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思想
    曇鸞大師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于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曇鸞本傳》載,大師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可見其在醫學上的造詣……大師的著書還有《禮淨土十二偈》(《贊阿彌陀佛偈》)、《安樂集》(《略論安樂淨土義》)、《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對印度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可見大師的高深見解。其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論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大師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而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所以又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

    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于《往生論注》之中。他在《論注》的卷頭即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為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名為難行道。反之,乘著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名為易行道。

    曇鸞大師強調依佛本願力,其思想根源于《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要點在以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以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願為中心的他力本願,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唐代善導所發揮的彌陀本願論,就是祖述曇鸞此說的。