三、助念方式

    四、导示要点

    五、观修法要

    六、特案释疑

    七、超度释疑

    八、舍利释疑

    序

    原夫诸佛自证,离言绝虑;众生长迷,罔觉靡知。故从智垂悲,梵网坐八千之道座;由体起用,华严现无边之刹海。于离言处,发妙音以标月;于绝虑处,依胜境而观心。无非随机摄受,如应调伏。开示众生佛之知见而令悟入,是即诸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缘也。

    圆觉心法,乃释迦如来亲传至极究竟了义成佛法门,融藏密无上瑜伽之精髓与中土一乘心法之要义,引导众生直证自性清净光明菩提心,现证四身五智,一超直入,毫无迂回,实乃三根普被、至圆至顿、殊胜微妙之法。此圆觉一心之修持要门,乃由众生本具之自性菩提心起修,以此菩提心智返照菩提心体,乃至圆证此自性菩提心。是故修处即是证处,以因地心证果地觉,因果同时,故为至顿之法。其修证者,不论根机利钝,只凭修持精勤,凡对上师、传承具足净信,严持净戒,心念清净者,但能发大菩提心、勤修心法,其上根者即身可现证此光明菩提心,次者亦可于临终光明或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契入,即便下下根者,至多三世必可成就。因本宗之传承不曾中断、法门乃至极究竟直证圆觉之法、历代祖师又皆是大成就者,具此三种殊胜加持,故凡深信、切愿、力行者,无不成就。即其成就也,证菩提心之体大、空分,乃觉空不二之境,空有双超,轮涅不住;证菩提心之相大、明分,乃明空不二之境,展现五佛五智光明刹土、华藏世界无尽庄严海;证菩提心之用大、大悲遍显分,乃显空不二之境,故起无边妙用,如幻度脱法界一切如幻有情,悉令同证此自性菩提心。以此圆摄三根、圆证三大、圆度一切众生而无余,故为至圆之法。

    而圆觉宗心印传承,溯自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佛,传与第二代文殊师利菩萨,再传第三代莲华生大士,继传第四代贝雅达赖祖师,复传第五代诺那呼图克图祖师,后传至第六代莲华金刚藏上师,而至本人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共仅七代,一脉相传,并无旁支。圆觉心法,亦复如是,自印传藏而印度失之,复传西康而藏地失之,即至中土而康地亦复失之,故此心法如今乃仅存于台湾诺那?华藏精舍,由智敏·慧华之所持守。

    智敏·慧华自蒙恩师青眼,忝负传承大任,开坛弘化,已垂廿载。适值兹末法,乃邪外纷繁,法灯将灭之兆;亦莲师悬记,密乘普兴之时也。故本阇黎之天职,布法雨于回光;应时势之因缘,拯群生于狂澜。如斯重责,唯期戮力承担;惕励勤谨,不负恩师付嘱。庆喜传承加被,护法佑持,乃使圆觉心法弘遍尘寰,光扬宇内。

    乃有诸弟子,初入觉门,未明心性,乍闻妙法,反致迷疑。故乃随扣应音,拨云现月,指示真如正道,令归圆觉心城。迭历廿年,久积成卷。复承诸弟子恳切祈请,汇整刊行。为应莲师之授记、顺法运之因缘,袭诸祖之悲心、导众生之成就,乃付梓工,用广流传。普愿有情闻见,悉发无上菩提之胜心;深期弟子行持,齐臻究竟解脱之净土。

    圆觉宗第七代心印传承法嗣智敏·慧华金刚阿阇黎耶谨识

    时维佛历三0二七年岁次庚辰月日

    公元二000年月日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一、传承法脉

    问:上师何以要将无上密心法普传?

    师:我唯一的希望,是愿众生都能早证菩提,故将胜法普传。虽然众生根器或有不够,然此无上密心法,但有一句入耳,便是成佛之种子。纵然此时因缘未具足,他日时机成熟,便能顿然开悟。倘密而不宣,易错失许多根器已成熟之众生。

    事实上,无上密心法,乃是甚深难信之法门。一般有相法可求可得,不过为诸佛度生所设方便。唯有心法,乃是直揭诸佛心体,既无形相,又不能以意识思量,正须泯却人类一切的心、意、识,方现本心,故为无上甚深难信之法。凡能于此法门一心深信不疑,而受持得入者,无不是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方获如此福智机缘。于此等具福具慧众生前,密而不宣,则殊失菩萨度生之慈悲,亦难畅诸佛出世之本怀。

    当此时节,正是莲师授记“铁鸟腾空,密法普传”之时期,若不广传,密法何能依此授记而普遍?然而又云“灯将灭时还复明”,故知密法普遍之因缘,亦循众生业力而不易长久住世。是故得遇心法实为不易,错过此一时机,千生万劫再难值遇。大众切莫因循怠惰,入宝山空手而回,则辜负传承诸佛菩萨之一片苦心。

    问:何以法门如此殊胜,众生却不易契入?

    师:众生无明妄执坚固,业力所牵,只信自己眼见耳闻,以为真实,却不知自身在梦,根、尘、识皆幻,是以对此非眼耳可到、思想可及之一乘大法,不易信入。唯宿根深厚,广运菩提心者,方能闻胜法而契入,一超直入性海。次者,积聚福慧资粮,令无明妄执渐薄,得以深信、切愿、力行,亦能渐次成就。

    凡一乘大法之弘化,障碍必多,多生罪业集中此生了故。所以修一乘法之行者,必须愿行具足,坚毅不退,方堪负荷如来家业。

    问:本宗弟子是否过去生生世世曾追随上师,只因弟子们业重,未修成就,仍在六道轮回,才劳动两位师父不断再来娑婆度我们?

    师:不是。虽然看起来,所有弟子都在六道轮回中,但是并非每一位都如此。也有些是发愿,乘菩萨的愿力而来,来此依法修持、成证,乃至广度众生。犹如世尊一般,示现如一般常人,由不明白佛法,开始起修,到逐步证觉。如是示现,乃为一切众生作榜样:每一位众生,只要精勤修持,都可以成就。

    至于我们是否每一生都可以成为师徒,则须靠我们彼此发愿。若我们互相发愿,生生世世皆为师徒,以后就如愿实现。又,我们时时发愿,生生世世都值遇密法,都修持成证,广度众生,时时如是发愿,如是回向,则生生世世都将遇密法、成就、度众生。因愿力乃极其广大而不可思议故。

    问:上师见到华藏祖师时,曾感动得流泪,未知是何因缘?

    师:祖师说是多生多劫之因缘,但详细内容,我并未向祖师请问。因祖师住世时,一、两年才来台湾弘法一次,每一次约两个月,要在全省巡回弘法。那时其他师兄参与的很少,所以我们两位师父,为法务已极烦忙。且当时经济不宽,祖师来弘法时,我们就将自己卧房挪出来,并且亲自连夜将房间油漆一遍,并买新的床褥、用具,供祖师使用。祖师来后,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有人来请教,得空时已到深夜,而祖师亦已疲累,我们亦只能以修持上最关紧要的问题向祖师请示,像过去因缘之类,便无暇问及。

    但我确信,祖师与我之因缘,就如同我与诸位之因缘,谁发愿与我生生世世都在一起,我们就会生生世世都相遇,直到我们都成就,各有各的刹土,仍是同在法界,彼此相互涵摄护持。

    此外,我亦确信,自己未来每一生,都是先拜祖师为师,然后再弘法。就以此生而言,我很早就想修持密法,当时台湾也有很多密宗的师父、及显教的师父,但总未皈依。直到有一天,接到中华佛教居士会的一封法会通知函,说:藏密宁玛巴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华藏金刚上师莅台弘法,我怦然心中一动,认为他才是我的师父,故我一生仅皈依祖师一人。

    问:请问上师:皈依华藏祖师后,如何地修持,才有今天的成就?

    师:佛法浩瀚,讲成就我是不敢当。但在我尚未见到祖师之前,就很喜欢修持密法。我看到沈家桢居士的〈什么是佛法〉上面说:修习密法并不简单,要有因缘。后来又看到〈了凡四训〉记载,袁了凡居士持准提菩萨咒,相当有感应。于是在书店找到〈准提神咒修持观诵法要〉一书,如获至宝,就依之而修。那时智敏上师在台视担任美工组组长,一天到晚都很忙,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半才回来。我独自在家,有很好的修持环境。不用多久,就觉得自己入此法门,修持颇有正确的觉受。幸亏后来遇到华藏祖师,否则没有师承,虽有效验,恐怕亦要堕地狱。

    祖师在我皈依后,就教我修绿度母法。那时我心中犹不舍准提,后来又很想修“弥陀大法”,就向祖师求此法。但祖师对我说:“你应该修度母心要,过几年你可以依度母心要成就。弥陀大法只可以兼修,因为弥陀大法是半渐半顿的法,心要法是全顿的法。”虽然当时我也不太懂为何心要法是全顿法,而弥陀大法是半渐半顿法,但我还是决心依祖师开示,专修心法。

    在一路修持中,参阅了很多大乘的经典,慢慢了解到心要的直接安住,确实是至顿之法,毫不迂回。但无论参阅了千经万论,总不及自己证悟,文字知解和实际证到是完全不同的。

    我到台湾三十年来,很少出门。而在我居家生活中,有好几年,智敏师父每天上班十六小时,这一段时间我独自在家,轻居简餐,除生活上必须的事外,其他时间都用来修持,觉得十分殊胜。这点要特别感谢智敏师父,宿世的因缘,让我遇到他,外面的事都由他去张罗,让我能安心修持。如今各地分舍林立,也都是他的功德。

    问:贝雅达赖祖师与莲师相隔那么多年代,如何能承受心印传承?

    师:因为莲华生大士传给贝雅达赖祖师的心印,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以莲华生大士已证超越时空的虹光身而言,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显现虹身,传授心印予贝祖。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净,才需要证书授权、法衣、法物来凭证。其实以贝祖闻名康藏,舍报缩身成尺许,乃成佛之证明,亲见莲师而承受心印,实无庸置疑。

    今后若有人怀疑此事,即知其住于凡夫心之分别妄见,而非无上乘了知时空本妄之智慧见,更非契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见。故凡以此问难者,即为轮回生死之众生。我们了了见到他的执著、烦恼,悲悯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当思维以种种方法,度他超脱现象的窒碍与束缚。

    问:密乘很注重传承,如果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要问:“第一代祖师的上师又是谁?在佛法之前无佛法,佛法到底是从何而来?”我们怎么办?

    师:圆觉宗第一代祖师是释迦牟尼佛,他的上师是燃灯佛。

    至于佛法从何而来?佛法乃是由以心印心的本觉之心而来。所谓本觉之心,即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界体性。

    问:本宗教传第一代祖师为普贤王如来,是否他方世界之无上密传承亦是如此?

    师:十方法界皆是如此,共此一普贤王如来。

    问:阿达尔嘛佛(普贤王如来)、以及大日如来,在本体上有无差别?

    师:在本体上,一切佛皆无差别。

    二、初机佛法

    问:佛总是说“由信入”,而不说“由理入”,是何道理?

    师:理也要依靠信,才能入到理。若连信都不信,对你说理,你连听都不听,理又如何入得?莫说是我,即便是诸佛菩萨,妙转法轮,你若不信,也没有用。是以说:佛不能度无缘之人。

    问:何以佛经中,会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师:三藏十二部经,皆是佛陀为开示众生令悟入佛之知见所说,此为诸佛出世之本怀。之所以会有种种不同,不过是应众生根机之不同。或者依“有”而说,或者依“空”而言,或由“体”而讲,或由“相”而立,无非是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

    问:佛传八万四千法门,以应众生种种根机,何以众生仍然度不尽?

    师:“众生度不尽”,是众生之知见。法界众生无量无边,非想像所能及。释尊虽传八万四千法门,还须靠众生自己精勤修持。佛菩萨或上师,不过给众生一把钥匙,实相之门尚须由他自己去开;开启之后,亦须他自己登堂入室。倘若一个师父便能令众生皆成佛,则释迦牟尼住世时,所有众生都早已成佛,就不会有你我在此了。

    至于佛之知见,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你我、非你我、是名你我。

    问:为何佛像的表情,有寂静相,也有忿怒相?

    师:寂静尊是为度如你这般深具善根之人,忿怒尊则是度那些顽恶不化之人,以忿怒相将之降伏,然后引入佛法正道。

    问:但佛不是不用神通拨无因果吗?

    师:此非神通,亦非拨无因果。若非宿世广植福德胜因,此世怎能遇见密法?当知此乃密乘于度生上,无比之悲心,显现为殊胜之方便大用。显教若遇顽恶不信者,便无法可度,只有默摈。但密宗则不然,遇不信者,要以种种方便法门度之令信,遇顽恶者,亦要以种种方便法门度之入道。总之,无有一众生不令得度者。故而有威猛尊之化现。

    问:观音为何既要现准提佛母相,又现千手观音相?是否与众生烦恼有关?

    师:对。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故观音亦现多种手印及身相,来度众生各种烦恼。手上所持法器,即表度众生回到本来之大用。

    问:修阿弥陀佛法门,与修度母法,有何差异?

    师:莲师与度母为宁玛巴之本尊,修持易得觉受。譬喻阿弥陀佛如国王,度母如邻里长,较之,度母更易与行者接近。因此在康藏,任何人皆持度母咒。勿以为度母现菩萨像,而认为他不如佛。须知当释迦牟尼佛成就时,有无数魔军来扰乱,阻挠释尊成佛,还赖度母现身释尊顶上,“哈哈吓吓”大笑八声,魔军才颠仆溃散,化为微尘,释尊乃证无上菩提。

    度母分身亿万,到每一个众生身旁救度他、护持他,此即度母之所以被称为“圣救度佛母”之由来。度母于任何时刻、任何处所,都以一切方法,广度法界有情成就。故修度母法,于世法、出世法,皆能如愿成就。

    然志心净土者,特别是老年修行者,则宜专修弥陀。

    问:出现于释尊顶上之度母,是否亦是唯心所显?

    师:三界唯心,一切相皆是如幻而现。

    当释尊即将成证时,真实的心光照耀法界,魔宫为之震动,魔王大感恐慌,以种种方法,阻挠释尊成佛。我们密乘行者进度快速,障碍特多,因多生障难集中现前。若能坚忍不拔,深住体性,不畏一切困难,才能如释尊一样,究竟圆成佛果。

    问:无始以来,有恒沙诸佛出世,不知诸佛出世之共愿为何?

    答:《法华经》上,释尊曾告诉舍利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此即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之共愿。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什么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如何,佛菩萨即现何身。故在此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现上师之身,示同凡夫之相;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弥勒佛将会出世。

    问:为何同一个咒,密宗的咒音与显宗的不太相同?

    师:密咒传入中国,已几千年,因时空变化,加以南腔北调,方言各殊,咒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密宗,则依藏音,有所根据,但因历代师徒口耳传授,所以同一个咒,咒音亦会有差异。

    问:本宗所传之“六字大明咒”,为何多加一个“啥”字,而成七个字?

    师:这是本宗第五代祖师诺那呼图克图所慈悲传下,“啥”字乃西方莲华部之心印。六字大明咒为四臂观音之心咒,加多一个莲华部心印“啥”字,则成为千手观音之心咒。

    问:何谓“权乘”?

    师:三乘圣贤以空为究竟,虽出轮回,却恒住空定,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未能起用遍度法界众生。众生本具之光明菩提心,有“本体空、自性明、大悲遍显”三个部份,而三乘圣贤所证仅止于空,未达体性之全部,犹在中途权现之化城,未至实境,故称之为“权乘”。

    问:为何佛经上,总称人为善男子、善女人?

    师:因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把尘除掉,清净本体当下显现。故佛称善男子之用意,就在勉励弟子除尘,返归本来。

    问:佛家是否不承认有灵魂?

    师:只是名称不同。佛家称之为“妄识”,是妄识如幻在轮回六道。就究竟而言,流转生死者,只是众生之妄念。真正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只是众生不自觉罢了。

    问:为何向他人宣说佛法,有人很快就能相信,有的人却始终不信?

    师:要真正断疑生信,须悟见本来。在未悟之前,业轻者较易相信佛法,业重者则总是怀疑。发心度众生,亦应如幻而度,不著度相,但尽己力,而随其因缘。

    问:他人生病时,为他持治病咒治病,会不会将病转到自己身上?

    师:安住体性空,如幻自成本尊为人治病,即不担业。如佛慢不坚固,根本不信自己是本尊,则会代受些许。

    问:何以国外以催眠术探求人之前世,大部分前世皆为人,而无畜生道转投人身者?

    师:由此可知,由三恶道要转入人身,十分困难。而由人道堕入三恶道,却十分容易。许多猫狗,前世可能即为人身。因此,大家要行五戒十善,千万不可为恶,以免堕入三恶道。

    问:到底此世亲人,是前世冤家,或是过去也是自己亲人?

    师:凡为亲眷,不外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还债、索债。以世法而言,你此世欠人的债务,未来一定要还。还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你的父母、妻儿、兄弟、朋友、至亲至爱者。唯有如此,你才肯心甘情愿还他们的债。

    问:那倘若有人此生一见某人即十分厌恶,是否表示此人为其过去的仇怨?

    师:书载某尊者,曾见一妇人抱子喂鱼,并用鱼骨打狗,尊者观其宿缘,发现其子为前世怨家,鱼为其父,狗为其母所投胎。由此可知,众生总是只认此生父母,却不知怨家仇人多为上一生或过去之父母。

    一见某人或即厌恶、或即欢喜,乃宿世因缘。但宿世为亲、为怨?无始至今,每一众生都曾与我等累世为亲,亦都曾与我等累世为怨,为怨为亲,轮转不已,何可执定谁怨、谁亲?是故于一切众生,皆应舍离怨亲之想,平等视之。

    问:书载某大德,自取邻人食盐少许,后每入定,便见盐山,待偿清后才消失,是否任何因果皆如此严重?

    师:任何因果,丝毫不爽,一一业债,皆需偿还。众生之升堕苦乐,皆受业力牵引。但我们无始业债无量,极难一一偿尽,唯有发大菩提心,精勤修持成就,令无始冤亲债主,悉皆度往极乐净土,无始业债,方能不偿而偿。

    问:布施用以破悭贪习性,是否布施多寡都一样?

    师:布施不论多寡,唯论发心。以前有一位贫女,将仅有的二文钱,布施庙宇,功德回向众生,住持方丈亲自为她回向。后贫女贵为皇后,复以车载珍宝供养该庙,而住持仅令弟子为之回向。皇后觉得奇怪,问方丈什么原因?方丈说:“昔日二文钱虽少,但却是你全部所有。今日珍宝虽多,不过像牛之一毛而已。”由此可知发心之重要。

    众人愈习惯于布施,则于世间法就愈能大舍,临终愈轻松愉快。何况施比受更有福!不愿布施而执著坚固,样样都想贪来自己受用,如是对境种恶因,一念接一念,皆是轮回痛苦之因。

    布施应三轮体空,无人无我,不分自他,利他即利己。唯有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什么皆可布施才是真菩萨行。养成这个习惯,临终才不会有所贪著,说走就走,而了无挂碍。

    诸位仁者,当知临终之痛苦,不仅是承受身体四大分离之痛苦,最主要的是内心千般挣扎的痛苦,牵挂妻儿、财产、及世间上所喜爱者,而放不下,而舍不得,所以迷茫随业力下堕三恶道,实可怜悯。倘若平时养成布施之大舍心,临终便不会有丝毫牵挂,如此方可解脱轮回。六度万行,布施居首,正是对症之上等药方。

    问:曾闻:出家众无论有何过失,在家众都不能纠正他,是否正确?

    师:华藏祖师住世时,若有弟子要出家,祖师皆劝他不要出家,并且开示:出家重要的,并不在于身披三衣、外现比丘相,而是在于心出家,倘若心能恒住体性空寂,又不舍大悲,无人间之执著、分别,方为真正出家。由此可知,出家并不在于披三衣。倘若披著比丘之衣,心中却总是人我、是非、得失,乃真正对不起佛祖与众生。若有在家菩萨,心能出家,常住于体性空寂,本著大悲之发心,就可以指正他的缺点。

    但是,出家之环境十分殊胜,无须上班,亦无种种家累、俗务之操劳,可以专心修行。倘若身出家而又能心出家,安住体性又不舍大悲,则为庄严佛法、庄严道场,堪为人天师表,令众生离苦得乐。

    问:为何在“西藏佛教史”中,有记载转世活佛仍互相打仗、迫害的情形?

    师:宗教若涉入政治,就会发生问题。故本宗极力主张绝对不应涉入政治,否则弟子的修行就不能成就。因为政治太过复杂,加入党派,就会为了利益而与其他党派产生对立,并用种种手段来联合或分化,这与佛法是大相迳庭,根本是相反的道路。所以本宗弟子,不应涉及政治或党派,以免在修持中,自心不能安住空寂。在这一点,我十分推崇中国的佛教,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极少涉入政治,既不会带兵打仗,亦无党派之争,操行十分高洁。

    至于西藏佛教中曾有的战争,亦是因缘如幻示现。法界中无一事物为真,一切皆如幻戏演出,不妨视为让密法在此末法时期普遍弘扬于全球的一种因缘。例如莲师对佛母移喜磋嘉开示之临终与中阴〈口诀要义〉,过去乃十分珍贵,难以见闻之法要,现在由岩藏取出,译为英文,再转译为中文。凡此皆为莲师所示“铁鸟腾空,密法大兴”、“灯将灭时还复明”之因缘显现。

    问:莲华生大士曾云:释迦佛教法住世仅有五千年,过此五千年,是否在南阎浮提,佛法全隐?

    师:莲师所指,乃是一乘心法,因众生业力之故而隐没。但是一般显教的教法,及六字大明咒,则仍然住世。尔时倘娑婆世界中,有根器较高的众生,亦会被摄受到他方刹土,修习一乘心法。

    问:《华严经》中所说的小世界,有须弥山、铁围山、香水海、四大部洲的宇宙构造,是物质世界还是禅定中境界?

    师:须弥山、铁围山、香水海、四大部洲,都在三界之内,皆为众生眼中之物质世界。

    华藏祖师曾于禅定中,亲见小世界。我们所居的地球,可能为南赡部洲极微小的一部分,或是南赡部洲的一粒微尘。由于科学技术不足,我们修持的境界也还不到,所以无法见到须弥山与七重香水海。如果科技继续不断进步,总有一天将证实佛经所言不虚。或者我们禅定够深,亦可实证小世界确如佛经所说。禅定功深,非仅能见小世界,在大圆满修持中,十方无量刹土,都能以肉眼亲见。

    三、密法授受

    问:为何修本宗的法,可以即身成就,显教的法则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师:因圆觉宗心法是从根本光明心体上,直指自己本来即佛,只要不住六尘,不著空有,便可直破根本无明而成佛。而显教除禅净二宗外,总是依因明比量,在理上作种种抉择取舍,在枝末无明上,慢慢地除尘,然而根本无明未破,则枝末无明暂除还生,故须历经长远时劫才能成就。

    问:何以佛陀住世时,许多众生闻法即开悟;现在的众生,即使遇到殊胜法门,仍难得开悟?

    师:佛陀住世时,能亲闻佛陀说法者,多深具福德,业障很薄,因此往往闻法即开悟。如今不但佛陀已圆寂,且为末法时期,人心不净,师资双方皆逊于佛陀住世时甚多,故难以成就。

    但本宗有三种殊胜处:一、本宗所传释迦牟尼佛心地法门,一超直入,修处即证处,过去在西藏,只有大喇嘛或法王,才有资格得法,此为法门之殊胜;二、教传、近传之传承不中断,此为加持及口诀殊胜;三、代代祖师皆为大成就者,是为说法者殊胜。合此三者,虽佛已示寂,犹如正法住世。各位有幸受持,若能虔信、切愿、力行,是为善根福德具足,则即身成就并非难事。

    问:修密是否需要特殊根器?

    师:芸芸众生之中,有缘得识密乘者不多,而能接近密宗无上心法者,更是极少。若非福慧皆备的大根器,又如何得此因缘?故凡入本宗者,应自敬自重,善加珍惜,勤修本宗所传之心法。

    本宗一入门之初,即为行者点明“自身是佛”之理,若能信得过此点,由果位起修,则迅速无比。我今举一例:如人有屋而不自知,还一心计划集木造屋。若经他人告知:此屋即是他所有,只需进屋,便是屋主。则他只要进屋清理多年的尘屑即可,无需从头奠基。何等方便!

    本宗对于新皈依者,只要一心净信,四皈依咒及百字明持满十万遍,我们即直接导入心法之门。至今已有不少弟子由此契入,效验颇多。但若屡修却无法契入,即回头修习四加行。如此依根机而设进阶,可减省大部份弟子许多时间。

    我们为师者,只有一个心愿,即是一心帮助弟子愈快成就愈好,因此传法上也尽量避免迂回耗时,故希望本宗弟子,珍惜我们所传之法。

    问:密宗之法有无高下分别?

    师:藏密始自莲华生大士,唐密则始自善无畏。虽然传法有异,成就有快慢,但由究竟观之,则无差别。显密二门所臻之圆满境地,也一无差别。至于东密,则是在唐朝时传至日本的,所传之法,仅属三乘之有相法门,而没有无上部心法。凡此皆是应众生根器所需,而引出之法缘,我们不可妄评高低好坏,能适性契机者即是好。只是由时间来看,修东密需十六生方能成就,藏密若得明师及无上心法,则可即身成就。这只是修途中时间上的差异,若至彼岸,则一切无异。

    修心法者,不可起分别心,勿计较,应转识成智,转色法为心法。只要一起分别、计较,则落于相对之尘、色,而离开心法了。

    问:平日可否参考其他教派之经书?

    师: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修持方法则应依本宗法本而修,不可掺杂他派修法。祖师制定法本,每一步骤,均有其佛法上之依据,与修持之验证,若在本宗修法中,夹杂他派修法,反而不相应。又虽然显密各教派均源自佛陀,但若对师父信心不够,则无法蒙受真实利益。倘若杂修各派之法,而不能专依一师一法一本尊深入,则往往因修持之心力分散,使得原先专心一志所修到的境界退失,菩提之路反而变得迂回而反覆。

    问:皈依无传承或无阿阇梨资格之上师,后果如何?

    师:昔莲华生大士,求法于佛母,佛母云:“密无师承,不得滥学,宜先灌顶。”大士乃生而成佛者,犹须如此,我们何能免此?密勒日巴尊者亦尝歌云:“若师不具净传承,求得灌顶有何用?”可知学密必须灌顶,尤须具有一脉相传不中断之传承。

    或有不具传承,亦无阿阇梨资格,而为上师者,其人虽甚慈悲,修持亦甚好,但彼为你灌者,恐非诸佛传承之法流,修其所传之法,会白费时间。况有为名闻利养,而自称上师者,师徒恐有共堕金刚地狱之虞。

    问:没有传承而自称上师为人传法,将受到何种业报?

    师:据闻:过去白教有一法王,不但家中养了二十几只孔雀,并且每到一处,闻说何处有孔雀,必定前往观看。有人问他为何这么喜欢孔雀?他回答:“这些孔雀,上辈子都是假上师,自己封自己,要像孔雀那么漂亮庄严,因此堕落到畜生道。”此报尚属轻微,业重者要师徒共堕地狱。

    问:上师曾开示:助念时不能“带领”亡者持咒,那平常修法时,能不能观想众生一起持咒修法?

    师:本应如此。“观想”与“带领”不同,观想是自己观修,可令自己菩提心开展,令心量广大,即使观想整个法界的众生一同修持,亦不会犯戒。

    但是,你不可以告诉人、非人等、乃至中阴身,要他们跟自己一同修法持咒。此即“带领”,亦等于将此法与咒传与对方。未具传承与传法阿阇黎资格之金刚乘弟子,不能传法、传咒。若你“教”众生一同修持,便是违犯密宗根本三昧耶戒。当然,我知道大家都是因大悲心,想能多利益亡者,但发心大,也必须以持守戒律为根本。若令自他同违密戒,怎能算发心利他?

    即使如华藏祖师住世时,每天晚上修超度大法,有时候一坛,有时一天修二坛,持续三十余年,超度圆满万坛,华藏祖师之慈悲愿力,不可谓不深广。但他却从未教亡者与其怨亲债主跟著他一齐持咒修法,而且华藏上师所传下之多种超度法本,也无任何一种,要亡者与超度者一齐修法、持咒。试想:即使超度者是具传法资格之如华藏上师,纵然咒语普遍如“六字大明咒”,也未曾如此作。因此,即使诸位的悲心比祖师还大,仍应遵守密宗的戒律。因为,无数的密乘经典,皆明白记载:密法若未经上师灌顶,而妄自修习,即使修持颇有觉受效验,死后仍是堕入金刚地狱。倘若我们诵佛号密咒时,祈请本尊加持,即能令亡者得度,又何须冒犯戒下堕之险,要亡者与自己一同修法持咒,使自他皆不得利益而同堕地狱?有一本经上甚至说:即使地狱之报受完了,还须再堕畜生道。

    我们要令亡者往生,一定要依密法传承的规矩,依莲师与祖师的开示,只能“观想”众生与自己一齐修法持咒,不可告诉他们,要他们与自己一同修法持咒。如此才能对众生有真实的利益。

    问:但诺那祖师曾开示:经上师所传的咒,可以转传他人;未经上师传的咒,则可以自己持念,而不能转传他人。

    师:那是因为诺那祖师刚到中土,当时中土没有什么金刚上师,所以祖师才做此方便。但是现在我们要找到金刚上师极其容易,就必须依照密戒,由上师传授灌顶。

    问:于未成熟诸有情,不得宣说密法。但有时持咒之咒音,为人听到,而好奇问起,又该如何?

    师:倘出于大悲使然,而不是以慢心弦耀自己,或标榜本宗,则一般普通显教的咒语,为令对方起信心,权巧宣说其功德利益,则不算违犯。但亦应观察对方根机、与时地因缘而说,免得他人因不了解而毁谤,致遭多生多劫不闻正法,误了众生慧命长养之大事,便是自己弥天之过失,不可不慎。

    问:上师传法之后,是否也要为弟子承担业障?

    师:上师每传一次法,若弟子不修,上师就要为弟子担点业。因此弟子对上师最大的供养,便是法供养,也就是认真地修法。同样的,对佛菩萨、祖师的供养,亦是以心供为上。

    问:何以有人说:“塔底为最暗之处”?

    师:有些弟子,以分别识心看师父,以致于愈靠近师父,愈看不到师父的悲心,只看到师父的缺点。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侍佛二十五年的善星比丘,亦是如此。故云:“塔底为最暗之处”,实在也是识心作祟。正如《金刚经》所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法界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四、修持疑义

    问:修习密法,是否应先修护摩法?

    师:护摩法乃是“用法”;本宗是以“体法”为宗。因为“用法”是为应世,不外是求得一些名利、权位、事业等幻化之物,或为息灾求福等。要知人身难得,生命短暂,我们不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为个人利益得失的“用法”上面,而应在自己的心性及觉知上下功夫。虽然有些弟子发心很好,希望功德福报俱备后,可以余钱余力护持佛法,供养布施。但我仍期待本宗弟子专注心法,若能修得一念清净,便是更高的供养布施。《金刚经》说:若能一心净信、一念清净、一念般若智慧,胜于以满恒河沙世界的珍宝布施。故我希望本宗弟子,少在世俗利害得失上计较,而能在行住坐卧中返闻自性,此生必得成就。

    诸位已经修习专修法及心要法的弟子,应反覆阅读经典:《金刚经》、《圆觉经》、《心经》、《法华经》、《六祖坛经》、以及祖师的开示记录,都对修心法的人有莫大的启发。

    问:未皈依前,已久习观音法门;来此皈依,发现所传的是绿度母及莲师本尊法,不免有些失望。

    师:不要失望,绿度母即是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莲师更是合阿弥陀佛之身、千手观音之口、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之心的身口意三密而成的金刚应化身。故本宗所修,即是观音菩萨之法,只有让你更接近观音菩萨,与观音菩萨相应,并成为菩萨的化身。这就是菩萨的愿,他希望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度,都能成佛。

    问:在修行过程中,是否一定会有魔障?

    师:在修持过程中,如发大菩提心,为度众生愿成佛,任何境界,一切不住,即无魔事。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何谓“三昧耶戒”?

    师:“三昧耶戒”即指密乘一切戒。

    问:受戒后,是否犯戒就要堕入恶趣?

    师:堕不堕入恶道,并不决定于是否犯戒。任何人造了杀盗淫等十恶,皆要堕入恶道。受了戒,尚有机会和方法可以忏悔还净;若是造恶业又不知忏悔,则唯有堕入恶趣一途。许多人误以为不受戒者,犯杀盗淫便不会下堕,此是观念错误。佛陀设戒,乃是防非止恶,令心清净,忏其所犯、而予还净,悔于未然、永不再作,如此方有可能成佛。否则便如有毒之漏碗,任何甘露注入,皆将流失,且化毒质,不能贮储功德,反将堕入恶道苦趣。

    问:释尊当年舍身饲虎,在密宗是否违反“轻蔑蕴即五佛体”之戒?

    师:看佛经不可拘泥,佛法一切端看发心,倘为救度及利益众生,乃是发大悲心及菩提心,与密戒并不相违。

    问:父母之恩深如海,应如何才能偿还?

    师:应将父母奉为堂上两尊活佛供养。若父母已过世,则应尽力为父母做佛事,令得安乐。并以父母之爱,爱一切有情。则转缠缚热恼心,为清净慈悲心。

    问:何以古德有在尸陀林中修行之事?

    师:一者,为将“死”字贴在额上,了生死无常。二者,了佛魔不二,一切魔皆自心所变现,唯视心如何安住。倘以慈悲心对一切,则一切魔亦皆成佛,倘起邪恶之心,纵佛现目前,亦化为魔,一切皆是唯心所现。

    问:使用骨珠,若未经上师超度,有何影响?又使用骨珠,有何功德?

    师:骨珠未经超度,可能有亡者神识或邪灵依附,将吸收使用者精气与功德,或是障碍修持者清净。故一般骨珠须经超度后,再行使用。

    若骨珠由具德喇嘛之眉心骨串成,由于眉心为与诸佛光明相接的通道之一,亦为喇嘛修观精神汇聚之处,用之修法,则可承受喇嘛之修持,增大功德。另由喇嘛修持一生,仍需老死,手持骨珠,顿感人身朝露,世事无常,故日夕惕励,精勤修持,以超越轮回。

    问:舍利子应如何佩带供养?

    师:舍利子可以一直佩带供养在身上,亦可供养于坛城。红花干了,可以换新鲜的。另外再加一、二片绿色的茶叶,及七粒完整的米,以助孳生。

    问:生前是否可以食用佛舍利?

    师:佛陀舍利子可以吃,但是你要发愿:从此以后不造纤毫恶业。因吃了舍利子,行善之功德会增倍,而造恶之业报亦会增倍。再者,亦可以吃舍利水。将舍利子用丝绸扎起,放入茶壶或茶杯中,喝水即可。喝舍利水,亦不能再造恶业。

    诸位愿意吃舍利子,值得赞叹。今后便须以此做为惕励,不再造恶业,甚至连恶念都不要起。若今日你有一念来对人,他日便有人亦以这一念来对你,因果不爽。

    问:是否佩带舍利,也一样会令行者所作善业、恶业更加增长?

    师:是的,这亦是鼓励我们要尽量多作善业。地藏菩萨说:众生举心动念无非造业。佩带舍利可警戒自己不造恶业,连心念都要觉照,不让恶念生起。

    问:何谓无相舍利?

    师:舍利可分有相舍利与无相舍利。无相舍利,便是指自性而言。有相舍利,是指有修持者,因戒定慧薰修,荼毗后之功德舍利。

    问:将咒轮贴在卧房内,是否会不恭敬而致罪?

    师:本精舍所印之咒轮,皆是佛菩萨之咒。佛菩萨已无分别心,只要以恭敬心,供在何处皆无碍。若是护法之咒,则供处多有禁忌,因有些是世间护法,会有分别心,易生嗔怒。

    问:曾闻有所谓双身法者,未知密宗本来可有此法?

    师:关于双身法之问题,华藏祖师曾有详细开示。略言之,双身法原是为摄受婆罗门教,顺应其根性而设,以方便度脱之。本维摩诘居士:“不断淫怒嗔、亦不与俱”之义而修之。然而,我们中土原是礼义之邦,所以此法极不适合,且流弊很大。

    问:释迦牟尼佛当初成佛,可曾修双身双运?

    师:释尊当初于菩提树下成道,降伏魔军,魔女诱惑,亦不能动摇其心,苦修六年,亦未曾双运,照样登十三地正等正觉。《圆觉经》中有云:“淫欲为轮回根本”,甚有道理。我们长劫于六道轮转,正因淫欲,才会投胎。因众生在中阴,会看到男女交合,倘不知是幻,住心于无生,或忆持本尊及佛菩萨圣号咒语,而起爱憎淫欲之念,仅享刹那之欢,即入胎中,出胎时或牛或马,或饿鬼地狱,后悔已来不及。倘能于色欲无住,则不会投胎受生,再有轮回。

    问:密宗中双运,既非指男女双身淫欲,是否另有所指?

    师:祖师开示:菩萨修到不动心时,自性光明与法界本有之法性光明双运,而汇归法界本体如如。故诸位对“双运”两字,切不可作世俗想。观双运身,皆是光蕴身,而非色身。

    五、较量功德

    问:大白伞盖咒之由来及其功德如何?

    师: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说法时,适阿修罗率领大军犯帝释,逼近帝释宫,帝释求救于佛,佛心悲悯,顶涌百宝光,光中现大白伞盖佛母,又称“无敌金刚佛母”,手持大白伞盖,作无怖畏印,宣说“大白伞盖陀罗尼”,虚空涌现无量金刚,将阿修罗吓退。

    “大白伞盖佛母法”,有护国息灾、降魔、除障、及《大白伞盖陀罗尼经》所载之一切功德,对于除魔障尤有特效。持咒十万至百万,一切所求均能如愿。

    问:长寿佛的长咒,与百字明,功德有何不同?

    师:百字明可以消除众生的一切惑业烦恼、及无始以来的罪障,返回本元。

    长寿咒则可令众生证到法界永恒究竟的寿命,即如同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实证法界永恒常住的大光明藏。如用于世法,长寿咒也能延长寿命。

    问: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在消业障之功德上,有何差异?

    师:诸佛菩萨心咒之功德,多因愿力而异。地藏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故对鬼道特具救度功德;又承佛嘱咐,为六道教主,能消六道之定业;又于九华山应化,对中土因缘特深。

    金刚萨埵之愿力,为消除六道有情之一切烦恼、障碍、惑业、无明。又百字明为众生自心本具之文武百尊之心印,诵咒之时,得与百尊心印相应,故对消业、除障、去惑,都有殊胜功德。

    问:我们有百字明,好像可以做靠山,就常常容易做坏事。

    师:即使有百字明,也不是所有的业都能忏得掉,有的还要重业轻报,还有的来不及忏,业报就现前了。所以地藏菩萨说:“凡夫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我们既然都要造业,就要造善业,不要造恶业。

    问:持弥陀名号,与持弥陀心咒之功德,是否相同?

    师:若仅口诵,功德并无差异。但因运心及发心层次不同,则功德即有很大的差别。若住于无量寿、无量光之体性光明,发心广度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则功德甚大。若持诵时只求自己往生,则功德甚小。

    问:那持不同佛、护法的咒,亦一样吗?

    师:诸佛的咒,依其因地愿行,而在功德上会有不同。护法的咒,则依其本誓,与本尊咒亦有差别。

    六、供养事义

    问:佛像是否一定要开光供奉才好?

    师:佛像最好开光后再供奉,否则易遭邪神贪供而附著像上,这样供奉则对修行者无益,反生障碍。

    问:我们请佛像供养时,应如何装脏?

    师:在西藏,装脏仪式十分复杂。本宗著重心法,故所供养之佛像之内,只需放一心咒,及《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与咒,即可揽括一切功德。

    问:设立佛像,是为了起恭敬心和观想,但是为什么要装脏开光,岂不是多余?

    师:佛之金身,在未开光装脏时,只是一块铜,开了光、装了脏之后,便是真正的佛。故佛像不仅是为庄严道场之用,而是真正的佛安住之处。

    问:这是否和“你相信有佛便有佛,你相信有极乐世界便有极乐世界”的意思一样?

    师:你不相信有佛,还是有佛;你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还是有的。

    问:但是铜像是铜做的,因缘凑合才做成佛像,如果我们没有装脏,这铜便不是佛,难道装脏开光后,这个铜就会变成佛吗?

    师:没错。我们开光、装脏,是请佛的法身住到这个像上,这叫开光,也叫装脏。譬如释迦牟尼的真身,原是安住在法界,我们将他请来,安住在这个像上,这个像便是真正的佛,而不是一块铜。

    问:但不是说法身遍满虚空吗?怎么会固定在这里呢?

    师:就好像你也有佛性,本来也是遍满虚空,为什么又能安住在这儿呢?虽然我们的佛性遍虚空,仍能以这个身作为一个据点。佛在这个有形有相的娑婆世界,也可以某种形相作为据点,做教化众生的事。没有这个身,怎么去广度群生呢?

    问:开光过的佛像,若不再供奉,应如何奉送智慧尊回转法界?

    师:可持诵般若波罗蜜多心咒一百零八遍,再将佛像火化归空。另外密乘也有送佛咒,如法结印奉送即可。

    问:精舍布置坛城,供舍利塔、元宝等,其含义为何?

    师:万年青表法脉万年长青,普被有情。元宝表弘法具足资财,众生无有匮乏。供佛像即佛常住于此,法流源源加持,令弟子常学佛陀因地之修持及大悲度生,乃至圆证无上菩提。经藏为法舍利,舍利塔则供碎身舍利,藉供法舍利及碎身舍利为外缘,以引发佛弟子之真实舍利,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像之装脏供品:供五金、五宝,感富饶,亦表体性如金刚,不动不坏。供五药,令众生除惑,健康无病。供五谷,感五谷丰盛,果德圆满。供五香,令修持功德之香,遍于法界。供密咒,即诸佛真身常住。

    凡此种种坛城庄严及妙供,皆为自心庄严之表征,亦为成就无上菩提之因缘,更明法界中一切身、口、意之作业,皆为“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彰显因果定律,为十方三世不移之准则。总之,藉佛之种种庄严为缘起,以显发佛弟子本具之法报化三身为究竟。如《法华经》中所说:“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问:坛城供“大白伞盖咒镜”有何用途?

    师:大白伞盖咒镜供于坛城上,或安置在家中清净处、高显处、或门口,即具足《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及《楞严经》所述之一切功德。

    另外,倘有某种鬼怪邪灵骚扰,变诸怪异,或现菩萨相,或现佛相,行者但向大白伞盖咒镜中一看,便可认出原形。行者但说:“哦!原来你是此物,骗我不著。”邪灵多半会自感羞惭而离去。倘有宿冤不肯离去,应将功德回向,偿其宿债,或修法回向他,令其超生天界或净土。总之,只要他不打扰你修行,待你成就,必定回头度他脱离轮回。

    问:坛城供品上供的时间有无一定?

    师:任何时间均可。但一般而言,供诸佛菩萨、坛城圣众等,以在清晨破晓时供养最佳,因为此时吉神皆下降受供。而供护法,则以黄昏天未全暗、倦鸟归巢时供养为宜。

    问:供品应以何咒加持?

    师:可以三字明加持二十一遍,即可令供品清净、广大、遍满殊胜。

    问:供品多少有无关系?

    师:对佛菩萨而言,供品可随力随心,唯在心诚。穷人仅供一杯水、数粒米,以三字明加持二十一遍,即令其清净、广大、遍满法界,用以上供下施,可令供品随其心意,变化为受者最喜欢之食物。一般八供亦应以三字明加持之。

    问:为何修护法要供外护?

    师:因为护法有的可进到屋内,有的却不能进屋,因此要供外护。

    问:供护法是否一定要用牛肉?

    师:供其他供品亦可。密乘护法多现威猛相,故供酒肉,实为甘露。供时应诵三字明,以成甘露,并清净牛肉之罪业,令其神识往生。此牛因身供之功德,而得灭罪超生或往生。

    问:顶戴上师时,欲供养上师应如何观想?

    师:供养时,请顶上上师安住对面空中再供,或直接由顶上上师化现分身,至对面虚空而供。

    问:平日进食时,可否观想坛城安住喉间受供,而得加持?

    师:食前可先持六道金刚咒,度脱荤食有情,及素食中微细众生,再以三字明加持,上供三根本三宝,下施六道有情。食时则供养身中圣众,观坛城或皈依境均可,视个人修持次第而观。如此晨夕不忘供养,最能蒙受加持。

    问:用餐前供养时如何度生?

    师:餐前念七遍六道金刚咒,如法观想,即能度荤菜中之牲畜、或度素食中之微细生物;已往生他道者,亦可度之。唯需将六道金刚咒持满十万遍为基础。以后在喜宴酒席,乃至市场、屠宰场,持念此咒七遍,放光加持之,均可令彼死亡有情得度或超生。

    问:“甘露”可否用来上供下施?

    师:可以,这样可泯除众生的分别妄念。

    七、破执显正

    问:以前常在午睡中,梦到下午会发生之事,如是持续数年。现在则偶尔会做些超越时空之梦。

    师:若仅是偶尔一次,也许是巧合。但若持续数年,且是你学习静坐之前即有之现象,则表示你过去世中修习过类似法门。众生之本体,本是通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涵摄于一念之中。此种现象若是与生俱来,通常为其过去世之修持。或因禅定功深,深入自性本体之中,自然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事。

    问:有时梦境甚奇异,是何原因?

    师:梦境皆是由执著心而生,对我执不能放下,即有各种不同的梦。我们在此世间,便是一场大梦,一无可以执取,更何况梦中之梦?任何奇异梦境,不管它便是。

    我们在此世间,遇到任何危急恐怖,尤须一心安住本体,不为所动。如此处世如大梦,梦中亦不为恐惧颠倒忧心困扰等种种尘相所夺而动摇,临终便较有把握。我们修行,并非在口头空谈,更须于行住坐卧中对境验心。愈是在紧要关头,愈能看出其修持如何,亦能以此自验。

    问:若是执著所见,则是著相。但是若在思念远处的朋友或家人时,其形相及所做之事,就历历在目,事后印证,亦皆完全相符,这是否也是著相?

    师:此乃天眼初步将通之现象。若执著即是著相,便易生魔障。须知既有所见,必有能见,能所未泯,纵有预示,也是浮光幻影,非为究竟。

    问:有些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异显相,是怎么回事?

    师:有些是由于宿世因缘之故。但若欲证到本体,就不能执著这些相和神通。须知鬼神虽是五通具足,却仍属六道众生。了解此点,即该时时警惕自己,勿在相上留恋。

    问:众生往往需要很多感应,才能生起信心。我们可否将自己学密所得之感应告诉他,以使他生起信心?

    师:照密宗的规矩,若有特殊感应,应该禀告上师,不可告知他人,否则会阻碍自己进步。有些重要的感应,甚至连师兄弟都不可告知。但你若是出于大悲心,想要度他,而非出于炫耀之心、我慢之心,有些境界可以讲,但你要有心理准备,讲出来,这些殊胜而又如幻的境界,短期内可能会消失。再者,讲时亦应观对方根器而论,否则对方不但不信,又生毁谤,反而害他堕落而不闻正法。

    问:我在梦中向上师求法,似乎感到师父有些不方便,我也总觉得自己修法不进步,是何原因?

    师:你若有此念,此即是你不能向上进步之原因。每一位上师传法,都是为度众生,怎会有所谓不方便?只要你修至相当境界,自然会再传更高之法。尤其在本宗求法,从不因弟子之身份、地位、或是贫富而有所分别,即使弟子未供养分文,只要有此诚心及根器,我们一样地传。若他不能修此法,则即使供养千万,我们亦不能传。此点你必须绝对地相信。最高的法,本是无求亦无得,因自性本空本寂,安住于此空性当中,即是无上之心法。

    贰、摄引权便

    一、世法方便

    问:父母妻子相爱甚深,但人间一切无常,皆当分离,有何办法可免此爱别离苦?

    师:唯一的办法,是与所爱之人,同学佛法,一齐往生净土,或是成就菩萨,方能永远在一起。若一个往生极乐,一个下堕三途,何能免此爱别离苦?一因一果,丝毫不爽,同业相感,物以类聚。

    实则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我宿世眷属,皆曾深恩厚爱,只因隔世之迷,而不知觉。再者,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我自性幻显,与我本来不二,只因无明覆盖,而成隔碍。学佛者既知此理,则不应只著眼于此世亲人,而当发愿,普度一切众生皆生净土,乃至皆令究竟成就。

    问:父母不肯来皈依,应如何让他们来皈依?

    师:修法时,要观想你的父母在旁一起修持,并把修法的功德回向父母。除此之外,更要紧的,是你学佛之后,对父母更孝顺,做人比以前更好,让父母看到佛法之教化作用,自然愿意皈依。若自认为已很孝顺,但父母仍不肯皈依,便表示还不够好,还须再励力而为。孝顺父母不一定要从早到晚在一起,其他方面可表现的很多。你尽量做,自能感动父母来皈依。或许父母最初来,不是真心皈依,而是为随顺儿女的心意,但长久薰习之后,自然会慢慢生出信心。

    问:有什么咒语可以直接教家人或朋友持诵?

    师:可以教他们六字大明咒或绿度母咒。

    问:我的孩子今年要考高中,情绪不太稳定,要如何才能使他好好读书?

    师:你每次持咒时,只要同时加多一个观想,求本尊加被你的孩子,令他聪明、用功。若观想自成本尊放光助他,只怕自己修行的功德不足,所以观想本尊在对面放光比较得力。平时若能让他自己持莲师智慧咒则更好。

    问:舍弟与我已失去联络多时,音讯全无,要如何才能找到他?

    师:一面持咒,一面观想圣救度佛母安住对面空中,祈求度母指点,或者请度母加持,得偿你愿。唯有藉著度母大愿不断的持咒,并且加上观想:度母心中放光,光端有钩,将令弟钩回来,此光遍满虚空法界,令弟虽然失踪,必然还是在法界之内,只要在此法界之内,便可藉度母遍满法界的光明与加持力,将令弟找到。你应从早到晚不断如此修持,令弟一定会回来。假如令弟已过世,也能因你的功德,而往生净土。

    问:为何学佛后身体仍不好?

    师:你不要错用心,学佛本不是为了身体好,而是为了要解脱生死轮回的大痛苦,及开悟自己的本有佛性,才来学佛。

    虽然如此,诸佛为了怜愍众生,仍是设立种种方便,使在迷的众生乐意来学佛,如同要小孩服药而加上一层糖衣的道理一样。因此,本宗亦有消灾、祈福、治病等种种不同的法,来适应众生种种不同的需求。此即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身体之病,原是小苦;生死轮回,才是苦之根本。自己之病,原不足为道;众生之病,才是诸佛菩萨出现于世之本怀。然而,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业力太深,虽有治病之法,却未必皆能立收立竿见影之效。此时当自知业重,力求忏悔,更当坚定信心,修持不懈。如此即使不能立愈沉痾,亦能使自心对此色身之执著减轻,而使心境不为四大不调所苦恼。更何况本宗之法,弟子只要信心具足,坚持修持,无不应验昭著。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我们学佛,看任何事,皆当以智慧之眼光来看。须知我们过去所作恶业,正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能学佛者,所遭遇一切困难,已是重业轻报。因此当以智慧观之,一切困难应视为逆增上缘,当作偿债想,亦为自己成就的资粮。若遇困难危险能不动心,视之如梦幻泡影,即是化烦恼为菩提,转困难为甘露醍醐,如此便是智慧起用。

    人生在世,本来是苦,所以要学佛。不但自己要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也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此苦。虽然究竟而言,罪业烦恼本空本寂,但是在迷的众生却无法体会,而逐妄流转,妄生种种烦恼。你们已遇无上大法,只要精进修持,要想此生成就,并非难事。但缘众生皆是无始以来之父母,故应发大愿予以救度,愿行相应,方是圆觉宗自觉觉他之本意。

    问:如何减少睡中梦魇?

    师:晚上要少梦,只要平常饮食清淡,睡时枕头垫高一点,睡前勿饱食,梦即减少。多梦主要是因自己妄念太多。只要心念清净,晚上自然无梦。

    问:有师兄将九宫八卦图挂在门口,希望改善世间法的不顺,为什么却没有改善?

    师:挂了九宫八卦图,仍须念念为善,广造善业,普利有情,方能转逆境为顺境。因为我们此生所遇,种种人际关系,种种遭遇,若非来报恩,即是须还债。但若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无上密心法,或是得遇密法之种种法宝,如悬挂九宫八卦图、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一切如来全身舍利咒等,或是佩带咒轮,如六字大明咒、六道金刚咒、金刚明沙宝盒等,即得重业轻报。但任何人造了业,必须受报,此乃三世因果不移之理。故若能行善,广利有情,虽业报得以减轻,但亦不能全免。

    问:蚊、蝇、蟑螂等昆虫,既不能打他,又不胜其烦,该怎么办?

    师:首先应将居处打扫干净。若居处非其所爱,不适其生存,就不会居留。或点一片电蚊香,将窗户打开,仅将其驱走,而不夺其命,同时诵六道金刚咒,以加持之。又若本身吃素,身心清净,则蚊虫通常不会叮咬。

    问:在整理佛堂时,若有供品,有时会不小心伤害蚂蚁而造杀业,要如何才好?

    师:经常保持净洁,即不惹虫蚁。或在供盘下置一浅盘,内盛清水或爽身粉,则可避免蚂蚁。

    问:整理花园时,必须拔草,但草木上也有许多有情,不知该如何处理?

    师:可在洒水时,持“观音菩萨甘露咒”,或持本尊咒,以度草木上之有情。拔草时,观想草上有情往生。

    问:米中若生米虫,是该将虫挑出,或是将米让与虫吃?

    师:应将整包米舍与虫吃,并且还要为它持咒加持,令其舍报后能超生人天,乃至往生净土。

    问:若家中柱子或家俱遭白蚁蛀食,如何处置?

    师:要为它们念六道金刚咒,或文殊菩萨免害地上动物咒。至于如何处置,则要看你的发心。过去有位大德,连树木尚且不肯砍代。本想建庙,但想到瓦砾若砌成墙柱,则违其本性而感痛苦,所以情愿放弃建庙,任瓦砾顺其自性散置于地。古来大德发心慈悲若此。

    问:弟子本身素食,但父母坚持在我结婚时,以荤食杀生宴客,该怎么办?

    师:如极力劝导,仍不能改变父母心意,则必须观想所有宾客,都是佛菩萨,都是本尊,他们食用此等肉类,乃是吃尽此等畜生无始以来之五毒,可令其脱离生死轮回,快速成就。并须观此肉类之中,有西方莲华部阿弥陀佛种子字“啥”字在放光加持,令其所有罪业都能消灭,所有诸佛功德都能获得,而契合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又可一直持六道金刚咒,观想此等畜生都化为明点,汇归法界;或持文殊菩萨免害地上动物之往生咒。这些都是实在不能改变父母心意时之方便。

    问:在路上看到猫狗等,想为他持咒消业,以结善缘,但不知该持何咒?

    师:持六道金刚咒即可。若你已修到自成本尊,则持本尊咒,放光加被他,消其业障。还应再代他发菩提大愿,并观想他报尽之时,决定往生净土,则功德更大。

    问:以金刚沙洒死亡动物,应撒在何处?

    师:撒于头或心即可,如能撒于额、喉、心三处更佳,并要诵咒观他往生。

    问:公元二千年,是否会发生世界大战?大战后佛法是否仍住世?

    师:很多预言都有这种说法。大家多持绿度母咒,和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或可转此共业。但即使真的发生世界大战,战后佛法也不会隐失。

    问:修大白伞盖佛母法,可保国卫家,为何当年西藏仍被中国并属?

    师:一者,由于众生共业如此。二者,为因缘使然,若非如此,密法如何能遍于全世界?

    问:如何才能避免劫难?

    师:住于空定、明空三摩地、本尊三摩地,乃至于持咒不间断、恒时不忘种子字或咒轮等等。住持其中之一,皆可避开劫难。方法很多,只怕行者自己不够精勤,不能恒时安住。

    问:是否住于空定,因与缘不际会,果报就不能发生?

    师:是的。唯此乃十二支因缘之灭相,并非究竟。大乘行者,则须直破无明,广度有情。但因要度生即有色身,既有色身,业乃如幻而显。古来许多显密大师,其弘法度生之路途各异,有徒众云集,广开法庭,有备历艰辛,弘法途程坎坷,亦有终身住于深山,不能聚徒度生,此皆无非随顺因果而显。

    二、外道摄受

    问:皈依了密宗,可不可以兼修道教?

    师:道家的本尊,多住欲界,其上还有色界、无色界。我们密宗行人,连无色界都要超出,才算究竟。

    道家重视在色身上修炼,我们修行则不太注重身体之种种感觉,因为色身终究要毁灭。依色身修,不如依真实究竟之法身而修。密法中亦有从色身上起修之法,譬如三脉四轮、密宗气功等,但较之无上密部而言,此等皆是次第之法,无上密部则是不起于座即能成佛之法。但此等有相法门,并非不好,只是稍嫌迂回,不究竟,不能直接到目的地。华藏祖师住世时,对求心法之弟子,就要他们先发愿,不但不修外道法,连他派之事相法都不可修。祖师说:此二途径不同,必须一师一法一本尊。

    问:若是居处风水不好,又不能随意迁徙,应该如何处理?

    师:安一尊地藏菩萨像,恒持地藏菩萨咒,即能除土地风水之不祥。实则修法若能深入,自身即是佛,地理上之一切凶厄,自然无法侵身。你既是无上密宗行者,须超越天地,要度六道众生,便不可再执著于此。

    问:若是未修密法之亲友,要如何为他解决?

    师:若是亲戚朋友,亦是要他安地藏菩萨像。若他无缘持其心咒,便持地藏菩萨圣号,以鲜花水果供养即可。

    若亲友不信佛,而不肯安地藏像,即是业障重。只能修法后,回向给他,祷祝他家宅平安。最根本之方法,还是让他信佛,来皈依无上密之正法。

    若是修禅宗,若居处上有任何冲克,亦可安地藏菩萨像,然此亦只是如幻而安罢了。当知此世界,本是如幻而有,则我们亦如幻化解一番亦无碍。若心法修得好,即不需如此。

    至于我们密乘行者,只要不忘自己是本尊,或是不忘心中种子字,或是咒音不断,便没有任何地方能侵身碍道。

    问:学佛仍可否看农民历之吉凶?

    师:如幻地看,亦无不可。大藏经中,亦多处载有时日之吉凶等。唯当了知人生如幻,心能转业。

    问:学佛后仍可算命否?

    师:一切唯心。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果不爽。时时修持佛法,必能转危难为吉祥。

    算命都是出于对自我之执著。究其所问,无非是对世间之事、和对未来种种情境的患得患失。其所关心者,亦无非是名利得失、以及对色身之执著攀缘而已。推究其心理,却是贪嗔痴三毒为根本。因此追问过去、探问未来、担心现在,三心俱在,焉能不轮回?我们学佛,须看破世间假相,莫要将此色身和世界看实了。否则平时也说有修持,临终却对世间种种犹不能放下,又如何能获解脱?

    三、障碍对治

    问:一般人或初修者,应如何避免外障侵害身心?

    师:正气凛然之人,外障便不易近身。反之,若人心怀狡诈、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总是做见不得人之事,再加上本身元气衰弱时,就容易为外障入侵。

    外障入侵,亦与个人宿世之业力有关,如唐朝悟达法师,曾在汉景帝时为袁盎,与晁错有陷杀于市之宿冤,晁错世世伺机报复,但悟达连续十世为高僧,持戒精严,使晁错无机会报复,直到唐懿宗时,又转生为悟达法师,受皇帝宠遇,而生起名利心,晁错才得以乘隙而入,附在悟达法师膝上,生成人面疮。由此例可知,若持戒不犯,则宿冤不易得便,反之,修持虽好,持戒有阙犯,宿冤就容易乘隙而入。

    此外,一般人或初修者,要避免外障入侵,培养元气也很重要。如打坐、持咒、修法、诵佛号等,都可以培养元气,且获诸佛菩萨之加持护念。另外,亦可用饮食、药物来加强体力。例如将黄耆、枸杞、黑糖煮茶,经常饮用,可以强健身体,元气充足,外障就不易侵入。事实上,除非本身元气衰弱,才会遭鬼乘隙而入,否则鬼道有情,心多虚怯,遇阳气充足之人,大多会走避。

    问:若行住坐卧中,常感外界有魔障侵身,应如何防御?

    师:当下自观成本尊,心中咒轮放光,遍满全身,再向外放,心中默持本尊咒,此为行者护身最胜最上之法。另亦可持诵大白伞盖坚甲咒。

    问:若被外灵魔障侵入体内,或被人以巫术下降头,应如何对治?

    师:直住体性,或与本尊三密相应,即能除魔障。如不能住体性或三密相应,可持《心要经》七遍后,就整日一直持般若心咒,祈求般若佛母放光,加被自己及所入侵之灵障,同消罪障,同得成就;继而观自己与灵障、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于体性大空。一直如是修,别的法暂时都不用修。修到障碍清净后,还是可以一生持续修持此咒。因一旦曾被外障入侵,即使经过修持而恢复,以后还是可能再被入侵。故最好能一生都持般若心咒。

    此咒之功德威力甚大。昔日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遭遇到种种危难,都是仗此般若心咒解除灾厄,平安取经回国,同时令玄奘大师之修持亦更上层楼。此咒为般若佛母之心咒,其境界即是般若大空,亦即是体性明空。

    若是未修密法之人,亦可如是修,或持六字大明咒,祈求观世音菩萨放光加被自己。此外亦应多行善事,积累功德,如印经、放生等,将功德回向,更莫再造恶业。

    但不论持般若心咒或六字大明咒,皆须了知此等皆是宿世怨债因缘,非短暂时日可解。故除精勤修持外,更须恒心毅力,因至少亦须数年勤修之功,方克解除外灵之纠缠。

    问:亲友遭遇魔障,该如何帮助他?

    师:若亲友遭遇魔障,亦可修法持咒做功德回向。千万不可随意修降伏法,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应修慈心三昧,而度脱之。

    问:家父因为禅坐,而导致幻听,常说有神和他讲话。我们应如何帮助他?

    师:让他明了,修行中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诸相上,更不可执著。《金刚经》讲:一切相皆是虚妄,即使真有菩萨显现,我们也要“不住”,一切相都不能执著,要见诸相非相,才见真如来。须知连我现在于此和你讲话,亦非真实,亦是如幻,何况我们如幻之人,又见幻影,又听幻声,岂非幻中之幻?更加不能执著。将此道理告诉他,他若诚信,慢慢那声音就会消失。

    问:若他不肯听信,能否修本宗的法为他消业?

    师:无法领会这上乘之理,是由于业力所障。你可修施食,印经咒,将修法功德回向给他,消其业障。

    问:有些弟子,在皈依前,不小心误入邪门外道之道场,回家后身心不安,且有为其钩召之感觉,该如何处理?

    师:应持自心不动如大地、如虚空,因大地虚空皆不能被钩召。至于初修,可无间断地持大白伞盖咒,以免障难。倘效果不显著,应请大白伞盖法,依法本修持。若是已修本尊法之弟子,当观本尊种子字在心不忘,自成本尊而咒音不断;修持较深者,可安住于体性定中,如是皆不可能被钩召。

    其实,任何人此生所遇何人、何事,乃至于入何教门,皆为过去业力所牵。因此大众无论是否修持佛法,平常都要培养功德福德,处处为善,利益有情。倘若祖上及本人都心存厚道,广积善业阴功,即不会值遇邪道,授以损恼众生和造恶业的法门;所遇者都是长者、善知识,承受清净了义之教诲。本宗弟子,则应发愿,依华藏祖师“一师、一法、一本尊”之教诫,就可免去过去许多恶业因缘之牵引。

    问:同门中似有师兄学外道法,在法会时,常在座下比划手印,有人说这是吸取别人身上之光气,致某些师兄对此颇为畏忌。

    师:外道之人,未发菩提心,故有吸取他人光力之法。在印度之行者,与外道更是划界自清,甚至不敢汲取外道饮用过的河水,以免受其邪气侵害。

    人之光气是有被吸的可能。但我们修菩萨乘者,六度万行,身心脑髓都要效法菩萨施舍,又何必忧虑光气被吸呢?何况我们修行,至与法界相通之境界,则光力无限,所到之处,众生都被此光力加被。只要诸位不失菩提心,精进修持,必有与法界相通之日。如为师替弟子加持时,自己毫不费力,全赖传承及法界之加持力,此法力是源源不竭的。

    问:先前曾去与某法师结缘,但回来后,每次修法,其影相即出现在我顶上,这该如何?

    师:持《心要经》七遍后,再一直持其后之心咒,观一切法本空,即可将此种现象化空。

    问:以前刚修持佛法时,身上常觉有抽痛感。后来有人教我修法回向给自己冤亲债主,果然就好了。

    师:对的,无论持咒、修法,或做任何善事,皆应该回向法界有情,早成佛道。

    参、起修基础

    一、持咒观修

    问:康藏修密法,要有十二年的显教基础,我们是否还要多去研究显教的教理?

    师:显宗较为偏重教理,密宗则直证根源,偏重于实际修持。经论浩瀚无尽,即便穷毕生精力,亦无法研究得十分透澈。纵使淹贯三藏,亦不过是六识之解。纵能倒背如流,亦如鹦鹉学语而已。何况人生短暂,数十年亦如过隙白驹,倏忽即逝。故既有缘进入密宗之门,信得过自心即佛,又深信密法可即生成就,就该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直接修证密法,勿再耗费时间钻研教理、文字。但若还无法深信,则可先研究经论,由教理而入。但仍须知教理乃为实修之指引,切勿于教理反生法执。若欲求解脱,必得实修、实证。

    问:海外皈依之弟子,由于距离遥远,必须以电话向师父请求皈依。但有些人对电话皈依不太有信心,请师父就此加以开示。

    师:能够亲自来皈依,当面传法、灌顶,并作详细讲解,当然最好,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此因缘。故以电话皈依作为方便,可使更多想修圆觉宗心法的人,能够早日皈依学法。然则,方便亦不离究竟,因万法唯心,只要有信心,虽师父身离万里,加持却不隔毫厘,并不会因电话遥皈依,而与当面皈依有差别。

    问:修法之程序,是否一定要先念满四皈依咒十万遍?

    师:是的。因为四皈依咒是根本,若不先皈依上师、佛、法、僧,即无所适从,亦无基础,难得传承加被,故四皈依咒乃为修行第一要务。其后是百字明、本尊法(以度母为本尊者,依简修、合修、专修之次第而修;以莲师为本尊者,依简修、专修、相应法之次第而修),而后是心要,或其他无上部密法,要逐步进升。诸位只要深信、切愿、力行,必可于此生、或临终、或中阴,而得成就。因本宗历代传承不曾中断,加持力又无比殊胜,而密乘一向是仗传承加持而得成就。本宗绝不吝法,只要弟子发心纯正,修到某一阶段,便可请更上之法,依此而修,终有成就之日。

    本宗与禅宗不同,禅师之法,乃终日默照,或参话头,许多人参了数十年,仍无所悟,亦有人却偏入顽空。试看五祖门下上千弟子,却只六祖一人能入。此乃因其修持方法,不能迁就众生根基,故唯上上根者方能契入。本宗则是三根普被,不论何种根器,都能循序而修,以至究竟。

    问:持任何咒,是否皆须以十万遍为基础?

    师:最少十万遍。密乘行者应抓紧时间,养成习惯,时时不忘持咒。若不善用人身修持,将来业报现前,无人能代。

    问:不习惯使用计数器,要如何计算持咒之次数?

    师:一串珠一百一十遍,十串珠即一千一百遍。或先用计数器持一小时计数,再乘时间来略估。释尊曾说持念珠有种种功德,非指佩带而言,乃因持念珠之人,时时记得念佛、持咒、摄心,不致虚度光阴。

    问:持咒时仍有妄念,该如何?

    师:持咒时应配合观想而持,则妄念自少。倘仅是口念而心中仍打妄想,功德不大。若观想时仍起妄念,须不断将心拉回原来的修持上,久久如斯,妄念自然清净。

    问:持咒太快而无观想,是否不好?

    师:无妄念即可。无念持咒,功德亦很殊胜,但此功德仅达于空。若住于三身观想而持,则可法、报、化三身齐修。然而初修者烦恼妄念皆多,若能无念而持,亦甚可贵。

    问:修法时,观想和持咒可否分开?观想是否应观得十分清楚?

    师:观想和持咒不宜分开,应如法修持。尤其妄念多者,更应观想清楚,以摄万念归一念。至于老修行者,则一观即可,因为究竟说来,即使“观”胜境,亦是妄念。执著于观,即有我所。能所尽处,方名见性。

    问:观想是否必须一直持续作观?

    师:大密宗对相分之观想,皆是一观即可,以免执著于相。唯有大悲普度,观自心放光普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化之,大悲遍满,平等而度,类此普度,即可持续作观。倘能住于中道实相,或安住明空三摩地,则无能观所观,三昧常寂,恒寂恒照。

    问:有些师兄在〈华藏世界〉上看到师父所开示之观想方法,但并未在法会中听闻师父亲口开示,或是接受灌顶,就依之而修观,或是告诉其他师兄可以如此修,这样是否不如法?

    师:这个问题很好,想知道的师兄一定很多。同样一句话,在不同之主伴、时间、环境等因缘下,即不如当下听闻之受用。师父在法会中开示,乃上承历代传承祖师及十方诸佛菩萨之法流加持、中摄诸大护法之拥护、下应受法弟子之根机因缘而说,故能令听受者深植心田,依之而修,不生障碍。是以欲修持者,应请师父在法会中再开示一遍,然后依之修观才如法。

    但在助念场合中,面对临终亡者,在时效与情势上,都不能等待,则可将相关之往生开示,代师父告知亡者。但必须以大悲利他之清净心,来为亡者导示,不能有私毫我执、我慢、博取名闻等染心。且所导示者,不可涉及密法之观修及密咒。

    问:初皈依者是否可以顶戴上师?

    师:只要弟子对上师有信心,初皈依即须顶戴上师。经云:“一切三昧耶戒中,顶戴上师为最胜。”复云:“顶戴上师为一切三昧耶戒最大之庄严。”密宗弟子,顶戴亲传上师,乃无庸置疑、理所当然之事。然而顶戴上师,应知并非顶戴上师之色身,而是顶戴上师之光蕴身。

    又顶戴上师,不只是顶戴上师之化身相,同时要顶戴上师之法身、报身。久修之弟子,平常观想上师,除观上师身相外,亦应同观上师之报身光明,及上师本空本寂之体性,一观即三身同观。若能时时如是顶戴上师,即时时顶戴法报化三身,亦即时时法报化三身不离自心。故说顶戴上师为一切戒最大之庄严,为一切戒之根本。

    问:若家中不便设坛城,该如何修持?

    师:家中若不便设坛城,亦无妨。当知皈依境永远在你对面空中,只要了知此点,面对空中生起之坛城而修持,功德无二。

    问:“皈依境”代表何意?

    师:整个皈依境中,上师、传承、诸佛、菩萨、及护法空行,无量无边,是表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具足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之一切功德智慧。

    问:观想皈依境圣众及六道众生无量无边,极难观得出,可有方便?

    师:如观阅兵大典、群众大会,一一形类同为一聚,扩大无边,无须一尊一尊作观。

    初修者,可先不观皈依境,只观上师即可。六道众生则可观为光体,众生既无边际,远观之,便如点点星芒,遍满虚空法界。

    然而,若能观皈依境,功德极大,不可思议。临终若能观出皈依境,进观皈依境全体放光加持自己,安住于此,则可获大成就,非仅往生净土而已。

    问:观想六道一切众生时,如何观想鬼道、修罗道等他类众生?

    师:华藏上师的〈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中,对六道情状,皆有描述,可依此而观。又《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亦有相关之叙述。

    问:持四皈依咒之目的何在?可得何成就?

    师:持四皈依咒,乃为成就自性本来之佛。四皈依咒在表意上,即皈依上师、佛、法、僧;了义地说,乃是皈依自性之体、性、相、用。在无上乘之密法中,若能时时返闻自性本体,即使只念一个四皈依咒,亦能成就。

    问:皈依仪轨中有“皈依出有坏诸佛”,其中的“出有坏”是何意义?

    师:十方三世,一切情器世间,三界六道,称之为“有”;凡“有”皆有成住坏空、生灭变异、生老病死、苦乐忧恼,称之为“坏”。唯佛不生不灭,出离诸有之坏,故名“出有坏”。

    问:种子字及三轮之唵阿吽三字,可否观想为中文字体?

    师:若能深信,且对中文种子字没有分别,观想时不起任何思虑缘想,则亦可以中文观修。若有分别妄念,则应观藏文字体。

    问:修四皈依时,观上师三轮放光加持我及一切众生,是观一道光明,或是刹那观无数道光明?

    师:初修者,观上师三轮中,有三字明,放光直接照射,加持自己之三轮。熟习后,再增加亲戚、朋友、及一切众生同蒙加被。而上师三轮,亦放无数光明,普照无量众生之三轮。然必待自身观想明白之后,再推广观想其他有情。《华严经》云:“如是观,如是显现。”只要深信切愿,自得如实的加持。

    问:观上师唵阿吽三字放光时,可否观光明由梵穴入自己额喉心,而不观光明直接射入三轮?

    师:应观上师唵、阿、吽三字放光,直射自己三轮。

    问:我们供养诸佛,是由何处放光?诸佛是否凭观想即已受供?

    师:放光供佛,从心中、或是额喉心三处放光。众生一切心念,诸佛悉知悉闻,故仅观想,诸佛即已受供养。

    问:修持中感到昏沉,可有什么办法?

    师:若非睡眠不足,可先下座,洗个冷水脸,喝些健康饮料,放松身心、远眺风景,或做大礼拜,种种方法,都可使精神提起。

    问:修金刚心菩萨念诵法时,顶上金刚心菩萨放光上供十方诸佛,为何十方诸佛亦须回光入金刚心菩萨心中?

    师:诸佛与菩萨、众生,本来平等,故菩萨以光明供养诸佛,诸佛承受此供养光明,亦纷纷回光。又因金刚心菩萨虔敬供养之故,十方诸佛之悲智力愿、一切功德,亦悉随诸佛光明加持,进入菩萨心中,令菩萨具足大力,广度众生。此上供回光之观想,亦为我等作为示范,未来无论自己修证到何种果位,仍应时时礼敬上师三宝与十方诸佛,更何况今日尚处因位,更应放光上供,再承仗上师三宝加被之力,广度法界有情。若凭行者个人之力,实尚未能广度法界无量众生。

    问:修施食法时,持六道金刚咒,度法界一切有情,修完觉得身体很累,是什么原因?

    师:住于体性,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不取不舍,大悲遍满法界,即不会累。

    又修任何法,只要尚有此身在修法,放光出去皆要立即收回,否则容易耗损元气。修完一座时,亦要将光总收回,睡觉前亦须做此收光之观想。只有当自己住于法界空,既无放光,亦无收光;或住于法界光明,以此为身时,亦无放无收。直到证入空性,了见自性光明,则收放俱泯。若住于色身,只要有放光之观想,就要随时收光。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即修任何法,一定要先放光供十方诸佛菩萨,然后承诸佛菩萨回光加持,将诸佛菩萨大智、大悲、神通、功德、力用,都摄归自心,再放光度众生,然后观众生皆化为本尊,再化光融入自心。如此承加持力修法度生,即不致劳累。

    问:为何初修时,放光须收回,证到本体后却无须收光?

    师:倘将法界喻为一茶杯,你若是杯底一粒沙,自可有放光收光之事。倘若证到本体,自身便是杯(整个法界),又如何放光收光呢?但起用之时,有如幻之身,则仍须如幻收放。

    问:是否可观虚空中有种种杂色光?

    师:应观白、蓝、黄、红、绿,即诸佛之五色智光,而非杂色光。

    问:为何在专注于观想持咒时,觉得观想的是一人,持咒的是另一人?

    师:通常修到略为深入时,就会有此现象。这是因为我执较薄,持咒熟之又熟,不持而持,所以会觉得观想与持咒是不同人。

    问:持六字大明咒,加一个“啥”字,即是千手观音心咒,是否持诵时,亦自成千手观音?

    师:初步观想自成四臂观音,证到法性后,再观成千手观音。因为千手观音手上有许多兵器,倘不能调伏自己的生灭心,未泯贪嗔痴,则尚未救度众生,反易伤害他们,有碍自己修持的进境和成佛的顺缘。

    问:刚开始不知如何发愿,是否可依祖师之愿而发?

    师:初发愿时,仍在学习中,比较浅薄,等到修持有进,愿心自然真切。而尚未证悟之时,皆是学菩萨和祖师而发愿,至证入本来时,同体悲心自然流露。

    问:是否发愿后,护法龙天都会护持此人?

    师:对的。因为十方法界的护法空行,皆曾在不同的佛前宣过誓愿,护持佛法。倘真发菩提愿,处处利益众生,便得十方护法护持拥戴,因为这是他们的本誓。

    问:最广大的愿应如何发?

    师:最广大的愿,不外是尽未来际度尽十方三世圣凡,皆成佛道。但更应掌握每一分钟修持正法,因为愿发得再大,若不能实际修证,亦是徒然。

    问:修法是否随时随地可修?

    师:若想即身成就,必须时时刻刻都在修持,处处返闻自性。

    问:一日中何时持咒最为相应?

    师:清晨一醒,尚未忙于世务时,染念最为轻微,此时持任何咒,都十分殊胜,而且易于相应。

    问:如何能与上师更相应,而生起信心?

    师:真实信心,须证到本来,方能真正生起。一般是依因缘生灭心而起的“信”。然未证之前,亦有方便,即是观想上师与本尊不二。如初修四皈依,观想上师即总摄皈依境中一切三宝三根本;修本尊法,观想本尊之身相,与上师之体性无二无别;若修“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则以亲传上师为观修之主体。如是观修,便容易对上师生起信心。华藏祖师曾云:“你信上师是佛,方能证到佛的果位;倘若见上师又要吃、又要穿,如同凡夫,你亦只能成凡夫。”

    问:如何才能经常受到三根本、三宝的加持?

    师:平时常观三根本三宝在顶上,即可蒙受加持。其实法界诸佛之慈悲愿力,无时不在加持每一位众生,但众生之心,常为六尘、七情遮障,无法承受。经由密法之修持,可承受部分加持力。倘若开顶、乃至中脉全通,证到实相,则可完全承受三根本、三宝之加持。

    问:修法时若觉身体安于半空中,是否即安住在“空”里?

    师:此乃自己妄识缘虑。真正之空性本体,乃无能所、离对待。

    问:修行中,觉自己与虚空合而为一,是否见性?

    师:倘自认“我已证到、我已与虚空合而为一、虚空即我”等等类似之想法,皆是能所未泯,我执犹在,仍有对待,皆是未见性者意识中之妄念。

    问:修到某一阶段,觉得自己本来是本尊,是否为见性?

    师:若作自己本来就是本尊之想,并非见性。在觉受上,感觉自己是本尊,也不是见性。此等均仍是在心识之中,能所角立,不名见性。

    二、禅定要诀

    问:修法是否要双跏趺坐才圆满?

    师:修法主要在于修心,心时时安住于法、报、化三身之任何一身而修,或者三身齐修即可。但双跏趺亦有其殊胜处,即久盘能不倾倒,脊骨正直,气脉流通,脏腑安适。故以双跏趺持心最为圆满。

    问:为何觉得躺著修,总比打坐来得容易静下来?但躺著修又觉得不妥。

    师:不!卧禅也是可以的。因为你打坐未坐惯,一会儿腿酸,一会儿肩重,不容易定下来;躺著舒舒服服,心就定了。

    不过我们双盘的时候,入定较可持久,身体也不会倾倒,气也容易入中脉。如果双盘不行,单盘也是可以。但如果定得深,几个小时就好像刹那,到此如非双盘,便需用护带保护,免得跌倒。即使双盘,前面也要有修桌之类护持才好。

    问:打坐时,眼睛睁开要睁多大?睁太小就很容易闭上。

    师:闭眼也无不好,只要不昏沉即可。但有些法,必须睁眼观对面虚空,则须依法而修。又闭眼易见幻相,睁眼则幻境较少,亦不会胡思乱想,或喜或惧,受七情六欲所牵。

    问:倘上座后,颇觉身心未能安定,或有障碍,应当如何?

    师:每天早上,或每座修法之前,先持一0八遍大白伞盖咒,即可免去身心不安之障碍。

    问:水晶是否能帮助入定?

    师:有些人打坐时妄念纷飞,若手上各握一颗水晶,则容易摄心而达静境,且手脚不易发麻酸痛。若置水晶于桌,则不易有烦恼,心常安宁。又水晶愈大,力量也愈大。

    问:一天当中,何时最易入定?

    师:早上一醒,及深夜时,修法最易入定。因为晨起时,外尘尚未纷然入心,而深夜则最寂静。这两段时间,最易入深定。

    但入定时,须特别注意小孩突然闯入,或眷属吵闹。因为在深定中,若受惊吓,要很久才能恢复。因此,在家居士修法,应以如幻为主。要有寂静的环境,才能入深定。

    问:是否在定中,都不能受到任何干扰?

    师:在深定中,不宜受到干扰。但一般人,不易到深定之程度,通常虽然外表看来似是入定,脑中却微细妄念不断。因此,本宗许多修持方法,都是将妄念引导到胜境上。

    问:禅定时,如何避免受到临时的干扰所惊吓?

    师:若在入定前,提示“他”可能在定中会受到某种干扰,则真正发生干扰时,即不受惊吓。

    我讲的“他”是谁?

    弟:不过是个妄念。

    师:对!提示的是个妄念;而觉照的是体性真如。能观照者,即真如觉智,本寂本照。于寂照之时,无寂照之念,无虚空之量,法尔如斯。

    问:睡梦中受到惊吓,是否与深定中受到惊吓一样不易恢复?

    师:受惊吓,在睡眠与平常状态虽有差异,但非如定中影响之大。

    问:住于空定时,若突然有事,是否可以马上出定,离开座位?

    师:白天上班时,入空定不适宜,因深定中,会因外界突然的干扰而受惊吓。最好晚上回家入定修持,将电话拿起,也莫与小孩同一房间,以免干扰。

    问:夏天修法可否吹风扇?

    师:修法时,风扇不可对身体直接吹。若觉太热,可将风扇先吹到墙上回风,即可减却暑热。此外,修法时两膝及两肩皆应以毛巾覆盖,此四处关节,打坐时若受风寒,极难痊愈。女众对小腹前后,亦应加以覆盖,以免生育障碍。

    问:有一次自己用离念的方法,当时头很晕,就往后一著,找“到底哪一个在头晕?”才如此往后一离,就感觉一阵光进来。当时我不理它,想任何现象都当作加持,这光进来就变成像太阳一样。这时我心中却起了杂念,我就想:“杂念也当成自性显现。”这光就好像变成气,往脚上流去,而与自己合一。

    师:众生所以接不到诸佛的加持,就因为妄念一直在动。当你开始找“哪一个在头晕”时,到无可求处,思路一断,那个境界就来了。不过这不是开悟。

    问:第二次再有这种情形时,那种感受到喉咙就停住,无法下去,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情形了。

    师:如用观想的方式让它下来,则有助于通气脉。但勿执著,亦勿期待,心中若有期待之念,则是妄念,与本真相违,与诸佛不相应。应以无所求心,继续安住本空本寂之本体。传承诸佛的加持,或是本尊的加持,都要通过“禅定”而得更殊胜之加持。

    问:初打坐时,气会流动,或是跳动,或是震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比较寂静,心灵上也比较静,对外界的感觉也很敏锐,思想十分清晰而没有烦恼,甚至没什么念头。在此情况下,一坐就二个钟头,而时间过得很快,这是不是在一种定中?

    师:这是定中。若是明明了了,又不染六尘,就是正定。

    问:是那一种方式的定?这种情形,有一次在禅七时,以吉祥卧而睡,一转眼,天就亮了。

    师:这是深定,可说是睡忘。早上醒来,是一个人一天中最清净的时候,各种瑞相境界,在此时最容易现出,因六尘未染。但是即使瑞相或是光相,都不要住著在其中。

    问:只是最近都没有打坐,所以心比较乱。

    师:像我们能够有缘接触到密法,怎么可以停止修行?那是多大的浪费啊!以我本人来讲,我一天到晚,都想找更多的时间修行。因为我们修佛法,修密乘,不仅是为自己脱离轮回而修,而是为广度六道众生而修。所以自己若不能时时刻刻都定在体性中,就要养成持咒的习惯。持咒时,即使心散乱,亦与佛心相应,因咒即是诸佛之心。持咒习惯养成,即使不持,自然在持。当你持咒时,依经上讲,即使你嘴里骂人,天龙八部听了,仍是清净咒音。可见它消灭了我们多少罪过和业障,有多大的功德!若打坐、持咒、修心,是发愿为了度众生而做,功德更是无法衡量。当然,我们修法,并非为了功德,就因我们不为功德,所以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你从现在起,切不可浪费时间,要好好修,珍惜每一分钟。

    问:静坐时,似睡非睡,但咒音不断,是何现象?

    师:静坐中似睡非睡,但咒音绵续不失,则是在定中。

    问:入定与睡眠有何不同?

    师:睡眠时无觉无知,心不明白,即使作梦,梦境亦无非人我得失。入定则心中了了常明,与睡眠昏昧无觉不同。

    问:梦幻和打坐的境界,有时十分相似,要如何去区分?

    师:不用去分别。静坐时,亦是如幻如梦,亦是人生大梦中之一景,亦是以幻身做幻业,何必徒费精神,再去分别幻境?

    问:静坐中似预见次日发生之事,是何原因?

    师:若能安住本体、觉照,则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显在眼前,是修持进步的现象之一。但应任它来去,千万不可执著。

    问:禅定中的轻安,是否即是真实的安乐?

    师:禅定中感轻安,是进步的现象,是一种过程,而非究竟。只是于此三界火宅中,暂得阴凉处歇息,而非究竟安乐。因有短暂的轻安,便仍有长久的不轻安,仍属生灭法,不同于证到自性永恒的寂静喜乐。自性的常乐,不同于世间的快乐,乃是无任何恐惧悲哀、亦无任何希冀与失望之清凉快乐。它能起大用,令众生永远脱离苦恼与恐惧,证常乐清净。

    问:修法时,觉得周围变得较为明亮,是何原因?

    师:此表智慧逐渐开朗,是进步的现象。但不应住著,一住著便成更上一层的障碍。

    问:修法时,眼前境象会模糊而且晃动,是何原因?

    师:此乃“空色”之一。空本无色,但我们在修持过程中,会有一些境界如幻现前,以肉眼可见,谓之“空色”。稍入定境,最初现前的是烟雾相,由身边逐渐起烟相,渐渐遍满整个修室。更进一层,则为阳焰相,有如沙漠中的水蒸气,受阳光照射,而反映出仿佛水景的蜃影摇动景象。定得更深一些,则出现如同萤火虫一般,一点一点的光明,围绕现前,若经常现前,则表示常在定境中。到第四阶段,则出现如老式煤油灯灯心的光明,恒时现前而不动摇,不会时现时隐。像这种不同层次的定境,所现之不同现象,共有八个阶段,方到究竟。如不执著,亦可视为修持中的里程碑。

    此等空色,在修持无上密法之过程中,均为正常现象,只要稍具定力,便会显现。但决不可期待与执实,否则便易招感障碍,外邪化为本尊、祖师、或佛菩萨的形相,乘你贪求神通、贪得成就之心,而教以咒语、手印,终至使你沦为魔眷。因此,在修持过程中,对显现的任何光明与现象,均了其如幻,不可执实,菩提大道才会坦直而没有障碍。

    问:将入眠时,为何会见到烟相?

    师:烟相多为尘境不染、将入定前之现象。入眠时尘相渐减,故见烟相。

    问:是否只有在定中,方能有现量之殊胜境界显现?

    师:初步要打坐在定中方显,久后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则随时可现前。

    问:有时专心持咒,未注意到外境,而被水烫到,这样算是正常吗?

    师:那是因为你专心在咒上,而忘了外境,这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你要注意它时,你的敏锐度仍是存在的。

    问:持咒时,觉得全身很紧,很难受。

    师:观想太过勇猛,往往觉得劳累紧张,此时应放松。

    三、开顶通脉

    问:有时上师灌顶,会震一下,是什么缘故?

    师:本宗的灌顶十分殊胜,每感到一震之时,即是助通经脉。若在道教,倘震一下,是极殊胜之事,但在本宗之中则是常有。

    上师灌顶时,不仅助通经脉,主要是上承传承及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流,下汇弟子身心,令与法流接通。另外更能吸取弟子之业力及病魔。华藏上师在世时,本说他可活一百二十岁,故门下弟子修持较为松懈,窃望未来由师父度化。然而天违人愿,师父去马来西亚弘法时,当地流行血热病,师父为两千多弟子加持,吸取他们身上的病魔及业障,自此归港之后,健康渐差,终至不治。这真是菩萨心啊!

    问:有些人灌顶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我却没有?

    师:你认为是有感觉好,还是没感觉好?

    弟:我不管它。

    师:这就对了。以前华藏祖师住世时,每临法会,我都做事业金刚和总务,十分忙碌。上师给我灌顶时,我也没什么感觉。连师父给我灌画龙点睛的顶时,我仍然没什么感觉。但到了那天晚上,就明见本来了。所以我觉得,没有感觉并非不好,因为我们要证到真正的本来境界,是超乎感觉的。倘使仍在感觉阶段,就不能证到那里。

    至于灌顶时,或觉得热、或觉得凉,或是摇幌、或是震动,或是一股法流冲下,那无疑的是传承的加持。因弟子们各种不同的习性,以及过去各异的修持,所以灌顶时的感觉不尽相同。但不论什么感觉,只要不住就好。

    问:每次接受上师灌顶,皆觉一股清净法流,可以待续一日或多日。如何能让它保住,而不受外缘的干扰?

    师:心若清净,自然能保任。心若为外界的尘相所牵,或是被内在的七情所缠,则不能保任。因此是否能保任,仍须靠自己。

    问:为何修法时,身上有时会痒,皮肤有跳动之感,有时身体会动?

    答:身上某些地方有时会痒,是气在走;皮肤跳动为血脉流通之现象。身体在动,是气脉在里面流通。此等现象皆无不好,只是莫要执著。

    问:为何开始修法后,常常耳鸣?

    师:耳鸣是因为气走到脑中的听觉神经,将通而未通过。过一段时候,等它走过就好了。

    问:为什么修法时会头晕?

    师:有时传承加持,头会稍微晕眩,不会很厉害。将来你修得更进一步时,全身都会感觉到那一种传承的加持力量。

    问:初修时头会向后仰,是怎么回事?

    师:那是气脉有些阻塞的现象,调整姿势继续修,就会慢慢正常。

    问:修法或持咒时,感到梵穴隐隐刺痛,是何原因?

    师:梵穴刺痛是开顶的前兆,但距离真正开顶仍远。

    问:为何有时头顶有胀裂之感?

    师:头顶有胀裂之感,可能是顶门将开,勿自行用力或催促它,不迎不拒,安住本体。开顶乃是人体自然的变化现象,故本宗注重自然开顶,而不强求。

    问:为何修法时,眉间会有痛的感觉?

    师:眉间部位,是天眼的位置。若此处有痛、有痒,是天眼将开的前奏。此处亦是佛白毫放光之处。这种觉受很殊胜,但不要执著。若是起了期待之心,就不好了。无住地照本来的方法去修才好。

    问:别的师兄开顶,梵穴都陷下去很深,为何我已开顶,梵穴却没有凹下去?

    师:因你未观想莲梗从梵穴插到自心,诸佛光明由此进来。有如是观,则有如是觉受。开顶时,常有诸如很热、很凉、发痒、或是流出水、或是凹洞之现象。

    问:为何开顶之后,持咒时梵穴还是会痛、会痒?

    师:开顶不过是把舍报时往生的路打通而已,但中脉并未全通,故仍会痒或震动,莫要执著。但观想时,位置要观得正确,否则亦会开偏位置。找到梵穴位置后,可擦一点万金油或白花油,让它有一点感觉,就不会开偏了。

    问:开顶是否为转识成智之征兆?打通六轮代表何意?

    师:开顶离转识成智尚远,只是打通往生净土之途径而已。打通六轮则为六根返染还净,根尘不偶。要解开六轮无始结缚,打通中脉,才能证到法身。但无论转识成智,或打通中脉,皆须先发大菩提心,愿行相应,依之修持,方有可能。

    问:弟子在修持中,看到前面有一团白色的光明,稍加注意,便刹那融入自己心间,不知是什么?

    师:仗传承之加持,会内光外现,故而融入心间。因此,你便可了知:自性明点原是你本有的,不假外求。

    问:有次持咒时,见到自己由顶门到心间有一道白光,持续好几分钟,未知这种现象与中脉有何关系?

    师:这是传承本尊加持之现象。

    问:但是以后就不再有这种现象发生。

    师:既有一次经验,今后就已知道:诵咒时传承本尊都在加持。当无等待之心及一切念时,就会再现。

    问:弟子有时在讲话、看一般的书、或做其他事时,只要意识稍微集中,就感到从顶门到心中十分清凉,而且做任何事都不累,这是什么缘故?

    师:因当时所做的事、或当时的心念,正与法性相契,所以蒙传承法流加持。

    问:经常梦到传承加持,是否真实如此?

    师:倘醒后身心轻安,可视为传承加持。传承加持有时是在定中、梦中、恍惚中,亦有睁眼即显现在前者,有种种不同的层次。然而亦唯有自心清净,或虔诚时,方能相应。现前时应不欣不厌,依自性而住。倘能以梦幻视之,又何在乎真实与否?

    四、修持心态

    问:请上师开示六度。

    师:六度首先是布施度。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钱财物资施舍他人,以度他人苦厄。法施是以清净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或者修法、持咒,令众生离苦得乐,或净资印送经书、咒轮,令众生蒙益,度其慧命。密乘行人,无一时一处不作法施,例如观自心咒音、咒光遍满虚空,普愿凡闻此咒音、触此咒光之有情,悉皆得度。又如雨天虔诵“观世音菩萨甘露咒”,则雨水所降之处,六道有情,山川草木,皆蒙甘露灌沐。如在山顶或海边诵咒,则眼根所及之一切虫鸟水族等,皆承咒力加被。如是无量方便,皆能随时随处广行法施。无畏施是指为有情作依怙,令有情远离恐怖,而得安乐。例如即将被杀的牲畜、或鸡鸭鱼虾,买来放生,或是修施食法,令一切鬼神得到饱满,远离怖畏,乘咒食之力,而往生净土;菩萨则闻声救苦,悉令解脱。

    第二为持戒度。持戒可以防非止恶,令心清净。因为持戒方能得定,有定方能生慧,依智慧修持方能成佛。不受戒的人,自身如嘎巴拉有裂缝,将一切甘露漏失,不能圆满福智。不持戒的人,则如嘎巴拉里有毒质,将一切资粮甘露都变成毒药。修密行人,进度快速,尤其要严持净戒,才不会起障碍。

    第三为忍辱度。经云:刹那嗔恚,便可损毁无量劫的功德与善根,所以嗔恨心,为堕入三恶道之种子。因此,我们面对一切横逆拂心,及不如意的事,都要安心忍受,难忍能忍,并知此横逆拂心皆为消我宿业、令我成佛之因缘,如此方称忍辱。

    第四为精进度。应常观自身为笼中鸡鸭,日日受无常宰杀,终有一天要轮到自己。众生所以不能成就,都为因循苟且,虚度此生,实在可惜。世事本无完结之时,只有放下,才能完结。我们修行,要有恒常的精进,切不可修修停停,蹉跎一生。必须订一个课程表,每天规定自己修多少时间,要不间断地日日精进,此生才有望成就。

    第五为禅定度。首先当明自性本定本净,本来不动不乱,妙用恒沙,如幻而现。众生无始以来习气太深,逐妄流转,不明实相,所以应修禅定,以了知其妄,而回归本来。当妄念来时,既不压制,亦不追随,直观明空不二之自性本体。初是返闻,后入寂照,久之能所双忘,体性现前,便安住明空,究竟证到真如。

    第六为智慧度。智慧分闻、思、修三方面。先知自心本离能所对待,只因尘障,而有分别取舍对待。故在修持上,当以六尘为境,了知一切有相的情器、和无相的心念,都如梦如幻,皆为自心本体所现,不起分别,不生爱恶,不加取舍,既不恐怖,亦不希冀。观想世界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因为佛法乃是非空非有、中道无边的法门。常常直观自心本体,便能悟证空性。此即“智慧到彼岸”。经云:有悲心而不证空性,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无悲心而证空性,则落入三乘圣人,不能证到究竟菩提果位。故知不可以自证为足,还要大悲遍满,普度有情,自摄国土,乃成正觉。

    问:工作与生活,是否应与学佛配合?

    师:工作与生活,当然应与学佛配合,因为人身难得。佛说:若以三恶道喻大地土,再生为人之机会,犹如爪上泥。何况得为人身,更遇佛法?显教已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之叹,圆觉宗之心法,更是在此娑婆世界,无量劫都难遭遇。今日大家得闻无上密法,应作无比稀有之想,要万分珍惜,并精进修持,应以即身成就作为此生最重要而且唯一的目标,任何其他事情,均应作为此目标之辅助。连世间法尚须拟定计划去实行,方能圆满,况成佛乃超出三界、惊天动地之大事,岂能没有计划与深心实际的行持?无论是生活及工作,皆应与学佛相配合。倘若工作与菩提心相背,或是杀生、声色场所,恼害众生业,皆应放弃或是改变,否则不论如何精勤修持,皆如煮砂欲令成饭,如何可能?切勿背道而驰。

    其次,在生活上,必须彻底重新检讨,人生至为短暂,稍不注意,转眼即过。细算自己有多少时间是浪费的,有多少事情是不必要去做的。所有节省下来的时间,均应用来学佛修持。密法虽能即身成就,但是亦须时时刻刻不忘精进修持及返闻本体,方有可能。否则如稻苗不种,杂草不除,不去耕耘心田,却终日想收成,岂非妄想?我们既然学佛,当知生活只要过得去即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追求优裕的生活环境,有时反会滋生恶业。我们色身本是假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要为它太过打算,反而丧失了此生学佛修持的最大利益,遑论将来又须积足多少福慧资粮,方能学佛?古德餐麻露宿,衣不蔽体,犹能办道,今人衣食无忧,却说不能办道,岂非自欺?因此,要把一切世俗之事简单化,以一颗清净心,精进不懈,恳切修持,此生成就才庶几可期。

    问:修心是否只要对物质不染著即可?

    师:以居士身修行,尚须入世治生,奉养父母,常常不知不觉就受到染著。因此必须时时提醒,觉照自心。初步固然是在物质上不染,进一步更要在心念上不染。

    问:应以何种心情面对生死问题?

    师:应如幻面对生死,自心安住甚深禅定,如如不动,不来不去,对一切法不取不舍,平等而住,方能一心不乱,蒙诸佛摄受。

    再者,凡人临终,有先亡亲人眷属来迎,绝不可随他去,只应请他稍待,等自己成就再来度他,决不可再与他对谈。此时应如实安住不动心,则可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若日夜观本尊安住心中,或佛慢坚固,或时时不忘持咒等,舍报皆能直生本尊净土。最重要的,是临终一念,不可有牵挂,安住一心,或忆佛、念佛、闻佛,才能超出三界,不入轮回。

    问:在生死中,如何解脱?

    师: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离,房子一盖好就逐渐风化,人一生下来便开始走向死亡。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老病死皆是自然现象;“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住心于不生不灭,方是解脱之道。

    问:既然色身是幻,是否应该苦修?

    师:修法不应懈怠,要时时精进,如救头燃,但如幻而修,不应执著苦行。释尊住世时,即不主张苦修。大密宗的修行者,对色身既不贪爱,亦不轻视,借幻修真。倘因苦行而造成四大不调,反成障碍。

    问:以居士身修行,有何殊胜?

    师:居士终日与六尘接触,正好对境炼心。倘能不为六尘染著,方是真正清净。又居士身易行四摄法,以广度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芸芸众生。

    问:倘若家人及周围的朋友,皆反对自己学佛,并加以嘲弄,该以何种心境来处理?

    师:学佛之人,在家中应比以前更孝顺父母、敬爱妻子,使他们都感觉到学佛的益处,并应以种种方便度化家人。倘若亲友皆加以嘲弄,当知我们是觉醒之人,周围的人仍在梦中,梦中有人打你、骂你、嘲笑你,如幻而受,当然也不会受他影响,反而应当怜悯他们,发愿自己修好了,应如何度他们,使他们皆得到无上清净的安乐。如真正爱自己的家人,自己更应该精进修持,才有力量救拔此生、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怨亲。人世因缘聚散无常,此生为父母妻子,下一世不知各堕何趣,所以先劝他们持守十善,再进一步慢慢接引入道。

    问:若为恶人所诟骂,是否仍须度他?

    师:菩萨发心平等,无论善人恶人,皆度脱之。善人福厚,虽生人天,福尽还堕。恶人业重,易堕恶道,报尽还生人道。因此菩萨对善恶人,皆以清净心度之。因菩萨心中,了无善恶之相可得,唯悲念众生皆受如幻苦恼。若为恶人所诟骂,应当自身如如不动,但观对方即是本尊,其所诟骂言语,便是本尊咒音。如此既自消业障,亦使对方得益。

    问:在本宗有不少师兄成为菩提眷属(夫妻),在感情生活中应如何修如幻?

    师:深住同体大悲,或在真心关怀中,了知自他皆幻,如幻地关怀、鼓励,如幻地彼此体谅、扶助,如幻地在菩提道中携手同登彼岸。

    问:我们不能谈论别人的是非,但是如果在检讨事情时,难免会谈论到是非,是否检讨时即不算造业?

    师:立志了生死者,当知世间都是幻相,检讨什么呢?再检讨也是检讨梦境。何不省点力气,用于持咒、修法。须检讨者,唯有佛法,如戒律、菩提心、愿力、修持,则须自己日日反省,并立即改正之。

    问:由于家住闹区,市场中有许多人在走动,发出种种电波(心识波动),在家中打坐就往往受到干扰,而感到很不自在。

    师:在法本中有如是的观想:一切声音、乃至于任何的电波,都是诸佛本尊的咒音、法流。当你这样了见的时候,它们就无法干扰你了。

    问:我们应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政治问题?

    师:圆觉宗是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以修持成就为唯一目标,所以圆觉宗的弟子,不要参与政治。中国五千年历史,即是五千年的战争史,每个君主出世,都是说为国为民,最后皆仍是被推翻。修行人要走出这些世间的漩涡,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来修法。所有政治上的竞争,圆觉宗的弟子都不要去介入。圆觉宗的弟子,总是拥护每一个国家现行的政府,并遵守当地的法律,在其法律的保护之下修行、成就,而不参与任何政治行为。唯有如此,圆觉宗才能存在并光大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若是参与政治,则心中总是患得患失,或是算计如何对付政敌,这样如何能修持?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念念净心成正觉。”世间任何君主、国家,都会化为尘土,但是累积每一念清净心的修持,就可以成就。所以即使你能做到一个国家的总统,或是统治大国、统理世界的转轮圣王,都没有以清净心修持来得殊胜。除非你做了总统、做了转轮圣王,而又能以佛法化导民众,教全国的民众都能修持十善、都能持诵六字大明咒,能如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给众生究竟安乐的利益,这样做总统才有意义。若非如此,便要舍离一切政治上的追求,自己老实修行。

    诸位要尽量掌握宝贵的人身来修持,世间的种种,不要去攀缘。这并非漠不关心,而是我们有更大的事业要去实现,我们要以度尽众生为己任。

    五、参访开示

    问:从前学密不是都很严格?须有十二年的显教基础,或是业障要消到某一程度,方可修密。为何现在得法如此容易?是否会有偏差?

    师:持咒就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经上说:念一声阿弥陀佛,便可以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持一遍六字大明咒,即得罪垢消灭,疾证菩提。可见入密本身,是最好消业障的方法。

    至于说要显教根基修得很好再修密,这是西藏黄教的规矩。不只是要修十二年的显教工夫,还要修四加行,然后是作密、修密、瑜伽密,一步一步修上来。修到无上密时,早已年老力衰,甚至有些人修了一生,都接触不到无上密法。

    但是在本宗,因为诺那祖师初到中土时,看中土人士,多是大乘根器,所以就不要求先修十二年的显教,也不要求弟子从下三部密法渐渐起修,凡够根器者,都传无上密法。

    至于普传方面,莲师当年早有悬记,说铁鸟腾空之时(亦即指飞机),密法就要传遍天下。所以现在普遍传密法,乃应众生根机与祖师悬记而行之趋势。

    问:初学密,是否要从上师相应开始修起?

    师:从上师相应法最容易入手,因为能得到传承加持之力。禅宗是自力,无上密乘则是自力再加上传承之力。传承即总集诸佛之力,是一体的。净土宗虽亦靠他力,但所证之果位,常是带业往生。修密也可以往生净土,而最低则能净业往生。若凭自力修禅,须是根基深厚,业障轻微者才能修。一般众生,在六道轮回已久,无始以来业障习气,若不仗传承和咒力的加持,很难消得掉。业障不消,修起来便不能清净。即使很想在禅定中,却定不住,或是勉力安住,也易堕于顽空,偏在三乘圣人之境地。但若禅密兼修,就很容易契入,既有自力,又有传承加持,也不会偏于顽空之境。因无上密乘行者,无论做何事,哪怕是合掌、或持几句咒,都是为众生。时时以度众生为己任,就不会偏入顽空,一旦证得本来,只要有众生待度,就不会停留在空境中而成自了汉。

    问:请问上师:在密宗方面,是不是有讲究修气功方面的工夫?

    师:某些教派比较注重修气,如三脉四轮、或三脉七轮等。但是就无上密乘来讲,因为修气功,总还是在色身上修,而此色身数十年终究要舍离、坏散,故此法属于方便道,并不究竟。禅宗和无上部的密法,则是直接了当地在法身上修,而不再在色身上耗时间。亦即以法界为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再者,密宗气功,必须要有师父经常在身边指导,才不会有偏差。否则没有心法基础,容易产生很多弊端。就时间而言,也不如修心法殊胜。

    师:你们所用的默照禅,那个默照,是照什么?是专注在一个境上,还是住在体性上?

    答:住在体性上。

    师:这样很好,就是默默地觉照在自己的体性上。你这样默照了有多久了呢?

    答:我是在参加第三次禅七时,比较能够体会到“只管打坐”的法门,后来就是用这样子来保住我的心体。

    师:那么不打坐时,是否失掉?

    答:还是这样。

    师:那就是说“只管这样”了?如此很好,能入此门,真是多生福德。但在此中,有无妄念呢?

    答:会起。如果不能去,就要用方法除。

    师:那不是很累吗?我们一天到晚都有很多的念,要常常去除,不是更多的造作吗?

    答:偶尔才会有这样的现象。

    师:那你现在跟我讲话那么久,不都是在起心动念吗?那要怎么除?

    答:现在是在平常心中,称不上是起心动念。

    师:很好。但是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以人类六识来知道就算圆满,不是吗?在无上密乘中,不仅是如实证到、并坚固保任而已,最殊胜之处,是在起用。既令我们证悟到自己的本来,又要起无比的大用。同样是用这个“脑”,转凡夫之妄识,为度生的大用。这又比你先前的觉照更深入一层,是登初地以后的境界。

    问:请问师父:在虚空中,如何力用?

    师:这要发无上的悲愿,与诸佛菩萨的悲愿契合。我们真正所度的众生,并不仅仅是有形的众生。若能与诸佛菩萨的悲愿相契、与法界融合,则能藉著传承加持力、法界体性力,生起供佛利生之功德,起无比之妙用,度无量之众生。

    问:是否就是我们的回向?

    师:回向是文字般若,和实证是不同的。我们回向,是学著发菩提心及大悲心,久而久之,随著不断的精进和证悟,就与诸佛的悲心相契,自己度生的力用才能生起。

    问:师父!是否在契合本体当中,无量的悲心就自然流露?

    师:对!但亦要看契合到何种程度。一般而言,若只是初步证到,还无法起太大的力用,虽想起用,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到六、七地时,可生起意生身。初步证到的是法身,然后随著神通,报、化二身亦显出来,甚至能在他方世界普现色身。

    所以本宗教弟子初皈依便要发大菩提心,且随著修持而日渐广大,则一证本体,便与佛心相契,无量的悲心自然生起,故能安住本体而念念起利生之大用。

    师:你修净土宗?很好,顶门开了吗?

    答:没有啊!还早呢!我业障很重。

    师:不!不!不!刚才我不是说:念一句佛号、持一句咒,就可以消了多少万劫的罪业,你修了这么久,业障不是消掉很多了吗?

    答:但是我们又不断地造业,一刹那之间就造了不少业。

    师:很对。地藏菩萨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为何刹那就会造业?因为我们的念,总是注意在个人的名利、得失、及人我上。倘使你把念,住在自己的清净自性上,就不会再造业。既不造业,轮回的根就断了,自然不再轮回。

    要知真正的弥陀,不在极乐世界,而是我们本具的体性。阿弥陀佛名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我们自性本有之光明,周遍法界,无量寿即我们自性永恒不变,超越三世。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自性,即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念念安住于此自性弥陀,不仅止于往生,更能证到自己与弥陀不二之体性,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常寂光土,究竟解脱。

    问:师父!我常听到许多人说自己业障重,所以要慢慢修,要先把业障消掉,以至于失去了许多殊胜的因缘。

    师:实在很可惜。我们这一生能学佛,业障就不算重了,就该立愿在这一生中,能证到自性本来无相之佛,而不落轮回。若是只念身外之佛,即使念到老,临舍报时,或者昏迷,或是发生意外,来不及念,或是痛苦得不能念,种种原因,使我们临终不能念佛,如此念了几十年,不是很可惜吗?因此我们念的,应是自性佛,方能即身而了,不再轮回。若知道这念自性之佛的方法,就该劝别人也来学,一起脱离六道轮回。你看我们在做小学生时,看到路边有个瞎子,过马路时去牵他一下,心中就会有一种喜乐。倘使我们能使一个人永永远远不再在六道里受苦,而永远住在清净快乐之中,那我们心中的高兴,该有多大呢?这是很值得做的。我们密乘有一个说法:度一千万个小乘的声闻,不及度一个罗汉;度千万个罗汉,其功德又不及度一个人成菩萨;度千万个人成菩萨,不及度一个人成佛。所以我们既发了菩提心,就要以现有的条件,引导众生入密乘,入自性之门,入究竟之境界。

    问:师父!所谓成就佛土,是何所指?

    师:就是指我们在度众生时,即是圆满自己的佛土。将来自己成佛时,所度的这些众生,就是自己佛土的众生。实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也都能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的佛土,甚至佛土比他还更庄严,全基于修行时所发的成佛大愿,此愿任自己发。倘使真正发心(愿菩提心),你将来的佛土的种子,就已经在这法界里萌芽。加上你此生或多生的六度万行(行菩提心),慢慢、慢慢地,佛土就形成了。等到功德圆满之后,就是安住在自己的佛土里成正觉,广度众生。法界无量无边,随众生的愿,刹土不断地增加,法界也不断地广大。所以本宗一再要求弟子发心要大,广发胜义菩提心,即是此意。

    问:为何各人所见显现的佛菩萨并不相同?

    师:因众生根器或宿缘,与那一位佛菩萨相契,便见到那一位。若与金刚萨埵相契,见到的便是金刚萨埵,若与观音菩萨相契,见到的便是观音菩萨。实则诸佛应化到世间,无非是应众生的心念而显。就像密勒日巴传记里讲到,他在山谷里看到一朵浮云,心想:如果这朵浮云是我师父多好?仅此一念,那朵浮云就变成他的师父。这并非观想而来,而是上师应众生的心念而现。佛菩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问:师父!有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器,不知学净土宗好,还是学密好,要怎么去判断?

    师:你见到我,就已具学密的根器。否则你想:台湾这么多人,别人为何都没见到,而我们今天却共处一室?一个人哪怕是见一次面,或是电话里聊一下,莫不是前缘啊!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一、标真]

    问:我们当以何种心学佛?

    师:应当以清净心学佛。清净心即心契般若波罗蜜多,亦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住心而修心。如此学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间之追逐心和谋求心学佛,则离佛远之又远。

    问:何谓修法不修心?

    师:修法不修心,即是仅修事相仪轨,著相而向外觅求,却不知返闻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难以成就。华藏祖师有一偈说:“修法不修心,犹如沙蒸饭。”即是勉弟子修法当以修菩提心为主。

    所谓事相仪轨,如摇铃打鼓、供灯、磕头等,皆谓之事相。修大密宗,不执事相,但亦不废事相,唯于事相中,须了知其究竟义理,借事相而修心体,则任一事相法门皆转为心地法门,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义。否则,若不了修心,唯随仪轨唱念、手印赞诵、迎送供养、摆设法器等,即谓之修事相仪轨。又下三部密法,事相仪轨极其繁复,法器供品必须样样齐备;无上密则著重观修,故一切事相从简,仪轨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时光,不著于相,迳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彻证心源。

    问:诺那祖师开示:用凤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为何?

    师:若了义地解祖师之开示,乃指安住菩提心体,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问:中观见是什么?

    师:中观见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直证第一义谛,彻证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证是刹那瞥见,那只是初证。

    问:佛与凡夫差多少?

    师:只差一字:佛“觉者”,众生“不觉”。

    问: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应了解的经论?

    师:诺那祖师开示《金刚经》为大密宗境界之经典。其他如《般若心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心地观经》、达摩诸论、六祖《坛经》、及历代祖师开示等经论,本宗弟子皆应修持。但是千经万论,所欲令众生悟入者,无非是体性,欲令众生明白世间情器皆是梦幻。真实体性无形无相,遍满虚空,而能幻显万象。明了此点,则读一切经、一切论,均能了然于心,明见诸佛出世之本怀。

    [二、了妄]

    问:何谓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师:浅略而言,即执我念坚固、人我分别、众生种类、寿命长短。然四相之根本在著「我”:或以色身、幻影为我,或以思想、神识为我,或以虚空、光明为我。凡此种种“我相”皆除,方为真实除四相。

    问:佛教讲“无我”,是指那一个我?

    师:一切的我。既无色相上之我、亦无意识上之我,一切我执皆应舍下。行者处欲界中,有质碍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无色界,犹有微细意识。此等皆须舍去,方能出三界。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我们从现在起、尽未来际,所见一切相,均属妄相?

    师:对的,均属虚妄。

    问:那什么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师:真的无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无形无相,不可形容,超过人类思想心念,唯证方知。若以思想穷加觅求,愈想离它愈远。证悟之后,则一切尘尘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现。

    问:当一切皆空寂,还有知觉吗?

    师:若在空寂当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觉性。若在空寂当中,什么都无,自己亦无,则是顽空。

    问: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态者,皆是虚妄?那众生岂不也是虚妄?

    师:众生也是虚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见、能闻、能触、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属于“所”;“我”即为“能”。凡有“能、所”,即成对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对待之事物,均属虚妄,皆非真实究竟。故众生亦是虚妄。然如幻众生一旦成证之后,则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问: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对立的吗?真相是否亦依赖妄相而成?

    师: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绝对待,故名之为真。故看似对立,实则无所对立,亦无所依附。对立与相依,皆是众生概念分别,即是虚妄之境。

    而于实证者言之,则是真妄圆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显,真相亦非离于幻相而别有其真,此乃已证行者之觉受。至于初修行人,绝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业。

    问: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构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师: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对初机,于比较上说为五大,若于了义,则五大本空。

    问: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

    师:是“体则如如不动、用则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离真空。

    问:是否即如《圆觉经》所讲:将本来不有之虚妄空华看破之空?

    师:真空应无空相,亦无是无非。倘有丝毫对待分别,即落能所。

    问:观想之空,是否亦是妄执?

    师:是妄执。凡有空之观、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证者,皆非究竟。所观之虚空,亦是本体所显。观想为初修之方便;究竟则能空、所空,皆与本体无二。

    [三、征心]

    问:既然学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处?如何修心?

    师:心分体大、相大、用大。简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随妄念流转,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处?你可自观:念由何起?观到最后,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体所显,如此可证心体,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广度众生,而证差别智。

    问:何谓“根本智”与“后得智”?

    师:根本智又称无师智,即是一切佛与众生本具之不动不乱、不垢不净之自性本体;后得智即是运用此本体智,在法界广度众生。根本智须保任、成片;后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后,于不动之本体上,起法界大用。

    问:如何证“差别智”?

    师: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证与佛不二之本体,即是“根本智”;尚须六度万行,圆满法界,“差别智”才能圆具。

    问:《楞严经》中,演若达多发狂,以为头失去了而觅头,此头是否即指我们的佛性?

    师:对的。众生之佛性,本在自心,从未失去。众生觅佛,即如演若达多觅头。经释尊一摸其头,才发现头是他本有,本来不失,又觅什么?向外觅求,转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经指出,霍尔觉知虚妄,心病即愈,做一无事之人,何苦之有?

    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我们的自性,是否即是虚空呢?

    师:不应说“是”虚空,因为说“是”或“不是”时,即已离开本体。若有“是”,就有“非”;而本体是离能所、泯对待的。虽不能说是或不是,但可应用标月之指,说它像虚空。虽像虚空,整个宇宙却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会掉入顽空中。故当观此无尽之虚空中,还有许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虚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圆融。

    虚空之特性:永恒不动、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被染污、本来清净。比如虚空中之星球,终会毁灭,世间亦是成住坏空,不断变异;但虚空本身不失不坏、不生不灭。虚空中之空气会被污染,若将空气抽离,虚空还是它本来的清净,无能污染。世间任何物质都在动,人要生老病死,树要生长枯萎,乃至其中组织皆时刻变化;但虚空本身,无可迁动。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则可谓自性有如虚空。

    但自性并非“是虚空”,亦非“非虚空”,应在是非两者之间去悟,且要证到才算。若欲见到自性,须将自己的念,恒时观想法界的空,此为明心见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发心度虚空中之所有众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广大,则世间之六尘、人我得失,即不执著,不执著即远离尘牵,一离尘牵,则自性刹那之间自然显现。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样?

    师:不可得之心,与无所住之心,同为真心。唯不可得,方无所住,亦无所不住。

    问:六道众生心内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处?

    师:不应言“众生心内”,因心内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团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谓之为心,亦即众生之自性。众生心性,亦遍法界,不过被尘所障,不得自在。

    问:何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师:“前念不生”,即无语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体。凡落入语言文字,即为戏论。“后念不灭”,即由本体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净心广利有情。

    问:住于体性之状态,是可看到体性、感觉到体性、还是体会到体性?

    师:体性在体,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见、不可闻,无“能觉”之“我”、无“所觉”之“所”,了了明明,唯显觉体。此即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体性在用,却能幻现一切相、一切念。如净念、染念、四圣、六凡、星球刹土、以及岁月年劫之迁流。故体性之修持,在体恒寂,在用则大悲遍满,广度有情。倘以无住之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如幻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体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问:何谓禅体密用?

    师:所谓“体”,即诸佛与众生本有之佛性,亦称自性,又名本体。如人须有身,才能为种种事业之用。所谓“禅体”,即修禅所悟到之“本来面目”,彻证自己之佛性。

    三乘圣人,证此本体,即安住于本体中,不再入世广度众生,如人有身,却不作用,至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证到本来,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乐,应再入世间,广度众生,此即“用”,乃就“度”门而言。

    此外,若未证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间之息、增、怀、诛。息,可息灭一切灾难;增,可增长一切利益;怀,可令众生见我皆生欢喜;诛,可降伏顽恶众生,令他成就,而了义而言,则是诛自身之惑业与习性。再者,须知一切众生,皆不离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顽恶众生,看似降伏他人,实则都在我等自性之内。修无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为身、为心,法界中所有众生,皆是自性中之众生,有如自身之一细胞。故真正所诛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业习气。

    问:为何体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师:因禅即是体、体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发心之初,即立愿修持成佛之后,不在法界独享寂灭清净光明之乐,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广度众生,故为“密用”。

    诸位发心,要证到本体更起密用,就必须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传简修者,就照简修而修;传专修者,就照专修而修;若已传心要者,就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返闻自性本体。

    众生之成佛或轮回,皆由自己选择。若思想总是在六尘、人我得失、或名利事业上打转,则必入六道轮回。若将思想、心力,不断返闻本来寂灭、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之本体,则必可成就。此亦非难事,只要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坚信我此语,如实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进不懈,才能上契传承诸佛之悲愿,下拯六道众生之苦厄,此方为起密乘之大用。愿与诸位共勉之!

    问:仅修“一念空”可否?

    师:小乘之空为“一念空”,无上乘之空则是“法界空”。因地观想时,须观全法界之众生,证悟时,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若仅修一念空而安住,则不易生起大悲心。

    问:“毗卢性海”是否即为体性?

    师:毗卢性海即为体性。体性广大如海,充满法界,遍于每一微尘。

    [四、立理]

    问:圆觉宗对缘起之看法如何?

    师:本宗涵摄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缘起,及华严之法界缘起。倘能彻证本体,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乃至诸佛菩萨,无不由自性本空所显。以自性本来具足,而为缘起,名为性具缘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摄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体,非一非异,故能一一互涵互摄,于一尘中见全法界,以此而为缘起,名为法界缘起。故知修心法之人,并无向外驰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问:何谓“缘起性空”?

    师:自性空体能显幻有,一切境相无非自性本空所显,名缘起性空。

    问:请上师开示理、事无碍之不同。

    师:“理无碍”:“理”乃指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本来无碍。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还透不过,故须对境炼心,方能坚固。

    “事无碍”: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过,不再为事相所动摇。

    “理事无碍”:则是理事皆能圆融无二。

    “事事无碍”: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一切情、器、时世间,称性融通,圆融无碍。

    问:此种说法,与“一心三观”可有关联?

    师:外觉令行者在相上透得过,内觉在念上透得过,直觉则空有一如,达到“理无碍”之地步。

    问:若法性坚固成片,是否亦为“理无碍”?

    师:法性坚固成片,可达“理事无碍”。所谓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历境验心,恐亦只是“理无碍”,必须在世法中历练过,而依然坚固不动,方称“理事无碍”。

    问:“一一微尘中有无量诸佛”,是否即“事事无碍”境界?

    师:对的。不仅有无量诸佛,亦有无量刹土,乃至一微尘中能现全法界,摄全法界入一微尘。此是“一多涵摄”之理。

    问: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师:此“一”乃指本体,“一切”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

    问: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师: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显;虽现妙有,其体本空。

    问:为何说:佛本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师:此乃指自性本体,无文字语言可形容,唯证方知,故说无所说。但虽无所说,仍可作方便说,以为标月之指,就如我们此刻的谈论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梦幻,宛然而现,如幻而说,故说:佛本无所说。

    问:秽土及众生,是否亦唯心所显?

    师:对的。当彻证时,秽土及众生皆不存在,法界全体清净,所见唯有净土。未证之前,所见五浊恶世,亦毕竟清净。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秽土及众生亦是唯心所显故。

    [五、修持]

    问:自己无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动无明,辗转缠缚,而成为众生?

    师:法性本体,如如不动,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动,而幻显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圣六凡、净秽佛土、过现未来,乃至生死轮回、菩提涅槃,亦无非是幻。此一念妄动,即是根本无明,并非本无今有,偶起一念,而是无始以来即以真如为体,名为一念。真如以不动为性,无明则以妄动为性,故由此根本无明之妄动,搅性海而生识浪,生灭心起,乃显幻有。此所显者,不过是梦中境界;而唯一真实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体,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恒寂恒照,无可描绘,无可形容,无名可名,名为真如、法性、本体、实相。

    问:如何再回到清净本来呢?

    师:既明白只因无明一念妄动,成生灭心,才有生死,才显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则要回复清净本体,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无明。如何直破无明?行者先摄妄念以成正念,继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无明,转生灭心成不动心。故行者修无念,并非如木石之无知觉,而是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观。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种种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众生以无明妄念而流转生死,以觉照正念而证正觉,觉后则依真如净念而起度生大用。

    问:为何祖师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师:一切烦恼皆体性所显。烦恼来时,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身心安住本体,可化烦恼为菩提。乃至烦恼未来之前,即恒住体性,无我人,无能所,则可除一切苦厄、障碍,化五毒为五智,转烦恼为菩提。是以烦恼愈多,历练验心之机会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却被尘牵。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众生,仅证“解脱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诺那祖师之开示,乃指在世间种种烦恼中,仍能不舍众生,菩提心不退失,犹如火中生莲,在甚深烦恼中,愈能持住自心,则定慧愈深。故祖师云:“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问:有谓世界妄相由“紧”所现,修持则应“松”,是何道理?

    师:“紧”便是对六尘之攀缘执著,分别取舍,一切轮回妄相由此而流转不已。“松”便是将这一切执著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何谓“离识成佛”?

    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如对任何事物,均不分别取舍,以证本来,而不离本来,即谓“离识成佛”。

    问:“泯识成智”与“转识成智”有何不同?

    师:“转”即是“泯”,“泯”即是“转”。虽然言“转”、言“泯”,实在无物可转、可泯。住于智慧,“识”即是“智”;住著六尘,“智”即是“识”。

    问:法界体性力与灌顶之加持,有何不同?

    师:法界体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为内因。上师灌顶,乃上承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缘。内因外缘和合,方得成就。只是众生见相住相,心不与佛心相应,故须通过上师灌顶之方式,予以加持。若众生之心与佛相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则法界体性力,必时时予众生密密加持,使其心开悟解。可知欲法界体性力相应,除上师灌顶加持,尤须靠自己悟修持证之力,方能三力圆融,一体无二。

    问:心法中的“觉”字十分重要,请上师再开示。

    师:不论正念或妄念,同是一个觉知。只要不随六尘所转,而能念念清净,即是正觉。此事说来简单,修持却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随尘而转。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师,无缘得闻心法,二畏自己业障重,欲住清净心中,却被妄念迁转不息。而持咒即是消业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问:安住“法界大定”,与定于“觉”上,有何差异?

    师:定于觉体即大空,定于觉智即光明,定于体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问:如何才可达到无能无所之境界?

    师:住于明空不二,即无能所。

    问:如何住于体性?

    师:不被根、尘、识胶著,即住于体性。

    问:《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萨独赞观世音耳根圆通?

    师: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碍。如眼根隔纸即看不见,触觉要触到才发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胜处。但总括二十五圆通,不论何法,皆是修体性空。

    问:住于虚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观音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空觉”境界,未至究竟?

    师:倘有空觉之念,则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见本来。然住于虚空,乃为悟前之修持途径。因住于空,故不染世尘,能泯我执、除四相,而达法性。悟后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为尘转之净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萨依此一念,六度万行,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均依此清净之念,广度众生。若无此念,则入顽空。

    问:耳根圆通,至“十方圆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圆满之境界?

    师:“明”尚有不同之层次。倘若明而未圆,则仅初证本体而已。十方圆明,是已达彻证,尚未究竟,还须度生,以圆满佛土。

    问:修持中正确境界之显现,是否均伴随著菩提心之流露?

    师:一切正确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显现。

    问:既然无住涅槃最胜,何以只云“度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云度众生入无住涅槃?

    师:无住涅槃乃是大菩萨发大菩提心,深住体性,广度如幻众生,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运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萨虽度众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问:怎样才能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师: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体性,即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六、次第]

    问:什么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师:行者起修之途径,主修本尊法,于对面空中,生起本尊坛城,明现皈依境:中间是本尊、上面传承、前面诸佛、左右菩萨、后面经藏、下面护法,此即生起建立。须佛慢、明显、及坚固持久,方称圆满。

    问:四灌是何意义?

    师:四灌顶即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功德灌顶。瓶灌为生起、密灌为圆满、慧灌为双运、德灌为心法。另根据华藏上师之开示,四灌名为身灌顶、口灌顶、意灌顶、及大圆满灌顶。其详细内容,可参阅华藏上师开示录,有相当了义之阐述。

    问:那四灌以后呢?

    师:以后就待修证。

    问:四灌是不是应该到八地以上?

    师:传授、修持心法,和证心法,不可混为一谈。即使初证,亦只到初地,彻证才到八地。虽初证与八地所证之体性无二,但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则有差。另初证时,悲心不大,随其修持日进,悲心自然广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为四灌,芸芸众生,谁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经传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证?何况到八地?

    问:何谓四空四喜?

    师:此为由初证到彻证空性之四种次第,及于其中所生四种层次之喜乐。此属第三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心法]

    问:心法究竟是什么?

    师: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证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于少时之间证到自性之法。故归根究柢,还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数页,但每一字,皆是证量。众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实际了义,即便意解,亦是六识中之思想而已,并无证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业,或因信心不坚、资粮不足,须得再回头修大圆满前加行,而最后目的,仍是要证本心。若能深信、切愿、力行,修心法亦不为难。深信、切愿,再时时去体认法界那不动之本体。比如虚空,虚空中之事物,若气体、若液体、若固体,皆不断变动,唯有虚空自身不动;又如各种能量,虽无形相,却具威力。然虚空与能量,皆非自性,仅是标月之指,用以比拟自性之特性:无相、不动、威力而已。自性当无是非二相,泯能所,绝对待,如镜照了而不留存。

    当我们游心于法界这一段时间,再回头看那些次第法门、事相仪轨,是不是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光阴?实则修持纵经千生万劫,末了仍须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问:大圆满的心法,和禅宗的心法,有什么关系?

    师:就“体”而言,并无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异。如空性,有人或仅证到念空,然无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堕顽空,难起大用;法界空却涵摄法界中所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妙有。证到法界空,无穷的悲愿自然流露,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请上师开示大手印和大圆满之分别。

    师:大手印约相当于大圆满之前半,与禅宗类似,无修无整,当体即是,但不能圆满十方佛土,度尽无余众生,亦不能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而大圆满,却化内外五大为虹光身,不生不灭,常住世间,应众生之念,而显现有缘众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彻证本体;修大圆满,则能更起无边大用,凭肉眼能见十方刹土,随意往来十方,广度众生。

    问:修心要是否即可证到虹光身?

    师:心要已涵摄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圆满一齐修。

    问:“大悲上师相应法”之〈大圆满观〉中,有一句“无修无证无证者”,此为何义?

    师:此指住于体性时,无能所、无对待,无能证之我、无所证之所,仅仅如是安住。于修持过程中,梦幻观为“假观”,不住心念为“空观”,空有皆不住为“中观”,如是方能契入体性。于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观;安住体性时,则可依收摄瑜伽归空,住于大空三昧。

    问:请上师解释“自心进诣”。

    师:在修大圆满法时,有四个等次,“自心进诣”乃为第二个次第。此时自性光明中,能现金刚萨埵,或现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无尽刹土。迨至“穷尽法性”时,则能随时见十方清净刹土,自在显现,来去自如。此时要度众生,只不过是一念而已,即可于无尽刹土中,普现化身,广度有情。

    过去诸佛,在因地时,皆与你我现在一样,从无明起修,慢慢随其愿力、信心、与精进而成就。故我们修密行人,对自己要万分自尊,本来与佛无异。体性本遍满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无明而在缠,且无始以来积习深重,遮盖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尘埃,光明自现,成佛乃属自然之事。

    问:请上师开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

    师:“亦空亦有”,即空有圆融,表住世中观,不住一尘,不舍一法,平等饶益,广度有情。

    “非空非有”属出世中观,即入解脱门,超出情器世间,空有双超,汇归性海。

    问:心要之修持,真正达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为“事事无碍”?

    师:“出菩提路”乃是示现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达出菩提路,即能达“事事无碍”。但在修持途中,修习出菩提路,尚属因位之方便,犹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须念念返闻,住于法报化三身而修,身口意皆与本尊三密相应,才能达事事无碍。

    问:修心要真达“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刹土?

    师:初出菩提路,仅成就化身,尚无刹土。尚须分身尘刹,圆满报化二土。

    问:莲师坛城中,无量的莲师眷属,是否与莲师本体无二?

    师:任何众生之本体,与莲师本体皆无二。若由相分而言,莲师之眷属,有由莲师自心变现者,亦有为莲师所度脱者。

    问:莲师所度者,是否即华藏祖师心要偈上所云:“此是坛城密中密,后世种性能受持,与我心脉合为一,如环勾索不舍离?”

    师:不错。显现于外之眷属,其实早已是莲师心内眷属,此为本尊之“内坛”,显现于外者则为“外坛”。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证境]

    问:菩萨化身世间,如何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师:诸佛菩萨悲智双运,应化世间,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世间六尘境界皆幻,体性本来清净。故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问:何以十地菩萨尚须咒力护持?

    师:因菩萨尚有微细度生惑业,故需咒力护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愿,用以度生。菩萨至少到七地无生法忍,或八地不动地,不再为世间称讥毁誉所动,时时安住不动心体,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众生。

    问:《华严经》云:十地菩萨,能于一念间,普现百千万身及眷属。是何道理?

    师:乃因其于因地修行时,时时观想于一念间遍满十方刹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时,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观想甚为重要。

    问:意生身是否可以触及?或者只是光影?

    师: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见,究极则一切有缘之人皆可见其色身。

    问: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现于众生前?

    师:对的,可以于任何刹土、任何众生前示现色身。

    问:《梵网经》说释迦牟尼佛已来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又说释尊往昔曾从提婆达多学习《法华经》。是否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所行或顺或逆,无非是神通游戏之示现?

    师:对的,诸佛菩萨,皆如幻示现于世间。然学佛行者,未证之前,不能如佛菩萨一般游戏神通,对于身口意微细之处,更须谨慎,不造恶业。

    问:“大持明”是何义?

    师:“大持明”即为恒持体性光明之意。

    问:弥陀净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师:自心清净便是自性弥陀,故广义而言,西方净土即遍法界之净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弥陀佛示现于极乐净土度生,极乐净土乃法界无量诸佛净土之一。

    二、上座观修

    [一、观修知见]

    问:观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用你的脑子去想。

    问:如此与妄想有何差别?

    师:照法本及上师口诀来想,名为观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诀,皆是历代祖师修持成证之经验结晶,乃诸佛之境界,依之而观,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观修,仅依自己的妄识分别、习气好恶而观,再怎么观,还是众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转增缠缚。

    问:用脑子观想,不也是幻,为何要这么想?

    师: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观想起修,慢慢再进入无相之密法。彼时即不再观想境相,而时时返闻自性本体,返闻既久,自然成片,不须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体,又何庸多一层观照功夫?此为彻证境界。初修者则要时时观想,念念返闻。经云: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因尚有微细妄念故。十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问:是否应客观地观照自我?

    师:此为初步之修法。修到后来,主观、客观、能、所,都泯而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并非一刹那之觉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问:最后是否“虚空粉碎,大地沈平”?

    师:“虚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证到本来,乃初证法性。严格来说,是只证到法性一点边。这是禅宗的名词。

    问:是否从此才是修道的起点?

    师:从此便可开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门外。

    问:这是不是禅宗的初关?

    师:对,是初关。然而,禅宗并无直接了当之心法,供弟子修习。行者往往苦行或参访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识。而密宗却把历代传承诸佛菩萨之累积经验,汇为法宝,照此而修,即可证到法报化三身圆满。本宗所传之法本,每一个观想,每一句口诀,皆是圆证法报化三身之捷径。是以如实而修,即能得传承加持,而证菩提。

    问:修任何法,是否应三轮体空而修?

    师:此乃当然之理。然而真正达三轮体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体性大定中。一般未证体性之行者,当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尽量向三轮体空之境界而修,不断减少我执。

    问:何谓无念?

    师:无念是无染念,并非无正念。时时将念安住本体,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广度有情,即是正念。

    问:何谓无染?

    师:即是“对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杂念,起佛法之正知见,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念念利益众生而不住相。

    问:为何密宗持咒要清净六根,并且加上观想,而说这便是“无念”?

    师:此即将万念摄归于一念。将身、口、意,都摄归到一念,自然六尘不染。六尘不染,自然身心清净。

    问:将万念归一之后如何?

    师:将万念摄归一念,然后将一念亦撇却。

    问: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堕顽空?

    师:恒发度尽众生之愿,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非如幻度众生,如是即不堕顽空,且速证菩提。

    问:既知海水与波浪之湿性无二,舟行于海,应如何而驶?

    师:任运而驶,于波浪法尔无住。

    [二、正修三观]

    问:如何破我执、法执、以及俱生我法二执?

    师:一切执著,皆因一念不觉、无明流转而起。是故欲破除执著之最上乘修法,乃为直破无明。无明一破,执著即消。依体性法、般若波罗蜜多法、自心明月观法、无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无明。又修假观,泯色身之我,破我执;修空观,泯思想之我,破法执;修中观,空幻一如,泯虚空之我,破俱生我执;修中观,空有双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执。

    问:既然生死根本是无明,如何才能将无明破除?

    师:不住六尘、不住空有,便能直破无明。

    问:何谓“三观”?

    师:三观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空。空观即对内心之思想、识执,皆不住著,了知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中观为外不住六尘、内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问:何谓“入佛境界”?

    师:在修途而言,《圆觉经》中所说“一心三观”,即是入佛境界之门,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实则如来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尘,更起大悲普度众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观而言:念念与本体相应,念念不染六尘,即是“空观”;更起大悲度脱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观”;实无一众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观”,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来空寂,便是“空观”;自心咒字如幻放光度六道众生,便是“假观”;空假皆不住,三轮体空,如幻而度,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便是“中观”。由此可知,本宗心法,无一不与佛境界相应。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实证十方圆融,一多互摄,应化无方,神变无碍。

    问:何谓“不爱不恶而分别之”?

    师: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爱之,亦不恶之,但分别干湿、质料颜色。虽不爱不恶,却有分别,仍为六识对外境之分别攀缘,而落生灭。应“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方转识成智。

    问:如何才能“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师:深住体性,虽分别一切法,而实无分别想。

    问:平常是否应当以“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作为修行方式?

    师:就体性立场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无非法尔本然,以妄想分别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别之想,即是头上安头,弥增颠倒。又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乃是证到本来者,再任运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运,则心心合道,念念归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则须于一切法不起分别,观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双超,方能实证本体。

    问:师父曾开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菩萨怜悯众生不达如幻,而枉受种种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达如幻,脱离生死苦恼。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为例,当自成观音而供施,观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请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给种种饮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乐,如幻成就,此即为如幻观修。

    《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间法,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毕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则我们修法、及对世间种种追逐,当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则对世间一切自然不执著。犹如看电视,晓了剧情是幻,而不致沉迷于剧中之荣辱得失,而起执著、爱憎,对一切人生之惊涛骇浪,亦均能泰然处之。虽日常生活之种种感官觉受与思想,仿佛真实,但真实证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间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众生,悉皆如幻,犹如昨梦。

    问: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观一切相,应如水月?

    师: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无相之心念,无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现,并非真实;亦如镜中花、梦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观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现。

    问:如幻而观,是否马马虎虎观之即可?

    师:尘境识执当如幻,度生仍应清清楚楚,不可马虎。例如观月光遍满法界度生,则应清楚观想每一道光射入众生身心,令成本尊,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化之。

    问:修假观时,观一切如梦如幻,则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该如何?

    师:知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虽然众生如幻,但众生自己不知是幻,故应念念设法度梦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轮回。

    问:在初修时,观想自身以及众生,皆为本尊,现在加上内证,修假观时,是否还要作此观想?

    师:修假观时,观一切有相皆幻,则不幻者何?参!

    问:那么“于心无境、于境无心”这句话,是要去参它呢?还是用来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师:是用来清净自心。因“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参之话头。初步是以六识清净六尘,最后真正证量,则要离开六识,方能真正“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乃至于双离两边,直证中道。

    问:是否到时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师:证到之时,是自然现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识去守六根,则时时为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断之妄念所牵缠。

    问:请示师父平常如何修持?

    师: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记得早年华藏祖师第三次莅台宏法,驻锡敝寓,我曾写一偈呈祖师,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师,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众,满如幻土,证如幻佛。”师父一见,眼光倏然闪亮。但祖师还是为我更改一字,说:“一切众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后,同门师兄请示类“幻观”或“如幻三摩地”等为问者,师父多嘱其转询于我。而且祖师也认为我从如幻下手很对,并开示大众:现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长久入定,当由假观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为心法即是教我们不住六尘、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证到第八不动地,仍旧如幻地度众生。

    问:请师父再进一步开示此“如幻”与“如如”之义。

    师:“如如之佛”,第一个如字,是好像、如同之义;第二个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体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过去倾向于禅宗,受禅宗观念影响至深,将佛亦视为如幻。而祖师却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观念。

    问:中观之双离两边、不住空有,如何观?

    师:日常生活中,修中观为亦有亦空,空有圆融。双离两边,乃住于“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两边,虽称之为中观,实际已契入无能所对待,无能观、所观,亦无观之作用。唯有无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浅,未能契入,则应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议境界。

    问:“非空非有”如何解释?

    师:一切有情,体性本空;虽空,却能显现法界一切情器;虽显,而悉如梦幻,都非实有。依能显一切妙有,故云“非空”;虽显一切色相,而毕竟空寂,犹如梦幻,故云“非有”。

    大众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见一切色相,了知其体性本空,而不住著;观其空,亦了知体性虽空,却能显万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达于空,亦不滞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堕顽空);不住于色,亦不离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离空有,虽于世间行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而不染著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利益众生,便是真正菩萨行。如是行持,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问:修持是否须“不住空有”?

    师:对的。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逐求妄有。三乘圣贤虽证入空性,八识不起现行,仍属顽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则必须双离空有,泯却能所,直证第一义谛,再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那么“由假入空转中”,是何情形?

    师:修三观,最初是先修假观或空观,最后则一心圆具三观。假是不住尘相,空是不住心念;尘相和心念皆不住,进而空有圆融,即是中观直觉。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现前,并非更有一中观可入、可得。

    问:于中观时,外界声音是否仍然听到?

    师:虽听到,而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问:在华藏祖师《发菩提心义诀》中,对于澄心、住心、及摄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开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净的层次上,有何不同?

    师:澄心属假观,不住尘相。住心属空观,不住心念。摄心属中观,不住二边,平等而住。在清净的层次上,澄心净六根,住心净七识,摄心净八识而转为清净第九识。

    问:何以在直觉后,尚须“入解脱门”?

    师:此为华藏祖师无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门”中之二门。

    直觉:为菩提门,摄一切法,体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见,为悟修摄。

    解脱:为涅槃门,超一切法,超出体用,空有双超,入佛知见,深入法性,具“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证现前地。

    问:修“入解脱门”时,仍有观想,岂非能所未泯?

    师:真正能所双泯,是证量现前时。在此之前,虽还未达此地步,仍应依“入解脱门”中之观想而安住修持,证量方能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能所双泯。

    问:修完“出菩提路”,觉本尊放光,皆发出声音,是何种道理?

    师:闻声应不住。倘住著声尘,便有“我”与“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缘生灭相中。

    问:倘现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后,都觉色身非真,而以虚空为身,是否证到?

    师:有我感觉,即未证到,须将此感觉也放掉。

    [三、返闻自性]

    问:何谓返闻?

    师:返闻便是照了一切心念、万法,皆由自性所显,或直接观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体,或看念头由何而起、万物由何而生。

    问:返闻自性,是否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拉回来,寂然观照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之本体?

    师:对的,如是观照,即返闻自性。自性空寂,不动不静,无圣无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无方所,而普现十方尘沙刹土。自性本无生灭,而恒示三世生住异灭。

    问:返闻时,若有妄念,是否应将念头拉回来,观想持咒?或是应观照它,或者不理它?

    师:见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闻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随,可将念头拉回,继续专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报化三身齐修之法,或安住于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为初机,可观皈依境、本尊、种子字、咒鬘等。亦可观照,观它起自何处、由何而现。或知妄念是幻,任其来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动,任妄念如浮云来去,则妄念自然息灭。妄念息时,清净自现。

    问:虽时时返闻自性,时时知外境如梦如幻,然而是否为第二念觉,而非第一念觉?

    师: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觉,更进者,虽可在第二念上觉察自心受染,而归复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为尘所牵,此谓第二念解脱。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脱之行者,虽黄金美钞在前,宛如粪土,视而不见。因黄金美钞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觉。此乃菩萨之觉受与修持,是为第一念觉。

    问: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觉转入第一念觉?

    师:初修应恒时修第二念觉,久久之后,若能将心念恒住觉体,不为尘牵、不为识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觉。

    问:是否即“知而不著”的意思?

    师:“知而不著”尚属有境、有对待,属于照用。直觉则是能所一如。

    问: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觉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师:知自己在觉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对境,便是能所未达双忘。

    问: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是否相同?

    师: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方法相似,入手处不同。返见见性是摄回眼根,勿见色住色,而将观看之功能,返回观想体性。返闻闻性则是将听之功能,旋转返闻自性。无上密法之大圆满,即是返见见性,而见到所见即是自己本有。

    [四、亲证本体]

    问:修心法,为何迟迟不能相应?

    师:修心法欲得相应,须心心念念住于体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众生,均对得起传承法脉,方能获得传承加持。倘若违背此点,念念只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应。有些人虽然一日修十数小时,进境却极缓,只因未发起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故须发大菩提心,住于不动,如幻度众生,才能相应。

    问:某次上师寿诞时,师父曾开示:多年来的心愿,是能够与弟子们水乳交融。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实,才能与师父水乳交融?

    师:至要者,即是安住绝待之清净心。此清净心,非比较、非对待,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为绝待不动之心。如是安住,得与师心恒久融合无间。若不依此清净因地心,如何能证到果地清净觉?虽欲修持成佛,发菩提心、愿力、与精进行持,皆极重要,但此等皆应以清净心为根本。

    契入体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净时最容易契入,但清净心并非仅在上座时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应恒持清净心,并应以正直之心处理世务,不可有狡诈曲折之心。

    此外,若当万分恐怖、万分痛苦、悲惨、及大喜大怒之时,此时若能反观怖畏、悲伤、痛苦、喜怒之体性丝毫不动,则较平时更易契入体性。唯在喜怒哀乐发生之当下,反观体性不动,并不容易。若能如是,则极易契入本体。是故应于平常,时时对境验心。如观看电视、电影时,剧情虽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观自心不动,则日常生活,在在处处,待人接物,无不是对境验心、对境调心之时。

    证到体性,看来似乎很难,但若能抓住关键,亦非难事。此关键,即时时能了知世间梦幻,对任何人与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为梦境,反观人我、得失、是非种种妄心之体性,恒寂恒照,犹如大空。

    在此,尤须注意,切勿一见“照”字,就想一定要观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无光明之照,无相之照,无我所之照,无对待之照,乃体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无能照之我、无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观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满,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则不见人我是非,我执渐薄,因缘时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无谄曲而真诚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与佛心相近。故此,若内心歪曲、人我纷纭者,应时时自我检讨改正,将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识分子,思虑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读书不多者,与佛心更为接近。实则思虑愈多,离体性愈远。若妄念又化为行动,造业受报,轮回无尽。

    现在的社会,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诱惑与牵缠,若定力不够,极易被种种不良风气所转。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继续深入,即能更上层楼,对众生会有极大利益,但却被社会影响了,令师父十分难过。我自认,自己此生最无价之珍宝,即是在此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仍能引导有心学佛之弟子。虽度生亦如梦幻,但眼见弟子为社会邪恶风气所转,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无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尘垢,对为师而言,即犹如做了令人难过的梦,让在梦中的我,感到十分难过。由此思之,出家众亦是何其优越,能远离世间种种纷争。是故若能有一安静环境,不愁衣食,从早到晚专心修行,实亦十分殊胜。为使弟子们有更好的修行环境,师父决定建更多关房,让更多弟子能够闭关。最低限度,亦要令闭关弟子衣食无忧,能够专心修行。

    问:如何直接观法身相?

    师:法身无相可观,只念念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觉照一切尘识皆幻非真。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非依人类思维所能了悟,须达无念才能证悟法身。”但若不能无念,应如何修持?

    师:只须修:一、中观无住,不住六尘、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观本寂;三、假观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诸法,皆可契入法身。

    问:师父曾开示:自性本体显现有两种方式,一为通过观想,承传承本尊加持而显现,另一种则是不观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体性自显。但不知后者既无观想,是否仍能受到传承本尊之加持?

    师:密宗行人能显现自性,无不是传承上师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历代传承上师即依其本愿和悲心,毫无保留而不间断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开悟,乃至见性成佛。而此两者之不同:观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观想、不作意,则是承法身加持。

    问:既然一切不住,为何住于本体?所谓安住本体,此住是否为无所住之住?

    师:对。所谓无住,乃对六尘不住,乃至对过、现、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时,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后对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无相之禅定,亦即住于体性之本空本寂,此即无所住之住。

    问:佩带供养舍利,有何功德?

    师:佩带供养佛舍利,除经典中所载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为外缘,以引发各位自心真实之舍利。初步为明点现前,明点一旦显发,随其修持,光明日增,终至法界中一切净土、秽土、十方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在明点中一一显现。然此明点,乃八识幻迹,更进当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满虚空法界之无相光明。

    诸位:真实之佛,究竟为何?是释迦、弥陀、药师如来吗?若如此,《圆觉经》中何以说:在圆觉寂灭之体性中,无量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然则真实不生不灭之佛,到底是什么?

    弟:佛本无形相,以光明为相而寂静。

    师:对。佛无形相,离诸言说,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说:真实之佛,即法界体性。此体性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超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何以体性超越三世?因时间乃由现象所呈现,譬如太阳升起,说为早晨,太阳落下,称之夜晚,乃至每个刹土之成、住、坏、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现象所呈现。若现象皆消灭,即是体性真空,其中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际。故知真实之体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体性又横遍十方。此无形无相之体性,能显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无量净土、秽土,以及四圣、六凡,悉皆显现于此恒寂的无相光明之中。

    故真实之修持,即住心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上。直接将心住于体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属三际,必有现象流转;若归于大空,无相、无念、无住,无流转,即超越三世。又于此空性中,随我等之悲愿,心光遍照整个法界之有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此即体性之横遍十方。

    请诸位回答:如何住于体性?

    弟: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梦如幻。

    师:对!当一个人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仅了了知、而且无念之时,即为体性定。有念即有分别。住于体性,应无善念、亦无恶念,而觉体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净,无念、无相、无住,超越时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当由体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将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决不用于损恼任何有情。

    无念,为住于体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则是观空。所谓观,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脑,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范围无比广大,大至无限。一直如是想,无须几分钟,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执,而除烦恼,贪、嗔、痴、慢、妒五毒,及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无从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时,即是泯除我执之时。如此恒常观修,而日渐增加安住之时间,因缘时至,会“呸”的一声,真正之体性自然现前。深望在座诸位,皆能深入此体性大定。

    问:若加长此安住时间,长到不再回到此现实世界,是否即为成佛?

    师:此为小乘圣贤之境界,化城而已,仅为自了,个人解脱。菩萨乘之行者,必须出菩提路,广度有情,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长住空定,乃属不可能之事。因圆觉宗任何一法,从最初起修,即已培养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种子早已深植诸位内心。是故即使证入空定,亦不住于顽空,而会起用度生。

    问:在此娑婆世界,应如何让自心清净,犹如净土?

    师:我们虽处于此娑婆世界,应了了常知:一切尘相皆属虚假,皆为自心所显现。一切既为自心所现,任何色法、心法之本体,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别,则五浊恶世,当下即是本来清净光明庄严之阿弥陀佛清净刹土。

    众生无始以来,习于向外驰求。若时时返闻,观照自己本来本觉本净之真心,则当下即是净土。虽则外在世界,有爱恶、是非诸境,然当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别是非爱恶,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乐,对一切外境如如不动,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为净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择一根,训练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为例:眼见美境而不动心,视而不见,见恶境亦不动心,视而不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尘影好丑,平等平等,心即不动。则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刹土,以一切色尘体性清净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动,至证此不动心,即登第八地。若见富者即动心攀缘,见穷者即动心走避,起爱恶之心,便落入取舍生灭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闻声音,亦不分别,听而不闻。了知一切音声,皆发于自性本体,故无论欢笑怒骂、虫鸣鸟语、山中清风、门前车马,皆成清净微妙咒音,以一切音声之体性清净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对于好闻难闻、好吃难吃,皆不加分别,无爱恶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对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闻。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尘相,则在传承加持下,即转秽土成净土矣。

    总之,一根归元,其余五根,同时解脱。行者可任择一法,起勇猛心,坚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无疑。切莫贪多务杂,恐到头来一事无成。

    问:观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变净土,有何好处?

    师:观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为净土,乃是依正二报庄严,身业与器界圆融。更进观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净土?只因皆是自心幻显故,劣境、圣境本体无二,故能即劣境而转成圣境。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显,则显空双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见一切相时,免除执著和分别取舍。此乃文殊菩萨藉眼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欲自解脱之法。

    若听闻一切声音,皆确信为本尊之咒音,或观想成本尊之咒音,则是语业圆融。若更观一切音声之本体清净,与咒音不二,则是声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听闻任何音声时,免去与生俱来之分别取舍。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语自解脱之法。

    若观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体中,而一切举心动念,皆为由本体所起如幻度生之广大悲愿力用,且不止于观想,更应令自己起心动念,皆合于本尊之悲愿,如是则是意业圆融。若进观一切起心动念、烦恼五毒,其体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动、不变,故当念起时,但须勿制勿随,任其起灭,将心恒常安住其不动之本体,则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脱。莲师说此名为觉自解脱之法。

    此三种方法,名为“金刚道之捷径”,即是直证不动本觉之最快速路径。倘能依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专注而修,久之,便能远离六尘,清净之本来自然现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虽短短数语,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闲视之。

    问:以前念阿弥陀佛念习惯,有没有一个法,能和观想配合起来,更进一层来修阿弥陀佛法?

    师:若知阿弥陀之实义,为无量寿、无量光,则住在此无量寿、无量光明之上而修。

    问:那很像参话头。

    师:禅宗是参,密宗是方便指明一个样子,可以依之而修证。《华严经》说:“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观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无量光,乃为真正之阿弥陀佛;又法性无始无终,永恒常在,即是无量寿。若于念佛持咒之时,能如是安住于无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问:这样会不会有传承加持?

    师:我现在传你,就有传承加持。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何原因?

    师:《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是指临终时安住本体,就能往生净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体。若真能从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体上,则五浊恶世亦成自性净土。

    问:地藏菩萨所说“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是否即是此意?

    师:对的,地藏菩萨虽到地狱度众生,但其本体如如不动,度化无数众生,地狱亦庄严清净。

    问:如何祈求上师传承及十方诸佛加持护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灾劫的共业减轻,使遭受灾劫的众生得度,并种下成佛之因?

    师: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请传承及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师传承、诸佛、众生、及自己,亦皆是梦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为修持无上心法。因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著六尘,无染著即不分别,不分别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爱恶,不爱恶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再轮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众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灾劫,惟有尽力度众生。因世间之战争与劫难,皆由于杀生太多,被杀众生怨气积聚,急待报仇,或因众生沦堕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极乐,或超生人天,则能大灾劫化小,小灾劫化为无形。

    诸位能发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并非仅于闭关时才如是祈愿,更须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与怨结。若自心嗔怨不舍,即已将世间怨气转增转盛,如何消除灾劫?又若种种人我是非盘据于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众生?

    因此,日常检讨自心十分要紧,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觉,不落于第二念觉为目标。何谓第一念觉?何谓第二念觉?众生于尘境中流转,是不知不觉。若修心之人,面对尘境现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觉照一切是幻,既不染著,亦不为所动,此为第二念觉。若菩萨念念住于第一念觉,则境还未来,就已常住觉性中,任何尘境现前,根本无染于心。恒常如是觉照,忽然心空、境空,连觉照亦忘,如莲师所开示:“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即于“忘觉照”之当下,破除我执。我执既破,即汇归大空光明、毗卢性海,而证佛果。

    因此,诸位当学习菩萨念念觉照,勿等尘境现前才觉照,甚至虽已觉察到妄念,却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随妄念流转。须知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因生生世世,从早到晚,念念都为自己谋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称讥、毁誉,是以千思万虑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为自己,则今后无穷尽之未来,亦必将继续在六道中轮转,无有已时。在六道中,堕三涂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况再能听闻佛法、入密乘门、起信实修,乃千难万难矣。因此,我们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为此虚幻之色身,而受无穷尽的轮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暂之幻身,去彻证永恒不生不灭之体性?怎能不舍弃此生一时的虚幻之乐,来换取未来无量时劫永恒的清净安乐?而证取永恒之身,亦是为了广度无量无边在梦中受苦之众生,令他们醒悟,了悟其所处之身心世界,乃一大梦境,令众生亦证到究竟永恒之至乐。若以此短暂的人生,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则与草木同腐,死后随业流转。是以,我们怎能不好好掌握这一生、这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秒?绝不能再将心思浪掷在人我、是非、得失、毁誉,和种种为自己谋求打算,而要将每一个念,都用来返闻不生不灭的本体。

    何为本体?众生本具之体性,如《心要经》所说:“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相无不相。”永恒常住,不动不坏,遍满法界,无形无相,非眼所见,非耳所闻,非心念所及;但却能如幻地遍显法界一切净土、秽土、及一切圣众和有情。此即是我们的体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这体性大空遍显,须住于体性的不动,恒寂恒照。何谓体性不动?盖体性无相无念故。试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无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无微风、云彩、星辰、日月,这样的空就相似于“本体”的空寂。虽然体性之不动犹如真空,但诸位切莫著于空,真实的体性乃非空非有。相对的动静,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动静可言;而体性之“本体”无一切相、无一切念,故无来去、无垢净、无增减等相,动静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谓恒寂恒照?体性真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本具光明,虽空而明,故体性恒寂恒照。体性之“体”空寂,但体性之“用”却能如幻地现无量世界、净土、秽土、四圣、六凡,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如梦幻地依体性显现。凡此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标月之指,不可住著。

    诸位现在修持的目标,须先证到体性之“体”。就如人一样,先有身体,才能有种种思想、行为。证到体性之体,才能由体再起种种度生大用。而证悟本体,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们的念,总是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如体性不动,恒寂恒照。此谓之返闻。我们说宇宙的大空像体性,而不说宇宙的大空是体性,因为宇宙的空没有觉,而体性则如莲师所开示,乃是“觉与空合”。何谓觉与空合?即将自己的念(觉)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并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动。在修途中,此乃返闻自性之殊胜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不能出离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执永不能破。如今我们将脑子扭转来,将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无我执可依附处。如是久久,忽然之间,忘掉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空,当下同破我法二执,而契入本来。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萨不起于座,而成正觉。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证此,亦须福德、智德兼备,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时修持之余暇,仍要尽量做种种功德,以圆满福智二资粮。

    我且再举一自身之经验: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体性光明,其中无时间、无空间、无中边、无能所,唯有绝待清净不动。不知过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满,不知原来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虚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当我看到自己色身时,觉得就像见到路边的一片瓦砾一样,十分冷漠,对自己的色身无丝毫情感,色身与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连系。我举此例,是要诸位了解:当证到法性身时,了见一切众生是幻,一切净土、秽土,种种世间,莫不是梦,真正的体性,非言语可说、非思想可到、非根尘可及;而此时对色身之感觉,甚至不及路边一片瓦砾砖石。我们又何必要为此色身作种种谋求、造种种轮回之业?

    问:师父原已契入无时间、无能所之状态,而忽然念起,见到自己的色身,请问师父:当时证到的是经典上所说的意生身,还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师:当时所证是体性身,体性身虽假名为身,实无身相可得,亦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唯有明空遍满。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无所适从。但圆觉宗弟子,平日时时观修心光遍满虚空法界,体性现前时,正可以认证。

    问:这境界是否与临终法性光明现前相同?

    师:是相同境界。但对一般人而言,临终光明刹那即过;彻证体性的明空,则是光明恒久常住。此为其差异处。

    问:当时师父是由较高之虚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吗?

    师:当时并无空间之高下可言,“见”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并非以肉眼见,而是以“心眼”见。

    问:是否一定要离开色身,才能返观色身?

    师:此中无是无非,无离无合。当住于此身时,身心似有关联,但证到体性时,便明白真心与色身实不相系属。

    问:此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之体性身,是否即为法身?

    师:是的。但这是初证,之后仍须渐除习气、分破无明。盖理即顿悟,事次第尽。

    问:住于体性身如何出定?

    师:深住体性大定无念,只存觉体;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时时观住于体性,无相而能现一切相、不动而遍满。时时如是安住,即能证到体性。即使已证体性,仍须时时安住,将住于体性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直至证到不动地,出入无碍。而若是在修持途中,当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问:如果闭关二十年,未度众生,有无过失?

    师:为何会有过失?须知真正的众生,并非此有相之众生,而是自心之贪嗔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种种分别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众生度尽,自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国土清净,十方世界就清净;哪有什么众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显现,名为众生,并非实有。待成就后,自然不废如幻而度此如幻众生。

    问:有时修法觉得很高兴,有时就觉得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弟:感觉众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师:如此就要发愿广度众生。若不发大愿,为度众生而成佛,则以后无穷的岁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轮回。若发大愿,则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发愿之功德,实不可轻视。况发愿后,无量护法,皆会护持此发大心菩萨,如护眼目。

    但发愿之后,必须实地去行愿。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诵自己的大愿;晚上睡觉前,要检讨:这一天在行为和思想上,有无违反本愿?若有,要赶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问: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归结到此愿上面?

    师:对!一切都要归结到此愿,以此愿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为圆满此大愿。即你立愿之时,你未来刹土之胚芽,就已种在法界里。随你依愿行持,至圆满此愿时,亦是刹土圆满之时。

    问: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众生?

    师:各位发心学佛,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应修六度万行,尚可依观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显,观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无上妙用。

    问:我们修法度生,可否观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无量身,度一切有情?

    师:可以。亦可观自己放无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现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众生无尽,分身亦无尽,在每一众生前,应其心念而显,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华严经》云:“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此言真实不虚。

    问:是否经上所说某菩萨曾供百千万亿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师:倘未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佛,何能值此无上密法?又理事本来不二,就本体而言,一念可为无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须演为十方三世,不断有佛菩萨出世,供无量佛,度无量众生入一实相,亦不过是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万法本来如是而已。

    问:我们尚未证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师:修行人时时刻刻便要将自己当成真正的观音、度母、或莲师,应化到此世间来,这便是无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却总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现,一天到晚还同众生一样,在贪嗔痴种种无明中流转。若真认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来。本尊本无法,与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问:《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到地狱救度众生,地狱就化为清凉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时,亦可如此观想,自成本尊所到之处,皆化为清凉安乐之地?

    师:心种咒字放光所及之处,一切有情皆得安乐,依报亦随之清净庄严。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证时自然具诸功德。

    问:安住体性时,如何观想由体性起大用?

    师:由体性起用,并非仅仅观想即可,而是要发起大慈悲心,净念相续,思惟以种种施设,平等利益众生。从思惟到履行,实际地去做。

    问:是否安住本体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师:倘未彻证法性,则度生功德尚属微弱。但安住本体持咒,久之能令众生开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顿破无明,彻见法性,本具之清净妙明真心自现。此心一净,十方法界无不清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便是度尽众生。

    问:证到本体后,如何起度生之用?

    师:初证后,要日夕保任,令其坚固不退。迨彻证本体后,六根已不为六尘缠缚,八识复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净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三、生活行持

    问:工作生活中,如何修三观?

    师:平日上座,虽只几小时,然下座后,随时随地须不忘持咒。无论洗脸穿衣,或坐公车,持咒皆不可间断。倘能坚持七日,则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脑不方便持咒时,可于周围诸端扰动事物中,唯观不动之本体,不为尘转,不为境迁,便是亦有亦空,于动中称性而修“中观”。倘观一切工作场所有如昨梦,自身心念悉皆如梦,而在梦中报父母师长养育之恩,一切如梦幻而不分别取舍,便是于工作中修习“假观”。回到家中,上座后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观”。如此则可于日常生活中,齐修空假中三观。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为空观,所修之法历历为假观,空假不住为中观,是为一心三观。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观最为相契。因工作乃是对境,无论内境外境,无非是六尘,六尘都无自性,如梦如幻,应以梦幻观之。久之,自心即不随六尘而转,即是无相三昧。故我们于工作中,皆应修假观。若静处时,即修空观入中观。如此精进不懈,不久当可了达:三观亦唯一心而已。

    问:如何将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净土的观修,在日常生活中与返闻自性合修?

    师:如是观修即是返闻自性。因为无论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观修之圣众、净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秽土所成之净土,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幻而显,都是梦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见闻、非心意识所能思量想像的觉智、觉体。

    问: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试,总是难免会有所求,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事?

    师:如幻而求。先尽心尽力,然后就随其自然。若能出离专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轻,父母对你期望很高,现在要出离专修,实不可能,是以应求“心出家”,亦可对父母亲尽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获得,皆不要执著。

    所谓如幻,就像在梦中一样。若睡梦已醒,或梦中而知自己在做梦,则不太会为梦境而分别取舍,计较人我得失。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边修行,一边做一切事。即观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时时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尘。特别当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问: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境犹如看电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归持咒,自己则安住在一个不受扰动的地方,这样是否接近所谓“不动心”?

    师:面对外境仿佛与自己无关,乃心不被外尘牵染,亦即晓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较烦之事来时,仍会受打扰。因此,要进一步安住于体性的不动,而了见世间一切是幻,由不受尘境心念干扰,进达身、心、境一如。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此方为不动心。

    问:在座上修时,能观想放光度许多众生,但于日常生活中,悲心却无法如此广大,仅能放光度眼前众生,有时反而对周围的众生感到难以生起悲心。

    师:观想中无物质阻碍,无分别心,故易广度。而生活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已被尘牵,悲心自逊于定中。但若不能对目前众生慈悲,今后何能对一切众生慈悲?倘实知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皆有深恩于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问:修如幻假观,似乎常常仍无法完全如幻视之,而为尘境所牵,是为什么?

    师:因未破无明,习气深重,罪障丛集,故不能了知尘境是幻。故善驭心者,应对最爱、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视之,历境验心,如如不动,则对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尘牵。

    问:虽修假观,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执著,应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观,当然不能完全如幻,对境遇缘,仍有执著,应一直如幻观修,待内心真实生起世间如梦之觉受,则执著自然逐渐减轻而净除。

    问:定中了知众生如幻,出定后仍为六尘所转,该怎么办?

    师:仍须靠自己扭转来,安住本体,称性而修。动中修假观,再止观双运,止于本体,观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问:修时,好不容易有一点消息,却常被世俗因缘拉走,有时修得很灰心。

    师:再回来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碍比出家众要多,总有尘事缠身。故修行须有毅力,若为尘牵,须即时返照。若能通得过尘世的历练,修到不动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闭关之隐修者,要踏实得多。且入世度生时,也不易坠失或退转。这才是火中莲。

    问:有时虽然发心广积资粮,利益众生,但事情来时却会退缩,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这种心理?

    师:虽然发心,却不能履行,此为发心不恳切,如幻假观未修好,将世间一切都当成真实,所以事到临头,无法放下。

    修假观,应于每一念、每一境,切实体认是幻非真。处于生有,当外不住六尘、内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来,观为另一新生之开始,乃至每一念之生灭,即如一次之生死。处于中阴,若知凡所显现皆为自心所显,如幻而现,则一切中阴之恐惧怖畏,刹那归空,当下回归体性。若投生于他道,无论是天道享乐、修罗斗争,或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众苦交逼、刀山油锅,只要身心如虚空,了诸法皆幻,安住如幻三摩地,种种善恶境界,皆刹那归空,身心即于空中回归体性。

    修习“如幻三摩地”,对末法众生十分相契。因处于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别是居士身,必须养老抚幼,肩负种种职责,若要时时住于空性而修,实为不易。若依假观,修持如幻三摩地,即为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师父开示《金刚经讲义增注》中四句偈数则,以明“如幻三摩地”之义。)

    《金刚经》无相四句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修持如幻三摩地,即可达到离相成佛的境地。

    假观两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为假相。若能了达一切相皆幻,则可见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观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们的心念,无非如梦、幻、泡、影、露、电,虽现而不实在。如是而观,持之以恒,即能达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净心四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说:外既不住六尘,内亦不住七情,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事物物。观六尘、七情,乃至过、现、未三心所显一切,皆因缘如幻而显。譬如日出为晨,日落为夜,倘若不住相,则无晨昏之别,乃至无过、现、未三心。故于一切时,皆“应无所住”,即都摄六根,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证本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又净念相继,念念相续,思维以种种方法广度众生。

    离识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如来”作“本性”解)。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能见如来本性。若修如幻三摩地,不再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即可见到与自性一体的法界性,即是诸佛如来的法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凡有相者,皆有来去,若不住相,则本无来去。

    “离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觉。”倘若眼不与色尘和合、耳不与声尘和合、鼻不与香尘和合、舌不与味尘和合、身不与触尘和合、意不与法尘和合,六根不与六尘和合,束六和合为一明点,汇归毗卢性海,即成正觉。

    “若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亦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后泯思想之我,进而泯虚空之我,最后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众生,似异实一,因缘万法,是幻非真。”佛与众生表相似异,体性实一,其体性犹如虚空与虚空相融,不可分、无有异。一切情器万法,皆由此心佛众生不二之体性如幻显现,虽显而如幻非真。

    《金刚经》中共有十八个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这十八偈,每偈都不离“如幻”之义。实因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若能如幻,即可见到自己的佛性。

    四、转妄除障

    问:是否修一切法,重在心念?倘有恶念,应如何对治?

    师:万法唯心,一切行为作业,无不由最初一念而起。倘能“慎其初念、制其染心”,则一切五毒之念、十恶之业,皆不会发生。众生在染已久,虽有心学佛,然无始业习尚未根除,难免偶有恶念发生。此时应立刻觉照:此念是恶、是妄、是业,须不染不著,不任其发展,此谓“制其染心”。

    其实,岂仅是恶念?举凡一切分别、爱恶、取舍、人我、得失等种种念头,通谓之染念,皆是妄逐六尘、轮回生死之业因。只要此类念头一起,皆应了知“自心在染”,应当回到本来的清净,无可染著。倘若修持未到,不克如此,则须一心持咒,消除宿业,求传承本尊加持,以期与佛心相应。

    问:在社会中工作,难免有时会有贪嗔痴的习气现前,不知如何才能对治?

    师:时时了知一切外境是幻非真,自己所处之情境,犹如电视萤幕影像,虚假不实。既知一切是幻,何来贪嗔痴?或时时住于法、报、化三身而持咒,或与本尊三密相应而持咒,即无三毒。

    问:心中若有一妄念,即另起一对立之念,与之交战不已,是否应如此修,一直到心中遇境不起妄念,而无须再另起一念与妄念交战?

    师:起一念头与妄念交战,是自己本有之清净佛性,与无明交战。当妄念调伏,自己方能住于不动心,此即佛性胜无明,无明渐微薄。初修之行人,常时时刻刻对事、对境如是调伏妄念,此为枝末之法。

    然就无上密法,则当了知:若妄念、若对妄而起之念,若染念、若净念,皆是虚妄非真,同由体性所显。故无上密行人,但了见其妄,而不分别取舍,不随念转,亦不须另起一念以压制之,则妄念自归于清净体性,此为调伏妄念根本之法。

    问:“转识成智”,是否于妄念来时,了其非真,而不随不制?

    师:转识成智,仅有“转”名,而非真有何物可转,只是于空有不住而已。对于妄念,有两种了法。一是了知其妄,一是了此妄念即是真念,因一切妄念,亦无非本体所显,本体空寂。行者可任择一种修之。后者为已证之觉受,亦为甚深之观修法。

    问:有时妄念不止,怎么办?

    师:在知见上,应先明白:众生从小到大、从年到年、由劫至劫、从无始到现在,无时不在妄想中,而所想者,不过是人我得失,由此而更造轮回之业。故今日已得密法,则须勤修,以转妄念。若持咒还无法转妄念,则要观照:此想亦由自性所如幻流现。了知有一如幻之人,在起如幻之想,此即修心。因了知此想如幻不实,即不执著,而回归真实之自性本体,是即正道。

    问:为何修法愈修烦恼障愈多,知识障愈多,文字障愈多,色障愈多?

    师:不管多少障,只要放下即是。若能无念,任何障皆不起。因一切障,皆因你去想、去钻牛角尖才有。倘使无念,连此身都不可得,还有何可障?因有身才有障,因有念才有身。若时时把念住于本体,即是将身放下;身既放下,一切障亦皆放下。如尚未修至体性法,则本宗仍有多种忏罪消业除障之密法,依之修持,自能除障碍。

    问:为何修持过程中,颇觉有些障碍?

    师:一切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与佛平等。所以为众生而不是佛,乃因心垢太深,不了诸法如幻,本空本寂故。密乘行者,最低限度,当了知此身是幻。一切业力所以成为障碍,乃是心中未能了达其幻,而为其所转。

    虽然如此,但在修持过程中,业力将净未净之际,或有业力集中现前之现象,谓之翻业种,此时须耐得过。须知修心之人,决不可能“修死”。即使业力极重,或者阳寿短促,经修持无上密宗,亦可汇归法界、或是往生净土。因此,业力集中现前时,无须担心,应该坚忍不拔,让无始业力一生了去,才可成佛。

    众人无论是在定中、梦中,乃至于现实生活中,一切皆是幻非真。既知其幻,又何必将一切障碍挂留心中?应当安忍于本寂本照、本来无碍之本体智慧,而对境修持,此即无生法忍。定力若足,可以安住,便可开悟。若如是能安住于本空体性上如幻持咒,便无障碍、无怖畏可言。因我们的真智,便是大光明藏,安住般若本智,一切幻妄现象,不能扰乱挂碍,故能一超直入性海。此即般若波罗蜜多。如不解般若,则无法了生死,无法明心见性。六祖说:“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有其深意的。

    问:修持中,内在的心乱,是种子未净,外在的干扰是业力,如何内外皆清净?

    师:内外本无分别,自性本体本无内外可说,强分内外即是众生念。故须泯去内外分别取舍之想,一超直入,即内外皆可清净。另在大圆满前行中,亦有净六道业种及修身口意清净之殊胜法门。

    问:持咒修心,有时业力反而密集现前,该如何处理?

    师:当业力现前时,了知这是自己过去无始罪障,加速集中,反射到现在,如此才能缩三大阿僧祇劫为一生。应随缘了诸业,莫再造新殃。故修持过程中,或将有所突破时,业力猛然现前时,应发大菩提心,坚忍不拔,阻碍愈大,耐心愈深,则功德和成就亦更快更大。修行是大丈夫事,切勿畏难而退转,反该以此逆境作为锻炼自己之机缘。华藏祖师曾说:“障碍越大,成佛越快,因多生业障一生了故。”如祖师之大成就,尚且有障碍之磨练,我们初修,更应不求侥幸,收拾身心,勇猛向菩提道迈进才是。

    问:密勒日巴尊者之师父,要他不断盖一些房子,然后拆掉,以此来消除其业障。然则我们要如何消除自己的业障呢?

    师:方法很多,如积善、作功德、或持咒修法均可。若我也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一样,要你们修苦行,恐怕连一个弟子都没有了。但密法不可思议,只要精勤持咒观修,积极行善,并避免再造恶业,即可消除业障。而最了义之法,就是证空。经云:“心空罪亦空”。

    问: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师:执著便是痛苦之因。因有执著,故有得与不得之分别心,不得便痛苦,得而不能永保亦是痛苦。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本是了不可得。故须放下执著,才能免去痛苦。然而众生无始业习太深,须赖修持及诸佛菩萨之加持,方易解脱。

    大众须知:人生短暂,如在剃刀边缘,若不能此生超出轮回,便要辗转六趣,再生为人之机会,佛经上亦有“盲龟值木”之叹。圆觉宗之心法,能使值遇者一生超出轮回,甚至究竟成就,因此大众莫要空过时日,男众当如火烧脚跟,女众应如救头之燃,如此精进修持,才能超出轮回,究竟清净。若不能明白此点,以此短暂难得之人身,作种种无谓之追逐,不得则自恼恼人、自损损人,不仅是一种浪费,亦且要生出无穷的痛苦,如何能解除痛苦呢?

    问:如果我们身心感到很痛苦时,要如何处置?

    师:如果痛苦,就要晓得自性在缠,才会有痛苦。凡有取舍,即是自性在染。我们的自性,如常寂光土,亦如大圆镜,法界有多大,自性圆镜即有多大。在法界中之一切形形色色,森罗万象,都于圆镜中了了显现。若能住此清净自性中,虽了知、看到、听到万法的生灭,但不分别取舍,如大圆镜,即无痛苦。

    《圆觉经》说:“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梦幻。”当最痛苦时,便是最易入道之时。实则痛苦亦是自性如幻的显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智慧觉照,就能解除一切苦厄。

    问:无奈觉得自己作不了主。

    师:人之所以会作不了主,皆因宿业牵缠。故要持本尊咒,或持六道金刚咒,以消除罪障,令心清净。待心清净时,再来返照,即能廓尔明朗,不会做不了主。

    所谓“返闻”,即是自己的心,不住于任何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一个东西上,而要很普遍、平等、广泛、周遍的住于广大的法界大空上,无执就不会有痛苦。若只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费尽心思,当然会有痛苦。法界之广大不可思议,若我们的心能契入,怎会为身边一点小事而难过呢?自心不为尘事所牵,就不会作不了主。

    贰、辨类析微

    一、持咒住心

    问:修四皈依时,有相皈依、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应如何观想?

    师:修本尊简修,仍属有相皈依。到本尊专修、本尊心要,方为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

    有相皈依,即依皈依境观修。无相皈依,即依体性之“体、性、相、用”而观修。空有圆融皈依,即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于一多涵摄、周遍含容之法界中,广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

    无相皈依之体、性、相、用:

    一、自性本体如如不动:体性清净,本无动静,本不生灭,一切幻相,皆妄识所现,当持心如大地、如虚空之不动。

    二、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情器三世的变化,皆由有情的生老病死及世界的成住坏空变迁而现。若泯绝一切现象,则体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言,是故自性超越三世。

    三、自性之相光明遍照:体性本来无相,而以本明寂照为相。《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自性圆觉,其性本空,自始本明,恒寂恒照。又自性离于三世、方所,无有边际,自性光明亦超越三世、方所、中边之相,故名遍照、普照。此即自心自相光明遍照。

    四、自性大用遍满法界:体性无相,却能如幻遍显法界无量光明、无量身土、无边尘刹、圣凡诸众、染净诸法,乃至扬眉瞬目、举心动念,无非是自心大用,遍满法界。是故行者应善用自心,广行菩萨道,以庄严自心。

    问:修法完,如何观皈依境坛城诸尊化光融入自身?

    师:一种观法,是直接观诸尊当下全化为光点,有如下雨,纷纷溶入自心。如何溶?观自身如水,雨入水中,自然溶合无间。另一种观想,是观护法融入菩萨心中,菩萨融入佛心中,佛融入传承心中,而后由传承一一递融,最后融入亲传上师心中,由上师再化为光,融入你心中。如此观想虽较费时,但获得加持之信心亦会加深。此两种观法,可任择其一而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应如何作观?

    师:最好是中观,不住一切观,不住一切想,蓦直持,得与观世音菩萨法身相应。但初修不能无念,故宜与观世音菩萨三密相应而持,身结印、口持咒、意作观。至于老修行,则应深住体性,放光虚空,上供下施,如幻度众生,愿令触此光明、闻此咒音之有情,皆同登觉岸。

    问:修“归元要诀”,最后持咒时,心要如何安住?

    师:安住体性持咒,而承诸佛之加持。修毕则示现本尊出定。

    问:当安住体性而修时,无我相、无人相,要如何持咒?

    师:在修途,了知咒音由体性而现,自然地遍满法界,故为虚空体性在持、法界在持,因法界即是真正的自己(真心)。如是咒音在法界不持而持,震动回旋无尽,广度法界有情。

    问:无妄念是否可不必持咒?

    师:真正深达体性,本寂本照,可不持咒。但若住在顽空中亦不成,必须持咒度众生。何况大多数人,都是自以为无妄念,殊不知此“自以为”之思想,即是妄念,况且实在尚有许多微细妄念流转而不自知。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何况因地行人?我常一睡三数小时,睡中尚手持念珠,转动不辍。

    问:安住于空观时,是否要持咒?

    师:自心已空,哪里有人在持咒?倘修空观尚有妄念,则须持咒入净。自心若能清净,则安住大空三昧即可。

    问:般若心经的咒表何境界?

    师:般若心咒,总说表一切情器归于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之体性明空。

    问:去贪嗔痴咒是否即是大空三昧咒?与般若心咒有何不同?

    师:去贪嗔痴咒,即是大空三昧咒。三昧即大定,持此咒安住大空三昧:无相、无念、无愿。

    至于般若心咒,则安住般若大空,亦即安住明空三摩地。

    问:持去贪嗔痴咒、般若心咒、及持六道金刚咒之后的观空,在方法与功德上有无差异?

    师:既然归空,都是归于如如的空性本体。只是六道金刚咒令众生化为明点,溶为光明大空;而去贪嗔痴咒,则是常用于助念或修施食后,可令有情汇归体性大空,或回归本位;般若大佛母咒,则是显密共通的咒,可令自他一切有情同登觉岸。

    此三咒皆极殊胜,而以六道金刚咒,又称闻声成佛咒、佩带成佛咒,是密宗最主要且殊胜之咒。

    问:显教之般若心咒开头并无“爹雅他”,而本宗有之,加此句是何义?

    师:凡于密咒之前加“爹雅他”,即表此咒为体性咒。若有诸大菩萨、或天王、天人、天龙八部、鬼神等,飞行于空中,闻此咒音,皆须恭敬合掌伫立,待行者诵毕此咒,再继续飞行。故凡密咒之前加有“爹雅他”,我们都须万分尊重,因属体性咒,诵闻皆得成佛。

    问:经与咒有何差别?

    师:经与咒,究竟上并无差别。诸佛所以讲经,是为令众生悟见本来,汇归法性;而持咒则为令众生成佛最快速之法。经为显说,持咒乃密行,秘密加持众生穷尽法性之源。经咒相互为辅:持经应了经中奥义而持,不能只依文字识解,且应明白诸佛出世讲经说法之本怀,乃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持密咒,则是直接相应、契入佛知佛见之胜法。

    问:法界是否真有种子字?

    师:若以究竟体性而言,诸佛、种子字,皆非实有。但就度生而言,则须藉诸佛与种子字为外缘,以显发众生本具之体性。

    问:华藏祖师曾开示:妄念多时,可多持“呸”字,即可使妄念消灭。是否可请上师慈悲传授?

    师:大声地“呸”一声,妄念顿断,安住于清净无念中。

    问:“阿”字表法界不生不灭、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果终身持“阿”字,既简单又可到佛法究竟处,是否可请上师传授?

    师:“阿!”(师父大呼一声“阿”,短捷洪亮。)万念皆断,定于不生不灭、万念俱消之境地。恒持之可证体性。

    二、光明现量

    [一、光明幻迹]

    问:有时走路,看到虚空有无数像蝌蚪一样的东西在晴空中打转,不知是何原因?

    师:那是法界体性的幻迹。修行人只要定到某种程度,自然在虚空和四周都会看见。

    问:但是看到时,自己并非在定中。

    师:虽非在定中,必然修持已有禅定的根基,且在心念较清净时,自然显现。

    问:修法中所显现一闪一闪的光明,是何情况?

    师:此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幻迹,属生灭之相。应当继续观照自己不动之心体,不可心生执著。如福智具备,待此现象过后,自性光明自然现前。当此之时,行者便可了达身心皆幻,一念顿证无生,即登初地。再起慧照,照了世间一切色相、心念,无非自性所显,毕竟空寂,即不住一切色相、心念,而起大悲,了见无始六道父母流转生死,受无边业报苦恼,而起拔苦与乐之心。乃依上师心咒为用,放光遍法界,令一切众生触闻者,皆离苦得乐,常登彼岸。

    问:若修法中,见到自己色身化为光体,或心光现在自己心中,是否证到自性?

    师:都不是。应当不住光明。真正的自性光明,是看不到的。且自性无能所,无能见之我,亦无所见之光在身内或身外。

    [二、自性光明]

    问:自性光明如何才能现前?

    师:自性光明现前,须甚深福智与因缘配合。然而自性明点现前则不甚难,只要自心不住一切色相和心念,自性明点便会显现。此即我们的真心,又称第九清净识。

    问:何谓明点?

    师:当行者自心清净,往往有一点光相现前,此谓心光外显,不可执著,反生法缚。盖明点乃为自心所现,大遍法界,小如微虚,究竟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

    当我们证到此明点自性,应安住于此法界空性本体,自性如明月高悬,大悲遍照法界,拔济一切六道有情。众生成佛,即是自己成佛。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又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发心度生,如是如是。

    问:修持中见到一点光明,或几点光明,其中有一点特别亮,是否就是自性明点?

    师:此即自性明点。当明点现前时,了知此明点即自己之心性、身心之精华。若能时时住于体性之本寂,则明点时时现前,仿佛许多小小的太阳或月亮。心愈定,显现的次数愈多。最初显现,乃为一点白色光明,仿佛点燃较粗的香头,或如豌豆一般大小的光明。久之则逐渐显现为五色,有如五色虹光一样,非常美丽,经常围绕自己。但不可执著,因为明点乃自心本有,无须期待与追求,只要自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而安住心性本寂时,明点自然现前。然于究竟,此明点乃属八识幻迹,不可执为实有。

    问:自性明点是第九清净识,抑为第八识幻迹?

    师:第八识分染分与净分,第八识净分即第九识。自性明点为第八识净分显现,故可称为第九识,亦可称为第八识幻迹,盖依究竟,自性明点亦空。

    问:自性明点是否会逐渐变大?

    师:自性明点会随著修持的进度逐渐扩大,而成为月轮,乃至由此更进。

    问:明点刚开始只是一个点而已,我们要不要把它扩大?

    师:因光明与光明能自然融合,故只需观想它与法界光明融合为一。既法界光明与自性明点合而为一,则自己不就安住于法界了吗?此即是修自性法。既修心法,法界观要常在心中。

    问:那法界光明怎样显现?

    师:不住根尘识执,恒住本寂,福智成熟,即能显现法界光明。真实证量,唯证方知。

    问:何谓“母光明”与“子光明”?

    师:自性光明为“母光明”,法界光明为“子光明”。因法界一切佛、众生、刹土、光明等等,皆自性本具,体性所显,故自性本有光明为“母光明”。

    通常在修持中偶现之一点光明或一片光明,只是五智中某一智略显的初步现象,乃属八识幻迹,并非真智。真智乃恒常现前,不灭不失。

    问:法界光明是否与自性智慧不二?

    师:法界光明即是般若智慧,因此,我们称自性光明为智光。此光明不同于日月光明,乃恒常不变,法尔本有,而且充满法界。但唯有自心清净不染、福智具足者,方能证得。

    问:自心光明是否应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对的。自心光明与法界合一,就如将瓶打破,使瓶中空气与外界合而为一,此是修持方法。因我们自心本来光明,只以三毒六尘覆盖,而不能显现。须于修持中,将此等垢执,层层剥落。然众生无始业习太深,稍悟转眼又迷,仅凭自力,恐难于此末法时期超出轮回,故须仗传承诸佛加持力,真如内薰,心光外显,顿使累劫瓶垢习气,为之粉碎无余。这瓶垢、这无始习气,到底是依附于我执,而由我执生起,故须将我执放下,方能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于修持道上,是由发胜义菩提心为因,大悲愿力为根,方便为究竟。虔修本尊法,恳祈传承本尊加持一如而渐契无我,我相既无,诸尘及烦恼皆无可染著,再断法执,直破无明,而入中道实相。虽云如此,七地菩萨尚有微细法执,可知并非容易,故须勤修方至。是故莲华生大士离藏前,为众略说心要云:“世间贪著,一刀两断;八十八使,当体解脱;五毒现前,妙用自如。敬师、重法、实修者得之。”

    问:自心光明如何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观自性明点升空,自然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问:安住于自性之“光明”,是否肉眼可见?

    师:自性光明原本无相,是看不到的。凡肉眼可见之光,皆非最究竟之自性光明。故无论看到任何光明现前,都只是修途上的里程碑,了知均为内光外现,皆不可执著。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光明乃无相光明,何谓无相光明?

    师:不著光相,光明现前而不住著,安住不动本寂。

    问:法界光明是什么色?

    师:实证法界本体之光明,乃无形色可得。而在修途,则当观为天蓝色。

    问:法界光明若观为天蓝色,那空亦有颜色吗?

    师:空性本体离一切相,亦无形色可观,唯安住本空本寂,如如不动。本净光明即微带天蓝色,如无云晴空,此乃循有情抬头见蓝天之习性,以做方便,而为教授。

    [三、五佛智光]

    问:过去曾有一次,刹那之间,人、物、空间均消失,只余一片黄色的光。这种状况,是应加以保任住,还是赶快回到我们世间的状态?

    师:过去的事已然过去,不要追忆。以后若再有此情形,即安住于此光明本寂,不取不舍。

    问:有时在坛城与大家共修时,在坛城前也会有一片白色光明。

    师:不同颜色之光明,代表五智当中不同之一智。现白色光明,表五智中之“法界体性智”刚开始出现。以前所见黄色光明,则表“平等性智”。但此时尚非实际证到,仅是五智中某一智刚开始启蒙而已。

    问:黄色智光是否较明点更殊胜?

    师:不是。倘若又在此比较何者较殊胜,即又多起一妄念。不仅光明要了知为自性如幻所显,平日六根所接触之一切尘相、一切思念,均应了知为自性幻显,而不执著。

    问:上师刚才开示:黄色光明再现前时,应安住体性本寂。但不知如何才能不执相?

    师:只要住于不动体性上,任何光明皆由体性如幻而显。倘若见到光明,又起分别取舍之念,心想:“此光是否为佛菩萨之光明?是否一直会现前?是否能向它祈求什么?自己是否已将要成佛?”起如是等种种妄念,光明就会消失。故须了知一切光明皆自性本体所显,只须在体性不动上安住即可,对所现之任何光明皆不取不舍。

    问:修法时若见五色佛光将自己卷入,应如何安住?

    师:行者一心虔诚、清净不染时,会有此觉受。此时应安住体性不动。

    问:五佛五智,中央是白色或天蓝色?

    师:中央佛部为白色,东方为蓝色。倘修金刚部本尊,则佛部与金刚部对调,即中央金刚部、蓝色,东方佛部、白色。

    问:五佛智慧,是否仍属度生所显之方便?

    师:因众生有五毒,诸佛才现五智度之。

    问:那究竟当为何色?

    师:究竟无色,如幻现五色。

    [四、观修光明]

    问:在禅定中,观想什么比较好?

    师:你修到那里?禅坐时你定在哪里?

    弟:定在心里,心中放光。

    师:那就定在光明体性上。你放光是放到那里呢?

    弟:就是整个心放光,照在这个身上,然后身体发光。

    师:慢慢可以把光的范围扩大,然后更进一步,放光上供诸佛,承诸佛回光,将光明收摄回来,此时要观想诸佛的功德、智慧,也随著光明收到自心,自己就具足了诸佛的功德、智慧、和一切力用。然后第二次放光,遍度众生,令众生都成佛。如是则同样是放光,就具足了上供诸佛、下度众生的无尽功德。令一切的众生都化成佛之后,可以更进一步,再观自他都化为光明,自己即安住于此光明体性中,此即“明空大定”。

    问:修法当中,为什么有观想光明的方法,岂不是有相吗?

    师:这“法界光明”非世间相,乃“自性妙相”,毕竟连光亦空。但是为何我们学密,先要观想光明?只因法性光明乃诸佛果位证量,而众生修无上部密法,若无物可依止,则不易安住,故教导观想光明,且安住于光明本体中,则易契入。这虽也是方便法门,但在密乘里,已是高深之方便,亦是果位证量之修持法。

    问:观法界大空光明之观想方法,与观种子字放光的方法,有何差异?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观种子字放光,是初步观想法,亦是殊胜之观想法;而明空三摩地则为究竟法门。种子字可摄万念归一念,止息众生之妄想分别,妄想止息,本来清净之自性自然现前。至于明空三摩地,则是直观自性明空,所观即是所证,乃更直接、究竟之观法。因一般众生根器,不易住念于明空,故初步须观种子字,承佛力加持,才能集中心念,除妄归真。

    问:师父曾开示:修自心明月观时,光明透过身体、修室,再进一步遍满虚空法界。但师父又曾开示:当明点现前时,自心明点与一切有情明点交相融摄,成大光明藏,遍满法界。上述两种光明遍满法界的境界,是否相同?

    师:两种修持方法,殊途同归,最后所达之境界无二。唯前者偏重修持之观想,后者直达证境。

    问:安住本体中,是否仍须观光明?

    师:法界光明,乃是报身境界。直观体性,则是法身境界。恒住体性,光明自显。

    问:安住在光明中,就算是报身境界吗?

    师:此为修途之观想法。真正要证到报身境界,就须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由劫到劫,都是光明遍照。偶然一见,绝非报身(自受用身)境界。

    问:那只是不小心见到的吗?

    师:不是不小心。当我们的“见”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常住体性,自然就会见到。若一天到晚都住著六尘时,就绝对不会见到。

    问:心法中有观想自身光明放大遍法界之观,是否修持功力不够即无法做到?

    师:光明并非一定要看到,只是随念而放,念到那里,光就到那里。因此,轻松地观想,心念遍法界,光明亦能普及法界一切刹土。但于法界观,应先了解熟悉。如其力未充,即难实证。

    问:修“光明定”时,为何仍有烦恼妄念?

    师:住于光明空性,已无我人,故无烦恼。若仍有妄念,则尚未泯“我”,乃修持者尚未契入之现象。

    问:既然光明亦为妄相,修持时是否不观光明,住于黑暗空洞状态?

    师:修得深时,光影门头,因仍落能所,故不应住著。唯不住光明与黑暗,方入中观。

    至于以光明作观,较易安住,否则初修者即无所依止。倘观整个法界光明,即自性大用,乃极殊胜之观法。但当真正证到此光明自性时,又须连光相亦撇却,才能进入更高层次。常寂光即无相光。

    自性本体,本无明暗对待,不论光明或黑暗,亦无非自性所显。若能通达此理,光与暗当无可执著,如如不动,平等而住。

    三、修证位次

    [一、证前]

    问:若我们此生未能彻了心性,当如何使来世不致沉沦?

    师:你今既遇此无上密法,即当精进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当更有堕落恐惧。若此恐惧不能克服,则是信心不够。无论显密,行者皆应以发愿度众生成佛为第一要务。若真能实发宏愿,愿行相应,便能蒙十方诸佛所护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诸佛,直至成佛,永不堕落。你可参照佛经上,所有诸佛菩萨之大愿,择其一二,学发胜愿,亦可依自己心愿而发。久之,菩提心坚定,便可发更深重之愿。到最后无行非愿,无念非愿,方为了义。

    问:菩萨转世,还需修否?更有烦恼迷惑否?

    师:若是乘愿再来,即使释迦佛,亦须如众生一般修行,以示与众生平等,使众生对成佛有信心。

    至于烦恼迷惑,大凡乘愿再来者,必乘其愿力,遇善知识,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总不致作恶而恼害众生。

    问:乘愿再来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愿而来?

    师:并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过去是乘何愿而来。

    问: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轮回?

    师:无明未破,都要轮回。若菩萨证初地,初破无明,初证本体,则可不再流转生死。

    问:何以初证本体,便可免去轮回?

    师:因证到本体,即使是短暂时日,乃至仅止刹那,虽仅为初证,于世法六尘尚未能完全免去染著,然而当其临命终时,法性光明现前,便可当下认证,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轮回。

    问:何时方能说法度生?

    师:首当明了:诸位无始轮回迄今,幸遇圆觉宗无上密法,觉悟生死,精勤修道,发心度生,此一一皆为梦境,是幻非真。犹如诸位各梦自身为蜂、为蚁,枉受无量生死轮回劳碌之苦,而不自觉。如今其中有一蚁梦醒,明白自己原为金刚乘弟子,本非蜂蚁;但见周围仍有许多同门在梦,梦为蜂蚁,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唤醒,亦明见自己实非蜂蚁,但见周围仍皆蜂蚁、或见其中仍有一蜂一蚁,则此前后二人皆未全醒,所见蜂蚁仍为梦见。是故若仍见有众生可度,乃至尚有一众生可见,即犹不能说法度众生,因此人之见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彻,犹在梦未醒。

    其次,当更明了:正梦之时,并无真实蜂蚁因梦而增;醒来之后,亦无蜂蚁因醒而减。诸佛度众生,亦复如是。虽广度众生,而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唯随因缘,如幻度生,令梦中之蜂蚁醒悟。十方诸佛,皆以此本来清净灵明之体性,教导众生如幻之妙义。诸佛之真身,犹如摩尼宝珠,映现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随众生因缘,普现色身而施救度。

    问:众生既为自心如幻而显,成佛后仍有众生可度吗?

    师: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现应化身,广度如幻众生。虽如幻度梦里众生,而众生本空。

    [二、证悟]

    问:修到什么程度,需要闭关?

    师:当悟见本体,证得空性之后,需要保任成片之时,最好是能闭关,否则极易被尘境所转。但若在尘境中便能保任,则较之闭关保任更彻底。许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尘中,便不能保持。

    当知菩提之道极为漫长,即便穷尽此生数十年之时光,亦不可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觉。若得以修持无上心法,则可缩短许多时间,如密乘与禅宗,都能此身彻了。但此即身成就,并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从登初地、渐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见本来,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随后由此起修,此时即需要闭关,保任、以至彻证。最后,还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单指人类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为对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证到第十地?十地以后,仍须再上,才能究竟。

    问:密宗也讲“悟”吗?

    师:当然讲悟。然而悟后,还要令其坚固不动,恒常不变;之后还要以整个法界众生为度化之对象,起无边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体之修证上,有许多殊胜方法,能引导行者消业除障,而契入法尔实相;且悟入本来以后,还能不离本体,生起各种度化众生之大能妙用。由这两点,可显示密法之殊胜处。

    问:开悟对修持有何意义?

    师:其实世间最难之事,便是悟见本来。倘未开悟,则终日仍是在妄见上打转。只有见到本来,才有个下手之目标,方为正修。

    问:在未开悟时,修一切法,岂不是没有意义?

    师:不修心法,何能开悟?时时持咒修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即为净修。宿业既消,新业不生,业种便断,顿破无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则思惟以种种方便,度尽众生,即转妄念为净念矣。

    问:依此净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师:对的,以幻修幻,而证真常。

    问: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却较早证悟?

    师:容易证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为众生,而不考虑自己个人之荣辱得失、名利财富。此则我执轻微,对六尘之贪著分别易于泯除。唯泯我执和分别取舍,自性方能显现。

    问:未证悟前所观想之众生,是否证悟后皆能令他们得度?

    师:对的。随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广,过去观想所及之众生,皆能令其得度。

    问:是否受了“画龙点睛”的灌顶,便可即刻开悟?

    师:受灌者必须已修持至相当程度,如龙体已具,只差点睛,便可化为真龙,脱颖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画龙顶睛”之顶,亦无法开悟。

    问:是否初证即表示明心见性?或是要先明心,后见性?

    师:现在末法众生,初证往往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无生法忍、第八地不动地,方是彻见本性。

    一般人所谓之悟,仅属六识知见;明心则是真正悟见本来,非六识知见。见性则是彻证本来,恒常住于开悟境界,无须著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尘不受干扰,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谓之见性。

    问:如何修才能明心见性?

    师:就以你现在念四皈依而论:“南无咕噜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亲传上师,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传承上师,须知此虚空中之上师,实是无量无边;第三次,便已经进入无相上师,即皈依上师之本体,亦即你所欲“明心见性”之“性”。

    欲明心见性者,先须明了佛之法、报、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须了解何者为真正之佛,何者为永恒不生不灭之佛。须知应化身佛,如释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灭。而我等所欲证之真佛,则为不生不灭,永恒常住,此乃每一众生之所本有。但须不执世法,念念返闻“本体”,先照“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后再依上师所传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见性。

    问:《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是明心见性后的现象吗?

    师:是初修至相似觉过程中(明心之前)所显之现象。

    问:是否明心见性,即不受业累,而可代众生受业?

    师:证本来仍受业,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则如幻受之,不起烦恼。若发心广度冤亲债主往生净土,则为最殊胜之消业方法,业力随之化消。

    至于吸取众生业力,代众生受业,自己多少将承受些许,否则果报不能消。证空尚浅,则承受较多,深证空性,则承受轻微。

    问:是否有可能虽已明心,但是由于习气未净,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师:众生无始习气太深,虽已明心,但从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习气。但即使仍有傲慢习气,亦是愈来愈少。

    问:明心是否即五蕴已空?

    师:初明心,五蕴齐空,仅为刹那或暂时,而未能久住。须如《楞严经》中所云,逐一解开五蕴无始结缚,方能五蕴全空,而彻见法性,达不动地。

    问:是否证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师: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约须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种神通,然而无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属有碍,不能像释尊仅眉间放光,便能照见东方十亿佛土,并令所有弟子都见到。

    问:见性后虽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会现前?

    师:依个人修持之因缘及宿根,见性后有先发眼通者,亦有先发耳通者,其余类同于此,亦不过如幻而显。

    问:见性后看经典,与见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师:见性后看一切佛经,皆能了其真义。

    [三、胜进]

    问: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语录所记载的一些觉受,大约都证到什么地步呢?

    师:有的是证到初地,即刚刚开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则是彻证。见本来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为尘染,应到四、五地;之后到彻证,即无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动。语录所讲大多是就本体,或从这角度讲,或从那角度讲,或从体上讲,或从用上讲。

    问: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细烦恼惑业的不同?

    师:对的。初地到八地,属修道位,烦恼惑业逐渐清净。

    问:有云:“登地后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两个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别。所谓遍法界,并非口说或心想,乃是如实证量。证本无量,说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执著。如法实修,自能了知。

    问:一即一切,十地菩萨刹那可修无边功德吗?

    师: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万法无不如是。

    问:功德若非究竟,众菩萨以何成佛?

    师:由菩萨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义。

    问:在《密勒日巴尊者传》里,有一个弟子,已见到极乐世界一些情形,他问师父,师父告诉他,他已证到报身佛,但是还未到不动地,是否如此?

    师:像他那样,只是初步见到,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随时随地,放光到东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见到十方刹土,而没有阻碍,不但自己看到,还让他的弟子们也见到。像《密勒日巴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弟子,还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证到。

    [四、圆证]

    问:《心经》中“明空三摩地”,是几地境界?

    师:十二地。

    问:十三地正等正觉,是否已度尽众生?

    师:早在第八地,众生便已度尽。虽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众生,而如幻地显现度生佛事。即使弥陀与西方净土,亦是如幻而显。

    问:请师父开示常寂光土。

    师: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经论上所讲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无色相,连光相亦无;若仍有光,即犹是报土。虽一切皆空,却能现无量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一多涵摄,圆融无碍。故我常说,大众不论见何等光、或证何等光,都莫著光相,如此才能证入常寂光土。

    问:须到几地,方能证入常寂光土?

    师:此刻当下即可证入!若诸位如六祖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即于此时,无取舍、无识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人我得失所转,则当下即是净土。当我们证入清净时,又不著净相,即是常寂光土。

    问:常寂光土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何会比极乐世界更好?

    师:虽无一物,但却能现万物。一切四圣六凡(情世间)、百千万劫(时世间)、恒沙佛世界(器世间),都是由其所现。虽现万物,而其本身不动不变。《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岂仅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刹土,皆是幻现,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灭,方为真实。

    问:是否无论报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师:初证法性现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坚固,广度法界众生,圆满报化二土,证十三地无上正觉,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圆满。

    问:证法身后,报身如何坚固?

    师:初证乃证法身,待法身坚固后,神通自然出生,报身与化身则由神通而出。

    问:是否所有佛,皆是圆满五智才成佛?

    师:对的。除非是小乘罗汉、声闻、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圆满。

    问:圆证时,其刹土是否遍法界?

    师:法界无外。若在座诸位菩萨,个个发心要究竟成佛,广度众生,则法界即扩大,以容纳诸位未来成佛之刹土。故法界乃是无外,永无穷尽。

    问:成佛后,是否一切众生皆已成佛?

    师:对的,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众生,再如幻地度梦里众生成就。

    问:了知众生不可得,亦须如幻地度众生吗?

    师:众生在梦而不知,然梦中感受却非常真实。菩萨不忍自心众生妄受轮回之苦,故“愿”如幻度众生,不度众生终不愿证十三地正等正觉。而已证十三地正觉,亦乘彼因地大愿,无功用行,摄受众生入佛知见,而不著度相,如幻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满,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其威神实非凡夫可测度。是故了知众生如幻,如实证入,则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个中并无丝毫矫作与勉强。是故不应言“亦须”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谓度众生者,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明白吗?

    [五、辨异]

    问:成就和证果之间,有何差别?

    师: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内成。外成可以有各种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怀、诛诸法。若修息灾法,而息灭灾难,即名息灾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钱财福禄,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类推。内成就,则指证到本体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属之。

    至于证果,是指证到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陀等各级果位而言。其实一乘法门,唯一佛果,无二亦无三,除佛果外,余皆权设。

    问: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师:四果罗汉,所证空性,与佛无异,但悲愿和量有极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时,未发心广度有情,虽能彻证本体,却仅愿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论其发心,尚不如初地菩萨,故不能成正觉。

    问:《法华经》中,佛说小乘罗汉所达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仅达我空,而未达法空?而大乘菩萨以法界为身心,故在度众生时,等于修法界空,要将整个法界的有情均汇归无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义?

    师:对。声闻乘、缘觉乘之空如芥子许,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其空仅是无念,三德中只有解脱德,而无法身德及般若德,并未对广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助益。

    而菩萨乘之空,乃是涵摄整个法界中一切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虽有而不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此即空性、体性。于此体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净土、秽土,乃至一切的四圣、六凡,均如幻地显现。菩萨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无所住著。

    [六、度生]

    问:佛菩萨以何度生?

    师:八地以上菩萨,安住本体,不起于座,分化无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现度生。

    问: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来才可成就无量意生身?

    师: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华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无数意生身,并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何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何在,佛菩萨即现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现菩萨之身,或上师之身,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下一位佛弥勒佛,即会应众生之因缘而出世。

    问:是否可说佛无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众生如水,水有清浊,佛现何相度生,是应众生心水之清浊而示现种种相?

    师:对!虽显种种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显,如幻而度。

    问:祖师中或有一生闭关,亦有如诺那祖师广传密法。决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缘,还是个人发心?

    师:祖师皆是乘愿而来。若说发心,都是过去世有了总体的发心,后世则依众生因缘而度。以诺那祖师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难六年,再九死一生来到中土,则中土密法何能兴盛普传?再以藏密为例,若西藏未统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问:闭关于山中度生,是否与出世弘法平等?

    师:若是小乘圣人闭关,未发大菩提心,终日独守空寂,而不利益众生,则其功德远不如菩萨。因菩萨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体起法界大用,不断如幻地示现种种色身,加持一切众生,令彼等得度。故虽同为闭关,功德则依证德与是否发大菩提心,而有差异。

    [七、成就]

    问:密宗即身成佛,与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有无不同之处?

    师:论成佛,并无不同。但菩萨发愿“度尽众生成佛”,是尽未来际;而修密之极致,则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门,即要各位发大菩提心,更进而要诸位学习诸大菩萨发愿,盖成佛亦非为自己,若不发菩提心,又岂能与佛心相应?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尽无余众生。

    然而,从究竟本体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不二,只是在迷众生以颠倒执著,不能了悟,如同梦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诸大菩萨亦要如幻而度,实在亦是于本体中恒寂恒照罢了,众生毕竟亦是了不可得。

    问: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阴身成就为高?

    师:即身成就与中阴成就,皆各有种种层次上之差别。若论两者之差异,中阴成就,刹那即汇归法性,或往生净土;而即身成就,则更可藉此身广度众生,倘证虹光身,则可常住世间,随时随念,普现十方众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两者并无差别。

    问:禅宗之修证,与本宗有何不同?

    师:禅宗所证本体,与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著重发大菩提心,仗咒力、愿力,以及上师、本尊、护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证本体后,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证之境界,大约近乎我们大圆满之前半部。六祖虽然肉身不坏,但就长时劫而言,仍有坏灭之期。而藏密宁玛巴之大圆满,却可即此肉身,证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莲华生大士以及许多祖师一样,常住在世,真正无生无死,不坏不灭。

    问:何谓虹光身?

    师: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时即此肉身举体化为虹光,这是最高境界,如莲华生大士等先贤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临终之时,将色身化虹而去。

    这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在科学上,质能可以互变。我们密乘行者,把此质碍之色身,转变成能量之光明,亦并无玄奇。

    问:虹光身是否亦分层次?

    师:行者随著修持,慢慢可见自己色身起种种变化。初步是自见肉身发光如光蕴,或光明围身数寸至数尺,但用手触摸尚有实体。逐渐进步,到最后当如莲华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顶礼其足,竟触额于椅。因莲师已无质碍肉身,举体化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见,未入者则不见。当你修证至某一境界时,自然明白:佛是如语者、实语者,绝不诳语者。

    问:临终最高可达到何种成就?

    师:倘在世时,已有法性光明显现之经验,则在临终明光刹那显现,便可当下认证,而汇归毗卢性海,证入法性。

    问:祖师圆寂后,身体缩小如婴儿大小,是何境界?

    师:是已达有余涅槃,而尚未至无余涅槃之境界。待举体化为虹光,方入无余涅槃。

    问:荼毗时天空出现彩虹,是何道理?

    师:乃是汇归法性之意。

    问:为何有些古德圆寂后,可以由中脉发火,将色身荼毗?

    师:乃因修“拙火”,临终可依三昧火,将色身荼毗。

    问:这算不算虹光身?

    师:不算,虹光身并非临终以拙火烧去色身,而是将色身转化为虹光。

    [八、往生]

    问:本宗弟子舍报后,可以往生何处?

    师:无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论根机利钝,只论精勤与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愿、力行,持之以恒,舍报后往生有三种层次:最胜可汇归法性常寂光土,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实报庄严土,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净业往生方便有余土,为初地至七地境界。

    问:所谓带业往生,将来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将业偿尽?

    师:带业往生,是在此世界上,业障还未消尽,但命已终尽,即乘阿弥陀佛之大愿,将业带到极乐世界,于彼处慢慢修行消业,然后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偿债。

    但亦有净土行人,或大菩萨,发愿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胜之处。因在极乐世界修行,须经无量劫,业障才得消尽;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无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则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极乐世界许多尚未圆满成就之行人,皆发大愿,再到娑婆世界来,现无量差别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净土,以期早圆福慧,究竟成佛。

    问:是否他们再来时,也正是他们因果成熟时?

    师:众生从发心到证佛,都不离因果。凡乘愿再来者,虽说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尽之宿业,依旧随身带来。试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师具备庄严道场,但有些法师,却在山洞独修终生。此亦不过是依其宿世所种之因,随缘而现而已。若过去世已广度众生,则下一世自有无数弟子护持。若过去世只顾自己修持,则当他再来时,亦只能在山中独修。

    四、解缚入寂

    [一、现相]

    问:修法时,会觉得底下变得非常深广,而自己的身体,变得很长很高,这是为什么?

    师:初现高大身,如虫御木,也不可著。而且你今天当众讲出来,境界可能会失掉。但是失即不失,也不必介意。

    问:为什么在静坐中,持弥陀佛号时,看到自己前后左右,皆是长得和自己一样的弥陀?

    师:此乃诚心所感,心存佛国,圣众现前,境界乃随心而显。但你所见是光相还是色身?

    弟:应该是光相。

    师:光相亦不可住。所见皆弥陀,即无分别心,恒常无分别,则能除烦恼、破我执。《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任何瑞相显现,绝不可住著。

    问:但在做生意时,难免要对自己的产品加以夸张宣传,这样就会有分别心,该怎么办?

    师:如幻而做,视自身如幻化之人,以此幻化之身,行诸幻化之事。只是如实了知,即是修体性法,因所见所闻皆幻化,自然不住世间相,专住心于如如不动之实相。但不可如幻而做损害他人之事。

    问:曾见到某本书上云:六字大明咒即是中脉本有之音,专门闻此中脉之咒音,即能入定。是否有此说法?

    师:对的,集万念于一念,专心闻此咒音,可以入定。或进闻此咒音之性,以入体性定。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经常会六个轮联成一片清凉的感觉,想要不执著,仍不免会去注意它,不知要如何才能破这个相?

    师:不破即破,住于不动,不取不舍。若又起念欲破,反多一层执著。所谓“不执著”,并非如木石般毫无感觉,修持当中若有任何现象现前,一定可以了知。但在现象之外,莫再想其殊胜,或作期待。若起种种联想,即是执著。

    问:在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有一丝一丝的东西。

    师:在身内、还是身外、还是在虚空里?

    弟:好像在虚空,可是有时候又好像在身体内。

    师:在身体内,为气脉自然流通,不必特别注意。若在虚空中,有一丝一丝或一点一点的光明,乃八识幻迹,亦勿住著。

    问:在修法时,看到一道白光,在身内往上冲到头部,再向下掉落后消失,不知是何种情况?

    师:无论修法中,或下座后,一切显现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即便见到一道或一片光明,亦当知为如幻,勿住于光影门头。无论此光明是在身内、在身外,是动、是静,是上冲、是下落,皆勿著光相。当须永久住于无形无相、寂灭不动之体性,日积月累,经年不懈,自然能生无量恒沙功德。

    问:以前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眼前有雾,心里很害怕。

    师:此为进步之征相,属最初步之一种,必须不住。我们修持过程当中,有任何境相现前,都应该如如不动。若此初修,便患得患失,则已离正道。即便肉眼亲见一切色相,都要不取不舍、不分别爱恶,何况此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烟雾?即便证到遍法界之光明,亦不应住著光明。即便释迦牟尼佛现于你面前,亦不可住著。因一住著,即非“不取不舍”,既不能不取不舍,怎能证中道?

    问:如果在持百字明时,见到文武百尊现前,是否为正确无误的境界?

    师:诺那祖师曾开示:“《金刚经》就是大密宗的境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此可知,修持中无论见到文武百尊、本尊,或者历代传承祖师现前,当知皆如梦幻,不应住著。若我说:文武百尊现前为正确境界,则你心中便存期待,乃至下次文武百尊现前时,你便会生起种种希求、依附之念,如此障碍即生。因此,在修持中,种种现象现前时,应当无住,了知是幻是梦。实则文武百尊皆是自心本有,犹如自家之人,见到亦好,见不到亦从未失去过。若能如是安住,不取不舍,则如乘顺风之船,速达彼岸,不生障碍。

    又修密行人,若修到文武百尊现前,则舍报时当更有把握。此并非因见文武百尊之相而有把握,乃因自心不住而有把握。自心不住凡间尘相,亦不住一切圣相,才能于临终或中阴更有把握。故于任何境界现前,皆当不欣不怖,安住不动。

    修密行人,常有种种感应,如见光、见佛、见本尊、见传承祖师。此时可训练自己化为一点光明,契入本尊,回归本尊刹土,或祈请本尊加被自己与一切有情,皆离障碍,一超直入本尊究竟净土。但此中亦有一关键,十分重要:无论是化光入本尊,或者是祈请加被,应当自心恒住本寂不动,如幻而作。

    又有时魔类亦能化为本尊相,来迷惑行人。如不了达如幻,著相而生种种欲求,则著其道,此后种种异相相继而现,或传咒、教手印……,使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即成为魔眷。故当谨慎,恒住体性,观一切相、一切念皆如幻而显,则魔亦不能为障。

    问:在未修心要前,常梦见上师;修心要后,便不再梦见;最近修法松懈,又梦见上师。其中可有道理?

    师:最初是有相皈依,修心要后心念入空,再显现亦是幻有。《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以此警惕。

    问:法界自性的显现,随因缘和修持的深浅,而有不同的现象。当任何修持中的现象现前时,是否不必去分别其高低、好坏?

    师:对的。事实上,我们也无多余时间,去分别各种现象之好坏,尤其是住于光明定中,更已无人类意识中之是非、得失、好坏等心理,故应住于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光明心。

    [二、魔扰]

    问:静坐中若见幻象,虽知是唯心所造,应如何对待?又如何分辨是佛是魔?

    师:定中种种幻相显现,可持本尊咒或六道金刚咒普度之。修密行者,常有十方护法及咒力护持,但不住相、不住念,即不易受魔类侵扰。更何况修心法者,当知佛魔皆不出自性之外,一切皆是自心所现,又何需起心动念去分办?心若著相,佛亦成魔;心不著相,魔亦如佛。

    问:顶戴上师,是否可以避免魔来干扰?

    师:顶戴上师固然可以避免魔来干扰,但更重要者,是你自己勿著世间相,亦不著殊胜光相、佛菩萨、传承等相,魔即不能侵扰于你。

    问:若光明即智慧,为何住著光相易著魔?

    师:安住法界体性光明,为极殊胜之果位修持法,十方诸佛皆依此明空三摩地而成正觉。至于修持中偶现之一点、一片、一团光明,不过表智慧初显少分而已。不仅不可住著光相之圣众或有情,即修持中对任何境界住著,皆为障碍。若见诸相非相,方见如来。究竟光明乃无相光明。

    问:在自成本尊放光度众生时,若观想放光度坟墓中已去世的人,或是病人、被杀的众生,会不会对自己有障碍?

    师:若是心怀怕有障碍之心态而观修,即会有障碍,因用众生心故。若唯有大悲普度之心,大悲遍满广利众生,无丝毫存念于己,则因悲心清净无染,即无障碍,且能得传承及诸佛之加持。

    [三、业力]

    问:是否要修到自他不二,才有能力替人担业?

    师:修到自他不二时,有能力担业,是因深住体性空,广运同体大悲之故。尝见许多造诣颇深之密乘大师,色身常很差,此皆为发愿为一切众生担业之故。以维摩诘大士修持等佛,尚且示疾,并以疾病因缘,教化三乘圣贤。可见虽心若空时业亦空,但示现起用度生时,仍须如幻受之。

    问:倘一切如幻,是否造业亦本空?

    师:性空业不空,倘未证性空,岂敢造业?倘已证性空,又何至于造业?若任意造业,即使释尊亦须受报。学佛者,首须不造恶业,因果非虚,纤毫自受。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故菩萨时时慎其初念,制其染心,虽处暗室而不欺。

    问:业力本空,何以修了许久,妄念仍在?

    师:因业力不空(业性空而业力不空)。有妄念,乃因根本无明未破。须待破尽无明,妄念方可转为净念。

    问:倘若业力不空,则寂灭无法现前,是否无法证到本来?

    师:若就自证本体而言,六祖曰:“心若灭时罪亦亡”,其时能所俱空,对待全泯,何有造业受报之人?

    若于度门,既如幻起用度生,则须如幻受报,故曰“性空业不空”。试以已成就之大德观之,有者弟子无数,有者则在山洞独修,此亦不过各随其过去福德业力所现。

    若欲证本来,必须福智资粮具足,福德即六度之前五度,智德即修体性法门,福智具足,方能彻见本性,寂灭现前之时,业即空矣。

    问:“性空业不空”,龙树菩萨尚以割草因缘,断头偿债。是否已成就者,尚须分身尘刹,将债一一偿尽?

    师:已证空性之菩萨,虽偿业债,亦是如幻而偿,既不介意,亦不住著。过去之业若未消尽,在如幻法中,亦终须如幻受报。

    问:以“性空业不空”而言,学佛到底能不能消业?

    师:罪业倘至心忏悔,则可重业轻报。若自身已往生本尊刹土,或诸佛净土,彼处根本无业可言,连“业力”之名尚不可闻,又如何受报?再者,若将冤家债主度往净土,即不需偿债。

    问:修持到何等地步,即不须忏悔?

    师:菩萨到不动地之前,都须忏悔。

    问:倘愤怒而无分别可否?

    师:西藏谚云:“狮子腾跃之处,若白兔依之学样,必堕涧而亡。”你所自认无分别,实是妄念分别。唯彻证者,方堪任运五毒为息增怀诛之用,并非初修或未成就者所能模仿。如身根未具者,不堪挑担,其理同也。

    第三篇: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一、对助念团弟子之期许

    我总觉得,助念团弟子的心,会分外清净。因为各位经常看到人们的生死关头,看到舍报的生离死别、种种凄凉情景,每当助念时,就不得不思惟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即使活到百岁,较之永恒,亦属刹那,更何况死亡不仅降临年老人,也不会放过年轻人。由此,助念人员应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将它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的岁月来计算,而是以他利益众生之广度、深度和究竟度来衡量。就以各位助念团的菩萨而言,你们活一天,就比一个普通人活一生的功德还大,其影响之深远,实难以衡量。如此算来,一天等于百年,那么诸位就等于拥有数万年的寿命。当然,我们助念,并非为了要求自己长寿,但是做人活在世上,即使只有一天,若能利益更多众生,则这一天是多么伟大!我们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要像阳光一样的普照大地,广利有情。

    我总觉得,诸位发大菩提心为临终者助念,这种大慈大悲的愿行,比为亡者超度的功德还大。因为当一个人舍报时,只要聆闻到佛号,就能往生佛国净土。而超度,则是在临终往生的机会错过后,为中阴或已堕鬼道之亡者神识作超度,亡者须经历中阴怖畏及鬼道苦难,远不及临终助念,引导亡者于最后一念闻佛、忆佛,刹那即得往生净土,功德之巨大,往往比修行一辈子还殊胜。诸位助念,毫无条件,任何人请求,立即前往助念,这正是观世音菩萨“慈航普度”的精神,人天钦敬。这样无相普度的功德,无量无尽。

    我与诸位共聚一堂,心里很安祥。不像和一般社会人士见面,他们在一刹那间,心中已动了许多念头,虽然面对面,心的距离却很遥远。而现在与诸位在一起,诸位清净的心,使整个坛城呈现清净的光明,亦即是我们体性的净光。诸位若是以这样纯净的心念去助念,亡者才能往生或超生。若以凡夫心助念,一边念,同时又打著种种主意,亡者就难以获益。

    在前往助念的途中,大家要修上师相应法,以清净的心去助念,不要讲世俗的杂话,扰动心念。助念时,大家都知道要顶戴上师,乃至自成本尊去度化。然而,当我们在度眼前的一位亡者时,又何妨将心光分化亿万,同时去度化法界一切的有情?一念之大悲,就能使更多、更广的有情得度,或深种成佛之因。助念时,若心胸仅及于亡者,那我们所度的,也只有亡者一人而已。若住心于虚空、乃至法界,则同样地持咒助念,度生的幅度却无限的深广。此时亡者所在的房间消失了,对面的坛城,化为无边的华藏刹海,住于虚空之中。助念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持般若心咒,令所助念的亡者及其怨亲债主,乃至法界一切亡者、一切有情,皆一同汇归法界。

    诸位助念,是为了大悲度生,而非为了成佛作祖。也正因如此,功德更广大殊胜。长此利益众生,积功累德,再加上精勤的修持,上焉者今后当有自己的刹土,中焉者汇归诸佛刹土,最低限度亦可净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刹土。

    我们修行人,若想真正走上修行之道,必须时时修持、安住不动体性,才能在现生、临终、或中阴时,得到解脱。每天早上一醒,就要想到:倘若这一天是自己在世间的最后一日,应该怎样尽一切心力、物力、财力,来使这一天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亦唯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力地修持、忏悔业障,并安住体性,修持不动心,这是唯一、最好的安排。如果大家每天早上醒来,都能如此思惟,珍惜这一天,如是而行,怎会不成就?

    一个人一生所修持的,就在于舍报的刹那,能够安住正定。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不知要累积多少福德和功德,才有可能在临终刹那安住正定。因为当一个人将要舍报时,在脑海中,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会像电影一般,一幕一幕显现,作一个总回顾。一个密乘行者,要在舍报时自心坦然,无愧于上师、传承、本尊、护法、以及众生,才能够安然安住正定,契入法性。而一般人,往往在临终时,当一生所作所为都显现时,良心必然发露,对一生所作恶业会感到后悔,因而不能坦然安住,而再入轮回。由此可知,要想在临终时,身心坦然,安住正定,在世时即使身处暗室,也要俯仰无愧,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死亡,不为业力牵缠。

    因此,各位每天睡前,应检讨自己,这一天在戒律与身口意方面,有无违犯与过失?并且要竭诚忏悔。每天晨起,即发愿广度有情,不再犯种种过失。检讨与改正应该同时进行。如此,时时检讨,宿业渐消,不造新业,从而智慧增长,逐渐脱去业力缠缚,而得入正定,此生、临终、或中阴,就能成就。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大众皆知,学佛之目的乃为成佛,而成佛则为广度众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标,则在即身悟见本来。佛在自心,不假外求。然则我们为何要推广“临终一念往生”呢?乃因对于广大未学佛者,及未能即身证悟的学佛者而言,临终最后一念,乃是往生西方、超出轮回最关键之时刻。是故,此生生命的终点,正是无限希望之起点。即或绝症患者,若能熟悉并遵照此“临终一念往生”口诀实行,亦将无惧于死亡,且视之为迈向永恒光明安乐之路。

    众生之心,与佛不二,迷之则为六凡,能作善、作恶,悟之则成四圣,能入体守寂、起用度生,故此心乃轮涅升沈之关键。而临终最后一念,心力最为强大,更是轮涅升沈之分野。若此临终最后一念,起贪嗔痴,则堕三涂;若念十善、利济众生,则生人天。若此念住于佛境,则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出轮回,究竟成就。此乃释尊亲宣于诸金经,诸祖阐扬于诸广论,乃至华藏祖师亦如是教诲。更有历代念佛往生者之感应瑞征,以为凭证,信实非虚。至若修密行者,更有殊胜妙法,即于临终最后一念,自性光明现前之时,若能安住,与法界光明融会,便可直证性源;再起报化大用,广度众生,圆满佛土,究竟成就。然就一般众生而言,唯于临终最后一念,忆佛念佛,往生净土,是为最上胜妙方便法门。

    中国净土宗,已历千数百年。然为何念佛者济济,往生者寥寥?究其原因,只为未能确实掌握此关键性之临终最后一念。净土诸经中,或说一念往生,或说十念往生,实则真正往生之关键,只在最后一念。只为众生爱执根深,不舍世情,或业障厚重,信愿不坚,或四大分离,痛苦难忍,故乃为说十念往生,令其念念消业除障,念念舍离世情执爱,念念坚定往生信愿,则于最后一念而得往生。而平日之念佛,数十年的修持,亦无非只为此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由此可知,临终最后一念要能自由把握,实非容易。何况一般病危者,大多精神疲乏,心智涣散,在生既无念佛修持之功夫,又加以世事诸多牵挂,如何能于临终最后一念正念安住往生?

    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乃是每个佛弟子不变的誓言。何况众生皆是我自性中幻现之众生,岂忍见其受苦?虽受苦亦幻,而众生不知是幻,枉受如幻之苦,更属堪愍。故度尽众生而不著度相,乃学佛行者义无反顾之天职。是以,既知此最后一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难以掌握,便当思惟以种种方便,助众生皆能于此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净土。

    若是未至临终之重病患者,当告以极乐胜妙,及弥陀悲愿,令其生起切愿往生之心,并教其掌握临终最后一念,念佛往生的方法。若是已达弥留状态者,则须让他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阿弥陀佛。最好能在他眼前供弥陀法相,使其张目可见。并作简要开导,令其放下世间一切执著,坚定念佛,愿求往生。最重要者,须在其身旁,轮班念佛,令其耳闻,求佛加被,接引往生,由临终至舍报后八至十二小时,不可间断。因舍报之时,六根衰退,诸识亦逐渐远离,唯有耳识及意识最后离身。故此临终一念往生之要旨,实是在于耳闻佛号、心系佛土。让佛号伴随他最后一念,送他直至佛土。此期间,切勿触动其身,亦勿为其净身、更衣,尤忌做种种急救措施,及断气即刻送入冰库。总之,要保持其安详,令其于念佛声中,安然往生。

    若能度一众生往生净土,岂仅成就一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此众生既往生矣,即不退转,必至成佛;成佛后,乃至未成佛前,即能乘其悲愿,重入娑婆,度无量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无量众生,复各度无量众生。如此思之,助人临终一念往生之功德,何可思议?且今日助他往生,他日我舍报时,他亦必来护持接引,令我往生。我等助人往生,虽不应贪求此等功德,然此乃因果不移之理。

    除助临终病患及亡者临终一念往生外,亦应随缘尽力,推广于周遭,引介于有缘,令人人知此临终一念往生之妙法。更莫待病危临终才念佛,须于平日身健神朗时,即精勤念佛修持,不仅口念,还要忆想阿弥陀佛光明身相,念念祈愿往生净土。时时如是观修,持之以恒,则临终自能忆佛念佛。平日并广作种种利生之事,以厚植福德资粮,以期临终得值助念善缘,避免往生障碍。乃至即使无人助念,亦能仗自己修持功深,自己掌握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

    至要者,若能将每一天,皆视为此生之最后一天,每一念,皆视临终最后一念,则心心切愿往生,念念忆念弥陀,求佛加被迎接,令我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虽身处娑婆,亦当时时观想娑婆即极乐,秽土即净土,至此,世间有何事可争、有何物可执?故放下心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及个人之是非、恩怨、利害、荣辱。更进者,于念佛时,当为利益众生而念,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观法界无量无边之有情,皆随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极乐。恒常如是,念念如斯,上与弥陀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则于任何情境、任何时处舍报,皆能自力往生。尤其临终最后一念,若能依此观修,最低限度,必能上品上生。

    至若深机行者,明了自性弥陀之旨,禅定功深,临终则应安住体性明空,即能临终一念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汇归法性常寂光土。唯此须有广大深厚福慧资粮,方克临终如是安住,究竟成就。

    再者,莫谓念佛乃属临终仪式。须知念佛非但能消业除障、除灾解厄,更能教化人心,安定社会,于个人及社会,实有莫大助益。尤其临此世纪末之大转变,灾难频仍,此乃众生共业使然。若人人皆能念佛,则能转变众生共业,使重大灾难转于轻微。

    学佛行者,度生之心应永无疲厌,当把握每一分钟,自度度他。非仅度有形有相之众生,且应广度法界无量无边难以得见之众生。虽肉眼不可见,但真心即法界,众生无非在我等之法界心中,故心念所及,即能救度,此即无相度生。试想法界无边,众生无数,乃至刹那间即有无量众生临于舍报、亦有无量中阴身出世。是故密乘行者,当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皆安住于法界之心,念佛、持咒,以度法界一切临终及中阴身之有情,令其一念往生净土,或蒙佛力、咒力加被,超生善处。既知众生乃自心之众生,则度生实即自度,唯有度尽众生,乃能究竟成佛。愿我同门,皆能尽心尽力,投入此殊胜度生事业。

    贰、随机问答

    一、助念常识

    问:佛法上所说死亡,是否与医学上定义有所不同?医学上以心脏停止及脑死为死亡,但是在佛法而言,是否要神识脱离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师:依莲师《口诀要义》之开示,呼吸停止,身识分离而感到坠于虚空时,即为死亡。就在此时,强光现前,此即临终光明。也有些著述上说:气息断时,身心分离,神识就与肉体分开,即为死亡。

    问:亡者最痛苦的时间,是否在刚断气时?

    师:临终之前最为痛苦;断气之后,识入中脉,即无色身之痛苦。但舍报后八小时内,亡者虽无色身之苦,却仍有可能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身体,故亦勿碰触或移动亡者。此时如令亡者不适而嗔怒,必堕下三道。

    问:现代医院,常对濒死患者加以种种急救措施,这对死者有何影响?

    师:急救措施,原为救治突发症状。对已达濒死状态的患者,急救非但无效,且会引起剧烈的痛苦。患者在临终之时,已有四大分离的痛苦,我们何忍再为他更增剧苦?若令他产生嗔怒之心,则亡者将堕入下三道。

    因此,家中若有临终之重病患者,应请患者在意识尚清醒时,事先签下“不施予急救”之切结书,或及早送回家中照顾,让他自然死亡。甚至在得知现代医疗无法救治时,也不一定要住院,可以试试看自然疗法,神识清楚者则教其念佛持咒,或许仗佛菩萨加持,尚有可救。舍报之时,若在家中,则临终助念,当较医院更为方便。

    问:有些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室时已经断气,但医院规定仍须急救,否则会有纠纷,急救三十分钟无效后,始能宣布死亡。在此急救期间,我们只能为他默念佛号、盖往生被及金刚明沙,这样对亡者是否也有帮助?

    师:对于已经断气的病人,既已无因缘临终助念,则于急救时为他默念佛号等,对他仍有极大的帮助。但在急救无效后,应尽力劝导家属,为他助念八到十二小时,并在劝得家属同意后,尽速联络附近的助念团,来协助家属助念。

    问:对于器官捐赠的脑死患者,在为他进行器官切除手术时,他若仍有感觉,会有极大的痛苦,我们要如何帮助他往生?

    师:佛教菩萨的六度万行中,每位菩萨生生世世都布施他的头目脑髓给众生,如须弥山之多。倘有人确实自愿捐赠器官来利益他人,以此善行,若再加上祈求佛菩萨加被之力,则可超生人天,甚或往生净土。但是志心往生净土的行者,就应决定以临终安祥舍报、念佛往生为第一目标,一切措施,都不应妨碍临终一念往生净土。所以,是要将自己身体贡献给众生,或是要往生净土之后再来广度众生,这两种选择,要由当事人自己作决定。

    然而,可以确定的,除了大成就者、或舍报时已当下往生者之外,一般人在脑死后马上为他摘除器官,亡者必会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在进行手术前后,一定要一直为他念佛,求佛加被他往生。并在他生前及死后,都尽可能为他作种种功德。他若有家人,应由家人出资,或将他一生所留的财产,尽力为他广为印经、放生、赈灾、或是供养三宝、捐助养老院、孤儿院、残障机构等,作种种功德,以助他往生。

    问:断气之后,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或立即送入太平间冰库,对死者又有何影响?

    师:人断气后八小时内,神识可能尚未完全脱离肉体,千万不可去动他。有的死者家属,立即为他净身、更衣,或是医院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使亡者遭受极大的痛苦,而生起憎恨心,极易因此堕入恶道。尤其是送入冰库,实在是十分残忍,有如将亡者送入十八层寒冰地狱,有些尚有回阳之可能,亦被活活冻死。

    故家中若有重症患者,当事先与医院沟通,死后八至十小时内,不可动他,并请人为他助念,这样对亡者才最为有利。倘若一般医院不易做到这一点,应当在病人病重时,送入佛教医院,则不易有差失。

    问:现代工商社会,总是急著将亡者放入冷冻库,冷冻后是否要解冻再为他助念超度较好?

    师:我们既非亡者家属,亦无力干预,而医院亦不能任亡者放置,所以我们只能尽心尽力观修而已。无论亡者身在何处,都应观想他坐在莲华上,而为他助念。

    问:是否临终弥留时的助念,远较死后八小时之助念,对亡者的帮助更大?

    师:是的。临终最后一念最为重要,若能令亡者最后一念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弥陀,则一定往生。虽具此临终助念之因缘者甚少,然舍报后为他助念,对亡者仍然具有莫大功德,盖佛力、咒力、愿力不可思议故。

    问:病危的人,可否代他办理皈依?

    师:只是病危,还未过世之前,可以代他方便皈依。若其本人不能前来,则带其照片来,请师父为他灌顶。并须告诉他:你已皈依了某某宗,以某某为上师,法名某某,须用心谨记。即或将来堕到地狱,只要告诉阎罗王:“我是某某宗的弟子,我的法名是某某。”则阎罗王即不加刑罚,而会带你到地藏菩萨处,去接受教化。

    问:何以临终不易保持正念?该如何保持正念?

    师:凡人临终之时,威光十分微弱。往昔所造恶业之冤家债主,于威光盛时,不敢接近;此时则皆到眼前。是故造恶多者,临终即难以摄持正念。故大众须发大菩提心,并忏悔宿业,再于平素修持得定,双修福智,于临终时万念放下,一心不乱,方能正念往生。

    问:临终助念,要令亡者往生,是否很困难?

    师:最重要的,是助念者,必须心念清净,完全为利益亡者,具足慈悲心,而一心为其持念佛号或咒语。此外,亦须开导亡者,对世间的一切,诸如妻子、儿女、财产、事业,均不得再留恋,应一心祈求本尊诸佛之加被,以求往生净土。

    其实,学佛之人,真正要往生,并非很困难。《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若有人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由此可知,临终助念,对亡者的利益极不可思议。但是为何真正往生者并不多?此乃亡者本身之业力,阻碍自己所有善缘,非但使其临终无人助念,亦令亡者本身失去正念。但若能遇到具德上师或佛友,为其助念,他就可以往生。由此可知,佛菩萨对众生是何等慈悲,法身遍满虚空,度生毫无条件。只怕众生自身业力太重,临终放不下妻子财产,亲友们亦想不到为其助念。

    问:若亡者之神识与色身已分离,是否仍可观亡者之神识在其遗体旁,而为其助念?

    师:可以。不论神识是否逗留、或昏迷,其助念之佛力、咒力、愿力、回向,必生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问:助念后,心中感觉亡者已往生,是否即表示亡者真的已往生?

    师:心中确信亡者已往生是很重要,因为万法唯心。但亡者是否能确实往生?则助念时自心是否清净、无杂染,以及是否强烈地愿令他往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问:死亡后多久才算中阴身?

    师:依密法,神识是在离开色身三天半之后,才从昏迷中觉醒,即是中阴身。

    一般人都要落中阴,但亦有不落中阴者。比如有些大善大恶之人,是当下直升或直堕。有甚深修持的密乘行者,可于临终契入法性光明、或往生本尊刹土。显宗修净土法门者,或临终有因缘接受助念者,都可于舍报时往生净土。此等皆可不落中阴。

    问:什么叫法身中阴、报身中阴、化身中阴?

    师:法身中阴是没有形相的,只有空和光,光就是空、空就是光,空本来就具有光明。而报身中阴,是有个报身的形相。至于化身中阴,就是一一随类现形,六道之中一一景象,都是化身中阴。这些都是轮回中的中阴,也就是人死了之后的中阴。最初舍报时,自性光明现前,即法身中阴。三天半后,前两个七天之中,文武百尊现前接引,为报身中阴。三七之后的投生中阴,即化身中阴。

    但是所谓中阴身,不仅是死后有中阴,我们在生的时候也有中阴。当作梦时,有睡梦中阴,入定时也有禅定中阴。在作梦的时候,不是都有一个自己吗?这个身,能感受种种悲哀、喜乐,有种种得失、取舍,这就称为睡梦中阴。入定的时候,定中有种种的境界,或者是到种种的地方,都有个自己,那个就是禅定中阴。

    问:为临终者“一念往生”助念,与舍报后八小时内助念、中阴四十九天助念,有何不同?

    答:当然是临终助念功德最大,因为临终一念,是最为能与阿弥陀佛之大悲愿力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之时刻。故临终时助念,能帮助他于临终一念而得往生,乃至一念之间就能契入法性。

    并非舍报后或中阴助念对亡者无帮助,而是有些大善大恶之人,舍报后立即生天或下堕地狱,便无法帮助他。亦有业障重者,于中阴身助念,再怎么开示,也抵不了他的业,帮不了多少的忙。但若能在舍报之时为他助念,则不论其此生业力多大,只要他临终能眼见佛像、耳闻佛号、心中忆念佛身、佛刹,即能往生净土。如此才是真实的利益。

    但此亦须视亡者之因缘,若舍报之时无因缘助念,则能于舍报后或中阴期助念亦甚佳。唯效果不及临终未舍报时,带领他念佛,使自力与佛力相感应,而得以一念往生来得殊胜。是故助念团弟子,若能于亡者将舍报时,引导其最后一念住于佛,此即是最大的功德。故此建议各地助念团,尽量将助念提早到临终前进行,最好是重病神志清醒时,就为他开示极乐依正庄严,令他生起深信、切愿,则助他临终一念往生,可有较大之把握。师父要成就一个弟子,要十年八年;但助念团诸位仁者的功德,刹那之间,即能助其成就,功德实难言喻。

    至于中阴期助念,则当依《了生脱死》而做导示,要他融入诸佛光明,另有较暗之光明切勿靠近。遇有任何可怕之境相,当知是幻,切勿害怕逃避,但念阿弥陀佛,则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问:大善大恶之人,不受中阴身,要如何帮助他?

    师:大善之人,已经超生或往生,原已不需我们帮助。但若为他多做功德回向,亦能助他善缘增胜,莲品增上。

    大恶之人,则要在舍报之前帮助他,因舍报之后他就已直接堕落了。但我们既无神通,也不知亡者是否直堕,所以应以平等心助念。即使真的是直接下堕,还是照样助念,把功德回向,让他重业轻报,或者能够超生。其实,要帮助大恶之人重业轻报,最主要的是他的家人,要把亡者此生的财产,都为他作功德。

    问:若亡者火化后已得舍利,是否仍要作七七四十九天的佛事?

    师:要。因为即使亡者已往生西方,莲位亦有九品,为他作佛事,可帮助他莲品增上,同时亦是护持佛法。因此,若能力许可,则仍为之作四十九天的佛事,否则自己为亡者诵经持咒四十九天亦可。

    问:亡者要火化时,陀罗尼经被是否可以一起火化?

    师:可以,陀罗尼经被不要离身。显宗的观念,认为经咒不可火化,否则即是破坏佛法,等同逆罪,所以陀罗尼经被亦不敢火化。但密宗则注重行者的发心,若真为利益亡者,则往生被、乃及所有法宝,都不可离身,要随色身火化或土葬,如此对亡者的利益最为确切稳当。此与破坏佛法、毁灭经咒是不同的,非但无罪,且能助他往生,更有无量功德。所以若是火葬的亡者,一位发两条往生被亦无妨,一条随身火化,一条包骨灰坛。

    二、助念功德

    问:“临终一念往生”助念有何功德?

    答:推广及参予“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极大,概括而言,可分为五种。一、对亡者的利益:能令亡者往生净土,免除生死轮回,永享安乐,寿命无尽,直至成佛,永无退转。二、对亡者家属的利益:令家属消除悲戚忧恼,助亡者往生,则家属心中再无遗憾,且可增长家属亲近佛法之善缘。三、对医院的利益:医院若能帮助推动“临终一念往生”,尊重亡者及家属之意愿,惠予方便与人性之协助照顾,必得家属之感激与社会大众之肯定,则声誉日增乃可预期矣。四、对社会国家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此世间便减少一亡魂,怨戾日消,则致社会祥和,国家昌盛,一切灾祸消弭于无形。五、对行者自己、对师门、及对佛教界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即是为自己积聚一分往生资粮,为师门增进一分度生事业,为佛教提升一分正面积极之形象,实是大利于佛法之弘扬。

    “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如此广大,试想我等一生可有多少能如此广大利生的机会?若是错失此生,未来又能否有此机会?实是难料。是以今生既有此机缘,大众皆当尽心尽力,共同来推广,投入此实际度生的事业。

    问:助念对自己的修持,是否也有帮助?

    师:助念对自己及一切有情生命之危脆无常,会有更深刻之体认,修持自然更加精勤。又在助念时,虽则同样持诵,但依诸位修持程度之不同,运心观想之差异,对亡者即有不同层次之助益。如修持对面本尊,亡者可承加持接引而往生;或依化身境界,观明点冲入弥陀心中而往生;亦有安住报身,观自他皆化一片光明,而融入法界光明海;亦可安住法身,自他同归法界体性大空。因此,于助念当下,即是甚深之修持。

    又任何一位亡者,经诸位助念往生,亦必会默护诸位,令诸位事事如愿,究竟圆成。虽我等暂为尘相所蔽,未能见到,却必有如实功德。当然我们不可执著于此功德,不能以此而为发心,但功德是实有的。

    问:为亡者助念,是否为六度中的布施度?

    师:不仅是布施度,其实是六度齐修。为他助念,即法施;以清净身口意持咒度他,即持戒;无论自己身心如何疲累,仍然安忍为他助念,乃忍辱;助念时不生妄念,一心利他,岂非无上精进;安住于三身而修,即为甚深禅定;三轮体空,如幻观他往生阿弥陀佛之刹土,了知弥陀刹土不外自性,即无上智慧。是故为亡者助念,实是六度齐修,功德最大。

    问: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师兄,可否请上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助念?

    师: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同门,都当知道,我们修持是要实证自己的体性。但是要实证自性,并非仅是依法本修、或者打坐禅定即可,更须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以及积聚无量的福德,才能契入。而助念,一方面是常观无常,可以惕励精勤,一方面更是实际的行菩提心,也是积聚福德资粮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我们当不为福德而助念,当以三轮体空而助念。是故,多参加助念,最易契入本心。

    问:有些助念团的师兄,担心助念缺少人手,而未能参加闭关,以配合随时可能发生的助念要求。请上师开示助念与闭关之功德差异。

    师:闭关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欲修持成就;助念则是自己虽未成就,即已经在度众生。两者皆有无量功德。在精舍中两三天之短期闭关,乃为今后长期闭关之准备。故助念者亦可参加闭关,闭关者亦可助念。至于长期闭关,不在此例。

    问:助念与在家中禅定,功德何者较大?

    师:在家中禅定,也可无相度生。而助念则能六度齐修,为最殊胜之体用兼修法。然助念者,平日亦必须致力禅修,才能于助念时依体起用,度亡者往生。

    问:有些师兄很发心参加助念,但平日却很少修法,这样是否如法?

    师:能否帮助亡者往生,本身的修持程度很重要。若平日都不修持,则自度尚无可能,度他之力亦弱;非仅助念时帮助亡者的力量不大,今后度生的范围也很狭小。倘若修持有成,则在一念之间,仅念一个“唵”字或“吽”字,甚至不用念咒,都可以度无量众生。是以助念团员,若真正发心助念、真正发心帮助亡者往生,必须自己精勤修持。发心必须从实际利益众生来发心,勿从事相上发心。

    三、助念方式

    问:助念普轨是否参加助念一次即可发给?

    师:助念三次,若能适应,且愿继续参加助念,即可发予助念普轨,以便时时练习。助念普轨上的观想,平常在家中就要练习纯熟,助念时一观就能明现。不能等到助念时,才练习观想。

    问:对于临终之人,如何为其助念?

    师:倘若助念者已修至专修法以上,则可自成本尊,顶戴上师,观想亡者及其冤亲债主、六道众生,一齐随助念者同诵阿弥陀佛圣号、或六字大明咒,并观想传承诸佛、西方三圣,一齐放光接引亡者神识往生净土。

    临终助念,须由亡者临终,一直持续诵至亡者断气后八至十小时,身体完全冷却为止。但是助念时,千万不可触摸亡者,探察其体温,以免其痛苦而心生憎恨。

    临终助念时,须专持“阿弥陀佛”佛号,勿杂其他佛号咒语,否则临终病人不能专一,无所适从,反而妨碍往生。念佛之音调必须祥和,勿过高、过低,太缓、太急。助念人员面容要安祥,不可紧绷或露出悲凄哀切之神态。此等皆会影响亡者心情,关乎其能否往生,故须注意。

    拿舍利子给临终病人吃时,若手指碰触其嘴唇、身体后,不可再碰触自己身体,应尽速洗手。但勿让临终病人知道,以免造成他心理自卑,乃至心生嗔恼。助念时亦勿靠患者太近,以免遭受感染。虽说要以同体大悲而度他,但亦须保护自己色身,用以广度众生。

    同时,在这时候,亡者家属受到生命的无常、苦、空,这也正是助念团菩萨劝导亡者家属皈依佛门的最佳时机。如此不仅对亡者有利益,对其家属亦有莫大之利益。

    问:分班连续为亡者助念八小时,和集中许多团员,一齐为亡者念二小时,这两种方式,何者对亡者往生较有利?

    师:多人同念二小时,对亡者的利益,肯定不及分班念八小时为多。有的或者是团员太少,或同时几位亡者等待助念,或部分团员必须下班时间才能配合,但无论人员多寡,分班念三、四小时,都比只念两个小时为佳。多人同时助念,固然庄严,但就真实受用,仍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助念,才能令亡者更加蒙受利益。

    问:某些地区由于人力不足,往往无法排满八小时助念。

    师:若是区域颇大,但助念团人力少,则接到助念的要求时,并不一定要排满八小时助念。但是,却一定要要求亡者家属,至少安排一人在亡者身旁为他持诵佛号,念满八小时。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至少也要安置一台念佛机,日夜放佛号咒音。家人则应于四十九日内,做种种功德,回向亡者,并且吃素,绝不杀生,避免做任何增加亡者罪业的事。

    问:有些地方人力不足,中阴身助念可否集中在精舍助念、共修回向?

    师:因为我们助念团人力不够,故以临终助念为主。若能在精舍为中阴身亡者助念,或是共修回向,都是很好的方法。最好亦能请亡者家属来,一起助念。

    此外可以每位家属送一本《了生脱死》或《往生净土必成要诀》,令其家人在家依照书上的开示念。因为对于亡者来说,世间所有的声音,唯有亲人的声音最能入耳。所以要由他的亲人,在他首七、二七当中,不断对他导示。再者,可劝家属请一台念佛机,在四十九天之中,一直播放佛号。

    问:临命终或者中阴,所使用的语言,对亡者是否有不一样的摄受效果?

    师:临终之时,必须用亡者生前所熟悉的语言。已到中阴,既有神通,你一动念他就已知道,故用什么语言都没有差别。

    问:导示及持诵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的利益较大?

    师:持诵佛号、咒语,较之导示更能直接利益亡者。因为对亡者导示,亡者未必肯听。特别是临终病人,心力极弱,对导示往往无法听得清楚。亦有些是受业障牵缠,无法专心听,或听了却无法照著做。而持佛号、咒语,则能令他直接想到佛、住于佛,更能直接承受佛力、咒力的加持。所以,以凡夫心,即使讲了千言万语,都不如为他持一句咒、念一句佛,功德回向给他。亡者若能听到这一句咒音或佛号,只要他对阿弥陀佛或所持咒语的本尊,有丝毫的欢喜心,则阿弥陀佛或其本尊,当下显现在其面前,而接引他往生净土。纵使亡者因业力所障,不能听闻佛号咒音,或者听闻而心中不信、不喜,但仍能承佛力、咒力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所以诸位想想,是要亡者一直听你讲,还是尽快让佛直接加持他、接引他?

    事实上,喜欢为亡者多做开导,讲得长篇大论,多是我慢心作崇,乃是好为人师的心理。此心已不清净,但作表面功夫,纵使能欺瞒家属,令生者听得服贴,却怎能使亡者信服?怎能与佛菩萨相应?又怎能助亡者往生?是故,为亡者导示时,必须自成本尊,以清净心而为其导示,切勿以众生心、不清净心而为之。

    实在讲,若真正有心要帮助亡者,大家必须要精勤修持。自己成就之后,即使不用导示,都能助他往生。

    问:助念时专持一佛号或一咒到底,及持多种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利益较大?

    师:专心持一个阿弥陀佛圣号,对亡者的帮助最大。因此时亡者心识纷乱,专持弥陀圣号,可令其心念专一、镇定、清净,则易往生。若持多种佛号、咒语,反增其烦乱。再者,亡者未经金刚上师传过的咒语,亦不可对亡者持诵以助念,更不可教亡者一起持诵,如此即等同传咒,违犯密法根本大戒。

    问:助念时,是否以自己修持最有信心、修得最相应的咒,来为亡者助念最佳?

    师:通常修得最相应的咒就是本尊咒,但助念者的本尊不同,则不能专一。由于必须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弥陀的净土,因此应统一持阿弥陀佛圣号为佳。除非对某佛的心咒特别有心得,则不妨默持。

    问:助念时,念佛号咒音,以唱诵方式还是念诵方式为宜?

    师:采用唱诵或念诵方式助念,可以视环境,由助念者决定。有些弟子表示采唱诵方式不容易入定,但是平常法会中,大众齐声唱诵六字大明咒,咒音十分清净庄严,仿佛已置身他方净土。虽然如此,助念时仍以不影响入定为前提,因为以定心助念的功德更胜。故助念菩萨应深住体性,悲心广运,全心助他往生之愿力,充溢于安祥宁静之念佛旋律中,自能与弥陀愿力相应,承佛接迎刹那往生矣。

    问:助念时,是否助念者入定愈深、愈能安住体性,对亡者的帮助就愈大?

    师:是的。但入定并非入于空定,而是安住甚深体性、不舍大悲之定,应起度他往生之用。住于体性、念佛度他的功德,远较仅仅口中念诵之功德更大更深。

    故助念时,想持诵出声者,可以念出声,不想出声者,默持或入定亦可。但不可全场都默持,至少要有一人出声。尤其是临终助念,更须以令亡者耳闻佛号为主,以使其闻声忆佛,方能往生净土。若临终助念单以入定观修而欲令亡者往生,除非助念者有甚深功力,实在是千难万难。故助念仍以安住体性而念佛,为最胜之方式。

    问:有些助念团员表示:助念时,倘所持每一字音太短,则不易配合观想。可否由一位中气较足之师兄专持,而其他助念团员则随之默持、入定,并配合观想即可?

    师:可以。但默持者,须如实而观才殊胜,勿因不念,脑中有了空隙,而打妄想,就失去了本意。

    问:亡者过世时,四大分离很痛苦,尤其是弥留者,意识已经昏迷,此时对他导示,他是否听得进去?到中阴时,是否能忆起此等导示?

    师:即使意识未能听到,但只要一历耳根,至中阴时,皆能忆起。因至中阴时,其根性已超越生前九倍。何况又有助念之功德,更能加被他,令得胜善因缘。如种种业障现前之时,能不为业牵;或于诸佛菩萨放光接引之时,能迎向诸佛光明。

    然而,若能令亡者于临终直接往生净土,则无中阴之忧。故于临终助念,尤其是弥留者,须以持诵佛号为要,导示应尽量简要,乃至不必导示亦可,直接带他念佛,令他闻佛、亿佛,心住于佛,自能于临终一念往生净土。纵然已呈昏迷,亦可直接蒙佛加被,功德力用总较自已为他导示更胜千万亿倍,乃至非算数譬喻所能及。简而言之,为之持诵一句佛号,更胜于磨破唇舌为他导示。

    再者,我们所用的《普轨》,只适合师兄共修或为中阴身亡者助念共修时用,平时即须把《普轨》中之祈请及观想修得纯熟。于临终助念时,一到即开始带临终患者念佛,自己口中念佛,心中即自行默作观想,祈请加被,依《普轨》或自己修持之次第而观修,以助临终者往生。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主动愿与团员共同助念,是否可以将助念法本借他参阅,并且让他与我们共同持咒?

    师:“未经师传,不得翻阅法本”,乃密宗之基本规矩,助念时亦不例外。若亡者家属愿与我们一同助念,原则上可带他们持诵佛号。至于密咒,除六字大明咒与绿度母咒外,其他密咒则不可教他念,法本亦不可让他翻阅。

    至于“通行本”之《助念普轨》,若亡者家属或其他助念团体有需要,可以发给他们依之诵念、导示。若中阴身助念,亦可以“通行本”带领亡者家属一起共修。若临终助念,则带领家属一同持诵佛号即可。

    问:助念时,若遇有显宗行者也在场助念,我们应如何随顺他们一起助念?

    师:显宗助念是念阿弥陀佛圣号,我们也是念阿弥陀佛圣号,只不过心中依各自修持的次第,自己默默作观想。至于仪轨,在外助念时勿执著仪轨,若要配合其他助念团体,则大家共同持诵佛号即可,最多再加简要导示。助念者则各随自己修持的层次,以及自己所发的菩提大愿,自己作观想。愈简单、愈清净,愈好。

    问:助念时,若有显宗同修一齐助念,可否告知仅观西方三圣于空中接引亡者,而为助念?

    师:可以。凡遇显宗同修,则请他们依净土法门助念,本宗弟子则默依密宗之观想法助念即可。

    问:有助念团师兄,提议至坟场共修,是否可行?

    师:可以。但以修至专修次第为宜。

    四、导示要点

    问:临终助念与中阴身助念之导示要点,有何不同?

    师:[一般临终助念导示:]最重要为引导临终者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无非极乐圣境。最好悬挂西方三圣像于临终者之前,让他看见,并虔诵阿弥陀佛圣号,使他耳闻,或是给予简短开导。总之,要令他想到的,无非是阿弥陀佛,与深切的往生之愿。

    临终时能否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者是否具深信、切愿、与力行。亦即内心深信法界有极乐世界,可仗弥陀愿力得以接引往生,切愿惟求往生西方极乐,即使有其他再美好的世界也不愿去,因为十方佛刹,皆须净业方能往生,惟有西方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即使众生宿业未净,亦可仗弥陀愿力,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修持,永不退转,一生成证佛果。因此,娑婆世界有情,对极乐世界应具深信与切愿。此外,更应具足力行,在密乘行人,即为修持阿弥陀佛密法,显宗行人,多为念持阿弥陀佛圣号。因此,助念者应将以上重点告知临终者,使他坚定“带业亦能往生”之信心与愿力,并引导、带领临终者,使他最后一念安住于弥陀圣像、圣号、与极乐世界,使他眼见、耳闻、心想,莫不是西方圣境,则必能往生。

    又临终者是否能往生,助念者的愿力也很重要。若每一位助念团成员,皆发愿一定要令亡者往生,并将自己所有的功德皆回向亡者,则亡者更容易往生。因为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我们清净不染、怨亲平等的大悲愿力。若能如是开导、如是发愿,并令临终者如是安住,则可令他不落中阴,往生极乐。

    但如临终者怀疑不信,或者抗拒,则助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未必能往生。所以,助念者除应开导临终往生之要点,同时也应该告知一旦落入中阴时的种种状况。最重要者,是在中阴期间,诸佛将以文武百尊之形貌现前救度亡者,文武百尊心中放射强烈光明,此时亡者心中无须害怕,应当勇敢投入强烈佛光中,就可蒙文武百尊接引到净土。中阴身并无质碍的色身,所以只要心想投入佛光,就能蒙佛接引。但是亦须特别提醒临终者,与强烈佛光同时并行显现的,另有令亡者感觉乐于接受的六道轮回之光,其光色较佛光模糊暗淡。由于亡者的轮回习气深重,使他很容易喜欢并依恋轮回色光,若一旦为其吸引,则立即再堕入轮回,受苦无量。故应特别提醒亡者,决不应再受此轮回色光之诱惑吸引,而必须投入文武百尊灿烂强烈佛光中。

    [密宗临终光明导示:]至于为曾经修习密法的行者临终助念时,由于修密宗的行人,往往在修持过程中,常有自性明点现前的经验,所以在助念时,若修密行者尚未舍报,则可开导他,要自己安住于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是安住时,心变得十分敏锐,一旦临终法性光明现前时,就可当下契入。或是观自己种子字、或自心明点,出梵穴,跟虚空、跟佛光融入一片,当下汇归佛土。

    凡人在临终舍报时,往往有种种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对世间的种种执著,如财产、恩爱、仇怨、父母、子女等,放舍不下,如此就无法往生。故应开晓:世间是幻,舍报时应庆幸此梦将醒,疾苦将除,将生于净土。但仍应持心如如不动,因为诸佛净土,也是体性如幻所显,不可取舍,生实无生,亦无来去之相可得。临终时安住当体如如,本空本寂,就可契入法性净土。对于显密修持体性法门的行人,可作如上的提示,使他契入临终法性光明,不经中阴而成佛。

    [实相中阴助念导示:]对于已落入中阴者,如在生修习密法,就可开导:当文武百尊一一现前时,应心住空寂,观自身如幻地化为一明点,契入圣尊之光明中,如是即可汇归净土。对于未曾修密者,则往往只见强烈光明显现,而不见文武百尊。此时应开导:此强烈光明就是佛光,只要心想冲入佛光中,就可以随佛往生净土而不再轮回。

    [中阴成就之修持要点:]我们要迎向佛的光明,现在讲是这么容易,但真正到中阴的时候,并不这么容易。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就要恒时练习。

    像我们现在所见的光明,都不够佛光的强烈。但我们可以借境练习,先注视月光,熟习后可注视太阳光,但勿于正午,须于早晚阳光不伤眼时修,且眼睛不可直视太阳,应注视太阳底下约一至三尺处之光明。目注此光明,并想此即诸佛放光。因诸佛之光明,乃无比强烈,如百千太阳之光明,故我们亦须尽量观想其光明之强烈。观想诸佛放光加被我们,诸佛的功德、悲智力用,随光进入我们身心;之后我们自心再放光,和佛光融成一片。在生之时,时时如是观修,到舍报之时,看到诸佛之光明,自然就能接受、就能融入、就能打成一片。

    此法平常即须练习。因为我们现在都能做得了主,但到临终或中阴时,种种境界、及种种业缠,致使我们无法自主。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见到灯光、月光、日光,即观想成强烈光明,并想:此即佛光,我要迎上、我要投入、我要和它融为一片。到中阴时,亦能作此想,则心念才动,便已融入,往生诸佛刹土。因那时已无血肉之身,故能随心所想,即能成就。

    [投生中阴助念要点:]中阴开导救度的方法,虽然很简易,但亦不是所有亡者都能藉此法门得度。如为恶业所牵缠,则虽给予指导,却往往在初七、二七日之“实相中阴”阶段(一般由死亡后三天半至四天开始算起),亡者仍未得度,而迁延至更为险恶之“投生中阴”期。所以,最好能在过世后四十九天内,每日请家属念诵开导《中阴救度密法》。因家属之声音,对亡者而言,最为亲切,只要亲人至心呼唤亡者,亡者就极易前来聆听开示。家属在此期间,应全家持咒或诵佛号,并应持守五戒、吃素,并广做功德,回向亡者。因为此时亡者投生之地尚未决定,家人纤毫之善恶业,都会影响亡者升堕。因此,更应在家中放一台念佛机,并且严持不杀生之戒。若能请具德之金刚上师或有修证之法师,为他修超度法,引导其神识往生净土,更为稳妥。

    至于所诵之《中阴救度密法》,本宗所印《梦幻生死》、《了生脱死》二书都属之,另有《西藏度亡经》亦同,皆可用来开导中阴阶段之亡者。尤其以《了生脱死》一书,华藏祖师曾经开示,此书最契中土根机,可在助念时赠予贫困之亡者家属,告知念诵之利益,并劝导家属念诵。

    另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我们现在是为亡者开示,但我们自己亦终有舍报之日,是否有人来开示我们?所以我们要自己掌握,莫要等别人来开示,自己要争取即身成证、或是舍报时成证,乃至中阴之时,即使无人开示,自己亦能安然契入。

    [成就心要:]凡人无论在生有、死有、中有之任一状态,有一能令我们决定得度而解脱生死轮回束缚之法门,此法门即是“恒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在“生有”时能如是安住,自然能破除我执,体性自然现前,获即身成就;在舍报时能安住本空本寂之不动心,则能自然契入法性光明,获临终成就;在中阴时能持自心不动,则能契入文武百尊佛光中而往生,即获中阴成就。

    亡者在中阴状态,内心充满惊恐与惶惑,四处飘荡无依,并且有种种业力境界现前。此时,即使如蚊虫细微之声,亡者亦觉得如天雷巨响。这时,更应开导亡者,应安住体性不动。无论中阴景象多么可怕,即使有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或是男女交合、胎门现前,均不应为其迷惑,应了知为自心如梦如幻所显。真实的身心,安住于法界,遍满于虚空,无形无相,既不受怖畏、刑罚、与诱惑,亦无有爱憎。对一切现象,都应不取不舍,如如安住,寂然无念,则恐怖俱消,胎门自闭,当下契入不动体性。

    莲华生大士开示:亡者于中阴状态时,若见到美妙宫殿,应知为胎门所化现之虚妄幻象,倘若心生贪恋,误入其中,就会随业轮回。因此,在中阴境界,无论见到任何美恶境界,都应持心安住体性,如如不动,不欣不厌。即使再美妙的境界,亦不喜不随,再怖畏的景象,亦不惊不怖。

    此“安住如如不动体性”之法门,应该在生时就恒常修持,切勿到中阴众苦交逼之时。虽有家人与助念者作种种开导,但亡者身心受业风狂吹,亦无法安然听受。如是因、如是果,业力丝毫无可逃避。因此,大众平日就应时时练习验心。例如:在梦境中,或在观看极恐怖、或者令人入戏之电视、电影时,应当下了知其如梦如幻,而安住不动心。如果连观戏时都不能保持自心不动,则在中阴境界,亲身经历种种无尽怖畏时,又如何能不为所转?

    大众应抓住每一分钟,安住于不动体性,时时返闻觉照自己之真心是否不动。若能时时心契本空本寂,则自然能放下我执。反之,如果眼所见、心所想、身所触,都不离我见,则我执坚固。唯有时时心住法界体性、本空本寂,或于空性中起大悲力用,恒时持咒放光度生,住心于如幻利益有情,则我执逐渐淡薄,因缘成熟时,就可豁然契入大空体性。

    净土宗之念佛法门,亦是如此道理。念佛至一心不乱,忽然“能念之我”、“所念之佛”皆空,即为能所一如,花开见佛。所谓之佛,或为法身、或为报身。如平日念佛住念于自性弥陀,则所开显为体性之空寂。若念佛时恒住于弥陀圣像,则感阿弥陀佛圣像现前。现前之相貌,与平日所见之画像、塑像,会有所不同,是在各色光明所成之大圆光中,显现弥陀光蕴圣像,十分庄严,光耀殊胜。此即念佛念到虔诚时,所见二种佛像现前:或为法性空寂光明之相,或为佛身庄严胜妙之相。更进,则现净土无尽庄严。

    《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知心若清净不住,不染六尘,则光明净土当下现前,即秽土而不异净土。从初时短暂现前,乃至恒常现前,即娑婆而成净土矣。

    本宗助念团助念之对象,大多为修显宗净土法门者,或是一般学佛者,密宗行者较少。无论其修持深浅,皆当助其眼见、耳闻、心想,无非是弥陀与净土,令他最后一念住于极乐佛土,则必能往生。

    问:刚才师父开示,临终要融入光明之中。但华藏祖师开示,只要安住不动心,请佛放光加被。这两种方法有何差别?

    师:安住不动、请佛加被,加被就是诸佛放的光啊!如果自己能够心不动,直接安住本空本寂,即能契入法界光明,因为体性本来不动。但假使舍报时,你不能保证自己保持不动心,那就自己明点出梵穴,升虚空,明点是一点光明,自然就融入佛光。因为你现在在生,心也不能保证不动,在临终、中阴时能吗?

    因此,此生的修习,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更要抓紧时间。而年纪轻的,也不能保证自己还有多少年,因为死亡不一定是年老、年轻、或年少。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分钟来修持。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我们对亡者开示种种显现之相,是否也是虚妄?

    师:当然!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亡者,往生如幻之净土。

    问:《梦幻生死》中所云中阴境所显现之忿怒饮血尊,究系表意,或实际情形便是如此?

    师:中阴所见,确是如此,唯皆如幻而现。我们修持到相当境界,亦正如中阴境界,文武百尊会先后现前,此百尊皆为自心本有。又文武百尊,系由本初普贤王如来演化五方五佛,再演为文武百尊坛城,皆为诸佛大悲,方便教化,摄受众生入佛之用。

    问:那其他宗教之信徒,中阴所见,是否也是如此?

    师:也是如此,不过未修密法者,文武百尊现前时并不可见,或只见强烈光明。又万法唯心,临终时虔修净土者,感弥陀来迎,虔信耶稣者,则感上帝现前,既往生净土或生天,则无中阴。

    问:我们如何能让重病患者及家属放下执著,专心祈愿临终一念往生?

    师:病人放不下,是因为对未来的去处有所恐惧。如果让他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美好,胜过这个世界亿万倍,则病人和家属就能够安心了。一切的无奈都转变成希望和恳切的助念,一心一意祈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问:本宗助念团前往助念时,若遇亡者生前为修习显教者,则可以引导亡者住心于极乐刹土。但是,如为修密行人,以莲师、度母、或者其他佛菩萨为本尊,应如何作本尊净土的引导与描述,以激励亡者愿求往生?

    师:法界一切净土,有以下几点是相同的,可以依之对亡者描述、赞叹、与引导,让亡者生起愿求往生之心。

    一、光明:诸佛刹土所见,一切皆为光明所成。在百宝光明中,以明暗、色彩,显出山河大地、江河湖海、宫殿、人物等种种景致。

    二、庄严:净土中的情器,一切皆由光明所形成,所以无比庄严。凡眼根所及,皆放百宝光明,晃耀富丽,万德庄严,超思量境。

    三、妙乐:净土之中,自然充满无边妙乐,无丝毫烦恼。

    四、自在:在净土中,一切需求,随想即得,无须如娑婆有情,终日为衣食劳碌。所以净土的圣众,每日都分化千万化身,到十方无量刹土,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五、无质碍:净土中的情器,不相质碍,不像在娑婆世界,连一张纸都不能透过,更何况山河大地。在净土中,即使巨大如须弥山,圣众都可以随心来去,毫无障碍。

    六、无邪伪:在净土中的圣众,无人类的是非、争斗、猜疑、嫉妒、口是心非、尔虞我诈的心念,惟有清净与佛菩萨相应之心。

    七、无退转:净土中一切现象,都是由净土主尊佛陀变现,用来教化净土中的有情与菩萨。所以在净土中修持佛法的菩提道,是坦直而无曲折的,可以一超直入法性源头,一生圆满旷劫之佛果。

    八、一音演说:周遍十方佛刹海,众生随类各得解。

    九、一多涵摄:在净土中,一一微尘中,皆涵摄无量佛刹,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如帝网之垂珠,交相映澈,重重无尽。

    十、因果同时,念劫圆融:三世时劫、因果理事,皆同时俱现而不相碍,以皆自性幻显故,是以亿劫入于一念而无急促,一念演为亿劫而无迁延。并随众生根性乐欲,或见前佛出世、或见今佛说法、或见来佛涅槃,同时俱在,无前无后。

    问:助念时,若简单导示,然后一直念佛,感觉很殊胜,若一段段开示,比较不能摄受和安住正定。

    师:你讲的很对。助念的导示绝不可太长,尤其对临终者,更要尽量简单。主要是三点:一、世间是幻,什么都带不走,一切放下,因为不放下也不成。二、到中阴一切都是幻非真,应不取不舍。三、佛来接引时,其光明非常强烈,要迎向佛光;旁边还有暗淡光明现起,绝对不要去,一去了就又到六道轮回了。这三点导示后,就一直念佛,并令他听到佛、看到佛、想到佛。

    五、观修法要

    问:请上师开示,助念时最重要而精简之观想方式。

    师:观想阿弥陀佛及坛城一切诸佛菩萨,都放光加持亡者,一一光端,都有光明的钩,由亡者梵穴进入,勾摄亡者心中之明点。收光时,明点即随光摄入阿弥陀佛身中,融入弥陀心中之光明。须知阿弥陀佛之身,即是阿弥陀佛之刹土,身土无二无别,不同于众生所见,身是身、土是土。究竟而言,弥陀之刹土即弥陀之心,明点进入弥陀心中安住,即已往生。如不能相信弥陀之身、之心、之刹土一如,亦可多加一念,即刹那犹如闪电般迅速,弥陀即已返回极乐刹土,亡者亦随之往生。

    若曾修颇哇开顶法,即可观亡者心中明点冲出梵穴,汇归法界,或观明点冲入他顶上之阿弥陀佛心中。这是最直接了当的观想方式,助念时无论持任何咒或是佛号,皆可依此观想。另一个方法,可使自己和亡者同蒙利益,即观想自己化为一明点,由亡者梵穴进入其心中,与他合一,再“吓!”一声,即冲入阿弥陀佛心中。如此不仅可以度他,同时也练习自己临终时可以汇归法界,或是融入阿弥陀佛心中。

    层次更高者,则直接安住法界明空大定,临终刹那契入法界体性││自性刹土。深住于体性而助念,才是最快、功德最大的观修方式。因为体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寿”,横遍十方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光”。深住体性大定,持一遍咒,或不持咒、不作意,即能契入亡者之心,即以此体性法流显发亡者之真心,当下契入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性,而证诸佛的法身、报身,乃至究竟圆成佛果。唯此须有甚深的修持,方达此愿。

    问:助念时自成本尊,是否更容易助亡者往生?

    师:助念时自成本尊很重要,与本尊之悲愿及三密相应,则愈有力量帮助亡者往生。

    问:刚入门修四皈依的弟子,尚未修到本尊法,助念时不能自成本尊,应如何观修?

    师: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或上师安住自己的顶上。修本尊简修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恒住心中。等修到本尊专修法,再自成本尊。

    问:最近师父传了颇哇法,但颇哇法是要专修才能修。若还未修到专修的弟子,在助念时,是否可以依颇哇法观修,或者目前还不适宜如此观修?

    师:以颇哇法度亡者往生,要自己本身已经有实际的功力,自己修此法而开梵穴,方能度亡者往生。如自己尚在训练阶段,则不如请佛加被、请佛放光接引,让亡者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听到的是佛,自然往生。

    问:若为临终者修颇哇法,应于未舍报时修,或在舍报后八小时之内修较为适当?

    师:应在亡者即将舍报时修。若尚未舍报,可观想临终者之明点,上下往返弥陀心中,并在他舍报时,大呼“赫”一声,令他明点上冲,安住弥陀心中,与佛合体,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问:能否教亡者观想由顶门出去?

    师:此观想,修过密法者会观,未修密法者却不会观修。所以教他观想,不如教他生起切愿。只要他心里想往生,就能往生。

    问:修颇哇法助念,临终者如在昏迷状态,是否亦可藉修观之力,强令亡者往生?

    师:即使是佛住世,亦不能度无缘不善之众生成佛。修颇哇法,能否令临终者往生,除助念者的修持愿力外,亦与亡者之深信切愿、以及此生与多生之业力深浅有关。但是,无论他信愿深浅,业力如何,助念时都可以引导他发菩提心,发愿往生,尽助念者所有的力量,帮助他往生。

    问:显教助念是观西方三圣,为何我们的法本要将大势至菩萨改为莲师?

    答:以密法来说,阿弥陀佛为法身、观世音菩萨为报身、莲师为化身,是为净土法报化三圣尊,故修密宗净土法门者,乃以此三尊为主尊。再者,大势至菩萨即金刚手菩萨之寂静相,此菩萨甚为威猛,《观无量寿佛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其威猛由此可知,是故不宜于为亡者助念时观修。若已熟习显教西方三圣之观想者,则观莲师与大势至菩萨无二即可。

    问:助念的师兄,各有修持的不同次第,同样是持弥陀圣号,在观想方法上,是否也有层次上的差异?

    师:虽然所修次第不同,观想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亡者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助念者对体性的体认与修持境界不同,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别。净土分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种净土。彻证心要者助念,就能帮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实证专修者,可帮助亡者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则为方便有余土或凡圣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种净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的功德力,另一方面,则要视亡者本身罪业的深浅、是否具足深信切愿、以及信念之强弱而决定。

    问:助念时,持阿弥陀佛圣号,可否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而不观想阿弥陀佛?

    师:刚起修时,要观想上师阿弥陀佛现前,放光加持。开始持念佛号时,即可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依各人修持层次,而作观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或其他本尊咒,应观想如何加持亡者?

    师:通常的观想,是观想所持之咒的本尊,放光加被亡者、自己、和一切的有情。或者观想本尊之光明,由梵穴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心间,消灾除障,加持自己、亡者、及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同持本尊咒。

    问:是否仅持六字大明咒,亦可令亡者往生?

    师:对的。仅持六字大明咒,就能广度六道有情。《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对六字大明咒之功德,言之甚详。

    其实,任何一尊佛菩萨的圣号、密咒,均为该尊佛菩萨悲心愿力之结晶。如配合行者发起大菩提心与愿力,如实观想,则能发挥佛号密咒的功德力用。故持任何圣号或密咒,都能令亡者往生,乃至广度法界亡者、中阴身往生。譬如弥陀圣号、与六字大明咒,其中蕴涵弥陀与观音无量度生之光明愿力,会修持者,即是无上密法。而对于不会修之人而言,即使无上法门,也成为事相仪轨。故知,真正重要的,是自心住于体性,而修一切法、持一切咒。安住体性而持,与仅仅口念的功德,后者不及前者万分之一。真能住于体性,即使无观,亦即是最殊胜的观。但是起用时,仍须作观,住于体性,如幻而观,令一切众生往生、或汇归法性。

    其实,倘若能众人一心,口持密咒、身为本尊、境观圣境、心住空寂,进而观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皆净土、一切心念悉空寂,如此助念,亦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是观修,所要彰显的,固然是带领自他同入净土,亦是培植、引导自他安住不动心。当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为净土,心体空寂、境界如梦,还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呢?密宗的任何一法门,若非引导行者进入平等大悲,即是令行者契入不动的体性,无不是要令自他同成就,归于如如本体。

    这些法门,师父几乎在每一个法会都讲,大家听得太多次,仿佛都已不重视了,往往在法会中,听师父开示时,心想:“是啊!体性如虚空,恒寂恒照,遍满而不动。”回去之后又忘了。因此,为师亦唯有不断地提醒各位,让各位从根本不认识体性,到认识、熟悉,进而如是安住,乃至恒住体性。这一段过程,需要几十年时间的精勤,才能达到。最快者,如六祖慧能大师,为再来人,从初悟到澈证,也尚须在猎人队中涵养十五载。各位如想即身解脱、乃至成证,岂能不掌握每一分、每一秒精勤不懈呢?

    问:若持六道金刚咒,可否也观自己与亡者合一,冲入弥陀心中?

    师:可以。只要是佛菩萨之名号、咒语皆可,况六道金刚中即有阿弥陀佛。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可否多加一个观想,观六道金刚咒之咒字光明,即一切中阴身所见之文武百尊之心光,遍照法界,令法界一切中阴身,皆被此光明摄受,回归净土或法界?

    师:这样的观想很好。文武百尊即为五方佛所现。亦可以直接观六道金刚咒在虚空,一直放光,度法界一切中阴身,汇归法性。如是在法界中,依体性或报身光明而持咒,亦十分殊胜。

    问:在助念时,如何修“金刚盔甲”?

    师:金刚盔甲并非在助念时对亡者而修,而是用于自身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如果在助念时有所恐怖而修金刚盔甲,应将原本“吽”字改为“啥”字,毛孔外亦不观忿怒金刚,而改观莲花瓣,坚固如金刚,柔软若莲花。因为亡者非魔,应怀慈悲心为他助念。如此观,既清净又柔和,对亡者无防卫心,亦可保护自己,更能导示他往生莲邦。

    问:因中阴身已具神通,助念者若有妄念,反会障碍亡者往生,所以中阴身助念,是否要选择修持较久的师兄来助念?

    师:这一点很对。就因为中阴身已有神通,你心里一动念,他已了了知道。而他的憎恨心、嫉妒心,又比在生的人大得太多,些许之事,即生嫉妒心,丝毫杂念,即生憎恨心。但即使我们想心念很清净,却也总是不能十分如愿,反易导他们下堕。故欲参加中阴助念,就要发心,平时即须培养自己的定力,助念时要不断地持咒,把一切的念摄于咒上,切莫起妄念。最好是修至本尊专修以上,再参加中阴助念。

    中阴身虽具神通,嗔嫉心重,但助念者亦有方便之法,即自己种子字不忘、持咒不断、自成本尊,或住于如幻、住于空、住于假,都能避免妄念障碍亡者。

    问:助念时若有妄念,反会令亡者堕落。那在助念当中,妄念来时,要怎么办?

    师:若是临终助念,此时亡者还没有神通,并不会因此令亡者堕落。

    至于妄念来时该如何?从无始以来,修行的人都是为这两个字烦恼。我们就无上密法,每一个法、每一次法会的开示,都是引导大家离开心意识。最少也要摄万念为一念,这一念,无非是持咒、观种子字、咒鬘、观佛、观坛城、如幻、观空。更上者,若能恒住于体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制不随,久之,则心念自然清净。

    问:助念时若是发现自己心念不清净,应如何对治?

    师:一念惭愧后,以清净心继续为他助念。

    问:助念时若有杂念,应如何转化?

    师:转化杂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将念头拉回所修的法上,时时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渐减少,而返回本净;另一种方法,是视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杂念,他们就无法往生,你能不竭尽全力地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吗?

    问:应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碍?

    师:助念时真发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于大光明藏和度尽有情之悲愿,即不会有任何障碍。

    另外,如:佛慢坚固、顶戴上师、心住本尊、大悲遍满、严持净戒、咒音不断、种子字及咒鬘不忘、处身于本尊净土、住于空定、住于明空三摩地、住于三重萨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种观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碍,助亡者往生。

    问:当身体较为虚弱时,为亡者助念,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师:若已修到专修,应自成本尊为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专修,可观本尊住顶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圆满时,应持般若心咒,观一切皆归于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证体性。

    问:助念时受外障阻碍,以致气息不顺,几乎不能呼吸,当下要如何处理?

    师:此乃亡者之怨家债主,见你修得如此真诚,怕你阻碍他讨债,故而迁怒于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碍不了你。所以我们去助念,必须自成本尊。还没有修到专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还没有到简修的,要本尊住在顶上。这样就能保护自己。自成本尊,当然种子字、咒轮都要观想明现。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会受干扰障碍。若一时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碍,则念般若心咒,观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亲债主等)同修,同归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师往天竺取经时,途中遭遇许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经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经典。

    问:助念若未将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阴身是否会跟著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发生障碍?

    师: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惧,或担心亡者会跟自己回家,则有可能亡者真会跟随助念者回家。但如住于法报化三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于化身,可观亡者的房间即为本尊刹土,亡者即为本尊之眷属,如此即不会跟著回家。又若时时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刹土,亡者跟不跟随自己,又有何关系?

    亡者跟著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无须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观本尊住顶,来了就度他,这本来就是菩萨乘的行者应有的发心。此时,最好持六道金刚咒,因为不论跟随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齐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汇归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弥陀佛、地藏菩萨等圣号、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实在虚空中,我们是与很多因不同业力故看不见其形相的众生,住在同一空间,室内室外,无论到哪里,都共同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为密乘的行人,本来就应时时都为众生持咒修法,要发愿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满,令众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将心光放得更广大,去度无量的有情。

    问:在为亡者助念时,观想上师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观,有些亡者无论怎么观,总是漆黑一片,似乎毫无帮助。对于这一类的亡者,是否应予以放弃?

    师:观不出来,有时是自己的问题,不一定是亡者的业力所障。即使某些人业障较重,但体性平等,仍应住于体性而修、而度,不应于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别妄想。无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闻一咒,即永成佛种。何况真诚为他助念,怎能说毫无帮助?

    问:助念完应如何自我调适,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师:安住于法界空,最易恢复色身的精力。若不会安住,亦可观三根本及传承本尊之光明,犹如阳光一般,由顶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须的,禅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禅代眠的。

    问:若为本宗的师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师:若亡者为刚修四皈依之同门,提示他不忘上师;若已修到本尊简修,则提示他牢记本尊恒住心莲;修至专修以上,则可导示其汇入法性光明、归于大空,或依中观安住体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颇哇法已开顶门,则带领他修颇哇,往生净土。

    问:本宗弟子,于临终舍报时,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师兄助念,而得成就?

    师:临终为升堕之关键,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报时有本宗或显宗的助念团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禅定安住,正念往生,这都是无上的福慧因缘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断地六度万行,累积福慧资粮,以祈愿自己能于舍报前一刻,以清净心切愿西方,决定往生,或如如不动,当下汇归法性。如习于幻观,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则于中阴时,晓了一切境界无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诸佛刹土。若更进一步,能安住于体性不动,则能于临终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满百字明长咒十万至二十万遍,则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自然能契入本尊净土,不再于六道轮回,而究竟成就。

    中阴境界,有种种怖畏。若在面临惊天动地的巨响、雷电交加、与猛兽、鬼怪追逐时,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梦、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安住于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与惊吓,一念及此,即回归法性矣。但此时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像,比之生前所经历之种种怖畏,更甚百千万倍。当此之时,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梦如幻、想到自己的体性不动,是无比艰难之事。此须有赖平日的修持,于现实生活中、乃至于梦中,时时了知一切是幻,见一切境不为所转,遇一切事不为惊动,乃至于一切境上,不欣不厌,不分别取舍,如是不动,临终及中阴才有把握。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舍报,而临终之痛苦、疲累,也无法安住观想,所以在平时就要如是观修纯熟,成为习惯,则舍报时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恒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报,而在生前即能现证佛性,现证自己遍满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实际证量,则为亡者助念时,便能帮助亡者达到此境界。

    此法适用于生时、临终时、中阴时,乃至六道轮回中。无论于中阴怖畏时,或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之任何苦难中,只要了达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虚空,如是一念返闻,当下一切怖畏、苦难,悉皆归空,契入法性,回归性海。至于人身,因有血肉之躯,五蕴遮障,往往在世时难以照破五蕴,一念契入法身。但在临终神识将要脱离肉身时,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则能当下回归性海,证到佛果。

    问: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进修持,临终时应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师:在生时当依直生净土大法修持,则临终时呼“赫”一声,观自心明点往梵穴上冲,冲入顶上弥陀心中,即随弥陀往生。此法必须确信才有用,若有丝毫怀疑,则不易往生。因此,平日应多累积福智资粮,否则临终时不具往生善缘,或对此法门不起深信,就难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门,都有赖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种正因,临终怎值善缘?平日不加修持,临终如何安住?何况解脱生死之大事!

    我们虽身处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尘,则娑婆与净土无异。若未修到此境界,则应求愿往生西方,再来度众生。

    问:临终时,如何知道来接引的,是真的佛,还是魔所变现?

    师:临终一念,如果住于佛,则即使是魔来,也变成佛。

    又我们在临终时,见到来接引的佛,凡是能为我们所见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体性,或时时自成本尊、持咒不断,则虽见化佛来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让自己安住禅定,即可证入实报庄严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能安住体性,则最好随化佛去,往生之后再来度生,也是很好。

    问:因为经常助念,深觉世间无常,反而更珍惜现在与家人相聚之因缘。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还是会增加自己将来往生的障碍?

    师:现在所珍惜与家人之相聚,是梦里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这一段缘分,应该劝家人修持密法,一齐往生到净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报,最后一念想到丈夫,即将再为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为父母;想到贪嗔痴,堕下三道;想到善业,报生天上。唯有切愿往生净土,眼见、耳闻、心想,皆是弥陀,方能往生净土。

    六、特案释疑

    问:助念时,亡者口中含有氧气管等,我们是否应为他除去?

    师:只有医生能判断病人是否真正死亡,我们并不具备像医生那样专业的医学知识。即使医生判断死亡,是否将氧气拔去,也应由家属决定。

    问:助念时,若遇到亡者眼睛未合起来,应如何处理?

    师:助念者可依导示的方法,请亡者放下对世间的执著,求生极乐。亦可自成本尊,用手指轻轻在亡者眼皮上轻轻向下抚一下。此时助念者必须自成本尊;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助念者,则应观想上师或本尊在自己顶上加被。

    问:依佛法,亡者过世八小时内,尽量不要搬动他,但是往往助念人员赶到时,家属已循俗情做了一些动作,譬如在亡者口中塞一些东西,用砖块将亡者头部垫高。助念人员是否应先劝家属,将砖块等会影响亡者往生的障碍改善,或是只管助念,念满八小时再劝家属?

    师:助念人员应衡量当时亡者家属配合的情况,如一经劝导即能改善,就应予劝导,否则如费时劝导,不如争取时间助念。此时乃可观亡者依毗卢七支坐,坐于莲华上,再为之助念。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拜脚尾饭,是否应劝他不要摆?

    师:摆脚尾饭,并不触动亡者身体,而生障碍。故应以助念为要。

    问:若是前往助念时,家属在亡者身边吵闹,是否对亡者不利?

    师:若前往助念的师兄不只一位,在见到亡者家属将要争吵时,可分一、二位,去尽力劝导家属,勿在临终者或亡者身边争吵,以免妨碍往生。其他师兄则应专心助念。

    这种家属,实在是最不孝之子孙,最无义之亲人。此亦亡者本身业力的显现。为人子女,最大的孝心,就是引导父母修持佛法。其次则为父母舍报时,令他们心无挂碍,安然离去。若能更进一步,为他称诵佛号,助念往生更好。如果以上两项都做不到,至少也应为父母广做功德,以报深恩。

    问:有些亡者,因家属反对,而未能替他盖上陀罗尼经被。是否可将纸制之陀罗尼经被火化,而观想盖在亡者身上?

    师:可以。万法唯心,如果你发心希望他得到此功德,他便可以得到,如你观想般盖在他身上。

    问:助念到一半,家属不同意用密宗的方法助念,该如何处理?

    师:那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是一样的,主要是看念的人怎样住心、怎样发心。

    问:如果亡者家属不让我们到他家去助念,我们在隔壁帮他助念,功德和效用是否一样?

    师:可以,万法唯心,既然不能到他家,那就在隔壁,或者在自己家中为他助念,并观想他来到你家、或你到他家。或者将修持的功德回向给他,对他也很有帮助。临终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如果此时为他做很多功德,也能帮助他往生。

    问:有时一个晚上,连续为两、三位亡者助念,身体觉得很累;有时自己精神状况不佳,去助念恐怕精神不济,或有打瞌睡的情形。这种时候到底是勉强去助念,还是干脆不要去?

    师:如无人代替,虽精神不济,亦当带念佛机去作为辅助,并请家属轮流跟著念佛机同念八小时,佛号可以播放四十九天圆满,家属亦可同念。

    问:同一班助念的师兄,有的念得身心轻安,有的却觉得不舒服,这是否与助念者本身心念的清净与否有关?

    师:是的。助念者心念清净,悲愿宏深,身心自然轻安。

    另外亡者的罪业很轻,舍报八小时内有福报因缘请助念团为他助念,就很容易往生,亡者若已往生,则助念者自会感到身心愉快。但是有些罪业很重的亡者,则不但不会接受助念者的帮助,还会起排斥心,就让助念者身心不愉快,或是郁闷。

    因此,要确信自己助念的行为,就是菩萨度生的大菩提行,顶戴或自成本尊,乘著本尊度生的悲愿为亡者助念,不要有任何怖畏的心。若觉怖畏,佛慢就不坚固,就容易有障碍。若佛慢坚固,自己就是本尊,安住无取无舍的不动心、大悲心为他助念,度他往生,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障碍。

    问:亡者已过了三天半,脸色仍发黑,是表示什么?

    师:脸发黑,是没有超生,可能就是堕下三道了。

    问:可有方法能利益他?

    师:替他做功德。再者,既是已过三天半,进入中阴,就要叫他的名字,导示他迎向佛光,并了知一切中阴怖畏的境界,都是梦幻,不要害怕,不要畏惧,不要嫉妒。

    问:要不要叫他对生前放不下的都要放下?

    师:放不下,大多都是在舍报的时候,对他的亲人、事业、财产等放不下。

    到了中阴的时候,就是要告诉他:落中阴已不能再回旧身为人,世间的事不要再执著,此时最重要者,是下一生要到哪里?我们舍报并不可怕,此处气才一断,彼处即新生,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我们下一站要到哪里?要上升?还是要下堕?若要上升,不要堕下三道,那就要依以下的方法做:诸佛来迎的时候,迎向佛的光明;一切强烈的声音、可怖畏的情景,要晓得是幻、是梦;只有一个念,就是要到佛土,要迎向佛的光明;比较暗的光明不要去。

    问:某次助念时,助念团员都感到亡者业障很轻,助念很顺利,但助念后,却看到亡者鼻孔流出鲜血,这是何故?

    师:这是亡者由鼻孔流出红菩提,是很好的瑞相,助念团员应该高兴,亡者家属也当欣慰,因为亡者已成就为菩萨。

    我们一般对众生的帮助,仅及于此生,但是助念就不同,虽然仅短短数小时的助念,却能帮助众生达到究竟的安乐,甚至成就为菩萨。此菩萨又将乘愿再来,度无数的有情。经云:救人一命,胜造恒沙七宝塔,这仅是救一个普通有情生命的功德,更何况度一位众生成菩萨,功德更是无法衡量、想像。

    问:助念时,若丧家请助念团员用餐,可否接受?

    师:助念时不食丧家的饮食,是避免助念者本身的修持受影响。因此,助念团员应勿受用丧家的饮水或食物。

    一般而言,供佛的饮食,行者食用可得加持。但是超度、施食后的食物,或供护法、鬼神的食物,则不应再食,食之会生障碍。但可布施给畜生道众生则无碍。

    问:如果亡者是本宗的师兄,其法本、皈依牒、戒牒等,要如何处理?

    师:退回给上师,或是直接烧掉。法本上有“未经师传不得翻阅”,绝不可以留给子孙。但他生前的念珠,则可以留给子孙纪念,也能警惕他们人生无常、生命短暂,须赶紧修行。

    问:有显教行者来参加助念团,却不愿意来皈依,如何引导他?

    师:引导他修自性净土,或念佛求生净土。皈不皈依,就顺其因缘,或者他跟密宗的因缘还没到。但是我们都本著菩萨的慈悲,引导他修净土法门,愿他往生。

    七、超度释疑

    问:对于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专坛超度,助念团态度,应当随缘还是积极?

    师:要随缘。但亡者若非寿终正寝,则应请他的家人,为他请求专坛超度,或广作功德,回向亡者。

    问:有些师兄认为,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超度,会让别人误以为我们免费助念的目的,是为了要他们花五万元来超度,而造成他人的诽谤。

    师:这是讲话技巧的问题,不妨由一位比较懂得讲话技巧的师兄,专门负责介绍。

    再者,我们不管在助念、或是向亡者家属介绍超度时,都必须秉持以亡者之利益为考量的原则来做。如果我们是想为了能让亡者确实往生极乐、解脱轮回,而去助念,而去介绍超度,我们的态度自然诚恳。对方感受到我们诚恳的态度,自然能够接受,而不会诽谤。

    问:有的师兄说:如果必须靠师父超度才能往生,等于我们助念没有用,那又何必助念?请师父开示。

    师:业障轻、善缘深厚的人,在助念时即可往生。而业障重者,单靠助念不一定能令他往生,还须靠具德的上师超度。但是助念并非没有功德,助念能令他消除业障,深种善根因缘,则在超度时自然容易往生。又有大恶之人,舍报后当直堕下三道,若是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则可使其免除直堕之厄,等到三天半后,进入中阴身时,才有机会接受超度。

    问:大恶之人不落中阴,若请师父为他超度,是否也能蒙益?

    师:当然能蒙受利益。助念、功德回向,尚且能令他蒙益,何况超度?

    问:若亡者舍报已超过四十九天,照经典上讲,应已轮转他趣,或堕于下三道。此时为他超度,是否对他仍有帮助?

    师:无论亡者已投生六道中之任何一道,为他超度之功德,都不会落空,福力功德仍加被到他身上。

    问:超度法会中,观想六道含灵往生极乐,是否亦可观想他们直接汇归毗卢性海?

    师:根基较差者,未必能直接汇归毗卢性海。须令彼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一方面仗弥陀愿力接引,再加上行者为他们观想助念,如此才易往生。

    问:亡者不曾修密法,受师父超度时,不懂得投入光明,我们如何引导?

    师:亡者在接受超度时,就已经知道,不用你引导,因为他有神通,他比你清楚太多了。

    问:若不知道亡者生辰,是否亦可请上师为他超度?

    师:由于世界上人口很多,仅仅大陆就有十二亿人口,其中同名同姓者不在少数。因此,即使不知道亡者的生辰,也要知道亡者的地址、藉贯,以及请求超度者与他的关系。尤其是早产儿、堕胎儿的超度,一定要注明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姓名,才不会弄错。

    问:如何拔度已亡之父母?

    师:可配合观想,持六道金刚咒,至少十万遍以上,多多益善,最稳当要持百万遍,并需依法而修,则以后只须七遍,即可度之。观想方式,为自成本尊,咒轮放金红色光,而遍照六道父母或已亡之父母亲人,观亡者触此佛光,业消障除,莲华承足,刹那往生。不仅度自己父母,一切已亡的众生,皆可念七遍度他。若是参加宴会时念之,可以使所有和你一齐参加的朋友、及筵席上的生命得度。学密之人,首要度自己冤家,视自己的冤家,如同自己的亲人,发悲心去度化,才容易成就。

    问:法界中的有情,刹那间死亡的非常多。可否在修法后,烧一张纸制陀罗尼经被,再加以观想,而度这些无数的中阴身?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每一刹那,法界有情死亡而成中阴身的数量,有亿亿万万,无法估计。因此,我们度众生,前一刹那才度走许多中阴身,后一刹那法界中又出生了无量中阴身,所以昼夜六时,没有一时不是我们度众生之时。而众生中,又以中阴身最易度脱,在那新旧交替、尚不知要到那一道去轮回的时候,身心彷惶,最易得度。故无论何时,持任何咒,都应观心光遍满虚空法界,度一切有情。

    至于烧往生被,固然能利益鬼道及中阴身类,但利益之广狭及深浅,仍须视行者之愿力及观修之力。若能真发菩提心,观心光、咒音遍法界,广度有情,如是烧往生被、或不烧往生被,都能如实利益一切有情。

    但烧往生被或往生冥财咒纸,偶尔烧则可,不可常烧,亦勿固定时间烧,烧成习惯。恐怕鬼道众生执著,若你偶尔没烧,怕鬼道众生要来干扰,造成障碍。更重要者,行者须本清净心,为度众生而烧,不可执著烧往生纸之功德,造成自心之障碍。

    八、舍利释疑

    问:亡者火化后,有烧出舍利花,是不是表示已往生极乐?

    师:舍利花不代表往生,而是超生善道。

    问:那如何验证亡者往生极乐?

    师:往生极乐,是无法以世间之事相验证的。但若就经论所说推断,若有舍利子,即可表示已往生。因舍利子是戒定慧修持功深之证验,在显宗的大德们,皆须修持极深,才能有舍利子。

    我常说:助念功德很大,能在他舍报的最后一念,令他住于佛,就能成就,若他这一生业不是很重,即能往生。

    问:亡者经本宗助念团助念后,或经上师超度后,火化所得的舍利,与一般终生修持所得之舍利,有何差别?

    师:两者功德是一如的。譬如有些人终生念阿弥陀佛,在舍报时与弥陀愿力相应而往生;另有亡者,因本身的福德因缘,在临终时遇到本宗助念团为他助念,也同样仗弥陀愿力之加被、与助念者愿力之帮助,而得往生净土。这两者功德是一样的。

    问:经师父超度之亡者,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子,以黄色偏多,是否有特别的涵义?

    师:黄色舍利较多,表示亡者南方宝生佛之平等性智较为开显。除了五佛智慧各显五色舍利,亦有黑色的发舍利、肉色的肉舍利等。总而言之,有舍利子即是一种祥瑞的征象。

    一般修显宗的大德,要戒定慧修持很好,舍报后才有舍利子。而密乘的行人,有很殊胜的方便,几乎每位都会有舍利子。即使仅持六道金刚咒,火化后也会有舍利子。至于舍利的多寡,并不在持咒遍数的多少,而是视本人的修持、证量而定。

    问:为什么一个小孩子,既无任何修行,也未经助念,同样能火化出舍利子?

    师:此乃因长久以来,我们所赠送之金刚明沙、咒轮贴纸、往生被,都使用在各助念团所在地之殡仪馆及火葬场中。依密宗经典所说,凡有微风吹过密宗行者之衣角,即能利益下一位被此微风吹拂之众生。又如“大宝楼阁咒”、“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等咒,众生闻听、看到、触到、从其影中过,皆得灭无量罪业,往生佛国净土。至于“六道金刚咒”、“大灌顶光明真言”所加持的金刚明沙,凡触一微尘许,亦可得到密法的无上加持。小孩童真未受世法污染,罪业极轻,即使无甚功德,但碰触到我们助念团长期以来洒在亡者身上、焚化后残余于炉中之任何一法宝之微尘,即得密法加持,而火化出舍利子,或完整的头盖骨。

    因此,我们乃将大灌顶光明真言及往生咒之咒轮,做成不锈钢之咒牌,钉于各处火葬场之焚化炉中,则往后每一位火化的亡者,都能承受咒轮加持,消除业障,乃至往生净土。我们发心,要把握每一个能度生的因缘,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问:有些受上师超度之亡者,火化出舍利子,其家属将此舍利子拿去请示显教师父,显教师父却说不是舍利子,因亡者生前未修持佛法,不可能有舍利子。遇到此情形,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解释?

    师:这便是显教与密宗的差别。显教要能火化出舍利子,必须他本人在生前有甚深的修持,由于戒定慧的薰修,才能在死后火化出舍利子。但密宗,即使亡者在生未曾修持,却可以藉由已成就之上师的修持力、诸佛菩萨与传承祖师之加持力、及密宗大超度法的功德力,而使亡者往生净土,并火化出舍利子。而我承仗华藏祖师三十余年不曾间断地修持大超度法,圆满十万坛之功德加持,所以我所超度的亡者,也能承仗祖师加持之力,而火化出舍利子。

    《圆觉心法指归》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目录

    序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一、传承法脉

    二、初机佛法

    三、密法授受

    四、修持疑义

    五、较量功德

    六、供养事义

    七、破执显正

    贰、摄引权便

    一、世法方便

    二、外道摄受

    三、障碍对治

    参、起修基础

    四、持咒观修

    五、禅定要诀

    六、开顶通脉

    七、修持心态

    八、参访开示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1、标真

    2、了妄

    3、征心

    4、立理

    5、修持

    6、次第

    7、心法

    8、证境

    二、上座观修

    1、观修知见

    2、正修三观

    3、返闻自性

    4、亲证本体

    5、起用度生

    三、生活行持

    四、转妄除障

    贰、辨类析微

    一、持咒住心

    二、光明现量

    1.光明幻迹

    2.自性光明

    3.五佛智光

    4.观修光明

    三、修证位次

    1.证前

    2.证悟

    3.胜进

    4.圆证

    5.辨异

    6.度生

    7.成就

    8.往生

    四、解缚入寂

    1.现相

    2.魔扰

    3.业力

    第三篇: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一、对助念团弟子之期许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贰、随机问答

    一、助念常识

    二、助念功德

    三、助念方式

    四、导示要点

    五、观修法要

    六、特案释疑

    七、超度释疑

    八、舍利释疑

    序

    原夫诸佛自证,离言绝虑;众生长迷,罔觉靡知。故从智垂悲,梵网坐八千之道座;由体起用,华严现无边之刹海。于离言处,发妙音以标月;于绝虑处,依胜境而观心。无非随机摄受,如应调伏。开示众生佛之知见而令悟入,是即诸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缘也。

    圆觉心法,乃释迦如来亲传至极究竟了义成佛法门,融藏密无上瑜伽之精髓与中土一乘心法之要义,引导众生直证自性清净光明菩提心,现证四身五智,一超直入,毫无迂回,实乃三根普被、至圆至顿、殊胜微妙之法。此圆觉一心之修持要门,乃由众生本具之自性菩提心起修,以此菩提心智返照菩提心体,乃至圆证此自性菩提心。是故修处即是证处,以因地心证果地觉,因果同时,故为至顿之法。其修证者,不论根机利钝,只凭修持精勤,凡对上师、传承具足净信,严持净戒,心念清净者,但能发大菩提心、勤修心法,其上根者即身可现证此光明菩提心,次者亦可于临终光明或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契入,即便下下根者,至多三世必可成就。因本宗之传承不曾中断、法门乃至极究竟直证圆觉之法、历代祖师又皆是大成就者,具此三种殊胜加持,故凡深信、切愿、力行者,无不成就。即其成就也,证菩提心之体大、空分,乃觉空不二之境,空有双超,轮涅不住;证菩提心之相大、明分,乃明空不二之境,展现五佛五智光明刹土、华藏世界无尽庄严海;证菩提心之用大、大悲遍显分,乃显空不二之境,故起无边妙用,如幻度脱法界一切如幻有情,悉令同证此自性菩提心。以此圆摄三根、圆证三大、圆度一切众生而无余,故为至圆之法。

    而圆觉宗心印传承,溯自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佛,传与第二代文殊师利菩萨,再传第三代莲华生大士,继传第四代贝雅达赖祖师,复传第五代诺那呼图克图祖师,后传至第六代莲华金刚藏上师,而至本人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共仅七代,一脉相传,并无旁支。圆觉心法,亦复如是,自印传藏而印度失之,复传西康而藏地失之,即至中土而康地亦复失之,故此心法如今乃仅存于台湾诺那?华藏精舍,由智敏·慧华之所持守。

    智敏·慧华自蒙恩师青眼,忝负传承大任,开坛弘化,已垂廿载。适值兹末法,乃邪外纷繁,法灯将灭之兆;亦莲师悬记,密乘普兴之时也。故本阇黎之天职,布法雨于回光;应时势之因缘,拯群生于狂澜。如斯重责,唯期戮力承担;惕励勤谨,不负恩师付嘱。庆喜传承加被,护法佑持,乃使圆觉心法弘遍尘寰,光扬宇内。

    乃有诸弟子,初入觉门,未明心性,乍闻妙法,反致迷疑。故乃随扣应音,拨云现月,指示真如正道,令归圆觉心城。迭历廿年,久积成卷。复承诸弟子恳切祈请,汇整刊行。为应莲师之授记、顺法运之因缘,袭诸祖之悲心、导众生之成就,乃付梓工,用广流传。普愿有情闻见,悉发无上菩提之胜心;深期弟子行持,齐臻究竟解脱之净土。

    圆觉宗第七代心印传承法嗣智敏·慧华金刚阿阇黎耶谨识

    时维佛历三0二七年岁次庚辰月日

    公元二000年月日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一、传承法脉

    问:上师何以要将无上密心法普传?

    师:我唯一的希望,是愿众生都能早证菩提,故将胜法普传。虽然众生根器或有不够,然此无上密心法,但有一句入耳,便是成佛之种子。纵然此时因缘未具足,他日时机成熟,便能顿然开悟。倘密而不宣,易错失许多根器已成熟之众生。

    事实上,无上密心法,乃是甚深难信之法门。一般有相法可求可得,不过为诸佛度生所设方便。唯有心法,乃是直揭诸佛心体,既无形相,又不能以意识思量,正须泯却人类一切的心、意、识,方现本心,故为无上甚深难信之法。凡能于此法门一心深信不疑,而受持得入者,无不是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方获如此福智机缘。于此等具福具慧众生前,密而不宣,则殊失菩萨度生之慈悲,亦难畅诸佛出世之本怀。

    当此时节,正是莲师授记“铁鸟腾空,密法普传”之时期,若不广传,密法何能依此授记而普遍?然而又云“灯将灭时还复明”,故知密法普遍之因缘,亦循众生业力而不易长久住世。是故得遇心法实为不易,错过此一时机,千生万劫再难值遇。大众切莫因循怠惰,入宝山空手而回,则辜负传承诸佛菩萨之一片苦心。

    问:何以法门如此殊胜,众生却不易契入?

    师:众生无明妄执坚固,业力所牵,只信自己眼见耳闻,以为真实,却不知自身在梦,根、尘、识皆幻,是以对此非眼耳可到、思想可及之一乘大法,不易信入。唯宿根深厚,广运菩提心者,方能闻胜法而契入,一超直入性海。次者,积聚福慧资粮,令无明妄执渐薄,得以深信、切愿、力行,亦能渐次成就。

    凡一乘大法之弘化,障碍必多,多生罪业集中此生了故。所以修一乘法之行者,必须愿行具足,坚毅不退,方堪负荷如来家业。

    问:本宗弟子是否过去生生世世曾追随上师,只因弟子们业重,未修成就,仍在六道轮回,才劳动两位师父不断再来娑婆度我们?

    师:不是。虽然看起来,所有弟子都在六道轮回中,但是并非每一位都如此。也有些是发愿,乘菩萨的愿力而来,来此依法修持、成证,乃至广度众生。犹如世尊一般,示现如一般常人,由不明白佛法,开始起修,到逐步证觉。如是示现,乃为一切众生作榜样:每一位众生,只要精勤修持,都可以成就。

    至于我们是否每一生都可以成为师徒,则须靠我们彼此发愿。若我们互相发愿,生生世世皆为师徒,以后就如愿实现。又,我们时时发愿,生生世世都值遇密法,都修持成证,广度众生,时时如是发愿,如是回向,则生生世世都将遇密法、成就、度众生。因愿力乃极其广大而不可思议故。

    问:上师见到华藏祖师时,曾感动得流泪,未知是何因缘?

    师:祖师说是多生多劫之因缘,但详细内容,我并未向祖师请问。因祖师住世时,一、两年才来台湾弘法一次,每一次约两个月,要在全省巡回弘法。那时其他师兄参与的很少,所以我们两位师父,为法务已极烦忙。且当时经济不宽,祖师来弘法时,我们就将自己卧房挪出来,并且亲自连夜将房间油漆一遍,并买新的床褥、用具,供祖师使用。祖师来后,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有人来请教,得空时已到深夜,而祖师亦已疲累,我们亦只能以修持上最关紧要的问题向祖师请示,像过去因缘之类,便无暇问及。

    但我确信,祖师与我之因缘,就如同我与诸位之因缘,谁发愿与我生生世世都在一起,我们就会生生世世都相遇,直到我们都成就,各有各的刹土,仍是同在法界,彼此相互涵摄护持。

    此外,我亦确信,自己未来每一生,都是先拜祖师为师,然后再弘法。就以此生而言,我很早就想修持密法,当时台湾也有很多密宗的师父、及显教的师父,但总未皈依。直到有一天,接到中华佛教居士会的一封法会通知函,说:藏密宁玛巴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华藏金刚上师莅台弘法,我怦然心中一动,认为他才是我的师父,故我一生仅皈依祖师一人。

    问:请问上师:皈依华藏祖师后,如何地修持,才有今天的成就?

    师:佛法浩瀚,讲成就我是不敢当。但在我尚未见到祖师之前,就很喜欢修持密法。我看到沈家桢居士的〈什么是佛法〉上面说:修习密法并不简单,要有因缘。后来又看到〈了凡四训〉记载,袁了凡居士持准提菩萨咒,相当有感应。于是在书店找到〈准提神咒修持观诵法要〉一书,如获至宝,就依之而修。那时智敏上师在台视担任美工组组长,一天到晚都很忙,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半才回来。我独自在家,有很好的修持环境。不用多久,就觉得自己入此法门,修持颇有正确的觉受。幸亏后来遇到华藏祖师,否则没有师承,虽有效验,恐怕亦要堕地狱。

    祖师在我皈依后,就教我修绿度母法。那时我心中犹不舍准提,后来又很想修“弥陀大法”,就向祖师求此法。但祖师对我说:“你应该修度母心要,过几年你可以依度母心要成就。弥陀大法只可以兼修,因为弥陀大法是半渐半顿的法,心要法是全顿的法。”虽然当时我也不太懂为何心要法是全顿法,而弥陀大法是半渐半顿法,但我还是决心依祖师开示,专修心法。

    在一路修持中,参阅了很多大乘的经典,慢慢了解到心要的直接安住,确实是至顿之法,毫不迂回。但无论参阅了千经万论,总不及自己证悟,文字知解和实际证到是完全不同的。

    我到台湾三十年来,很少出门。而在我居家生活中,有好几年,智敏师父每天上班十六小时,这一段时间我独自在家,轻居简餐,除生活上必须的事外,其他时间都用来修持,觉得十分殊胜。这点要特别感谢智敏师父,宿世的因缘,让我遇到他,外面的事都由他去张罗,让我能安心修持。如今各地分舍林立,也都是他的功德。

    问:贝雅达赖祖师与莲师相隔那么多年代,如何能承受心印传承?

    师:因为莲华生大士传给贝雅达赖祖师的心印,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以莲华生大士已证超越时空的虹光身而言,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显现虹身,传授心印予贝祖。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净,才需要证书授权、法衣、法物来凭证。其实以贝祖闻名康藏,舍报缩身成尺许,乃成佛之证明,亲见莲师而承受心印,实无庸置疑。

    今后若有人怀疑此事,即知其住于凡夫心之分别妄见,而非无上乘了知时空本妄之智慧见,更非契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见。故凡以此问难者,即为轮回生死之众生。我们了了见到他的执著、烦恼,悲悯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当思维以种种方法,度他超脱现象的窒碍与束缚。

    问:密乘很注重传承,如果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要问:“第一代祖师的上师又是谁?在佛法之前无佛法,佛法到底是从何而来?”我们怎么办?

    师:圆觉宗第一代祖师是释迦牟尼佛,他的上师是燃灯佛。

    至于佛法从何而来?佛法乃是由以心印心的本觉之心而来。所谓本觉之心,即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界体性。

    问:本宗教传第一代祖师为普贤王如来,是否他方世界之无上密传承亦是如此?

    师:十方法界皆是如此,共此一普贤王如来。

    问:阿达尔嘛佛(普贤王如来)、以及大日如来,在本体上有无差别?

    师:在本体上,一切佛皆无差别。

    二、初机佛法

    问:佛总是说“由信入”,而不说“由理入”,是何道理?

    师:理也要依靠信,才能入到理。若连信都不信,对你说理,你连听都不听,理又如何入得?莫说是我,即便是诸佛菩萨,妙转法轮,你若不信,也没有用。是以说:佛不能度无缘之人。

    问:何以佛经中,会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师:三藏十二部经,皆是佛陀为开示众生令悟入佛之知见所说,此为诸佛出世之本怀。之所以会有种种不同,不过是应众生根机之不同。或者依“有”而说,或者依“空”而言,或由“体”而讲,或由“相”而立,无非是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

    问:佛传八万四千法门,以应众生种种根机,何以众生仍然度不尽?

    师:“众生度不尽”,是众生之知见。法界众生无量无边,非想像所能及。释尊虽传八万四千法门,还须靠众生自己精勤修持。佛菩萨或上师,不过给众生一把钥匙,实相之门尚须由他自己去开;开启之后,亦须他自己登堂入室。倘若一个师父便能令众生皆成佛,则释迦牟尼住世时,所有众生都早已成佛,就不会有你我在此了。

    至于佛之知见,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你我、非你我、是名你我。

    问:为何佛像的表情,有寂静相,也有忿怒相?

    师:寂静尊是为度如你这般深具善根之人,忿怒尊则是度那些顽恶不化之人,以忿怒相将之降伏,然后引入佛法正道。

    问:但佛不是不用神通拨无因果吗?

    师:此非神通,亦非拨无因果。若非宿世广植福德胜因,此世怎能遇见密法?当知此乃密乘于度生上,无比之悲心,显现为殊胜之方便大用。显教若遇顽恶不信者,便无法可度,只有默摈。但密宗则不然,遇不信者,要以种种方便法门度之令信,遇顽恶者,亦要以种种方便法门度之入道。总之,无有一众生不令得度者。故而有威猛尊之化现。

    问:观音为何既要现准提佛母相,又现千手观音相?是否与众生烦恼有关?

    师:对。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故观音亦现多种手印及身相,来度众生各种烦恼。手上所持法器,即表度众生回到本来之大用。

    问:修阿弥陀佛法门,与修度母法,有何差异?

    师:莲师与度母为宁玛巴之本尊,修持易得觉受。譬喻阿弥陀佛如国王,度母如邻里长,较之,度母更易与行者接近。因此在康藏,任何人皆持度母咒。勿以为度母现菩萨像,而认为他不如佛。须知当释迦牟尼佛成就时,有无数魔军来扰乱,阻挠释尊成佛,还赖度母现身释尊顶上,“哈哈吓吓”大笑八声,魔军才颠仆溃散,化为微尘,释尊乃证无上菩提。

    度母分身亿万,到每一个众生身旁救度他、护持他,此即度母之所以被称为“圣救度佛母”之由来。度母于任何时刻、任何处所,都以一切方法,广度法界有情成就。故修度母法,于世法、出世法,皆能如愿成就。

    然志心净土者,特别是老年修行者,则宜专修弥陀。

    问:出现于释尊顶上之度母,是否亦是唯心所显?

    师:三界唯心,一切相皆是如幻而现。

    当释尊即将成证时,真实的心光照耀法界,魔宫为之震动,魔王大感恐慌,以种种方法,阻挠释尊成佛。我们密乘行者进度快速,障碍特多,因多生障难集中现前。若能坚忍不拔,深住体性,不畏一切困难,才能如释尊一样,究竟圆成佛果。

    问:无始以来,有恒沙诸佛出世,不知诸佛出世之共愿为何?

    答:《法华经》上,释尊曾告诉舍利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此即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之共愿。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什么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如何,佛菩萨即现何身。故在此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现上师之身,示同凡夫之相;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弥勒佛将会出世。

    问:为何同一个咒,密宗的咒音与显宗的不太相同?

    师:密咒传入中国,已几千年,因时空变化,加以南腔北调,方言各殊,咒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密宗,则依藏音,有所根据,但因历代师徒口耳传授,所以同一个咒,咒音亦会有差异。

    问:本宗所传之“六字大明咒”,为何多加一个“啥”字,而成七个字?

    师:这是本宗第五代祖师诺那呼图克图所慈悲传下,“啥”字乃西方莲华部之心印。六字大明咒为四臂观音之心咒,加多一个莲华部心印“啥”字,则成为千手观音之心咒。

    问:何谓“权乘”?

    师:三乘圣贤以空为究竟,虽出轮回,却恒住空定,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未能起用遍度法界众生。众生本具之光明菩提心,有“本体空、自性明、大悲遍显”三个部份,而三乘圣贤所证仅止于空,未达体性之全部,犹在中途权现之化城,未至实境,故称之为“权乘”。

    问:为何佛经上,总称人为善男子、善女人?

    师:因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把尘除掉,清净本体当下显现。故佛称善男子之用意,就在勉励弟子除尘,返归本来。

    问:佛家是否不承认有灵魂?

    师:只是名称不同。佛家称之为“妄识”,是妄识如幻在轮回六道。就究竟而言,流转生死者,只是众生之妄念。真正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只是众生不自觉罢了。

    问:为何向他人宣说佛法,有人很快就能相信,有的人却始终不信?

    师:要真正断疑生信,须悟见本来。在未悟之前,业轻者较易相信佛法,业重者则总是怀疑。发心度众生,亦应如幻而度,不著度相,但尽己力,而随其因缘。

    问:他人生病时,为他持治病咒治病,会不会将病转到自己身上?

    师:安住体性空,如幻自成本尊为人治病,即不担业。如佛慢不坚固,根本不信自己是本尊,则会代受些许。

    问:何以国外以催眠术探求人之前世,大部分前世皆为人,而无畜生道转投人身者?

    师:由此可知,由三恶道要转入人身,十分困难。而由人道堕入三恶道,却十分容易。许多猫狗,前世可能即为人身。因此,大家要行五戒十善,千万不可为恶,以免堕入三恶道。

    问:到底此世亲人,是前世冤家,或是过去也是自己亲人?

    师:凡为亲眷,不外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还债、索债。以世法而言,你此世欠人的债务,未来一定要还。还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你的父母、妻儿、兄弟、朋友、至亲至爱者。唯有如此,你才肯心甘情愿还他们的债。

    问:那倘若有人此生一见某人即十分厌恶,是否表示此人为其过去的仇怨?

    师:书载某尊者,曾见一妇人抱子喂鱼,并用鱼骨打狗,尊者观其宿缘,发现其子为前世怨家,鱼为其父,狗为其母所投胎。由此可知,众生总是只认此生父母,却不知怨家仇人多为上一生或过去之父母。

    一见某人或即厌恶、或即欢喜,乃宿世因缘。但宿世为亲、为怨?无始至今,每一众生都曾与我等累世为亲,亦都曾与我等累世为怨,为怨为亲,轮转不已,何可执定谁怨、谁亲?是故于一切众生,皆应舍离怨亲之想,平等视之。

    问:书载某大德,自取邻人食盐少许,后每入定,便见盐山,待偿清后才消失,是否任何因果皆如此严重?

    师:任何因果,丝毫不爽,一一业债,皆需偿还。众生之升堕苦乐,皆受业力牵引。但我们无始业债无量,极难一一偿尽,唯有发大菩提心,精勤修持成就,令无始冤亲债主,悉皆度往极乐净土,无始业债,方能不偿而偿。

    问:布施用以破悭贪习性,是否布施多寡都一样?

    师:布施不论多寡,唯论发心。以前有一位贫女,将仅有的二文钱,布施庙宇,功德回向众生,住持方丈亲自为她回向。后贫女贵为皇后,复以车载珍宝供养该庙,而住持仅令弟子为之回向。皇后觉得奇怪,问方丈什么原因?方丈说:“昔日二文钱虽少,但却是你全部所有。今日珍宝虽多,不过像牛之一毛而已。”由此可知发心之重要。

    众人愈习惯于布施,则于世间法就愈能大舍,临终愈轻松愉快。何况施比受更有福!不愿布施而执著坚固,样样都想贪来自己受用,如是对境种恶因,一念接一念,皆是轮回痛苦之因。

    布施应三轮体空,无人无我,不分自他,利他即利己。唯有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什么皆可布施才是真菩萨行。养成这个习惯,临终才不会有所贪著,说走就走,而了无挂碍。

    诸位仁者,当知临终之痛苦,不仅是承受身体四大分离之痛苦,最主要的是内心千般挣扎的痛苦,牵挂妻儿、财产、及世间上所喜爱者,而放不下,而舍不得,所以迷茫随业力下堕三恶道,实可怜悯。倘若平时养成布施之大舍心,临终便不会有丝毫牵挂,如此方可解脱轮回。六度万行,布施居首,正是对症之上等药方。

    问:曾闻:出家众无论有何过失,在家众都不能纠正他,是否正确?

    师:华藏祖师住世时,若有弟子要出家,祖师皆劝他不要出家,并且开示:出家重要的,并不在于身披三衣、外现比丘相,而是在于心出家,倘若心能恒住体性空寂,又不舍大悲,无人间之执著、分别,方为真正出家。由此可知,出家并不在于披三衣。倘若披著比丘之衣,心中却总是人我、是非、得失,乃真正对不起佛祖与众生。若有在家菩萨,心能出家,常住于体性空寂,本著大悲之发心,就可以指正他的缺点。

    但是,出家之环境十分殊胜,无须上班,亦无种种家累、俗务之操劳,可以专心修行。倘若身出家而又能心出家,安住体性又不舍大悲,则为庄严佛法、庄严道场,堪为人天师表,令众生离苦得乐。

    问:为何在“西藏佛教史”中,有记载转世活佛仍互相打仗、迫害的情形?

    师:宗教若涉入政治,就会发生问题。故本宗极力主张绝对不应涉入政治,否则弟子的修行就不能成就。因为政治太过复杂,加入党派,就会为了利益而与其他党派产生对立,并用种种手段来联合或分化,这与佛法是大相迳庭,根本是相反的道路。所以本宗弟子,不应涉及政治或党派,以免在修持中,自心不能安住空寂。在这一点,我十分推崇中国的佛教,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极少涉入政治,既不会带兵打仗,亦无党派之争,操行十分高洁。

    至于西藏佛教中曾有的战争,亦是因缘如幻示现。法界中无一事物为真,一切皆如幻戏演出,不妨视为让密法在此末法时期普遍弘扬于全球的一种因缘。例如莲师对佛母移喜磋嘉开示之临终与中阴〈口诀要义〉,过去乃十分珍贵,难以见闻之法要,现在由岩藏取出,译为英文,再转译为中文。凡此皆为莲师所示“铁鸟腾空,密法大兴”、“灯将灭时还复明”之因缘显现。

    问:莲华生大士曾云:释迦佛教法住世仅有五千年,过此五千年,是否在南阎浮提,佛法全隐?

    师:莲师所指,乃是一乘心法,因众生业力之故而隐没。但是一般显教的教法,及六字大明咒,则仍然住世。尔时倘娑婆世界中,有根器较高的众生,亦会被摄受到他方刹土,修习一乘心法。

    问:《华严经》中所说的小世界,有须弥山、铁围山、香水海、四大部洲的宇宙构造,是物质世界还是禅定中境界?

    师:须弥山、铁围山、香水海、四大部洲,都在三界之内,皆为众生眼中之物质世界。

    华藏祖师曾于禅定中,亲见小世界。我们所居的地球,可能为南赡部洲极微小的一部分,或是南赡部洲的一粒微尘。由于科学技术不足,我们修持的境界也还不到,所以无法见到须弥山与七重香水海。如果科技继续不断进步,总有一天将证实佛经所言不虚。或者我们禅定够深,亦可实证小世界确如佛经所说。禅定功深,非仅能见小世界,在大圆满修持中,十方无量刹土,都能以肉眼亲见。

    三、密法授受

    问:为何修本宗的法,可以即身成就,显教的法则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师:因圆觉宗心法是从根本光明心体上,直指自己本来即佛,只要不住六尘,不著空有,便可直破根本无明而成佛。而显教除禅净二宗外,总是依因明比量,在理上作种种抉择取舍,在枝末无明上,慢慢地除尘,然而根本无明未破,则枝末无明暂除还生,故须历经长远时劫才能成就。

    问:何以佛陀住世时,许多众生闻法即开悟;现在的众生,即使遇到殊胜法门,仍难得开悟?

    师:佛陀住世时,能亲闻佛陀说法者,多深具福德,业障很薄,因此往往闻法即开悟。如今不但佛陀已圆寂,且为末法时期,人心不净,师资双方皆逊于佛陀住世时甚多,故难以成就。

    但本宗有三种殊胜处:一、本宗所传释迦牟尼佛心地法门,一超直入,修处即证处,过去在西藏,只有大喇嘛或法王,才有资格得法,此为法门之殊胜;二、教传、近传之传承不中断,此为加持及口诀殊胜;三、代代祖师皆为大成就者,是为说法者殊胜。合此三者,虽佛已示寂,犹如正法住世。各位有幸受持,若能虔信、切愿、力行,是为善根福德具足,则即身成就并非难事。

    问:修密是否需要特殊根器?

    师:芸芸众生之中,有缘得识密乘者不多,而能接近密宗无上心法者,更是极少。若非福慧皆备的大根器,又如何得此因缘?故凡入本宗者,应自敬自重,善加珍惜,勤修本宗所传之心法。

    本宗一入门之初,即为行者点明“自身是佛”之理,若能信得过此点,由果位起修,则迅速无比。我今举一例:如人有屋而不自知,还一心计划集木造屋。若经他人告知:此屋即是他所有,只需进屋,便是屋主。则他只要进屋清理多年的尘屑即可,无需从头奠基。何等方便!

    本宗对于新皈依者,只要一心净信,四皈依咒及百字明持满十万遍,我们即直接导入心法之门。至今已有不少弟子由此契入,效验颇多。但若屡修却无法契入,即回头修习四加行。如此依根机而设进阶,可减省大部份弟子许多时间。

    我们为师者,只有一个心愿,即是一心帮助弟子愈快成就愈好,因此传法上也尽量避免迂回耗时,故希望本宗弟子,珍惜我们所传之法。

    问:密宗之法有无高下分别?

    师:藏密始自莲华生大士,唐密则始自善无畏。虽然传法有异,成就有快慢,但由究竟观之,则无差别。显密二门所臻之圆满境地,也一无差别。至于东密,则是在唐朝时传至日本的,所传之法,仅属三乘之有相法门,而没有无上部心法。凡此皆是应众生根器所需,而引出之法缘,我们不可妄评高低好坏,能适性契机者即是好。只是由时间来看,修东密需十六生方能成就,藏密若得明师及无上心法,则可即身成就。这只是修途中时间上的差异,若至彼岸,则一切无异。

    修心法者,不可起分别心,勿计较,应转识成智,转色法为心法。只要一起分别、计较,则落于相对之尘、色,而离开心法了。

    问:平日可否参考其他教派之经书?

    师: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修持方法则应依本宗法本而修,不可掺杂他派修法。祖师制定法本,每一步骤,均有其佛法上之依据,与修持之验证,若在本宗修法中,夹杂他派修法,反而不相应。又虽然显密各教派均源自佛陀,但若对师父信心不够,则无法蒙受真实利益。倘若杂修各派之法,而不能专依一师一法一本尊深入,则往往因修持之心力分散,使得原先专心一志所修到的境界退失,菩提之路反而变得迂回而反覆。

    问:皈依无传承或无阿阇梨资格之上师,后果如何?

    师:昔莲华生大士,求法于佛母,佛母云:“密无师承,不得滥学,宜先灌顶。”大士乃生而成佛者,犹须如此,我们何能免此?密勒日巴尊者亦尝歌云:“若师不具净传承,求得灌顶有何用?”可知学密必须灌顶,尤须具有一脉相传不中断之传承。

    或有不具传承,亦无阿阇梨资格,而为上师者,其人虽甚慈悲,修持亦甚好,但彼为你灌者,恐非诸佛传承之法流,修其所传之法,会白费时间。况有为名闻利养,而自称上师者,师徒恐有共堕金刚地狱之虞。

    问:没有传承而自称上师为人传法,将受到何种业报?

    师:据闻:过去白教有一法王,不但家中养了二十几只孔雀,并且每到一处,闻说何处有孔雀,必定前往观看。有人问他为何这么喜欢孔雀?他回答:“这些孔雀,上辈子都是假上师,自己封自己,要像孔雀那么漂亮庄严,因此堕落到畜生道。”此报尚属轻微,业重者要师徒共堕地狱。

    问:上师曾开示:助念时不能“带领”亡者持咒,那平常修法时,能不能观想众生一起持咒修法?

    师:本应如此。“观想”与“带领”不同,观想是自己观修,可令自己菩提心开展,令心量广大,即使观想整个法界的众生一同修持,亦不会犯戒。

    但是,你不可以告诉人、非人等、乃至中阴身,要他们跟自己一同修法持咒。此即“带领”,亦等于将此法与咒传与对方。未具传承与传法阿阇黎资格之金刚乘弟子,不能传法、传咒。若你“教”众生一同修持,便是违犯密宗根本三昧耶戒。当然,我知道大家都是因大悲心,想能多利益亡者,但发心大,也必须以持守戒律为根本。若令自他同违密戒,怎能算发心利他?

    即使如华藏祖师住世时,每天晚上修超度大法,有时候一坛,有时一天修二坛,持续三十余年,超度圆满万坛,华藏祖师之慈悲愿力,不可谓不深广。但他却从未教亡者与其怨亲债主跟著他一齐持咒修法,而且华藏上师所传下之多种超度法本,也无任何一种,要亡者与超度者一齐修法、持咒。试想:即使超度者是具传法资格之如华藏上师,纵然咒语普遍如“六字大明咒”,也未曾如此作。因此,即使诸位的悲心比祖师还大,仍应遵守密宗的戒律。因为,无数的密乘经典,皆明白记载:密法若未经上师灌顶,而妄自修习,即使修持颇有觉受效验,死后仍是堕入金刚地狱。倘若我们诵佛号密咒时,祈请本尊加持,即能令亡者得度,又何须冒犯戒下堕之险,要亡者与自己一同修法持咒,使自他皆不得利益而同堕地狱?有一本经上甚至说:即使地狱之报受完了,还须再堕畜生道。

    我们要令亡者往生,一定要依密法传承的规矩,依莲师与祖师的开示,只能“观想”众生与自己一齐修法持咒,不可告诉他们,要他们与自己一同修法持咒。如此才能对众生有真实的利益。

    问:但诺那祖师曾开示:经上师所传的咒,可以转传他人;未经上师传的咒,则可以自己持念,而不能转传他人。

    师:那是因为诺那祖师刚到中土,当时中土没有什么金刚上师,所以祖师才做此方便。但是现在我们要找到金刚上师极其容易,就必须依照密戒,由上师传授灌顶。

    问:于未成熟诸有情,不得宣说密法。但有时持咒之咒音,为人听到,而好奇问起,又该如何?

    师:倘出于大悲使然,而不是以慢心弦耀自己,或标榜本宗,则一般普通显教的咒语,为令对方起信心,权巧宣说其功德利益,则不算违犯。但亦应观察对方根机、与时地因缘而说,免得他人因不了解而毁谤,致遭多生多劫不闻正法,误了众生慧命长养之大事,便是自己弥天之过失,不可不慎。

    问:上师传法之后,是否也要为弟子承担业障?

    师:上师每传一次法,若弟子不修,上师就要为弟子担点业。因此弟子对上师最大的供养,便是法供养,也就是认真地修法。同样的,对佛菩萨、祖师的供养,亦是以心供为上。

    问:何以有人说:“塔底为最暗之处”?

    师:有些弟子,以分别识心看师父,以致于愈靠近师父,愈看不到师父的悲心,只看到师父的缺点。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侍佛二十五年的善星比丘,亦是如此。故云:“塔底为最暗之处”,实在也是识心作祟。正如《金刚经》所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法界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四、修持疑义

    问:修习密法,是否应先修护摩法?

    师:护摩法乃是“用法”;本宗是以“体法”为宗。因为“用法”是为应世,不外是求得一些名利、权位、事业等幻化之物,或为息灾求福等。要知人身难得,生命短暂,我们不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为个人利益得失的“用法”上面,而应在自己的心性及觉知上下功夫。虽然有些弟子发心很好,希望功德福报俱备后,可以余钱余力护持佛法,供养布施。但我仍期待本宗弟子专注心法,若能修得一念清净,便是更高的供养布施。《金刚经》说:若能一心净信、一念清净、一念般若智慧,胜于以满恒河沙世界的珍宝布施。故我希望本宗弟子,少在世俗利害得失上计较,而能在行住坐卧中返闻自性,此生必得成就。

    诸位已经修习专修法及心要法的弟子,应反覆阅读经典:《金刚经》、《圆觉经》、《心经》、《法华经》、《六祖坛经》、以及祖师的开示记录,都对修心法的人有莫大的启发。

    问:未皈依前,已久习观音法门;来此皈依,发现所传的是绿度母及莲师本尊法,不免有些失望。

    师:不要失望,绿度母即是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莲师更是合阿弥陀佛之身、千手观音之口、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之心的身口意三密而成的金刚应化身。故本宗所修,即是观音菩萨之法,只有让你更接近观音菩萨,与观音菩萨相应,并成为菩萨的化身。这就是菩萨的愿,他希望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度,都能成佛。

    问:在修行过程中,是否一定会有魔障?

    师:在修持过程中,如发大菩提心,为度众生愿成佛,任何境界,一切不住,即无魔事。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何谓“三昧耶戒”?

    师:“三昧耶戒”即指密乘一切戒。

    问:受戒后,是否犯戒就要堕入恶趣?

    师:堕不堕入恶道,并不决定于是否犯戒。任何人造了杀盗淫等十恶,皆要堕入恶道。受了戒,尚有机会和方法可以忏悔还净;若是造恶业又不知忏悔,则唯有堕入恶趣一途。许多人误以为不受戒者,犯杀盗淫便不会下堕,此是观念错误。佛陀设戒,乃是防非止恶,令心清净,忏其所犯、而予还净,悔于未然、永不再作,如此方有可能成佛。否则便如有毒之漏碗,任何甘露注入,皆将流失,且化毒质,不能贮储功德,反将堕入恶道苦趣。

    问:释尊当年舍身饲虎,在密宗是否违反“轻蔑蕴即五佛体”之戒?

    师:看佛经不可拘泥,佛法一切端看发心,倘为救度及利益众生,乃是发大悲心及菩提心,与密戒并不相违。

    问:父母之恩深如海,应如何才能偿还?

    师:应将父母奉为堂上两尊活佛供养。若父母已过世,则应尽力为父母做佛事,令得安乐。并以父母之爱,爱一切有情。则转缠缚热恼心,为清净慈悲心。

    问:何以古德有在尸陀林中修行之事?

    师:一者,为将“死”字贴在额上,了生死无常。二者,了佛魔不二,一切魔皆自心所变现,唯视心如何安住。倘以慈悲心对一切,则一切魔亦皆成佛,倘起邪恶之心,纵佛现目前,亦化为魔,一切皆是唯心所现。

    问:使用骨珠,若未经上师超度,有何影响?又使用骨珠,有何功德?

    师:骨珠未经超度,可能有亡者神识或邪灵依附,将吸收使用者精气与功德,或是障碍修持者清净。故一般骨珠须经超度后,再行使用。

    若骨珠由具德喇嘛之眉心骨串成,由于眉心为与诸佛光明相接的通道之一,亦为喇嘛修观精神汇聚之处,用之修法,则可承受喇嘛之修持,增大功德。另由喇嘛修持一生,仍需老死,手持骨珠,顿感人身朝露,世事无常,故日夕惕励,精勤修持,以超越轮回。

    问:舍利子应如何佩带供养?

    师:舍利子可以一直佩带供养在身上,亦可供养于坛城。红花干了,可以换新鲜的。另外再加一、二片绿色的茶叶,及七粒完整的米,以助孳生。

    问:生前是否可以食用佛舍利?

    师:佛陀舍利子可以吃,但是你要发愿:从此以后不造纤毫恶业。因吃了舍利子,行善之功德会增倍,而造恶之业报亦会增倍。再者,亦可以吃舍利水。将舍利子用丝绸扎起,放入茶壶或茶杯中,喝水即可。喝舍利水,亦不能再造恶业。

    诸位愿意吃舍利子,值得赞叹。今后便须以此做为惕励,不再造恶业,甚至连恶念都不要起。若今日你有一念来对人,他日便有人亦以这一念来对你,因果不爽。

    问:是否佩带舍利,也一样会令行者所作善业、恶业更加增长?

    师:是的,这亦是鼓励我们要尽量多作善业。地藏菩萨说:众生举心动念无非造业。佩带舍利可警戒自己不造恶业,连心念都要觉照,不让恶念生起。

    问:何谓无相舍利?

    师:舍利可分有相舍利与无相舍利。无相舍利,便是指自性而言。有相舍利,是指有修持者,因戒定慧薰修,荼毗后之功德舍利。

    问:将咒轮贴在卧房内,是否会不恭敬而致罪?

    师:本精舍所印之咒轮,皆是佛菩萨之咒。佛菩萨已无分别心,只要以恭敬心,供在何处皆无碍。若是护法之咒,则供处多有禁忌,因有些是世间护法,会有分别心,易生嗔怒。

    问:曾闻有所谓双身法者,未知密宗本来可有此法?

    师:关于双身法之问题,华藏祖师曾有详细开示。略言之,双身法原是为摄受婆罗门教,顺应其根性而设,以方便度脱之。本维摩诘居士:“不断淫怒嗔、亦不与俱”之义而修之。然而,我们中土原是礼义之邦,所以此法极不适合,且流弊很大。

    问:释迦牟尼佛当初成佛,可曾修双身双运?

    师:释尊当初于菩提树下成道,降伏魔军,魔女诱惑,亦不能动摇其心,苦修六年,亦未曾双运,照样登十三地正等正觉。《圆觉经》中有云:“淫欲为轮回根本”,甚有道理。我们长劫于六道轮转,正因淫欲,才会投胎。因众生在中阴,会看到男女交合,倘不知是幻,住心于无生,或忆持本尊及佛菩萨圣号咒语,而起爱憎淫欲之念,仅享刹那之欢,即入胎中,出胎时或牛或马,或饿鬼地狱,后悔已来不及。倘能于色欲无住,则不会投胎受生,再有轮回。

    问:密宗中双运,既非指男女双身淫欲,是否另有所指?

    师:祖师开示:菩萨修到不动心时,自性光明与法界本有之法性光明双运,而汇归法界本体如如。故诸位对“双运”两字,切不可作世俗想。观双运身,皆是光蕴身,而非色身。

    五、较量功德

    问:大白伞盖咒之由来及其功德如何?

    师: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说法时,适阿修罗率领大军犯帝释,逼近帝释宫,帝释求救于佛,佛心悲悯,顶涌百宝光,光中现大白伞盖佛母,又称“无敌金刚佛母”,手持大白伞盖,作无怖畏印,宣说“大白伞盖陀罗尼”,虚空涌现无量金刚,将阿修罗吓退。

    “大白伞盖佛母法”,有护国息灾、降魔、除障、及《大白伞盖陀罗尼经》所载之一切功德,对于除魔障尤有特效。持咒十万至百万,一切所求均能如愿。

    问:长寿佛的长咒,与百字明,功德有何不同?

    师:百字明可以消除众生的一切惑业烦恼、及无始以来的罪障,返回本元。

    长寿咒则可令众生证到法界永恒究竟的寿命,即如同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实证法界永恒常住的大光明藏。如用于世法,长寿咒也能延长寿命。

    问: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在消业障之功德上,有何差异?

    师:诸佛菩萨心咒之功德,多因愿力而异。地藏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故对鬼道特具救度功德;又承佛嘱咐,为六道教主,能消六道之定业;又于九华山应化,对中土因缘特深。

    金刚萨埵之愿力,为消除六道有情之一切烦恼、障碍、惑业、无明。又百字明为众生自心本具之文武百尊之心印,诵咒之时,得与百尊心印相应,故对消业、除障、去惑,都有殊胜功德。

    问:我们有百字明,好像可以做靠山,就常常容易做坏事。

    师:即使有百字明,也不是所有的业都能忏得掉,有的还要重业轻报,还有的来不及忏,业报就现前了。所以地藏菩萨说:“凡夫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我们既然都要造业,就要造善业,不要造恶业。

    问:持弥陀名号,与持弥陀心咒之功德,是否相同?

    师:若仅口诵,功德并无差异。但因运心及发心层次不同,则功德即有很大的差别。若住于无量寿、无量光之体性光明,发心广度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则功德甚大。若持诵时只求自己往生,则功德甚小。

    问:那持不同佛、护法的咒,亦一样吗?

    师:诸佛的咒,依其因地愿行,而在功德上会有不同。护法的咒,则依其本誓,与本尊咒亦有差别。

    六、供养事义

    问:佛像是否一定要开光供奉才好?

    师:佛像最好开光后再供奉,否则易遭邪神贪供而附著像上,这样供奉则对修行者无益,反生障碍。

    问:我们请佛像供养时,应如何装脏?

    师:在西藏,装脏仪式十分复杂。本宗著重心法,故所供养之佛像之内,只需放一心咒,及《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与咒,即可揽括一切功德。

    问:设立佛像,是为了起恭敬心和观想,但是为什么要装脏开光,岂不是多余?

    师:佛之金身,在未开光装脏时,只是一块铜,开了光、装了脏之后,便是真正的佛。故佛像不仅是为庄严道场之用,而是真正的佛安住之处。

    问:这是否和“你相信有佛便有佛,你相信有极乐世界便有极乐世界”的意思一样?

    师:你不相信有佛,还是有佛;你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还是有的。

    问:但是铜像是铜做的,因缘凑合才做成佛像,如果我们没有装脏,这铜便不是佛,难道装脏开光后,这个铜就会变成佛吗?

    师:没错。我们开光、装脏,是请佛的法身住到这个像上,这叫开光,也叫装脏。譬如释迦牟尼的真身,原是安住在法界,我们将他请来,安住在这个像上,这个像便是真正的佛,而不是一块铜。

    问:但不是说法身遍满虚空吗?怎么会固定在这里呢?

    师:就好像你也有佛性,本来也是遍满虚空,为什么又能安住在这儿呢?虽然我们的佛性遍虚空,仍能以这个身作为一个据点。佛在这个有形有相的娑婆世界,也可以某种形相作为据点,做教化众生的事。没有这个身,怎么去广度群生呢?

    问:开光过的佛像,若不再供奉,应如何奉送智慧尊回转法界?

    师:可持诵般若波罗蜜多心咒一百零八遍,再将佛像火化归空。另外密乘也有送佛咒,如法结印奉送即可。

    问:精舍布置坛城,供舍利塔、元宝等,其含义为何?

    师:万年青表法脉万年长青,普被有情。元宝表弘法具足资财,众生无有匮乏。供佛像即佛常住于此,法流源源加持,令弟子常学佛陀因地之修持及大悲度生,乃至圆证无上菩提。经藏为法舍利,舍利塔则供碎身舍利,藉供法舍利及碎身舍利为外缘,以引发佛弟子之真实舍利,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像之装脏供品:供五金、五宝,感富饶,亦表体性如金刚,不动不坏。供五药,令众生除惑,健康无病。供五谷,感五谷丰盛,果德圆满。供五香,令修持功德之香,遍于法界。供密咒,即诸佛真身常住。

    凡此种种坛城庄严及妙供,皆为自心庄严之表征,亦为成就无上菩提之因缘,更明法界中一切身、口、意之作业,皆为“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彰显因果定律,为十方三世不移之准则。总之,藉佛之种种庄严为缘起,以显发佛弟子本具之法报化三身为究竟。如《法华经》中所说:“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问:坛城供“大白伞盖咒镜”有何用途?

    师:大白伞盖咒镜供于坛城上,或安置在家中清净处、高显处、或门口,即具足《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及《楞严经》所述之一切功德。

    另外,倘有某种鬼怪邪灵骚扰,变诸怪异,或现菩萨相,或现佛相,行者但向大白伞盖咒镜中一看,便可认出原形。行者但说:“哦!原来你是此物,骗我不著。”邪灵多半会自感羞惭而离去。倘有宿冤不肯离去,应将功德回向,偿其宿债,或修法回向他,令其超生天界或净土。总之,只要他不打扰你修行,待你成就,必定回头度他脱离轮回。

    问:坛城供品上供的时间有无一定?

    师:任何时间均可。但一般而言,供诸佛菩萨、坛城圣众等,以在清晨破晓时供养最佳,因为此时吉神皆下降受供。而供护法,则以黄昏天未全暗、倦鸟归巢时供养为宜。

    问:供品应以何咒加持?

    师:可以三字明加持二十一遍,即可令供品清净、广大、遍满殊胜。

    问:供品多少有无关系?

    师:对佛菩萨而言,供品可随力随心,唯在心诚。穷人仅供一杯水、数粒米,以三字明加持二十一遍,即令其清净、广大、遍满法界,用以上供下施,可令供品随其心意,变化为受者最喜欢之食物。一般八供亦应以三字明加持之。

    问:为何修护法要供外护?

    师:因为护法有的可进到屋内,有的却不能进屋,因此要供外护。

    问:供护法是否一定要用牛肉?

    师:供其他供品亦可。密乘护法多现威猛相,故供酒肉,实为甘露。供时应诵三字明,以成甘露,并清净牛肉之罪业,令其神识往生。此牛因身供之功德,而得灭罪超生或往生。

    问:顶戴上师时,欲供养上师应如何观想?

    师:供养时,请顶上上师安住对面空中再供,或直接由顶上上师化现分身,至对面虚空而供。

    问:平日进食时,可否观想坛城安住喉间受供,而得加持?

    师:食前可先持六道金刚咒,度脱荤食有情,及素食中微细众生,再以三字明加持,上供三根本三宝,下施六道有情。食时则供养身中圣众,观坛城或皈依境均可,视个人修持次第而观。如此晨夕不忘供养,最能蒙受加持。

    问:用餐前供养时如何度生?

    师:餐前念七遍六道金刚咒,如法观想,即能度荤菜中之牲畜、或度素食中之微细生物;已往生他道者,亦可度之。唯需将六道金刚咒持满十万遍为基础。以后在喜宴酒席,乃至市场、屠宰场,持念此咒七遍,放光加持之,均可令彼死亡有情得度或超生。

    问:“甘露”可否用来上供下施?

    师:可以,这样可泯除众生的分别妄念。

    七、破执显正

    问:以前常在午睡中,梦到下午会发生之事,如是持续数年。现在则偶尔会做些超越时空之梦。

    师:若仅是偶尔一次,也许是巧合。但若持续数年,且是你学习静坐之前即有之现象,则表示你过去世中修习过类似法门。众生之本体,本是通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涵摄于一念之中。此种现象若是与生俱来,通常为其过去世之修持。或因禅定功深,深入自性本体之中,自然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事。

    问:有时梦境甚奇异,是何原因?

    师:梦境皆是由执著心而生,对我执不能放下,即有各种不同的梦。我们在此世间,便是一场大梦,一无可以执取,更何况梦中之梦?任何奇异梦境,不管它便是。

    我们在此世间,遇到任何危急恐怖,尤须一心安住本体,不为所动。如此处世如大梦,梦中亦不为恐惧颠倒忧心困扰等种种尘相所夺而动摇,临终便较有把握。我们修行,并非在口头空谈,更须于行住坐卧中对境验心。愈是在紧要关头,愈能看出其修持如何,亦能以此自验。

    问:若是执著所见,则是著相。但是若在思念远处的朋友或家人时,其形相及所做之事,就历历在目,事后印证,亦皆完全相符,这是否也是著相?

    师:此乃天眼初步将通之现象。若执著即是著相,便易生魔障。须知既有所见,必有能见,能所未泯,纵有预示,也是浮光幻影,非为究竟。

    问:有些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异显相,是怎么回事?

    师:有些是由于宿世因缘之故。但若欲证到本体,就不能执著这些相和神通。须知鬼神虽是五通具足,却仍属六道众生。了解此点,即该时时警惕自己,勿在相上留恋。

    问:众生往往需要很多感应,才能生起信心。我们可否将自己学密所得之感应告诉他,以使他生起信心?

    师:照密宗的规矩,若有特殊感应,应该禀告上师,不可告知他人,否则会阻碍自己进步。有些重要的感应,甚至连师兄弟都不可告知。但你若是出于大悲心,想要度他,而非出于炫耀之心、我慢之心,有些境界可以讲,但你要有心理准备,讲出来,这些殊胜而又如幻的境界,短期内可能会消失。再者,讲时亦应观对方根器而论,否则对方不但不信,又生毁谤,反而害他堕落而不闻正法。

    问:我在梦中向上师求法,似乎感到师父有些不方便,我也总觉得自己修法不进步,是何原因?

    师:你若有此念,此即是你不能向上进步之原因。每一位上师传法,都是为度众生,怎会有所谓不方便?只要你修至相当境界,自然会再传更高之法。尤其在本宗求法,从不因弟子之身份、地位、或是贫富而有所分别,即使弟子未供养分文,只要有此诚心及根器,我们一样地传。若他不能修此法,则即使供养千万,我们亦不能传。此点你必须绝对地相信。最高的法,本是无求亦无得,因自性本空本寂,安住于此空性当中,即是无上之心法。

    贰、摄引权便

    一、世法方便

    问:父母妻子相爱甚深,但人间一切无常,皆当分离,有何办法可免此爱别离苦?

    师:唯一的办法,是与所爱之人,同学佛法,一齐往生净土,或是成就菩萨,方能永远在一起。若一个往生极乐,一个下堕三途,何能免此爱别离苦?一因一果,丝毫不爽,同业相感,物以类聚。

    实则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我宿世眷属,皆曾深恩厚爱,只因隔世之迷,而不知觉。再者,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我自性幻显,与我本来不二,只因无明覆盖,而成隔碍。学佛者既知此理,则不应只著眼于此世亲人,而当发愿,普度一切众生皆生净土,乃至皆令究竟成就。

    问:父母不肯来皈依,应如何让他们来皈依?

    师:修法时,要观想你的父母在旁一起修持,并把修法的功德回向父母。除此之外,更要紧的,是你学佛之后,对父母更孝顺,做人比以前更好,让父母看到佛法之教化作用,自然愿意皈依。若自认为已很孝顺,但父母仍不肯皈依,便表示还不够好,还须再励力而为。孝顺父母不一定要从早到晚在一起,其他方面可表现的很多。你尽量做,自能感动父母来皈依。或许父母最初来,不是真心皈依,而是为随顺儿女的心意,但长久薰习之后,自然会慢慢生出信心。

    问:有什么咒语可以直接教家人或朋友持诵?

    师:可以教他们六字大明咒或绿度母咒。

    问:我的孩子今年要考高中,情绪不太稳定,要如何才能使他好好读书?

    师:你每次持咒时,只要同时加多一个观想,求本尊加被你的孩子,令他聪明、用功。若观想自成本尊放光助他,只怕自己修行的功德不足,所以观想本尊在对面放光比较得力。平时若能让他自己持莲师智慧咒则更好。

    问:舍弟与我已失去联络多时,音讯全无,要如何才能找到他?

    师:一面持咒,一面观想圣救度佛母安住对面空中,祈求度母指点,或者请度母加持,得偿你愿。唯有藉著度母大愿不断的持咒,并且加上观想:度母心中放光,光端有钩,将令弟钩回来,此光遍满虚空法界,令弟虽然失踪,必然还是在法界之内,只要在此法界之内,便可藉度母遍满法界的光明与加持力,将令弟找到。你应从早到晚不断如此修持,令弟一定会回来。假如令弟已过世,也能因你的功德,而往生净土。

    问:为何学佛后身体仍不好?

    师:你不要错用心,学佛本不是为了身体好,而是为了要解脱生死轮回的大痛苦,及开悟自己的本有佛性,才来学佛。

    虽然如此,诸佛为了怜愍众生,仍是设立种种方便,使在迷的众生乐意来学佛,如同要小孩服药而加上一层糖衣的道理一样。因此,本宗亦有消灾、祈福、治病等种种不同的法,来适应众生种种不同的需求。此即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身体之病,原是小苦;生死轮回,才是苦之根本。自己之病,原不足为道;众生之病,才是诸佛菩萨出现于世之本怀。然而,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业力太深,虽有治病之法,却未必皆能立收立竿见影之效。此时当自知业重,力求忏悔,更当坚定信心,修持不懈。如此即使不能立愈沉痾,亦能使自心对此色身之执著减轻,而使心境不为四大不调所苦恼。更何况本宗之法,弟子只要信心具足,坚持修持,无不应验昭著。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我们学佛,看任何事,皆当以智慧之眼光来看。须知我们过去所作恶业,正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能学佛者,所遭遇一切困难,已是重业轻报。因此当以智慧观之,一切困难应视为逆增上缘,当作偿债想,亦为自己成就的资粮。若遇困难危险能不动心,视之如梦幻泡影,即是化烦恼为菩提,转困难为甘露醍醐,如此便是智慧起用。

    人生在世,本来是苦,所以要学佛。不但自己要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也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此苦。虽然究竟而言,罪业烦恼本空本寂,但是在迷的众生却无法体会,而逐妄流转,妄生种种烦恼。你们已遇无上大法,只要精进修持,要想此生成就,并非难事。但缘众生皆是无始以来之父母,故应发大愿予以救度,愿行相应,方是圆觉宗自觉觉他之本意。

    问:如何减少睡中梦魇?

    师:晚上要少梦,只要平常饮食清淡,睡时枕头垫高一点,睡前勿饱食,梦即减少。多梦主要是因自己妄念太多。只要心念清净,晚上自然无梦。

    问:有师兄将九宫八卦图挂在门口,希望改善世间法的不顺,为什么却没有改善?

    师:挂了九宫八卦图,仍须念念为善,广造善业,普利有情,方能转逆境为顺境。因为我们此生所遇,种种人际关系,种种遭遇,若非来报恩,即是须还债。但若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无上密心法,或是得遇密法之种种法宝,如悬挂九宫八卦图、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一切如来全身舍利咒等,或是佩带咒轮,如六字大明咒、六道金刚咒、金刚明沙宝盒等,即得重业轻报。但任何人造了业,必须受报,此乃三世因果不移之理。故若能行善,广利有情,虽业报得以减轻,但亦不能全免。

    问:蚊、蝇、蟑螂等昆虫,既不能打他,又不胜其烦,该怎么办?

    师:首先应将居处打扫干净。若居处非其所爱,不适其生存,就不会居留。或点一片电蚊香,将窗户打开,仅将其驱走,而不夺其命,同时诵六道金刚咒,以加持之。又若本身吃素,身心清净,则蚊虫通常不会叮咬。

    问:在整理佛堂时,若有供品,有时会不小心伤害蚂蚁而造杀业,要如何才好?

    师:经常保持净洁,即不惹虫蚁。或在供盘下置一浅盘,内盛清水或爽身粉,则可避免蚂蚁。

    问:整理花园时,必须拔草,但草木上也有许多有情,不知该如何处理?

    师:可在洒水时,持“观音菩萨甘露咒”,或持本尊咒,以度草木上之有情。拔草时,观想草上有情往生。

    问:米中若生米虫,是该将虫挑出,或是将米让与虫吃?

    师:应将整包米舍与虫吃,并且还要为它持咒加持,令其舍报后能超生人天,乃至往生净土。

    问:若家中柱子或家俱遭白蚁蛀食,如何处置?

    师:要为它们念六道金刚咒,或文殊菩萨免害地上动物咒。至于如何处置,则要看你的发心。过去有位大德,连树木尚且不肯砍代。本想建庙,但想到瓦砾若砌成墙柱,则违其本性而感痛苦,所以情愿放弃建庙,任瓦砾顺其自性散置于地。古来大德发心慈悲若此。

    问:弟子本身素食,但父母坚持在我结婚时,以荤食杀生宴客,该怎么办?

    师:如极力劝导,仍不能改变父母心意,则必须观想所有宾客,都是佛菩萨,都是本尊,他们食用此等肉类,乃是吃尽此等畜生无始以来之五毒,可令其脱离生死轮回,快速成就。并须观此肉类之中,有西方莲华部阿弥陀佛种子字“啥”字在放光加持,令其所有罪业都能消灭,所有诸佛功德都能获得,而契合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又可一直持六道金刚咒,观想此等畜生都化为明点,汇归法界;或持文殊菩萨免害地上动物之往生咒。这些都是实在不能改变父母心意时之方便。

    问:在路上看到猫狗等,想为他持咒消业,以结善缘,但不知该持何咒?

    师:持六道金刚咒即可。若你已修到自成本尊,则持本尊咒,放光加被他,消其业障。还应再代他发菩提大愿,并观想他报尽之时,决定往生净土,则功德更大。

    问:以金刚沙洒死亡动物,应撒在何处?

    师:撒于头或心即可,如能撒于额、喉、心三处更佳,并要诵咒观他往生。

    问:公元二千年,是否会发生世界大战?大战后佛法是否仍住世?

    师:很多预言都有这种说法。大家多持绿度母咒,和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或可转此共业。但即使真的发生世界大战,战后佛法也不会隐失。

    问:修大白伞盖佛母法,可保国卫家,为何当年西藏仍被中国并属?

    师:一者,由于众生共业如此。二者,为因缘使然,若非如此,密法如何能遍于全世界?

    问:如何才能避免劫难?

    师:住于空定、明空三摩地、本尊三摩地,乃至于持咒不间断、恒时不忘种子字或咒轮等等。住持其中之一,皆可避开劫难。方法很多,只怕行者自己不够精勤,不能恒时安住。

    问:是否住于空定,因与缘不际会,果报就不能发生?

    师:是的。唯此乃十二支因缘之灭相,并非究竟。大乘行者,则须直破无明,广度有情。但因要度生即有色身,既有色身,业乃如幻而显。古来许多显密大师,其弘法度生之路途各异,有徒众云集,广开法庭,有备历艰辛,弘法途程坎坷,亦有终身住于深山,不能聚徒度生,此皆无非随顺因果而显。

    二、外道摄受

    问:皈依了密宗,可不可以兼修道教?

    师:道家的本尊,多住欲界,其上还有色界、无色界。我们密宗行人,连无色界都要超出,才算究竟。

    道家重视在色身上修炼,我们修行则不太注重身体之种种感觉,因为色身终究要毁灭。依色身修,不如依真实究竟之法身而修。密法中亦有从色身上起修之法,譬如三脉四轮、密宗气功等,但较之无上密部而言,此等皆是次第之法,无上密部则是不起于座即能成佛之法。但此等有相法门,并非不好,只是稍嫌迂回,不究竟,不能直接到目的地。华藏祖师住世时,对求心法之弟子,就要他们先发愿,不但不修外道法,连他派之事相法都不可修。祖师说:此二途径不同,必须一师一法一本尊。

    问:若是居处风水不好,又不能随意迁徙,应该如何处理?

    师:安一尊地藏菩萨像,恒持地藏菩萨咒,即能除土地风水之不祥。实则修法若能深入,自身即是佛,地理上之一切凶厄,自然无法侵身。你既是无上密宗行者,须超越天地,要度六道众生,便不可再执著于此。

    问:若是未修密法之亲友,要如何为他解决?

    师:若是亲戚朋友,亦是要他安地藏菩萨像。若他无缘持其心咒,便持地藏菩萨圣号,以鲜花水果供养即可。

    若亲友不信佛,而不肯安地藏像,即是业障重。只能修法后,回向给他,祷祝他家宅平安。最根本之方法,还是让他信佛,来皈依无上密之正法。

    若是修禅宗,若居处上有任何冲克,亦可安地藏菩萨像,然此亦只是如幻而安罢了。当知此世界,本是如幻而有,则我们亦如幻化解一番亦无碍。若心法修得好,即不需如此。

    至于我们密乘行者,只要不忘自己是本尊,或是不忘心中种子字,或是咒音不断,便没有任何地方能侵身碍道。

    问:学佛仍可否看农民历之吉凶?

    师:如幻地看,亦无不可。大藏经中,亦多处载有时日之吉凶等。唯当了知人生如幻,心能转业。

    问:学佛后仍可算命否?

    师:一切唯心。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果不爽。时时修持佛法,必能转危难为吉祥。

    算命都是出于对自我之执著。究其所问,无非是对世间之事、和对未来种种情境的患得患失。其所关心者,亦无非是名利得失、以及对色身之执著攀缘而已。推究其心理,却是贪嗔痴三毒为根本。因此追问过去、探问未来、担心现在,三心俱在,焉能不轮回?我们学佛,须看破世间假相,莫要将此色身和世界看实了。否则平时也说有修持,临终却对世间种种犹不能放下,又如何能获解脱?

    三、障碍对治

    问:一般人或初修者,应如何避免外障侵害身心?

    师:正气凛然之人,外障便不易近身。反之,若人心怀狡诈、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总是做见不得人之事,再加上本身元气衰弱时,就容易为外障入侵。

    外障入侵,亦与个人宿世之业力有关,如唐朝悟达法师,曾在汉景帝时为袁盎,与晁错有陷杀于市之宿冤,晁错世世伺机报复,但悟达连续十世为高僧,持戒精严,使晁错无机会报复,直到唐懿宗时,又转生为悟达法师,受皇帝宠遇,而生起名利心,晁错才得以乘隙而入,附在悟达法师膝上,生成人面疮。由此例可知,若持戒不犯,则宿冤不易得便,反之,修持虽好,持戒有阙犯,宿冤就容易乘隙而入。

    此外,一般人或初修者,要避免外障入侵,培养元气也很重要。如打坐、持咒、修法、诵佛号等,都可以培养元气,且获诸佛菩萨之加持护念。另外,亦可用饮食、药物来加强体力。例如将黄耆、枸杞、黑糖煮茶,经常饮用,可以强健身体,元气充足,外障就不易侵入。事实上,除非本身元气衰弱,才会遭鬼乘隙而入,否则鬼道有情,心多虚怯,遇阳气充足之人,大多会走避。

    问:若行住坐卧中,常感外界有魔障侵身,应如何防御?

    师:当下自观成本尊,心中咒轮放光,遍满全身,再向外放,心中默持本尊咒,此为行者护身最胜最上之法。另亦可持诵大白伞盖坚甲咒。

    问:若被外灵魔障侵入体内,或被人以巫术下降头,应如何对治?

    师:直住体性,或与本尊三密相应,即能除魔障。如不能住体性或三密相应,可持《心要经》七遍后,就整日一直持般若心咒,祈求般若佛母放光,加被自己及所入侵之灵障,同消罪障,同得成就;继而观自己与灵障、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于体性大空。一直如是修,别的法暂时都不用修。修到障碍清净后,还是可以一生持续修持此咒。因一旦曾被外障入侵,即使经过修持而恢复,以后还是可能再被入侵。故最好能一生都持般若心咒。

    此咒之功德威力甚大。昔日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遭遇到种种危难,都是仗此般若心咒解除灾厄,平安取经回国,同时令玄奘大师之修持亦更上层楼。此咒为般若佛母之心咒,其境界即是般若大空,亦即是体性明空。

    若是未修密法之人,亦可如是修,或持六字大明咒,祈求观世音菩萨放光加被自己。此外亦应多行善事,积累功德,如印经、放生等,将功德回向,更莫再造恶业。

    但不论持般若心咒或六字大明咒,皆须了知此等皆是宿世怨债因缘,非短暂时日可解。故除精勤修持外,更须恒心毅力,因至少亦须数年勤修之功,方克解除外灵之纠缠。

    问:亲友遭遇魔障,该如何帮助他?

    师:若亲友遭遇魔障,亦可修法持咒做功德回向。千万不可随意修降伏法,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应修慈心三昧,而度脱之。

    问:家父因为禅坐,而导致幻听,常说有神和他讲话。我们应如何帮助他?

    师:让他明了,修行中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诸相上,更不可执著。《金刚经》讲:一切相皆是虚妄,即使真有菩萨显现,我们也要“不住”,一切相都不能执著,要见诸相非相,才见真如来。须知连我现在于此和你讲话,亦非真实,亦是如幻,何况我们如幻之人,又见幻影,又听幻声,岂非幻中之幻?更加不能执著。将此道理告诉他,他若诚信,慢慢那声音就会消失。

    问:若他不肯听信,能否修本宗的法为他消业?

    师:无法领会这上乘之理,是由于业力所障。你可修施食,印经咒,将修法功德回向给他,消其业障。

    问:有些弟子,在皈依前,不小心误入邪门外道之道场,回家后身心不安,且有为其钩召之感觉,该如何处理?

    师:应持自心不动如大地、如虚空,因大地虚空皆不能被钩召。至于初修,可无间断地持大白伞盖咒,以免障难。倘效果不显著,应请大白伞盖法,依法本修持。若是已修本尊法之弟子,当观本尊种子字在心不忘,自成本尊而咒音不断;修持较深者,可安住于体性定中,如是皆不可能被钩召。

    其实,任何人此生所遇何人、何事,乃至于入何教门,皆为过去业力所牵。因此大众无论是否修持佛法,平常都要培养功德福德,处处为善,利益有情。倘若祖上及本人都心存厚道,广积善业阴功,即不会值遇邪道,授以损恼众生和造恶业的法门;所遇者都是长者、善知识,承受清净了义之教诲。本宗弟子,则应发愿,依华藏祖师“一师、一法、一本尊”之教诫,就可免去过去许多恶业因缘之牵引。

    问:同门中似有师兄学外道法,在法会时,常在座下比划手印,有人说这是吸取别人身上之光气,致某些师兄对此颇为畏忌。

    师:外道之人,未发菩提心,故有吸取他人光力之法。在印度之行者,与外道更是划界自清,甚至不敢汲取外道饮用过的河水,以免受其邪气侵害。

    人之光气是有被吸的可能。但我们修菩萨乘者,六度万行,身心脑髓都要效法菩萨施舍,又何必忧虑光气被吸呢?何况我们修行,至与法界相通之境界,则光力无限,所到之处,众生都被此光力加被。只要诸位不失菩提心,精进修持,必有与法界相通之日。如为师替弟子加持时,自己毫不费力,全赖传承及法界之加持力,此法力是源源不竭的。

    问:先前曾去与某法师结缘,但回来后,每次修法,其影相即出现在我顶上,这该如何?

    师:持《心要经》七遍后,再一直持其后之心咒,观一切法本空,即可将此种现象化空。

    问:以前刚修持佛法时,身上常觉有抽痛感。后来有人教我修法回向给自己冤亲债主,果然就好了。

    师:对的,无论持咒、修法,或做任何善事,皆应该回向法界有情,早成佛道。

    参、起修基础

    一、持咒观修

    问:康藏修密法,要有十二年的显教基础,我们是否还要多去研究显教的教理?

    师:显宗较为偏重教理,密宗则直证根源,偏重于实际修持。经论浩瀚无尽,即便穷毕生精力,亦无法研究得十分透澈。纵使淹贯三藏,亦不过是六识之解。纵能倒背如流,亦如鹦鹉学语而已。何况人生短暂,数十年亦如过隙白驹,倏忽即逝。故既有缘进入密宗之门,信得过自心即佛,又深信密法可即生成就,就该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直接修证密法,勿再耗费时间钻研教理、文字。但若还无法深信,则可先研究经论,由教理而入。但仍须知教理乃为实修之指引,切勿于教理反生法执。若欲求解脱,必得实修、实证。

    问:海外皈依之弟子,由于距离遥远,必须以电话向师父请求皈依。但有些人对电话皈依不太有信心,请师父就此加以开示。

    师:能够亲自来皈依,当面传法、灌顶,并作详细讲解,当然最好,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此因缘。故以电话皈依作为方便,可使更多想修圆觉宗心法的人,能够早日皈依学法。然则,方便亦不离究竟,因万法唯心,只要有信心,虽师父身离万里,加持却不隔毫厘,并不会因电话遥皈依,而与当面皈依有差别。

    问:修法之程序,是否一定要先念满四皈依咒十万遍?

    师:是的。因为四皈依咒是根本,若不先皈依上师、佛、法、僧,即无所适从,亦无基础,难得传承加被,故四皈依咒乃为修行第一要务。其后是百字明、本尊法(以度母为本尊者,依简修、合修、专修之次第而修;以莲师为本尊者,依简修、专修、相应法之次第而修),而后是心要,或其他无上部密法,要逐步进升。诸位只要深信、切愿、力行,必可于此生、或临终、或中阴,而得成就。因本宗历代传承不曾中断,加持力又无比殊胜,而密乘一向是仗传承加持而得成就。本宗绝不吝法,只要弟子发心纯正,修到某一阶段,便可请更上之法,依此而修,终有成就之日。

    本宗与禅宗不同,禅师之法,乃终日默照,或参话头,许多人参了数十年,仍无所悟,亦有人却偏入顽空。试看五祖门下上千弟子,却只六祖一人能入。此乃因其修持方法,不能迁就众生根基,故唯上上根者方能契入。本宗则是三根普被,不论何种根器,都能循序而修,以至究竟。

    问:持任何咒,是否皆须以十万遍为基础?

    师:最少十万遍。密乘行者应抓紧时间,养成习惯,时时不忘持咒。若不善用人身修持,将来业报现前,无人能代。

    问:不习惯使用计数器,要如何计算持咒之次数?

    师:一串珠一百一十遍,十串珠即一千一百遍。或先用计数器持一小时计数,再乘时间来略估。释尊曾说持念珠有种种功德,非指佩带而言,乃因持念珠之人,时时记得念佛、持咒、摄心,不致虚度光阴。

    问:持咒时仍有妄念,该如何?

    师:持咒时应配合观想而持,则妄念自少。倘仅是口念而心中仍打妄想,功德不大。若观想时仍起妄念,须不断将心拉回原来的修持上,久久如斯,妄念自然清净。

    问:持咒太快而无观想,是否不好?

    师:无妄念即可。无念持咒,功德亦很殊胜,但此功德仅达于空。若住于三身观想而持,则可法、报、化三身齐修。然而初修者烦恼妄念皆多,若能无念而持,亦甚可贵。

    问:修法时,观想和持咒可否分开?观想是否应观得十分清楚?

    师:观想和持咒不宜分开,应如法修持。尤其妄念多者,更应观想清楚,以摄万念归一念。至于老修行者,则一观即可,因为究竟说来,即使“观”胜境,亦是妄念。执著于观,即有我所。能所尽处,方名见性。

    问:观想是否必须一直持续作观?

    师:大密宗对相分之观想,皆是一观即可,以免执著于相。唯有大悲普度,观自心放光普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化之,大悲遍满,平等而度,类此普度,即可持续作观。倘能住于中道实相,或安住明空三摩地,则无能观所观,三昧常寂,恒寂恒照。

    问:有些师兄在〈华藏世界〉上看到师父所开示之观想方法,但并未在法会中听闻师父亲口开示,或是接受灌顶,就依之而修观,或是告诉其他师兄可以如此修,这样是否不如法?

    师:这个问题很好,想知道的师兄一定很多。同样一句话,在不同之主伴、时间、环境等因缘下,即不如当下听闻之受用。师父在法会中开示,乃上承历代传承祖师及十方诸佛菩萨之法流加持、中摄诸大护法之拥护、下应受法弟子之根机因缘而说,故能令听受者深植心田,依之而修,不生障碍。是以欲修持者,应请师父在法会中再开示一遍,然后依之修观才如法。

    但在助念场合中,面对临终亡者,在时效与情势上,都不能等待,则可将相关之往生开示,代师父告知亡者。但必须以大悲利他之清净心,来为亡者导示,不能有私毫我执、我慢、博取名闻等染心。且所导示者,不可涉及密法之观修及密咒。

    问:初皈依者是否可以顶戴上师?

    师:只要弟子对上师有信心,初皈依即须顶戴上师。经云:“一切三昧耶戒中,顶戴上师为最胜。”复云:“顶戴上师为一切三昧耶戒最大之庄严。”密宗弟子,顶戴亲传上师,乃无庸置疑、理所当然之事。然而顶戴上师,应知并非顶戴上师之色身,而是顶戴上师之光蕴身。

    又顶戴上师,不只是顶戴上师之化身相,同时要顶戴上师之法身、报身。久修之弟子,平常观想上师,除观上师身相外,亦应同观上师之报身光明,及上师本空本寂之体性,一观即三身同观。若能时时如是顶戴上师,即时时顶戴法报化三身,亦即时时法报化三身不离自心。故说顶戴上师为一切戒最大之庄严,为一切戒之根本。

    问:若家中不便设坛城,该如何修持?

    师:家中若不便设坛城,亦无妨。当知皈依境永远在你对面空中,只要了知此点,面对空中生起之坛城而修持,功德无二。

    问:“皈依境”代表何意?

    师:整个皈依境中,上师、传承、诸佛、菩萨、及护法空行,无量无边,是表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具足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之一切功德智慧。

    问:观想皈依境圣众及六道众生无量无边,极难观得出,可有方便?

    师:如观阅兵大典、群众大会,一一形类同为一聚,扩大无边,无须一尊一尊作观。

    初修者,可先不观皈依境,只观上师即可。六道众生则可观为光体,众生既无边际,远观之,便如点点星芒,遍满虚空法界。

    然而,若能观皈依境,功德极大,不可思议。临终若能观出皈依境,进观皈依境全体放光加持自己,安住于此,则可获大成就,非仅往生净土而已。

    问:观想六道一切众生时,如何观想鬼道、修罗道等他类众生?

    师:华藏上师的〈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中,对六道情状,皆有描述,可依此而观。又《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亦有相关之叙述。

    问:持四皈依咒之目的何在?可得何成就?

    师:持四皈依咒,乃为成就自性本来之佛。四皈依咒在表意上,即皈依上师、佛、法、僧;了义地说,乃是皈依自性之体、性、相、用。在无上乘之密法中,若能时时返闻自性本体,即使只念一个四皈依咒,亦能成就。

    问:皈依仪轨中有“皈依出有坏诸佛”,其中的“出有坏”是何意义?

    师:十方三世,一切情器世间,三界六道,称之为“有”;凡“有”皆有成住坏空、生灭变异、生老病死、苦乐忧恼,称之为“坏”。唯佛不生不灭,出离诸有之坏,故名“出有坏”。

    问:种子字及三轮之唵阿吽三字,可否观想为中文字体?

    师:若能深信,且对中文种子字没有分别,观想时不起任何思虑缘想,则亦可以中文观修。若有分别妄念,则应观藏文字体。

    问:修四皈依时,观上师三轮放光加持我及一切众生,是观一道光明,或是刹那观无数道光明?

    师:初修者,观上师三轮中,有三字明,放光直接照射,加持自己之三轮。熟习后,再增加亲戚、朋友、及一切众生同蒙加被。而上师三轮,亦放无数光明,普照无量众生之三轮。然必待自身观想明白之后,再推广观想其他有情。《华严经》云:“如是观,如是显现。”只要深信切愿,自得如实的加持。

    问:观上师唵阿吽三字放光时,可否观光明由梵穴入自己额喉心,而不观光明直接射入三轮?

    师:应观上师唵、阿、吽三字放光,直射自己三轮。

    问:我们供养诸佛,是由何处放光?诸佛是否凭观想即已受供?

    师:放光供佛,从心中、或是额喉心三处放光。众生一切心念,诸佛悉知悉闻,故仅观想,诸佛即已受供养。

    问:修持中感到昏沉,可有什么办法?

    师:若非睡眠不足,可先下座,洗个冷水脸,喝些健康饮料,放松身心、远眺风景,或做大礼拜,种种方法,都可使精神提起。

    问:修金刚心菩萨念诵法时,顶上金刚心菩萨放光上供十方诸佛,为何十方诸佛亦须回光入金刚心菩萨心中?

    师:诸佛与菩萨、众生,本来平等,故菩萨以光明供养诸佛,诸佛承受此供养光明,亦纷纷回光。又因金刚心菩萨虔敬供养之故,十方诸佛之悲智力愿、一切功德,亦悉随诸佛光明加持,进入菩萨心中,令菩萨具足大力,广度众生。此上供回光之观想,亦为我等作为示范,未来无论自己修证到何种果位,仍应时时礼敬上师三宝与十方诸佛,更何况今日尚处因位,更应放光上供,再承仗上师三宝加被之力,广度法界有情。若凭行者个人之力,实尚未能广度法界无量众生。

    问:修施食法时,持六道金刚咒,度法界一切有情,修完觉得身体很累,是什么原因?

    师:住于体性,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不取不舍,大悲遍满法界,即不会累。

    又修任何法,只要尚有此身在修法,放光出去皆要立即收回,否则容易耗损元气。修完一座时,亦要将光总收回,睡觉前亦须做此收光之观想。只有当自己住于法界空,既无放光,亦无收光;或住于法界光明,以此为身时,亦无放无收。直到证入空性,了见自性光明,则收放俱泯。若住于色身,只要有放光之观想,就要随时收光。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即修任何法,一定要先放光供十方诸佛菩萨,然后承诸佛菩萨回光加持,将诸佛菩萨大智、大悲、神通、功德、力用,都摄归自心,再放光度众生,然后观众生皆化为本尊,再化光融入自心。如此承加持力修法度生,即不致劳累。

    问:为何初修时,放光须收回,证到本体后却无须收光?

    师:倘将法界喻为一茶杯,你若是杯底一粒沙,自可有放光收光之事。倘若证到本体,自身便是杯(整个法界),又如何放光收光呢?但起用之时,有如幻之身,则仍须如幻收放。

    问:是否可观虚空中有种种杂色光?

    师:应观白、蓝、黄、红、绿,即诸佛之五色智光,而非杂色光。

    问:为何在专注于观想持咒时,觉得观想的是一人,持咒的是另一人?

    师:通常修到略为深入时,就会有此现象。这是因为我执较薄,持咒熟之又熟,不持而持,所以会觉得观想与持咒是不同人。

    问:持六字大明咒,加一个“啥”字,即是千手观音心咒,是否持诵时,亦自成千手观音?

    师:初步观想自成四臂观音,证到法性后,再观成千手观音。因为千手观音手上有许多兵器,倘不能调伏自己的生灭心,未泯贪嗔痴,则尚未救度众生,反易伤害他们,有碍自己修持的进境和成佛的顺缘。

    问:刚开始不知如何发愿,是否可依祖师之愿而发?

    师:初发愿时,仍在学习中,比较浅薄,等到修持有进,愿心自然真切。而尚未证悟之时,皆是学菩萨和祖师而发愿,至证入本来时,同体悲心自然流露。

    问:是否发愿后,护法龙天都会护持此人?

    师:对的。因为十方法界的护法空行,皆曾在不同的佛前宣过誓愿,护持佛法。倘真发菩提愿,处处利益众生,便得十方护法护持拥戴,因为这是他们的本誓。

    问:最广大的愿应如何发?

    师:最广大的愿,不外是尽未来际度尽十方三世圣凡,皆成佛道。但更应掌握每一分钟修持正法,因为愿发得再大,若不能实际修证,亦是徒然。

    问:修法是否随时随地可修?

    师:若想即身成就,必须时时刻刻都在修持,处处返闻自性。

    问:一日中何时持咒最为相应?

    师:清晨一醒,尚未忙于世务时,染念最为轻微,此时持任何咒,都十分殊胜,而且易于相应。

    问:如何能与上师更相应,而生起信心?

    师:真实信心,须证到本来,方能真正生起。一般是依因缘生灭心而起的“信”。然未证之前,亦有方便,即是观想上师与本尊不二。如初修四皈依,观想上师即总摄皈依境中一切三宝三根本;修本尊法,观想本尊之身相,与上师之体性无二无别;若修“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则以亲传上师为观修之主体。如是观修,便容易对上师生起信心。华藏祖师曾云:“你信上师是佛,方能证到佛的果位;倘若见上师又要吃、又要穿,如同凡夫,你亦只能成凡夫。”

    问:如何才能经常受到三根本、三宝的加持?

    师:平时常观三根本三宝在顶上,即可蒙受加持。其实法界诸佛之慈悲愿力,无时不在加持每一位众生,但众生之心,常为六尘、七情遮障,无法承受。经由密法之修持,可承受部分加持力。倘若开顶、乃至中脉全通,证到实相,则可完全承受三根本、三宝之加持。

    问:修法时若觉身体安于半空中,是否即安住在“空”里?

    师:此乃自己妄识缘虑。真正之空性本体,乃无能所、离对待。

    问:修行中,觉自己与虚空合而为一,是否见性?

    师:倘自认“我已证到、我已与虚空合而为一、虚空即我”等等类似之想法,皆是能所未泯,我执犹在,仍有对待,皆是未见性者意识中之妄念。

    问:修到某一阶段,觉得自己本来是本尊,是否为见性?

    师:若作自己本来就是本尊之想,并非见性。在觉受上,感觉自己是本尊,也不是见性。此等均仍是在心识之中,能所角立,不名见性。

    二、禅定要诀

    问:修法是否要双跏趺坐才圆满?

    师:修法主要在于修心,心时时安住于法、报、化三身之任何一身而修,或者三身齐修即可。但双跏趺亦有其殊胜处,即久盘能不倾倒,脊骨正直,气脉流通,脏腑安适。故以双跏趺持心最为圆满。

    问:为何觉得躺著修,总比打坐来得容易静下来?但躺著修又觉得不妥。

    师:不!卧禅也是可以的。因为你打坐未坐惯,一会儿腿酸,一会儿肩重,不容易定下来;躺著舒舒服服,心就定了。

    不过我们双盘的时候,入定较可持久,身体也不会倾倒,气也容易入中脉。如果双盘不行,单盘也是可以。但如果定得深,几个小时就好像刹那,到此如非双盘,便需用护带保护,免得跌倒。即使双盘,前面也要有修桌之类护持才好。

    问:打坐时,眼睛睁开要睁多大?睁太小就很容易闭上。

    师:闭眼也无不好,只要不昏沉即可。但有些法,必须睁眼观对面虚空,则须依法而修。又闭眼易见幻相,睁眼则幻境较少,亦不会胡思乱想,或喜或惧,受七情六欲所牵。

    问:倘上座后,颇觉身心未能安定,或有障碍,应当如何?

    师:每天早上,或每座修法之前,先持一0八遍大白伞盖咒,即可免去身心不安之障碍。

    问:水晶是否能帮助入定?

    师:有些人打坐时妄念纷飞,若手上各握一颗水晶,则容易摄心而达静境,且手脚不易发麻酸痛。若置水晶于桌,则不易有烦恼,心常安宁。又水晶愈大,力量也愈大。

    问:一天当中,何时最易入定?

    师:早上一醒,及深夜时,修法最易入定。因为晨起时,外尘尚未纷然入心,而深夜则最寂静。这两段时间,最易入深定。

    但入定时,须特别注意小孩突然闯入,或眷属吵闹。因为在深定中,若受惊吓,要很久才能恢复。因此,在家居士修法,应以如幻为主。要有寂静的环境,才能入深定。

    问:是否在定中,都不能受到任何干扰?

    师:在深定中,不宜受到干扰。但一般人,不易到深定之程度,通常虽然外表看来似是入定,脑中却微细妄念不断。因此,本宗许多修持方法,都是将妄念引导到胜境上。

    问:禅定时,如何避免受到临时的干扰所惊吓?

    师:若在入定前,提示“他”可能在定中会受到某种干扰,则真正发生干扰时,即不受惊吓。

    我讲的“他”是谁?

    弟:不过是个妄念。

    师:对!提示的是个妄念;而觉照的是体性真如。能观照者,即真如觉智,本寂本照。于寂照之时,无寂照之念,无虚空之量,法尔如斯。

    问:睡梦中受到惊吓,是否与深定中受到惊吓一样不易恢复?

    师:受惊吓,在睡眠与平常状态虽有差异,但非如定中影响之大。

    问:住于空定时,若突然有事,是否可以马上出定,离开座位?

    师:白天上班时,入空定不适宜,因深定中,会因外界突然的干扰而受惊吓。最好晚上回家入定修持,将电话拿起,也莫与小孩同一房间,以免干扰。

    问:夏天修法可否吹风扇?

    师:修法时,风扇不可对身体直接吹。若觉太热,可将风扇先吹到墙上回风,即可减却暑热。此外,修法时两膝及两肩皆应以毛巾覆盖,此四处关节,打坐时若受风寒,极难痊愈。女众对小腹前后,亦应加以覆盖,以免生育障碍。

    问:有一次自己用离念的方法,当时头很晕,就往后一著,找“到底哪一个在头晕?”才如此往后一离,就感觉一阵光进来。当时我不理它,想任何现象都当作加持,这光进来就变成像太阳一样。这时我心中却起了杂念,我就想:“杂念也当成自性显现。”这光就好像变成气,往脚上流去,而与自己合一。

    师:众生所以接不到诸佛的加持,就因为妄念一直在动。当你开始找“哪一个在头晕”时,到无可求处,思路一断,那个境界就来了。不过这不是开悟。

    问:第二次再有这种情形时,那种感受到喉咙就停住,无法下去,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情形了。

    师:如用观想的方式让它下来,则有助于通气脉。但勿执著,亦勿期待,心中若有期待之念,则是妄念,与本真相违,与诸佛不相应。应以无所求心,继续安住本空本寂之本体。传承诸佛的加持,或是本尊的加持,都要通过“禅定”而得更殊胜之加持。

    问:初打坐时,气会流动,或是跳动,或是震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比较寂静,心灵上也比较静,对外界的感觉也很敏锐,思想十分清晰而没有烦恼,甚至没什么念头。在此情况下,一坐就二个钟头,而时间过得很快,这是不是在一种定中?

    师:这是定中。若是明明了了,又不染六尘,就是正定。

    问:是那一种方式的定?这种情形,有一次在禅七时,以吉祥卧而睡,一转眼,天就亮了。

    师:这是深定,可说是睡忘。早上醒来,是一个人一天中最清净的时候,各种瑞相境界,在此时最容易现出,因六尘未染。但是即使瑞相或是光相,都不要住著在其中。

    问:只是最近都没有打坐,所以心比较乱。

    师:像我们能够有缘接触到密法,怎么可以停止修行?那是多大的浪费啊!以我本人来讲,我一天到晚,都想找更多的时间修行。因为我们修佛法,修密乘,不仅是为自己脱离轮回而修,而是为广度六道众生而修。所以自己若不能时时刻刻都定在体性中,就要养成持咒的习惯。持咒时,即使心散乱,亦与佛心相应,因咒即是诸佛之心。持咒习惯养成,即使不持,自然在持。当你持咒时,依经上讲,即使你嘴里骂人,天龙八部听了,仍是清净咒音。可见它消灭了我们多少罪过和业障,有多大的功德!若打坐、持咒、修心,是发愿为了度众生而做,功德更是无法衡量。当然,我们修法,并非为了功德,就因我们不为功德,所以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你从现在起,切不可浪费时间,要好好修,珍惜每一分钟。

    问:静坐时,似睡非睡,但咒音不断,是何现象?

    师:静坐中似睡非睡,但咒音绵续不失,则是在定中。

    问:入定与睡眠有何不同?

    师:睡眠时无觉无知,心不明白,即使作梦,梦境亦无非人我得失。入定则心中了了常明,与睡眠昏昧无觉不同。

    问:梦幻和打坐的境界,有时十分相似,要如何去区分?

    师:不用去分别。静坐时,亦是如幻如梦,亦是人生大梦中之一景,亦是以幻身做幻业,何必徒费精神,再去分别幻境?

    问:静坐中似预见次日发生之事,是何原因?

    师:若能安住本体、觉照,则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显在眼前,是修持进步的现象之一。但应任它来去,千万不可执著。

    问:禅定中的轻安,是否即是真实的安乐?

    师:禅定中感轻安,是进步的现象,是一种过程,而非究竟。只是于此三界火宅中,暂得阴凉处歇息,而非究竟安乐。因有短暂的轻安,便仍有长久的不轻安,仍属生灭法,不同于证到自性永恒的寂静喜乐。自性的常乐,不同于世间的快乐,乃是无任何恐惧悲哀、亦无任何希冀与失望之清凉快乐。它能起大用,令众生永远脱离苦恼与恐惧,证常乐清净。

    问:修法时,觉得周围变得较为明亮,是何原因?

    师:此表智慧逐渐开朗,是进步的现象。但不应住著,一住著便成更上一层的障碍。

    问:修法时,眼前境象会模糊而且晃动,是何原因?

    师:此乃“空色”之一。空本无色,但我们在修持过程中,会有一些境界如幻现前,以肉眼可见,谓之“空色”。稍入定境,最初现前的是烟雾相,由身边逐渐起烟相,渐渐遍满整个修室。更进一层,则为阳焰相,有如沙漠中的水蒸气,受阳光照射,而反映出仿佛水景的蜃影摇动景象。定得更深一些,则出现如同萤火虫一般,一点一点的光明,围绕现前,若经常现前,则表示常在定境中。到第四阶段,则出现如老式煤油灯灯心的光明,恒时现前而不动摇,不会时现时隐。像这种不同层次的定境,所现之不同现象,共有八个阶段,方到究竟。如不执著,亦可视为修持中的里程碑。

    此等空色,在修持无上密法之过程中,均为正常现象,只要稍具定力,便会显现。但决不可期待与执实,否则便易招感障碍,外邪化为本尊、祖师、或佛菩萨的形相,乘你贪求神通、贪得成就之心,而教以咒语、手印,终至使你沦为魔眷。因此,在修持过程中,对显现的任何光明与现象,均了其如幻,不可执实,菩提大道才会坦直而没有障碍。

    问:将入眠时,为何会见到烟相?

    师:烟相多为尘境不染、将入定前之现象。入眠时尘相渐减,故见烟相。

    问:是否只有在定中,方能有现量之殊胜境界显现?

    师:初步要打坐在定中方显,久后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则随时可现前。

    问:有时专心持咒,未注意到外境,而被水烫到,这样算是正常吗?

    师:那是因为你专心在咒上,而忘了外境,这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你要注意它时,你的敏锐度仍是存在的。

    问:持咒时,觉得全身很紧,很难受。

    师:观想太过勇猛,往往觉得劳累紧张,此时应放松。

    三、开顶通脉

    问:有时上师灌顶,会震一下,是什么缘故?

    师:本宗的灌顶十分殊胜,每感到一震之时,即是助通经脉。若在道教,倘震一下,是极殊胜之事,但在本宗之中则是常有。

    上师灌顶时,不仅助通经脉,主要是上承传承及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流,下汇弟子身心,令与法流接通。另外更能吸取弟子之业力及病魔。华藏上师在世时,本说他可活一百二十岁,故门下弟子修持较为松懈,窃望未来由师父度化。然而天违人愿,师父去马来西亚弘法时,当地流行血热病,师父为两千多弟子加持,吸取他们身上的病魔及业障,自此归港之后,健康渐差,终至不治。这真是菩萨心啊!

    问:有些人灌顶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我却没有?

    师:你认为是有感觉好,还是没感觉好?

    弟:我不管它。

    师:这就对了。以前华藏祖师住世时,每临法会,我都做事业金刚和总务,十分忙碌。上师给我灌顶时,我也没什么感觉。连师父给我灌画龙点睛的顶时,我仍然没什么感觉。但到了那天晚上,就明见本来了。所以我觉得,没有感觉并非不好,因为我们要证到真正的本来境界,是超乎感觉的。倘使仍在感觉阶段,就不能证到那里。

    至于灌顶时,或觉得热、或觉得凉,或是摇幌、或是震动,或是一股法流冲下,那无疑的是传承的加持。因弟子们各种不同的习性,以及过去各异的修持,所以灌顶时的感觉不尽相同。但不论什么感觉,只要不住就好。

    问:每次接受上师灌顶,皆觉一股清净法流,可以待续一日或多日。如何能让它保住,而不受外缘的干扰?

    师:心若清净,自然能保任。心若为外界的尘相所牵,或是被内在的七情所缠,则不能保任。因此是否能保任,仍须靠自己。

    问:为何修法时,身上有时会痒,皮肤有跳动之感,有时身体会动?

    答:身上某些地方有时会痒,是气在走;皮肤跳动为血脉流通之现象。身体在动,是气脉在里面流通。此等现象皆无不好,只是莫要执著。

    问:为何开始修法后,常常耳鸣?

    师:耳鸣是因为气走到脑中的听觉神经,将通而未通过。过一段时候,等它走过就好了。

    问:为什么修法时会头晕?

    师:有时传承加持,头会稍微晕眩,不会很厉害。将来你修得更进一步时,全身都会感觉到那一种传承的加持力量。

    问:初修时头会向后仰,是怎么回事?

    师:那是气脉有些阻塞的现象,调整姿势继续修,就会慢慢正常。

    问:修法或持咒时,感到梵穴隐隐刺痛,是何原因?

    师:梵穴刺痛是开顶的前兆,但距离真正开顶仍远。

    问:为何有时头顶有胀裂之感?

    师:头顶有胀裂之感,可能是顶门将开,勿自行用力或催促它,不迎不拒,安住本体。开顶乃是人体自然的变化现象,故本宗注重自然开顶,而不强求。

    问:为何修法时,眉间会有痛的感觉?

    师:眉间部位,是天眼的位置。若此处有痛、有痒,是天眼将开的前奏。此处亦是佛白毫放光之处。这种觉受很殊胜,但不要执著。若是起了期待之心,就不好了。无住地照本来的方法去修才好。

    问:别的师兄开顶,梵穴都陷下去很深,为何我已开顶,梵穴却没有凹下去?

    师:因你未观想莲梗从梵穴插到自心,诸佛光明由此进来。有如是观,则有如是觉受。开顶时,常有诸如很热、很凉、发痒、或是流出水、或是凹洞之现象。

    问:为何开顶之后,持咒时梵穴还是会痛、会痒?

    师:开顶不过是把舍报时往生的路打通而已,但中脉并未全通,故仍会痒或震动,莫要执著。但观想时,位置要观得正确,否则亦会开偏位置。找到梵穴位置后,可擦一点万金油或白花油,让它有一点感觉,就不会开偏了。

    问:开顶是否为转识成智之征兆?打通六轮代表何意?

    师:开顶离转识成智尚远,只是打通往生净土之途径而已。打通六轮则为六根返染还净,根尘不偶。要解开六轮无始结缚,打通中脉,才能证到法身。但无论转识成智,或打通中脉,皆须先发大菩提心,愿行相应,依之修持,方有可能。

    问:弟子在修持中,看到前面有一团白色的光明,稍加注意,便刹那融入自己心间,不知是什么?

    师:仗传承之加持,会内光外现,故而融入心间。因此,你便可了知:自性明点原是你本有的,不假外求。

    问:有次持咒时,见到自己由顶门到心间有一道白光,持续好几分钟,未知这种现象与中脉有何关系?

    师:这是传承本尊加持之现象。

    问:但是以后就不再有这种现象发生。

    师:既有一次经验,今后就已知道:诵咒时传承本尊都在加持。当无等待之心及一切念时,就会再现。

    问:弟子有时在讲话、看一般的书、或做其他事时,只要意识稍微集中,就感到从顶门到心中十分清凉,而且做任何事都不累,这是什么缘故?

    师:因当时所做的事、或当时的心念,正与法性相契,所以蒙传承法流加持。

    问:经常梦到传承加持,是否真实如此?

    师:倘醒后身心轻安,可视为传承加持。传承加持有时是在定中、梦中、恍惚中,亦有睁眼即显现在前者,有种种不同的层次。然而亦唯有自心清净,或虔诚时,方能相应。现前时应不欣不厌,依自性而住。倘能以梦幻视之,又何在乎真实与否?

    四、修持心态

    问:请上师开示六度。

    师:六度首先是布施度。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钱财物资施舍他人,以度他人苦厄。法施是以清净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或者修法、持咒,令众生离苦得乐,或净资印送经书、咒轮,令众生蒙益,度其慧命。密乘行人,无一时一处不作法施,例如观自心咒音、咒光遍满虚空,普愿凡闻此咒音、触此咒光之有情,悉皆得度。又如雨天虔诵“观世音菩萨甘露咒”,则雨水所降之处,六道有情,山川草木,皆蒙甘露灌沐。如在山顶或海边诵咒,则眼根所及之一切虫鸟水族等,皆承咒力加被。如是无量方便,皆能随时随处广行法施。无畏施是指为有情作依怙,令有情远离恐怖,而得安乐。例如即将被杀的牲畜、或鸡鸭鱼虾,买来放生,或是修施食法,令一切鬼神得到饱满,远离怖畏,乘咒食之力,而往生净土;菩萨则闻声救苦,悉令解脱。

    第二为持戒度。持戒可以防非止恶,令心清净。因为持戒方能得定,有定方能生慧,依智慧修持方能成佛。不受戒的人,自身如嘎巴拉有裂缝,将一切甘露漏失,不能圆满福智。不持戒的人,则如嘎巴拉里有毒质,将一切资粮甘露都变成毒药。修密行人,进度快速,尤其要严持净戒,才不会起障碍。

    第三为忍辱度。经云:刹那嗔恚,便可损毁无量劫的功德与善根,所以嗔恨心,为堕入三恶道之种子。因此,我们面对一切横逆拂心,及不如意的事,都要安心忍受,难忍能忍,并知此横逆拂心皆为消我宿业、令我成佛之因缘,如此方称忍辱。

    第四为精进度。应常观自身为笼中鸡鸭,日日受无常宰杀,终有一天要轮到自己。众生所以不能成就,都为因循苟且,虚度此生,实在可惜。世事本无完结之时,只有放下,才能完结。我们修行,要有恒常的精进,切不可修修停停,蹉跎一生。必须订一个课程表,每天规定自己修多少时间,要不间断地日日精进,此生才有望成就。

    第五为禅定度。首先当明自性本定本净,本来不动不乱,妙用恒沙,如幻而现。众生无始以来习气太深,逐妄流转,不明实相,所以应修禅定,以了知其妄,而回归本来。当妄念来时,既不压制,亦不追随,直观明空不二之自性本体。初是返闻,后入寂照,久之能所双忘,体性现前,便安住明空,究竟证到真如。

    第六为智慧度。智慧分闻、思、修三方面。先知自心本离能所对待,只因尘障,而有分别取舍对待。故在修持上,当以六尘为境,了知一切有相的情器、和无相的心念,都如梦如幻,皆为自心本体所现,不起分别,不生爱恶,不加取舍,既不恐怖,亦不希冀。观想世界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因为佛法乃是非空非有、中道无边的法门。常常直观自心本体,便能悟证空性。此即“智慧到彼岸”。经云:有悲心而不证空性,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无悲心而证空性,则落入三乘圣人,不能证到究竟菩提果位。故知不可以自证为足,还要大悲遍满,普度有情,自摄国土,乃成正觉。

    问:工作与生活,是否应与学佛配合?

    师:工作与生活,当然应与学佛配合,因为人身难得。佛说:若以三恶道喻大地土,再生为人之机会,犹如爪上泥。何况得为人身,更遇佛法?显教已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之叹,圆觉宗之心法,更是在此娑婆世界,无量劫都难遭遇。今日大家得闻无上密法,应作无比稀有之想,要万分珍惜,并精进修持,应以即身成就作为此生最重要而且唯一的目标,任何其他事情,均应作为此目标之辅助。连世间法尚须拟定计划去实行,方能圆满,况成佛乃超出三界、惊天动地之大事,岂能没有计划与深心实际的行持?无论是生活及工作,皆应与学佛相配合。倘若工作与菩提心相背,或是杀生、声色场所,恼害众生业,皆应放弃或是改变,否则不论如何精勤修持,皆如煮砂欲令成饭,如何可能?切勿背道而驰。

    其次,在生活上,必须彻底重新检讨,人生至为短暂,稍不注意,转眼即过。细算自己有多少时间是浪费的,有多少事情是不必要去做的。所有节省下来的时间,均应用来学佛修持。密法虽能即身成就,但是亦须时时刻刻不忘精进修持及返闻本体,方有可能。否则如稻苗不种,杂草不除,不去耕耘心田,却终日想收成,岂非妄想?我们既然学佛,当知生活只要过得去即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追求优裕的生活环境,有时反会滋生恶业。我们色身本是假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要为它太过打算,反而丧失了此生学佛修持的最大利益,遑论将来又须积足多少福慧资粮,方能学佛?古德餐麻露宿,衣不蔽体,犹能办道,今人衣食无忧,却说不能办道,岂非自欺?因此,要把一切世俗之事简单化,以一颗清净心,精进不懈,恳切修持,此生成就才庶几可期。

    问:修心是否只要对物质不染著即可?

    师:以居士身修行,尚须入世治生,奉养父母,常常不知不觉就受到染著。因此必须时时提醒,觉照自心。初步固然是在物质上不染,进一步更要在心念上不染。

    问:应以何种心情面对生死问题?

    师:应如幻面对生死,自心安住甚深禅定,如如不动,不来不去,对一切法不取不舍,平等而住,方能一心不乱,蒙诸佛摄受。

    再者,凡人临终,有先亡亲人眷属来迎,绝不可随他去,只应请他稍待,等自己成就再来度他,决不可再与他对谈。此时应如实安住不动心,则可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若日夜观本尊安住心中,或佛慢坚固,或时时不忘持咒等,舍报皆能直生本尊净土。最重要的,是临终一念,不可有牵挂,安住一心,或忆佛、念佛、闻佛,才能超出三界,不入轮回。

    问:在生死中,如何解脱?

    师: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离,房子一盖好就逐渐风化,人一生下来便开始走向死亡。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老病死皆是自然现象;“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住心于不生不灭,方是解脱之道。

    问:既然色身是幻,是否应该苦修?

    师:修法不应懈怠,要时时精进,如救头燃,但如幻而修,不应执著苦行。释尊住世时,即不主张苦修。大密宗的修行者,对色身既不贪爱,亦不轻视,借幻修真。倘因苦行而造成四大不调,反成障碍。

    问:以居士身修行,有何殊胜?

    师:居士终日与六尘接触,正好对境炼心。倘能不为六尘染著,方是真正清净。又居士身易行四摄法,以广度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芸芸众生。

    问:倘若家人及周围的朋友,皆反对自己学佛,并加以嘲弄,该以何种心境来处理?

    师:学佛之人,在家中应比以前更孝顺父母、敬爱妻子,使他们都感觉到学佛的益处,并应以种种方便度化家人。倘若亲友皆加以嘲弄,当知我们是觉醒之人,周围的人仍在梦中,梦中有人打你、骂你、嘲笑你,如幻而受,当然也不会受他影响,反而应当怜悯他们,发愿自己修好了,应如何度他们,使他们皆得到无上清净的安乐。如真正爱自己的家人,自己更应该精进修持,才有力量救拔此生、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怨亲。人世因缘聚散无常,此生为父母妻子,下一世不知各堕何趣,所以先劝他们持守十善,再进一步慢慢接引入道。

    问:若为恶人所诟骂,是否仍须度他?

    师:菩萨发心平等,无论善人恶人,皆度脱之。善人福厚,虽生人天,福尽还堕。恶人业重,易堕恶道,报尽还生人道。因此菩萨对善恶人,皆以清净心度之。因菩萨心中,了无善恶之相可得,唯悲念众生皆受如幻苦恼。若为恶人所诟骂,应当自身如如不动,但观对方即是本尊,其所诟骂言语,便是本尊咒音。如此既自消业障,亦使对方得益。

    问:在本宗有不少师兄成为菩提眷属(夫妻),在感情生活中应如何修如幻?

    师:深住同体大悲,或在真心关怀中,了知自他皆幻,如幻地关怀、鼓励,如幻地彼此体谅、扶助,如幻地在菩提道中携手同登彼岸。

    问:我们不能谈论别人的是非,但是如果在检讨事情时,难免会谈论到是非,是否检讨时即不算造业?

    师:立志了生死者,当知世间都是幻相,检讨什么呢?再检讨也是检讨梦境。何不省点力气,用于持咒、修法。须检讨者,唯有佛法,如戒律、菩提心、愿力、修持,则须自己日日反省,并立即改正之。

    问:由于家住闹区,市场中有许多人在走动,发出种种电波(心识波动),在家中打坐就往往受到干扰,而感到很不自在。

    师:在法本中有如是的观想:一切声音、乃至于任何的电波,都是诸佛本尊的咒音、法流。当你这样了见的时候,它们就无法干扰你了。

    问:我们应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政治问题?

    师:圆觉宗是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以修持成就为唯一目标,所以圆觉宗的弟子,不要参与政治。中国五千年历史,即是五千年的战争史,每个君主出世,都是说为国为民,最后皆仍是被推翻。修行人要走出这些世间的漩涡,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来修法。所有政治上的竞争,圆觉宗的弟子都不要去介入。圆觉宗的弟子,总是拥护每一个国家现行的政府,并遵守当地的法律,在其法律的保护之下修行、成就,而不参与任何政治行为。唯有如此,圆觉宗才能存在并光大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若是参与政治,则心中总是患得患失,或是算计如何对付政敌,这样如何能修持?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念念净心成正觉。”世间任何君主、国家,都会化为尘土,但是累积每一念清净心的修持,就可以成就。所以即使你能做到一个国家的总统,或是统治大国、统理世界的转轮圣王,都没有以清净心修持来得殊胜。除非你做了总统、做了转轮圣王,而又能以佛法化导民众,教全国的民众都能修持十善、都能持诵六字大明咒,能如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给众生究竟安乐的利益,这样做总统才有意义。若非如此,便要舍离一切政治上的追求,自己老实修行。

    诸位要尽量掌握宝贵的人身来修持,世间的种种,不要去攀缘。这并非漠不关心,而是我们有更大的事业要去实现,我们要以度尽众生为己任。

    五、参访开示

    问:从前学密不是都很严格?须有十二年的显教基础,或是业障要消到某一程度,方可修密。为何现在得法如此容易?是否会有偏差?

    师:持咒就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经上说:念一声阿弥陀佛,便可以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持一遍六字大明咒,即得罪垢消灭,疾证菩提。可见入密本身,是最好消业障的方法。

    至于说要显教根基修得很好再修密,这是西藏黄教的规矩。不只是要修十二年的显教工夫,还要修四加行,然后是作密、修密、瑜伽密,一步一步修上来。修到无上密时,早已年老力衰,甚至有些人修了一生,都接触不到无上密法。

    但是在本宗,因为诺那祖师初到中土时,看中土人士,多是大乘根器,所以就不要求先修十二年的显教,也不要求弟子从下三部密法渐渐起修,凡够根器者,都传无上密法。

    至于普传方面,莲师当年早有悬记,说铁鸟腾空之时(亦即指飞机),密法就要传遍天下。所以现在普遍传密法,乃应众生根机与祖师悬记而行之趋势。

    问:初学密,是否要从上师相应开始修起?

    师:从上师相应法最容易入手,因为能得到传承加持之力。禅宗是自力,无上密乘则是自力再加上传承之力。传承即总集诸佛之力,是一体的。净土宗虽亦靠他力,但所证之果位,常是带业往生。修密也可以往生净土,而最低则能净业往生。若凭自力修禅,须是根基深厚,业障轻微者才能修。一般众生,在六道轮回已久,无始以来业障习气,若不仗传承和咒力的加持,很难消得掉。业障不消,修起来便不能清净。即使很想在禅定中,却定不住,或是勉力安住,也易堕于顽空,偏在三乘圣人之境地。但若禅密兼修,就很容易契入,既有自力,又有传承加持,也不会偏于顽空之境。因无上密乘行者,无论做何事,哪怕是合掌、或持几句咒,都是为众生。时时以度众生为己任,就不会偏入顽空,一旦证得本来,只要有众生待度,就不会停留在空境中而成自了汉。

    问:请问上师:在密宗方面,是不是有讲究修气功方面的工夫?

    师:某些教派比较注重修气,如三脉四轮、或三脉七轮等。但是就无上密乘来讲,因为修气功,总还是在色身上修,而此色身数十年终究要舍离、坏散,故此法属于方便道,并不究竟。禅宗和无上部的密法,则是直接了当地在法身上修,而不再在色身上耗时间。亦即以法界为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再者,密宗气功,必须要有师父经常在身边指导,才不会有偏差。否则没有心法基础,容易产生很多弊端。就时间而言,也不如修心法殊胜。

    师:你们所用的默照禅,那个默照,是照什么?是专注在一个境上,还是住在体性上?

    答:住在体性上。

    师:这样很好,就是默默地觉照在自己的体性上。你这样默照了有多久了呢?

    答:我是在参加第三次禅七时,比较能够体会到“只管打坐”的法门,后来就是用这样子来保住我的心体。

    师:那么不打坐时,是否失掉?

    答:还是这样。

    师:那就是说“只管这样”了?如此很好,能入此门,真是多生福德。但在此中,有无妄念呢?

    答:会起。如果不能去,就要用方法除。

    师:那不是很累吗?我们一天到晚都有很多的念,要常常去除,不是更多的造作吗?

    答:偶尔才会有这样的现象。

    师:那你现在跟我讲话那么久,不都是在起心动念吗?那要怎么除?

    答:现在是在平常心中,称不上是起心动念。

    师:很好。但是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以人类六识来知道就算圆满,不是吗?在无上密乘中,不仅是如实证到、并坚固保任而已,最殊胜之处,是在起用。既令我们证悟到自己的本来,又要起无比的大用。同样是用这个“脑”,转凡夫之妄识,为度生的大用。这又比你先前的觉照更深入一层,是登初地以后的境界。

    问:请问师父:在虚空中,如何力用?

    师:这要发无上的悲愿,与诸佛菩萨的悲愿契合。我们真正所度的众生,并不仅仅是有形的众生。若能与诸佛菩萨的悲愿相契、与法界融合,则能藉著传承加持力、法界体性力,生起供佛利生之功德,起无比之妙用,度无量之众生。

    问:是否就是我们的回向?

    师:回向是文字般若,和实证是不同的。我们回向,是学著发菩提心及大悲心,久而久之,随著不断的精进和证悟,就与诸佛的悲心相契,自己度生的力用才能生起。

    问:师父!是否在契合本体当中,无量的悲心就自然流露?

    师:对!但亦要看契合到何种程度。一般而言,若只是初步证到,还无法起太大的力用,虽想起用,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到六、七地时,可生起意生身。初步证到的是法身,然后随著神通,报、化二身亦显出来,甚至能在他方世界普现色身。

    所以本宗教弟子初皈依便要发大菩提心,且随著修持而日渐广大,则一证本体,便与佛心相契,无量的悲心自然生起,故能安住本体而念念起利生之大用。

    师:你修净土宗?很好,顶门开了吗?

    答:没有啊!还早呢!我业障很重。

    师:不!不!不!刚才我不是说:念一句佛号、持一句咒,就可以消了多少万劫的罪业,你修了这么久,业障不是消掉很多了吗?

    答:但是我们又不断地造业,一刹那之间就造了不少业。

    师:很对。地藏菩萨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为何刹那就会造业?因为我们的念,总是注意在个人的名利、得失、及人我上。倘使你把念,住在自己的清净自性上,就不会再造业。既不造业,轮回的根就断了,自然不再轮回。

    要知真正的弥陀,不在极乐世界,而是我们本具的体性。阿弥陀佛名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我们自性本有之光明,周遍法界,无量寿即我们自性永恒不变,超越三世。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自性,即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念念安住于此自性弥陀,不仅止于往生,更能证到自己与弥陀不二之体性,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常寂光土,究竟解脱。

    问:师父!我常听到许多人说自己业障重,所以要慢慢修,要先把业障消掉,以至于失去了许多殊胜的因缘。

    师:实在很可惜。我们这一生能学佛,业障就不算重了,就该立愿在这一生中,能证到自性本来无相之佛,而不落轮回。若是只念身外之佛,即使念到老,临舍报时,或者昏迷,或是发生意外,来不及念,或是痛苦得不能念,种种原因,使我们临终不能念佛,如此念了几十年,不是很可惜吗?因此我们念的,应是自性佛,方能即身而了,不再轮回。若知道这念自性之佛的方法,就该劝别人也来学,一起脱离六道轮回。你看我们在做小学生时,看到路边有个瞎子,过马路时去牵他一下,心中就会有一种喜乐。倘使我们能使一个人永永远远不再在六道里受苦,而永远住在清净快乐之中,那我们心中的高兴,该有多大呢?这是很值得做的。我们密乘有一个说法:度一千万个小乘的声闻,不及度一个罗汉;度千万个罗汉,其功德又不及度一个人成菩萨;度千万个人成菩萨,不及度一个人成佛。所以我们既发了菩提心,就要以现有的条件,引导众生入密乘,入自性之门,入究竟之境界。

    问:师父!所谓成就佛土,是何所指?

    师:就是指我们在度众生时,即是圆满自己的佛土。将来自己成佛时,所度的这些众生,就是自己佛土的众生。实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也都能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的佛土,甚至佛土比他还更庄严,全基于修行时所发的成佛大愿,此愿任自己发。倘使真正发心(愿菩提心),你将来的佛土的种子,就已经在这法界里萌芽。加上你此生或多生的六度万行(行菩提心),慢慢、慢慢地,佛土就形成了。等到功德圆满之后,就是安住在自己的佛土里成正觉,广度众生。法界无量无边,随众生的愿,刹土不断地增加,法界也不断地广大。所以本宗一再要求弟子发心要大,广发胜义菩提心,即是此意。

    问:为何各人所见显现的佛菩萨并不相同?

    师:因众生根器或宿缘,与那一位佛菩萨相契,便见到那一位。若与金刚萨埵相契,见到的便是金刚萨埵,若与观音菩萨相契,见到的便是观音菩萨。实则诸佛应化到世间,无非是应众生的心念而显。就像密勒日巴传记里讲到,他在山谷里看到一朵浮云,心想:如果这朵浮云是我师父多好?仅此一念,那朵浮云就变成他的师父。这并非观想而来,而是上师应众生的心念而现。佛菩萨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问:师父!有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器,不知学净土宗好,还是学密好,要怎么去判断?

    师:你见到我,就已具学密的根器。否则你想:台湾这么多人,别人为何都没见到,而我们今天却共处一室?一个人哪怕是见一次面,或是电话里聊一下,莫不是前缘啊!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一、标真]

    问:我们当以何种心学佛?

    师:应当以清净心学佛。清净心即心契般若波罗蜜多,亦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住心而修心。如此学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间之追逐心和谋求心学佛,则离佛远之又远。

    问:何谓修法不修心?

    师:修法不修心,即是仅修事相仪轨,著相而向外觅求,却不知返闻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难以成就。华藏祖师有一偈说:“修法不修心,犹如沙蒸饭。”即是勉弟子修法当以修菩提心为主。

    所谓事相仪轨,如摇铃打鼓、供灯、磕头等,皆谓之事相。修大密宗,不执事相,但亦不废事相,唯于事相中,须了知其究竟义理,借事相而修心体,则任一事相法门皆转为心地法门,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义。否则,若不了修心,唯随仪轨唱念、手印赞诵、迎送供养、摆设法器等,即谓之修事相仪轨。又下三部密法,事相仪轨极其繁复,法器供品必须样样齐备;无上密则著重观修,故一切事相从简,仪轨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时光,不著于相,迳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彻证心源。

    问:诺那祖师开示:用凤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为何?

    师:若了义地解祖师之开示,乃指安住菩提心体,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问:中观见是什么?

    师:中观见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直证第一义谛,彻证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证是刹那瞥见,那只是初证。

    问:佛与凡夫差多少?

    师:只差一字:佛“觉者”,众生“不觉”。

    问: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应了解的经论?

    师:诺那祖师开示《金刚经》为大密宗境界之经典。其他如《般若心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心地观经》、达摩诸论、六祖《坛经》、及历代祖师开示等经论,本宗弟子皆应修持。但是千经万论,所欲令众生悟入者,无非是体性,欲令众生明白世间情器皆是梦幻。真实体性无形无相,遍满虚空,而能幻显万象。明了此点,则读一切经、一切论,均能了然于心,明见诸佛出世之本怀。

    [二、了妄]

    问:何谓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师:浅略而言,即执我念坚固、人我分别、众生种类、寿命长短。然四相之根本在著「我”:或以色身、幻影为我,或以思想、神识为我,或以虚空、光明为我。凡此种种“我相”皆除,方为真实除四相。

    问:佛教讲“无我”,是指那一个我?

    师:一切的我。既无色相上之我、亦无意识上之我,一切我执皆应舍下。行者处欲界中,有质碍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无色界,犹有微细意识。此等皆须舍去,方能出三界。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我们从现在起、尽未来际,所见一切相,均属妄相?

    师:对的,均属虚妄。

    问:那什么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师:真的无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无形无相,不可形容,超过人类思想心念,唯证方知。若以思想穷加觅求,愈想离它愈远。证悟之后,则一切尘尘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现。

    问:当一切皆空寂,还有知觉吗?

    师:若在空寂当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觉性。若在空寂当中,什么都无,自己亦无,则是顽空。

    问: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态者,皆是虚妄?那众生岂不也是虚妄?

    师:众生也是虚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见、能闻、能触、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属于“所”;“我”即为“能”。凡有“能、所”,即成对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对待之事物,均属虚妄,皆非真实究竟。故众生亦是虚妄。然如幻众生一旦成证之后,则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问: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对立的吗?真相是否亦依赖妄相而成?

    师: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绝对待,故名之为真。故看似对立,实则无所对立,亦无所依附。对立与相依,皆是众生概念分别,即是虚妄之境。

    而于实证者言之,则是真妄圆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显,真相亦非离于幻相而别有其真,此乃已证行者之觉受。至于初修行人,绝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业。

    问: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构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师: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对初机,于比较上说为五大,若于了义,则五大本空。

    问: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

    师:是“体则如如不动、用则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离真空。

    问:是否即如《圆觉经》所讲:将本来不有之虚妄空华看破之空?

    师:真空应无空相,亦无是无非。倘有丝毫对待分别,即落能所。

    问:观想之空,是否亦是妄执?

    师:是妄执。凡有空之观、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证者,皆非究竟。所观之虚空,亦是本体所显。观想为初修之方便;究竟则能空、所空,皆与本体无二。

    [三、征心]

    问:既然学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处?如何修心?

    师:心分体大、相大、用大。简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随妄念流转,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处?你可自观:念由何起?观到最后,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体所显,如此可证心体,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广度众生,而证差别智。

    问:何谓“根本智”与“后得智”?

    师:根本智又称无师智,即是一切佛与众生本具之不动不乱、不垢不净之自性本体;后得智即是运用此本体智,在法界广度众生。根本智须保任、成片;后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后,于不动之本体上,起法界大用。

    问:如何证“差别智”?

    师: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证与佛不二之本体,即是“根本智”;尚须六度万行,圆满法界,“差别智”才能圆具。

    问:《楞严经》中,演若达多发狂,以为头失去了而觅头,此头是否即指我们的佛性?

    师:对的。众生之佛性,本在自心,从未失去。众生觅佛,即如演若达多觅头。经释尊一摸其头,才发现头是他本有,本来不失,又觅什么?向外觅求,转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经指出,霍尔觉知虚妄,心病即愈,做一无事之人,何苦之有?

    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我们的自性,是否即是虚空呢?

    师:不应说“是”虚空,因为说“是”或“不是”时,即已离开本体。若有“是”,就有“非”;而本体是离能所、泯对待的。虽不能说是或不是,但可应用标月之指,说它像虚空。虽像虚空,整个宇宙却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会掉入顽空中。故当观此无尽之虚空中,还有许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虚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圆融。

    虚空之特性:永恒不动、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被染污、本来清净。比如虚空中之星球,终会毁灭,世间亦是成住坏空,不断变异;但虚空本身不失不坏、不生不灭。虚空中之空气会被污染,若将空气抽离,虚空还是它本来的清净,无能污染。世间任何物质都在动,人要生老病死,树要生长枯萎,乃至其中组织皆时刻变化;但虚空本身,无可迁动。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则可谓自性有如虚空。

    但自性并非“是虚空”,亦非“非虚空”,应在是非两者之间去悟,且要证到才算。若欲见到自性,须将自己的念,恒时观想法界的空,此为明心见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发心度虚空中之所有众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广大,则世间之六尘、人我得失,即不执著,不执著即远离尘牵,一离尘牵,则自性刹那之间自然显现。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样?

    师:不可得之心,与无所住之心,同为真心。唯不可得,方无所住,亦无所不住。

    问:六道众生心内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处?

    师:不应言“众生心内”,因心内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团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谓之为心,亦即众生之自性。众生心性,亦遍法界,不过被尘所障,不得自在。

    问:何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师:“前念不生”,即无语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体。凡落入语言文字,即为戏论。“后念不灭”,即由本体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净心广利有情。

    问:住于体性之状态,是可看到体性、感觉到体性、还是体会到体性?

    师:体性在体,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见、不可闻,无“能觉”之“我”、无“所觉”之“所”,了了明明,唯显觉体。此即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体性在用,却能幻现一切相、一切念。如净念、染念、四圣、六凡、星球刹土、以及岁月年劫之迁流。故体性之修持,在体恒寂,在用则大悲遍满,广度有情。倘以无住之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如幻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体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问:何谓禅体密用?

    师:所谓“体”,即诸佛与众生本有之佛性,亦称自性,又名本体。如人须有身,才能为种种事业之用。所谓“禅体”,即修禅所悟到之“本来面目”,彻证自己之佛性。

    三乘圣人,证此本体,即安住于本体中,不再入世广度众生,如人有身,却不作用,至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证到本来,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乐,应再入世间,广度众生,此即“用”,乃就“度”门而言。

    此外,若未证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间之息、增、怀、诛。息,可息灭一切灾难;增,可增长一切利益;怀,可令众生见我皆生欢喜;诛,可降伏顽恶众生,令他成就,而了义而言,则是诛自身之惑业与习性。再者,须知一切众生,皆不离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顽恶众生,看似降伏他人,实则都在我等自性之内。修无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为身、为心,法界中所有众生,皆是自性中之众生,有如自身之一细胞。故真正所诛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业习气。

    问:为何体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师:因禅即是体、体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发心之初,即立愿修持成佛之后,不在法界独享寂灭清净光明之乐,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广度众生,故为“密用”。

    诸位发心,要证到本体更起密用,就必须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传简修者,就照简修而修;传专修者,就照专修而修;若已传心要者,就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返闻自性本体。

    众生之成佛或轮回,皆由自己选择。若思想总是在六尘、人我得失、或名利事业上打转,则必入六道轮回。若将思想、心力,不断返闻本来寂灭、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之本体,则必可成就。此亦非难事,只要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坚信我此语,如实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进不懈,才能上契传承诸佛之悲愿,下拯六道众生之苦厄,此方为起密乘之大用。愿与诸位共勉之!

    问:仅修“一念空”可否?

    师:小乘之空为“一念空”,无上乘之空则是“法界空”。因地观想时,须观全法界之众生,证悟时,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若仅修一念空而安住,则不易生起大悲心。

    问:“毗卢性海”是否即为体性?

    师:毗卢性海即为体性。体性广大如海,充满法界,遍于每一微尘。

    [四、立理]

    问:圆觉宗对缘起之看法如何?

    师:本宗涵摄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缘起,及华严之法界缘起。倘能彻证本体,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乃至诸佛菩萨,无不由自性本空所显。以自性本来具足,而为缘起,名为性具缘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摄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体,非一非异,故能一一互涵互摄,于一尘中见全法界,以此而为缘起,名为法界缘起。故知修心法之人,并无向外驰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问:何谓“缘起性空”?

    师:自性空体能显幻有,一切境相无非自性本空所显,名缘起性空。

    问:请上师开示理、事无碍之不同。

    师:“理无碍”:“理”乃指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本来无碍。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还透不过,故须对境炼心,方能坚固。

    “事无碍”: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过,不再为事相所动摇。

    “理事无碍”:则是理事皆能圆融无二。

    “事事无碍”: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一切情、器、时世间,称性融通,圆融无碍。

    问:此种说法,与“一心三观”可有关联?

    师:外觉令行者在相上透得过,内觉在念上透得过,直觉则空有一如,达到“理无碍”之地步。

    问:若法性坚固成片,是否亦为“理无碍”?

    师:法性坚固成片,可达“理事无碍”。所谓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历境验心,恐亦只是“理无碍”,必须在世法中历练过,而依然坚固不动,方称“理事无碍”。

    问:“一一微尘中有无量诸佛”,是否即“事事无碍”境界?

    师:对的。不仅有无量诸佛,亦有无量刹土,乃至一微尘中能现全法界,摄全法界入一微尘。此是“一多涵摄”之理。

    问: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师:此“一”乃指本体,“一切”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

    问: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师: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显;虽现妙有,其体本空。

    问:为何说:佛本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师:此乃指自性本体,无文字语言可形容,唯证方知,故说无所说。但虽无所说,仍可作方便说,以为标月之指,就如我们此刻的谈论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梦幻,宛然而现,如幻而说,故说:佛本无所说。

    问:秽土及众生,是否亦唯心所显?

    师:对的。当彻证时,秽土及众生皆不存在,法界全体清净,所见唯有净土。未证之前,所见五浊恶世,亦毕竟清净。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秽土及众生亦是唯心所显故。

    [五、修持]

    问:自己无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动无明,辗转缠缚,而成为众生?

    师:法性本体,如如不动,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动,而幻显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圣六凡、净秽佛土、过现未来,乃至生死轮回、菩提涅槃,亦无非是幻。此一念妄动,即是根本无明,并非本无今有,偶起一念,而是无始以来即以真如为体,名为一念。真如以不动为性,无明则以妄动为性,故由此根本无明之妄动,搅性海而生识浪,生灭心起,乃显幻有。此所显者,不过是梦中境界;而唯一真实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体,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恒寂恒照,无可描绘,无可形容,无名可名,名为真如、法性、本体、实相。

    问:如何再回到清净本来呢?

    师:既明白只因无明一念妄动,成生灭心,才有生死,才显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则要回复清净本体,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无明。如何直破无明?行者先摄妄念以成正念,继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无明,转生灭心成不动心。故行者修无念,并非如木石之无知觉,而是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观。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种种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众生以无明妄念而流转生死,以觉照正念而证正觉,觉后则依真如净念而起度生大用。

    问:为何祖师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师:一切烦恼皆体性所显。烦恼来时,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身心安住本体,可化烦恼为菩提。乃至烦恼未来之前,即恒住体性,无我人,无能所,则可除一切苦厄、障碍,化五毒为五智,转烦恼为菩提。是以烦恼愈多,历练验心之机会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却被尘牵。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众生,仅证“解脱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诺那祖师之开示,乃指在世间种种烦恼中,仍能不舍众生,菩提心不退失,犹如火中生莲,在甚深烦恼中,愈能持住自心,则定慧愈深。故祖师云:“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问:有谓世界妄相由“紧”所现,修持则应“松”,是何道理?

    师:“紧”便是对六尘之攀缘执著,分别取舍,一切轮回妄相由此而流转不已。“松”便是将这一切执著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何谓“离识成佛”?

    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如对任何事物,均不分别取舍,以证本来,而不离本来,即谓“离识成佛”。

    问:“泯识成智”与“转识成智”有何不同?

    师:“转”即是“泯”,“泯”即是“转”。虽然言“转”、言“泯”,实在无物可转、可泯。住于智慧,“识”即是“智”;住著六尘,“智”即是“识”。

    问:法界体性力与灌顶之加持,有何不同?

    师:法界体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为内因。上师灌顶,乃上承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缘。内因外缘和合,方得成就。只是众生见相住相,心不与佛心相应,故须通过上师灌顶之方式,予以加持。若众生之心与佛相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则法界体性力,必时时予众生密密加持,使其心开悟解。可知欲法界体性力相应,除上师灌顶加持,尤须靠自己悟修持证之力,方能三力圆融,一体无二。

    问:心法中的“觉”字十分重要,请上师再开示。

    师:不论正念或妄念,同是一个觉知。只要不随六尘所转,而能念念清净,即是正觉。此事说来简单,修持却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随尘而转。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师,无缘得闻心法,二畏自己业障重,欲住清净心中,却被妄念迁转不息。而持咒即是消业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问:安住“法界大定”,与定于“觉”上,有何差异?

    师:定于觉体即大空,定于觉智即光明,定于体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问:如何才可达到无能无所之境界?

    师:住于明空不二,即无能所。

    问:如何住于体性?

    师:不被根、尘、识胶著,即住于体性。

    问:《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萨独赞观世音耳根圆通?

    师: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碍。如眼根隔纸即看不见,触觉要触到才发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胜处。但总括二十五圆通,不论何法,皆是修体性空。

    问:住于虚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观音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空觉”境界,未至究竟?

    师:倘有空觉之念,则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见本来。然住于虚空,乃为悟前之修持途径。因住于空,故不染世尘,能泯我执、除四相,而达法性。悟后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为尘转之净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萨依此一念,六度万行,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均依此清净之念,广度众生。若无此念,则入顽空。

    问:耳根圆通,至“十方圆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圆满之境界?

    师:“明”尚有不同之层次。倘若明而未圆,则仅初证本体而已。十方圆明,是已达彻证,尚未究竟,还须度生,以圆满佛土。

    问:修持中正确境界之显现,是否均伴随著菩提心之流露?

    师:一切正确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显现。

    问:既然无住涅槃最胜,何以只云“度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云度众生入无住涅槃?

    师:无住涅槃乃是大菩萨发大菩提心,深住体性,广度如幻众生,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运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萨虽度众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问:怎样才能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师: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体性,即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六、次第]

    问:什么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师:行者起修之途径,主修本尊法,于对面空中,生起本尊坛城,明现皈依境:中间是本尊、上面传承、前面诸佛、左右菩萨、后面经藏、下面护法,此即生起建立。须佛慢、明显、及坚固持久,方称圆满。

    问:四灌是何意义?

    师:四灌顶即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功德灌顶。瓶灌为生起、密灌为圆满、慧灌为双运、德灌为心法。另根据华藏上师之开示,四灌名为身灌顶、口灌顶、意灌顶、及大圆满灌顶。其详细内容,可参阅华藏上师开示录,有相当了义之阐述。

    问:那四灌以后呢?

    师:以后就待修证。

    问:四灌是不是应该到八地以上?

    师:传授、修持心法,和证心法,不可混为一谈。即使初证,亦只到初地,彻证才到八地。虽初证与八地所证之体性无二,但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则有差。另初证时,悲心不大,随其修持日进,悲心自然广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为四灌,芸芸众生,谁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经传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证?何况到八地?

    问:何谓四空四喜?

    师:此为由初证到彻证空性之四种次第,及于其中所生四种层次之喜乐。此属第三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心法]

    问:心法究竟是什么?

    师: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证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于少时之间证到自性之法。故归根究柢,还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数页,但每一字,皆是证量。众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实际了义,即便意解,亦是六识中之思想而已,并无证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业,或因信心不坚、资粮不足,须得再回头修大圆满前加行,而最后目的,仍是要证本心。若能深信、切愿、力行,修心法亦不为难。深信、切愿,再时时去体认法界那不动之本体。比如虚空,虚空中之事物,若气体、若液体、若固体,皆不断变动,唯有虚空自身不动;又如各种能量,虽无形相,却具威力。然虚空与能量,皆非自性,仅是标月之指,用以比拟自性之特性:无相、不动、威力而已。自性当无是非二相,泯能所,绝对待,如镜照了而不留存。

    当我们游心于法界这一段时间,再回头看那些次第法门、事相仪轨,是不是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光阴?实则修持纵经千生万劫,末了仍须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问:大圆满的心法,和禅宗的心法,有什么关系?

    师:就“体”而言,并无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异。如空性,有人或仅证到念空,然无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堕顽空,难起大用;法界空却涵摄法界中所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妙有。证到法界空,无穷的悲愿自然流露,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请上师开示大手印和大圆满之分别。

    师:大手印约相当于大圆满之前半,与禅宗类似,无修无整,当体即是,但不能圆满十方佛土,度尽无余众生,亦不能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而大圆满,却化内外五大为虹光身,不生不灭,常住世间,应众生之念,而显现有缘众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彻证本体;修大圆满,则能更起无边大用,凭肉眼能见十方刹土,随意往来十方,广度众生。

    问:修心要是否即可证到虹光身?

    师:心要已涵摄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圆满一齐修。

    问:“大悲上师相应法”之〈大圆满观〉中,有一句“无修无证无证者”,此为何义?

    师:此指住于体性时,无能所、无对待,无能证之我、无所证之所,仅仅如是安住。于修持过程中,梦幻观为“假观”,不住心念为“空观”,空有皆不住为“中观”,如是方能契入体性。于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观;安住体性时,则可依收摄瑜伽归空,住于大空三昧。

    问:请上师解释“自心进诣”。

    师:在修大圆满法时,有四个等次,“自心进诣”乃为第二个次第。此时自性光明中,能现金刚萨埵,或现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无尽刹土。迨至“穷尽法性”时,则能随时见十方清净刹土,自在显现,来去自如。此时要度众生,只不过是一念而已,即可于无尽刹土中,普现化身,广度有情。

    过去诸佛,在因地时,皆与你我现在一样,从无明起修,慢慢随其愿力、信心、与精进而成就。故我们修密行人,对自己要万分自尊,本来与佛无异。体性本遍满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无明而在缠,且无始以来积习深重,遮盖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尘埃,光明自现,成佛乃属自然之事。

    问:请上师开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

    师:“亦空亦有”,即空有圆融,表住世中观,不住一尘,不舍一法,平等饶益,广度有情。

    “非空非有”属出世中观,即入解脱门,超出情器世间,空有双超,汇归性海。

    问:心要之修持,真正达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为“事事无碍”?

    师:“出菩提路”乃是示现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达出菩提路,即能达“事事无碍”。但在修持途中,修习出菩提路,尚属因位之方便,犹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须念念返闻,住于法报化三身而修,身口意皆与本尊三密相应,才能达事事无碍。

    问:修心要真达“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刹土?

    师:初出菩提路,仅成就化身,尚无刹土。尚须分身尘刹,圆满报化二土。

    问:莲师坛城中,无量的莲师眷属,是否与莲师本体无二?

    师:任何众生之本体,与莲师本体皆无二。若由相分而言,莲师之眷属,有由莲师自心变现者,亦有为莲师所度脱者。

    问:莲师所度者,是否即华藏祖师心要偈上所云:“此是坛城密中密,后世种性能受持,与我心脉合为一,如环勾索不舍离?”

    师:不错。显现于外之眷属,其实早已是莲师心内眷属,此为本尊之“内坛”,显现于外者则为“外坛”。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证境]

    问:菩萨化身世间,如何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师:诸佛菩萨悲智双运,应化世间,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世间六尘境界皆幻,体性本来清净。故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问:何以十地菩萨尚须咒力护持?

    师:因菩萨尚有微细度生惑业,故需咒力护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愿,用以度生。菩萨至少到七地无生法忍,或八地不动地,不再为世间称讥毁誉所动,时时安住不动心体,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众生。

    问:《华严经》云:十地菩萨,能于一念间,普现百千万身及眷属。是何道理?

    师:乃因其于因地修行时,时时观想于一念间遍满十方刹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时,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观想甚为重要。

    问:意生身是否可以触及?或者只是光影?

    师: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见,究极则一切有缘之人皆可见其色身。

    问: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现于众生前?

    师:对的,可以于任何刹土、任何众生前示现色身。

    问:《梵网经》说释迦牟尼佛已来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又说释尊往昔曾从提婆达多学习《法华经》。是否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所行或顺或逆,无非是神通游戏之示现?

    师:对的,诸佛菩萨,皆如幻示现于世间。然学佛行者,未证之前,不能如佛菩萨一般游戏神通,对于身口意微细之处,更须谨慎,不造恶业。

    问:“大持明”是何义?

    师:“大持明”即为恒持体性光明之意。

    问:弥陀净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师:自心清净便是自性弥陀,故广义而言,西方净土即遍法界之净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弥陀佛示现于极乐净土度生,极乐净土乃法界无量诸佛净土之一。

    二、上座观修

    [一、观修知见]

    问:观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用你的脑子去想。

    问:如此与妄想有何差别?

    师:照法本及上师口诀来想,名为观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诀,皆是历代祖师修持成证之经验结晶,乃诸佛之境界,依之而观,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观修,仅依自己的妄识分别、习气好恶而观,再怎么观,还是众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转增缠缚。

    问:用脑子观想,不也是幻,为何要这么想?

    师: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观想起修,慢慢再进入无相之密法。彼时即不再观想境相,而时时返闻自性本体,返闻既久,自然成片,不须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体,又何庸多一层观照功夫?此为彻证境界。初修者则要时时观想,念念返闻。经云: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因尚有微细妄念故。十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问:是否应客观地观照自我?

    师:此为初步之修法。修到后来,主观、客观、能、所,都泯而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并非一刹那之觉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问:最后是否“虚空粉碎,大地沈平”?

    师:“虚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证到本来,乃初证法性。严格来说,是只证到法性一点边。这是禅宗的名词。

    问:是否从此才是修道的起点?

    师:从此便可开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门外。

    问:这是不是禅宗的初关?

    师:对,是初关。然而,禅宗并无直接了当之心法,供弟子修习。行者往往苦行或参访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识。而密宗却把历代传承诸佛菩萨之累积经验,汇为法宝,照此而修,即可证到法报化三身圆满。本宗所传之法本,每一个观想,每一句口诀,皆是圆证法报化三身之捷径。是以如实而修,即能得传承加持,而证菩提。

    问:修任何法,是否应三轮体空而修?

    师:此乃当然之理。然而真正达三轮体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体性大定中。一般未证体性之行者,当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尽量向三轮体空之境界而修,不断减少我执。

    问:何谓无念?

    师:无念是无染念,并非无正念。时时将念安住本体,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广度有情,即是正念。

    问:何谓无染?

    师:即是“对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杂念,起佛法之正知见,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念念利益众生而不住相。

    问:为何密宗持咒要清净六根,并且加上观想,而说这便是“无念”?

    师:此即将万念摄归于一念。将身、口、意,都摄归到一念,自然六尘不染。六尘不染,自然身心清净。

    问:将万念归一之后如何?

    师:将万念摄归一念,然后将一念亦撇却。

    问: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堕顽空?

    师:恒发度尽众生之愿,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非如幻度众生,如是即不堕顽空,且速证菩提。

    问:既知海水与波浪之湿性无二,舟行于海,应如何而驶?

    师:任运而驶,于波浪法尔无住。

    [二、正修三观]

    问:如何破我执、法执、以及俱生我法二执?

    师:一切执著,皆因一念不觉、无明流转而起。是故欲破除执著之最上乘修法,乃为直破无明。无明一破,执著即消。依体性法、般若波罗蜜多法、自心明月观法、无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无明。又修假观,泯色身之我,破我执;修空观,泯思想之我,破法执;修中观,空幻一如,泯虚空之我,破俱生我执;修中观,空有双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执。

    问:既然生死根本是无明,如何才能将无明破除?

    师:不住六尘、不住空有,便能直破无明。

    问:何谓“三观”?

    师:三观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空。空观即对内心之思想、识执,皆不住著,了知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中观为外不住六尘、内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问:何谓“入佛境界”?

    师:在修途而言,《圆觉经》中所说“一心三观”,即是入佛境界之门,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实则如来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尘,更起大悲普度众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观而言:念念与本体相应,念念不染六尘,即是“空观”;更起大悲度脱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观”;实无一众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观”,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来空寂,便是“空观”;自心咒字如幻放光度六道众生,便是“假观”;空假皆不住,三轮体空,如幻而度,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便是“中观”。由此可知,本宗心法,无一不与佛境界相应。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实证十方圆融,一多互摄,应化无方,神变无碍。

    问:何谓“不爱不恶而分别之”?

    师: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爱之,亦不恶之,但分别干湿、质料颜色。虽不爱不恶,却有分别,仍为六识对外境之分别攀缘,而落生灭。应“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方转识成智。

    问:如何才能“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师:深住体性,虽分别一切法,而实无分别想。

    问:平常是否应当以“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作为修行方式?

    师:就体性立场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无非法尔本然,以妄想分别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别之想,即是头上安头,弥增颠倒。又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乃是证到本来者,再任运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运,则心心合道,念念归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则须于一切法不起分别,观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双超,方能实证本体。

    问:师父曾开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菩萨怜悯众生不达如幻,而枉受种种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达如幻,脱离生死苦恼。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为例,当自成观音而供施,观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请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给种种饮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乐,如幻成就,此即为如幻观修。

    《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间法,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毕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则我们修法、及对世间种种追逐,当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则对世间一切自然不执著。犹如看电视,晓了剧情是幻,而不致沉迷于剧中之荣辱得失,而起执著、爱憎,对一切人生之惊涛骇浪,亦均能泰然处之。虽日常生活之种种感官觉受与思想,仿佛真实,但真实证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间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众生,悉皆如幻,犹如昨梦。

    问: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观一切相,应如水月?

    师: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无相之心念,无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现,并非真实;亦如镜中花、梦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观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现。

    问:如幻而观,是否马马虎虎观之即可?

    师:尘境识执当如幻,度生仍应清清楚楚,不可马虎。例如观月光遍满法界度生,则应清楚观想每一道光射入众生身心,令成本尊,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化之。

    问:修假观时,观一切如梦如幻,则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该如何?

    师:知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虽然众生如幻,但众生自己不知是幻,故应念念设法度梦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轮回。

    问:在初修时,观想自身以及众生,皆为本尊,现在加上内证,修假观时,是否还要作此观想?

    师:修假观时,观一切有相皆幻,则不幻者何?参!

    问:那么“于心无境、于境无心”这句话,是要去参它呢?还是用来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师:是用来清净自心。因“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参之话头。初步是以六识清净六尘,最后真正证量,则要离开六识,方能真正“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乃至于双离两边,直证中道。

    问:是否到时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师:证到之时,是自然现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识去守六根,则时时为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断之妄念所牵缠。

    问:请示师父平常如何修持?

    师: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记得早年华藏祖师第三次莅台宏法,驻锡敝寓,我曾写一偈呈祖师,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师,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众,满如幻土,证如幻佛。”师父一见,眼光倏然闪亮。但祖师还是为我更改一字,说:“一切众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后,同门师兄请示类“幻观”或“如幻三摩地”等为问者,师父多嘱其转询于我。而且祖师也认为我从如幻下手很对,并开示大众:现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长久入定,当由假观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为心法即是教我们不住六尘、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证到第八不动地,仍旧如幻地度众生。

    问:请师父再进一步开示此“如幻”与“如如”之义。

    师:“如如之佛”,第一个如字,是好像、如同之义;第二个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体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过去倾向于禅宗,受禅宗观念影响至深,将佛亦视为如幻。而祖师却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观念。

    问:中观之双离两边、不住空有,如何观?

    师:日常生活中,修中观为亦有亦空,空有圆融。双离两边,乃住于“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两边,虽称之为中观,实际已契入无能所对待,无能观、所观,亦无观之作用。唯有无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浅,未能契入,则应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议境界。

    问:“非空非有”如何解释?

    师:一切有情,体性本空;虽空,却能显现法界一切情器;虽显,而悉如梦幻,都非实有。依能显一切妙有,故云“非空”;虽显一切色相,而毕竟空寂,犹如梦幻,故云“非有”。

    大众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见一切色相,了知其体性本空,而不住著;观其空,亦了知体性虽空,却能显万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达于空,亦不滞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堕顽空);不住于色,亦不离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离空有,虽于世间行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而不染著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利益众生,便是真正菩萨行。如是行持,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问:修持是否须“不住空有”?

    师:对的。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逐求妄有。三乘圣贤虽证入空性,八识不起现行,仍属顽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则必须双离空有,泯却能所,直证第一义谛,再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那么“由假入空转中”,是何情形?

    师:修三观,最初是先修假观或空观,最后则一心圆具三观。假是不住尘相,空是不住心念;尘相和心念皆不住,进而空有圆融,即是中观直觉。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现前,并非更有一中观可入、可得。

    问:于中观时,外界声音是否仍然听到?

    师:虽听到,而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问:在华藏祖师《发菩提心义诀》中,对于澄心、住心、及摄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开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净的层次上,有何不同?

    师:澄心属假观,不住尘相。住心属空观,不住心念。摄心属中观,不住二边,平等而住。在清净的层次上,澄心净六根,住心净七识,摄心净八识而转为清净第九识。

    问:何以在直觉后,尚须“入解脱门”?

    师:此为华藏祖师无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门”中之二门。

    直觉:为菩提门,摄一切法,体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见,为悟修摄。

    解脱:为涅槃门,超一切法,超出体用,空有双超,入佛知见,深入法性,具“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证现前地。

    问:修“入解脱门”时,仍有观想,岂非能所未泯?

    师:真正能所双泯,是证量现前时。在此之前,虽还未达此地步,仍应依“入解脱门”中之观想而安住修持,证量方能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能所双泯。

    问:修完“出菩提路”,觉本尊放光,皆发出声音,是何种道理?

    师:闻声应不住。倘住著声尘,便有“我”与“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缘生灭相中。

    问:倘现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后,都觉色身非真,而以虚空为身,是否证到?

    师:有我感觉,即未证到,须将此感觉也放掉。

    [三、返闻自性]

    问:何谓返闻?

    师:返闻便是照了一切心念、万法,皆由自性所显,或直接观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体,或看念头由何而起、万物由何而生。

    问:返闻自性,是否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拉回来,寂然观照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之本体?

    师:对的,如是观照,即返闻自性。自性空寂,不动不静,无圣无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无方所,而普现十方尘沙刹土。自性本无生灭,而恒示三世生住异灭。

    问:返闻时,若有妄念,是否应将念头拉回来,观想持咒?或是应观照它,或者不理它?

    师:见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闻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随,可将念头拉回,继续专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报化三身齐修之法,或安住于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为初机,可观皈依境、本尊、种子字、咒鬘等。亦可观照,观它起自何处、由何而现。或知妄念是幻,任其来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动,任妄念如浮云来去,则妄念自然息灭。妄念息时,清净自现。

    问:虽时时返闻自性,时时知外境如梦如幻,然而是否为第二念觉,而非第一念觉?

    师: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觉,更进者,虽可在第二念上觉察自心受染,而归复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为尘所牵,此谓第二念解脱。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脱之行者,虽黄金美钞在前,宛如粪土,视而不见。因黄金美钞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觉。此乃菩萨之觉受与修持,是为第一念觉。

    问: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觉转入第一念觉?

    师:初修应恒时修第二念觉,久久之后,若能将心念恒住觉体,不为尘牵、不为识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觉。

    问:是否即“知而不著”的意思?

    师:“知而不著”尚属有境、有对待,属于照用。直觉则是能所一如。

    问: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觉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师:知自己在觉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对境,便是能所未达双忘。

    问: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是否相同?

    师: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方法相似,入手处不同。返见见性是摄回眼根,勿见色住色,而将观看之功能,返回观想体性。返闻闻性则是将听之功能,旋转返闻自性。无上密法之大圆满,即是返见见性,而见到所见即是自己本有。

    [四、亲证本体]

    问:修心法,为何迟迟不能相应?

    师:修心法欲得相应,须心心念念住于体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众生,均对得起传承法脉,方能获得传承加持。倘若违背此点,念念只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应。有些人虽然一日修十数小时,进境却极缓,只因未发起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故须发大菩提心,住于不动,如幻度众生,才能相应。

    问:某次上师寿诞时,师父曾开示:多年来的心愿,是能够与弟子们水乳交融。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实,才能与师父水乳交融?

    师:至要者,即是安住绝待之清净心。此清净心,非比较、非对待,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为绝待不动之心。如是安住,得与师心恒久融合无间。若不依此清净因地心,如何能证到果地清净觉?虽欲修持成佛,发菩提心、愿力、与精进行持,皆极重要,但此等皆应以清净心为根本。

    契入体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净时最容易契入,但清净心并非仅在上座时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应恒持清净心,并应以正直之心处理世务,不可有狡诈曲折之心。

    此外,若当万分恐怖、万分痛苦、悲惨、及大喜大怒之时,此时若能反观怖畏、悲伤、痛苦、喜怒之体性丝毫不动,则较平时更易契入体性。唯在喜怒哀乐发生之当下,反观体性不动,并不容易。若能如是,则极易契入本体。是故应于平常,时时对境验心。如观看电视、电影时,剧情虽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观自心不动,则日常生活,在在处处,待人接物,无不是对境验心、对境调心之时。

    证到体性,看来似乎很难,但若能抓住关键,亦非难事。此关键,即时时能了知世间梦幻,对任何人与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为梦境,反观人我、得失、是非种种妄心之体性,恒寂恒照,犹如大空。

    在此,尤须注意,切勿一见“照”字,就想一定要观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无光明之照,无相之照,无我所之照,无对待之照,乃体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无能照之我、无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观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满,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则不见人我是非,我执渐薄,因缘时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无谄曲而真诚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与佛心相近。故此,若内心歪曲、人我纷纭者,应时时自我检讨改正,将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识分子,思虑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读书不多者,与佛心更为接近。实则思虑愈多,离体性愈远。若妄念又化为行动,造业受报,轮回无尽。

    现在的社会,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诱惑与牵缠,若定力不够,极易被种种不良风气所转。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继续深入,即能更上层楼,对众生会有极大利益,但却被社会影响了,令师父十分难过。我自认,自己此生最无价之珍宝,即是在此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仍能引导有心学佛之弟子。虽度生亦如梦幻,但眼见弟子为社会邪恶风气所转,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无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尘垢,对为师而言,即犹如做了令人难过的梦,让在梦中的我,感到十分难过。由此思之,出家众亦是何其优越,能远离世间种种纷争。是故若能有一安静环境,不愁衣食,从早到晚专心修行,实亦十分殊胜。为使弟子们有更好的修行环境,师父决定建更多关房,让更多弟子能够闭关。最低限度,亦要令闭关弟子衣食无忧,能够专心修行。

    问:如何直接观法身相?

    师:法身无相可观,只念念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觉照一切尘识皆幻非真。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非依人类思维所能了悟,须达无念才能证悟法身。”但若不能无念,应如何修持?

    师:只须修:一、中观无住,不住六尘、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观本寂;三、假观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诸法,皆可契入法身。

    问:师父曾开示:自性本体显现有两种方式,一为通过观想,承传承本尊加持而显现,另一种则是不观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体性自显。但不知后者既无观想,是否仍能受到传承本尊之加持?

    师:密宗行人能显现自性,无不是传承上师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历代传承上师即依其本愿和悲心,毫无保留而不间断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开悟,乃至见性成佛。而此两者之不同:观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观想、不作意,则是承法身加持。

    问:既然一切不住,为何住于本体?所谓安住本体,此住是否为无所住之住?

    师:对。所谓无住,乃对六尘不住,乃至对过、现、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时,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后对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无相之禅定,亦即住于体性之本空本寂,此即无所住之住。

    问:佩带供养舍利,有何功德?

    师:佩带供养佛舍利,除经典中所载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为外缘,以引发各位自心真实之舍利。初步为明点现前,明点一旦显发,随其修持,光明日增,终至法界中一切净土、秽土、十方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在明点中一一显现。然此明点,乃八识幻迹,更进当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满虚空法界之无相光明。

    诸位:真实之佛,究竟为何?是释迦、弥陀、药师如来吗?若如此,《圆觉经》中何以说:在圆觉寂灭之体性中,无量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然则真实不生不灭之佛,到底是什么?

    弟:佛本无形相,以光明为相而寂静。

    师:对。佛无形相,离诸言说,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说:真实之佛,即法界体性。此体性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超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何以体性超越三世?因时间乃由现象所呈现,譬如太阳升起,说为早晨,太阳落下,称之夜晚,乃至每个刹土之成、住、坏、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现象所呈现。若现象皆消灭,即是体性真空,其中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际。故知真实之体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体性又横遍十方。此无形无相之体性,能显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无量净土、秽土,以及四圣、六凡,悉皆显现于此恒寂的无相光明之中。

    故真实之修持,即住心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上。直接将心住于体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属三际,必有现象流转;若归于大空,无相、无念、无住,无流转,即超越三世。又于此空性中,随我等之悲愿,心光遍照整个法界之有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此即体性之横遍十方。

    请诸位回答:如何住于体性?

    弟: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梦如幻。

    师:对!当一个人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仅了了知、而且无念之时,即为体性定。有念即有分别。住于体性,应无善念、亦无恶念,而觉体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净,无念、无相、无住,超越时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当由体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将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决不用于损恼任何有情。

    无念,为住于体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则是观空。所谓观,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脑,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范围无比广大,大至无限。一直如是想,无须几分钟,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执,而除烦恼,贪、嗔、痴、慢、妒五毒,及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无从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时,即是泯除我执之时。如此恒常观修,而日渐增加安住之时间,因缘时至,会“呸”的一声,真正之体性自然现前。深望在座诸位,皆能深入此体性大定。

    问:若加长此安住时间,长到不再回到此现实世界,是否即为成佛?

    师:此为小乘圣贤之境界,化城而已,仅为自了,个人解脱。菩萨乘之行者,必须出菩提路,广度有情,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长住空定,乃属不可能之事。因圆觉宗任何一法,从最初起修,即已培养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种子早已深植诸位内心。是故即使证入空定,亦不住于顽空,而会起用度生。

    问:在此娑婆世界,应如何让自心清净,犹如净土?

    师:我们虽处于此娑婆世界,应了了常知:一切尘相皆属虚假,皆为自心所显现。一切既为自心所现,任何色法、心法之本体,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别,则五浊恶世,当下即是本来清净光明庄严之阿弥陀佛清净刹土。

    众生无始以来,习于向外驰求。若时时返闻,观照自己本来本觉本净之真心,则当下即是净土。虽则外在世界,有爱恶、是非诸境,然当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别是非爱恶,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乐,对一切外境如如不动,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为净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择一根,训练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为例:眼见美境而不动心,视而不见,见恶境亦不动心,视而不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尘影好丑,平等平等,心即不动。则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刹土,以一切色尘体性清净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动,至证此不动心,即登第八地。若见富者即动心攀缘,见穷者即动心走避,起爱恶之心,便落入取舍生灭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闻声音,亦不分别,听而不闻。了知一切音声,皆发于自性本体,故无论欢笑怒骂、虫鸣鸟语、山中清风、门前车马,皆成清净微妙咒音,以一切音声之体性清净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对于好闻难闻、好吃难吃,皆不加分别,无爱恶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对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闻。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尘相,则在传承加持下,即转秽土成净土矣。

    总之,一根归元,其余五根,同时解脱。行者可任择一法,起勇猛心,坚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无疑。切莫贪多务杂,恐到头来一事无成。

    问:观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变净土,有何好处?

    师:观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为净土,乃是依正二报庄严,身业与器界圆融。更进观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净土?只因皆是自心幻显故,劣境、圣境本体无二,故能即劣境而转成圣境。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显,则显空双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见一切相时,免除执著和分别取舍。此乃文殊菩萨藉眼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欲自解脱之法。

    若听闻一切声音,皆确信为本尊之咒音,或观想成本尊之咒音,则是语业圆融。若更观一切音声之本体清净,与咒音不二,则是声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听闻任何音声时,免去与生俱来之分别取舍。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语自解脱之法。

    若观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体中,而一切举心动念,皆为由本体所起如幻度生之广大悲愿力用,且不止于观想,更应令自己起心动念,皆合于本尊之悲愿,如是则是意业圆融。若进观一切起心动念、烦恼五毒,其体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动、不变,故当念起时,但须勿制勿随,任其起灭,将心恒常安住其不动之本体,则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脱。莲师说此名为觉自解脱之法。

    此三种方法,名为“金刚道之捷径”,即是直证不动本觉之最快速路径。倘能依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专注而修,久之,便能远离六尘,清净之本来自然现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虽短短数语,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闲视之。

    问:以前念阿弥陀佛念习惯,有没有一个法,能和观想配合起来,更进一层来修阿弥陀佛法?

    师:若知阿弥陀之实义,为无量寿、无量光,则住在此无量寿、无量光明之上而修。

    问:那很像参话头。

    师:禅宗是参,密宗是方便指明一个样子,可以依之而修证。《华严经》说:“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观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无量光,乃为真正之阿弥陀佛;又法性无始无终,永恒常在,即是无量寿。若于念佛持咒之时,能如是安住于无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问:这样会不会有传承加持?

    师:我现在传你,就有传承加持。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何原因?

    师:《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是指临终时安住本体,就能往生净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体。若真能从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体上,则五浊恶世亦成自性净土。

    问:地藏菩萨所说“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是否即是此意?

    师:对的,地藏菩萨虽到地狱度众生,但其本体如如不动,度化无数众生,地狱亦庄严清净。

    问:如何祈求上师传承及十方诸佛加持护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灾劫的共业减轻,使遭受灾劫的众生得度,并种下成佛之因?

    师: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请传承及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师传承、诸佛、众生、及自己,亦皆是梦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为修持无上心法。因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著六尘,无染著即不分别,不分别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爱恶,不爱恶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再轮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众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灾劫,惟有尽力度众生。因世间之战争与劫难,皆由于杀生太多,被杀众生怨气积聚,急待报仇,或因众生沦堕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极乐,或超生人天,则能大灾劫化小,小灾劫化为无形。

    诸位能发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并非仅于闭关时才如是祈愿,更须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与怨结。若自心嗔怨不舍,即已将世间怨气转增转盛,如何消除灾劫?又若种种人我是非盘据于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众生?

    因此,日常检讨自心十分要紧,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觉,不落于第二念觉为目标。何谓第一念觉?何谓第二念觉?众生于尘境中流转,是不知不觉。若修心之人,面对尘境现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觉照一切是幻,既不染著,亦不为所动,此为第二念觉。若菩萨念念住于第一念觉,则境还未来,就已常住觉性中,任何尘境现前,根本无染于心。恒常如是觉照,忽然心空、境空,连觉照亦忘,如莲师所开示:“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即于“忘觉照”之当下,破除我执。我执既破,即汇归大空光明、毗卢性海,而证佛果。

    因此,诸位当学习菩萨念念觉照,勿等尘境现前才觉照,甚至虽已觉察到妄念,却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随妄念流转。须知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因生生世世,从早到晚,念念都为自己谋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称讥、毁誉,是以千思万虑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为自己,则今后无穷尽之未来,亦必将继续在六道中轮转,无有已时。在六道中,堕三涂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况再能听闻佛法、入密乘门、起信实修,乃千难万难矣。因此,我们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为此虚幻之色身,而受无穷尽的轮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暂之幻身,去彻证永恒不生不灭之体性?怎能不舍弃此生一时的虚幻之乐,来换取未来无量时劫永恒的清净安乐?而证取永恒之身,亦是为了广度无量无边在梦中受苦之众生,令他们醒悟,了悟其所处之身心世界,乃一大梦境,令众生亦证到究竟永恒之至乐。若以此短暂的人生,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则与草木同腐,死后随业流转。是以,我们怎能不好好掌握这一生、这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秒?绝不能再将心思浪掷在人我、是非、得失、毁誉,和种种为自己谋求打算,而要将每一个念,都用来返闻不生不灭的本体。

    何为本体?众生本具之体性,如《心要经》所说:“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相无不相。”永恒常住,不动不坏,遍满法界,无形无相,非眼所见,非耳所闻,非心念所及;但却能如幻地遍显法界一切净土、秽土、及一切圣众和有情。此即是我们的体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这体性大空遍显,须住于体性的不动,恒寂恒照。何谓体性不动?盖体性无相无念故。试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无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无微风、云彩、星辰、日月,这样的空就相似于“本体”的空寂。虽然体性之不动犹如真空,但诸位切莫著于空,真实的体性乃非空非有。相对的动静,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动静可言;而体性之“本体”无一切相、无一切念,故无来去、无垢净、无增减等相,动静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谓恒寂恒照?体性真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本具光明,虽空而明,故体性恒寂恒照。体性之“体”空寂,但体性之“用”却能如幻地现无量世界、净土、秽土、四圣、六凡,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如梦幻地依体性显现。凡此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标月之指,不可住著。

    诸位现在修持的目标,须先证到体性之“体”。就如人一样,先有身体,才能有种种思想、行为。证到体性之体,才能由体再起种种度生大用。而证悟本体,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们的念,总是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如体性不动,恒寂恒照。此谓之返闻。我们说宇宙的大空像体性,而不说宇宙的大空是体性,因为宇宙的空没有觉,而体性则如莲师所开示,乃是“觉与空合”。何谓觉与空合?即将自己的念(觉)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并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动。在修途中,此乃返闻自性之殊胜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不能出离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执永不能破。如今我们将脑子扭转来,将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无我执可依附处。如是久久,忽然之间,忘掉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空,当下同破我法二执,而契入本来。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萨不起于座,而成正觉。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证此,亦须福德、智德兼备,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时修持之余暇,仍要尽量做种种功德,以圆满福智二资粮。

    我且再举一自身之经验: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体性光明,其中无时间、无空间、无中边、无能所,唯有绝待清净不动。不知过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满,不知原来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虚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当我看到自己色身时,觉得就像见到路边的一片瓦砾一样,十分冷漠,对自己的色身无丝毫情感,色身与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连系。我举此例,是要诸位了解:当证到法性身时,了见一切众生是幻,一切净土、秽土,种种世间,莫不是梦,真正的体性,非言语可说、非思想可到、非根尘可及;而此时对色身之感觉,甚至不及路边一片瓦砾砖石。我们又何必要为此色身作种种谋求、造种种轮回之业?

    问:师父原已契入无时间、无能所之状态,而忽然念起,见到自己的色身,请问师父:当时证到的是经典上所说的意生身,还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师:当时所证是体性身,体性身虽假名为身,实无身相可得,亦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唯有明空遍满。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无所适从。但圆觉宗弟子,平日时时观修心光遍满虚空法界,体性现前时,正可以认证。

    问:这境界是否与临终法性光明现前相同?

    师:是相同境界。但对一般人而言,临终光明刹那即过;彻证体性的明空,则是光明恒久常住。此为其差异处。

    问:当时师父是由较高之虚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吗?

    师:当时并无空间之高下可言,“见”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并非以肉眼见,而是以“心眼”见。

    问:是否一定要离开色身,才能返观色身?

    师:此中无是无非,无离无合。当住于此身时,身心似有关联,但证到体性时,便明白真心与色身实不相系属。

    问:此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之体性身,是否即为法身?

    师:是的。但这是初证,之后仍须渐除习气、分破无明。盖理即顿悟,事次第尽。

    问:住于体性身如何出定?

    师:深住体性大定无念,只存觉体;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时时观住于体性,无相而能现一切相、不动而遍满。时时如是安住,即能证到体性。即使已证体性,仍须时时安住,将住于体性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直至证到不动地,出入无碍。而若是在修持途中,当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问:如果闭关二十年,未度众生,有无过失?

    师:为何会有过失?须知真正的众生,并非此有相之众生,而是自心之贪嗔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种种分别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众生度尽,自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国土清净,十方世界就清净;哪有什么众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显现,名为众生,并非实有。待成就后,自然不废如幻而度此如幻众生。

    问:有时修法觉得很高兴,有时就觉得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弟:感觉众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师:如此就要发愿广度众生。若不发大愿,为度众生而成佛,则以后无穷的岁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轮回。若发大愿,则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发愿之功德,实不可轻视。况发愿后,无量护法,皆会护持此发大心菩萨,如护眼目。

    但发愿之后,必须实地去行愿。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诵自己的大愿;晚上睡觉前,要检讨:这一天在行为和思想上,有无违反本愿?若有,要赶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问: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归结到此愿上面?

    师:对!一切都要归结到此愿,以此愿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为圆满此大愿。即你立愿之时,你未来刹土之胚芽,就已种在法界里。随你依愿行持,至圆满此愿时,亦是刹土圆满之时。

    问: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众生?

    师:各位发心学佛,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应修六度万行,尚可依观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显,观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无上妙用。

    问:我们修法度生,可否观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无量身,度一切有情?

    师:可以。亦可观自己放无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现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众生无尽,分身亦无尽,在每一众生前,应其心念而显,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华严经》云:“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此言真实不虚。

    问:是否经上所说某菩萨曾供百千万亿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师:倘未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佛,何能值此无上密法?又理事本来不二,就本体而言,一念可为无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须演为十方三世,不断有佛菩萨出世,供无量佛,度无量众生入一实相,亦不过是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万法本来如是而已。

    问:我们尚未证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师:修行人时时刻刻便要将自己当成真正的观音、度母、或莲师,应化到此世间来,这便是无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却总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现,一天到晚还同众生一样,在贪嗔痴种种无明中流转。若真认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来。本尊本无法,与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问:《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到地狱救度众生,地狱就化为清凉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时,亦可如此观想,自成本尊所到之处,皆化为清凉安乐之地?

    师:心种咒字放光所及之处,一切有情皆得安乐,依报亦随之清净庄严。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证时自然具诸功德。

    问:安住体性时,如何观想由体性起大用?

    师:由体性起用,并非仅仅观想即可,而是要发起大慈悲心,净念相续,思惟以种种施设,平等利益众生。从思惟到履行,实际地去做。

    问:是否安住本体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师:倘未彻证法性,则度生功德尚属微弱。但安住本体持咒,久之能令众生开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顿破无明,彻见法性,本具之清净妙明真心自现。此心一净,十方法界无不清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便是度尽众生。

    问:证到本体后,如何起度生之用?

    师:初证后,要日夕保任,令其坚固不退。迨彻证本体后,六根已不为六尘缠缚,八识复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净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三、生活行持

    问:工作生活中,如何修三观?

    师:平日上座,虽只几小时,然下座后,随时随地须不忘持咒。无论洗脸穿衣,或坐公车,持咒皆不可间断。倘能坚持七日,则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脑不方便持咒时,可于周围诸端扰动事物中,唯观不动之本体,不为尘转,不为境迁,便是亦有亦空,于动中称性而修“中观”。倘观一切工作场所有如昨梦,自身心念悉皆如梦,而在梦中报父母师长养育之恩,一切如梦幻而不分别取舍,便是于工作中修习“假观”。回到家中,上座后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观”。如此则可于日常生活中,齐修空假中三观。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为空观,所修之法历历为假观,空假不住为中观,是为一心三观。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观最为相契。因工作乃是对境,无论内境外境,无非是六尘,六尘都无自性,如梦如幻,应以梦幻观之。久之,自心即不随六尘而转,即是无相三昧。故我们于工作中,皆应修假观。若静处时,即修空观入中观。如此精进不懈,不久当可了达:三观亦唯一心而已。

    问:如何将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净土的观修,在日常生活中与返闻自性合修?

    师:如是观修即是返闻自性。因为无论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观修之圣众、净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秽土所成之净土,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幻而显,都是梦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见闻、非心意识所能思量想像的觉智、觉体。

    问: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试,总是难免会有所求,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事?

    师:如幻而求。先尽心尽力,然后就随其自然。若能出离专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轻,父母对你期望很高,现在要出离专修,实不可能,是以应求“心出家”,亦可对父母亲尽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获得,皆不要执著。

    所谓如幻,就像在梦中一样。若睡梦已醒,或梦中而知自己在做梦,则不太会为梦境而分别取舍,计较人我得失。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边修行,一边做一切事。即观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时时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尘。特别当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问: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境犹如看电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归持咒,自己则安住在一个不受扰动的地方,这样是否接近所谓“不动心”?

    师:面对外境仿佛与自己无关,乃心不被外尘牵染,亦即晓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较烦之事来时,仍会受打扰。因此,要进一步安住于体性的不动,而了见世间一切是幻,由不受尘境心念干扰,进达身、心、境一如。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此方为不动心。

    问:在座上修时,能观想放光度许多众生,但于日常生活中,悲心却无法如此广大,仅能放光度眼前众生,有时反而对周围的众生感到难以生起悲心。

    师:观想中无物质阻碍,无分别心,故易广度。而生活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已被尘牵,悲心自逊于定中。但若不能对目前众生慈悲,今后何能对一切众生慈悲?倘实知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皆有深恩于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问:修如幻假观,似乎常常仍无法完全如幻视之,而为尘境所牵,是为什么?

    师:因未破无明,习气深重,罪障丛集,故不能了知尘境是幻。故善驭心者,应对最爱、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视之,历境验心,如如不动,则对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尘牵。

    问:虽修假观,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执著,应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观,当然不能完全如幻,对境遇缘,仍有执著,应一直如幻观修,待内心真实生起世间如梦之觉受,则执著自然逐渐减轻而净除。

    问:定中了知众生如幻,出定后仍为六尘所转,该怎么办?

    师:仍须靠自己扭转来,安住本体,称性而修。动中修假观,再止观双运,止于本体,观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问:修时,好不容易有一点消息,却常被世俗因缘拉走,有时修得很灰心。

    师:再回来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碍比出家众要多,总有尘事缠身。故修行须有毅力,若为尘牵,须即时返照。若能通得过尘世的历练,修到不动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闭关之隐修者,要踏实得多。且入世度生时,也不易坠失或退转。这才是火中莲。

    问:有时虽然发心广积资粮,利益众生,但事情来时却会退缩,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这种心理?

    师:虽然发心,却不能履行,此为发心不恳切,如幻假观未修好,将世间一切都当成真实,所以事到临头,无法放下。

    修假观,应于每一念、每一境,切实体认是幻非真。处于生有,当外不住六尘、内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来,观为另一新生之开始,乃至每一念之生灭,即如一次之生死。处于中阴,若知凡所显现皆为自心所显,如幻而现,则一切中阴之恐惧怖畏,刹那归空,当下回归体性。若投生于他道,无论是天道享乐、修罗斗争,或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众苦交逼、刀山油锅,只要身心如虚空,了诸法皆幻,安住如幻三摩地,种种善恶境界,皆刹那归空,身心即于空中回归体性。

    修习“如幻三摩地”,对末法众生十分相契。因处于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别是居士身,必须养老抚幼,肩负种种职责,若要时时住于空性而修,实为不易。若依假观,修持如幻三摩地,即为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师父开示《金刚经讲义增注》中四句偈数则,以明“如幻三摩地”之义。)

    《金刚经》无相四句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修持如幻三摩地,即可达到离相成佛的境地。

    假观两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为假相。若能了达一切相皆幻,则可见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观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们的心念,无非如梦、幻、泡、影、露、电,虽现而不实在。如是而观,持之以恒,即能达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净心四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说:外既不住六尘,内亦不住七情,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事物物。观六尘、七情,乃至过、现、未三心所显一切,皆因缘如幻而显。譬如日出为晨,日落为夜,倘若不住相,则无晨昏之别,乃至无过、现、未三心。故于一切时,皆“应无所住”,即都摄六根,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证本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又净念相继,念念相续,思维以种种方法广度众生。

    离识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如来”作“本性”解)。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能见如来本性。若修如幻三摩地,不再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即可见到与自性一体的法界性,即是诸佛如来的法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凡有相者,皆有来去,若不住相,则本无来去。

    “离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觉。”倘若眼不与色尘和合、耳不与声尘和合、鼻不与香尘和合、舌不与味尘和合、身不与触尘和合、意不与法尘和合,六根不与六尘和合,束六和合为一明点,汇归毗卢性海,即成正觉。

    “若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亦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后泯思想之我,进而泯虚空之我,最后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众生,似异实一,因缘万法,是幻非真。”佛与众生表相似异,体性实一,其体性犹如虚空与虚空相融,不可分、无有异。一切情器万法,皆由此心佛众生不二之体性如幻显现,虽显而如幻非真。

    《金刚经》中共有十八个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这十八偈,每偈都不离“如幻”之义。实因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若能如幻,即可见到自己的佛性。

    四、转妄除障

    问:是否修一切法,重在心念?倘有恶念,应如何对治?

    师:万法唯心,一切行为作业,无不由最初一念而起。倘能“慎其初念、制其染心”,则一切五毒之念、十恶之业,皆不会发生。众生在染已久,虽有心学佛,然无始业习尚未根除,难免偶有恶念发生。此时应立刻觉照:此念是恶、是妄、是业,须不染不著,不任其发展,此谓“制其染心”。

    其实,岂仅是恶念?举凡一切分别、爱恶、取舍、人我、得失等种种念头,通谓之染念,皆是妄逐六尘、轮回生死之业因。只要此类念头一起,皆应了知“自心在染”,应当回到本来的清净,无可染著。倘若修持未到,不克如此,则须一心持咒,消除宿业,求传承本尊加持,以期与佛心相应。

    问:在社会中工作,难免有时会有贪嗔痴的习气现前,不知如何才能对治?

    师:时时了知一切外境是幻非真,自己所处之情境,犹如电视萤幕影像,虚假不实。既知一切是幻,何来贪嗔痴?或时时住于法、报、化三身而持咒,或与本尊三密相应而持咒,即无三毒。

    问:心中若有一妄念,即另起一对立之念,与之交战不已,是否应如此修,一直到心中遇境不起妄念,而无须再另起一念与妄念交战?

    师:起一念头与妄念交战,是自己本有之清净佛性,与无明交战。当妄念调伏,自己方能住于不动心,此即佛性胜无明,无明渐微薄。初修之行人,常时时刻刻对事、对境如是调伏妄念,此为枝末之法。

    然就无上密法,则当了知:若妄念、若对妄而起之念,若染念、若净念,皆是虚妄非真,同由体性所显。故无上密行人,但了见其妄,而不分别取舍,不随念转,亦不须另起一念以压制之,则妄念自归于清净体性,此为调伏妄念根本之法。

    问:“转识成智”,是否于妄念来时,了其非真,而不随不制?

    师:转识成智,仅有“转”名,而非真有何物可转,只是于空有不住而已。对于妄念,有两种了法。一是了知其妄,一是了此妄念即是真念,因一切妄念,亦无非本体所显,本体空寂。行者可任择一种修之。后者为已证之觉受,亦为甚深之观修法。

    问:有时妄念不止,怎么办?

    师:在知见上,应先明白:众生从小到大、从年到年、由劫至劫、从无始到现在,无时不在妄想中,而所想者,不过是人我得失,由此而更造轮回之业。故今日已得密法,则须勤修,以转妄念。若持咒还无法转妄念,则要观照:此想亦由自性所如幻流现。了知有一如幻之人,在起如幻之想,此即修心。因了知此想如幻不实,即不执著,而回归真实之自性本体,是即正道。

    问:为何修法愈修烦恼障愈多,知识障愈多,文字障愈多,色障愈多?

    师:不管多少障,只要放下即是。若能无念,任何障皆不起。因一切障,皆因你去想、去钻牛角尖才有。倘使无念,连此身都不可得,还有何可障?因有身才有障,因有念才有身。若时时把念住于本体,即是将身放下;身既放下,一切障亦皆放下。如尚未修至体性法,则本宗仍有多种忏罪消业除障之密法,依之修持,自能除障碍。

    问:为何修持过程中,颇觉有些障碍?

    师:一切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与佛平等。所以为众生而不是佛,乃因心垢太深,不了诸法如幻,本空本寂故。密乘行者,最低限度,当了知此身是幻。一切业力所以成为障碍,乃是心中未能了达其幻,而为其所转。

    虽然如此,但在修持过程中,业力将净未净之际,或有业力集中现前之现象,谓之翻业种,此时须耐得过。须知修心之人,决不可能“修死”。即使业力极重,或者阳寿短促,经修持无上密宗,亦可汇归法界、或是往生净土。因此,业力集中现前时,无须担心,应该坚忍不拔,让无始业力一生了去,才可成佛。

    众人无论是在定中、梦中,乃至于现实生活中,一切皆是幻非真。既知其幻,又何必将一切障碍挂留心中?应当安忍于本寂本照、本来无碍之本体智慧,而对境修持,此即无生法忍。定力若足,可以安住,便可开悟。若如是能安住于本空体性上如幻持咒,便无障碍、无怖畏可言。因我们的真智,便是大光明藏,安住般若本智,一切幻妄现象,不能扰乱挂碍,故能一超直入性海。此即般若波罗蜜多。如不解般若,则无法了生死,无法明心见性。六祖说:“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有其深意的。

    问:修持中,内在的心乱,是种子未净,外在的干扰是业力,如何内外皆清净?

    师:内外本无分别,自性本体本无内外可说,强分内外即是众生念。故须泯去内外分别取舍之想,一超直入,即内外皆可清净。另在大圆满前行中,亦有净六道业种及修身口意清净之殊胜法门。

    问:持咒修心,有时业力反而密集现前,该如何处理?

    师:当业力现前时,了知这是自己过去无始罪障,加速集中,反射到现在,如此才能缩三大阿僧祇劫为一生。应随缘了诸业,莫再造新殃。故修持过程中,或将有所突破时,业力猛然现前时,应发大菩提心,坚忍不拔,阻碍愈大,耐心愈深,则功德和成就亦更快更大。修行是大丈夫事,切勿畏难而退转,反该以此逆境作为锻炼自己之机缘。华藏祖师曾说:“障碍越大,成佛越快,因多生业障一生了故。”如祖师之大成就,尚且有障碍之磨练,我们初修,更应不求侥幸,收拾身心,勇猛向菩提道迈进才是。

    问:密勒日巴尊者之师父,要他不断盖一些房子,然后拆掉,以此来消除其业障。然则我们要如何消除自己的业障呢?

    师:方法很多,如积善、作功德、或持咒修法均可。若我也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一样,要你们修苦行,恐怕连一个弟子都没有了。但密法不可思议,只要精勤持咒观修,积极行善,并避免再造恶业,即可消除业障。而最了义之法,就是证空。经云:“心空罪亦空”。

    问: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师:执著便是痛苦之因。因有执著,故有得与不得之分别心,不得便痛苦,得而不能永保亦是痛苦。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本是了不可得。故须放下执著,才能免去痛苦。然而众生无始业习太深,须赖修持及诸佛菩萨之加持,方易解脱。

    大众须知:人生短暂,如在剃刀边缘,若不能此生超出轮回,便要辗转六趣,再生为人之机会,佛经上亦有“盲龟值木”之叹。圆觉宗之心法,能使值遇者一生超出轮回,甚至究竟成就,因此大众莫要空过时日,男众当如火烧脚跟,女众应如救头之燃,如此精进修持,才能超出轮回,究竟清净。若不能明白此点,以此短暂难得之人身,作种种无谓之追逐,不得则自恼恼人、自损损人,不仅是一种浪费,亦且要生出无穷的痛苦,如何能解除痛苦呢?

    问:如果我们身心感到很痛苦时,要如何处置?

    师:如果痛苦,就要晓得自性在缠,才会有痛苦。凡有取舍,即是自性在染。我们的自性,如常寂光土,亦如大圆镜,法界有多大,自性圆镜即有多大。在法界中之一切形形色色,森罗万象,都于圆镜中了了显现。若能住此清净自性中,虽了知、看到、听到万法的生灭,但不分别取舍,如大圆镜,即无痛苦。

    《圆觉经》说:“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梦幻。”当最痛苦时,便是最易入道之时。实则痛苦亦是自性如幻的显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智慧觉照,就能解除一切苦厄。

    问:无奈觉得自己作不了主。

    师:人之所以会作不了主,皆因宿业牵缠。故要持本尊咒,或持六道金刚咒,以消除罪障,令心清净。待心清净时,再来返照,即能廓尔明朗,不会做不了主。

    所谓“返闻”,即是自己的心,不住于任何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一个东西上,而要很普遍、平等、广泛、周遍的住于广大的法界大空上,无执就不会有痛苦。若只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费尽心思,当然会有痛苦。法界之广大不可思议,若我们的心能契入,怎会为身边一点小事而难过呢?自心不为尘事所牵,就不会作不了主。

    贰、辨类析微

    一、持咒住心

    问:修四皈依时,有相皈依、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应如何观想?

    师:修本尊简修,仍属有相皈依。到本尊专修、本尊心要,方为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

    有相皈依,即依皈依境观修。无相皈依,即依体性之“体、性、相、用”而观修。空有圆融皈依,即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于一多涵摄、周遍含容之法界中,广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

    无相皈依之体、性、相、用:

    一、自性本体如如不动:体性清净,本无动静,本不生灭,一切幻相,皆妄识所现,当持心如大地、如虚空之不动。

    二、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情器三世的变化,皆由有情的生老病死及世界的成住坏空变迁而现。若泯绝一切现象,则体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言,是故自性超越三世。

    三、自性之相光明遍照:体性本来无相,而以本明寂照为相。《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自性圆觉,其性本空,自始本明,恒寂恒照。又自性离于三世、方所,无有边际,自性光明亦超越三世、方所、中边之相,故名遍照、普照。此即自心自相光明遍照。

    四、自性大用遍满法界:体性无相,却能如幻遍显法界无量光明、无量身土、无边尘刹、圣凡诸众、染净诸法,乃至扬眉瞬目、举心动念,无非是自心大用,遍满法界。是故行者应善用自心,广行菩萨道,以庄严自心。

    问:修法完,如何观皈依境坛城诸尊化光融入自身?

    师:一种观法,是直接观诸尊当下全化为光点,有如下雨,纷纷溶入自心。如何溶?观自身如水,雨入水中,自然溶合无间。另一种观想,是观护法融入菩萨心中,菩萨融入佛心中,佛融入传承心中,而后由传承一一递融,最后融入亲传上师心中,由上师再化为光,融入你心中。如此观想虽较费时,但获得加持之信心亦会加深。此两种观法,可任择其一而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应如何作观?

    师:最好是中观,不住一切观,不住一切想,蓦直持,得与观世音菩萨法身相应。但初修不能无念,故宜与观世音菩萨三密相应而持,身结印、口持咒、意作观。至于老修行,则应深住体性,放光虚空,上供下施,如幻度众生,愿令触此光明、闻此咒音之有情,皆同登觉岸。

    问:修“归元要诀”,最后持咒时,心要如何安住?

    师:安住体性持咒,而承诸佛之加持。修毕则示现本尊出定。

    问:当安住体性而修时,无我相、无人相,要如何持咒?

    师:在修途,了知咒音由体性而现,自然地遍满法界,故为虚空体性在持、法界在持,因法界即是真正的自己(真心)。如是咒音在法界不持而持,震动回旋无尽,广度法界有情。

    问:无妄念是否可不必持咒?

    师:真正深达体性,本寂本照,可不持咒。但若住在顽空中亦不成,必须持咒度众生。何况大多数人,都是自以为无妄念,殊不知此“自以为”之思想,即是妄念,况且实在尚有许多微细妄念流转而不自知。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何况因地行人?我常一睡三数小时,睡中尚手持念珠,转动不辍。

    问:安住于空观时,是否要持咒?

    师:自心已空,哪里有人在持咒?倘修空观尚有妄念,则须持咒入净。自心若能清净,则安住大空三昧即可。

    问:般若心经的咒表何境界?

    师:般若心咒,总说表一切情器归于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之体性明空。

    问:去贪嗔痴咒是否即是大空三昧咒?与般若心咒有何不同?

    师:去贪嗔痴咒,即是大空三昧咒。三昧即大定,持此咒安住大空三昧:无相、无念、无愿。

    至于般若心咒,则安住般若大空,亦即安住明空三摩地。

    问:持去贪嗔痴咒、般若心咒、及持六道金刚咒之后的观空,在方法与功德上有无差异?

    师:既然归空,都是归于如如的空性本体。只是六道金刚咒令众生化为明点,溶为光明大空;而去贪嗔痴咒,则是常用于助念或修施食后,可令有情汇归体性大空,或回归本位;般若大佛母咒,则是显密共通的咒,可令自他一切有情同登觉岸。

    此三咒皆极殊胜,而以六道金刚咒,又称闻声成佛咒、佩带成佛咒,是密宗最主要且殊胜之咒。

    问:显教之般若心咒开头并无“爹雅他”,而本宗有之,加此句是何义?

    师:凡于密咒之前加“爹雅他”,即表此咒为体性咒。若有诸大菩萨、或天王、天人、天龙八部、鬼神等,飞行于空中,闻此咒音,皆须恭敬合掌伫立,待行者诵毕此咒,再继续飞行。故凡密咒之前加有“爹雅他”,我们都须万分尊重,因属体性咒,诵闻皆得成佛。

    问:经与咒有何差别?

    师:经与咒,究竟上并无差别。诸佛所以讲经,是为令众生悟见本来,汇归法性;而持咒则为令众生成佛最快速之法。经为显说,持咒乃密行,秘密加持众生穷尽法性之源。经咒相互为辅:持经应了经中奥义而持,不能只依文字识解,且应明白诸佛出世讲经说法之本怀,乃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持密咒,则是直接相应、契入佛知佛见之胜法。

    问:法界是否真有种子字?

    师:若以究竟体性而言,诸佛、种子字,皆非实有。但就度生而言,则须藉诸佛与种子字为外缘,以显发众生本具之体性。

    问:华藏祖师曾开示:妄念多时,可多持“呸”字,即可使妄念消灭。是否可请上师慈悲传授?

    师:大声地“呸”一声,妄念顿断,安住于清净无念中。

    问:“阿”字表法界不生不灭、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果终身持“阿”字,既简单又可到佛法究竟处,是否可请上师传授?

    师:“阿!”(师父大呼一声“阿”,短捷洪亮。)万念皆断,定于不生不灭、万念俱消之境地。恒持之可证体性。

    二、光明现量

    [一、光明幻迹]

    问:有时走路,看到虚空有无数像蝌蚪一样的东西在晴空中打转,不知是何原因?

    师:那是法界体性的幻迹。修行人只要定到某种程度,自然在虚空和四周都会看见。

    问:但是看到时,自己并非在定中。

    师:虽非在定中,必然修持已有禅定的根基,且在心念较清净时,自然显现。

    问:修法中所显现一闪一闪的光明,是何情况?

    师:此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幻迹,属生灭之相。应当继续观照自己不动之心体,不可心生执著。如福智具备,待此现象过后,自性光明自然现前。当此之时,行者便可了达身心皆幻,一念顿证无生,即登初地。再起慧照,照了世间一切色相、心念,无非自性所显,毕竟空寂,即不住一切色相、心念,而起大悲,了见无始六道父母流转生死,受无边业报苦恼,而起拔苦与乐之心。乃依上师心咒为用,放光遍法界,令一切众生触闻者,皆离苦得乐,常登彼岸。

    问:若修法中,见到自己色身化为光体,或心光现在自己心中,是否证到自性?

    师:都不是。应当不住光明。真正的自性光明,是看不到的。且自性无能所,无能见之我,亦无所见之光在身内或身外。

    [二、自性光明]

    问:自性光明如何才能现前?

    师:自性光明现前,须甚深福智与因缘配合。然而自性明点现前则不甚难,只要自心不住一切色相和心念,自性明点便会显现。此即我们的真心,又称第九清净识。

    问:何谓明点?

    师:当行者自心清净,往往有一点光相现前,此谓心光外显,不可执著,反生法缚。盖明点乃为自心所现,大遍法界,小如微虚,究竟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

    当我们证到此明点自性,应安住于此法界空性本体,自性如明月高悬,大悲遍照法界,拔济一切六道有情。众生成佛,即是自己成佛。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又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发心度生,如是如是。

    问:修持中见到一点光明,或几点光明,其中有一点特别亮,是否就是自性明点?

    师:此即自性明点。当明点现前时,了知此明点即自己之心性、身心之精华。若能时时住于体性之本寂,则明点时时现前,仿佛许多小小的太阳或月亮。心愈定,显现的次数愈多。最初显现,乃为一点白色光明,仿佛点燃较粗的香头,或如豌豆一般大小的光明。久之则逐渐显现为五色,有如五色虹光一样,非常美丽,经常围绕自己。但不可执著,因为明点乃自心本有,无须期待与追求,只要自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而安住心性本寂时,明点自然现前。然于究竟,此明点乃属八识幻迹,不可执为实有。

    问:自性明点是第九清净识,抑为第八识幻迹?

    师:第八识分染分与净分,第八识净分即第九识。自性明点为第八识净分显现,故可称为第九识,亦可称为第八识幻迹,盖依究竟,自性明点亦空。

    问:自性明点是否会逐渐变大?

    师:自性明点会随著修持的进度逐渐扩大,而成为月轮,乃至由此更进。

    问:明点刚开始只是一个点而已,我们要不要把它扩大?

    师:因光明与光明能自然融合,故只需观想它与法界光明融合为一。既法界光明与自性明点合而为一,则自己不就安住于法界了吗?此即是修自性法。既修心法,法界观要常在心中。

    问:那法界光明怎样显现?

    师:不住根尘识执,恒住本寂,福智成熟,即能显现法界光明。真实证量,唯证方知。

    问:何谓“母光明”与“子光明”?

    师:自性光明为“母光明”,法界光明为“子光明”。因法界一切佛、众生、刹土、光明等等,皆自性本具,体性所显,故自性本有光明为“母光明”。

    通常在修持中偶现之一点光明或一片光明,只是五智中某一智略显的初步现象,乃属八识幻迹,并非真智。真智乃恒常现前,不灭不失。

    问:法界光明是否与自性智慧不二?

    师:法界光明即是般若智慧,因此,我们称自性光明为智光。此光明不同于日月光明,乃恒常不变,法尔本有,而且充满法界。但唯有自心清净不染、福智具足者,方能证得。

    问:自心光明是否应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对的。自心光明与法界合一,就如将瓶打破,使瓶中空气与外界合而为一,此是修持方法。因我们自心本来光明,只以三毒六尘覆盖,而不能显现。须于修持中,将此等垢执,层层剥落。然众生无始业习太深,稍悟转眼又迷,仅凭自力,恐难于此末法时期超出轮回,故须仗传承诸佛加持力,真如内薰,心光外显,顿使累劫瓶垢习气,为之粉碎无余。这瓶垢、这无始习气,到底是依附于我执,而由我执生起,故须将我执放下,方能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于修持道上,是由发胜义菩提心为因,大悲愿力为根,方便为究竟。虔修本尊法,恳祈传承本尊加持一如而渐契无我,我相既无,诸尘及烦恼皆无可染著,再断法执,直破无明,而入中道实相。虽云如此,七地菩萨尚有微细法执,可知并非容易,故须勤修方至。是故莲华生大士离藏前,为众略说心要云:“世间贪著,一刀两断;八十八使,当体解脱;五毒现前,妙用自如。敬师、重法、实修者得之。”

    问:自心光明如何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观自性明点升空,自然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问:安住于自性之“光明”,是否肉眼可见?

    师:自性光明原本无相,是看不到的。凡肉眼可见之光,皆非最究竟之自性光明。故无论看到任何光明现前,都只是修途上的里程碑,了知均为内光外现,皆不可执著。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光明乃无相光明,何谓无相光明?

    师:不著光相,光明现前而不住著,安住不动本寂。

    问:法界光明是什么色?

    师:实证法界本体之光明,乃无形色可得。而在修途,则当观为天蓝色。

    问:法界光明若观为天蓝色,那空亦有颜色吗?

    师:空性本体离一切相,亦无形色可观,唯安住本空本寂,如如不动。本净光明即微带天蓝色,如无云晴空,此乃循有情抬头见蓝天之习性,以做方便,而为教授。

    [三、五佛智光]

    问:过去曾有一次,刹那之间,人、物、空间均消失,只余一片黄色的光。这种状况,是应加以保任住,还是赶快回到我们世间的状态?

    师:过去的事已然过去,不要追忆。以后若再有此情形,即安住于此光明本寂,不取不舍。

    问:有时在坛城与大家共修时,在坛城前也会有一片白色光明。

    师:不同颜色之光明,代表五智当中不同之一智。现白色光明,表五智中之“法界体性智”刚开始出现。以前所见黄色光明,则表“平等性智”。但此时尚非实际证到,仅是五智中某一智刚开始启蒙而已。

    问:黄色智光是否较明点更殊胜?

    师:不是。倘若又在此比较何者较殊胜,即又多起一妄念。不仅光明要了知为自性如幻所显,平日六根所接触之一切尘相、一切思念,均应了知为自性幻显,而不执著。

    问:上师刚才开示:黄色光明再现前时,应安住体性本寂。但不知如何才能不执相?

    师:只要住于不动体性上,任何光明皆由体性如幻而显。倘若见到光明,又起分别取舍之念,心想:“此光是否为佛菩萨之光明?是否一直会现前?是否能向它祈求什么?自己是否已将要成佛?”起如是等种种妄念,光明就会消失。故须了知一切光明皆自性本体所显,只须在体性不动上安住即可,对所现之任何光明皆不取不舍。

    问:修法时若见五色佛光将自己卷入,应如何安住?

    师:行者一心虔诚、清净不染时,会有此觉受。此时应安住体性不动。

    问:五佛五智,中央是白色或天蓝色?

    师:中央佛部为白色,东方为蓝色。倘修金刚部本尊,则佛部与金刚部对调,即中央金刚部、蓝色,东方佛部、白色。

    问:五佛智慧,是否仍属度生所显之方便?

    师:因众生有五毒,诸佛才现五智度之。

    问:那究竟当为何色?

    师:究竟无色,如幻现五色。

    [四、观修光明]

    问:在禅定中,观想什么比较好?

    师:你修到那里?禅坐时你定在哪里?

    弟:定在心里,心中放光。

    师:那就定在光明体性上。你放光是放到那里呢?

    弟:就是整个心放光,照在这个身上,然后身体发光。

    师:慢慢可以把光的范围扩大,然后更进一步,放光上供诸佛,承诸佛回光,将光明收摄回来,此时要观想诸佛的功德、智慧,也随著光明收到自心,自己就具足了诸佛的功德、智慧、和一切力用。然后第二次放光,遍度众生,令众生都成佛。如是则同样是放光,就具足了上供诸佛、下度众生的无尽功德。令一切的众生都化成佛之后,可以更进一步,再观自他都化为光明,自己即安住于此光明体性中,此即“明空大定”。

    问:修法当中,为什么有观想光明的方法,岂不是有相吗?

    师:这“法界光明”非世间相,乃“自性妙相”,毕竟连光亦空。但是为何我们学密,先要观想光明?只因法性光明乃诸佛果位证量,而众生修无上部密法,若无物可依止,则不易安住,故教导观想光明,且安住于光明本体中,则易契入。这虽也是方便法门,但在密乘里,已是高深之方便,亦是果位证量之修持法。

    问:观法界大空光明之观想方法,与观种子字放光的方法,有何差异?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观种子字放光,是初步观想法,亦是殊胜之观想法;而明空三摩地则为究竟法门。种子字可摄万念归一念,止息众生之妄想分别,妄想止息,本来清净之自性自然现前。至于明空三摩地,则是直观自性明空,所观即是所证,乃更直接、究竟之观法。因一般众生根器,不易住念于明空,故初步须观种子字,承佛力加持,才能集中心念,除妄归真。

    问:师父曾开示:修自心明月观时,光明透过身体、修室,再进一步遍满虚空法界。但师父又曾开示:当明点现前时,自心明点与一切有情明点交相融摄,成大光明藏,遍满法界。上述两种光明遍满法界的境界,是否相同?

    师:两种修持方法,殊途同归,最后所达之境界无二。唯前者偏重修持之观想,后者直达证境。

    问:安住本体中,是否仍须观光明?

    师:法界光明,乃是报身境界。直观体性,则是法身境界。恒住体性,光明自显。

    问:安住在光明中,就算是报身境界吗?

    师:此为修途之观想法。真正要证到报身境界,就须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由劫到劫,都是光明遍照。偶然一见,绝非报身(自受用身)境界。

    问:那只是不小心见到的吗?

    师:不是不小心。当我们的“见”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常住体性,自然就会见到。若一天到晚都住著六尘时,就绝对不会见到。

    问:心法中有观想自身光明放大遍法界之观,是否修持功力不够即无法做到?

    师:光明并非一定要看到,只是随念而放,念到那里,光就到那里。因此,轻松地观想,心念遍法界,光明亦能普及法界一切刹土。但于法界观,应先了解熟悉。如其力未充,即难实证。

    问:修“光明定”时,为何仍有烦恼妄念?

    师:住于光明空性,已无我人,故无烦恼。若仍有妄念,则尚未泯“我”,乃修持者尚未契入之现象。

    问:既然光明亦为妄相,修持时是否不观光明,住于黑暗空洞状态?

    师:修得深时,光影门头,因仍落能所,故不应住著。唯不住光明与黑暗,方入中观。

    至于以光明作观,较易安住,否则初修者即无所依止。倘观整个法界光明,即自性大用,乃极殊胜之观法。但当真正证到此光明自性时,又须连光相亦撇却,才能进入更高层次。常寂光即无相光。

    自性本体,本无明暗对待,不论光明或黑暗,亦无非自性所显。若能通达此理,光与暗当无可执著,如如不动,平等而住。

    三、修证位次

    [一、证前]

    问:若我们此生未能彻了心性,当如何使来世不致沉沦?

    师:你今既遇此无上密法,即当精进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当更有堕落恐惧。若此恐惧不能克服,则是信心不够。无论显密,行者皆应以发愿度众生成佛为第一要务。若真能实发宏愿,愿行相应,便能蒙十方诸佛所护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诸佛,直至成佛,永不堕落。你可参照佛经上,所有诸佛菩萨之大愿,择其一二,学发胜愿,亦可依自己心愿而发。久之,菩提心坚定,便可发更深重之愿。到最后无行非愿,无念非愿,方为了义。

    问:菩萨转世,还需修否?更有烦恼迷惑否?

    师:若是乘愿再来,即使释迦佛,亦须如众生一般修行,以示与众生平等,使众生对成佛有信心。

    至于烦恼迷惑,大凡乘愿再来者,必乘其愿力,遇善知识,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总不致作恶而恼害众生。

    问:乘愿再来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愿而来?

    师:并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过去是乘何愿而来。

    问: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轮回?

    师:无明未破,都要轮回。若菩萨证初地,初破无明,初证本体,则可不再流转生死。

    问:何以初证本体,便可免去轮回?

    师:因证到本体,即使是短暂时日,乃至仅止刹那,虽仅为初证,于世法六尘尚未能完全免去染著,然而当其临命终时,法性光明现前,便可当下认证,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轮回。

    问:何时方能说法度生?

    师:首当明了:诸位无始轮回迄今,幸遇圆觉宗无上密法,觉悟生死,精勤修道,发心度生,此一一皆为梦境,是幻非真。犹如诸位各梦自身为蜂、为蚁,枉受无量生死轮回劳碌之苦,而不自觉。如今其中有一蚁梦醒,明白自己原为金刚乘弟子,本非蜂蚁;但见周围仍有许多同门在梦,梦为蜂蚁,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唤醒,亦明见自己实非蜂蚁,但见周围仍皆蜂蚁、或见其中仍有一蜂一蚁,则此前后二人皆未全醒,所见蜂蚁仍为梦见。是故若仍见有众生可度,乃至尚有一众生可见,即犹不能说法度众生,因此人之见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彻,犹在梦未醒。

    其次,当更明了:正梦之时,并无真实蜂蚁因梦而增;醒来之后,亦无蜂蚁因醒而减。诸佛度众生,亦复如是。虽广度众生,而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唯随因缘,如幻度生,令梦中之蜂蚁醒悟。十方诸佛,皆以此本来清净灵明之体性,教导众生如幻之妙义。诸佛之真身,犹如摩尼宝珠,映现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随众生因缘,普现色身而施救度。

    问:众生既为自心如幻而显,成佛后仍有众生可度吗?

    师: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现应化身,广度如幻众生。虽如幻度梦里众生,而众生本空。

    [二、证悟]

    问:修到什么程度,需要闭关?

    师:当悟见本体,证得空性之后,需要保任成片之时,最好是能闭关,否则极易被尘境所转。但若在尘境中便能保任,则较之闭关保任更彻底。许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尘中,便不能保持。

    当知菩提之道极为漫长,即便穷尽此生数十年之时光,亦不可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觉。若得以修持无上心法,则可缩短许多时间,如密乘与禅宗,都能此身彻了。但此即身成就,并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从登初地、渐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见本来,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随后由此起修,此时即需要闭关,保任、以至彻证。最后,还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单指人类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为对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证到第十地?十地以后,仍须再上,才能究竟。

    问:密宗也讲“悟”吗?

    师:当然讲悟。然而悟后,还要令其坚固不动,恒常不变;之后还要以整个法界众生为度化之对象,起无边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体之修证上,有许多殊胜方法,能引导行者消业除障,而契入法尔实相;且悟入本来以后,还能不离本体,生起各种度化众生之大能妙用。由这两点,可显示密法之殊胜处。

    问:开悟对修持有何意义?

    师:其实世间最难之事,便是悟见本来。倘未开悟,则终日仍是在妄见上打转。只有见到本来,才有个下手之目标,方为正修。

    问:在未开悟时,修一切法,岂不是没有意义?

    师:不修心法,何能开悟?时时持咒修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即为净修。宿业既消,新业不生,业种便断,顿破无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则思惟以种种方便,度尽众生,即转妄念为净念矣。

    问:依此净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师:对的,以幻修幻,而证真常。

    问: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却较早证悟?

    师:容易证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为众生,而不考虑自己个人之荣辱得失、名利财富。此则我执轻微,对六尘之贪著分别易于泯除。唯泯我执和分别取舍,自性方能显现。

    问:未证悟前所观想之众生,是否证悟后皆能令他们得度?

    师:对的。随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广,过去观想所及之众生,皆能令其得度。

    问:是否受了“画龙点睛”的灌顶,便可即刻开悟?

    师:受灌者必须已修持至相当程度,如龙体已具,只差点睛,便可化为真龙,脱颖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画龙顶睛”之顶,亦无法开悟。

    问:是否初证即表示明心见性?或是要先明心,后见性?

    师:现在末法众生,初证往往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无生法忍、第八地不动地,方是彻见本性。

    一般人所谓之悟,仅属六识知见;明心则是真正悟见本来,非六识知见。见性则是彻证本来,恒常住于开悟境界,无须著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尘不受干扰,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谓之见性。

    问:如何修才能明心见性?

    师:就以你现在念四皈依而论:“南无咕噜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亲传上师,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传承上师,须知此虚空中之上师,实是无量无边;第三次,便已经进入无相上师,即皈依上师之本体,亦即你所欲“明心见性”之“性”。

    欲明心见性者,先须明了佛之法、报、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须了解何者为真正之佛,何者为永恒不生不灭之佛。须知应化身佛,如释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灭。而我等所欲证之真佛,则为不生不灭,永恒常住,此乃每一众生之所本有。但须不执世法,念念返闻“本体”,先照“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后再依上师所传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见性。

    问:《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是明心见性后的现象吗?

    师:是初修至相似觉过程中(明心之前)所显之现象。

    问:是否明心见性,即不受业累,而可代众生受业?

    师:证本来仍受业,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则如幻受之,不起烦恼。若发心广度冤亲债主往生净土,则为最殊胜之消业方法,业力随之化消。

    至于吸取众生业力,代众生受业,自己多少将承受些许,否则果报不能消。证空尚浅,则承受较多,深证空性,则承受轻微。

    问:是否有可能虽已明心,但是由于习气未净,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师:众生无始习气太深,虽已明心,但从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习气。但即使仍有傲慢习气,亦是愈来愈少。

    问:明心是否即五蕴已空?

    师:初明心,五蕴齐空,仅为刹那或暂时,而未能久住。须如《楞严经》中所云,逐一解开五蕴无始结缚,方能五蕴全空,而彻见法性,达不动地。

    问:是否证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师: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约须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种神通,然而无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属有碍,不能像释尊仅眉间放光,便能照见东方十亿佛土,并令所有弟子都见到。

    问:见性后虽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会现前?

    师:依个人修持之因缘及宿根,见性后有先发眼通者,亦有先发耳通者,其余类同于此,亦不过如幻而显。

    问:见性后看经典,与见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师:见性后看一切佛经,皆能了其真义。

    [三、胜进]

    问: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语录所记载的一些觉受,大约都证到什么地步呢?

    师:有的是证到初地,即刚刚开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则是彻证。见本来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为尘染,应到四、五地;之后到彻证,即无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动。语录所讲大多是就本体,或从这角度讲,或从那角度讲,或从体上讲,或从用上讲。

    问: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细烦恼惑业的不同?

    师:对的。初地到八地,属修道位,烦恼惑业逐渐清净。

    问:有云:“登地后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两个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别。所谓遍法界,并非口说或心想,乃是如实证量。证本无量,说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执著。如法实修,自能了知。

    问:一即一切,十地菩萨刹那可修无边功德吗?

    师: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万法无不如是。

    问:功德若非究竟,众菩萨以何成佛?

    师:由菩萨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义。

    问:在《密勒日巴尊者传》里,有一个弟子,已见到极乐世界一些情形,他问师父,师父告诉他,他已证到报身佛,但是还未到不动地,是否如此?

    师:像他那样,只是初步见到,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随时随地,放光到东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见到十方刹土,而没有阻碍,不但自己看到,还让他的弟子们也见到。像《密勒日巴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弟子,还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证到。

    [四、圆证]

    问:《心经》中“明空三摩地”,是几地境界?

    师:十二地。

    问:十三地正等正觉,是否已度尽众生?

    师:早在第八地,众生便已度尽。虽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众生,而如幻地显现度生佛事。即使弥陀与西方净土,亦是如幻而显。

    问:请师父开示常寂光土。

    师: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经论上所讲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无色相,连光相亦无;若仍有光,即犹是报土。虽一切皆空,却能现无量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一多涵摄,圆融无碍。故我常说,大众不论见何等光、或证何等光,都莫著光相,如此才能证入常寂光土。

    问:须到几地,方能证入常寂光土?

    师:此刻当下即可证入!若诸位如六祖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即于此时,无取舍、无识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人我得失所转,则当下即是净土。当我们证入清净时,又不著净相,即是常寂光土。

    问:常寂光土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何会比极乐世界更好?

    师:虽无一物,但却能现万物。一切四圣六凡(情世间)、百千万劫(时世间)、恒沙佛世界(器世间),都是由其所现。虽现万物,而其本身不动不变。《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岂仅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刹土,皆是幻现,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灭,方为真实。

    问:是否无论报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师:初证法性现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坚固,广度法界众生,圆满报化二土,证十三地无上正觉,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圆满。

    问:证法身后,报身如何坚固?

    师:初证乃证法身,待法身坚固后,神通自然出生,报身与化身则由神通而出。

    问:是否所有佛,皆是圆满五智才成佛?

    师:对的。除非是小乘罗汉、声闻、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圆满。

    问:圆证时,其刹土是否遍法界?

    师:法界无外。若在座诸位菩萨,个个发心要究竟成佛,广度众生,则法界即扩大,以容纳诸位未来成佛之刹土。故法界乃是无外,永无穷尽。

    问:成佛后,是否一切众生皆已成佛?

    师:对的,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众生,再如幻地度梦里众生成就。

    问:了知众生不可得,亦须如幻地度众生吗?

    师:众生在梦而不知,然梦中感受却非常真实。菩萨不忍自心众生妄受轮回之苦,故“愿”如幻度众生,不度众生终不愿证十三地正等正觉。而已证十三地正觉,亦乘彼因地大愿,无功用行,摄受众生入佛知见,而不著度相,如幻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满,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其威神实非凡夫可测度。是故了知众生如幻,如实证入,则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个中并无丝毫矫作与勉强。是故不应言“亦须”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谓度众生者,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明白吗?

    [五、辨异]

    问:成就和证果之间,有何差别?

    师: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内成。外成可以有各种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怀、诛诸法。若修息灾法,而息灭灾难,即名息灾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钱财福禄,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类推。内成就,则指证到本体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属之。

    至于证果,是指证到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陀等各级果位而言。其实一乘法门,唯一佛果,无二亦无三,除佛果外,余皆权设。

    问: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师:四果罗汉,所证空性,与佛无异,但悲愿和量有极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时,未发心广度有情,虽能彻证本体,却仅愿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论其发心,尚不如初地菩萨,故不能成正觉。

    问:《法华经》中,佛说小乘罗汉所达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仅达我空,而未达法空?而大乘菩萨以法界为身心,故在度众生时,等于修法界空,要将整个法界的有情均汇归无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义?

    师:对。声闻乘、缘觉乘之空如芥子许,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其空仅是无念,三德中只有解脱德,而无法身德及般若德,并未对广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助益。

    而菩萨乘之空,乃是涵摄整个法界中一切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虽有而不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此即空性、体性。于此体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净土、秽土,乃至一切的四圣、六凡,均如幻地显现。菩萨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无所住著。

    [六、度生]

    问:佛菩萨以何度生?

    师:八地以上菩萨,安住本体,不起于座,分化无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现度生。

    问: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来才可成就无量意生身?

    师: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华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无数意生身,并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何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何在,佛菩萨即现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现菩萨之身,或上师之身,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下一位佛弥勒佛,即会应众生之因缘而出世。

    问:是否可说佛无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众生如水,水有清浊,佛现何相度生,是应众生心水之清浊而示现种种相?

    师:对!虽显种种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显,如幻而度。

    问:祖师中或有一生闭关,亦有如诺那祖师广传密法。决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缘,还是个人发心?

    师:祖师皆是乘愿而来。若说发心,都是过去世有了总体的发心,后世则依众生因缘而度。以诺那祖师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难六年,再九死一生来到中土,则中土密法何能兴盛普传?再以藏密为例,若西藏未统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问:闭关于山中度生,是否与出世弘法平等?

    师:若是小乘圣人闭关,未发大菩提心,终日独守空寂,而不利益众生,则其功德远不如菩萨。因菩萨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体起法界大用,不断如幻地示现种种色身,加持一切众生,令彼等得度。故虽同为闭关,功德则依证德与是否发大菩提心,而有差异。

    [七、成就]

    问:密宗即身成佛,与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有无不同之处?

    师:论成佛,并无不同。但菩萨发愿“度尽众生成佛”,是尽未来际;而修密之极致,则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门,即要各位发大菩提心,更进而要诸位学习诸大菩萨发愿,盖成佛亦非为自己,若不发菩提心,又岂能与佛心相应?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尽无余众生。

    然而,从究竟本体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不二,只是在迷众生以颠倒执著,不能了悟,如同梦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诸大菩萨亦要如幻而度,实在亦是于本体中恒寂恒照罢了,众生毕竟亦是了不可得。

    问: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阴身成就为高?

    师:即身成就与中阴成就,皆各有种种层次上之差别。若论两者之差异,中阴成就,刹那即汇归法性,或往生净土;而即身成就,则更可藉此身广度众生,倘证虹光身,则可常住世间,随时随念,普现十方众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两者并无差别。

    问:禅宗之修证,与本宗有何不同?

    师:禅宗所证本体,与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著重发大菩提心,仗咒力、愿力,以及上师、本尊、护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证本体后,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证之境界,大约近乎我们大圆满之前半部。六祖虽然肉身不坏,但就长时劫而言,仍有坏灭之期。而藏密宁玛巴之大圆满,却可即此肉身,证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莲华生大士以及许多祖师一样,常住在世,真正无生无死,不坏不灭。

    问:何谓虹光身?

    师: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时即此肉身举体化为虹光,这是最高境界,如莲华生大士等先贤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临终之时,将色身化虹而去。

    这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在科学上,质能可以互变。我们密乘行者,把此质碍之色身,转变成能量之光明,亦并无玄奇。

    问:虹光身是否亦分层次?

    师:行者随著修持,慢慢可见自己色身起种种变化。初步是自见肉身发光如光蕴,或光明围身数寸至数尺,但用手触摸尚有实体。逐渐进步,到最后当如莲华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顶礼其足,竟触额于椅。因莲师已无质碍肉身,举体化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见,未入者则不见。当你修证至某一境界时,自然明白:佛是如语者、实语者,绝不诳语者。

    问:临终最高可达到何种成就?

    师:倘在世时,已有法性光明显现之经验,则在临终明光刹那显现,便可当下认证,而汇归毗卢性海,证入法性。

    问:祖师圆寂后,身体缩小如婴儿大小,是何境界?

    师:是已达有余涅槃,而尚未至无余涅槃之境界。待举体化为虹光,方入无余涅槃。

    问:荼毗时天空出现彩虹,是何道理?

    师:乃是汇归法性之意。

    问:为何有些古德圆寂后,可以由中脉发火,将色身荼毗?

    师:乃因修“拙火”,临终可依三昧火,将色身荼毗。

    问:这算不算虹光身?

    师:不算,虹光身并非临终以拙火烧去色身,而是将色身转化为虹光。

    [八、往生]

    问:本宗弟子舍报后,可以往生何处?

    师:无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论根机利钝,只论精勤与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愿、力行,持之以恒,舍报后往生有三种层次:最胜可汇归法性常寂光土,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实报庄严土,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净业往生方便有余土,为初地至七地境界。

    问:所谓带业往生,将来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将业偿尽?

    师:带业往生,是在此世界上,业障还未消尽,但命已终尽,即乘阿弥陀佛之大愿,将业带到极乐世界,于彼处慢慢修行消业,然后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偿债。

    但亦有净土行人,或大菩萨,发愿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胜之处。因在极乐世界修行,须经无量劫,业障才得消尽;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无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则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极乐世界许多尚未圆满成就之行人,皆发大愿,再到娑婆世界来,现无量差别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净土,以期早圆福慧,究竟成佛。

    问:是否他们再来时,也正是他们因果成熟时?

    师:众生从发心到证佛,都不离因果。凡乘愿再来者,虽说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尽之宿业,依旧随身带来。试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师具备庄严道场,但有些法师,却在山洞独修终生。此亦不过是依其宿世所种之因,随缘而现而已。若过去世已广度众生,则下一世自有无数弟子护持。若过去世只顾自己修持,则当他再来时,亦只能在山中独修。

    四、解缚入寂

    [一、现相]

    问:修法时,会觉得底下变得非常深广,而自己的身体,变得很长很高,这是为什么?

    师:初现高大身,如虫御木,也不可著。而且你今天当众讲出来,境界可能会失掉。但是失即不失,也不必介意。

    问:为什么在静坐中,持弥陀佛号时,看到自己前后左右,皆是长得和自己一样的弥陀?

    师:此乃诚心所感,心存佛国,圣众现前,境界乃随心而显。但你所见是光相还是色身?

    弟:应该是光相。

    师:光相亦不可住。所见皆弥陀,即无分别心,恒常无分别,则能除烦恼、破我执。《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任何瑞相显现,绝不可住著。

    问:但在做生意时,难免要对自己的产品加以夸张宣传,这样就会有分别心,该怎么办?

    师:如幻而做,视自身如幻化之人,以此幻化之身,行诸幻化之事。只是如实了知,即是修体性法,因所见所闻皆幻化,自然不住世间相,专住心于如如不动之实相。但不可如幻而做损害他人之事。

    问:曾见到某本书上云:六字大明咒即是中脉本有之音,专门闻此中脉之咒音,即能入定。是否有此说法?

    师:对的,集万念于一念,专心闻此咒音,可以入定。或进闻此咒音之性,以入体性定。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经常会六个轮联成一片清凉的感觉,想要不执著,仍不免会去注意它,不知要如何才能破这个相?

    师:不破即破,住于不动,不取不舍。若又起念欲破,反多一层执著。所谓“不执著”,并非如木石般毫无感觉,修持当中若有任何现象现前,一定可以了知。但在现象之外,莫再想其殊胜,或作期待。若起种种联想,即是执著。

    问:在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有一丝一丝的东西。

    师:在身内、还是身外、还是在虚空里?

    弟:好像在虚空,可是有时候又好像在身体内。

    师:在身体内,为气脉自然流通,不必特别注意。若在虚空中,有一丝一丝或一点一点的光明,乃八识幻迹,亦勿住著。

    问:在修法时,看到一道白光,在身内往上冲到头部,再向下掉落后消失,不知是何种情况?

    师:无论修法中,或下座后,一切显现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即便见到一道或一片光明,亦当知为如幻,勿住于光影门头。无论此光明是在身内、在身外,是动、是静,是上冲、是下落,皆勿著光相。当须永久住于无形无相、寂灭不动之体性,日积月累,经年不懈,自然能生无量恒沙功德。

    问:以前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眼前有雾,心里很害怕。

    师:此为进步之征相,属最初步之一种,必须不住。我们修持过程当中,有任何境相现前,都应该如如不动。若此初修,便患得患失,则已离正道。即便肉眼亲见一切色相,都要不取不舍、不分别爱恶,何况此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烟雾?即便证到遍法界之光明,亦不应住著光明。即便释迦牟尼佛现于你面前,亦不可住著。因一住著,即非“不取不舍”,既不能不取不舍,怎能证中道?

    问:如果在持百字明时,见到文武百尊现前,是否为正确无误的境界?

    师:诺那祖师曾开示:“《金刚经》就是大密宗的境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此可知,修持中无论见到文武百尊、本尊,或者历代传承祖师现前,当知皆如梦幻,不应住著。若我说:文武百尊现前为正确境界,则你心中便存期待,乃至下次文武百尊现前时,你便会生起种种希求、依附之念,如此障碍即生。因此,在修持中,种种现象现前时,应当无住,了知是幻是梦。实则文武百尊皆是自心本有,犹如自家之人,见到亦好,见不到亦从未失去过。若能如是安住,不取不舍,则如乘顺风之船,速达彼岸,不生障碍。

    又修密行人,若修到文武百尊现前,则舍报时当更有把握。此并非因见文武百尊之相而有把握,乃因自心不住而有把握。自心不住凡间尘相,亦不住一切圣相,才能于临终或中阴更有把握。故于任何境界现前,皆当不欣不怖,安住不动。

    修密行人,常有种种感应,如见光、见佛、见本尊、见传承祖师。此时可训练自己化为一点光明,契入本尊,回归本尊刹土,或祈请本尊加被自己与一切有情,皆离障碍,一超直入本尊究竟净土。但此中亦有一关键,十分重要:无论是化光入本尊,或者是祈请加被,应当自心恒住本寂不动,如幻而作。

    又有时魔类亦能化为本尊相,来迷惑行人。如不了达如幻,著相而生种种欲求,则著其道,此后种种异相相继而现,或传咒、教手印……,使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即成为魔眷。故当谨慎,恒住体性,观一切相、一切念皆如幻而显,则魔亦不能为障。

    问:在未修心要前,常梦见上师;修心要后,便不再梦见;最近修法松懈,又梦见上师。其中可有道理?

    师:最初是有相皈依,修心要后心念入空,再显现亦是幻有。《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以此警惕。

    问:法界自性的显现,随因缘和修持的深浅,而有不同的现象。当任何修持中的现象现前时,是否不必去分别其高低、好坏?

    师:对的。事实上,我们也无多余时间,去分别各种现象之好坏,尤其是住于光明定中,更已无人类意识中之是非、得失、好坏等心理,故应住于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光明心。

    [二、魔扰]

    问:静坐中若见幻象,虽知是唯心所造,应如何对待?又如何分辨是佛是魔?

    师:定中种种幻相显现,可持本尊咒或六道金刚咒普度之。修密行者,常有十方护法及咒力护持,但不住相、不住念,即不易受魔类侵扰。更何况修心法者,当知佛魔皆不出自性之外,一切皆是自心所现,又何需起心动念去分办?心若著相,佛亦成魔;心不著相,魔亦如佛。

    问:顶戴上师,是否可以避免魔来干扰?

    师:顶戴上师固然可以避免魔来干扰,但更重要者,是你自己勿著世间相,亦不著殊胜光相、佛菩萨、传承等相,魔即不能侵扰于你。

    问:若光明即智慧,为何住著光相易著魔?

    师:安住法界体性光明,为极殊胜之果位修持法,十方诸佛皆依此明空三摩地而成正觉。至于修持中偶现之一点、一片、一团光明,不过表智慧初显少分而已。不仅不可住著光相之圣众或有情,即修持中对任何境界住著,皆为障碍。若见诸相非相,方见如来。究竟光明乃无相光明。

    问:在自成本尊放光度众生时,若观想放光度坟墓中已去世的人,或是病人、被杀的众生,会不会对自己有障碍?

    师:若是心怀怕有障碍之心态而观修,即会有障碍,因用众生心故。若唯有大悲普度之心,大悲遍满广利众生,无丝毫存念于己,则因悲心清净无染,即无障碍,且能得传承及诸佛之加持。

    [三、业力]

    问:是否要修到自他不二,才有能力替人担业?

    师:修到自他不二时,有能力担业,是因深住体性空,广运同体大悲之故。尝见许多造诣颇深之密乘大师,色身常很差,此皆为发愿为一切众生担业之故。以维摩诘大士修持等佛,尚且示疾,并以疾病因缘,教化三乘圣贤。可见虽心若空时业亦空,但示现起用度生时,仍须如幻受之。

    问:倘一切如幻,是否造业亦本空?

    师:性空业不空,倘未证性空,岂敢造业?倘已证性空,又何至于造业?若任意造业,即使释尊亦须受报。学佛者,首须不造恶业,因果非虚,纤毫自受。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故菩萨时时慎其初念,制其染心,虽处暗室而不欺。

    问:业力本空,何以修了许久,妄念仍在?

    师:因业力不空(业性空而业力不空)。有妄念,乃因根本无明未破。须待破尽无明,妄念方可转为净念。

    问:倘若业力不空,则寂灭无法现前,是否无法证到本来?

    师:若就自证本体而言,六祖曰:“心若灭时罪亦亡”,其时能所俱空,对待全泯,何有造业受报之人?

    若于度门,既如幻起用度生,则须如幻受报,故曰“性空业不空”。试以已成就之大德观之,有者弟子无数,有者则在山洞独修,此亦不过各随其过去福德业力所现。

    若欲证本来,必须福智资粮具足,福德即六度之前五度,智德即修体性法门,福智具足,方能彻见本性,寂灭现前之时,业即空矣。

    问:“性空业不空”,龙树菩萨尚以割草因缘,断头偿债。是否已成就者,尚须分身尘刹,将债一一偿尽?

    师:已证空性之菩萨,虽偿业债,亦是如幻而偿,既不介意,亦不住著。过去之业若未消尽,在如幻法中,亦终须如幻受报。

    问:以“性空业不空”而言,学佛到底能不能消业?

    师:罪业倘至心忏悔,则可重业轻报。若自身已往生本尊刹土,或诸佛净土,彼处根本无业可言,连“业力”之名尚不可闻,又如何受报?再者,若将冤家债主度往净土,即不需偿债。

    问:修持到何等地步,即不须忏悔?

    师:菩萨到不动地之前,都须忏悔。

    问:倘愤怒而无分别可否?

    师:西藏谚云:“狮子腾跃之处,若白兔依之学样,必堕涧而亡。”你所自认无分别,实是妄念分别。唯彻证者,方堪任运五毒为息增怀诛之用,并非初修或未成就者所能模仿。如身根未具者,不堪挑担,其理同也。

    第三篇: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一、对助念团弟子之期许

    我总觉得,助念团弟子的心,会分外清净。因为各位经常看到人们的生死关头,看到舍报的生离死别、种种凄凉情景,每当助念时,就不得不思惟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即使活到百岁,较之永恒,亦属刹那,更何况死亡不仅降临年老人,也不会放过年轻人。由此,助念人员应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将它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的岁月来计算,而是以他利益众生之广度、深度和究竟度来衡量。就以各位助念团的菩萨而言,你们活一天,就比一个普通人活一生的功德还大,其影响之深远,实难以衡量。如此算来,一天等于百年,那么诸位就等于拥有数万年的寿命。当然,我们助念,并非为了要求自己长寿,但是做人活在世上,即使只有一天,若能利益更多众生,则这一天是多么伟大!我们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要像阳光一样的普照大地,广利有情。

    我总觉得,诸位发大菩提心为临终者助念,这种大慈大悲的愿行,比为亡者超度的功德还大。因为当一个人舍报时,只要聆闻到佛号,就能往生佛国净土。而超度,则是在临终往生的机会错过后,为中阴或已堕鬼道之亡者神识作超度,亡者须经历中阴怖畏及鬼道苦难,远不及临终助念,引导亡者于最后一念闻佛、忆佛,刹那即得往生净土,功德之巨大,往往比修行一辈子还殊胜。诸位助念,毫无条件,任何人请求,立即前往助念,这正是观世音菩萨“慈航普度”的精神,人天钦敬。这样无相普度的功德,无量无尽。

    我与诸位共聚一堂,心里很安祥。不像和一般社会人士见面,他们在一刹那间,心中已动了许多念头,虽然面对面,心的距离却很遥远。而现在与诸位在一起,诸位清净的心,使整个坛城呈现清净的光明,亦即是我们体性的净光。诸位若是以这样纯净的心念去助念,亡者才能往生或超生。若以凡夫心助念,一边念,同时又打著种种主意,亡者就难以获益。

    在前往助念的途中,大家要修上师相应法,以清净的心去助念,不要讲世俗的杂话,扰动心念。助念时,大家都知道要顶戴上师,乃至自成本尊去度化。然而,当我们在度眼前的一位亡者时,又何妨将心光分化亿万,同时去度化法界一切的有情?一念之大悲,就能使更多、更广的有情得度,或深种成佛之因。助念时,若心胸仅及于亡者,那我们所度的,也只有亡者一人而已。若住心于虚空、乃至法界,则同样地持咒助念,度生的幅度却无限的深广。此时亡者所在的房间消失了,对面的坛城,化为无边的华藏刹海,住于虚空之中。助念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持般若心咒,令所助念的亡者及其怨亲债主,乃至法界一切亡者、一切有情,皆一同汇归法界。

    诸位助念,是为了大悲度生,而非为了成佛作祖。也正因如此,功德更广大殊胜。长此利益众生,积功累德,再加上精勤的修持,上焉者今后当有自己的刹土,中焉者汇归诸佛刹土,最低限度亦可净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刹土。

    我们修行人,若想真正走上修行之道,必须时时修持、安住不动体性,才能在现生、临终、或中阴时,得到解脱。每天早上一醒,就要想到:倘若这一天是自己在世间的最后一日,应该怎样尽一切心力、物力、财力,来使这一天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亦唯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力地修持、忏悔业障,并安住体性,修持不动心,这是唯一、最好的安排。如果大家每天早上醒来,都能如此思惟,珍惜这一天,如是而行,怎会不成就?

    一个人一生所修持的,就在于舍报的刹那,能够安住正定。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不知要累积多少福德和功德,才有可能在临终刹那安住正定。因为当一个人将要舍报时,在脑海中,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会像电影一般,一幕一幕显现,作一个总回顾。一个密乘行者,要在舍报时自心坦然,无愧于上师、传承、本尊、护法、以及众生,才能够安然安住正定,契入法性。而一般人,往往在临终时,当一生所作所为都显现时,良心必然发露,对一生所作恶业会感到后悔,因而不能坦然安住,而再入轮回。由此可知,要想在临终时,身心坦然,安住正定,在世时即使身处暗室,也要俯仰无愧,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死亡,不为业力牵缠。

    因此,各位每天睡前,应检讨自己,这一天在戒律与身口意方面,有无违犯与过失?并且要竭诚忏悔。每天晨起,即发愿广度有情,不再犯种种过失。检讨与改正应该同时进行。如此,时时检讨,宿业渐消,不造新业,从而智慧增长,逐渐脱去业力缠缚,而得入正定,此生、临终、或中阴,就能成就。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大众皆知,学佛之目的乃为成佛,而成佛则为广度众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标,则在即身悟见本来。佛在自心,不假外求。然则我们为何要推广“临终一念往生”呢?乃因对于广大未学佛者,及未能即身证悟的学佛者而言,临终最后一念,乃是往生西方、超出轮回最关键之时刻。是故,此生生命的终点,正是无限希望之起点。即或绝症患者,若能熟悉并遵照此“临终一念往生”口诀实行,亦将无惧于死亡,且视之为迈向永恒光明安乐之路。

    众生之心,与佛不二,迷之则为六凡,能作善、作恶,悟之则成四圣,能入体守寂、起用度生,故此心乃轮涅升沈之关键。而临终最后一念,心力最为强大,更是轮涅升沈之分野。若此临终最后一念,起贪嗔痴,则堕三涂;若念十善、利济众生,则生人天。若此念住于佛境,则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出轮回,究竟成就。此乃释尊亲宣于诸金经,诸祖阐扬于诸广论,乃至华藏祖师亦如是教诲。更有历代念佛往生者之感应瑞征,以为凭证,信实非虚。至若修密行者,更有殊胜妙法,即于临终最后一念,自性光明现前之时,若能安住,与法界光明融会,便可直证性源;再起报化大用,广度众生,圆满佛土,究竟成就。然就一般众生而言,唯于临终最后一念,忆佛念佛,往生净土,是为最上胜妙方便法门。

    中国净土宗,已历千数百年。然为何念佛者济济,往生者寥寥?究其原因,只为未能确实掌握此关键性之临终最后一念。净土诸经中,或说一念往生,或说十念往生,实则真正往生之关键,只在最后一念。只为众生爱执根深,不舍世情,或业障厚重,信愿不坚,或四大分离,痛苦难忍,故乃为说十念往生,令其念念消业除障,念念舍离世情执爱,念念坚定往生信愿,则于最后一念而得往生。而平日之念佛,数十年的修持,亦无非只为此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由此可知,临终最后一念要能自由把握,实非容易。何况一般病危者,大多精神疲乏,心智涣散,在生既无念佛修持之功夫,又加以世事诸多牵挂,如何能于临终最后一念正念安住往生?

    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乃是每个佛弟子不变的誓言。何况众生皆是我自性中幻现之众生,岂忍见其受苦?虽受苦亦幻,而众生不知是幻,枉受如幻之苦,更属堪愍。故度尽众生而不著度相,乃学佛行者义无反顾之天职。是以,既知此最后一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难以掌握,便当思惟以种种方便,助众生皆能于此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净土。

    若是未至临终之重病患者,当告以极乐胜妙,及弥陀悲愿,令其生起切愿往生之心,并教其掌握临终最后一念,念佛往生的方法。若是已达弥留状态者,则须让他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阿弥陀佛。最好能在他眼前供弥陀法相,使其张目可见。并作简要开导,令其放下世间一切执著,坚定念佛,愿求往生。最重要者,须在其身旁,轮班念佛,令其耳闻,求佛加被,接引往生,由临终至舍报后八至十二小时,不可间断。因舍报之时,六根衰退,诸识亦逐渐远离,唯有耳识及意识最后离身。故此临终一念往生之要旨,实是在于耳闻佛号、心系佛土。让佛号伴随他最后一念,送他直至佛土。此期间,切勿触动其身,亦勿为其净身、更衣,尤忌做种种急救措施,及断气即刻送入冰库。总之,要保持其安详,令其于念佛声中,安然往生。

    若能度一众生往生净土,岂仅成就一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此众生既往生矣,即不退转,必至成佛;成佛后,乃至未成佛前,即能乘其悲愿,重入娑婆,度无量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无量众生,复各度无量众生。如此思之,助人临终一念往生之功德,何可思议?且今日助他往生,他日我舍报时,他亦必来护持接引,令我往生。我等助人往生,虽不应贪求此等功德,然此乃因果不移之理。

    除助临终病患及亡者临终一念往生外,亦应随缘尽力,推广于周遭,引介于有缘,令人人知此临终一念往生之妙法。更莫待病危临终才念佛,须于平日身健神朗时,即精勤念佛修持,不仅口念,还要忆想阿弥陀佛光明身相,念念祈愿往生净土。时时如是观修,持之以恒,则临终自能忆佛念佛。平日并广作种种利生之事,以厚植福德资粮,以期临终得值助念善缘,避免往生障碍。乃至即使无人助念,亦能仗自己修持功深,自己掌握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

    至要者,若能将每一天,皆视为此生之最后一天,每一念,皆视临终最后一念,则心心切愿往生,念念忆念弥陀,求佛加被迎接,令我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虽身处娑婆,亦当时时观想娑婆即极乐,秽土即净土,至此,世间有何事可争、有何物可执?故放下心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及个人之是非、恩怨、利害、荣辱。更进者,于念佛时,当为利益众生而念,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观法界无量无边之有情,皆随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极乐。恒常如是,念念如斯,上与弥陀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则于任何情境、任何时处舍报,皆能自力往生。尤其临终最后一念,若能依此观修,最低限度,必能上品上生。

    至若深机行者,明了自性弥陀之旨,禅定功深,临终则应安住体性明空,即能临终一念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汇归法性常寂光土。唯此须有广大深厚福慧资粮,方克临终如是安住,究竟成就。

    再者,莫谓念佛乃属临终仪式。须知念佛非但能消业除障、除灾解厄,更能教化人心,安定社会,于个人及社会,实有莫大助益。尤其临此世纪末之大转变,灾难频仍,此乃众生共业使然。若人人皆能念佛,则能转变众生共业,使重大灾难转于轻微。

    学佛行者,度生之心应永无疲厌,当把握每一分钟,自度度他。非仅度有形有相之众生,且应广度法界无量无边难以得见之众生。虽肉眼不可见,但真心即法界,众生无非在我等之法界心中,故心念所及,即能救度,此即无相度生。试想法界无边,众生无数,乃至刹那间即有无量众生临于舍报、亦有无量中阴身出世。是故密乘行者,当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皆安住于法界之心,念佛、持咒,以度法界一切临终及中阴身之有情,令其一念往生净土,或蒙佛力、咒力加被,超生善处。既知众生乃自心之众生,则度生实即自度,唯有度尽众生,乃能究竟成佛。愿我同门,皆能尽心尽力,投入此殊胜度生事业。

    贰、随机问答

    一、助念常识

    问:佛法上所说死亡,是否与医学上定义有所不同?医学上以心脏停止及脑死为死亡,但是在佛法而言,是否要神识脱离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师:依莲师《口诀要义》之开示,呼吸停止,身识分离而感到坠于虚空时,即为死亡。就在此时,强光现前,此即临终光明。也有些著述上说:气息断时,身心分离,神识就与肉体分开,即为死亡。

    问:亡者最痛苦的时间,是否在刚断气时?

    师:临终之前最为痛苦;断气之后,识入中脉,即无色身之痛苦。但舍报后八小时内,亡者虽无色身之苦,却仍有可能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身体,故亦勿碰触或移动亡者。此时如令亡者不适而嗔怒,必堕下三道。

    问:现代医院,常对濒死患者加以种种急救措施,这对死者有何影响?

    师:急救措施,原为救治突发症状。对已达濒死状态的患者,急救非但无效,且会引起剧烈的痛苦。患者在临终之时,已有四大分离的痛苦,我们何忍再为他更增剧苦?若令他产生嗔怒之心,则亡者将堕入下三道。

    因此,家中若有临终之重病患者,应请患者在意识尚清醒时,事先签下“不施予急救”之切结书,或及早送回家中照顾,让他自然死亡。甚至在得知现代医疗无法救治时,也不一定要住院,可以试试看自然疗法,神识清楚者则教其念佛持咒,或许仗佛菩萨加持,尚有可救。舍报之时,若在家中,则临终助念,当较医院更为方便。

    问:有些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室时已经断气,但医院规定仍须急救,否则会有纠纷,急救三十分钟无效后,始能宣布死亡。在此急救期间,我们只能为他默念佛号、盖往生被及金刚明沙,这样对亡者是否也有帮助?

    师:对于已经断气的病人,既已无因缘临终助念,则于急救时为他默念佛号等,对他仍有极大的帮助。但在急救无效后,应尽力劝导家属,为他助念八到十二小时,并在劝得家属同意后,尽速联络附近的助念团,来协助家属助念。

    问:对于器官捐赠的脑死患者,在为他进行器官切除手术时,他若仍有感觉,会有极大的痛苦,我们要如何帮助他往生?

    师:佛教菩萨的六度万行中,每位菩萨生生世世都布施他的头目脑髓给众生,如须弥山之多。倘有人确实自愿捐赠器官来利益他人,以此善行,若再加上祈求佛菩萨加被之力,则可超生人天,甚或往生净土。但是志心往生净土的行者,就应决定以临终安祥舍报、念佛往生为第一目标,一切措施,都不应妨碍临终一念往生净土。所以,是要将自己身体贡献给众生,或是要往生净土之后再来广度众生,这两种选择,要由当事人自己作决定。

    然而,可以确定的,除了大成就者、或舍报时已当下往生者之外,一般人在脑死后马上为他摘除器官,亡者必会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在进行手术前后,一定要一直为他念佛,求佛加被他往生。并在他生前及死后,都尽可能为他作种种功德。他若有家人,应由家人出资,或将他一生所留的财产,尽力为他广为印经、放生、赈灾、或是供养三宝、捐助养老院、孤儿院、残障机构等,作种种功德,以助他往生。

    问:断气之后,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或立即送入太平间冰库,对死者又有何影响?

    师:人断气后八小时内,神识可能尚未完全脱离肉体,千万不可去动他。有的死者家属,立即为他净身、更衣,或是医院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使亡者遭受极大的痛苦,而生起憎恨心,极易因此堕入恶道。尤其是送入冰库,实在是十分残忍,有如将亡者送入十八层寒冰地狱,有些尚有回阳之可能,亦被活活冻死。

    故家中若有重症患者,当事先与医院沟通,死后八至十小时内,不可动他,并请人为他助念,这样对亡者才最为有利。倘若一般医院不易做到这一点,应当在病人病重时,送入佛教医院,则不易有差失。

    问:现代工商社会,总是急著将亡者放入冷冻库,冷冻后是否要解冻再为他助念超度较好?

    师:我们既非亡者家属,亦无力干预,而医院亦不能任亡者放置,所以我们只能尽心尽力观修而已。无论亡者身在何处,都应观想他坐在莲华上,而为他助念。

    问:是否临终弥留时的助念,远较死后八小时之助念,对亡者的帮助更大?

    师:是的。临终最后一念最为重要,若能令亡者最后一念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弥陀,则一定往生。虽具此临终助念之因缘者甚少,然舍报后为他助念,对亡者仍然具有莫大功德,盖佛力、咒力、愿力不可思议故。

    问:病危的人,可否代他办理皈依?

    师:只是病危,还未过世之前,可以代他方便皈依。若其本人不能前来,则带其照片来,请师父为他灌顶。并须告诉他:你已皈依了某某宗,以某某为上师,法名某某,须用心谨记。即或将来堕到地狱,只要告诉阎罗王:“我是某某宗的弟子,我的法名是某某。”则阎罗王即不加刑罚,而会带你到地藏菩萨处,去接受教化。

    问:何以临终不易保持正念?该如何保持正念?

    师:凡人临终之时,威光十分微弱。往昔所造恶业之冤家债主,于威光盛时,不敢接近;此时则皆到眼前。是故造恶多者,临终即难以摄持正念。故大众须发大菩提心,并忏悔宿业,再于平素修持得定,双修福智,于临终时万念放下,一心不乱,方能正念往生。

    问:临终助念,要令亡者往生,是否很困难?

    师:最重要的,是助念者,必须心念清净,完全为利益亡者,具足慈悲心,而一心为其持念佛号或咒语。此外,亦须开导亡者,对世间的一切,诸如妻子、儿女、财产、事业,均不得再留恋,应一心祈求本尊诸佛之加被,以求往生净土。

    其实,学佛之人,真正要往生,并非很困难。《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若有人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由此可知,临终助念,对亡者的利益极不可思议。但是为何真正往生者并不多?此乃亡者本身之业力,阻碍自己所有善缘,非但使其临终无人助念,亦令亡者本身失去正念。但若能遇到具德上师或佛友,为其助念,他就可以往生。由此可知,佛菩萨对众生是何等慈悲,法身遍满虚空,度生毫无条件。只怕众生自身业力太重,临终放不下妻子财产,亲友们亦想不到为其助念。

    问:若亡者之神识与色身已分离,是否仍可观亡者之神识在其遗体旁,而为其助念?

    师:可以。不论神识是否逗留、或昏迷,其助念之佛力、咒力、愿力、回向,必生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问:助念后,心中感觉亡者已往生,是否即表示亡者真的已往生?

    师:心中确信亡者已往生是很重要,因为万法唯心。但亡者是否能确实往生?则助念时自心是否清净、无杂染,以及是否强烈地愿令他往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问:死亡后多久才算中阴身?

    师:依密法,神识是在离开色身三天半之后,才从昏迷中觉醒,即是中阴身。

    一般人都要落中阴,但亦有不落中阴者。比如有些大善大恶之人,是当下直升或直堕。有甚深修持的密乘行者,可于临终契入法性光明、或往生本尊刹土。显宗修净土法门者,或临终有因缘接受助念者,都可于舍报时往生净土。此等皆可不落中阴。

    问:什么叫法身中阴、报身中阴、化身中阴?

    师:法身中阴是没有形相的,只有空和光,光就是空、空就是光,空本来就具有光明。而报身中阴,是有个报身的形相。至于化身中阴,就是一一随类现形,六道之中一一景象,都是化身中阴。这些都是轮回中的中阴,也就是人死了之后的中阴。最初舍报时,自性光明现前,即法身中阴。三天半后,前两个七天之中,文武百尊现前接引,为报身中阴。三七之后的投生中阴,即化身中阴。

    但是所谓中阴身,不仅是死后有中阴,我们在生的时候也有中阴。当作梦时,有睡梦中阴,入定时也有禅定中阴。在作梦的时候,不是都有一个自己吗?这个身,能感受种种悲哀、喜乐,有种种得失、取舍,这就称为睡梦中阴。入定的时候,定中有种种的境界,或者是到种种的地方,都有个自己,那个就是禅定中阴。

    问:为临终者“一念往生”助念,与舍报后八小时内助念、中阴四十九天助念,有何不同?

    答:当然是临终助念功德最大,因为临终一念,是最为能与阿弥陀佛之大悲愿力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之时刻。故临终时助念,能帮助他于临终一念而得往生,乃至一念之间就能契入法性。

    并非舍报后或中阴助念对亡者无帮助,而是有些大善大恶之人,舍报后立即生天或下堕地狱,便无法帮助他。亦有业障重者,于中阴身助念,再怎么开示,也抵不了他的业,帮不了多少的忙。但若能在舍报之时为他助念,则不论其此生业力多大,只要他临终能眼见佛像、耳闻佛号、心中忆念佛身、佛刹,即能往生净土。如此才是真实的利益。

    但此亦须视亡者之因缘,若舍报之时无因缘助念,则能于舍报后或中阴期助念亦甚佳。唯效果不及临终未舍报时,带领他念佛,使自力与佛力相感应,而得以一念往生来得殊胜。是故助念团弟子,若能于亡者将舍报时,引导其最后一念住于佛,此即是最大的功德。故此建议各地助念团,尽量将助念提早到临终前进行,最好是重病神志清醒时,就为他开示极乐依正庄严,令他生起深信、切愿,则助他临终一念往生,可有较大之把握。师父要成就一个弟子,要十年八年;但助念团诸位仁者的功德,刹那之间,即能助其成就,功德实难言喻。

    至于中阴期助念,则当依《了生脱死》而做导示,要他融入诸佛光明,另有较暗之光明切勿靠近。遇有任何可怕之境相,当知是幻,切勿害怕逃避,但念阿弥陀佛,则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问:大善大恶之人,不受中阴身,要如何帮助他?

    师:大善之人,已经超生或往生,原已不需我们帮助。但若为他多做功德回向,亦能助他善缘增胜,莲品增上。

    大恶之人,则要在舍报之前帮助他,因舍报之后他就已直接堕落了。但我们既无神通,也不知亡者是否直堕,所以应以平等心助念。即使真的是直接下堕,还是照样助念,把功德回向,让他重业轻报,或者能够超生。其实,要帮助大恶之人重业轻报,最主要的是他的家人,要把亡者此生的财产,都为他作功德。

    问:若亡者火化后已得舍利,是否仍要作七七四十九天的佛事?

    师:要。因为即使亡者已往生西方,莲位亦有九品,为他作佛事,可帮助他莲品增上,同时亦是护持佛法。因此,若能力许可,则仍为之作四十九天的佛事,否则自己为亡者诵经持咒四十九天亦可。

    问:亡者要火化时,陀罗尼经被是否可以一起火化?

    师:可以,陀罗尼经被不要离身。显宗的观念,认为经咒不可火化,否则即是破坏佛法,等同逆罪,所以陀罗尼经被亦不敢火化。但密宗则注重行者的发心,若真为利益亡者,则往生被、乃及所有法宝,都不可离身,要随色身火化或土葬,如此对亡者的利益最为确切稳当。此与破坏佛法、毁灭经咒是不同的,非但无罪,且能助他往生,更有无量功德。所以若是火葬的亡者,一位发两条往生被亦无妨,一条随身火化,一条包骨灰坛。

    二、助念功德

    问:“临终一念往生”助念有何功德?

    答:推广及参予“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极大,概括而言,可分为五种。一、对亡者的利益:能令亡者往生净土,免除生死轮回,永享安乐,寿命无尽,直至成佛,永无退转。二、对亡者家属的利益:令家属消除悲戚忧恼,助亡者往生,则家属心中再无遗憾,且可增长家属亲近佛法之善缘。三、对医院的利益:医院若能帮助推动“临终一念往生”,尊重亡者及家属之意愿,惠予方便与人性之协助照顾,必得家属之感激与社会大众之肯定,则声誉日增乃可预期矣。四、对社会国家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此世间便减少一亡魂,怨戾日消,则致社会祥和,国家昌盛,一切灾祸消弭于无形。五、对行者自己、对师门、及对佛教界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即是为自己积聚一分往生资粮,为师门增进一分度生事业,为佛教提升一分正面积极之形象,实是大利于佛法之弘扬。

    “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如此广大,试想我等一生可有多少能如此广大利生的机会?若是错失此生,未来又能否有此机会?实是难料。是以今生既有此机缘,大众皆当尽心尽力,共同来推广,投入此实际度生的事业。

    问:助念对自己的修持,是否也有帮助?

    师:助念对自己及一切有情生命之危脆无常,会有更深刻之体认,修持自然更加精勤。又在助念时,虽则同样持诵,但依诸位修持程度之不同,运心观想之差异,对亡者即有不同层次之助益。如修持对面本尊,亡者可承加持接引而往生;或依化身境界,观明点冲入弥陀心中而往生;亦有安住报身,观自他皆化一片光明,而融入法界光明海;亦可安住法身,自他同归法界体性大空。因此,于助念当下,即是甚深之修持。

    又任何一位亡者,经诸位助念往生,亦必会默护诸位,令诸位事事如愿,究竟圆成。虽我等暂为尘相所蔽,未能见到,却必有如实功德。当然我们不可执著于此功德,不能以此而为发心,但功德是实有的。

    问:为亡者助念,是否为六度中的布施度?

    师:不仅是布施度,其实是六度齐修。为他助念,即法施;以清净身口意持咒度他,即持戒;无论自己身心如何疲累,仍然安忍为他助念,乃忍辱;助念时不生妄念,一心利他,岂非无上精进;安住于三身而修,即为甚深禅定;三轮体空,如幻观他往生阿弥陀佛之刹土,了知弥陀刹土不外自性,即无上智慧。是故为亡者助念,实是六度齐修,功德最大。

    问: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师兄,可否请上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助念?

    师: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同门,都当知道,我们修持是要实证自己的体性。但是要实证自性,并非仅是依法本修、或者打坐禅定即可,更须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以及积聚无量的福德,才能契入。而助念,一方面是常观无常,可以惕励精勤,一方面更是实际的行菩提心,也是积聚福德资粮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我们当不为福德而助念,当以三轮体空而助念。是故,多参加助念,最易契入本心。

    问:有些助念团的师兄,担心助念缺少人手,而未能参加闭关,以配合随时可能发生的助念要求。请上师开示助念与闭关之功德差异。

    师:闭关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欲修持成就;助念则是自己虽未成就,即已经在度众生。两者皆有无量功德。在精舍中两三天之短期闭关,乃为今后长期闭关之准备。故助念者亦可参加闭关,闭关者亦可助念。至于长期闭关,不在此例。

    问:助念与在家中禅定,功德何者较大?

    师:在家中禅定,也可无相度生。而助念则能六度齐修,为最殊胜之体用兼修法。然助念者,平日亦必须致力禅修,才能于助念时依体起用,度亡者往生。

    问:有些师兄很发心参加助念,但平日却很少修法,这样是否如法?

    师:能否帮助亡者往生,本身的修持程度很重要。若平日都不修持,则自度尚无可能,度他之力亦弱;非仅助念时帮助亡者的力量不大,今后度生的范围也很狭小。倘若修持有成,则在一念之间,仅念一个“唵”字或“吽”字,甚至不用念咒,都可以度无量众生。是以助念团员,若真正发心助念、真正发心帮助亡者往生,必须自己精勤修持。发心必须从实际利益众生来发心,勿从事相上发心。

    三、助念方式

    问:助念普轨是否参加助念一次即可发给?

    师:助念三次,若能适应,且愿继续参加助念,即可发予助念普轨,以便时时练习。助念普轨上的观想,平常在家中就要练习纯熟,助念时一观就能明现。不能等到助念时,才练习观想。

    问:对于临终之人,如何为其助念?

    师:倘若助念者已修至专修法以上,则可自成本尊,顶戴上师,观想亡者及其冤亲债主、六道众生,一齐随助念者同诵阿弥陀佛圣号、或六字大明咒,并观想传承诸佛、西方三圣,一齐放光接引亡者神识往生净土。

    临终助念,须由亡者临终,一直持续诵至亡者断气后八至十小时,身体完全冷却为止。但是助念时,千万不可触摸亡者,探察其体温,以免其痛苦而心生憎恨。

    临终助念时,须专持“阿弥陀佛”佛号,勿杂其他佛号咒语,否则临终病人不能专一,无所适从,反而妨碍往生。念佛之音调必须祥和,勿过高、过低,太缓、太急。助念人员面容要安祥,不可紧绷或露出悲凄哀切之神态。此等皆会影响亡者心情,关乎其能否往生,故须注意。

    拿舍利子给临终病人吃时,若手指碰触其嘴唇、身体后,不可再碰触自己身体,应尽速洗手。但勿让临终病人知道,以免造成他心理自卑,乃至心生嗔恼。助念时亦勿靠患者太近,以免遭受感染。虽说要以同体大悲而度他,但亦须保护自己色身,用以广度众生。

    同时,在这时候,亡者家属受到生命的无常、苦、空,这也正是助念团菩萨劝导亡者家属皈依佛门的最佳时机。如此不仅对亡者有利益,对其家属亦有莫大之利益。

    问:分班连续为亡者助念八小时,和集中许多团员,一齐为亡者念二小时,这两种方式,何者对亡者往生较有利?

    师:多人同念二小时,对亡者的利益,肯定不及分班念八小时为多。有的或者是团员太少,或同时几位亡者等待助念,或部分团员必须下班时间才能配合,但无论人员多寡,分班念三、四小时,都比只念两个小时为佳。多人同时助念,固然庄严,但就真实受用,仍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助念,才能令亡者更加蒙受利益。

    问:某些地区由于人力不足,往往无法排满八小时助念。

    师:若是区域颇大,但助念团人力少,则接到助念的要求时,并不一定要排满八小时助念。但是,却一定要要求亡者家属,至少安排一人在亡者身旁为他持诵佛号,念满八小时。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至少也要安置一台念佛机,日夜放佛号咒音。家人则应于四十九日内,做种种功德,回向亡者,并且吃素,绝不杀生,避免做任何增加亡者罪业的事。

    问:有些地方人力不足,中阴身助念可否集中在精舍助念、共修回向?

    师:因为我们助念团人力不够,故以临终助念为主。若能在精舍为中阴身亡者助念,或是共修回向,都是很好的方法。最好亦能请亡者家属来,一起助念。

    此外可以每位家属送一本《了生脱死》或《往生净土必成要诀》,令其家人在家依照书上的开示念。因为对于亡者来说,世间所有的声音,唯有亲人的声音最能入耳。所以要由他的亲人,在他首七、二七当中,不断对他导示。再者,可劝家属请一台念佛机,在四十九天之中,一直播放佛号。

    问:临命终或者中阴,所使用的语言,对亡者是否有不一样的摄受效果?

    师:临终之时,必须用亡者生前所熟悉的语言。已到中阴,既有神通,你一动念他就已知道,故用什么语言都没有差别。

    问:导示及持诵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的利益较大?

    师:持诵佛号、咒语,较之导示更能直接利益亡者。因为对亡者导示,亡者未必肯听。特别是临终病人,心力极弱,对导示往往无法听得清楚。亦有些是受业障牵缠,无法专心听,或听了却无法照著做。而持佛号、咒语,则能令他直接想到佛、住于佛,更能直接承受佛力、咒力的加持。所以,以凡夫心,即使讲了千言万语,都不如为他持一句咒、念一句佛,功德回向给他。亡者若能听到这一句咒音或佛号,只要他对阿弥陀佛或所持咒语的本尊,有丝毫的欢喜心,则阿弥陀佛或其本尊,当下显现在其面前,而接引他往生净土。纵使亡者因业力所障,不能听闻佛号咒音,或者听闻而心中不信、不喜,但仍能承佛力、咒力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所以诸位想想,是要亡者一直听你讲,还是尽快让佛直接加持他、接引他?

    事实上,喜欢为亡者多做开导,讲得长篇大论,多是我慢心作崇,乃是好为人师的心理。此心已不清净,但作表面功夫,纵使能欺瞒家属,令生者听得服贴,却怎能使亡者信服?怎能与佛菩萨相应?又怎能助亡者往生?是故,为亡者导示时,必须自成本尊,以清净心而为其导示,切勿以众生心、不清净心而为之。

    实在讲,若真正有心要帮助亡者,大家必须要精勤修持。自己成就之后,即使不用导示,都能助他往生。

    问:助念时专持一佛号或一咒到底,及持多种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利益较大?

    师:专心持一个阿弥陀佛圣号,对亡者的帮助最大。因此时亡者心识纷乱,专持弥陀圣号,可令其心念专一、镇定、清净,则易往生。若持多种佛号、咒语,反增其烦乱。再者,亡者未经金刚上师传过的咒语,亦不可对亡者持诵以助念,更不可教亡者一起持诵,如此即等同传咒,违犯密法根本大戒。

    问:助念时,是否以自己修持最有信心、修得最相应的咒,来为亡者助念最佳?

    师:通常修得最相应的咒就是本尊咒,但助念者的本尊不同,则不能专一。由于必须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弥陀的净土,因此应统一持阿弥陀佛圣号为佳。除非对某佛的心咒特别有心得,则不妨默持。

    问:助念时,念佛号咒音,以唱诵方式还是念诵方式为宜?

    师:采用唱诵或念诵方式助念,可以视环境,由助念者决定。有些弟子表示采唱诵方式不容易入定,但是平常法会中,大众齐声唱诵六字大明咒,咒音十分清净庄严,仿佛已置身他方净土。虽然如此,助念时仍以不影响入定为前提,因为以定心助念的功德更胜。故助念菩萨应深住体性,悲心广运,全心助他往生之愿力,充溢于安祥宁静之念佛旋律中,自能与弥陀愿力相应,承佛接迎刹那往生矣。

    问:助念时,是否助念者入定愈深、愈能安住体性,对亡者的帮助就愈大?

    师:是的。但入定并非入于空定,而是安住甚深体性、不舍大悲之定,应起度他往生之用。住于体性、念佛度他的功德,远较仅仅口中念诵之功德更大更深。

    故助念时,想持诵出声者,可以念出声,不想出声者,默持或入定亦可。但不可全场都默持,至少要有一人出声。尤其是临终助念,更须以令亡者耳闻佛号为主,以使其闻声忆佛,方能往生净土。若临终助念单以入定观修而欲令亡者往生,除非助念者有甚深功力,实在是千难万难。故助念仍以安住体性而念佛,为最胜之方式。

    问:有些助念团员表示:助念时,倘所持每一字音太短,则不易配合观想。可否由一位中气较足之师兄专持,而其他助念团员则随之默持、入定,并配合观想即可?

    师:可以。但默持者,须如实而观才殊胜,勿因不念,脑中有了空隙,而打妄想,就失去了本意。

    问:亡者过世时,四大分离很痛苦,尤其是弥留者,意识已经昏迷,此时对他导示,他是否听得进去?到中阴时,是否能忆起此等导示?

    师:即使意识未能听到,但只要一历耳根,至中阴时,皆能忆起。因至中阴时,其根性已超越生前九倍。何况又有助念之功德,更能加被他,令得胜善因缘。如种种业障现前之时,能不为业牵;或于诸佛菩萨放光接引之时,能迎向诸佛光明。

    然而,若能令亡者于临终直接往生净土,则无中阴之忧。故于临终助念,尤其是弥留者,须以持诵佛号为要,导示应尽量简要,乃至不必导示亦可,直接带他念佛,令他闻佛、亿佛,心住于佛,自能于临终一念往生净土。纵然已呈昏迷,亦可直接蒙佛加被,功德力用总较自已为他导示更胜千万亿倍,乃至非算数譬喻所能及。简而言之,为之持诵一句佛号,更胜于磨破唇舌为他导示。

    再者,我们所用的《普轨》,只适合师兄共修或为中阴身亡者助念共修时用,平时即须把《普轨》中之祈请及观想修得纯熟。于临终助念时,一到即开始带临终患者念佛,自己口中念佛,心中即自行默作观想,祈请加被,依《普轨》或自己修持之次第而观修,以助临终者往生。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主动愿与团员共同助念,是否可以将助念法本借他参阅,并且让他与我们共同持咒?

    师:“未经师传,不得翻阅法本”,乃密宗之基本规矩,助念时亦不例外。若亡者家属愿与我们一同助念,原则上可带他们持诵佛号。至于密咒,除六字大明咒与绿度母咒外,其他密咒则不可教他念,法本亦不可让他翻阅。

    至于“通行本”之《助念普轨》,若亡者家属或其他助念团体有需要,可以发给他们依之诵念、导示。若中阴身助念,亦可以“通行本”带领亡者家属一起共修。若临终助念,则带领家属一同持诵佛号即可。

    问:助念时,若遇有显宗行者也在场助念,我们应如何随顺他们一起助念?

    师:显宗助念是念阿弥陀佛圣号,我们也是念阿弥陀佛圣号,只不过心中依各自修持的次第,自己默默作观想。至于仪轨,在外助念时勿执著仪轨,若要配合其他助念团体,则大家共同持诵佛号即可,最多再加简要导示。助念者则各随自己修持的层次,以及自己所发的菩提大愿,自己作观想。愈简单、愈清净,愈好。

    问:助念时,若有显宗同修一齐助念,可否告知仅观西方三圣于空中接引亡者,而为助念?

    师:可以。凡遇显宗同修,则请他们依净土法门助念,本宗弟子则默依密宗之观想法助念即可。

    问:有助念团师兄,提议至坟场共修,是否可行?

    师:可以。但以修至专修次第为宜。

    四、导示要点

    问:临终助念与中阴身助念之导示要点,有何不同?

    师:[一般临终助念导示:]最重要为引导临终者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无非极乐圣境。最好悬挂西方三圣像于临终者之前,让他看见,并虔诵阿弥陀佛圣号,使他耳闻,或是给予简短开导。总之,要令他想到的,无非是阿弥陀佛,与深切的往生之愿。

    临终时能否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者是否具深信、切愿、与力行。亦即内心深信法界有极乐世界,可仗弥陀愿力得以接引往生,切愿惟求往生西方极乐,即使有其他再美好的世界也不愿去,因为十方佛刹,皆须净业方能往生,惟有西方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即使众生宿业未净,亦可仗弥陀愿力,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修持,永不退转,一生成证佛果。因此,娑婆世界有情,对极乐世界应具深信与切愿。此外,更应具足力行,在密乘行人,即为修持阿弥陀佛密法,显宗行人,多为念持阿弥陀佛圣号。因此,助念者应将以上重点告知临终者,使他坚定“带业亦能往生”之信心与愿力,并引导、带领临终者,使他最后一念安住于弥陀圣像、圣号、与极乐世界,使他眼见、耳闻、心想,莫不是西方圣境,则必能往生。

    又临终者是否能往生,助念者的愿力也很重要。若每一位助念团成员,皆发愿一定要令亡者往生,并将自己所有的功德皆回向亡者,则亡者更容易往生。因为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我们清净不染、怨亲平等的大悲愿力。若能如是开导、如是发愿,并令临终者如是安住,则可令他不落中阴,往生极乐。

    但如临终者怀疑不信,或者抗拒,则助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未必能往生。所以,助念者除应开导临终往生之要点,同时也应该告知一旦落入中阴时的种种状况。最重要者,是在中阴期间,诸佛将以文武百尊之形貌现前救度亡者,文武百尊心中放射强烈光明,此时亡者心中无须害怕,应当勇敢投入强烈佛光中,就可蒙文武百尊接引到净土。中阴身并无质碍的色身,所以只要心想投入佛光,就能蒙佛接引。但是亦须特别提醒临终者,与强烈佛光同时并行显现的,另有令亡者感觉乐于接受的六道轮回之光,其光色较佛光模糊暗淡。由于亡者的轮回习气深重,使他很容易喜欢并依恋轮回色光,若一旦为其吸引,则立即再堕入轮回,受苦无量。故应特别提醒亡者,决不应再受此轮回色光之诱惑吸引,而必须投入文武百尊灿烂强烈佛光中。

    [密宗临终光明导示:]至于为曾经修习密法的行者临终助念时,由于修密宗的行人,往往在修持过程中,常有自性明点现前的经验,所以在助念时,若修密行者尚未舍报,则可开导他,要自己安住于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是安住时,心变得十分敏锐,一旦临终法性光明现前时,就可当下契入。或是观自己种子字、或自心明点,出梵穴,跟虚空、跟佛光融入一片,当下汇归佛土。

    凡人在临终舍报时,往往有种种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对世间的种种执著,如财产、恩爱、仇怨、父母、子女等,放舍不下,如此就无法往生。故应开晓:世间是幻,舍报时应庆幸此梦将醒,疾苦将除,将生于净土。但仍应持心如如不动,因为诸佛净土,也是体性如幻所显,不可取舍,生实无生,亦无来去之相可得。临终时安住当体如如,本空本寂,就可契入法性净土。对于显密修持体性法门的行人,可作如上的提示,使他契入临终法性光明,不经中阴而成佛。

    [实相中阴助念导示:]对于已落入中阴者,如在生修习密法,就可开导:当文武百尊一一现前时,应心住空寂,观自身如幻地化为一明点,契入圣尊之光明中,如是即可汇归净土。对于未曾修密者,则往往只见强烈光明显现,而不见文武百尊。此时应开导:此强烈光明就是佛光,只要心想冲入佛光中,就可以随佛往生净土而不再轮回。

    [中阴成就之修持要点:]我们要迎向佛的光明,现在讲是这么容易,但真正到中阴的时候,并不这么容易。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就要恒时练习。

    像我们现在所见的光明,都不够佛光的强烈。但我们可以借境练习,先注视月光,熟习后可注视太阳光,但勿于正午,须于早晚阳光不伤眼时修,且眼睛不可直视太阳,应注视太阳底下约一至三尺处之光明。目注此光明,并想此即诸佛放光。因诸佛之光明,乃无比强烈,如百千太阳之光明,故我们亦须尽量观想其光明之强烈。观想诸佛放光加被我们,诸佛的功德、悲智力用,随光进入我们身心;之后我们自心再放光,和佛光融成一片。在生之时,时时如是观修,到舍报之时,看到诸佛之光明,自然就能接受、就能融入、就能打成一片。

    此法平常即须练习。因为我们现在都能做得了主,但到临终或中阴时,种种境界、及种种业缠,致使我们无法自主。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见到灯光、月光、日光,即观想成强烈光明,并想:此即佛光,我要迎上、我要投入、我要和它融为一片。到中阴时,亦能作此想,则心念才动,便已融入,往生诸佛刹土。因那时已无血肉之身,故能随心所想,即能成就。

    [投生中阴助念要点:]中阴开导救度的方法,虽然很简易,但亦不是所有亡者都能藉此法门得度。如为恶业所牵缠,则虽给予指导,却往往在初七、二七日之“实相中阴”阶段(一般由死亡后三天半至四天开始算起),亡者仍未得度,而迁延至更为险恶之“投生中阴”期。所以,最好能在过世后四十九天内,每日请家属念诵开导《中阴救度密法》。因家属之声音,对亡者而言,最为亲切,只要亲人至心呼唤亡者,亡者就极易前来聆听开示。家属在此期间,应全家持咒或诵佛号,并应持守五戒、吃素,并广做功德,回向亡者。因为此时亡者投生之地尚未决定,家人纤毫之善恶业,都会影响亡者升堕。因此,更应在家中放一台念佛机,并且严持不杀生之戒。若能请具德之金刚上师或有修证之法师,为他修超度法,引导其神识往生净土,更为稳妥。

    至于所诵之《中阴救度密法》,本宗所印《梦幻生死》、《了生脱死》二书都属之,另有《西藏度亡经》亦同,皆可用来开导中阴阶段之亡者。尤其以《了生脱死》一书,华藏祖师曾经开示,此书最契中土根机,可在助念时赠予贫困之亡者家属,告知念诵之利益,并劝导家属念诵。

    另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我们现在是为亡者开示,但我们自己亦终有舍报之日,是否有人来开示我们?所以我们要自己掌握,莫要等别人来开示,自己要争取即身成证、或是舍报时成证,乃至中阴之时,即使无人开示,自己亦能安然契入。

    [成就心要:]凡人无论在生有、死有、中有之任一状态,有一能令我们决定得度而解脱生死轮回束缚之法门,此法门即是“恒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在“生有”时能如是安住,自然能破除我执,体性自然现前,获即身成就;在舍报时能安住本空本寂之不动心,则能自然契入法性光明,获临终成就;在中阴时能持自心不动,则能契入文武百尊佛光中而往生,即获中阴成就。

    亡者在中阴状态,内心充满惊恐与惶惑,四处飘荡无依,并且有种种业力境界现前。此时,即使如蚊虫细微之声,亡者亦觉得如天雷巨响。这时,更应开导亡者,应安住体性不动。无论中阴景象多么可怕,即使有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或是男女交合、胎门现前,均不应为其迷惑,应了知为自心如梦如幻所显。真实的身心,安住于法界,遍满于虚空,无形无相,既不受怖畏、刑罚、与诱惑,亦无有爱憎。对一切现象,都应不取不舍,如如安住,寂然无念,则恐怖俱消,胎门自闭,当下契入不动体性。

    莲华生大士开示:亡者于中阴状态时,若见到美妙宫殿,应知为胎门所化现之虚妄幻象,倘若心生贪恋,误入其中,就会随业轮回。因此,在中阴境界,无论见到任何美恶境界,都应持心安住体性,如如不动,不欣不厌。即使再美妙的境界,亦不喜不随,再怖畏的景象,亦不惊不怖。

    此“安住如如不动体性”之法门,应该在生时就恒常修持,切勿到中阴众苦交逼之时。虽有家人与助念者作种种开导,但亡者身心受业风狂吹,亦无法安然听受。如是因、如是果,业力丝毫无可逃避。因此,大众平日就应时时练习验心。例如:在梦境中,或在观看极恐怖、或者令人入戏之电视、电影时,应当下了知其如梦如幻,而安住不动心。如果连观戏时都不能保持自心不动,则在中阴境界,亲身经历种种无尽怖畏时,又如何能不为所转?

    大众应抓住每一分钟,安住于不动体性,时时返闻觉照自己之真心是否不动。若能时时心契本空本寂,则自然能放下我执。反之,如果眼所见、心所想、身所触,都不离我见,则我执坚固。唯有时时心住法界体性、本空本寂,或于空性中起大悲力用,恒时持咒放光度生,住心于如幻利益有情,则我执逐渐淡薄,因缘成熟时,就可豁然契入大空体性。

    净土宗之念佛法门,亦是如此道理。念佛至一心不乱,忽然“能念之我”、“所念之佛”皆空,即为能所一如,花开见佛。所谓之佛,或为法身、或为报身。如平日念佛住念于自性弥陀,则所开显为体性之空寂。若念佛时恒住于弥陀圣像,则感阿弥陀佛圣像现前。现前之相貌,与平日所见之画像、塑像,会有所不同,是在各色光明所成之大圆光中,显现弥陀光蕴圣像,十分庄严,光耀殊胜。此即念佛念到虔诚时,所见二种佛像现前:或为法性空寂光明之相,或为佛身庄严胜妙之相。更进,则现净土无尽庄严。

    《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知心若清净不住,不染六尘,则光明净土当下现前,即秽土而不异净土。从初时短暂现前,乃至恒常现前,即娑婆而成净土矣。

    本宗助念团助念之对象,大多为修显宗净土法门者,或是一般学佛者,密宗行者较少。无论其修持深浅,皆当助其眼见、耳闻、心想,无非是弥陀与净土,令他最后一念住于极乐佛土,则必能往生。

    问:刚才师父开示,临终要融入光明之中。但华藏祖师开示,只要安住不动心,请佛放光加被。这两种方法有何差别?

    师:安住不动、请佛加被,加被就是诸佛放的光啊!如果自己能够心不动,直接安住本空本寂,即能契入法界光明,因为体性本来不动。但假使舍报时,你不能保证自己保持不动心,那就自己明点出梵穴,升虚空,明点是一点光明,自然就融入佛光。因为你现在在生,心也不能保证不动,在临终、中阴时能吗?

    因此,此生的修习,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更要抓紧时间。而年纪轻的,也不能保证自己还有多少年,因为死亡不一定是年老、年轻、或年少。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分钟来修持。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我们对亡者开示种种显现之相,是否也是虚妄?

    师:当然!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亡者,往生如幻之净土。

    问:《梦幻生死》中所云中阴境所显现之忿怒饮血尊,究系表意,或实际情形便是如此?

    师:中阴所见,确是如此,唯皆如幻而现。我们修持到相当境界,亦正如中阴境界,文武百尊会先后现前,此百尊皆为自心本有。又文武百尊,系由本初普贤王如来演化五方五佛,再演为文武百尊坛城,皆为诸佛大悲,方便教化,摄受众生入佛之用。

    问:那其他宗教之信徒,中阴所见,是否也是如此?

    师:也是如此,不过未修密法者,文武百尊现前时并不可见,或只见强烈光明。又万法唯心,临终时虔修净土者,感弥陀来迎,虔信耶稣者,则感上帝现前,既往生净土或生天,则无中阴。

    问:我们如何能让重病患者及家属放下执著,专心祈愿临终一念往生?

    师:病人放不下,是因为对未来的去处有所恐惧。如果让他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美好,胜过这个世界亿万倍,则病人和家属就能够安心了。一切的无奈都转变成希望和恳切的助念,一心一意祈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问:本宗助念团前往助念时,若遇亡者生前为修习显教者,则可以引导亡者住心于极乐刹土。但是,如为修密行人,以莲师、度母、或者其他佛菩萨为本尊,应如何作本尊净土的引导与描述,以激励亡者愿求往生?

    师:法界一切净土,有以下几点是相同的,可以依之对亡者描述、赞叹、与引导,让亡者生起愿求往生之心。

    一、光明:诸佛刹土所见,一切皆为光明所成。在百宝光明中,以明暗、色彩,显出山河大地、江河湖海、宫殿、人物等种种景致。

    二、庄严:净土中的情器,一切皆由光明所形成,所以无比庄严。凡眼根所及,皆放百宝光明,晃耀富丽,万德庄严,超思量境。

    三、妙乐:净土之中,自然充满无边妙乐,无丝毫烦恼。

    四、自在:在净土中,一切需求,随想即得,无须如娑婆有情,终日为衣食劳碌。所以净土的圣众,每日都分化千万化身,到十方无量刹土,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五、无质碍:净土中的情器,不相质碍,不像在娑婆世界,连一张纸都不能透过,更何况山河大地。在净土中,即使巨大如须弥山,圣众都可以随心来去,毫无障碍。

    六、无邪伪:在净土中的圣众,无人类的是非、争斗、猜疑、嫉妒、口是心非、尔虞我诈的心念,惟有清净与佛菩萨相应之心。

    七、无退转:净土中一切现象,都是由净土主尊佛陀变现,用来教化净土中的有情与菩萨。所以在净土中修持佛法的菩提道,是坦直而无曲折的,可以一超直入法性源头,一生圆满旷劫之佛果。

    八、一音演说:周遍十方佛刹海,众生随类各得解。

    九、一多涵摄:在净土中,一一微尘中,皆涵摄无量佛刹,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如帝网之垂珠,交相映澈,重重无尽。

    十、因果同时,念劫圆融:三世时劫、因果理事,皆同时俱现而不相碍,以皆自性幻显故,是以亿劫入于一念而无急促,一念演为亿劫而无迁延。并随众生根性乐欲,或见前佛出世、或见今佛说法、或见来佛涅槃,同时俱在,无前无后。

    问:助念时,若简单导示,然后一直念佛,感觉很殊胜,若一段段开示,比较不能摄受和安住正定。

    师:你讲的很对。助念的导示绝不可太长,尤其对临终者,更要尽量简单。主要是三点:一、世间是幻,什么都带不走,一切放下,因为不放下也不成。二、到中阴一切都是幻非真,应不取不舍。三、佛来接引时,其光明非常强烈,要迎向佛光;旁边还有暗淡光明现起,绝对不要去,一去了就又到六道轮回了。这三点导示后,就一直念佛,并令他听到佛、看到佛、想到佛。

    五、观修法要

    问:请上师开示,助念时最重要而精简之观想方式。

    师:观想阿弥陀佛及坛城一切诸佛菩萨,都放光加持亡者,一一光端,都有光明的钩,由亡者梵穴进入,勾摄亡者心中之明点。收光时,明点即随光摄入阿弥陀佛身中,融入弥陀心中之光明。须知阿弥陀佛之身,即是阿弥陀佛之刹土,身土无二无别,不同于众生所见,身是身、土是土。究竟而言,弥陀之刹土即弥陀之心,明点进入弥陀心中安住,即已往生。如不能相信弥陀之身、之心、之刹土一如,亦可多加一念,即刹那犹如闪电般迅速,弥陀即已返回极乐刹土,亡者亦随之往生。

    若曾修颇哇开顶法,即可观亡者心中明点冲出梵穴,汇归法界,或观明点冲入他顶上之阿弥陀佛心中。这是最直接了当的观想方式,助念时无论持任何咒或是佛号,皆可依此观想。另一个方法,可使自己和亡者同蒙利益,即观想自己化为一明点,由亡者梵穴进入其心中,与他合一,再“吓!”一声,即冲入阿弥陀佛心中。如此不仅可以度他,同时也练习自己临终时可以汇归法界,或是融入阿弥陀佛心中。

    层次更高者,则直接安住法界明空大定,临终刹那契入法界体性││自性刹土。深住于体性而助念,才是最快、功德最大的观修方式。因为体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寿”,横遍十方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光”。深住体性大定,持一遍咒,或不持咒、不作意,即能契入亡者之心,即以此体性法流显发亡者之真心,当下契入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性,而证诸佛的法身、报身,乃至究竟圆成佛果。唯此须有甚深的修持,方达此愿。

    问:助念时自成本尊,是否更容易助亡者往生?

    师:助念时自成本尊很重要,与本尊之悲愿及三密相应,则愈有力量帮助亡者往生。

    问:刚入门修四皈依的弟子,尚未修到本尊法,助念时不能自成本尊,应如何观修?

    师: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或上师安住自己的顶上。修本尊简修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恒住心中。等修到本尊专修法,再自成本尊。

    问:最近师父传了颇哇法,但颇哇法是要专修才能修。若还未修到专修的弟子,在助念时,是否可以依颇哇法观修,或者目前还不适宜如此观修?

    师:以颇哇法度亡者往生,要自己本身已经有实际的功力,自己修此法而开梵穴,方能度亡者往生。如自己尚在训练阶段,则不如请佛加被、请佛放光接引,让亡者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听到的是佛,自然往生。

    问:若为临终者修颇哇法,应于未舍报时修,或在舍报后八小时之内修较为适当?

    师:应在亡者即将舍报时修。若尚未舍报,可观想临终者之明点,上下往返弥陀心中,并在他舍报时,大呼“赫”一声,令他明点上冲,安住弥陀心中,与佛合体,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问:能否教亡者观想由顶门出去?

    师:此观想,修过密法者会观,未修密法者却不会观修。所以教他观想,不如教他生起切愿。只要他心里想往生,就能往生。

    问:修颇哇法助念,临终者如在昏迷状态,是否亦可藉修观之力,强令亡者往生?

    师:即使是佛住世,亦不能度无缘不善之众生成佛。修颇哇法,能否令临终者往生,除助念者的修持愿力外,亦与亡者之深信切愿、以及此生与多生之业力深浅有关。但是,无论他信愿深浅,业力如何,助念时都可以引导他发菩提心,发愿往生,尽助念者所有的力量,帮助他往生。

    问:显教助念是观西方三圣,为何我们的法本要将大势至菩萨改为莲师?

    答:以密法来说,阿弥陀佛为法身、观世音菩萨为报身、莲师为化身,是为净土法报化三圣尊,故修密宗净土法门者,乃以此三尊为主尊。再者,大势至菩萨即金刚手菩萨之寂静相,此菩萨甚为威猛,《观无量寿佛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其威猛由此可知,是故不宜于为亡者助念时观修。若已熟习显教西方三圣之观想者,则观莲师与大势至菩萨无二即可。

    问:助念的师兄,各有修持的不同次第,同样是持弥陀圣号,在观想方法上,是否也有层次上的差异?

    师:虽然所修次第不同,观想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亡者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助念者对体性的体认与修持境界不同,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别。净土分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种净土。彻证心要者助念,就能帮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实证专修者,可帮助亡者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则为方便有余土或凡圣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种净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的功德力,另一方面,则要视亡者本身罪业的深浅、是否具足深信切愿、以及信念之强弱而决定。

    问:助念时,持阿弥陀佛圣号,可否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而不观想阿弥陀佛?

    师:刚起修时,要观想上师阿弥陀佛现前,放光加持。开始持念佛号时,即可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依各人修持层次,而作观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或其他本尊咒,应观想如何加持亡者?

    师:通常的观想,是观想所持之咒的本尊,放光加被亡者、自己、和一切的有情。或者观想本尊之光明,由梵穴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心间,消灾除障,加持自己、亡者、及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同持本尊咒。

    问:是否仅持六字大明咒,亦可令亡者往生?

    师:对的。仅持六字大明咒,就能广度六道有情。《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对六字大明咒之功德,言之甚详。

    其实,任何一尊佛菩萨的圣号、密咒,均为该尊佛菩萨悲心愿力之结晶。如配合行者发起大菩提心与愿力,如实观想,则能发挥佛号密咒的功德力用。故持任何圣号或密咒,都能令亡者往生,乃至广度法界亡者、中阴身往生。譬如弥陀圣号、与六字大明咒,其中蕴涵弥陀与观音无量度生之光明愿力,会修持者,即是无上密法。而对于不会修之人而言,即使无上法门,也成为事相仪轨。故知,真正重要的,是自心住于体性,而修一切法、持一切咒。安住体性而持,与仅仅口念的功德,后者不及前者万分之一。真能住于体性,即使无观,亦即是最殊胜的观。但是起用时,仍须作观,住于体性,如幻而观,令一切众生往生、或汇归法性。

    其实,倘若能众人一心,口持密咒、身为本尊、境观圣境、心住空寂,进而观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皆净土、一切心念悉空寂,如此助念,亦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是观修,所要彰显的,固然是带领自他同入净土,亦是培植、引导自他安住不动心。当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为净土,心体空寂、境界如梦,还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呢?密宗的任何一法门,若非引导行者进入平等大悲,即是令行者契入不动的体性,无不是要令自他同成就,归于如如本体。

    这些法门,师父几乎在每一个法会都讲,大家听得太多次,仿佛都已不重视了,往往在法会中,听师父开示时,心想:“是啊!体性如虚空,恒寂恒照,遍满而不动。”回去之后又忘了。因此,为师亦唯有不断地提醒各位,让各位从根本不认识体性,到认识、熟悉,进而如是安住,乃至恒住体性。这一段过程,需要几十年时间的精勤,才能达到。最快者,如六祖慧能大师,为再来人,从初悟到澈证,也尚须在猎人队中涵养十五载。各位如想即身解脱、乃至成证,岂能不掌握每一分、每一秒精勤不懈呢?

    问:若持六道金刚咒,可否也观自己与亡者合一,冲入弥陀心中?

    师:可以。只要是佛菩萨之名号、咒语皆可,况六道金刚中即有阿弥陀佛。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可否多加一个观想,观六道金刚咒之咒字光明,即一切中阴身所见之文武百尊之心光,遍照法界,令法界一切中阴身,皆被此光明摄受,回归净土或法界?

    师:这样的观想很好。文武百尊即为五方佛所现。亦可以直接观六道金刚咒在虚空,一直放光,度法界一切中阴身,汇归法性。如是在法界中,依体性或报身光明而持咒,亦十分殊胜。

    问:在助念时,如何修“金刚盔甲”?

    师:金刚盔甲并非在助念时对亡者而修,而是用于自身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如果在助念时有所恐怖而修金刚盔甲,应将原本“吽”字改为“啥”字,毛孔外亦不观忿怒金刚,而改观莲花瓣,坚固如金刚,柔软若莲花。因为亡者非魔,应怀慈悲心为他助念。如此观,既清净又柔和,对亡者无防卫心,亦可保护自己,更能导示他往生莲邦。

    问:因中阴身已具神通,助念者若有妄念,反会障碍亡者往生,所以中阴身助念,是否要选择修持较久的师兄来助念?

    师:这一点很对。就因为中阴身已有神通,你心里一动念,他已了了知道。而他的憎恨心、嫉妒心,又比在生的人大得太多,些许之事,即生嫉妒心,丝毫杂念,即生憎恨心。但即使我们想心念很清净,却也总是不能十分如愿,反易导他们下堕。故欲参加中阴助念,就要发心,平时即须培养自己的定力,助念时要不断地持咒,把一切的念摄于咒上,切莫起妄念。最好是修至本尊专修以上,再参加中阴助念。

    中阴身虽具神通,嗔嫉心重,但助念者亦有方便之法,即自己种子字不忘、持咒不断、自成本尊,或住于如幻、住于空、住于假,都能避免妄念障碍亡者。

    问:助念时若有妄念,反会令亡者堕落。那在助念当中,妄念来时,要怎么办?

    师:若是临终助念,此时亡者还没有神通,并不会因此令亡者堕落。

    至于妄念来时该如何?从无始以来,修行的人都是为这两个字烦恼。我们就无上密法,每一个法、每一次法会的开示,都是引导大家离开心意识。最少也要摄万念为一念,这一念,无非是持咒、观种子字、咒鬘、观佛、观坛城、如幻、观空。更上者,若能恒住于体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制不随,久之,则心念自然清净。

    问:助念时若是发现自己心念不清净,应如何对治?

    师:一念惭愧后,以清净心继续为他助念。

    问:助念时若有杂念,应如何转化?

    师:转化杂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将念头拉回所修的法上,时时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渐减少,而返回本净;另一种方法,是视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杂念,他们就无法往生,你能不竭尽全力地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吗?

    问:应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碍?

    师:助念时真发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于大光明藏和度尽有情之悲愿,即不会有任何障碍。

    另外,如:佛慢坚固、顶戴上师、心住本尊、大悲遍满、严持净戒、咒音不断、种子字及咒鬘不忘、处身于本尊净土、住于空定、住于明空三摩地、住于三重萨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种观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碍,助亡者往生。

    问:当身体较为虚弱时,为亡者助念,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师:若已修到专修,应自成本尊为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专修,可观本尊住顶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圆满时,应持般若心咒,观一切皆归于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证体性。

    问:助念时受外障阻碍,以致气息不顺,几乎不能呼吸,当下要如何处理?

    师:此乃亡者之怨家债主,见你修得如此真诚,怕你阻碍他讨债,故而迁怒于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碍不了你。所以我们去助念,必须自成本尊。还没有修到专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还没有到简修的,要本尊住在顶上。这样就能保护自己。自成本尊,当然种子字、咒轮都要观想明现。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会受干扰障碍。若一时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碍,则念般若心咒,观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亲债主等)同修,同归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师往天竺取经时,途中遭遇许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经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经典。

    问:助念若未将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阴身是否会跟著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发生障碍?

    师: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惧,或担心亡者会跟自己回家,则有可能亡者真会跟随助念者回家。但如住于法报化三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于化身,可观亡者的房间即为本尊刹土,亡者即为本尊之眷属,如此即不会跟著回家。又若时时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刹土,亡者跟不跟随自己,又有何关系?

    亡者跟著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无须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观本尊住顶,来了就度他,这本来就是菩萨乘的行者应有的发心。此时,最好持六道金刚咒,因为不论跟随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齐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汇归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弥陀佛、地藏菩萨等圣号、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实在虚空中,我们是与很多因不同业力故看不见其形相的众生,住在同一空间,室内室外,无论到哪里,都共同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为密乘的行人,本来就应时时都为众生持咒修法,要发愿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满,令众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将心光放得更广大,去度无量的有情。

    问:在为亡者助念时,观想上师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观,有些亡者无论怎么观,总是漆黑一片,似乎毫无帮助。对于这一类的亡者,是否应予以放弃?

    师:观不出来,有时是自己的问题,不一定是亡者的业力所障。即使某些人业障较重,但体性平等,仍应住于体性而修、而度,不应于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别妄想。无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闻一咒,即永成佛种。何况真诚为他助念,怎能说毫无帮助?

    问:助念完应如何自我调适,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师:安住于法界空,最易恢复色身的精力。若不会安住,亦可观三根本及传承本尊之光明,犹如阳光一般,由顶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须的,禅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禅代眠的。

    问:若为本宗的师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师:若亡者为刚修四皈依之同门,提示他不忘上师;若已修到本尊简修,则提示他牢记本尊恒住心莲;修至专修以上,则可导示其汇入法性光明、归于大空,或依中观安住体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颇哇法已开顶门,则带领他修颇哇,往生净土。

    问:本宗弟子,于临终舍报时,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师兄助念,而得成就?

    师:临终为升堕之关键,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报时有本宗或显宗的助念团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禅定安住,正念往生,这都是无上的福慧因缘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断地六度万行,累积福慧资粮,以祈愿自己能于舍报前一刻,以清净心切愿西方,决定往生,或如如不动,当下汇归法性。如习于幻观,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则于中阴时,晓了一切境界无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诸佛刹土。若更进一步,能安住于体性不动,则能于临终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满百字明长咒十万至二十万遍,则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自然能契入本尊净土,不再于六道轮回,而究竟成就。

    中阴境界,有种种怖畏。若在面临惊天动地的巨响、雷电交加、与猛兽、鬼怪追逐时,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梦、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安住于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与惊吓,一念及此,即回归法性矣。但此时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像,比之生前所经历之种种怖畏,更甚百千万倍。当此之时,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梦如幻、想到自己的体性不动,是无比艰难之事。此须有赖平日的修持,于现实生活中、乃至于梦中,时时了知一切是幻,见一切境不为所转,遇一切事不为惊动,乃至于一切境上,不欣不厌,不分别取舍,如是不动,临终及中阴才有把握。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舍报,而临终之痛苦、疲累,也无法安住观想,所以在平时就要如是观修纯熟,成为习惯,则舍报时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恒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报,而在生前即能现证佛性,现证自己遍满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实际证量,则为亡者助念时,便能帮助亡者达到此境界。

    此法适用于生时、临终时、中阴时,乃至六道轮回中。无论于中阴怖畏时,或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之任何苦难中,只要了达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虚空,如是一念返闻,当下一切怖畏、苦难,悉皆归空,契入法性,回归性海。至于人身,因有血肉之躯,五蕴遮障,往往在世时难以照破五蕴,一念契入法身。但在临终神识将要脱离肉身时,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则能当下回归性海,证到佛果。

    问: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进修持,临终时应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师:在生时当依直生净土大法修持,则临终时呼“赫”一声,观自心明点往梵穴上冲,冲入顶上弥陀心中,即随弥陀往生。此法必须确信才有用,若有丝毫怀疑,则不易往生。因此,平日应多累积福智资粮,否则临终时不具往生善缘,或对此法门不起深信,就难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门,都有赖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种正因,临终怎值善缘?平日不加修持,临终如何安住?何况解脱生死之大事!

    我们虽身处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尘,则娑婆与净土无异。若未修到此境界,则应求愿往生西方,再来度众生。

    问:临终时,如何知道来接引的,是真的佛,还是魔所变现?

    师:临终一念,如果住于佛,则即使是魔来,也变成佛。

    又我们在临终时,见到来接引的佛,凡是能为我们所见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体性,或时时自成本尊、持咒不断,则虽见化佛来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让自己安住禅定,即可证入实报庄严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能安住体性,则最好随化佛去,往生之后再来度生,也是很好。

    问:因为经常助念,深觉世间无常,反而更珍惜现在与家人相聚之因缘。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还是会增加自己将来往生的障碍?

    师:现在所珍惜与家人之相聚,是梦里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这一段缘分,应该劝家人修持密法,一齐往生到净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报,最后一念想到丈夫,即将再为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为父母;想到贪嗔痴,堕下三道;想到善业,报生天上。唯有切愿往生净土,眼见、耳闻、心想,皆是弥陀,方能往生净土。

    六、特案释疑

    问:助念时,亡者口中含有氧气管等,我们是否应为他除去?

    师:只有医生能判断病人是否真正死亡,我们并不具备像医生那样专业的医学知识。即使医生判断死亡,是否将氧气拔去,也应由家属决定。

    问:助念时,若遇到亡者眼睛未合起来,应如何处理?

    师:助念者可依导示的方法,请亡者放下对世间的执著,求生极乐。亦可自成本尊,用手指轻轻在亡者眼皮上轻轻向下抚一下。此时助念者必须自成本尊;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助念者,则应观想上师或本尊在自己顶上加被。

    问:依佛法,亡者过世八小时内,尽量不要搬动他,但是往往助念人员赶到时,家属已循俗情做了一些动作,譬如在亡者口中塞一些东西,用砖块将亡者头部垫高。助念人员是否应先劝家属,将砖块等会影响亡者往生的障碍改善,或是只管助念,念满八小时再劝家属?

    师:助念人员应衡量当时亡者家属配合的情况,如一经劝导即能改善,就应予劝导,否则如费时劝导,不如争取时间助念。此时乃可观亡者依毗卢七支坐,坐于莲华上,再为之助念。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拜脚尾饭,是否应劝他不要摆?

    师:摆脚尾饭,并不触动亡者身体,而生障碍。故应以助念为要。

    问:若是前往助念时,家属在亡者身边吵闹,是否对亡者不利?

    师:若前往助念的师兄不只一位,在见到亡者家属将要争吵时,可分一、二位,去尽力劝导家属,勿在临终者或亡者身边争吵,以免妨碍往生。其他师兄则应专心助念。

    这种家属,实在是最不孝之子孙,最无义之亲人。此亦亡者本身业力的显现。为人子女,最大的孝心,就是引导父母修持佛法。其次则为父母舍报时,令他们心无挂碍,安然离去。若能更进一步,为他称诵佛号,助念往生更好。如果以上两项都做不到,至少也应为父母广做功德,以报深恩。

    问:有些亡者,因家属反对,而未能替他盖上陀罗尼经被。是否可将纸制之陀罗尼经被火化,而观想盖在亡者身上?

    师:可以。万法唯心,如果你发心希望他得到此功德,他便可以得到,如你观想般盖在他身上。

    问:助念到一半,家属不同意用密宗的方法助念,该如何处理?

    师:那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是一样的,主要是看念的人怎样住心、怎样发心。

    问:如果亡者家属不让我们到他家去助念,我们在隔壁帮他助念,功德和效用是否一样?

    师:可以,万法唯心,既然不能到他家,那就在隔壁,或者在自己家中为他助念,并观想他来到你家、或你到他家。或者将修持的功德回向给他,对他也很有帮助。临终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如果此时为他做很多功德,也能帮助他往生。

    问:有时一个晚上,连续为两、三位亡者助念,身体觉得很累;有时自己精神状况不佳,去助念恐怕精神不济,或有打瞌睡的情形。这种时候到底是勉强去助念,还是干脆不要去?

    师:如无人代替,虽精神不济,亦当带念佛机去作为辅助,并请家属轮流跟著念佛机同念八小时,佛号可以播放四十九天圆满,家属亦可同念。

    问:同一班助念的师兄,有的念得身心轻安,有的却觉得不舒服,这是否与助念者本身心念的清净与否有关?

    师:是的。助念者心念清净,悲愿宏深,身心自然轻安。

    另外亡者的罪业很轻,舍报八小时内有福报因缘请助念团为他助念,就很容易往生,亡者若已往生,则助念者自会感到身心愉快。但是有些罪业很重的亡者,则不但不会接受助念者的帮助,还会起排斥心,就让助念者身心不愉快,或是郁闷。

    因此,要确信自己助念的行为,就是菩萨度生的大菩提行,顶戴或自成本尊,乘著本尊度生的悲愿为亡者助念,不要有任何怖畏的心。若觉怖畏,佛慢就不坚固,就容易有障碍。若佛慢坚固,自己就是本尊,安住无取无舍的不动心、大悲心为他助念,度他往生,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障碍。

    问:亡者已过了三天半,脸色仍发黑,是表示什么?

    师:脸发黑,是没有超生,可能就是堕下三道了。

    问:可有方法能利益他?

    师:替他做功德。再者,既是已过三天半,进入中阴,就要叫他的名字,导示他迎向佛光,并了知一切中阴怖畏的境界,都是梦幻,不要害怕,不要畏惧,不要嫉妒。

    问:要不要叫他对生前放不下的都要放下?

    师:放不下,大多都是在舍报的时候,对他的亲人、事业、财产等放不下。

    到了中阴的时候,就是要告诉他:落中阴已不能再回旧身为人,世间的事不要再执著,此时最重要者,是下一生要到哪里?我们舍报并不可怕,此处气才一断,彼处即新生,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我们下一站要到哪里?要上升?还是要下堕?若要上升,不要堕下三道,那就要依以下的方法做:诸佛来迎的时候,迎向佛的光明;一切强烈的声音、可怖畏的情景,要晓得是幻、是梦;只有一个念,就是要到佛土,要迎向佛的光明;比较暗的光明不要去。

    问:某次助念时,助念团员都感到亡者业障很轻,助念很顺利,但助念后,却看到亡者鼻孔流出鲜血,这是何故?

    师:这是亡者由鼻孔流出红菩提,是很好的瑞相,助念团员应该高兴,亡者家属也当欣慰,因为亡者已成就为菩萨。

    我们一般对众生的帮助,仅及于此生,但是助念就不同,虽然仅短短数小时的助念,却能帮助众生达到究竟的安乐,甚至成就为菩萨。此菩萨又将乘愿再来,度无数的有情。经云:救人一命,胜造恒沙七宝塔,这仅是救一个普通有情生命的功德,更何况度一位众生成菩萨,功德更是无法衡量、想像。

    问:助念时,若丧家请助念团员用餐,可否接受?

    师:助念时不食丧家的饮食,是避免助念者本身的修持受影响。因此,助念团员应勿受用丧家的饮水或食物。

    一般而言,供佛的饮食,行者食用可得加持。但是超度、施食后的食物,或供护法、鬼神的食物,则不应再食,食之会生障碍。但可布施给畜生道众生则无碍。

    问:如果亡者是本宗的师兄,其法本、皈依牒、戒牒等,要如何处理?

    师:退回给上师,或是直接烧掉。法本上有“未经师传不得翻阅”,绝不可以留给子孙。但他生前的念珠,则可以留给子孙纪念,也能警惕他们人生无常、生命短暂,须赶紧修行。

    问:有显教行者来参加助念团,却不愿意来皈依,如何引导他?

    师:引导他修自性净土,或念佛求生净土。皈不皈依,就顺其因缘,或者他跟密宗的因缘还没到。但是我们都本著菩萨的慈悲,引导他修净土法门,愿他往生。

    七、超度释疑

    问:对于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专坛超度,助念团态度,应当随缘还是积极?

    师:要随缘。但亡者若非寿终正寝,则应请他的家人,为他请求专坛超度,或广作功德,回向亡者。

    问:有些师兄认为,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超度,会让别人误以为我们免费助念的目的,是为了要他们花五万元来超度,而造成他人的诽谤。

    师:这是讲话技巧的问题,不妨由一位比较懂得讲话技巧的师兄,专门负责介绍。

    再者,我们不管在助念、或是向亡者家属介绍超度时,都必须秉持以亡者之利益为考量的原则来做。如果我们是想为了能让亡者确实往生极乐、解脱轮回,而去助念,而去介绍超度,我们的态度自然诚恳。对方感受到我们诚恳的态度,自然能够接受,而不会诽谤。

    问:有的师兄说:如果必须靠师父超度才能往生,等于我们助念没有用,那又何必助念?请师父开示。

    师:业障轻、善缘深厚的人,在助念时即可往生。而业障重者,单靠助念不一定能令他往生,还须靠具德的上师超度。但是助念并非没有功德,助念能令他消除业障,深种善根因缘,则在超度时自然容易往生。又有大恶之人,舍报后当直堕下三道,若是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则可使其免除直堕之厄,等到三天半后,进入中阴身时,才有机会接受超度。

    问:大恶之人不落中阴,若请师父为他超度,是否也能蒙益?

    师:当然能蒙受利益。助念、功德回向,尚且能令他蒙益,何况超度?

    问:若亡者舍报已超过四十九天,照经典上讲,应已轮转他趣,或堕于下三道。此时为他超度,是否对他仍有帮助?

    师:无论亡者已投生六道中之任何一道,为他超度之功德,都不会落空,福力功德仍加被到他身上。

    问:超度法会中,观想六道含灵往生极乐,是否亦可观想他们直接汇归毗卢性海?

    师:根基较差者,未必能直接汇归毗卢性海。须令彼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一方面仗弥陀愿力接引,再加上行者为他们观想助念,如此才易往生。

    问:亡者不曾修密法,受师父超度时,不懂得投入光明,我们如何引导?

    师:亡者在接受超度时,就已经知道,不用你引导,因为他有神通,他比你清楚太多了。

    问:若不知道亡者生辰,是否亦可请上师为他超度?

    师:由于世界上人口很多,仅仅大陆就有十二亿人口,其中同名同姓者不在少数。因此,即使不知道亡者的生辰,也要知道亡者的地址、藉贯,以及请求超度者与他的关系。尤其是早产儿、堕胎儿的超度,一定要注明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姓名,才不会弄错。

    问:如何拔度已亡之父母?

    师:可配合观想,持六道金刚咒,至少十万遍以上,多多益善,最稳当要持百万遍,并需依法而修,则以后只须七遍,即可度之。观想方式,为自成本尊,咒轮放金红色光,而遍照六道父母或已亡之父母亲人,观亡者触此佛光,业消障除,莲华承足,刹那往生。不仅度自己父母,一切已亡的众生,皆可念七遍度他。若是参加宴会时念之,可以使所有和你一齐参加的朋友、及筵席上的生命得度。学密之人,首要度自己冤家,视自己的冤家,如同自己的亲人,发悲心去度化,才容易成就。

    问:法界中的有情,刹那间死亡的非常多。可否在修法后,烧一张纸制陀罗尼经被,再加以观想,而度这些无数的中阴身?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每一刹那,法界有情死亡而成中阴身的数量,有亿亿万万,无法估计。因此,我们度众生,前一刹那才度走许多中阴身,后一刹那法界中又出生了无量中阴身,所以昼夜六时,没有一时不是我们度众生之时。而众生中,又以中阴身最易度脱,在那新旧交替、尚不知要到那一道去轮回的时候,身心彷惶,最易得度。故无论何时,持任何咒,都应观心光遍满虚空法界,度一切有情。

    至于烧往生被,固然能利益鬼道及中阴身类,但利益之广狭及深浅,仍须视行者之愿力及观修之力。若能真发菩提心,观心光、咒音遍法界,广度有情,如是烧往生被、或不烧往生被,都能如实利益一切有情。

    但烧往生被或往生冥财咒纸,偶尔烧则可,不可常烧,亦勿固定时间烧,烧成习惯。恐怕鬼道众生执著,若你偶尔没烧,怕鬼道众生要来干扰,造成障碍。更重要者,行者须本清净心,为度众生而烧,不可执著烧往生纸之功德,造成自心之障碍。

    八、舍利释疑

    问:亡者火化后,有烧出舍利花,是不是表示已往生极乐?

    师:舍利花不代表往生,而是超生善道。

    问:那如何验证亡者往生极乐?

    师:往生极乐,是无法以世间之事相验证的。但若就经论所说推断,若有舍利子,即可表示已往生。因舍利子是戒定慧修持功深之证验,在显宗的大德们,皆须修持极深,才能有舍利子。

    我常说:助念功德很大,能在他舍报的最后一念,令他住于佛,就能成就,若他这一生业不是很重,即能往生。

    问:亡者经本宗助念团助念后,或经上师超度后,火化所得的舍利,与一般终生修持所得之舍利,有何差别?

    师:两者功德是一如的。譬如有些人终生念阿弥陀佛,在舍报时与弥陀愿力相应而往生;另有亡者,因本身的福德因缘,在临终时遇到本宗助念团为他助念,也同样仗弥陀愿力之加被、与助念者愿力之帮助,而得往生净土。这两者功德是一样的。

    问:经师父超度之亡者,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子,以黄色偏多,是否有特别的涵义?

    师:黄色舍利较多,表示亡者南方宝生佛之平等性智较为开显。除了五佛智慧各显五色舍利,亦有黑色的发舍利、肉色的肉舍利等。总而言之,有舍利子即是一种祥瑞的征象。

    一般修显宗的大德,要戒定慧修持很好,舍报后才有舍利子。而密乘的行人,有很殊胜的方便,几乎每位都会有舍利子。即使仅持六道金刚咒,火化后也会有舍利子。至于舍利的多寡,并不在持咒遍数的多少,而是视本人的修持、证量而定。

    问:为什么一个小孩子,既无任何修行,也未经助念,同样能火化出舍利子?

    师:此乃因长久以来,我们所赠送之金刚明沙、咒轮贴纸、往生被,都使用在各助念团所在地之殡仪馆及火葬场中。依密宗经典所说,凡有微风吹过密宗行者之衣角,即能利益下一位被此微风吹拂之众生。又如“大宝楼阁咒”、“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等咒,众生闻听、看到、触到、从其影中过,皆得灭无量罪业,往生佛国净土。至于“六道金刚咒”、“大灌顶光明真言”所加持的金刚明沙,凡触一微尘许,亦可得到密法的无上加持。小孩童真未受世法污染,罪业极轻,即使无甚功德,但碰触到我们助念团长期以来洒在亡者身上、焚化后残余于炉中之任何一法宝之微尘,即得密法加持,而火化出舍利子,或完整的头盖骨。

    因此,我们乃将大灌顶光明真言及往生咒之咒轮,做成不锈钢之咒牌,钉于各处火葬场之焚化炉中,则往后每一位火化的亡者,都能承受咒轮加持,消除业障,乃至往生净土。我们发心,要把握每一个能度生的因缘,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问:有些受上师超度之亡者,火化出舍利子,其家属将此舍利子拿去请示显教师父,显教师父却说不是舍利子,因亡者生前未修持佛法,不可能有舍利子。遇到此情形,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解释?

    师:这便是显教与密宗的差别。显教要能火化出舍利子,必须他本人在生前有甚深的修持,由于戒定慧的薰修,才能在死后火化出舍利子。但密宗,即使亡者在生未曾修持,却可以藉由已成就之上师的修持力、诸佛菩萨与传承祖师之加持力、及密宗大超度法的功德力,而使亡者往生净土,并火化出舍利子。而我承仗华藏祖师三十余年不曾间断地修持大超度法,圆满十万坛之功德加持,所以我所超度的亡者,也能承仗祖师加持之力,而火化出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