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淨土思想原于道安、慧遠諸高僧。但是深入研究淨土經典、從佛學理論上闡發淨土思想、創立淨土彌陀信仰的學說、奠定淨土宗理論基礎的是曇鸞。他的淨土法門簡便易行,深受北方廣大民眾的信奉。他把修習佛教的諸法概括為二道二力說︰二道就是說修習佛法有二種途徑,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與二道相應的是二力.二力是自力和他力的學說。他宣傳修習佛法者,如果憑借佛的願力(即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既省力又容易求得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借他力的易行道就是念佛。而除念佛之外的其它修佛法者是依靠個人的力量,就不容易求得聖果,這種修行的方法是既艱苦又難以成功的難行道。曇鸞這種宣傳佛有無邊的威力,強調信徒自覺信奉佛教,就能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教成為淨土宗立宗明教的根本宗旨。它通俗易懂、簡便易行,贏得了社會各層民眾的歡迎,後來成為中國佛教幾大宗派中信奉者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派。元代普度在評價曇鸞的功績時說他“大振宗風”;近人湯用彤先生也說︰“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初祖。”
為什麼曇鸞不為宋人稱頌為淨土宗祖師呢?原因諸多,主要有二︰一是不同歷史時期表現的歷史文化的差別;一是宋代地域與門戶之見的蒙昧。北朝時的佛教高僧多具有時代的特征,學問上,以儒道二學為根底;精神上,以佛教為信仰;品質上,明心見性、率真坦誠,表現出濃郁的魏晉文化的特點。因此這個時期盡管儒、佛、道三學呈現辯難的局面,實質上三學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曇鸞提倡的念佛淨土就是三學結合的產物,因此可以說曇鸞是佛教中國化的一位先驅。曇鸞創立的念佛淨土吸引了道綽、善導等僧人,得到了發揚光大。但是曇鸞為吸引更多的信徒信奉佛教而創立念佛淨土的精神在宋以後為他立的許多種傳中淡化了,或是消失了。魏時的“神鸞”、“肉身菩薩”的曇鸞在宋以後雖然也稱“神鸞”,但是已經大變樣了。如《龍舒淨土文》為宣傳道教不如佛教,勸人信奉淨土,把曇鸞描述成一個求仙問道改信淨土,求得西方極樂世界,避免了誤入歧途的典型事例。而對他在淨土宗理論方面的建樹不作介紹。曇鸞創立淨土宗理論的史實被湮沒,他作為淨土宗教門之師法的事實不為人所認識,宋以後建立的淨土祖師說就不能避免偏頗。
宋人建立淨土祖師說也為地域之見所蒙蔽。首倡淨土祖師說的是南宋宗曉。宗曉以南人的立場建立了“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他把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師列對東晉慧遠的繼承人,認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與廬山念佛有關;“以上五師紹隆大法行業如此,繼遠公為祖就曰不然乎?”繼宗曉之後,志磐在《佛祖統記•淨土立教志》中又提出淨土七祖說。其特點是在六祖的基礎上增補為七祖。以後明、清,以至近代遂有淨土八祖、十一祖、十三祖說,大都繼承了宗曉淨土祖師說的框架。宋以後為淨土宗立祖師的著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人對曇鸞的再認識和再評價,他所創立的業績不為更多的人知曉。
曇鸞不僅是一位佛學者,一位淨土大師;他還是一位氣功師、中醫師,從他一生的著述和經歷中可以得見。曇鸞主要的佛教著作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贊阿彌陀佛偈》一卷(7言195行)。還有他早年作的沒有流傳下來的《大集經注入他的醫學著作,據《高僧傳》卷六本傳、《隋書經籍志》卷34,《新唐書•藝文志》卷59等所記有《調氣論》一卷、《療百病雜丸方》三卷、《論氣治療方》一卷、《服氣要訣》一卷。可見他在醫學上是很有造詣的。從這些醫學著作來看,可以說他繼承了陶弘景求長壽健康的道家醫學思想。從初唐道宣所作的“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鸞傳”中更可以證實曇鸞不僅研究醫學,著書立說,他在弘傳淨土念佛之時,常常兼給人民治病,教人鍛煉身體以求健康長壽,道宣說他︰“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唐太宗就曾因為文德皇後生病到玄中寺求佛保佑。曇鸞作為一名僧人不執著佛教一家之言,兼采眾長,理論聯系實際。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于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