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杂项之概要
    第三章:杂项之概要

    (Pakinnak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Sampayuttayathayogamtepannasasabhavato

    Cittacetasikadhammatesamdaniyatharaham.

    Vedana-hetutokicca-dvar’alambana-vatthuto

    Cittuppadavasen’evasangahonamaniyate.

    已依其等自性说毕五十三相应法:心与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因、作用、门、所缘及依处分析。

    节一之助读说明

    五十三相应法:虽然《阿毗达摩论》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种心,它们整体只被视为一法或一种究竟法,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识知目标(所缘)。然而,各个五十二心所法则被视为个别之法,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三相应名法。

    只取心(cittuppadavasen’eva):直译巴利文cittuppada则是“心之生起”。在其他情况里,它是指心及其相应心所整体,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无论如何,当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离的心所同时发生,而其心所则是分析与分类心的依据。

    受之概要

    (vedanasangaha)

    节二:受之分析

    Tatthavedanasangahetavatividhavedana:sukha,dukkha,adukkhamasukhacati.Sukham,dukkham,somanassam,domanassam,upekkhaticabhedenapanapabcadhahoti.

    于受之概要,首先,受有三种,即:苦、乐、不苦不乐。另者,受亦可分别为五种:乐、苦、悦、忧、舍。

    节二之助读说明

    受之分析:如我们所见,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受用目标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会与某种受相应,所以在分类心时,受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在这一篇里作者著重于把一切心依其相应的受来分类。

    受有三种: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别。当只纯粹依其感受来分析时,受有三种:苦、乐、不苦不乐。在这三分法里,乐受包括了“身体的乐受”和“心的乐受或悦受”两者;而苦受则包括了“身体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忧受”两者。

    受亦可分析为五种:当受依“根”(indriya)分析时,它则成为五种。这五种受称为根,因为在感受目标方面,它们作为其相应法的主人或支配(indra)该些相应法。

    在采用五分法时,三分法的乐受则分为乐受与悦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则分为苦受与忧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乐受亦即舍受。

    在经中,有时佛陀也只说受为两种:乐与苦。这是一种隐喻式的分析法,把无可指责的舍受包括在乐受之内,以及把应受指责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内。佛陀又说道:“所感受的都是苦。”(yamkibcivedayitamtamdukkhasmim,《相应部》36:11/iv,216)这句话里的苦并不是指狭义的苦受,而是指广义的苦,即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无常则苦。

    乐受(sukh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增长相应法;现起是身体之愉乐;近因是身根(即身净色)。

    苦受(dukkh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减弱相应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悦受(s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自性,sabhava)可喜(或造作至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体验所缘之可喜;现起是内心愉悦之状态;近因是轻安。

    忧受(d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体验所缘之不可喜;现起是内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处(见本章、节二十)。

    舍受(upekkha-vedana)的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有喜(pi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

    节三:依心分类

    Tatthasukhasahagatamkusalavipakamkayavibbanamekameva.

    Tatthadukkhasahagatamakusalavipakamkayavibbanam.

    Somanassasahagatacittanipanalobhamulanicattari,dvadasakamavacarasobhanani,sukhasantirana-hasananicadvetiattharasakamavacaracittanic’evapathama-dutiya-tatiya-catutthajjhana-sankhatanicatucattalisa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catidvasatthividhanibhavanti.

    Domanassasahagatacittanipanadvepatighasampayutta-cittan’eva.

    Sesanisabbanipipabcapabbasaupekkhasahagatacittan’evati.

    在它们当中,善果报身识是唯一乐俱(之心)。

    同样地,不善果报身识是唯一苦俱(之心)。

    有六十二种心是悦俱,即:(一)十八种欲界心:四贪根心、十二欲界美心、及两个无因心,即悦俱推度心与生笑心;(二)四十四种属于初、第二、第三、第四禅的广大与出世间心。(12+32)

    只有两种与嗔恚相应的心是忧俱。

    其余五十五种心是舍俱。

    节三之助读说明

    其余五十五舍俱的心是:

    一、 六不善心:四个贪根及两个痴根;

    二、 十四无因心;

    三、 十二欲界美心(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种);

    四、 三个第五禅心;

    五、 十二个无色禅心;

    六、 八个出世间心,即属于第五禅的道心与果心。

    节四:总结

    Sukhamdukkhamupekkhatitividhatatthavedana

    Somanassamdomanassamitibhedenapabcadha.

    Sukhamekatthadukkhabcadomanassamdvayethitam

    Dvasatthisusomanassampabcapabbasake’tara.

    受可分三种,乐及苦与舍。

    加上悦与忧,则成五种受。

    乐苦各于一,忧则于二心,

    悦有六十二,其余五十五。

    节四之助读说明

    乐苦各于一:当知除了乐俱与苦俱的身识之外,双五识的其余四对都是舍俱。《殊胜义注》解释,于眼、耳、鼻、舌四门,当属于所造色的目标撞击也属于所造色的根门时,其撞击力并不强,就有如把四团棉花放在铁砧上,再以另外四团棉花敲打它们。因此,所产生的受是舍受。然而,于身门,其目标是四大界中的地、火、风三大。如是,当该目标撞击身净色时,其撞击力则十分强大,且扩展到身体的四大。这就有如四团棉花受到铁锤敲击:铁锤透过棉花,再重击铁砧。当目标是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善果报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乐受;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不善果报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苦受。

    虽然看来(眼识等)其他四种根识像是也能与乐或苦受俱行,《阿毗达摩论》认为这些首先生起的根识必定是与舍受俱行。在与这些根识生起于同一心路过程的速行,以及随后生起而缘取同一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里,即能对可喜的颜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乐受(即:悦受);或对不可喜的颜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苦受(即:忧受);或以中舍或不执著的态度对待目标而生起舍受。然而,这些都是心之受,并不是身之受,而且是在眼识等根识过后才生起,而不是与首先生起的根识相应。当生起于速行的阶段时,这些受即会与善或不善心相应;然而,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悦受及舍受则与唯作心相应。

    因之概要

    (hetusangaha)

    节五:因之分析

    Hetusangahehetunamalobhodosomohoalobhoadosoamohocatichabbidhabhavanti.

    于因之概要当中,因(或根)有六个,即:贪、嗔、痴、无贪、无嗔及无痴。

    节五之助读说明

    因之分析:在这一篇里,一切心会依据它们的“因”或“根”(hetu)而分类。在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karana)。它与“缘”(paccaya)是同义词,且常连成一词;它代表任何作为其他事物的因之法。然而,在《阿毗达摩论》里,因是专用以代表“根”(mula),且只用于六个决定品德的主要心所。

    之前已曾诠释,因是使到和它相应的心与心所稳定坚固的心所。有因的心如树般稳定又坚固,无因的心则如藓苔般既软弱又不坚固。

    在内文里所列出的六因,贪、嗔、痴三因必定是不善;无贪、无嗔、无痴三因则可以是善或无记,当生起于善心它们即是善,当生起于果报心或唯作心它们即是无记。无论是善或无记,这三因都是美心所(sobhana)。

    节六:依心分类

    Tattha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hasana-vasenaattharasaahetukacittaninama.Sesanisabbanipiekasattaticittanisahetukan’eva.

    Tatthapidvemomuhacittaniekahetukani.Sesanidasaakusala-cittanic’evabanavippayuttanidvadasakamavacara-sobhananicatidvavisatidvihetukacittani.

    Dvadasabanasampayutta-kamavacarasobhananic’evapabca-timsa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catisattacattalisatihetukacittani.

    于此,有十八种心是无因的,即:五门转向、双五识、领受、推度、确定及生笑心(1+5+5+2+3+1+1)。其余的所有七十一心都有因。

    在它们(七十一心)当中,两种纯粹只与痴相应的心只有一因。其余十个不善心,以及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一共二十二心只有二因。

    十二与智相应的欲界美心,以及三十五广大与出世间心,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

    节六之助读说明

    其余十个不善心:八个贪根心有贪与痴两个因;两个嗔根心则有嗔与痴两个因。

    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这些欲界美心是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个,只有无贪与无嗔,因为与智不相应故没有无痴。

    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这些心都有三美因。

    节七:总结

    Lobhodosocamohocahetuakusalatayo

    Alobhadosamohocakusalabyakatatatha.

    Ahetuk’attharas’ekahetukadvedvavisati

    Dvihetukamatasattacattalisatihetuka.

    贪、嗔及痴是三不善因。无贪、无嗔与无痴是(三个)善及无记(因)。

    当知有十八种(心)是无因;两种有一因;廿二种有二因;以及四十七种有三因。

    作用之概要

    (kiccasangaha)

    节八:作用之分析

    Kiccasangahekiccaninama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javana-tadarammana-cutivasenacuddasavidhanibhavanti.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pabcavibbana-tthanadivasenapanatesamdasadhathanabhedoveditabbo.

    于作用之概要当中,作用有十四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看;五、听;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以及十四、死亡。

    当知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五识;等等。

    节八之助读说明

    作用之分析:在这一篇里,八十九心是依作用而分类。《阿毗达摩论》举出各种不同的心一共执行了十四种作用。这些作用是在心路过程里执行(第三至十三项),或在心路过程之外,即于离心路过程心里(第一、第二及第十四项)执行。

    一、结生(patisandhi):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

    三、转向(avajjana):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的心识刹那发生,有分心于此“波动”了一个心识刹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刹那名为“有分断”(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目标。这转向于目标的作用名为“转向”。

    四至八、看等等:在五根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撞击根门的目标的心。此心及其所执行的特定作用决定于该目标的本质。若该目标是颜色,眼识即会生起;若该目标是声音,耳识即会生起,等等。它们是很基本的心,生起于辨别的阶段之前,只是先简单地体验该目标。

    九至十一、领受等等:于五根门的心路过程,在眼识等之后,依次序生起的心个别执行“领受”(sampaticchana)、“推度”(santirana)与“确定”(votthapana)该目标的作用。于意门心路过程,并没有这些作用(五门转向、看、领受等等)发生;反之,紧接著有分断之后生起的即是“意门转向”,中间并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十二、速行(javana):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是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

    十三、彼所缘(tadarammana):直译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缘”,而代表缘取之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目标是“清晰所缘”时,这种作用即会在速行的阶段之后实行两个心识刹那。但当目标并不明显或不清晰,以及当心路过程并不属于欲界时,这种作用即完全不会产生。在彼所缘之后(或当彼所缘没发生时即是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沉入有分。

    十四、死亡(cuti):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一世的终结。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也同样是离心路过程心,属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巴利文thana(阶段)是指一个心识刹那,而在每一心识刹那里必定只能有一心生起。虽然有十四种心的作用,但看等五识的作用都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同一种阶段,即在(五门)转向与领受之间的(五识)阶段。如是,十四种作用发生在十个阶段里。

    节九:依心分类

    Tatthadveupekkhasahagatasantirananic’evaatthamaha-vipakanicanavaruparupavipakanicatiekunavisaticittanipatisandhi-bhavanga-cutikiccaninama.

    Avajjanakiccanipanadve.Tath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kiccanica.

    Tinisantiranakiccani.

    Manodvaravajjanamevapabcadvarevotthapanakiccamsadheti.

    Avajjanadvayavajjitanikusalakusala-phala-kriyacittanipabca-pabbasajavanakiccani.

    Atthamahavipakanic’evasantiranattayabcatiekadasatadarammanakiccani.

    在它们当中,十九种心执行结生、有分及死亡的作用。它们是:两种舍俱推度心、八大果报心、以及九个色与无色界果报心。

    两种执行转向的作用。

    同样地,执行看、听、嗅、尝、触及领受作用的都各有两种。

    三种执行推度的作用。

    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执行确定的作用。

    除了两种转向心,所有五十五个不善、善、(圣)果与唯作心都执行速行的作用。

    八大果报心与三推度心,一共十一心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节九之助读说明

    依作用分析心:若能分辨心的种类和作用两者(后者有时会与前者有同一名称)之间的差别,就比较不会对这一篇感到迷惑。虽然某些心是依它的某一种作用而命名,但那只是为了方便,并不是指该心的作用只局限于那种作用。反之,一种心可能执行好几种与它的名称相异的作用。

    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一世里只有同一种心在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的作用。在投生时,这种心把新一世和前一世连结起来;在生命的过程中,出现无数次为有分心之流的亦同是这种心,以维持生命流不断;在死亡的时候,生起为死亡心的亦同是这种心,它代表了一世的终结。

    有十九种心能够执行这三种作用。当有情投生至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时,执行这三种作用的即是不善果报推度心(santirana)。于天生瞎眼、耳聋、哑巴等等的人,以及某些低级的天神,执行这三种作用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虽然残缺是不善业的果报,但投生至人间的业则是善的,只是较弱罢了。这推度心在结生与有分的阶段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因为它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种作用。

    对于投生至欲界善趣为人或天神,而又没有残缺者,执行这三种作用是八大善果报心(之一),即:二因或三因的欲界美心。

    上述十种心属于欲界轮回。

    对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的是五种色界果报心(之一);对于投生至四无色界天的梵天,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是个别相符的四无色界果报心。

    转向的作用:五门转向心(pabcadvaravajjana)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时执行其(转向目标的)作用。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则在目标(法所缘)撞击意门时执行其(转向目标的)作用。此二心皆是无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

    看等等的作用:对于这五种作用,每一种都有两个心可以执行作用,即:善果报与不善果报眼识等等。

    表3-1:作用之概要

    心 作用

    种类 数目 执行 数目

    不善心 12 速行 1

    眼识 2 看 1

    耳识 2 听 1

    鼻识 2 嗅 1

    舌识 2 尝 1

    身识 2 触 1

    领受 2 领受 1

    舍俱推度心 2 结生、有分、死亡、推度、彼所缘 5

    悦俱推度心 1 推度、彼所缘 2

    五门转向心 1 五门转向 1

    意门转向心 1 意门转向、确定 2

    生笑心 1 速行 1

    欲界善心 8 速行 1

    欲界果报心 8 结生、有分、

    死亡、彼所缘 4

    欲界唯作心 8 速行 1

    广大善心 9 速行 1

    广大果报心 9 结生、有分、死亡 3

    广大唯作心 9 速行 1

    出世间心 8 速行 1

    领受的作用:执行领受的作用的是两种领受心。

    推度的作用:执行此作用的有三种:善果报与不善果报两个舍俱无因推度心,以及悦俱善果报无因推度心。

    确定的作用:没有个别的心名为确定心。执行此作用的即是属于舍俱无因唯作心的意门转向心;此心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执行意门转向的作用,在五门心路过程里则执行确定的作用。

    速行的作用:五十五种执行速行作用的心是:十二不善心、二十一善心、四果报心(即:四出世间果心)、以及十八唯作心(两个转向心除外)。

    彼所缘的作用:执行彼所缘作用的十一种心是果报心。当三种推度心执行彼所缘的作用时,它们并没有同时执行推度的作用。

    节十:依作用的数目分类

    Tesupanadveupekkhasahagatasantiranacittani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santiranavasenapabcakiccaninama.

    Mahavipakaniattha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vasenacatukiccani.

    Mahaggatavipakaninava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tikiccani.

    Somanassasahagatamsantiranamsantirana-tadaram-mana-vasenadukiccam.

    Tathavotthapanabcavotthapanavajjanavasena.

    Sesanipanasabbanipijavana-manodhatuttika-dvipabca-vibbananiyathasambhavamekakiccaniti.

    在它们当中,两种舍俱推度心执行五种作用:结生、有分、死亡、彼所缘与推度。

    八大果报心执行四种作用:结生、有分、死亡与彼所缘。

    九广大果报心执行三种作用:结生、有分与死亡。

    悦俱推度心执行两种作用:推度与彼所缘。

    确定心(意门转向心)也执行两种作用:确定与转向。

    其余所有的心──速行、三意界、双五识──生起时只执行一种作用。

    节十之助读说明

    速行:五十五种执行速行作用的心只执行该作用,而没有执行其他作用。

    三意界是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

    节十一:总结

    Patisandhadayonamakiccabhedenacuddasa

    Dasadhathanabhedenacittuppadapakasita.

    Atthasatthitathadvecanav’atthadveyathakkamam

    Eka-dvi-ti-catu-pabcakiccatthananiniddise.

    依结生等作用分别,诸心有十四种;依阶段分别,则成十种。

    执行一种作用的心有六十八;两种作用的有二;三种作用的有九;四种作用的有八;以及五种作用的有二。

    门之概要

    (dvarasangaha)

    节十二:门之分析

    Dvarasangahedvaraninamacakkhudvaramsotadvaramghanadvaramjivhadvaramkayadvarammanodvarabcatichabbidhanibhavanti.

    Tatthacakkhumevacakkhudvaramtathasotadayosotadvaradini.Manodvarampanabhavangantipavuccati.

    在门之概要里有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与意门。

    于此,眼本身是眼门,耳等亦是如此。但有分则称为意门。

    节十二之助读说明

    门之分析:在《阿毗达摩论》里,“门”(dvara)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目标)交往的管道。三种业之门是:身、语、意;通过它们,心对外界作出反应(见第五章、节廿二至廿四)。此外,亦有六个识知之门,即:六门。通过此六门,心与心所得以接触目标;亦通过此六门,目标得以前来呈现于心和心所。在这篇里,作者先列出六门,过后再分辨在每一门里生起的心,以及依能在多少门里生起把诸心分类。

    眼本身是眼门:首五门是色法(rupa),即:五种感官里的净色(pasadarupa)。每一种净色皆是一门,通过它,生起于心路过程的心与心所得以缘取它们的目标;亦是通过它,目标才能被心与心所缘取。眼净色是眼门心路过程诸心之门,使它们能通过眼睛识知颜色。对于其他根门的净色和各自的目标亦是如此。

    有分称为意门:有别于首五门,意门(manodvara)并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对于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只是通过意门缘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净色。

    对于那一个心才是真正的意门,诸注疏各有不同的见解。《阿毗达摩义广释》说意门是在意门转向的前一个有分心,即:有分断(bhavanga-upaccheda)。其他的《阿毗达摩论》注疏则说有分心与意门转向两者是意门。然而,列迪长老与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皆说一切有分整体是意门。阿耨楼陀尊者并没精确地说明那一个是意门,而只是说有分是意门。

    节十三:依心分类

    Tatthapabcadvaravajjana-cakkhu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kamavacarajavana-tadarammanavasenachacattalisacittanicakkhudvareyatharahamuppajjanti.Tathapabcadvaravajjana-sotavibbanadivasenasotadvaradisupichacattalis’evabhavantiti.Sabbathapipabcadvarecatupabbasacittanikamavacaran’evativeditabbani.

    Manodvarepanamanodvaravajjana-pabcapabbasa-javana-tadarammanavasenasattasatthicittanibhavanti.

    Ekunavisati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dvara-vimuttani.

    于此,有四十六种心能根据条件生起于眼门: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欲界速行、彼所缘。

    同样地,于耳门等等亦有五门转向、耳识等等四十六种心能够生起。

    当知一共有五十四种欲界心能生起于五门。

    于意门有六十七种心能生起:意门转向、五十五种速行及彼所缘。

    有十九种心能离门,生起为结生、有分与死亡。

    节十三之助读说明

    有四十六种心能生起于眼门:这四十六心是:

    一个五门转向心

    两个眼识

    两个领受心

    三个推度心

    一个确定心

    廿九个欲界速行心(十二不善心、八善心、八美唯作心、一生笑唯作心)

    八个彼所缘(即八个欲界善果报心;其他三个已包括在推度心之内──见节九)

    根据情况(yatharaham):虽然能够生起于眼门的心一共有四十六种,但它们并不能都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生起,而只(有某些心)根据条件生起。列迪长老指出这些条件是:一、目标(所缘);二、生存地;三、个人;四、作意。

    (一)例如:若目标是不可喜所缘,那么,眼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即是不善果报心;反之,若目标是可喜所缘,它们即是善果报心。若目标是极可喜所缘,推度与彼所缘即是悦俱;若目标是中等可喜所缘,它们则是舍俱。

    (二)若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于欲地(kamabhumi),所有四十六心都能生起,但若是生起于色地(rupa-bhumi),彼所缘就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的作用只局限于欲地。

    (三)若人是凡夫或有学圣者,速行不是善即是不善(对于有学圣者则根据其所达到的果位);若人是阿罗汉,所生起的则是唯作心。

    (四)若凡夫或有学圣者运用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善速行即会生起;反之,若运用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同样地,是有行心或无行心生起亦依条件而定。

    五十四种欲界心能生起于五门:在每一门里,所有的欲界心都能出现,除了属于其他四根门的四双根识之外。如此,把它们统计时,一切欲界心都能生起于五门。

    于意门:所有五十五种速行心都能生起于意门。只有二十二种心不能生起于意门,即:五门转向、双五识、两种领受心、五个色界果报心及四个无色界果报心。

    离门(dvaravimutta):这十九种在节九里列出的心名为“离门”,这是因为它们所执行的结生、有分、死亡作用并不发生在根门里,亦由于它们并不接受任何新的目标,而只缘取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即临死速行的目标──见节十七)。

    节十四:依门的数目分类

    Tesupanadvipabcavibbananic’evamahaggata-lokuttara-javananicatichattimsayatharahamekadvarika-cittaninama.

    Manodhatuttikampanapabcadvarikam.

    Sukhasantirana-votthapana-kamavacarajavananichadvarika-cittani.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ahavipakanichadvarikanic’evadvaravimuttanica.

    Mahaggatavipakanidvaravimuttan’evati.

    在(生起于诸门的心)当中,有三十六种心各自只生起于一门,即:双五识、广大速行与出世间速行。

    三意界生起于五门。

    悦俱推度、确定及欲界速行生起于六门。

    舍俱推度及大果报心生起于六门或离门。

    广大果报心永远是离门。

    节十四之助读说明

    各自:双五识只生起于相符的根门,广大速行与出世间速行则只生起于意门。

    悦俱推度:在五门里,此心能执行推度与彼所缘的作用;在意门里,则只能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确定:在五门里,此心执行确定的作用;在意门里,则执行转向的作用。

    大果报心:跟两种舍俱推度心一样,这八种心能生起于六门为彼所缘,或离门生起为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

    广大果报心:这五色界与四无色界果报心只在与它们相符的生存地生起为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由此它们永远是离门的。

    节十五:总结

    Ekadvarikacittanipabcadvarikanica

    Chadvarikavimuttanivimuttanicasabbatha.

    Chattimsatitathatiniekatimsayathakkamam

    Dasadhanavadhacatipabcadhaparidipaye.

    三十六种心生起于一门;三种于五门;三十一于六门;十种于六门或离门;九种完全只是离门。如是,以五种方法举示它们。

    所缘之概要

    (alambanasangaha)

    节十六:所缘之分析

    Alambanasangahealambananinamaruparammanamsadda-rammanamgandharammanamrasarammanamphotthabba-rammanamdhammarammanabcatichabbidhanibhavanti.

    Tattharupamevaruparammanam.Tathasaddadayosadda-rammanadini.Dhammarammanampanapasada-sukhumarupa-citta-cetasika-nibbana-pabbattivasenachadhasangayhanti.

    于所缘之概要,有六种所缘,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与法所缘。

    其中,(颜)色本身是色所缘。同样地,声等即是声所缘等。但法所缘则有六种:净色、微细色、心、心所、涅槃与概念。

    节十六之助读说明

    所缘之分析:每一心及其相应心所皆必须缘取一个所缘(目标),因为心本身即是识知目标的活动。在巴利文里,有两个字是用来代表所缘。其一是源自词根意为“取乐于”的arammana;另一个是alambana,源自意为“钩住”的词根。由此,所缘是心及其相应心所取乐或钩住的目标。在这一篇里,作者将会诠释所缘。随后他会确定什么所缘出现于每一门和离心路过程心。最后,他会再分析每一心的所缘范围。

    六种所缘:《阿毗达摩论》分析了六种与六门相符的所缘。首五种都包括在色法里。(颜)色、声、香、味四者是属于“所造色”(upadarupa),即依靠四大界而生起的次要色法。触所缘则是四大界当中的三界,即:一、地界或坚硬性,通过触感觉为硬或软;二、火界,感觉为热或冷;三、风界,感觉为支持或压力。四大界的第四种是水界,其特相是黏;根据《阿毗达摩论》,水界不能通过触觉感受到,而只能通过意门识知。

    法所缘有六种:首五所缘的每一种都能通过以下的三个方式识知:一、通过各自的根门心路过程;二、通过意门心路过程;三、通过离心路过程心,即结生、有分与死亡。第六种所缘,即法所缘,完全不能通过五根门识知;而只能通过意门心路过程或离心路过程心识知。

    法所缘有六种:一、净色(pasadarupa)是五种感官里的根门色法,即眼净色、耳净色等五种净色。二、微细色(sukhumarupa)包括十六种列于第六章、节六的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citta)亦是一种法所缘;虽然心能识知目标,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目标。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缘,例如:当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思与情绪时。五、涅槃(Nibbana)是有学圣者与阿罗汉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六、概念(pabbati)也是法所缘;它是世俗法,并不是究竟存在之法。

    节十七:依门分类

    Tatthacakkhudvarikacittanamsabbesampirupamevaarammanam.Tabcapaccuppannameva.Tathasotadvarika-cittadinampisaddadini.Tanicapaccuppannaniyeva.

    Manodvarikacittanampanachabbidhampipaccup-pannamatitamanagatamkalavimuttabcayatharahamalambanamhoti.

    Dvaravimuttanabcapanapatisandhi-bhavanga-cuti-sankhatanamchabbidhampiyathasambhavamyebhuyyenabhavantarechadvaragahitampaccuppannamatitampabbattibhutamva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sammatamalambanamhoti.

    一切眼门心都只以颜色为所缘,而且只属于现在(的所缘)。同样地,声等是耳门心等的所缘,它们也只属于现在(的所缘)。

    然而意门心的所缘有六种,而且,根据情况,该所缘可以是属于现在、过去、未来,或与时间无关。

    再者,于结生、有分、死亡(三种)离门心,所缘亦有六种。根据情况,一般上那于前一世已被六门之一识知的所缘,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或是概念。此所缘是业、或业相、或趣相。

    节十七之助读说明

    一切眼门心:在眼门心路过程里,所有属于该心路过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缘为目标。色所缘并非只是眼识的目标;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也都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再者,这些生起于眼门心路过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缘而已”(rupameva)为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它们并不能识知其他目标。

    而且只属于现在(的所缘):在此“现在”一词意为“刹那现在”(khanikapaccuppanna),即指所体验的事物是于当下刹那存在的。由于色法变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个色所缘可以保持存在于整个眼门心路过程。其他(四)根门的所缘亦是如此。(见第四章、节六)

    意门心的所缘:生起于意门心路过程里的心能够识知五所缘,以及一切五门心路过程无法识知的法所缘。意门心也能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任何一时的所缘,或是与时间无关(kalavimutta)的所缘。后者是指涅槃与概念。涅槃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其自性(sabhava)并无生、变易(住)与灭;概念也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并没有自性。

    根据情况:《阿毗达摩义广释》解释:根据该心是欲界速行、神通速行、其余广大速行等等。除了生笑心之外,欲界速行都能取三时的所缘,以及无时间的所缘。生笑心只取三时的所缘。神通心(见节十八之助读说明)取三时的所缘,以及无时间的所缘。除了(神通心和)取过去心为所缘的第二与第四无色禅心之外,其余的广大心都取无时间的所缘(即:概念)。出世间心取无时间的所缘(即:涅槃)。

    在于离门心等等:离门心是在一世当中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之心。它们有十九种,即:八欲界大善、五色界、五无色界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无因推度心。这种心的目标有六种:过去或现在的五所缘之一,或是法所缘。在所有三种作用里,从结生至死亡,该心都只取同一所缘。该所缘是投生时结生心的目标,在生命过程当中是有分心的目标,以及在死亡时是死亡心的目标。

    一世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屠刀。

    三、 趣相(gatinimitta):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狱之火。

    根据情况(yathasambhavam):《阿毗达摩义广释》解释这片语的意思是:离门心的目标是根据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识知该目标时所通过的门而定;亦视该目标是属于过去或现在所缘,或是概念;又根据它是业,或业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释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临死速行的阶段,被六门之一识知的五所缘当中任何一个所缘皆可成为业相。这种所缘在新一世的结生和首几个有分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它有可能是现在所缘,因为在前一世的临死速行识知该目标之后,它可能还持续存在于新一世的首几个心识刹那;随后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标则必定是过去所缘。

    若前一世的临死速行所取的目标是法所缘,它则可能是业或业相,以及是新一世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过去所缘。若该目标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缘、由意门识知、以及是现在所缘。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种离心路过程心的目标是前一世意门临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缘、是概念(于是与时间无关)、以及是属于业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无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无色界天,该目标(即:心)是法所缘、是过去所缘、也是业相。

    一般上(yebhuyyena):这形容词是专指无想有情(asabbasatta)死后投生至他处,因为在色界天的无想梵天完全没有心识(见第五章、节卅一),所以下一世的离门心根本不能缘取前一世(生为无想梵天时)所缘取的目标。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为业等等。

    节十八:依心分类

    Tesucakkhuvibbanadiniyathakkamamrupadi-ekekalambanan’eva.Manodhatuttikampanarupadipabca-lambanam.Sesanikamavacaravipakanihasanacittabcatisabbathapikamavacaralambanan’eva.

    Akusalanic’evabanavippayuttakamavacarajavananicatilokuttar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usalanic’evapabcama-jjhana-sankhatamabhibbakusalabcatiarahattamagga-phal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riyac’evakriyabhibba-votthapanabcatisabbathapisabbalambanani.

    Aruppesudutiyacatutthanimahaggatalambanani.Sesanimahaggatacittanipanasabbanipipabbattalambanani.Lokuttaracittaninibbanalambananiti.

    在它们当中,眼识等各自取一种所缘,即颜色等。但三意界则能取颜色等(所有)五所缘。其余的欲界果报心与生笑心只能取欲界所缘。

    不善(心)和智不相应欲界速行能取一切所缘,除了出世间法。

    智相应欲界善(心)及属于第五禅的善神通心能取一切所缘,除了阿罗汉道与果。

    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唯作神通心及确定心能取一切所缘。

    于无色(禅心)当中,第二与第四取广大所缘(即:广大心)。其余所有的广大心取概念为所缘。出世间心取涅槃为所缘。

    节十八之助读说明

    三意界: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总称为三意界;由于它们生起于所有五门,所以能取颜色等所有五所缘为目标。

    其余的欲界果报心:这些果报心是三种推度心与八大果报心;当生起为彼所缘时,它们能取呈现于六门的一切欲界所缘。再者,除了悦俱推度心之外,当这些果报心生起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时,也能取六种离门所缘。诸阿罗汉的生笑心也能取所有六种欲界所缘。

    不善心等:由于四道、四果与涅槃九出世间法是非常的清净及深奥,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应的善与唯作心并不能识知它们。

    欲界善心等:凡夫与有学圣者不能觉察阿罗汉的道心与果心,因为他们还未证得此二心。

    凡夫亦不能取有学圣者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层次较低的有学圣者则不能取层次较高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当有学圣者省察自己的出世间成就时,他们能以智相应欲界善心觉知道心、果心与涅槃。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种姓”(gotrabhu)也是属于这些心,它也取涅槃为所缘(见第九章、节卅四)。

    善神通心:神通(abhibba)是已熟练于五禅者才能获取的高等智。在圣典中提及五种世间神通,即:如意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与天眼通(见第九章、节廿一)。这些神通是运用第五禅心而获得;于凡夫和有学圣者它是善的;于诸阿罗汉则是唯作的。通过第三种神通,有学圣者能辨识与他同等级或层次较低的其他圣者的道心与果心,但不能辨识层次比他高的圣者的道心与果心。阿罗汉道心与果心则完全超越善神通心的范围。

    欲界唯作心等等:通过欲界智相应唯作心,阿罗汉能在省察自己的成就时辨识自己的道心与果心;通过唯作神通心,他能辨识其他圣者的道心与果心,包括有学圣者与阿罗汉。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确定能识知所有五所缘;当作为意门转向心时则能识知所有六所缘。

    于无色(禅心)当中:第二无色禅心取第一无色禅心为所缘;第四无色禅心取第三无色禅心为所缘。如是此二心取广大心为所缘。

    其余所有的广大心:色界禅心所取的目标是概念,如:遍处禅心取遍相(见第一章、节十八至二十之助读说明)、无量禅心取有情概念。

    表3-2:所缘之概要

    心 所缘(目标)

    眼识 2 现在颜色

    耳识 2 现在声

    鼻识 2 现在香

    舌识 2 现在味

    身识 2 现在触

    意界(五门转向心、

    领受心) 3 现在五所缘

    三推度心、一生笑心、

    八欲界美果报心 12 五十四欲界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

    十二不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应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应唯作心 20 八十一世间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概念

    四欲界美智相应善心、

    一神通善心 5 八十七心(除去阿罗汉道心与果心)、五十二心所、

    二十八色、涅槃、概念

    四欲界美智相应唯作心、一神通唯作心、

    意门转向心 6 一切所缘(即: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

    涅槃、概念)

    无色界第二及第四禅心 6 个别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

    十五色界禅心、

    无色界第一及第三禅心 21 概念

    出世间心 8 涅槃

    节十九:总结

    Pabcavisaparittamhichacittanimahaggate

    Ekavisativohareatthanibbanagocare.

    Visanuttaramuttamhiaggamaggaphalujjhite

    Pabcasabbatthachaccetisattadhatatthasangaho.

    廿五种心缘取下等所缘;六种缘取广大(心);廿一种缘取概念;八种缘取涅槃。

    二十种缘取除了出世间法之外的一切所缘;五种缘取一切所缘,除了较高层次的道与果心;六种缘取一切所缘。如是它们的组别一共有七。

    节十九之助读说明

    廿五种心:廿三种欲界果报心、五门转向心及生笑心只缘取下等所缘,即:欲界所缘。

    六种缘取广大(心):这些是第二与第四无色禅的善、果报与唯作心。

    廿一种缘取概念:这些是五色禅、第一与第三无色禅的善、果报与唯作心。

    八种缘取涅槃:这些是四道心与四果心。

    二十种缘取除了出世间法之外的一切所缘:这些是十二不善心,以及智不相应的四善心与四唯作心。

    五种:这些是四智相应善心与善神通心。

    六种缘取一切所缘:这些是四智相应大唯作心、唯作第五禅神通心及确定心。

    依处之概要

    (vatthusangaha)

    节二十:依处之分析

    Vatthusangahevatthuninamacakkhu-sota-ghana-jivha-kaya-hadayavatthucatichabbidhanibhavanti.

    Tanikamalokesabbanipilabbhanti.Rupalokepanaghanadittayamnatthi.Arupalokepanasabbanipinasamvijjanti.

    于依处之概要,依处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与心所依处。

    于欲界有这一切。但于色界则没有鼻、舌与身三依处。于无色界则完全没有依处。

    节二十之助读说明

    依处之分析: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vatthu)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首五门(即: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

    这项作用上的差别是重要的。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除了眼识之外,亦有许多种心以眼净色为门而生起,但眼净色只是眼识的依处,而不是其他也运用眼门的心的依处。关于门,作为结生、有分与死亡的诸心是“离门”,即是不发生于任何门。然而在有名色法两者的生存地里,没有任何心是能够不依靠依处生起的。

    在这一篇里,作者将先列出诸依处,然后再根据所依靠的依处把诸心分类。

    心所依处(hadayavatthu):根据诸巴利论师,除了以各自净色为依处的双五识之外,心脏是一切心的依处色。《阿毗达摩论》并没有明确地提到心所依处。《阿毗达摩论》中的最后一部──《发趣论》也只是说:“依靠该色,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I,4)。然而,诸注疏随后则确定那“该色”为心所依处,是心脏里的心室(的血)。

    于欲界等:于欲生存地有一切六依处,除了天生瞎眼或耳聋者。于色界天则无鼻、舌、身三依处,由于这三门的体验比其他二门(眼与耳)较为粗,所以不包括在这高层次的生存地里。诸论师说该地的有情也拥有这些感官的外形,但并没有净色,因此不能作为嗅、尝及触的依处,所以这些感受也就不能发生于色界天。于无色界天则完全没有依处,因为一切的依处都是由色法组成。

    节廿一:依心分类

    Tatthapabcavibbanadhatuyoyathakkamamekantenapabcappasadavatthuninissay’evapavattanti.Pabcadvaravajjana-sampaticchanasankhatapanamanodhatucahadayamnissitayevapavattanti.Avasesapanamanovibbanadhatusankhatacasantirana-mahavipaka-patighadvaya-pathamamagga-hasana-rupavacara-vasenahadayamnissay’evapavattanti.

    Avasesakusal’akusala-kriya’nuttaravasenapananissayavaanissayava.Aruppavipakavasenahadayamanissay’evati.

    于此,五识界完全以五净色为各自的依处而转起(发生)。但意界,即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则依靠心脏而转起。其余的也是如此依靠心脏而转起,即属于意识界的推度心、大果报心、两种嗔相应心、初道心、生笑心、色界心。(3+3+8+2+1+1+15=33)

    其余的心,无论是善、不善、唯作或出世间,都可依靠或不依靠心所依处。(12+10+13+7=42)无色果报心则不依靠心所依处。

    节廿一之助读说明

    五识界等:在《阿毗达摩论》里,所有八十九心被分为七种识界(vibbanadhatu),如下:

    表3-3:七识界

    界 心

    眼识界 眼识 2

    耳识界 耳识 2

    鼻识界 鼻识 2

    舌识界 舌识 2

    身识界 身识 2

    意界 五门转向心、领受心 3

    意识界 其余的一切心 76

    名为意界(manodhatu)的三种心只是非常粗浅地识知目标:因为五门转向心面对完全陌生的目标,而且是随著拥有不同依处的心之后生起;至于两种领受心则是因为它们随著拥有不同依处的心之后生起。五识界则稍微强些,因为它们直接地看、听、嗅、尝或触目标;但还是相对的弱,因为它们是夹在两个拥有与它们不同依处的心之间。归纳于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的诸心能更完整与清晰地识知目标,因为在它们前后的心都与它们拥有相同的依处。

    但意界,即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则依靠心脏而转起:列于这组的三十三心不能生起于无色界天,而只生起于有色法之地。因此它们必定受到心所依处支助。嗔相应心不会在色界天生起,因为镇伏嗔恨是证得禅那的先决条件。须陀洹初道心不能在无色界天里生起,因为它必须依靠听闻佛法(才能生起),所以必须有耳根。至于生笑心则当然必须有身体才能显现微笑。

    其余的心:这些心是:十不善心(除去两个嗔相应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无色善心、四无色唯作心、七出世间心(除去初道心)及意门转向心,一共有四十二心。当这些心生起于有色法之地时(即:欲地与色地),它们必须依靠心所依处生起;当生起于无色地时则不须依靠心所依处。无色果报心只能生起于无色地,所以不须依靠任何依处。关于三地,见第五章、节三至七。

    节廿二:总结

    Chavatthumnissitakamesattarupecatubbidha

    Tivatthumnissit’aruppedhatv’ekanissitamata.

    Tecattalisanissayadvecattalisajayare

    Nissayacaanissayapak’aruppaanissitati.

    当知欲地之七(识)界依靠六依处;色地四(识)界依靠三依处;无色地一(识)界不依靠任何依处。

    四十三(种心)依靠一依处生起;四十二依靠一依处或不依靠依处生起。无色果报心不依靠依处生起。

    节廿二之助读说明

    于欲地等:在欲地里,五识界依靠各自的依处生起,意界及意识界则依靠心所依处生起。于色地则没有鼻、舌、身三处及与它们相符的识界。于无色地则只有意识界,且没有依处。

    ItiAbhidhammatthasangahe

    Pakinnakasangahavibhagonama

    tatiyo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杂项之概要”的

    第三章至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