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悉地羯罗经略疏
    No.2227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一

    将释此经。分为三门。初略明经意。次释题目。后判经文。初经意者。所言苏悉地羯罗经者。是三部经王。诸尊肝心。绪总真言之秘旨。该贯大教之要妙。是以精进忿怒。击众机发数十疑问。持明大仙。悲未来开真言法则。致使羯罗五庄严。遍涉真明而为经纬。悉地九成就。且诵诸部而成阶位。修行之辈。必攀三际之利。信修之类。寔获世出世验。诸部大教。悲此经王支分不备。众尊秘法。非是真典未有妙术。陵太虚之灵趐开地藏之神术。唯是此真典也。次释题目。言苏悉地羯罗者。是则西域音。今此云妙成就也。苏悉地可知。羯罗者。又云迦罗抳。此云作也。又羯𪢐么(引)抳。此云业。又迦啰抳。此云务也。并应通用。今此经。妙成就世出世诸作业也。世业者。谓六趣四生诸有情所乐之业也。出世业者。是二乘菩萨等诸圣者所乐之业。然持明大仙。安住大智大悲。开敷真明微略支分。无苦不救。无乐不与。随诸有情愿乐。能妙成辨其意愿。而令安住毗卢真位。故云妙成就等也。经者。梵云素怛囕(二合)圣教都名。亘于三际不可改易。故云经。即常恒不变义也。军荼利金刚发数问。请决于金刚手。故云请问。此经有三十四品。此品居首。故云第一也。

    经。尔时忿怒军荼利菩萨合掌恭敬顶礼尊者执金刚足等。是第三判经文者。此经一部三卷。是唐朝输波迦罗。此云善无畏。译有三十四品。若准诸经。应有二序及以嘱累。今于此经无是事者。然传持人。略其不要。但传真要。故无如是等二序及以嘱累。若明处者。应指普贤宫。即须弥山顶。金刚手所住。无非普贤宫故也(云云)。分文为二。初半品经。初明忿怒军荼利请问也。次从尔时吉祥庄严一切持明大执金刚应供养者告彼大精进等以下。至经文尽。是第二明大执金刚答也。于初请问文分为三。尔时忿怒军荼利等者。初明总问。次从云令得持诵真言法则以下。二明广问。三从如上所问等者。三明结问也。就初总问亦分为三。初明发问仪。次即发是问等者。二明发问之由也。愿为未来等者。三正明总问也。就发问仪为二。初明发问之主也。合掌恭敬乃至执金刚足者。二明发问威仪也。就初文中。言尔时者。机感冥合无差异时。是为尔时也。言忿怒军荼利菩萨者。于五明王是南方明王。即虚空藏菩萨也。三部中。是后部忿怒也。言忿怒者。忿谓恚也。怒为恚甚也。此菩萨以如来极猛利智剑摧灭诸众生惑障故云忿怒也。言军荼利者。是西天语。唐云(云云)。菩萨者。应云菩提萨埵。亦云扶萨也。菩萨名道。萨埵名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具如金刚顶疏也。言合掌者。总有十二种。第一宁(上)尾拏(上)合掌。此名坚实心合掌也。第二三补吒合掌。此名虚心合掌也。第三屈满啰合掌。此云如未开莲也。第四仆拏(奴问反)合掌。此名初割之莲也。第五嗢多那(上)若合掌。此云显露也。第六阿陀(上)啰合掌。此云持水也。第七钵啰(二合)拿(上)么合掌。此名归命合掌也。第八微钵哩哆合掌。此云反叉合掌也。第九毗钵啰哩曳萨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着合掌也。第十帝(上)哩曳(上)合掌。此名横柱指合掌也。第十一阿钵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也。第十二合掌。与第十一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虽同覆手而指相接。有小差别。具如后释也。文中合掌应通十二。若别言者。是实心·归命合掌。表显如来秘密之用。证于真俗不二之体。故云合掌。为利未来故归命执金刚菩萨。是故云也。降慢曲躬。至诚谨慎故云恭敬也。言顶礼尊者执金刚足者。智论第十。问曰。应言礼。何以名显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坐比丘。两手投上坐两足。以头面礼。今谓。咨问之旨在于最秘故。以最上致礼足下故。云顶礼执金刚足也。又显世俗·胜义自本不二。中台外院无有优劣。是故顶接足也。又合掌顶礼是身密也。恭敬谨慎即心密也。口发咨问是语密也。为表如是而有此威仪也。言执金刚者。亦云金刚手秘密主。大兴善寺和尚释云。金刚手秘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是是夜叉王也。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然是中深义。言夜叉者。即是如来身语意密。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至弥勒菩萨等。犹于如是秘密神通力所不及。秘中最秘。所谓心密之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云执金刚。今此文中。显手执持如来智印之义。故云执金刚也。

    经。从即发是问我时往昔下至神验威德。释曰。二明发问之由。谓我虽往昔听闻诸明王法及以眷属神验威德。而未能尽佛秘旨也。于中先明未尽一切明王秘旨。然是会者。往昔之时。或咨问世尊真言秘法。或自陈说秘密教法。或时劝他令说所持之法。今此忿怒处处闻之。或在耆山。或在须弥。或于他化。或居色界。如是等事。不可具陈。是故总云我时往昔等也。三部各有部主及以母等。且举其一。故云一切明王。曼荼罗者。此云坛场。彼明王等曼荼罗。方圆三角等尊位。亦复各有差别。供养次第非但随部各别。于部部中。随所求事。次第亦异。如是等事。昔总略闻故。云闻一切明王乃以次第也。又于部部。亦有圣者及以诸天并地居天。说自所持真言秘要。或闻如来。或被佛加持。随诸有情种种所乐。从本三昧耶发起无边广大妙用。利益群生。在昔亦闻如此之事。故云复闻明王诸所眷属神验威德也。于部部明王等各有所从。故云明王诸所眷属。又三部明等所。各有眷属。故云诸所也。

    经。愿为未来下至广为解说。释曰。三正明总问。是大菩萨不越三昧耶。慈愍未来薄福众生。请问大事。故云愿为未来诸有情故也。若不请问。未来有情不知所为。若不知所为。何由得被诸佛加持灭除三障克安稳乐。故是请问也。言三障者。报障·业障·烦恼障。是为三障也。今依圣教略出其相。诸根外缺。寿命内夭。外无依报。贫穷困苦。内无福德。诸天舍离。亲厚内斗。王法外加。内则各各忿诤。外则令人无信。外耗财物。内聋验等。名为报障也。恶星灾异。众邪虫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恼。是业障也。若愁忧恐怖。见思烦恼等。是烦恼障也。若明烦恼与业异者。任运常有是烦恼。卒起决定心。发动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也。恶星灾怪虽不关心。此乃外相表业。将起是业责报之相故得为业也。问。是三种障依何等罪则得发起。答。若依一释。由破五戒。三障发起也。破弃五戒。是即业障也。召得三恶人天等身。是报障也。烦恼为报本。是烦恼障也。问。诸余经云。报障难转。因时可救。果无如何。今何故说并除三障。令得安乐。答。彼对一缘作如此说。是有余说。不是该摄了义说也。何者。金光明等经云诸根不具。寿命损减等。当净洗浴听是经典。是经威德。悉能消除。诸大乘经。多有此例。又秘教中。亦延短命。获得长寿。转于薄福。现得富贵。转舍凡身。现得圣身。于世出世。此说最多。是故不得以彼小经诘难大道。问。此说亦无道理。何者。众生昔业。决得今报。更不可改。此理孱然。何故今说转报障耶。答。一依法然道理故。二依经威力故。说转报也。诸法自本无定性故。一尘即是法界都。故云有转义。是为法然道理也。若听其经。如说修行。无愿不遂。故有转义。是为经力也。问。若如所说。二教俱有转报义者。显密二门有何别耶。答。于显教而有两经。若浅经说报不可转。若深经说报有转义。虽说转报。而有迟速。譬如有人手执刀杖。不着甲胄。入群贼中。傥胜一人。或为贼所害。显教转报。亦复如是。未被如来三密甲胄。虽有少解行。而无速转义。或为报障之所逼害。岂只报障。于业烦恼亦准知也。若秘教不尔。三密甲胄着法界体。定慧之手执持阿字利剑。如来要誓。事理兼备。无灾不除。无乐不与。譬如勇士密着甲胄执持利剑。入群贼中。自他俱安。譬意准知也。文中唯垂尊者。然彼方俗为删尊人之劳苦故。未报答前。而有诺辞。故云唯也。书云。唯翼水反。应辞。唯恭于诺也。今彼菩萨。致礼尊者。是故云也。又翼谁反。独也。即遣持义。遣除余事。但持正请。广为解说。故云唯也。

    经。云何令得持诵真言法则以下至云何灌顶曼荼罗。二明广请问。于中有四十一问。若开第一门中其诸真言法虽一体所成就法其数无量。第四问中弟子。第十六问中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第二十一问中诵何偈真言。合为四十五问。大分为二。初十三问。为问远修成就相。次云何扇底迦下二十八问。二为问近修成就相。就初亦分为五。初二句。问所持诵真言法也。初问意云。夫持诵真言。应有始终法则次第。速得成就。五种庄严等。是为法则。于此更有护身。召请。结界。供养等法。是为次第。若持诵者。未得知者。何得成就。故问云何令得持诵真言法则次第速得成就也。又设使虽有护身。召请。结界。供养等真言。若未解知诸真言中心要法者。何能成辨一切法事。故兼问云其诸真言法虽一体所成就法其数无量。所言法者。于真言心。且举一种心要真言。以为法也。第二句意。正问三部等真言相。并是初品即答之也。二云何阿阇梨以下二句。问能持诵人。初句问阿阇梨。若不依阿阇梨者。何得受学真言秘法。是故问之也。分别阿阇梨相品即答之也。后句文。云何成就者弟子者。有二意。言成就者者。是问持诵人成就行相。即分别持诵相品所说者是也。言弟子者。是问同伴弟子。即分别同伴品所说者是也。同伴驱役相似给侍。故云弟子。又阿阇梨以为成就者。先成就故。持诵同伴以为弟子。是后学故也。三云何方处等一句。问持诵方处。择处品即答之也。四云何真言速成就以下三句。问正持真言相。持真言法品即答之也。五云何花供养以下五句。问修真言供物。供养花等五品即答之也。次云何扇底迦以下二十八问。第二为问近修成就相。于中所以时分以配扇底迦等三问者。吉祥时节上好宿曜等。是即成就三种悉地扇底迦等之时分故。分别悉地时分品说之也。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此问意云。依三事法。承事念诵遍数满已。欲起成就。于其中间。各更应成何等事。即圆备成就品。及奉请成就品。并补阙少法品半答之也。分别成就品。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正说三部悉地成就者是也。奉请品即答云何法请召也。供养品即答云何修供养也。补阙少法品末。又更别辨。其线下超答云何持护身。云何广持法。云何作障碍相。云何诸药相也。彼品中明持诵护身之物。次明持诵花等。即答持护身之问也。又彼品文。三部各别辨广持法。三部通总辨广持法。是即答广持法也。又彼品文。明诸障碍现相。即有十种相。是答云何知作障碍相也。又供养品中。即兼答诵何偈真言。然偈即真言。故云偈真言也。本尊灌顶品。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真言主。即答云何作灌顶也。增威品即答云何试真言也。缲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诚心诫。慎所持真言增益神威故。云试真言也。祈请品即答云何当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于此受付而有二义。一者祈请真言主。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诵法。即此品意也。二者随阿阇梨处。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诵法。即受真言品意也。满足真言品明依梦所见知所受持真言。增减真言殊异。作满足法。令其满足。即答云何字得圆也。增力品是陈说增加真言威力。即答云何得增益也。护摩品明为令持诵者速得悉地。说护摩法。并辨备诸物。此即答云何作呼摩种种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于中此品答作呼摩次第法用。后备物品答以何物等也。应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后意也。成诸物相品明得法验已成就诸物。即答云何成药相也。取物品明简好日时。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受药相也。净物品明净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净治药也。物量品明所成就物量。即答云何药量分也。又补阙少法品末。明成就诸药相。是即答云何诸药相也。光物品即答云何护诸成就物。言护诸成就物者。谓作护摩等。护诸成就物也。被偷成物却征品。答三个问。谓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别为分数。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彼品中明所成就物为他所盗作法追召。及明三种成就分法。并说受用成就物之法则。是即答三个问也。成就具支品答云何被破却着彼之问。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为藏弃故云被破也。牢强精进。更显著彼。故云却着彼也。又阙少法品末。明诸障碍现相。即有十种相。是答云何知作障碍相也。灌顶坛品。明成就诸物秘妙法。即答云何成就曼荼罗也。光物品又答云何事法曼荼罗。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谓此曼荼罗。令所成就事而能光显。故云事法曼荼罗也。灌顶坛品。又答云何灌顶曼荼罗。以诸问句配品略了也。

    经。如上所问随其要者以下至广为我说。三明结问也。忿怒所问于诸疑中但问切要。故云随其要者也。具法界众德世间无与等故云尊者也。此菩萨具三种句。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此三种句。无始时来。圆满具足。显得以来。尘数难测。今且举一句。而兼余二。慈即与乐。悲是拔苦。故云具大慈悲也。意愿专在分别广说。故云一一分明等也。又于菩萨有二种愿。谓自利利他。乃一至极圣必有二愿。自利常在体性海中。利他恒游缘起法界。即寂而散。即散而寂。今显利他。故云唯愿尊者乃至广为我说。义意可知。

    经。尔时吉祥庄严一切持明大执金刚应供养者以下至能于我所发如斯问。释曰。从此以下。至经都尽。是第二明大执金刚答也。就中大分为二。初叹发问。次从应当一心听以下至经文尽。二正答也。是即初也。言尔时者。前事之终。后事之初。是为尔时也。然此菩萨。具一百八吉祥之德。庄严其身。普周法界。利益有情。故云吉祥庄严也。诸持明中。而为上首。故云一切持明大执金刚也。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故为应供养者也。又是菩萨即毗卢遮那佛之一身。应受四方四佛供养。是即内供。亦复应供四方四佛。是外供。具足二义故云应供也。告彼大精进忿怒者。即告知军荼利菩萨。是大精进菩萨。久远之时。备修十波罗蜜真言能灭一切烦恼恶法。具足圆满诸善功德。而今所以一波罗蜜以为名者。彼精进度兼贯诸度故。若无精进诸度。无有到彼岸力故。智论十八云。菩萨摩诃萨。以精进为首行于诸度。是故今文且以精进称叹其名兼得诸度也。十波罗蜜者。谓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也。若依大悲仪轨。略明十波罗蜜真言相者。修檀波罗蜜真言。即灭无量劫悭吝业种。获得三种施福。所谓资生施。无畏施。法施。即檀波罗蜜圆满。现生获得富饶资缘具足。心得自在。寿命长远也。修戒波罗蜜真言。即灭无量劫破戒业种。获得三种戒功德。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即戒波罗蜜圆满。常以戒香庄严。身口意业所有违犯四重禁。苾刍尼犯八他胜罪。悉皆清净。当来随愿得生净妙佛刹也。修忍波罗蜜真言。则灭无量劫瞋恚业种。获得三种忍功德。所谓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则忍辱波罗蜜圆满。仪容端严。令人乐见。不相憎嫉。皆来亲附。胜解尤深。随念变化也。修精进波罗蜜真言。即灭无量劫懈怠懒惰业种。获得三种精进。所谓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利益有情精进。则精进波罗蜜圆满。身心安乐。离诸疾病。无有苦恼。修世出世福智愿。皆得成辨也。修禅波罗蜜。即灭无量劫散乱业种。获得三种静虑。所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即禅波罗蜜圆满。身心轻利。所修神通。速得成就。诸魔不能侵扰。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也。修般若波罗蜜。即灭无量劫愚痴业种。获得三种慧。所谓人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则般若波罗蜜圆满。获得聪明智慧。悟解世间出世间法。转达五明甚深义理也。修方便波罗蜜。即灭无量劫无善巧方便业种。获得二种方便善巧。所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有情方便善巧。即方便波罗蜜圆满。修持世间六波罗蜜。由此印真言。瑜伽相应。少施功业。福德广多。疾得成就。皆至究竟。成无上菩提资粮也。修愿波罗蜜。即灭无量劫意恶愿业种。获得二种胜愿。所谓求无上菩提愿。利乐有情愿。则愿波罗蜜圆满。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所求世间出世间殊胜上愿。皆得圆满也。修力波罗蜜。即灭无量劫世出世劣意业种。获得二种力。所谓思择力。修习力。于诸对治法。伏得诸烦恼断诸惑障。修道时。决定胜解。一切天魔恶友。不能移易获得不退转也。修智波罗蜜。即灭无量劫俱生我执种。俱生法轨种。获得二种受用智。所谓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断二种障。所谓烦恼障所智障。证得一切法如幻如阳焰如梦如影像如谷响如光影如水月如变化如因陀罗网如虚空。不久满足十地。住法云地。为大法师也。十度六度开合等义。具如余释也。言忿怒者。略如前释。所问人法供养等事。一一皆具浅略深秘二种之旨。故重叹云善哉善哉也。内备三句殊胜之德。外发利生四十余问。故云能于我所发如斯问也。

    经。应当一心听以下至五庄严法。释曰。从此以下。第二明正答也。都三十三品半经。亦分为二。从此以下。至献食品十品半经。是第一明答远修成就相。从分别悉地时分品下。至经已尽二十三品经。是第二明近修成就相。就初为五。从此以下至品文尽。是第一答所持诵真言法。次分别阿阇梨相品。分别持诵相品。分别同伴品是第二答能持诵人。次择处品。是第三答持诵方处。次持真言法品。是第四答正持真言相。次供养花等五品。是第五答修真言时供物也。就初答所持诵真言法为二。初从此以下。至真言水三遍洒身作净。答初问云何令得持诵真言法则次第速得成就等也。次从复次上中下成就法者以下。至此品尽。二答第二问云何真言相也。就初答亦为二。从此以下至令得成就。是初答第一门中问云何令得持诵真言法则次第速得成就。次从若诸心真言以下。至真言水三遍洒身作净。是二答第一问中云其诸真言法虽一体所成就法其数无量也。初中亦二。初诫一心谛听法则次第。后正明法则次第。是即初也。若心散乱。法味殊漏。所利不多。故令一心谛听也。又复安心秘密极理。不缘偏邪。法界洞寂。散寂无隔。故云一心谛听。若不如是。诸佛菩萨无有感应。故令一心。是故金刚顶经云。汝等应当一心谛听。汝莫散乱。心若散乱者。一切如来及金刚萨埵。所不加持也。此秘密法则。令诸修行者速得大悉地。胜于诸显教故云胜上。亦微细庄严。三部令速成辨。故云微妙。问。何等名为显教耶。答。诸三乘教是为显教。问。何故彼三乘教以为显教。答。未说理事俱密故也。问。所言理事密者。其趣如何。答。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为理密。若三世如来身语意密。是为事密。问。花严维摩般若法花等诸大乘教。于此显密何等摄耶。答。如华严维摩等诸大乘教。皆是密教也。问。若如云皆是密者。与今所立真言秘教。有何等异。答。彼华严等经虽俱为密。而未尽如来秘密之旨。故与今所立真言教别。假令虽说少密言等。未为究尽如来秘密之意。今所立毗卢遮那金刚顶等经。咸皆究尽如来事理俱密之意。是故为别也。

    经。何谓为五乃至此苏悉地经。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法则次第也。于中为二。初明总答法则次第。后明别答。此即初也。言精进者。远离二边垢。住极理为精。清净法界中。而勤策为进。凡入真言门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胄。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诸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不退转。是为精进。即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之意也。远离百六十心。安住十缘生句。如实知自心。是为菩提心。彼法少分无有可得。如虚空相。不在内外及两中间。亦非青黄赤白等。亦非欲界等同性。亦复非蕴处界等。是菩萨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具如大日经住心品也。住此菩提心。生死无怖畏。涅槃不欣乐。离二边垢。行大直道。是即精进句也。次明王者。既被菩提大誓甲胄。次须诸佛三昧耶道。以为所依。若不依凭诸佛本誓。何得惊发尘数众。入生死海。利益群品。故次明明王。即三部明王。若修三部。各以明王而为宰主。作诸事业。三部明王。如下文说也。三四五句。是扇底迦。阿毗遮噜迦。补瑟征迦。如次可知。凡所修法。不过此三。若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三惑三障。故云除障若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怨敌。随能伏法。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若补瑟征迦法。能满凡圣一切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法。以为真言。盖是世界为人对治等意也。若此经所说。无不为此三种秘密摄尽。故总结云此苏悉地经也。

    经。若有持诵余真言法下至当速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别答法则次第中。亦为二。初明叹法。后正明法则次第。此即初也。此经根本真言威德。既胜诸余教法真言故令彼等不成就者速得成就也。

    经。于三部中此经为王下至一切等事。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法则次第也。亦为二。初明成辨诸事之由。后正明法则次第相。是初也。于三部中。此经为王。是故能成一切等事。总指三部。以为一切。于三部中。诸事繁多。不可具陈。故云等也。问此文末。云此经属于金刚下部。何故今云于三部中此经为王。答。彼文以能说之主是金刚类而云属金刚下部。今此文中。随所说法是最殊胜故云为王。非谓所说法味为下。是故下文云。此经虽属金刚下部。为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国王随有教敕自亦依行。此法亦尔。准义应知。

    经。所谓护身召请下至教授。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法则次第相也。亦为二。初正明法则次第相。后明结归。是即初也。言护身者。受触忿怒护身真言。分土洗净三部三摩耶系缚诸难澡浴辟除护身真言等。及洒身饮水等是也。召请者。车辂真言。部心真言。治路真言等。奉请时诸真言是也。结界者。金刚橛。金刚墙。金刚罥索。金刚幡。金刚迦利。金刚峰。阿三忙祇宁。结大界真言等是也。供养者。涂香等五种。牛净。神线。茅环。己身之座。及阏伽器。金刚数珠。白芥子。继腰线等是也。相助者。佛部中。以佛眼护之。莲华部中。以半拏罗缚私你咒护之。金刚部中。以摩么鸡咒护之。初欲念诵之了之时。于二时护本尊。所诵咒。若寂静者。以忿猛咒而护本尊。或用部主护本尊。若诵本忿猛咒者。以寂静而护之。以部主而护本尊。所诵咒。皆欢喜者。以寂静忿猛二种咒而护本尊。更有相助法等。如下文说是也。决罚者。若先承事法了。作悉地念诵。有诸难事。而移处者。至所住处。后先作承事法则。然后可作悉地念诵。若不如是。而作治罚。若正念诵时。忽然错误。诵余真言。而作治罚。若于秽处心放逸。故诵本真言。而作治罚等是也。教授者。所谓教授念诵之时。魔邪之相及真言增威本尊灌顶祈请法则受真言法满足真言增加威力及护摩等。凡教授真言法中。一切秘法。是为教授也。

    经。一切真言一一次第令得成就。释曰。二明结归。以有如是胜妙法则次第等故。令诸真言一一次第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经。若诸心真言下至一切法事。释曰。从此以下。第二答第一问中云其诸真言法虽一体所成就法其数无量。于中为二。初且示真言之相。后明所成就无量之相。此即初也。亦复为二。初明真言相。后正明真言。此即初也。体一成多之真言。其数不别。故云诸心真言等。于中且示一二真言。故云有三虎𤙖字等。于此真言。总有三句。是故云也。若持诵此真言。于诸所作。无有障难。故云则能成辨如上所说一切法事。故悉地法中。说此手印竟。云当五处印。即得一切无难也。

    经。三虎吽字心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后正明真言中。有二真言。谓忿怒受触。及以辨才。初是乌刍沙摩忿怒真言。若作法之人。外处便易者。当用是忿怒受触咒而应护身。能除诸难也(云云)所言𤙖者(云云)●字于十二转中第十二转。即一切诸法生不可得义。若依字相。是生义也。今随字义故生不可得。于●声中带阿声。故傍有二点。是即涅槃无过不上义。若入此字门。惑障俱清净。无有生义。故无过上也。又上有大空。若入此字门。诸法垢秽本自清净。犹如大空离诸过垢也。注中云抬字。大才反。广雅动也。埤苍振也。

    经。辨才真言曰以下至真言末。释曰。次明辩才真言。中分为二。初正明真言。后明用法。是即初也。言矐者。●诃字第十二转也。言诃字者。一切诸法因不可得义也。一行阿阇梨云。因有六种。如余论说。若见诃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因缘生。是为字相。以诸法展转待因成故。当知最后无依故说无住为诸法本。所以然者。如中论。以种种门观诸法因缘。悉不生故。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不得为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缘亦是法界。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此释具依字相字义说之。诃字带于本不生声。字义灼然。傍有二点。亦是大空不可得义。言入此字门。二死惑障。皆悉消除。无不清净。毗卢海会。咸共显发。普遍法界。故苏悉地教法云。以此咒咒水洒身。便成护身。即诸根清净。不畏非人也。

    经。以此真言真言水三遍洒身作净。释曰。次明用法也。以咒咒水。故云以此真言真言水。其洒水法。面向东蹲踞。而点两手置于二膝之间。即手掬三度饮水等。然后遍触目口耳鼻肩等。具如苏悉地供养法也。

    经。复次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别经说。释曰。从此以下至此品尽。二答所念持法中第一问云何真言相也。于中分为八。初泛示真言上中下也。从腋至顶以下。二就身分显差别也。于真言中当应分别三种成就以下。三明于三部更有三种也。复有真言不入三部以下。四就文字示真言相也。复有真言句义以下。五就句义辨真言相也。若欲速成扇底迦以下。六就乐欲显真言相也。若有真言字数虽少以下。七就初后示真言相也。若复有人欲求摄伏以下。八释伏难也。就初为二。初将自说推功佛说。二泛示本部真言差别。是即初也。菩萨必随如来世尊禀受秘法。今逐根机欲传其法。不可自擅。故今推谦云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别经说。佛于诸处演说真言。其数无限。不可具陈。故总略云如别经说。

    经。求成就者须解真言上中下法下至所作曼荼罗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正示本部真言差别。亦分为二。初标示。后正示差别相。此即初也。修真言行者。若不解真言差别相者。所修妄错。证验难得。故云须解真言上中下法也。此经通说三部所修一切法式。故云此经通摄三部所作等也。

    经。佛部真言扇底迦法下至金刚部真言阿毗遮噜迦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正示真言差别相也。一行阿阇梨云。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议界。种种差别名言。与如来自证真体相应者。当知是佛部真言。设令是余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无染着等相应名义。当知是莲花部用。若有金刚不坏无戏论等相应名义。当知是金刚部用。广说如大日经释也。住如是等法界及无染着无戏论等。修习扇底迦等三种法。故云佛部真言扇底迦法等也。今文不云莲花部而称观音部者。于莲花部。此菩萨为首。故以名部。所言扇底迦者。翻为息灾。亦为寂灾也。补瑟征迦。翻为增益。亦为增长也。阿毗遮噜迦。翻为降伏也。(更可释三部等义)

    经。从腋至顶为上从脐至腋为中从足至脐为下。释曰。此即第二就身分显差别也。本不生际一法界中。具足一切色心之法。则于此理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兴起。一一身分无不法界。是故三部以为身分。行者身分。及以佛身。咸是三部。依此义故云从腋至顶为上等。是故一行和尚云。从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种种身云。随其上中下分。谓头为内胎。心已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即配前圆坛四位。随彼左右前后上中下分而现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于世界中施作佛事。从一一身展转出化诸佛事。又云。佛身上分出一切诸如来。中分从心至脐出一切菩萨。下分从脐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从如来平等三业普门示现大曼荼罗胎藏庄严之位。即是本身真言及印。今与此经其旨不异。义准可知。

    经。于真言中当应分别三种成就下至各分为三。释曰。从此以下。第三明于三部更有三种也。于中为二。初明三部各分为三成就也。后明三部各有三法真言。初亦为二。初明三各分三。后明各三以为上中下。是即初也。欲分先标。故云当应分别三种成就。如标正分。故云于斯三部各分为三也。

    经。善须了解三部中真言下至是下成就。释曰。是即二明各三以为上中下成就。欲示先诫。故云善须了解等。如诫显示。故云明王真言是上成就等。若准下诸品文而判三部上中下者。分别成就品云。佛部真言为上悉地。莲花部真言为中悉地。金刚部真言为下悉地。一行和尚云。是佛身像。众德庄严。名如来部门。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花部。如来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是故入阿字门。一切诸法不生。是法身义。入娑字门。一切诸法无染着。是莲花部。入缚字门。一切诸法离言说。是金刚义也。今谓。此即就本部。大判部旨。又供养华品云。三部各有三等真言。所谓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是为三部。圣者说者。谓佛菩萨声闻缘觉说者。是为圣者真言。诸天说者。从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诸天所说。是为诸天真言。地居天说者。从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部多。卑舍遮。鸠盘荼等所说。是为地居天真言。若作扇底迦法者。应用圣者真言。若作补瑟征迦法者。应用诸天真言。若作阿毗遮噜迦法者。应用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成就者。应用圣者真言。若求中成就者。应用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者。应用地居天真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今谓。此即就彼本部中。一一部各开三等。若准彼文为判释者。佛部三等。俱是上成就。莲花部三等。咸是中成就。金刚部三等。并是下成就也。上成就中有三品。中下成就亦复然也。是故分别成就品云。圣者真言为上成就。诸天所说为中成就。世天真言为下成就。而今此文合二离一。但作上下。文意可知。言诸余使者制吒征等者者(云云)。

    经。扇底迦法下至分别次第。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三部各有三法真言。亦分为二。初明三部各有三法。后明三部各三法真言。此即初也

    经。若佛部中用佛母真言为扇底迦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三部各三真言。分亦为三。初明三部扇底迦真言。二明三部补瑟征迦真言。三明三部阿毗卢遮噜迦真言。初中为三。初明佛部扇底迦。二明莲花部扇底迦。三明金刚部扇底迦。就初亦二。初举部指法。后正明真言。此即初也。玉呬耶经(云云)。

    经。佛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此即二正说真言。如文。

    经。若观音部中用观音母下至为扇底迦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明莲花部扇底迦法。亦为二。初举部指法。后正明真言。此即初也。观音菩萨。于莲花部而为其长。故以名部。言半拏罗缚悉你者。一行阿阇梨云。半拏啰缚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为名。亦载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花。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花部母也。

    经。观音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自下二正明真言。如文。

    经。若金刚部中用执金刚母下至为扇底迦法。释曰。从此以下。三明金刚部扇底迦。亦为二。初举部指法。后正明真言。此即初也。

    经。金刚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自下二正明真言也。第二明三部补瑟征迦。第三明三部阿毗遮噜迦。分释经文。准前可知。

    经。复有真言不入三部下至而辨扇底迦等三种法。释曰。从此以下。第四就文字示真言相也。就中为二。初示可辨之相。后正明文字之相。此即初也。凡诸真言皆有本所立名及所为意趣。而有真言阙此等事。其旨难辨。故云复有真言不入三部也。若看文字知同不难。故云随彼真言文字而辨扇底迦等。

    经。看真言中下至即是阿毗柘噜迦真言。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文字之相。于中有三。谓扇底迦文字。补瑟置迦文字。阿毗柘鲁迦文字。然扇底迦有六文字。余二真言各有一字。字在经文。又大日经更说多种文字。即义疏释曰。若诸真言中。有此淹吽发磔迦颉利媲等字者。当知是佛顶名号也。若有揭栗佷拏(是执取义)佉陀耶(是食义)畔阇(是破坏义坏扑义)诃那(是打义)摩罗也(是杀义钵吒也)如是等义类当知。忿怒等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摄召用也。真言中有纳么(是归命义)莎嚩诃(是摄取义)等字。当知是修三种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或有扇底多(是寂义)微戌陀(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又此扇底多亦是息灾义。佛部相应也。今此经所示。与彼文所说。其旨契合。义意可知。

    经。复有真言句义慈善下至当知即入补瑟征迦用。释曰。从此以下。第五就句义辨真言相中。中有三句义。谓慈善。猛怒。非慈非猛。若与不生极理相应。而发无缘广大慈善。极理本无能缘所缘。称理起慈。故名无缘。是为慈善。若修此法者。亦住此慈善。能除诸灾难。聪明及长寿。五星所陵逼。种种诸灾难。口舌及斗诤。王宫所通迫。内外不和顺。七曜乖常度。风雨不以时。疫病刀荒偷。鬼魅诸不祥。如是灾起时。而得修此法。所修威仪。及支分等。不可具载也。内起慈悲心。外示大忿怒。是名为猛怒。若有此句义。为降伏真言也。制鬼神恶人破坏正法眼。及诸恶毒龙。非时降暴雨霜雹。损苗稼。水旱不以时。鬼魅遍流行。处处现变怪。人众不安宁。所在横恼乱。及行不忠孝。此法能制除也。非上二种法。故云非慈非猛。第一义谛。非一切法。而能生诸法。譬如虚空远离一切法。而万法依之生。是即补瑟征迦。若修此法者。喜悦心相应。五通及宝藏。剑轮杵财物。药丸眼药等。迁荣增寿命福惠及名闻。职任仕王官。吉祥胜安乐。如是等胜事。由此法增长。是等三法。三部各有。如上所释。具如下说也。

    经。若欲速成扇底迦者下至当用金刚部真言。释曰。从此以下。第六就乐欲显真言相也。分文为二。初举乐欲。正示真言。后叹经功能。此即初也。即有三乐。谓随三乐欲。示三真言。如文可知。虽于三部各有三用。今就本部明真言用。非谓三部各无三用也。问。阿毗遮噜迦法。灭却一切鬼神恶人诸毒龙等。若尔者。岂无杀罪耶。答。今引一行和尚说。解释此疑。彼释云。如说啖食义者。谓令诸忿怒等呑灭一切毗那也迦之类等。如所言。诸佛则有杀众生罪。今此宗明义。所谓毗那也迦。即是一切能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若能啖食如是重障。使心目开明。当知。是名真忿怒者以佉字门啖食一切众生障。则是如来所使行如来事。义意准知。又问。自啖食已。妄想重障。令流那也迦等灭却。是且可尔。为他修此法。灭却为他毗那也迦等。此义如何。答。真言胜力为十方一切有情为障者尚能除灭。何况少分为他毗那也迦。岂不得灭却。问。何故真言有如是力。答。真言是即诸佛菩萨肝心要誓。无数劫中。为诸有情难行苦行。行修万行结要。总在真言秘密字句之内。是故念此真言修此法时。除灭自他一切怨敌诸毗那也迦等。问。今见世间修真言者。其不可数。何故无此势力。答。虽有教法。而修行者不顺其法。或虽口诵真言。而心不似本尊三业威仪。触事有阙。犹如虽口服好药。不慎禁忌者。不能得药力。是故修真言而无大效也。

    经。此经深妙下至无不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二叹经功力。亦分为二。初正叹经。后释伏难。此即初也。此经所说三部真言秘要之法。非诸显教之类所测。故云深妙也。真实不虚。甚可尊重。故云如天中天有言也。天中天者。谓天中圣王有言。则诸天众无不敬重。于诸言中。此言最上故云上中之上。又诸显教而有大小。大乘为上。今此深经。于彼亦上故为上中之上也。于此经中。具说真言秘密之法。若有依行。则世出世一切悉地。无不成辨。故云若依此法无不成就也。

    经。此经虽属金刚下部至准义应知。释曰。自下二释伏难也。前既说云此经深妙如天中天有言等。伏难云。今见此经。能说之主即是金刚下部之类。理应所说秘密之法亦是下法。今何故叹云此经深妙如天中天有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诸事无不成就故。今释云。此经虽属金刚下部。为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谓能说主是虽下部。而从法王奉教。受三部秘密教敕。是故所说遍通诸部。亦能成就也。次更引喻释成前义。譬若国王就事有敕。臣下即便敬奉行之。王亦不违。同加威势。令民敬奉。故云譬如国王随有教敕自亦依行也。今金刚手奉佛三部秘密教敕。随机传教。令得三部秘密悉地。诸佛菩萨亦不违越。同增灵威。故云此法亦尔准义应知。

    经。若有真言字数虽少初有唵字后有莎(去)诃字下至速能成就扇底迦法。释曰。从此以下。第七就初后示真言相也。即有三法初后之字。初明扇底迦。所言唵者(云云)莎(去)诃者(云云)。

    经。或有真言初有𤙖字乃至速得成就阿毗遮噜迦法。释曰。此是二明阿毗遮噜迦所言𤙖者(云云)捕吒者(云云)㘑噜者如经文释也。

    经。或有真言初无唵字后无莎诃字乃至成就补瑟征迦法。释曰。三明补瑟征迦。简非前二。显后一法。故云初无唵字等。大日经第七云。真言之初以唵字。后加莎诃。寂灾用。若真言初以唵字。后加𤙖发。摄召用。初后纳么。增益。初后𤙖发。降伏用。𤙖字发字通三处。增益其名号在中间。如是分别真言相。智者应当悉知解。所云𤙖发通三处等者。私谓。若修扇底补瑟征等。必先须修阿毗遮噜迦。故云通三处。若寂灾时。先修降伏。次用增益。后行寂灾。而其增益次第在中。故云在中间。若增益时。先用阿毗遮噜迦。后修补瑟征迦。而彼经文且明扇底迦。是故云也。所以今经不明摄召者。以降伏等摄故(云云)。

    经。若复有人欲求摄伏诸余鬼魅及阿毗舍等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从此以下。第八释疑。于中为三。初明伏难本。次正释难。后明劝诫。此即初明伏难本也。于三部中。先且举一部之内下类真言摄伏诸鬼魅等也。阿毗舍。制吒迦(云云)。

    经。若复有异部真言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说不通余部。释曰。此即正释难。于中分二。初释成就一切之疑。由前制吒迦等所说真言。但有摄伏功力。伏难云。若如所说。一种真言。但有一个力者。何故他处真言云一种真言能成就一切事耶。是故释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说。不通余部也。

    经。犹有经演彼有真言为除毒除病故说之。亦能除余诸苦当即知其通一切用。释曰。二释重难彼重伏难云。若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说者。何故复犹有经云彼有真言。虽为除毒除病故说之。而亦能除余诸苦耶。余诸苦者。谓贫穷因苦。及以怨僧会苦等也。是故释云。当即知其通一切用意。谓凡于真言有别通相。若别相者。或真言为除毒除病。或宜增益。或宜除伏等也。若通相者。一切真言。一一皆是无有不能息灾等用。如真陀摩尼宝随顺人乐无不圆满。是为通相。然今约通故。云当即知其通一切用。又初释约别。后释约通。初释显别。后释示通。初随他义。后随自义也。

    善知其部下至诵彼真言。释曰。三明劝诫也。有四劝诫。谓善知其部。次善识所应用。次须知功用。次善解修真言法。如文可知。

    分别阿阇梨相品第二

    言阿阇梨者。周法师云。阿阇梨此梵短声也。翻为正行。以此人能化弟子之行故。涅槃经第八云。阿阇梨者义何。谓于世间中得名圣行有者也。长声呼云阿遮利耶。翻轨范师。以为弟子作法则故。若欲速成所乐悉地者。应随阿阇梨受学真言法则。夫以。阿阇梨是诸真言根本。一切真言由是得故。于诸善事而为首因。授归依处。示现当乐故。大兴善寺阿阇梨云。然以解二种义故得阿阇梨名。所谓浅略深奥分。若观前人未有深解之机。则顺常途随文为释。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则当演畅深密而教授之。今还以此二分释阿阇梨义。若于此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皆悉通达。得传教灌顶。是名阿阇梨。若度违顺八心。证寂然界。是名阿阇梨。若已心王自在。觉自心本不生。名阿阇梨。若生极无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罗海会。名阿阇梨。从此复有十重深行。乃至于解三密。人中最为上首。如金刚萨埵。是名阿阇梨。复次毗卢遮那名阿阇梨。是故最初阿阇梨事业时。即须观照自身即同于金刚萨埵毗卢遮那。以身语密印而作加持。乃名善住师位不尔。无所能成也。凡为阿阇梨者。应备诸德处于其位。德相繁多。今辨其相令知师位。故云分别阿阇梨相品。(阿阇梨有多种云云)

    经。复次我今当说阿阇梨相。释曰。从此品下至分别同伴品三品经。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诵之人。即答云何阿阇梨。云何成就者弟子二句之问也。分文为三。初品正明阿阇梨相。次分别持诵相品。二明持诵人成就之相。三分别同伴品。明持诵同伴相也初品文中。大分为二。初明阿阇梨相。次若依此者下。二明依阿阇梨之由也。初明阿阇梨相。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明标说之所以。三正明其相。是即初也。于菩萨位而有凡圣。若凡位者。皆名为凡阿阇梨。若圣位者。俱名为圣阿阇梨。今说通相。故云阿阇梨相也。

    经。一切真言由是得故知阿阇梨最为根本。释曰。二明标说之所以。何故先明阿阇梨。故云一切真言由是得故等。

    经。其相何。释曰。三正明其相。亦分为三。初征起。后正明其相。此即初也。

    经。谓支体圆满下乃至令授与弟子真言释曰。后正明其相。就文即有二十三相。一支体圆满。大日经云。其相青白。或白色广首长颈额广平正其鼻修直面酺(扶矩切左右颊也)圆满端严相称者是也。二福德庄严。谓内外福圆满具足。起作资生施无畏施法施。心得自在等是也。瞿醯云。恒供养一切诸尊及与师僧。惠施一切贫穷困苦者。是其相也。三善须知解世出世法。瞿醯名为广解诸法也。所言知世法者。大日经云兼综众艺者是也。谓是妙善世间种种技艺也。谓声论因明十八明处六十四能算数方药观想工巧之类行。如是法中。尽与实相不相违背。名为善知世出世法也。善知出世法者。彼经所谓通达三乘者是也。运载有情。出分段世。或出变易世故名出世。于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义。能难能答拔除弟子恶邪。若不尔者生他不信故须善解。具如彼经义释也。四恒依法住不行非法。瞿醯所谓具戒正直者是也。于戒有三。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常以戒香庄严三业。无有违犯四重等非。故云恒依法住不行非法。五具大慈悲怜愍众生。瞿醯亦为慈悲。大日经以为妙惠慈悲。彼释云。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种。有与六波罗蜜和合般若。有实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惠犹如巧风能轨匠歌罗罗心。使百体成就。行者犹有惠故。则能善知通塞。判决是非。于曼荼罗一切事业中。动合规矩心无疑滞。怜愍之心彻于骨体。诸有所作。皆为建立众生必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度脱无余众生界之苦。今经文意。准彼可知也。六贵族生长。谓刹利种。婆罗门种等。从此等族生长。名为贵族生长。若深秘释者。大菩提心以为贵族。一切诸佛从此生故。故大日经云。曼荼罗位初阿阇梨。应发菩提心。谓生决定誓愿。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当普度法界众生。此心犹如幢旗是众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根本。若不发此心。亦如未托歌罗罗。自不能建立善根。况复为人师耶。七性调柔和。瞿醯经中。心名为能忍。亦为调伏诸根。若准彼文。应分为二相也。性谓六根。不为六尘之所扰乱。故云性调也。则灭无量嗔恚业种。成就三种忍功德。所谓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故云柔和也。八随有共住皆获安乐。若于共住之辈。而有嫉妒诱诳等心。即心不安乐。既离此等垢。与内外利益。故云随有共住皆获安乐。瞿醯云能覆归者。是其例也。九聪明智慧。瞿醯亦云聪明智慧。大日经云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即是深修观察十缘生句。见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若中道智慧。非钝者所堪。但是神通乘机之所得故。为聪明智慧也。十辩才无碍。瞿醯亦同云辩才无碍。处众无畏。辨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也。义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称说法之名。辞谓能说名之语。言虽有此三。必须乐说说前三也。十一能怀忍辱不怀我见。瞿醯中。名为能忍。大日经云。其性调柔。离于我执。即是安住传教威仪。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虽种族色相。多闻智慧。无不出群绝众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济。诱诲新学。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怀下劣之想。嫉妒之心。故云能怀忍辱不怀我见也。十二善解妙义瞿醯以为善言方法。大日经云善解真言实义。若准彼释释此文者。善知真言实义故云善解妙义。如真言门。有种种真言。种种身印。种种本尊。乃至具缘供物。一一支分。声字形色。诸相不同。随事分别。识其性类。知如是法寂灾处用。如是法增益处用。如是法降伏处用。如持明藏苏悉地等广分别说。此是善解妙义。所以然者。一一真言。皆如来妙极之语也。如真言中有质多字。浅略释。只名为心。若作深秘释。质谓遮字带三昧声也。遮是无迁变义。无迁变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首楞严院三昧。是故定惠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得义。若如是心。说乃名妙极之语也。复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蜜满足义。五指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如本尊形。女是禅定。男是智慧。黄色是金刚身。白是大悲。赤是大惠。青是大空。黑是大刀。乃至一切缘中。皆有第一实际义。岂可如文生解耶。若通达如是实义。乃应作阿阇梨。彼经所明。与今不异。故引彼释解释此文。下亦复然。请莫怪也。十三深信大乘。瞿醯云复有善功德深信大乘。爱慕经典。大日经云信诸佛菩萨。彼经举人。今举教法。即人法异耳。若初入真言。应以信为首。若无信者。则同无手之人。虽至大宝藏中。空无所得。况在阿阇梨乎。所以然者。此真言教。口诵梵文。心亦观之。或屈身支节。犹如戏弄。或修三昧。乃观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顶。或造作火坛。若饮以心识筹量加持之迹又不可见。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若生疑惑。必致大损。无所克获。是故深信大乘教法也。十四设犯小罪犹怀大怖。若于小罪不生大怖者。恐微尘渐漏。终没大海。是故生大怖。又于真言门四重禁中。若一刹那而起退转。是为小罪。若一刹那起此退转。恐渐惯习。沉沦生死。不得来到毗卢遮那大法王宫。是故大怖也。十五身口意业善须调柔心常悦乐。释曰。意有正信念故。意善调柔。随意调柔。身口亦然。故云身口意业善须调伏。瞿醯所谓净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惧非人者是也。净信正念是即意业。依意信念身口有威。是故不惧诸非人等也。不知是者。意常忧愁。若知是者。心常安乐。故云心常悦乐。彼文亦云少欲足者是也。彼文分为二种相。今文合为一种相。开合宜时。贵在得意也。十六读大乘经谨依法教。释云。虽修学秘密。而不谤三乘。何以故。彼三乘教。皆是如来随浅略机所演说故。故云读大乘经谨依法教也。十七勤诵真言而不间断。瞿醯云常行念诵。释云。若有间断而不相续。譬如钻火若频不作手。火不可得。故云勤诵真言而不间断也。十八所作悉地皆悉成者。释云。善修相应法。成所作悉地。大日经所谓究习瑜伽者是也。彼释云。于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事。一一通达。皆与正理相应。名善修瑜伽。又于息灾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灾。于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灾增益。随彼彼相应之法。皆能善分别之。名善修瑜伽。

    又于曼荼罗中种种本尊三昧形色字印性类威仪及供养成就时运心观察。方便皆已相应修习。此中障碍及悉地相亦善觉知。乃可传法。文意准知。如是善分别成辨所作事。故云所作悉地皆悉成者也。十九复须善解画曼荼罗。瞿醯亦同此说。然大日经第九句摄云。妙解曼荼罗画已。得传教灌顶。不应作最后断种人。应绍先师事业度诸弟子。即此最初方便故。须解曼荼罗图像一一方位相貌。调布众色。缋画庄严。皆应自善其事。乃堪作阿阇梨。复次能于净菩提心。以惠方便画作无尽庄严大曼荼罗王。故云善解等也。二十常具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故名四摄。一布施摄。菩萨以无所舍心行于二种布施。能摄众生。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若为乐财施众生。即以财施而摄取之。若为乐法施众生。即以法施而摄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众生。既蒙恩利。因是生亲爱心。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摄也。二施相。略如前檀波罗蜜中分别。二爱语摄。菩萨若以善软之言随顺一切根性安慰开喻。则一切众生之所乐闻。因是生亲爱心。依附菩萨。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三利行摄。菩萨随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能利益。众生既蒙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四同事摄。菩萨同。诸根明见众生根缘。故一切随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能益巧。同其事。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为摄也。若阿阇梨不修此者。于四重禁必有所阙。是故令备此四摄也。二十一为求大法不乐小缘。大菩提心。名为大法。除此以外。以为小缘。若为小缘退菩提心。自不能见大日世尊。况以显示他乎。故云为求大法不乐小缘。大日经云。住勇健菩提心者是也。二十二求离悭吝。此即悭吝法也。悭悭吝法。于四禁中是其一戒。所余禁戒。于诸相中其意可见。但以此禁旨未分明故别出之。若见有机不与授者。必犯重禁。若见非机强授与者。亦犯三昧耶。今望有机故为求离悭吝开之与遮其旨各别。不可混杂。故法华云。若善男女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其例也。又释。上两句。明求法人。下一句。说必与法。故云为乐大法乃至求离悭吝也。二十三曾从师入大曼荼罗。受灌顶法。复为先师赞叹德者。赞叹之辞。在文可见。瞿醯亦同云普诵真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阇梨及与传法二种灌顶。意义亦同也(云云)。瞿醯中。亦云处众无畏。若准今文。应辩才无碍等摄。又云普学秘密真言行。明一切曼荼罗法。善知分量。准今经者。善解妙义等摄也。又云及知弟子好恶之相。若准今文。具大慈悲怜愍众生等句摄也。怜愍众生。必可鉴知差别性。故彼经更有多文说师位相。而意不出前诸相也。诸教法中。亦明阿阇梨相。随宜广略开合不同。准例可知。

    经。若依此者所受真言下至终不获果。释曰。二明依阿阇梨之由。分为二。初明依阿阇梨之由。后明结劝也。就初亦二。初明所受真言速成就故须依。二明授与归依之处故须依。此即初也。真言秘教。是三世诸佛要誓之法。佛佛相付。不妄宣传。而内怀慢。外不顺师。檀诵真言。望佛加被故。天神嗔忿。地祇蚩灾。又真言法则。其事繁多。若阙法则。事不成辨。若不辨者。谤法犯重。无有出斯。是故徒施功劳。终不获果。若随传教师亲受秘教时。都无此等失。故速得成就也。擅字。视战反。专也(云云)。

    经。夫弟子恭侍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释曰。二明授与归依之处故须依之。亦为二。初明恭侍。后正明恭侍所以。此即初也。

    经。何以故下至正等菩提。释曰。二正明恭侍所以也。能授三句故须恭侍。大菩提心为归依处。若不安住大菩提心。一切所作。即为颠倒。若得安处。世出世法。坚固不动。而不为魔之所扰乱。故云归依处也。于诸善事而为首因者。是大悲句。若无大悲水。诸善法牙。无由出生。诸佛菩萨。从大悲起者。此之谓也。故云善事首因。次现世安乐当来获果等者。是究竟句也。若得方便解。虽未到究竟。而于一切法。得见安乐性。故云现世安乐。安乐性者。谓中道实相本不生也。于本不生际。显现法界大曼荼罗。故云当来获果也。诸三乘教。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因得果。今此秘教不尔。或现身得证。或异生得成。而不待三无数劫满。故云当嗣不久而得无上正等菩提也。然于成佛有二种义。谓凡位成佛。圣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来智慧。虽未断惑。依正二报。随解融通。于一一微尘。具见十方三世。于一一身分。具见法界相好。凡夫依报。从本以来。遍法界之依。愚缚正报。法然道理等虚空之正。由未遇缘不得显现。今依如来三密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渐显现。将似圣位毗卢遮那。但以凡情粗劣不能睹见。唯佛能见是为凡位成佛也。故大兴善寺和尚云。诸法无定性。为识之所转。若三密解起。此凡夫之身。转为如来身。此身之外无别佛身。故五字陀罗尼云。即于凡夫身。现成就佛身。应以为证也。次精进无懈。昼夜修习。断除惑障。弥增显现。依正二报。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圣下凡。亦同得见之。为圣位成佛也(云云)。

    经。以是义故敬之如佛下至无有懈怠。释曰。二明结劝也。亦分为二。初明结劝敬师。后明结劝勤持。是即初也。

    经。劝持不阙下至必无得疑。释曰。二明结劝。如文可悉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一

    元庆八年七月一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二

    分别持诵相品第三

    言持诵者。谓持诵真言也。龙树云。念力故。持不忘故。诵金刚顶云。有四种念诵。谓一音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诵是也。三三摩地念诵。心念是也。四真宝念诵。如字义修行是也。由此四种念诵力故。灭一切罪障苦厄。成就一切功德。今依四种仪持诵真言。故云持诵也。言相者。谓持诵真言成就行相。行相众多故云分别。今此品。正说持诵真言人之成就行相。故云分别持诵相品也。

    经。复次我今说持诵真言成就行相。释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诵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二明持诵人成就行相。即答前问云何成就者弟子。于此一问而有二意。一问持诵者成就行相。二问持诵者同伴。今此品答初持诵者成就行相。于中为二。初明标说。后正明成就行相。此即初也。虽持真言而行相不如法者。不速得成就。是故标云我今说持诵真言成就行相也。

    经。当须三业内外清净。释曰。下至品末。二正明持诵者成就行相。于中有三十行相。初内外清净。二心不散乱。三曾无间断。常修智慧。四纯行一法。成就众事。五离悭吝。六所出言词无有滞碍。七处众无畏。八所作皆辨。九常行慈忍。十离诸谄诳。十一无诸疾病。十二常行实语。十三善解法事。谓能解真言法事次第等也。十四年岁少壮。若年老者。无三种味。事难成故。十五诸根身分。皆悉圆满。若根不具。昔业尚重于现世事。亦多障碍。事难就故。十六于三宝处常起敬信。谓于同体起敬信也。十七修习大乘微妙经典。十八诸善功德无怀退心也。文中云此之人速得成就者。意明结归。若准义者。于一一相应结。此说今从总略故一处说。下亦例然。十九于诸菩萨及以真言。常起恭敬。谓于别体而起恭敬。于中略佛故云及也。二十于有情起大慈悲。前约忍慈。今约慈悲。以为异也。二十一常乐寂静。不乐众中。二十二恒行实语。作意护净。以真言为实语。谓持诵诸真言。触类加护净也。二十三若闻执金刚菩萨威力自在。心生谛信。欢喜乐闻此人信乐。真实甚深故。生信乐闻。是故速得成就也。二十四少欲知足。二十五诵持真言。念所求事。昼夜不绝。二十六初闻真言经法。则身毛竖。心怀诵跃。生大欢喜。由机内动。毛竖外现故。速得成就也。二十七梦中自见悉地。如经所说。圣加在近。故梦如经也。二十八心乐寂静。不与众居。前约心乐。今明身亦不居也。二十九常于阿阇梨所敬重如佛。若轻能授人。所受法无验。故敬如佛也。三十持诵真言。久无效验。不可弃舍。倍增广愿。转加精进。以成为限。谓其心强刚。不惜身命。诸天加威。贤圣增护。故速得成就。此诸行相。一一解释(云云)。问。是诸行相。为一人具。为当多人具耶。答。为一人具。亦应多人具也。问。两具其趣如何。答。若圣人具众德相。以为不难。若凡人备一二相。尚为不易。何况众相。是为两具之意也。问。若尔者但只圣人应修悉地成就之行。凡人无分。答。若于凡人只有一两。而于悉地修行亦得。问。有一两相。若许修习成就行者。相违瞿醯简择弟子文。云不具法则。谄曲猛害。恒粗恶语。拨无因果。常乐愚痴我慢。无智多言。下贱家生。乃至复无善相。外相不顺。内无德行。其诸弟子。若有此相。必应远离。今何故只有一两善相。多有诸恶行相。而许修习成就行耶。答。彼文且约大分简择。然非不许一两善相。而有摄受故。彼文说诸善相竟。云具足如是之相弟子甚难可得。是故但于三宝有敬信心。深乐大乘。复求福德。应当摄受。假使身无善相。及内无德。亦应摄受。文意可悉矣。

    分别同伴品第四

    所言同者。心·事与行者不异故云同。故文云。善知行者所须次第。不待言教。随有所求。知时即送。具如此者为胜同伴。又云。所持真言与行者同。兼明结界护身等法。得如是伴。则速成就等也。言伴者。即谓伴类。行者伴类故。然于同伴具相·阙相及以展转。种种不同。今此一品。分别如是伴侣之相。故云分别同伴品。

    经。复次当说同伴者相。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二。答能持诵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三明持诵同伴相。即答云何成就者弟子也。于此一问而有二意。一问持诵者成就行相。即前品答了。今此品。答持诵者同伴相也。就文分为二。初明标说。后明正说。同伴者相此即初也。

    经。福德庄严下至亦不太白。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正说同伴者相。分文为三。初明具相同伴相。次明阙相同伴相。三明展转同伴相。是即初也。此亦为二。初明正说同伴相。后若有如前人种种下。二明总结。此即初也。亦分为二。初明内相。次余忍诸苦下。二明外相。此即初也。言内相者。自性三业。不由他教。内自得故。亦分为二。初正说内相。后明结示。此即初也。相略有十七。一福德庄严。二贵族生种。三常乐正法。不行非法。四怀深信。五离诸恐怖。六精进不退。七奉行尊教。八常作实语。九诸根圆满。十身无疾病。不过太长及太短。不太肥粗。不瘦小。是为十一及十五。不太黑白。合为十七。具释其相(云云)。

    经。离此陋疾福德同伴。释曰。此即二明结示也。

    经。余忍诸苦下至说为胜伴。释曰。二明外相也。言外相者。随他成性故为外相。教即他也。略有二十二相。一余忍诸苦。二善解真言印等。于此文中。有真言及印。供养次第。诸余法则。四种差别。准文可知。三常修梵行。四顺忍诸事。五出言和雅。令人乐闻。六离诸我慢。强记不忘。七有教奉行不相推诧。八多闻智慧。九慈心无恚。十常念布施。十一善解分别明王真言。常须念诵。十二所持真言与行者同。兼明结界护身等法。次文即是结示。下亦例尔也。十三三业调善。十四曾于师所入曼荼罗。十五归依佛教。不习小法。十六善知行者所须次第。知时即送。十七身意贤善。心无忧恼。十八决定坚固。终不退心。十九于多财利不望贪着谓少欲知足也。二十若欲成就诸余等药。不舍圣戒也。成就药等。而有多种。谓息灾。增益。降伏。除前二种所余降伏。是为余等。此意趣多故云等也。于此成就为作强缘而不舍戒。戒谓十善性戒。有佛无佛。常在世间。不问受不受。持即成善。犯必成罪。故云自然圣戒。又复性戒名为自然。秘教重禁。以为圣戒(云云)。今文意云。虽与瞋相应降伏恶众生。而内怀慈悲。坚持诸佛戒。故云不舍等也。若不悟知秘密意者。见作生怖。起厌离心。具德胜伴。不生此心。故云心无舍离也。二十一于行者处无所窥求。二十二不舍离行者。然于此中有三不舍离。在文可见。更不分也。淹字于炎反久也。又淹留也。滞稽久也。

    经。若有如前种种德行堪能成就最上胜事。释曰。二明总结。文意可知。深秘释(云云)。

    经。纵无前德但明真言成就法则下至智慧高明。释曰。二明阙相同伴相。分文为二。初正明阙相同伴相。次为欲成就下。二明同伴助成也。初亦为二。初正明伴相。后结示也。初明伴相。亦为二相。初智慧相。后福德相。此即初也。若以有智故有所亏时。以理教诲。令法圆满。有忘失时。助作周备。故许以为胜伴也。明知法则。善解曼荼罗。故云智慧高明也。又非但明解前两种事。兼达三乘一乘。故云智慧高明也。

    经。复加福德胜持诵者。释曰。二明福德相也。若无福相。而于时时起作灌顶及以护摩。设备香花等。不能成辨。故许有此相。以为胜伴。文旨可知也。

    经。如是之伴亦能成就最上胜事。释曰。二明结示也。

    经。为欲成就最上事故下至并须助作。释曰。二明同伴助成。分文为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次行者每日下。二明福智共助成相。就初亦分为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后明结示也。初亦分为二。初明福相助成。后明智相助成。是即初也。为助持诵者最上事速成就故。广修福善。故云而作灌顶及护摩也。随时必有辨备香花等事。皆助作。或诸方难。依次简择拥护拒之或助辨所有一切诸事。故云随时所辨等也。(更检)

    经。非直助修如前等事下至勿法事有阙。二明智相助成亦为二。初明助成亏失。后明开释事事。此即初也。

    经。乃至事事下至诸行因缘。释曰。二开释事事。如文可知也。

    经。具如是者最为胜伴。释曰。二明结示也。

    经。行者每日持诵之时下至使令周备。释曰。二明福智共助成相。于中为二。初明助成持诵之时使令圆备。次其伴常须持诵供养下二明广修诸善满行者愿。此即初也。就此为二。初明助补持诵时失使令周备。次行者持诵欲了下。二明助作持诵了时忘处也。就初亦二。初明持诵之时助作之相。二明成就药法之时助作之相。此即初也。言每日持诵之时等者。设使扇底迦等持诵之时。及其事中。若有忘失时。其伴相助作之也。

    经。若欲说成就药法之时下至终不废忘。释曰。二明成药法时助作之相也。成就药法等谓仙药眼药等。其助成就之人护其物故。常在其处。以毛按之。或以眼观。或以草干等按之。徐徐持诵中闻。数数光显其物。令其药物必得成就。故云以手而按等。

    经。行者持诵欲了下至应助作之。释曰。二明助作持诵了时忘处也。行者念诵既疲劳故。结拨遣印。诵奉请咒。结奉请印。诵拨遣咒。或抱珠置珠。互作忘错。或于供养赞叹等种种诸事。皆有错误。彼助成人。看其忘处。为助作之。是故云也。

    经。其伴常须持诵供养下至唯共伴语。释曰。二明广修诸善满行者愿也。持念真言。供养冥显一切凡圣。及造塔印佛。坚持禁戒。读诵经典。三业所修一切诸善。咸皆回向修真言者。令满其愿。故云其伴常须持诵等也。持真言者。于所修内外一切诸事。若有指受其同伴者。唯共伴语。所言伴者。谓第三伴。非语他人。若他共语。于所修法而无有验。故但与伴语也。故下品云。亦不与外诸人谈语。唯共伴语。当念诵时。纵是同伴亦不与语。唯除余时。自非所须不与伴语。文意准知。深秘释(云云)。

    经。若欲成就最胜事故更许一伴展转合语。释曰。以下第三明声调同伴。又分为三。初明成胜事故更许一伴。二明行者同伴同简择食物。三明结示。此即初也。持诵者。若吃所制物。诸天舍离。神验难得。故同伴者亦所食同。是食法。通上二种同伴者也(云云)。

    经。行者所食如依法制者。如下持诵品说。不应吃葱蒜萝菔。油麻酒酢。及余一切诸菜茹。米粉豆饼。并蒸毕豆。及油麻饼。并作团食。皆不应吃。一切毗那夜迦所爱之食。及供养残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乳粥。所被蓦食。或被触食。皆不应食。又大神力陀罗尼经云。护三业净。有二种护。何等为二。一外护。二内护。言外护者。不得食我世尊残食。不得食一切贤圣残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残食。不得食师僧父母残食。不得食一切众人残食。又不得食国王官人残食。不共众人传器而食。亦不得食毗那夜迦鬼魔之食。毗那夜迦食者。若面里物蒸煮烧熟欢喜团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于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产处。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诸死亡家。十恶家。沽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卖凶具家。不净人家。淫女家。造经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诸不净人。看他产人。捉死尸人。截割众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近与身相触。亦勿交往。此名外护清净之法(云云)。诸教法中。如是等制。其类繁多。但教所制。随事不同。各随其制。亦是依法制也。文中如字随也。行者所食随依教制。是故云也。

    经。具如是者下至胜事同伴。释曰。三明结示也。亦分为二。初明结示同伴。后结示福德。此即初也。

    经。第三同伴下至如前说。释曰。二结示第三同伴。福德亦然。相望初二。以为第三。意亦可悉。深秘释(云云)。问。于圣教中。说善知识。而有三种。谓外护。同行。教授。今此所说同伴者。是为何等善知识耶。答。今经所说。不局一隅。该摄三种。俱为同伴也。问。若尔者。此品所演而有三种同伴。谓具相。阙相展转。何等是为外护等耶。答。于今三种而具外护等三。问。其一具三者。其道理如何。答。今此同伴者。能营理所须。亦更相策发。兼指授所阙。是故一具彼三也。故说具相同伴。文云。善知行者所须次第。不待言教。随有所求。知时即送。此即营理所须外护义也。又云。善解分别明王真言。常须念诵。所持真言与行者同。兼明结果护身等法。得如是伴。则速成就。此即更相策发同行义也。又云。善解真言印曼荼罗供养次第诸余法则。又云。若欲成就诸余等药。为作强缘。此即有教授义也。问。约具相同伴。其义且尔。然于阙相及以展转。其理如何。答。约阙相同伴。亦有文义也。其文云。其福德伴。半月半月与持诵者而作灌顶及以呼摩。随时所辨香花燃灯。乃至云随所为。并须助作。此即外护文义也。又云。行者每日持诵之时。及所行事时。有时忘失。其福德伴。随所见处。相助作之。使令周备。此即同行策发义也。又云。若诵持者有所亏失。其福德伴。依于经法。以理教诲。勿法有关。此是教授义也。展转同伴文云。第三同伴。福德亦然。一如前说。当知。此伴如前亦具三种义也。又问。今如所说。若不应吃一切毗那夜迦所爱之食者。何故彼仪轨云。其所献食。必须自食始得气力。岂不损失悉地法耶。答。此义至下品应当解释也。

    择处品第五

    择者谓简择也。处者谓方处也。上诸品中。既说所持法及修行人已。若不得胜处。焉得速成就。于彼方处而有多种。又约三部等分别处所。故云择处品也。

    经。复次演说持诵真言成就处者。释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明持诵之方处。即答云何方所为胜处问意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二明广说方处。三明于三部等分别处所。是即初也。若欲持诵速得悉地者。应择方处。是故次说成就处也。

    经。住何方地速得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广说方处。分文亦二。初欲说而征起。后广说方处。此即初也。如来成道降魔处等以为地也。故经文云佛转法轮处。佛涅槃处等。复佛经行所至之国。以为方也。故文云。或佛经行所至之国。如是之方。速得成就。若依此义。方广地狭。又方必有地。地必有方故云方地。故经文云尼连禅河其地方所速得成就也。

    经。佛所得道下至一一广明。释曰。二明广说方处也。文亦为二。初广说方处也。次既得如是上妙处所下。二明简择地中秽恶。此即初也。初说方处。略有三十七胜处。初谓佛所得道降四魔处。然此得道降魔是虽二相而不异处。故以为一胜处。又尼连禅河在菩提树边故为一处。故中阿含五十六罗摩经云。佛在鹿母堂。告诸比丘。有二种求。一者圣求。二非圣求。圣求者。安隐涅槃。我为童子时。年始十九。往阿罗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往远离处。修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问。汝已证无所有处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宁可更求安隐处耶。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答无不可。问曰。知自证耶。答。我度无所有处得非想定。我久证得。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复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头山鞸罗梵志村尼连禅河边。誓不起。即得无上安隐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法花云。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城。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伽耶者。山名。即象头山。城近此山。故名伽耶城也。彼经既云往尼连禅河边。誓不起。即得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故云尼连禅河与菩提树并是一处也。法花意。亦准知之。言沂岸者。沂鱼衣反。淮沂也。沂水出泰山。盖悬也。岸鱼韩反。水望涯泗而高曰岸也。涯后而水深者为岸也。意云。彼尼连禅河。犹如此间沂水高岸。而无诸难。速得悉地。众魔不能为障。所求无不成就。故为胜也。二佛转法轮处。三佛涅槃处。四佛所生处。皆是大威德诸天常所护持。故法验易成也。一行和尚云。若人已发菩提心。即是诸佛生地。亦是得道。转法轮。般涅槃处。亦是久住其中。以四威仪广利众生之处。虽未闻秘藏。但得三乘共行处。亦名吉祥。谓观察性空无相无作。无有我人众生寿者。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处。亦是种种本生。经菩萨弃舍身命。学波罗蜜处。皆可就中作曼荼罗。复次自谓已得涅槃。生灭度想。是声闻辟支佛所游地分。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即应平治此中画作悲生曼荼罗也。五佛所说胜处。谓如仙人住山世尊记说。于中易所得道之类是也。六菩萨所说胜处。七乃至十四。佛八大塔。言八塔者。谓安置佛舍利塔也。若准付法藏分法。先为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八。阿含亦尔。故长阿含云。佛涅槃后。𤘽尸国诸末罗众。波波国诸末梨众。遮罗国诸跋离众。摩伽陀国诸拘梨民众。毗提国诸波罗门众。迦维罗国诸释种众。毗舍离国诸离车众。摩竭国阿阇世王众。于𤘽尸城各求舍利分。乃至彼城王不肯分付。时香姓婆罗门。而喻众人。即分舍利。以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生存时发。天持上天。起塔供养。有余灰者。毕钵罗树人。起塔供养。诸国各于本国起塔。而今此经。且明人界八大塔处。以为胜处。瓶灰两塔。及出家塔等。亦是胜处。彼天及海是异界。故且不说之。应云是亦胜处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一云。又此光中。影现如来不可思议八大宝塔。𤘽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婆罗捺国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𤘽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因。如是音声及诸塔影而于三世难思议事。悉皆影现大光明中。即偈颂曰。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也。如来所现八个大塔。亦是八塔。义意可知。义释云。如西方八塔及三乘圣众遗迹甚多。皆是大威德诸天常所护持瞻礼。犹如般若经所在之处。诸小鬼辈不敢停留。故法验易成也。十五名山多诸林木花果泉水。彼义释云。诸胜处中。最以山林为上。虽重岩众峰端岩幽寂。若无花果流泉人所不乐。则众缘多阙。亦不堪任。故须有种种名花甘实。兼有清泉池。情所爱悦之处。则是佛所称叹。可作漫荼罗事业也。复次净菩提心。安住谛理。坚固不动。八方大风不能震摇。大悲方便花果。处处珍布。常流净法。利乐众生。最是佛所称叹。好作曼荼罗处也。十六有兰若。多诸花果。渠水交流也。十七有兰若。多诸糜鹿。无人采捕。复无诸恶兽。鹿字莫悲反。鹿属也。一曰老也。采仓宰反。取也。捕蒲布反。捕犹逐索之也。取也。熊胡弓反。兽似豕。山居冬蛰。其掌似人掌也。罴鄙宜反。似熊而黄白长头高脚。猛憨多力。今文意。谓无此等类以为胜处也。十八无大寒复无大热。其处宜人。十九山傍。二十山峰顶为独高台。二十一山复如上三处。复有流水以为好处。二十二复有胜处。青草遍地。多诸树花。中有其木。堪作护摩。二十三安置舍利塔前。二十四于山中安舍利处。二十五四河边。谓从阿那婆答多池所流出四大河。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徒陀河。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彼池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继瞻部州。故四河边以为胜处也。二十六有兰若。种种林木茂饰严丽。无多人处。前兰若处多诸花果。今此兰若虽无花果。而诸林木茂饰严丽。无多人处。以为异也。二十七寒林烟不绝处。谓除兰若。更有𦱀郁树林。树下寒冷。烟云时时出现。而似有灵迹。是为寒林烟不绝处(更检)二十八大河岸。是清洁之处故。二十九大池边。谓清池沼多。有水生诸花。人与非人。咸所爱乐。三十往曾有多牛居处。义释云。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积多时。牛屎尿遍地重积。梵俗亦以为净。虽然须牛移去。若牧牛见在。亦不可作也。三十一迥独大树之下。神灵所依。日影不转。三十二多聚落一神祠处。亦是清洁故。三十三十字大路之边。三十四龙池边。三十五佛经行所至之国。三十六但有国土人民。信顺恭敬三宝。弘扬正法。三十七有国土。多诸仁众。皆具慈悲。恭敬三宝。及多仁慈国。诸天加护。地祗欢喜。是故于所修法无有障碍。速得悉地。故为胜地。如上所说诸胜处。若深秘释(云云)。

    经。既得如是上妙处所下至一一广明。释曰。二明简择地中秽恶瓦砾等物。瓦谓碎瓦。砾谓砾石。所言等者。谓除去破器髑髅毛发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虫蚁蜣螂毒螫之类。等取如是故云等也。若依玉呬坦跢罗经更明地相者。谓于高下及有荆蕀碎髑髅片近岸埆坎枯井枯池饶有树根及有虫窠咸碱炭灰饶石瓦砾自然干土并发虫饶如是等地应可远离。于一切事诸曼荼罗。于平正地清净润泽离如前过。于东北方。其地少下。如是等处。作曼荼罗。入为吉祥。先掘其地。深量一肘。还以其土而填其处。土若余胜。当知好处。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过。即不应作。若强作者。非但不成。亦损已身。复有其地。无有如前过。周边有水。速得成就。无水不吉。或有处所。地无前过。周边有树丰足。花果枝叶郁茂足有乳树。作曼荼罗。亦为吉祥地。具诸德周匝有树。近有流水。此地最胜。文意准知。曼荼罗品者。泛指诸教法。谓于诸真言秘密教法。造作曼荼罗品类之中。一一广明除去地中秽恶等事。是故云曼荼罗品一一广明也。

    经。如悉地法善须分别三部处所。释曰从此以下。三明于三部等分别处所也。于中为四。初分别三部处所。二明三法处所。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处所。四明结示。此即初也。今依彼经释此等文。于八大塔及大圣迹。应作佛部中无能胜等诸胜上曼荼罗。于莲池边。应作莲花中部善住等诸胜上曼荼罗。于山顶上。应作金刚部中辟缚等诸胜上曼荼罗。今略示旨。广如余文。

    经。复须分别扇底迦法补瑟征迦法阿毗遮噜迦法。释曰。二明三法处所。若作息灾。当白色地作曼荼罗。若作增益。于赤黄地作曼荼罗。若作降伏。于黑色地作曼荼罗。于山顶上或牛居之处。或于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处。即作息灾曼荼罗法。于恒河边。或于莲池边。或于坦禅上。或于海边。应作增益曼荼罗事。或在于其冢间。或于诸么跢罗麻相(或本云。或于诸魔路罗天词)或空闲处。或于空室。或于弃秽之处。应作降伏曼荼罗事。

    经。如是三法复须分别上中下成法。释曰。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处所也。于八大塔及与圣迹。或意乐处。或于清净之处。或于山顶如是处。应作上成就曼荼罗。于开敷莲花池中鹅雁游戏侧近之处。应作求财及余富贵诸吉祥成就曼荼罗。于高山上。或于山侧。或于山谷。或于山峰。或于岩窟。如是等处。为成入修罗宫故。应作下等金刚曼荼罗。于龙池边。或于山峰。或于神庙。如是之处。为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应作金刚钩曼荼罗。于大道衢上。或于制底。或执金刚前。如是等处。为辟除着毗那夜迦者故。应作军荼利忿怒曼荼罗。又下奉请成就品云。若上成就于山上作。若中成就于池边作。若下成就随处而作。或与真言相应处作。若不作此处作。成就稍迟。于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内法真言。皆得成就。佛生处等八大制底。成就之中而最为上。然于菩提道场无一切难。能与成就相应。魔王尚于彼处不然其难。况余诸类。是故一切真言决定成就。凡是猛利成就于冢间作。或于空室。或于一神独居之庙。或迥独树下。或于河边。当作成就。若欲成就女药叉者。于林间作。若欲成就龙王法。若于泉边作。若欲成就富贵法者。于屋上作。若欲成就使者法时。于诸人民集会处作。若欲成就入诸穴法。于窟中作。此是秘密分别成就之处。文意可悉。

    经。即于是处随心所宜净涂洒扫作诸事业速得成就悉地之法。释曰。四明结示也。于三部三法上中下。各有所乐。随其所欲作诸事业。故云随心所宜等也。或若不获如上胜处。即应随得之处作曼荼罗。难得具足胜上之处。是故但于平正润泽。于东北赊侧近水余及有树林意所乐处。离其池边。亦无障难。如是之处。作曼荼罗。皆得成就。若于圣迹牛所居处。于岩崛中及山顶上。先所净地。亦于屋上并与石上。或制底边。及于坦禅上诸江河边。如是之处作曼荼罗者。不须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过。随其地势扫治洒水。手按其地。及诵真言。即成清净。或于作曼荼罗处。有其地过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净。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罗。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与自身灌顶曼荼罗者。勿须细问其地。随宜而作。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真言持诵。香水先洒其地。及洒亦净以为净地。若作佛部中无能胜等曼荼罗者。应以最胜佛顶真言作净法。若作莲花部曼荼罗者。应以吉祥明或以悉湿啭(引)嚩(上)诃明作净地法。若作金刚部曼荼罗者。应以军荼利忿怒真言作净地法。其最胜佛顶湿嚩(七)嚩(上)诃及军荼利。此等三尊。各于本部是其能辨诸事。是故于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谓净地法。及以护身。加被弟子。辟除诸难。请净香等。于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说。应当用之。或观其国及以时节并有利益。或观其时有难无难及弟子渴仰之心简择时日等。具如彼经也。问。经云。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若准此义。于一切处应修真言。何故今苦弃舍恶处。择取好处。岂非执着耶。答。今就二门而显此义。一者道理。谓因缘道理二者根机。谓行者根机。问。所以约因缘道理。择求胜处者如何。答。所以诸法本不生者。由因缘合所生。若不和合。诸法不成。若因缘合。诸法得生。故简择胜处。显本不生。问。若云本不生者。直尔默坐。应契本理。何为择求因缘和合。更得合生。岂不违背本极理耶。答。若不依因缘合者。即是外道邪见断空。是故必用因缘和合。显本不生也。问。若尔者。直尔默坐。应观因缘和合生。故诸法本不生。何为更择胜处耶。答。若不择胜处。既阙因缘。何得显示因缘合生。故本不生故必择胜处。应得持念。又问。假使择得胜处。直尔观因缘合故诸法不生者。速得成就大悉地耶。答。依随阿阇梨被授三密加持者。直尔修此观。必得速成大悉地故也。若未被教授者。不能速成就大悉地也。问。此人既观极理不生。何故速不成就耶。答。譬如虽知竹林有火。而若未解钻取法者。火难可得。彼人亦尔。虽解极理。而未受学三密秘术故。不可速成大悉地也。二问约行者根机其意如何。答。于修行人有三根异。若上根触处应修。若中下辈必须胜处。问。修真言者。是神通乘机。应云咸是上根。何故今云三根异耶。答。所言上者。比况余教以为上根。彼三乘教。经历三无数劫。希得成佛。故今此秘教。不历劫数。速成佛故。应云今教三根咸是上根也。问。若尔缘何等义今立三根异耶。答。备缘方进。是为中下。阙缘而进。是为上也。问。若约根机分三品者。于秘密教亦分三品耶。答。此义不尔。何者。教常是速疾神通乘。但以根机成三根别也。问。根既有三品。乘岂无迟钝耶。答。此义亦不然。何者。根分三品者。只在未乘神通乘前。若乘乘已。俱能速超二死大海。同得到于常寂内院法界宫也。

    持真言法品第六

    持者持诵。谓能持也。真言者金口所吐。谓所持也。法者。法则。即持真言仪式法则也。今此品中。广说应作及不应作二种法则。令持诵者速成悉地。故云持真言法品也。

    经。复次广说制持真言仪式法则。释曰。今此一品。第四明正持真言相。即答三问。谓云何真言速成就。云何调伏相。云何诵真言方便之次第。今就文分为三。初标。次若有智者下。二明持诵真言相。次常依本戒下。三明总结也。就初亦二。初明标广说。后明标速成就。是即初也。

    经。若依此式不久当获一切成就。释曰。此即二明标速成就也。此仪式法则通于三部用。若不违法则。必得成就。故云不久当获一切成就也。

    经。若有智者持诸真言。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持诵真言相。分文为三。初明真言速成就相。即是答云何真言速成就也。次若欲求大悉地成就下。二明调不调伏相。是即答云何调伏相也。次若求悉地当须三时洗浴下。三正明持真言相。是即答云何诵真言方便之次第也。就初为二。初标举持诵人。后广明速成就相。此即初也。若不举学三密。以为无智人。若持真言者。必备此大智。故称有智也。

    经。先断瞋恚。释曰。从此以下。二广明速成就相也。若不解法式。虽修秘密法。而不速成就。如服贵药不知禁忌药力难得。是故先广说应作及不应作。为持诵者以为法则也。就中作十八对。消释经文。初瞋人慢法对。乃至第十八内衣外衣对。此即初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瞋人。次于诸真言下。二明于法不应檀意就初亦三。初总明断瞋恚。次别明制瞋恚。此即初也。凡持真言者。于情非情不应生瞋。若于此等生瞋恚者。生法二忍为障碍。故也。

    经。乃至天神大应生瞋。释曰。二别明制瞋恚。此亦为二。初明莫瞋天神。次明莫瞋余持真言者。此即初也。天者。书云。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也。尊而居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愍下。则称昊天。自上临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则称苍天也。神谓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又幽明不测。谓之神也。又神者。精灵之妙也。细而言之。则天神曰神。地神曰祗。人神曰鬼。又是百物之精也。今谓。天者上界诸天也。神者地上祗也。又天神者五类诸天也。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有四天。居地底四天也。一一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并后复有五类。如是等类。总为天神。又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以为天神。皆悉是圣。咸共尊故。如诸天神覆护一切。若瞋彼者。既以违恩。是故制之。

    经。亦不瞋嫌余持真言者。释曰。二明莫瞋余持真言者也。余持真言者。与我同道。若生瞋者。既以背亲。何况损失菩萨广济。故制之也。

    经。于诸真言下至而分别之。释曰。二明于法不应擅意。于中亦二。初明不擅意。次明应生敬重。此即初也。凡所修法须随阿阇梨咨询禀受。然后修习。如何擅意而分别之。若尔者神验难得。具如下说也。擅视战反专也。礼记不敢擅重事是也。

    经。于诸真言及以法则深生敬重。释曰。二明应生敬重也。诸真言法。是诸佛师。故应敬重。故余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经。于诸恶人善须将护。释曰。二明护恶敬善对也。分文为二。初明将护恶人。次阿阇梨下。二明应敬善人也。初亦为二。初明将护恶人。次明将护之由。此即初也。

    经。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坏彼故。释曰。二明将护之由。文意可知也。

    经。于阿阇梨所下至分别恶想。释曰。二明应敬善人也。文亦为二。初明莫见愆过。次举有过以况无过。此即初也。于阿阇梨而有凡圣。若伺恶者。于佛世尊尚见愆过。若求善者于一阐提而见有善。故于阿阇梨不令见愆过。愆字去连反。过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经云。于所闻三昧处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又智论四十九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敬。岂有上智高明。于师不敬。若不敬师。则失大利。如井无绠水无由得。又彼论。问。善师尚不能敬。恶师云何能敬而令敬师。答。勿顺世法着善远恶。若能开释深般若者。则尽敬之。不念余恶。不以囊臭而弃其金。如空中声告波仑言。汝于师所勿念其恶。复师之好恶。何预于我。我求法利不求于恶。今经意。准彼故引用之。纵见愆过。身业莫生三业恶事。骄慢是身恶。亦通意业。骄字憍也。嫌恨是意恶。谈说即口恶也。心意终不分别恶想者。是除前三。更诫余恶也。身口诸恶无不由心。故举心意。收摄二业。又释。纵见愆过。而于三业莫生骄慢嫌恨等恶。举身摄二。故云身业犹不生等。余如前说也。

    经。于过既尔耳况依法耶。释曰。二举有过。以况无失也。设使于有过师尚谏莫见。何况于依法师而见其过。故云于过既尔况依法耶。

    经。纵怀大怒下至苦治罚。释曰。第三缚明降怨对也。文亦为二。初明不应缚损明王。次明莫作降怨法也。此即初也。文有缚明损害治罚等句。如文可知。凡是明王大圣智悲之用。怜愍有情。无有彼此。犹如父母慈爱赤子。如何以自所持真言系缚明王。是背恩逆罪故制断之。问。明王是诸佛菩萨大智之用。岂得系缚耶。答。设使不可缚得。于恩德境而起恶逆。得罪无量。故不应作也。问。若不可缚者。何故下文云若终不得悉地者治罚本尊耶。答。由恶念故不可缚得。若依善事。应得治罚也。问。何故其义得然。答。恶违理故。诸佛菩萨不得被缚。善顺理故。彼大圣众。必被治罚。问。恶违何理。善顺何理。而有此义耶。答。本不生理。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然诸佛菩萨。久劫证此理。变恶为善。故不被恶念缚。多时起弘誓。薰习心腑。故为善事被罚。问。若修善事。诸佛菩萨应发欢悦。何故今云被罚耶。答。实如所征。必应喜悦。但今于行者不顾身命。未与悉地。是故被罚。何者。诸佛菩萨相违本誓三昧耶故。问。所以佛菩萨众未与悉地者。必由行者精进未满。何故强罚佛菩萨等。岂不犯罪耶。解释此义。具在后文(云云)。

    经。亦复不应作降怨法。释曰。二明莫作降怨法也。若损害他。既违三昧耶。故不应作。但除大悲弘誓之所为也。

    经。未曾经于阿阇梨处下至不应授人。释曰。此即第四未受未入对也。分文为二。初明未受不应授。次未曾经入下。二明未入亦不授与也。就初亦二。初明未受不应授。次虽阿阇梨所下。二明受得亦不可与也。初亦为二。初明未受不应授之由。此即初也。夫以。真言秘法。从初以来。展转相承。师师相次。何无印可。辄得传授。故云不应授人也。

    经。所受之人下至复是外道。释曰。二明不应授之由。即无本故。受学之辈。于三部法不生敬信。又不随师学。神祗不感。不感之故悉地难得。难得之故。于三宝处不生恭敬。是故制之。又同外道诤求名利。各立众多究竟之道。故云是外道也。

    经。虽阿阇梨所下至并不应与。释曰。二明受得亦不可与也。未得传法位。世尊行法。尚不得传。何况大印真言等。文意可知。

    经。未曾经入曼荼罗者亦不授与。释曰。二明未入亦不授与也。已入曼荼罗者。尚不可授。何况未入者乎。若为未入灌顶道场之者。说秘密教。是金刚萨埵所不许可故。应慎之。

    经。不应跳蓦下至亦不跳蓦。释曰。此即第五蓦情蓦灵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跳蓦有情。次又不应践蓦下。二明不应蓦有灵之物。此即初也。一切有情两足之类者。是上胜之类。谓人天等也。乃至多足者。是下劣之辈。谓除人天。所余有足无足多足等也。如是等类。皆有如来金刚界性。未来世中。必得菩提。又于此中。或有权现。佛菩萨等。随类训导。何敢跳蓦。故令慎之。

    经。又不应践蓦下至并不践蓦。释曰。二明不应蓦有灵之物。于中为三。初明不应践地印。二明不应践药草。三明结诫。此即初也。诸锤轮棓杵螺金刚杵等。皆是以佛菩萨所执持幖帜之印也。棓捕后反大杖也。若地有此等印标及以素成。不合践蓦。蓦明诈反。上马也。谓践蓦地印。不应如上马也(云云)。

    经。诸余药草下至不净秽处。释曰。二明不应践药草也。诸药草等。有神守护。亦是成就悉地之物。是故制之。

    经。若乐成就真言法者应须依制。释曰。三明结诫。如文可知。

    经。不应诘难大乘正义。释曰。此即第六诘难谛信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诘难大乘正义。次明闻菩萨甚深行应生谛信。此即初也。所以不应诘难者。是非凡夫情想境界故。故三昧耶戒云。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事。不应生疑。非凡夫境界故。又若好诘难。心地杂乱。月轮难现。若依此义。何啻大乘。于小亦然。文且举大乘耳。

    经。若闻菩萨甚深希有不思议行应生谛信不怀疑心。释曰。二明闻菩萨甚深行应生谛信。若住不思议解脱菩萨。或行恶法。或住善法。或作五逆。或为阐提。如是等行。非凡所测。故云应生谛信不怀疑心也。

    经。持真言人不应与彼别持诵人更相施验。释曰。第七施验降伏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施验。次明莫作降伏之。此即初也。若未得悉地。更相施验。于所求愿。最为难辨。是故所不应作也。

    经。若缘小过不应即作降伏之法。释曰。二明莫作降伏也。菩萨广济利他为本。何缘小事即作损害。违三昧耶故不应作也。

    经。乐成就人不应歌咏言词调戏。释曰。第八污口严身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污口。次明不应严身。此即初也。歌咏者。谓唱歌咏诗等也。言词者。谓巧言美语等也。调戏者。谓无益谈笑等也。与他语话尚污口业。障于悉地。何况如此等也。若非真言总不用说。是应行处也。

    经。为严身好不应涂饰脂粉花鬘。释曰。二明不应严身也。脂诸时反。肥凝者也。又膏也。粉甫愤反。付面粉也。胡粉脂。和如糊。以涂面。经粉染使赤。以着颊也。涂身指粉。严饰花鬘。女人所好。不是求道人之所宜也。是故制之。

    经。亦不跳踯急走邪行。释曰。此即第九跳地浮水对也。文亦为二。初明莫跳踯等。二明不应浮戏。此即初也。跳徒雕反。跃也。上也。踯驰戟反。是即谪字。蹄也。谓举足不进也。文中有三事不应作事。如文可悉也。

    经。亦不河中裸形浮戏。释曰。二明不应浮戏也。裸形浮戏是放逸事。不宜行人故如来制之。

    经。略而言之身诸嘲调一切戏笑。释曰。第十身略口广对也。分文为二。初明总略制诸身过。二明广断口业诸恶。此即初也。上一对中。制身有限。故至是对。总略制之文意可见。

    经。诸邪口业下至终不习学。二明广断口业诸恶也。非但制身。口亦诫之。故有此文。诸邪口业者。总举口业也。及虚诳语等者。别举口四。皆不应作一句。冠上身略文也。次所应对答等者。于口四外。更别制断。然对答多言及无益言谈。于持诵事为障多故。

    经。亦复不与外道之人及旃荼罗人同住。释曰。第十一并夺与夺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于恶人诸人一向停止同住谈语。故云并夺。二明于同伴人有语不语。故云与夺。此即初也。亦分为二。初明不应与恶人同住谈语。次明不应与诸人同住谈语。此即初也。亦分为二。初明不应与恶人同住。次明不应与语。此即初也。

    经。如斯等类来相问诘亦不与语。释曰。二明不应与语。文意可见。

    经。亦不与外诸人谈话。释曰。二明不应与诸人同住谈话。并于持诵为障多故。

    经。唯共伴语下至不与伴语。释曰。二明于同伴人有语不语也。望前并夺。许与伴语。故云唯共等也。先明不语。当念诵时等文是也。次明共语。唯除余时者是也。虽许余时。世间言谈话等事。是非所许。故云自非所须不与伴语也。

    经。亦不以油涂饰于身。释曰。第十二饰身口吃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油涂饰身。次明口不应吃诸不宜食。此即初也。凡以油涂饰于身者。为爱身故。持诵之者。唯求诸佛微妙法身。何须爱此凡流之事。故不应作。

    经。又不应吃葱蒜萝菔下至皆不应食。释曰。二明口不应吃诸不宜食也。其不宜食。在文可见。或臭秽故不应吃。谓葱蒜萝菔诸菜茹等也。言菜茹者。茹酿虑让举二反。掇茹者。掇者拾食之也。又贪也。吴越凡食贪者谓之茹也。又臭也。今皆用之。然诸教法。皆许食菜。今但取拾食贪食及以臭义也。或嗜其味。所以制之。谓油麻酒酢。米粉豆饼。并蒸毕豆。及油麻饼。并作团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粥等也。或鬼所爱故不许吃。谓一切毗那夜迦所爱之食。但教法中。所以许食者。为求得力故许食之。今断爱吃故不许食也。或不净故不用吃。谓供养残食。所被蓦食。或被触食等也。又余教法中。广说诸不宜食。具如彼也。

    经。一切车乘及以鞍乘皆不乘骑。释曰。第十三内具外具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骑诸车乘等。乘等即是严身外具也。次明不用镜华粉等。即是严身内具。此即初也。

    经。一切严身之具所谓镜华粉药伞盖非因缘事亦不应用。释曰。二明不用镜华粉等也。于秘教中。或时得用此镜华等。除此因缘。余所不许。故云非因缘事等也。

    经。亦不以手揩手以脚揩脚。释曰。第十四污身秽水对也。文亦为二。初明莫污身分。次明勿秽诸水。此即初也。若洗手讫。二手相揩。即为不净。脚亦如是。悉不净洁故制之也。故律中云。比丘晨起应净洗手。不得直粗洗五指头。复不得齐掖。当齐碗以前令净。不得粗鲁洗。不得揩令血出。当以豆磨草末。若恢土净洗手指令作声。洗净手已。若更相揩者。便名不净。应更洗也。

    经。一切水中不大小便。释曰。二明勿秽水也。其水为体。能洗净一切。若污秽之者。人物皆不净。又水神大瞋。所作无感。故不可作也。

    经。不应岸侧以手承食而食。释曰。第十五无器有器对也。文亦为二。初明岸侧手不承食。次明不得锤铜器食及叶上不翻。此即初也。言岸侧者。水望涯洒而高曰岸。洒谓深也。若如是处。以为不隐。何况无器以手承食而食。既失威仪。是故制也。

    经。亦不用锤铜器食以诸叶上不翻盛食。释曰。二明不得锤铜器食及以叶上不翻盛食也。然于律中不许铜器。是故制之。又复叶上不翻盛食。悉为不净。是故亦制。虽有器盛。而锤铜器佛所不许。虽用诸叶。而不翻盛。亦同触食。故并不用也。故律中云。比丘欲出乞食时。应净洗手着入聚落衣。着入聚落衣已。复洗手持钵入聚落。若冬寒时。内钵着囊中。欲到聚落边。若池水若流水上。应净洗手。若无水者。当入聚落中。到比丘住处。乞水洗手。若复无者。往比丘尼精舍中求水。若复无者。当到信心优婆塞家求净水。若复无者。当开钵囊出钵捉一处乞食。得食已。还出聚落。到池水若泉流水。当置钵净草上。然后净洗手。净洗石若草叶。洗已。钵中指所触饭。当洗叶已。写饭置石上若草叶上。写饭时。不得于不净手捉处写。写已当更净洗钵还盛着钵中而食也。虽文辞似异。而意义稍同。是故且引之(是一对更检)锤字直追反。锻也。锻都乱反。练戈矛也。又锻埵也推也。说文小治也。又打铁也。

    经。不卧大小床榻下至右胁而卧。释曰。第十六教眠教食对也。文亦为二。初明教眠。次明教食也。就初亦二。初明卧法。次明眠法。此即初也。教卧有六句。初不卧大小床榻。次不与人同处而卧。三欲卧之时。清净而卧寻思智慧。谓寻思第一义谛也。四不面地卧。是面地卧。亦名阿修罗覆卧。五亦不仰卧。亦名尸卧。亦曰淫女卧。六如师子王右胁卧。如文可知也。

    经。当卧之时不张目睡。释曰。二明眠法也。大毗卢遮那经云。彼食竟。休息少时。复当礼拜诸佛忏悔众罪。为净心故。如是修常业。乃至依前读诵经典。恒依是位。于后日分亦复如是。初夜后夜。思惟大乘。无得间绝。至中夜分。以事业金刚。如前被金刚甲。敬礼一切诸佛大菩萨等。次当运心如法供养。而作是念。我为一切众生志求大事因缘。故应当爱护是身。少时安寝。非为贪着睡眠之乐。先当正身威仪重累二足。右肋而卧。若支体疲懈者。随意转侧无咎为令速寤。常当系意在明。又复不应偃卧床上。具如彼经也。

    经。日不再食下至不须食之。释曰。二明教食也。此有五句。初日不再食。二不应断食。谓永断不食。有教法中说断食法。彼即有限。是非永断。二文其意小异也。三不应多食。四不应少食。五疑食不须。文意可知。又彼经云。初身轮得支持故。次行乞食。或檀越请。或僧中所得。当离鱼肉薰菜及供养本尊诸佛之余。乃至种种残宿。不净诸酒。水果等浆。可以醉人者。皆不应饮啖。次奉抟食用献本尊。又作随意食法。若故有余。更出少分。为济饥乏乞求故。当生是心。我为任持身器安隐行道。受是段食。如膏车辖令不败伤有所至到。不应以滋味故增减其心。及生悦泽严身之相。然后观法界心字。遍净诸食。以事业金刚加持自身。是中种子如鑁字真言所说。复诵十力明八遍。方乃食之。具如彼也。

    经。一切调戏多人丛丛乃至女人皆不观看。释曰。第十七散乱爱着对也。文亦为二。初明莫看散乱境。次明不爱房舍等。此即初也。此有三句。谓一切调戏及多人丛丛乃至女人。皆是散乱缘故。不应观看。除此三事。更有多缘。不可具陈。故云乃至。

    经。身口意等下至皆不应着。释曰。三明不爱房舍等。文亦为二。初明莫爱好房舍等。次明莫弃恶房舍等。此即初也。

    经。受恶房舍及粗饮食皆不应弃。释曰。二明莫弃恶房等。爱好弃恶。二俱爱着故不应为。

    经。亦不应着紫色衣裳下至垢秽衣服。释曰。第十八内衣外衣对也。文亦为二。初示外衣。言紫色等。是色法故。以为外也。次明勤励莫退。此勤励等。是心法故名为内。初亦为二。初明不应着衣。次示应着衣。此即初也。紫色衣裳。是佛不许。破衣垢衣。是不祥相故并不许。

    经。念诵之时应着内衣。释曰。二示应着衣。言内衣者迫近身之衣。不是心内也。

    经。不自谦下云多愆犯下至三种悉地。释曰。二明勤励莫退也。由此勤励。能防外恶。证得悉地也。分文为四。初明为愆犯故莫退。乃至四明为放根故莫退。此即初也。若发菩提心。诸所犯罪。皆悉消灭。犹如朝露见阳即晞。先随逐师。既发如来一切智智心。何为小罪妨大事。故云不自谦下云等也。

    经。纵为宿业下至终不弃舍。释曰。二明为疾病故莫退也。

    经。于其梦中下至亦不弃舍。释曰。三明为梦事故莫退也。就中为三。初明莫顺虚空声告。次明不瞋彼恶责骂。三明劝进。此即初也。

    经。复不瞋彼下至并是魔故。释曰。二明不瞋彼恶责骂也。

    经。唯须精进下至诸邪境界。释曰。三明劝进也。自退所行故云退心。诽谤三宝故云恶思。随顺魔境故云举缘诸邪境界也。

    经。纵放诸根恒常护净而念诵之。释曰。四明为放根故莫退也。于前诸事若作秘释。云云。

    经。若欲求大悉地下至诸恶毒。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二。明调不调相。即答云何调伏相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应以真言摄伏拥护。次明不应诤验力也。初亦为二。初明自所持真言不应摄伏拥护。次明诸余真言亦不应作。此即初也。此有四句。不应摄伏魑魅魍魉。二不应拥护自他。三亦不救难。四不禁诸恶毒。亦应云难禁恶毒也。若未得悉地行此等事。神验残漏。不逮悉地。

    经。非直所持真言下至频频而作。释曰。二明诸余真言亦不应作也。除自所持本尊真言以余尊真言亦不应作摄伏拥护。又前二外。自常所用诸余真言。皆不应作。故云所有随用等也。

    经。亦不与人互诤验力。释曰。二明不应诤验力也。持真言者。慈愍一切以为心本。然彼此相嫌诤其验力。岂以不越三摩耶。故大悲心陀罗尼经云。陀罗尼相貌如何。大悲慈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杂乱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是即陀罗尼相貌也。若起相诤心。诸佛不加持。明王所呵弃。故不应作之。但除大事因缘也。

    经。若求悉地当须三时洗浴下至而洗浴之。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三。正明持真言相。是答云何诵真言方便之次第也。分文为二。初明真言方便次第。次若念诵时下。二明三业威仪次第也。就初亦二。初明洗浴真言次第。次向作呼摩时下。二明加持道具真言次第也。初文亦二。初明洗浴真言次第。次然始可往下。二明洗浴往诣道场之次第也。初亦为八。初加持水真言。乃至第八献水真言。就初为三。初略显示。次二正示真言。三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此即初也。

    经。水真言曰下。释曰。二正示真言。其手印相。搅水印是也。

    经。此真言真言水下至不用水。释曰。三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也。

    经。土真言下。释曰。二明净土真言。分文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此即初也。其手印相。如供养次第法也。

    经。此真言真言土下至不为灾恼。释曰。二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为净身故。先取净土。分作三聚。以真言手印。各持诵之。搅古巧反。乱也。一曰挠也。

    经。辟毗那夜迦真言下。释曰。三明辟除真言。分文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真言法。此即初也。以印从顶向下至足而略云。是其印相也。

    经。此真言诵之下至澡浴。释曰。二明用真言法也。辟诸毗那夜迦者。是即遣除身中毗那夜迦难也。

    经。沐浴真言曰下。释曰。四明沐浴真言。文亦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法。此即初也。此是军荼利真言。其手印相。具如供养法也。

    经。此真言诵七遍随意澡浴。释曰。二明用法。于中亦二。先明用沐浴真言法。后明用心真言法。此即初也。

    经。洗浴之时下至持念沐浴心真言。二明用心真言法。此亦为三。初明诫劝。次示真言。三明用真言法。此即初也。

    经。沐浴心真言曰下。释曰。二示真言也。

    经。此真言诵之乃至浴竟。释曰。三明用真言法也。

    经。次掬水自灌顶上。释曰。五明自灌顶真言。分文为三。此即初明标示也。

    经。灌顶真言曰下。释曰。二示真言也。教法有印。以印取水。持诵真言三遍。而自灌顶。是灌顶印也。

    经。此真言二手掬水下至如是三度。释曰。三明用真言。自灌顶法也。

    经。次结顶发真言曰下。释曰。六明结顶发真言。分文为二。初明通用结发真言。次明三部结发真言。就初亦为二。初示真言。次明用真言结发之法。此即初也。

    经。此真言真言发三遍下至置印顶上。释曰。二明用真言结发之法。并明二家结发之相。在文可见。

    经。佛部结发真言曰下。释曰。二明三部结发真言。文自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凡洗浴时。不应就于淤泥水中。或水有刺。或英岸水中。或陕渠浅水。捉渴急流。多虫浑水。溉灌田水。及坑中水。如是之水。并勿洗浴。又复不应于其水中及以水侧大小便利。不得于水中跳走急行浮没等戏。正在水中。勿视隐处等。应当寂静默然洗浴。但令去垢。勿为严身之想。具如教法中说也。

    经。次应洗手三度嗽口浴本尊主。释曰。七明三部漱口饮水洒净真言也。文亦为二。初略示法则。次明三部漱口等真言。此即初也。言浴本尊主者。谓指后文。非斯段意也。

    经。佛部漱口饮水洒净真言下。释曰。二明三部漱口等真言。文自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

    经。作漱口饮水洒净已面向本尊下至方诣道场。释曰。八明献水真言也。分文为三。初略示法则。次正示真言。三明手印相及诵真言。此即初也。文有六句。一面向本尊。观念本尊。二持诵真言。三作手印。四取水三掬想浴本尊。五奉阏伽。六于水中随意念诵。如文可知。

    经。佛部献水真言曰下。二正示真言也。文自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

    经。其手印相二手仰掌下至随任多少。释曰。三明手印相及诵真言也。

    经。然始可往常念诵处。释曰。二明洗浴往诣道场之次第也。分文为二。初明洗了始可往诣。次既到彼所下。明既到彼所应修诸事业也。初亦为二。初总略明洗了可往。次明未到之间所修诸事。此即初也。

    经。乃至未到彼所已来下至常持不忘。释曰。二明未到之间所修诸事也。中有五句。一勿怀瞋嫉随顺诸境也。瞋谓根本烦恼之一。嫉谓随烦恼之一。言诸境者。谓除前二余诸烦恼及色声等也。二身心清净敬想本神。本神者谓本尊也。三而徐往之。四坚持禁戒。谓如坚持四重禁等。五如前所制。常持不忘。谓如品初所制法则。常持不忘也。

    经。既到彼所即应如法修诸事业而念诵之。释曰。二明既到彼所应修诸事业也。分文为二。初总略示之。次别明行法。此即初也。

    经。常须如法作漫荼罗供养持诵。释曰。二别明行法也。就中为二。初明道场内所行法。次除诸罪故下。二泛示所应行事也。初亦为二。初明道场内正行。次明助行。此即初也。

    经。若有疲倦下至愿成胜事。释曰。二明道场内助行也。中有七事。一转读经典。二作制多。三诸余善事谓印佛等。四归三宝。五忏悔。六发菩提心。七愿成胜事。谓所求悉地也。

    经。除诸罪故应常依教作诸善事。释曰。二明泛示所应行事。于中为二。初总明应行诸善事。次正示诸善事。此即初也。若欲除诸罪速成悉地者。广应修善事故。云应常依教作诸善事也。

    经。而行惠施下至真言法经。释曰。二正示诸善事。于中为三。初明应修六度诸善。次依经善画下。二明应入曼荼罗。次白月八日下。三明节日倍加诸事。此即初也。而行惠施等者。是行财施。于诸法教等者。是行法施也。常怀忍辱。是即忍度。精进不退。谓精进度也。深怀归信。谓归信三宝。即持戒也。六念经心。是禅定也。所闻经典谛思文义等三事。是即般若也。

    经。依经善画下至自入发之。释曰。二明应入曼荼罗。文亦为二。初明应须自入。次明应令他入。此即初也。为令悉地速成就故画曼荼罗。及须自入并令他入。所谓化功归己早成菩提者也。

    经。初定谛信下至随次入之。释曰。二明应令他入。文亦为三。初明四众随次入。次明令发三种心。三明应当授与手印等。此即初也。

    经。并皆坚固发菩提心决定心正见心。释曰。二明令发三种心也。此三种心。谓菩提心为因等三句心也。若无大悲。其菩提心未得坚固。故以大悲为决定心。若无正智。何得究竟利生弘誓。故名正见心。若无此三心。虽入曼荼罗。未知归依处。故令坚固是三种心也。

    经入。曼荼罗了下至宣说真言法则。释曰。三明应当授与手印等也。随华堕处当授其尊手印及与其真言次第法则。又应广为宣说真言法则。是故云也。

    经。白月八日下至十一月十五日。释曰。三明节日倍加诸事也。文亦为三。初明节日。次明所倍诸事。三结示。此即初也。

    经。如是之日倍加供养下至真言速疾成。释曰。二明所倍诸事。应当倍加四种之事。一倍加供养。二依法持诵。三作呼摩法。四加持禁戒也。

    经。常勤忆念下至速成。释曰。三明结示。如文可知。

    经。向作呼摩时下至作一切事。释曰。第二明加持道具真言次第也。分文为四。初明加持拔折罗。次作诸事时下。二明加持珠索。次作法之时下。三明加持茅镮。次复取白毡丝下。四明加持线索也。就初为三。初明将作呼摩时。先以瞋怒真言加持拔折罗。次示瞋怒真言。次金刚诸事下。三明作金刚杵。此即初也。

    经。瞋怒金刚真言曰下。释曰。二示瞋怒真言。如文也。

    经。金刚诸事下至作三股金刚杵。释曰。三明作金刚杵。分文为五。初正明作金刚杵。次作呼摩时下。明用杵时。次若常持此金刚杵下。三明杵功能。次以紫檀香下。四明供养杵。次其诸事业下。五明能成诸事。并如文也。

    经。作呼摩时下至是善成就者。释曰。二明用杵时。如文也。

    经。常持此金刚杵下至驰散而去。释曰。三明杵功能也。

    经。以紫檀香下至华香供养。释曰。四明供养杵也。

    经。其诸事业下至成就诸余事等。释曰。五明能成诸事。如文也。

    经。作诸事时常须右手常持珠索。释曰。二明加持珠索。分文为二。初总明加持珠索之法。次金刚明王下。二别明三部加持珠索。就初亦二。初总明用珠索之仪。次以香下。总明加持珠索。并如文也。

    经。以香涂之下至一千八遍。释曰。二总明加持珠索也。

    经。金刚明王珠索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二别明三部加持珠索。就中为二。初明金刚部加持珠索。次佛部珠索应用佛母真言下。二明二部加持珠索。就初为三。初明所用真言次此明王下。二明功能。次若金刚部珠索者下。三明作珠索之法。此即初也。此真言即金刚部净数珠真言。更有佛部莲花部净数珠真言。具如供养法。各以此三部净珠真言随其本部真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颗持诵七遍乃至穿继毕已。又更持诵真言百遍。复如前法而净数珠。后以此真言而作成就。

    经。此明王大印名忙莽鸡。释曰。二明真言功能。亦为三。初示大印名次正明功能。三非直下明一切母。此即初也。

    经。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下至及护身事。释曰。二正明功能中。有五功能。一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二能增益。三能满足真言字句。四能成就诸余法事。五能成护身事。

    经。非直但是诸明王母亦是一切金刚之母。释曰。三明一切之母也。

    经。若金刚部珠索者着一鸣噜捺啰叉置于线中后系为结。释曰。三明作珠索之法。于中为二。初正明作珠索之法。后明举一部令知余二部。此即初也。言鸣噜捺罗叉者(云云)。

    经。金刚部中既尔余二可知。释曰。二明举一部珠索令知余二部也。若于金刚部珠索。着一呜噜捺罗叉。置于线中。故云金刚中作余二珠索。亦准此应作。故云余二可知也。

    经。佛部珠索应用佛母真言下至观世音真言。释曰。二明二部加持珠索也。分文为三。初总示二部珠索所用真言名号。次佛母真言曰下。二别正示真言。次带持此珠索下。三明珠索功能。此即初也。

    经。佛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二别正示真言。于中为二。初示佛母真言。次示观音母真言。悉如文也。

    经。带持此珠索者下至满诸所求愿。释曰。三明珠索功能。即有三功能。在文可见也。

    经。作法之时当用茅草下至无名指上。释曰。第三明加持茅镮。于中为三。初总明加持茅镮之法。次佛部心真言曰下。二别示真言。次若供养时下。三明茅镮功能。就初亦二。初总明用茅镮之仪。次当诵下。总示加持茅镮。此即初也。

    经。当诵当部三字半下至后安指上。释曰。二总示加持茅镮。如文可知。

    经。佛部心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二别示真言。于中为三。初示佛部心真言。次示观音部心真言。后示金刚部心真言。悉如文也。

    经。若供养时下至应着茅镮。释曰。三明茅镮功能。文亦为二。初明着镮之时。次正明功能。此即初也。

    经。以着镮故下至所作吉祥。释曰。二正明功能。有三功能。在文可知。

    经。复取白㲲丝下至合作线索。释曰。第四明加持线索。分文为五。初明作线索。次作真言结下。二明加持线索。次念诵之时下。三明系佩之时。次眠不失精下。四明功能。次索真言曰下。五示所用真言。此即初也。令童女搓合。以俱逊婆染(此云红蓝花)或郁金染。若于佛部中其线白色。莲花部中其线黄色。金刚部中其丝赤色。此等诸物。备具在身。方可作法。经依一部。若具说者。如所分别其手印等。随师受之(云云)。

    经。作真言结下至一千八遍。释曰。二明加持线索。如文也。

    经。念诵之时下至皆持系腰。释曰。三明系佩之时也。

    经。眠不失精常应系佩。释曰。四明系佩之功能也。玉呬耶经云。用童女合线以辨事真言各持诵七遍。以心观念。一一弟子及称名号。更持诵七遍。一结一诵。乃至七结。如是受持。弟子无诸障难。今经且举少分耳。

    经。索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五示所用真言。其手印等如供养法。更有臂钏之法。亦如彼说也。

    经。若念诵时下至皆真言之。释曰。第二明三业威仪次第也。大分为四对。初上服下着对。次若乐悉地速得成者下。二见人闻法对。次若乐成就下。三勇进寂定对。次若晨朝时下。四朝暮夜明对。就初亦二。初明着脱上服。皆应加持。次若大小便下。二明着脱木履应当知处。此即初也。谓于此等时所著脱衣。皆无应持诵也。梳字所于反。理发也。

    经。若大小便应着木履下至皆不应着。释曰。二明着脱木履应当知处。于中亦二。初明着脱之处。次示不应着之所以。此即初也。

    经。于诸尊处以身口意而供养之。释曰。二示不应着之所以也。谓于诸尊处。身口意清净。应恭敬供养故。

    经。若乐悉地速得成者下至亦应致礼。释曰。二见人闻法对。亦分为二。初明见诸胜境应当礼敬。次明闻诸胜法深生信喜。此即初也。胜境有四。谓制多。及比丘僧。若外天形像。并与尊者。若见如是诸胜境等。咸应礼敬。皆福田故。若遇外天形像。但应合掌者。彼诸外道所奉天等。未是出世故。但合掌也。或诵伽陀者。谓诵叹德伽陀等。例如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薄拘罗塔而说偈等也(更检)。

    经。若闻妙法下至心怀踊跃。释曰。二明闻胜法深生信喜也。诸佛所说三乘一乘。名为妙法。皆是为利一切有情。诸佛所说。故云生敬信也。住行向等诸位菩萨。遍满法界利物之相。是非凡情之所测量。具如华严等经所说。是为菩萨不思议相也。若悉地成时。世出世间一切诸事。无不称意。乃至无上菩提。不历劫数。速得成就。是为真言所成诸事。若闻此等而生毁谤。殃在无间。是故诫云皆应欢喜心怀踊跃也。

    经。若乐成就常应勇进下至常须继念。释曰。三明勇进寂定对也。亦分为二。初明勇进寂定。次常勤依行下。二明勤行律制。就初亦二。初明勇进勿生懈怠。次身等诸根下。二明在定莫贪诸欲。就初亦二。初明勇进勿生懈怠。次明所以。此即初也。

    经。若不尔者下至无所成就。释曰。二明诫进所以也。然准如成就具支法品。若不成者。重加精进。又更念诵。作成就法。如是经满七遍。犹不成者。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或复转读大般若经七遍。或一百遍。或持胜物奉施僧伽。或作一百率都波。于一一前如法念诵。满一千遍。若复不成就者。复作一千率都波。于一一前念诵千遍。若作时念诵者。经十二年。或复作一百八肘成辨诸事曼荼罗。如法念诵。若不成者。作此曼荼罗。乃至七度。若不成者。即以阿毗遮噜迦法苦治本尊。乃至犹未成者。割自身肉。经于九夜护摩供养。令悉地成。若生懈怠。则违此等戒。终不得悉地。令自他毁秘密之法侣。得无间苦。故云获大重罪等也。

    经。身等诸根恒常在定下至而不废忘。释曰。二明在定莫贪诸欲。文亦为二。初明莫贪诸欲。次常勤下明劝行律制。此即初也。所言根者。谓六根也。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今举能摄所。故云根也。所言定者。阿字大定也。世间欲者。谓六尘也。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尘也。能生行者欲心故。亦为欲也。若住大定。不为诸尘之所染污。是故诫之。身等诸根。恒常在定。不应贪着世间诸欲也。

    经。常勤依行如斯律制而不废忘。释曰。二明勤行律制。如文也。

    经。若晨朝时下至即须忏悔。释曰。四明朝暮夜明对也。亦分为二。初明朝暮夜明。次恒须清净下。二明劝清净行。就初亦二。初明晨朝误犯。暮间忏悔。次明夜时误犯。明朝忏悔。此即初也。若不早忏。恐罪累积。悉地不成。故云若晨朝时等。后夜犯明忏。意亦然也。

    经。若于夜时下至诚心忏悔。释曰。二明夜时误犯。明朝忏悔也。今明忏悔。略为五门(云云)。

    经。恒须清净下至供养等事。释曰。二明劝请净行也。等者。等取诸余之事。谓护身。召请。结界。五供养。相助。决罚等也。

    经。常依本戒下至悉地位中。释曰。大段第三。明结总也。言本戒者。为谓真言门四重禁等。明王戒者。谓此品中所说法则等。若能作意行此等戒。不久应住获悉地位中。故云常须作意等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二

    元庆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写得已了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经略疏卷第三

    供养华品第七

    华是供物。尊即所供。今此品内。略说七十九种妙华供养三部诸尊之法则。故云供养华品。又华是从慈悲生义。谓大菩提心种子于大慈悲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以是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故云供养华品。

    经。复次分别说三品法。释曰。从此品以下凡五品。大段第五。明持诵时供物也。分文为五。初品明供养华。次涂香药品明涂香。次分别烧香品明烧香。次燃灯法品明燃灯。次献食品明饮食。即如次答云何华供养。云何香涂香。云何香烧香。云何灯油相。云何食供养。就初品为三。初明欲说供养华。先说三品法。次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下。二正明供养华。次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三明结劝也。初文为三。初明说三品法。次三部各有三等下。二明三部各有三等真言合三三九等真言也。次若作扇底迦法者下。三明随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就初为二。初明标说三品法。次列三品法名。此即初也。

    经。扇底迦法下至是为三品。释曰。二明列三品法名也。扇底迦。补瑟征迦。阿毗遮噜迦者。如前释也。言余法者。谓钩召敬爱等法。随于三部而摄属之。故但为三品也。

    经。三品各有三等真言。释曰。二明三部各有三等。于中为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即初也。初言三部者。谓总相三部。于此三部各有三等。是为各有三等真言。随总相结名故云是为三部。如后说也。

    经。所谓圣者说下至是为三部。释曰。二列三等真言也。等谓等类。佛部等类。乃至金刚部等类。是为等类也。又等者。此三部真言。随行者心。等得成就。无有差别。故云等也。故分别成就品云。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真言之中。具此四德。当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乃至云故知持诵皆由心意也。

    经。圣者说者下至是为圣者真言。释曰。三明释三等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释圣者说真言。次明释诸天说真言。次明释地居天真言。此即初也。今先分别能说人。次明所说真言。此中言佛者。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能以觉照妄不起故。又能开觉迷心者。犹如睡梦觉。如莲华开。然有二义。若就本无不觉说名为觉。即本来觉故。名为觉者。故起信云。所言觉者。为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乃至云即是平等法身也。若就本来不觉今始觉者。即断无明不觉之念。显现如来真觉自性。故起信云。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具此二义故名为佛也。智论云。佛陀秦言智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法。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问曰。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遍闷。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诸天大将。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如何独佛称一切智。答曰。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嗔恚憍慢心着故。复是三天。爱之欲令得如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佛则不然。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字。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复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诸结使灭。诸天虽有福神力。诸结使不灭。无清净善心。故无大力。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善心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佛二法满足故。胜一切人。余人非胜一切人也。若依佛地论。释薄伽梵。有二义六德。言二义者。谓具六德。及破四魔也。言六德者。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所言佛陀。于六德中是炽盛义。如何炽盛。彼论释云。炎猛智火所烧练。故具炽盛义。又智论中。依四义十七德。释婆伽婆。言四义者。一者有德义。二巧分别义。三有名声义。四能破义。今为颂曰。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言十七德者。为颂云。如来。杀贼。正遍知。明行。好去。知世间。无上。调御。天人师。智者。无等。无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具释此义。如金刚经疏。所言佛者。于四义中是巧分别。约十七德即智者也。如何智者。如前释也。言菩萨者。应云菩提萨埵缚。今略云菩萨也。智论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复称赞好法故名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是故名菩提萨埵。或名勇心。具如论也。兴唐和尚引阿阇梨说云。具正义当云菩提索哆。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当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就瑜伽宗。萨埵略有三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二者有识萨埵。即二乘也。才觉知生死过患。自求出离。得至涅槃。着保化城。兴灭度想。于如来功德未生愿乐之心。故以为名。三者菩提萨埵。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度戏论种种过失。即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不可譬类之义。即是众生本性不思议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愿乐修行。坚固不动故。名菩提索哆。言声闻者。闻四谛教声。而得悟真道故云声闻也。若依法花论。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若依法花经。有大乘声闻也。久劫习小。今世道熟。闻小教证果。是为决定。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间。疲厌生死。即退大取小。大品称为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小教。齐教断结取果。是为退大。以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摄。令入大道。名为应化。若见权实两种。能出生死。欣乐涅槃。修戒定惠。微有观惠。未入似位。薄有所得。是为证果。此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即是增上慢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名大乘声闻。即是新入菩萨也。言缘觉者。具正梵音应云波罗地(缘也)泄迦(一也)佛陀(觉也)谓缘一觉也。以观因缘一理而觉悟。或云辟支佛者。则讹略耳。瑜伽论云。满足百劫修习资粮。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又云。一切独觉依村落住。善守诸根不以语。示现神通令他归向故也。天台云。辟支佛。此翻缘觉。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大论称独觉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觉人。今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根。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故名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是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侵习。譬如身壮直到所在。又妙乐引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小迦罗。百劫种相。名之为大。种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独觉大小也。又若七生尽值佛出世。名之为小。种相修福。值佛闻教。名之为大。此缘觉大小也。又两大中。各有现通不现通。现通者大。不现通者小。现通中。说法者大。不说法者小。既分别人竟。次辨所说者。言佛所说真言者。如大毗卢遮那经中。毗卢遮那佛自说真言。释迦牟尼佛自说真言及五佛顶经。释迦牟尼说五佛顶真言。并诸经中。佛自说真言。其例众多。是为佛说真言也。又如大日经。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等。自说真言。于余经中亦有此例。是为菩萨所说真言也。又彼经说声闻。缘觉真言。诸余经中。亦应有此说。是为声闻。缘觉所说真言也(云云)。

    经。诸天说者下至是为诸天真言。释曰。二明释诸天说也。今先明诸天。后显示所说。于三界总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欲界者。始从地狱。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通为欲界也。色界者。总有四禅。合十八天。从初禅已上。无有女形。身色清净。故曰色界。非是散善所能感也。得要修禅定则生其中也。无色界者。有四天。众生过去时。厌患色碍。修无边虚空三昧。生在其中。无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无色界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四禅。合十八天者。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次二禅三天。谓少光·无量光·极光。次三禅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次四禅九天。谓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此四天是也凡夫人也)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此等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禅修五品熏禅。则生其中。名五净居天也)无色界四天者。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也。岑山遍知。第四禅中无想天摄入广果中。合为八天也。若准大般若第十云。由此菩萨故。世间得有人天出现。所谓刹帝利。乃至若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若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若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若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若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若无想有情天。若无繁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若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出现于世。今私谓。于四禅中。各初是总。后即别也。小乘说。数部部不同(云云)。又佛地论释佛地经云。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洲谓四大洲。则赡部洲等。渚谓八小渚则遮末罗等。略举日月。摄诸星宿。四天王天。谓妙高山第四层级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爱乐。故名时分。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他化自在。乐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广释诸天。如余说也。今经云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者。上举色顶。下示地居顶。摄取中间故云乃至。然四天王。是药叉等主。属后地居天。故于兹不列也。若显示所说者。如大日经。有大梵真言。净居天众。自在天子。普花天子。花鬘天子。满意天子。普遍天子真言。自在天。伊舍那天。及诸天真言。若具论者。诸天各各应有所说真言。今且指大纲。是为诸天所说真言也。

    经。地居天说者下至是为地居天真言。释曰。三明释地居天说真言也。此中且明能说主者。有十一人。寻文可知。更有地天。水天。火天。风天。阎罗天。摩诃摩喻唎。师子王。遮文荼。毗那夜迦等。咸皆等取。故云等也。若明所说真言者。亦如大日经。并陀罗尼集经等说。以恐繁故不具出也。

    经。若作扇底迦法者下至应用地居天真言。释曰。三明随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于中为二。初明若约三部。各作三品法。应用各三等真言。二明若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此即初也。

    经。若求上成就者下至应用地居天真言。释曰二明若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亦分为二。初正明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二明总结。此即初也。所言上中下成就者。下分别成就品。约三部总说上中下成就之相。准彼文云。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游往。成就五通。又有多种。或得诸漏断尽。或得辟支佛地。或证菩萨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此即佛地)或辨才多闻。或成吠跢罗尸。或成药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无尽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中成就法藏形隐迹。于身得大势力。先来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罗宫。得长寿药。成钵隶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罗坌尔迦树神。或成多闻。未经所闻悟深义理。或合药成才涂足顶。即远所涉无有疲乏。如上所说悉名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下成就法。令众歖见。或摄伏众人。或能征罚恶人。降诸怨众及余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最为三种成就之相。此三部本分成就之相也。又说。由行者心意。有上中下成就。此即随心成就之相。具如彼说是。

    经。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释曰。次总结如文也。

    经。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水陆所生诸种色花。释曰。二正明供养花。于中为二。初总略明供养花法式。次若献佛花下。二广明供养花法式。就初为二。初明俱当等用水陆所生。次以真言花下。二正明供养花。就初亦二。初明俱当等用水陆所生。次名色下。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别之。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品之法。是为三种法也。水陆所生诸种色华。普等供养三部诸尊。故云等也。又诸尊或佛菩萨或二乘龙鬼等身。而不生差别之想。故云等也。又我三密与海会诸尊三密。一体不二。故云等也。又能供所供。及以供物。俱不生。俱空俱假。故云等也。以如是等一切智智心供养诸尊。故云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水陆诸花也。

    经。名色差别各依本部善分别之。释曰。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别之。水陆诸花。或白或黄或赤黑等。随名色异。故云名色差别也。言各依本部善分别者。即如下文说。若献佛花。当用白花香者。而供养之。若献观音。应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养之。若献金刚。应以种种香花而供养之若献地居天。随时所取种种诸花而供养之。又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黄色者。作补瑟征迦法。紫色者。作阿毗遮噜迦法。具如下文。分别知之。是为善分别之。

    经。以真言花当奉献之。释曰。二正明供养花。亦分为四。初明奉献真言花。次明发愿。三明献花真言。四明略结。此即初也。真言加持花。以用奉献。故云真言花等。若无本誓加持之时所供花等。无遍法界用。诸佛亦不惊觉。是以真言花当奉献之。

    经。发是愿言下至当赐成就。释曰。二明发愿。若但心重羡慕。不发口业。三密阙略。悉地难得。若身口成业。二能助意。诸尊俯降。必赐成就。故令发愿。此花香洁清净。不受尘染。于水陆中所生处。故云清净。又花是慈悲生义。无缘慈悲。不为二边之所动转。故云此花清净。本从法界清净处生故云生处复净。我及诸佛。本来清净。一体不二。今发无缘广大慈悲。为度法界一切有情。奉献此本性清净慈悲之花。愿无所受受此供养。而无所赐当赐成就。是即发愿之意也。

    经。献花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三明献花真言。是通三部用皆作。以前泻垢光泽及本咒手印而奉花。更有三部真言手印。具如供养法也。

    经。用此真言真言花三部供养。释曰。四明略结也。以此真言加持花。供养三部。是故云也。

    经。若献佛花当用白花香者而供养之下至种种诸花而供献之。释曰。二广明供养花法式也。文分为三。初略明供养佛等诸尊。次应献花下。二广明供养法式。次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三明总结劝。此即初也。白是诸色本。佛即白法源故。献以白色也。莲泥水生。而无所染着。莲花诸菩萨大悲三昧。滋荣万善。利益众生。而无所著。故献观音。用水中莲也。种种诸花。令人喜悦。而无思想。金刚诸眷属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令一切安。而离言说。故献金刚。以种种花。若诸天等。是即三部一切诸尊。外利有情随类之身故。以诸花而供养之。然诸佛意难可测量。但以愚情仿佛示之。兴唐寺阿阇梨云。凡所奉献。各随诸尊性类。及曼荼罗方位等。一一善分别之。当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其水陆不祥诸花。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当用白色。莲花眷属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色。复次当如曼荼罗方位。圆坛者以白。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复次诸佛用白。诸菩萨以黄。诸世天以赤。其余香等。亦当准傍此意。问。此品下。献三花文云。红莲花唯通献观音。何故今云应用白花而供养之。又云。若青莲花唯通献金刚。何故今云若献金刚应用种种香花。答。白莲花红莲花青莲花。并通供养。是故或云献白花。或云献红莲花。无有相违。又复种种花中。岂无青莲花。何况青莲花是通供乎。是故青莲与种种花无相违也。瞿醯云。忿陀利花诸类青莲花。如是等诸水生花。通供养。又此文中云长时供养通九种者。红花乃至稻谷花等。所以彼释莲花眷属以黄色者。以莲花部且属增益。献用黄色。金刚眷属以赤亦然。又种种色。亦有其色。非硕相违也。又问。下文云于佛部中作补瑟征迦法用红莲花。作阿毗遮噜迦法用青莲花。何故彼释云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答。方坛用黄。此文赤有而又云用红者。私谓。红莲花是通供养故。又青赤二色。是降伏故。今经用青。彼释用赤。今经亦云紫色者作阿毗遮噜迦法。亦同是意也。

    经。应献花者下至迦啰末花等。释曰。二广明供养法戒也。分文为六。初明如法供养。次长时供养通九种者下。二明长时通供养。次如作法时求不得者下。三明随得供养。次若无花献应用苏啰三枝叶等下。四明相替供养。次若无如上花叶根果献者下。五明想曾供养。次虽有如前花果等献下。六明合掌供养。就初如法供养。分文为三。初明以被护所生花供养。次或有净处所生下。二明以无主所摄花供养。次其次阇底苏末那花下。三明就减数花供献。就初亦三。初明应献花。次于林邑兰若水陆下。二明随部品等分配供养。次诸花中唯除臭花下。三明不合供养花。此即初也。于中有三十一种花。随要列之。自余诸花。以后等字等摄之也。然此诸花。或于唐国无有其花。故存梵语。或不要人知。故不翻译。今解释之。亦准前例。若有后贤翻译此者。愿同入和合海也。大日经颂云。钵头摩青莲。龙花奔那迦。计萨啰末利。得蘖蓝瞻卜。无忧底罗剑。钵吒罗娑罗。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敬心而供养大惠。释曰。钵头摩是红莲华。凡青黄赤白莲等水生诸花。皆可通献诸尊也。龙花奔那伽等者。此奔那伽是龙树花。弥勒世尊于此树下成道。其直云龙花是。此龙中所尚之花。西方颇有其种。其计萨啰花。末利花。得蘖啰花。瞻卜花。无忧花。镀罗剑花。钵吒罗花。娑罗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识。今此文中。又有彼所列花准以可知也。[(百-日/目)*殳][文*頁]字莫骨于骨二反。

    经。于林邑兰若下至用花供献。释曰。二明随部品等分配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总明善知部品等用花供献。次用忙攞底花下。二正明随部等分配供献。此即初也。如上等花。皆依山林城邑兰若池水陆地而得生长。故云于林邑等。又于林邑等所生长花。无有不依水陆等处。故云林邑兰若水陆等也。佛部等三。名为三部。扇底等三。称为三品。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是为三等也。三部各有三品及以三等。善知差别。应用供献。故云应须善知等也。

    经。用忙攞底花下至通金刚部中供献。释曰。二正明随部等分配供献。分文为二。初明供献三部。次如上花中白色者下。二明约三明各三品用。此即初也。供献中。云势破理者。准上应云势破理迦花也。言枝条者。花树枝条。以应为花。除如上等花而未陈说者。以为余不说者等。

    经。如上花中白色者下至作阿毗遮噜迦法。释曰。二明约三部各三品用。于中为二。初明约色分用。次明约味分用。此即初也。

    经。如是花中味甘者下至作补瑟征迦法。释曰。二明次约味分用。如文也。

    经。或有净处所生下至随类当用。释曰。二明以无主所摄花供献也。于中有六种花。谓枝花茅等五种之花。及所余诸花。以为六种。随前分配。以应供献。故云随类当用也。

    经。其阇底苏末那花下至各说为为上。释曰。三明以减数花供献也。分文为五。初明以三种花供养。次上色香花下。二明一种花供献。次或用花条下。三明一树花供献。次紫白二色下。四明约一花色供献。次句吒惹花下。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献之。此即初也。亦分为二。初明以三种花供献三部。次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献三花。此即初也。

    经。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至用青莲花。释曰。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献三花。亦为二。初明佛部三品用三花供献。次余二部中下。二明以余部三品而例佛部三品供献。此即初也。

    经。余二部中类此作之。释曰。二明以余部三品例佛部三品供献也。

    经。上色香花下至随事分用。释曰。二明一种花供献也。设使虽一种花。而辨上中下应献三部三品。故云随事分用也。

    经。或用花条下至说为上胜。释曰。三明一树花供献也。若一树花者。花条。或用堕花以献天后。以树上中花应献余尊也。

    经。紫白二色下至说为上胜。释曰。四明约一花色供献也。若于羯啰末花一种。以紫白二色用献忿怒尊主及诸使者。而以余色应供余尊也。

    经。句吒惹花下至迦吒㘕花等。释曰。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献之。亦分为二。初明取一花遍通三部及三品而供养之。次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种用供献之。就初亦二。初列所献花。以明随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此即初也。中有九花。所余诸花。等字等之。𦟻字。女栗反。近也。若作匿字未审也。

    经。随取其一遍通三部下至除灾等三。释曰。二明随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在文可见。于三部中各有三品。以一种花普及三品。故云及上中下除灾等三。

    经。复次种种诸花下至通九种用。释曰。二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种用供献之。初明花鬘。后明花聚。在文可知。

    经。诸花中唯除臭花下至佞簸花等亦不应用。释曰。三明不合供养花也。玉呬经云。干多迦花。归夜迦花。尸俱噜花。遮婆花。阿底目得迦花。央句罗花。唧迦那花。尼婆花。鸡跢枳花。么那延底迦花。句栏荼迦花。那摩迦花。句吒遮花。毗罗嚩(二合)花。摩利加花。如是等不祥陆花。于降伏事而用供养。又云。其赤句勿头花。白苏干地迦花。如是等不祥水花。于降伏事而用供养。然今经云不应用者。且约余二品也。

    经。长时供养通九种者下至最为胜上。释曰。二明长时通供养。又为三。初明众多通供养花。次如无此类下。二明一种通供养花。次亦通九种不得下。三明不得互用。此即初也。文有六种供养之物。除此以外。应供献物。等字等之。言相和者。和谓是应与稻谷花等相和也。瞿醯说通供养云。忿陀利花诸类青莲花。如是等诸水生花。通供养。是亦应通用也。闪字式剑失冉二反。说文窥头貌也。或为从人在门中也。

    经。如无此类诸花献者下至亦通九种。释曰。二明一种通供养花。如文。

    经。不得互用诸花。释曰。三明不得互用也。除通用花。所余诸花。不可通用。故云不得互用也。

    经。如作法时求不得者随所得花亦通供养。释曰。三明随得供养。文分为二。初明随得供养。次明以当部花真言应加持。此即初也。

    经。若以花供献下至真言花献。释曰。二明以当部真言应加持也。

    经。若无花献应用苏啰三枝叶下至而替献之。释曰。四明相替供养。分亦为三。初明枝叶供养。二明香根供养。三明香果供养。此即初也。中有七个枝叶供养。而等字等取所余也。肱他感反。

    经。如无此等枝叶下至诸香药根。释曰。二明香根供养。而有四个香根。在文可见。

    经。香果等亦通供养下至用供养之。释曰。三明香果供养。而有五个香果也。

    经。若无如上花叶根果献者下至供养尊法。释曰。五明想曾供养也。谓曾见闻他献诸尊。水陆诸花。或自曾献花。而随三部三品。运想供养也。见闻及自献。其数繁多故。随部品各令分配故。云随所应令想运供养也。

    经。虽有如前花果等献下至更无过者。释曰。六明合掌供养也。至心谛理。名为至心。十方三世自他依正。不出我一念。十方尘刹供养云海。在此一尘。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终日双非。终日双照。一一尘遍法界。一切尘在一尘。虚融无碍供养诸尊。一尊遍诸尊。诸尊遍一尊。供一即供诸。供诸即供一。如是供养本尊。以为最上。是故文云如是心意供养最上更无过者也。若得此意。如上诸花。一一无非法界供养。一一无非显现菩萨微妙供养。故花严(云云)。

    经。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至则得成就。释曰。三明总结劝也。

    涂香药品第八

    涂香泥也。香者芳也。书云。至治馨香感于神祇也。药者所谓疾医。以五药疗其病。草木虫石谷者也。然今此品。广说和合数十香药以为涂香。奉献诸尊之法则。故云涂香药品也。若深秘释者。大日义释云。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香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也。

    经。复次今说三部涂香药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品中。第二明涂香药。即答云何涂香。分文为二。初明表说。次其香药名曰下。二正明陈说。就初为二。初明表说三部涂香药法。次明与法相应供养能成众福。此即初也。所说涂香。贯通诸部。故云三部。所用涂香无不药物。若涂身分。非但香洁。亦复除病。增益色力。故云涂香药也。

    经。随诸真言应供养者能成众福。释曰。二明与法相应供养。能成众福也。三部各有三品三等。不违其旨。故云随诸真言。三品等真言各有所成就。违彼供献。无有感应。若相应者。皆悉能成一切悉地。故云应供养者即成众福也。

    经。其香药名下至有胶树香者。释曰。二正明陈说也。分文为五。初广陈说所献涂香。次和合香分不应用下。二明不合供物。次又四种香下。三明日别供养。次欲献之时下。四正明真言涂香供养。次若求诸香下。五明随得供养。就初亦为二。初广列香药。次并随本部下。二明随部品分配涂香。此即初也。于中所言。香附子。青木香。沉香。郁金香。白檀香。紫檀香。五粒松。柏木。丁香。桂皮。天木。甘松香。水苏。胡䕑。回香。蔬蹄草。白豆蔻。肉豆蔻。苏合香。龙脑。安悉香。薰陆香等。此间亦有。人颇知之。翻译之家翻之有以也。其句吒曩吒。嚩落迦。乌施罗等。此方不可识。是故存梵语也。[米*尤](未检)刷所劣反。剪剃也。疣有流反。赘也肿也。若作疣者。他感反。肉汁也。䕑或作荽荾。并皆虽音。香菜也。玉呬经云。其涂香者。用白檀香。沉水香。迦湿弥㗚香。苾唎(二合)曳应奋香。多迦罗香。优婆罗香。苾唎(二合)迦香。甘松香。丁香。桂心香。龙花香。禹车香。宿涩蜜香。石南叶香。芦根香。瑟㝹(二合)泥(去)耶计香。乾陀罗(二合)沙汁香。沙陀拂瑟婆香(云回香)婆沙那攞跢迦香。势(去)礼耶香。阇知皤怛啰(二合)香(云波罗门豆蔻叶)香附子香。告隐(二合)底香。摩豆唎迦香。胡[艹/逶]香。诸树汁类香。如合香。法相和。随所合香。皆置龙礅。应用雨水未堕地者而作涂香。真言持诵。次第供养内外诸尊。其涂香中。勿置有情身分及与紫磺。勿用秽恶虫食无香等者。当取好净者。亦勿将水而研其香也。

    经。并随本部善须合和用。释曰。二明随部品分配涂香。又分为三。初明先劝试次诸草香根下。二明三部分配。次若有别作扇底下。三明三品分配。此即初也。以前所列诸香药等。其种繁多。善应分别部类品等而供献之。故云并随本部等也。

    经。诸草香根下至金刚部用。释曰。二明三部分配。文亦为三。初明众香合和供献三部。次或唯沉水香下。二明五香等别供三部等。次或单用沉水香下。三明单香通供三部等。就初为二。初明众香合和别供三部。次明众香合和通供三部。此即初也。王呬经云。若供养诸佛涂香者。当用新好郁金香。或黑沉香和龙脑香而作涂香。若供养观自在者。当用白檀以为涂香。若供养执金刚及眷属得。当用紫檀而为涂香。自余诸尊。随意而合用供养之也。彼经略说此事。不如今经具说。但录异说耳。

    经。或有涂香下至亦通三部。释曰。二明众香合和通供三部。然此涂香。而取先人所合香气胜者。又复应云。或有涂香。具诸根果。是新合和者也。先人所合香气胜即旧作者也。香气胜者。应通新旧。文意可知。

    经。或唯沉水香和少龙脑下至金刚等用。释曰。二明五香等别供三部等。文亦为二。初明五香别供三部。次明众香别供诸侍者等。此即初也。

    经。肉豆蔻下至献地居天。释曰。二明众香别供诸侍者等也。一切女使者。天。明王妃后。及以明王。并诸使者。地居天者。是即三部明王使者。通属三部也。

    经。或单用沉水香下至一切处用。释曰。三明单香通供三部等也。三部九种法。及明王妃。如文可知。自此以外诸使者等。名为一切处。易可知也。

    经。若有别作扇底迦下至无气之香。释曰。三明三品分配也。文分为二。初明三品用。次明三种悉地用。此即初也。三部真言以为扇底迦等。又于三部各有三品。人乐不同。或乐寂灾。或乐增长等。故云若有别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等也。

    经。若欲成大悉地者下至而供养之。释曰。二明三种悉地用也。佛部真言为上悉地。莲华部真言为中悉地。金刚部真言为下悉地。又于三部各有三等真言。谓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若作扇底迦法者。应用圣者真言。若补瑟征迦。若阿毗遮噜迦。如次应用诸天及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悉地者。应用圣者真言。若求中悉地。若求下悉地。亦复如次应用诸天及地居真言。随如是所求。其所修不同。故云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果等。

    经。和合香分下至不应用供养之。释曰。二明不合供物也。甲香。麝香。紫钐等香。是有情身分故。不应和合。玉呬经云。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触余供养之具。皆悉成秽。是故勿用。其紫矿香。于三部中总不许用。是故行者应当通解如是差别也。或酒酢等。虽非身分。而是臭秽故不应用。又香药非常香味。若花根等。亦非常香根等。是为过分者。又世不爱者。不生人善心。凡以心所爱重。应供诸尊。何世不爱物。奉供圣众。是故制之。钐字恐误欤。

    经。又四种香下至日别供养。释曰。三明日别供养与前长时供养意同也。

    经。欲献之时下至令愿圆满。释曰。四正明真言涂香供养。文亦为三。初明祈愿。次明真言。后明如法奉献。就初又三。初劝发誓也。此香芬馥等者。次明妙香护持奉献也。唯愿纳受等者。正明祈愿也。

    经。涂香真言曰下至真言涂香。释曰。二明真言护持。如文。

    经。后诵所持真言下至奉献于尊。释曰。三明如法奉献也。护持以后。诵涂香真言等。正以奉献。故云后诵所持真言。又用行者常所持咒。故云所持也。因依三部。结作手印。随顺部尊。用印差别。故云如法奉献等也。

    经。若求诸香而不能得下至奉献本尊。释曰。第五明随得供养也。如前诸香。具得难有。故云若求诸香而不能得也。随许一种。故云随取涂香。于涂香真言。而有善通本部等。故云而真言之复用本部涂香真言等也。

    分别烧香品第九

    烧者焚烧。香者如前。于此品中。说随三部明焚香差别。故云分别烧香品。若秘释者。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惠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薰于一切。故曰烧香也。金刚顶中。熏弟子双手。愿汝获得一切如来滋润妙色。亦同此意也。

    经。复次今说三部烧香法。释曰。今此品。亦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品中。第三明烧香。即答云何香烧香也。分文为二。初明表说三部烧香法。次谓沉水白檀下。二正明陈说。此即初也。

    经。谓沉水白檀下至而取供养。释曰。二正明陈说。分文为二。初正陈说烧香。次以此林野树香下。二正明真言烧香供养。就初为二。初明应供养物。次合和香法不置甲麝下。二明不应供物也。就初为四。初明陈说种种烧香。次又有五香下。二明五种烧香。次又有四种香下。三明四种烧香。次如求当部所烧之香下。四明随得烧香。就初陈说种种烧香为二。初略说烧香。次目列香名下。二广说种种烧香也。就初为二。初明三种香次第供养三部。次三种和香或一种香通供三部。此即初也。准前品文。唯沉水香。唯白檀香。唯郁金香。各加少龙脑香。次第供养三部。亦同此意也。

    经。或三种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随通三部用。释曰。二明三种和香。或一香通三部也。所供之香既已相和。皆是沉水。咸是白檀。悉只郁金。一一无非法界之体。是故通献三部也。或取一香。随通三部。其义亦然也。

    经。目列香名下至及香果等。释曰。二明广说种种烧香也。文为二。初列香种。次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二明分配三部诸尊。此即初也。香种文。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剑汁。及娑折啰娑并乾陀罗素香者。是三种香也。其存梵语。是不可翻者。其余文者。寻文可知也。

    经。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至供养彼等。释曰。二明分配三部诸尊也。言遍通九种者。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种之法。故云九种。又三部各有圣者。诸天及地居天。亦复各有三等成就故云九种也。言如是三种和香者。初七胶香和次胶香为上等。后苏合沉水郁金等香和为第一等。是为三种也。玉呬经云。其烧香者。用白檀沉水相和。供养佛部。用尸唎吠瑟多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用黑沉香。及安悉香供养金刚部。次说普遍和香。应有情身分之者。取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者。薰陆香。尸梨跸瑟吒(二合)香。迦萨阇(二合)罗(二合)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鸟尸罗香。摩勤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里(二合)香。柏木香。天木香。及钵地夜(二合)等香。以沙糖相和。此名普遍和香。次第供养诸尊。或随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养。或复总和。或取香美者而和。如是随辨涂香及花。并以烧香。以诚心供养。若置华鬘供养者。纵有少分秽臭之花。不应供养。若多应弃。香花等物所不识者。不应供养。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触诸余供养之具。皆悉成秽。是故勿用其紫磺香。于三部中。总不许用。是故行者应当通解如是差别。文意准知耳。

    经。又有五香下至一切事用。释曰。二明五种烧香。分文为三。初明五香。次或有一香下。二明随得。次如上所说下。三明善须分别合和香法时持奉献。此即初也。

    经。或有一香下至诸余事用。释曰。二明随得也。然今此段。及以后段。近属五香。远亦通前种种香段。今且属近。五香同段。分释文意。所言一香者。即随得香也。谓前五香和合为香。以为上妙和香。若无是香随所得者。亦通诸部也。言如上者。指前诸文以为如上。此通前后。又前后所说烧香之外上妙之香。是为上妙香。若准此释。此文即非前后段意。应为别段也。言如无是香者。指前后香。故云是香。若无是香。随所得香。此亦通属前后段意。若非前后。亦应以为别段。私谓。此文该摄一切诸香。如何此外别有好香。是故应云若不具得此等好香随所得者也。

    经。如上所说合和香法下至时持献。释曰。三明善须分别合和香法时持奉献。是亦通前种种烧香。今且随近。为五香段。准此。初文及前涂香品等随部尊类以应奉献。故云应其所用。

    经。又有四种香应须知之。释曰。三明四种烧香也。分文为三。初明表四种烧香。次亦须要知下。二明所用处也。次摄通一切下。三明摄通诸尊也。就初为二。初明观知四种烧香。次明列香种。此即初也。

    经。所谓自性香下至作丸香。释曰。二明列香种。如文应知。

    经。亦须要知应用之处。释曰。二明所用处也。分文为二。初明观知用处。次若扇下。正明所用处。此即初也。

    经。若扇底迦法用筹丸香下至用作丸香。释曰。二正明所用处也。

    经。摄通一切下至应着少苏。释曰。三明摄诵诸尊也。此文意云。此等合和香。应通诸部诸尊供养也。

    经。如求当部下至然后诵所持真言。释曰。四明随得烧香也。意云。若不得者。随所有香。先诵当部香真言。加护烧香。然后诵所持真言供养也。

    经。合和香法下至而无香气。释曰。二明不应供物也。言末你也者(云云)。

    经。以此林野下至哀愍垂受。释曰。二正明真言烧香供养。分文为三。初明祈愿。次涂香下明真言。三后诵下明如法奉献。此即初也。意云。以此等香能转人意奉献诸尊。愿诸部尊。常当充用。我今以献。哀愍垂受。令我所愿必得成就也。余如文。

    经。烧香真言下至真言香。释曰。二明真言。如文。

    经。后诵所持下至如法献故。释曰。三明如法奉献也。

    燃灯法品第十

    此品中。略说燃二十三种诸香油等供养诸尊。令诸天仙欢喜成就之法则。故云燃灯法品也。若秘释者。所谓灯者。是如来光明破闇之义。言至果地时。心障都尽。转无尽惠。遍照众生故。说为灯也。金刚顶中云。加持灯。令弟子视之。愿汝等获得一切如来智慧光明。又云。一切如来常普照金刚灯者。即此义也。

    经。复次当说三品燃灯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段中第四段。即答云何灯油相也。分文为二。初明表说三品燃灯法也。次以金以银下。二是正陈说。就初又二。初明表说。次明表说之所以。此即初也。

    经。以依法下至成就。释曰。二明表说之所以也。若依法则供养之时。令诸天仙欢喜圆满。故云以依法故令诸天仙欢喜成就。又若依法时。诸尊欢喜令修行者成就所求。故云依法故等也。

    经。以金以银下至本神欢喜。释曰。二正明陈说。分文为二。初明供物。次灯能却障下。二正明供养灯油。就初又二。初明供物。次其扇底迦法下。二明分配三法等。就初为三。初明作灯盏法。次作灯炷法下。二明作灯炷法。次用诸香油下。三明灯油。初又为二。初明作五种灯盏。次明随法取用本尊欢喜。此即初也。

    经。此五种中下至本神欢喜。释曰。二明随法取用本尊欢喜也。于五种中。随以真言加持作之。而以充用故云随法取用也。

    经。作灯炷法下至新净布作。次明作灯炷法。如文(云云)。

    经。用诸香下至诸香苏油。释曰。三明灯油也。然诸香油不能具载。故云诸香油及诸香苏油。此是总略。具在后段分配三法之中。至文可知。

    经。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下至亦通供养。释曰。二明分配三法等。随所供尊。而其灯油且二十四种。谓上香油。中香油。下香油。诸香木油。油麻油。白芥子油。阿(去)怛娑果油。诸果油。苦树果油。鱼脂。诸畜生脂。拔罗得鸡油。麻子油。犬肉脂。诸油之中。牦牛苏上。白牛苏。黄牛苏。乌牛苏。本部别分别。诸药中所生油。诸香中所生油。恶香气油。纵此不说。有灯油不依部。今随经文。且略记之。不能具出也。四姊妹(云云)。牦字。力之力台二反。山海经荆山多牦牛。郭璞曰。牦牛黑色。说文西南夷长髦牛也。

    经。灯能却障下至哀愍垂受。释曰。二正明供养灯油也。分文第三。初明祈愿。次明灯真言。三明如法供养。此即初也。意云。燃灯能净却障除怋。我今以此具德妙物奉献本尊。愿哀愍垂受。令我所求必得成就也。

    经。灯真言下至诵此真言已。释曰。二明灯真言。谓诵此真言。加护燃灯。如文可知。

    经。次诵本持真言下至唯持修故。释曰。三明如法供养也。更诵本持。复作净法。无有诸过。是故供养。获得无量胜利。成就悉地。存略指广。而令持修无有所阙故云如前品说等。

    献食品第十一

    食有多种。谓诸果子。及苏饼等。或种种粥。并诸饮食。今此品说献此食令诸天仙皆悉欢喜速得成就故云献食品。若秘释者。饮食是无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名为无过上味。若服此味时。果德成就。利益一切。即名入证。故说为食。因浅显深故云献食也。

    经。复次我说应献食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段中。第五段。即答云何食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略说献食下。二明正陈说供物。就初又二。初明标说。次令诸天仙下。标说之所以。此即初也。

    经。令诸天仙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标说之所以也。天仙欢喜速得所求。故云令诸天仙悉皆欢喜速得成就也。

    经。略说献食。释曰。二明正陈说供物。分文为二。初明标略说。次应用圆根下。二明正陈说供物。此即初也。此品中所说供物。虽其名目繁多。而举切要。未尽碎缕。故云略说献食也。

    经。应用圆根下至通献诸部。释曰。二明正陈说供物为二。初广明陈说供物。次此药香美堪奉尊主下。二正明献食。就初又二。初明大相以四种食通献诸部。次末惹布啰迦果下。二明更开四种亦通亦别献诸部等。此即初也。四种食者。谓初圆根长根诸果。次苏饼油饼诸羹臛等。三种种粥。四诸饮食。食种繁多不出此四。故云此四种食通献诸部也。臛字。呼各反。有菜曰羹。无菜曰臛。此属肉羹也。非今文意。字义连属以引来耳。又案上文既用犬肉脂奉献。寒林中起吠多罗。恐文意通欤。

    经。末惹布罗迦果。下至亦通三部。释曰。二明更开四种。亦通亦别。献诸部等。分文为二。初明诸食。次前说涂香香灯食等下。二明下食法。就初为五。初明诸果。次或于村侧下。二明诸草根等。次莎悉底食下。三明诸饼食。次以粳米饭下。四明饭羹及以诸粥。次如前各说诸食味等下。五明随方食也。就初为五。初明普通三部果。次若多罗树果下。二明不应供果。次或有上味果下。三明得三种成就果。次若欲加意奉献下。四明别供诸女天等果。次如是诸果下五明诸果一一有多种。种亦有异名。随味献之也。就初为二。初明一一果各通三部。次示其次第各通一部下。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此即初也。

    经。示其次第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也。意云。假使一果。其甘甜。若甘酢。若味辛淡。如其次第。须献三部。随味差品各献一部。故云各通一部。约一一部。各有扇底迦等三法。亦准应献。故云扇底迦用等。又此文意更应分别(云云)。

    经。若多罗树果下至亦不应献。释曰。二明不应供果。如文。

    经。或有上味果下至献如此果获下成就。释曰。三明得三种成就果也。

    经。若欲加意下至献钵晒使迦。释曰。四明别供诸女天等药果也。献女天等。以名相似而用奉献。故云加意。谓柿子杏子桃子等是也。三部各有忿怒。故云三部一切忿怒。又有外忿怒故云一切忿怒也。次如文也。

    经。如是诸果下至而用献之。释曰。五明诸果。一一有多种。种亦有异名。随味献之。如文也。

    经。或于村侧下至人中亦用。释曰。二明诸草根等。于中为二。初明堪用供献诸草根等次说斯圆根下。二明不应用献诸草根等。就初又二。初明通献三部草根次若山中所生下。二明别献三部草根。此即初也。若准供养华品。佛。菩萨。声闻。缘觉。是为圣者。从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名为诸天。从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部多。卑舍遮。鸠槃荼等。是为地居天。若今文意。圣者诸天。俱为天神。位尊贵故。夜叉罗刹等。同为人中。是地居故(云云)。

    经。若山中所生根下至多种生等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别献三部草根分文为三。初明分根别献三部。次又色白香味下。二明分色别献三部。次如是三部下。三总略显示。此即初也。次如文。

    经。又色白香味下至如是圆根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分色别献三部。如文。

    经。如是三部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总略显示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及三种成就。每部并同通。用一种草根等。故云并同也。一一部中。虽同通用。而观其味扇底迦等用。故云善随其部依上中下而用献之也。如是分别。奉献诸部。诸尊欢喜。速得悉地。是故云也。

    经。说斯圆根下至不应用献。释曰。二明不应用献诸草根等。分文为二。初明结前。次若葱蒜下。二显后也。谓不应供诸草根等。所言饼者。以臭辛等所作饼。是非米粉饼等也。

    经。莎悉底食下至或以油麻和作。释曰。三明诸饼食。分文为三。初明诸饼食。次如其本部下。二明诸食分配诸部。次献食之时下。三明献食之法则。此即初也。是诸饼食。或此间有。谓余粉食。胡麻团食。白糖食。欢喜团食等是也。其余诸食。此间所无。是故不翻译也(云云)。

    经。如其本部随法而用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诸食分配诸部。分文为三。初明欲的分配诸食标显悉地。次米粉食下。二明正分配食。次献食之时下。三明献食之法式。此即初也。

    经。米粉食下至下成就。释曰。二明正分配食。于中为三。初明约三部三法及三成就而分配食。次等用一切诸食下。二明直约三部及以诸尊而分配食。次是诸食中下。三明直约三种成就等分配诸食。此即初也。次文可见。

    经。等用一切诸下至钵钵微食。释曰。二明直约三部及以诸尊而分配食。如文也。

    经。是诸食中下至八部等用。释曰。三明直约三种成就等分配诸食。从下至上故云最后美味也。中及下味。如次用献中下成就故云如其次味等也。随所作食。不具前味。应献八部等。故云此中不具等也。

    经。献食之时下至而为庄严。释曰。三明献食之法式。分文为三。初明先敷巾叶等。次明先所置食。次结示部。此即初也。

    经。先置莎悉底迦下至布波食。释曰。二明先所置食。如文也。

    经。如是先作下至随力献之。释曰。三明结示部也。如是先敷巾叶。先置莎悉底迦食等。三部共同。又复随本部所须献之也。

    经。以粳米饭下至而奉献之。释曰。四明饭羹及以诸粥。分文为三。初总明饭羹及以诸粥。次美臛之中下。二别明诸羹。次乳粥扇底迦用下。三别明诸粥。就初又二。初总明饭羹及以诸粥。次乳煮大麦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然于此中应列诸粥。无是略耳。

    经。乳煮大麦饭下至求下成就。释曰。二明分配。分文为二。初约三种成就而明分配。次扇底迦法为上下。二显示三种成就。此即初也。

    经。扇底迦法为上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显示三种成就。分文为三。初单明扇底迦等为上中下。次扇底迦法上佛部下。二明翻覆扇低迦等为上中下。是即三部。次最上悉地下。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随类应知。此即初也。供献饮食等。随品应献之。文中所言根果粥者。随便引之。非段正意。又虽非正意。随品奉献。是义共同。是故列之。

    经。扇底迦法上佛部下至下金刚部。释曰。二明翻覆扇底迦等为上中下。是即三部。然约三部。非无扇底迦等·三法。今且举一义。故云扇底迦法上佛部等。

    经。最上悉地下至随类应知。释曰。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随类应知也。三品悉地。部部各有。恐见一边。错失余旨。故云善须依法随类应知。次二如文。

    经。美臛之中味甘甜者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二别明诸羹。如文也。

    经。乳粥扇底迦用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三别明诸粥。如文也。

    经。如前各说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五明随方食也。分文为二。初正明随方食。次或有诸味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虽前各说献诸食味。而随方所有种种食。观其品类不可不献。恐修行者执一失旨。故云随方所种种有异等。

    经。或有诸味下至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分配也。亦约三部而明分配。但阙莲华部。准前可知。以中品味应奉献之。无有滋味。则为显者。应献金刚部也。

    经。前说涂香下至当品依之。释曰。二明下食法。分文为五。初广明献食法。次欲献食时下。二明教欲献食时法。次先涂洒地下。三正明下食法。次若作曼荼罗下。四明随时奉献饮食也。次若无本所制食下。五明随得食也。就初为二。初明劝先观真言性。次于献法中见有用迦(引)弭迦食下。二广教献食法。就初为二。初明指前。次明劝先观真言性。此即初也。指前涂香品。乃至今此品半等。以为前说。彼等诸文。但说涂香乃至食等。各依三部而奉献之。扇底迦等随品奉献。而未细说观真言性。是故于兹劝进观真言性也。

    经。观真言性下至随力献之。释曰。二明劝先观真言性。扇底迦为喜。慈心生欢喜故。阿毗遮噜迦为怒。外示大忿怒故。言成何事者。谓欢爱钩召等也。满何等愿者。此即补瑟征迦。于诸真言。有如是性。观是等性。各随所乐。以相应食奉献诸尊故。云既观知已等也。

    经。于献法中见有用迦(引)弭迦食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广教献食法又二。初明奉献此方食法。次或于余方下。二明奉献余方食法也。两段。就初又二。初正明献食法。次如上略说下。二明略结。此即初也。于此中有十二献法。在文可见。初献法中余力所辨者。谓加功力所成辨食也。正古字也。从二止也。至后献法只举上成中下。准前可知故也。

    经。如上略说下至皆已略陈。释曰。二明略结也。前说既已广。今但约圣智故云略说也。略有二种。一略说诸献法。二略陈本部法。如文可知。

    经。或于余方下至随类献之。释曰。二明奉献余方食法。于此间食既已广陈。若诸余方其食应别。若不说者不知献法。故云观其色味随类献之。

    经。欲献食时下至净洗诸叶。释曰。二明教欲献食时法也。分文为二。初明涂洒洗。又以敷设次依用此叶下。二明分配也。初又为二。初明涂洒洗。次明敷设。此即初也。

    经。后以莲叶下至后下诸饰膳。释曰。二明敷设。如文也。

    经。依用此叶下至善须知解。释曰。第二明分配。亦如文也。

    经。先涂洒地下至次须下食。释曰。三正明下食法。于中为二。初明下食前法则。次正明下食次第。此即初也。咽又作㖶[口*雲][口*(卜/囚/土)]。乌见反。又云声训如常。

    经。先下莎悉底迦食下至依此下之。释曰。二正明下食次第也。虽各随本法。而下食亦同故。云依此下之也。

    经。若作曼荼罗下至花果等类。释曰。四明随时奉献饮食也。分文为六。初明作曼荼罗及得境界时奉献食等。次初持诵时下。二明初持诵时献食也。次若白黑二月下。三明白黑八日等时献食也。次若护摩时下。四明献护摩时献食也。次若言一时下。五明三个念诵时献食也。次持诵之人下。六明诫劝也。此即初也。

    经。初持诵时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明初持诵时献食。如文也。

    经。若白黑二月下至广加供养。释曰。三明白黑八日等时献食也。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各蚀时。地动时。合九个时。广应加供。是成就时故也。

    经。若护摩时下至本尊主前。释曰。四明护摩时献食也。分文为二。初明护摩所须之物先置本尊主前。次明持诵人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此即初也。

    经。若持诵人下至而出置之。释曰。二明持诵人先出一分亦同置尊前。又分为二。初明亦同置尊前。次明先作护摩而后食时法则。此即初也。此是先食。后作护摩法则也。

    经。如先作护摩下至仍依本法。释曰。二明先作护摩而后食时法则也。

    经。若言一时念诵下至当速成就。释曰。五明三个念诵时献食。言三个时。在文可知也。

    经。持诵之人下至皆由不献本尊果食。释曰。六明诫劝。分文为二。初明诫劝。次其诸部中下。二明结示。就初又二。初明诫诲。次应当依前下。二明劝示。此即初也。若修行者不献饮食。若虽献食不顺本部。即有五事。不得成就。皆由不献故应慎之。

    经。应当依前下至并诸眷属。释曰。二明劝示。于中为三。初明当依前月等日广设供养。次初持诵时下。二明初持诵时作薄底加食。次于此不说下。三示不应作处。此即初也。初二如文。

    经。初持诵时下至四方叶之。释曰。二明初持诵时作扇底迦食。如文也。

    经。于此不谈下至常献酪饭。释曰。三示应作不应作处。先明不应作处。设使不说不通及有所通。不应以诸下味而求上成。又臭恶食等。皆不应用。次常献酪饭者。是云应作处也。

    经。其诸部中下至应如是供养。释曰。二明结示也。

    经。若无本所制食下至而真言之。释曰。五明随得食也。假令无本所制食。岂停大道。故云随其所得也。

    经。此药香美下至垂哀愍受。释曰。大段第二。正明献食。于中为三。初明祈愿。次治食下。明治食真言。三后诵下。明如法供养。初二可见。此即初也。

    经。治食真言曰下至遍通三部真言食。释曰。二明治食真言。如文。

    经。后诵所持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三明如法供养也。兴唐和尚释五供养竟云。若竖说者。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义。若横说者。一一门中皆具如是五义。例如上文所明。诸食虽异。适口则一然随调膳人身手。有种种滋味不同。余香花等。当知例尔。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门作金刚舞戏。普应众生。譬如和五味。布五彩。韵五音。调五药。虽性分不过五种。而千变万化巧转不穷。当知。是人则解涂香三昧义。亦解花三昧。烧香三昧。饮食灯明三昧义。亦解此五种陀罗尼义。以如是种种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若以此中意趣反观世谛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应用处。无量方便触物而生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三

    元庆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四

    分别悉地时分品第十二

    言时者。谓时节。即六时四时三时等也。言分者。谓时分等也。并通长短也。前段既明诸诵真言相。及说持诵时供物等。若不分别好时分者。何速得悉地成就。今为持诵者分别速得悉地时分。故云分别悉地时分品也。

    经。复次我今解说吉祥成就时节。释曰。从此品下二十三品。是大段第二明近修成就之相。即答云何扇底迦以下二十九问。然就答二十九问。其答不依问次。虽不次第。而其答旨究尽问底。但圣意难测。任机宜说之。今且顺答。应释经文。即大分为二十段。初分别悉地时分品。初明成就悉地时分。即答云何扇底迦等三周。次圆备成就品。及奉请成就品。并补阙少品半。第二明成就支具。即答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次补阙少品半。又更别补其辨以下。三超答云何持护身。云何广持法。云何知作障碍相。云何诸药相。次被偷成物却征法品。第四明失物却得等法。即答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别为分数。云何受用成就物。次成就具支法品。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即答云何被破却着。彼次分别成就品。第六明三部悉地成就。即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次奉请品。第七明入本尊室奉请。即答云何法请召。次供养品。第八明依部类或诸事业而供养之。即答云何修供养。又兼答诵何偈真言。次增威品。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诸供养。重作护摩。增益神威。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即答云何试真言。次本尊灌顶品。

    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顶真言主。即答云何作真顶。次祈请及受真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真言主及阿阇梨分付。而念诵者速得悉地。即答云何当受付也。次满足真言品。第十二明依梦所见知所受持真言殊异作满足法令其满足。即答云何字得圆。次增力品。第十三明更作护摩及以妙好涂香花等。奉献本尊。增真言威。即答云何得增益。次护摩口。及备物品。第十四明为令持诵者速得悉地。说护摩法并辨备诸物。此则答云何作呼摩种种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次成诸物相品。第十五明得法验已成就诸物。即答云何成药相。次取物品。第十六明简好日时。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受药相。次净物品。第十七明净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净治药。次物量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即答云何药量分。次灌顶坛品。第十九明成就诸物秘密妙法。即答云何成就曼荼罗及云何灌顶曼荼罗。次光物品。第二十明光显所成就物。即答云何护诸成就物。及云何事法曼荼罗。今就初明成就悉地时分中为二。初明标说。次谓时节者下。二明正说时节也。约初标说为二。初明标说。次明劝进。此即标说。即答云何扇底迦等三问也。吉祥节上好宿曜等。是上中下成就扇底迦等时分。故云吉祥成就时节也。又三种成就扇底迦等三事。是无非吉祥。成就此等时节故云吉祥成就时节也。言时者。谓四时三时等。言节者。谓雨时冬时春时初后节也。又时即节故云时节。故后文云。谓时节者。八月腊月等。准文可知。

    经。行者知已寻求悉地。释曰。二明劝进。若不知时节。辄尔修行者。违世道理。神祇不感。凡世间森罗本则胜义。若违差别胜义亦难故。仁王般若云。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又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达此一二。真入胜义谛。准思可知。

    经。谓时节者八月腊月正月二月四月。释曰。二明正说时节也。于中为七。初明简月应作成就。次于月蚀下。二明月日蚀时应作成就。次或月一日下。三明通吉日应作成就。次若作最上下。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时。次然十二月下。五单明就月日而简择日作成就时。次七月八月下。六广明就三时初后而作三事及以三种悉地。次于初夜分下。七明就时分作成就时。初明简月应作成就中为二。初正明简择月。次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下。二明五个月作三种成就及三种事。此即初也。所言八月腊月等者。然东夏西天。相去遥远。指用时候。其有不同。今引诸文。略祥定之。西域记云。若乃阴阳历运。日月次舍。称谓虽殊。时候无异。随其星建。以标月名。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咀利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于时各五日月)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舒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咀罗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拏月。沙达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涅缚庾阇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谓报沙月。磨袪月。颇勤寠拏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后三月。随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商殊俗。不达中国正旨。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推如来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磐日月。皆有参差也。梵语杂名又云正月祖怛罗。二月吠舍(引)佉。三月际史吒(二合)四月阿沙(引)荼。五月室啰(二合引)缚拏。六月跋捺啰(二合)波娜。七月阿湿嚩(二合)具惹。八月迦㗚底(二合)迦。九月么罗誐始罗。十月布史(引)十一月娑誐叉么佉。十二月颇攞遇抳。彼西域文。应以准知。又良贲法师释仁王般若经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文云初年月八日者。此方四时。时各三月。皇唐御历。建寅为正。西国三际。际各四月。寒际之首当十一月。即同往古建子为正。黑半标元。二十三日即初八矣。如金光明第九。立为四时。如西域记第二卷云。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三月。即正月二十三日为初年月八日也。南荆州沙门无行在天竺国。致于唐国诸大德书云。中国安居。正当汉地后安居。即五月十六日。又黑前白后。四部皆同也。今检诸文。彼天竺国立年初日。不同唐国。彼土年初。即用汉地正月十六日。然佛如来既出天竺。岂以远取汉地所指之日而示悉地成就时哉。今推文意。所言正月等者。月称。即取汉地之名。指时始终。定依佛国。是即译家随方标名。令人密知佛正旨也。若不尔者。成就时月相违圣意。所求悉地无成就期也。余时月等须从佛国年初之日。计其日数。即定四时。作成就也。

    经。此等五月白十五日应作上成就。释曰。二明五个月应作三种成就及三种事。于中为二。初明五个月白十五日应作上成就及扇底迦次即此五月下。二明五个月黑十五日应作中下成就及以二事。就初又三初直明应作上成就。次明时难。次此五个月下。三结明。此即初也。

    经。其四月时。下二明时虽也。此文云如上所说之难皆成就相。应作成就。若尔。文云唯有腊月无诸难事。若如所言者。不应作成就。无成就相故。然诸月以难相助成就。如良医药痛病令差。腊月无难。相助成就。譬如良药不通令差。岂不好事。何致此难也。

    经。此五个月下至应作扇底迦事。释曰。三结明也。言上成就者。如下文云。乘空自在而进。此为最上。又有多种。或得诸漏断尽。或得辟支佛地。或证菩萨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辨才多闻。或成吠跢罗尸。或成药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无尽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具如下文也。扇底迦等如常释也。

    经。亦即此五月黑十五日下至阿毗遮噜迦事。释曰。二明五个月黑十五日应作中下成就乃以二事也。言中下成就者。如下文云。藏形隐迹为中成就。又有多种。于身得大势力。先来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罗宫。得长寿药成钵凝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婆罗坌尔迦树神。或成多闻。未经所闻。悟深义理。或合乐成。才涂足顶。即远所涉无有疲乏。如上所说悉地。名中成就之法也。言下成就者。世间诸事为下悉地。又有多种。令众喜见。或摄伏众人。或能征罚恶人。降诸怨众。及余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今更广引上下经文。而明此意。此经初品云。佛部真言扇底迦法。观音部真言补瑟征迦法。金刚部真言阿毗遮噜迦法。又云。扇底迦法。补瑟征迦法。阿毗遮噜迦法。于三部中各各皆有也。供养花品云。三部各有三等真言。所谓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是为三部。圣者说者。谓佛菩萨声闻缘觉说者。是为圣者真言。谓天说者。从净居乃至三十三天诸天所说。是为诸天真言。地居天说者。

    从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护罗·部多·卑舍遮·鸠槃荼等所说。是为地居天真言。若作扇底迦法者。应用圣者真言。若作补瑟征迦法者。应用诸天真言。若作阿毗遮噜迦法者。应用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成就者。应用圣者真言。若求中成就者。应用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者。应用地居天真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也。分别成就品说三部上中下成就竟云。圣者真言为上成就。诸天所说为中成就。世天真言为下成就。复次佛部真言为上悉地。莲华部真言为中悉地。金刚部真言为下悉地。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真言之中。具此四德。当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谓令成满辟支佛位。谓令成满菩萨十地。乃至成佛。为大果报。具如彼说也。又献食品云。扇底迦法为上成就。补瑟征迦法为中成就。阿毗遮噜迦法为下成就。又云。扇底迦法上佛部。补瑟征迦法。中莲华部。阿毗噜迦法下金刚部也。此等诸文。或于所成明上中下。或约能成明上中下。或随行者之所乐欲于一真言而能得辨三品成就。如是种种。推寻可知(云云)。

    经。于月蚀时下至通上中下成就之物。释曰。二明月日蚀时应作成就也。成就最上悉地之物。是为成就最上之物也。成就上中下悉地之物。是为上中下成就之物。更检。物量品云。若欲成就雌黄法。五两为上法。三两为中法。一两为下法。若牛黄法。一两为上法。半两为中法。一分为下法。于诸成就物。具说上中下。而总结云悉地之法有上中下诸物数量亦复如是。然成诸物相品云。我今说成就物。所谓真陀摩尼。宝瓶。雨宝。伏藏。轮。雌黄。刀。此等七物。上中之上。能令种种悉地成就谓增益福德。乃至成满法王之法。况余世事。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三部真言。皆有如是胜上成就。于三部中。随受持者。具获五通。为上悉地。若依此文。随受持者。而有上中下物。又余文云。应取黄牛苏。乃至云以佉陀罗木榄苏作加持。令现三种相。暖能成敬爱。烟相变颜色。令寿命增长。火光相出现。足践于虚空。得成就大仙。诸余教法亦有此例。以意斟酌。

    经。或月一日三日下至诸一切事。释曰。三明通吉日应作成就也。宿曜经云。天竺每一月。分为两分。从朔至望为白月分。从望至晦为黑月分。文殊师利偈言。一三五七十。十一与十三。于二白黑分。所作皆成就。黑三夜七昼。十夜十四昼。白四夜八昼。一夜十五昼。于此黑白分。昼夜不成就。日中及中夜。已后皆通吉。凡凶恶之昼。午后通吉。凶恶之夜。子后通吉也。释曰。择时等。具如彼说。然今此文。但举通吉日。而兼余意。准文可知。

    经。若作最上成就下至鬼宿为最。释曰。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时。于中为二。初明随所作事而择宿曜。次或如本法下。二明依随本法本尊所说所授宿曜时等而作成就。约初为三。初明约上中下成就择宿曜等。次若作猛利下。二明约猛利成就简择宿曜。次或与三种下。三明与三种事相应而作成就。此即初也。言上宿曜时者。上宿曜直日故云时也。宿曜经云。曜与宿合者。假如正月十五日是软宿。其日忽是太阳直日。即是好日。他皆放此。太阳直日月在轸。太阴直日月在毕。火曜直日月在尾。水曜直日月在柳。木曜直日月在鬼。金曜直日月在房。土曜直日月在星。右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册立受灌顶法。造作寺宇。及受戒。习学经法。出家修道。一切并吉。文意准知也。又时者。一日一夜而有三时。是故云时。具如下文也。中下成就。应取乙丙宿曜时等(云云)。鬼宿为最者。彼经云。鬼五星形如瓶。苾利诃馺拨底神也。姓谟阇耶。食蜜盅𩚙稻谷花及乳。此宿直日。宜作百事。求声誉长寿。若理生事及诸严饰之相。拜官升位入坛受灌顶学密法并吉。若用裁衣。必有吉祥。此宿生人法合分相端正无邪辟。有心气合多闻足妻妄。丰财能检校处分。又足亲识故云鬼宿为最也。

    经。若作猛利下至宿曜时等。释曰。二明约猛利成就简择宿曜也。言猛利者。谓斗杀降伏等事(更检)若作此成就。还可作其宿曜时等也。言猛利宿曜者。彼经云。太阳直日月在尾。大阴直日月在女。火曜直日月在壁。水曜直日月在昴。木曜直日月在井。金曜直日月在张。土曜直日月在尾。右已上名金刚峰日。作一切降伏法。诵日天子咒。及作护摩并诸猛利等事。文意可悉。言时者。亦如前也。

    经。或与三种事下至三事而作。释曰。三明与三种事相应而作成就也。言三事者。谓寂灾等三事。若作此事。应用与其相应宿曜时等。若作成就者。亦依三事。可作成就(更检)。

    经。或如本法下至本尊指授。释曰。二明依随本法本尊所说所授宿曜时等而作成就也。行者所修本法所说宿曜时等。又本尊所授宿曜时等。依此应修。故云如依也。

    经。然十二月下至成就及事。释曰。五单明就月日而简择日作成就时。分文为三。初单明取十二月初半中间应作一切成就及事。次或取本尊下。二明取本尊指日。次或诸月中下。三单明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此即初也。前虽以腊月为上成就时。而于其中。此十五日以为最好。故云于其中间应作一切成就及事(云云)。

    经。或取本尊指曰。释曰。二明取本尊指日也。圣意难测。故令取其日。也。

    经。或诸月中下至亦得成就。释曰。三单明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于通吉中。此日亦最。故云诸月中白黑十三日亦得成就也(更检)。

    经。七月八月是雨时下至作扇底迦法。释曰。六广明约三时初后而作三事及以三种悉地也。分文为三。初明三时应作三事。次正月二月下。二明通一切事时。次五月六月下。三明三时应作三种悉地也。就初为三。初明雨时后节应作补底迦法。次九月十月下。二明冬初节应作补瑟征迦法。次三月四月下。三明春后节应作阿毗遮噜迦法。此即初也。前举五个月。只是最好月。今明广经诸月而准用之。随所作事。先举七八。以后诸月。亦同此意。若准前说者。七八两月各白十五。是扇底迦时也。两月各黑十五。应作补瑟征迦等。文中虽不分判。其旨盖如是矣(云云)下诸月亦复准之。

    经。九月十月下至作补瑟征迦法。释曰。二明冬初节应作补瑟征迦法也。九十两月各黑十五。应作其法。各白十五。准前可知。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后节。各白黑月。亦可准前文。只举初兼后节耳。

    经。三月四月下至作阿毗遮噜迦法。释曰。三明春后节应作阿毗遮噜迦法。各黑十五。是即其时。各白十五。亦可准前。

    经。正月二月下至通一切事。释曰。二明通一切事。是正二月。即前五个月中两月也。各白十五。应作上成就及扇底迦事。各黑十五。应作中下成就并补瑟征迦等二事。故云通一切事。又一切者。谓上中下成就也。事者谓三事也。

    经。五月六月下至三种悉地。释曰。三明三时应作三种悉地也。分文为二。初明三时应作三种悉地。次明九品分别。此即初也。是雨初节。五六两月。各黑十五应作下悉地。各白十五应作余二也。春冬及雨后节。各白十五应作上悉地。各黑十五应作中下二种悉地。故云如是春冬及雨后节亦应成就三种悉地(云云更检)。

    经。此中九品下至随类分配。释曰。二明九品分别也。三三种悉地。各有三品成就。故云九品也。于所成就。其类不同。或乘空自在。或藏形隐迹。或世间诸事。于此等类。各有三品。故云随类分配。若细分别。其品繁多。今总略说故云九品耳。

    经。于初夜分下成就时下至上成就时。释曰。七明就时分作成就时也。分文为三。初明作三种成就时分。次于初夜分下。二明作三事时分。次然于日月蚀时下。三明日月蚀时是最。此即初也。

    经。于初夜分是作下至补瑟征迦时。释曰。二明作三事时分也。分文为二。初正明依三事时分。次于此三事下。二明九品分别也。或广聚经凡一日一夜唯有三时。一是善事及吉事。二是凶事。三是瞋怒事。若欲恶凶猛事。取用黄昏时。作一切凶猛事。若黄昏得好时。不劳好月颙月。皆用得。若善事时节。用日午时。若嗔怒事时。皆用未时作。此意与今稍异。更应检耳。玉呬经云。若作降伏曼荼罗者。于日午时起首而作法。今此经云。于中夜分作。然日午中夜。同是降伏之时。故云尔耳。于三部中。各有三事。是为九品。又于三事。各有上中下。亦为九品。三部事类是为类也。随其三类相应发起。验知时节。既验知时节。于所现相。应辨上中下。故补阙少品云。于夜三时。是其上中下相。与时相应。即是成就相。时不相应。即非成就。其三种相。谓暖气。烟。光。如是三相应次第现。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现初相。然约成就而有多种。今且引一种示其例耳。

    经。然于日月蚀时下至最是相应。释曰。三明日月蚀时是最。于中为二。初明日月蚀时是最。次明起首成就之法则也。前明悉地及以三事时分已定。恐守时分过失好时。故云不观时分。何况猛利及以阿毗遮噜迦事。日月蚀时最是相应乎。是故供养品云。若有依法作曼荼罗时。或日月蚀时。于此二时加法念诵。其福增高。不久成就也。

    经。凡起首成就下至类日应知。释曰。二明起首成就之法则也。若欲起首成就者。随所作事。应为断食。故云三日二日一日断食也。所现之相上中下事。随于品品。三二一异故云类日应知也。

    圆备成就品第十三

    圆为圆满。备为备足。谓先念诵遍数满已。将作成就。更复满足所阙支具。而令悉地速得成就。故云圆备成就品(所阙支具在下文也)。

    经。复次当说本法阙少成就支具。释曰。今此品。及奉请成就品。并补阙少法品半。明近修成就相中。二十段中第二。明成就支具。即答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此问意云。依三事法。承事念诵遍数满已。欲起成就。于其中间。各更令成何等事。是故有此二品半。而答此问也。分文为三。今此一品。初明成就支具。次奉请成就品。二明为成就故作奉请。后补阙少法品半。三开恐由放逸致有阙少。故说补阙法也。就初为二。初明标说。次若恐身力不济下。二明正说。此即初也。前说成就时分已竟。次当陈说所阙支具。故云复次当说也。言本法者。谓行者所修之本法也。虽遍数满。本法若阙所须支具。所期悉地不能速得。故次说之。

    经。恐身力不济勿须断食。释曰。二明正说也。分文为六。初明须断食。次念诵遍数满下。二明更须念诵护摩等。次取白㲲缕下。三明备真言索。次又合眼药下。四明备眼药。次若成就时念诵疲乏下。五明备白栴檀香水。次欲成就时下。六明应取善相。此即初也。若自身力堪能断食。必须断食。故前品云凡起首成就三日二日一日断食。今此文。且约身力不堪。故云勿须断食也。

    经。念诵遍数满下至观念本尊。释曰。二明更须念诵护摩等也。言遍数者。谓落叉为遍数也。今释落叉。且分二门。一者就观佛门。二约字句门也。初就观佛门明落叉者。兴唐释云。所言落叉者。此译为见。谓心住一缘明了现前也。若就世语。则是十万遍耳。第二句观佛在于心镜深窟中。乃至自形作本尊。先观本尊心上圆明净镜。镜中有窟状。中有本尊。即是真见佛也。见佛已。此佛心上复有圆明圆净。初观此极净心镜甚微少。后渐大也。对面宛然故云现前也。净无比。中有种子字。一心正观此种子字。即是诵彼字也。从此得见其心。又见己身如本尊体相。在佛心中。若观自心上圆明亦是如来本尊在中如是。展转相现不相妨碍。本尊清净。虽诸分别。剂此名见菩提之心。为初成佛种子也。此亦名为一见一境故名一落叉。此是出世行中先承事法。如此成是入信地也。二约字句门明落叉者。所谓藻叉者。此是隐语。梵音别。即是一见义也。令心住此境一缘不乱。字字相应。句句亦相应。想此一一字明白净彻如净明珠。一一字皆又明了。遍有光鬘。次第不断。而住其心。如甘露灌洒。如是一缘之时。假使有种种障起。或作大可畏像。诸散心人。见者狂乱。或作大声。假使山王亦可破碎。有如是事。时行者住真勇健菩提之心。一缘不动。无有取舍。故名住于一见。若不足者。虽经百年诵满千万落叉。犹不得成就。何况一落叉耶(云云)就今经文。若先念诵毕。欲起首成就。必更须念诵及以护摩等增益真言威。是故云念遍数满已欲起成就更须念诵等也。故大日经云。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如是计都鹄伽伞盖履屣真陀摩尼及安膳那药嚧遮等。持三落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即义释云。次明所成药物。谓如上且先一落叉。次二月持诵已。作曼荼罗。于中置此所成物。而作念诵更三落叉。方成也(云云)。若念诵护摩等。必有花香供养等事。略举五供养。为花香供养。又复花香略举五供供养。养言广显普供。诸美妙赞。名为赞叹。心念本尊。是为观念。又花香供养。是身密。种种赞叹即语密。观念本尊是意密。若备三密。一切悉地。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经。取白㲲缕下至七百遍。释曰。三明备真言索也。于中为四。初明作索法。次于晨朝时下。二明用索法。次佛部真言索下。三明所用真言。次其持诵绳下。四重明用索之时。此即初也。供养法云。佛部中用线纯白色。莲花部中用线黄色。金刚部中用线赤色。此等诸色。常备具在身。方作法。结大界。具如彼也。又此经上卷持真言法品云。复取白㲲丝及以麻缕。便令童女染作红色或郁金色。合作线索。作真言结。一真言一结。满一七结。置本尊前。以真言真言索一千八遍。念诵之时。及护摩时。若消息时。午暮时也。皆持系腰。眠不失精。常应系佩。今此文云如前作法者。即指此品也。或广聚经云。取好綖净洁者。得须赤色。童女合作綖。咒师与童女五味汁令饮。綖长五尺五寸。成须五尺。取二十条。合并在一处。唯紧合之。作三个北斗形。用金作之。若无金银亦得。胡印子里许克之。取三颗菩提子。于神边著于索上。三处着之。此是护身吉祥索法。此索者名定成就。此索不得用蚕虫。唯得用白㲲及藕丝。若作嗔怒索者。绯色綖作系。若作凶猛索者。用青色綖作带之。若欲作一切事者。用白色索带之。今文所说当其一耳。

    经。于晨朝时下至不失精。释曰。二明用索法。如文可知。

    经。佛部真言索下至莎嚩诃。释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于中有二。初正明真言。次初中后下。二明应诵求请句也。就初又三。初明佛部俱摩履真言。次明莲花部矩笼拟(鱼以反)抳真言。次明金刚部忙莽鸡真言也。言佛部真言索等者。意云。若作佛部真言索。用俱摩履真言。又于佛部而加持索之真言。故云佛部真言索等也。莲花金刚两部真言。亦准此也。

    经。初中后分下至当部用之。释曰。二明应诵求请句及当部用之也。三部各有真言索真言。是为初中后分。分谓分类。即部类也。于三部真言。间隙间隔之际。应诵求请句。是故云初中后分间等。又间者加也。谓初中后分。应加诵求请句也。求诵句者。谓求请所求愿之是类也。光物品云。随其所用真言。初且诵其真言。次诵求请之句。复中间诵其真言。复诵求请之句。后亦请其真言。还安求请句。如是真言之中。三处上中下分安置求请之句。最后安其虎𤙖泮吒莎(去)诃(去)字。所谓阇嚩(二合放光)攞阇嚩(引二合)攞也(合放光)悉地(成)驮也(合也)你(去)[畢*也](威耀)你(去)跛耶(合威)耀你(去)跛跢(去二合)南(诸威耀音)帝阇(润泽)帝阇也(合润泽)拔驮也(合增长)[忄*巳]尾览摩(莫延迟)阿(去)尾赊(遍入)啰乞沙(二合护持)散你(轻)甜(合端现前)俱(上)噜(甘)𤙖泮吒莎(去)诃(去)以如是等求请之句光显其物。前后中间。种种重说。亦无所妨。然彼品文。意在光显。今文意约求请加持其事各别不可乱用。但且引彼示法则耳。若行者所修本法。无有求请句。应安其句。此三种明。不许错用。故云当部用之。

    经。其持诵绳下至令除难障。释曰。四重明用索之时也。每日以部母咒等而为光显。若然诸事时无有障难。是故云也。

    经。又合眼药下至持诵百遍。释曰。四明备眼药也。分文为三。初明合眼药法。次成就之时下。二明用药法。次佛部合眼下。三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九种物相和以真言持诵。故堪为眼药。在文可见。

    经。成就之时下至梦预警见。释曰。二明用药法。次用药法。如文可知。

    经。佛部合眼药真言下至莎嚩诃。释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于中为二。初正明真言。次此三真言下。二明用咒法式。就初又三。即三部合眼药真言。在文可知。

    经。此三真言下至除于沉睡障。释曰。二明用咒法式也。言本部者。与当部意同也。每部持用合眼药。复非但用合药。或单咒水。数洗面眼。亦得除障。

    经。若成就时下至而饮三掬。释曰。五明备白栴檀香水也。分文为二。初明作香水法。次而饮三掬。此一句。二明用水式。如文可知。

    经。欲成就时下至应取善相。释曰。六明应取善相也。分文为三。初明劝取善相。次方欲成就具善相下。二正明示善相。次见此相已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

    经。方欲成就见善相者。释曰。二正明示善相也。分文为二。初正明示善相。次于此相中下。二明分判。初中又二。初明标显。次正示善相。此即初也。

    经。谓商佉下至及见翚虹。释曰。二正示善相也。有四十余善相。于此等中。若随得见一一善相者。则是成就之相也。右旋印。莎悉底迦印。吠陀声(云云)根药及果者。玉呬经云。种种根药。谓毗多罗根。竿子根等。其果子者。谓阿么罗果。石榴果。摩路子果。补桃果。枣柿子迦必他果阿么罗果子。于诸根中。毗多罗根为上。其果上中石榴为上。又具如上文献食品。然今此相不择根果。若得见一一者。亦是善相也。鹘。功忽反。斑鸠也。鹧。之夜反。鹧鸪似服鸟而大也。鸪状如乌而白文。其名曰鸪𪄶也。鹦于耕反。山海经。黄山有鸟。其形如鹗。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䳇]。今时亦通呼为鹦鹉也。鹅我柯反。形如雁。人家所畜者也。鹤河各反。大鸟也。翚呼违反。尔雅伊洛而南素质五辨皆备成章曰翚。又曰鹰隼。丑其飞也。说文大飞也。

    经。于此相中下至为下成就。释曰。二明分判也。分文为三。初明判上中下。次明九品分别。三总判善恶。此即初也。细雨天华等。为上成就也。雷声庆云闪电微风等。为中成就也。所余皆是下成就相也。次于此三相九品分别如文也。

    经。如上所现下至不成就。释曰。三总判善恶。文意易知。结劝如文也。

    奉请成就品第十四

    奉请者。是启请祈愿之辞也。成就者。即备长成终之义也。谓行者以真实心启请祈愿三部诸尊。以大慈悲降赴道场。令我所愿备长成终。故云奉成就品也。

    经。次说奉请成就之法。释曰。二明为成就故而作奉请。犹答各成何等事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如前所说下。二明正陈说奉请法。此即初也。前品粗说所阙支具。而未陈说奉请法式。今次说之。故云次说也。奉请诸尊。令法成就之法。令成就之法故云成就之法也。

    经。如前所说下至广以陈说。释曰。二明正陈说奉请法。分文为二。初明结前生后。次若上成就下。二明广陈说也。初亦为二。初明结前。次若不善相下。二明生后。此即初也。如前所说者。即指时分品。以前五个月及雨时冬春月而为时节。又时谓五个月。节谓雨时冬春初后节也。好宿及曜以为星曜。谓吉祥成就时节中好宿曜也。又通吉宿曜等是为星曜也。及瑞相等者。即指前圆备成就品之所说。且举瑞相。等取所余。故云等也。如是等事。约作曼荼罗及成就时。故云于作乃至广以陈说。

    经。若不善相下至而作成就。释曰。二明生后也。分文为二。初明不善相现即修护摩然后作法。次明依前所说曼荼罗地而作成就。此即初也。返前所现者。及余不吉祥相。以为不善相也。随所修部。以部母明修护摩法。诸不善灭而得成就也。前所分别者。即如前择处品等所说者是也。

    经。若上成就下至成就稍迟。释曰。二明广陈说也。分文为三。初明作成就之处。次简地定已下。二明结护道场。次欲作曼荼罗时下。三明奉请。就初文为四。初明三种成就之处。次于有舍利下。二别明上品之处。次凡是猛利下。三明诸成就之处。次此是秘密下。四明略结。此即初也。三部各有寂灾等三事真言。随其真言。地色不同。分辨地等与法相应故。云与真言相应处作也。若不作者。又作犹用也。善也。若不用此处起作。所修成就不速。故云迟也。

    经。于有舍利骨下至决定成就。释曰。二别明上品之处也。有舍利骨制底者。凡举一切有佛身骨等处。于此等处佛诸教法皆得成就。非是外法成就之处。故云内法也。言舍利者。释曰身。亦云体也。有云。舍利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于舍利有全身碎身。身体不散。是为全身舍利。身体分散。以为碎身舍利也。璎珞经。善吉问。生身。全身。碎身。功德等耶。佛言不等。色身言教化训。三业具足清净。众生得至道场全碎舍利。正可威神光明。供养得福。是故不等。是即以全碎比况现在色身佛故云不等。今文且指全碎身骨。以为舍利。不欲论说功德差别。只取诸成熏修力。大威德诸天所护持。故法验易成耳。言制底者。亦云支提。亦云制多。皆是彼方言音不同。阿含明四征(知荷反)谓生处。得道。转法轮。入灭。四所起塔。有云。支提无骨身者。是不必尔。何者。生处等四处制底。而无身骨。八大制底。而有身骨故。又云。塔婆或偷婆。此翻方坟。亦言灵庙也。杂阿含第四十二云。阿伽罗偷。应云鸯加罗偷波。此云灰塔。又鞞婆沙第九云。鍮波。应云私鍮波。又云窣睹波。唐云高显。言塔讹化。今谓。制底。支提。制多。塔婆。偷婆。私鍮婆。窣睹波。皆是彼方言音不同。广略异也。佛生处等者。即伽耶城以为佛生处也。等取降魔处。转法轮处。佛涅槃处等。故云等也。八大制底者。即安置佛舍利塔也。准付法藏。先为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八。若于此八制底之处作成就者。而最为上也。菩提道场无一切难等者。则如来成道之处。即法身生处也。然下犹有也。谓天摩尚于彼处修行不成其难。况余诸类乎。余如文知。

    经。凡是猛利下至于窟中作。释曰。三明诸成就之处也。文中略说六种成就之处。在文易知也。若欲成就等者。得不思议力。任运自在。令此等众随意驱使。不敢违逆。故云成就女药叉等。简择成就之处。具如择处品等。

    经。简地定已下至速得灵验。释曰。二明结护道场也。于中为五。初教结地界法。次作一白幡下。二明结八方界法。次复次金刚钩下。三明结上方界法。次外曼荼罗下。四明护曼荼罗门。次其台中心下。五明结护中心。就初又二。初略明结地法式。次初以成辨下。二正示结地法式。此即初也。

    经。初以成辨诸事下至辟除诸难。释曰。二正示结地法式。于中为二。初明辟除诸难。次以佉达罗木下。二明钉撅结地。此即初也。枳利枳利忿怒真言等以为成辨诸事真言。若准玉呬经。若作佛部中无能胜等曼荼罗者。应以最胜佛顶真言作净法。若作莲花部曼荼罗者。应以吉祥明。或以悉湿嚩(引)嚩(上)诃明作净地法。若作金刚部曼荼罗者。应以军荼利忿怒真言作净地法。其最胜佛顶湿嚩(去)嚩(上)诃及军荼利此等三尊。各于本部是其能辨诸事。是故于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谓净地法。及以护身。加被弟子。辟除诸难。清净香等。于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说。应当用之。又案。彼经云。若于圣迹牛所居处。于岩窟中及山顶上先所净地。亦于屋上并与石上。或制底边。及于坦潬上。诸江河边。如是之处作曼荼罗者。不须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过。随其地势扫治洒水。手按其地。诵真言。即成清净。或于作曼荼罗处。有其地过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净。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罗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与自身灌顶曼荼罗者。勿须细简其地。随宜而作。都以枳利忿怒真言持诵香水。先洒其地。及洒亦净以为净地。文意准知。

    经。以佉达罗木为橛下至橛头少现。释曰。二明钉橛结地也。广聚经作五色橛法式云。若欲作一切事。用白檀为之。若嗔怒作恶之时。用赤铜作橛。若作凶猛之时。用铁为橛(五枚)若作善事之时。用却地罗木为橛。若作怨敌事之时。用死人骨为橛。今经所指。是于五橛即其一也。签七廉反。划又作剟铲等。初产反。

    经。作一白幡下至竿上。释曰。二明结八方界法也。分文为二。初明白幡悬东面以为幢帜也。次以金刚墙下。二明正结八方界。此即初也。

    经。复以金刚钩下至金刚钩栏。释曰。三明结上方界法。如文可知也。

    经。外曼荼罗门下至而护其门。释曰。四明护曼荼罗门也。分文为二。初明护三门。次此等护门下。二明通用。此即初也。

    经。此等护门下至通护三门。释曰。二明通用也。又分为三。初明通用。次此三圣下。二明能护所以。次此是以下。三且略结。就初又二。初明三护通三部。次或用下。二明一护通三门。悉如文也。

    经。此三圣者下至无有能坏。释曰。二明能护所以也。

    经。此是秘密护成就物。释曰。三且略结也。

    经。其台中心埋五宝物。释曰。五明结护中心也。于中为二。初明五宝结护。次若于本念诵室下。二释伏疑也。就初又三。初明埋宝结护。若于人民下。二明置宝结护。次以上五处下。三明置宝法式。此即初也。言五宝者。下文云谓金。银。真珠。螺贝。赤珠。或云金。银。真珠。瑟瑟。颇黎等。玉呬经云。五宝者。谓瑚。颇。金。银。商佉或珠。或宝。余言一切宝者。应知五宝等也。彼文云。作曼荼罗时。七日已前。往于其地。如法护身。及护弟子。供养地神。及其地方起堀。除去地过。若不去过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当除其地骨石炭灰树根虫窠及瓦砾等。尽去令净。次当细捣其所掘土。还填其处。打令坚实。复以牛尿散洒。令润洒已。还打捉令平正。犹如手掌。次以牛粪和水。从东北角右旋而泥。复于中心穿以小坑。持诵五榖及五种宝五种药草。安于坑中。还令平正。如是置宝。及净治已。次应当作受持地法。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辨事真言。持诵香水。于日没时用洒其处。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诵曼荼罗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文意准知。

    经。若于人民下至亦复如是。释曰。二明置宝结护也。此有四处。谓人民集会处。若于中庭及与室内或佛堂中。此等四处。不假掘地也。

    经。以上五处下至不假掘地。释曰。三明置宝法式也。言五处者。若但取置宝之处。应云四处。而今双取埋宝置宝之处。故云五处。香水洒净。通于五处。不假掘地。但在四处。今依通义故云五处。

    经。若于本念诵室下至亦不合作。释曰。二释伏疑也。有人闻前云于上好处作成就法。疑移本处更于好处作成就法。是故释云本求好处既作念诵。如何舍本更赴余处。故云若于本念诵室中作此法速得成就也。又闻前云若欲成就入诸穴法。于窟中作。谓于余法亦窟中作。是故释曰。于窟中作。但约要入穴法之人。不在余法。故云于诸窟中不合作成就法也。又闻于相应处而作成就。谓若得相应上好之处于破坏杂秽之处亦须作法。是故释云于坏室中亦不合作也。

    经欲作曼荼罗时下至如对目前。释曰。三明请也。分文为二。初明奉请。次奉请凡一切物作奉请下。二明所以。就初奉请为六。初明奉请日时法则。次而奉请言下。二明奉请辞。次又阏伽花香下。三明供养诸方神。次又香涂手下。四正明接物奉请。次复以烧香下。五明薰物奉请。次又复断食下。六明略作曼荼罗奉请。此即初也。一切诸尊唯在心中。如镜中具有万像。能请所请。能供所供。坛场土地。自他依正。不超一念。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亦非有非无。如是深观三部法诸尊。故云观念诸尊也。曲躬恭敬。故云敬也。瞻仰尊颜。故云仰也。曲躬瞻仰。以心为本。故云敬仰心也。又敬仰是身密。观念即心密。奉请是语密。如是三业。皆是无非不生微密不思议法。故名三密。亦是诸佛秘藏故云密也。亦非人天及诸权乘之所能知。故云密也。

    经。而奉请言下至令我成就。释曰。二正明奉请辞也。于中又二。初正明奉请辞。次如是乃至下。二明举初例后。此即初也。物举诸部。故云三部内等。别举自己所修藏中。故云于本藏中也。念诵护摩。及坚持戒。此为真心先行已讫。供养诸尊。故云以此真心等。又供养通于先行后修义无妨也。愿日日降赴。受我微诚。以大慈悲与我悉地。故云愿后七日等也。

    经。如是乃至下至然后作法。释曰。二明举初例后也。谓奉请日日如是。然后应作成就法也。

    经。又阏伽花香下至一方护世神。释曰。三明供养诸方神也。又二。初明别供一方神。次例三方。此即初也。

    经。乃至三方皆应如是。释曰。二明例三方。皆悉如文也。

    经。又以香涂手下至而奉请之。释曰。四正明接物奉请。如文也。

    经。复以烧香薰物奉请。释曰。五明薰物奉请。如文可悉。

    经。又复断食下至用奉请物。释曰。六明略作曼荼罗奉请也。分文为三。初明略作曼荼罗法。次于莲花上下。二明置物供养持诵之法则。次凡一切物下。三明历一切而作奉请及受持等也。就初为三。初略明劝进。次或但用一色下。二正明作曼荼罗。次各以心真言下。三明奉请供养。此初也。非好时日不合作之。为物奉请。故云用奉请物。又物字亦应属后文初。若尔者。后文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也。

    经。或但用一色下至置无能胜。释曰。二正明作曼荼罗。或种种色。或随用一故云或但用一色。又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物字如前所释。今依一义分判文也(云云)。

    经。各以心真言而请供养。释曰。三明奉请供养。如文也。

    经。于莲花上下至盛置莲花上。释曰。二明物供养持诵之法则也。亦为二。初明置物供养法则。次加以手按下。二明持诵法则。此即初也。

    经。加以手按下至其物即成奉请。释曰。二明持诵法则也。中有众多法则。皆悉如文。前所说者。指前圆备成就品等也。服字恐误。应是眼字。持诵自眼。用看其物。口诵真言。亦是一种法则。如是修法。其物即成就。故云其物即成。又如是作法。所作之法。即于其物即成奉请。然奉请字。通于前后。若属前文。即如所释。若属后文。即为后文发言之端。今从一释。是故即成奉请四字以为句末也。

    经。凡一切物下至作此奉请法。释曰。三广明历一切而作奉请及受持等也。分为四。初明历一切物作奉请法。次曼荼罗中下。二明一坛中而通受持光显诸物。次亦通净物下。三明通灌顶。次若作此法下。四明结示。此即初也。于中为二。初明奉请之功能。次或于本法下。二明正历一切应作奉请也。

    经。或于本法下至作此奉请法。释曰。二正明历一切应作奉请。如文也。

    经。曼荼罗中下至光显其物。释曰。二明一坛中而通受持光显诸物。又为二。初正明通受持光显诸物。次于中若作下。二明受持等之功能。此即初也。

    经。于中若作下至亦不得便。释曰。二明受持等之功能也。

    经。亦通净物下至灌顶自身。释曰。三明通灌顶也。又二。初正明通灌顶。次此是秘密下。二明灌顶之功能。此即初也。

    经。此是秘密下至胜曼荼罗。释曰。二明灌顶之功能也。

    经。若作此法不久得成。释曰。四明结示也。

    补阙少法品第十五

    补者补助。阙即阙少。补是能护阙谓所济。然恐修真言者。若由放逸有所阙少。故有此品。次演说之。于行者有多阶位。若细论者降佛以下。犹有放逸。何况凡位乎。故持诵真言。补于阙少。修行坛场。以助不足。今此品中。陈示其旨。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故云补阙少法品。又于品中。虽答持护身等四问。而意不离补助阙少。是故经家总在一段。名为补阙少法品也。

    经。我今当说补阙少法。释曰。从此以下。至手按其物而加念诵半品之文。三明恐由放逸有阙少。故说补阙法。犹答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从受持物已下。二正明补阙法。此即初也。

    经。从受持物已下至如是作法定得成就。释曰。二正明补阙法也。分文亦二。初明为设补阙之法陈勤修相。次或由放逸下。二正明补阙法。此即初也。然就文有三双一只。谓身心洗垢对。灭罪增福对。进善止恶对。一业而护三。初对三句。谓三时澡浴。及供养。并护摩手按。言手按者。加以手按。持诵其物等。是为手按复是别句。前文云加以手按持诵其物千遍或一百遍。故今取属护摩。且为一句耳。澡浴洗身垢也。供养及护摩。俱洗心垢。由心无染着。物亦有灵验。故可按物。同为洗心。是为身心洗垢也。第二对八句。谓换衣断食。增供礼拜。忏悔随喜。劝请发愿也。换衣是外洁。断食内洁。若内外净洁。所得果报。微妙第一。况于诸尊增加供养故为增福也。身结密印。口诵密言。心观诸尊。普礼海会。无始罪障。一时消灭。何况忏悔随喜等皆是灭罪之方便乎。故内灭罪。是为灭罪增福也(云云)。第三对四句。谓读经。及作曼荼罗。归依。受戒也。读经及作曼荼罗是进善也。归依受戒即止恶。是为进善止恶也。言护身者。单是一句。于三业中。且举一业。意口不离一身业故。是为一业也。以一印契印定三处及五处等。三业俱护故为护三。是为一只也。又十度释者。澡浴即是慧度。澡浴无量劫愚痴业种垢。获得三种慧。悟解世间出世间法。博达五明甚深义理。故云澡浴也。三时供养及护摩等。是施度。施设百种香味等。供养诸尊故。缘此度故。即灭无量劫悭吝业种。获得三种施。现在获得富饶。资缘具足。心得自在。寿命长远。又以手按物。意亦在利生故。亦为施也。换衣断食增供等。即忍波罗蜜也。脱却嗔恚粗蔽垢衣。而着惭愧忍辱净衣故云换衣也。苦节滋味。忍耐饥闷。是为断食也。随善恶等诸法兴起。谛观诸法甚深道理。是为节日供养等法。皆须增加。此即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之意也。又换衣是忍度义。意如前也。断食即精进。勤励苦节故也。供养增加。此即力度也。修真言者。于世出世而有劣意业种。若常增加。诸尊加护。决定胜解。一切天魔恶友不能移易。获得不退转也。礼拜忏悔等。以为方便度。然行者为诸有情普礼诸尊。修忏悔等。回向发愿。即除无量劫无善巧方便业种。获得二种方便善巧。所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有情方便善巧也。读经此即智度也。依能诠教获得二智。断二种障。证得一切法如幻如阳焰等。不久满足十地故也。作曼荼罗以为禅度也。择弃心地烦恼株杭。平治清净法界定地故也。归依受戒。是归依三部海会诸尊。受三昧耶等戒。即为戒度也。护身是愿度也。何者。修真言者。结此契时。作此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为净佛国土。降伏诸天魔。成正觉故。被如来甲胄故。是故愿波罗蜜文云。即灭无量劫恶愿业种。获得二种胜愿。所谓求无上菩提愿。利益有情愿。文意可知。又十度互相助。文亦应互指也。

    经。或由放逸致有阙少至一十万遍。释曰。二正明说补阙法也。分文为三。初明持诵部母明补阙。次复应作此曼荼罗下。二明作曼荼罗补前阙少。次却后作三簸多护摩下。三明作三簸多护摩也。初亦为二。初明诵二十一遍而补阙少。次明念诵一十万遍而补阙少。此即初也。

    经。或若有阙更须念诵一千万遍。释曰。二明念诵一十万遍而补阙少也。如初犯罪被罚尚轻。若再犯之被罚更重。须念诵十万遍也。

    经。复应作此下至方作成就。释曰。二明作曼荼罗补前阙少也。就文为二。初正明作曼荼罗补前阙少。次如是供养毕已下。二明求得好梦及供养所作曼荼罗地。就初文为三。初明作佛部曼荼罗补前阙少。次如前所说佛部下。二明作莲花部曼荼罗补前阙少。次如前所说佛部曼荼罗此金刚部下。三明作金刚部曼荼罗补前阙少也。初亦为三。初总标示。次其曼荼罗下。二正明作坛法。次各以本真言请下。三明供养诸尊法式。此即初也。

    经。其曼荼罗方四角下至拔难陀龙王。释曰。二正明作坛法也。东面者。谓中央东。言右左者。先右边置。后左边置。以后诸文。准此知之。八方神位。准常列之。

    经。各以本真言下至依法供养。释曰。三明供养诸尊法式也。分文为四。初明奉请供养。次然后护摩下。二明护摩供养。次所供养物下。三明所供物之法式。次非但补阙下。四明劝进常作此檀。供养诸尊。此即初也。诸尊各有真言。是为本真言。又于三部各有心真言。是为部心明。具如供养法也。

    经。然后护摩下至补愆过法。释曰。二明护摩供养。如文可知。

    经。所供养物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明所供物之法式也。言鸟那啰及砂糖和酪者。于所供中且举其要耳。滋充约身。欢喜约心。若依此作者。诸尊欢喜。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经。非但补阙下至随力而作。释曰。四明劝进常作此坛供养诸尊也。

    经。如前所说佛部曼荼罗法此莲花部法亦皆同彼。释曰。二明作莲花部曼荼罗补前阙少。分文为三。初引前成后。次唯改圆作下。二正明改作。次此是莲花下。三明结示。此即初也。安置四门分布界道等与前不异。故引前成后也。

    经。唯改圆作其量随意。释曰。二正明改作也。分文为二。初明改坛样等。次明安置诸尊。此即初也。

    经。东面置观自在下至能辨诸事。释曰。二明安置诸尊。如文可知。

    经。此是莲花部补阙曼荼罗法。释曰。三明结示也。

    经。如前所说下至金刚部亦复如是。释曰。三明作金刚部曼荼罗补前阙少也。分文为三。初引前成后。次然须方下。二正改作次此是金刚下。三明结示。此即初也。

    经。然须方作其量随意。释曰。二正明改作。分文为二。初明改坛样。次明安置诸尊。此即初也。

    经。东面置执金刚下至皆如前说。释曰。二明置诸尊。如文可知。棓补后反。大杖也。税也。

    经。此是金刚部补阙之法。释曰。三明结示也。

    经。如是供养毕已求得好梦。释曰。二明求得好梦供养所作曼荼罗地也。分文为二。初明求得好梦。次明供养所作曼荼罗地此即初也。

    经。晨朝澡浴下至牛粪遍涂扫。释曰。二明供养所作曼荼罗地也。

    经。却后作三簸多护摩。释曰。三明作三簸多护摩也。分文为五。初明总劝进。次右边置酪下。二明置物法式。次然后以不散乱心下。三正明作三簸多护摩。次其物若大下。四明随所成就物护摩法式亦异。次三簸已洗灌下。五明洗灌项供养等更加念诵。此即初也。

    经。右边置酪下至次第安置。释曰。二明置物法式。就中为二。初明安置护摩所用物等法式。次所成就物下。二明安置所成就物法式也。初又为二。初明安置护摩所用物法式。次初敷青俱蒌草下。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此即初也。如文可知。言三簸多。此云竟也。[/舛]字。芳万属愿二反。量也抒也。

    经。初敷青俱蒌草下至作护摩事。释曰。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供。然后作护摩也。

    经。所成就物下至土器等。释曰。二明安置所成就物之法式也。于中为三。初明置物之器。次明置器之物。次明隐覆其物。此即初也。言金银熟铜等者。如文可知。嚩弭迦(云云)。

    经。敷阿说他树叶下至置成就物。释曰。二明置器之物也。不是同时具用诸药等。随取一一而用敷之。故云随取敷之。先未审重数。今明其重数。故云五重等也。

    经。复以叶五重下至所盛之器。释曰。三明隐覆其物也。

    经。然后以不散乱心下至是名三簸多护摩法。释曰。三正明作三簸多护摩也。分文为四。初正明作三簸多护摩。二明遍数限量。三明三簸多时法式。四明诫劝。此即初也。

    经。经一千遍下至遍数之限。释曰。二明遍数限量也。

    经。三簸多时下至还须如是。释曰。三明三簸多时法式也。若准光物品。每日三时。以香薰之。以香水洒。以真言加被。观视其物。以吉祥环贯置指上。撝按其物。以牛黄水或白芥子洒散物上。及于节日加诸供具。奉献彼物。具如彼品说也。

    经。于成就曼荼罗下至不久即得成就。释曰。四明诫劝也。言三种相者。谓光焰为上。烟气为中。熅暖为下也。更有三种成就之相。如上说也。

    经。其物若大下至三簸多之。释曰。四明随所成就物护摩法式亦异也。分文为三。初明随便宜置物三簸多。二明随所成物法式亦异。三明随所成物所用殊别。此即初也。

    经。若成有情之物下至但称其名而作护摩。释曰。二明随所成就物法式亦异也。

    经。其成就物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明随所成物用殊别也。

    经。三簸多已洗灌令净下至而加念诵。释曰。五明洗灌灌顶供养等更加念诵也。中有多事。悉皆如文也。

    经。又更别辨其线下至如法持诵。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三。超答云何持护身。云何广持法。云何作障碍相。云何诸药相。即分为四段。此即初答云何持护身也。分文为二。初明持诵护身之物。次明持诵花等。就初又四。初明辨线如法持诵。次明辨臂钏等五种之物如法持诵。三明勤进。四明护身物之功能。此即初也。

    经。譬钏衣下至如前持诵。释曰。二明辨臂钏等五种之物如法持诵也。

    经。欲作成就之时下至拟充后用。释曰。三明劝进也。

    经。如是念诵下至持诵备拟。释曰。四明护身物之功能也。

    经。花等供养之物下至置于侧近。释曰。二明持诵花等。若持诵花等。必有持护能故。

    经。次则依作曼荼罗下至而作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二明答云何广持法也。就文为二。初总明劝进。二正明广持法。此即初也。

    经。用能辨诸事下至然后作法。释曰。二正明广持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三部各别辨广持法。次复次说通三部秘密曼荼罗下。二明三部通总辨广持法。就初为二。初明三部各别辨广持法。次若于此等曼荼罗中作成就下。二明三部曼荼罗之功能也。就初为三。初明佛部成就诸物曼荼罗。次如前以五彩色作下。二明莲花部成就诸物曼荼罗。次如前方作下。三明金刚部成就诸物曼荼罗也。就初为三。初明结净漫荼罗处。次其曼荼罗下。二明正作曼荼罗。次此是佛部成就下。三明结叹也。就初为三。初明持诵线瓶结净其处。次其时于外下。二明祭祀八方神等。次于其瓶上下。三明更以四物结护其处也。

    经。其曼荼罗或用干末下至此亦如是次第应行。释曰。二明正作曼荼罗也。

    经。此是佛部成就下至增加卫护。释曰。三明结叹也。

    经。如前以五彩色作下至应当此中作成就法。释曰。二明莲花部成就诸物曼荼罗也。

    经。如前方作下至亦皆如是。释曰。三明金刚部成就诸物曼荼罗也。

    经。若于此等曼荼罗中作成就下至此是三部秘密之法。释曰。二明三部曼荼罗之功能也。

    经。复次说通三部秘密曼荼罗。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三部通总辨广持法也。分文为二。初总明标说。次明正陈说法。此即初也。

    经。如法界通下至遍置诸印。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正陈说也。分文为四。初明作曼荼罗。次明王真言下。二明辟除诸难。次所有一切诸事下。三明归命启请。次其成就物下。四明成就其物也。就初为三。初明作曼荼罗。次以诸羹香下。二明应供养。次若如是作法下。三明结叹也。就初亦二。初明作曼荼罗。次于中所作下。二明结叹。此即初也。言莲花金刚者。观自在印。以为莲花。以金刚印而为金刚也。

    经。于中所作至毗那夜迦。释曰。二明结叹也。言顶行者。玄法阿阇梨云。魔波旬此为顶行也。

    经。以诸羹香下至此是秘密之法。释曰。二明应供养也。于中为二。初明光显供养所成就物辨加向陪供养曼荼罗主。次明于外如法祭祀。此即初也。

    经。供养毕已下至奉献阏伽。释曰。二明于外如法祭祀也。

    经。若如是作法本尊速得有验。释曰。三明结叹也。

    经。以明王真言下至置于左边。释曰。从此以下。二明辟除诸难也。分文为八。初明持诵芥子及以手印真言辟除诸难。次于其八方所下。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诸难。次于本藏中所有护身下。三明掷护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击难者。次必若不止下。四明以好饮食除诸难众。次一切护法下。五明九种护法以除诸难。次或若不辨下。六明安置当方器伏以除诸难。次此亦不辨下。七明诸方置那罗遮器伏或弓箭等。次或与助成就人下。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诸难。此即初也。

    经。于其八方所下至手执幢旗。释曰。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诸难也。于中为四。初明正置丈夫。次明其人身衣之色。次明丈夫所须。次明其人所作。此即初也。

    经。帝释白色下至皆亦如是。释曰。二明其人身衣之色也。

    经。其人皆须下至善知难相。释曰。三明丈夫所须。于中有十一所须之事。于颈两肩交络花鬘。以为一事。所余十事。在文可见。然前七事。全在身上。器仗等四。属在身外也。

    经。若有难至下至不动本处。释曰。四明其人所作也。

    经。于本藏中下至散击难者。释曰。三明掷护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击难者也。行者所修本法。名为本藏。言护身印等者。护身之印。以为难催伏者。又是两印何者。护身印外。而亦更有难催伏者之印故也。诵白芥子等。如文可知也。

    经。必若不止下至彼诸难者。释曰。四明以好饮食除诸难众也。

    经。一切护法下至皆须忆念。释曰。五明九种护法以除诸难也。九种护法。在文可见。言作成就时等者。此即结劝也。

    经。或若不辨下至当方器伏。释曰。六明安置当方器仗。以除诸难也。如前八方丈夫所执器物者是也。

    经。此亦不辨下至置诸方所。释曰。七明诸方置那罗遮器仗或弓箭等也。言那罗遮器仗者。判处在下。其图样在毗卢遮那经释中(云云)。儒字又作擩。奴豆反。与耨字同音。柱也。

    经。或与助成就人下至彼皆应助。释曰。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诸难也。言藏法者。真言藏法也。智是阿字本源智也。方便即是大悲方便智。是则大日经三句意也。久时持诵。真言有功。及以戒行清洁。是人能除诸难。故用此人助辨诸事也。戒行清洁是戒也。持诵有功即定也。明解有智方便是即惠也。三学具足。能堪除难。是故用之。

    经。所有一切诸事下至成就之法。释曰。第三明归命启请也。分文为二。初明时分。次先以诚心下。二正明归命启请。就初又二。初明起首时分。次明除障时分。此即初也。

    经。中间困时下至即便除愈。释曰。二明除障时分也。所除障者。谓疲极昏沉等。在文可见。

    经。先以诚心下至应观先瑞。释曰。二正明归命启请。分文为七。初明应得好相。二明当观察羯罗明王。三明右绕辨事诸瓶。四明顶礼遍观而奉阏伽。五明示请召真言。六明视本印等。七明略结。此即初也。

    经。先当须臾下至明王。释曰。二明当观察羯罗明王也。

    经。次则右绕下至皆右绕过。释曰。三明右绕辨诸事瓶也。

    经。到已顶礼下至真言奉献。释曰。四明顶礼遍观而奉阏伽也。

    经。所请真言主下至明妃请召。释曰。五明示请召真言也。

    经。已视本印下至真言及明。释曰。六明示本印等也。

    经。若如是作速得悉地。释曰。七明略结也。

    经。其成就物下至本尊之前。释曰。四明成就其物也。分文为十一。初明安置成就物。二明守护所成诸器。三明两间不应间隔。四明用两种法护成就物。五明数献阏伽花香等。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处。七明以手按以眼观。八明数数光显其物。九明三时供养阏伽等。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诸事。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难。其即初也。

    经。所成诸器下至供养其物。释曰。二明守护所成诸器也。分文为二。初明以三种物守护其器。次明三物功能。此即初也。辣字。力达反。底字(云云)。

    经。牛黄涂故下至不得废阙。释曰。二明三物功能也。

    经。于本尊前下至余物间隔。释曰。三明两间不应问隔也。

    经。成就之物下至白芥子。释曰。四明用两种法护成就物也。

    经。令成就物下至数应供养。释曰。五明数献阏伽花香等也。

    经。其助成下至常在其处。释曰。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处也。

    经。如是安置下至以眼观。释曰。七明以手按以眼观也。

    经。以其不散心下至勿令间断。释曰。八明数数光显其物也。

    经。其夜三时下至供养。释曰。九明三时供养阏伽等也。

    经。若须出外下至次念诵。释曰。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诸事也。分文为三。初明替坐念诵。二明令补行人废忘。三明助成之人应拒其难。此即初也。

    经。其持诵人下至须补阙。释曰。二明令补行人废忘也。

    经。持诵之时下至拒其难。释曰。三明助成之人应拒其难也。

    经。如不能禁下至持诵其物。释曰。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难也。

    经。于时东方下至阿修罗难。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三。答云何持护身等四问中。第三答云何知作障碍现相。分文为三。初明障碍现相。二明结归。次凡上成就下。三明随三种成就其难亦差别也。就初现相有十种相。即十方相。悉皆在文。推此可知也。

    经。作上成下至中夜现。释曰。二明结归也。

    经。凡上成就下至准此应知。释曰。二明随三种成就其难亦差别也。

    经。于夜三时下至即非成就。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三答云何持护身等四问中。第四答云何诸药相也。言药相者。谓成就诸药相。于中为三。初明成就相。次或若持诵虔诚下。二明受不受用。次又成就物下。三明药物成不也。就初为二。初明总释。次明别释。此即初也。

    经。其三种相下至应次第现。释曰。二明别释。于中为二。初明三种相。次正明成就相。此即初也。

    经。若上成就下至准现初相。释曰。二正明成就相也。

    经。或若持诵虔诚下至亦果其愿。释曰。二明受不受用。于中为二。初明禁住受用。次其助成者下。二明不受用为不吉。初中为二。初明因其虔诚非时成就。次于其初夜下。二明相应成就也。初中亦三。初明禁住即受用。二明禁住本时用。三明准上知中。此即初也。

    经。或若初夜或下至方可受用。释曰。二明禁住本时用也。

    经。其中成就准此应知。释曰。三明准上知中也。

    经。于其初夜下至获上成就。释曰。二明时相应成就也。于中为三。初明与时相应而得成就也。二明禁住受用。三明准中知下。此即初也。

    经。其中成就下至明晓受用。释曰。二明禁住受用也。禁住即用是其本分。或待明晓。故云纵也。

    经。其下成就下至各于本时。释曰。三明准中知下也。禁住即用亦是本分。故云各于本时也。文中但明中下阙略上兼含就之故云各于本时也。

    经。其助成者下至不即受用。释曰。二明不受用为不吉。分文为二。初明助成者不受用为不吉。二明自亦不受用物无所用。三明时既过已无有其验。此即初也。本为利自他成就此物等。而今助成者。不为受用故为不吉也。

    经。其物纵成下至无所堪用。释曰。二明自亦不受用物无所用也。设使令助成虽不受用。而自受用物有所用。而令自不受用。又复不禁住。又至其平晓亦不受用。故物若萎花及以秽食。无所堪用也。

    经。以念诵故下至其验亦失。释曰。三明时既过已无有其验也。念诵多时启请曼荼罗主等。真言威验令入物中。而时既过故无有验。是故云也。

    经。又成就物下至使作成就。释曰。三明药物成不也。分文为四。初明作成就。二明不可得成就。三明得成就时限。四明准成就时令知损法时限。此即初也。言初相现然不成就者。是约上中两成就法也。

    经。经于三年下至不可得成。释曰。二明不可得成就也。

    经。若上成就法下至不限其时。释曰。三明得成就时限也。所以明得成就时限者。为明损成就法时限故也。

    经。损成就法亦复如是。释曰。四明准成就时令知损法时限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四

    元庆八年六月二十五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五

    被偷成物却征法品第十六

    偷者天下大盗也。今所成就物。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时。为彼魔军大贼所盗。当阙二利。故云被偷成物也。若不追取者。何得凌空践圣仙迹。普遍二界能满诸愿为大道。故经游忿怒之三摩地。令彼恐怖。奉献秘密利生妙物。故云却征。今此品中。而说此等甚深秘法。即答三问中。随答初问而得其名。故云被偷成物却征法品也。

    经。我今当说下至却征之法。释曰。今此品。第四明失物却得等法。即答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别为分数。云何受用成就物。即以为三段。从此以下。初明答云何失物令却得。次其中成就物下。二明答云何分别为分数。次诵本真言及作手印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就初为二。初明标说。次正明却征之法。此初也。所成就物为他所盗作法追召故云却征。征字。陟陵反。召明也。

    经。其物成已下至不见偷者。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修却征之法。次若得其物下。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护物法。就初亦为三。初明被偷即修却征之法。次又成就物盗将日久下。二明经日以后修却征之法。次应当以金刚征却那罗下。三明所用真言。就初为三。初明被偷之事。次于时不择日下。二明正修却征之法。次其偷物者下。三明偷物者恣怖脐持亲付行者。初亦为二。初明被偷之时。次明偷物者见不见之事。此即初也。成已者。是成就了时也。作成就者。是未成就时也。于此二时失却其物。故云其物被偷也。

    经。偷物之时下至不见偷者。释曰。二明偷物者见不见之事也。

    经。于时不择日下至应作此曼荼罗法。释曰。二明正修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三。初明速应作法。次有烧尸灰下。二正明作曼荼罗。次为成就故次第下。三明启请供养。此即初也。日者好日。宿者好宿。若择日宿。恐彼偷者失却其物。故云不择也。不断食亦同此意。发起瞋怒者。普为利益尽无余界一切有情。而住忿怒三摩地中。故云发起瞋怒也。若有中怠。无缘慈悲必致退阙故。云现前速应作等也。

    经。用烧尸灰下至大忿怒等。释曰。二正明作曼荼罗也。

    经。为成就故次第下至如是供养。释曰。三明启请供养。分文为二。初明启请供养。次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其中央下至而用护摩。释曰。二明作护摩法。分文为三。初明作炉护摩。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护摩。三明择人令作此法。此即初也。

    经。复取此四种下至而护摩。释曰。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护摩也。

    经。若有能伏下至应作此法。释曰。三明择人令作此法也。若不伏瞋亦闇法者。邪修此法。犯三摩耶。故择人也。

    经。其偷物者下至便命终。释曰。三明偷物者恐怖脐持亲付行者也。分文为二。初明亲付行者便应施无畏及作扇底迦。次明所将物密置尊前此即初也。

    经。或所将物下至置尊前。释曰。二明所将物密置尊前也。

    经。又成就物盗将日久下至诸事漫荼罗。释曰。二明经日以后修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三。初明劝示应作通曼荼罗。次四方而作下。二正明作曼荼罗。次如是苦持下。三明随物来不来更作不作。此即初也。

    经。四方而作下至于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释曰。二正明作曼荼罗也。分文为二。初正明作曼荼罗。次至诚启请下。二明启请供养。此即初也。

    经。至诚启请次第供养。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启请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启请供养。次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外西面置护摩炉。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作护摩法。于中为二。初明置护摩炉。次以蜡作下。二明治罚盗物者。此即初也。

    经。以蜡作下至供养护摩。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治罚盗物者也。分文为十二。初明作形置簸箕中。二明显示作法时日。三明以杖火鞭燃。四明以末但那刺用刺身分。五明油盐涂身随意苦楚。六明尸衣覆形。七明献赤花持诵。八明怒目视之诃责打之。九明且略示进止及重示作法时。十明木涂芥油而作护摩十一明五物相和称名护摩。十二明但血和盐而作护摩。就初为四。初明作形护摩。二明以刀割形。三明或依本部而作。四明以例本尊。此即初也。簸箕者可知也。

    经。次以刀割其形而作护摩。释曰。二明以刀割形也。

    经。或依本部下至依彼而作。释曰。三明或依本部而作也。

    经。或本尊自盗下至如是作。释曰。四明以例本尊也。由二事故。本尊被此治罚。谓自盗及不与成就也。何故本尊自盗成就之物。非是本尊起贪自盗。令持诵者。发勇猛心。起慎诫心。故行此事。又何故不与成就。然由行者精进未满故不与成就。具如后释也。

    经。从黑月下至说为胜吉。释曰。二明显示作法时日也。

    经。其形复以下至猛法打掊。释曰。三明以杖火鞭燃等也。杖火之外。更加余事。故云种种等也。

    经。以末但那下至刺身分。释曰。四明末但那用刺身分也。末但那(云云)。

    经。以黑芥子下至而杀害之。释曰。五明油盐涂身。随意苦楚也。

    经。复以赤线缠。释曰。六明尸衣覆形缠以赤线也。

    经。献赤色花持诵。释曰。七明献赤色花持诵也。

    经。自眼怒目下至每日打之。释曰。八明怒目视之诃责打之。如文可知。

    经。若将物来下至即当休止。释曰。九明且略示进止及重示作法时也。分文为二。初明且略示进止。次明重示作法时。此即初也。

    经。中夜应作是猛利法。释曰。二明且略示作法时也。前但示日。而未显时。今正指示。故云中夜应作也。

    经。用俱征那罗下至而作护摩。释曰。十明等涂芥油而作护摩也。俱征那罗木(云云)。

    经。又以毒药下至经八百遍。释曰。十一明五物相和称名护摩也。

    经。或但用已下至而作护摩。释曰。十二明但血和盐而作护摩也。

    经。如是苦持下至置其杀句。释曰。三明随物来不来更作不作也。分文为二。初明若不还物应更作法。次若将物来下。二明若将物来还替悔谢即止其法。此即初也。杀句者。钵吒也摩罗也等。此为杀句。具为如经释说也。

    经。若将物来下至从乞欢喜。释曰。二明若将物来还替悔谢即止其法也。分文为四。初明若将来即止其法。次彼若已用下。二明将余物替亦止其事。次或已用下。三已用物复无物替但来悔谢亦止其事。次彼或损失下。四明或损失令与随残持来亦止其事。此即初也。彼若敬从而乞欢喜。行者即应施与欢喜。故云从乞欢喜也。所余三段寻文可知也。

    经。应当以金刚征那啰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云云)团字。徒丸反。聚貌也。

    经。若得其物下至光显等法。释曰。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护物等法也。护物护身。次第而作光显等法。并如前说更不具记也。

    经。其中成就物下至邬波斯迦等。释曰。二明答云何为分别分数数字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上成就分法。次中下成就准此应知下。二明中下成就分法。就初为二。初明分法。次先以阏伽下。二明分与法。初亦为二。初明于物分法。次余物分法。此即初也。言中下成就者。以三种成分与同故。虽举中下。意在先明上成分与也。中有五种分施之法。在文可见也。

    经。诸有余物法皆如是。释曰。二明余物分法也。

    经。先以阏伽下至取本分。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分与法则也。分文为四。初明取自分法则。次出曼荼罗外下。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则。次行人分物与同伴下。三明物与同伴法则。次物成就已下。四明奉本尊法则也。就初为三。初明取本分法则。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三明取阿阇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

    经。其先成就者下至供养是也。释曰。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也。

    经。其阿阇梨下至即是价直。释曰。三明取阿阇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仇字粗周反。用也对也怨仇也。

    经。出漫荼罗下至应如是唱。释曰。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正明奉先成就者法则。次若无取者下。二明若不取者当与同伴。此即初也。

    经。若无取者下至勿怀疑虑。释曰。二明若不取者当与同伴也。分文为三。初明当与同伴。次其物若少下。二明于不可分而作分量与同伴等。次于本法中下。三明少加减半而作分量。就初亦三。初正明当与同伴。次明与同判之所以。三明分与时法则。此即初也。

    经。彼等以虔诚心下至彼等应受。释曰。二明与同伴之所以也。有虔诚心故。供养诸尊故。坚持三摩耶戒故。不惮劳苦侍行人故。以有此等五所以故。彼等应受。虔字。奇连反。固也敬也。

    经。三唱之时下至与同伴等。释曰。三明分与时法则也。此人以五缘等先成就者故。云即是先成就者也。

    经。其物若少下至而自受用。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于不可分而作分量与同伴等也。分文为三。初明约安善那等心作分量。二明轮刀等而作分量。三明约桢像等而作分量。此即初也。

    经。有如是物下至应如是作。释曰。二明轮刀等而作分量也。

    经。其桢像等亦不可分。释曰。三明约桢像等而作分量。此等亦当心作分量也。桢字桢着也。又作橙。

    经。于本法中下至与同伴等。释曰。三明少加减半而作分量也。分文为二。初明量少加量而作成就与同伴等。次明依先成物量。纵减其半亦得成就。依本法说。皆须依行。此即初也。

    经。行人分与同伴时下至后当与之。释曰。三明物与同伴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与物法则。次明一身成就利益余人。此教余法并皆通许。三明分与同伴等时不应偏傥。此即初也。

    经。或若一身成就下至皆并通许。释曰。二明一身成就利益余人。此教余法并皆通许也。此文即释伏疑。有人应疑云。若有同伴而得成就。理须分与。若独一身得成就者。是人如何。是故释云普并皆通许(云云)。

    经。分与同伴等时下至不应偏傥。释曰。三明分与同伴等时。不应偏傥也。

    经。物成就已先应供养下至法皆如是。释曰。四明奉本尊法则也。三部皆悉各得成就。至其分法。旨趣不异。故云一切诸部法皆如是也。

    经。中下成就准此应知下至如法分与。释曰。二明中下成就分法也。深生惭愧。是奉本尊也。供养者。即奉先成就者也。施物者。是分与同伴等也。依其处分者。谓依上成就分法也。指上分法为如是事也。仇还物价者。谓其阿阇梨若不在时。其分还仇价直而自受用等也。物成就已先献等者。谓先以阏伽奉献本尊等。后取本分等也。

    经。诵本真言及作手印下至受用其物。释曰。从此以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分文为二。初正明受用成就物之法则。次随意升空下。二明受用之功能。此即初也。诵本真言是语密也。作手印即身密也。观念本尊谓意密也。行者所修。于三部中。而依其一随本所修诵作观念。故云诵本真言等也。每部各有明王明妃真言手印观念。亦各有部母忿怒真言手印观念。故云乃至也。然后受用其物。是即法则也。

    经。随意升空下至亦无能损。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受用之功能也。分文为三。初明随意升空至众仙所无坏轻蔑等。次以福力故自然衣服下。二明有自然果报。次纵如是已下。三明诫劝也。就初为三。初明彼无有坏轻蔑等。次与仙相见下。二明与仙相见仪则。次游行空时下。三明游行空时仪则也。初亦为三。初明彼无有坏轻蔑等。次为持明王下。二明诸仙弥增恭敬。及以行者弥无怖畏。次作三摩耶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常念本尊。及常念观成就物故。彼无能坏及以轻蔑。纵有怨敌。亦无能损也。

    经。为持明王下至无诸怖畏。释曰。二明诸仙弥增恭敬。及以行者弥无怖畏也。

    经。作三摩耶下至皆不应废。释曰。三明结劝也。

    经。与仙相见下至善言而答。释曰。二明与仙相见仪则也。

    经。游行空时下至亦不应过。释曰。三明游行空时仪则也。分文为二。初明游空时不应八处过。次为放逸故下。二明相助之法也。初亦为二。初明不应八处过。次明不应过之所以。此即初也。言八处者。在文可见。若为放逸过彼等处稍蔽神验。是故制之也。

    经。增上慢故下至当堕落。释曰。二明不应过之所以也。

    经。为放逸故下至及以思惟。释曰。二明相助之法也。分文为二。初正明相助之法。二明相助之法。三明结劝。此即初也。若诵明王真言。作手印。思惟本尊等。还增势力。故云应诵等也。

    经。若已堕落下至天眼见道。释曰。二明相助之能也。文亦为二。初明便得本位天眼两种之能。次明以喻譬之。此即初也。本游虚空。以放逸故。致堕落失。令依相助之力。还得游空。故云便得本位虚空也。言形色者。智论所言。肉眼者。见形显色者是也。今文意云。在于人界粗涩形色而得。上界微细天眼见彼古仙之道路也。

    经。譬如成者下至不动即至。释曰。三明以喻譬之也。谓如成就者。心无功用。才起即至。便得本位。亦见仙路。即到所至在定。喻意亦复如是也。

    经。是故游彼先成就路。释曰三明结劝也。

    经。以福力故下至皆现其前。释曰。二明有自然果报也。随文检之。初从是自然衣服后至随所意乐忆念之处皆现其前。略有十五果报。在文可知。但劫初宝树意在喻前也。种种璎珞。是即严身娱乐具。更无别也。

    经。纵如是已下至不应废忘。释曰。三明诫劝也。文亦为三。初明诫常须护身。二明应住清净之处。三明于彼亦有胜事。此即初也。然因位未断惑障。乃至等觉未尽细惑。故云不应废忘也。

    经。应住清净园林下至江河潬渚。释曰。二明应住清净之处也。潬字。达亶反。沙出也。渚字。之与反。小洲也。水涯也。

    经。以游戏故下至仙众共住。释曰。三明于彼亦有胜事也。有二胜事。谓虽住其处。于彼便有如前胜境。及与先成仙众共住也。言仙众者。谓诸圣仙十地等。如妙觉名为圣仙。若修此法。与诸圣众而同其位。故云仙众共住也。问。文初云。随意升空。至众仙所。彼无能坏及以轻蔑。然案文意。彼仙应有坏他轻蔑之情。何故今云仙众者是圣仙耶。答。彼约世间仙故有坏他事。今于出世仙故云圣仙也。问。何以得知。今此文约出世圣仙耶。答。世间是邪。出世是正。邪仙心行不同正仙。此文既云与先成仙众共住。是故得知。此文只是出世圣仙也。若不尔者。何得共住也。

    成就具支法品第十七

    言成就者。谓所修悉地也。言具支者。谓成辨悉地之具支也。今此品说重加精进。修念诵法。发大恭敬。巡八圣迹。转读般若。奉施僧伽。修作百千之窣都波。一一塔前。满一千遍。俱胝念诵。经十二年。作四种护摩。及苦治。本尊陈说。如是种种具支。令辨所修三种悉地。故云成就具支法品也。

    经。我今复说具足作悉地法。释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即答云何被破却着彼也。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为藏弃。故云被破也。牢强精进。更显著彼。故云却着彼也。前品作法追召偷物者。令献被偷物。此品就不可成就物。更加大精进。令物显著。以为其异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其物不成者下。二正明说成就具支法。此即初也。诸成就者。依常所修而应感得。令所成物超过常法之所限也。若备此法。必得成就。故云具足作悉地法也。

    经。其物不成者下至还作成就之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说具支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便作念诵法。次又念诵遍数下。二明作护摩法也。就初为八。初明七遍更作先念诵法乃至还作成就之法。次犹不成者下。二明精勤念诵巡八圣迹。次或复转读下。三明复转读大般若经。次或持胜物下。四明以胜物。奉施僧伽。次或于入海河边下。五明作一百窣都波于一一前念诵千遍。次复作一千下。六明作一千窣都波于一一前念诵千遍自然成就。次又一切真言下。七明念诵一俱胝决定成就。次若作时念诵下。八明经十二年亦皆成就也。就初亦三。初明一遍如法禁住护持。如前更作先念诵法。乃至还作成就之法。次若不成者下。二明若不成者。重加精进。又更念诵。作成就法。次如是经满下。三明若不成者。必满七遍。此即初也。余七段文。更不具牒。如文可知也。

    经。又念诵遍数及时满下至四种护摩。释曰。二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二。初总明应作护摩。次或于山顶下。二正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中有三事。谓作增益护摩。及为作四种护摩。作辨事曼荼罗也。言四种者。谓增益降伏息灾等也。

    经。或于山顶下至或恒河渚。释曰。二正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三。初明作曼荼罗。次护摩法。次当别说下。二正明作护摩法。次于诸成就事中下。三明结劝也。就初为三。初明释处。次平治其地下。二明作曼荼罗。次所有启请下。三明启请及供养等。此即初也。

    经。平治其地下至余是中央。释曰。二明作曼荼罗。如文可知也。

    经。所有启请下至悉如前。释曰。三明启请及供养等也。悉如前者。谓却征品。补阙少法品。及圆备品等是也。

    经。护摩法次当别说。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二。初明总标说。次正说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中以本真言下至四面作护摩法。释曰。二明正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三。初明作增益护摩。次如前念诵及巡八塔下。二明作阿毗遮噜迦法。兼扇底迦法。次若说愆过下。三明补阙也。就初为二。初明作曼荼罗修护摩法。次若作此曼荼罗下。二明为不成者满足七度也。就初为四。初明总说作护摩法。次于其内院下。二明安置诸尊。次成已用本部下。三明启请供养及作念诵。次然复其瓶下。四明正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其内院下至如是依法作漫荼罗。释曰。二明安置诸尊也。

    经。成已用本部心下至而作念诵。释曰。三明启请供养及作念诵也。

    经。然后其瓶下至增益诸尊护摩。释曰。四明正作护摩法。于中为四。初明正作护摩法。次其供养食下。二明所献供养食。次如是食诵护摩下。三明四度更作护摩。次作此法已下。四明诸尊欢喜速与成就。此即初也。行者所修。于三部中。必有所依。故云各依彼部中等也。

    经。其供养食下至便成增益。释曰。二明所献供养食也。那罗(云云)。

    经。如是念诵护摩下至用苏护摩。释曰。三明四度更作护摩也。四度护摩在文可知也。

    经。作此法已下至速与成就。释曰。四明诸尊欢喜速与成就也。

    经。若作此曼荼罗下至决定成就。释曰。二明为不成者满足七度也。

    经。如前念诵及巡八塔下至苦治本尊。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作阿毗遮噜迦法兼扇底迦法也。分文为三。初总明应作阿毗遮噜迦法苦治本尊。次以蜡作其形像下。二别明作其法。次此是与真言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本尊相违本誓。不与成就。故作此法。苦治本尊。然本尊既达诸法本不生际。有何忧怖。但随顺众生。而示现受此苦治耳。问。苦治本尊。若得罪无。答。若不解极理。应得罪无量。然今行者。既达本际。而行此事。故无得罪也。问。如言若达本际不生者。何故作此苦治法耶。答。彼此虽达本际不生。而于其中非无无缘大慈大悲本三昧耶。不顾此誓。是故苦治也。问。所以本尊不与悉地者。是由行者精进未满何故苦治耶。答。由此苦治。精进亦满。是故如来令行者作此苦治法也。

    经。以蜡作其形像下至不得自专。释曰。二别明作苦治法也。分文为三。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或以毒药下。二明五物相和护摩。本尊即与成就。次如是作法下。三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也。就初为二。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明若尊与其成就则作息灾之法。此即初也。

    经。若尊来现下至作扇底迦法。释曰。二明若尊与其成就则作息灾之法也。

    经。或以毒药下至即与成就。释曰。二明五物相和护摩。本尊即与成就也。

    经。如是作法下至一一而说。释曰。三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也。分文为二。初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次假使犯五无间下。二明割肉护摩之功能。此即初也。行者若有阙过。本尊应为教授。故云若有阙过一一而说也。

    经。假使犯五无间下至其与成就。释曰。二明割肉护摩之功能也。

    经。此是与真言斗诤之法下至扇底迦法。释曰。三明结劝也。行者既己不惜身命。而作若干念诵之事。及苦治本尊。如治罚鬼魅。拜刺身血。便割己肉。勇猛精进。令事成就。是故云与真言斗诤之法。此即结前也。若如法作。必得成就。故云必不空过。若得成就已。即应速作息灾之法。此等文句。即劝后也。

    经。若说愆过即须补阙。释曰。三明补阙也。若本尊说行者阙过。即便应作补阙之法。是故云若说愆过等也。

    经。于诸成就事中下至为最。释曰。三明结劝也。分文为二。初明总结。次明劝进。此即初也。

    经。于中作下至三种果。释曰。二明劝进也。于中为四。初明于中应作三种之事。次于中应作下。二明应作诸事。次每时供养下。三明供养应用新物。次此法不应下。四明必应谨慎。此即初也。三种事者。谓三部中。扇底迦等。彼等三事。亦于此曼荼罗而得成就。故云得三种果也。

    经。于中应作下至如治鬼魅。释曰。二明应作诸事也。于此曼荼罗。而作诸念诵。是为一切诸事也。寂灾增益等。以为护摩也。言治罚者。谓降伏也。

    经。每时供养下至亦复如是。释曰。三明供养应用新物也。

    经。此法不应放逸下至即使自损。释曰。四明必应谨慎也。中有五句。一不应放逸。二澡浴清净。三如法护身。四不应轻慢。五用此非余。若任愚情者。自致损害。是故云若违此者即便自损也。

    分别成就品第十八(已下经下卷)

    言成就者。能成就。所成就。及成就果。是为成就也。能成就者。谓三部真言也。所成就者。谓诸药物等也。成就果者。谓三部悉地等也。此等成就有多差别。今此品中。分别显示。令修行者无有错谬。故云分别成就品也。

    经。我今复说三部悉地成就。释曰。此品大段第六明三部成就。即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乘空自在下。二明正说三部成就。此即初也。前说成就支具已。次重陈说此悉地成就。故云我今复说也。

    经。乘空自在下至为下悉地成。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正说三部成就也。分文为三。初明就悉地果陈悉地别。次若欲成就药物下。二明约所成就显示差别。次复次圣者真言为上下。三明于能成就而说差别。就初为二。初明总略陈说悉地之别。次此三种上中下下。二明广说悉地差别。此即初也。言乘空自在而进。此为最上者。三部上成就有得三乘果。及以证佛果。然乘空自在。通诸持明仙及以诸圣果。为以通摄别。且举乘空也。乘空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也。自在者。能转变自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也。又乘空飞行。山障无碍。故云自在也。三部中成复有多种。今且举一种摄得所余。是故但云藏身隐迹也。三部下成就亦复如是。既云诸事。该摄一切。其趣可知也。

    经。此三种上中下下至更分别之。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广说悉地差别也。分文为二。初明总标。次三部上成就下。二明正陈说。此即初也。此三种上中者。谓前所说最上成就。及中成就也。下乘世间事者。谓前所说世间诸事。为下悉地也。世间悉地故为下乘。从下悉地而得出世无上大菩提果。故云乘也。乘即以运载为义也。等字等取前三种成就。故云等三种成就也。随前三种。更复应开。故云随上中下更分别之也。又上中下乘者。谓于出世诸成就法。有三种别也。事等三种者。谓世事亦有差别故。世间事等也。

    经。三部上成就下至成就五通。释曰。二明正陈说也。分文为三。初明三部上成就法。次三部中成就法下。二明三部中成就法。次三部下成就法下。三明三部下成就法。就初为二。初正明三部上成就法。次具上等事下。二明总结。初亦为二。初明指前事。次又有多种下。二明更有多种。此即初也。得持明仙等者。指前乘空自在之事。言五通者。谓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也。天眼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也。天耳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也。知他心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名他心通也。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自知过去一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通也。身如意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身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也。此有二意不同。若依报得得神通。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也。皆名通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惠性。天然定惠。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也。若依涅槃分释通者。通有内外。外者外道。是据有漏。内者二乘及以菩萨。是故涅槃经第二十二云。通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所言外者。与外道共。内复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萨。菩萨修行所得神通。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名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于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摩诃萨所现身相。犹如微尘。以此微尘生身悉能遍至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无所障碍。而心常定。物不移动。是则名为心不随身。是亦名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何故复名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至。菩萨能至。是故名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声闻辟支佛等。虽以神通。不能变身如细微尘。遍至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声闻缘觉。身若动时。心亦随动。菩萨不尔。心虽不动。身无不至。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复次善男子。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声闻缘觉。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于此事中尚自不能。况能令心而不随动。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又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鸟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哭等声。而修集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能一时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又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庭燎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以修集故。得异眼根。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妙色身悉是骨相。虽见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言是眼微妙净相唯见因缘非因缘相云何因缘色是眼缘若使是色非因缘者。一切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以是义故。色名因缘者。菩萨摩诃萨。虽复见色。不生色相。是故非缘。以是义故。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以是异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又云。菩萨摩诃萨。修行涅槃。念过去世一切众生所生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于一念中。得殊异智。异于声闻缘觉智惠。云何为异。声闻缘觉所有智惠。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种姓至怨憎相。菩萨不尔。虽念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终不生于种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又云。菩萨摩诃萨修行涅槃。得他心智。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知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有异知。菩萨摩诃萨于一心中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然今此教。依真言秘密之力获得诸佛菩萨五通。乘空自在故。云得持明仙成就五通也。

    经。又有多种下至得无尽伏藏。释曰。二明更有多种也。上成就中。更复应有多种成就。不能具出。具举十种。故云又有多种也。言十种者。或得诸漏断尽。乃至或得无尽伏藏。其数在文也。诸漏断尽者。谓诸阿罗汉果。以彼断尽三界漏故。今以三门分别漏义。一列数。二释名。三出体。一列数者。漏有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也。二释名者。名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名者。谓都名漏也。别名者。谓欲有无明也。若释总名。成实论云。失道故名漏也。阿毗昙论云。漏落生死故也。成论失利。义通因果。毗昙漏落唯在果也。若释别名者。正界诸惑多缘欲起。从偏增义名欲漏也。然于三处因果不忘。所以三界皆名为有。上二界惑。无有偏增。是故随顺本称。名有漏也。无明自体。于法不明。随自体相。而得无明漏之名也。三出体者。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也。欲界一切烦恼。若依小论而明义者。见思两道惑障不同。见谛惑。欲界二十八使。思惟惑。欲界三使。合三十一使也。若见理时而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也。称思惟者。亦从解得名。初观真浅。犹有事障。后重虑真。此惑即除。故云思惟惑也。见谛惑二十八者。欲界苦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除痴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痴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但除痴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三使者。一贪使。二瞋使。三慢使。是并为欲漏也。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也。言上两界一切烦恼者。见谛惑。色界二十四使。无色界亦二十四使。思惟惑。于上两界各有二使。合五十二使也。色界二十八使者。苦谛下有八使。除痴及瞋。集谛下有五使。除痴瞋及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五使。亦除痴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六使。亦除痴瞋使。但除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四使也。无色界二十四使者。苦谛下有八使。集谛下有五使。灭谛下有五使。道谛下有六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四使也。思惟惑。色界二使。谓一贪使。二慢使也。无色界二使。亦贪慢是也。是并为有漏也。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也。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也。有云。若明漏体者。欲界见道四十烦恼。四谛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此中除五无明余四十一根本烦恼。并忿恨等二十随惑。并名欲漏。色无色界以无瞋故各四十一。于中各除五痴。合七十二根本烦恼。并色界谄诳。及二界慢。此四随惑十六大随烦恼。说名有漏。三界合有十五无明。名无明漏。是师所立。即依大乘义也。其漏非一故云诸漏。须陀洹人。以八忍八智断惑证理。谓忍断惑。智证理也。斯陀含等三果之人。以九无碍九解脱断惑证理。谓无碍断惑。解脱证理。现种俱断故云断尽。又现行故断种子故云断尽也。此等解释。约浅略义。若就秘释。三密之力。随诸有情意之所乐。与诸悉地。如巧色摩尼随人所欲出种种宝。是故或与世间种种安乐。或与漏尽罗汉。或得支佛乃至佛果。虽与世间浅近悉地。意在终归本实际事。何以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也。言辟支佛者。此云缘觉。此人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根。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觉。今依真言力。不久苦行。即得其果。故云或得辟支佛地也。言菩萨者。应云菩提萨埵嚩。今略云菩萨。此云大心。是人。诸佛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故名大心。具释如前供养花品记也。是人经历无数大劫已后。得证菩萨十地。今秘密力故。不历劫数。忽登其地。故云或证菩萨位。故大日经第三云。如来见此义利故。以欢喜心说此菩萨真言行道次第法则。何以故。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也。言知解一切事者。谓诸如来一切种智。亦知世俗亦解胜义。故名一切种智。即知解一切事也。大日经第一云。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是亦知解一切事意也。或辩才多闻者。分为二成就。谓辩才及多闻也。辩才谓四辨七辩等也。辩别也惠也。才材也伎艺也。力也道也。言四辩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辩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也。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明了分别故。亦名为辩。言义无碍智者。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是名义无碍智。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义。亦义无碍智也。法无碍智者。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义。故惠智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别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名字语言中无著无有滞碍。亦是法无碍智也。辩无碍智者。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解。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二语多语。略语广语。女语男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是等语言。能令解名得解。辩说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是辩无碍智也。乐说无碍智者。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言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是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有所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是菩萨以乐说辩力根能住世半劫乃至无量劫。辩说无尽。广利一切。无有差机之过。故名乐说无碍智也。言七辩者。一捷辩。须言了言。无塞吃故。二迅辩。悬河津冷。不迟讷故。三应辩。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辩。凡说契理。不有错故。五无断尽辩。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一言句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具足甚深如雷等故也。言多闻者。于世出世一切诸事无不闻知。故云多闻。秘教力故。如上等事悉已得之。故云或辩多闻也。或成吠跢罗尸者。成谓成就也。族姓家生。盛年无病。卒死体无瘢迹。由未胀坏。诸根具足。取如是尸而作成就。是为成吠多罗尸。若于此尸得成就时。心中所乐无不成辩。故云成吠跢罗尸也。或成药叉尼者。成谓成就。言药叉尼是药叉女。若持念人得悉地时。彼辈率类无不承事。故云成药叉尼也。或得真陀摩尼者。若准下文。其珠用红颇璃光净无翳。或好水精。若于此珠得悉地时。众人所乐无不赐与。故云或得真陀摩尼也。伏藏者。谓金银等诸珍。于诸天人及龙鬼等各有伏藏。若得成就。随所念处伏藏发起。金银诸珍济给贫乏。种种费用。其藏无尽。故云或得无尽伏藏也。

    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释曰。三明总结也。三部上成更有三品。今且举一品。故云上中上成就也。

    经。三部中成就法藏迹。释曰。三明三部中成就法也。分文为二。初正明三部中成就法。次如上所说下。二明总结。就初为二。初明指前事。次于身得大势力下。二明更有多种。此即初也。言藏迹者。指前所说藏形隐迹为中成就。但文略耳。

    经。于身得大势力下至无有疲乏。释曰。二明更有多种也。亦不能具。且略举八种。谓一身得大势力。二先来懈怠而得精勤。三人修罗宫得长寿药。四成钵[口*(肄-聿+余)]史迦天使。谓于彼天成就悉地。自在任用(云云)五能使鬼。六能成就娑罗坌尔迦树神。谓得悉地。令彼驱使(云云)七或成多闻。未经所闻。悟深义理。言多闻。谓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未闻此等。直悟深理。故云多闻未经所闻等。成即成就。得成此等胜悉地故。八或合药成。才涂足顶。即远所涉。无有疲乏。若离得长寿药。应云九种。今依合义。只为八耳。

    经。如上所说下至成就之法。释曰。二明总结也。三部中成更有三种。今是只明中之上品。故云中上成就之法也。

    经。三部下成就法下至及余下事。释曰。三明三部下成就法也。次名下中下。二明总结。此即初也。此有五种成就之法。谓一令众歖见。二摄伏众人。三能征罚恶人。四降诸怨众。五余下事。谓除上四所余诸事也。

    经。名下中下成就之法。释曰。二明总结也。于此下成更有三品。今除二品。只明下中之下成就。故云下中下成就之法也。

    经。若欲成就药物下至熅暖为下。释曰。二明约所成就显示差别也。药谓如安膳那药及药苏种种丸药等。物谓真陀摩尼·轮·力·雌黄·器仗·衣服·郁金香等诸物。名目不能具载故云等也。成就此等。皆有三品。故云有三种成。文意可知也。

    经。复次圣者真言下至世天真言为下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三明于能成就而说差别也。分文为二。初正明能成真言。而有三品。次欲以上真言下。二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说真言品。就初又二。初明三等真言有上中下。次复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此即初也。言圣者。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也。言诸天。谓从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地居天。谓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护罗部多。卑舍遮。鸠盘荼等也。此等所说。名为三等真言。于佛部等三部之中。各有此等三种真言。而合九种真言。今此文中。总略九种。说为三品。故云圣者真言为上成就等也。

    经。复次佛部真言下为下至为悉地。释曰。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说。应云佛部三等俱为上成。莲华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刚部三等咸称下成。若尔与前岂不相违。何者。前释意云。三部中圣者真言俱为上成。三部中诸天真言咸为中成。三部中世天真言共为下成。今此说云佛部真言为上悉地等。若尔者。佛部中诸天世天所说真言俱是上成。何故前总云三部中诸天俱为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为下成就耶。今释云。前文总摄三部上成俱为上成。然于其中非无三品。中下二成亦准此知。今此文明佛部中有诸天世天俱是为上。莲华部中虽有下上咸为中成。金刚部中虽有上中其为下成。文意不违。细推知之。

    经。若欲以上真言下至具此四德。释曰。从此以下。二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也说真言品也。分文为三。初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诸德果报说真言品。次岂有下品下。二明解释征难。次身分悉地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初亦为二。初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诸德果报说真言品。次诸佛菩萨所说下。二明释结也。初亦为三。初明约互为四德说真言品。次当知即悉下。二明约各成大果说真言品。次复成大德等下。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说真言品。此即初也。互为四德。在文可知。若取本分德。应云具七德。今除本分。故云真言之中具此四德也。

    经。当知即悉下至为大果报。释曰。二明约各成大果说真言品也。四乘之果。名为大果。是出世故。此文之中。但举支佛。不明声闻。证理同故。更不说之。言辟支佛位菩萨十地等者。若依大乘同性经。于四乘人各立十地。是故彼下卷中。佛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言。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义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者大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严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诸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惑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敖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法本来寂灭大涅槃入。世尊说此如来十地名已。即时此娑婆佛刹。乃至十方不可说诸佛刹等。一切现大十八种相时。海妙深持菩萨白佛言。世尊。声闻诸地为有几多。佛言。善丈夫。声闻之地。凡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受三归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夫地。五者觉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须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罗汉地。善丈夫。是名十种声闻之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复有几许。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圣道地。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七者证寂灭地。八者六道地。九者备秘密地。十者习气渐薄地。善丈夫。是名十种辟支佛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诸菩萨地复有几种。佛言。善丈夫。菩萨诸地有其十种。何者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炎惠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惠地。十者法云地。善丈夫。是名菩萨十种诸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一切自地从何处生。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从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解脱解脱。彼此何异。佛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异不。海妙深持菩萨。言世尊。河水海水。广狭有异。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声闻辟支佛解脱如彼河水。如来解脱如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诸大小河水。流入海不。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说。何以故。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云云)然三乘教云。地前菩萨。断见谛烦恼。地上已去。断修道烦恼。亦云。从前至初地。断分别我法二执。地上已去。断俱生我法二执。乃至云究竟位中二种烦恼种子现行一时断尽。名之为佛。今而彼同性经云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当知三中大乘所期究竟佛果。但断三界见修二惑现行种子。未断界外微细无明也。此文所谓辟支佛位。即是彼文辟支佛十地。菩萨十地即彼欢喜等十地也。成佛者。即佛十地。若取究竟者。即第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名为成佛也。言果报者。果约于心。报在于色。具如余说也。

    经。复成大德行下至教修广大。释曰。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说真言品也。分文为二。初明四德。次具此四德下。二明说真言品。此即初也。成就大德行。故云成大德行。作转轮王。住八万寿。作长寿仙住劫寿等。故云久住位。又作小王。其寿亦久。故云久住。言王处者。是粟散王转轮王处是四轮王。仁王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然一二三四洲。以为化境别。顺正理云。从此洲人寿命无量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品。故无轮王。此王由轮旋转轮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金银铜铁轮应别也。受灌顶位。七宝自来。劝导十善。所有威德。如余经论。真言之力。能感得之。故云得王处等也。形谓形体。仪谓威仪。行者形体威仪。增大增广。故云形仪广大。是即四德之一也。威光者。是福智威光。教即教导。以为知用。修即修摄。是属福力。智广福大。谓福智威光照十方。教导修摄。其德广大。是即四德之一也。

    经。具此四德下至下品用也。释曰。二明说真言品也。

    经。诸佛菩萨所说下至上品等事。释曰。二明释结也。分文为二。初明释结圣者真言。次或尊等所说下。二明释结诸天世天等真言。此即初也。假令下品真言。而能成就上品悉地。上中两品真言亦然。故云转次多等。文意可知。

    经。或尊所说下至上中下品。释曰。二明释结诸天世天等真言也。设使诸天等真言。或为扇底迦。或为补瑟征迦或为阿毗遮噜迦故云唯具一事。如是各各虽属一事。而各成就三品等事。故云虽具一事各有三品也。

    经。岂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释曰。二明解释征难也。分文为二。初明解释征难。次如是差互下。二明结示。初亦为二。初明解释下品真言征难。次岂有上品下。二明解释上品真言征难。初文为二。初明征难。次明解释。此即初也。征难意。谓诸部真言。三品定位。所成悉地。随品成阶。焉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

    经。犹若青泥出妙莲花固无疑也。释曰。二明解释也。解释意。谓如污秽青泥能出清净上妙莲花。其下真言。亦复如是。虽是下品真言中具众德义。故亦成上事。

    经。岂有上品慈善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释曰。二明解释上品真言征难也。分文为二。初明征难。次明解释。此即初也。意谓。佛部上品慈善真言。应成慈善上品悉地。何能得成金刚忿怒下品真言所成悉地。

    经。如白檀木其性清凉若风击相揩自然火起非无因缘也。释曰。二明解释也。意谓。如檀木性凉。若风扇击其木相揩。自有火起。虽上真言。随人所乐成下悉地。真言是因。人乐即缘。若因缘合。则成下品。亦成中上。故云非无因缘也。

    经。如是差互下至皆勿疑虑。释曰。三明结示也。能成所成不必对相。故云非次第也。于真言中。具有诸德。随人所要。必授与之。故云勿疑虑也。

    经。身分悉地下至下品成。释曰。从此以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也。分文为三。初明三品成。次若复有人下。二明随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次且如诸天下。三明以譬解释。此即初也。转于自身变成无漏。如是等事。名为身分悉地也。于诸物而得成就。是为诸药悉地也。感得富饶。以为富饶悉地。余如文也。

    经。若复有人下至上品自成。释曰。二明随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分文为二。初明由人勤故。下品真言成上悉地次于上品下。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此即初也。虽持诵下品真言。而转心求上悉地。其上品自成。是勤心所致也。

    经。若于上品真言下至皆由心意。释曰。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也。上品真言招下品成。是不精诚心之所致。是故结云皆由心意也。

    经。且如诸天下至此彼如然。释曰。三明以譬解释也。文亦为二。初举譬喻。次真言亦尔下。二明合譬。此即初也。诸天皆是有福之类。而于其中亦有贫者。故净名云。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饮食有异也。诸鬼部等。咸是贫贱。而于其中亦有多分得五通。以譬一一真言之中皆具三悉地也。

    经。真言亦尔下至皆获悉地。释曰。二明合譬。若一真言诚心念诵。皆具获得三种悉地。余亦如是。故云皆获悉地也。

    奉请品第十九

    前奉请成就品。为欲成终所成物等。而作奉请。然今此品。为欲奉请本尊圣众降赴道场。而为奉请。是故奉请文云。仰唯尊者。以本愿故。降赴道场。愿垂哀愍。受此阏伽及微献供。虽同奉请。其意稍异。故云奉请品。

    经。复次若欲入本尊室下至当小底头。释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七。明入本尊室而作奉请。即答云何法请召也。分文为三。初明入本尊室法则。次复以器盛净水下。二明备阏伽水。次请召之时下。三正明奉请法则。此即初也。本尊室者。谓本尊所止之处。即道场是也。若入此处。先当修摄身口意业。今此文中。但举身业。兼余二业。何者。眼睹尊颜。必有忏叹。是即语业。合十指爪。即身业也。若非至诚。焉有底头。是为心业。此即入室之法则也。

    经。复以器盛下至依法供养。释曰。二明备阏伽水也。分文为三。初明严净阏伽水。次盛阏伽器下。二明作阏伽器。次如上所说下。三明用阏伽器法则次第。此即初也。若依此文者。且以八个事严作阏伽水。谓一以器盛净水。二随所作事置本献花。言所作事。其有多种。若作扇底迦而作白色花。若补瑟征迦而用黄色花。若阿毗遮噜迦紫色。是所宜。于诸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毗遮噜迦法。味淡者作补瑟征迦法。具如前说。如是等。为随所作事置本献花也。三复置涂香。依于本法。谓若单用沉水香。以为涂香。通于三部九种法等。及明王妃一切处用。若有别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补瑟征迦法用黄色香。若阿毗遮噜迦法用紫色无气之香。或唯沉水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佛部供养。或唯白檀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莲花部用。或唯郁金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金刚部用。具如前说。以如是等为依本法也。而作阏伽。此一句文。通上下句。若属上者以为句末。若属下者为后句初也。四烧香薰之。谓烧沉水。白檀。郁金香等。或此三种香。和以薰阏伽水也。五应诵真言。谓随薰诵持也。六真言阏伽七遍。谓物加持阏伽水也。七则当奉请。八已依法供养。此两个句后有法则。且略示耳。

    经。盛阏伽器下至乳树叶。释曰。二明作阏伽器。如文可知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当用黑器。释曰。三明阏伽器法则次第也。分文为三。初明每法别用。次遍通用者下。二明遍通用。次若无此器下。三明随所得用。就初为二。初明每法所用器别。次作扇底迦下。二明每法所置物别。初亦为二。初明三法所用器别。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此即初也。

    经。作上中下下至应可用之。释曰。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也。

    经。作扇底迦下至着自皿。释曰。二明每法所置物别。其所置物。在文可知也。

    经。遍通用者下至盛以阏伽。释曰。二明遍通用也。

    经。若无此器随所得者亦遍通用。释曰。三明随所得用也。

    经。请召之时下至无取别者。释曰。三正明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显示请召所用真言。次本法若有请召下。二明正示奉请法则。就初为三。初正明显示请召所用真言。次先请当部下。二明所示真言请尊次第。次本法若无下。三明本法若无请召真言。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此即初也。中有两个请召真言。谓当部明王真言。慕榛啰及本法召请真言慕榛啰。即是印也。

    经。先请当部尊下至皆应如是。释曰。二明所示真言请尊次第也。

    经。本法若无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三明本法若无请召真言。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二明虽本法请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请部主。三明本法请召真言之功能。此即初也。

    经。本法虽说下至请于部主。释曰。二明虽本法请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请部主也。

    经。若以本法下至生难也。释曰。三明本法请召之功能也。

    经。本法若有请召下至随意而去。释曰。二明正示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略示奉请法则。次但缘请召用心真言下。二广示奉请法则。就初为三。初明奉请辞兼发遣辞。次置阏伽时下。二明奉献阏伽法则。次有真言主名曰下。三明不受余召请之真言主。用其所说真言召请。就初为二。初示奉请兼发遣辞。次明王妃真言下。二明真言法则。此即初也。奉请之法必应发遣是故兼明也。

    经。明王妃真言下至如别部说。释曰。二明用召请真言法则。除此经外是为别部也。

    经。置阏伽时下至二十一遍。释曰。二明奉献阏伽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应诵真言。次明献阏伽法。三明正献阏伽辞。此即初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烧香薰之。释曰。二明献阏伽法也。

    经。作如是请下至微献供。释曰。三明正献阏伽辞也。

    经。有真言主下至然降所请。释曰。三明不受余召请之真言主用其所说真言召请。于中为二。初明以其所说召请其主。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属。此即初也。

    经。彼诸眷属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属也。

    经。但缘请召下至速满其愿。释曰。二广示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奉请法。次复秘观下。二明随所作事而作奉请。就初为五。初明奉请所用真言。次当请之时下。二明奉请辞。次以用两手下。三明三品奉请献阏伽。次先观本尊尽像下。四明学本尊像应作奉请。次当请之时。先观本尊下。五明先观本尊所止之方向彼应请。此即初也。

    经。复有秘观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二明随所作事而显作奉请也。分文为六。初明扇底迦等请召之法。次或于余时下。二明得称尊意诸花果等奉请献供。次若欲成就上中下下。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请召。次作成就诸余事下。四明事缘若速。直尔用心。应作启请及除遣法。次如上所说下。五明如上所说具辨阏伽拟欲请召。若有难等。诚心请之。次若复有人下。六明随人所乐作召请法。此即初也。观所作事而作所宜。是为秘观扇底迦等。先观本尊所止之方。而彼请已。于东南西北所面各异故。云诸余方而请召之。

    经。或于余时下至所得之物。释曰。二明得称尊意诸花果等奉请献供也。中有两个奉请之法。谓合手爪指。随于本方至诚奉请。及以两手捧诸阏伽器而请召之。在文可知也。

    经。若欲成就下至而作请召。释曰。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请召也。

    经。作成就诸余事等下至作除遣法。释曰。四明事缘若速。直尔用心。应作启请及除遣法。其事缘者。谓有障起。及魔兴娆。或病者加苦。以如是等名为事缘。

    经。如上所说下至诚心请之。释曰。五明如上所说具辨阏伽拟欲请召。若有难等诚心请之。

    经。若复有人下至速得成就。释曰。六明随人所乐作召请法。如文可知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五

    元庆八年九年十九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六

    供养者品第二十

    供者奉进也。养者具食也。具珍者以奉进尊者也。又供者给也。养者育也。是即应属下类者也。今于供养略有二种。谓事法供养。及真心供养。事法供者。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燃等也。真心供者。但真言手印。以此献之。及四供养。标心奉献也。又品中演说遣除。护身。结界。念诵。种种诸事。皆是严净诸佛国土。利益有情大事供具。今此品中。具说如是种种供养。故云供养品也。

    经。复次奉请尊已下至而供养之。释曰。此品。大段第八。明依部类或诸事业而供养之。即答云何修供养。兼答诵何偈真言也。此偈真言虽其问异。而义趣同供养之类故为一段。分文为二。初明供养次第。次若成就诸余事下。二明念诵次第。初亦为二。初明事法供养。次若涂香烧香下。二明真心供养。初亦为五。初明观知部类诸事业等应献供养。次既奉请已下。二明奉请受供养。次如前已说下。三明献供次第。次如其次第下。四明持诵忿怒真言令供清净。次各用本色下。五明正献供养。此即初也。奉请尊已者。即指前品。次依部类等者。正示此品所作之事。所设供物。随于三部及三事业。而其色味种种不同。依其差别应奉献之。故云依部类等也。又所供物。或丰或俭。故云大小分明观知。如是等事。不失法则而奉献之。故云依于法则而供养之。

    经。既奉请已下至受微献供。经曰。二明奉请受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奉请就座受供养辞。次明频与作礼敬谢降临。此即初也。初喜尊者降临道场。故云善来等。然后复请就座受供养。故云复垂哀愍等也。

    经。复起诚心下至皆应依此。释曰。二明频与作礼敬谢降临意。谓尊者降临。是大悲垂愍。不越本誓。故见降临。非我能请。如是每时而陈谢辞。故云启请本尊等也。

    经。如前已说下至次乃燃灯。释曰。三明献供次第。在文可见。然此等供物。常在实际不思议界。无有性实。其体清净。一一遍满尽虚空界。非是诸佛菩萨天人修罗所作。而随行人意之所乐。能缩能盈。供养一切海会诸尊。利益无尽法界有情。莫谓世间愚情所执有质碍法。若住阿字本不生际。虽有能所。无差别相。非供而供。非利而利。般若经云。不坏假名。而能演说第一义谛者也。

    经。如其次第下至善悦人心。释曰。四明持诵忿怒真言令供清净也。问。前既云此等供物体常清净。何故今云持诵真言悉令清净。岂非相违。答。行人之情。无始时来。对执既久。若不依凭圣众大誓。焉速能契法界体性。故加真言慕捺罗等。尽底清净(云云)。

    经。各用本色真言下至皆亦准此。释曰。五明正献供养也。供物各有契印真言。各须持诵而奉献之。故云各有本色真言等也。当奉献时。各各应称物名献之。故云各烈。其名。如献涂香。阏伽。花香。饮食。灯明。皆亦如是。故云皆亦准之。

    经。若涂香烧香下至速满其愿。释曰。二明真心供养也。中亦有三。初明本色真心供养。二明四种真心供养。三明一种运心供养。此即初也。本色真言者。即五供养真言及印。其奉献辞并献阏伽。在文可见。

    经。离此之外下至随力应作。释曰。二明四种真心供养也。此四供养任其力分。随用其一。故云此善品中随力应作也。

    经。或复长时下至无过运心。释曰。三明一种运心供养。文亦为二。初明运心供养。次明运心供养为最所由。此即初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唯在一念。如庄周梦为胡蝶翱翔百年只在一眠。故花严第十八中。如功德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故此文云。如世尊说。诸法行中。心为其首也。言诸法者。谓世出世一切诸法也。所言行者。即道也。迹也。谓一切法即道迹也。又行即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云云)然今此文。举外显内。谓从不思议清净法界中。而流出恒沙一切法道迹。及难思德行。如是等法中。而是心为源。故云诸法行中心为其首也。若达心源。标心即能遍满法界供养诸尊。故云若能标心等也。

    经。若成就诸余事下至成就诸事真言。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念诵次第也。于中为三。初明结护。次若于本法而已说者下。二明念诵杂法则。次如上所说念诵次第下。三明总结也。就初为四。初明遣除障者。次遣除障已下。二明除地中秽。次又用此真言下。三明护净。次又诵七遍洒地方界下。四明结界。此即初也。三部三法。其事非一。故云诸也。且指供养次第之外。名为余也。言为障者。内以惑障名为障者。外以毗那夜迦等名为障者也。言毗那夜迦者。其类繁多。不欲行人。修诸善法。获得悉地。若不知者。为此所弊。今依苏魔呼童子请问经。略出其相。彼经上卷云。复次世间有诸障难。毗那夜迦。为求过故。逐念诵人。于中分别。总有四部。何等为四。一者摧坏。二者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龙象。从此四部流出无量毗那夜迦。摧坏部主名为无忧大将。其部中。有七阿僧祇。以为眷属。护世四王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野干部主名曰象头。于其部中。复有十八俱胝眷属。摩醯首罗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一牙部主名曰严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千俱胝眷属。大梵天王及乔尸迦日月天子那罗延神诸风神等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龙属部主名曰顶行。其部中有一俱胝那臾多一千波头摩。以为眷属。释教所说诸妙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又诃利帝儿名曰爱子。般指迦将所说真言彼作障难。又摩尼贤将儿名曰满贤。于摩尼部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子作满贤而作障难。如是诸类毗那夜迦。各于本部而作障难。不乐行者令得成就。自变化作本真言主。来就行者。受彼供养。时明主来见是事已。却还本宫。作如是念。云何如来许彼誓愿恼乱行者令法不成。如斯障难。是假使梵王及乔尸迦诸天龙等。不能破彼毗那夜迦障难。誓愿唯有大明真言之教。如法修行。免斯障难。是故行者诵数满已。复应更入成就真言诸事妙曼荼罗。作此法已。彼障难者。便即退散。复次持诵供养及以护摩。不依法故彼等得便。而作障难。又复行者心常犹预。念念生疑。为诵此明。为诵彼明。作如是念。彼亦是便。又复行者。多无义语。谈世俗事。或说兴易。或说田农。或论名利。说斯等语。彼障难者唐然得便。步步随逐。令心散乱。譬如有人寻水而行。影入水中现形。随逐不相舍离。毗那夜迦入行者身。恒不相离。亦复如是。复有毗那夜迦。澡浴之时。得便入身。或有毗那夜迦。正念之时得便入身。有眠卧时得便入身。有供养时得便入身。有护摩时得便入身。譬如日光照以火珠而便火出。毗那夜迦入行者身。念诵之时令心散乱。增长贪瞋无明等火。亦复如是。有毗那夜迦。名曰水行。洗浴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种种病起。所谓饥渴咳嗽懈怠多睡。四支沉重。加以多瞋。有毗那夜迦。名曰食香。献涂香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复有病起。所谓思想忆生缘处。或时思余处。或思真人。便生懈怠。或思想欲分别诸境。又有毗那夜迦。名曰乌黑。其形极大。献烧香时。法若有阙。彼从地出而便入身。遂令行者诸烦恼起。所谓悭贪谄曲忿恚。频频失精。令身不清。复有毗那夜迦。名曰灯顶。献灯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种种病生。所谓心病壮热损心。复有毗那夜迦。名曰花笑。献花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得便。遂令行者种种障起。所谓壮热鼻塞喷[口*(广@更)]。眼中泪出。支骨酸疼。及与伴侣相诤离散。复有毗那夜迦。名曰严髻。念诵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得便。遂令行者有诸病起。所谓壮热便利不出。诸毗那夜迦入身。炽盛令心迷惑。以西为东。作诸异相。或即吟咏。或无缘事欲得游行。心怀异相。有所不决。便起邪见。如是言谤。无真言及其悉地。无天堂及能居者。亦无善恶相及彼因果。亦无缠缚及以解脱。持诵者唐损其功。以此邪见与心相应。遂出此言。拨无因果。以手断草。及抃块土。眠时啮齿。或起欲想。及欲娶妻自爱乐者。彼不相爱乐。自不爱乐者彼即爱乐。既不顺意。卧而不睡。欲作邪行。竟夜不眠。设若得睡。梦见大虫狮子虎狼猪狗所趁驼驴猫儿及鬼野干鹫鸟丝鹭及鸱䴃。或时梦见着破故衣不净之人。或时梦见裸形髡发黑体之人。或时梦见裸身外道。或见枯池及以枯井。或见髑髅。或见骨聚。或见破坏人所弃舍。或见石磓。或见恐怖畏难之人执枪刀及器伏欲来相害。梦见如是恶相。若有此相。即知彼等毗那夜迦令作障难。行者即用军荼利忿怒明王真言而作护身。如上所诸魔障难。悉得解脱。不能恼乱。若有念诵彼真言者。诸毗那夜迦。终不得便。具如彼经也。今此文云忿怒真言。如言军荼利真言等。又复每部有辨事真言。应用遣除。故云当部也。

    经。遣除障已下至及备手印。释曰。二明除地中秽也。于中为二。初明总示。次佛部请火天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行者本所修尊者之真言加持水遍洒。故云本部。又奉请火天。普请诸尊。故云遍请。但召请诸尊。应有别真言。且此段未说也。言护摩者。其事繁多。不可具出但云护摩。伦字。力尊反。比也从也。伦犹类也。谓应比从其手契也。

    经。佛部请火天下至除遣地中作诸障者。释曰。明所用真言也。于中有三个真言。各说所用法式。悉皆如文说也。

    经。又用此真言下至作净除秽。释曰。三明护净也。分文为三。初明洒净供物等。二明洒净自身。三明洒净座处。此即初也。且用三个真言及印。示其法则。如文可知。

    经。为自净身下至作净除秽。释曰。二明洒净身。其手印等。具如供养法也。

    经。复用一切事真言下至洒洁于座。释曰。三明洒净座处。一切事真言者。谓辨事真言也。

    经。又诵七返下至护地方讫。释曰。四明结界也。分文为二。初明三种结界。次又有五种护卫法下。二重明护卫法。就初为三。初明结地方界。次结虚空界下。二明结虚空界。次应当用部心真言下。三明结方界。此即初也。

    经。结虚空界应同下至结空界用。释曰。二明结虚空界。分文为二。初明苏悉地通结虚空界。次三部别结虚空界。此即初也。此苏悉地结空界。亦是金刚部结空者也。

    经。佛部结空界下至唯通当部。释曰。二明三部结虚空界。在文可知也。

    经。次应当用部心下至而遗除之。释曰。三明结方界也。言部心者。三部各有心真言也。三部各有明王根本及心真言。亦有三部主及使者心。随取其一用结方界。或虽非根本。而但以诸心所结之处。如置垣墙。是故仙天护卫。无能作障也。有为法者。为字施也作也。谓修诸部成就之事。若诸障者。有作邪法。应依甘露军荼利法而遣除之也。

    经。又有五种护卫法下至忿怒甘露军荼利部母。释曰。二重明护卫法也。分文为二。初列护卫法名。次金刚墙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初亦为二。初列五种护卫法。次部母者二明列部母并皆如文也。

    经。金刚墙真言下至应重结之。释曰。二明所用真言。于中为二。初明五种护卫所用真言。次诸事既了下。二明部母真言。此即初也。于中有五个真言。初一真言。是金刚墙。即结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刚城。即结上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刚橛。即结地界。次第四第五亦是通结真言也。文末云有如是等金刚墙真言者。是即举初取摄后四故云尔也。

    经。结诸事既了下至当部母真言。释曰。二明部母真言。分文为三。初明劝进。次正明真言。三明部母真言功能。此即初也。

    经。佛部母真言下至真言末。释曰。二正明真言。于中有三部母真言。如文可知也。

    经。先诵此母真言下至诸天增卫。释曰。三明部母真言功能也。功能有六。一能卫本尊。二能蠲众罪。三除诸交障。四悉地相应。五母通成事。六诸天增卫也。蠲罪除障。其理必然。本尊已离一切怖畏。何故今云能卫本尊。然为表行者殷勤之诚。故云卫尊。非谓本尊犹有恐怖也。但诵一母。亦通卫护余部所作。故云但诵佛部乃至亦通二部。此即别约忙么鸡母而作是说耳。若依常说。忙么鸡者。是金刚母。然瞿醯中卷云。然其奔计通三部母。若依此说。应云忙么鸡亦是佛部母故。此文云佛部忙么鸡也(更检)持诵初后而诵部母。天众增卫故云初后等也。蠲字。古玄古携二反。除也。

    经。若于本法而已说者下至而念诵之。释曰。二明念诵杂法则也。分文为四。初明应随本法先诵。次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二明结护杂法则。次如上备作护身结界下。三明摄心念诵杂法则。次但诸真言初有唵下。四明教授诸事。初亦为二。初明应随本法先诵。次无繁别者下。二明若不然者随今应作。初亦为二。初明于本法所说欲先诵此者应随彼念诵。次明独胜真言亦应先诵。此即初也。意谓。本法若有说。应先诵之真言。若要先念此者。应随本法也。

    经。或于本法下至亦应先诵。释曰。二明独胜真言亦应先诵也。意谓。若于本法有所称叹独胜真言。必应先诵也。

    经。无繁别者下至皆应作之。释曰。二明若不然者随今应作也。持诵及作法。扇底迦等时。应用上所说供养次第等。故云皆应作之也。繁字。扶藩反。多也。繁犹盛也。

    经。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至用而作之。释曰。从此以下。二明结护杂法则也。分文为十。初明作三部诸事时结护。次部心真言下。二明护尊护身结护。次若作阿毗遮噜迦下。三明作三法结护。次若真言主现时下。四明真言主现时结护。次念诵了时下。五明发遣时结护。次若于秽处下。六明秽处结护。次澡浴之时下。七明澡浴结护。次吃食之时下。八明吃食时结护。次欲卧之时下。九明卧时结护。次若作诸法下。十明妄作护持法则时结护。此即初也。分文为三。初明所用五种真言。次此五种真言下。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于本部应取其一而用诸事。次所谓自护下。三明三部诸事。此即初也。

    经。此五种真言下至而用作之。释曰。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于本部应取其一而用诸事也。每部各有五种真言。故云三部遍有也。随作每部种种诸事。各取本部其一真言。应作其部一切诸事。故云随作诸事等也。

    经。所谓自护下至当得悉地。释曰。三明三部诸事也。三部诸事。各各不同。不可具举故。此文中。总含诸事。且说十一。谓一自护乃至十一。余诸事所不述者也。所成就物。为他所偷。而作却征之法等。各为发觉。余皆如文。如是诸事。而用当部五真言中其一真言。故云亦为当部等也。

    经。部心真言下至咽下心上。释曰。二明护尊护身结护也。于中亦有结发。结袈裟。结线索。或头指遍点。或牛黄白芥子阏伽水。皆以部心持诵用之。

    经。若作阿毗遮噜迦下至兼而护之。释曰。三明作三法结护。如文可知。

    经。若真言主现时下至忿怒真言。释曰。四明真言主现时结护也。为除怖故。但用部尊主真言。若作诸事。其旨不然。故云但作诸事常以二真言也。

    经。念诵了时下至而作随意。释曰。五明发遣时结护也。护真言主。及护自身。而用部尊主真言。或部母部心。故云而作随意也。

    经。若于秽处下至不得废忘。释曰。六明秽处结护秽处不净。其处非一故云等也。

    经。澡浴之时下至军荼利也。释曰。七明澡浴结护。如文可知。

    经。吃食之时下至护身念持。释曰。八明吃食时结护也。

    经。欲卧之时下至真言护身。释曰。九明卧时结护也。

    经。若作诸法下至不得其便。释曰。十明妄作护持法则时结护。并皆如文。

    经。如上备作护身结界下至安祥念诵。释曰。从此以下。三明摄心念诵杂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结前开后。次念诵之人下。二明广说法则。此即初也。如上备作等者。是结前也。然后摄心等者。即开后也。谓如前备作诸事已。今须起作以后诸事。

    经。念诵之人下至枝叶用为座。释曰。二明广说法则也。分文为五。初明行人所坐之座。次供养既了下。二明赞欢。次既已起至诚心下。三明忏悔。次次应合掌顶礼下。四明数珠法则。次次应持诵真言下。五正明念诵之法则。此即初也。分文为二。初明草座床座等法。次座上结跏下。二明座上所作之事。此即初也。其茅草座高阔长短。在文可见。磔字。竹格反。张也开也。兴唐云。当坐于茅座。不得加以床褥之类也。然受用生茅。略有三义。一者其性洁清。离处诸乐触。可以蠲除行者昏怠恣慢之心。二者此是吉祥草。世尊以为敷座。而证菩提。是故能降一切诸障。三者以此吉祥茅表惠性也。此草两边多有利刺。若坐卧执持无方便者。乃为所伤。若顺手将护之。则不能为害。一切诸法亦如是。若顺谛理观之。一切尘劳皆有性净之用。若失方便。则能损坏智身。故以为法门表像也。此文云念诵时及持诵时者。是即且明所用之时。言持诵时者。谓持诵物等之时也。诸教法中。多叹生茅以为其座。若为无此草。而亦示余耳。言用作床座者。谓庳脚床子。法华仪云。应置庳脚床子可去地半寸已来。以净茅荐用敷其上。文意准知也。

    经。座上结跏趺坐下至下成就法。释曰。二明座上所作之事。如文可知也。

    经。供养既了下至大威金刚。释曰。二明赞叹也。即兼答彼初问中云诵何偈真言。然偈即真言。故云偈真言。彼菩萨意。恐修行者任自胸臆作赞颂辞。大违圣意。是故发此问。令说伽他以为末代之轨范也。故文末诫云。其赞叹文。应用诸佛菩萨所说叹偈。不应自作赞叹也。分文为四。初明应赞诸尊次第。次伽他曰下。二正示赞叹之偈。次作是虔诚下。三明更赞余诸圣众。次其赞叹下。四明劝诚。此即初也。所赞诸尊。总有五个。谓佛。法。僧。自在。明王。在文可知。

    经。伽陀曰大慈救世尊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二明正示赞叹之偈。有五行偈。分文为五。初一偈。叹佛。次一偈。二叹法。次一偈。三叹僧。次一偈。四叹观自在。次一偈。五叹明王大威金刚。此即初也。言伽他者。具如前释。然赞叹偈。而用梵语。是犹弥善。持念者云五赞者是也。初三句明正叹佛德。后一句明致虔诚礼也。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佛宝。后二句是即叹德也。言大慈者。无缘大慈。任运遍满二十五有。亘二死海。救护世间。故云救世。世出世间。无有伦定。故以为尊也。善导一切智。此一句即叹智德。普以五种三昧耶智。能随诸乐。故云善遵一切智。又如来三业。无不遵智。故为善遵一切智。导字从也。福持功德海。此一句即叹福德。法界众德。名以为福。其德大犹如大海。海尚际限。如来功德。其实不然。今取小分相似之义。且以为喻。佛以此等不思议德庄严其身。故云福持功德。又此两句释上一句。由具智福故能慈救世尊。又智助福德。福德饰智。故作互释也。以上接下。名为稽首。凡圣位异。阿理一体。故首接足。虽无能所。敬上爱下。亦是天然。是故投诚诸尊。致舍身礼也。

    经。真如舍摩法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二叹法德也。于中。初三句。明正叹法德。后一句。明致虔诚礼。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法宝。后二是即叹德也。真如是所证。舍摩即能证。法是轨则义。后能所证。于诸法中。是轨则故。自性清净是为真如。然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故名为如也。言舍摩者。亦云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译为寂静。即定义也。除断烦恼。是智所作。然智由定发。非定不智。故且举定以兼智耳。然供养法云真寂第一义。若准彼文者。舍摩属真如。其义亦不违。次二句中。初句明净生死因。次句明除生死果。言贪瞋者。根本烦恼。且举其二。即兼所余慢无明疑不正见及二十随烦恼等。若具言者。应云能净界内界外一切烦恼所知。今略言之。故云贪瞋。此等能害法身惠命。故名毒也。若住秘密一切智智。则一切惑本来清净。犹如阳炎。其本实性自不可得。不须骚扰。既是清净。故云能净贪瞋毒也。言恶趣者。地狱等三趣。名为诸恶趣。是恶所感故。修罗等三趣。以为诸善趣。是善所感故。又三善为恶。是有漏故。二乘为善。是无漏故。又二乘为恶。是自度故。菩萨为善。是兼济故。又显教菩萨为恶。未知密故。秘教菩萨为善。以知如来最深秘故。除尽此等种种恶趣。引接安置毗卢遮那法界宫殿。故云善除诸恶趣也。

    经。得法解脱僧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三叹僧德也。初三句。明正叹僧德。后一句。明致虔诚。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僧宝。后二句。是即叹德也。言得法者。随所入门。得证谛理也。言解脱者。断除二障。脱生死缚也。大小不同。若小乘者。断烦恼障。脱分段缚。若大乘者。俱断二障。脱二死缚。是等为僧。若具言者应云僧伽。今略云僧。此翻和合。以具事和理和义故。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善住诸学地者。此则且举未极之位。若约小乘三果是也。若大乘者是因位也。胜上等者。若供养外道梵子者。未脱生死。未为福因。若敬此等得法之僧。而脱生死八苦烦笼。终能得到常乐宝宫。故名胜上福德因也。

    经。大悲观自在下至稽首礼。释曰。此一偈。四明叹大悲观自在德。初三句。明正难大悲德。后一句。明致虔诚。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大悲。后二句。即叹德也。此菩萨。是莲华部主。故别称叹大慈悲心。无有边际。普观众生。照其所宜而无挂碍。故为观自在也。十方三世海会诸尊。皆共赞叹。云一切佛赞叹也。若一称名。拔无量苦。与广大福。故云能生种种福也。

    经。大力忿怒尊下至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五明叹忿怒。初三句明正叹忿怒德。后一句明致虔礼。初一句举忿怒身。次二句正叹德也。言善哉者。贺庆之辞。三部忿怒。称之为王。降伏一切诸为障者。故云降伏者。供养法云大力奇忿怒成就大明王。今回彼文以为善哉。准思知之(云云)。

    经。作是虔诚下至相好功德。释曰。三明更赞余诸圣众也。作是虔诚赞佛菩萨者。是结前也。又复合掌等者。即开后也。恐行者只赞叹。所请心不涉余。是故又复劝应赞叹余诸圣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功德也。

    供养法云。先所归命诸大菩萨。如欲赞叹。随意依经而赞叹之。及余本尊时欲赞者。亦应赞叹。意亦不违也。

    经。其赞叹文下至自作赞叹。释曰。四明劝诫。若任胸臆旨不周匝。又后起发放逸之心。是故劝诫也。

    经。既已起至诚心忏悔诸罪。释曰。从此以下。三明忏悔也。分文为五。初明忏悔诸罪。次起至诚心下。二明归命三宝。次欢喜踊跃下。三明发菩提心。次我从过现下。四明回向。次又如过现下。五明发胜愿。此等五事。皆是灭罪增福之事。初忏悔破大恶业罪。归命三宝。破邪归依。发菩提心。破迷真罪。回向是破为诸有罪。发胜愿是破发恶愿罪。今此文中。无有勤请及以随喜。归命三宝摄得之耳。劝请即破谤法之罪。随喜是破嫉妒之罪。就初忏悔分文为二。初明劝进。次我今归命下。二正明忏悔诸罪。此即初也。言忏者。谓陈露先恶。言悔者。谓改往修来。约此忏悔。有二种别。谓理事忏也。言理忏者。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是名大忏忏。是名庄严忏悔。是名无罪相忏悔。是即名为真实理忏也。言事忏者。极理幽深。观用轻疏。惑障覆蔽。悉地难成。重运二业。助发意业。归命圣众。发露黑恶诸佛覆护。速得相应。是为事忏也。何况身结灭罪之契。口唱摧恶真言。意观无住本尊。是故此经供养次第云。复当修行慈悲喜舍。净住一境。应涅槃理。妄想所执。弃舍永除。如是忏悔。无量罪灭。无边福增。是忏悔之意也。

    经。我今归命十方下至证知我等。释曰。二正明忏悔诸罪也。分文为二。初明归命诸尊请证知我。次自从过去下。二正明忏悔。此即初也。

    经。自从过去下至造诸恶业。释曰。二正明忏悔也。分文为二。初明发露先恶。次今对诸佛下。二正明忏悔。就初为二。初明烦恼所覆造诸恶业。次或于佛法下。二明尊卑人处造诸罪业也。烦恼覆心久流生死者。是即发露过去之罪。根本及以随烦恼等为烦恼也。烦恼覆心。是过去因。久流生死。即过去果也。贪瞋疑覆造诸恶业者。是即发露现在恶业。且举三毒。兼摄见修诸烦恼等。又若明三障者。贪瞋痴是烦恼障。恶者报障。业者业障。文意准知也。

    经。或于佛法下至广聚诸罪。释曰。二明尊卑人处造诸罪业也。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重。法是诸佛师。贤圣从此生。菩萨是有兼济之恩。声闻缘觉是为圣。人天福田。父母即有鞠养之恩。和尚阿阇梨及善知识等以为尊处。皆有教导助开之恩。然诽谤三宝。陵慢师友。违恩背义。而行逆罪。天虽广不覆此人。地虽厚亦不载此人。此人命终。直入地狱。是故殷重须忏此罪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过去父母师僧。皆应恭敬。上来尊卑。或有德。或无德。而于此等作逆罪事。又诸有情中。行无饶益事。而于菩萨度人门中犯三昧耶。有无德句。该冠上来尊卑人处。文意可悉。于如上处者。即指上伴人处也。所造诸恶者。是报障也。一切罪业者。即业障也。此等二障。烦恼为本。举末摄本。故无烦恼。又若开罪为烦恼者。三障数足。于上来处作如是罪。故云于如上处等也。自作教他等者。作上来罪。而有一双两双。谓一自作。二教他作。三见作随喜。于此一双两双。皆具三业。普作罪业。故云身口意业广聚诸罪也。

    经。今对诸佛下至并皆忏悔。释曰。二正明忏悔也。铭诚心腑。名为诚心。又契心极理。以为诚心。若如是忏。累劫所作。如霜露灭。故云诚心忏悔所造众罪也。所作黑业。其数无量。不可数知。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故云如诸佛知并皆忏悔也。

    经。起至诚心下至头顶礼已。释曰。二明归命三宝也。言至诚心等者。谓以三个至诚之事归命三宝。一者诚心。二者尽形。三者归命。舍尽形身。是为尽形。此三种事。泛尔难为。若修行人。致此至诚。诸尊海会。感应道交。而垂救护。是故归命三宝。必示三转法轮。令诸有情得到涅槃。故名涅槃路也。为除众生苦等者。是明归命三宝之由。然此文未见劝请随喜。其旨兼在此段文中。何者。若为有情归命诸佛。必当劝请常住在世说法利生。故兼劝请。又佛若转三种法轮。诸众生得三世利益。必应庆彼。故兼随喜也。然归命辞。在供养法。依文可寻。

    经。欢喜踊跃发菩提心。释曰。三明发菩提心也。分文为二。初劝进。次求于胜上下。二正明发菩提心。此即初也。此菩提心。名为无上大乘种子。能与众生甘露解脱上妙之果。是故劝进也。

    经。求于胜上下至悉地佛果。释曰。二正明发菩提心也。文为四。初超明第四誓。次世间众生下。二明第一誓。次除烦恼下。三明第二誓。次今起大悲下。四明第三誓。此即初也。令修行者开悟所期之妙果。故先明第四。胜于三乘菩提之果故云胜上。而得解脱二死之缚故云解脱。彼菩提果。未尽微细无明妄执。如味粗涩。今此妙果。粗细俱尽。无有执毒。如味甘甜。故云甘露。彼果名不就。是果为成就。故云悉地佛果也。

    经。世间众生下至令离恶趣。释曰。二明第一誓。谓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言世间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世间也。见修二惑。感得分段果报之苦。无明细惑。招得变易微细之苦。故云无量诸苦也。然彼变易。虽非恶趣。而比常寂名为恶趣。故举二土以为誓境也。

    经。除诸烦恼下至种种翦迫。释曰。三明第二誓。谓烦恼无边誓愿断也。感二死惑是为烦恼。除断其因。即脱其果。故云令得解脱等。虽云脱果。意在除断召果之因。故为第二誓也。翦字。子践反。断也削也尽也。犹杀也。割截也。

    经。今起大悲下至我为除灭。释曰。四明第三誓。谓法门无尽誓愿知也。为诸众生乐欲不同。诸佛菩萨法药无尽。或作归依。或为归主。或作导师。或作无畏。或与安乐。或为除灭。然众生病无量。其药何限之。今蔽度相对。且示其端耳。布施治贪弊。言苦众生者。即是悭贪所致贫穷困苦也。若行布施为诸众生大依止处。故云为苦众生而作归依也。若犯禁戒。流杂六道。无有归主。若全戒浮囊。佛果尚不难。何况人天果。是即举即善果之主。故梵网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若说行之者。亦得称主。故云无主众生为作归主也。若恣瞋毒。倾荡无遗。经云瞋障百千法门。故云失路众生。为说忍道。销灭瞋障。故云为作导师也。若懈怠者。放逸猗卧。忘失本心。不生善法。终堕恶道。不免怖畏。故云怖畏众生。若修精进。一切善法。滋茂增长。乃至获得如来无畏之地。故经云精进故得三菩提。故云为作无畏也。次言苦恼者。谓散乱苦。故金光明云。心轻碜。难为除此弊。演说世禅及出世禅。令彼获得禅定之乐。故云苦恼众生为得安乐。故法花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者。即此义也。言众生烦恼者。即痴烦恼。智慧能灭。故云众生烦恼我为除灭也。

    经。我从过现下至速成佛道。释曰。四明回向也。分文为二。初明回向。次悲念众生下。二明修四无量等令上来事广大清净。此即初也。言回向者。是回众善向大菩提。谓众生无善。我以善施众生已。正回向菩提也。从过现未来者。是明修诸善业时也。修诸善业者。总举所修。言六波罗蜜者。别举善名。从此以外。称为一切。以如是等三世善业回向法界诸有情等。故云尽以回向等也。归于正路。谓无上因。同升妙果。谓无上果。此回向善。非令有情但受世乐。同共令得无上涅槃因果之乐。故云归依正路等也。乃至菩提等者。复愿依此善根。不失菩提心。故三摩地礼忏文。云忏悔随喜劝请福。愿我不失菩提心也。

    经。悲念众生下至不应我执。释曰。二明修四无量等令上来事广大清净也。悲念众生者。是悲无量也。起大慈心者。是慈无量也。彼有众苦何时除灭者。是即前二慈悲之境也。喜舍无量。慈悲兼之。照悲无量。缘众生苦。深起愍伪。欲拔其苦。缘此心入定。与悲想应。慈者。想众生得乐。缘此心入与慈定相应。喜心者。想众生得乐。生大欢喜。缘此心入与喜定相应。舍心者。舍爱僧想。住平等观。缘此心入与舍定相应。此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也。为净心故常持六念者。是明持六念法。能除世间一切障难增长功德也。一者念佛。谓念佛陀。神德无量故。二者念法。谓念佛法巧妙。得今世后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阙也。三者念僧。是佛弟子众。具足五分法身。是中有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受供养礼拜事。世间无上福田也。四者念戒。谓念戒是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三种。所谓律仪能除身口诸恶。定共能遮烦恼恶觉。道共能破无明。得慧解脱也。五者念舍。谓有二种舍。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烦恼舍。舍施能生大功德也。舍烦恼舍因此得智慧。证大涅槃也。六者念天。谓念四天王天等。一切天众。果报清净。利安一切。通言念者。内心存忆六念功德。故名为六念。由此六念所修善法。弥得增广。故须六念也。心住一境等者。即是心住一实境界无分别故。谓能回向者。所回向处。诸法皆是妄想和合故有。一切诸法实不生。故云心住一境也。而不分别生死涅槃故云而不散乱。亦复无有不分别执故。云不应我执。是故供养次第法。云应涅槃理妄想所执弃舍永除也。

    经。又如过现下至具如上事。释曰。五明发胜愿也。总有六愿。言如过现发愿者。是教诸佛发四弘愿也。应如发愿生诸净业以下。愿令诸众生具六波罗蜜。言生诸净业者。是戒度也。愿与众生成就诸德者。是世出世诸禅定德也。复愿过去乃至复能舍施者。是即施度也。增益智慧者。即智度也。成大忍辱者。即忍度也。常修善品者。谓精进度也。识宿命智者。是愿令众生获得十八不共及六通也。言宿命者。不共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于六通中是宿命通。各举其一兼知余者也。心坏大悲者。谓愿令众生具四无量及大慈悲也。言大悲者。四无量中慈悲无量。如常所释。更有大慈大悲。其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何者。方至极果位。得受大名。故诸佛常在大慈悲。住慈善根力。普薰三业。于十方界起普现用。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言大慈者。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乐有二种与乐。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随所应得乐。众生各得安隐力二慈三昧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众生见闻知者。各获安乐。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言大悲者。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唯心念拔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故不名大悲也。有二种拔苦意同慈中分别。但有拔苦之异故名大。即是药树王身也。次愿诸生类等者。谓愿诸生类所生之处具如上事。前各各愿。今愿忽具。以此为异。文意可知也。

    经。次应合掌下至作诸事业。释曰。以下广说法则。而有五中。第四明数珠法则也。分文为五。初明先礼本部尊主。忆念明王。作诸事业。次先以右手下。二明净珠法则。次以右手大指下。三明执持珠。次复为护持下。四明护持珠。次用前珠印下。五明用珠印之法则。此即初也。三部各有部主明王。随所作事。应礼忆念其部尊主及以明王。故云顶礼本部等也。

    经。先以右手下至明王数珠而诵真言。释曰。二明净珠法则也。于中为二。初明取数珠之法。次佛部净珠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然此净珠法则。是即穿珠孔时式也。

    经。佛部净珠真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诃(四句)。释曰。二明所用真言也。中有三部净珠真言。各以此三部净珠真言。随其本部真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颗。持诵七遍乃至穿继毕已。是其式也。

    经。以右手大指下至捻数珠印。释曰。三明执持珠也。分文为二。初明执持珠。次菩提子珠下。二明简择数珠。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把珠之法。今是且明通用之印。掏字。土刀反。捾也。捾援也。援引也。取也。

    经。菩提子珠下至应当执持。释曰。二明简择数珠。分文为二。初明三部本分数珠。次或用木槵子下。二明泛引数珠随色类简撰之。此即初也。然念珠经云。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满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乃至云。金刚子珠俱胝福。莲子念珠千俱胝。菩提子珠无数福。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设安顶髻。或挂耳。或安颈上。及安臂。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是故今文云一切念诵应当执持也。

    经。或用木槵子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泛列数珠随色类简择之(云云)供养法云。以活儿子于佛部为数珠。以莲花子观音部为数珠。以噜捺啰叉子金刚部为数珠。又说。取活儿子·莲花子·噜捺啰叉子·商佉及石·木槵·金·银·铁·铅·锡·熟铜·琉璃。随取其一数过百量而作数珠。以右手执。心不散乱。真言诵毕。一时当孤。勿令前后。文意随宜。应取用耳。

    经。复为护持下至莎(去二合)嚩诃。释曰。四明护持珠也。文有三部持珠真言。供养法中。名为成就数珠真言。而彼文云。穿继毕已。又更持诵真言百遍。如前法而净数珠。后以此真言而作成就。真言如文也。

    经。用前珠印下至明王眷属。释曰。五明用珠印之法则也。每部珠用。各各不同。故云用前珠印各依部中等也。余文可悉。故不繁记。明王必有眷属之众。故云明王眷属也。

    经。次应持诵真言下至心缘别境。释曰。此明念诵杂法则。而有八中。第五正明念诵之法则也。于中有想真言之主倾诚不散等。悉如文也。

    经。但诸真言初有唵字下至及余忿怒念诵。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二明念诵杂法则。有四段中。第四明教授诸事也。然此一段。文广事繁。今作十八对。消释经文。谓一字旨字数对。二三品十分对。三定数定事对。四谏作劝作对。五怠忘勤相对。六一例三净对。七备衣表钵对。八积功添德对。九无间简择对。十上处上时对。十一难破易破对。十二备供除障对。十三上感下应对。十四加供增念对。十五梦警现罚对。十六忏过罚过对。十七内服外除对。十八数减数增对。此即初字旨字数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依字旨作三法念诵。次三部真言下。二明看字多少而满遍数。此即初也。言唵字及囊(上)塞迦(去)蓝字者。是寂灾义。亦兼增益。故言应静心中作扇底迦补瑟征迦念诵等也。𤙖杮吒字者。是降伏义。故云应作诃毗遮噜迦及忿怒念诵也。掇字。都活反。拾也。

    经。三部真言下至满如上数。释曰。二明看字多少而满遍数也。字有十五。应诵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应诵三落叉。过此数者。应诵十千遍已上者。供养法云。其咒字从一至四。应诵满一俱胝遍。从五字至十字。随一一字数。满十万落叉遍。十五字乃至三十二字。诵满三落叉遍。字数过诵一万遍。大唐阿阇梨云。若四字真言。诵满一俱胝。若十字真言。每一一字满十落叉。若三十二字真言。每字满三落叉。若四十字已上真言。每字一万遍。文意准知耳。

    经。观其部类下至乃至成就。释曰。此即第二三品十分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观三品等而作念诵。次但诸真言下。二明持诵遍数。分为十分。祈请真言主。初亦为二。初明观三品而作诵持乃至成就。次如是初诵下。二明若先诵遍数不满不得成就。初亦为二。初明三个三品。次细观部类下。二明细观部类而作诵持乃至成就。此即初也。三个三品者。谓上中下成三品。扇底迦等三品。圣者谓天等三品也。前两三品是所成就。后一三品是能成就。在文可知。

    经。细观部类下至乃至成就。释曰。二明细观部类而作诵持乃至成就也。三部为部。三事为类。又三部各有三事。故云部类也。上成就用圣者所说真言。中成就用诸天所说真言。下成就用地居天所说真言。扇底迦等三亦复如是。又随行者心之所乐即成三品。细寻部类应作诵持及以成就。故云细观部类等。具如前诸品等所说也。

    经。如是初诵下至而先念诵。释曰。二明若先诵遍数不满不得成就。若虽细观部类差别作念诵等。若先念诵遍数不足。悉地难期。故云作胜上心而先念诵也。

    经。但诸真言下至已如先说。释曰。二明持诵遍数分为十分。祈请真言主也。分文为三。初明初祈请。次第二下。二明第二第三祈请。次祈请法则下。三明祈请法则。初亦为二。初明结前。次明开后。此即初也。

    经。诵持遍数下至然后念诵。释曰。二明开后。文亦为二。初明遍数十分应作念诵。次明才满一分而作祈请。此即初也。为作祈请。预为分数。然意且在由真言主之肯不肯而取所作念诵进止也。

    经。既满祈请下至从头作。释曰。二明才满一分而作祈请。初度祈请悉地因缘若无相貌。舍前所作后从头作也。

    经。第二第三下至弃不应诵。释曰。二明第二第三祈请。事旨在文。更不烦记。

    经。祈请法则与召请法同。释曰。三明祈请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祈请法则。次祈请之时下。二明梦中真言主背去。或不与语。更须起首。次如是再三下。三明由梦警界而定进止。此即初也。

    经。祈请之时下至起首念诵。释曰。二明梦中真言主背去或不与语。更须起首。如文可知。

    经。如是再三下至不久成就。释曰。三明由梦警界而定进止。分文为二。初明若见警界当知成就。次明若无警界不应诵持。此即初也。

    经。若无警界下至恐与人祸。释曰。二明若无警界不应诵持。如文可知。

    经。初持诵时下至不应加减。释曰。此即第三定数定事对也。分文为二。初明密处诵持定依初日疲极遍数不应加减。次先说三时下。二明定时中所作事。此即初也。

    经。先说三时下至造诸善业。释曰。二明定时中所作事。分文为二。初明时中所作之事。次若如是者下。二明如是作时法验易成就。初文为六。初明昼三时中所作事业。次于夜三时下。二明夜中所作事业。次若昼念诵下。三明直昼夜二时所作事。次多具诸药下。四明念诵前后而作护摩。次如前先出下。五明无问前后恒作念诵及护摩事。次或于法中下。六明但作护摩。此即初也。在文可知。

    经。于夜三时下至消息之事。释曰。二明夜三昧中所作事业。分文为二。初明夜三时亦同昼三时。次于夜中时下。二明于夜中时更有所作。此即初也。于夜三时亦同于上者。初后二分。全同于上。但中分间。稍有少异。彼加澡浴。造诸善业。今加消息之事故也。

    经。于夜中时下至说为胜上。释曰。二明于夜中时更有所作。谓阿毗遮噜迦法。安怛驮囊法。起米多罗法(云云)。

    经。若昼念诵下至昼作护摩。释曰。三明直昼夜二时所作事业。谓昼夜二时。互作念诵及护摩也。

    经。多具诸药下至最为其上。释曰。四明念诵前后而作护摩。如文可知也。

    经。如前先出下至念诵护摩。释曰。五明无问前后恒作念护摩事也。言如前先出所说团食者。献食品云。若护摩时。所须之物。先辨置于本尊主前。若持诵人。每欲食时。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护摩而后食者。应预作食而出置之。先设供养所辨食已。然后应当起首念诵。献诸花药及诸饮食。当须念之。不应废忘。仍依本法。若言一时念诵。一时供养诸根药食。若言二时念诵。二时供养。若言三时念诵。三时供养。如是依法当速成就也。言团食者。又彼品云。或作种种胡麻团食。或作种种白糖食。欢喜团食。以如是等名为团食。具如诸文也。

    经。或于法中下至念诵真言。释曰。六明但作护摩。虽但作护摩。非不诵真言。故云亦须念诵真言也。

    经。若如是者下至法验易成。释曰。二明如是作时。法验易成如文可知。

    经。持诵之人不生瞋怒下至种种之相。释曰。此即第四谏作劝作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谏不应作事。次持诵了时下。二明劝应作之事。此即初也。谏不应作。总有八种。谓一不生瞋怒。乃至第十亦不分别种种之相。悉如文也。

    经。持诵了时下至为授教诲。释曰。二明劝应作之事也。总有五种。谓一持诵了时。应诵部尊主真言。二应诵部母真言。谓随所修部而诵其部尊主部母之真言也。三应无违部法。四过本数亦应无所畏。五诚心祈请。寻文可见。

    经。正念诵时下至心掏珠。释曰。此即第五怠忘勤慎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为謦欬等忘真言字。次将毕之时下。二明勤慎礼念。初亦为二。初明为謦欬等忘真言字。作洒净法。次明纵掏数珠有斯病至洒净始念。此即初也。謦字。枯鼎反。庄子昆弟亲戚之謦咳其侧。说文謦亦欬也。

    纵掏数珠下至心掏数珠。释曰。二明纵掏数珠有斯病至洒净始念。如文可知。

    将毕之时下至而作一礼。释曰。二明勤慎礼念。此即初也。文亦为二。初明申礼。次明安心净虑或想真言主。此即初也。申礼有三时。谓真言一遍。将毕之时。终复始时。珠一匝时。然一匝时。一观尊颜。而作一礼。更不烦记。

    经。念诵了已下至及其尊主。释曰。二明净虑或想真言主。悉如文也。

    经。三时念诵下至不增不减。释曰。此即第六一例三净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诚心作意遍数多少皆例一类。次明三时澡浴乃至除去萎花。此即初也。

    经。三时澡浴下至除去萎花。释曰。二明三时乃至去萎花也。

    经。应具三衣下至听以薰洒。释曰。此即第七备衣奉钵对也。分文为二。初明备衣。次明奉钵。此即初也。备衣四种。谓三衣。内衣。睡衣。浴衣。然律教不许以香熏衣。今为事劝进香薰洒净。故云听以薰洒也。

    经。献尊钵器三时洗挑。释曰。二明奉钵也。挑字。他尧反。撩也。撩理也。构取也。

    经。即除萎花续置新者。释曰。此即第八积功累德对也。分文为二。初明积功。次明累德。此即初也。谓除萎花续置新者是也。

    经。三时常读下至涂曼荼罗。释曰。二明累德。谓常读大乘。及作制多。涂曼荼罗者是也。

    经。先诵承事下至不得间断。释曰。以下第九无间简择对也。文亦为二。初明不得间断。次明简择。此即初也。

    经。若魔障着下至不应作数。释曰。二明简择也。分文为二。初明简择遍数。次纵欲数满下。二明简择成不成也。就初又二。初明不应作数真言。次摄心用行下。二明应为数真言。此即初也。文中而有七不应数。谓一魔障着。二病瘿身心。三不精放逸。四身心疲劳。五违节不依。六不浴持诵。七不浴护摩。如是时中所诵真言。不应作数也。

    经。摄心用行下至依法满数。释曰。二明应记为数真言。亦有四个记数真言。谓一摄心依法。二作护摩时。三念诵之时。四请召之时。于如是时所持真言。须记满数也。

    经。纵欲数满下至作皆不成。释曰。二明成不成也。文亦为二。初明简择不成。次若有依法下。二明简择成就。此即初也。事旨似前。今取不然作而不成。于义无妨。

    经。若有依法下至无有疑也。释曰。二明简择成就。文意可知也。

    经。若于八大灵塔下至最为胜上。释曰。以下第十上处上时对也。文亦为二。初明上处。次明上时。此即初也。八大塔者。如前分别。然此八塔。诸天卫护。故云最为胜上。行菩萨行处。亦复如是。故为上处也。

    经。或于正月下至亦为胜时。释曰。二明上时。若准上文。八月·腊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以为上成就日时。今文且举以示端耳。

    经。或于师主处下至而赐成就。释曰。以下第十一难破易破对。文亦为二。初先明速成就相。次当知此法下。二正明难易破相。此即初也。于速成就有五个事。一先经承事。便作念持。二真言主指授。依彼作念持。三供养增加。四或当时分更加精诚。是为速成就相也。

    经。当知此法下至说为坚固。释曰。二正明难易破相。文亦为二。初明易破相。次明难破相。此即初也。供养增加。及当时分。更加精进。是为此法悉地。虽真言主悦赐成就。其承事等。未圆满故。所得悉地。不久当坏。是为易破也。

    经。以是义故下至说为坚固。释曰。二明难破相。其承事等。既已圆满。所得成就以为难破。故云说为坚固也。

    经。先承事时下至插垂花枝。释曰。以下第十二备供除障对。文亦为二。初广备供养。次或取阏伽下。二明灌顶除障。此即初也。于此备供。且有四事。一应广供养。谓先承事时至诚尽力广设供养也。二日月蚀时及节日等复加献供诸神仙众。谓供养上下诸尊。三前等日加诸善事业斋戒等事。言善事业者。谓印塔印佛等善事业也。言等事者。即除斋戒所余布施持戒事也。四是日复加献供本明真言主。如文可知。

    经。或取阏伽器下至能除魔障。释曰。二明灌顶除障也。分文为二。初明灌顶除障。次明其灌顶日加献诸供养等。此即初也。

    经。或于其日下至并须加之。释曰。二明其灌顶日加献诸供养等中有四事。谓加献诸供养。并涂曼荼罗。及以作护摩。亦加燃灯等也。

    经。或有法中下至验见者。释曰。以下第十三上感下应对。文亦为二。初明总标。次前所伥像下。二别明上感下应之相。此即初也。

    经。前所伥像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别明上感下应之相。文亦为二。初明上感之相。次得成就时下。二明下应之相。此即初也。谓前所伥像及舍利塔等。忽然摇动。或光焰出。在文可见。伥字(云云)。

    经。得成就时下至成就相貌。释曰。二明下应之相也。成就相貌。且有十三。谓一身轻。乃至第十三于真言主深生敬仰。在文可见。钦字。去金反。敬也。

    经。先承事了下至及以护摩。释曰。以下第十四加供增念对。文亦为二。初明先承事了加供本尊及以护摩。次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诵。此即初也。

    经。先承事法下至悉地念诵。释曰。二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诵。如文可知。

    经。复先求愿下至不应移处。释曰。以下第十五梦警现罚对。文亦为二。初明若于梦中警界。不移先承事处应作悉地念诵。次若不依前念诵下。二明若不依前念诵应作治罚。初亦为二。初明不移先处应作悉地念诵。次明为有诸难若移去者。至所住处复作承事。然复应作悉地念诵。此即初也。

    经。有诸难事下至悉地念诵。释曰。二明为有诸难若移去者。至所住处复作承事。然复应作悉地念诵也。

    经。若不依前下至先作承事。释曰。二明若不依前念诵应作治罚也。文有三事。谓初明应作治罚。次取部尊主等者。是明治罚真言也。若离此等者。谓若不能尔。还如前说。先作承事也。

    经。正念诵时下至而念诵之。释曰。以下第十六忏过罚过对。文亦为二。初明忽然错误。诵余真言。诚心忏过。次忽于秽处下。二明若于秽处诵本真言。应须治罚。此即初也。正念诵时等者。是举错误。若知错误。即应忏过。故云既知等也。由放逸等者。谓忏过之辞。若忏过以后。即复须始念。故云复须从始而念诵之。

    经。忽于秽处下至真言七遍。释曰。二明若于秽处诵本真言。应须治罚也。诵部尊主真言者。即是治罚所用真言也。

    经。半月半月下至真言增力。释曰。以下第十七内服外除对。文亦为二。初明内服五净。次念诵之时像现下。二明外除魔障。初亦为二。初略明服五净法。次佛部五净真言下。二广明服五净法。初亦为三。初明一日不食应服五净。次明真言加持。然后服之。三明五净功能。初即初也。

    经。诵五净真言下至然后服之。释曰。二明真言加持。然后服之。

    经。服此五净下至真言增力。释曰。三明五净功能。谓食得清净及真言增力也。

    经。佛部五净真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诃(六)。释曰。二广明服五净法。方文为四。初明加持所用真言。次取黄牛乳下。二明加持五净法。次后面向东下。三正明服五净法。次当服之时下。四明禁忌。此即初也。中有三部五净真言。寻文可知。

    经。取黄牛乳下至一百八遍。释曰。二明加持五净法也。中有三事。初五净各别加持真言一百八遍。和置一处。次复百八遍。以波罗舍中盛之。或乳树叶。或阏伽器。次复以茅草揽诵真言一百八遍也。

    经。后面向东下至如药升合。释曰。三正明服正五净法。

    经。当服之时不应致语。释曰。四明禁忌。譬如世药服之以后。必有禁物。此亦复然。若语善恶。其验难得。是故禁之。

    经。念诵之时下至亦是魔作。释曰。二明外除魔障。文亦为二。初明简择魔事即退去之。次若见恶梦下。二明见恶梦相即除灭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初先简敌。次即诵部尊主等者。是即退去之法也。或出语言等者。是简择之。此亦有二。谓与本法异。及劝作恶事。当知皆是魔作。复用前法应除灭之也。

    经。若见恶梦下至不可念诵。释曰。二明见恶梦相即除灭之。文亦为二。初明若见恶梦。即诵部母。而应灭除。次明若不先诵不可念诵。此即初也。

    经。若不先诵下至不可念诵。释曰。二明若不先诵不可念诵。如文可悉。

    经。若念诵时至若增无过。释曰。以下第十八数减数增对。在文可见。

    经。如上所说下至不可得也。释曰。第三明总结。此即大段第二念诵次第而有三中。第三总结也。

    增威品第二十一

    增者增益。威者神威。谓异真言截断其威。或真言损益。或被罗截。真言不行。或被系缚真言。或异真言递相交杂。或真言字缺。或真言字增。如是等患。尽皆除去。而得增威。今此品二说此增威法。故云增威品也。

    经。复次今说增益神威下至而速成就。释曰。此品。大段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诸供养。重作护摩。增益神威。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即答云何试真言也。澡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诚心试慎。所持真言增益神威。故云试真言。又防患备豫为试诵。令真言防断威等一切恼患。而得增威自在之豫。又令行者警起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先具香水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次第下。三明总结。此即初也。谓标说增威之法。言神者。精气幽明不测。谓之神也。言威者。威德有威而可爱。谓之威也。谓增益真言难思威德也。言欢喜者。欢乐喜乐。乐谓作诸法则。令所奉尊发生欢乐。故云令使欢喜。又神威并欢喜。兼通真言。及以本尊。是故云也。若增神威。既生欢喜。行者所求。早得成辨。故云所持真言而速成就也。

    经。先具香水下至加诸供养。释曰。二正明增威之法。分文为三。初正明增威法。次作此等法下。二明依作法则真言增威。次诸护摩中下。三明重作法则。就初为二。初明献诸供养。次复作护摩下。二明作护摩。初文为四。初明澡浴加供。次复取苏摩那下。二明奉献花。次献涂香下。三明献涂香烧香等。次复献饮食下。四明献饮食。此即初也。有两个事。谓香水澡浴及上时日加诸供养。言上时日者。年有好月。月有好日。是为上时日。具如时分品所说也。

    经。后取苏摩下至奉献本尊。释曰。二明奉献花。言字数多少者。谓字数若多。减其遍数。字数若少。增其遍数。而加持之也。

    经。次献涂香下至奇香气者。释曰。三明献涂香烧香等也。奇香气者。谓非常涂香烧香者。又复涂香烧香以外奇香气者也。

    经。复献饮食下至沙糖及酪。释曰。四明献饮食也。

    经。复作护摩下至或复三晨。释曰。二明作护摩。分文为二。初明三度护摩。次此三既了下。二明二度护摩。此即初也。其所供物。各各不同。如文可悉。

    经。此三既了下至而作护摩。释曰。二明二度护摩。其供物各异。意亦可见也。

    经。作此等法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二明依重作法则真言增威也。

    经。诸护摩中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三明重作法则。文亦为二。初明所说药草随取其一而作护摩。次复取诸香下。二明作本尊形而献花香。此即初也。然诸护摩所用药草。其数繁多。随取其一而作护摩。真言欢喜而得增威。是故云也。真言是即法然道理。赞之不喜。毁亦不忧。何故今云真言欢喜而得增威。然实如所言天然道理。不当忧喜。虽然违者得罪。顺者获福。而今且随获福之义。故云真言欢喜也。

    经。复取诸香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二明作本尊形而献花香。分文为四。初明依作尊形献供持念而得增威。二明安置尊形法则。三明昼夜供养。四明法事了时所作。此即初也。

    经。作此尊形下至诸草叶。释曰。二明安置尊形法则也。

    经。非直昼夜亦献之。释曰。三明昼夜供养也。

    经。法事了时下至送置大河。释曰。四明法事了时所作也。

    经。如上次第下至速赐悉地。释曰。大段第三。明总结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六

    元庆八年八月十三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七

    本尊灌顶品第二十二

    令真言主增加威德故。作灌顶故。云本尊灌顶也。玉呬经云。凡蒙灌顶。诸佛菩萨及与诸尊。并持真言行菩萨等。皆悉证明加被护念。圣观自在及执金刚所有真言。皆悉成就。一切天神不能损害皆悉恭敬。在生死中不堕恶趣。不生贫家及不具足。人所污嫌。恒忆宿明。多饶资财。具戒端正。常生人天。恒遇佛世。于其菩提心不退转。具大福德。不久出生死苦海。当得无上菩提之果。其灌顶者。具如是等无量功德。凡入曼荼罗。必有四种灌顶。一者除难。二者成就。三者增益己身。四者得阿阇梨位。今此品中所说灌顶。是即成就义。兼除难及以增益。义旨可知也。

    经。复次先承事下至故应灌之。释曰。此品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真言主。即答云何作灌顶。分文为三。初明总标。次取以金瓶下。二正明灌顶。次先承事者下。三明先承事灌顶。此即初也。若真言主增加威德。能令行者速成悉地。故须灌之。具在后文。

    经。取以金瓶下至或乳树枝。释曰。二正明灌顶。文亦为四。初明灌顶具度。次用部尊主下。二明正灌顶。次灌顶既了下。三明献种种供具等。次如是作者下。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此即初也。中有四事。一所用瓶。谓金瓶等。二所盛物。谓香水及五宝花叶香与谷。涂香或末香。三新帛系瓶。四插诸树枝也。插字。楚洽反。刺也。亸字。丁可反。厚也(云云)。

    经。用部尊主下至真言主顶。释曰。二明正灌顶也。分文为二。初明灌顶。次明作其形像。此即初也。金刚诀云。或有五相灌顶之法。一者光明灌顶。谓诸菩萨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顶。谓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种子灌顶。谓部尊字门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顶。谓部主所执持印契加持。五者句义灌顶。谓部尊真言及思中义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想念运用。加持自他。今此所说义。当第二甘露灌顶。而其意兼余四。思准知之。

    经。应用金作下至而灌顶之。释曰。二明作其形像也。

    经。灌顶既了下至并加念诵。释曰。三明献种种供具等也。中有四事。一献供花香等物。二诸缨络种种供具。三作护摩。四加念诵也。

    经。如是作者下至速得悉地。释曰。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

    经。先承事者下至而灌顶之。释曰。三明先承事灌顶。文亦为三。初明念诵之时应灌本尊。次或自浴了下。二明自浴了时复应灌本尊。次或时用乳下。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顶。此即初也。取阏伽器。以实诚心标灌尊想。而灌顶之。故云取阏伽等也。

    经。或自浴了下至不应废忘。释曰。二明自浴之时复应灌本尊。

    经。或时用乳下至速得满足。释曰。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顶。若先承事时。不至诚殷勤。其所求悉地。无由得成就。设使虽得悉地之果。而其悉地不久灭怀。若承事时。如法苦行。所求之愿。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祈请品第二十三

    上好时日。澡浴清净。除诸垢秽。广设供物献真言主祈请前相所求之愿。速得成就。故云祈请品。

    经。复次广说祈请法则。释曰。此品及受真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真言主及师主分付。而念诵者速得悉地。即答云何当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于此受休而有二义。一者祈请真言。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诵法。即此品意也。二者随阿阇梨处。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诵法。即后品意也。今就祈请真言主。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于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广说祈请法则。次祈请范则下。三明总结此即初也。若不祈请本真言主而作念诵者。必致错谬。终无所得。故说祈请也。

    经。于白黑二月下至着新净衣。释曰。以下二正明广说祈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广说祈请法则。次取阇底花下。二明重祈请法则。初文为二。初明广说祈请法则。次于其梦中下。二明正见悉地前相。就初为三。初明取好时日而作祈请。次后于暮间下。二明如法供养本真言主。次用白㲲缕下。三明思念真言主祈请得进止。初亦为二。初明就白黑二月及日月蚀时。简择好时日。而作祈请。次离此晨日下。二明单用白月而作祈请。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好时日。谓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蚀时也。二不食。谓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食也。三澡浴及净衣也。

    经。离此晨日下至而祈请之。释曰。二明单用白月而作祈请也。谓舍前所说白黑及蚀时。而单取白月。诵寂灾真言。而作祈请法。故云离此晨日等也。

    经。后于暮间下至本真言主。释曰。二明如法供养本真言主也。分文为二。初明奉献种种供养。次先取牛苏下。二明护摩供养。就初为五。初明如法供养。次复献阏伽下。二明奉献阏伽。次用阇底花下。三明奉献花。次又广献食下。四明广献食。次以忙攞下。五明花鬘供养。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汤水真言。澡浴清净。二洒沾五处。谓加持水洒沾五处。三如法供养本真言主。广设真心诸供具等。故云如法供养也。

    经。复献阏伽下至一百八遍。释曰。二明献阏伽。如文。

    经。用阇底花下至持奉献之。释曰。三明奉献花如文。

    经。又广献食下至食中加酪。释曰。四明广献食也。

    经。以忙攞底花作鬘供养。释曰。五明花鬘供养也。

    经。先取牛苏下至一百八遍。释曰。二明护摩供养中有二种护摩。如文。

    经。用白毡下至念真言主。释曰。三明思念真言主祈请得进止。分文为二。初明思念真言主祈请得进止。次得进止下。二明得进止已住想念尊形。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白毡缕七结。二随左肘上。三右胁卧念真言主。悉如文也。

    经。得进止已下至想念尊形。释曰。二明得进止已住想念尊形也。中有四事。一得进止已随意而住。二安置茅座。三上敷散花四想念尊形也。

    经。于其梦中下至作持诵法。释曰。二明正见悉地前相也。有四十三相。一者于其梦中见自部主。乃至第十或见他来恭敬供养。第十一或见登山峰上。乃至第二十诸余等。第二十一或乘飞鹅。乃至第三十车乘若离为二今且依合。第三十一诸宝物等。乃至第四十得数珠也。薰馥自身。或澡浴清净。及身带璎珞。加此等三。为四十三也。

    经。取阇底花下至自当现相。释曰。二明重祈请法则。文亦为三。初明供养花香祈请。次又取乌施啰下。二明作像供养祈请。次复于白黑下。三明好日广作供养并作护摩祈请。此即初也。若加持阇底花。复加持白檀香。而以供养。梦本真言主自当现相。具在文也。

    经。又取乌施罗药下至速得现相。释曰。二明作像供养祈请也。其作形像。及供养法。在文可知也。

    经。复于白黑二月下至速见前相。释曰。三明好日广作供养并作护摩祈请也。七胶香者。谓乾陀啰娑香。萨阇罗娑香。安悉香。苏合香。薰陆香。设落翅香。室唎[口*(友-又+乂)]瑟吒迦香也。五坚香者。谓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罗香。天木香也。如是七胶及五坚香。一一香等。一诵真言。一作护摩。遍数在文。更不烦记。

    经。祈请范则下至不有疑也。释曰。三明总结也。谓若依此作。于得成就。速见前相。不可致疑也。

    受真言品第二十四

    受者谓受得也。真言者谓所受密言。梵称陀罗尼。唐亦名总持也。义赞云。或有四种法。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种持。多依显教大乘教中所说也。法持者。由得此持。摧灭一切杂染之法。证得清净法界等流教法。义持者。由得此持。于一字义中。悟百千无量修多罗行。宣说逆顺自在。三摩地持者。由此持故心不散动。三昧现前悟无量百千三摩地门。悲增菩萨故于六趣以显受生。不被烦恼随烦恼坏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证五神通。成就利乐无边有情。文持者。由此文持陀罗尼。成就所闻所诵一切契经。于一切如来诸菩萨所闻百千无量修多罗永不忘失。其真言亦具四义。真者真如相应。言者真诠义。四义者。法真言。清净法界以为真言。义真言。胜义相应一一字中有实相义。三摩地真言者。由瑜伽者用此真言。于心镜智月轮上布列真言文字。专注心不散动。速疾证三摩地故。名三摩地真言。文持真言者。从唵字至娑嚩诃。于其中间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为真言亦云密言。亦具有四义。具如彼说。今此品中具说受得此等真言秘密法则。故云受真言品也。

    经。复次广说受真言法。释曰。此品。犹尚第十一明答云何当受付。有二义中。第二随阿阇梨处。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诵法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双膝着地下。二明广说受真言法。此即初也。

    经。双膝着地下至随意诵之。释曰。二明广说受真言法。分文为五。初明入曼荼罗受真言法。次先入曼荼罗下。二明入曼荼罗已后于余时受真言法。次若于弟子处下。三明受先诵持真言之法。次或复有人下。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真言。次受真言者下。五明供养承事。此即初也。而有六事。一双膝着地。谓长跪也。二阿阇梨处。广作布施。三手捧妙花。四发殷重心。五于阇梨处三遍口受。六若真言多诵不得者。用纸叶等抄写诵之。在文可知。

    经。先入曼荼罗下至如前受之。释曰。二明入曼荼罗已后。于余时受真言法。文亦为二。初明于良日时如前受之。次复以新瓶下。二重明受真言法。文亦为二。初明择良日时如前受之。次明如是正受真言功能。此即初也。如前受之者。即指品初文意也。

    经。如是正受下至亦得成就。释曰。二明如是正受真言功能文意可知。

    经。复以新瓶下至广作供养。释曰。二重明受真言法。分文为四。初明严净新瓶。次阿阇梨先取下。二明阿阇梨勤求圣众谛听。次经满三日下。三明令其弟子受真言式。次若更别诵下。四明更不可诵诸余真言。此即初也。而有五事。一用新瓶无病。病谓损破等。并诸瑕疵。二置诸花叶七宝五谷。三不着水。四作至诚心。五广作供养也。

    经。阿阇梨下至如灌顶法。释曰。二明阿阇梨勤求圣众谛听。文亦为二。初明抄写诸真言主名。置于瓶中次作此法时下。二明妙写诸真言名置于瓶中。此即初也。抄名置中。及以庄严供养。在文可见。

    经。作法此时下至圣众谛听。释曰。二明抄写诸真言名置于瓶中也。而有四事。一经日不食。此事亦通前段意也。二暮间抄写。置于瓶中。三献以五供。四以本真言而作护摩。言广作勤求等者。总冠诸事也。

    经。经满三日下至速得悉地。释曰。三明令其弟子受真言式。而有六事。一经满三日。令其弟子洗浴身体。二香馥手着茅草指环。三持诵百八遍。加持其瓶。四并以香熏。五倾心作礼。六令取一叶已。复重顶礼。言如是受等者。是且显示法则功能也。

    经。若更别诵下至退失悉地。释曰。四明更不可诵诸余真言。若诵余真言。所受真言不成就故也。

    经。若于弟子处下至当得悉地。释曰。三明受先诵持真言之法。分文为二。初总明若师主授与自所持悉地真言如法应受。次先于真言主处下。二别明师主弟子授受法则。此即初也。师主先诵持故。弟子若受得者。不久当得所求悉地。是故云也。

    经。先于真言主处下至来授与之。释曰。二别明师主弟子授受法则。文亦为三。初明师主授与法则。次弟子应言下。二明弟子受得法则。次如上所说下。三明法则功能。初亦为二。初正明授与之式。次复作是言下。二明重愿照知。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启请陈表。二愿作加被速赐悉地。三手捧香花诵一百八或一千遍。四便呼弟子正授与之。

    经。复作是言下至为作悉地。释曰。二明重愿照知。谓愿真言主照知赐作悉地也。

    经。弟子应言下至而不废忌。释曰。二明弟子受得法则也。我于今时已受明王者。是明受也。誓从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废忘者。即是持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受法亦然。释曰。三明法则功能也。如上所说乃至不得悉地者。是明前入曼荼罗受真言等法则功能也。对得显失故云离此受者不得悉地也。如此受得等者。是约授与师主自所持悉地真言。显示功能也。先即悉地。是故虽不先承事。而决定成就。言悉地药等受法亦然者。谓于成就药等真言。亦有是事。以此类彼。故云亦然。斯且约便说耳。

    经。或复有人下至便得成就。释曰。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真言也。谓先承事已。未作悉地念诵。以真言回授与人。由先承事前既作已而受得者。但作念持。便得成就也。

    经。受真言者下至如是行施速得悉地。释曰。五明供养承事。文亦为二。初广明所奉之物。次广说如上下。二明结示。此即初也。于中花果等二十六种。是施依报也。革履者。革字。居核反。皮也。履字。即𩋀字也。所猗所解二反。鞮属也。或为躧字。舞履也。革履也。乃至自身等者。是施正报也。除二十六种。更有余施故云乃至。于施自身。而有四事。一奉施自身。为仆所使。二久经承事。不惮劬劳。三合掌虔诚。四珍重奉施。如是行施。速得悉地。如文可知。

    经。广说如上下至真言妙句。释曰。二明结示也。

    满足真言品第二十五

    满者圆满。足者具足。持诵之人。于其梦中。见真言主身诸支分增加减少。或见与常所受持异。或字数不同。即便依法作满足法。于其梦中。本尊示相。令真言字无增减失。圆满具足。故云满足真言品也。

    经。复次持诵之人下至作满足法。释曰。今品第十二明依梦所见知所受持真言增减真言殊异。作满足法令其满足。即答云何字得圆也。分文为四。初明依梦所见知所受持增加殊异。次先以纸叶下。二明作满足法次。如是启已下。三明本尊示相楷定。次作此法时下。四明结劝。就初为二。初明依梦知真言字增加减少。次或见真言下。二明见真言与所持异。或加或减。此即初也。谓准支分。知字加少。及且劝修也。

    经。或见真言下至满足之法。释曰。二明见真言与所持异。或加或减也。前知文字加少。今见真言殊异。或见名加。或见句减。既句加减。字数亦异。故云不同。言心便生疑等者。是且劝作补助法也。

    经。先以纸叶下至应作护摩。释曰。二明作满足法也。文亦为二。初明稀写真言如法供养。及作护摩。次布茅草下。二明布铺作札启请助护。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先以纸叶牛黄稀写所错真言。二如法供养明王与真言。三卫护已置真言主座。四复取乳木而作护摩。求明王助。言空苏者。谓但用苏以为供养也。稀字。欣衣反。疏也。疏通也。又疏治也。

    经。布茅草铺下至加助卫护。释曰。二明布铺作札启请助护。如文可知。铺字。普胡抚俱二反。陈也。布也。

    经。如是启已下至指受满足。释曰。三明本尊示相楷定。而有二事。一于茅草上头面东卧。二于其梦中本尊示相。此亦四事。一牛黄所写纸叶之上。有加有减。即本尊还以牛黄题往。字数满足。二乃至加减点画。亦皆楷定。是约点也。三若真言不错。但云不错。四若真言满。于其梦中指受满足也。

    经。作此法时下至为除魔故。释曰。四明结劝。若不卫护。恐为摩得便。是故结劝也。

    增力品第二十六

    增者增加。力者威力。更作护摩。及以妙好涂香花等奉献本尊。令真言力得增加故。今此品中。陈说此事。故云增力品也。

    经。复次谓欲增加威力。释曰。今此品是第十三陈说增加真言威力。即答云何得增益。分文为三。初标所乐欲。次应作护摩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所说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谓持诵者。若有思欲令真言威力陪常增加。作增威法也。

    经。应作护摩下至娑阇啰娑。释曰。二正明增威法。分文为五。初明应作护摩。次或于山间下。二明或常服五净。取本部花。奉献本尊。次妙好涂香下。三明涂香花等经日供养。次或用坚木下。四明或用坚木经日供养。次或时供养下。五明或时供养迦弭迦食。此即初也。中有六个护摩之法。在文可见。言各各别作者。或时乳苏蜜等而不用和。一一别作。故云各各别作也。

    经。或于山间下至奉献本尊。释曰。二明或常服五净。取本部花。奉献本尊也。所修本法不离三部。每部花别。又随事花别。是为本部花。言五净者。如前说也。

    经。妙好涂香下至增加威力。释曰。三明涂香花等经日供养也。

    经。或用坚木下至增加威力。释曰。四明或用坚木经日供养也。

    经。或时供养下至亦增威力。释曰。五明或时供养迦弭食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增加威力。释曰。三明结劝。

    护摩品第二十七

    言护摩者。是西天语。此即焚烧义也。护摩两种。谓外及内。外护摩者。谓但周备世间火法薪木。苏蜜。食物众具。无有本初猛利之火。大悲甘水。大般涅槃种种饮食等。是为外护摩也。内护摩者。谓以智火除业生等也。从业受生。从生复造业。轮转无已。今言护摩者。正是净除此业。令得清净法生也。如彼世间火。烧物成灰烬。今此则不然。以猛利大智烧一切烦恼。如劫烧之火无有于遗烬。三处同一体。火坛即护摩。护摩即己身。己身即火天。火天即大日。身口意和合。三平等无异。具足于三身。量周遍法界。不生亦不灭。离言离言相。生与于无生。无非大日尊。入于猛利智。焚烧业烦恼。无明株杌等。不复有遗余。次观菩提心。沐以大悲水。当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洒于十方刹热恼诸众生。滋长菩提芽。次第生诸字。即此名法身秘密内护摩。今此品中备此两意。陈说其事。故云护摩品也。

    经。复次广说下至速得悉地。释曰。此品及备物品。第十四明为令持诵者速得悉地。说护摩法并辨备诸物。此即答云何作呼摩种种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于中此品答作呼摩种种次第法用。后备物品答以何物等也。能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后意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于尊像前下。二正明说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尊像前下至依法作之。释曰。二正明护摩法。文亦为二。初明作炉及置供物。次坐茅草座下。二明正修护摩法文亦为二。初明作护摩炉。次乳木等下。二明置供物等。此即初也。文有四事。一作方炉。二作圆炉。肘量深浅。并在文说。三若在房室。出外作炉。四随其事业。依法作之。言事业者。谓寂灾增益等也。顿字缘字。

    经。乳木等物下至洒诸物等。释曰。二明置供物等也。辨事真言。名为诸事真言。余如文也。

    经。坐茅草座下至烧乳木火。释曰。二明正修护摩法。分文为四。初明约大抵作护摩法。次以沉香木下。二明且别约增威等作护摩法。次复观本真言下。三明作念诵。次复作供养护卫下。四明都了发遣之法。初亦为三。初明启请洒净等。次既烧火已下。二明请召供养。次所护摩木下。三明所护摩木及博食等。此即初也。而有七事。一坐茅静虑。二捧水启请。三倾水洒炉。四以华献主。五诵真言印。而以除秽。六洒真言水。以为卫护。七燃乳木火也。

    经。既烧火已下至三度洒净。释曰。二明请召供养。文亦为二。初明请召供养火天。次次洒本尊下。二明请召供养本尊。初亦为四。初明奉请火天。次取净五谷下。二明奉祀火天。次祀火天食下。三明奉祀已了标想送天置于本座。次后诵计利下。四明复净其火。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奉请火天辞。谓我今奉请乃至受纳护摩。二请召火天真言。三召火天已。三度洒净真言。同上者。上文既有请召火天真言者是也。

    经。取净五谷下至真言同上。释曰。二明奉祀火天也。

    经。祀火天食下至置于本座。释曰。三明奉祀已了标想送天置于本座也。

    经。后诵计利吉里下至皆应如是。释曰。四明复净其火。如上法则。通诸护摩。故云一切护摩皆应如是。

    经。次请本尊下至护摩之食。释曰。二明请召供养本尊。若于炉坛亦不失本位。故云安住本座等也。愿尊垂受护摩之食者。是奉请辞。然其本尊真言及印。随念诵者所奉不同。斟酌可知。若具说者。应如前说供养本尊标想送尊洒净火等。准前可知故不说也。

    经。所护摩木下至阏说替那木。释曰。三明所护摩木。及搏食等。文亦为二。初明所护摩木。次先出博食下。二明所护摩搏食。初亦为三。初列所护摩木名。次此十二种木下。二明用木法则。次作扇底迦等下。三明随所作法分辨其木。此即初也。是即总列所用木名。随所修法而分用耳。

    经。此十二种木下至掷于炉内。释曰。二明用木法则。而有七事。一所用木量。二湿润新采者。三条端直者。四观其上下。一向置之。五香水得洗。六细头向外。粗头向身。七苏榅两头。掷于炉内。榅字乌困反。没也抽也。

    经。作扇底迦下至各依本法。释曰。三明随所作法分辨其木。既总列木。恐致滥用。故云作一一法时各依本法也。

    经。先出搏食下至先应取用。释曰。二明所护摩搏食。文亦为二。初明先出搏食而作护摩。次如念诵时下。二明置于双手法式。此即初也。未作护摩前设搏食。当至其时。作护摩事。故云先出撕食。具如前说。搏字(云云)。

    经。如念诵时下至亦应如是。释曰。二明置于双手法式。谓准念诵时。此亦应如是。

    经。以沉香木下至真言威力。释曰。二明且别约增威等作护摩法。文亦为三。初明增威护摩法。次为欲成就真言下。二明作成就真言护摩法。次先作阿毗下。三明护摩初后法式。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沉香木护摩。二安悉和苏护摩。三空用萨阇啰娑护摩。如文可知。

    经。为欲成就真言下至作护摩。释曰。二明作成就真言护摩。分文为五。初明先请部尊主。次请本尊。然后作护摩。二明先用部母护卫本尊。次护自身后作护摩。三明若作法了时增真言力故念部心真言。四明三时用杓法则。五明若法了时。真言阏伽而供养之。此即初也。

    经。为欲成就下至乃作护摩。释曰。二明先用部母护卫本尊。次护自身。后作护摩也。

    经。为欲成就下至部心真言。释曰。三明若法了时。增真言力故。今部心真言也。

    经。为欲成就下至应用小杓。释曰。四明三时用杓法则也。

    经。为欲成就下至亦应如是。释曰。五明若法了时。真言阏伽。而供养之也。

    经。先作阿毗下至扇底迦法。释曰。三明护摩初后法式。此即护摩初法式也。先作阿毗。次作补瑟。后作扇底。是且约作扇底迦法。若作补瑟征迦。先作阿毗遮噜迦后作补瑟征迦。若作阿毗遮噜迦者。不用余法。而独作之也。

    经。护摩了已下至如是三度。释曰。二明护摩了后法式。文亦为二。初明护摩了真言净水。巡散炉中。次护摩都了。所残谷等。用祀火天。此即初也。

    经。护摩都了下至而作护摩。释曰。二明护摩都了。所残谷等。用祀火天。而有六事。一复启火天。重受余供。二如法供养。三退还发遣。四列愿。五去降临字。置退还字。是谓教前请召真言加退还辞。六所残余谷等。用祀火天。而作护摩也。

    经。复观本真言下至而念诵之。释曰。三明作念诵也。字数多少。如前释也。

    经。复作供养下至如法发遣。释曰。四明都了发发遣之法。谓作事都了。更作五供养法。奉献阏伽。护卫本尊。及护己身。并作发遣等(云云)。

    备物品第二十八

    备者具也。物者物类。谓为成辨所乐事故。先预备具所用物类。然今此品中。说为欲成就诸真言故。先普辨备诸相应物。然后作先承事法及念诵法。故云备物品也。

    经。复次广说诸成就支分。释曰。此品为答前问中云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谓欲成就下。二明广说诸成就支分。次如上所说种种诸物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前虽陈说诸成就法。而未广说相应物色。若不说者。恐所作法不速成就。是故标云复次广说诸成就支分也。

    经。谓欲成就下至作先承事法。释曰。二明广说诸成就支分。文亦为二。初明先当备诸杂物。后应作法。次所谓诸杂涂香下。二正明列诸物名。初亦为二。初明先备诸物。应作先承事法。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应念诵。此即初也。

    经。若已先承事者次应念诵。释曰。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应念诵。如文可悉也。

    经。所谓诸杂涂香下至数珠。释曰。二明列诸物名。谓诸杂涂香·诸杂烧香·五种坚香·七种胶香·白芥子·毒药·盐·黑芥子·胡麻油·牛苏·铜瓶·铜碗·五谷·五宝·五药等。具在本文。更不烦述。言紫檀护净者。即紫檀香泥等也(云云)筐字。去狂反。惟筐及筥也。传曰。方言筐。圆曰筥。筥箱也。采字取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及广念诵。释曰。三明结劝也。

    成诸物相品第二十九

    前品物是成诸真言之所用物。今言物者。是谓真言所成就物也。今此品中。得法验已。成就相应诸物之相。故云成诸物相品也。

    经。复次我今下至真言悉地。释曰。此品。第十五明得法验已成就诸物。即答云何成药相。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所谓真陀摩尼下。二正明说成就诸物法。次随意所作下。三明结示。此即初也。凡所成就物。无不依能成。必依三部法。而获得悉地。故云成就物依是三部等也。

    经。所谓真陀摩尼下至雌黄刀。释曰。二正明说成就诸物法。文亦为二。初明成就七物之法。次若欲成就佛顶法下。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初亦为二。初明七物。次言七物者下。二明历一一物说成就法。初亦为四。初明列七物名。次此等七物下。二明七物功能。次佛部下。三明三部胜力。次于三部中下。四明所获悉地。此即初也。

    经。此等七物下至况余世事。释曰。二明七物功能也。然随行人之所乐。而得九品之悉地。故云能令种种悉地成就也。言福德等者。举上况下。谓如来因位福德智慧。六度万行一切善品。无不增益。乃至证得无上法王究竟之法。何况余事也。

    经。佛部下至胜上成就。释曰。三明三部胜力。彼等七物。所以有此广大功能者。由此三部真言秘密胜力加持。故云三部真言皆有如来胜上成就也。

    经。于三部中下至为上悉地。释曰。四明所获悉地。譬如巧色摩尼随人所求雨种种宝。三部真言。亦复如是。随顺行人之所乐求。授与一切悉地成就故。云随受持者。于上悉地而有多种。或得持明仙。乘空游往。成就五通。或得诸漏断尽。或得辟支佛地。或证菩萨十地。或得成佛。今文且举其一悉地。故云具获五通为上悉地也。

    经。言七物者下至作台图样。释曰。二明历一一物说成就法。分文为六。初明成就真陀摩尼法。乃至六明成就刀法。于此文中。未见成就贤瓶之法。故但六也。就初成就。而有三事。一法验成已。而作金台。或用银作。其量庄严。在文可见。二其珠用红颇璃或好水精。三夜中念诵作台图样也。

    经。若欲成就雨宝下至种种杂宝。释曰。二明成就雨宝法。而有二事。一法验成已。而但诚心。二五由旬内。能雨杂宝也。

    经。若欲成就伏藏下至其藏无尽。释曰。三明成就伏藏法。文有三事。一法验成已。但诚其心。二随所念处。伏藏发起。三济给贫乏。其藏无尽。费字。孚味反。费犹损也。又费犹惠也。广邪费耗也。

    经。若欲成就轮下至速得悉地。释曰。四明成就轮法。若准上文。应云法验成已但当诚心。文中阙略。下文尔也。文中但有作轮之法。谓镔铁作轮。其形量辐辋等。具如文也。镔字金名。辐福音。车辐也。辋罔音。车辋。又作棢(云云)。掾缘。铦利也。

    经。若欲成就雌黄下至是为上好。释曰。五明成就雌黄法。取两种喻。譬其光色。如文可悉。

    经。若成就刀下至[木*桒]施鸟𣭔。释曰。五明成就刀法。但指物体。而有四种事。一量长两肘。二齐阔四指。三无诸瑕病。四其色绀青也。[木*桒]字。𣭔字(云云)。

    经。若欲成就佛顶下至颇胝迦宝。释曰。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分文为十六。初明成就佛顶法。乃至二十八明成就吠多罗法。此即初也。文中但举所成物体。今约此物。明其事数。下亦例知。文有三事。一金作佛顶。犹如画印。二安置台上。三其台枨用萨颇胝迦宝也。枨字。宅衡反。门捆上木近边者也。郭璞曰。门两旁木也。又曰。枨柱两相随也。

    经。若欲成就莲花下至栴檀木作。释曰二明成就莲花法。文有三事。一金作八叶。二两指一磔手。三或用银铜白栴檀作也。

    经。若欲成就拔折罗法下至金银熟铜。释曰。三明成就拔折罗法。文有四事。一好镔铁作拔折罗。二长十六指。三两头各作三股。四或紫檀木。或三宝作也。

    经。若欲成就雄黄下至能成上事。释曰。四明成就雄黄法。文有三事。一色如融金。二块成分片。三复上有光也。隗字。口溃口回二反。

    经。若欲成就牛黄下至为上。释曰。五明成就牛黄法。如文可知。

    经。若欲成就刈哩迦下至上好。释曰。六明成就刈哩迦药法也。

    经。若欲成就素噜(二合)多安膳下至上好。释曰。七明成就素噜(二合)多安膳那药法也。蚯字。去牛反。字书蚯蚓螼螾也。蟮亦蚯蚓也。

    经。若欲成就白㲲下至染之。释曰。八明成就白㲲布法也。

    经。若欲成就护身下至或缕全合。释曰。九明成就护身线法。文有三事。一取白㲲缕细。二三合为股。复三股合索。三童女合捻。皆须右合。或缕全合也。捻两指合面搌物也。

    经。若欲成就花鬘下至作鬘。释曰。十明成就花鬘法也。

    经。若欲成就牛粪灰下至龙脑香用。释曰。十一明成就牛粪灰法。文有二事。一兰若牛粪烧作白灰。二和龙脑香用也。

    经。若欲成就木屐下至安其盖。释曰。十二明成就木屐法。亦有二事。一室唎钵㗚尼木作木屐。二上安其盖也。屐字。渠戟反䋀也屩也。谓今有齿者也。

    经。若欲成就伞盖下至作其茎。释曰。十三明成就伞盖法。亦有二事。一以孔雀尾作。二以新端竹而作其茎也。

    经。若欲成就下至随意而作。释曰。十四明成就弓箭等七物法也。枪字。千羊反。苍颉篇。亦木两头锐也。槊戟类。棓字。雹讲反。大杖也。又补后反。

    经。若欲成就世间鞍马下至如是制作。释曰。十五明成就世间鞍马等七物法也。行人所乐。种种不同。不能具载。故总举云诸余物等。若本法中。有制作法。依彼应作。故云或依本法如是制作。

    经。若欲成就吠多罗下至而作成就。释曰。十六明成就吠多罗法。此是成就犹未烂坏尸骸法也。瘢字。薄兰反。苍颉篇瘢痕也。

    经。随意所作下至方作此法。释曰。三明结示也。

    取物品第三十

    若不依法取所成物。徒费功夫。空无所得。若随所说。得其所须。真言有感。速得悉地。今此品说择好时日。而取其物。故云取物品也。

    经。复次我今说取物法。释曰。此品第十六明简好日时。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受药相也。受字捕也。义当自取。又取犹受也。意当属他而受取也。谓取成就物。或任意自取。或随他卖得。故云受也。所言药者。即所成就诸药物等。又所成就物非但是药。或是刀。轮。或颇璃。水精。或诸余物。若于此等而得悉地。身心诸病。皆悉除灭。自他所乐。咸皆满足。故名为药。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取物法。次其所诸物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

    经。白黑二月下至而取其物。释曰。二正明取物法。文亦为五。初明择时日取其物。次于念诵时下。二明念诵得警界取。次或澡浴下。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次所说须物下。四明不仇价取。次或时自觉下。五明自觉增加威力而取。次其所诸物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有三日时。谓白黑二月各三个日。及日蚀时与地动时也。其午前者。是即且依三个日也。

    经。于念诵时下至而取诸物。释曰。二明念诵得警界取。

    经。或澡浴下至而取诸物。释曰。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也。

    经。所说须下至而取诸物。释曰。四明不仇价取也。货字。呼过反。郑玄曰。金玉曰货。布帛曰贿。说文货财也。仇字视周反。用也对也。风俗通云。二人对挍为仇。又仇犹应也。

    经。或时自觉下至而取诸物。释曰。五明自觉增加威力而取也。

    经。其所诸物下至皆取好者。释曰。三明结劝也。所取物本性三品。应取上品。故云其所诸乃至皆取好者。是即结前也。如法得已等者。即劝后也。

    净物品第三十一

    净者洗净。物者如前释。既已辨备诸成就物理须洗净。然于洗净而有多种。谓五净洗。胡麻水洗。香水洗。真言水洗等。今于此品。陈说此法。故云净物品也。

    经。复次今说净诸物法。释曰。此品。第十七明净所成就物。即答云何净治药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用五净洗下。二正明净诸物法。次但应洗者下。三明总结。此即初也。

    经。用五净洗下至五净洒之。释曰。二正明净诸物法。文亦为二。初略明洗洒。次观诸物量下。二广明净物法也。用五净洗者。是约应洗者。略明净物也。不应洗等者。即约不应洗。且明洒净也。

    经。观诸物量五净和水。释曰。二广明净物法。分文为二。初明五净等洗。次次用诸事下。二明真言水净。初亦为二。初总明观诸物量。次五净和末雌黄和乳下。二明历物洗净。此即初也。然诸物等。或和末为净。或洒洗为净。故云观诸物量也。

    经。五净和末下。二明历物洗净。如云雌黄和乳作末等者是也。言空治者。不和乳等。直尔作末。故云空治作末。是即应洒五净之也。所言余者。谓除和末所余物也。又次文云诸余物者。是除所说者而世所称物也。

    经。次用诸事下至真言水洒净。释曰。二明真言水净中。有三个真言洒净。在文可见。

    经。但应洗者下至皆应如是。释曰。三明总结也。但应洗等者。结前五净等洗净也。如所应等者。结前真言水洒净也。

    物量品第三十二

    言物者。是成就物也。言量者。即是分数也。今此品。说所成就物轻重分数。故云物量品也。

    经。复次广说成就物量。释曰。此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即答云何药量分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成就物者下。二明广说成就物量。次悉地之法下。三明结示。此即初也。

    经。成就物者下至作成就法。释曰。二明广说成就物量也。亦分为二。初明广说成就物量。次于本法中下。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数。约初为九。初明就身庄严具等而示数量。乃至九明于安怛陀那法而示数量。此即初也。此有三物。谓身庄严具。及诸器伏。并种种衣服。如此等物。应依世常所用量数。然彼物等。或有修治。或有研磨。或应细末。如是不同。不可具载。故云治研等也。

    经。若欲成就雌黄下至一两为下法。释曰。二明雌黄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牛黄下至一分为下法。释曰。三明牛黄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雄黄下至半两为下法。释曰。四明雄黄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安膳下至一分为下法。释曰。五明安膳那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苏下至三两为下法。释曰。六明苏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灰法下至二两为下法。释曰。七明灰数量也。

    经。若欲成就郁金下至量比雌黄。释曰。八明郁金香数量也。

    经。于安怛陀下至七丸为下法。释曰。九明安怛陀那数量也。

    经。于本法中下至任可成就。释曰。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数也。有一加数量及五依数量。言都量者。如前量数也。观念诵功力及同伴多少。应定其量数。故云应观等也。又依本尊恩眷所示。应用量数。故云应当具备如本尊等余皆如文也。

    经。悉地之法下至亦复如是。释曰。三明结示也。

    灌顶坛品第三十三

    诸尊加持甘露法水。以洒行者三业之顶。令菩提心坚固不动。除诸障碍获得悉地。故云灌顶也。坛者梵云曼荼罗。于此坛场。而被诸尊加持之力。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故云坛也。玉呬经云。凡入曼荼罗者总有三种所求。一诵成就真言故。二为灭罪获福故。三为来生果故。若为来生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罗者。非但成就来世果报。亦于见在获得安乐。若为见求乐者。不如彼人求未来果。是故智者为未来果入曼荼罗。今释曰。于成真言有世出世灭罪获福。及为未生果故。亦然所言。若为见求乐者。不如彼人求未来果者。但举出世以斥世间。非谓成就真言。灭罪获福。皆是世间。今此品。说普得世间及出世间一切悉地曼荼罗坛。于中有多曼荼罗坛。今且举一。当其品名。故云灌顶坛品也。

    经。复次广说下至令速悉地。释曰。此品。第十七明成就诸物秘密妙法。即答云何成就曼荼罗。及云何灌顶曼荼罗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若欲起首成就法下。二明广说成就妙法。此即初也。言诸物者。谓所成物。即指前品所说诸物。秘密妙法者。谓能成就。即品所演诸秘要法。速悉地者。即是所得之悉地也。若不秘密曼荼罗者。何能速成普利悉地。是故无缘大悲重开许。云复次广说等也。

    经。若欲起首下至诸悉地具。释曰。二明广说成就妙法。文亦为二。初明略说。次如前所说下。二明广说。初亦为四。初明先应辨悉地具。次以护摩下。二明略示所应作法。次作灌顶下。三明所作事已然后起首作成就法。次若作大灌顶下。四明曼荼罗之功能也。此即初也。悉地具者。谓所成就物。并护摩所用。及曼荼罗等也。

    经。以护摩法下至自灌顶。释曰。二明略示所应作事。谓增威法。并灌顶法。亦兼成就。故云及也。

    经。作灌顶下至作成就法。释曰。三明所作事已然后起首作成就法也。如法供养义。兼成就曼荼罗。及护摩等事。如此作竟。应起首作。是故云也。

    经。若作大灌顶下至一切法事。释曰。四明曼荼罗之功能也。

    经。如前所说下至皆应如是。释曰。二明广说也。分文为二。初广明两曼荼罗。次或于净处下。二更明略曼荼罗也。就初为三。初广明两曼荼罗。次如是作曼荼罗法下。二明作三种护摩。次如法供养诸真言下。三明作灌顶。初亦为二。初明作净地等法。次其曼荼罗下。二广明作两曼荼罗。此即初也。如前所说者。即指如前补阙少法品等所说。净地等法。皆悉应如彼中所说。是故云也。

    经。其曼荼罗下至次外唯然。释曰。二广明作两曼荼罗。分文为五。初明两曼荼罗方界肘量。次或用一种下。二双明诸曼荼罗彩色庄严。次凡欲灌顶下。三明安置尊位。次如是作曼荼罗法下。四明作护摩供养。如法供养诸真言下。五明修灌顶法。就初为二。初明两曼荼罗方界肘量。次凡曼荼罗下。二明曼荼罗地势。初亦为二。初明成就曼荼罗方界肘量。次于此西面下。二明灌顶曼荼罗方界肘量。此即初也。顿字如文。

    经。于此西面下至减半而作。释曰。二明灌顶曼荼罗也。

    经。凡曼荼罗下至说为最胜。释曰。二明曼荼罗地势也。[⻊*阝]字。羽求反。又作邮。境上行书之舍也。过也。译也。今取低义。

    经。或用一种彩色下至亦如是作。释曰。二双明诸曼荼罗彩色庄严。寻文可知。

    经。凡欲灌顶下至及与明等。释曰。三明安置尊位。文亦为二。初明先结净。次于其台内下。二明安置尊位。此即初也。

    经。于其台内下至画甘露瓶印。释曰。二明安置尊位也。

    经。如是作曼荼罗法下至应作扇底迦事。释曰。四明作护摩供养也。分文为六。初明应作三种护摩。次应以当部下。二明示所用真言。次其护摩处下。三明示护摩坛方处。次如护摩法下。四明为增真言威故作护摩法。次为三部诸真言下。五明为三部真言及三部主故作护摩。次所持真言主下。六明别置真言等主位。而为供养。此即初也。

    经。应以当部下至而作护摩。释曰。二明示所用真言也。

    经。其护摩处下至门东作。释曰。三明示护摩坛方处也。

    经。如护摩法下至三种护摩。释曰。四明为增真言威故作护摩也。

    经。次为三部下至亦得满足。释曰。五明为三部真言及三部主故作护摩也。

    经。所持真言主下至而当奉献。释曰。六明别置真言主等位。而为供养也。

    经。如法供养下至用一切真言。释曰。五明修灌顶法也。分文为四。初明加持所安置瓶。次如是加被下。二明安置吉祥瓶。次即令同伴下。三明正灌顶。次作灌明已下。四明复作护摩及以发遣。此即初也。

    经。如是加被此土瓶下至皆应如是。释曰。二明安置吉祥瓶也。如前说者。指前灌顶品等所说也。以谷药等而庄严瓶。如文可悉。诸灌顶法得。以此令知诸余灌顶法耳。

    经。即令同伴下至配与灌顶。释曰。三明正灌顶。文亦为三。初明令同伴等灌顶行者顶。二明七瓶灌顶次第。三明应受用牛黄等。此即初也。

    经。为欲除遣下至随意而用下。释曰。二明七瓶灌顶次第也。言第四者。其台内瓶东北。东南。本尊前瓶。是即第四也。言余二者。谓西北。西南。军荼利瓶。如文说也。

    经。如是毕已下至皆应受用。释曰。三明受用牛黄等也。

    经。作灌顶已下至便即发遣。释曰。四明复作护摩。及以发遣也。虽事已讫。犹恐有障。是故更作护摩之法。然后发遣诸圣尊也。

    经。或于净处下至其量二肘。释曰。二更明略曼荼罗也。分文为四。初明作小曼荼罗。二明安置大印等。三明安置净瓶灌顶。四明功能。此即初也。

    经。安置三部下至契印。释曰。二明安置大印等也。

    经。如前安置下至灌顶。释曰。三明安置净瓶灌顶也。

    经。能离诸障下至最胜悉地。释曰。四明功能。悉如文也。

    光物品第三十四

    光者。气有荣光者。物者。即是所成就物。谓灌顶已后。作护摩等。及作曼荼罗。令所成物光荣光显。故云光物品也。

    经。复次如法灌顶下至或祀酪饭。释曰。此品即答云何护诸成就物及云何事法曼荼罗。言护诸成就物者。谓作护摩等。及持诵真言。护诸成就物。光劳光显故。云护诸成就物也。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谓此曼荼罗。令所成就事亦能光显。故云事法曼荼罗也。分文为二。初广明光显之法。次此名一切成就下。二明结劝。初亦为三。初明护诸成就物种种光显之法。次或作曼荼罗下。二明作事法曼荼罗光显之法。次以三部母明下。三明重作护摩等种种光显之法。初亦为三。初明护摩光显之法。次所成就物等下。二明种种光显之法。次佛部光显真言下。三明三部光显之法。初亦为二。初明日数。次或于本法下。二明护摩所用之物。此即初也。所以不云二四七日只举三一者。且据阳数。月亦复然。言随其成就相应者。不限时日。但随成就相应之时。故云或随等也。

    经。或于本法所说下至或祀酪饭。释曰。二明护摩所用之物。如文可知。

    经。所成就物下至成就之物。释曰。二明种种光显之法。文亦为二。初明种种光显之法。次从始至终下。二略明结劝也。就初略有十一种光显之法。一每日三时。以香薰之。二以香水洒。三以真言加被。四观视其物。五以吉祥环。贯置指上。撝按其物。撝字。呼彼反。指撝也。案手之所指也。作也。六以牛黄水洒于物上。七或白芥子散于物上。八于节日。加诸供具。奉献彼物。九白黑二月各十五日。皆用真言光显其物。十复重加诸花香花鬘等物供养。十一以香涂手。置茅草环。接所成物毕。夜持诵也。

    经。从始至终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略明结劝也。

    经。佛部光显真言下至莎嚩(去二合)诃(四)。释曰。三明三部光显之法。文亦为二。初明三部光显真言。次于三部法下。二明用三部真言光显之法。此即初也。

    经。于三部法下至不应间断。释曰。二明三部真言光显之法中。有七种光显之法。悉如文。

    经。或作曼荼罗下至而开一门。释曰。二明作事法曼荼罗光显之法。分文为三。初明作曼荼罗法。次内院东西下。二明安置印位。次各各以下。三明召请供养。此即初也。

    经。内院东面下至持诵人坐。释曰。二明安置印位也。

    经。各各以本下至供养毕。释曰。三明召请供养也。

    经。以三部母明下至护摩为最。释曰。三明重作护摩等种种光显之法也。分文为三。初明用部母真言等而光显次第。次凡初护摩下。二明正作光显之法。次如是光显诸物下。三明光显功能。此即初也。

    经。随其所用下至莎(去)诃(去)字。释曰。二明正作光显之法。文亦为四。初明随所用真言而诵真言及求请句等之法则。次所谓下。二明示求请句。次护摩毕已下。三重明花等光显。次毕已如前下。四明重作护摩光显速得成就。此即初也。

    经。所谓下至莎(去)诃(去)。释曰。二明示求请句。文亦为二。初明示求请句。二明结示。此即初也。

    经。以如是等下至亦无所妨。释曰。二明结示也。

    经。护摩毕已下至真言而洒。释曰。三重明花等光显也。而有十事光显之法。一白羯啰尾罗花。二赤羯啰尾罗花。三白芥子。四苏摩那花。五先用涂香涂手按。六次以诸花持诵散。七次烧香薰之。八次持诵香水洒。九以本藏真言持诵香水而洒。十次诵本持真言而洒也。

    经。毕已如前下至速得成就。释曰。四明重作护摩光显速得成就也。

    经。如是光显诸物下至光显之法。释曰。三明光显功能也。而有四事。一如是光显诸物。及光己身。决定速得成就。光己身者。谓由加持增身威德。二其物纵少亦获大验。三具此法者。其物增多。四得清净。此即其功力也。

    经。此名一切成就下至然后成就。释曰。二明结劝也。分文为二。初明结上诸文。二明劝诸节日等应作如是光显法。此即初也。

    经。于诸节日下至然后成就。释曰。二明劝诸节日等应作如是光显法。于诸节日应决定作如是光显。余日随宜而作光显。又遍数满已。先应初后具作光显。如是作光显。所求悉地法。决定得成就。是故云然后成就也。圣意至幽深。凡情难开晓。筒见陈一隅。恐乖秘密旨。一句或一文。若有契佛意。愿奉资国主。其法界群生。挥三密智剑。断粗细妄执。超过二死海。同游密严宫。伏愿金刚密迹军荼利尊。垂一子地爱。同入和合海矣。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第七

    元庆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写得已了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

    (别笔)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已上七卷奉传授二品亲王讫

    公助

    右如奥书对公助僧正令传受之毕

    遍照金刚二品尊镇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