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No.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一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伽耶城。去城不遠菩薩樹下。與大比丘眾七千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已作所作已辦所辦。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猶如大龍得宿住智。已舍重擔逮得己利。盡三有結無復後有。于一切法得真實智。深入法性到于彼岸。于法善巧從法化生。于順于違心無染著。發言和悅先意問訊。梵行清淨正念明潔。于解脫道已得圓滿。唯有阿難住于學地。復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皆于一生當得菩提。于一切智任運深入至于源底十方諸佛常現在前。得無染著陀羅尼門。住首楞嚴諸三昧門。得大自在游戲神通。諸解脫門。已離一切煩惱障礙。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遍游法界無邊剎海。以無住相入虛空性。常勤利益一切眾生。于佛境界已得善巧。心意智慧廣大無量。猶如虛空。甚深無際猶如大海。安住不動如須彌山。無所染著猶如蓮華。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真金。具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聚。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眼菩薩摩訶薩。普觀菩薩摩訶薩普光菩薩摩訶薩。普焰菩薩摩訶薩。勝意菩薩摩訶薩。增長意菩薩摩訶薩無邊意菩薩。方廣意菩薩廣大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持地意菩薩。持眾生意菩薩得勝意菩薩。善分別意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印手菩薩。寶冠菩薩寶髻菩薩。寶積菩薩寶生菩薩。寶峰菩薩寶幢菩薩。金剛藏菩薩吉祥藏菩薩。無垢藏菩薩清淨藏菩薩。如來藏菩薩智藏菩薩。日藏菩薩三昧藏菩薩。蓮華藏菩薩解脫月菩薩。普月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見菩薩蓮華眼菩薩。廣嚴眼菩薩普威儀菩薩。普端嚴菩薩普行意菩薩。智慧意菩薩法意菩薩。金剛意菩薩師子游戲菩薩。大雲自在王菩薩師子威猛音菩薩。廣大深妙聲菩薩無染著菩薩。離諸垢菩薩月光焰菩薩。日光焰菩薩智光焰菩薩。智吉祥菩薩月吉祥菩薩。蓮華吉祥菩薩賢吉祥菩薩。寶吉祥菩薩妙吉祥童子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而為上首。皆于賢劫當得菩提。與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
復有無量四大王眾天。四大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忉利天子。釋提桓因而為上首。復有無量須夜摩天子。夜摩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兜率天子。兜率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化樂天子。妙化樂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他化自在天子。他化自在天王而為上首。復有日光天子滿月天子商主天子。各與無量天子眷屬俱。復有大梵天王。與無量梵眾俱。復有淨居諸天摩醯首羅天王。各與無量眷屬俱。如是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各與無量百千眷屬俱。復有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與眷屬俱。如是無邊一切眾會。各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而恭敬圍繞。
爾時如來處于眾會坐金剛座。威德巍巍超過一切。如須彌山出于大海。光相炳曜映奪一切。譬如朗日高升虛空。見者清涼如秋滿月。身心寂靜如大梵王。眾所敬畏如天帝釋。具七聖寶如轉輪王。決定宣說法空無我如師子吼。光明照徹一切世界。如夜暗中而然大火。放種種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如天摩尼及眾寶聚。無所分別降伏魔怨摧諸異見如大象王。于順于違心無垢濁如清淨池。處眾無畏猶如師子。智慧深廣無量無邊。無能至底能生一切功德寶聚猶如大海。普雨法雨潤洽一切生長成熟猶如大龍。具如是等無量功德。
爾時一切眾會一心合掌。瞻仰如來生難遭想。如來大悲慈眼普觀身光普照。當爾之時菩提樹王。于其四面各七由旬。地上虛空天龍八部。一切眾會周匝遍滿。無有微塵毛端量處而無聖眾。如來所處金剛之座高一由旬。縱廣正等各半由旬。以無量種百千萬億微妙天衣而敷其上。懸眾寶蓋垂諸網鐸眾寶繒彩以為幢幡。羅列建立周匝垂掛于座四周。皆以金剛而為其地。平坦如掌清淨潤澤香潔柔軟。蹈則沒足舉則還復。眾生見者欣樂無厭。
爾時諸天為供養佛雨天妙花。所謂瞻博迦花阿提目多伽花婆利師迦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以如是等種種天花。而散佛上及諸大眾遍覆其地。微風吹動出殊妙香飄滌諸穢。忽于其地涌出無數百寶蓮華。大如車輪真金為葉。各百千萬以吠琉璃而為其睫。帝青摩尼以為其台。阿濕摩竭磨寶以為其須。發眾妙香出過諸天。其花柔軟光淨細滑。眾生見者情無厭足。若有觸者能除熱惱身心清涼。如是皆為供養如來故現斯瑞。當爾之時去金剛座。于其四隅不近不遠。各有寶樹從地涌出。其樹各以七寶所成。樹身高聳二由旬半枝葉。周布覆一由旬。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于眾會中瞻仰如來處金剛座。威德特尊光明炳著。蔽于大眾逾百千日。映余光輝一切眾會。觀無厭足發清淨心。即從座起䠒跪合掌。以妙伽他而贊佛言。
如來威容不可量超出人天及眾聖
譬如滿月澄空界一切星宿奪光暉
佛處慈悲大海中放百千光而照耀
譬如須彌出巨海諸天依住放光明
當住解脫禪定中自在光明照一切
譬如三千大梵主寂靜光超諸梵天
功德智慧以嚴心寶相嚴身光普照
如帝釋光及智慧超過一切忉利天
大慈悲意自莊嚴安立眾生于聖道
如四天王能護世慰喻教化諸眾生
佛日恆放法光明普照眾生滅邪見
譬如千日光明照映奪摩尼火等光
佛面圓滿相端嚴見者歡悅心清淨
譬如中宵圓淨月眾生樂見得清涼
大仙恆放智光明滅除一切無明暗
如夜高山大火聚無遠不照發光耀
佛說無我諸法空一切外道皆驚怖
如山窟中師子吼百獸聞者喪精光
佛身如紫金山光明映蔽于大眾
亦如摩尼寶光曜超奪一切寶光明
福德智慧方便門精勤一切皆善巧
遍觀世界無倫匹況復能過于世尊
我見大雄哀世間智慧大海光明照
五體投于佛足下踴躍歡喜難自持
我贊如來世間燈能生功德最勝智
以此福聚利含識一切速證大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說此伽他稱贊佛已。合掌恭敬瞻仰如來目不暫舍一心思惟如來所住。微妙法性甚深難入。非可見相難見難解。非是凡愚外道境界。微妙寂靜不可思議。能生諸佛無等等智不可思議。流出法界差別教法不可思議。唯有如來究盡明了。住無所住虛空境界。現證諸法本性清淨真實之際。得于諸佛無礙解脫。常住不變安樂寂靜。其身充滿一切剎土。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入于三際平等源底。非是心識稱量境界。于無量劫思惟宣說不可窮盡。文殊師利如是審諦。微細觀察深法性已默然而住。
守護國界主經陀羅尼品第二之一
爾時世尊。常住三世平等法性而入三昧。名普隨順眾生心行。以三昧力于時會中。所應調伏一切大眾。各各見佛種種不同。所謂或有眾生見于如來相好之身。或有眾生見聲聞身。或有眾生見菩薩身。或有眾生見梵天身。或有眾生見大自在天身。或有眾生見那羅延天身。如是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種種差別。其無信者都無所見。猶如生盲不見日月。其得見者隨其種類。而見其身種種威儀。隨其類音聞種種聲。隨其所樂聞種種法。隨其力能生種種解。雖隨眾生如是知見。而如來身一味無二。所謂一解脫味。猶如虛空離于一切粗細分別及無分別。亦如大地能為一切世出世間。天龍八部依持而住。生長成熟而無厭倦。又如火大能燒眾生諸煩惱薪無有厭倦。亦如風大能飄一切煩惱塵垢亦無厭倦。又如水大悉能滋長一切眾生所有善根。除煩惱熱得清涼樂亦無厭倦。
爾時世尊忽于頂上肉髻之中。膚骨毛孔放大光明。其光鮮白。復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普照世間。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一切所有皆同白色。其中眾生皆見一切山林河海情非情物。皆同鮮白猶如乳色。亦如雪山。又從口中放大光明如帝青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于東方。從金剛座東盡恆河沙世界。其中所有山河石壁草木叢林。情非情境皆帝青色。彼中眾生皆見一切如帝青色。復于右肩放大光明如金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于南方。從金剛座南盡于南方恆沙世界。其中所有皆金色。彼諸眾生亦見一切皆金色。復于背上放大光明紅頗梨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于西方。從金剛座西盡于西方恆沙世界。其中所有皆紅頗梨色。彼中眾生亦見一切皆頗梨色。復于左肩放五色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于綠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于此方。從金剛座北盡于北方恆沙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五色。彼中眾生亦見一切皆具五色。如是所照一切世界。一一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照諸世界。作佛事已收光歸本。其白色光還從上下。來至佛所右繞如來。經三匝已從佛頂入。帝青色光還從東方。來至佛所右繞三匝從佛口入。金色光還從南方。來至佛所右繞三匝入佛右肩。紅頗梨色光還從西方。來至佛所右繞三匝入如來背。五色光明還從北方。來至佛所右繞三匝入佛左肩。雖此光明展照還收。而如來身體無增減。譬如月光遍照虛空無有增減。亦如油水及以融酥。投沙聚中亦無增減。又如雪山騰出浮雲遍滿虛空須臾卷攝還歸雪山縴毫無跡。爾其雪山體無增減。
爾時世尊復入三昧。而此三昧無有名字。無言無說不可思議。即一切智智諸佛境界。入三昧已。時此大地六種震動。所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自在王。承佛神力即從座起。整身威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䠒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放大光明地六震動。
爾時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啟發斯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有四因緣放斯光明大地震動。何等為四。一者三世諸佛皆因入此勝三昧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如是三無數劫具修諸度。六年苦行不證菩提。由入此定便得無上正等菩提。以是因緣故現斯瑞。二者由此三昧既無言說。體性寂滅不可宣示。欲以方便善巧力故為眾生說。故現斯瑞。三者我昔于此菩提樹下。得是三昧成等正覺。為報恩故今于是處說此三昧。三世諸佛亦復如是。皆于此處說此三昧。故現斯瑞。四者欲為十方恆沙世界。無數諸來菩薩摩訶薩。及摩伽陀國主阿世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此諸眾會及與法界一切眾生。說此三昧。以是因緣故現斯瑞。
爾時大眾聞此說已。踴躍歡喜身心清涼。悲感欣慕不能自持。譬如有人毒箭中心。更無所思唯思良醫。拔除毒箭令我安樂。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不思議法唯希如來說此三昧。拔諸有情生死大夜。無明黑暗無所知見。破諸煩惱開正法眼得智光明。時此眾會雖生此念。佛威德故不敢咨問。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五體投地頂禮佛足。䠒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彼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三昧。為以何法而為其因。復以何法而為根本。雲何修習雲何究竟。
爾時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咨問斯義。于未來世多所利益多所安樂一切眾生。諦听諦听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善男子此深三昧。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以大慈悲而為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為究竟。善男子此中何者名為菩提。善男子欲知菩提當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與菩提真實之相。畢竟推求俱不可得。同于虛空故。菩提相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無所證相無能證相。亦無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畢竟無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畢竟無相。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此菩提相同虛空。一切智體當何所求。雲何證得菩提現前。一切智智當于何生。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一切智體當于心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生。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淨故。善男子此心之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善男子一切如來說此心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非紫亦非金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非男女亦復非是亦男亦女。善男子此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無色界性。非天非龍非夜叉非乾闥婆。非阿修羅非迦樓羅非緊那羅非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同類。善男子此心不住于眼。亦復不住耳鼻舌身意。于三世中亦不可見。何以故此心同于虛空相故。以是義故遠離一切粗細分別。何以故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善男子是故此心虛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而為根本。方便波羅蜜之所攝受。善男子是故當知。我今于此諸菩薩等大眾之中。說如是法。為淨廣大菩提心故。為令一切了自心故。是故一切法自在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知菩提真實性者。當了自心。如其心性即菩提性。雲何而能了知心性。謂此心性于一切相。若形若顯若復色蘊受想行識。若復色塵聲香味觸。若有執受若無執受。若十二入若十八界。如是等法觀察推求竟不可得。善男子若諸菩薩如是了知。即得成就第一清淨法光明門。住此門已。任運得此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菩薩獲得此三昧已。與一切佛平等平等。及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復得隨順諸眾生心陀羅尼門。常能無間利益眾生。于無為界具足圓滿。遠離斷常六十二等一切邪見。正見圓明。善男子若諸菩薩住是三昧。一切佛法不作功用任運成就。善男子我今略說。若有能住此三昧者。無量無邊無數功德皆悉圓滿。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虛空性即是心性。如于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其虛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羅尼性。無二無別者。如是之義甚深甚深。難可通達難得趣入。不可思議超過心地。非是凡愚劣解所知。于此會中有二種人。一者滿足菩薩位人。則得利益。二者未得成就菩薩功德。謂摩伽陀國主阿世王。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無量眾生。則無利益。此諸凡愚猶如生盲不見燈光。又如聾人不聞細語。如砂鹵地不生蓮華。世尊如有國王大臣長者。于饑儉世食眾甘美天諸珍膳。升高樓閣告于無量饑餓眾生作如是言。我食如是種種上味。雖作是言于諸饑人都無所益。今佛所說于此眾會。未成就者亦復如是都無利益。
爾時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問如是深法。多所利樂一切眾生。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及此眾會。以諸方便示教汝等。令汝得解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善男子若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善能知自心者。若有欲以大慈悲手于生死泥拔眾生者。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為眾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發菩提心。至誠懺悔作如是言。唯願十方一切諸佛。及與住地得金剛智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某甲等發菩提心未住妙道。今將身命歸依十方一切三寶。唯願諸佛諸大菩薩。起慈悲心哀愍攝受。我某甲等自從無始流轉已來。處在三界生死輪中沉溺惡趣。入苦籠檻顛墜諸惡。無明羅剎有大力勢。諸煩惱怨長夜逼迫。無主無救無歸無依。無有所趣無有教導。住于邪見險惡道中。趣向生死背舍涅�。入三惡道不能自出。墮于險惡廣大深坑。追逐惡友隨順惡教。遠離一切諸善知識。都不覺知。何者為損何者為益。何者是善何者是惡。為不善法系著不舍。棄背一切三乘聖人。長夜常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種種惑業之所羅網。憂迫恐怖恆失本心自性寂靜。遠離種種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諸地諸忍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住處。亦復遠離慈悲喜舍諸菩薩戒。四無礙智六通。十力四無所畏無忘失法無住涅�。一切隨眠我身具足。一切功德我身空無。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百千萬種悉皆遠離。無數苦惱障礙留難恆所惱害。唯願諸佛諸大菩薩。起大慈悲哀愍護念。與我為主為救為歸為依為趣。願令我等速得圓滿大菩提道。及于無量菩提眷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四攝三昧。解脫總持六通諸度福德智慧。如是一切諸功德海。願令我等皆得滿足。又復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哀愍我受我供養。願令供具積集圓滿。及與我身充遍十方一切世界。及攝十方無有主宰。廣大莊嚴無量供具。現前供養諸佛菩薩。所謂種種妙寶諸天宮殿。各以妙寶而為莊嚴。眾寶欄𧁓分布行列。寶樹寶山以為映帶。寶座寶蓋寶幢寶幡。寶器寶珠寶鈴寶網。寶光寶焰及寶功德。一一無量無數寶洲。摩尼寶聚充滿其中。諸寶燈樹種種妙寶。間錯莊嚴。金焰發輝寶網羅覆。復有無數妙寶蓮華。閻浮檀金以為其台。真金為葉菡萏敷榮。興天寶雲雨天寶雨。降天寶樹散天寶花。發眾寶光開眾寶藏。復有無數閻浮檀金。諸天宮殿眾寶莊嚴。妙寶廊宇金剛為牆。眾寶攔𧁓周匝圍繞。種種天仙眾妙園苑。花林香草芬敷布嗞。無數龍宮阿修羅宮。各有種種林木殿堂香花寶器。以如是等無量無邊。曾未受用眾寶供具。悉將回向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復攝十方一切世界種種妙藥。及天甘露天諸珍膳。色香美味皆悉具足。又攝十方一切世界。諸妙香樹龍腦香樹。鏛鑻o閌魎媸畢閌鞔笠斷閌鰲F涫魎氖被 笙嘈閆爛睢H粲行 叱良判檳H縭俏蘗恐種窒閌鰲7曳加裊夷芏崛誦摹8從兄種治抻兄髟茲繅獾仁鰲K嫘乃附緣寐恪4蠛V 兄種幟δ峒叭繅獗Α8從兄種直γ月 僥 月 健t陝咚股澆⊥閱┤由健Dβ摶 轎材鬩 健C褳勇奚僥 褳勇奚健D空媼諭由僥 空媼諭由健=鷥丈降熱縭巧蕉ァV種直ψ 現種直βジ蟆V種直ρ銥咧種直φ矢恰V種直μ糜鈧種直 妝蕁V種直Υ半恢種直ν渴巍V種直α褐種直 獠亍7土鵒У戎種直η健8從釁婷鈧種稚 唷N抻兄髟字釤旃 睢8從兄種志闥漳Φ忍 蠲罨 <呶捫崆⻊乖美幀8從兄種種蠲鉅羯D芰釵耪呱 陌怖幀N拗釗饒斬們⻊埂6戲安_散滅痴毒。摧壞惡業令無有余。所謂天帝釋聲梵天王聲種種天聲。諸大仙女歌詠之聲。天諸樂器不因拊擊出微妙聲。簫笛箜篌琵琶琴瑟螺貝等聲。忉利天鼓聲牟陀羅鼓聲。復有種種諸天鳥聲。及于山林泉流鳥聲。所謂白鶴孔雀鳧雁鴛鴦。拘枳羅鳥命命之鳥。迦陵頻伽種種好鳥鳴囀之聲。及鹿王等諸妙音聲。復有種種雲聲。地聲水聲火聲風聲。大海波濤聲如是等聲。若人聞者悉能解了愛樂無厭。耳根安靜其聲深遠。諦實清徹能生善根。文字名句悉皆具足。與義相應契深法理善合時宜。所謂三乘平等聲。演說三明聲。莊嚴檀那波羅蜜聲。清淨尸羅波羅蜜聲。能生羼提波羅蜜聲。勤修精進波羅蜜聲。成就禪那波羅蜜聲。廣大般若波羅蜜聲。與心和合大慈聲。與覺和合大悲聲。光影和合大喜聲。同于虛空大舍聲。出生三乘聲不斷三寶聲。分別三聚聲清淨三空聲。觀察四諦聲觀察智慧聲。智者不毀聲聖者稱贊聲量等虛空聲。出如是等清淨音聲。回向供養諸佛菩薩。復有種種花樹發妙花香。種種樹垂諸帶。種種幢樹高顯建立。種種幡樹接影連輝。持如是等一切妙物。以無我心回向供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復以一切佛眼所見。十方無邊一切世界大供養雲。以為供養。所謂種種花雲種種香雲。雲帳雲涂香雲末香雲。寶蓋雲寶座雲。寶幢雲寶幡雲。妙寶衣服雲眾寶資具雲。天諸上味雲摩尼寶聚雲。如是種種無量色類諸寶供雲。回向供養一切諸佛諸菩薩等。復當願以小千世界為一燈盞。滿中香油百須彌量。以為其炷然以寶焰。發大光明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如是供養無有窮盡。復當勸請一切如來。往菩提樹降伏眾魔。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久住大劫莫般涅�。復應以此種種善根回向眾生。願諸眾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時。不見能回向心。不取所向之境。不著所回善根三輪清淨。復次一切如來一切菩薩一切眾生。如是等類所有功德我皆隨喜復作是願以此善根。願令我等一切諸障極重惡業皆得消滅。爾時世尊即說回向陀羅尼曰。
��(一)娑麼(二合)� 睹二合)�二)微麼(引)曩(三)娑(引)�四)摩訶斫迦�二合五)�上六)�長聲七)
佛言如上所說種種供具。以此回向陀羅尼力。于諸佛前悉得成就真實供養。一切諸佛皆悉攝受。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有能于此大回向輪陀羅尼門。若時非時若晝若夜。默念一遍觀察運想。以前供具恭敬供養諸佛菩薩。由此力故五無間等極重罪業皆得消滅。何況輕罪而不除滅。一切煩惱皆得輕微如前所說。十力無畏諸功德等皆悉具足。若人暫于此陀羅尼思惟一遍。便得百轉生帝釋宮。復得百轉生梵王宮。于夜夢中見佛菩薩為說妙法無諸惡夢。于諸總持皆得成就。執金剛菩薩護念攝受。隨願往生諸佛淨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一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二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品第二之二
爾時世尊如象王回普觀大眾。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會之中有二種人。一者成就二未成就。我今重為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隨順世諦。譬喻言詞說一乘法。如世有法名迦樓羅。欲修此法應先圖畫迦樓羅像審諦觀察觀行純熟。然去畫像手結印契。想其自身成迦樓羅。作五大觀。一者觀地作白色觀。二者觀水作綠色觀。三者觀火作黃赤色觀。四者觀風作黑色觀。五者觀空作青色觀。此觀成已一切諸毒皆成非毒。謂若有情毒若非情毒。或令回互或取或舍縱任自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欲入觀。先當默念此前回向陀羅尼門。然後當入毗盧遮那如來三昧。謂觀此身體成金剛堅不可壞。當以身作金剛結跏。謂以右腳壓左髀上。端身正坐舌根微動。唇齒相合作金剛語。金剛語者謂無言聲但心默念。以堅牢智諦觀自心以為月輪。當于鼻端不令馳散。清淨圓滿色如凝雪牛乳水精。而此月輪為菩提心。此菩提心本無色相。為未成就諸眾生故說如月輪。應以右手作金剛拳。當心握于左手頭指。此名能與無上菩提最尊勝印。即是本師毗盧遮那如來之印。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巳腔平)娑
雲何觀察此陀羅尼。當以��字安前所觀月輪之中。置于頂上。觀此��字色如珂雪。此想成已。即見自身坐月輪中。便得成就毗盧遮那。以如是等無量無邊微塵數智成就此身。是即名為具一切智。亦得名為具金剛智。是修觀者瑜伽之智。亦是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名為諸菩薩果。此果能得三種真實。何等為三。一者得前真實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三昧。二者得前真實秘密真言。三者得前真實秘密印契。前觀成已。便想頂上出白光明。復以百千萬億光明而為眷屬。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無明黑盲無智眼。以此般若波羅蜜燈開彼佛眼。如深山谷幽之處。日月光明所不能照。若然一燈久遠瞑一切皆除。何以故法如是故。毗盧遮那如來三昧放白色光亦復如是。復次善男子。行者從此三昧起已。次復入于不動三昧。面向西方。亦作如前金剛結跏端身正坐。應以左手所被衣服。兩角交過繞其手腕。以拳執之上出兩角。右手按地。此即名為能摧伏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諸惑業等皆不能動。即是阿如來之印。次亦默誦如上所說毗盧遮那如來真言。應以�俗執υ侶種兄糜詼ド稀9鄞俗忠暈 嗌 9巰氤梢選4喂郾檣斫宰髑嗌 4松砑闖砂 z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青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青色金剛菩薩而現。各作此印。光照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之中。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所有欺奪殺害惡心。皆悉舍離寂靜不動。
善男子行者從此三昧起已。復于南方面向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此即寶生如來之印。次亦誦前毗盧遮那如來真言。作惹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于頂上如融金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融金色。此身即成寶生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金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金色金剛菩薩而現。各為此印。一一菩薩各各手中雨如意寶。光照南方恆沙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所有願求皆得滿足。復于西方面向東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仰掌當于臍上。右手仰掌重左手上。以大母指令頭相拄。此印名為第一最勝三昧之印。能滅狂亂一切妄念令心一境。即阿彌陀如來之印。亦誦如上毗盧遮那如來真言作護(平聲)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于頂上。如紅蓮華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紅蓮華色。此身即成阿彌陀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紅蓮華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紅蓮華色菩薩而現。各為此印入深三昧。光照西方恆沙世界。彼中眾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
復于北方面向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名施無畏。此印能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一切惡人不能惱害。即不空成就如來之印。次亦誦上毗盧遮那如來真言。作娑(上)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于頂上。具于五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作五色。成于不空成就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五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五色光明菩薩而現。各作此印皆施無畏。光照北方恆沙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悉得無畏。
佛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如上所說自證之法。唯自證知非言能說離諸見相。為未成就諸眾生故。于無相中以相顯示。于無言說假以言宣。譬如空中乾闥婆城。非實現實。
爾時佛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及諸大眾言。諸佛子十方一切諸世界中。無量無數百千萬億異類眾生。或有眾生諸根不具。或復具足五無間業。屠兒魁膾濚磭i薜取S諞磺薪圓豢傷家槿林 小P尷叭と胂そ雜蟹幀3逯秩撕蔚任 濉R徽 恍哦叨霞叱<惱 凹逭 騁傘4宋逯諫荒莧と搿︰我怨蝕松釗痢R源蟠缺 盡H縭俏迦宋藪缺 省I頗凶尤 從腥恕D茉菪尷按巳琳摺I 那嵐病<茨萇諼逯秩痢︰蔚任 濉R徽呱材僑煉呶 救痢H囈ハ秩了惱咂鴟廖逭 滄∪痢T坪蚊 材僑痢N焦墼侶稚材巧材恰T莩窒嚶ρ案椿故АJ槍拭 材僑痢T坪蚊 救痢N接諶遼俜窒嚶ΑF┤纈腥瞬皇睹畚丁5夢 拘碓諂瀋喔0 職怖佷紀 始膊 睢5 ㄐ南G蠖嗟謾4巳列囊喔慈縭恰I俜窒嚶οね磺蟹襯佔 省P牡冒怖腫 籩 T坪蚊﹦ハ秩痢N接繕俚冒 職怖紙ソピ鍪ぁI礱 允 骼帷H綰諼鎦屑話茁啤4艘噯縭怯曬墼侶幀5蒙俜腫∮諼廾鏖溸迡o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雲何名為起伏三昧。謂觀行未純或起或滅。如秤低昂觀成惑滅觀失惑生。雲何名為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護一切善法。增長新善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涉砂磧。熱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熱渴憂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一切皆遣。是為無上菩提芽生。善男子如上所說諸根不具。五無間業諸惡眾生。尚于此中修入有分。何況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而不趣入善男子今此大眾無數眾生聞此法已。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神通十力四無所畏念念增進。無數三昧皆悉現前。所謂厭離一切法三昧超過一切法三昧。一切法平等三昧離諸見稠林三昧。遠離無明三昧一切法離相三昧。解脫一切著三昧離一切懈怠三昧。甚深法發光三昧。如須彌山三昧。永無失壞三昧摧壞魔軍三昧。不著三界三昧出生光明三昧。常見如來三昧。以如是等而為上首。無數三昧皆現在前。復有無量種種眾生。得于無數陀羅尼門。所謂觀諸法性陀羅尼門發菩提心陀羅尼門。生菩提芽陀羅尼門了金剛性陀羅尼門。得佛平等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清淨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攝受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不可得陀羅尼門。一切法出生智慧陀羅尼門一切法皆悉成就陀羅尼門。一切法轉變自在陀羅尼門一切法大光普照陀羅尼門一切法遠離痴陀羅尼門一切法心智清淨陀羅尼門。一切法皆不可得陀羅尼門普散一切眾寶妙花陀羅尼門。本性顯現出生諸法陀羅尼門遠離一切諸幻化法陀羅尼門。如鏡圓明出生影像陀羅尼門出生一切眾生音聲陀羅尼門。令諸眾生最極歡喜陀羅尼門巧順一切眾生音聲陀羅尼門。出生種種音聲字句陀羅尼門無有障礙陀羅尼門。本性巧便陀羅尼門解脫煩惱陀羅尼門。離一切塵陀羅尼門分別字義陀羅尼門。解了諸法陀羅尼門一切法無礙際陀羅尼門。猶如虛空陀羅尼門猶如金剛陀羅尼門。近色光王陀羅尼門得最尊勝陀羅尼門。不退轉眼陀羅尼門法界出生陀羅尼門。常施安慰陀羅尼門如師子吼陀羅尼門。超眾生福德陀羅尼門離諸憂惱陀羅尼門。離諸過惡陀羅尼門妙花莊嚴陀羅尼門破諸疑網陀羅尼門諸法順如陀羅尼門。出現諸法陀羅尼門大聲清淨自在王陀羅尼門。無盡寶篋陀羅尼門無邊漩仪M勇弈崦擰︰S⊥勇弈崦帕 賢勇弈崦擰D莧胛拗勇弈崦漚ソド釗 奈薨 峭勇弈崦擰R磺兄罘鴰こ腫 賢勇弈崦擰H縭塹確 鮮住N蘗課奘勇弈崦漚韻は智啊br />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無數陀羅尼門。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總持諸佛所說妙法而不失壞。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說此法時辯才無盡。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說此法時一切眾生愛樂歡喜。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有八陀羅尼門。若受持者能令菩薩總持佛法。辯才無盡眾生樂聞。何等為八。所謂大聲清淨自在王陀羅尼門。無盡寶篋陀羅尼門。無邊漩仪M勇弈崦擰︰S⊥勇弈崦擰A 賢勇弈崦擰D莧胛拗勇弈崦擰=ソド釗 奈薨 峭勇弈崦擰R磺兄罘鴰こ腫 賢勇弈崦擰F腥裟苡詿稅酥滯勇弈崦攀⺪中尷啊<茨蘢⺪忠磺腥繢此得罘 1綺盼蘧∫嗔鈧諫 只斷病br />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哀愍我等。廣分別說如此八種陀羅尼門。菩薩得聞則能于此勤求趣入。
爾時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听諦听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令諸菩薩得入此門。
善男子雲何名為大聲清淨陀羅尼門。若有菩薩修習于此陀羅尼門。應以無著清淨妙念安住真實。心絕動搖威儀凝靜。以決定心說微妙法。令一佛剎所有眾生。隨其類音普聞其聲悉解其義。如是或二佛剎。或三佛剎或十佛剎。或百佛剎或千佛剎。二千百千乃至十方。無量無邊俱胝那由�靼僨Х鶘病F渲兄諫喔魎 唷F瘴牌瀋そ餛湟濉I頗凶尤舸似腥S謚諢嶂寫κψ幼F渥俊8咭瘓懵 帷R允ψ油跬λ種詒ρ鮮巍H縭腔蚋窗胗裳 懇揮裳 殼в裳 俊;蚋戳康刃朊稚酵酢;蚋雌淞扛咧凌筇 K嬤鈧諫鬧 幀A釔涓骷磣笮《 搗 U搗ㄊ筆 街罘鶼は制淝啊N 似腥菟得罘 F腥乓選<茨芤源送勇弈崍ΑR皇碧拋⺪植煌I釗胍謇硐種は嚶ι 擬 R灰環ㄖ諧梢瘓承浴R灰蛔志湮盼匏擰<從諶縭翹歐ㄊ薄6Q菟滴抻姓習 H糝釔腥釗肴縭且蛔稚擰R磺兄罘ㄏと氪嗣擰<創喲嗣懦鏨Q菟狄磺兄罘 G頁醯諞凰墊上短呼下皆準之)字門出生無邊無數法門。所謂阿者一切法無來。以一切法體無來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去。以一切法體無去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住。體無住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性。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根本。體初未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終。體無初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盡。體無去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體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出。體無作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求。體無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礙。體相涉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滅。體無主宰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處。體無願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死。體離分別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言說。體極聲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說。體無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差別。體無處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分別。體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心意。體不可求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高下。體本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解。體如虛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說。體過言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限量。體無處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體無生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淨。體本無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我。體即我性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眾生。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壽者。體無命根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補特伽羅。體離所取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空。體性寂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體性實無際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和合。體性無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本無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為。體過行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共。體無能解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聚會。體無積集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出。體無出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性。體本無身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體相本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業。體無作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果。體無業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種植。體無種子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不可取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地界。體無諸結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縛。體本散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聚散。體本無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漏。體惑不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自生。體初無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濁。體無有對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對。體本無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體無大種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受。體無受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想。體過諸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離有愛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識。體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界。體空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入。體過境界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無去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欲。體離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體無根本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無色。體難思見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亂。體無可亂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議。體不可得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意。體本無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執受。體過境界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阿賴邪。體無因緣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常。體本無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斷。體不礙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名。體無相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離。體不相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住。體無住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熱惱。體無煩惱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憂惱。體無惡業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習氣。體本無垢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垢。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清淨。體無形質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體。體無依止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依止。體無動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動。體離執著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障礙。體同虛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同虛空。體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相體無境界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顯示。體皆相似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似。體無境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如虛空常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體無明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明。體無對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過。體妙善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是。體無妄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開解。體無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見。體無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聞。體無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嗅。體無香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嘗。體無味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觸。體無所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知。體本無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念。體離心意識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議。體性菩提平等平等無高下故。又阿字者一切法寂靜。體本不生亦不滅故。善男子菩薩如是。得此大聲清淨陀羅尼門。入第一阿字時演說諸法。或經一年或復十年。百年千年或百千年。或一小劫或一大劫。乃至無量無數大劫。說此法時不離阿字。如說阿字義無有盡。說余諸字亦復如是不可窮盡。如是建立開示法眼。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清白。又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故得身清淨。威儀寂靜故。得語清淨。辯才無礙故。得意清淨。慈悲觀察故。得施清淨。財法無吝隨喜他施故。得戒清淨。無破無穿無缺漏故。得忍清淨。無怨無對無障礙故。得勤清淨。于妙事業無退轉故。得禪清淨。無著無慢亦無味故。得慧清淨。開智慧眼決痴膜故。得業清淨。普修一切勝善業故。得眼清淨。天眼遠見一切色故。得耳清淨。天耳遠聞諸佛法故。得鼻清淨。普嗅如來淨戒香故。得舌清淨。獲得隨心清淨味故。得身清淨。雖現處胎胎不染故。得意清淨。善能分別微細法故。得色清淨。所有色相妙莊嚴故。得聲清淨所聞皆是順法聲故。得香清淨。施戒聞香之所燻故。得味清淨。獲大丈夫上味相故。得觸清淨。身手所觸妙柔軟故。得法清淨。所知皆獲法明門故。得念清淨。所聞憶持無疑忘故。得心清淨。超越一切魔境界故。得行清淨。出過所解甚深法故。善男子菩薩得此最勝不共大聲清淨陀羅尼故。大聲普遍十方世界。光明普照。為彼一切世界眾生。分別演說一切如來所說妙法。令彼一切法眼開明。善男子我今略說此大聲清淨陀羅尼門初入次第一門之中少分之德。若廣說者。復有無數無量無邊不可說義。如說于此一阿字門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余一一字亦復如是。皆以無著智慧之門漸漸修入。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無盡寶篋陀羅尼門。善男子謂一字中說一切法皆無窮盡。何等一切法無有窮盡。所謂說色。無盡故。如是說色無常。無盡故。說色是苦。無盡故。說色無我。無盡故。說色寂滅無盡故。說色寂靜無盡故。說色如聚沫無盡故。說色如幻無盡故說色如焰無盡故。說色如水中月無盡故。說色如夢無盡故。說色如響無盡故。說色如鏡中像無盡故。說色無本性無盡故。說色本無無盡故。說色無緣會無盡故。說色空門無盡故。說色無相無盡故。說色無願無盡故。說色無行無盡故。說色生法無盡故。說色無生無盡故。說色前際無盡故。說色中際無盡故。說色後際無盡故。說色寂滅無盡故。說色親近寂靜無盡故。說色無心行處無盡故。說色無言語道無盡故。說色不可思議無盡故。說色不可度量無盡故。說色無我無盡故。說色無眾生無盡故。說色無壽者無盡故。說色無養育者無盡故。說色無補特伽羅無盡故。說色無知無盡故。說色無造作無盡故。說色如草木瓦礫石壁無盡故。說色無求得無盡故。說色大種所生無盡故。說色無聲無盡故。說色無表無盡故。說色不可說無盡故。說色本味清淨無盡故。說色從因緣生無盡故。說色無斷無盡故。說色無聲無盡故。說色無造者無盡故。說色無受者無盡故。說色無業果無盡故。說色法界平等無盡故。說色住真如無盡故。說色住實際無盡故。說色無我所無盡故。說色無主宰無盡故。說色無執受無盡故。說色不可思無盡故。說色不可稱無盡故。說色不可量無盡故。說色無有邊無盡故。說色即菩提性無盡故。說色如空平等無盡故。說色即涅�性無盡故。如是廣說界處等法名句文身一切佛法。皆悉入于此一字聲智慧之門。如以四大同一身篋。此亦如是一字聲聞包攝出生無盡智寶甚深法門。是故名為無盡寶篋。我上略說此一門中少分之義。如地一塵。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劫不可窮盡。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無邊旋仪M勇弈崦擰I頗凶鈾員噠摺N蕉霞俺!J 蛟滴轎廾髟敵行性凳丁J對得 盜搿A胊蕩ゴピ凳塴J茉蛋 T等 H≡滌杏性瞪I道縴烙潛 嗄鍘Q暈薇噠摺<疵孛芙縹薅銑5取Hと 跎蠲 骸J槍拭 薇 和勇弈崦擰S指幢噠摺K得∩帷K孕咚擋蝗∩ 省S指幢噠咚滌猩稹P咚滴奚鴯省S指幢噠叻襯丈饋P弒拘鄖寰還省1噠哂邢轡尷唷P叨嘉匏泄省1噠嘰窒桿嘉 P呶捫拔匏毆省1噠咭蚣爸羆P咧橇艘蚣省1噠呶矯吧 P呶抻斜硎竟省1噠哂形 尬 P呷智寰還省1噠咚的詡巴狻P呤短邐拮」省1噠呶揭導骯P呶摶倒騫省1噠呱萍安簧啤P呶抻行刑騫省1噠 拔薰P嚀邐抻卸省1噠呶揭搗襯鍘P嚀逍怨餉鞁省1噠呶壹拔尬搖P嚀逍鄖寰還省1噠呱濫�。旋者諸法本性即涅�故。善男子如是略說。若廣說者說邊有無量門。說旋亦無量門。若諸菩薩住此旋仪M勇弈崦擰K嫠澄薇咭磺猩罘 V俏耷罹』蜃只蛞逡轡耷罹 =ゴ穩と胛薇 和勇弈崦擰R閱芩嫠持槍餉鞁省K嫠塵跣員廄寰還省? 腔勖 齔漳す省K嫠辰饌丫跆逍怨省br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二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品第二之三
復次善男子。何等名為海印陀羅尼門。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現一切。謂四天下所有色相。或眾生色相或非眾生色相。山澤原阜樹木叢林。藥草百谷。日月星辰摩尼雲電。村營聚落城邑王都。及與諸天男女宮殿。一切資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綺麗嚴飾。如是等類上中下品一切色相。于大海中平等印現。故說大海為第一印。最勝妙印希奇殊特無等無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與一切眾生身平等印。得與眾生語平等印。得與眾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諸佛語業轉妙法輪。菩薩皆從海印所流。于口門中平等演說。隨有所說皆與諸佛法印無違亦無疑惑。能令法界一切眾生皆悉悟解故。說此印諸印中上。所謂婀(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無生故。� 鐘 摺R砸磺蟹ㄎ奕咀毆省u俗鐘 摺Jひ遐忻挪豢傻霉省U咦鐘 奐爸鐶薪鄖寰還省D茸鐘 摺C 韻嗖豢傻霉省{字印者。愛支因緣連續不斷皆不現故。�(上聲)字印者。悟入清淨十力門故。摩字印者。力及菩提分皆清淨故。�(上重)字。印者離諸怨敵及憂惱故灑字。印者六通圓滿無掛礙故垳裗薄@摺2歡 姥雜鋃瞎識上聲)字印者。悟一切法真實義故也字印者。稱如實理而演說故瑟吒(二合)字印者。制伏任持不可得故迦(上)字印者。遠離世論無作者故娑(上)字印者。悟四真諦皆平等故莽(輕呼)字印者。悟一切法清淨道故字印者。入甚深法無行取故娑他(上二合)字印者。顯雲勢力不可得故惹字印者。超過老死能所生故濕�二合)字印者。煩惱所行皆遠離故馱字印者。法界體性不雜亂故舍字印者。入深止觀皆滿足故�易鐘 摺N蛉縲榭瘴蘧》 勢蠆二合)字印者。入于盡智無生智故娑(上)多也阿(四合)字印者。遠離昏沉懈怠障故枳穰(二合)字印者。一切眾生智慧體故賀字印者。摧惡進善體皆離故婆(上)字印者。慣習觀察覺悟體故者車(上二合)字印者。遠離貪痴覆性故娑莽(二合)字印者。念不散動無忘失故訶婆(上二合)字印者。可以呼召請命體故。哆娑(二合)字印者。勇猛驅逐諸惑體故伽(上)字印者。散滅重雲無明翳故奼字印者。積集諸行窮盡體故波羅(二合)字印者。隨順最勝寂照體故頗字印者。周遍圓滿果報體故娑迦(上二合)字印者。悟解一切蘊聚體故也娑(上二合)字印者。能除老死一切病故室者(二合)字印者。現前覺悟未曾有故吒(上)字印者。斷生死道得涅�故瑟奼(二合)字印者。悟解無邊無盡體故。善男子菩薩以如是等種種法相。分別演說諸字印門。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蓮華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隨彼無量大會之中說妙法時。即有廣大妙蓮花座涌現其前。種種色相殊妙莊嚴。其有見者情無厭足。此座才現。身便安處。即于空中雨眾寶花。種種花中出種種聲。種種聲中說種種法。所謂或甚深無量法。或說善巧名句法。或說種種諸譬喻門。如是或說修多羅夜。和伽羅那。伽他蘔陀那。尼陀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優波提舍。說如是等十二分教及種種門。皆為斷除一切眾生諸煩惱故。而菩薩心安住大舍。寂然正受即能等引。如是音聲說法不斷。滅眾生苦作諸佛事。又于菩薩遍身毛孔出種種光。一一光中出生種種妙寶蓮華。一一花上有一菩薩。遍往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而作佛事。是為初入蓮華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不可窮盡。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能入無著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于一法門心無所著。如是若二若三。若十若百若千若百千若俱胝若那由他。乃至阿僧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法門。皆心平等而無所著。或恆河沙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如是閻浮提微塵數法門。四天下微塵數法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法門亦無所著。若一佛剎若十佛剎。若百若千若恆河沙佛剎微塵數法門。乃至一切佛剎微塵數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若說一門攝如上說一切佛剎塵數法門。皆入一門一時演說。如于一門。若二若三乃至無量無邊法門亦皆如是。一一門中攝一切門一時演說。如是說時心無所著亦無所住。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其義深遠稱如實理。次第無亂文義具足。善男子是名能入無著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善男子若諸菩薩安住于此陀羅尼門。得微細差別法門無盡智。得微細甚深義門無盡智。得微細詞門無盡智。得微細無邊辯門無盡智。得是智故。東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法。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便而問其義。西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詞。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辯。如是四方一切眾生。一時發問種種法門。菩薩一念悉能領受。心無錯亂明記無失。于一語業出種種音。一一音聲說一切法。隨諸眾生種類不同所樂各異。皆得領解踴躍歡喜心願滿足。善男子是為菩薩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得此陀羅尼故。于大會中處大法座。于其肉髻最處中心頂骨交際。忽現如來身金色相好莊嚴。而以右手摩菩薩頂。即時菩薩便得色身相好莊嚴具足圓滿與佛平等。又得如來語業莊嚴具足圓滿。又得如來意業莊嚴具足圓滿。得如是等種種佛法具足圓滿。既得是已。隨此大會一切眾生心界不同欲樂差別。所疑有異說種種法。或一日夜或二或三。半月一月一年百年。或百千年。隨其心樂久近多少。常說妙法無有窮盡。如是說時不飲不食。不羸不瘦身心無倦。以是如來威德護持難思力故。菩薩又得四種大智。雲何為四。所謂微細了知眾生心行各差別智。微細分別一切諸法無窮盡智。善能分別三乘修行諸次第智。具足圓滿隨順堪任演說法智。善男子是名略說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無量無邊等虛空界無有窮盡。與如來等皆為利益諸眾生故。善男子是為八種陀羅尼門。若有菩薩安住此八陀羅尼門。則能總持一切如來及諸菩薩所說妙法。令諸菩薩辯才無盡。一切眾生若有聞者。愛樂歡喜情無厭足。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聞此法已心懷踴躍。以偈贊曰。
善逝說八總持法決定令得微妙乘
演百千億修多羅于義及文無所著
大聲清淨無邊際百千無量剎皆聞
能成眾生寂靜心是名大聲清淨義
一字演說一切法多劫無有窮盡時
一一字門亦復然此住寶篋真言地
遠離諸邊得清淨平等無著同如來
剎那正念煩惱除是名法義漩躀�br />
四天下中諸色相大海印現並無遺
說此無思無盡門是名海印真言德
具大人相處大眾坐蓮華座雨天花
花演俱胝妙法門蓮華莊嚴總持用
入一句法無所著億剎微塵句亦然
句句演暢難思門無著總持皆自在
具足法義及詞辯四方眾生齊啟疑
自他疑網皆斷除此是四辯總持力
菩薩升于大法座頂上現佛如金山
即舒右手相端嚴殷重摩于菩薩頂
獲微妙辯同于佛此名護念佛莊嚴
得入最勝總持門便獲難思無盡德
如蓮不染于三界五塵不動等須彌
得此最勝陀羅尼無等智超三界轉
能師子吼無所畏摧諸外道碎邪山
得此最勝陀羅尼遠離受生諸業果
如地生長諸善法如水滌垢淨無余
如火焚燒不擇薪如風飄鼓無所住
如醫善知于法藥除眾生病得安寧
得此最勝陀羅尼智演諸法無傾動
如月圓明淨無點流光普照等無私
得此最勝陀羅尼眾會見者無厭足
如日光輪平等照破生死覺群迷
得此最勝陀羅尼能除有情諸渴愛
如轉輪王教十善如毗沙門富法財
得此最勝陀羅尼慈念眾生降法雨
如龍興雲現威德震雷曜電並無思
得此最勝陀羅尼寂靜無心無執著
莊嚴微妙如帝釋大智隨機演法門
得此最勝陀羅尼猶如牛王處大眾
如大梵王住慈定遍觀世界盡超過
得此最勝陀羅尼常得五通無退轉
遍游法界難思剎如梵天王遍梵宮
得此最勝陀羅尼供養十方諸佛海
諸佛共觀如長子同時稱贊德難思
得此最勝陀羅尼不久獲佛諸功德
辯才廣博無窮盡演說深廣修多羅
得此最勝陀羅尼妙辯如無斷絕
智慧聰明無妄念無邊方便同虛空
得此最勝陀羅尼𪄣慢諂詐皆除斷
定慧雙流無斷絕慈悲俱起不相離
得此最勝陀羅尼永斷世間諸過失
善知眾生語言法心行根欲悉無余
得此最勝陀羅尼說法縴毫無誤失
念處正斷及神足根力覺道定皆圓
得此最勝陀羅尼便獲殊妙淨法智
隨順諸度到彼岸通達四攝無有余
得此最勝陀羅尼能知善逝諸境界
自然近佛深寂靜建立萬行調眾生
得此最勝陀羅尼于一切時無錯亂
獲得無垢蘊界入處胎不染不無知
得此最勝陀羅尼見佛如蓮心不著
三業恆隨智慧轉動寂無礙利眾生
得此最勝陀羅尼說法常蒙諸佛護
大智能作眾生主多劫贊嘆不能窮
爾時世尊稱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贊說此陀羅尼。如諸佛說等無有異我今隨喜。善男子今此會中。有六十億那由他出家菩薩。及與無數百千萬億在家菩薩。聞此陀羅尼門皆得無生法忍。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悲胎藏出生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佛作禮。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及虛空陀羅尼菩提無二無別。皆以大悲為其根者。而此大悲復以何法而為根本。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為欲利樂多眾生故。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此大悲根。復以眾生受苦為本。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眾生受苦復以何法而為其本。佛言從煩惱生。又問煩惱以何為本。佛言從于種種顛倒邪見而生。又問種種顛倒邪見以何為本。佛言從虛妄分別生。又問虛妄分別以何為本。佛言此妄分別無有根本。無有色相難知難斷。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起大悲心勞謙忘倦。譬如甘蔗及以胡麻。以物壓之漿油便現。菩薩亦爾。大悲深重復起十六大悲之心作是念言。傷哉眾生。常為身見之所系縛。種種邪見以為窟宅。我當為彼演說妙法悉令除斷。傷哉眾生。于斷于常執著建立。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為斷見常見。佛言善男子。言斷見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知燒木已成其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常見者王常為王貴常為貴。貧富男女端正丑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此等眾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為彼起大悲心。開示演說緣起之門。令其信入因緣果報。菩薩復念傷哉眾生起四顛倒。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淨計淨。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除顛倒。傷哉眾生于其無我無我所中計我我所。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除斷我我所見。傷哉眾生。為諸蓋障之所覆蔽貪箭中心。火熾盛身心俱焚。昏沉睡眠之所迷醉。掉舉惡作纏繞不舍。于甚深法常懷疑惑。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隳裂諸蓋之網。傷哉眾生。戀著六處眼才見色。隨色名相而生執著。耳聞音聲鼻嗅香臭。舌嘗滋味身觸細滑意分別法。皆隨名相而生執著。我當為說深妙之法。令不樂著六處空聚。傷哉眾生。多起諸慢。為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雲何為慢。謂于下劣眾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于己等者言我過彼。慢過慢者。于他勝己計我勝彼。言我慢者。于色計我乃至于識亦計于我令心高舉。言增上慢者。增上聖法曾未獲得向他人說我得聖法。言卑慢者。于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于己邪見無德之中謂己為正。翻詔他人以之為邪。如是等慢。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其除斷住于平等。傷哉眾生。趣向邪道遠離聖道。我當為說正道之法令遠邪徑。傷哉眾生。為恩愛奴受其驅策。妻妾男女以為枷鎖。�械系縛染著耽味不能舍離。令身口意不得自在。我當為彼說離貪法。令其三業動止無羈。傷哉眾生更相斗諍。恚結恨互為怨仇。當為說法令其除斷。傷哉眾生。遠善知識。隨逐惡友不相舍離。如指與甲和合相依。造諸惡業無暫休息。當為說法令舍惡友近善知識。傷哉眾生貪求名利無有厭足。如海吞流得之彌盛。如火益薪遠離無垢實相智慧。我當為說真實之法。令斷名利獲清淨智。傷哉眾生無明黑。無我法中橫起我見。眾生壽命補特伽羅。當為說法斷除如是種種邪見。令去翳膜開淨智眼。傷哉眾生生死牢獄輪回禁系。五蘊怨賊之所殺害。當為說法令出三界。傷哉眾生為魔索之所系縛。五欲纏繞不得出離。我當為說超魔之法。令絕魔斷五欲纏。傷哉眾生。閉涅�門開生死路。當為說法令閉三惡入涅�門。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起十六種大悲之心。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言。善男子此大悲門。即是一切菩薩之母。菩薩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日夜勤修速得圓滿。雲何名為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所謂菩薩若見一切愚痴重長眠大夜無智眾生。便以智慧先自覺察。復以智慧覺悟一切愚痴眾生。是名菩薩第一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愛樂二乘其心狹劣。菩薩便起廣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薩第二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愛樂非法。縱恣三業無善法欲。菩薩自住正法園苑。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三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邪命自活矯詐貪求。先以自身住于正命。復令眾生安住正命清淨法中。是名菩薩第四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撥無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見。自住正見。復令眾生安住無垢正見法中。是名菩薩第五不共事業。若見眾生無知惡念積集煩惱。自以智眼安心正念。復令眾生住于正念。破無知開智慧明。是名菩薩第六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棄舍正法住不正法。先自安住正法之中。復令眾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薩第七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慳吝所覆。菩薩自身起無慳心一切皆舍。復令眾生勤修舍行。是為菩薩第八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毀犯淨戒。于表無表不能遵行。便以淨戒莊嚴其身。復令眾生堅持淨戒。是名菩薩第九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恨熾然蘊積諸惡。以慈忍力而自莊嚴。復令眾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薩第十不共事業。若見眾生身心懈怠遠離精進。自以精進甲冑嚴身。復令眾生舍懈怠心勤勇不惰。是名菩薩第十一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散亂妄念。菩薩自住三摩�潿嗉啪補鄄 R嗔鈧諫崧易《 J敲腥謔 還彩亂怠H艏諫窕畚拗恰1鬩災腔鄱宰 稀8戳鈧諫嶗⺶窕邸>咦惆閎舨 廾鄱唷J敲腥謔 還彩亂怠H艏諫搶磣饕廡杏諦暗饋F腥匆隕魄煞獎閎繢硭嘉 R嗔鈧諫嵊詵搶 滄 饋J敲腥謔 牟還彩亂怠H艏諫杪椅拗 襯賬ΑF腥宰 婺罘直鷸種址直鷂 阜直稹R磺芯辰繚獨敕襯鍘8戳鈧諫銑襯兆 ㄖ小J敲腥謔 宀還彩亂怠H艏諫砑屑斡怠6災腔哿舜鎰隕聿晃﹤俊8戳鈧諫獨 砑2患樸謨凶 腔邸J敲腥謔 還彩亂怠H艏諫罡蕕礎3哿 辰綺荒苤品6勻岷托奈薹乓蕁8戳鈧諫滄÷梢恰I剖馗湃檔魎場J敲腥謔 還彩亂怠H艏諫薏鹽蘩 恢 鞅 廈鶘聘1鬩圓牙 宰 稀V 髦 ㄐ拗釕聘8次 諫搗 盡A罹 牙 苤 韉略猜聘J敲腥謔 瞬還彩亂怠H艏諫 篤偎 慫弧K嬉燈 綺荒 慍觥F腥韻衷蕉善倭韉接詒稅丁8戳鈧諫銑褚怠T繳懶韉僥�岸。是名菩薩第十九不共事業。若見眾生剛強難化。而以自身謙卑仁讓承順師長。復令眾生安住謙敬。是名菩薩第二十不共事業。若見眾生心懷嫉妒。于修善者多生障礙。便以善根自嚴其身。復令眾生舍離猜忌障礙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二十一不共事業。若見眾生貧窮困苦復無法財。菩薩示有資生無量具七聖財。復令眾生無所乏少住聖財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二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長嬰病苦四大毒蛇。互相違反傷害身心。菩薩即以無病功德而自莊嚴。復置眾生無諸病惱安樂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三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愚痴無智遠智光明。菩薩便以智慧光明自嚴其身。復令眾生安住無痴智慧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四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樂著三界穢惡深坑輪回五道。菩薩巧能自出三界。復以善巧出三界道運諸眾生。是名菩薩第二十五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違背正道行于邪徑。自安正法。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六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愛著身命。嚴飾資養冀其長存。不知此身無常不淨。無有慚愧不知恩德。菩薩便現厭惡自身棄舍榮好。復令眾生觀察無常生厭離想。是名菩薩第二十七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遠佛法僧。菩薩自身紹三寶種。復令眾生紹佛法僧使不斷絕。是為菩薩第二十八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退失善法。菩薩便以善法嚴身。復令眾生住善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九不共事業。若見眾生遠離師長不行六念。菩薩則以六念自嚴。復令眾生常修六念如實觀智。是名菩薩第三十不共事業。若見眾生業煩惱網之所縈覆。菩薩便現裂業惑網。亦令眾生絕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三十一不共事業。若見眾生具諸不善遠離善根。菩薩便自蠲除諸惡具諸莊嚴。復令眾生具足善根遠離不善。是名菩薩第三十二不共事業。善男子是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若諸菩薩安住此業。一切善法恆自增長具足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無量事業。何以故謂眾生無邊。眾生煩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菩薩隨彼一切眾生煩惱差別。亦說無邊解脫門故。善男子假使恆河沙數世界。滿中眾生所有之行。或聲聞行或緣覺行所有事業。比此菩薩最初所發菩提之心所有事業。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如是百千分俱胝分。百俱胝分千俱胝分。算分歌羅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皆不及一。何以故二乘自為斷除煩惱。菩薩事業不為自身。普為除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是故菩薩所有事業。比于二乘最為殊勝。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何以故凡夫眾生所修事業。皆與一切顛倒相應。二乘所作其心狹劣。菩薩事業遠離顛倒無量無邊。是故菩薩所得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以是義故超過一切凡夫二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聞是法已踴躍歡喜。遍身怡暢心得清涼。而作是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善能分別甚深微妙菩薩種種陀羅尼門大悲之門。及與不共事業之門。我聞佛說歡喜頂受如法奉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四
大唐賓國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大悲不思議品第四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宣說諸佛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世尊如來大悲為有幾種。以何為相以何為因。以何為緣為何所住。善哉世尊唯願為我具足宣說。及說如來一切智智現證事業。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問如是深義。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佛如來大悲海門一𣔙之相。善男子一切如來。于諸眾生所有大悲不生不滅。何以故如來大悲。常恆不斷無時不轉。已于無量阿僧劫。積集圓滿諸功德故無去無來常恆不舍一切眾生。皆悉護念而攝受故。如來大悲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甚深甚深不可思議。堅固猛利難解難入。非是語言所能宣說。何以故。善男子。譬如如來得大菩提。于諸眾生起大悲心亦復如是。雲何如來得于菩提。善男子佛得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雲何根本雲何住處。身見為根本妄想為住處。而身見妄想及與菩提平等平等故。說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依于此義佛得菩提。一切眾生不覺不知無有根本無有住處。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普緣眾生而起大悲。
復次善男子。菩提寂靜親近寂靜。言寂靜者即是于內。親近寂靜即是于外。何以故眼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聲香味觸法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如是寂靜親近寂靜。眾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淨光明。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淨故。雲何清淨。性無合故。猶如虛空性清淨故。亦如虛空無有相故。亦如虛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為最極清淨光明。此淨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覺知。客塵煩惱之所覆故。欲令眾生如實覺悟。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取舍。何以故舍生死岸橫截瀑流。至于彼岸名為取舍。如來深入第一義諦。不見此岸不見彼岸。以一切法無彼此故。是故菩提無有取舍。凡夫不知無取無舍。欲令其知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亦無觀察。雲何無相。所謂眼識不可得故。雲何名為無有觀察。眼識于色無分別故。如是耳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耳識于聲不分別故名無觀察。鼻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鼻識于香不分別故名無觀察。舌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舌識于味不分別故名無觀察。身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身識于觸不分別故名無觀察。意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意識于法不分別故名無觀察。如是無相無有觀察是聖者境。出過三界故。非凡小之所能知。為欲令其如實知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故。三際平等斷絕三輪。雲何名為斷絕三輪。于彼過去心不起故。于彼未來識不行故。于此現在意不作故。此心意識無有住處。雲何名為三際平等。過去之事不可思量。未來之識不可宣示。現在之意不可說故。如是甚深三際平等三輪清淨。眾生不知。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身菩提無為。雲何無身。所謂眼識不可知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識不可知故。雲何無為。無生無滅亦無住故。故說無為遠離三相。如無為相有為之相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性如是故。無性之性此性不無。此二無二是菩提性。如是無身及無為相。童蒙凡夫不覺不知。欲令知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壞無所證跡。雲何所證及不可壞。所謂真如是所證跡。由無住處故不可壞。法界是所證。由無種種故不可壞。實際是所證。由不可動故不可壞。空門是所證。由不可得故不可壞。無相是所證。由無分別故不可壞。無願是所證。由不可求故不可壞。無眾生是所證。由無本性故不可壞。虛空是所證。由不可取故不可壞。無生是所證。由無有滅故不可壞。無為是所證。由無諸行故不可壞。菩提是所證。由于寂靜親近寂靜故不可壞。涅�是所證。由本無生故不可壞。如是所證跡及不可壞。眾生不知。欲令覺悟。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無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隨順世諦說有菩提。當知菩提體不可得無能說者。于何不可得。若身若心若理非理。若無若有若實若虛皆不可得。雲何不可說。一切諸法種種方便。無能顯說此菩提故。無有少分而住于法。以無住故。非是文字言說境界。譬如虛空無有住處不可宣說。菩提亦爾無住無說。如來如是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皆不可說。何以故一切法中無有語言。諸語言中亦無法故。如此妙法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無有依處。雲何不可取雲何無依處。如來如實知見法故。所謂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無依處。耳不可得故不可取。聲不可得故無依處。鼻不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故無依處。舌不可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無依處。身不可得故不可取。觸不可得故無依處。意不可得故不可取。法不可得故無依處。如來如是無取無依。故于菩提現正等覺。由眼無取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耳無取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鼻無取香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舌無取味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身無取觸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意無取法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無所依故識無住處。一切眾生虛妄橫執識有住處。雲何眾生識心住處。此有四種。所謂色蘊受想行蘊。即是眾生識之住處。如來了知眾生住處即無住處窮無住際。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體性空。由體空故則菩提空。由體空故一切法空。如來如是如其體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以是義故不以空覺而覺于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謂若空若菩提少分無二。空與菩提不可分別。與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二無二相。審諦觀察一切諸法無名無相。無有能行亦無所行無所趣向。無言無說無執無取。是名為空。第一義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說。如說虛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如是說空名不可說。是名為入一切法門。謂一切法無有名字。于無名中強以名說。如是名字于一切法無有住處。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如來如是以如實智知一切法。此雲何知。知從本來不生不出不起不滅。無障無礙無相無為。離心意識無有名字無有音聲。如是知見而得解脫。如是解脫不縛不解。何以故性平等故。而諸凡夫不覺不知。欲令于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虛空平等平等。而其虛空無等無不等。菩提亦爾無等不等。何以故諸法如實無生無滅故。一切法無等不等。如來如是如實知見無等不等。故于諸法現等正覺。是故于中無有少法說等不等。于一切法如實而知。當雲何知。知一切法無有根本無生無滅。一切諸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彼無生者亦無滅者。如是生滅從因緣生從因緣轉。此中無有少法可轉。如來為斷生死長遠危險道故。故說如是如實之法。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斷生死道。亦復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欲令于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所證即是如如。如菩提如色亦如是。于第一義不即不離。如菩提如。于受想行識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于地界如水火風界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于眼界色界眼識界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于耳界聲界耳識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如亦不即不離。如是諸蘊及界處等。一切諸法不離于如。如來稱如知一切法。是故現前成等正覺。稱于性相等正覺故。如現在如過去未來亦復如是。前際不生後際未至中際寂靜。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實所證。如是所證一法不異一切法。一切法不異一法。以如實中若一若二若復多法俱不可得。如是所證凡夫眾生不覺不知。我當令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善入諸相。雲何為相雲何無相。此中相者謂始修起一切善法。言無相者謂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復相者是無住心所住之處。言無相者即是無相三昧解脫。又復相者心心所法。稱量觀察一切諸法。言無相者過于稱量隨識作業。又復相者于有為法審細觀察。言無相者于無為法現證相應。如是甚深相無相門。凡夫不覺我當令覺。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漏無煩惱蘊。此中雲何為漏無漏。漏有四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于此四漏皆悉遠離故名無漏。雲何名為無煩惱蘊。遠離四種煩惱蘊故。所謂遠離欲蘊遠離邪見蘊。遠離我見蘊遠離戒禁取蘊。此四煩惱皆為無明黑暗所覆。盲無智眼。欲貪渴愛使令干蹵插F 拭 獺H繢粗 宋壹然笪抻懈頸糾辭寰弧R嗨嫠持 諫寰弧H粑儀寰蝗糝諫寰晃薅薅唷4宋薅嗉次奚濉4宋奚寮次廾鷚濉S詿宋奚廾鷸 小P囊饈兜冉韻げ蛔 4誦囊饈恫蛔 Ψ直鴆簧H粲蟹直鵂瓷婪ㄉH粑薹直鵂唇饌遜ㄉH艚饌遜ㄉ次廾韃黃稹H粑廾韃黃鵂詞 兄Р簧H羰 兄Р簧<詞俏奚H粑奚嘸詞牆饌選H艚饌顏嘸詞橇艘濉A艘寮詞塹諞灰遐小T坪蚊 諞灰遐小K轎尬搖H粑尬藝嘸床豢傷怠H舨豢傷導詞且蛟島禿現 濉H縭且蛟島禿現 寮匆磺蟹ㄒ濉R磺蟹ㄒ寮慈繢匆濉R允且騫省H艏蛟島禿現 醇罘 H艏罘 醇繢礎H縭欽婕諞灰逯小I筅泄鄄觳患俜幀T坪紊俜炙焦鄄 K婀鄄煨募湔媸得媸導H縭嵌 罘ㄆ降取J槍嗜繢聰值日酢4酥 蘼┤薹襯趙獺7卜蛑諫瘓醪恢 N業繃罹酢J槍嗜繢從謚鈧諫蟊 孀 br />
復次善男子。菩提清淨無垢無有處所。此中何法名為清淨。雲何無垢雲何復名無有處所。所謂空即清淨。無相即是無垢。無願即無處所。無生即是清淨。無行即是無垢。無起即無處所。諸法本性即是清淨。窮究清淨即是無垢。本性光明即無處所。體不可說即是清淨。體無分別即是無垢。離言寂默即無處所。真諦清淨法性無垢真實之際即無處所。知蘊清淨知界本性即是無垢。知入遠離即無處所。知于過去盡智清淨知于未來無生之智即是無垢。知于現在法界住處即無處所。有如是等清淨無垢無處所義。皆悉入于一所證中。言所證者即是寂靜。寂靜者即是寂滅。寂滅者即是親證。親證者即是無相。無相者即勝義諦。勝義諦者即虛空相。如虛空相則菩提相亦復如是。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復如是。如一切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諸眾生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如一切剎大般涅�亦復如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即涅�相。此為究竟實際之相無對之相。無始清淨本來無垢。從本已來無有處所。如來如是于如是等種種色相見無色相。故于諸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觀十方。見諸眾生住不清淨。起于垢穢執著處所。便于眾生普皆發起游戲大悲。以善方便欲轉法輪。而念梵王未來誠請。
爾時尸葉大梵天王知佛所念。與梵眷屬八十億天。前後圍繞。于梵宮沒現如來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轉于法輪。唯願善逝轉于法輪。即說偈言。
如來所證最寂靜清淨無垢妙光明
不可宣說無名言佛淨智慧方窮究
為此經于多億劫難行苦行靡不經
無始痴愛我隨眠顛倒眾生令覺悟
此會眾生多善利昔于佛所已修因
唯願廣開甘露門轉最勝輪利含識
彼當覺悟最上法摧破魔軍無有余
引導邪徑諸眾生令住如來真正道
如來大悲為最上為利一切不思議
我今勸請天人師轉于最上微妙法
如拘留孫佛所轉亦如拘那含牟尼
迦葉善逝轉法輪今請世尊如是轉
譬如大雲降甘雨藥草卉木皆發生
願佛興大慈悲雲遍降難思妙法雨
如來初生師子吼誓普解脫諸有情
願澍法水應其時以滿人天深渴仰
善男子尸葉梵王說偈請已。我于爾時受梵王請。不舍如來游戲大悲。于波羅奈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最初轉于無上法輪。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一切世間所不能轉。轉法輪時其無常聲。普聞三千大千世界。時阿若𪄣陳如最初聞法悟解得果。我于爾時而說偈言。
不可說甚深勝義無文字
我說非無果陳如初悟解
善男子我轉法輪時。復有無量無數眾生。皆于如來游戲大悲而得調伏。復有無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常轉。
善男子是為如來具足圓滿十六大悲。常住其中不假功用任運恆轉。為一眾生經恆沙劫。于大地獄具受眾苦。而此眾生或有調伏或未調伏。要令調伏置于如來正法之中。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如是經于無量劫中。受地獄苦無有疲厭。大悲之心亦無減少。是故如來于諸眾生。大悲深重不可思議。二乘之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又復隨順佛智是聲聞悲。勸諸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悲。授當佛記是如來悲。因慈心起是聲聞悲。因化眾生是菩薩悲。因于究竟成熟眾生是佛大悲。求斷生死是聲聞悲。運度眾生至于彼岸是菩薩悲。普能度脫一切生死一切煩惱至于彼岸是佛大悲。是故當知如來大悲最為尊勝。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或經一劫或復百劫。或百千劫久住于世。不入究竟無余涅�。
善男子乃往久遠過阿僧劫。爾時有佛出現于世。名鏛捬〝朱廒v①ざ勸 挹 耆鶩印J瀾緱邢恪=倜釷は恪7鶚偈 送蛩那 輟I諾蘢悠涫 送蛩那е 帷1巳繢瓷碇蠲 字瀉懍髏釹恪1槁Т笄 瀾紜R磺釁昭 拗罨嘍瘛T 繳 髂舊膠印V種稚 轡薏喚韻恪9蝕聳瀾緱 邢恪F渲兄諫鏊瓜閼摺H登寰瘓咦闃諫啤I峒倚薜郎釗 攆4聳瀾韁幸煌蛉繢聰嘈魷幀=醞 緩琶釤瓷帷J槍蝕私倜釷は恪釤瓷崛繢醋鞣鶚亂涯�時至。復以出過一切人天淨妙天眼。遍觀眾生何等眾生余佛調伏。何等眾生我當調伏。乃見非想非非想天有一眾生。過去世中曾種善根。樂聞大乘心得清淨我應調伏。而此眾生尚經八萬四千劫住彼天中。過是已後方從天下。生于人間未知五欲。聞贊大乘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大菩提永不退轉。爾時鏛捬§U繢礎7獎憒蟊 楣鄄煲迅嬤畋惹稹N矣誚褚溝比 �。便入大悲憐愍三昧。入三昧已示現涅�。佛滅度後分布舍利。十方人天恭敬供養。正法住世八萬四千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純以正法一味化人。無復像法流行于世。彼佛世尊雖示涅�。以其大悲憐愍三昧神通力持。復住于世八萬四千劫。隱相好身世無能睹。過于八萬四千劫已。彼一眾生住非想者。方生人中大豪貴家。年始八歲。時彼如來從三昧起至童子家。現相好身住童子前。唯此童子及萬二千天子。應調伏者得見如來余無能睹。時彼如來先為童子發起大乘。復為演說五欲過患。而告之言善男子。五欲過惡甚可怖畏。譬如高大五聚毒蛇。隨一毒蛇即便害人。況于五聚。亦如積集五聚毒藥。若嘗少分便能害人。況食五聚。是故汝應勿生貪著。爾時童子聞是語已。觀其舍宅資生之具。若男若女一切所有。皆如毒蛇深生厭離。便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深重心得不退轉。佛知童子身心澄淨具足眾善。便與授記告諸天子言。今此童子過七十二阿僧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最勝寶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佛授記時余人不聞。唯此童子及萬二千天子。堪住法器皆悉得聞。時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彼最勝寶如來若成佛時。我等當生彼佛國土。時鏛捬§U繢錘嬤釤熳擁鋇猛1俗釷けθ繢唇緣庇肴曄詘Ⅰ穸嗦奕耆刑峒恰6釤瓷崛繢礎S氡似腥詡潛鷚選H緩缶烤谷胗諛�。一切人天供養舍利。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如來大悲深重具足圓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善男子如是法門。能令汝等佛種不斷。若有眾生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入涅�相續不斷。何以故因不斷故。如來于此眾會之中。說是大悲深法門時。有一恆河沙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恆河沙菩薩得隨順忍。三恆河沙菩薩得于如來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頂法忍。爾時一切大眾聞此法門。踴躍歡喜清涼悅澤傾竭身心。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如來善哉善逝快說斯義。即以人天種種供具以申供養。或以種種妙寶瓔珞。或以種種上妙衣服。或以種種珍膳飲食。或以法服幢幡傘蓋。持如是等種種供具。恭敬尊重供養于佛。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四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五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一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言。善男子當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現證事業。善男子如來有三十二種正覺事業。何等名為三十二種。善男子如來于處非處如實而知。善男子雲何為處雲何非處。言非處者謂諸眾生無有方便。身口意業造不善行。若得可意愛樂隨心。遂求果者無有是處。所言處者若諸眾生具有方便。身口意業造諸善行。獲得可意愛樂隨心。遂求果者斯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非處者。若諸眾生無有方便。心懷慳吝得大富貴。破于淨戒得人天身。常有恚獲端正報。身心懈怠得于智慧。散亂之人能得解脫。惡慧眾生能斷習氣諸煩惱者無有是處。若諸眾生具有方便。修行布施得大富貴。護持淨戒得生人天。常修忍辱得端正報。勤行精進獲得智慧。心不散亂得正解脫。善修智慧能斷習氣諸煩惱者斯有是處。
復次作五逆罪得心安樂無有是處。淨持禁戒得心安樂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眾生。執著有見得順忍者無有是處。愛樂修空得隨順忍斯有是處。
復次若諸眾生。多住悔心得心安樂無有是處。若心無悔得心安樂斯有是處。
復次若令女人得轉輪王王四天下。或得帝釋大梵天王成佛出現無有是處。若舍女人得男子身。作轉輪王王四天下。或作帝釋大梵天王。及成佛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轉輪王非法治化無有是處。若轉輪王正法治化斯有是處。
復次若諸帝王貪猥驕奢能理國政無有是處。若諸帝王無貪簡易能理國政斯有是處。若諸人王執斷常見令國政理無有是處。若諸人王明信因果國政乃理斯有是處。若諸人王心不均平。能治國政無有是處。若諸人王無私平等。能治國政斯有是處。
復次北拘盧洲舍報身後。墮三惡道無有是處。若言北洲死後生天斯有是處。
復次若行殺害而得長壽。乃至邪見受行邪法。得聖道者無有是處。若不殺生得壽命長。乃至正見受行正法。得聖道者斯有是處。
復次阿羅漢向不定得果無有是處。若羅漢向定得果者斯有是處。
復次須陀洹人受第八生無有是處。若須陀洹無第八生斯有是處。
復次若斯陀含受第三生無有是處。若斯陀含無第三生。一生人天能盡苦際斯有是處。
復次若阿那含還生欲界無有是處。若阿那含不生欲界。能盡苦際得涅�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阿羅漢受生死身無有是處。若阿羅漢不受生死入涅�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除佛大師。更有聖人超過佛者無有是處。若言唯佛是天人師。更無過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得無生忍有退轉者無有是處。若得無生不退轉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坐菩提場。不成正覺無有是處。若坐道場決成正覺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諸佛猶有煩惱習氣無有是處。若言諸佛無煩惱習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一切如來智有障礙無有是處。若言如來智無障礙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頂相。有能見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無能見頂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佛不加威。能知如來心之所生無有是處。若言佛加方知如來心所住處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亦有不住三昧三摩�潿轡抻惺譴ΑH粞勻繢闖T諶戀紉Φ濾褂惺譴Αbr />
復次若有人言一切如來言有虛妄。及誤失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言無虛妄亦無誤失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作業有錯誤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諸所作業無錯誤者斯有是處。善男子以如是等說。于如來知處非處有無量門非言所及。如于實諦無有變異。此是如來第一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地可使行虛空可搖動
如來終不說非處以為處
虛空可為身同士夫五色
如來終不說非處以為處
一切處差別上中下不同
如來已宣說決定無別異
一切非處別上中下不同
如來已宣說決定為非處
若處若非處如來如實知
隨眾生樂欲具足而宣說
沙門婆羅門不知處非處
虛妄馳諸境佛智無不知
眾生種種執非處求解脫
具得世所尊為說真實處
彼執非法器故佛舍眾生
機熟解脫時復當為宣說
此為佛第一最勝事業門
遠離諸過非能脫眾生苦
是處非處法無量無有邊
難屈無不摧斯名大仙力
復次善男子。如來于過去世現在未來。所作行業誓願不同。種種處所種種因緣。種種事相種種異熟。無量差別皆如實知。雲何而知。善男子此中過去行業誓願。善根為因遠離不善未來得果。若有過去行業誓願。以不善根而為其因。遠離善根未來得果。如是種種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未來漸減。若有行願未來漸增。若有行願現在漸減未來漸增。若有行願現在漸增未來漸減。若有行願現在未來皆漸減少。若有行願現在未來皆漸增長。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現在小因來世廣大。或現在廣大未來微小。或初起微細後漸增勝。或初廣大後漸微細。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當得聲聞。若有行願當得緣覺。若有行願當成佛因皆如實知。
復次或有行願因苦果樂。或有行願因樂果苦。或有行願因果俱苦。或有行願因果俱樂。皆如實知。善男子如是過去現在未來。種種行業所感異熟。因果相順猶如影響。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如是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二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善巧智知眾生業果
三世悉無遺智眼皆無著
善因當得樂異熟處人天
惡是感苦因如來悉知見
善業不善業各各果當成
善逝悉能知如摩尼在掌
有業甚微細當成廣大因
初大後微細如來悉見知
有業聲聞行有業緣覺因
有業成如來善逝悉知見
或因樂果苦因苦果樂殊
因果苦皆同因果俱安樂
業與于法性因果不相違
如來如實知性相皆窮究
一切眾生界三世業輪回
一一無有差如來悉明了
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無數樂欲種種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佛雲何知。或有眾生住貪欲行樂于恚。或有眾生安住恚樂于淫欲。或有眾生安住愚痴樂于淫欲及與恚。如來一一皆如實知。或有眾生住善法中樂欲不善皆如實知或有眾生所作微小樂欲廣大。或有眾生所作廣大樂欲微小。或有眾生初于因中樂欲微小。至于果中樂欲廣大。或有因中樂欲廣大。至于果中樂欲微小。如是種種皆如實知。或有眾生樂邪見等。因中不定當成決定。或有樂欲正中不定當成決定或有樂欲正因決定當得解脫。彼彼差別如來悉知。或有樂欲當超欲界。或有樂欲當超色界。或有樂欲當超三界。如是一一如來悉知。或有樂欲日日減少。後當漸得增勝廣大。或有樂欲最勝廣大。後漸減少得不可意。如是種種皆如實知。或有樂欲受種種生得種種色。受用種種資生之具。如是差別如來悉知。或有樂欲處人天上。或有樂欲當得解脫。如是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如是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三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眾生種種欲意樂無數量
如來一切智如實悉能知
彼彼諸眾生住貪樂恚
住樂痴冥一一如實知
住痴樂欲貪住善樂不善
其心種種變善逝悉能知
下劣因眾生心恆樂廣大
住廣樂廣大住勝劣中求
或復有眾生因劣果超勝
因勝果中劣如來如實知
住邪不定中後時當決定
住正脫三界如來如實知
或樂種種生色相及資具
處于人天上解脫欲相應
三世諸眾生樂欲佛皆了
隨心為說法是第三業門
復次善男子。如來于無數世界。種種界別皆如實知。佛雲何知。謂知此世界其中眾生修諸功德。此界眾生造諸惡業。此界眾生修解脫業。此界眾生當得出世。如是種種悉如實知。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眼界色界眼識界。當雲何知。有三因故。謂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如是遍知。乃至知意界法界意識界。內空外空內外空故。
復次知于地界水火風界。皆如虛空。
復次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于妄想分別所起。
復次知有為界。行相現前有窮盡故知無為界。無行相故。知煩惱界。客塵相故。了煩惱流。可斷絕故。達其本性。光明相故。知諸行界。妄念無明為其相故。知涅�界。智慧相故。正念相故。善男子如是如是世界安立。初現在前世界轉滅。至于他世生起因緣依住作業。如是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知已隨應而為說法。此是如來第四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于界善巧及住轉減時
少善大果成人師子能了
有福無福界福開解脫門
解脫界不同一切智明見
如來知眼界色識界俱空
耳界鼻舌身意法空亦爾
地水火風界如實了皆空
三界妄念心人師子能了
煩惱空塵相諸法性皆無
行不行如空斯涅�三相
世界不善起成已壞滅同
此界及他方無念皆知見
十方空無際有界佛能知
佛智勝無涯眾生不能測
此是清淨主第四調生門
修此不退還決證菩提果
復次善男子。如來于諸眾生諸根勝劣精進懈怠。若利若鈍皆如實知。雲何能知。善男子鈍根愚下劣眾生中根勝根皆如實知。
復次隨如是根分別生貪。隨如是根分別生。隨如是根分別生痴。及托外境生貪痴。如來悉知。
復次隨根分別生貪痴展轉增廣。或復隨根分別所生。少貪痴更不增長如來悉知。
復次此根是善根因。此根即是不善根因。此根即是解脫道因。此根是出生死道因。如是種種如來悉知。
復次善男子佛如實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女命根苦根樂根。憂喜舍根信根進根念定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種種如來悉知。
復次因于眼根心住耳根。不住鼻舌身等三根。因于耳根心住鼻根不住余根。因于鼻根心住舌根。因于舌根心住身根。因于身根心住眼根。如是種種根如來悉知。
復次若有眾生。有布施根現持淨戒。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檀波羅蜜。若有眾生有淨戒根現行布施。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尸波羅蜜。或有眾生有忍辱根現行精進。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忍波羅蜜。或有眾生有精進根現行忍辱。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勤波羅蜜。或有眾生有禪定根現修智慧。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禪波羅蜜。或有眾生有智慧根現住禪定。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其修習一切廣大菩提分法。
復次知此眾生有聲聞根。現修緣覺所行之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任聲聞。是故為說聲聞乘法。若有眾生有緣覺根修聲聞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聞緣覺。是故為說緣覺之法。或有眾生有大乘根修二乘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聞大法。為說大乘復有眾生有下劣根現修大乘。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而為說法令舍下劣修習大乘。復有眾生不任法器。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久未堪任。故且棄舍待根熟時。堪任法器發殷重心。如來當為殷勤說法。善男子如來如是知諸眾生。若根已熟若根未熟。欲出三界或不欲出。如是種種如來悉知。當雲何知。知其根本雲何修習。雲何性雲何相。雲何因雲何緣。雲何思雲何果。雲何報雲何究意。如來一一皆如實知。此是如來第五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知根智到彼岸隨順眾生種種殊
上中下品悉了知勝業能招解脫果
了煩惱際唯虛假厚薄輕重悉皆知
善知諸惑對治門惡招生死善解脫
知眼至意男女命苦樂憂喜及舍根
信進念定慧當知已知具知根悉了
知因眼根唯住耳乃至因身住眼中
施根持戒為說檀戒根行施為說戒
忍根修勤為說忍進根修忍為說勤
定根修慧說諸禪慧根住定說般若
聲聞根修緣覺行以知根故說聲聞
緣覺根住聲聞行知根為說于緣覺
下劣遠離上乘法大悲為說諸度門
根熟未熟佛皆知是器為說舍非器
諸根行相修習性隨其因緣及與思
果報究意如是知是佛第五真實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于遍趣行皆如實知。當雲何知。知正定眾生界。知不定眾生界。知邪定眾生界。雲何而知正定眾生。謂此眾生有大因力宿植多福。聰敏利根智慧將開。如來如實知昔善已。或為說法或不說法。稱其法器皆令解脫。雲何而知不定眾生。謂彼眾生有大緣力根將成熟。若隨其心得聞正法即得解脫。若不聞法不得解脫。如來為此不定眾生。說于因緣和合之法。彼諸眾生隨機聞法。心得清淨各證道果。如來為此不定眾生出興于世。雲何知于邪定眾生。謂此眾生愚痴覆心非是法器。更無方便可以化誘。譬如盲者對于日光。若為說法及不說法。俱無利益無解脫分。如來知其非是法器。便置舍之為彼眾生。是故菩薩擐大悲甲。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三毒遍趣之行。知貪欲行有其三種。雲何為三。謂或有貪欲從妙境生。或有貪欲從愛想生。或有貪欲從宿習生。知其行亦有三種。雲何為三。謂或有毒從恚而生。或有毒從違境生或有毒從于過去隨眠所生。知愚痴行亦有三種。雲何為三。謂或有愚痴從無明生。或有愚痴從身見生。或有愚痴從疑心生。如是種種如來悉知。復次如來知其苦行速疾通達。知根利故。又知苦行遲緩通達。知根鈍故。知安樂行速疾通達。知根利故。知安樂行遲緩通達。知根鈍故。復知有行遲緩通達。遠正念故。復知有行速疾通達。能堅持故。又復善知有速疾行遲鈍通達。數息觀故。有速疾行速疾通達。心不著故。又復善知擇法之行。謂或復有行慧多定少。或復有行定多慧少。或有定慧俱不具足。或有定慧二俱圓滿。如來悉知。或復有行心力具足身力不具。或復有行身力具足心力不具。或復有行二俱不具。或復有行二俱具足。如來一一皆如實知。或復有行令身業淨口意不淨。或復有行令口意淨身業不淨。或令三業俱得清淨。或令三業俱不清淨。如是諸行或是三界生死之因或解脫因。如來皆以無礙智眼一切隨轉。是為如來第六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處行佛盡知正定眾生大因力
不定眾生根熟相邪定非器空有悲
貪行眾生三種因恚愚痴亦三種
種種無邊煩惱界遍行因起佛皆知
苦行疾得因利根鈍根遲緩不能達
樂行速疾由根利鈍根劣弱佛皆知
有行遲鈍漸澄清復有遲鈍頓清淨
有速疾行得微劣超過速疾無著因
有行智增擇法生有行定增成法器
有行俱少非法器定慧和合勝道生
有行心力具非身有身力具心不具
大威德故身心具一切見者悉皆知
有行不能淨語心或有能令身語淨
或有不能心永淨有行但能清淨心
或有不能淨語言有行能令心語淨
或有不能身永淨有行三業淨無瑕
有行建立生死因有行為因招解脫
如是遍行佛皆了是第六業最勝門
復次善男子。如來于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伏滅煩惱生起因緣。皆如實知。佛雲何知。謂知眾生煩惱生起。以何因生以何緣生。滅惑清淨何因能滅何緣能滅。此中煩惱生因緣者。謂不正思惟以為其因無明為緣。無明為因行為緣。行為因識為緣。識為因名色為緣。名色為因六處為緣。六處為因觸為緣。觸為因受為緣。受為因愛為緣。愛為因取為緣。取為因有為緣。有為因生為緣。生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業為緣。見為因貪為緣。隨眠煩惱為因現行煩惱為緣。此是煩惱生起因緣。雲何眾生滅諸煩惱所有因緣。有二種因有二種緣。雲何為二。一從他聞隨順法聲。二者內心起于正念。
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緣。能令眾生清淨解脫。謂奢摩他心一境故。毗缽舍那能善巧故。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緣。不來智故知來智故。復有二種因緣。微細觀察無生理故近解脫故。復有二種因緣。具足行故智慧解脫現在前故。復有二種因緣。謂盡智故無生智故。復有二種因緣。隨順覺悟真諦理故。隨順獲得真諦智故。此是眾生除滅煩惱清淨因緣。如來悉知。復次善男子煩惱因緣無有數量。解脫因緣亦無有量。或有煩惱能與解脫以為因緣。觀實體故。或有解脫能與煩惱以為因緣。生執著故。如是廣大無障礙行如來悉知。善男子如來禪定智慧皆悉具足。謂離欲惡及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初靜慮起滅尋伺等。隨順次第入八解脫三摩缽底。逆次入住諸三摩地。或復超間橫豎無礙。住于等至顯示三昧。如來了知三摩缽底與三昧門無少差別。如來三昧三摩缽底不從因緣。入一三昧一切三昧皆悉現前。一三昧起而能即入一切三昧。如來終不作如是念。我今能入如是三昧。而常三昧無不定心。一切無能測知如來所有三昧。緣覺三昧超過聲聞。菩薩三昧超過緣覺。如來三昧超過菩薩。而佛三昧無能過者。如來智慧于一切處。無障礙轉無能過者。隨順教化一切聲聞生聲聞定。緣覺菩薩亦復如是。如來如是種種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此是如來第七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法王真實智知諸眾生染淨因
如是因緣煩惱生如是因緣得解脫
邪思為因無明緣無明為因行為緣
識與名色六處等有支因緣悉如是
煩惱為因業為緣諸見為因貪為緣
隨眠結惑以為因現行煩惱以為緣
眾生解脫二因緣從他聞聲起隨順
內心正念觀空法解脫有海得超升
止觀和合互相資無少去來而可得
諦觀無生亦無滅親近解脫得清涼
住三種行長三明修習解脫不放逸
盡無生智得實諦由此因緣清淨心
佛入正定三昧門出入滅定念具足
法王禪定無等等入八解脫多等持
逆順次第超間游一定顯示無邊定
心無迫隘無分別雖常住定無定心
聲聞緣覺三摩提菩薩億千種種定
佛三摩地過諸定此善巧業智難量
復次善男子。如來以宿住智。知于自身及諸眾生過去無數宿住生事。所謂一生二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億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數成劫無數壞劫無數成壞劫。我及眾生如是名字。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形相如是色類。如是苦樂如是處所。如是壽命如是生死。于某處歿而生某處。無數種種宿住之事皆悉憶念。復知彼彼眾生。過去以如是因生此世界。如來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又如實知一切眾生過去心行如是前念。次第因滅相續引起。如是後念。或復緣闕後念不生。如是種種如來悉知。如一眾生如是心滅如是心生。輪轉不斷無量無邊。恆河沙劫說不能盡。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念念生滅心心相續說不可盡。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假使盡于未來際劫。說于如來所知宿住不可窮盡。故說如來宿住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難知邊際說不可盡。
爾時如來出大悲聲。猶如牛王普告眾生。汝等應當念念思惟。往世久近曾種善根。或于佛所曾種善根。或二乘所種諸善根。彼諸眾生以佛威力皆念昔善。如來知已隨應說法。彼諸眾生得聞法已。如昔善根各于自乘得不退轉。是為如來第八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世間燈念往劫無邊億數那由他
諦了自己及眾生如掌觀五阿摩勒
如是姓名色分別壽命住處生死殊
以是因緣此處生善知時故為說法
又知過去無邊劫眾生心心所不同
無量種類各生心如來大智皆明了
過去流注心不斷一一眾生佛悉知
劫數量等恆河沙說彼無邊行無盡
盡未來際所有劫不能說佛宿住因
智慧無等無有邊猶如大海無涯際
佛住利智勝通力念昔所修白淨因
及彼眾生種善根過去或曾供養佛
佛威神力令憶念如先所作白法因
念已示教住三乘清淨解脫恆無退
善逝過去因無量一切眾生難測量
以此第八業為因無數眾生悉調伏
復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過于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所謂下劣最勝善色惡色若好若丑。如是種種隨業受生。或有眾生具身惡行。或有眾生具口惡行。或有眾生具意惡行。或謗賢聖及邪見等業因緣故。舍此身已墮于地獄。復有眾生具身善行。或有眾生具口善行。或有眾生具意善行。不謗賢聖及正見等業因緣故。舍是身已生于天上。如來天眼皆悉知見。如是十方盡于法界。極虛空界無量無邊。超過數量所有世界。于其中間或有世界。劫火洞然空無所有。或有世界種種眾生死此生彼。或諸菩薩游行諸剎。或諸如來趣于道樹。證大菩提轉正法輪。應盡晦跡示入涅�。各各聲聞現得解脫或入涅�。彼彼緣覺現種種通。能令遇者功德增長。如是種種佛皆明見如對目前。復見世界無有身相諸眾生等。非外五通天眼所見。亦非二乘及菩薩眼之所能見。唯有如來天眼明見。或有其地量如車輪。其無身相諸眾生等充滿其中。多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佛皆明見。以淨天眼微細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堪調伏者。令其一一各見佛身而現其前。彼彼眾生互不相知。是為如來第九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光明淨天眼威德照見劫無邊
十方一切剎難思眾生受生各何相
或有已現當生別有色無色種種殊
或人天趣或三涂下中上品生非一
垂歿將生種種異一切見者見無遺
造罪惡趣所沉淪修福超處人天上
或有修行菩薩行入出種植菩提根
或坐道樹摧眾魔覺悟最勝菩提道
轉妙法輪皆自在人天解脫量難思
作佛事已示涅�如來天眼皆明見
或從師聞獲正念履踐寂滅得清涼
或超有海不由師解脫安樂如來見
或有無數聲聞眾或復修行緣覺乘
彼眾生界無有邊佛淨天眼皆明見
或有眾生無色相等車輪量有眾多
過三千界內人天如是微細如來見
佛見一一眾生界流轉五道無有邊
一切智了無眾生以大慈悲故調伏
或有利根應度者各見如來現在前
為說勝法愜其心此佛第九天眼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一切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自覺現前具足圓滿。作師子吼發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來知此究盡煩惱。極無垢染清淨光明。一切習氣無不永滅。聲聞斷惑有盡有量習氣不除。緣覺盡惑亦有分量。遠離大悲闕無礙辯。唯有如來一剎那心平等相應。一切煩惱諸相煩惱根本煩惱習氣煩惱永盡無余。大悲善攝辯才無畏皆悉圓滿。一切世間無能過者。何以故諸佛如來。永滅一切諸業習氣煩惱習氣威儀誤失諸習氣故。譬如虛空本性清淨一切煙塵無所依住。如來亦爾得于煩惱究盡之智。諸業煩惱一切習氣無所依住。而如來心以無住相。煩惱盡處智平等中微妙安住。為斷眾生一切煩惱有漏五蘊。而說妙法作如是言。哀哉眾生于無事中橫生煩惱。汝等應當如實思惟揀擇觀察。復為眾生種種善巧種種譬喻。說煩惱性本無所有。彼諸眾生如實觀已。不見少法而可執持。種種煩惱任運永滅入于涅�。此是如來第十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十力世尊力圓滿成就廣大甚深門
煩惱障盡智相應得勝菩提最寂靜
聲聞滅惑得盡智有量習氣猶未除
緣覺斷惑得菩提大悲辯才皆不具
佛為世主人中勝惑習俱滅德皆圓
盡煩惱際大悲增辯才無量皆成就
佛住究盡煩惱智知眾生惑妄非真
愍行邪道諸有情不履如來正法跡
大悲猛利為物說無常苦空無我門
汝等思惟本性空常得最勝妙寂靜
不得眾生數取趣作者及與摩納婆
為著邪見諸眾生大覺興悲說解脫
于一切時無厭倦未曾一念舍眾生
常住三昧無動搖為利眾生演妙法
如是等相佛事業十力住于力地中
轉無等等最勝輪能摧怨敵難傾動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五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六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二
復次善男子。如來安住四無所畏。能作種種諸佛事業。謂知自身即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來世尊非正覺者。以何因緣說諸如來是正等覺。謂諸如來于一切法。平等正覺無有高下。何等一切法。所謂凡夫法有學法無學法。緣覺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諸法皆等正覺。復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諸法如來正覺。體平等故。雲何平等。謂空平等。見一切法本性空故。無相平等。相本性故。無願平等。三界性故。無生平等。生本性故。無行平等。行本性故。無出平等。出本性故。無阿賴耶平等。心本性故。如是真諦平等。三世性故。解脫平等。無明有愛本體性故。涅�平等。生死輪轉本體性故。如是一切諸平等法如來正覺。以是因緣故說如來真是無上正等覺者。成于如是正等覺故。以大悲心出妙言詞。為諸眾生說種種法。示解脫道令出苦際。余諸眾生實非大師。自言我是正等覺者。如來為此諸眾生故。自唱德號作如是言。唯我如來是正等覺。令非法器。皆成法器。是為如來第十一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然覺悟者覺諸法平等
是故號如來正覺平等見
一切凡夫法與佛法平等
有學及無學緣覺法亦然
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
善及不善法與涅�平等
空法無相法無願無生法
無行等諸法平等而顯示
佛大悲廣說覺悟諸眾生
聞法得解脫是佛最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自知諸漏煩惱已究竟盡。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是說言如來諸漏煩惱未盡。雲何如來諸漏煩惱已究竟盡。所謂于欲煩惱心得解脫。一切欲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于有煩惱心得解脫。一切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無明煩惱心得解脫。諸愚痴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于見煩惱心得解脫。諸煩惱行及與習氣證滅諦故。以是義故隨順俗諦。說于如來諸漏煩惱究竟永盡。聖者慧眼稱于真諦。觀察現證無有少法而可得者。所謂若能滅智若所滅惑若思若修。乃至現證俱不可得。何以故彼自性盡無不盡時。不從因緣待對說盡。如是盡者是真實盡。此真實盡不與余法而作因緣。故此盡者即是無為。即此法中無生無滅亦無有住。此無生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法界常此智成就亦復如是。如此成就即非成就。若能如是如所教住得無煩惱。非斷煩惱得煩惱無。如來大悲隨順俗諦。為眾生說滅煩惱法。是為如來第十二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佛無欲習氣故無欲煩惱
恚習氣盡有煩惱不生
善逝離無明由滅痴根本
諸惑習氣盡見惑則不生
佛依俗諦門故說煩惱盡
真中不可得無減亦無增
盡智不對緣聖知本自盡
由無三相故此盡即無為
法界常不遷知此到彼岸
知已如是說此業佛能窮
復次善男子。如來平等于諸障礙。無障礙法如實了知。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說所說障礙之法非障礙者。此中雲何為障礙法。謂有一法能為障礙。即濁亂心。復有二法能為障礙。謂無慚無愧。復有三法能為障礙。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復有四法能為障礙。謂以貪故而行非法。或以故而行非法。有以痴故而行非法。有以怖畏而行非法。復有五法能為障礙。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及飲諸酒。復有六法能為障礙。謂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能尊敬諸善知識。復有七法能為障礙。謂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復有八法能為障礙。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復有九法能為障礙。雲何為九。謂已惱害我現惱害我當惱害我。過去憎我善友現在憎我善友未來憎我善友。過去愛我怨家現在愛我怨家未來愛我怨家。于此九種憶念對境。增不善心名為障礙。復有十法能為障礙雲何為十所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邪見是名為十。如是乃至起不善念樂著因緣。安住一切煩惱結使。常與顛倒障礙相應。愛見煩惱堅執不舍。凡有所作身口意業。皆與名利諸欲相應。如是一切皆名障礙。如來悉知亦為眾生。如實說于無障礙法。令其障礙永斷不生。是為如來第十三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覺障礙法不能證解脫
謂心不清淨無慚及無愧
身語意業中無有無表戒
貪欲痴怖起惡行無邊
殺盜及邪淫妄言飲諸酒
六不敬七慢八邪道常行
九惱十惡因佛說皆障礙
修習不善念不得解脫門
佛知顛倒源無中堅執著
慈悲為說法令離障礙因
復次善男子。如來如實宣說能盡苦道。一切眾生依此修習皆得解脫。于此義中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來所說非解脫道。雲何名為真解脫道。所謂一道是解脫道。于諸眾生起清淨心。復有二道是解脫道。謂奢摩他毗缽舍那。復有三道是解脫道。謂空無相無願法門。復有四道是解脫道。謂四念處雲何為四。謂身受心法。雲何身念處謂觀內身循身觀心得安住。觀外身循身觀心得安住。觀內外身循身觀。心得安住。是名身念處。雲何為受念處。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心得安住。雲何為心念處。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心得安住。雲何為法念處。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心得安住。復有五道是解脫道。雲何為五。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復有六道是解脫道。雲何為六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復有七道是解脫道。雲何為七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復有八道是解脫道。雲何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復有九道是解脫道。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復有十道是解脫道。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不邪見是名為十。如是所有一切諸善菩提分法。或戒蘊相應定蘊相應。慧蘊相應解脫蘊相應。解脫知見蘊相應。或聖諦相應皆解脫道。復有解脫道所謂真正中道。無少可得不增不減。不取不舍不攝不散。得真實道二念不生。以一切法本無二故。如來于此解脫道中真實知見。亦為眾生如是宣說。有修習者能盡苦源。此是如來第十四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修習清淨道增益無量樂
能趣甘露徑佛智自然知
所有眾善因是佛菩提分
修者得解脫無能說為非
正念滅塵勞能與善和合
遠非不執著得安樂涅�
善巧觀因緣如空無有所
如幻亦如夢能脫生死流
依定起悲心脫諸有輪轉
此是大仙業世間無等倫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無誤失。一切凡夫若勝智者。求得如來少分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身業。儀範端嚴行無顧眄。被僧伽梨著衣持缽。行住坐臥進止回旋。入出村坊往來城邑。如是一切審諦安祥。足不履地而令于地。千輻輪相出現分明。復有蓮華香潔殊妙而承其足。凡諸蠢動觸如來跡。七日七夜安隱泰然。後生人天受勝妙樂。如來袈裟離身四寸而不墮落。旋嵐猛風不能飄動。身常光明凡所照觸。乃至下濟阿鼻地獄離苦清涼。由如是等故說如來身業無失。
復次善男子如來語業無有誤失。一切凡夫若愚若智。求得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善男子。如來知時而發言故。時語真語實語義語。如說而行無有錯誤。言不再發一切眾生聞皆歡喜。以深字義莊嚴語言。一音說法異類等解。以是義故說于如來語無誤失。
復次善男子。如來意業無有誤失。一切凡夫若愚若智。求得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常住三摩�潿唷P兄罘鸚諧N奚 搖R暈拗侵 磺蟹 J槍嗜繢匆庖滴奘АI頗凶尤繢醋宰 尬笫Х R轡 諫等縭欠 A畹萌繢次尬笫Х J俏 繢吹謔 逭跏亂怠6筆雷鷯匭艘濉6蒂恃浴br />
世尊內無煩惱非身口意業淨無瑕
世尊內無煩惱非普能利益諸含識
欲斷眾生諸過失為說最勝寂靜門
令無誤失同世尊此第十五如來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無有異相苦樂等聲。是故一切人天外道若魔若梵。無能說佛聲有過失。無何等聲。所謂如來無憂喜聲。何以故離愛恚故。一切眾生種種供養恭敬贊嘆。不生歡喜心亦不高。一切眾生不修敬養。毀謗罵辱不生恚心亦不下。如來無悔恨聲。何以故所作事業無少艱難已究竟故。如來無諍論聲。何以故往昔常樂住阿蘭若。離我我所無取無求。已脫煩惱諸結縛故。善男子如來自住無異相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如是異相之聲。是為如來第十六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恭敬贊嘆心不高輕慢毀�櫳牟幌br />
遠離愛恚非法故先世妙行無譏嫌
佛阿蘭若昔修持我所取結皆無有
住如是法如是說此最勝業唯如來
復次善男子。如來無忘失念故。無少法而不明記。于何無忘。謂諸靜慮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如是法中皆無忘失。又知眾生心行起動顧視往來。隨宜說法亦無忘失。法義詞辯無所畏中亦無忘失。如來自住無著智慧三世法中念無忘失。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于念無有忘失。是為如來第十七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最勝法王無忘失禪定法智等無遺
眾生心行悉皆知隨宜為說無所畏
三世諸乘一切法無著智慧並無忘
隨無忘失說亦然最勝丈夫之事業
復次善男子。一切如來無不定心。謂行住坐臥飲食語默。如是時中常住甚深三摩�潿唷H脛釗戀接詒稅丁S謚鐸ㄎ抻姓習 R磺惺蘭淙頌 唷N摶荒芄廴繢此∪潿轡 J雷鶩濾弧H繢醋宰 薏歡ㄐ摹R轡 諫等縭欠 釕嶸 搖4聳僑繢吹謔 甦跏亂怠6筆雷鷯匭艘濉6蒂恃浴br />
如來常住三摩地行住坐臥一切時
飲食語默利眾生恆處三昧無搖動
十方世界眾生類無能測佛三昧心
亦為眾生說此門是佛難思之事業
復次善男子。一切如來無種種想。以離種種諸異想故心無高下。雲何如來無種種想。所謂于諸佛剎無種種想。佛剎體性同于虛空無有盡故。于諸眾生無種種想。眾生本性同無我故。于諸佛中無種種想。同平等智證真法界。一相無雜無破壞故。于佛法中無種種想。一切諸法性無染故。見持戒者不生愛念。見毀禁戒不生恚。自他得利心不增高自他失利心不減少。于正見者亦不尊重。于邪見者亦不輕賤。何以故如來住于平等性故。如來自住諸法平等無種種想。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諸想。此是如來第十九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逝等無諸異想謂利眾生佛法中
如是諸想永皆無大名稱者之所住
持戒破戒及得失易調難調皆等心
兩足尊為諸眾生說法令脫諸邪執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無不擇舍。何以故如來修習諸善道舍。非不修習而有所舍。所謂修習身戒心慧如是而舍。如來舍者與智相應。非是無知是出世道。聖解脫舍非是世間。非聖解脫而有所舍。如是舍者不舍大悲能轉梵行。利益眾生自然成就。非是待對因緣和合而得成就。是如來舍無有高下。平等安住得不動搖。體無有二遠離二相。有量無量悉皆超越。待時而舍不過于時非心意識動念境界。非假安立非有分別。非是積聚非差別見。如是舍者是真勝義常恆不變。此是如來圓滿大舍。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得如是圓滿大舍。是為如來第二十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無有不擇舍修最勝道善因緣
身戒心慧次第修人中最勝無愛恚
非假分別無分別非積集舍共相應
真實不變大舍中廣為眾生如是說
復次善男子。諸佛如來樂欲無減。謂善法欲雲何名為善法之欲。所謂如來大慈欲無減。大悲欲無減。說法欲無減。調伏眾生欲無減。成熟眾生欲無減。樂處寂靜欲無減。勸諸眾生發菩提心欲無減。令諸眾生紹三寶種欲無減。如來無有隨心惡欲。凡有善欲智為光導。自滿善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如來最勝圓滿一切智欲。此是如來第二十一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善法欲已圓極慈悲常轉度眾生
成熟勸發菩提心紹三寶種不斷絕
不順貪欲痴怖凡有所欲智為先
最勝智者如是知哀愍眾生多懈怠
無善法欲多惡欲教令善欲正勤修
無等智業利眾生有情因此皆調伏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精進無減。如來于何精進無減。所謂調伏眾生審諦觀察精進無減。若有眾生專心听法而為演說。不憚劬勞精進無減。若有眾生一劫听法身心無倦。佛亦一劫或過一劫。不起于座不飲不食說法無斷。若復過于恆沙剎外。有一眾生堪任調伏。即往教化令修正行。而佛身心無有懈倦。安樂寂靜自行精進得聖解脫。亦為眾生贊嘆精進。是為如來第二十二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精進出生人師子是故常贊于精進
念念勇悍無減時有堪聞法恆宣說
善逝精進無休息身口意業不疲勞
自然堅猛離諸非亦勸眾生起精進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于一切時遍一切處正念無減。雲何時處正念無減。善男子如來始從無間道。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觀三世一切眾生。心行相續生滅流注。如是知已念念不忘。不求不退故常無減。如來普能觀察三聚正念無減。所謂深入眾生諸根心行。雖無動念尋伺分別。而為說法無有錯亂。是故如來念無減少。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念無減。是為如來第二十三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念非思常不減知眾生界盡無余
自從覺悟大菩提三世遍知無再念
善知眾生心行別諸根樂欲各不同
住無功用業常恆亦為眾生說勝法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三昧無減。雲何如來三昧無減。如來三昧于一切法。平等無二無高無下。如一切法真實義諦。何以故謂三昧平等。即是諸法體性平等。此性平等即三昧平等。三昧平等即是如來。以是義故說佛三昧得于諸法平等之性。雲何諸法平等之性。謂染欲際平等即離欲際平等。恚際平等即離際平等。愚痴際平等即離愚痴際平等。有為際平等即無為際平等生死際平等即涅�際平等。入此平等。是故說名如來所有三摩�潿噯廖藜酢︰我暈藜酢S氪似降任拊黽豕省S址鶉斂揮胙酆喜揮⺶稀2揮氡巧嗌硪夊禿稀H繢次抻蟹直鷥省H繢慈劣忠嗖揮氳亟綰禿稀R嗖緩嫌謁 鴟緗紜R嗖緩嫌諶縟饋4瞬緩禿咸逍雲降炔輝霾患酢J槍仕笛勻繢慈斂輝霾患酢R轡 諫等縊狗 =粵畹麼巳廖藜酢4聳僑繢吹詼 惱跏亂怠6筆雷鷯匭艘濉6蒂恃浴br />
如來三昧無增減常在等引利眾生
體性平等無高低不與諸法而和合
觀察地水火風界欲色無色界亦然
恆說無減無合門是故如來定無減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無減。雲何名為智慧無減。所謂現證一切諸法自體之智。普為一切差別眾生開示演說一切法智。善巧無礙微細甚深無盡智慧。分析一句入無數句百千億劫受持演說無窮盡智別別咨問各各斷疑于一切處皆無著智。能說三乘差別次第相續之智。能知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亦以八萬四千法蘊隨機說智。調伏眾生不失時智。以是義故。說于如來智慧無邊無際無盡有無量門。比是如來智慧無減。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令得如來無盡智慧。是為如來第二十五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教中智現前無礙自在到彼岸
自然說法利含識隨根一句入無邊
解眾生行難稱量為說八萬四千法
智慧無邊不可減最勝十力業難思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解脫無減。雲何如來解脫無減。謂聲聞解脫。隨順聲得。緣覺解脫。悟因緣生。如來解脫。遠離一切執著所起。不緣前際不入後際不著現在。于眼于色不著二相。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爾。不著二相故名解脫。復有微細若執若著若意分別。遠離此三即得解脫。見心自性智慧光明。故此解脫即是智慧。是故說言一剎那心與智相應。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如是等正覺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解脫。此是如來第二十六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聲聞隨順聲解脫闢支佛悟因緣生
善逝解脫如虛空無垢無著最尊勝
了知過去心流注本性解脫得無羈
于無系縛如實知故說解脫不可減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所謂如來身業具足圓滿。或有眾生才見佛身而調伏者。或聞語言而調伏者。或見默然而調伏者。或受飲食而調伏者。如是或四威儀。或睹相好或不見頂。或復顧視或放光明。舉足下足入出城邑聚落之時。眾生見者皆得調伏。故佛威儀無有少分。不能調伏一切眾生。是故說言如來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此是如來第二十七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見最勝身威儀或出或入或相好
或見烏瑟尼沙相皆置眾生調伏中
最勝尊或放光明無量眾生悉安樂
光所觸者皆調伏兩足尊業勝難量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語業智為先導隨順智行。雲何名為隨順智行。如來說法無有障礙。能具足說文義無缺。所發言聲入眾生心發生智慧。謂不高聲不下聲。正直聲不怯怖聲。不謇澀聲不粗獷聲無稠林聲。極柔軟聲有堪任聲。不𥕶破聲恆審定聲。不太疾聲不太遲聲。無差互聲善分析聲。妙言詞聲妙深遠聲。妙廣大聲涌泉聲。不斷聲潤熟聲。深美聲和合聲。莊嚴聲利益聲。清徹聲無塵聲。無煩惱聲無垢染聲。無愚痴聲極熾盛聲。無所著聲善解脫聲。極清淨聲無委曲聲。無下劣聲無堅硬聲無慢緩聲。能生安樂聲令身清淨聲。令心歡喜聲熙怡先導聲。先意問訊聲能淨貪欲聲。不起恚聲能滅愚痴聲。能吞眾魔聲能摧惡業聲。能燒外論聲隨順覺悟聲。如擊天鼓聲智者聞喜聲。釋提桓因聲大梵天王聲。大海波潮聲雲雷普震聲。大地震動聲迦陵頗伽聲。拘佋羅鳥聲命命之鳥聲。鹿王聲牛王聲雁王聲鶴唳聲孔雀聲箜篌聲篳篥聲琵琶聲箏聲笛聲䗍聲鼓聲。易解聲分明聲。可愛聲樂聞聲。甚深聲無厭聲。令耳安樂聲能生善根聲。字句圓滿聲妙詞句字聲。利益和合聲與法和合聲。善知時節聲一切時合聲。無有非時聲說昔諸根展轉相續聲。莊嚴布施聲能持淨戒聲。能生安忍聲猛利精進聲。堪任靜慮聲廣大智慧聲。大慈和合聲無倦大悲聲。光明法喜聲深廣大舍聲。安住三乘聲不斷三寶聲。分別三聚聲淨三脫門聲。修習諸諦聲修習諸智聲。智者相應聲聖者贊嘆聲。隨順虛空聲無有分量聲諸相具足聲。善男子如來語業。具足如是無量音聲故。說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是為如來第二十八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語無等淨無瑕一切功德皆圓滿
一音普遍無邊剎各各得聞隨類音
或有得聞聲聞聲或有得聞緣覺法
或聞如來大威德便發無上菩提心
文字句義悉皆圓次第安布俱無礙
而心無有異分別能說難思妙法門
如是人中最勝聲所出音聲如谷響
無功無心而普應無聲之聲悅物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三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意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雲何意業隨智慧轉。善男子如來無有心意識過。何以故如來心意識俱不可知。但從佛智而顯現故。如來智慧而為主故。善男子如來智慧隨順一切眾生心轉。隨順趣入諸眾生意。隨順解了諸眾生識。出生諸法及諸三昧。是故如來心意識等無能知者。超過因地遠離緣生。非三有道。解脫諸慢諸魔事業。諂誑幻惑我我所執。愚痴無明黑翳障。妙修道品而無散亂。無所分別入平等性猶如虛空。有如是等無量事業。一一皆以智為先導。是為如來第二十九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兩足尊心不可量淨智因緣世中勝
佛智等同于法界隨順普入眾生心
禪定解脫悉皆圓心意分別無搖動
超過魔境及魔業無垢無變如虛空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見過去世無著無礙智慧隨轉。智雲何轉。所謂過去種種佛剎。顯現成壞無量無數如來悉知。彼諸剎中卉木叢林藤蘿藥草如來悉知。彼剎所有眾生之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如來悉知。彼諸剎中有情非情種種音聲如來悉知。彼剎所有如來出現說種種法。種種眾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生。于三乘中各得調伏。種種壽量種種法住如來悉知。彼諸眾生出息入息。種種飲食種種資具。種種相貌種種根器。種種行解種種心性。死此生彼剎那流注。生滅相續如來悉知。如是一切現量所得非比量知。雲何現量。謂不動念如實而知。非流注心入于過去。如是如時智慧具足。隨眾生心種種說法。是名如來第三十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智無量無所著知過去剎佛眾生
說法大會名相殊心行根欲多差別
各依三乘得調伏究竟同歸解脫源
及知生滅流注心一切見者真實覺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見未來世。無著無礙如見現在。此雲何見。謂所有未來種種眾生種種諸法種種剎土。當生當滅曾住當住如是一切如來悉知。所有剎劫當燒當盡當成當住。剎中當成所有諸地。樹木叢林百卉藥草。粗色細色日月星宿。乃至微塵皆如實知。一一剎中諸佛當現。當有聲聞當成緣覺。當成菩薩當有資具。出息入息往來進止。取舍威儀如來悉知。種種剎中如是眾生。當得解脫于三乘中。解脫差別如來悉知。又彼剎中一切眾生。所有諸蘊諸入諸界。心心所法當生當滅如來悉知。雖于一切皆如實知。而如來心亦不流注入于未來。為令眾生悟未來性說如是法。是為如來第三十一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未來世無垢眼遍見所有已當成
一切諸佛及剎中無有縴毫知不盡
彼彼事中無錯亂復細觀見未來因
隨眾生心說法門此兩足尊超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見現在無著無障礙轉。此雲何轉。謂于十方現前所有一切佛剎。以三種因微細知見。謂知其相若生若滅。知何等法。謂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細色一切粗色如來悉知。一切地界微細分析。各以若干微塵所成。一切水界以毛滴之知其數量。一切火界焰之起滅悉知其數。一切風界色相飄擊。若干微塵十方虛空。以一毛端周遍度量知其邊際。如是等境盡知其相。亦知其生亦知其滅。亦以三種知眾生界。知地獄界生地獄因出地獄因。知畜生界生畜生因舍畜生因知焰摩界焰摩生因焰摩滅因。知于人界生人趣因失人趣因。知諸天界生天之因天退沒因。如是一切如來現前皆悉了知。知諸眾生心之流注。有煩惱心無煩惱心。若干眾生諸根調伏。若干眾生諸根不調如來悉知。如來如是于現前境。無二智轉不二現行。亦為眾生如是宣說。是為如來第三十二正覺事業。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境界無邊際不可思議不可稱
無有等等如虛空一切眾生豈能測
十方所有眾生類現前境界事業殊
如來一切悉能知最勝自然之智業
善男子此三十二如來甚深事業。諸佛皆悉具足圓滿。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其悟入略說少分而實如來所有事業。無量無邊非可宣說。善男子如來復有真實事業。無有分量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所不能測。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心識不能解了。一切智慧不能趣入。周遍一切安立剎土。隨順一切佛平等智。超過一切世間事業。種種施為而無所作。體性平等猶如虛空。法界現前無有分別。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世尊顯示法界無二性故。種種諸法種種眾生。種種剎土種種心識。種種解脫種種涅�。如是諸法若體若相畢竟空故。善男子如來如是自覺法界一味無相離因緣法。欲令眾生平等悟入猶如虛空無礙法故。為諸眾生轉不退轉無上法輪。善男子譬如巧匠善能磨瑩摩尼妙寶。善知寶性采之山石。以乞叉羅藥用水涂磨。以羊毛以瑩拭。瑩拭不已又以別藥名利醋味。和水潤之軟木揩拭。功猶未已復用摩訶薜舍遮藥。以微細物而瑩拭之。尚未有光便入熾火焚燒七日。余石礦穢一切消除。知非假寶名為無價摩訶琉璃摩尼妙寶。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愛樂生死不淨垢穢。為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令生厭離。入于聖法調伏身心。如是如來精進未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故令其知見覺悟佛眼。如來精進亦復未已。次復為轉不退法輪。如來精進亦未休息最後為說三輪清淨如來境界。令諸眾生明了因緣見法本性。乃至普入一切如來平等法體。善男子是故汝等。應如是解不可思議如來事業。若諸菩薩安住于此不可思議如來事業。雖于諸法心得平等。而隨順知一切諸法離諸過失。雖能隨順三世平等。而不斷絕三寶種性。雖知身性猶如虛空本無搖動。而于十方一切佛剎普現其身。雖知諸法體不可說。而以語言出隨類音說一切法。雖隨眾生心行不同說諸因緣。而離眾生及諸法相。善男子諸佛如來。為欲清淨菩薩心故出興于世。而實如來無有變異。常住于此難思事業。不舍精進授菩薩記說法不斷。
爾時世尊說此如來難思事業深法門已。十方無量阿僧企耶出過算數。諸佛剎土地六震動。放大光明雨眾天花。此大會中諸大威德無量菩薩欲色諸天。南閻浮提十六大國及諸小王。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法門心淨歡喜踴躍無量。以諸供具供養于佛。所謂種種妙花種種名香涂香末香。衣服瓔珞幢幡蓋以為供養。或以種種微妙音聲。歌詠贊嘆恭敬供養。或以頂上髻中明珠額上明珠耳頸珠而用供養。或以摩尼妙寶瓔珞真珠瓔珞月形瓔珞。嚴諸身分種種瓔珞。寶鎖寶印寶釧寶寶鏡寶帶寶篋寶冠。眾妙衣服種種嚴具諸妙鈴鐸。俱散道場恭敬供養。或以種種妙寶供養。所謂吠琉璃寶閻浮洲寶。阿濕摩蘗磨寶室利蘗摩寶。因陀羅尼羅寶紅頗胝迦寶如火色寶火焰光寶無邊色寶。如是等寶奉獻于佛以為供養。復有眾生以金銀等種種寶末而為供養。或以沉香多伽樓香隨時之香。妙鏛鑻o懍ㄐ胂慍嗾嬤橄恪R勻縭塹戎種窒隳┐苑釕 ;蚋從猩 種痔旎ㄒ暈 ┬K講 蚵掊然 B勇 勇 B饃郴 饃郴 B 阱然 阱然 H上)羅花摩訶薩他(上)羅花斫羯羅花無垢斫羯羅花。百葉花千葉花百千葉花。普光花普香花光焰花最勝花。無邊色花大普遍花愛樂見花而以供養或有眾生散陸生花。所謂呌炒x 諄ㄋ章腔 >興漳 ⑻崮慷噱然 U安┼然 ⑹溴然 M耘 攘ㄥ然 ㄟ嘎 D空媼諭踴 空媼諭踴 ;蠐兄諫運 釕 ┬K接挪 ㄍ紡 >形鑀坊 彝永 I⑷縭塹戎種置罨 ┬詵稹R磺兄釤 諦榭罩凶嘀釤炖幀G逖帕攘廖 鉅羯暈 ┬K襟 洋眢笈寐荼粗種痔旃拿爛釕摹V種指櫛韞Ь闖鋪竟┬詵稹8從曛種痔 蠲罨 V種幟┤闃種置畋χ種驟 籩種忠路H縭俏 鈧釤旃┘ ┬詵稹br />
爾時十方所有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俱來集會。及此眾中諸菩薩等。為供養佛皆升虛空。各各變身作天形像。才變身已菩薩力故以眾寶網遍覆大會。其網周匝繞菩提樹。于其四面各四由旬皆厚八步。種種真珠瓔珞周垂。懸眾網鐸寶鈴和鳴。眾寶蓮華以為校飾。其珠瓔珞一一珠中。皆有無量無數菩薩俱時出現。現已恭敬繞佛七匝。繞佛畢已為諸菩薩。一一各化眾寶蓮華師子之座。
爾時十方無量佛剎一一如來。皆以自在威神力故。各各令如意寶樹寶網。及諸希有殊特供具。平等普至娑婆世界菩提樹下。羅列寶樹周匝圍繞。分布供具莊嚴道場為欲供養釋迦如來及此經故。作此莊嚴供養之時。此會無量無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普觀一切菩薩大眾作如是言。諸佛子等誰能發起廣大誓願。以大威德能留于此不可思議種種妙寶莊嚴道場瓔珞網覆菩薩住處及十方來諸如意樹花果間列。發焰含輝常無變易。待彌勒佛下生之時。年方十六坐于道場正覺始圓。說此守護國界主經。開示演說此陀羅尼。當爾之時以申供養。乃至賢劫千佛出現。亦復如是以為供養。說是語時于此會中。有一菩薩名神通自在王。于蓮花座整身威儀。右膝著于蓮花之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能如是。如佛教敕留此道場。供養慈氏乃至賢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爾時會中有神通魔。名妙建立住四大洲。聞此語已即白神通自在王菩薩言聖者以何等器。安置于此眾寶瓔珞莊嚴道場。經爾所時令不損壞。時神通自在王菩薩。語彼魔言仁者當知。一切器物速疾破壞多諸障礙。虛空為器不可損壞無有障礙。一切器中此為最勝。汝勿瞬目諦觀我身。自當見我廣大之器。魔如其教諦觀菩薩。見菩薩身臍輪之中有一世界名水光王。謂此世界大水彌漫。猶如大海故立其名。于此界中有一如來。名吉祥寶蓮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于其水中彌漫生于眾寶蓮花。吉祥如來坐寶花王。諸菩薩眾俱坐寶花恭敬圍繞。時彼如來于大眾中。說深妙法示教利喜。時神通魔見是事已即起合掌恭敬禮拜神通自在王菩薩。爾時菩薩而告之言。仁者見于菩薩如是廣大器不。魔言已見。奇哉大士能辦是事。如是大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亦不可壞。故此大寶莊嚴道場。任持無缺無垢清淨。無有變異于何不可。時神通魔說此語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自思惟于過去世。未曾見此神通自在王菩薩神通之事。未曾聞此法門之時。于聲聞乘勤行精進。欲出三界自求涅�。我于今日見聞是已。便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起決定極深重心。世尊設令我于恆河沙劫。處大地獄受種種苦。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甘此苦終不舍于菩提之心。
爾時世尊稱贊魔言。善哉善哉汝大丈夫。能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大甲冑。不久亦如神通自在王菩薩。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菩薩瓔珞莊嚴品第六之一
爾時十方種種佛剎諸來菩薩。及此大會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心生渴仰欲聞妙法。爾時世尊知此眾會心之所念。樂聞深法堪持法藏歡喜怡暢。復欲重為開示顯說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放大人相無見頂光。此光名為不舍精進。光遍繞此菩薩大會經七匝已。復繞文殊師利童子百千萬匝。作是事已入文殊頂。其光入已令文殊身。及其所處師子之座。威德光明過于大眾百千萬倍。猶如滿月映奪眾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蒙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䠒跪合掌。贊佛功德而說偈言。
佛放身智大光明普眼見盡無余義
本性自然諸善巧不思議德悉皆圓
丈夫牛王放大光普照遍淨于三業
繞我經于百千匝繞已從頂入身心
我昔智慧及辯才總持光照皆微劣
人天主光才觸我超過千倍勝于前
清涼我身淨我心踴躍歡喜皆平等
佛智妙辯無邊際悉皆流入我身中
如來威德量難知少力不能持念此
承佛智力今咨問為欲利樂諸眾生
為入菩薩諸行門復令諸佛出興世
神通放光灌頂智願成此德問如來
此眾集會廣無邊最上乘中已修入
余未得者傾心念為利樂彼問如來
願無等智順時機開妙法藏利含識
魔王眷屬當摧殄于如來教善修行
大雄智慧無有邊善巧無窮無際限
而我智慧不能了是故咨問于如來
世尊智慧如實知于無量劫長時轉
曠劫勤修今自在願開佛智示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非是菩薩稱量境界。而佛智慧說法無倦。大悲憐愍不舍眾生故我承佛力敢欲咨問。世尊雲何名為菩薩瓔珞。雲何菩薩瓔珞莊嚴。雲何菩薩得殊勝行。雲何菩薩得不思議妙法光明。遠離愚及諸疑惑。雲何菩薩得于如來。大法明門悉能清淨。善哉世尊唯願為我。決定宣說諸菩薩眾出生法門。若諸菩薩得聞此已。能破眾魔煩惱怨敵。入一切法永無疑惑。現前了知如來境界。漸次深入諸菩薩境。復能漸入一切智境。知眾生心淨眾生行。游諸佛剎摧伏魔軍。速能攝受一切佛教。于一切法自在而轉。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起大勇猛心作師子吼。問于如來如是妙義。汝已能于一切如來無量境界。明了通達能問斯義。善男子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是境界及余無量諸功德法。皆令汝等速得圓滿。于一切法自在而轉。文殊師利唯然受教。佛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皆悉具有四種瓔珞。雲何為四。所謂戒為瓔珞定為瓔珞。慧為瓔珞陀羅尼門以為瓔珞。是名為四。善男子雲何名為戒為瓔珞。善男子菩薩有一淨戒瓔珞。謂于眾生起無恚無障礙心。令諸眾生見皆歡喜無有厭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淨戒瓔珞。所謂閉惡趣門開人天路。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三淨戒瓔珞。謂身口意皆悉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四淨戒瓔珞。謂所欲皆遂所願皆成。所樂皆得始終究竟。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五淨戒瓔珞。謂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大般涅�。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六淨戒瓔珞。謂不破戒終無悔故。不穿漏戒。無余過故。不雜戒無和合故。清淨戒長白法故。自在戒隨意所往體具足故。自在轉戒于一切時智自在故。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七淨戒瓔珞。所謂施得清淨忍得清淨。勤得清淨定得清淨。慧得清淨方便得清淨不放逸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八淨戒瓔珞各別圓滿。所謂十地圓滿不悔圓滿。不懈怠圓滿不嫌恨圓滿。供養佛圓滿離八難圓滿。修布施圓滿得善友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九淨戒瓔珞。雲何為九。所謂得無所畏得無驚怖。得決定心得近寂靜。得調伏心得無貪心得勇悍心得知一切眾生心念得寂靜地。是名為九。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十淨戒瓔珞雲何為。十所謂身瓔珞。圓滿相好為莊嚴故。語瓔珞。如說修行為莊嚴故。意瓔珞。以無煩惱為莊嚴故。剎土瓔珞。以圓滿願為莊嚴故。利他瓔珞。能清淨心為莊嚴故。生處瓔珞。不造諸惡為莊嚴故。菩薩行瓔珞。隨學佛行為莊嚴故。智慧瓔珞。了一切法皆悉幻化為莊嚴故。菩提場瓔珞。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為莊嚴故。力無所畏佛不共法以為瓔珞。不舍淨戒根本體性為莊嚴故是名為十。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諸三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有于一種三昧瓔珞莊嚴。雲何為一。謂于一切眾生界中發起慈心。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三昧瓔珞莊嚴。謂質直心及柔軟心。菩薩復有三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非幻非諂非假。菩薩復有四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隨順欲不隨順。不順于痴不順于怖。菩薩復有五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斷于五種障礙。一者愛欲二者害三者昏沉四者掉悔五者疑心。斷此五蓋以為莊嚴。菩薩復有六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菩薩復有七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忘失菩提之心。隨順修學七菩提分。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舍覺分定覺分。菩薩復有八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菩薩復有九種三昧瓔珞莊嚴。雲何為九。善男子此菩薩心無有忘失。大悲威力不舍眾生。修習建立九次第定。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于初禪得圓滿住。除滅尋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得圓滿住。離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入第三禪得圓滿住。斷樂先除苦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禪得圓滿住。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于空無邊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于無邊識處得圓滿住。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于無所有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于非想非非想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于滅受想定得圓滿住。如是善巧方便力故真際現前。由先滅力于此安住。然後利樂一切眾生。隨諸法門令得成熟。是名菩薩九種三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復有十種三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法性無亂故。妙定圓滿故。不舍精進故。常樂寂靜故。不斷善根故。心不散亂故。身得安樂故。觀察諸法故。得心自在故。得聖種性故。善男子此是菩薩十種三昧瓔珞莊嚴。
善男子雲何名為菩薩智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一智慧瓔珞莊嚴。雲何為一。所謂一切法中斷除疑惑。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智慧瓔珞莊嚴。謂遠離惡作現起煩惱。菩薩復有三種智慧瓔珞莊嚴。謂斷除愚痴破無明藏除去黑暗。菩薩復有四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苦智慧斷集智慧。證滅智慧修道智慧。菩薩復有五種智慧瓔珞莊嚴。謂戒蘊清淨。戒體如空不可得故。定蘊清淨。發勝智慧起動念故。解脫蘊清淨。一切諸法體無二故。解脫知見蘊清淨。了知三世體平等故。法蘊清淨。諸法體性無染著故。菩薩復有六種智慧瓔珞莊嚴。謂布施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眾生輪清淨。了所化生皆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求世間異熟果故。淨戒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身輪清淨。猶如鏡像體平等故。語輪清淨。猶如谷響體平等故。意輪清淨。了心如幻體平等故。安忍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離清淨。忍受粗惡加毀辱故。離愛清淨。斷于稱贊敬養等故。斷支節清淨。觀察法身體無二故。精進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無功用清淨。觀察生死猶如夢故。堅固清淨。心如金剛不可壞故。取舍清淨。超過諸相無取舍故。靜慮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本性清淨無轉智故。妙觀清淨。無執著故。因緣清淨。生神通故。方便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財攝清淨。成熟一切眾生界故。總持清淨。受持一切妙法門故。大願清淨。莊嚴種種淨佛剎故。菩薩復有七種智慧瓔珞莊嚴。所謂無念智慧。住于離念四念住故。無生滅智住正斷故。身心寂靜住神足故。具知根智住諸根故。摧破四魔住諸力故。知法本性住七覺故。知去來智住八聖故。菩薩復有八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妙正智入寂靜故。知深觀智無翳障故。知諸蘊智悟法蘊故。知諸界智空平等故。知諸處智了空聚故。知因緣智住無我故。知真諦智心無亂故。知厭離智如實觀察真實法故。菩薩復有九種智慧瓔珞莊嚴。雲何為九。謂知過去智前際清淨故。知未來智後際清淨故。知現在智中際清淨故。知正定智因無滅故。知不定智緣和合故。知邪定智邪業成故。佛平等智法身德故。法平等智法無染故。僧平等智無為德故。是名為九。菩薩復有十種智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知如幻智積集相故。知如夢智分別相故。知如焰智輪轉相故。知如像智不往來故。知如影智因緣合故。知如響智緣起相故。知法界智不可壞故。知真如智無住相故。知真際智湛然淨故。知有為智無為性故。是名為十。善男子是名菩薩十種智慧瓔珞莊嚴。善男子雲何名為一切菩薩陀羅尼門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有一陀羅尼門瓔珞莊嚴。雲何為一。所謂正念不忘。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文持義持。菩薩有三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于義善巧。于文善巧分析善巧。菩薩有四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不著語不謇澀語。分明辯語無雜亂語。菩薩有五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知所聞義隨順行故。知諸文身隨順行故。知了義經隨順行故。知于一切補特伽羅音聲法智隨順行故。知諸世間出世間法隨順行故。菩薩有六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如所說理而修行故。證真起說隨宜演故。所言誠諦無諂誑故。言常威德不舍大悲說正法故。善知根器巧能演說無增減故。得世間智知時而說不非時故。菩薩有七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迅疾辯捷利辯。如意辯無著辯。威德辯無錯謬辯。一切世間最上妙辯。菩薩有八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善知天語龍語。夜叉語乾闥婆語。阿修羅語迦樓羅語。緊那羅語摩羅加人非人等。乃至一切眾生語言。菩薩有九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何等為九。所謂處眾無畏。摧諸異學。說法無畏。善答問難知廣大說。知隨意說。行正直行顯金剛力。示現劫燒破著常想。說諸乘法成就眾生。是名為九。菩薩有十陀羅尼門瓔珞莊嚴。雲何為十。所謂善能除斷一切疑難。善知一切廣大法門。善得無師自然智慧。善說無盡字句法門。善說一切圓滿深義。善能開示無邊佛法。善說無邊煩惱過患。善說無量深解脫門。善能深入眾生根性。善入如來無著無礙辯才智慧。是名為十。善男子是名菩薩陀羅尼門瓔珞莊嚴。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八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菩薩瓔珞莊嚴品第六之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四瓔珞義。而說偈言。
大智慧者四瓔珞莊嚴最上第一乘
淨戒三昧智慧門勝妙真言決定說
無眾生皆愛樂關閉一切惡趣門
能令智者處人天此圓滿戒為瓔珞
身口意業皆清淨所有願欲悉皆圓
正精進行堅固求此戒瓔珞莊嚴體
成就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亦復然
及證無上大涅�此戒瓔珞莊嚴體
不破尸羅清淨戒淳淨無雜及清涼
得身自在法亦然此戒瓔珞莊嚴體
若得具于清淨施安忍精進淨亦然
諸禪智慧方便門及不放逸智清淨
不動堅固妙安立甚深教證無退心
遠離懶墮知足修此戒清淨莊嚴體
聖者贊戒勤精進彼人憂惱永不生
所作眾善無悔心此即淨戒莊嚴體
處眾無畏無驚怖得極決定寂靜心
三有牢獄不能羈得大名稱堪任力
既自調伏知他意此即淨戒所莊嚴
以諸相好莊嚴身即是淨戒莊嚴體
如說而行能淨語即具足智語莊嚴
得無煩惱莊嚴心即是淨戒之瓔珞
最勝大願嚴佛剎成就眾生第一乘
不造一切惡業因令所生處皆嚴飾
學佛能嚴菩薩行善根回向嚴道場
力無畏法盡莊嚴亦復莊嚴變化智
慈定瓔珞能遍覆柔和質直智皆圓
已絕幻偽諂誑心愛恚痴怖無隨轉
斷除五蓋為瓔珞勤修六念所莊嚴
七覺八道三摩提九次第定常修習
稱性勤修于止觀樂住寂靜諦思惟
正念不斷諸善根得聖種性心自在
智于諸法無疑惑現行惡作永不生
無明痴悉皆除于諦智中光普照
苦集滅道智清淨不可得故淨尸羅
超過念慧清淨禪二相兼忘淨解脫
智見不著于三世法蘊清淨無染成
亦無能念清淨心智慧莊嚴皆具足
由依智慧為瓔珞能淨施戒等三輪
以無住相施眾生便得布施三輪淨
眾生菩提及自己知如夢幻無所求
以智慧故戒莊嚴便能得戒三輪淨
身語及心如鏡像如響如幻淨無瑕
以智慧故忍莊嚴彼忍三輪盡清淨
智達無高亦無下常觀淨妙真法身
以智慧故勤莊嚴精進三輪亦清淨
其心任運能堅固無取無舍相皆空
以智慧故定莊嚴禪定便得三輪淨
本性深觀因緣淨無動無著起神通
以智慧故方便嚴彼得三輪盡清淨
善攝真言願精進化生妙法剎莊嚴
常住念處無念心正斷之中心不二
欲勤心觀神通足知諸眾生根性殊
安住諸力摧眾魔正念覺知諸法性
無去無來道亦爾此名智慧瓔珞嚴
深入寂靜奢摩他毗缽舍那無不照
了知法蘊成蘊智知界平等如虛空
諸處空聚亦善知法本無我因緣起
知四真諦無散亂觀法真實厭世間
三際智淨無著心為安眾生了三聚
知三寶體同一相皆智瓔珞所莊嚴
智積聚相如幻成分別根本皆如夢
輪轉無實如陽焰無往無來鏡像身
因緣和合如影生但從緣起猶如響
法界真常性無壞真諦無住始能知
真際湛然不動搖有為無為無二體
此深廣智為瓔珞莊嚴菩薩證菩提
得無忘念總持門所聞語義持無失
一切字義微細了善巧分析智常通
執著謇訥語皆亡詞理分明無錯亂
隨所聞法常求義于文具足智超勝
依了義經之所行知法體中無我相
善知世法出世法皆是總持之所嚴
隨真諦轉如說行知時說法人敬受
說此法者無空過順時無缺無悔心
獲得速疾妙辯才捷利如意無所著
具德無錯妙分析如巧飾妙莊嚴
善知天龍諸語言夜叉乾闥阿甦洛
迦樓緊那摩等一切眾生諸語言
處眾無畏如牛王摧諸外道如香象
說法無畏如師子問難皆答若泉流
說廣大法摧慢山隨心樂說皆如意
凶惡為現金剛像劫火焚燒五欲心
隨機所樂說三乘是義非義皆明斷
顯示覺悟廣大法自然智現不從師
說無盡字智無余解微細義皆圓滿
說諸佛法無邊際如煩惱過亦無邊
解脫功德難稱量知眾生根無不盡
得佛所說四無畏秘密瓔珞作莊嚴
彼諸瓔珞莊嚴身已說未說諸功德
設復精勤經劫演所有功德不能窮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聞是法已即從座起。合掌恭敬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出世間說勝妙法。多所利樂一切眾生。皆稱根性令其歡喜。于未來世能生菩薩一切善根。能令一切初發心者生清淨心。趣向菩提行一乘道。得不退轉受佛灌頂。即于此生得菩提分。一生當證無上菩提。顯此菩薩因果不滅。正定眾生為說其因。邪定眾生示現大悲久令趣入。不定眾生各隨其心差別安處。樂三乘者各隨其根令願滿足。乃至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悉令莊嚴。所以者何若佛出世。則如是等種種希有。奇特之法皆悉出現。大菩薩眾寶座寶帳。種種寶樹微妙莊嚴。大會道場悉皆出現。一切聲聞及闢支佛。于百千劫不能思量況能顯示。世尊如我惟忖。無智眾生甚為可愍。佛說如是甚深大乘。顯示如是奇特道場。不能發起大菩提心。而反希求二乘涅�人天安樂故為可愍。何以故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一切二乘不能及故。世尊譬如有人。棄舍無價吠琉璃寶。乃取假偽琉璃之珠。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棄舍大乘乃求聲聞緣覺菩提人天安樂。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此法門或已發起大菩提心或當發起。不久皆得無上菩提。及前所說殊勝功德具足圓滿。說此瓔珞法門之時。于此會中三十俱胝那由他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光普照莊嚴品第七
爾時世尊普觀菩薩人天大眾。知其于法深生渴仰心未滿足。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于八種大光普照莊嚴法門。彼光照故心開明了遠離愚。以大丈夫菩薩莊嚴而嚴其身修菩薩行及安眾生。于此行中何等為八。所謂念光普照意光普照。解光普照法光普照智光普照。諦光普照。神通光普照修行光普照。是為八種光照莊嚴。善男子雲何名為念光普照。善男子菩薩有八念光普照莊嚴。雲何為八。所謂一者憶念普善常不忘失。二者已修善根當令增長。三者隨所聞法憶持不忘。四者于甚深義微細解了。五者其心不隨六塵境轉。六者恆以正念守護根門。七者為斷一切不善法故。為令善法得圓滿故常念諸佛。八者為欲守護諸佛法城。念為先導得大光明。善男子是名菩薩八種念光普照莊嚴。善男子菩薩有八意光普照莊嚴。雲何為八。所謂依于義意不依語意。依于智意不依識意。依于法意不依煩惱意。依于理意不依非理意。依菩提心意不依二乘意。依廣大意不依狹劣意。依于佛意不依眾魔意。依大悲意不依損害眾生之意。是名菩薩八種意光普照莊嚴。善男子菩薩有八解光普照莊嚴。能知諸法何等為八。所謂知一切法知眾生行。知眾生心知四無礙。知法體性本有光明。知于廣大莊嚴之法。知于了義不了義法。知一切佛深廣妙法。是名菩薩八種解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法光普照莊嚴。雲何為八。所謂世間法光照莊嚴。說諸眾生所造業故。出世間法光照莊嚴。為求解脫諸眾生等說般若故。無過染法光照莊嚴。修習妙智及聖道故。無煩惱法光照莊嚴。不起欲有無明見故。為無為法光照莊嚴。無作解脫常現前故。聖煩惱法光照莊嚴。觀察煩惱客塵相故。無煩惱法光照莊嚴。知心本性淨光明故。大涅�法光照莊嚴。知一切法本寂滅故。是為菩薩八種法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智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八人智光照莊嚴。須陀洹智光照莊嚴。斯陀含智光照莊嚴。阿那含智光照莊嚴。阿羅漢智光照莊嚴。闢支佛智光照莊嚴。諸菩薩智光照莊嚴。佛菩提智光照莊嚴。是名菩薩八種智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諦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修習真諦能得解脫現前覺故。是為菩薩第一諦光普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須陀洹。是為第二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斯陀含。是為第三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阿那含。是為第四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阿羅漢。是為第五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闢支佛。是為第六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菩薩忍。是為第七光照莊嚴。修習真諦悟佛菩提。是為第八光照莊嚴。是名菩薩八種諦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神通大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光明大光普照莊嚴。天眼見盡種種色故。微細智慧光照莊嚴。天耳遠聞種種法故。隨順正念光照莊嚴。億念過去無量劫中宿住事故。本性智慧光照莊嚴。微細善觀眾生心故。知虛空性無有障礙光照莊嚴。無邊類剎自在行故。清淨智慧光照莊嚴。無煩惱智得圓滿故。大福德聚光照莊嚴。養育慈念諸眾生故。大智慧聚光照莊嚴。斷諸眾生種種疑故。是名菩薩八種神通光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九修行因得光照莊嚴。何等為九。所謂從修行因得智光照以為莊嚴。從修行因得于般若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于覺悟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于正見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奢摩他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深妙觀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知他心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不退動及正解脫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極究竟光照莊嚴。是名菩薩九修行因。得普光照以為莊嚴。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世淨業利生念不忘
定慧積善根為物皆回向
隨聞正憶念深義微細知
正念守根門塵境居然靜
惡法不應作善法要當修
圓滿念莊嚴自得佛加護
法城能善守勝法利眾生
離慧光圓能益人天眾
得此念光照疑惑悉皆除
自然念智中速證菩提果
以義莊嚴意不隨聲及文
依智清淨修不依分別識
法智莊嚴意破惑離愚痴
般若教智圓菩提無錯亂
求勝菩提意不雜于二乘
廣大無劣心順佛違魔教
大悲莊嚴意不暫惱眾生
所知法無疑不了義善巧
知眾生無畏無礙智無邊
作者本來空了法因緣起
善巧廣大說勝要甚深門
諸佛法無邊解了皆窮盡
以世法光照眾生業悉知
出世法光明般若虛空相
有過及無過自在智皆知
智契聖道修利物皆招果
有漏及無漏法光無不知
永斷煩惱源能作人天益
有為無為法智慧常順知
垢穢並皆無諸行得決定
遠離生死法無礙智常行
知煩惱根源性淨光明體
解脫涅�法生起本來如
無邊法光明莊嚴大乘體
第八人他智須陀洹亦然
及與斯陀含阿那含亦爾
羅漢闢支佛菩薩及如來
智于此法中一一皆隨轉
諦光照具足勇健妙修行
乘因得果圓不變真勝義
修習諸聖諦入解脫果門
四果次第成緣覺菩薩忍
能摧諸異道猶如師子王
覺悟佛菩提皆由諦光照
神通天眼見微細色無遺
天耳分明聞十方聲普了
念昔那由劫法界諸如來
善知眾生心自然智光照
自在游諸剎智光照無遺
色相如虛空無漏光嚴體
具足無邊福遍育諸眾生
無著智莊嚴有情疑網斷
因修得智慧覺悟辯無邊
正見止觀心究竟無邊際
知教行具足心念法智圓
諦光及神通光照莊嚴法
八種皆清淨是大威德光
雖未得菩提能作諸佛事
爾時世尊說此神通大光普照莊嚴法已。十方佛剎諸來菩薩。及諸人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種種供養恭敬禮拜。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般若根本事業莊嚴品第八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般若峰。承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大菩薩回向莊嚴陀羅尼門。諸佛菩薩大悲事業。菩薩瓔珞大光普照莊嚴法門。雲何修得彼一切法。為以何法而為根本。雲何得已永不忘失。慈念養育一切眾生。
爾時世尊告般若峰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若時。能于甚深般若根本安住不動。及能作于般若事業。則得如前回向總持乃至光照莊嚴功德。得已不失即是生長養育一切眾生之處。時般若峰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說。雲何名為般若根本。雲何名為般若事業。佛言善男子。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般若根本能生般若即般若母。般若事業即是所生。善男子若諸菩薩聞所未聞一切法門。即是般若根本之母。如其所聞廣為他說。即是般若所作事業。隨所聞法審諦思惟。即是般若根本之母。若思惟已為他顯示。即是般若所作事業。正念觀察是般若母。安置眾生于正念中是般若業。所作精進是般若母。正修行時是般若業。自心明了是般若母。顯示他人是般若業。樂住寂靜是般若母。知本寂靜是般若業。樂于獨處是般若母。一道清淨是般若業。修行妙觀是般若母。得慧解脫是般若業。修三解脫門是般若母。三智現前是般若業。修習念處是般若母。離念清淨是般若業。修習正斷是般若母。知法性斷是般若業。修習神足是般若母。無功用行是般若業。能信因緣是般若母。超過諸著是般若業。精純無雜是般若母。身心安樂是般若業。常念善法是般若母。不住念相是般若業。知定次第是般若母。得性等引是般若業。修習善根是般若母。善知過去展轉根性是般若業。堅住五力是般若母。能摧諸魔是般若業。順忍七種菩提分法是般若母。知諸法性隨順覺悟是般若業。集聖道分是般若母。知如筏喻既悟法體。不住于法及與非法是般若業。善能修行苦集滅道是般若母。滅諦現前是般若業。微細觀察不了義經是般若母。依了義經隨順修行是般若業。隨所聞法總持不忘是般若母。隨義修行是般若業。依智觀察是般若母。隨順智行是般若業。不執我人是般若母。依法修行是般若業。觀察諸法皆悉無常是般若母。知一切法本不生滅是般若業。觀察諸行悉皆是苦是般若母。了一切法本無有行是般若業。微細觀察諸法無我是般若母。知諸眾生本清淨智是般若業。微細觀察涅�寂靜是般若母。知一切法本自涅�是般若業。聞甚深義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義無礙是般若業。聞勝義諦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法無礙是般若業。聞妙言詞分析句義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詞無礙是般若業。聞佛辯才而不驚怖是般若母。得辯無礙是般若業。因于眾生及法緣慈是般若母。無緣之慈是般若業。為自他悲是般若母。遠離自他二種大悲是般若業。思惟法喜是般若母。無取無舍是般若業。離貪舍是般若母。無二種舍是般若業。常念諸佛是般若母。解了法身是般若業。常念于法是般若母于法無染是般若業。專心念僧是般若母。觀無為性是般若業。常念于舍是般若母。舍諸煩惱是般若業。常念淨戒是般若母。知無行戒是般若業。常念于天是般若母。法體清淨是般若業。具足多聞是般若母。處眾無畏是般若業。修勝善業是般若母。知無業報是般若業。知佛變化是般若母。得大智慧是般若業。為自利己是般若母。自利利他是般若業。能于八萬四千法蘊。平等受持是般若母。得于八萬四千法智是般若業。知說法智是般若母。知說不空是般若業。教令眾生發菩提心是般若母。安置眾生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不退地中是般若業。怖畏三有因業受生是般若母。不舍生死隨意受身是般若業。忍受音聲是般若母。修行性忍是般若業。若得盡智是般若母。得無生智是般若業。得隨順忍是般若母。得無生忍是般若業。住不退地是般若母。得灌頂地是般若業。坐菩提樹是般若母。知無不盡遍覺細念現證如如。剎那心滅與智相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薩般若事業究竟莊嚴。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聞法不放逸淨持般若母
慈力為他說勤修般若業
正念善思惟此是般若母
思己為他說即般若事業
若正念修習此是般若母
修己令他住即般若事業
若修正精進此是般若母
若修已演說即是般若業
若心與智俱此是般若母
若能說心智即般若事業
若獨寂靜行此是般若母
若無有身心即般若事業
若遠離憒鬧此是般若母
若獨住正念即般若事業
若愛樂深觀此是般若母
若得智解脫即般若事業
若修三解脫此是般若母
三智現在前即般若事業
若修習念住此是般若母
無念現在前即般若事業
舍惡修善業此是般若母
此法本性淨即般若事業
修習四神足此是般若母
神足無功用即般若事業
深信解脫門此是般若母
遠離心無著即般若事業
常精進無減此是般若母
若身心安樂即般若事業
善念不放逸此是般若母
不住一切處即般若事業
妙定隨覺悟此是般若母
本性等引行即般若事業
若住妙慧根此是般若母
知眾生諸根即般若事業
若修習五力此是般若母
得無摧伏智即般若事業
順忍七覺分此是般若母
隨覺諸法性即般若事業
修習聖道支此是般若母
能舍法非法即般若事業
知苦惡集生此是般若母
寂滅現在前即般若事業
觀察不了義此是般若母
依于了義經即般若事業
听法持無忘此是般若母
隨教能奉行即般若事業
不依識修禪此是般若母
依智而奉行即般若事業
無少人我執此是般若母
依法而修行即般若事業
知諸行無常此是般若母
知法本不生即般若事業
信諸行是苦此是般若母
若知無有行即般若事業
于空義觀察此是般若母
順義無二邊即般若事業
無我義斷疑此是般若母
此法本清淨即般若事業
信涅�寂靜此是般若母
眾生本性寂即般若事業
隨順觀深義此是般若母
隨覺義無礙即般若事業
若深信法性此是般若母
得法無礙解即般若事業
聞諸聲無怖此是般若母
分析詞無礙即般若事業
心不怖辯才此是般若母
得無礙辯才即般若事業
因生法起慈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緣慈即般若事業
為自他起悲此是般若母
為無二利悲即般若事業
于法愛樂喜此是般若母
無憂無愛喜即般若事業
若能無愛恚此是般若母
于二得解脫即般若事業
具足念諸佛此是般若母
若隨順法身即般若事業
恆時能念法此是般若母
若知法無著即般若事業
得具足念僧此是般若母
于無為隨覺即般若事業
智者恆念舍此是般若母
若舍諸煩惱即般若事業
若念清淨戒此是般若母
住無煩惱戒即般若事業
念大威德天此是般若母
恆念于寂靜即般若事業
隨求听聞法此是般若母
更無法可求即般若事業
能作妙善業此是般若母
更無業可為即般若事業
知示現涅�此是般若母
得大智威德即般若事業
得自利具足此是般若母
能多利眾生即般若事業
受持妙法蘊此是般若母
知己悟眾生即般若事業
若知他心智此是般若母
住三乘出離即般若事業
令起利他行此是般若母
若能平等利即般若事業
怖諸有焚燒此是般若母
不舍于生死即般若事業
隨順音聲忍此是般若母
修行于性忍即般若事業
若得于盡智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生智即般若事業
若修隨順忍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生忍即般若事業
若至不退地此是般若母
若得灌頂地即般若事業
若坐菩提樹此是般若母
若得一切智即般若事業
此諸般若業由發菩提心
若得心解脫成諸般若業
若于菩提心常安住不動
則成般若母常作諸事業
如是諸善業及佛諸勝義
神力無礙辯由勝菩提心
若贊菩提心所有諸功德
經于多億劫稱贊不能盡
以生三世佛一切諸功德
故說菩提心十方諸佛母
若有欲供養無量寂靜尊
當發菩提心福過供養佛
世尊說此般若波羅蜜母事業莊嚴法門時。十方無量無數佛剎六種震動。此眾妙寶莊嚴道場亦復震動。爾時般若峰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此十方界無量無數諸佛剎土六種震動。此眾寶網莊嚴道場。住在虛空亦六震動。佛告般若峰菩薩言。善男子由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若諸菩薩得此般若。心如虛空無有住著。我今為汝及此大眾說此法門。以是因緣今諸世界大地震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無畏辯才。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此菩薩名般若峰。佛言善男子。乃往古昔有佛出現。名吉祥守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妙有劫名無垢。彼界眾生受種種樂。壽命半劫無中夭者。彼世界中所有人天。色相飲食宮殿樓閣。受用資具皆等無異。但人地居天處虛空以分類別。彼世界中唯佛法王。更無別王不事余天。亦不禮事余諸神。不作余業不起余念。唯勤供佛听聞妙法。不處胎藏而皆化生。無女人名亦無罪名無犯戒名。其中眾生唯常勤修此般若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彼吉祥守護如來。有四萬二千諸菩薩眾八萬四千聲聞弟子。善男子彼諸菩薩。皆有廣大無量無邊辯才智慧。爾時彼佛總集一百俱胝難問。普告一切菩薩眾言。汝大眾中誰能勇猛。發起出世大丈夫心。于我總集百俱胝難。能于幾時一一難中。各以百千俱胝法門而解釋者。時此會中或有菩薩前白佛言。我于一日當能解釋。或有菩薩言七日夜當能解釋。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或言六月或言一年當解釋者。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念意。前白吉祥守護佛言。世尊我當不起于座不易威儀。對于如來及大眾前。悉能解釋如是諸難。說此語已即于此時。作師子吼現自在力。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令其警覺。時會大眾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甦夜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淨居如是諸天。蒙光警覺悉來集會。及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與非人。在家出家無量品類。蒙光警覺悉來會坐。如是經于一剎那頃未及須臾。令此道場縱廣正等十千由旬。爾時念意菩薩。見此大眾悉已雲集。以福德力及智慧力。念力法力陀羅尼力。妙辯才力大無畏力佛威德力。以是力故于彼總集百俱胝難。聞已受持。對彼如來及于大眾。于前難中一一各以百千俱胝法門解釋。圓滿無缺無能摧壞。隨其流類應其根器。而演說之相續不斷。字句義理微妙分析。說此法時其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從四天王天乃至淨居一切諸天。悉聞其聲悉解其義。是諸天眾發如是言。奇特希有念意菩薩乃能如是。善男子念意菩薩說此法時。會中有六十千俱胝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十千俱胝那由他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吉祥守護如來。稱贊念意菩薩言。善哉善哉真大丈夫。釋迦牟尼佛告無畏辯才菩薩言。善男子于汝意雲何。爾時念意菩薩豈異人乎。今般若峰菩薩是也。善男子以是菩薩。有于如是無量辯才智慧高勝。名般若峰。因此菩薩辯才智慧。令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出現世間。佛說是已。爾時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數不可稱不可量。種種佛剎諸大威德菩薩摩訶薩。及大威德無量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切大眾。聞佛說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踴躍歡喜。以種種花香涂香末香。及諸瓔珞帶衣服幢幡傘蓋。及種種音樂所謂箜篌琵琶。鼓笛歌吹美妙樂音。以用供養佛及大眾。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六俱胝那由他菩薩皆得無生法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八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九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功德軌儀品第九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秘密主金剛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陀羅尼門。如是一切陀羅尼門。雲何名為陀羅尼門。何等陀羅尼能為一切陀羅尼母。何等陀羅尼普能利樂一切眾生。何等陀羅尼能令有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
爾時世尊告秘密主金剛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有一陀羅尼。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名守護國界主。若有菩薩受持證得此陀羅尼。則得其身同如意寶。眾生見者所願滿足。亦能速得無上菩提。
爾時金剛手聞是語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說此陀羅尼。少分功能軌儀法則。我等聞已精勤修習。便能證得此陀羅尼。佛告秘密主言。善男子毗盧遮那世尊。色究竟天為天帝釋及諸天眾已廣宣說。我今于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為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說于此陀羅尼門汝當諦听。善男子陀羅尼母所謂。oṃ��字所以者何。三字和合為��字故。謂a婀u烏ma莽一婀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性義是自在義。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隨心自在。又法身義。二烏字者即報身義。三莽字者是化身義。以合三字共為��字。攝義無邊故為一切陀羅尼首。與諸字義而作先導。即一切法所生之處。三世諸佛皆觀此字而得菩提。故為一切陀羅尼母。一切菩薩從此而生。一切諸佛從此出現。即是諸佛一切菩薩諸陀羅尼集會之處。猶如國王住于王城。臣佐輔翼�_ 啤;虺 窩冊骰構榛示印1匱縴謀即憂 頡5 醞踝⊥踔 礎K洳凰滌嘍薏簧恪4送勇弈嵋喔慈縭恰K淥狄蛔治匏皇鍘br />
爾時秘密主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常住平等三昧。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今者雲何但言守護國界主耶。諸有貧窮孤煢困苦。無依無歸無救無護。何不愍念而守護耶。
爾時如來無上調御。告秘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諦听諦听當為汝說。諸佛如來非不住于平等三昧。由平等故守護國王。善男子譬如良醫見小嬰孩。身縈疾病不勝醫藥。乃以良藥令母服之。由母服藥力及于乳。其子飲乳疾病皆除。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哀愍一切守護國王。若護國王獲七勝益何等為七。所謂若能守護國王即是守護國之太子。若守護太子即守護大臣。若守護大臣即守護百姓。若守護百姓即守護庫藏。若守護庫藏即守護四兵。若守護四兵即守護鄰國。若能如是一切皆安。善男子是故國王與諸眾生。為日為月為燈為眼為父為母。若諸有情無眼無燈無日無月無父無母身命可存。若無國王不可安立。又善男子如大龍池。龍若住時水常盈滿。黿鼉魚鱉水族皆安。龍若去時水便枯涸。水性之屬皆滅無余。國王亦爾。若諸國王受持于此陀羅尼門。能令無量無數眾生。現在安樂長守尊貴。身壞命終得生善道。是知國主善能關閉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正路。故我偏說守護國王。
爾時世尊復告秘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軌儀法則。諦听諦听。我今為此陀羅尼故。說金剛城大曼荼羅軌儀法則。善男子若欲建立曼荼羅時。金剛阿梨先擇其地若山若野。其地若有種種果木。軟草名花平坦可樂。或有清淨池沼澄潭泉流盈滿。諸佛稱贊可以建立曼荼羅場。或大河側或近龍池蓮華莊嚴。所謂優缽羅花拘勿頭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復有鳧雁鴛鴦白鶴孔雀。鸚鵡舍利拘枳羅等。諸妙鳥王翔集莊嚴。或是諸佛及諸菩薩獨覺聲聞。曾所止住寂靜可贊。諸天龍等所守護處。及余城邑聚落僧房舍宅堂閣。塔廟天祠牛所住處。閑靜園苑空舍之中。並可建立此曼荼羅。若無如是稱法之處。不復簡擇隨所便宜以用安置。但隨心地作曼荼羅。復次善男子若阿梨選擇地時。其地若有沙石瓦礫樹根株杌發毛爪齒糠䴬灰炭骸骨冢墓蛇窟蟻穴。如是等地不堪建立曼荼羅場。既擇地已阿梨當選好宿直日。于清旦時吉祥相時。五體投地禮如來足。隨其力分隨心廣狹以建壇場。量極大者一千由旬。或復九百七百五百。三百一百一由旬量。或七肘量五肘三肘。或一肘量或一手掌乃至一爪甲量。我今當說作金剛城勝曼荼羅量之儀則。當方作面開一門。上安閥閱以為莊嚴。一面各自有三十二磔手之量。四周欄𧁓畫成三重共十二角。以種種寶用作花而為莊嚴。于壇中心畫毗盧遮那如來之像。並畫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四佛各四菩薩。或安種子。一一菩薩各有一拘胝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次安十二供養菩薩。最外一院安置十天。彼一一尊各有真言。五佛真言已如上說。
��(一)薩怛�二合二)�入)日哩(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 蜿二合二)�入)日哩(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達摩(二)�入)日哩(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羯摩(二)�入)日哩(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薩�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 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 M(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娑度(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 蜿二合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諦者(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計睹(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悉蜜多(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達摩(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底乞史那(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系睹(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磨灑(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羯磨(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 蛉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藥乞灑(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珊第(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𨫌洗(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摩㘑(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擬諦(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你哩(二合)諦(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努閉(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補澀閉(二合引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阿嚕計(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𤢂第(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阿舍(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波(引)舍(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娑普(二合)吒(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入)折�二合引二)𤢂吒(三)娑�二合引)賀(引四)
��(一)因達�二合)也(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阿仡乃(二合)裔(上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閻麼也(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泥(上)以低(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上)嚕那也(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麼那(平)吠(上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拘米� 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伊舍娜(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陀羅𠐔(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一)末�二合)沒泥(二)娑�二合引)賀(引三)
爾時佛告秘密主言。依此軌儀次第安布。皆周畢已。其阿梨為入壇者。先當授與三昧耶戒以為先導。然後灌頂既灌頂已。然後教其念誦真言。唇齒相合其舌微動勿使出聲。量力記數及時多少以為常限。要當要期得勝境界。若無克獲不出道場。如是精勤以求悉地。我今當說用珠差別。而說偈言。
佛部紹佛種當用菩提子
金剛部中珠亦用金剛子
寶部之中用金等寶為珠
真珠為念珠諸佛所稱贊
蓮華部中用蓮華子為尊
羯摩部中珠種種和合作
五部掏珠法用大拇指同
佛部頭指承金剛部中指
寶部無名指蓮華部合三
羯摩四指承皆用于初節
金珠兩倍福真珠得俱胝
金剛蓮子珠百千俱胝福
若持菩提子及以和合珠
無數福莊嚴諸佛之所說
珠有一百八攝亂心不馳
毗盧遮那印當鼻端系想
為除煩惱等增長三摩提
當想于本尊護摩勤念誦
先觀月輪淨想自坐輪中
發焰光熾然天光嚴自體
十方現在佛五色青白珠
莊嚴極可尊常觀現前住
三千塵數佛悉來入我身
我身等虛空扇底迦供養
想菩薩歡喜是增長護摩
忿怒入我身內外冤皆滅
美色菩薩入想敬愛相成
瑜伽內護摩過去諸佛說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秘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諦听諦听此一字陀羅尼門。即是一切陀羅尼母。無邊俱胝陀羅尼門以為眷屬。若有觀察此陀羅尼。無邊俱胝三昧現前。過去現在一切諸佛。由觀察此陀羅尼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今為諸國王。略說一字令得受持。若諸國王得一字觀。一剎那頃便得五種三昧現前。所有煩惱不復現起。善男子此大金剛城曼荼羅。所有功能不可思議。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入此曼荼羅者。則為已見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何以故此曼荼羅。即是一切諸佛賢聖集會議論甚深法處。若能入者。則為諸佛一切菩薩證知護念。為諸如來法王真子。能為一切眾生之父。紹三寶種斷三惡趣。開人天門住不退地。遠一切罪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以為瓔珞而自莊嚴。善男子隨其城邑。有此道場受持修行。四天大王帝釋諸天八部擁護。于此國土常無饑饉亦無冤敵。一切人畜無諸災疫。諸國小王欽德歸化。于諸王中殊勝第一。遠離一切憂患苦惱。隨其壽命安隱快樂。乃至夢中常見一切諸佛菩薩。轉身受生常得安樂。有大名稱富有財寶。好行惠施能修安忍。具足智慧愛樂善法。生生常得宿住智慧。于百千世作轉輪王。那由他劫作天帝釋。百俱胝世常作人王。秘密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為欲利樂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入此金剛曼荼羅者。其福勝彼。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曼荼羅已說三身法
法身及報化相續次第成
修佛菩提中最勝微妙法
不久當成佛三身皆得圓
十方諸世尊共證知護念
當成法王子持佛種常全
已斷惡趣因復遠諸苦果
隨順不退轉修行趣菩提
常安住勤修三十七道品
又住四梵住無畏十力中
若見此道場遠離一切罪
應受人天等敬養尊重心
現世成如來眾生痴滅
諸天恆見佛常護道場門
金剛道場中若得灌頂者
法王子灌頂不久必當成
千世為輪王那由他帝釋
億劫四王位無數世人王
十度悉皆圓安住于十地
成就十種智十自在皆通
趣三解脫門建立三乘法
隨順成佛地相好以莊嚴
轉生所受身得樂大名稱
能脫諸病惱智慧決無疑
富貴施貧窮安忍愛樂善
生生知宿住世世盡端嚴
世界如恆沙滿中皆七寶
淨心將布施緣覺及聲聞
若發菩提心為利諸含識
入此道場者此福勝過前
從發菩提心生佛及菩薩
從菩薩流出緣覺與聲聞
及色究竟天剎利諸族姓
並余諸善業凡夫之所行
菩提心出生菩薩不退地
故修諸勝行先發菩提心
爾時秘密主金剛手。聞說此已白佛言。世尊我今聞此大金剛城曼荼羅一切陀羅尼母一切如來成正覺法心。得清淨歡喜踴躍。隨其所在國土城邑。若有建立此曼茶羅。我秘密主以陀羅尼而為供養。即說陀羅尼曰。
曩謨(一)� 蜿二合)怛�二合)也耶(二)曩謨剏[二合)播曩曳(平三)摩賀(四)藥乞叉(二合)犀那缽戴曳(平五)摩賀(引)麼𨫌(六)缽�二合)訖�二合)摩也(七)摩賀剏[二合八)謎�兌九)��(十)阿沒㗚(二合)多(十一)軍吒𠼝(十二)�十三)發(十四)翳系(十五)翳奚(十六)阿劫臘摩(十七)阿劫臘摩(十八)阿迦哩灑(二合)也(十九)阿迦哩灑(二合)也(二十)�入)質哩(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一)薩瑌齥E 二合二十二)那伽難(上二十三)室� 上二十四)頻那頻那(二十五)�入)折�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六)跛吒(上)也跛吒(上)也(二十七)�入)折�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陀陀陀(三十一)�入)折�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三十二)薩𣇪龤@ 二合三十三)娜健難(三十四)毗灑耶毗灑耶(三十五)仡�二合)娑仡�二合)娑(三十六)娑麼娑麼(三十七)彌勃多(二合)入�二合)�三十八)摩哩那(三十九)�入)折哩(二合)娜(乃也反四十)那賴也那賴也(四十一)戶拁�四十二)�四十三)阿沒哩(二合)多(四十四)�入)哩灑(二合)你(四十五)�入)哩殺睹(四十六)禰�上)娑(上)滿低曩(上鼻音乃也反四十七)(四十八)�上已下同)�四十九)�上)�奚以反下同)�五十)𨫌𨫌𨫌(五十一)娑�二合引)賀(引五十二)
世尊我今復當說于念誦軌儀法則。金剛阿梨凡欲所為。要當先于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若有國土亢陽無雨。金剛阿梨往有蓮華大龍池所。或河流岸或復小池。當結大界。或四方界或四隅界。結護己身此處作壇壇上圖畫七頭龍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涂香末香花資具種種供養。壇場四面懸青色幡建赤色幢。當以谷麥油麻大麥臘沓子銀金錢等投龍池中。右繞四面合掌禮拜以為供養。次備飲食以為供養。謂酪密酥乳糜白粳米飯種種飲食。轉讀大孔雀王經。起大悲心發大誓願。為諸眾生祈降甘雨。作是法已若不降雨。當以忿怒尊陀羅尼念誦加持。我當自來以金剛杵。而擬龍頭令彼驚怖。時龍雲中恭敬合掌。下微細雨普遍充洽龍亦歡喜。唯除眾生有決定業甘雨不降余必應心。念誦之時食三白食。所謂乳酪及白粳米。誦十萬遍便得成就。
若雨過多便誦止雨陀羅尼曰。
��(一)阿蜜㗚低底(二)�三)底瑟 (二合四)娑�二合引)賀(引五)
誦此陀羅尼七遍。或以缽器或瓶缸等盛蜀葵花。以缽瓶等覆在地上便即晴明。
若他方冤敵來相侵擾。當誦此陀羅尼曰。
南謨(一)� 蜿二合)怛�二合)耶也(二)��(三)阿蜜㗚多(四)蒄袧�二合)阿蜜㗚低(五)�六)孽偬�七)曳(入)他甦�八)三昧也(九)摩奴三末�十)娑�二合引)賀(引十一)
燒安悉香以花置掌中。作金剛合掌誦此真言。四向散花冤賊退散。
若國土內一切災難諸惡鬼神。流行疫毒惱于人畜。及有他方冤敵侵擾。當作極大威德忿怒王金剛手甘露軍荼利金剛。啞啞而笑要勝秘密心法。亦取諸毒刺。火焚念誦而作護摩。如上災難皆悉消滅。若欲效驗先誦真言滿十萬遍即得悉地。
若欲先知善惡吉凶定不定者應當誦此陀羅尼曰。
南謨(一)� 蜿二合)怛�二合)耶也(二)南謨(三)始戰(二合)�剏[二合引)跛曩曳(四)摩賀(五)藥乞叉(二合)犀那缽戴曳(平六)翳(七)勿[亭*野](亭也反八)缽� 蠆二合)茗(九)娑茗(十)勿[亭*野](亭也反十一)三沒哩[亭*野](亭也反)睹(十二)��(十三)阿蜜㗚(二合)低(十四)怛你也(二合)他(十五)戰𠐔戰𠐔(十六)印𠐔泯𠐔(十七)僧羯[口*束*]摩(十八)泯𠐔(十九)阿尾奢矯禰(二十)缽�二合)尾奢矯禰(二十一)阿悉泯(二十二)阿瑟 (二合二十三)曼茶哩(二十四)缽扇努(二十五)那� 二十六)那哩迦(二十七)你尾那(二十八)斫芻灑(二十九)阿閉睹(三十)摩努山(三十一)斫芻入(拈熠反)眠斫芻(三十二)跛�二合)�入)多也(三十三)睹系那紇哩(二合)單(三十四)曳(入)寫紇哩(二合)單(三十五)曳(入)怛�二合三十六)悉他比單(三十七)怛(三十八)薩挽(三十九)捺哩灑(二合)也(四十)莎�二合引)賀(四十一引)
次說持念軌儀。金剛阿梨先以瞿摩夷涂成方壇。以乳酪末作你也(平二合)阿樂多(二合樂音闌格反)各盛滿碗置壇四角四角。置燈。然後散花燒安悉香。或于劍中或鏡或牆。或指或掌或燈或佛像。或水精或壇或琉璃中。稱心所欲見其善惡。當以童男或有童女。身無瘢痕清淨無過。澡浴身體著解白衣。誦此真言用加持之。我當至彼自現其身。隨其所問三世之事悉皆辯說。隨心疑惑悉皆斷除。若為癲癇鬼魅所著。當以楊枝及石榴枝。以上真言加持七遍。燒安悉香于地畫彼鬼神形像。令前童子執楊枝等。鞭彼圖畫鬼神形像胸背等處。時彼病人如撻其身。嗥叫啼泣叩頭求救。從今永去不敢更來。時阿梨令鬼立誓。若再來者願我眷屬喪滅無余。鬼立誓後更不再來病者平復。非唯去病種種勝事。此總持力皆得稱心成就所作。
爾時世尊告秘密主金剛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陀羅尼能與未來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一切如來悉皆隨喜。此陀羅尼能令眾生發菩提心。又令一切外道異見皆悉調伏。與諸佛法以為先導。隨諸國土有此總持。國無饑饉人民安樂。國主無病無復怨敵。佛法流通無諸障礙。秘密主菩薩以此陀羅尼為主覆護自身。能持種種陀羅尼寶。于夜中而為明炬。又以種種陀羅尼門。而作瓔珞莊嚴其身。以此陀羅尼而為先導。以此陀羅尼而為器仗。過現未來恆須執持。以此陀羅尼而為室宅。安住其中而行布施。守護淨戒修習安忍。勤行精進深入禪定照明般若。秘密主菩薩雲何安住于此陀羅尼中而行布施。秘密主以此菩薩。不舍平等而行施故。謂陀羅尼平等故布施平等。布施平等故我平等。我平等故眾生平等。眾生平等故法平等。法平等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陀羅尼平等故。此菩薩住陀羅尼能行布施。如是布施非隨煩惱而行布施。與勝義法相應布施。悉能舍離一切煩惱名最勝舍。諸見不起內外眷屬一切皆舍。秘密主此是安住陀羅尼住處修行布施。
秘密主雲何菩薩。住陀羅尼修行淨戒。此菩薩見身口意本性寂靜而護持戒。于身口意心無所著。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于內不依于外。不依蘊界處不依菩提。亦不依于陀羅尼門。不依涅�及一切法。護持淨戒亦不念言我能持戒。是為菩薩安住總持護持淨戒。秘密主雲何菩薩。住陀羅尼修習安忍。此菩薩修忍辱時。不見自身不見眾生。不見補特伽羅不見壽者。不見于我及以我所。此菩薩內心清淨眾生清淨一切法清淨。以無所依依清淨心而行安忍。此菩薩修安忍時。無有少法而可修習。亦無少法而可損減。亦無少法而可增長。亦不為于少法生故。亦不為于少法滅故。亦不為于少法盡故。亦不為于少寂靜故。亦不為于一切眾生無我性故。亦不為于一切眾生寂靜性故。亦不為于無恐怖故。亦不為于身滅盡故。亦不為于語言盡故。亦不為于心意盡故。並不為于如是等法修習安忍。此菩薩于身修安忍時。為他所害節節支解。當自觀察身與草木牆壁瓦礫等無有異。此菩薩于語修安忍時。為他毀辱以妙言詞而酬答之。自在觀察言語性空不可執持。體性寂靜無有住處。又此法體皆不相待。剎那剎那不相續故。如是觀察修行安忍。此菩薩于心修安忍時。無有濁亂亦無高下。見身與心各不相知。了見身心無有住處。此是菩薩安住總持修習安忍。
秘密主雲何菩薩。住陀羅尼勤行精進。此菩薩為欲增長諸善法故。勤行精進而觀法界。不見增長不見損減。無少真實可得成就。無少顛倒可得壞滅。無世界成無世界壞。依此清淨陀羅尼門。觀察諸法亦復如是。不見善法而可增長。不見惡法而可減滅。彼諸法性無大無小無有住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是知見一切諸法。依如是法莊嚴自身。為令眾生真實解了顛倒法故而為說法。如是說時觀察眾生實不可得。以知眾生不可得故。則一切法亦不可得。何以故謂離眾生無有少法而可得者。離法亦無眾生可得。又此法性即是我性。我性即是一切法性。一切法性即是佛性。此彼本性體平等故。觀察尋求如是佛法無少可得。法不可得故佛不可得。又能觀心尚不可得況所求法而當可得。內外能所二相俱忘。如是說法此是菩薩安住總持勤行精進。
秘密主菩薩雲何。住陀羅尼修習靜慮。此菩薩若入諸定。當入諸禪平等體性。非有成就非無成就。觀察諸定無增無減。不依諸境而有觀察悟諸禪定。及一切法平等體性。不亂不滅不相障礙。于諸淨慮支林功德。不依身求不依心求。如是入時依于實相真際法性而入于定。觀諸眾生體性平等諸法無生。如是相應修習于定。如是入定心不住內。亦不住外亦不住心。此菩薩不住于識。超過一切有見眾生持戒入禪。亦悉超過一切外道五通神仙聲聞緣覺一切三昧三摩缽底。此菩薩所有禪定。從陀羅尼而得出生。遠離諸見及諸煩惱。而皆回向無上菩提。成就眾生常住純一真實三昧。乃至涅�無有變異。是為菩薩住陀羅尼修習靜慮。秘密主雲何菩薩住陀羅尼。修習于法毗缽舍那。謂此菩薩以智慧眼明見諸法。非肉眼見非天眼見。此菩薩如是見時。見法寂靜見近寂靜。見無所行見無合會。虛閑寂靜無有成就。此菩薩以如是見見一切法。若見少法不名為見不見少法是名為見。何以故若見法體智慧不生。若無智慧亦無無智。亦無有見。如是見法非有我見。非眾生見非壽者見。非養育見非士夫見。非補特伽羅見。如是見者是名見法。如是見法即見眾生虛妄顛倒。是故菩薩于諸眾生。起極堅固大悲之心。作是念言奇哉眾生。如是妙法如是清淨雲何而為煩惱所纏恆受大苦。為欲令其解脫妄苦而起大悲。是為菩薩住陀羅尼修習于法毗缽舍那。佛言秘密主我于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毗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雲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听諦听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于鼻端想淨月輪。于月輪中作��字觀。作是觀已于夜後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于月輪作��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字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鑰。��字即是毗盧遮那佛之真身。��字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眾生乃至少分所有善根。善男子此陀羅尼具如是等不可思議威德功用。窮劫演說劫數可盡。此陀羅尼功用威德不可窮盡。爾時世尊欲重顯示此陀羅尼勝功德故。而說偈言。
若離煩惱塵能斷一切垢
離垢心清淨此寶炬總持
若身口意淨平等起慈心
光明如淨月此寶炬總持
解脫諸二見遠離念與疑
得智慧想心此寶炬總持
入于念智門大智功德具
如空際無垢此寶炬總持
不斷三寶種遠離三種垢
脫三有惑苦此寶炬總持
滅盡貪痴陰翳諸煩惱
不為劫濁亂此寶炬總持
上中下世界所有諸音聲
妙入無塵相此寶炬總持
具足甚深法無邊諸字句
脫我所二見此寶炬總持
妙建立四行具足于四禪
隨順得解脫此寶炬總持
得勝義法眼四攝梵住圓
五通為先導此寶炬總持
建立妙念處常隨順正斷
恆修四神足此寶炬總持
具信等五根安住于五力
速住七覺分此寶炬總持
八正道引攝住于止觀峰
俱解脫前導此寶炬總持
自在行地滿常隨解脫道
永斷一切過此寶炬總持
光明普照世如淨日月輪
能令眼清淨此寶炬總持
天眼妙清淨慧眼無翳障
法眼亦清淨此寶炬總持
能淨煩惱魔及淨蘊魔道
死魔已降伏諸魔軍退滅
總持自在住那由他剎中
見那由他佛听聞無上法
聞斯廣大法真明力念持
文義悉皆圓廣為眾生說
住此總持者于法微細知
分別諸因緣心智剎那滅
滿此總持者無著無所依
三智眼已明安住三解脫
得此最勝持廣說真言要
獲多總持法無量難可稱
諸定及解脫無量無有邊
游戲諸通明無邊門悉具
如大海無量能納諸細流
如是最勝明無邊法歸處
欲悟無盡智善入無盡聲
永滅結縛源說此真明法
若欲諸色相種族悉崇高
生生殊勝身獲得如意寶
能入甚深教忍不出不生
智地不動搖說此總持法
無數諸菩薩求無上菩提
得此陀羅尼菩提不難得
十方一切佛說法利眾生
得此最勝明辯才常不斷
得此真明法說法皆不空
知身根樂殊無量眾生喜
住此真明法轉于最勝輪
眾生脫苦源最勝乘安住
那由他億劫贊嘆此功能
此功德無邊佛說不能盡
爾時秘密主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聞說此已。歡喜踴躍即起合掌。右繞世尊經百千匝。還復本座恭敬瞻仰。佛說此陀羅尼功德品時。三十二那由他菩薩得此陀羅尼。無量無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九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No.0997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十
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阿世王受記品第十
爾時會中摩伽陀國主阿世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今在菩提樹下我之國土。說陀羅尼及曼荼羅。既有如是無量功德。何以摩伽陀國。風雨不節旱澇不調。饑饉相仍怨敵侵擾。疾疫災難無量百千。唯願世尊斷我疑網。
爾時世尊贊阿世作如是言。大王善哉善哉快問斯義。于未來世能多利益一切眾生。大王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王如王所言。于我國中常有饑饉怨敵等者。此守護國界主陀羅尼。以十六俱胝那由他陀羅尼而為眷屬。此大金剛城曼荼羅。三千五百曼荼羅以為眷屬。然彼一切皆以信心而為根本。以深般若而為先導。大菩提心及大悲心以為莊嚴。大王一切善法皆悉從此陀羅尼生。一切罪惡不信因果以為根本。大王汝今不信因果。耽五欲樂如大猛風。吹其信心及菩提心。大悲總持悉皆遠逝。大王今者雖有眼耳如聾盲人。不聞雷霆。不見日月。何以故汝王名字尚不自聞況于余聲。何謂王名。夫言王者即� 且濉 稚咚嬌嗄丈L淇蕹釤疚拗魑薰槲蘧然どM醯蔽坑髯魅縭茄浴H昴 嗄鍘N椅 曛韉本然と輟J美崠軟 в Q勻親稚呤親釷ひ濉J歉還笠迨親栽諞濉J鞘饈ひ迨怯旅鴕濉J嵌甦迨侵腔 濉J悄艽菝鷚磺兄諫x慢自高陵篾他義。大王汝于今者不信因果。親近惡友提婆達多。殺所生父囚系饑餓。渴乏不死而刖其足。復令調達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復放護財。狂醉惡象暴踐如來。大王汝今復有極大重罪。所謂挑壞一切眾生清淨法眼。斷滅諸佛真正之法關。閉人天涅�之門。開示三涂生死惡趣。所以者何汝是國王出游園苑。嚴備象駕一萬二萬。巾馭車馬二三十萬以為翊從。復以百姓所有膏血用涂象馬。時阿世王聞此語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惟忖不省曾以百姓膏血用涂象馬。世尊何以作如是說。佛言大王王之象馬。一一皆以郁金龍腦鏛㩦繻y輟︰臀 隳嚶猛肯舐懟H縭塹認憬猿靄儺鍘U 瓢儺杖繆褂吐欏F敦牙Э嗲Щё什啤2荒⺪涓幌籩 選J槍實敝 儺嶄嘌 蹺 椎謾H縭竅愕惹籩 蹌選4笸躒粢傻弊匝舶匆磺朽蜞簟M蛐帳芸喙蟺賾4笸醣貧嵐儺賬凶什粕痛禿攔蟆K熗罡徽摺H找嬪莩蕖F斗χ 咦 嫫肚睢A鈧釔度斯蘿淅Э唷M蹲鬮薜亟鄖蟪黽搖H縭侵 宋抻瀉蛻霞鞍 ^梨。自被袈裟不受禁戒無法自居。令諸有情心生輕賤不欲見聞。固是大王挑其法眼斷滅佛法。閉人天路開惡趣門。是故我言大王不聞自己名字。以是因緣如何更得此陀羅尼神力加護。大王我今當說古昔因緣。王當諦思解了其義。大王乃往古世有佛出現。名迦葉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說法初善中善後善開示梵行。彼時有王名訖哩枳。于彼如來深生淨信。王于中夜得二種夢。一者夢見有十獼猴。其九獼猴攝亂城中。一切人民妻妾男女。侵奪飲食破壞什物。仍以不淨而穢污之。唯一獼猴心懷知足。安坐樹上不擾居人。時九獼猴同心惱亂。此知足者作諸留難。驅逐出于獼猴眾會。第二夢者見一白象。猶如大山當帝王門。首尾有口皆食水草。雖恆飲啖身常羸瘦。時王寤已生大恐怖。召佔相者以原其夢。佔者白王九獼猴者即是九王。其知足者即是大王。是則九王同心篡奪大王寶位。象二口者即是九王食自國邑兼食王國。王聞此語驚怖毛豎而心未決。思欲見佛以斷所疑。即敕左右嚴備種種供養之具。一心往詣迦葉佛所到已作禮。持諸供具上獻如來。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于昨夜得不善夢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使斷疑網。時王具陳所夢白佛。佛言大王王之所夢。不在于王勿生憂懼。王善諦听當為王說。此是未來五濁惡世。有佛出現號釋迦牟尼。滅度之後遺法之相。大王十獼猴者即是彼佛十種弟子。王白佛言世尊何名彼佛十種弟子。迦葉佛言一貧畏不活而作沙門。二奴有怖畏而作沙門。三怖畏債負而作沙門。四求佛法過失而作沙門。五為勝他而作沙門。六為名稱而作沙門。七為生天而作沙門。八為利養而作沙門。九為欲求未來王位而作沙門。十真實心而作沙門。時彼大王白彼佛言。世尊此十沙門其相雲何。彼佛答言大王貧畏不活作沙門者。多有眾生不信因果。貪求財寶互相侵奪。遂感天地雨澤不時。五谷不登不充官稅。饑貧所逼蠰賣男女。無所投寄披掛遺棄樹上袈裟。自剃須發作沙門像。無阿梨亦無和上。無戒無法相似沙門。長時受行一切惡法。入僧伽藍自稱我是律師禪師法師大德。坐居眾首謂余僧言。汝等皆是我之弟子。于清信士族姓長者婆羅門家。出入游從多造過失。是名第一貧畏不活而作沙門。大王雲何名為奴有怖畏而作沙門。謂下賤奴婢作是思惟。雲何一生受他驅策。逃竄出家是為第二。大王雲何名為怖畏債負而作沙門。謂有眾生公私債負。息利既多酬還不遂。既被逼迫逃逝出家。是為第三。大王雲何名為求佛法過失而作沙門。謂諸外道心生嫉妒遂共集議。誰有聰明利根辯慧。入佛法中學彼所有世出世法。窺其是非還歸我眾。對于國王大臣長者。樹論議幢出其過失。摧壞破滅彼佛正法。是名第四。大王雲何名為求勝他故而作沙門。謂或有眾生聞有某甲披衣落發。多有伎能通達三藏。心生熱惱便即出家學經律論。所修善法皆欲勝彼。是名第五。大王雲何名為為名稱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竊自思惟。我若在家無有名稱。我應剃落披衣出家。勤學多聞受持禁戒。于大眾中坐禪入定使物知名。是為第六。大王雲何名為求生天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聞諸天中長壽快樂。我無方便而得上生。遂即剃發染衣出家。修持善法皆願生天。是為第七。大王雲何名為為利養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先有財寶更求勝處。得好精舍房院華飾。可以棲遲受用自他所有財產。是名第八。大王雲何名為欲求未來帝王位故而作沙門。謂有眾生見于國王。自在尊崇富貴安樂。便生愛樂遂求出家。所修善根惟願當生得居王位。是名第九。大王雲何名為真實心故而作沙門。謂有眾生雖生剎利大臣族姓婆羅門家。或生長者居士商主富貴之家盛年美貌。觀諸財色富貴榮顯。猶若浮雲泡幻電光生滅不住。遂起厭離發菩提心。親友珍財一切皆舍。出家慕道秉持律儀。學法修禪精勤匪懈。凡有所作皆為眾生。唯求無上菩提之果。是名第十真實心故而作沙門。大王當知如王所夢。見一獼猴少欲知足。獨處樹上不擾人者。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真實沙門。其九獼猴擾亂眾人。同心驅擯一獼猴者。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前九沙門。無沙門法故總名為相似沙門。同行惡行共驅于一真實沙門出于眾外。大王此惡沙門破戒行惡。污穢一切族姓之家。向于國王大臣官長。論說毀謗真實沙門。橫言是非雲是惡人破戒行惡。不合與我持戒比丘同共止住布薩說戒。亦不合同居一寺舍同一國邑。一切惡事皆推與彼真實沙門。蒙蔽國王大臣官長。遂令驅逐真實沙門盡出國界。其破戒者自在游行。而與國王大臣官長共為親厚。大王彼釋迦牟尼如來所有教法。一切天魔外道惡人五通神仙。皆不能壞乃至少分。而此名相諸惡沙門。皆悉毀滅令無有余。如須彌山假使盡于三千界中草木為薪。長時焚燒一毫無損。若劫火起火從內生。須更燒滅無余灰燼。爾時迦葉波佛為訖哩枳王。重說偈言。
貧畏不活而剃落言得敬養脫貧窮
散亂高舉務多財內虛不實如蘆葦
煩惱眷屬所迷醉斯人遠離大菩提
如負真金翻棄捐拾薪荷擔生歡喜
名利縈纏增懶惰惰增滅盡淨信心
信心既滅淨戒無無戒斷滅人天果
闌若閑林自安處本求名利及親知
遠離戒定智慧心但依豪貴親識住
自求三惡及八難貧窮下賤邊地生
譬如生盲至寶洲取石棄于如意寶
放逸馳蕩增勝負遠離戒行正念心
墮阿鼻獄極怖中經俱胝劫難解脫
內心恆為求名稱身口現說為菩提
如鳥飛空遇猛風飄落生死大苦海
薄福耽染天人女破戒遠離善業因
佛教皆為欲火燒如須彌山遇劫火
無菩提味唯求利恆為人說求菩提
心不住于解脫中如獼猴得堅椰子
如來為求正法寶投身懸崖大火坑
既聞法已隨順修怨親平等皆慈濟
雲何聞佛諸功德不生一念好樂心
唯愛非法遠菩提如生盲人示他道
迦葉如來說此偈已。復告訖哩枳王言。大王汝夢所見帝王門前二口白象。恆食水草身羸瘦者。亦非王事。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五濁惡世不信因果百官令長。上受帝王光寵榮祿。下于百姓非理追求。雖復貪求而多匱乏。賦稅無度萬民貧窮。貿易子孫家業蕩盡。投寺剃落寺復荒蕪。多惡比丘發心無地。遂投外道路伽耶等斷常諸見異學出家。邪見因緣師徒皆墮自入地獄。復與多人開地獄門。相引奔馳趣三惡道。閉人天路解脫無由。大王當知故此二夢並是釋迦如來遺法之相。非干王事。訖哩枳王聞此說已。永斷疑網歡喜踴躍。復以種種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迦葉如來。頂禮佛足右繞而退。
爾時釋迦如來說此語已。摩揭陀國主阿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于地獄。雲何得知誰人曾見。復雲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爾時世尊告阿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听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一者于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六者閉目不開。七者常覆頭面。八者側臥飲啖。九者身口臭穢。十者腳膝戰掉。十一鼻梁欹側。十二左眼動。十三兩目變赤。十四僕面而臥。十五身左脅著地而臥。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雲何為八。一者好舐其唇。二者身熱如火。三者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四者張口不合。五者兩目干枯如雕孔雀。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七者右膝先冷。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于水不與人故。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雲何為五。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舍。二者手足指。三者遍體流汗。四者出粗澀聲。五者口中咀沫。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雲何為十。一者臨終生于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二者身無痛苦。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四者于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于兄弟姊妹親識姓名。五者于善于惡心不錯亂。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七者知于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贊嘆。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于人趣中生。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雲何為十。一者起憐愍心二者發起善心。三者起歡喜心四者正念現前。五者無諸臭穢六者鼻無欹側。七者心無恚怒八者于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九者眼色清淨。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時阿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爾時如來知阿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爾時獄卒目振威。指阿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于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豎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甦。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甦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于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時阿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于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眾生。佛贊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听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沉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大王有智慧人如彼缽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𠎠岷漟頩啉梪蕉l閭諂稹4喲嗣丈德侍 <仁獻鴇愕檬詡恰J卑 ^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當于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如來囑累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世尊說此陀羅尼門。即是諸佛決定最勝妙陀羅尼。以無邊量名句字門。宣說趣入無邊義理。其義深遠。隨順覺悟因緣性故。難入。懈怠懶惰無由入故。難解。斷常見者不能了故。難見。依止六處不能見故。難悟。樂下乘者不能覺故。超權。是諸菩薩甚深境故。無相。是一切法真實印故。無開。法界平等無能所故。無異。體同虛空離二相故。無阿賴耶。超過一切所依處故。知眾生行。善解一切因緣法故。得深般若。光明照見諸法性故出生諸度。成就一切巧方便故。善分別法。具足四種無礙智故。身心普遍。能得廣大諸神通故。平等覺法。安住一乘教法中故。無無異行。入如虛空平等性故。亦無平等。于一切處無有對故。是無等等。一切無等唯與諸佛如來等故。遠離二相。出生諸法寂滅體故。諦觀文字。為欲安立一切法故。非言能說。即是真實勝義諦故。不礙宣說。普能隨順世俗諦故。能出生三寶能廣大三乘。能開三脫門能超出三界。能善覺三智能生如來金剛三昧。是一切法之所住處。是一切佛智慧之門。普能養育一切眾生。世尊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于此世尊無量三密一字陀羅尼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聞此法所有義理。應當信受應當書寫。應當讀誦應當修習。應當為人開示宣說。世尊若能如是乃至一偈一句一字。如是之人得福無量。是則名為知佛恩者。是念佛恩是報佛恩。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之人。所得福德不可稱量。善男子佛眼所見一切佛剎。假使有人以一切寶充滿其中。持用奉施一切如來。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若復有人能听此經一字一句。或生信樂或能受持。或復書寫或當讀誦。或正修習或廣為人演暢宣說。行住坐臥常勤精進。為令妙法久住世間。為令三寶不斷絕故。此人福德勝前布施諸佛福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眼所見諸佛剎滿中珍寶施如來
我說此福尚輕微以不聞此深經故
若得聞此妙經典甚深勝義悉皆圓
是故讀誦受持經斯福最勝過于彼
諸佛唯于法中住不因布施得菩提
若有受持佛法門即是能知佛恩者
是故供養佛福勘不及供養此深經
最勝福聚悉皆圓從此能生于善逝
若世無此勝經寶佛種法施悉皆無
亦無听法及修行眾生苦海常淪溺
無恩眾生謗此典彼破苦海法舟航
斷滅三寶罪根深墮阿鼻獄無由出
照明六度如燈炬吉祥寶聚等須彌
首楞嚴定等無邊及一切法皆從出
若有愚痴翳心眼此為慧日破迷心
憂惱赫日所𥰡y即宋 慮⻊拐br />
登最上乘不放逸此菩薩住勤修行
能得最靜大菩提非下劣乘之所得
所有人天勝妙樂聲聞緣覺得菩提
此經一切悉能生如摩尼寶隨心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出大音聲普告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諸大眾言。諸佛子我于無量無數劫中。精勤不懈一心專求修習于此諸佛世尊成就菩提不可思議秘密一字陀羅尼經。此大眾中誰能發起大勇猛心為大丈夫。能于如來般涅�後。受持讀誦廣宣流布。令此妙法久住于世。爾時眾中七十俱胝菩薩摩訶薩。皆從座起恭敬合掌。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于如來滅後。受持于此佛無數劫勤求修習成就菩提秘密一字陀羅尼經廣宣流布。令五濁世一切眾生。聞此法門心得淨信。恭敬尊重種諸善根。唯願如來神力加被。爾時世尊一切種智。告諸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發斯大願。我今當以威神之力護持此經。而說偈言。
如來真實語常住真實法
諸佛神力故擁護于此經
被大悲甲冑常住大悲中
憐愍眾生故擁護于此經
得福聚圓滿從此生智聚
為滿福智故擁護于此經
能滅一切魔摧破諸外道
斷除邪見故擁護于此經
帝釋護世王修羅尋香等
為我如被故當護持是經
地及虛空中十方諸天眾
諸佛加被故當受持是經
欲得梵住圓次第莊嚴體
及守護眾會當擁護此經
色可變為空空可變為色
無能變于佛擁護令動搖
爾時護世四天王。俱從座起合掌同聲而白佛言。世尊我對如來發深重願。于未來世擁護是經。及諸國王大臣長者一切人民受持經者。而說偈言。
隨說此經處及听法眾會
我與諸眷屬皆當守護之
若有勤受持及發菩提意
當于四方面擁護常不離
爾時釋提桓因為欲擁護如是經典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聞佛說此最勝微妙經
決定成菩提知佛恩難報
為報佛恩故如諸佛護持
當守護是經及護持經者
爾時大梵天王。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白佛。而說偈言。
四禪四無量諸乘及解脫
皆從此經出由具義甚深
隨有說此經我舍梵天樂
往彼而听受供養並護持
爾時兜率陀天子。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欲往兜率天次生得解脫
當受持于此諸佛所護經
隨有說此經我當舍天樂
住閻浮擁護為報諸佛恩
爾時魔王子商主天子。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欲竭魔業海不隨魔所行
當受持此經具足甚深義
我念佛恩故發勤精進心
守護于是經令廣宣流布
爾時魔王波旬。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持此經者煩惱滅不生
我不于其人作障礙留難
有此勝經處我當親護持
令魔不入心為念佛恩故
爾時甦夜摩天王。為擁護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所有菩提于此經中說
若受持經者已供諸如來
我持佛此經為俱胝天說
令殷重听受發大菩提心
爾時慈氏菩薩。為欲擁護于此深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舍諸眷屬勤修菩提道
為守護此經不自惜身命
我承佛神力親從兜率來
令如是深經常廣宣流布
爾時具壽大迦葉波。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昔從世尊曾聞百千經
未曾得聞此如是深妙法
我今親對佛受持于此經
為諸菩薩故令廣宣流布
爾時世尊稱贊釋提桓因四大天王大梵天王兜率天子商主天子及魔波旬菩薩聲聞諸護經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汝等真是勇猛丈夫。為令妙法得久住故。能作如是大獅子吼。諸善男子當听我說。若諸眾生修行大乘未得法忍。以佛神力受持此經精勤修習。次後佛所即得授記。如是或二或三。不過七佛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聲聞乘種姓眾生得聞此經。于慈氏佛龍華第一聲聞會中。當為最上第一聲聞。若緣覺乘種性眾生。得聞此經受持修習。我涅�後更不聞法。必當得成獨覺菩提。佛說此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時。無量無數種種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菩薩住不退地。無數世界六種震動。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幽之處而皆大明。雨眾天花繽紛亂墜。十方國土諸來菩薩在此會者。為供養佛及此經故。于菩提樹道場四面各四由旬。以種種寶眾妙雜花莊嚴其地。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得大利益不空而還。得聞于此決定最勝微妙經典。唯願世尊釋迦牟尼長延壽命。願令此經久住不滅。于閻浮提一切國土作大利益。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一切人民受持此經。除諸病苦壽命長遠。普能利樂一切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如是決定最勝經典。言詞微妙文字句義莊嚴圓滿。能令一切菩薩大眾生歡喜心。摧伏一切諸魔外道。善能任持一切法門。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是能出生一切乘道。隨順趣入一切如來功德大海。若有能于如是經典。精勤宣示一切不空。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此經具有一千名字。所謂名為毗盧遮那廣大三密甚深一字經。亦名三界最尊勝經。亦名如來說大悲門。亦名聞如來法不空得記。亦名如來微妙法藏。亦名如來妙究竟果。亦名如來微妙法眼。亦名普照諸法寶炬。亦名能斷一切邪見。亦名顯示諸法平等。有如是等一千名字。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中雖皆甚深。唯願如來為我決定。說一名字令我奉持。佛言善男子。此經決定應名守護國界主陀羅尼。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以一千名依此生故。爾時世尊說此經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